KR6r0063 補續高僧傳-明-明河 (master)



補續高僧傳卷第十二
明吳門華山寺沙門 明河 撰


習禪篇


金 佛光道悟禪師傳



道悟。俗𡨥氏。陜右蘭州人。生而有齒。年十六求出家。
父母不聽。乃不食數日。許之祝髮。後二年。自臨洮歸
彎子店宿。夜夢梵僧喚覺。適聞馬嘶。豁然大悟。歸家
喜不自勝。吟唱云。見也羅。見也羅。徧虗空。只一箇。告
其母曰。我拾得一物。其母於囊槖中。尋索不見。問是
何物。師曰。我自無始以來。不見了底物。其母不省。他
日欲游諸方。鄉人送者求頌。有水流須到海。鶴出白
雲頭之句。至熊耳。果遇白雲海公。先是。人問海。何不
擇法嗣。海亦作頌。有芝蘭秀發獨出西秦之語。比師
之至。夜聞空中人言。來日接郭相公。黎明。海呼僧。行
令持香花。接我關西弟子寺。乃唐郭子儀建。今渠自
來住持也。既至。一言相契。徑付衣盂。寺前甞有剽而
殺人者。來告急。師呼眾擒之。曰。即汝是賊。尋得其巢
穴。賊眾請命。師示其要言而釋之。路不拾遺者數十
[012-0452b]
年。人以此益信師前身汾陽王也。大定二十四年。白
雲既沒。師開堂出世。初鄭之普照。次三鄉之竹閣菴。
時著白衣。跨牛橫笛。游於洛川。人莫之測。甞謂人曰。
道我是凡向聖位裏去。道我是聖向凡位裏去。道我
不是聖不是凡。才向毗盧頂上。有些行履處。泰和五
年。結夏於臨洮之大勢寺。開圓覺經。升座曰。此席。止
講得一半去。在至五月十二日晚參。翌日早盥潄畢。
呼侍者曰。我病也尋藥去。侍者足未及門。師巳臥逝。
方丈上有五色雲。如寶葢。中有紅光如日者三。春秋
五十有五。僧臘三十有九。


政言.了奇二師傳



政言。許州長社人。姓王氏。九歲事資福院淨良長老。
為師執役。且十年辭良。游教庠。時浩公僧錄。居南京。
講唯識論。言。往謁之。決擇性相。造理深至。浩公心醉
焉。因命代演。聲稱隆起。講座方倚為重。遂改趨而縛
禪。坐靜於嵩山龍潭。又即汝州紫雲峯結茆。未有所
入。聞慈照禪師唱道香山。乃往投之。慈照。舉金剛云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汝如何會。因忽有省。曰。諸緣不
壞兮性無滅。雲散長空兮天皎月。慈照可之。言終不
自肯。走中都。見廣慧。廣慧命掌記室。久之始帖然。出
世住仰天山。遷益都義安院。暨鄭州之普照。河南之
法雲。與天潭柘之龍泉。皆駐化之地。所至法音弘流。
霑被如響。其舉揚宗旨。脫落窠臼。如鶻起長空。駿騰
平野。奔逸絕塵。難為覯附。製頌古拈古各百篇。金剛
[012-0452c]
經證道歌有。注金臺有。錄真心有。說皆行於世。且能
以游戲餘力。崇飾伽藍。具有成績可考。又異乎枯槁
寂莫。置事物於度外。為禪者也。老於頴濵之釣臺。以
大定乙巳年。入寂。


了奇。白霫富庶人。姓潘氏。十六試經得度。業華嚴。窮
玄洞奧。歷參知識。後於廣慧言下知。歸廬柘水西溪
之上。破納蔬食。滅跡絕累。十餘年。為諸貴強主竹林。
學徒雲萃。展鉢敷坐。數盈五千。大定十九年。無病右
脇而化。世壽五十一。茶毗。舍利五色者無算。而建塔
焉。滹陽中虗翁銘之曰。師應緣而來。善萬物初未形。
緣盡而去。了不為死生縈。游戲如幻。絕去來之妄情。
妙無所住。乃師之令行。嗚呼。是為之銘。


清涼相公傳



弘相。號西溪。出沂水王氏。初棄家為佛子。事祖照上
人。以通經得僧服。乃恣讀內外書凡十年。多所究觀。
聞虗明亨公住普照。道價重一時。盡棄所學而學焉。
虗明知其不凡。欣然納之。又十年。乃佩其印。出世住
鄭州之大覺。嵩山之少林。沂州之普照。最後住清涼。
師勤於按納。有諮決之者。為之徵詰開示。傾囷倒廩。
無復餘地。故雖退居謝事。而學者益親之。為人欵曲
周密。而疾惡太甚。人有不合理者。必赤數之。怫然之
氣。不能自掩。平居教學者曰。禪道微矣。非專一而靜。
則決不可入。世間學解。謾費日力耳。及自為詩。并言
語動作。一切以寓之。至食息頃不能忘。元遺山好問。
[012-0453a]
與師同游蘭若峯。道中談避𡨥時事。師以為凡出身
以對世。能外生死。然後能有所立。生死雖大事。視之
要如翻覆手。然則坎止流行。無不可者。此須從靜功
中來。念念不置境。當自熟耳。時小雪後。路峻而石滑。
師巳老。力不能自持。足一跌翻折而墜。同行者失聲。
而莫能救。直下數十尺。僅礙大樹而止。遺山驚問。師
神色自若。徐云。學禪四十年。脚跟乃為石頭取勘。聞
者皆大笑。因共歎境熟之言。果其日用事而不妄也。
年六十四而寂。所著文集三。曰歸樂。曰退休。曰清涼。
并語錄一卷。傳諸方。


圓性傳



圓性。順州懷柔侯氏子。自王父以上。皆隱晦無悶。父
琦。母杜氏。夢異僧授以神珠而娠。迄誕室有光。童時
斷葷血。舉止端肅。九歲請于父母。願為僧。許之。依都
城奉福寺振公為師。十五受滿分戒。習唯識起信論。
有叩之者。答之如響。義精旨妙。皆出入意表。久之嘆
曰。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果在言乎。天德初。佛
日禪師入汴。師袖香謁之。佛日嘿識其器。而施錐劄。
師益自剋鍊。不四旬恍然有入。佛日肯之。及佛日赴
遼陽之請。師侍行。抵惠安。舉為立僧。指示切要。一眾
欽服。後以皇后教旨。住韓州功德院。未幾捨去。渡大
河。歷齊魯。時昭禪師居越峯。將造訪之。是夕。昭坐室
中。見一大神偉服立於前。白曰。廣慧大士來也。當除
舘以待。詰旦。昭整眾延佇食。時師至矣。眾大駭。昭虗
[012-0453b]
心盡敬。以所見告焉。師笑而巳。浮汴而洛。抵關右。所
至老師宿學。皆為師下。天德初。被旨主竹林。明年徙
惠安。明肅皇后。遣中使奉以磨衲衣。并金帛諸物。佐
開堂之費。久之。竹林舊眾。念法乳不巳。僉曰。吾師也。
惠安安得擁留。權巧以歸之。時海陵領留鑰。嚮師道
風。賜廣慧通理之號。洎紫方袍。栴檀寶塔。大士像。竟
符越峯神告之語。大定間。遷潭柘。將大有營建。或以
寺久廢。規模宏大。懼難克集。請少損之。師曰。吾心計
巳定。第恐不誠爾。不十年而潭柘落成。視舊有加焉。
其始工也。鑿山之際。有巨石崩墜。轟聲如雷。眾駭避。
師恬弗為顧。石至師而止。不遠尋尺。若有神禦之者。
其在竹林時。竹林實遼長主。賜第制侔宮闕。雖為梵
剎。而臺門尚存。師謂非僧居所。宜亟命撤去。得故甎
百萬。為方丈基甃。仍以其餘。即故基為俗室。而鼎新
其門。凡所成務傳永久。盡竭衣盂所不惜。律身持物。
凡可以久行益後者。皆著之令典。使傳將來。用志之
精專如此。以大定十五年六月。化于潭柘。世壽七十
二。僧臘五十七。


明河曰。此傳取諸塔石。石文乃金永定節使楊邦
基譔。謂。佛果自西蜀來汴。以心印傳佛日。佛日傳
廣慧。為南岳下十七世。則佛日為妙喜。無疑矣。及
後云。師侍佛日赴遼陽。又云。數從佛日入禁中說
法。考時校處。又似非妙喜。茫然不知佛日為何人。
若果妙喜。何年譜。傳燈不載此事。年譜但云女直
[012-0453c]
之肆驕。取禪師十數。師為首選。虜酋壯。傳不少屈。
由是一眾獲免。其行得無師實行如楊所云。而後
返作譜者為之諱也耶。抑佛日非妙喜。佛果下。別
有一佛日耶。楊文定有所據。必有一人當之。大都
妙喜始終。如青天白日。不容隱諱。筆此以俟高明
考訂。


相了傳



相了。義州宋氏子。生有奇瑞。兒時。行必直視。坐必跏
趺。一日。聞祖父誦賦。至秦皇漢武不死何歸。亟問死
歸何處。祖異之。語其父曰。此子非塵俗中人。可令出
家。遂從師落髮。游講。通華嚴圓覺等經。機思明敏。闡
發精當。頗為同學宗仰。因讀圓覺。至修多羅教如標
月指處。忽爾動疑曰。經既為標。月何所在。吾將問之
諸方知識也。乃腰包。見清安月公。又訪咸平定公。復
走綿州。謁大明誘公。皆不契。誘公曰。汝緣不在此。懿
州崇福超公。汝師也。必為子發其奧。遽謁超公。公一
見處以首職。雖殷眾務。而究研益力。至寢食都廢。一
日。因居士請益超公。俱胝一指公案。師立座隅。忽問
曰。俱胝一指頭禪。受用不盡。未審。和尚禪有多少。公
與一喝。師于喝下領旨。身心脫空。如處瑠璃寶月間。
快爽不自勝。呈偈云。窺破浮雲月色寒。偶然頓歇髑
髏乾。通身光透威音外。普應羣機作大緣。公為彈指
印之。未幾。公以老而退。師受命補其處。遷松林。徙惠
安。又移潭柘。轉主竹林。師性恬退。雖屢踞大剎。皆迫
[012-0454a]
于不得巳。松林潭柘。至棄眾而逃。人物色得之擁而
去。師竟不得自主也。居恒自歎古人藏身無跡。巳不
能如之。為進道之累。且稟性貞純。慈不忤物。平生未
甞略起嗔恚。縱遇呵毀。而容色不易。所至唯信緣甘
分。不務營飾。非理道之要。行之有益于性命身心者。
勿自處。亦勿以處人。此皆昭著可言者。如其潛德密
行。殆非人所能知之。以泰和三年。書偈危坐而化。壽
七十。臘六十二。茶毗。有百千蝴蝶。自烈𦦨中飛出。化
祥雲五色。現于空界。牙齒不壞。附遺骨而󰢍于龍泉
古寺。


法贇傳



法贇。兗州侯氏子。幼事嵫陽明首座為師。大定間。以
誦經通得僧服。從事義理之學。根性頴利。同學者少
所及。游參叩詰。洞見深秘。告山明和尚。靈岩才師。皆
授以印記。尋領眾。主告山。闡抉幽微。方世路清夷。禪
林軌則未改。師道風藹然。為諸方所重。移兗州普照。
倅路公宣叔。潛心內乘。與師為法喜淘汰之游。師登
座。宣叔。朝服頂禮。法重身尊。哲勝傾下。然師沉嘿自
守。不以文字言語。驚流俗為門戶計。住持不務修營。
學者繁盛。動則蜂擁。迄無顯受灌頂者。其不輕許與
如此。師有弟子曰汴公者。嗣法于亨虗明亭。亭直上
不為震雲凌雨之所摧偃。當龍興禁蕩之餘。破屋數
椽。殘僧三四輩。灌園自給。不肯輕旁時貴之門。或贈
之詩云。道大宜高謇。禪枯耐寂寥。葢頭茅一把。繞腹
[012-0454b]
篾三條。風味可想而見。其孤峻自拔。必有所從來其
自師乎。後汴歸自南。哀敘曰。汴落髮事師五六年。始
避兵而南。比歸師去世巳久。師生于正隆初。而歿于
興定之末年。過六十。但以喪亂之後。時事凋殘。師之
行事無從考。按至於卒葬時日。亦不能知者。特汴未
南渡時事耳。元好問。據此以銘師塔。


義廣傳道海



義廣。汶陽人。生范氏。范氏。故顯族。師自童稚。酷好讀
釋氏書。年二十竟削染。禮嵩山戒壇院威公為師。而
受具焉。厲志游參西之丹霞。質法于志禪師。眼光一
瞬。鍼芥相投。志欲顯然付授。師知之而逃。甞語人曰。
由定發慧。必用毗尼。為之室宇。去凡即聖。必以三昧
為之軌道苟學之未博。業之未精。其能至此乎。故一
意精修。不以知見。自滿過方城寶泉山。為善士所擁
結茆以奉之。曰古佛堂。居數年。遂成大叢席。即今之
普濟寺是也。師深入禪定。而以淨土為行。首戴華嚴
涅槃經。遶佛必五百匝。作禮必五百拜。持佛名日數
萬遍。至夜儼然而坐。率以為常。如此者二十年。老而
彌篤。或請為眾開堂。演無上乘。師笑而不答。尋以老
退居白蓮堂。以院事付道海。


道海。恬退有至行。叅彰
德淵公。頗有發明。師以方便致之。使不能辭也。海遂
升座。為四眾說法。遠近傾皈。師喜以付託得人。大安
二年。說三偈坐脫。海盡心後事。葬之日。送者五萬人。
哀響震激。師戒守清潔。人無貴賤老少。一接之以慈。
[012-0454c]
平生行業。所可紀錄者甚夥。師道價隆重。梁鄭人宗
之。若一佛出世時。歸戒壇。定省威公尚無恙。師奉侍
克勤。事無巨細。皆親執之。不異為沙彌時。即此一節。
亦人所難能。海之能下師。實師有所感之云。


海雲大士傳



印簡。山西之嵐谷寧遠人。姓宋氏。微子之後。生於金
之泰和壬戌年。人品恢偉。童幼神悟。七歲父授以孝
經開宗明義章。乃曰。開者何宗。明者何義。父驚異。知
非塵勞中人。携見傅戒顏公。顏。欲觀其根器。授以草
菴歌。至壞與不壞主元在。師問曰。主在何處。顏曰。何
主。師曰。離壞不壞者。曰此客也。師曰。主聻。顏沉吟而
巳。尋禮中觀沼公為師。十一預恩納具。有洪彥上座
問曰。于今受大戒了。緣何作小僧。師曰。緣僧小故。戒
說大也。試問。上座戒老耶小耶。曰。我身則老。語未終。
師大聲曰。休生分別。一日。上座教僧去。師背上拍一
下。待回首。乃竪指示之。僧如教拍師背。師便竪一指。
座太奇之。師年十二。中觀聽師參問。誨之曰。汝所欲
文字語言耳。向去皆止之。唯身心若槁木死灰。今時
及盡功用純熟。悟解真實。大死一場休有餘氣。到那
時節。瞥然自肯。方與吾相見。師謹受教。一日。扶中觀
行。觀曰。法燈禪師道。看他家事忙。且道承誰力。汝作
麼生會。師將中觀手一掣。觀曰。這野狐精。師曰。喏喏。
師年十三時。成吉思皇帝。征伐天下。師在寧遠。於城
陷之際。稠人中俾師斂髻。師告曰。若從國儀。則失僧
[012-0455a]
相也。遂獲如故。師年十八。元兵復取嵐城。四眾逃難
解散。師獨侍中觀。曰。吾年迫桑榆。汝方富有春秋。今
此玉石俱焚奚益。子可以去矣。師泣曰。因果無差。死
生有命。安可離師求脫免乎。縱或得脫。亦非人子之
心也。觀察師誠確。囑師曰。子向去朔漠。有大因緣。吾
與子俱北渡矣。明日城降。元帥史天澤。見師氣宇。問
曰。爾何人。曰我沙門也。史曰。食肉否。曰何肉。史曰人
肉。師曰。人非獸也。虎豹尚不相食。況人乎。曰今日兵
刃之下。能無傷乎。師曰。必仗其外護者。史喜甚。又元
帥李七哥。問曰。爾既為僧。禪耶教耶。師曰。禪教乃僧
之羽翼也。如國之用人。必須文武兼濟。李曰。然則必
也從何而住師曰。二俱不住。李曰。爾何人也。師曰。佛
師。復曰。吾師亦在於此。二公見師年幼。無所畏懼。應
對不凡。即與往見中觀。聞觀教誨切至。乃大喜曰。有
是父。必有是子也。相與禮觀為師。與師結金石之契。
于是。國王大加恩賜。延居興安香泉院。署中觀慈雲
正覺大禪師。師寂照英悟大師。所需皆官給。及中觀
示寂。師為乞食看塔。一夜。聞空中有聲召師名。師瞥
然有省。乃遷居三峯道院。復問人告曰。大事將成。行
矣。無滯於此。黎明。杖䇿之燕。過松鋪。值雨宿岩下。因
擊火大悟。自捫面曰。今日始知眉橫鼻直。信道天下
老和上。不寐語。先是。中觀垂寂。師問曰。某甲當依何
人。了此大事。觀曰。慶八十去。師既入燕。至大慶壽寺。
乃省觀語。徑謁中和老人璋公。中和。先一夕夢一異
[012-0455b]
僧䇿杖。徑趍方丈。踞師子座。次日師至。中和笑曰。此
子。乃夜來所夢者。師問曰。某甲不來而來。作麼生相
見。中和曰。叅須實參。悟須實悟。莫打野𢲪。師曰。某甲
因擊火迸散。乃知眉橫鼻直。和曰。我此處別。師曰。如
何。和曰。牙是一口骨。耳是兩片皮。師曰。將謂別有。和
曰。錯。師喝曰。草賊大敗。和休去。次日。和復舉臨濟兩
堂首座齊下喝因緣。師竪拳一拍。當時丈堂震動。遂
受中和印記。出世屢坐大道場。皆太師國王。及諸重
臣之命。師室中。甞以四無依語勘學者。無一當對揚
者。一日。廊中逢數僧。連問不契。皆被打。問最後一僧。
汝那裏去。僧云。覓和上去。師云。覔他作麼。僧云。待痛
與一頓。師云。將甚麼來打。僧四顧云。不將棒來。師連
打四下云。這掠虗漢。眾皆走。師召云。諸上座。眾回首。
師云。是甚麼。丁酉正月。加師先天鎮國大士之號。已
亥冬。命主大慶壽寺。壬寅。護必烈大王。請師赴帳下。
問佛法大意。王大悅。從師受菩提心戒。因奏曰。我釋
迦氏之法。於廟堂之論。在王法正論品。理固昭然。非
難非易。恐王者不能盡行也。又宜求天下大賢碩儒。
問以古今治亂興亡之事。當有所聞也。王大悅。錫以
珠襖金錦無縫大衣。奉以師禮。將別王。王問。佛法此
去。如何受持。師曰。信心難生。善根難發。今巳發生。務
須護持專一不忘。不見三寶有過。恒念百姓不安。善
撫綏。明賞罰。執政無私。任賢納諫。一切時中。甞行方
便。皆佛法也。師既行。有一惡少。肆言謗法。王按之將
[012-0455c]
加法焉。專使白師。師回啟云。明鏡當臺。妍媸自現。神
鋒在掌。賞罰無私。若以正念現前。邪見外魔。殺之可
矣。然王者。當以仁恕為心乃可。王益敬焉。尋奉命統
僧。賜白金萬兩。即昊天寺建大會。為國祈福。蒙哥皇
帝即位。顧遇隆渥。丙夏辰。旭威烈王。奉以金柱杖。金
縷袈裟。求法語開示。七月。師會諸耆舊。錄所長物見
數。令主後事。丁巳夏。說偈畢。師云。汝等少喧。吾欲偃
息。侍僧急呼主事人至。師吉祥。泊然而逝矣。世壽五
十六。茶毗。獲舍利無算。護必烈王。為建塔於大慶壽
寺之側。謚佛日圓明大師。望臨濟為十六世。


元 正因傳



正因。杭仁和金浦人。姓俞氏。宋嘉定六年生。出胎紫
胞瓊質。如蓮華捧足狀。頷下黑子。出數毫盈寸。童年。
能先事而知。凡事不學自解。年十五為人巳疾。禦菑
輒騐。從季父守常。出家於殊勝寺。精修苦學。脇不至
席者三年。每懽局於聞見。儗出游參請。時笑翁堪禪
師。道價傾動叢林。師往育王禮焉。翁始陽拒之。命坐
下板閱月。一夕聞霹靂聲。忽通身汗流。快爽如脫殻。
拊掌大笑曰。如是如是。亟入見翁。翁肯之。俾侍左右。
因自號曰霹靂。初主徽州黃山之祥符。宋秀王諸孫。
蚤所賞識。治精藍霅水上延之。或又以建康之保寧
請。皆不就。尋以父喪。歸金浦。迎母入寺中。以孝養終
其天年。師受知穆陵最深。賜師號紫衣。宗藩戚畹。下
逮閭巷信善。靡不皈依。以為真佛子也。杭既歸元。民
[012-0456a]
生理未定。師為粥食餓者。日以千計。每歲佛懽喜日。
設無遮會。普資冥福。世祖尋訪江南人物。御史中丞
崔某言。杭州殊勝寺因長老。有異德。聘不能致。詔侍
臣。強起至京。引見說法。稱旨。退就集賢院。錫賚優厚。
越五年。告老還山。宣授圓明通應禪師。詔公卿大夫
名師宿德。設祖道都門外送之。以榮其歸。師在京時。
當丁亥秋潦。饑民視昨逾甚。杭父老。盻盻然覬師言
還。而未得請。飛書勉其徒。悉出衣鉢之資。為續艱食。
賴全活者甚眾。既還山。進諸弟子語之曰。吾老矣。山
門營葺缺如。傾囊側囷。非所靳。將鳩工度料。其相與
亟圖之。眾翕樂以聽。各盡其力。不數年。殊勝為之煥
然。未幾示疾。勉弟子以道曰。吾二十七日去矣。至期
端坐而寂。塔全身於後圃。世壽八十五。僧臘六十一。


元叟端禪師傳



行端。字元叟。族臨海何氏。世為儒家。年十一。從叔父
茂上人。得度於餘杭化城院。氣識淵邃。慨然以道自
任。參藏叟老禪師于徑山。得旨。次至淨慈石林鞏公。
處以記室。大德庚子。出世湖之資福。名聞京國。特旨
賜慧文正辯禪師。行中書平章張公。舉師住中天竺。
復遷靈隱。有旨。設水陸齋於金山。命師說法。竣事入
覲。奏對稱旨。加賜佛日普炤之號。南歸即退。廬于良
渚之西菴。至治壬戌。三宗四眾。相率白於行宣政院。
請師補徑山。仍闔奏請降璽書護持。師至是凡三被
金襴之賜。人以為榮。而師漠如也。主徑山席三十年。
[012-0456b]
足不越閫。道隆德重。諸方仰之。間作詩文。清絕古雅。
林石田前輩居吳山。閉門無接。于師特敬慕之。甞贈
師以詩。有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之句。石田知師。
以詩猶知見重。況知師以道者乎。先虎岩住徑山時。
師為第一座。每聞巖法座上。舉云。度宗為北兵攻急。
命道士設大醮。奏章天廷。問國家重事。高公伏章。久
不得報。既竣事問故。高公云。為定徑山四十八代住
持。天門不開。故得報遲也。巖舉此謂。住持非苟然。至
於四十八代住持。尚預定之天庭。師聞頗心非之。及
師繼席。適當其次。至正辛巳。示寂。窆全身於寂炤院。
八十八歲也。


晦機熈禪師傳



元熈。字晦機。豫章唐氏子。世業儒。西山明覺院明公。
乃師族叔父。聚宗族子弟教世典。師與兄元齡。俱習
進士業。元齡既登第。師遂從明公祝髮焉。將游方。其
母私具白金為裝。師謂財足以喪志。善言辭之。不持
一錢以行。聞物初觀禪師。闡化玉几。往依之。初與語
驚異。留侍左右。久之。謁東叟穎於南屏。命掌記。至元
間。總統楊璉真珈。奉旨。取育王舍利。親詣師。求記述
舍利始末。因招以俱。師稚不欲行。善言辭曰。我有老
母。兵後存亡不可知。遂歸江西。則元齡。先以臨江通
制。從文丞相起兵死。獨母在堂。師奉之以孝聞。元貞
二年。始出世百丈。居十二載。法席振興。至大初。應淨
慈請入寺日。行省官屬。俯伏致迎。師發揚宗旨。四方
[012-0456c]
英衲。一時輻輳。結制日。為眾上堂。以手作結布袋勢
云。南山今日結布袋口了也。汝等諸人。各各於中。身
心安居平等性智。忽有箇衝開碧落。撞倒須彌底。莫
道結子不堅密。良久云。縵天網子百千重。說法脫略
窠臼類如此。居七載。遷徑山。巳而杖䇿歸南屏。百丈
大仰之徒。聞師退閒。爭來迎致。師辭不獲巳。遂返仰
山。又三年而終。壽八十二。葬於金雞石下。其弟子在
杭者。分爪髮塔于淨慈西隱。師嗣物初。初嗣北磵。磵
則佛照之子。法脉淵源有自故。師身後之思。在學人
為益深也。


水盛禪師傳



水盛。字竺源。自號無住翁。饒之樂平范氏子。十七依
羅山院甞公。甞使從儒者學。而師每習禪定。且針指
出血。書金剛經。甞呵之。師云。學儒可敵生死耶。從度
走。謁月庭忠公於蔣山。端坐一室。以三百六十骨節。
八萬四千毫竅。及山河大地。咸攝入一念。始覺變易。
繼凝定。雙瞳與合為一。汙從眥流。亦不知所楚。後三
四日。見色聞聲。漸搖撼不動。遂發願云。吾此生不能
作佛。當入無間地獄也。傍觀者。為之吐舌。俄過匡廬。
止東林。復奮云。今夕必就蒲茵上死爾。即正襟趺坐。
加精進力。夜參。半至極切孤危之際。捐命一躍不覺。
如出荊棘之叢。所履之地忽爾平沉。而秋空素月。連
娟獨炤。返觀自身。湛湛澄澄。唯一念不忘耳。洎歸羅
山。方全體頓現。偶閱妙喜明心見性。非桑門事之辭。
[012-0457a]
又復致疑。越五載。會孤舟濟公於蔣山。有所言不契。
復往無為。見無能教公。舉濟言質之。無能云。為汝不
解故也。師忽大省。盡脫去玄妙知解。歷觀從前所悟。
皆夢中爾。無能。撫其背而記之云。爾後當大弘吾宗
也。師辭去。東游四明天童。巳而歸息浮梁。既隱于南
巢。巢民柳氏。割山地建蘭若。以棲師。地當五峯之下。
舊有龍潭五所。聞師至。悉乘風雷徙去。天曆己巳。遣
官以聘起師。主西湖之妙果。師弘闡宗旨。震撼四方。
學徒一集。至有不遠萬里而來者。時巳行役僧之令。
師引退。返南巢故隱。而嚮慕者。愈眾。宗藩宣讓王。累
遣使者致師。師以老病固辭。淮西廉訪使斡公王倫
徒。監察御史常公道夫。尤極趍仰。集賢學士傅公立。
月灣先生吳公存。與師為世外交甚篤。月灣至有晚
始聞道之歎。師常矚學徒云。凡剃髮染衣。當洞諸佛
心宗。行解相應。以正悟之境。靈靈自炤。歲久月深。具
大無畏。如透水月華。萬浪千波。觸之不散。方不被生
死陰魔所惑。此師生平實證實悟者。故亦用是以誨
人也。師制行峻絕。有壁立萬仞之意。廣信祝蕃遠甞
云。番陽竺源。吳中斷崖。其人類孤峯懸崖。可仰望而
不可攀躋。人稱之為實錄。至正丁亥夏四月。召四眾
戒飭之。引紙膝上書偈。端坐而逝。將葬。是夜有光。如
匹練自天際下燭。交相通貫。未幾。散布五峯之頂。復
合於塔中。彌三夕乃止。巢之居民。凡數十里聚觀駭
異之。世壽七十有二。僧臘五十又三。
[012-0457b]


一溪如公.本源達公傳



自如。閩人也。元兵下江南。師年少為游兵所掠。至臨
安。棄之而去。富民胡氏收養之。令伴其子弟。讀書鄉
塾。凡遇講書。輒凝神靜聽。嘿識無所遺忘。胡氏目之
而喜。因子之既長。命𨽻里中無相寺為僧。叅雲峯高
公於徑山。得旨。師戒檢精嚴。法服應器不離體。初住
浙江萬壽寺。後有大家黃氏。重師道行。常供以伊蒲
塞饌。一日請歸其家。進供愈勤。乃開私帑。示所藏金
玉爛然。欲師一動其心。師顧而笑。師謂左右曰。彼黃
氏。以帑中寶示我。欲誘我死去為其子耳。殊不知我
視此為糞土。古人墮此轍者何限。非但為其子。為其
牛馬者有之。我自是其疎黃氏矣。天曆初。中天竺笑
隱訴公。奉詔。開山大龍翔寺。因舉代住中天者三人。
御筆點師名。宣政院具蔬敦請。化時。靈異極多。


善達。字本源。仙居柴氏子。早年與及菴信公行脚。有
高志。眼葢諸方。謁雪巖于大仰。隨眾無所咨請。後登
雙徑。入雲峯之室。久之蒙印可。師骨氣超然。律身行
巳。老而彌篤。保寧淨慈徑山三剎。皆海內大道場。師
以次臨之。整叢林。御大眾。皆有成績可紀。丈室蕭然。
圓蒲之外。一物烏有。夜則孤燭。炷香安坐至旦。率以
為常。又體所稟。與人異遇。嚴寒則衣絺綌。大熱則衣
繒絮。以餘資。建大圓院於東路半山。為雲侶食息小
憩之地。一日會眾。敘平生行脚事畢。嗒焉長逝。二師
同出雲峯之門。皆有奇骨。真難兄弟也。
[012-0457c]


橫川珙禪師傳



如珙。字子璞。永嘉林處士。娶宗正寺丞康公丕祖之
女舉三子。師其季也。生於宋嘉定壬午。處士。以師孩
孤。狷潔不肉食。難養於俗。其季父。有為禪沙門者。名
正則。年十五從其祝髮。預戒後即行參訪。初從石田
於靈隱。及癡絕至。猶留從之。然終疑礙無入。聞天目
禮禪師太白眾盛。往投以疑。目詧其可受。為舉南山
筀笋東海烏賊。師儗對。目隨掌之。因忽有省。遂留給
侍。國清斷橋。明眼謹肯可求藏主得師。橋遷淨慈。為
第一座。橋甞言。第一座有行解。可師表宰相。乃以師
領鴈山靈岩禪寺。說法嗣天目。師疾宗唱之濫古響。
瘖鬱於可不可。白黑無所諱。為提拈贊示。必崖聳標
立。務特起以映於古。不少牽避於俗好惡。其辯強自
勝若此。然與人語囁吻。促剌不敢出。視之巽愿人也。
其蓄眾慈以誠。不為銜勒威控之術。或面諍抗倔不
遜旁聽皆憤。師終無所罰。更收拭進。使之不以忤巳
為銜。人始嫌其不威。久而懷之。舉遷能仁。丙子之亂。
乃歸放牧寮。辭病閉臥。不應外。至元二十年。忽有旨。
授師育王廣利禪寺。師愕眙。謂非巳。疑拒累月乃受。
葢有奏於上者。而不以告。其遷能仁亦然。自公選道
廢。位以求得。惟師皆自至。時論榮之。師既引宗據祖。
屏遏今學。年漸歲炙。以取慕信。當教法衰殘。諸老師
物故。學者無所往。皆聚於師。故季年聲實喧震。傾撼
天下。然師未甞以望譽怙挾。慢略細故。雖瓦埏木植。
[012-0458a]
羮𦵔辛醎。碎屑之間。即眾所資仰。必盡其慮力。咸有
跡可觀述。凡六年乃退。前退之歲。為藏穴寺側。曰此
菴。將沒造曰。吾旦日行矣。歸坐。書所以訣眾者而化。
年六十八。至元二十六年三月也。師朴。外少飾中凝
不雜。能持坥坦。不變於怒喜怨愛。晚居能仁育王。道
益光。師亦懼於無傳。講誘孜孜。未有厭位。却眾嗜閑
意。或迫而欲之則忻然。避脫棄比毛秕。不以進退順
通懷蠆芥。弟子稟遺誡。窆全身于塔。師自預為塔銘
及訣眾語。與所說法。有錄。高安釋圓至。序而行焉。


竹泉林禪師傳



法林。別號了幻。台寧海黃氏子。依太虗同公出家。看
睦州語有省。參元叟於中竺。洞徹底蘊。東嶼在淨慈。
招分半座。談說聳震。有古大老之風。竺原在浮山。得
師提唱語。稱譽不置。尋美以偈。有五百眾中居上首。
妙解堪作天人師之句。居蒙堂不出戶者九年。行省
脫歡公。請主萬素。遷中竺。至元四年。主靈隱。順帝錫
以金襴法衣。時寂炤在徑山。父子同時唱道。五山人
以為盛事。大能翔席虗。行院致幣焉。師固辭。使者往
返不巳。師避于會稽山中。行院知不可強。仍請領靈
隱。無何退居了幻菴。至正十五年春。感疾。集諸徒敘
平生本末。且誡之曰。佛法下衰。無甚於今。宜各努力。
吾世緣止於斯矣。書偈曰。七十二年。虗空打橛。末後
一句。不說不說。奄然而化。龕留十日。顏色不變。窆全
身於松源塔西。塔前古桂。當春吐花。清香滿路。見者
[012-0458b]
歎異。侍講學士黃晉卿。目見其事。書塔銘中。


一關逵傳



正逵。字一關。番陽方氏子。初參晦機。語巳逸格絕塵。
機首肯。處以明窓。自是禪講諸老。競以書聘。欲令出
門下。逵不從。時端元叟。說法徑山。人尊之為當代妙
喜。乃往從之。纔入門。叟厲聲一喝。若聞雷霆。黏縛盡
脫。遽作禮。叟曰。汝果何所見耶。問答數轉。皆愜叟意。
顧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錄為子歸侍司。遷掌
記。後出世金陵之崇因。帝師廉其賢。授以佛日普炤
之號。


徑山新志云。逵見宋濂傳。而宋文集實無有。且帝
師贈號。同琦楚石。楚石亦元叟之嗣。大都元叟法
嗣滿天下。必有逵無疑。伹不知新志據何書也。姑
錄之。以備考。


妙源傳



妙源。越州象山陳氏子。秉具觀方。遇緣而省。見僧流
逐物遺道。憂之形于色。乃曰。不耐塵勞。心曷繇制。願
習賤事。以調伏之。寓本州天寧寺。歲大饑。赤足踵化
以資眾。其師虗堂愚公。不肯下宰相吳潛。潛怒繫之
獄辱之。師奉之惟謹。有疑而問。隨問而解。久之廓然。
虗堂彈指曰。源乎。汝今太平矣。虗堂住徑山。春秋巳
老。俾師首眾。學子林立寮下。與之析微闡妙。甚得虗
堂心。虗堂曰。是可不一出為人乎。力贊主平江薦嚴。
內外事不一廢。舉鼓山國清。辭不就。就泉州水陸院。
[012-0458c]
治若薦嚴。而人益信慕之。愀然曰。吾寧久于是。携錫
以歸。知者。又議定水。曰。源公行堅望高。使力請必不
讓。以素所往來者通意。乃欣然而來。道聲益宏。或以
儒釋異同為問。師曰。同感物而動。漢儒失之。繇是有
不同焉。儒以治人為學。佛以治心為學。治人治心。其
跡有異。而其道未始不同。人或過于侈。師誡之曰。祿
損則福益。盍慎諸而巳。布衣鐵服。終日尸坐。語徹機
迅。奔電絕壑。不可遏制。稍斂戢則瞬息在几席間。禪
人仰之。士人宗之。精於詩。然不肯表襮。舊築在越之
雲頂。將終。願解定水以歸。且命毋建塔。毋火化。以任
其壞。其徒弗忍。卒󰢍之。至元十八年也。世壽七十有
五。


鐵山瓊禪師傳



瓊禪師。脫胎便知有佛法。十八辭親事佛。二十二圓
頂被佛衣。造石霜學祥菴主。觀鼻端白。身心清淨。俄
有僧自雪巖來。道欽禪師風範。即日腰包而𨓏。巖教
單提無字。師依而行之。至第四夜。通身汗流。清快不
可言。嗣見高峯妙公。始得工夫成片。後謁蒙山。山問。
參禪到何地。是畢工處。不能對。屢入室下語。只道欠
在。一日見三祖信心銘。云歸根得旨。隨照失宗。忽有
省。舉似山。山云。又剝一層了也。大都箇事。如剝珠相
似。愈剝愈明淨。剝一剝。勝他幾生功夫也。雖然。伹下
語猶只是欠在。一日定中。忽觸着欠字。身心豁然。徹
骨徹髓。如積雪卒然開霽。忍俊不住。跳下禪床擒住。
[012-0459a]
山云。我欠少箇甚麼。山打三掌。師禮拜。山云。且喜數
年一着。子今日方了。後住南嶽鐵山。為雪岩燒香。曰。
師不負我。實我負師。葢以離師太早。今日方見師用
處也。師以出世。為人非細事。孤峯草菴。磅礴一世。故
法道不盛。或云。師道行。三韓中峯本公所謂無端。將
戒定慧三學。徧作漫天網子。向萬里鯨濤之東。攔空
一撒。直得高麗國僧俗二眾。沸騰上下。奔趨往還。無
極導公。師剃度弟子。別有傳師之狀。短髮被額。顧聳
而頤削。面色如菜。有普說一篇。詞義剴切。真末世光
明幢。孤風壁立。不在古人後也。


淨日傳



淨日。號東巖。俗居南康之都昌。姓寥氏。幼絕葷。蔬果
自持。十五祈親。祝髮廬山之香林。鮐背長身。圓相傑
耀。訪道仰山石霜。遂入浙。叩癡絕。越二夏不契。登徑
山。見無準。準大許之。後謁西巖惠於天童。惠。無準大
弟子也。其提示。一秉于準。危機敏鋒。迎拒莫覩。風止
水息。渙然帖順。遂密契其旨。卒服從之。俾守藏室。後
開先無文璨。屈為第一座。璨。亦禪俊出者。繇是譽聞
益彰。宋景定中。江東帥汪立信慎許可。推以主圓通。
繼領東林。至元壬辰。遷育王。未幾。歸隱雪竇。大德庚
子。僉議主天童。師之行。峻潔以完。語溫氣和。眾益得
以親。納其徒。俾明徹復性。不侈於言。解其蔓惑。處于
世。若無所施為。遐邇嚮慕。緣福無踵而至。而於天童。
功最著。久居東林。他俗警眾民。爭繪以祝。故其興天
[012-0459b]
童。廬山之民。奉貲以助尤夥。生宋嘉定十四年辛巳。
終至大元年戊申。年八十有八。臘七十有一。將示寂。
戒弟子。書韻語以示。曰。天為葢兮地為函。吾奚為乎
塔與菴。灰吾骨兮山河。言巳矢兮勿鑱。越二日沐浴。
端坐而逝。就化。齒根不壞。藏于西巖之清風塢。


補續高僧傳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