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63 補續高僧傳-明-明河 (master)



補續高僧傳卷第五
明吳郡華山寺沙門 明河 撰


義解篇


明 古庭學法師傳



善學。自號古庭。生儒家馬氏。傳華嚴之教於寶覺法
師簡公。凡清凉大疏鈔。及圓覺楞嚴起信諸部。皆能
融會甚深微妙之旨。遐邇嗜學之子。歛袵遡瞻。不翅
卿雲德星。以獲一見為快。雖老師宿學。亦推之為人
望。別傳教公。無言宣公。前後主報恩之席。皆欲攝受
師為弟子。師笑曰。吾得法於寶覺。忍背之乎。力拒不
聽。賦曹溪水四章以見志。尋還東林隱居。掌教者尊
師之道。不容肥遯自逸。強主陽山之大慈。師植心平
易。不屑沉溺專家。以殊戶異軌。為高理之所在。輒翻
然從之。每升堂示眾曰。吾宗法界還源。非徒事于空
言。能於禪定而獲證入者。乃為有得耳。既而又曰。吾
早通法華。雖累入法華三昧。然長水璿問道於琅瑘
[005-0396a]
覺。又從靈光敏。傳賢首教。露光天台之人也。古人為
法乃爾。吾徒可專守一門乎。君子美其至公無我。一
掃近代互相矛盾之陋。 皇明龍興。師將大弘賢首
之教。以續物慧命。雖當儉歲。躬分衛以食眾。士民踵
集。方思有所建置院僧。以官賦違期。當徙虔州。有司
知師專任講道。欲與辯析之。師曰。吾為主僧。法當坐。
敢累他人耶。遂毅然請行。或讓師為迂。師曰。宿業巳
定。不可逭也。行抵池陽馬當山。示疾而化。洪武庚戌
四月也。春秋六十有四。師形貌尫瘠。退然有不勝衣。
戒檢精嚴。護持三業。唯恐有所染污。獨居屋漏。法衣
不離體。三藏諸文。未甞釋手。雖盎無斗儲。處之裕如。
謙恭自牧。竪子來見。亦無墯容。勤於誘掖。有不領解
者。方便比喻。至于反覆數四。必俟其心悟。始罷云。見
諸著述者。咸有可觀。法華問答若干篇。法華隨品贊
三十篇。辯正教門關鍵錄若干卷。及詩文。竝行于世。
宋文憲公曰。濂於諸宗之文。頗甞習讀。每病台衡賢
首二家。不能相通。欲和會而融貫之。恨鮮有可言斯
事者。不知世上乃復有師乎。于是。發不及見之歎。其
為賢者追慕。如此。


東溟日法師傳附智明



慧日。號東溟。天台赤城人。軀榦修偉。眉長三寸。目光
射人。甞從柏子庭和尚習教。解悟甚深。有戒行。人師
法之。洪武初。以有道徵。 上御奉天殿引見。時丞相
御史大夫。暨百僚咸在。而僧伽魚貫而上。師年最高。
[005-0396b]
白眉朱顏。其班前列。 上親問勞之。顧眾而言曰。邇
來學佛者。唯飽食優游。沉霾歲月。如金剛楞伽諸經。
皆攝心之要典。何不研窮某義。苟有不通。質諸白眉
法師可也。自後數召見。從容問道。字而不名。及建鍾
山法會。請師敦說戒法。聞者開懌。既而辭歸杭。居上
天竺。一志安養。冥心合道。不襍餘念。洪武十二年七
月朔。夢青蓮華生方池中。華色敷腴。清芬襲人。既寤。
召弟子妙修曰。此生淨土之祥也。吾將行矣。至四日。
趺坐書頌。合爪而寂。閱世八十九。僧臘七十。師居常
面嚴冷。片言不妄發。對王公大臣。未甞出一軟媚語。
至於誘進後學。溫然如春陽云。


智明。字月溪。杭湯鎮楊氏子。從南山圓炤才法師受
學。後於城東結菴。杜絕諸緣。一心蓮業。戒行孤潔。甚
為緇白皈從。年七十二。書偈而化。


能義傳



能義。字無言。別號損菴。四明象山高氏子。頴悟聰敏。
年十三出家智門寺。精行業。稍長。見復原報公於徑
山。公默識之。授以楞嚴。講誦通貫。旋主藏于雪竇。恍
然有得。作偈。有掃空文字五千卷。流出胸襟一葢天。
復原深嘉許之。洪武中。住餘杭普寧。巋剎竿而皈。四
眾久而退席。隱居徑山之蒙堂。永樂丙戌。 太宗皇
帝。命僧錄司。遴選精通楞嚴經旨者。以師應 詔。師
為說以進。 上覽之。心甚契合。乙未。纂修永樂大典。
命師總釋典之綱。極承 眷顧。既而靈谷定巖戒公。
[005-0396c]
延師為上座。模範後學。定巖示寂。靈谷席虗。 仁宗
皇帝在青宮。儗師補其處。令入朝。 上見師道容。喜
甚。除僧錄左覺義。賜錦衣一襲貉裘煖帽靴襪。并鈔
二百錠。遣中官送回南京。於鍾山第一禪林。舉唱宗
乘。緇素悅服。未幾復入朝。陞左講經。寓慶壽寺疾作。
上聞賜醫藥。中使相望于道。集眾說偈曰。巳住閻浮
七十年。 皇恩如海浩無邊。如今撒手西歸也。萬里
無雲月正圓。擲筆而逝。 上覧偈為之感歎。 賜諭
祭。命工部作龕。茶毗于平則門外。上有五色雲現。拾
骨得舍利數十顆。弟子請回鍾山。 仁宗踐位。復遣
祭命。以靈骨舍利歸徑山。建塔於寂炤祖壠之傍。師
梵貌清整。人見而意消。善韻語。應制和 御韻。送大
寶法王。有云有時論到無言處。心融神會堯眉開。頗
為人傳誦云。


清天傳



一清天者。江右廬陵人也。別號潔祖。為歐陽族。自幼
頴悟。深厭塵俗。依多寶正宗忠公受業焉。宣德改元。
右街雲海法師為落髮。入大天界。見弘慈普應禪師。
命侍香掌藏鑰。進第一座。正統初。得古剎廢址于都
城西山之麓。慨然有興復之志。繇是。罄鬻衣資。募眾
緣。度工庀材。雖片瓦隻椽。皆自手之。事聞于 上。賜
額弘慶禪寺。師為開山第一代。即今黑塔是也。師拔
萃超羣。卓然如孤鶴之在鷄羣。初主水月。次遷南通
法至。既又開山弘慶。自此道風浩蕩。朝野知名。丙寅
[005-0397a]
右街善世兩菴宗師。薦師于春官。大宗伯胡公。及諸
鉅卿名公。莫不推賞。遂有雙徑之行。覺山馮寧。印施
華嚴大經。并函繡幡。金臺諸檀。如沈福誠杜弘真輩。
皆欣然發心。鑄銕佛三軀。及諸供具。隨師而往。以明
年丁卯入院。遠近欽仰。罔不嘉獎勸助。師所履之事
大有逕庭。翰林張公益謂。師根性堅利。志力勤篤。遂
能因師之教。悟玄義于襍華。視師之行。絕三業于滿
分。葢寔錄也。


洪蓮傳



洪蓮。字獨芳。山西太原吳氏子。賦性嚴敏。孩提時巳
若成人。出家饒益寺。二十具戒。見休雲。蒙印可。授以
信衣。入天龍洞結足。剌十指血書。寫五大部經。又于
名仙洞。立曼怛囉座。設𦦨口食。賑濟幽類者三年。
 晉王聞之。延致問道。奉衣饌。請住鴻祐寺。自是聲德
遐播。永樂中。奉 旨。箋註大明三藏法數。較勘藏經。
又 命入香殿。與進法主。問答楞嚴大旨。又 命於
海印寺。較寫三藏。前後從事。皆得 聖心。繼承 仁
宣二廟恩眷。除僧錄司右講經。正統七年。轉左講經。
以年老。上謝事之請。遂免師朝參。職事如故。至景泰
七年七月四日。端坐書偈而逝。 上聞悲悼。命禮官
致祭。贈淨梵翊教禪師。壽九十一。僧臘七十一。茶毗
得舍利百顆。 勑歸西山萬佛寺。造塔安厝。師資貌
魁特。襟度豁如。議論磊落。一出于正。解行兼全。以身
任道。故得列聖。禮遇殷至。景泰四年。日本僧入貢。其
[005-0397b]
僧。本國大禪伯也。少所與可。獨服膺于師。偕來者。各
有所問。言人人殊。師應答如流。皆得所請。歎未曾有
而退。其辯才服人。又如此。聊述應跡粗槩。以備傳。其
潛德密行。與證悟所及。可想見于語言之外也。


鳳頭祖師傳



道孚。字信庵。江浦劉氏子。善習表於兒戲。利根發于
童心。七歲入學堂。先生授以書。不肯讀。讀又不肯竟。
曰。此書非我所喜。先生亦非我師。乃依靈谷慶叟。為
弟子。落髮衣緇。昕夕禮觀音。發聰智。通唯識涅槃諸
大乘經論。羣言所涉。一覧無遺。精旨妙義。囊括而川
注。滔滔然莫能窺其涯涘。復禮天童觀翁。時觀公道
望高天下。 宣廟在潛。每承顧問。宣德歲丙午。召至
京師。館於慶壽丈室。師執侍惟謹。 上嘉之。賜西服
茜衣。師牢讓不服。尋游江浙。受滿分戒。入五臺。覩聖
相攝身光中。奇幻百出。轉念之頃。倐忽不見。歎曰。古
人所云。一翳在眼。空華亂墜。因自號知幻子。 英廟
聞師名。召見大悅。呼為鳳頭和尚。葢以師頭前銳起
也。尋授僧錄講經。未幾告退。結茆于山中。扁曰松樾。
屏息諸緣。不妄交接。唯苦心真寔之士。得以相依。餐
服遐異。悠然自適。若將終身焉。先是。司禮阮公簡。得
京西馬鞍山廢寺。欲興之。思得大知識主宗風。與議。
非師不可。修詞致懇。至于再四。不許。後掘地獲斷碑。
阮持碑。泣請曰。碑雖不完。猶可讀。惟師寓目焉。師讀
之。始知此寺乃遼普賢大師所建。四眾受戒之所。師
[005-0397c]
喟然曰。釋迦如來。三千餘年遺教。幾乎泯絕。吾為佛
弟子。詎忍視其廢而不興耶。乃幡然而起。於是鏟荒
夷險。鬱起層搆。散巳貲以鳩工。擇幹僧以董役。匠成
于心。受規於手。日不笠而雨不屐。趨風望景者。翼如
而至。百年癈剎。復興於頃刻。廊廡龍象。煥然一新。始
末具載大學士楊公士奇所譔碑記。黔寧昭靖王。復
以宣武門府第。施為梵剎。 賜額承恩。為師往來憩
息之處。師善書。筆法遒徤。甞於文華殿。大書扁額。
 上俛案視之。稱善。贈之詩。有高僧書法勝中書之句。
又甞施食於內庭。開法于秘殿。 上皆親御視聞。無
不擊節歎賞。當是時。耆舊凋喪。獨師法聞四方。學子
趨參。唯恐或後。僧中之傑出者。一人而巳。以是奇德
妙行。足以駕苦海之慈航。躋迷途于覺岸也。景泰丙
子夏六月十日。集眾升堂。說偈曰。昔本不生。今亦不
滅。雲散長空。碧天皓月。遂端坐而逝。計聞。 上震悼。
遣宮諭祭命。公矦以下。咸從弔臨。茶毗獲舍利。建塔
于寺之南原。世壽五十有五。僧臘四十有九。年度弟
子數萬。得戒四眾百億。門弟子千餘輩。皆縛禪秉律。
闡化一方。著述。有定制戒本戒牒。并偈頌詩章若干
卷。傳于叢林。胡忠安公熒。稱師學之博。行之修。功之
盛。能光大法門云。


萬松千松百松傳



慧林。字萬松。杭之仁和人。生稟異質。稍長躭玩佛書。
授以世典。棄佛觀。父母察其志如是。遂捨為法輪寺
[005-0398a]
僧。見諸僧所習卑鄙。師不樂。愀然歎曰。此豈可了生
死大事耶。雅聞天目平舒老人道行。往依之。一日宴
坐林間。聞猿鳥聲。豁然有悟。是時。伏牛空幻叟。寓廣
德禪林。乃詣叟。自陳所見。遂嗣空幻之門。歷游諸方。
歸杭隱徑山。絕跡於城府。師持身約。守律嚴。素通三
藏。尤精於法華圓覺楞嚴等諸經。善于開誘。析義宣
旨。如慈父母之訓其子。必至領解而後巳。道日益崇。
修日益起。而四方從學者。日益以眾。嘉靖丁巳。忽謂
眾曰。時至矣。絕穀。日啜㵎水數杯者。月餘而化。得年
七十有六。


明得。號月亭。以紹萬松禪師法。又號千松。烏程周氏
子。幼歧嶷不凡。甞隨父赴西資佛會。指𦘕像問曰。是
非僧耶。父曰然。遂求出家。依慶善庵祝髮。初習瑜伽
佛事。知非而棄之。謁海百川求出世。法機不契。遍參
名宿。備歷艱辛。益發憤厲志。詣武林上竺哀籲大士。
求值明師。乃遇萬松於中竺。問以來意。以禮普門對。
萬松。竪一指曰。汝去見了觀音來。師方下頓有所省。
再拜。求了生死之訣。萬松授以攝心念佛法。因留侍
左右。朝夕參承。凡十載。一日閱楞嚴。至清淨本然云
何忽生山河大地。豁然契入。又入徑山。結茆凌霄峰
絕頂。獨坐三年。四方禪侶。接踵而來。師隨機響應。無
不迎刃而解遷傳衣菴。講楞嚴。既游天台。彼中緇素。
邪正淆混。師為講華嚴等經。化外道以千計。講甫畢。
堂內寶花遍生。今扁為湧蓮堂云。比歸。司宼韞庵吳
[005-0398b]
公。時為杭守。延師演法於靈隱。僉憲東溟管君。以天
池請。儀部觀頤沈君。延主圓證寺。五臺陸公。復延講
華嚴於秀水之東禪。師樂其雅僻。乃相與葺法雲堂
以居。遂為師示寂之所矣。師為人。修榦玉立。性度。高
簡伉直。以道自重。遇公卿。未甞降禮。作卑諂態。羣小
或憎詬之。百折不回。保護正法。毅然不為身謀。其寓
天池日。有豪貴挾妓游僧寮。師會眾逐之。無所顧憚。
世方崇事真武。師以彼不過玄武之神主。治一隅耳。
何至奔走天下若狂也。我薄伽梵。為天人師。何不易
彼事此耶。往往改像設而更廟貌。性喜汲引後學。而
視外道如讐。同衣有過。譏彈不少借。以故招忌者之
口。非有諸縉紳。為之金湯。幾不免矣。以萬曆十六年
歸寂。壽僅五十有八。師與五臺公。有法喜深緣。而為
銘王村之塔曰。惟師以苦行得見地。以強毅任永法。
余獲交師三十年。所受教益非一。期晚年相與修東
林故事。而師先化去。誰為余作蓮邦指南車耶。塔。後
遷於徑山。


真覺。號百松。蘇之崑山人。姓王氏。巳蓄妻矣。偶逐方
僧游杭。遂入鍋子山祝髮。居月餘。往吳門受具戒。其
時。議鋒巳不可當。未幾。謁千松於湖州。聽講位下以
敏出。為聽眾所抑。首座道元憐之。為言于千松。錄置
下座。後出世。遂為千松拈香而嗣焉。嘉靖甲子。受天
台之請。遠近嚮風。趨赴如不及。所講楞嚴若干座。法
華若干座。妙宗鈔若干座。惟法華玄義。一座而巳。所
[005-0398c]
得檀施。輒緣手盡。真寔居士云。妙峰師梵相奇古。身
不踰中人。而言論風釆。如大火輪。不可攖觸。於是。江
南有二法師。師與東禪月亭得師。師出東禪之門。東
禪不專賢首。而師獨精天台。遂有同異。然其妙辯縱
橫。凌厲千眾。俱東南無畏光明幢也。


𪋤亭住法師傳



祖住。字幻依。𪋤亭其別號也。生丹徒楊氏。沉密不貪。
世緣十七。從剃染。十九領具戒。通曉諸經大義。走少
室依大章。入伏牛依高安。凡經十二夏。次至都下。謁
松秀二師。至南京。謁無極老人。為西堂。犍槌之暇。即
入作務。晝夜不休。尋演華嚴鈔於京口萬壽寺。緇白
聽者。日以千數。老人率其徒觀焉。既而謂眾曰。吾殆
不如也。雖然有不如我者一。吾嚮者。彼上人為我西
堂。今西堂有彼上人者否。自是道價鬱跂叢林傾挹。
師智崇禮卑。如常不輕。提獎唱誘。孜孜不倦。前後登
法座者。以十指數。能使所至立成寶坊。然而三衣之
外。一衲周身。虀粥僅延。猶存五觀。其諸襯施。不以掛
眼。且奉律精嚴。纖過無犯。以萬曆之甲申。入吳山之
蓮華峰。登支道林講座。山林隱秀。有終焉意。未幾遷
化。茶毗。斂靈骨。塔於本山。


素庵法師傳附兀齋.幻齋二比丘



素庵法師。諱某。生於襄陽鍾氏。壯歲棄儒。遍訪知識。
至南陽留山寺。禮泯庵休公落髮。瓢然一鉢。歷伏牛
清凉受具。依秀法師。習經論凡十一載。精其業。南禮
[005-0399a]
普陀。過白下。白下名流。針芥自合。以攝山講席留師。
道聲大振。師亦樂茲山幽䆳。遂誅茆築室。棲遲十年。
一日扶杖將行。留偈淨業堂云。自入棲霞巳十年。東
修西補未曾閒。掀翻瓦礫成禪院。除剪荊榛作菜園。
每煉蔬羮供海眾。恒宜大教繼先賢。如斯弗為兒孫
業。留與同袍萬古傳。其氣韻可想矣。巳而為眾復留。
師身長幾七尺。頭顱方直。面目有光。隆顙豐頤。音聲
如鐘。生平履踐。如氷雪。隨所酧應。春溫日旭。人自意
消。說法直截簡易。不為峻語。而格頑導愚。遠近欽悅。
凡講華嚴大鈔法華楞嚴諸大乘經論。各若干座。以
萬曆癸巳十一月十三日後夜。端坐念佛而逝。三日
中夜。火滿山。若列炬。閱世七十五。法臘五十。師生平
瑞跡甚多。初至攝山演華嚴。至入法界品。塔放五色
光。又一日講法華。至寶塔品。見空中光相儼然。汪司
馬道昆。為作銘記。司馬公兩舉無遮大會。於新安焦
山。見異人數十曹。伏師前以脫苦謝。司馬親見之。丙
戌大饑。僧眾絕食。而蕪陰郝氏。裹百斛米至。初登殿
禮佛。驚謂曰。是夢中教我賑米佛也。辛卯冬。講法華
於婁東之淮雲。至地湧品。毫光繚繞法座下。經久不
散。應蕪湖講。期度江。風浪大作。師呪觀音力。應聲寂
然。其他毛舉未易悉數。


兀齋.幻齋二比丘。俱出襄陰鍾氏。為同祖兄弟。同師
素庵法師。稱高足。兀齋。名如慧。法師與慧。在俗父子
也。母汪腹之時。師巳入留山矣。慧生三歷不語。一日
[005-0399b]
父歸省其祖。一見喜曰。我父子同出家去。家人異之。
五歲失母。養於伯母江。即幻齋之母也。慧。幼習世典
通大意。會法師集講京師。因來省。遂祝髮座下。時十
三歲。初聽楞嚴。至徵心辯見會五陰三科處。愕然自
失。乃登壇受具。晝夜六時。除聽講外。即跏趺習定。兀
然如槁木者三年。同學呼為兀齋。一日定中。見大光
明身等虗空。自是掩關不語。妙悟益發。內外典籍。寓
目即了。無滯義矣。


幻齋。名如念。為人溫厚老成。嗜學經論如渴。二人同
心執侍。如阿難難陀。以故栖霞法席。為江南最。二公
俱善達觀老人。觀方佩南宗心印。勘辯諸方。而二公
與之出入議論。時蒙許可。其人可知矣。丙戌十一月
初七日。慧忻然謂弟子曰。我願畢將去矣。遂七日不
食。而精神挺然。至十三日。端坐將逝。弟子請曰。着甚
麼衣好。曰。不干他。遂逝。其夕。觀師在京之潭柘。夢慧
掉臂西行而無侶。呼之不答。訃至。方騐其異。又三年
戊子十一月十三日。慧方大祥。而念忽歎曰。我更十
日逝矣。至期果逝。與慧同塔龍化庵後。慧。世壽四十
四。僧臘三十二。念。世壽三十八。僧臘二十五。方今叢
林衰替。二公俱精進光明幢。使不奪其年。庶幾為大
法棟梁。而竟為報緣所局。未終下壽。遂棄人天。傷哉。


月川法師傳



鎮澄。字月川。別號空印。金臺宛平李氏子。幼聰慧弗
羣。十五禮西山廣應寺引公為師。得度為沙彌。登壇
[005-0399c]
受具。時一江澧西峰深守庵中諸大法師。弘教於大
都。師親依輪下。參窮性相宗旨。靡不該練。尤醉心華
嚴圓頓法門。如是者十餘年。復從小山笑巖二老。究
西來密意。殊有會焉。自是聲光動遠近。後學仰而歸
之。妙峰舉無遮會于五臺。師首其眾。罷會。居紫霞蘭
若。面迫冷壁者三年。適塔院主人。請修清凉傳。隨以
法席。延致四方。學士大集。至室無所容。尋與友人雪
峰。創獅子窟。建萬佛琉璃塔。遂成一大叢林。日遶數
千指。演大華嚴。寒巖氷雪中。儼然金剛窟對談也。時
 兩宮興福。尤注意臺山。聞師雅重之。特 賜龍藏。
尋延師入京。館于千佛慈因二寺。講大乘諸經。 賜
賚隆厚。奉 旨馳驛還山。開古竹林居之。有終焉意。
復修古南臺。南臺竹林。皆文殊現身處。久廢。得師而
復興。聖賢之蹟隱顯在人也。師自是疲於津梁。謝遣
諸弟子。默然兀坐。一切無預於懷。眾固請說法。師曰。
學者以究心為要。多說何為。爾曹勉之。吾將行矣。中
夜端坐而逝。時萬曆丁巳六月也。師安重寡言笑。律
身至嚴。御眾甚寬。說法三十餘年。處廣眾若無人。不
受飲食。雖天厨薦至。而粗糲自如。居恒專注理觀。安
坐如山。物莫之動。度生衛法之心。至老彌篤。故出師
之門者。皆凝厚之士。諸方取法焉。其於講演。提綱挈
要。時出新義。北方法席之盛。稽之前輩。無出師右者。
著述。有楞嚴正觀金剛正眼般若照真論因明起信
攝論永嘉集諸解。皆盛行于世。
[005-0400a]


徧融師傳



真圓。字大方。徧融其別號也。蜀之營山人。姓鮮氏。幼
業儒。身長七尺餘。音吐洪亮。年將立。感生死無常。遂
捨家入雲華山。禮可和尚為師。落髮受具。一鉢東下。
至洪州。葺馬祖庵居之。復捨庵入京師。徧游講席。深
入華嚴法界。心念口演。不離此經。復束鉢入匡山。值
歲㐫。鬻薪度日。採薪遇有材堅寔可為器杖者。輒削
成。襍薪中。賣之不論價。隨得錢米無多少。一以供眾。
為之不避風雨寒暑。如是二十餘年。庵居獅子巖。地
幽僻多魈倀。常橫一棒坐巖口。行脚僧來。輒棒之出。
竟無契其機者。前後四入京師。初住龍華寺。聽通公
講法。次住柏林閱藏。又移世剎海。接待雲水。最後
 慈聖太后。建千佛叢林。請師居之。陳文端趙文肅二
公。為護持。道望赫然。甞在杲日寺。講華嚴經。有狂僧。
觸太宰下獄。詞連師。因併逮師下獄。兩獄卒甚苦患
師。置師于㭱。師不勝苦。口稱大方廣佛華嚴經。鐵栓
檀㭱。轟然盡裂。獄卒駭異感化。因不復為獄卒。師在
獄時。送供入獄者甚眾。然必獄眾均沾。精好一如始
受。否即力却。終不獨入口。獄眾以此感動。相率皈依。
圜扉之中。佛聲浩浩矣。師在獄凡三閱月。文肅公疏
請。得免。師念苦緣當百日。今未滿。且不能捨獄眾。堅
不肯出。比出。隱穀積山。塊然獨坐。見人不起。亦不舉
手。會中貴楊某。奉 慈聖命。請居世剎海。 賜內帑
紫衣寶旛龍藏。時江陵方柄國。甞詣師。侍者屢促師
[005-0400b]
迎。不應。江陵至榻前。始徐起。執其手曰。公來何為。曰
來問佛法。師曰。盡心佐理 朝廷。此真佛法。舍此俱
為戲論耳。張默然。張。又甞偕文肅謁師。問如何是文
殊智。曰。不隨心外境。如何是普賢行。曰。調理一切心。
師性耿直。高聲硬語。聞者凜然。不能為豪貴人溫愞。
此亦其槩也。初師法軀修偉。而不甚肥大。自住剎海。
日漸豐碩。至須人扶掖始得行。隆冬沍寒。日必數浴。
居恒危坐。默持法界觀。或誦華嚴無停晷。甲申九月。
師命梓人造龕。促其期曰。宜速成。緩無及也。前三日。
孤雁集方丈。師撫之點頭曰。爾來乎。葢雁去而師滅。
師原無疾。獨覺氣力漸微弱。至重九日。尚坐繩床。聽
誦晚課。聞願生西方句。泊然而化。世壽七十九。僧臘
五十。全身󰢍德勝門外。普同塔。


如幻傳



如幻。閩人也。林氏子。少為儒。以事忤督學使者。拂衣
而出。之廬山。從徧融和尚落髮。時徧融晦迹眾中。為
常住斫柴。幻亦斫柴。後徧融之京為國師。幻從之京。
名起諸公卿間籍甚。後散去。之姑蘇南海楚蘄黃間。
所到說法。從之者如雲。萬曆已卯。來九峯講涅槃經。
楚藩臬大夫往詢之。時弟子有私賣田數畝。為常住
者。以所置劵。請印於當道。幻聞之曰。非我法也。一夜
遁去。諸弟子莫知所之。當道聞之。益重。幻為人。生平
無嗜好。人有所施。輒以施人。每行手持一鉢。肩擔一
袈裟。赤脚麻鞋。不厭艱苦。與人言佛法。滾滾如大海
[005-0400c]
水不可竭。又善談名理皇極經世性理諸書。一生不
見喜怒之色。復來九峯。講楞嚴。郭祭酒正域。從之問
道。言甚相得。後入廬山。講法華經。一日端坐示疾。弟
子請偈。幻曰。浮生本無偈。癡人迷夢踪。虗空無面目。
面目問虗空。弟子曰。靈骨可更之蘄乎。幻曰。愛重娑
婆苦。無情極樂仙。何須懷舊影。寂照滿三千。言畢而
逝。時年五十九。


方念傳



方念。號清凉。古唐楊氏子。剃染從師。頗習文義。後捨
之入少林。謁幻休。幻休。提大事因緣。激發之。曉夕體
究。至寢食俱忘。一日至五乳峯前。忽有得。呈偈曰。五
乳峯前。好箇消息。大小石頭。塊塊著地。幻休可之。尋
入京。依暹禮二師。探性相宗旨。曰。差別智不可不明
也。自是肆游諸方。所見非一人。所修非一行。喫水齋。
剌血書華嚴經。斷三日食。或斷七日。岩間枯坐。六時
課誦。行大悲呪穢跡呪。日各千遍。跽閱雜華。放施食。
喫麩糠吞菜。閉關禁足。凡一切苦行。人所頞蹙者。師
甘之如飴。然亦不廢講演。結冬度夏。從人渴仰引進。
作佛事耳。萬曆丁亥。在古華嚴石城。精厲過分。忽雙
目失明。思惟曰。幻身非有。病從何來。身心一時放下。
硬坐七日。而復見。隨至秀州天寧。飯僧十萬八千。過
越中。寓廣濟蘭若。有澄上座者。拜侍為弟子。禪者仰
峯從杭來。夢師踞法座。放頂光普蔭越地。其後。澄上
座法道大行越中。斯其兆也。又行化入吳。於天池開
[005-0401a]
火場煉魔。回秀州。修福城東塔。復遊江西。歷雲居匡
廬。將入五臺。而越中緇白。念德之深。力挽之。歸後竟
莫知所終。其在越。獨眷眷于寶林道場。焉知非清凉
國師後身。又焉知後日不復卓錫也。


雲棲蓮池宏師傳



蓮池袾宏。字佛慧。仁和沈氏子。父號明齋。母周氏。師
生而頴異。試屢冠諸生。於科第猶掇之也。顧志在出
世。几案間。輟書生死事大以自警。一日閱慧燈集。失
手碎茶甌。有省。乃視妻子為鶻臭布衫。于世相一筆
盡勾。作歌寄意。棄而專事佛。雖學使者力挽之。不回
也。從蜀師性天剃度。乞昭慶無塵玉律師受具。即單
瓢隻杖遊諸方。北遊五臺。感文殊放光。至伏牛。坐煉
囈語。忽現舊習。入京師。參徧融笑巖二大老。皆有開
發。經東昌府。忽有省。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
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時
以母服未闋。懷木主以遊。每食必供。居必奉。至金陵
瓦官寺。病劇。幾為主者舁就茶毗。病間。歸得古雲棲
寺舊址。結茅默坐。懸鐺煑糜。曾絕糧七日。倚壁危坐
而巳。胸掛鐵牌。題曰。鐵若開花。方與人說。久之檀越
爭為構室。漸成叢林。清規肅然。為諸方道場冠。而師
始啟口說法。弟子日進。六時觀念。中夜警䇿。慈顏溫
諭。無異花開見佛矣。師以精嚴律制。為第一行。著沙
彌要略具戒便蒙。梵網經疏。以發明之。又從參究念
佛得力。遂開淨土一門。著彌陀疏鈔。融會事理。指歸
[005-0401b]
唯心。又以高峯語錄。最極精銳。乃并匡山永明。及古
德機緣中喫緊語彚一編。名曰禪關策進。以示參究
之訣。自是道風大播。朝野歸心。若大司馬宋公應昌。
太宰陸公光祖。宮諭張公元忭。大司成馮公夢禎。陶
公望齡。并一時諸縉紳先生。次第及門。問道者。以百
計。靡不心折。盡入陶鑄。觀興浦菴偈所謂。一朝踏破
香巖鉢。雙報 君恩與佛恩。始知東昌之悟真。戴角
虎。不但稱理而談巳也。師持論嚴正。詁解精微。監司
守相。下車就語。侃侃略無少屈。諸賢豪候參者。無加
禮。皆忘形屈勢。至則空其所有。非精誠感物。何能至
是哉。侍御左公宗郢。問念佛得悟否。師曰。返聞聞自
性。性成無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仁和令樊公
問。心雜亂如何得靜。師曰。置之一處。無事不辦。坐中
一士曰。專格一物。是置之一處。辦得何事。師曰。論格
物。只當依朱子。豁然貫通去。何事不辦得。或問。師何
不貴前知。師云。譬如兩人觀琵琶記。一人不曾經見。
一人曾見。而預道之。畢竟同觀終場。能增減一齣否。
侍郎王公宗沐問。夜來老鼠唧唧。說盡一部華嚴經。
師云。猫兒突出時如何。王無語。師代云。走却法師。留
下講案。又書頌云。老鼠唧唧。華嚴歷歷。奇哉王侍郎。
却被畜生惑。猫兒突出𦘕堂前。床頭說法無消息。無
消息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師直擯曲
說。語無回互。而世所宗。天主寔義。又期立論破之。淨
慈僧性蓮。請師講圓覺經。聽者日數萬指。大釜日炊
[005-0401c]
兩度。眾猶不給。募贖寺前萬工池。植蓮放生。因盟朝
士。修天聖故事者二紀。後師八十誕辰。又增拓之。合
城中上方長壽兩池。皆為放生設。著放生文。行於世。
海內多尊奉之 孝定慈聖皇太后。崇重三寶。偶見
師放生文。甚嘉歎。遣內侍賷紫袈裟齋資。往供。問法
要。師拜受以偈答之。師極意悲幽冥苦趣。自習𦦨口。
時親設放。甞有見師座上現如來相者。觀力之使然
也。師天性朴實。簡淡無緣飾。虗懷應物。貌溫粹。胸無
崖岸。而守若嚴城。畫叢林。日用量。施利厚薄。因果覈。
罪福明。雖粒米莖菜。未甞虗費。五十年中。不設化主。
養老病供眾僧。海內衲子。擔簦負笈而至者。肩摩轂
擊。食指日以千計。稍有盈餘。輒散施諸山。庫無儲蓄。
別有供師者。咸納之。以為衣藥貧病施。略無虗日。簡
私記近七載中。實用五千餘金。師生平惜福。甞著三
十二條自箴。垂老躬自浣濯出溺器。終身衣布素。一
麻布幃。乃丁母艱時物。今尚存。他可知巳。師以平等
大悲。攝化一時。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非佛事不
作。佛囑末世護持正法者。依四安樂行。師實以之。憨
公云。歷觀從上諸祖。單提正令。未必盡修萬行。若夫
即萬行以彰一心。即塵勞而見佛性者。古今除永明。
唯師一人而巳。先儒稱。寂音為僧中班馬。予則謂。師
為法門之周孔也。萬曆乙卯六月。入城。別諸弟子首
及宋守一等遍。及故舊。但曰。吾將他往矣。人皆莫測。
還山。具茶湯設供。與眾話別云。此處吾不住。將他往。
[005-0402a]
眾罔知。七月朔。晚入堂坐。囑大眾曰。我言眾不聽。我
如風中燭。燈盡油乾矣。次夜入丈室。示微疾。瞑目無
語。弟子圍繞。師復開目云。大眾。老實念佛毋揑怪。毋
壞我規矩。眾問誰可主叢林。師曰。解行雙全者。又問
目前。師曰。姑依戒次。言訖面西念佛。端然而逝。師。生
於嘉靖乙未。世壽八十一。僧臘五十。師自卜寺左嶺
下。遂全身塔於此。其先耦湯氏。亦後師祝髮。建孝義
菴。為女叢林主。先一載而化。亦塔於寺外之右山。師
得度弟子廣孝等。為最初上首。其及門受戒得度者。
不下數千計。而在家無與焉。縉紳士君子及門者。亦
以千計。而私淑者無與焉。其所著述。除經疏外。有戒
疏事義問辯。疏鈔事義。楞嚴摸象記。遺教節要。水陸
儀文。竹牕隨筆。二筆三筆。四十八問答。淨土疑辨。往
生集。崇行錄。名僧輯略。正訛集。自知錄。雲棲紀事。山
房雜錄等。二十餘種行世。


補續高僧傳卷第五
[005-040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