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63 補續高僧傳-明-明河 (master)



補續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吳門華山寺沙門 明河 撰


習禪篇


明 廣慧及禪師傳



智及。字以中。蘇之吳縣顧氏子。入海雲院祝髮。受具
戒。聞賢首家講法界觀。往聽之。未及終章。莞爾笑曰。
一真法界。圓同太虗。但涉言辭。即成賸法。遂走建業。
謁廣智於龍翔。微露文彩。廣智賞異之。尤為閩國王
清獻公所敬。有同袍嶼上人者。訶之曰。子才俊爽若
此。不思荷負大法。甘作詩騷奴僕乎。無盡燈偈所謂。
黃葉飄飄者。不知作何見解。師舌禁不能答。即歸海
雲。胸中如礙巨石。踰月。忽見秋葉吹墜於庭。豁然有
省。喜不自勝。乃走徑山。見元叟。叟勘辯之。師應對無
[014-0468b]
滯。遂命執侍。遷主藏室。至正壬午。行院舉師。出世昌
國隆教。轉普慈。未幾。行省達識公。延主淨慈。兵燹之
餘。艱窘危厲。人所不能堪。師運量有方。軌範峻整。綽
有承平遺風。遷主雙徑。 皇明龍興。詔。有道碩僧集
天界。師居首焉。以病不及召對。 賜還穹窿山。即海
雲也。戊午八月。忽示微疾。至九月四日。書偈而逝。其
徒。以遺骨藏山之陰。分爪髮歸徑山。於無等才公塔
左瘞焉。閱世六十八。臘五十一。師長深山立。昂然如
孤松在壑。威令嚴肅。其下無敢方命。故所至百廢具
興。然處事達變。接引後進。又如春風時雨之及物。使
人不自知。元帝師。以為賢。錫師六字師號。曰明辯正
宗廣慧云。


玉泉璉禪師傳



宗璉。合州石照人。董氏子。幼時有僧過其家。目師爽
異。指燈試問之曰。燈照汝。汝照燈耶。師曰。燈亦不照
我。我亦不炤燈。中間無一物。兩處見功能。僧訝之。勉
令參訪。歷叢席。後于月菴果公言下知歸。開法于玉
泉。扁其室曰窮谷。劉𨪆鎮荊南。造訪問其命名之義。
師曰。心盡曰窮。性凝曰谷。隨響應聲。不疾而速。其應
對機辯。類如此。不減皓公也。甞云。此事不在有言。不
在無言。不礙有言。不礙無言。古人垂一言半句。正如
國家兵器。不得巳而用之。橫說竪說。秖要控人入處。
其實不在章句上。今時不能一逕徹證根源。秖以語
言文字。而為至道。一句來。一句去。喚作禪道。正似鄭
[014-0468c]
州出曹門。從上宗師會中。往往真箇以行脚為事者。
纔有疑處。便對眾決擇。祇一句下。見地明白。造佛祖
直指不傳之宗。與諸有情。盡未來際。同得同證。猶未
是泊頭處。豈是空開唇皮胡言漢語來云云。如此開
示。亦剴切條明。能作人之氣。未詳師所終。


月林鏡公傳



月林鏡公。杭人也。少頴異。穉齡出家剃染。專意淨業。
間叩名碩。俾參本來人。久之有省。偈曰。本來人。本來
人。無胸無頭作麼尋。驀然揪着箇鼻孔。試勘元來是
白丁。碩見睨視曰。可是。師與一摑。繇是名振一時。出
世住徑山。當第八十代也。進士張公寧。疏詞曰。宓以
舞鳳飛龍。五結青蓮于天目。靈雞馴兔。一鑑光徹于
祖師地。既白靈天其有待。恭惟。新命徑山堂上大和
尚鏡公月林禪師。瑞芝三秀。古柏十圍。得正度於無
傳。嗣妙法於東嶼。頃者五百間。清風淨掃。人望方歸。
邇來三千年。優鉢猛開。王氣猶在。起龍瞑於下界。興
象教於中衰。丞相開選佛場。和尚悟出世法。乘流而
行。遇徑而止。命當年國一。亦起於崑山。容首度坡仙。
重游於方丈。凡吾方外之友。盡讚僧中此郎。師住徑
塢。行止雖失傳。然想見其人。致時賢詠歎如此。是必
有大過人者。不然堂堂海內名山。天龍瞻仰之位。豈
空乏者。所能承當耶。正德乙卯歸寂。年八十六。塔凌
霄峰之東崖。


復原報公傳


[014-0469a]


福報。字復原。台之臨海人。姓方氏。稟父母命。往杭之
梁渚崇福院出家。時石湖美公。主淨慈。一見器之。為
祝髮。徑山元叟端禪師。門庭嚴峻。師以巳事未明。往
咨決之。叟問。近離何處。曰淨慈。叟云。來何為。曰久慕
和尚道風。特來禮拜。叟云。趙州見南泉作麼生。曰頭
頂天。脚踏地。叟云。見後如何。曰饑來喫飯睡來眠。叟
云。何處學得這虗頭來。曰今日親見和尚。叟頷之。命
居侍司。升掌藏鑰。久之。出世慈溪之廬山。越州之東
山。四明之智門。 洪武初。被有道徵。與徑塢以中及
上竺日章偁赴京。館天界。屢入 內庭。應對稱 旨。
留三年。賜還智門。菴於寺東。扁曰海印。為終焉之計。
俄徑山虗席。強師補其處。說法云。舉一不得舉二。放
過一着。落在第二。古人恁麼說話。正是抱贓叫屈。東
山即不然。舉二不得舉一。放過一著。落在第七。到這
裏須知有向上一路始得。如何是向上一路。良久云。
莫種寒巖異草青。坐却白雲總不妙。前住山象原。經
始佛殿。未就而終。師力完之。其費。則出於姑蘇葛德
潤氏。忽一日得疾。甚革。侍者請偈。師叱曰。吾世壽尚
有三年。巳而果然。及化之日。拍手曰。阿呵呵。大眾是
甚麼看取。竟寂。年八十四。窆全身於寂炤之右岡。


楚石琦禪師傳



梵琦。楚石其字也。小字曇耀。明州象山人。姓朱氏。父
杲。母張氏。張夢日墜懷而生。師方在襁褓中。有神僧
摩其頂曰。此佛日也。他時能炤燭昏衢乎。人因名之
[014-0469b]
為曇耀云。年七歲。靈性頴發。讀書即了大義。或問所
嗜何言。即應聲曰。君子喻於義。至於屬句倣書。皆度
越餘子。遠近號為奇童。九歲棄俗入永祚。受經於訥
翁謨師。尋依晉翁詢師於湖之崇恩。詢師。師之從族
祖也。趙魏公。見師器之。為鬻僧牒。得薙染為沙門。繼
往杭之昭慶。受具足戒。年巳十有六矣。詢師遷住道
場。師為侍者。居亡何。命司藏室。閱首楞嚴經。至緣見
因明暗成無見處。恍然有省。歷覽羣書。不假師授。文
句自通。然膠於名相。未能釋去纏縛。聞元叟端公倡
道雙徑。師往問云。言發非聲色前不物。其意何如。元
叟。就以師語詰之。師方擬議欲答。元叟叱之使出。自
是羣疑塞胸。如填鉅石。會英宗詔。粉黃金為泥。書大
藏經。有司以師善書。選上燕都。一夕聞西城樓鼓動。
汗如雨下。拊几笑曰。徑山鼻孔。今日入吾手矣。因成
一偈。有拾得紅爐一點雪。却是黃河六月冰之句。翩
然南旋。再入雙徑。元叟。見師氣貌充然。謂曰。西來密
意。喜子得之矣。遽處以第一座。且言。妙喜大法。盡在
於師。有來參叩者。多令師辨決之。元泰定中。行宣政
院。稔師之名命。出世海鹽之福臻。遂升主永祚。永祚
師受經之地。為創大寶閣。範銅鑄賢刧千佛。而毗盧
遮那。及文殊師利。普賢。千手眼觀音諸像。並寘其中。
復造塔婆七級。崇二百四十餘尺。功垂就。勢偏將壓。
師禱之。夜乃大風雨。居氓聞鬼神相語。曰。天寧塔偏。
亟往救之。遲明。塔正如初。遷杭之報國。轉嘉興之本
[014-0469c]
覺。更搆萬佛閣。九楹間。宏偉壯麗。儼如天宮。下移人
世。帝師嘉其行業。賜以佛日普炤慧辯禪師之號。佛
日頗符昔日神僧之言。識者異焉。會報恩光孝虗席。
僉謂報恩一郡巨剎。非師莫能居之。師勉狥眾請而
往。尋退隱永祚。築西齋。為終焉之計。至正癸卯。州大
夫。強師主其寺事。時塔燬於兵。師重成之。景瓛為鑄
寶壺冠于顛。感天花異香之祥。師舉景瓛為代。復歸
老於西齋。入我 明洪武元年。 詔江南大浮屠十
餘人。於蔣山禪寺。作大法會。師實預其列。升座說法。
以聳人天龍鬼之聽。 上大悅。二年春復如之。錫宴
文樓下。親承 顧問。暨還。出內府白金以賜。三年之
秋。 上以神鬼情狀。幽微難測。意。遺經當有明文妙
柬。僧中通三藏之說者問焉。師以夢堂噩公。行中仁
公對。同館於大天界寺。 上命儀曹勞之。既而援據
經論成書。將入朝敷奏。師忽示微疾。越四日。趣左右
具浴更衣。索筆書偈曰。真性圓明。本無生滅。木馬夜
鳴。西方日出。書畢謂夢堂曰。師兄。我將去矣。夢堂曰。
子去何之。師曰。西方爾。夢堂曰。西方有佛。東方無佛
耶。師厲聲一喝。泊然而化。時禁火葬。禮部以聞。 上
特命從其教。茶毗之餘。齒牙舌根數珠咸不壞。設利
粘綴。遺骨纍纍然如珠。弟子奉骨及諸不壞者。歸海
鹽。建塔於天寧永祚禪寺。葬焉。世壽七十五。僧臘六
十三。其說法機用。則見於六會語。其游戲翰墨。則見
於和天台三聖。及永明壽陶潛林逋諸作。別有淨土
[014-0470a]
詩。慈氏上生偈。北游鳳山西齋三集。通合若干卷。並
傳於世。師為人。形軀短小。而神觀精朗。舉明正法。滂
沛演迤。有不知其所窮。凡所涖之處。黑白嚮慕。如水
歸壑。一彈指間。湧殿飛樓。上插雲際。未甞見師有作。
君子謂師。縱橫自如。應物無迹。山川出雲。雷蟠電掣。
神功收斂。寂寞無聲。繇是。內而燕齊秦楚。外而日本
高麗。咨決心要。奔走座下。得師片言。裝潢襲藏。不翅
拱璧。師可謂無愧妙喜諸孫者矣。


靈隱性原明禪師傳



慧明。字性原。別號幻隱。台之黃巖項氏子。母陳氏。七
歲患疽。幾死置牀上。忽不見。巳而求得之。問其故。曰。
頃睡中。有四童子。舁至此。識者。知師為天神所祐矣。
既長。不甘處俗。往依溫之寶冠東山魯公出家。謁竺
元道公於仙居紫籜山。咨問心要。不大省發。去叅徑
山元叟。叟問。東嶺來西嶺來。指草鞋對曰。此是三文
錢買得。叟曰。未在更道。師曰。某甲只如此。和尚如何。
叟曰。念汝遠來。放汝三十棒。師乃悟其旨。久之。遂罄
底蘊。執侍掌藏鑰。未幾。出世鄴之五峰。遷金峨。 洪
武五年。與泐季潭。同奉 詔入京。季潭被 旨住天
界。延師居第一座。提綱舉要。得表率叢林體。俄而補
金山。十一年升住靈隱。學徒坌集。宗道大振。師始至。
經畫大雄殿。僅一載而落成。巍然山峙。甞室中垂語
曰。蓮華峰。被蜉蝣食却半邊。為何不知。又云。冷泉亭
吞却壑雷亭即不問。南高峰與北高峰鬬額。是第幾
[014-0470b]
機。罕有契之者。住靈隱十周寒暑。無何寺火無孑遺。
逮捕。或勸師早自為計。師不顧。怡然詣有司。未鞫。即
廡下說偈。端坐而逝。壽六十九也。


天鏡瀞禪師傳



元瀞。字天鏡。別號樸隱。越之會稽人。父倪機。母嚴氏。
師初以童子出家。領昭慶濡律師戒。嶷然有遠志。韓
莊節公性。教之為文。伸紙引墨。思源源不可遏。公深
加歎賞。既而從天岸濟法師。習天台教。盡得其學。台
宗諸老。競以書聘之。欲令出門下。師不從。元叟端公。
說法雙徑。人尊之為當代妙喜。師往從之。入門。叟厲
聲一喝。師若聞雷霆聲。黏縛盡脫。遽稽首作禮。復問
答三四轉。皆愜叟意。遂錄為子。使掌記室。久之。游建
業。謁全悟訢公於大龍翔寺。全悟門風高峻。不輕許
可。見師特甚稱之。繼往臨川。謁虞文靖公集。虞公尤
稱之。留九十日而還。他若黃文獻公溍。蒙古忠介公
泰不華。翰林學士危公素。其同辭稱師。無異於虞公。
名聞行宣政院。元至正十六年。請師出世會稽長慶
寺。陞天衣萬壽禪寺。四方問道者。聞風來歸。師以氣
衰。倦於將迎。營精舍一區。而歸老焉。即山陰和塔是
也。我 太祖龍興。師與鍾山法會之選。與東溟目公。
碧峰金公。特被召入 內庭。從容問道。 賜食而退。
巳而辭歸和塔。若將終身焉。未幾。靈隱虗席。諸山交
致疏幣。延師主之。師不得巳而赴。未及期年。而崇德
之禍作矣。師入院。甫浹日。寺之左右序言曰。寺政實
[014-0470c]
繁乏。都寺僧司之。師曰。若等盍選其人乎。眾咸曰。有
德現者稱多才。昔掌崇德莊田。能闢其萊蕪。以食四
眾。倘以功舉。誰曰不然。師諾之。先是。勤舊有聞。歆現
之獲田利。率無賴比丘。請於前主僧代之。及現之被
選也。大懼發其奸私。走崇德縣。列現過失。縣令丞寘
不問。適徤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訊鞫既得實。以師
為寺長。失於簡察。法當緣坐。移符逮師。或謂師曰。此
三年前事爾。況師實不知。且不識聞。宜自辯訴可也。
師笑曰。定業其可逃乎。至部。部主吏問曰。現之犯禁。
爾知之乎。曰知之。曰。既知之。當書責款以上。師即操
觚如吏言。尚書暨侍郎覧之大驚。咸曰。師當今名德
也。惡宜有是。洊審之務得其情。師了無異辭。于是。皆
謫陜西為民。聞亦大悔。且泣曰。聞草芥耳。豈意上累
師德。蚤知至此。雖萬死不為也。師弗顧。行至寶應。謂
從者曰。吾四體。稍異常時。報身殆將盡乎。夜宿寧國
寺。寺住持。故師舊識。相見甚懽。師女弟之夫陳義安。
宦移鳳陽。以道經寺中。師悅曰。吾遺骸有所托矣。是
夕共飯。猶備言遷謫之故。不見有憊色。明旦。忽端坐
合爪。連稱無量壽佛之名。泊然而逝。實 洪武十一
年正月十九日也。義安等。為其龕斂。以俟師之季父
至。道衋然傷心。遣其法孫梵譯。走寶應携骨而還。骨
間舍利。叢布如珠。縣大夫。及薦紳之流來觀。皆歎息
而去。其徒結竁於和塔祖壠之側。󰢍焉。壽六十七。臘
五十三。三會語有錄二卷詩文。曰樸園集。師容貌魁
[014-0471a]
偉。襟懷煦然如春。世間機穽押闔之術。不識為何物。
性尚風義。斷江恩公。與師締忘年交。斷江卒。師為刊
布詩集。復請虞公銘其塔。三主名山。起費補壞。具有
成績。其敷闡大論。發揮先哲。釋門每於師是賴。千百
人中。不能一二見焉。竟以無罪謫死。苟不歸之於定
業。將誰尤哉。


夢堂噩公傳



曇噩。字無夢。自號酉菴。慈溪王氏子。祖申。舉進士於
宋。父祿。任於元。母周夫人。師生六歲而喪父。夫人命
從鄉校。師游氣岸高。騫有一日千里之意。無書不探。
學文於胡長孺。藻思濬發。縱橫逆順。隨意之所欲言。
聲名頓出諸老生上。巳而心有所感。歎曰。攻書修辭。
此世間相爾。曷若求出世法乎。遂別夫人。走長蘆禮
雪庭傳公。薙髮為僧。春秋二十有三矣。具戒後。游心
於教。復棄教而即禪。及雪庭遷靈隱。師往侍焉。雪庭
示寂。元叟端公。來補其處。元叟。風規嚴峻。非宿學之
士。莫敢闖其門。師直前咨叩。了無畏懼。機鋒交觸。情
想路絕。自一轉至于六七。語愈朗烈。元叟欣然頷之。
延佑初。詔建水陸大會於金山。名浮屠賢士大夫畢
集。師佐元叟。敷陳法要。及與羣公辯論。義趣英發。莫
不推敬。鎮南王聞之。延至廣陵。尊禮備至。彌年方遣
重紀。至元五年。浙東帥閫。合府公邑令。請師出世慶
元之保聖。再遷慈溪之開壽。三轉於國清。師所至。皆
以荷擔大法為巳任。煅煉學徒。孳孳如不及。多有開
[014-0471b]
悟之者。瑞龍院。易甲乙住持為禪剎。師為開山。院因
賴以增重。直與名伽藍相齊。海上颶風發。驟雨如注。
層樓修廊俱仆。師所居亦就壓。人意師虀粉矣。亟撤
其覆索之。一鉅木橫搘榻上。師危坐其下。若神物為
之護者。師凡四坐道場。去留信緣。皆略無凝滯。不久
引退。叢林慕其名德之高。每闢室以居之。師教戒諸
徒曰。吾與爾等。研究空宗。當外形骸忘寢食。以消累
劫宿習。然後心地光明耳。自是日唯一食。終夜凝坐。
以達於旦。 洪武二年。就有道徵。館於天界寺。既奏
對。 上憫其年耄。放令還山。越四年。無疾而終。年八
十有九矣。遺言云。三界空華。如風捲烟。六塵幻影。如
湯澆雪。亘古亘今。唯一性獨存。吾之幻軀。今將入滅。
滅後闍維。煅骨為塵。不可建塔以累後世。師修身廣
顙。昂然如鶴峙雞羣。文思泉湧。有持卷軸求詩文者。
積如束筍。當風日晴美。從容就席。縱筆疾揮。須臾皆
盡。長短精觕。無不合作。袁文清公。甞指師謂人曰。此
阿羅漢中人也。觀其為文。駸駸逼古作者。渡江以來。
諸賢蹈襲蘇李。以雄快直致為誇。相帥成風。積弊幾
二百年。不意山林枯槁之士。乃能自奮至於斯也。翰
林學士張公翥曰。噩師。儀觀偉而重。戒行嚴而潔。文
章簡而古。禪海尊宿。今一人耳。其為縉紳所推許。類
若此。師平生著作甚富。悉不存稿。晚年重修歷代高
僧傳。筆力遒勁。識者謂。有得於太史遷。日本國王。雖
僻在東夷。亦慕師道行。屢發疏迎致之。師堅不往。王
[014-0471c]
與左右謀。欲刧以歸。浙江宣慰使完者都。藏之獲免。
自是厥後。凡遇師手蹟。必重購之而去。且詫其能放
異光云。其為海外所欽重如此。


泐季泐傳



宗泐。台之臨海人。字季潭。別號全室。八歲從訴笑隱
學佛。十四薙落。二十受具。洪武四年。住徑山。 太祖
高皇帝。徵江南有道浮屠。師應召稱 旨。命住天界。
 上。丕建廣薦法會。於蔣山太平興國寺。宿齋室。却
葷肉不御者一月。服皮弁搢玉珪。上殿面大雄氏。行
拜獻禮者三。 詔集幽爽引入殿。致三佛之禮。 命
師陞座說法。 上臨幸。賜膳無虗日。每和其詩。稱為
泐翁。十年冬。 詔師箋釋心經金剛楞伽三經。製讚
佛樂章。丁巳。奉使西域還朝。授右街善世。因命育髮。
將授以儒職。師姑奉命。至髮長。 上召而官之。師再
辭求免。願終釋門。 上嘉歎從之。賜免官說以旌其
志。相城道衍。負奇志。搖膝高吟。傍若無人。師每正色
責之曰。此豈釋子語耶。學士宋公濂。甞讚師像曰。笑
隱之子。晦機之孫。具大福德。足以荷擔佛法。證大智
慧。足以攝伏魔軍。悟四喝二玄於彈指。合千經萬論
於一門。向上關。如塗毒鼓。撾之必死。殺活機。類金剛
劒。觸之則奔。屢鎮名山。教孚遐邇。 詔陞京剎。名溢
朝紳。夙受記於靈山之會。今簡知於 萬乘之尊。雲
漢昭回。 天章錫和於全帙。寵恩優渥。 玉音召對
於紫宸。屹中流之砥柱。轉大地之法輪。信為十方禪
[014-0472a]
林之領袖。而與古德。同道同倫者耶。後追治胡惟庸
黨及師。著做散僧。執役建寺。徐察其非辜取還。復領
右善世。居無何。以老賜歸槎峰。渡江示寂于江浦之
石佛寺。師博通古今。凡經書過目輒成誦。善為詞章。
有全室集。行於世。國初高僧師。與復見心齊名。見心
疎放。師謹密。故其得禍為尤輕。噫。亦幸耳。


孤峰德禪師傳



明德。號孤峰。明之昌國朱氏子。其父有成。母黃氏。父
與普陀山僧玠公交。玠聞雞聲入道。凡說法。必鼓翅
為雞號。玠亡巳久。母夢玠來託宿。覺而有娠。歷十四
月而生。不好戲弄。每跏趺端坐。十七為大僧。慨然有
求道之志。首謁竺西坦公於天童。復見晦機熈公於
淨慈。二老首肯之。而師弗自是也。繇是。益自䇿厲。以
必證為期。抵雙林。見明極俊公。一見之頃。塤篪恊應。
命司藏鑰。會日本遣使。迎明極為國師。師送至海濵。
而竺田霖公。亦自雪竇至。見師氣貌不凡。延歸山中。
以第一座處之。自是羣疑頓釋。且邀仲芳倫公。結菴
於桃花塢。相與激揚。暇則翻閱華嚴經。足不踰戶限
者凡五載。名稱日聞。竺田歎曰。人天眼目。儼然猶在。
行宣政院。請住松江之東禪。然香以嗣竺田。不忘所
證也。再遷集慶之保寧。一坐十五夏。煅煉來學。曲盡
善巧。有餘力則為之興廢補壞。細大不遺。令譽益彰。
一時名薦紳。莫不願與師交。三遷湖之道場。閱二年。
會淨慈虗席。行省丞相康里公固。迎師主之。當元季
[014-0472b]
戎馬紛紜。國事巳不可為矣。逮入 聖朝。師以耄年
謝歸道場竹林菴。一日示微疾。戒其徒。勿令四眾衣
麻哭泣。索觚書偈而逝。壽七十九也。茶毗。頂骨不壞。
舍利累累。出灰燼中。塔于東岡。學士宋景濂。為之銘。


介菴良大師傳



輔良。字用貞。介菴其號。蘇州吳縣范氏子。文正公之
十葉孫也。年十五。依迎福院薙染圓具。時笑隱。住集
慶之龍翔。法道宣振。師往見之。問答之際。棒喝兼施。
凡情頓喪。他日笑隱拈語詰之。師發言愈厲。笑隱哂
曰。得則得矣。奈第二義何。師弗懈益䖍。久之。乃契入。
雲空川流。了無留礙。笑隱曰。乃知吾不爾欺。出世秀
之資聖。越之天章。移杭之中天竺。時海內大亂。兵燹
相仍。南北兩山諸剎。皆化為烈焰。靈隱古稱絕勝覺
場。凉烟白草。凄迷于夕照之間。過者為之興歎。康里
公。為浙行省丞相。妙揀名僧能任起廢者。莫師為宜。
懇命居之。師既至。剪剔荊叢。葺茅為廬。以棲四方學
者。雖當凋零之秋。開示徒眾。語尤激切。其言有曰。達
磨一宗。陵夷殆盡。汝等用力。如救頭然可也。然百千
法門。無量妙義。於一毫端。可以周知。如知之變。大地
為黃金。受之當無所讓。否則遺素餐之愧矣。歲月流
電。向上之事。汝等急自進修。參學之士。多有因其語
而入者。化緣既周。手疏衣貲。入公帑散交游。顧謂左
右曰。翌日巳時吾逝矣。及期澡浴。坐而寂。師性簡直。
雖面折人過。而胸中無留物。與人交。無少長。一以誠
[014-0472c]
相遇。所造偈詞。初不經意。而語出渾成。有若宿搆。舉
揚大法。不務緣飾。而西來之旨自明。復以淨土觀門。
若海舟航時。兼修之未甞少怠。其所見。蓋卓然云。


南石文琇禪師傳



南石文琇禪師。儒釋兼修。宗說俱妙。負超卓之才。懷
奇偉之氣。行中仁公。住靈巖。得和尚。猶慈明之得黃
龍也。後和尚出世。瓣香嗣公。不忘所自。初住蘇之普
門。次靈巖。三遷主萬壽。未幾。退隱吳淞之上日。與山
翁野老。說無義語為樂。而大忘人世也。逮我明 聖
天子即位。 詔天下儒釋道流深通文義者。纂脩
 大典。和尚應 詔而起。留京三年。書完。值 國家建
報恩大齋會。和尚預焉。居無何。杭之住持缺席。僧錄
日公。舉非南石和尚不可。于是。欣然遂行。南州溥洽
贈以詩云。緇袍如水赴瑤京。愛子相過雙眼明。豈有
文章追李杜。敢言傳習到台衡。青燈夜雨寒牕約。黃
葉秋風故國情。見說生公還聚石。扁舟早繫闔閭城。
 洪武十一年。 皇上以萬機之暇。愍念吾徒為佛
弟子者。鮮能精通教典。深究禪學。得頒 睿旨。俾習
般若心經。金剛楞伽。晝則講演。夜則坐禪。務期曉達。
師因說七偈以贊。初首云。 聖皇親受靈山記。手執
金輪 御萬方。 詔諭僧徒令講習。叢林頓覺有輝
光。末首云。窮通教典與參禪。是大因緣非小緣。幸遇
 聖君能注意。吾徒何事不加鞭。有普門靈巖徑山
語錄。及佛祖贊一卷。行世。後未攷所終。
[014-0473a]


白菴金禪師傳



力金。字西白。吳郡姚氏子。七歲頴悟異常。一日請於
母曰。兒患世相起滅不常。將求出世間法。可乎。母曰。
出家甚苦。爾年幼。豈能堪之。曰。兒心樂之。自無苦也。
請之不巳。母知其志不可奪。俾依吳縣寶積院道原
衍法師。後見古鼎銘公于徑山。悟人甚深。聲光燁燁。
起叢林間。至正丁酉。出世住蘇之瑞光。會嘉興天寧
寺災。郡守貳咸以非師不足起其廢。具幣遣使。力迎
致之。師至。未久。儼如兜率天宮下現人世。經過者。無
不瞻禮贊歎。帝師大寶法王。賢師之行。授師以徽號。
師自幼喪父。唯有母存。乃去城一舍。築孤雲菴。以奉
養焉。或議之。師喻之曰。爾不見編蒲陳尊宿乎。何言
之易易也。洪武改元。有 旨。起師住持大天界寺。萬
機之暇。時召入內庭。奏對多稱 旨。葢師精通西竺
典。及東魯諸書。其與薦紳談論。霏霏如吐玉屑。故咸
樂與之游。四年命師總持鍾山法會。凡儀制規式。皆
堪傳永久。尋以母年耄。舉徑山泐公自代。復還菴居。
五年冬 詔。復建會如四年。 大駕臨幸。詔師闡揚
第一義諦。自公侯以至庶僚。環而聽之。靡不悅服。一
日忽示弟子曰。吾有夙因未了。必當酧之。汝等勿以
世相遇我。未幾示微疾。謝去醫飲藥食。委順而化。茶
毗。舍利無算。觀者競取之而去。師神觀秀偉。智辯縱
橫。以宗教為巳任。不畜私財。得財施輒舉以給貧者。
誠法門之偉人也。
[014-0473b]


覺原曇禪師傳



慧曇。字覺原。天台人。依越之法果寺。時廣智笑隱訢
公。說法中天竺。師造焉。備陳求道之切。廣智斥曰。從
外入者。決非家珍。道在自巳。豈向人求耶。師退。凝然
獨坐一室。久之無所入。廣智一日舉百丈野狐話。師
大悟曰。佛法落我手矣。廣智曰。爾見何道理。敢爾大
言。師展雙手曰。不直一文錢。廣智頷之。丙申。王師定
建業。師謁 上於轅門。 上見師氣貌異。甞歎曰。此
福德僧也。命主蔣山太平興國禪寺。時當儉歲。師化
食以給。其眾無闕乏者。山下田人。多欲𨽻軍籍。師懼
寺田蕪廢。請於 上而歸之。山之林木。為樵所剪伐。
師又陳奏。 上封一劒授師曰。敢有伐木者斬。山木
賴以全。踰年丁酉。改龍翔為天界。 詔師主之。每設
廣薦法會。師必升座。舉宣法要。 車駕親帥羣臣幸
臨。恩數優渥。遠邇學徒。聞風奔赴。堂筵至無所容。先
是。僧堂寮庫。有司權以貯戎器。久而不歸。 上見焉。
亟命出之。洪武元年。開善世院。秩視從二品。特授師
演梵善世利國崇教大禪師。住持大天界寺。統諸山
釋教事。降 誥命。俾服紫方袍。章逢之士。以釋氏為
世蠹請滅除之。 上以其章示師。師曰。孔子以佛為
西方聖人。以此知真儒不必非釋。非釋必非真儒也。
 上亦以佛陰翊王度。却不聽。庚戌夏。奉使西域。辛
亥秋。至省合剌國。布宣 天子威德。其國王喜甚。館
于佛山寺。待以師禮。一日呼左右謂曰。予不能復命
[014-0473c]
矣。跏趺端坐。夜參半問云。日將出否。曰未也。巳而復
問。至於四三。曰日出矣。恬然而逝。其日葢丙子云。踰
五日顏貌如生。王大敬歎。斵香為棺。聚香代薪。築壇
而茶毗之。師廣顙豐頤。平頂大耳。面作紅玉色。耳白
如珂雪。目光爛爛射人。學者見之。不威而懾。及即之
也。盎然而春溫。其遇禪徒。隨機而應。未甞務為奇巧。
聞者自然有所悟入。雖位隆望重。恒處之若寒素。無
毫髮自矜意。為人寡言笑。喜怒任真。不能以貴賤異
其顏色。然毗翊宗教。無一息敢忘。廣廈細旃之間。從
容 召對。據經持論。每罄竭蘊蓄。松園之復釋道私
租之免。皆師之所請也。


一源寧公傳



永寧。一源字也。自號虗幻子。淮東通州朱氏子。朱氏
故宦族。六歲入鄉校。能了經籍大義。九歲離俗。依族
婣模上人於利和寺。河南王童。奇其幼而器之。屬僧
司。給牒度為沙門。自是蓬累出游。歷見諸禪老。無所
契。于焦子山。精修禪定。稍涉睡昏。則戴沙運甓。懸板
坐空。如是者五年。至淮西太湖山。求證於無用寬公。
公門庭嚴峻。師方入戶。厲聲叱出之。師作禮於戶外。
合爪而立。久之乃許。入見。問曰。何處人。師曰通州。曰
淮海近日盈虗若何。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曰不著
槽道。曰請和尚道。公便暍。師退就禪室。徹夜不寐。一
旦聞公舉雲門一念不起語。聲未絕有省。公命舉偈。
偈罷。振威一喝。師曰。喝作麼。公曰。東瓜山前吞匾擔。
[014-0474a]
捉住清風剝了皮。師不覺通身汗下。曰。今日方知和
尚用處。執侍三年。因以斷崖義所贊巳像。親署一花
書。授師曰。汝緣在浙逢龍。即住遇池便居。延祐中。往
廣德。縛茅於大洞中居之。無何。宜興之龍池。請師建
立禪居。師以名符懸記。欣然赴之。結屋數十間。命曰
禹門興化菴。山顛有龍池。龍出每大水。民甚苦之。師
召龍。受三皈戒。龍不復出。師居之久。復厭其未幽䆳
也。擇絕巘作室以居。至壁立如削處。斵木為棧。鉤環
連鎖棲板於空中。足不越戶限者二年。師以退隱為
心。間迫於不得巳。勉一出焉。俄以疾歸龍池。至正壬
午。江南行宣政院。命師主大華藏寺。師舉龍門膺代
之。明年復命補天童。師堅以疾辭。宋文憲謂。師得法
之後。固拳拳以庶人為急。及主大剎。屢退養龍池。雖
天童實廁五山。亦搖首弗顧。其高風峻節。如祥麟威
鳳。可望而不可即。何其賢耶。至正戊子。有旨。趣入說
法於龍光殿。上悅。賜金襴法衣玉環師號。尋奉旨。函
香至五臺。感祥光五道之瑞。陞辭南還。道趣維揚。鎮
南王。率嬪妃等。延師入宮。稟受大戒。遣司馬護還龍
池。入我 明洪武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屬弟子裁紙
製內外衣。曰。吾將逝矣。或以藥劑進。麾去之。自興化
菴移龕。至絕巘所居。昧爽。師起沐浴服紙衣。索筆書
偈云。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闕。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天飛雪。書畢。側臥而化。茶毗。現五色光。齒牙
舌輪。及所持數珠。皆不壞。舍利無算。烟至中林。亦纍
[014-0474b]
纍然生。人競折枝取之。淘汰灰土。獲者亦眾。門人等。
分餘骨與不壞者。五處建塔焉。師氣貌雄偉。身長七
尺有餘。吐音洪亮。其接物也。不以貴賤異其心。所至
無不傾向。若中書右丞相朵兒只。江淛行省左丞相
別不花。趙文敏公孟頫。馮內翰子振。尤所賓禮者也。
四民來獻薌幣衣履者。肩摩而袂接。既無虗日。師受
之即以施人。曾無毫髮係吝。其自處則布袍糲食。沛
然若有餘。凡發為文偈。了不經意。引紙行墨。而空義
自彰。有四會語錄。行世。


約之裕公傳



崇裕。字約之。毗陵陳氏子。其母。感龐眉僧入夢而生。
生而體弱。十日而九疾。父母以夢故。冀徼靈釋氏愈
之。命為沙彌。尋受具為大僧。鞠明究曛。唯以觀心為
務。見元叟端公。又見佛慧義公。淬礪益力。雖金牆鐵
壁。必欲拓開乃巳。二公。亦期師有立。所以警發者甚
至。師急於求證。復走中天竺山。參廣智訢公。留侍十
餘年。盡得其道。御史中丞張公起巖。問廣智云。選佛
場僧伽。如此之多。其有弗悖般若者乎。廣智云。戒律
精嚴。言行不相背馳。唯崇裕一人。自受度以來。脅不
沾席三十年矣。張公深加獎歎。師之聲光。自是日起
叢林中。始出世太平南禪。黑白翕然宗之。一日令圬
人塓壁。壁中隆然如有物。抉之獲悉達太子像。乃佛
牙所刻成。師召工傅以黃金。金迸裂。舍利從中涌出。
雕小香殿奉之。亦師道法精誠。所感而致也。尋遷九
[014-0474c]
江圓通。宋之初。有神僧道濟德公。將示寂。累青石為
塔。語其徒曰。此塔若紅。即吾再來。暨圓機旻公來鎮
法席。塔果紅色。人異之。公人號為古佛。其臨終復爾。
懸記。有三百年之後大興佛事之讖。師入院之夕。眾
僧夢公至。而其塔燁然有光者彌月。人尤異之。謂自
旻公至師。正踰三百之數。其能動物。葢不徒然也。寺
當菑毀之後。師大興土木。幻出天宮。榮國公火你赤。
以朝之重臣。總戎江西。申弟子之禮。暨我 太祖興
隆釋教。開善世院。命大浮屠統之。諸方以師名上聞。
移主阿育王山廣利禪寺。尋被 旨。與鍾山法會。而
師居其首。召至便殿。問佛法大意。師以偈獻。 上覧
之大悅。因命師書天界寺額。賜食 上前。師或假寐。
鼻息微有聲。鄰坐引裾覺之。 上歎曰。此老人無機
心。誠善知識也。師容貌魁梧。日用之間。服粗食糲。一
出於天性。無所勉強。每欲撾鼓而退。為眾所擁留而
止。生於大德甲辰。未詳所終。三會語。各有錄。行世。


金碧峰傳



寶金。號碧峰。乾州永壽石氏子。生多祥異。六歲依雲
寂溫公為弟子。剃落具戒。游講肆。窮性相之學。四辯
飛馳。聞者聳聽。既而歎曰。三藏之文。標月指也。遂棄
所學習禪。入蜀晉雲山中。參如海真公。公示以道要。
師大起疑情。寢食為癈。入峨眉山。誓不復粒食。日採
松柏啖之。脇不沾席者三年。自是入定。或累月不起。
甞趺坐大樹下。溪水橫逸。人意師巳溺死。越七日水
[014-0475a]
退。競往視之。師燕坐如平時。唯衣濕耳。一日聞伐木
聲。通身汗下如雨。笑曰。妙喜大悟十有八。小悟無算。
豈欺我哉。未生前之事。吾今日方知其真耳。急往求
證於公。反覆相辯話甚力。至於拽傾禪榻而出。公曰。
是則是矣。翼日重勘之。至期。公於地上畫一圓相。師
以袖拂去之。公復畫一圓相。師於中增一畫。又拂去
之。公再畫如前。師又增一畫成十字。又拂去之。公視
之不語。復畫如前。師於十字加四隅。成卍文。又拂去
之。公乃總畫三十員相。師一一具答。公曰。汝今方知
佛法宏勝如此也。百餘年間參學。有悟者世豈無之。
能明大機用者。寧復幾人。無用和尚謂。座下當出三
虎一彪。爾其彪耶。然緣在朔方。當大弘吾道也。無用
葢公之師云。先是。師在定中。見一山甚秀麗。重樓傑
閣。金碧絢爛。諸佛五十二菩薩。行道其中。有招師者
曰。此五臺山。秘魔巖也。爾前身修道其中。靈骨猶在。
何乃忘之。既寤。遂游五臺山。道逢蓬首女子。身被五
綵弊衣。赤足徐行。一黑獒隨其後。師問曰。子何之。曰。
入山中爾。曰將何為。曰。一切不為。良久乃沒。叩之同
行者。皆弗之見。或謂為文殊化身云。師乃就山建靈
鷲菴。四方聞之。不遠千里。負餱糧來獻者。日繽紛也。
師悉儲之。以食游學之僧。多至千餘人。雖丁歲大儉。
亦不拒也。至正戊子冬。順帝遣使者。召至燕都。慰勞
甚至。天竺僧指空。久留燕。相傳能前知。號為三百歲。
人敬之如神。師往與叩擊。空瞪視不答。及出空歎曰。
[014-0475b]
此真有道者也。夕大雪。有紅光自師室中起。上接霄
漢。帝驚歎。賜以金紋伽黎衣。遣歸。明年復召見。命建
壇祈雨。輒應。賜寂炤圓明之號。賜予一以賑饑乏。詔
主海印禪寺。師力辭。名香法衣之賜。殆無虗日。自丞
相而下。以至武夫悍將。無不以為依皈。巳而懇求還
山。洪武戊申。我 太祖即位于建業。明年己酉。燕都
平。又明年庚戌。 詔師至南京。見 上於奉天殿。且
曰。 朕聞師名久。以中州苦寒。特延師居南方爾。遂
留於大天界寺。時 召入。問佛法。及鬼神情狀。奏對
稱 旨。又二年辛亥冬十月朔。 上將設普濟佛會
于鍾山。 命高行僧十人涖其事。而師與焉。賜伊蒲
饌于崇禧寺。 大駕幸臨。移時方還。明年壬子春正
月既望。諸沙門方畢集。 上服皮弁服。親行獻佛之
禮。夜將半。 敕師於圜悟關施摩陀伽斛法食。竣事。
 寵賚優渥。夏五月。悉鬻衣盂之貲。作佛事七日。乃
示微疾。 上知之。親御翰墨。賜詩十二韻。有玄關盡
悟巳成正覺之言。 天光昭回。人皆以為榮。時疾巳
革。不能詣 闕謝。至六月四日。沐浴更衣。與四眾言
別。正襟危坐。目將瞑。弟子請曰。和尚。逝則逝矣。不留
一言。何以暴白于後世耶。師曰。三藏法寶。尚為故紙。
吾言欲何為。夷然而逝。世壽六十五。僧臘五十又九。
後三日。奉龕茶毗於聚寶山。傾城出送。香幣積如丘
陵。或恐不得與執紼之列。露宿以俟之。及至火滅。獲
五色舍利。齒舌數珠皆不壞。紛然爭取。灰土為盡。師
[014-0475c]
體貌豐偉。端重寡言笑。福慧雙足。所至化之。故其在
山也。捧足頂禮者。項背相望。其應供而出也。持香花
擊梵樂而迎者。在在如是。不啻生佛出現。其行事多
可書。弟子散之四方。無以會其同。略述其槩如此。師
有弟子智通。燕人也。秀發頴異。初為全真道士。知非
遂落髮。從師聞奧旨。隱大乘山。永樂間。 詔至都。住
大天界。後亦危坐而化。為人端謹神悟。有乃父之風
焉。


天界孚中信禪師傳



懷信。字孚中。姓姜氏。明之奉化人。初從延慶半巖全
公。習教旨義。聲籍甚。久之歎曰。教相繁多。浩如烟海。
算沙徒自困耳。奚益。因改轍而力禪。參承諸名宿下
語。多枘鑿弗合。不勝憤悱。時竺西坦公。遷主明之天
童。師奔質所疑。竺西一見。知為法器。厲色待之。不與
交一語。師疑愈熾。自是依止不忍去。得豁然焉。天曆
間。住補怛洛迦山。遷大龍翔集慶寺。龍翔。元文宗潛
邸也。及至踐祚。建佛剎于其地。棟宇之麗甲天下。未
幾毀於火。曇芳忠公新之。功未竟而化。師乃出衣盂
之私。補前未備。不日而集成功。雖以名德領鉅剎。不
效飾車輿盛徒御。以自誇衒。始終一鉢蕭然而巳。會
元政大亂。戎馬紛紜。寺事艱窘日甚。師處之裕如。不
以屑意。一旦晨興。索蘭湯沐浴。更衣趺坐。謂左右曰。
吾將歸矣。汝等當以荷法自期。勵精進行。可也。言畢
而瞑。侍者撼且呼曰。和尚去則去矣。寧不留片言以
[014-0476a]
示人乎。師叱之而復瞑。侍者呼不巳。師握筆書曰。平
生為人戾氣。七十八年漏洩。今朝撤手便行。萬里晴
空片雪。書畢而寂。時丁酉八月某日也。茶毗于聚寶
山前。舍利如菽如蔴。五色燦爛。雖烟所及處。亦纍纍
然生。貯以寶瓶。光發瓶外。師賦性恬冲。喜溢顏間。生
平未甞以聲色忤人。人有犯之者。頷首而巳。然進脩
極勤。自壯至髦。默誦法華經一部。雖暑爍金寒折膠。
無一日闕者。屢感蓮花香。滿院芬郁異。甞非世間者
可比。當 大明兵下金陵。僧徒風雨散去。師獨結跏
宴坐。目不四顧。執兵者滿前。無不擲杖而拜。 上甞
親幸寺中。聽師說法。嘉師言行純慤。特為改龍翔。為
大天界。告終前一日。 上統兵。駐江陰沙洲上。晝寢。
夢師服褐色禪袍來見。 上還聞遷化。衣與夢中正
同。大悅。 詔出內府帛泉。助其喪事。且命卜葬。舉龕
之夕。 上親致奠。送出都門之外。師說。有五會語錄。
行世。


補續高僧傳卷第十四
[014-047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