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63 補續高僧傳-明-明河 (master)


補續高僧傳卷第十六
吳門華山寺沙門 明河 撰


習禪篇


明 翠峰山公傳附圓月.明律



德山。號翠峰。關陜西夏人。幼質朴。深慕禪悅。年三十
始出俗。從靈南牛首寺海公為弟子。束戒縛禪。日積
月磨。漸有契會。海公就化。師得以自便。因遍參叢席。
足跡殆半天下。雖歷諸禪老鉗椎。而碍膺之物終未
脫。然偶遇古峰上人。憫師為道之勤。勸見寶月潭公。
潭公。為時大禪伯。聲光顯著。一見相契。遂示以法要。
且曰。子期心固遠。然終欠一番徹骨在。必過此一番。
死中發活。始可面目向人。出言吐氣。皆有著落。不然
徒使伎倆。了沒交涉也。師聞忽醒。即日辭去。入伏牛
山。傍崖結茆。日食麩糠草根。不知身為何物。如是六
年。而豁然融貫。瓣香為潭公嗣。不忘所本也。自是遠
近奔赴。法席大張。相從者動以千計。以眾盛故。魔起
浮言。 上聞。天威震怒。眾皆為師危之。或勸師暫避。
不從。安坐丈室。略無懼色。而卒亦無他。此在都門吉
祥寺時事也。既而捨眾歸伏牛。而眾終不捨師。故伏
牛之眾。視吉祥為尤盛。說法三十餘年。度人不可稱
記。一旦謂眾曰。歸歟。歸歟。吾北人。歸化首丘。吾之願
也。遂還京。居延壽。延壽在吉祥東。師所創也。未幾而
寂。年八十有一。弟子奉全身。󰢍於寺普同塔之後。師
梵貌頎偉。觀視凝定。喜怒不形于色。有容人之德。學
[016-0483b]
子不諭其意。師諄諄為教。必使達之而後巳。持身甚
約。所蓄無長物。得檀施輒緣手盡。以廣二田。若於巳
無與焉者。有為師贊者曰。有風斯清。有月斯明。猗歟
翠峰。玉振金聲。師實錄。當之無愧。


圓月。字印空。姓熊。京師人。入翠峰之室。栖伏牛山。久
之有得。性光顯露。闢道場開法。學子麇至。聲聞 九
重。被 命於慶善戒壇。為受戒者宗師。


明律。字三空。姓龔氏。順天人。亦甞有聞於翠峰者。翠
峰在伏牛。律結茅玉皇垛中。修念佛三昧。開龍興寺。
率眾煉魔。晚住杭州虎跑寺。甘淡務實。於時無兩。萬
曆乙卯。入滅。


毒峰善傳天淵湛附



季善。祖鳳陽人。隨任生於廣東之雷陽。父姓吳。母鍾
氏。稚小以佛事為兒戲。十七出家。初投源明和尚。明
示以無字公案。囑云。須發大願。以自護持。師便發願。
若生死不了。大事未明。遺棄修行。貪著名利。死墮阿
鼻地獄。受苦無量。正統八年。入閩參無際。閉關力究。
關中不設臥牀。安一凳。誓不倒身。以悟為則。昏沉來。
因去凳立。誓不坐不近墻壁。遼空徑行。一朝聞鐘聲
忽悟。說偈云。沉沉寂寂絕施為。觸著無端吼似雷。動
地一聲消息盡。髑髏粉碎夢初回。見蒙隱楚山二老。
又見月溪。溪印可之。天順庚辰。趙氏建西湖三塔寺。
請師開山。繼興天目昭明。繼興吳山寶蓮。繼興南山
甘露成化。庚子。掩關石屋寺。壬寅。慈雲嶺有寺。曰天
[016-0483c]
真。僧宗綱。請師興建。事竣。即掩關杜人事。師一生苦
功。無與倫比。雖得相應。而勒持彌督。涵養淘汰。至老
無替。有四十餘年秪掩關之句。示寂後。真身覆以缸
龕。藏天真石洞中。門人輯師言論行實。為三會語錄
云。


福湛。號天淵。楚人也。居蓬溪智林。亦以勤苦入道。獲
印於月溪。後開堂弘化。大為楚蜀學禪者所歸。有法
語二卷。曰天淵錄。七十七歲而化。倒騎鐵馬吼西風。
明月清風一樣同。師偈也。月溪之門。自不乏人。語孤
硬之風。二師為最。


法舟濟傳



道濟。字法舟。張氏子。生[橘-矛+隹]李思賢里。少爽拔。未甞入
鄉較。而義辯宿成。為里中所異。年十八忽猛省。白父
母求出俗。勿許。遂日夜坐。不事生產。又三年。潛入天
寧寺為行者。時默堂宣禪師。受月舟和尚法印。歸自
繁昌。法筵龍象。蹌蹌濟濟。師服勤之餘。多所諮訪。久
之。詣東禪。依昂公薙染。昂法叔吉菴祚禪師者。默堂
子也。知見精確。而道行清苦。師折節事之。古德入道
因緣。朝夕參叩。以為不至古人休歇田地不止。偶行
廊廡間。聞佛殿磬聲。豁然契悟。尋趨方丈。菴望見笑
曰。子著賊也。師曰。賊巳收下。曰。贓在甚處。師振坐具
曰。狼籍狼籍。曰。這掠虗漢。狼籍箇甚麼。師一喝歸眾。
菴喜印可之。繼謁古印雲峰諸師。日益深奧。自是應
機演化。雷動電激。章縫緇素。諸乞言者。憧憧然水陸
[016-0484a]
並湊。無虗日矣。嘉靖初。眾請出世於金陵安隱寺。上
堂舉拂子。召大眾云。見麼。又擊拂子云。聞麼。既是舉
起便見。擊着便聞。妙真如藏。非思非議。應用靈靈。奇
哉奇哉。汝諸人。自不丈夫。顧乃傍人門戶。求知求見。
韜晦家珍。甘為寒乞。將謂諸聖別有奇特也。廣額屠
兒。颺下屠刀。便云。我是千佛一數。豈有曲折。作知見
耶。丈夫子。何不恁麼便擔荷去。其指法徑要。大都類
此。性恬靜。未甞誤干謁。隨緣遷轉。前後二十餘所。解
包之後。不更出門戶。處大眾折大疑。無碍之辭。波騰
雲湧。夜以繼日。曾不少倦。而燕間之日。泊然危坐。若
不解語者。此其大凡也。師心精泯合時靈感通。以至
呪移井石。錫出山泉。說法則蛙入晨牕。入定則神來
夜室。自避倭之後。任真而放。雅同流俗。嬉笑怒罵。縱
橫自調。而人不能測矣。庚申秋。寢疾且革。或勸起坐
說偈。師曰。此皆文飾。非吾事也。以手搖曳而逝。年七
十四。臘五十二。茶毗後。塔其骨於別室中。所說法語
偈頌等若干言。門人正雨輩。集而梓行。


月心寶公傳



德寶。字月心。金臺錦衣衛族。父吳公。母丁氏。舉師於
正德壬申年。既冠。偶過講肆。聞法師講華嚴大疏。至
十地品初地菩薩捨國城妻子頭目髓腦處。發憤歎
曰。千古猶今。同一幻夢。富貴功名。縱得奚益。遂投廣
慧院能長老出家。既祝髮具戒。知有向上事。不自便
休。必期真悟。即腰包行脚。一時老宿。號稱明眼者。罔
[016-0484b]
不蒙參而戶謁。指點功夫。揩磨見地。造詣日益深密。
後因寶峰指。見關于嶺和尚。入室次。連下語數十轉。
皆不契。師心路俱絕。一日因洗菜水邊。忽一莖墮水。
隨水圓轉。捉之不著。忽有省。喜甚。提籃歸。見嶺立簷
下。問師是甚麼。曰一籃菜。嶺曰。何不別道一句。師曰。
請和尚別問來。嶺復詰以靈雲桃花。趙州柏子。皆隨
問而答。復問玄沙不肯話。師隨聲便喝。拂袖而出。次
早入室。問訊侍立。頃嶺顧視傍僧曰。汝等欲解作活
計。這上座。便是活樣子也。師即震喝而出。後復同爽
菴。參襄西大覺圓和尚。覺門庭孤峻。自辦粥飯。始許
掛搭。親炙四五月。語言無滯。覺曰。若以今時諸方。子
當絕類為不可測人。今則不然。老僧將你爛熟底一
則因緣問你。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
久。外道便大悟佛旨。且既不涉有無。良久亦是閒名。
正恁麼時。外道大悟箇甚麼。師儗答。覺急以手掩師
口曰。止止。猶更掛齒在。師豁然頓省。乃曰。可謂東土
衲僧。不如西天外道。自是名震海內。海內禪子。皆奔
走座下矣。師隨緣開化。靡定所居。有語錄四卷。曰笑
巖集。笑巖。師別號也。鄧定宇曰。笑巖上堂。棒喝縱橫
矣。卒無一人承當。即笑巖不失利安在。為時雨而化。
無亦婆子心切歟。晚年屏居京師柳巷。幾至結舌亡
鋒。而具真實。為生死心者。亦不惜為一見。如師者。固
末世之光明幢也。以萬曆辛巳正月示寂。閱世七十。
僧臘四十有九。塔全身於城西之北門。
[016-0484c]


常潤.善真二師傳



常潤。字大千。號幻休。江西進賢黃氏子。幼失二親。從
父出游。遂入佛牛山出家。學攝心。浮泛不得力。誓遍
參。南詢萬松林公於徑山。折而入都。聽松秀二法師
講楞嚴。至圓明了知處。忽有省。復謁大方蓮公。最後
入少林。參宗主小山書公。言機相合。如函蓋。究進之
力。日益精勇。一日舉洞山過水頌請益。公詰之曰。既
不是。渠畢竟是何人。師于言下霍然。以偈答曰。若要
識此人。有箇真消息。無相滿虗空。有形沒踪跡。曾為
佛祖師。甞作乾坤則。龜毛拂上清風生。兔角杖頭明
月出。公囑令加護。未幾辭去。公授之偈。以少室相累。
師謝未遑。及公歸寂。大眾迎師于都門。三辭不獲巳。
乃赴。座下士百七人。聞所未聞。得未曾有。咸謂寶鏡
重光。先堂頭付託得人矣。甞遊五臺。講法華於壽明
寺。眾見白光繞座。偶行路次一精舍。眾沙門。羅拜稱
祖師。云。昨夢伽藍神掃門。旦日祖師過此。今師適來。
師笑曰。祖師過去久矣。師居堂頭位。且久卓然。有古
人之風。大司馬汪公道昆謂。師魁然修碩。容止莊嚴。
其嚮應如洪鐘。其普度如廣筏。其砥波流如山立。其
隨機而顯化。如珠走盤。至其稟獨覺。覺羣迷日孳孳
然。以道自任。云云。信非虗語也。以萬曆乙酉歲四月
示寂。大宗伯陸公樹聲。文其石以頌德。


善真。字實相。南昌人。姓熊氏。參幻休而未盡幻休。人
疑為不及休。或以為過休者也。幼業儒而不安於儒。
[016-0485a]
每以三教誰尊問人。人以佛對。遂棄儒往廬山。禮湛
堂和尚祝髮。雅志參訪。初游閩之武夷。聽默菴禪師
提唱公案。竟月無入。乃以巳臆。下視諸方。既而悔之。
游楚興國。州建一寺。葺清規安眾其中。太守任公。奉
事惟謹。道望翕然。甫及期捨去。入少林。謁休和尚參。
機緣往返不薦。曰且作長行粥飯僧。雖然。此老真吾
師也。故其後所游至。皆稱少林焉。自是行蹤益遠。遍
歷吳楚滇蜀。禮南華之塔。訪雞足之衣。天台雲。峨眉
雪。皆師杖間物耳。抵贑州疾作。命在呼吸。兀坐不睡。
其徒明空進曰。師曾講觀法如指掌。今何以臨渴掘
井。請放開養疾為正。師首肯。疾愈。囑徒曰。父子上山。
各自努力。因入頂山獨棲。以薑葉為衣。野菜為食。適
於雪夜負薪。霍然有省。住三年。入終南雲霧山。居九
石坪。人云。此坪不開久矣。曾有六七人。入坪採木死
於虎。師不為意。捫蘿剪棘。露坐七晝夜。稍開一徑於
坪。建一室。名蘿月山房。修靜其中。雖絕粒經旬。處之
夷然自得也。時休和尚巳化。聞之為位拜哭。歎曰。先
師一把椅子可惜。或曰。師得無有餘念乎。師曰。此處
安容。念為祖庭所繫不為人耳。未幾。入秦。遊太白山
靈山。將之華山。講道德南華二經。為士大夫延回漢
南。講首楞嚴。仍入蜀廣元縣漢王山靜居。頓成叢林。
巳應雪峰寧羌二講。未久。門人請還漢王山。乃以萬
曆戊戌五月示寂。遺言有樂志論。一行三昧說。及淨
土應驗。山房夜話。詩偈雜作。傳於世。紫柏尊者曰。真
[016-0485b]
禪師持行高潔。與余意氣相期。惜不得與之雅遊。僅
於峨嵋一交臂。而失之。曾投一偈。冀續後緣。而今則
巳矣。世之君子。試讀其樂志諸篇。可想而見也。師住
峨嵋臥雲臺時。達師曾過訪之。故及之云。


孤月禪師傳



淨澄。燕京西河張氏子。生時。偶二僧至門。厥父喜。即
請安名。僧曰。此兒非常。應名清正。未幾。父母相繼亡。
師決志出家。行至雙城子。路逢僧求落髮。詢其來緣。
乃初立名僧也。遂就金河寺剃落。其師令習經業。師
不悅。示以念佛法門。未周歲其師死。偶遇五臺善公。
易名曰淨澄。即走古華嚴鍊磨。日夜逼拶。忽疑滯頓
開。如釋重負。求證於廣恩月溪老人。溪轉數語。師汗
下不能對。因俾參無字。久之。獲印可。付以拂子手卷。
南游濟河。舟沒所有俱失。身附浮木獲免。自思所得
未愜。即誓曰。此行。若不大悟而還者。有如河。自此提
參益切。入蜀飛雪山獨居。弔影三年。一日造飯。遂定
去。覺時飯生白醭。靜中甞聞百里外人聲。久着地打
坐。足為冷濕所乘。忽不能起。幸得人荷至後山。調息
始愈。一日坐木上。正爾湛寂。忽聞爆竹聲。豁然心空。
自是方得一切時中。洞然明妙。請印於圓覺法鑑和
尚。又造廣福雲谷老人。谷見其一向孤逈逈底。即問
曰。你却似個死人。我且問你。大死底人。却活時如何。
師曰。眉毛眼上橫。鼻孔大頭垂。又問如何是無字意。
師曰。風行草偃。水到渠成。又問。大地平沉。虗空粉碎。
[016-0485c]
汝向甚麼處。安身立命。師曰。雲消山嶽露。日出海天
青。谷肯之。天順改元。還清涼。道聲遠播。代藩請詣內
掖問道。感光明炤徹內外。王大悅。因就華嚴谷建寺。
請額曰普濟。奉師開法其中。有清涼語錄。行世。甞作
山居詩云。甘貧林下思悠悠。竹榻橫眠枕石頭。格外
生涯隨分足。都緣胸次一無求。又云。自住丹崖綠水
傍。了無榮辱與閒忙。老僧不會還源旨。一住山青葉
又黃。復坐脫於本寺。


石頭回禪師傳



自回。東川合州人。世為石工。雖不識字。志慕空宗。為
僧於景德寺。精戒謹言。求人口授法華。日取崖石。手
不釋鎚鑿。而誦經不輟。南堂靜禪師。見而愍之。令罷
誦。一意看趙州勘婆因緣。師念念不去心。久之。因鑿
石石稍堅。盡力一槌。瞥見火光。遂大悟。說偈曰。用盡
功夫。渾無巴鼻。火光迸散。元在這裏。南堂可之。為石
工而又因石悟。諸方稱石頭和尚。有頌云。石頭和尚。
咬嚼不入。打破虗空。露些子跡。既而歸釣魚山。建護
國禪林。大開爐鞲。從化者眾。著草菴歌警世。其末云。
老僧不知輪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後自甃石二十
四片為龕。自入掩門而逝。又有回禪師者。婺州人。育
王諶和尚嗣也。住南㵎西巖。新行經界法。回芟去茶
窠植松柏。人訴於有司。追之甚峻。回曰。少待。吾行也。
即剃頭沐浴。陞堂辭眾曰。使命追呼不暫停。爭如長
往事分明。從前有箇無生曲。且喜今朝調巳成。瞑目
[016-0486a]
而化。有司遂寢其事。


無盡燈禪師傳



祖燈。無盡其字也。族王氏。四明人。父好謙。甞寫華嚴
經。五色舍利。見於筆端。師年方幼。歎曰。般若之驗。一
至於斯邪。即求出家。依郡之天寧東白明公。秉戒於
開元奎律師。巳而日溪泳公。來代明公說法。命掌綱
維司藏鑰。日溪升堂。師出問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乞賜指示。溪曰。十二時中。密密參究。忽然觸著。却來
再問。師抗聲曰。無常迅速。生死事大。語未終。溪便喝。
師遽禮拜。溪曰。見何道理。便爾作禮。師曰。開口即錯。
溪領之。服勤數載。復出參名德。以驗其所證。時中峰
本公在天目。方山瑤公居淨慈。無見覩公住華頂。斗
巖芳公主景星。師皆與之辨。詰其所印。葢不異日溪
云。師得道巳。思韜晦而護持之。乃入天台上雲峰。縛
草為廬。宴坐其間。虎狼蛇豕。交跡於戶外。師攝伏之。
不能加害。日與其徒修苦行。以自給。冬一裘。夏一葛。
朝夕飯一盂。影不出山者。逾五十春秋。人多化之。有
以土田為布施者。師辭曰。先佛以乞食為事。吾焉用
此為。然天性尤孝謹。迎母童氏養山中。年九十四而
終。眾以非沙門行讓之。師曰。世尊尚升忉利天。為母
說經。我何人。斯敢忘所自哉 洪武己酉春。示微疾。
二月八日夜將半。顧左右曰。天向明乎。對曰未也。或
曰。和尚正當此際何如。師破顏微笑曰。昔古德坐疾。
有問者云。還有不病者乎。古德云有。又問云。何物是
[016-0486b]
不病者。古德云。阿爺阿爺。師舉此良久。又曰。如此喚
做病得否。眾無言。師曰。色身無甞早求證悟。侍者執
紙乞偈。師曰。無偈便不可死耶。乃書曰。生滅與去來。
本是如來藏。拶倒五須彌。廓然無背向。擲筆端坐而
逝。壽七十八。臘五十七。火化。異香襲人。所獲舍利。不
可勝計。塔於峰之左原。大河衛鎮撫林君性宗。甞從
師游。師勉以忠孝。迄能為國宣勞。為時顯人。恐師之
行不白於叢林。請宋太史景濂文。宣師行業。其略云。
嗚呼。若禪師者。可謂能守道而弗遷者矣。古之僧伽。
多寄跡巖穴。友烟霞而侶泉石。至有蹞步不與塵俗
接者。治內之功純。務外之意絕也。風教日偷。學者。始
不知自立。榮名利養之念。日交蝕於心胸。奔競干請。
無所不至。是以來有識者之訕侮。可勝歎哉。禪師一
鉢。自將䇿厲學徒於寂寞之濵。雖施者填委。振起頹
廢。重樓傑閣。彈指現前。亦未甞見其有為。震黃鍾於
瓦釜雷鳴之際。翔靈鳳於眾禽紛翥之時。謂為禪師
矯弊之功。非耶。


會堂緣師傳



自緣。號會堂。姓陳氏。台之臨海人。父某。以詩書為業。
人稱為石泉處士。母某氏。感奇夢而生。師氣骨不凡。
翛然有出塵之趣。初為四明白雪寺觀公弟子。十七
薙髮受具戒。即以縛禪為事。還台謁天寧日溪泳公。
泳公一見。輒加獎予。泳遷淨慈。師從行。咨決心要知
解。且日至漸息羣念。期造於無念。時處士君春秋高。
[016-0486c]
師欲盡覲省之禮。復還台。道經寧海。日巳暮。悲風號
林莽間。師遑遑急走。欲求憩泊之地。竟不可得。夜行
三里所。乃逢逆旅主人。破屋一間。不能蔽風雨。師竟
夕不寐。明發。指天自誓曰。所不能建菴廬以延。旦過
者有如日。闤闠中有妙相。古寺兩廡蕭然。不留一物。
師往還視。喜曰是足以遂吾志矣。白於主僧。假西偏
糞除蕪薉。具牀几。設衾褥。下至庖廚溷湢之屬。罔不
整潔。吳楚閩浙之士。肩摩袂接。而至者如歸。皆得歇
息安飽而去。其費一出師之經畫。先是。縣東有桃源
橋。跨廣度河上。故有圓通閣。歲久將壓。縣人李斯民。
撤而新之。邀致師為主。師遂遷至其處。遇過客如初。
師猶以為未足。儉衣削食。建華嚴寶閣。月集善士。閱
華嚴經。橋之南。復築彌陀閣。像淨土十六觀相。覽者
觀相興行。啟發極樂正因。閣道行空。朱甍耀日儼然。
如化人天宮矣。事聞於朝。授師金襴法衣。及錫佛心
普濟之號。仍俾報恩寺額。以寵異之。師既受命。復自
念曰。上之恩侈矣。顧塵居雜遝。無以稱清淨宏偉之
觀。爰擇地縣北五里。而近大橋之陽。林樾蒼潤。蔚為
神靈之壤。新建報恩院一區。晨夕帥其徒。以祝釐報
上為務。繇是。兩地之間。鐘魚互答。有若東西家焉。元
季政亂。海上兵動。烽火漲天。三閣與寺。皆鞠為茂草
之場。師衋然傷心。又以興復為巳任。持鉢行化聚落
中。隨其地建華嚴傳經之會。演說因果。屠沽為之易
業。於是施者四集。師仍于桃源夾河。兩隄悉甃以石。
[016-0487a]
建傑閣三楹間。命工塐佛菩薩天神諸像。畢工未久。
而師厭世矣。師一旦早作。無疾如平時。索浴更衣。屬
諸弟子。以見性為急。且曰。吾明日將逝。至期呼筆書
偈。怡然委順。時 國朝洪武戊申三月某日。世壽五
十九。僧臘四十二。龕留七日。顏貌如生。茶毗。得舍利
無算。其徒即寺西北偏。塔而藏之。宋景濂為之銘。從
學子方孝孺請也。


雪庭傳



雪庭某公。自號梅雪隱人。杭仁和人。父桂姓。徵名。母
徐氏。昆仲三人。師最少。以景泰丙子生。毀齒喪父。患
痘風。雙目短視羞明。抱疾弗瘳。夢中。感金神教使出
家。母兄不允。年十五。雖慕道求師。不得正眼。成化癸
巳。聞四川休休翁。寓郡城仙靈寺。往叩之。一見契合。
始落髮。受無字公案。日夜研究。猶滯沉寂之境。座元
勉以看教。因閱楞嚴。至一毛端上現寶王剎。有疑。乙
巳寓江陰乾明寺。忽覩萬佛閣。金碧崢嶸於眉宇間。
偶會得毛端現剎之句。始知幻寄兩間如夢如旅。又
明年。因詠黃鸝。有作者云。此句法未得。意在言外之
趣。繇此。茅塞泮然。衝口道云。多情自信惜春光。飛入
園林錦繡鄉。記得小牕驚我夢。滿庭紅杏帶斜陽。後
因除夕聞鐘。大悟曰。圓響心非聞。大千同一炤。抹過
上頭關。更不存玄妙。乙卯。休休翁。應湖南淨慈請。師
復依附。日逐尋究。乃蒙印可。所著有請益警進。拈古
頌古。擬寒山。和永明詩偈等。凡二十卷。號幻寄集。夫
[016-0487b]
幻即寄之跡。寄乃幻之跡。幻起寄亡。全寄是幻。幻逐
寄生。全幻是寄。翳目生華。山河大地。華翳不生。空真
實際。幻之寄之。誠哉兒戲。師自語也。


天界成禪師傳



道成。字鷲峰。別號雪軒。居薊北之雲州。出家受具戒。
結三人為友。雲游至山東之青州。居士窑中。刻苦究
參。脇不沾席者。三逾寒暑。一日忽見一老人自外而
來。儀貌甚古。謂師曰。汝三人。苦學如此。他日必作法
門梁棟。言巳忽不見。繇是愈厲精苦。久之。聞濟南秋
江潔公。大弘曹洞宗旨。遂往見之。潔問何處來。師曰。
青州。曰。帶得青州布衫來否。師曰。呈似和尚了也。曰。
如何是布衫下事。師曰。千年桃核裏。元是舊時仁。潔
肯之曰。是汝本有之事。善自護持。他曰弘吾道。惜吾
不及見矣。後出世住萊州大澤山。每說法。聽者千餘
人。 洪武壬戌。 詔。天下設僧司。揀名德以居之。師
首膺其選。授青州都綱。 高皇帝聞其賢。召為僧錄
司右講經。命考試天下僧人。稱 旨。賜金襴衣。 命
住持天界。懇辭。 上不允。賜詩留之。及 太宗文皇
帝嗣位。命師宣諭日本陛辭。 賜金鉢錫杖等物。既
至。宣示 朝廷恩威。闡揚佛祖宗旨。自其國王而下。
莫不俯伏向化。明年師還。而國人入貢。稱謝者即至
 上大悅。陞師左善世。復率天下僧于鍾山。修設大
會。師承 旨說法。聽者數萬人。是日有瑞應。 上聞
之悅。御製感應詩三章。 賜師。累賜金帛。作大毗盧
[016-0487c]
閣於寺後。 皇上北狩。數師入覲。賜賚甚厚。 仁宗
在春宮時。有忌師之寵者。搆詞間之。及御極。遂謫師
海南。 宣宗嗣位。首遣官召師還京。且 敕禮部左
善世。到須別見。師至。入見便殿。慰勞甚至 賜綵段
若干疋。鈔萬緡。仍 命掌僧錄司事。無何入疏。乞歸
南京天界之西菴以終老。 上從之。賜白金楮幣。及
[鐮-兼+畏-田+卄]金佛。敕兵部給驛舟。命中官護送。逾三歲。辛亥十
二月八日。微疾端坐而逝。闍維。得堅固子無算於灰
燼中。 上遣官諭祭賜塔所。師身長七尺。廣顙豐頤。
脩然出人之表。歷事 四朝。五十餘年。三坐道場。四
會說法。有語錄。行於世。


古淵清公傳



清公者。不知何許人。重興南京永寧寺。以清苦自勵。
親執勞役。寒暑無厭倦心。 天子嘉其勤。授以左覺
義。以尸祝釐。雖處榮遇。而苦節彌竪。一室蕭然。朝夕
稱佛名號拜禮。求速超脫。忽所事大士像。放白光縈
縈如絲縷。盤旋於室。至夜如秉燭。復夢。大士謂曰。爾
以精心懇禱。宜即參訪。了心為上。師拜受之。即掩關
於弘濟寺。提無字話。心念相依。脇不沾席者三年。忽
一念不生。三世際斷。經三日。夜見大千世界。光若琉
璃。聞遠雞唱乃起。說偈曰。喔喔金雞報曉時。不因他
響詎能知。三千世界渾如雪。井底泥蛇舞柘枝。他日
以偈呈善世古林香公。公喝曰。多嘴漢。明日特為師
上堂。纔竪起拂子。師隨奪之。自是得無碍機。人不敢
[016-0488a]
嬰其鋒。且言。人吉凶無不懸應。自奉極淡薄。每有金
帛之供。視之漠然。悉付甞住為公。眾須一心懇懇。為
人惟恐不及。凡於法門無益之事。毫髮不經念慮。所
以興永寧。莫大之功。舉之如掇。實。自道行中來。非緣
報偶然也。


真空傳



真空。泉南人。六歲時。墮井得不死。遂出家。既長。游關
洛。歷終南衡嶽。遇師授。漸解悟。嘉靖己未。入羅浮。憩
止永福寺寄食。一僧為之紉針補衲。時當暮春。游寺
人甚盛。空置盂嘿坐。或投之錢。時在樹間。或佛燈下
宴坐。入定巳。則隨眾作務。人莫之知也。龍塘公。讀書
寺中。見其色潤肌清。神光孤卓。亟叩之。乃知其深於
禪也。龍塘問曰。力務如此。能無苦乎。空曰。米未熟。腰
石何辭。吾今黃梅一行者耳。曰。然則汝他日成六祖
耶。空曰。成則今成。何待他日。我自成我。何必六祖。浴
佛日。寺僧敷高座。請空說法。空亦不辭。徑登坐發揮
奧義。語音清亮。傾聽數百人。無不稱善。龍塘驚問之。
答曰。偶然耳。成亦宿因也。無何出五羊少參。徐公迎
至廨舍請法。過廣孝寺。徙觀音山。歸從者日以千計。
緣震一時。僉謂。曹溪再來也。一日齋會。命弟子置木
龕。龕成。辭眾入坐。眾驚哀。爭執卷請偈。龍塘聞而趨
至。復出龕。溫敘如平生。既而復入。命閉龕。視之巳長
往。諸檀越思之。立祠觀音山。奉香火云。


繼萬闍黎傳


[016-0488b]


繼萬。號古峰。建福寺僧。嘉靖十七年。入京受戒。祖母
繼母前後死。廬墓六年。春秋七十有九而歿。其間閉
關者四。計三十餘年。太史李少莊。贈以詩有云。篆烟
雲自結。簾影晝長閒。其高靜可想。有僧問。聶公道號
甚麼。曰古峰。又問。如何是古峰景。答曰。乾坤長不老。
今古獨能存。僧又問法名。曰。繼萬。曰。何不繼一。答云
萬即是一。一即是萬。觀其應對機辨。似亦非槁然枯
坐者云。聶公蓋其姓也。


滿賢傳



滿賢。其先江西星子人。姓錢氏。自幼頴悟異。甞具戒
後。參訪知識。得所契證。以因緣未偶。不得弘宣助化。
諸方惜之。其所依祝髮。則為大淵。其所從入室。則為
大安。其相與同參交證。則為月心融天。然諸老其所
游履。初則廬嶽之黃巖。既為蓮華峰之普濟。歷白下
武林諸勝剎間。孤峰閙市。靡不經練。而卒老于秀州
之張家橋。師蚤歲出家。即知有向上事。初舉石邊水
泠。花裏風香之句。末自瞥然。久之。於熱病中。打脫桶
底。通身汗流。自是掃除建立。任意縱橫。甞束茅葢頂。
草食茵衣。坐風宿雪。艱苦偏至者累年。人高其行。而
卒不以著相誇修。作功德行佛事。孜孜無倦。又甞機
鋒時起。意語俱捐。漚為沙界。電拂聖賢。人企其宗。而
終不以恣。情越簡稱圓融。放而不流。用而無作。年六
十五。以萬曆戊戌歲。化於張家橋。周海門。為銘其塔
云。
[016-0488c]


無明禪師傳



慧經。號無明。撫州崇仁裴氏子。形儀蒼古。天性澹然。
無所好。九歲入鄉校。忽然若無意於人間世者。十七
遂棄筆硯。慨然有求道志。偶入居士舍。見案頭金剛
經。閱之輒終卷。忻然若獲故物。繇是斷葷酒。決定出
家。依廩山忠禪師。執侍三年。凡聞所教。不違如愚。因
閱傳燈。見僧問興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師罔措。
疑情頓發。後於峨眉住靜。因推石而悟。始落髮受具。
住山二十四年。時邑之寶方。宋寶禪師故剎也。師居
之。實萬曆甲午歲。師年四十有七矣。有僧問師曰。長
老住此。曾見何人。師曰。從未行脚。僧師。豈以一隅而
小天下乎。師善其言。遂棄寺而參方。足跡遍南北。紫
柏尊者。深器重之。一時法門大老。相與酧酢。無不推
譽。最後見五臺瑞峰和尚。契證底蘊。開法於壽昌。衲
子麇至。壽昌。實西竺來公所創。師與來。同鄉同姓。人
以師為來後身云。師之住壽昌也。不扳外援。不發化
主。安道信緣。年迨七十。尚混勞侶。率眾開田。必先出
後歸。四十年如一日。歲入可供三百眾。故生平。佛法
未離钁頭邊也。雖邊幅不修。而形儀端肅。嚴霜煦日。
不怒而威。未甞輕意許可一人。故海內高其風。並無
一言的據借為口實者。其慎密如此。丁巳臘月。師自
田中歸。語眾曰。吾自此不復砌石矣。手書遍辭。遠近
道侶。勉以叩巳真參。至次年正月十有七日。端坐而
逝。茶毗。心與頂骨牙齒不壞。於本寺建塔藏之。師生
[016-0489a]
於嘉靖戊申。世壽七十一。僧臘五十有奇。憨山清謂。
師峻節孤風。誠足以起末俗。至其精進忍力。當求之
於古人。雖影不出山。而聲光遠及。豈非尸居而龍現。
淵嘿而雷聲者耶。


雲谷會師傳



法會。雲谷其號也。嘉善懷氏子。二十受具。修天台小
止觀。往郡之天寧。問所修何如於法舟濟公。公曰。夫
學以悟心為主。止觀之要。不離身心氣息。何能脫然。
子之所修。流於下乘矣。因示以旨要。師力究之。一日
受食。食盡而不知。碗忽墮地。猛然有省。恍如夢覺。公
與印可。自是韜晦叢林。陸沉賤役。閱鐔津集。見明教
翁護法深心制行立願。欲少似之。頂戴禮誦。至終夕
不寐。入京。寓天界毗盧閣下。精進行道。甞入定數日
不起。三年人無知者。復愛栖霞幽深。結菴於千佛嶺
下。始為陸五臺公見知。時栖霞久廢。陸公矢興復之
願。請師住持。師舉嵩山善公應命。移居山最深處。曰。
天開巖弔影如初。一時宰官居士。因陸公開導。多造
巖參。請師一見。即問。日用事無論貴賤僧俗。入室略
無寒溫。必展蒲團於地。令其端坐。返觀甚至。終日竟
夜無一語。臨別必叮嚀曰。人命無甞無空過日。再見。
必問別後用心何如。故荒唐者。茫無以應。即欲見亦
不敢近。以慈愈切而規益重。雖無門庭施設。使見者
望崖。不寒而慄然。師一以等心相攝。從來接人。軟語
低聲。一味平懷。未甞有辭色。時士大夫歸依者。日益
[016-0489b]
眾。又不能入山。願請見者。師以化導為心亦就見。歲
一往來城中。至必主回光寺。每至則在家二眾。歸之
如遶華座。師一視如幻化人。曾無一念分別心。故親
近者。如嬰兒之傍慈母也。出城多至普德。臞鶴悅公。
實出其教。師愍禪道絕響。於嘉靖丙寅冬。乃集五十
三人。結坐禪期于天界。學人請問直捷用心處。師曰。
舉不顧即差互。擬思量何劫悟。又曰。古人道。終日喫
飯。不嚼粒米。終日行路。不踏穿地。終日穿衣。不掛寸
絲。如是用心。方有少分相應。有宰官問。如何是祖師
意。師曰。有水皆含月。無山不帶雲。曰莫更有奇特否。
師曰。不得將龜作鱉。師護法心深。不輕初學。不慢毀
戒。僧有不律。亦不棄之。委曲引誘進於善。或有干法
紀者。師聞不待求而往救。必懇懇當事。乃曰。佛法付
囑王臣為外護。唯在仰體佛心。辱僧即辱佛也。聞者
莫不改容。釋然必至解脫而後巳。然竟罔聞於其人。
聽者亦未甞以多事為煩。久久皆知出于無緣慈也。
了凡袁公未第時。參師於山中。對坐三晝夜不瞑目。
師問曰。公何無妄念。公曰。我推我命。無科第子嗣分。
故安心委命。無他妄想耳。師曰。我將以公為豪傑。乃
一凡夫耳。聖人云。命繇自作。福繇巳求。造化豈能拘
人耶。於是委示。以改過積德。唯心立命之旨。公依教
奉行。竟登進士。有子嗣憨師。為小師時。侍師彌謹。一
日請曰。說者謂。某甲壽不長奈何。師曰。壽夭乃生死
法。參禪乃了生死法。若一念不生。則鬼神覰不破。造
[016-0489c]
化何能拘之耶。第患不明道眼耳。憨師將北行。師誡
之曰。古人行脚。單為提明。巳躬下事爾。當思。他日何
以見父母師友。慎毋虗費草鞋錢也。其善誘掖人類
如此。歲壬申。嘉禾吏部尚書默泉吳公。刑部尚書澹
泉鄭公。太僕五臺陸公。與弟雲臺。同迎師歸故山。諸
公。時時入室問道。每見必炷香請益。執弟子禮。紫柏
師。同平泉陸公。思菴徐公。謁師叩華嚴宗旨。師發揮
法界圓融之妙。皆歎未曾有。當江南禪道草昧之時。
出入多口之地。始終無一議之者。則師操行可知巳。
師居鄉三年。所蒙化者千萬計。一夕四鄉之人。見師
菴中發火。及明視之。師巳寂然而逝矣。時萬曆乙亥
正月也。世壽七十五。僧臘五十餘。葬於大雲寺右。


補續高僧傳卷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