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124 華嚴綱要-唐-澄觀 (master)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十一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初來意者。總有五義。一為答第二會初十藏問故。
二前明正位。今依位起行。故同梵品。三前約位別
行。今辨始終通行故。四前明成位行。今辨淨治彼
行。故同十地中信等十行。五前自分究竟。今辨勝
進趣後。同上明法。準問應在十迴向後。今此辨者。
略有二義。一云藏有二義。約蘊攝義在十行後。約
出生義在十地前。義通二處。問答互顯。一云迴向
無別自體。但以能迴前行為其自體。今十藏既為
十行勝進。亦為迴向勝進。故迴向後無別勝進。此
即前後互舉。顯義方備。二釋名者。藏是出生蘊積
之義。謂一藏內體。含法界故。攝德出用。二無盡寄
圓顯十。即帶數釋也。三宗趣者。十藏為宗。攝前生
後得果為趣。】


「爾時功德林菩薩。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
有十種藏。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巳說當說今說。」


【釋文中。初唱數顯同。言三世同說顯勝令遵。】


「何等為十。所謂信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
念藏。持藏。辯藏。是為十。」


【二何等下徵名列異。心淨名信。制止名戒。崇重賢
[021-0636a]
善為慚。輕拒暴惡為愧。餐教廣博為聞。輟巳惠人
為施。決擇諸法名慧。令心明記為念。任持所記為
持。巧宣所說為辯。各有業用。然念慧及戒慚愧等
五。皆當體為性。餘五行用立名。前九自利。後一利
他。信為行本故首明之。依信離過。慚愧莊嚴。戒行
光潔。上三離過之行。餘皆進善。進善之首必籍多
聞。如聞而行唯福與慧。念使增明。慧令經久。辨以
利他。故前七即七聖財。慧為正導。故終辨之。次二
守護。後一積而能散。】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信藏。」


【第三依名廣釋。十藏即為十段。段各有四。謂徵名。
釋相。結名。辨益。辨益一種唯初七十有。餘皆無。今
初徵名。】


「此菩薩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無相。信一切法無願。
信一切法無作。信一切法無分別。信一切法無所依。
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無有上。信一切法難超
越。信一切法無生。若菩薩能如是隨順一切法生淨
信巳。聞諸佛法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一切佛不可
思議。心不怯弱。聞眾生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法
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虗空界不可思議心不怯
弱。聞涅槃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過去世不可思
議心不怯弱。聞未來世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現在
世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入一切劫不可思議心不
怯弱。何以故。此菩薩於諸佛所一向堅信。知佛智慧
[021-0636b]
無邊無盡。十方無量諸世界中一一各有無量諸佛。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巳得。今得。當得。巳出世。今
出世。當出世。巳入涅槃。今入涅槃。當入涅槃。彼諸佛
智慧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進不退。不近不遠。無知
無捨。此菩薩入佛智慧。成就無邊無盡信。得此信巳
心不退轉。心不雜亂。不可破壞。無所染著。常有根本。
隨順聖人。住如來家。護持一切諸佛種性。增長一切
菩薩信解。隨順一切如來善根。出生一切諸佛方便。
是名菩薩摩訶薩信藏。菩薩住此信藏。則能聞持一
切佛法。為眾生說皆令開悟。」


【釋中分三。初明信相。次若菩薩下明信力。三此菩
薩入佛下總結。今初。文有十句。初三句信三空。謂
空無相無願。次三句信依他無生。以緣起故無作。
以不實故無能所分別。以無體故無所依。三三句
信圓成無性。一廣無邊故無量。二最勝故無上。三
深故不可越。後一總信三性無性。入一無生觀。次
觀信力。若菩薩能如是下正顯業用。文有十句。徧
從前十。前十並從此十。若逆配前十。謂由信法無
生。故於佛法不怯等。次何以故下徵釋不怯之所
以。謂於深廣皆堅信故。由所信者唯佛智慧故。次
十方下二行半經。別釋上信佛智慧。謂十方無量
世界。無量諸佛。各巳證菩提乃至入涅槃。故智慧
無邊無量。一佛尚不可盡。況橫徧十方。竪窮三際。
菩薩於此堅信不移。寧有怯耶。次彼諸佛智慧下
[021-0636c]
釋聞深不怯。謂增減等皆戲論法。以寂照之體如
如超戲論故。菩薩既堅信於此。寧聞深而怯耶。此
二段釋文具前十句難思之法。如文詳之。次得此
信巳下顯成信之益。文有十一句。初心不退轉至
生如來家七句。明行體堅牢。次護持下四句攝德
無盡。是名下結名。菩薩住此下辨益。】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戒藏。此菩薩成就普饒益
戒不受戒不住戒無悔恨戒無違諍戒不損惱戒無
雜穢戒無貪求戒無過失戒無毀犯戒。云何為普饒
益戒。此菩薩受持淨戒。本為利益一切眾生。云何為
不受戒。此菩薩不受行外道諸所有戒。但性自精進
奉持三世諸佛如來平等淨戒。云何為不住戒。此菩
薩受持戒時。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無色界。何
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云何為無悔恨戒。此菩薩
恒得安住無悔恨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諂詐。不
破淨戒故。云何為無違諍戒。此菩薩不非先制。不更
造立。心常隨順向涅槃戒。具足受持無所毀犯。不以
持戒惱他眾生令其生苦。但願一切心常歡喜而持
於戒。云何為不惱害戒。此菩薩不因於戒學諸呪術
造作方藥惱害眾生。但為救護一切眾生而持於戒。
云何為不雜戒。此菩薩不著邊見。不持雜戒。但觀緣
起持出離戒。云何為無貪求戒。此菩薩不現異相彰
巳有德。但為滿足出離法故而持於戒。云何為無過
失戒。此菩薩不自貢高言我持戒。見破戒人亦不輕
[021-0637a]
毀令他愧恥。但一其心而持於戒。云何為無毀犯戒。
此菩薩永斷殺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及無義語。貪
瞋邪見。具足受持十種善業。菩薩持此無犯戒時作
是念言。一切眾生毀犯淨戒。皆由顛倒。唯佛世尊。能
知眾生以何因緣而生顛倒毀犯淨戒。我當成就無
上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令離顛倒。是名菩薩摩
訶薩第二戒藏。」


【第二戒藏。釋相中二。初列十名。後隨牒釋。初列十
戒皆通三聚。取其相顯。初但饒益有情。後一律儀
中八通三。為遮罪過。皆是律儀。但為救護即是饒
益。攝善可知。次下牒釋十戒相。即為十段。初云何
為普饒益戒。以饒益有情是菩薩本意。故首明之。
二云何為不受戒。謂不受邪戒謂雞狗等。三聚宿
成故動不踰矩。三云何為不住戒。謂不樂住三界。
唯為求菩提及度眾生故。非如難陀之類。四云何
為無悔恨戒。涅槃云何故持戒為不悔故。何故不
悔為歡喜故。乃至未得大涅槃故。五云何為無違
諍戒。此中有四義。非者違也。一不違制立。不同調
達。二不違涅槃。不取相故。三不違律儀。具足持故。
四不違利物。不惱他故。六云何為不惱害戒。中有
二義。一非為欲惱眾生先須持戒如聞羅漢持戒
能降龍遂即持之。二非為欲成淨戒逼惱眾生。如
外道殺馬祀天求生梵世。七云何為不雜戒。邪見
持戒名雜。定有定無。為斷常雜。觀緣性離。無煩惱
[021-0637b]
雜。真出離矣。八云何為無貪求戒。謂不現有德。彰
巳有德五邪之一。巳見淨行。九云何為無過失戒。
言不輕毀者。無行經云見破戒人不說其過惡。應
念彼人久久亦當得道。十云何為無毀犯戒。此菩
薩永斷殺盜邪婬等。釋有二義。初明律儀。十善眾
戒之本。故偏明之。菩薩持此下雙明二聚。攝菩提
善為眾生故。是名下結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慚藏。此菩薩憶念過去所
作諸惡而生於慚。謂彼菩薩心自念言。我無始世來
與諸眾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姉妹男女。具貪瞋癡
憍慢諂誑及餘一切諸煩惱故。更相惱害。遞相陵奪。
姦婬傷殺無惡不造。一切眾生悉亦如是。以諸煩惱
備造眾惡。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順。
不相謙下。不相啟導。不相護惜。更相殺害互為怨讎。
自惟我身及諸眾生。去來現在行無慚法。三世諸佛
無不知見。今若不斷此無慚行。三世諸佛亦當見我。
我當云何猶行不止。甚為不可。是故我應專心斷除。
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是名
菩薩摩訶薩第三慚藏。」


【第三徵釋慚藏。然慚愧相別。諸說不同。涅槃云慚
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瑜伽亦云。內生羞恥
為慚。外生羞恥為愧。大同涅槃。唯識云依自法力。
崇重賢善為慚。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為愧。釋中。初
釋過去作惡即無慚行。經云謂彼菩薩心自念言
[021-0637c]
下四行經。初自念無慚。次一切眾生下兩行半經。
明悲他亦爾。次釋前非而生後慚。經云自惟我身
下二行半經。正顯慚相。初自念昔非。恥佛知見。現
修慚相。自惟即是內自羞恥。次是故我應下決志
斷證。文言去來現在行無慚者。言總意別。菩薩自
念昔過。愍物三世常行故專心斷除防巳伏之。再
起為眾生說。則物我之兼亡。是名下結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愧藏。此菩薩自愧昔來於
五欲中種種貪求無有厭足。因此增長貪恚癡等一
切煩惱。我今不應復行是事。又作是念。眾生無智。起
諸煩惱具行惡法。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轉互
為怨讎。如是等惡無不備造。造巳歡喜追求稱歎。盲
惡慧眼無所知見。於母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穢身。
畢竟至於髮白面皺。有智慧者。觀此但是從婬慾生
不淨之法。三世諸佛皆悉知見。若我於今猶行是事。
則為欺誑三世諸佛。是故我當修行於愧。速成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是名菩薩摩
訶薩第四愧藏。」


【第四徵釋愧藏。釋相中文有三段。初此菩薩自愧
昔來下。自念無愧而修愧行。故云我今不應復行
是事。即愧行也。次又作是念眾生無智下。傷物無
愧不覺苦集。故云無知見。次於母腹中下。依顧世
間而修愧行。誓益自他。於中初於母腹中下即所
愧境。次有智慧下顧他生愧。即外羞也。是故巳下
[021-0638a]
決志斷證。言不淨之法者。從婬欲生即種子不淨。
住母腹中即住處不淨。成垢穢身即自相自性究
竟不淨。髮白意含究竟不淨。是名下結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聞藏。此菩薩知是事有故
是事有。是事無故是事無。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滅
故是事滅。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是有為法是無為
法。是有記法是無記法。何等為是事有故是事有。謂
無明有故行有。何等為是事無故是事無。謂識無故
名色無。何等為是事起。故是事起謂愛起。故苦起。何
等為是事滅故是事滅。謂有滅故生滅。何等為世間
法。所謂色受想行識。何等為出世間法。所謂戒定慧
解脫解脫知見。何等為有為法。所謂欲界色界無色
界眾生界。何等為無為法。所謂虗空涅槃數緣滅非
數緣滅緣起法性住。何等為有記法。謂四聖諦四沙
門果四辯四無所畏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
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何等為無記法。謂世間有邊。世
間無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世
間有常。世間無常。世間亦有常亦無常。世間非有常
非無常。如來滅後有。如來滅後無。如來滅後亦有亦
無。如來滅後非有非無。我及眾生有。我及眾生無。我
及眾生亦有亦無。我及眾生非有非無。過去有幾如
來般涅槃。幾聲聞辟支佛般涅槃。未來有幾如來幾
聲聞辟支佛幾眾生。現在有幾佛住。幾聲聞辟支佛
住。幾眾生住。何等如來最先出。何等聲聞辟支佛最
[021-0638b]
先出。何等眾生最先出。何等如來最後出。何等聲聞
辟支佛最後出。何等眾生最後出。何法最在初。何法
最在後。世間從何處來。去至何所。有幾世界成。有幾
世界壞。世界從何處來。去至何所。何者為生死最初
際。何者為生死最後際。是名無記法。菩薩摩訶薩作
如是念。一切眾生於生死中無有多聞。不能了知此
一切法。我當發意持多聞藏。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為諸眾生說真實法。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多聞
藏。」


【第五徵釋聞藏。釋相中有二。初明所知之法。後菩
薩摩訶薩作如是念下顯多聞之意。初釋所知之
法。標稱聞藏。釋云知者聞為本故。實則多知耳。所
知之法初標十法。釋分七段。初牒釋有無二法。云
何為世事有下。謂十二因緣緣生之法。今經正顯
緣生無性。二云何為世間法下。明有漏五蘊為世
間法。三何等為出世間法謂無漏五蘊。即五分法
身。四何等為有為法謂三界。五何等為無為法謂
六無為等。於大小乘多少不同。論有廣釋。云何等
為有記法謂四聖諦等。言有記者謂能招愛非愛
果。故云有記。此是通說。餘處辨記即是善惡。今唯
是善。七云何為無記法。言無記者有二義。一非善
非惡。不能招愛非愛果名為無記。此但可釋餘文。
今此文中單指外道。正謂虗妄推度。非理問難。不
可記錄。故名無記。非對善惡。今此無記亦名置記。
[021-0638c]
記即答也。不應答故。此無記法中略開五種。初謂
世間有邊下五行經。就我明無記。此中乃外道妄
計四句。其過不出斷常二見。次第二過去有幾如
來下。明三乘聖數多少者。以橫無邊故不可記也。
次第三何等如來最先下。竪無際故不可記也。次
第四世間從何處來下。徵三世間所從。文有六句。
初二句問眾生及蘊世間。次四句約器世間。以外
道計眾生有最初生故。謂外道或謂眾生從冥中
來。還至冥故。或謂世界皆微塵成。聚則為身器。散
則為微塵。此皆邪見之源。故不應答。次第五何者
為生死最初際下二句。約生死初後際。此外道計
生死有始終。以彼定執故是邪見。中論云。大聖之
所說本際不可得。生死無有始。亦復無有終。若無
有始終。中當云何有。是故於此中。先後共亦無。以
妄計始終。故不應答。故結云。是名為無記法。次作
是念下顯多聞之意。謂悲物無聞長淪生死。故誓
持聞藏。自證利他。是名下結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施藏。此菩薩行十種施。所
謂分減施。竭盡施。內施。外施。內外施。一切施。過去施。
未來施。現在施。究竟施。佛子。云何為菩薩分減施。此
菩薩稟性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美味不專自受。要與
眾生然後方食。凡所受物悉亦如是。若自食時作是
念言。我身中有八萬戶蟲依於我住。我身充樂彼亦
充樂。我身饑苦彼亦饑苦。我今受此所有飲食。願令
[021-0639a]
眾生普得充飽。為施彼故而自食之不貪其味。復作
是念。我於長夜愛著其身。欲令充飽而受飲食。今以
此食惠施眾生。願我於身永斷貪著。是名分減施。云
何為菩薩竭盡施。佛子。此菩薩得種種上味飲食香
華衣服資生之具。若自以受用則安樂延年。若輟巳
施人則窮苦夭命。時或有人來作是言。汝今所有悉
當與我。菩薩自念。我無始巳來以饑餓故喪身無數。
未曾得有如毫末許饒益眾生而獲善利。今我亦當
同於往昔而捨其命。是故應為饒益眾生。隨其所有
一切皆捨。乃至盡命亦無所悋。是名竭盡施。云何為
菩薩內施。佛子。此菩薩年方少盛端正美好。香華衣
服以嚴其身。始受灌頂轉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
下。時或有人來白王言。大王當知。我今衰老身嬰重
疾。煢獨羸頓。死將不久。若得王身手足血肉頭目骨
髓。我之身命必冀存活。唯願大王莫更籌量有所顧
惜。但見慈念以施於我。爾時菩薩作是念言。今我此
身後必當死無一利益。宜時疾捨以濟眾生。念巳施
之心無所悔。是名內施。云何為菩薩外施。佛子。此菩
薩年盛色美眾相具足。名華上服而以嚴身。始受灌
頂轉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或有人來白王
言。我今貧窶眾苦逼迫。惟願仁慈特垂矜念。捨此王
位以贍於我。我當統領受王福樂。爾時菩薩作是念
言。一切榮盛必當衰歇。於衰歇時不能復更饒益眾
生。我今宜應隨彼所求充滿其意。作是念巳。即便施
[021-0639b]
之而無所悔。是名外施。云何為菩薩內外施。佛子。此
菩薩如上所說處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或
有人而來白言。此轉輪位。王處巳久。我未曾得。唯願
大王捨之與我。并及王身為我臣僕。爾時菩薩作是
念言。我身財寶及以王位。悉是無常敗壞之法。我今
盛壯富有天下。乞者現前。當以不堅而求堅法。作是
念巳。即便施之。乃至以身恭勤作役心無所悔。是名
內外施。云何為菩薩一切施。佛子。此菩薩亦如上說
處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有無量貧窮之人。
來詣其前而作是言。大王名稱周聞十方。我等欽風
故來至此。吾曹今者各有所求。願普垂慈令得滿足。
時諸貧人從彼大王。或乞國土。或乞妻子。或乞手足
血肉心肺頭自髓腦。菩薩是時心作是念。一切恩愛
會當別離。而於眾生無所饒益。我今為欲永捨貪愛。
以此一切必離散物滿眾生願。作是念巳。悉皆施與
心無悔恨。亦不於眾生而生厭賤。是名一切施。云何
為菩薩過去施。此菩薩聞過去諸佛菩薩所有功德。
聞巳不著了達非有。不起分別不貪不味。亦不求取
無取依倚。見法如夢無有堅固。於諸善根不起有想
亦無所倚。但為教化取著眾生成熟佛法而為演說。
又復觀察過去諸法。十方推求都不可得。作是念巳
於過去法畢竟皆捨。是名過去施。云何為菩薩未來
施。此菩薩聞未來諸佛之所修行。了達非有。不取於
相。不別。樂往生諸佛國土。不味不著。亦不生厭。不以
[021-0639c]
善根迴向於彼。亦不於彼而退善根。常勤修行未曾
廢捨。但欲因彼境界攝取眾生。為說真實令成熟佛
法。然此法者非有處所非無處所。非內非外非近非
遠。復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捨。是名未來施。云何
為菩薩現在施。此菩薩聞四天王眾天三十三天夜
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梵身天梵
輔天梵眾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廣天少廣天無量廣
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乃至聞聲聞緣覺具足功德。聞巳其心不迷不沒不
聚不散。但觀諸行如夢不實。無有貪著。為令眾生捨
離惡趣。心無分別。修菩薩道。成就佛法而為開演。是
名現在施。云何為菩薩究竟施。佛子。此菩薩假使有
無量眾生。或有無眼。或有無耳。或無鼻舌及以手足。
來至其所告菩薩言。我身薄祜。諸根殘缺。惟願仁慈
以善方便。捨巳所有令我具足。菩薩聞之即便施與。
假使由此經阿僧祇劫諸根不具。亦不心生一念悔
惜。但自觀身從初入胎不淨微形。胞段諸根生老病
死。又觀此身無有真實。無有慚愧。非賢聖物。臭穢不
潔。骨節相持。血肉所塗。九孔常流人所惡賤。作是觀
巳。不生一念愛著之心。復作是念。此身危脆無有堅
固。我今云何而生戀著。應以施彼充滿其願。如我所
作。以此開導一切眾生。令於身心不生貪愛。悉得成
就清淨智身。是名究竟施。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施
[021-0640a]
藏。」


【釋第六施藏。初此菩薩行十種施下先標列十名。
下釋相中依章別釋中。即為十段。一一各三。謂標
釋結。然此十施。前六事捨。謂身命財。次三心捨。謂
不取著。後一俱捨。名為究竟。今佛子云何下一句。
標分減施。次釋中。此菩薩稟性仁慈下初明分減
之相。次若自食時下明施善巧。次復作是念下對
治施障。是名下結名。二云何下標竭盡施。言竭盡
者。不顧活命傾竭所有也。次釋相中。此菩薩得種
種下明難捨之物。次或時有人來下乞境現前。三
菩薩自念下正修施行。是名下結名。三云何為菩
薩內施。內施謂身也。次此菩薩下乞境現前。煢者
單也。無兄曰煢。次爾時菩薩下正修施行。是名下
結名。四云何為菩薩外施。即王位也。時或人來下
乞境。爾時下施行。五云何為菩薩內外施。王位為
外。兼身為內。六云何為菩薩一切施。謂凡一切所
有也。明難捨之物。以是事捨之終。故總該收。舉難
攝易。略舉數條。廣則無邊。次時有無量貧窮之人
下明乞境現前。心作是念下正修施行。七云何為
菩薩過去施。然三世之施。通相皆明不著。別則過
去不生追戀。未來預止貪求。現在心無染著。今云
此菩薩聞過去下。明於佛法無所著。次云又復觀
察下。於一切法無所著。是名過去施。八云何為菩
薩未來施。謂不著未來果報故。初聞未來諸佛下。
[021-0640b]
正顯不著修行之因。不願淨土之果。不味其好。不
厭其事。不迴向者釋上不味。不退巳下釋上不厭。
修彼行故。次但欲因彼境界下釋疑。疑云既於淨
不味。修行何為。釋有二意。一者約悲。但為攝物故。
次然此法者下約智。智了非有故生即非生故不
著。不礙事故非生之生故修行。非有處所者與理
冥故。非無處者事相形故。非內者相分境故。非外
者心所淨故。是名未來施。九云何為菩薩現在施。
釋相有三。初明所捨之境。次結捨心。三通外難。初
所捨境。聞四天王下。列欲界諸天。次梵天下色界
諸天。次乃至聲聞下列二乘。上皆所捨之境。次聞
巳其心不迷下五句明能捨心。次為令眾生下釋
疑。疑云既言不聚善因。何以說五乘因果。釋云拯
三途之劇苦。示人天以蘇息。止劣見之妄情。說二
乘以引攝。為物然耳。非自不捨也。是名現在施。十
云何為菩薩究竟施。然究竟之名。略有五義。一前
六捨財命。次三捨著心。今則兼上二門故。二又發
大願。令物無著故。三令物得究竟果故。四不生一
念愛著。則微細無著故。五究竟能令物實益故。次
釋相中。初云假使有無量眾生下明施境現前。次
菩薩聞之即便施與下正施無恪。次但觀自身下
顯成捨之由。由觀此身過患多故。固當捨也。次如
我所作下迴向眾生。是名究竟施。】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慧藏。此菩薩於色如實知。
[021-0640c]
色集如實知。色滅如實知。色滅道如實知。於受想行
識如實知。受想行識集如實知。受想行識滅如實知。
受想行識滅道如實知。於無明如實知。無明集如實
知。無明滅如實知。無明滅道如實知。於愛如實知。愛
集如實知。愛滅如實知。愛滅道如實知。於聲聞如實
知。聲聞法如實知。聲聞集如實知。聲聞涅槃如實知。
於獨覺如實知。獨覺法如實知。獨覺集如實知。獨覺
涅槃如實知。於菩薩如實知。菩薩法如實知。菩薩集
如實知。菩薩涅槃如實知。云何知。知從業報諸行因
緣之所造作。一切虗假空無有實。非我非堅固。無有
少法可得成立。欲令眾生知其實性。廣為宣說。為說
何等。說諸法不可壞。何等法不可壞。色不可壞。受想
行識不可壞。無明不可壞。聲聞法獨覺法菩薩法不
可壞。何以故。一切法無作。無作者。無言說無處所不
生不起不與不取無動轉無作用。菩薩成就如是等
無量慧藏。以少方便了一切法。自然明達不由他悟。
此慧無盡藏。有十種不可盡故說為無盡。何等為十。
所謂多聞善巧不可盡故。親近善知識不可盡故。善
分別句義不可盡故。入深法界不可盡故。以一味智
莊嚴不可盡故。集一切福德心無疲倦不可盡故。入
一切陀羅尼門不可盡故。能分別一切眾生語言音
聲不可盡故。能斷一切眾生疑惑不可盡故。為一切
眾生現一切佛神力。教化調伏令修行不斷不可盡
故。是為十。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慧藏。住此藏者。得
[021-0641a]
無盡智慧。普能開悟一切眾生。」


【第七釋慧藏。釋相中二。初明慧藏。後釋無盡。前中
三。初此菩薩於色如實知下八行半經。明如實知
境。次下釋如實知義顯所知之相。徵云云何知也。
下知從業報下釋也。釋意云知相知性無有障礙。
是菩薩所知。無知之知是菩薩所知。故云如實知
也。初知從業報。乃約自利明知苦集。次約利他。彰
知滅道。次欲令眾生知其實性。廣為宣說。標其說
意。正是利他。能知實性。是道諦相。法不可壞及所
知性。即滅諦相。廣為宣說。唯菩薩相。次為說何等
下展轉徵釋。總有三重。初徵意云說何令知實性。
釋云說不可壞。次徵云何等法不可壞。為性為相。
此尋說處。釋云相即性故。故說五類等法皆不可
壞。次何以故下。徵云現見諸法猶如聚沫泡𦦨芭
蕉幻夢不實。那言不壞。下釋略有三義。一色等性
空。無可壞故。若壞方空。非本空故。二由空即真同
法性故。若壞方真事在理外故。三由即空不待壞
故。壞則斷滅。文有十句。次菩薩成就下三總結多
門。以彰善巧者。更有多門。皆以無所得等為少方
便。則色空見盡。壞與不壞兩亡。不隨境轉。名不由
他悟。次此慧無盡藏下二釋無盡。文有十句。是為
下結名。住此藏者下歎益。】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念藏。此菩薩捨離癡惑得
具足念。憶念過去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百
[021-0641b]
千生無量百千生成劫壞劫成壞劫非一成劫非一
壞劫非一成壞劫百劫千劫百千億那由他乃至無
量無數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
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劫。念一佛名號乃至不可說不
可說佛名號。念一佛出世說授記乃至不可說不可
說佛出世說授記。念一佛出世說修多羅乃至不可
說不可說佛出世說修多羅。如修多羅。祇夜。授記。伽
陀。尼陀那。優陀那。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譬喻。論議
亦如是。念一眾會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眾會。念演一
法乃至演不可說不可說法。念一根種種性乃至不
可說不可說根種種性。念一根無量種種性乃至不
可說不可說根無量種種性。念一煩惱種種性乃至
不可說不可說煩惱種種性。念一三昧種種性乃至
不可說不可說三昧種種性。此念有十種。所謂寂靜
念。清淨念。不濁念。明徹念。離塵念。離種種塵念。離垢
念。光耀念。可愛樂念。無障礙念。菩薩住是念時一切
世間無能嬈亂。一切異論無能變動。往世善根悉得
清淨。於諸世法無所染著。眾魔外道所不能壞。轉身
受生無所忘失。過現未來說法無盡。於一切世界中。
與眾生同住曾無過咎。入一切諸佛眾會道場無所
障礙。一切佛所悉得親近。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念
藏。」


【八釋念藏。釋相中有四。初捨離癡惑。標念體。次憶
念過去下十三行半經。明所念差別。次此念有十
[021-0641c]
種下三明能念勝相。於中十句。次菩薩住是念時
下五行經。明念益相。是名下結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持藏。此菩薩持諸佛所說
修多羅。文句義理無有忘失。一生持乃至不可說不
可說生持。持一佛名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名號。
持一劫數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數。持一佛授記乃
至不可說不可說佛授記。持一修多羅乃至不可說
不可說修多羅。持一眾會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眾會。
持演一法乃至演不可說不可說法。持一根無量種
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根無量種種性。持一煩惱
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煩惱種種性。持一三昧
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三昧種種性。佛子。此持
藏無邊。難滿。難至其底。難得親近。無能制伏。無量無
盡。具大威力。是佛境界。唯佛能了。是名菩薩摩訶薩
第九持藏。」


【九釋持藏。釋相中三。初此菩薩持諸佛下別舉文
義。次持一佛名號下徧舉諸法。三佛子此持藏下
明持德量。文有十句。次是名下結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辯藏。此菩薩有深智慧。了
知實相。廣為眾生演說諸法。不違一切諸佛經典。說
一品法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品法。說一佛名號乃至
不可說不可說佛名號。如是說一世界。說一佛授記。
說一修多羅。說一眾會。說演一法。說一根無量種種
性。說一煩惱無量種種性。說一三昧無量種種性。乃
[021-0642a]
至說不可說不可說三昧無量種種性。或一日說。或
半月一月說。或百年千年百千年說。或一劫百劫千
劫百千劫說。或百千億那由他劫說。或無數無量乃
至不可說不可說劫說。劫數可盡。一文一句義理難
盡。何以故。此菩薩成就十種無盡藏故。成就此藏。得
攝一切法陀羅尼門現在前。百萬阿僧祇陀羅尼以
為眷屬。得此陀羅尼巳。以法光明廣為眾生演說於
法。其說法時以廣長舌出妙音聲。充滿十方一切世
界。隨其根性悉令滿足。心得歡喜。滅除一切煩惱纏
垢。善入一切音聲言語文字辯才。令一切眾生佛種
不斷淨心相續。亦以法光明而演說法無有窮盡不
生疲倦。何以故。此菩薩成就盡虗空徧法界無邊身
故。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辯藏。此藏無窮盡。無分段。
無間無斷。無變異。無隔礙。無退轉。甚深無底。難可得
入。普入一切佛法之門。」


【第十釋辯藏。釋相中分四。初此菩薩有深智慧下
總舉體用。雙照事理二種實相。名深智慧。次說一
品法下四行半經。顯能廣演。次或一日說下三行
餘經。明長時演。次何以故下徵釋。意云所以能長
時演者。成就十種無盡藏故。以是十藏之終。故說
具前十藏。次其說法時下五行經。彰辯之德。是為
下結名。次此藏無窮下歎益。中文有十句。義該七
辯。一無窮盡。是豐義味辯。一一句中出多事理故。
二即捷辯。欲言即言無分段故。三無疎謬辯。不以
[021-0642b]
邪錯間深理故。四無斷辯。相續連環故。五應辯。應
時應機無變異故。六迅辯。迅若懸河無隔礙故。巳
下四句即一切世間最上妙辯。此辯有五德。一甚
深如雷。即第八句。二清徹遠聞故不退轉。即第七
句。三其聲哀雅如迦陵頻伽。故能普入一切佛法。
即第十句。四能令眾生入心愛敬。五其有聞者歡
喜無厭。故難可得入。上二即第九句。上來依章別
釋竟。】


「佛子。此十種無盡藏。有十種無盡法。令諸菩薩究竟
成就無上菩提。何等為十。饒益一切眾生故。以本願
善迴向故。一切劫無斷絕故。盡虗空界悉開悟心無
限故。迴向有為而不著故。一念境界一切法無盡故。
大願心無變異故。善攝取諸陀羅尼故。一切諸佛所
護念故。了一切法皆如幻故。是為十種無盡法。能令
一切世間所作悉得究竟無盡大藏。」


【第四佛子下總歎十藏勝能。分三。初標歎次何等
為十下徵釋。釋有十句攝為五對。一下化上求。二
竪窮橫徧。三捨相契實。四無變善攝。五外護內明。
故以為勝。次是為十種下結歎。此後應有偈等。或
是略無。多是經來未盡。
第四會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十一
[021-064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