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149 皇清文頴-清-陳廷敬 (master)


[027-1a]
欽定四庫全書
皇清文頴巻二十七
 議
  歴代樂章配音樂議康熈二十年十一月十三日/翰林院掌院問查歴代樂章
   之配音樂者/臚列成議        毛竒齡
本月十三日承令查歴代樂章配音樂者詳覈舊文謂/樂
章之見/樂録者斷以已議某謭陋不能指析就裏且私宅並無
藏書難藉考覈但據臆見所及臚次成說以報眀問竊
[027-1b]
謂歴代樂章無不可配音樂者其樂章分部全昉乎詩
而其所配之法則舜典詳言之若其歴代因革是非得
失則歴代史書樂志自能備載他書冗雜皆非所據也
大抵樂章分門祗有風雅頌三部而以重輕為先後則
其一曰頌其二曰雅其三曰風如樂部有郊社明堂太
廟小廟諸室及雩祀先農先蠶朝日夕月太歳百神諸
祀其樂歌宜凖乎頌盖思文為郊祀配稷之樂我將為
明堂配文之樂清廟維天為太廟樂載芟良耜為社樂
[027-2a]
髙山載見昊天執競為分祀諸室之樂閟宫為小廟樂
清廟維清為歌詞桓勺般賚為舞曲門部秩然西漢至
武帝始定郊祀廟祀樂歌如祠太乙於甘泉為祭天祭
后土於汾陰為祭地而其樂章則司馬相如軰所為乃
其詞全不頌天地祖宗功徳祗以齋房赤雁諸瑞應詩
實之惟廟樂名安世樂詞有體要然其名安世樂即房
中之樂在詩為風在漢後樂府為三調相和歌詞諸樂
専以此祠廟己為不倫而後漢明帝即又改名郊廟之
[027-2b]
樂為大予樂夫大予之名則何所據且反以雅頌樂名
為辟雝饗射之用則風頌倒置門部紊矣魏初令王粲
作樂章原屬未備嗣後則得杜䕫所傳古樂四篇一鹿
鳴二騶虞三伐檀四文王遂倣鹿鳴作於赫篇以祀武
帝倣騶虞作巍巍篇以祀文帝倣文王作洋洋篇以祀
明帝則全以雅聲作廟祀樂矣宋鄭樵曰清廟祀文王
執競祀武王皆是頌聲今魏家三廟全用風雅可乎其
曰風者以騶虞伐檀雖雅聲實風詩也晉初權用魏樂
[027-3a]
比之周室之稱殷禮止更定樂章而宫懸如故苐其樂
章則較漢魏為整備有夕牲迎送神饗神降神諸歌而
六朝因之宋加登歌及頌太祖配位之樂并五方帝樂
齊又改為肅咸引牲嘉薦昭夏嘉胙昭逺休成及諸祖
宣烈配饗凡薦豆呈毛升壇還殿諸歌又較整備但周
頌升歌祗歌清廟徹祗歌雍祗歌二詩漢初此意猶存
故迎神曰嘉至皇帝入曰永至皆有聲無詩此後歌愈
繁樂愈雜其去古愈逺若梁代樂章則武帝自為之將
[027-3b]
南北郊明堂及太廟三朝樂歌盡改名雅如皇雅諴雅
類則頌聲盡亡且即以雅詩為天地太廟君臣人鬼通
用則失之尤失矣北齊北周大禘圜丘五郊諸祀皆用
周禮九夏之說多以夏名隋亦因之不知諸夏本雅詩
用之朝㑹宴饗國語所稱金奏肆夏天子所以饗元侯
也且其詩已亡全不是頌後儒誤以思文執競時邁三
詩妄實之耳至唐則槩改曰和有豫和順和諸十二名
宋則概改曰安有髙安静安諸十二名而歐陽修修唐
[027-4a]
書樂志誤以宋時十二安次苐與唐相凖亦以豫和為
祀天順和為祀地永和為享廟肅和為登歌以次分用
而唐時所傳樂章自中宗以後凡昊天五郊二丘太廟
社稷先農先蠶祈穀雩祀朝日夕月蜡百神昭徳皇后
廟隠太子廟九宫貴神諸樂歌皆雜列豫和肅和雍和
舒和諸詩每祀皆有其名但不全用耳且尚有福和昇
和歆和延和同和寧和諸名在十二和之外與樂志不
合而宋十二安以祭天為高安祭地為靜安祭廟為理
[027-4b]
安天地宗廟登歌為嘉安云云而景祐中又改定其名
増誠安儀安等十四名後又増淑安柔安諸名為皇后
禮儀而英宗光宗諸朝又代有牴牾如正安曲為太子
王公出入而有時用之為郊壇亞獻乾安曲為帝升降
而有時用之為夀王上夀至建炎初則盥洗升壇進舞
望燎皆奏正安八壝升降還位盥洗皆奏乾安全無定
準明則參酌乎和安之間郊廟用和朝饗用安多不過
九曲皆太祖親製之雖成祖世宗亦多更定然皆用詩
[027-5a]
詞與朝饗雜用金元曲子稍别至今太常亦尚有沿襲
其文者此則頌詩一部為歴代郊廟樂章之所𨽻彰彰
如也至於元旦大㑹冬至初歳小㑹饗射賔客及上尊
上夀食舉與黄門鼓吹軍中短簫鐃歌諸樂章則𨽻之
雅如鹿鳴燕享瞻洛朝㑹四牡遣使天保上尊出車奏
凱車攻大閱斯干作室湛露元旦大㑹彤弓重臣専征
其門部本自備具故魏初食舉奏杜䕫所傳鹿鳴四篇
大和中左延年祗傳一篇以為元㑹之奏所謂東廂雅
[027-5b]
樂而晉後各造樂章名為四廂樂歌梁更為三朝雅樂
歌則皆名雅惟唐初朝㑹元日冬至慶賀皆奏破陣樂
慶善樂悉有歌詞而其歌者則每雜先代清商巴渝入
破排遍水鼓子婆羅門諸曲髙宗時有清樂有燕樂開
元後有散樂於是分雅俗二部皆非古音至宋則列朝
朝㑹及御樓囘仗上尊冊寳諸樂章皆短歌唯六變一
曲稍曼然猶五字長古詩也逮元明而全用曲子凡朝
㑹萬夀侑食諸樂雖亦有聖安治安等曲然别有曲名
[027-6a]
如水龍吟新水令沽美酒千秋歳類其詞最俚初尚有
本曲音節至後則音節亦失較之唐之俗部猶下之矣
若横吹鐃歌則本属二樂而合用之雖舊云有簫笳者
為鼓吹為朝㑹燕饗乗輿鹵簿之用有鼓角者為鐃歌
為祠兵振旅飲至凱旋之用然其說未確漢作鐃歌一
十八曲魏後則各取其調以誦美功徳列代皆然使用
之鹵簿與軍中馬上則鐃吹有之從未有歌其詞者是
雖有誦美而亦安所見故明王景擬朝㑹樂章亦倣鐃
[027-6b]
歌為嘉禾進黄河清諸詞是鐃歌亦朝㑹燕饗之樂宜
與四廂樂歌三朝雅樂同列觀唐樂亦有清商巴渝諸
樂皆有歌有吹可驗也若横吹則軍中鹵簿本皆通用
然與朝㑹燕饗反無渉漢和帝時有隴頭黄鵠諸詩梁
有企渝瑯琊王鉅鹿公主慕容捉搦諸詞多用北調故
唐時軍中樂承北魏北歌名真人歌皆馬上之聲取其
雄悍其樂章名有曰慕容可汗吐谷渾部落稽鉅鹿公
主白淨王太子企渝類多本六朝而詞不甚傳若宋時
[027-7a]
則合黄門軍中而全以詩餘調為之有導引六州十二
時三名凡車駕出入朝饗冊寳及命將出師皆用之元
明則全用曲子亦謂之鐃吹曲然皆𨽻雅部至於風部
則即周之所謂縵樂散樂者漢魏後有相和歌詞吟嘆
曲四絃曲平調清調瑟調楚調大曲清商曲詞江南樂
上雲樂諸樂章而唐名清樂有法曲道曲商調天寳樂
曲新曲如凉州伊州甘州類皆用五七絶句而宋時清
樂則概以詩餘雜體為樂章所稱大晟樂府是己明則
[027-7b]
教坊承應如鼓子詞雜劇爨㺯凡宫中所奏皆是特前
代清樂亦多奏殿庭後魏孝文取清商樂為燕饗之用
而隋文亦更造樂器審定律呂名清商署唐時如勤政
花蕚諸游幸李龜年以新聲雜進而宋時賞花釣魚亦
每以新詞被樂皆可見也此則樂章之大凡也至若樂
章配音樂則舜典詳言之如曰詩言志歌永言者則但
作詩而吟詠之以成歌是也曰聲依永則遂以歌而被
之五聲㦯為宫或為商皆得以聲依之而於是曰律和
[027-8a]
聲則合十二律以和其聲或合黄鐘之宫㦯合夷則之
商而於是曰八音克諧夫然後以金石絲竹八部樂器
倚而成曲則以樂章配音樂者一在審聲一在定律一
在制器所謂審聲者何也凡有字必有聲如宫聲宫字
吟在喉間便為宫音此字審聲也至通句吟之倘徵羽
字多則宫字之轉須入輕清以從徵羽此為句之審聲
而合觀其詞㦯為宫用㦯為商用倘為商用則又將酌
之重輕清濁之間而使宫不函胡羽不狄殺而歸於商
[027-8b]
調則又為曲之審聲此即樂記所謂聲相應故生變變
成方謂之音者盖調雖一定而曲有轉圜所謂以有定
之調押不定之音是也㝎調之法詳/竟山樂錄乃宋儒謂協律祗
以首尾定調如關雎關字是無射調字則結尾亦用無
射調聲收之葛覃葛字是黄鐘調字則結尾亦用黄鐘
調聲收之七月流火七字是清聲調字則結尾亦用清
聲調聲收之信然則起調用字收調用聲既已不倫且
起調之字亦多有不得通處如庾信創周樂章為五聲
[027-9a]
調曲其宫調曲以氣離清濁割一句起則氣字非宫音
而魏徵虞世南為唐造五郊樂章首章名黄帝宫音其
肅和章首句曰眇眇方輿則眇字亦非宫音全然不合
況唐詩中如甘州羽調伊州商調嘆疆塲宫調之類其
首字皆不如所言盖起調與收調皆當審聲如甘州羽
調則起調之聲當以羽始而結尾亦以羽聲收之但論
首調不論首字庶為得之且協調有不止首字者如樂
苑有思歸樂本商調曲也而次首犯角如意娘本角調
[027-9b]
曲也而誤入商調若祗論首字則安有全首誤犯之事
乎且詩之配樂不同有先詞而後聲者如唐李賀作申
胡子&KR1227篥歌賀但作詩初不自知入何調使朔客吹之
謂合善平㺯劉禹錫造竹枝詞亦祇作詩按其音中黄
鐘之羽是也有先聲而後詞者如魏杜䕫播鹿鳴騶虞
四詩先有調法遂作於赫巍巍四詩以代之漢鐃歌朱
鷺上陵一十八曲原有樂錄然後魏更以楚之平戰滎
陽等晉更以靈之祥宣受命等是也有調同而歌異者
[027-10a]
如吳聲西曲同是清商調詞而吳聲為吳音其歌緩而
清西曲為楚音其歌狄而急是也有歌同而調異者如
宋鼓吹曲同用導引六州十二時三曲名而大饗所合
為黄鐘宫山陵所合為正三調神駕還宫所合為大石
調是也有歌調同而詞曲不同者如横吹梅花落有五
字有雜言而江總為七古散樂清調平調有單章有複
解而李白清平調為七絶是也有曲調詞俱同而樂部
不同者如七月一章時為豳風時為豳雅明君詞一首
[027-10b]
時為閒絃昭君時為上舞昭君是也有一句而數歌一
章而數歌者如清廟一唱三嘆則一句而歌四句唐詩
入破三疊則一章而歌三章是也有曲調之中有倚歌
曲調之外有送聲和聲者如孟珠青陽度為倚曲採蓮
每句送舉棹與年少二字歡聞歌每章送以歡聞否三
字襄陽蹋銅鞮和云襄陽夜来樂神功七徳舞和云秦
王破陣樂是也有無詞之樂而不歌有有字之樂而仍
不歌者如宋儒謂笙詩無詞六朝東西廂作樂皆有先
[027-11a]
後襍弄而無樂歌宋導引曲給之鹵簿則不歌明鐃角
引聲俱有曲詞然未嘗歌是也其配樂變化不可一例
而要之以文成曲以曲成調以調成樂全在五聲五聲
不備不能協律故自周迄今調有時闕而聲終不闕如
周禮祭祀祗用宫角徵羽四調而無商調然商聲自在
也隋唐以後定二十四調但有宫商角羽四調而無徵
調然徵聲如故也其無商調則以周王木徳惡商金之
尅其無徵調則以徵屬夏火忌陽火之洩而要其聲則
[027-11b]
歌曲所及無時不周故司馬君實謂近代無徵音并無
角音而朱子非之謂無徵角調非無徵角音也若謂隋
時無宫聲以其無君明末無角聲以其無民則皆屬附
㑹不稽之談雖見之史書而倍徵其妄天下有五聲闕
一而可以成調者乎且亦何能闕其一也若夫審聲在
定律舊以十二管定五聲之轉五聲配干十二律配支
既有定位復為旋宫國語所謂立均出度者而郊祀廟
祀大饗朝㑹則各以其宜施之如天神用圜鐘地祗用
[027-12a]
函鐘類漢時李延年略論律吕為八音之調而張華荀
朂軰多所論列然當時所傳四廂樂歌祗用黄鐘太簇
姑洗蕤賓四律而不及其他至隋唐宋元則用簫管㝎
律去其不能協調者於六十調中減為四十八調又減
為二十四調而二十四調之中又并其髙宫與中管者
而減為七調此即國語七宫之說而今時用之然則今
時之去古樂未嘗逺也自儒者不察妄論律吕必謂古
時宫調與今不同不知五帝殊時不相沿樂唐虞金石
[027-12b]
原不可考於今日況定律在聲既得其聲則金石雖變
其聲則一如必拘扵古而妄議今樂之失則唐時分雅
樂俗樂番樂三部初未嘗不貴雅而賤俗及其後番樂
最難習俗樂次之雅樂最易遂以番部伎為坐伎俗部
伎為立伎樂工肄業者坐伎不通然後發為立伎立伎
不精則使習雅樂此豈賤古樂而貴輓近哉誠以雅音
失傳雖有絃鼗行綴肄習其間徒應故事而不必有所
用心故也故定律之法自司馬班固京房以後歴代儒
[027-13a]
臣皆有論説而皆不可行如律管長短班馬不同上生
下生諸家各異杜䕫紫玉不能鑄鐘荀朂張華終昧管
籥隋萬寳常善講尺度而律法不著宋范鎮房庶單辨
黍粒而施用全乖至魏漢津竟欲量徽宗中指以定黄
鐘則可笑孰甚昔人云智者造律明者聽律愚者算律
自宋元至今儒者論樂動輒算數全不曉以律作度量
而反欲以度量作律辨秬黍考管籥凖尺寸定絲毫著
書盈尺而皆無一可裨實用故驟繙其書而算數滿篇
[027-13b]
毫糸秒忽觸目皆是者其書必不通夫黄鐘與宫聲圜
取皆應雖有定音亦属大槩原未有膠固泥執强立一
聲以為此黄鐘者夫樂以人聲為主假如歌者矢聲既
從喉出契音收韻亦復重緩不可謂非黄鐘之宫而被
之鐘石與一定黄鐘稍有參間則將硬守一定任其參
間乎抑將圜轉取應變調而從其聲乎此甚明之理也
況同截一管長徑厚薄皆己齊一而聲多不齊同治一
鐘銅齊觔兩皆相準一而聲必不一妄云黄鐘之絃其
[027-14a]
絲八十一黄鐘之鐘其銅十二觔究之蠶繭慘濕硝炭
强弱勢必不等况繇此而太簇之絃太簇之鐘以遞相
準求其次第圜轉一如其算此必不得之數而欲以此
定律此豎儒之所以見笑於神瞽也盖定律有三一用
金石一用絃索一用簫管杜夔以金石定律京房以絃
索㝎律荀朂以簫管定律而予謂金石必不可定律者
夫樂之有五聲七均十二律也非謂一曲可用一聲一
調可用一律也一曲之中而五聲相逐七均相轉十二
[027-14b]
律相周始可成調若用金石則金止一聲石止一聲百
叩不能變亦何以知此為黄鐘此為太簇此為姑洗蕤
賔哉故六朝得周景王無射鐘樂官以無射笛龡之不
相中反中夷則又西廂鐘有古夷則鐘以夷則笛龡之
不中反中南吕是二鐘與笛皆下二調求其故而不得
謂是宋泰始中使張永鑿去銅多故其調嘽下夫鑿去
銅多則其聲當益輕清乃猶下二調則不知未鑿銅時
其調之相去何許而反云去銅而嘽下以文其不合之
[027-15a]
故此大謬也故杜䕫鑄鐘在晉巳不能用而宋時李照
楊傑専攻鐘律乃先儒謂李照為景祐造鐘太常歌工
病其太濁歌不成聲私賂冶官暗減其銅齊使聲稍清
然後畧叶歌音而照卒不知楊傑為元豐造鐘欲廢王
朴舊鐘樂工不平一夕私易其鐘去而傑亦不知然則
金石之不足慿如此故胡瑗阮逸改造鐘磬處士徐復
笑曰聖人寓器以聲不先求其聲而更其器其可用乎
乃説者謂以絃定律當勝於金京房造七均琴彷國語
[027-15b]
立均出度之説其琴用十三絃第一絃乃全律之黄鐘
也以後十二絃則由黄鐘起至應鐘每律為一絃欲取
其聲則分刌其絃而柱以榰之如瑟然當時即以此為
定律之法且五聲七音皆見於絃從来論律不及七音
故隋時製樂即牛𢎞何妥蘇䕫軰自稱淹博尚驚疑其
説與鄭譯爭辨即鄭譯初間亦不曉七音且考之樂府
鐘石律吕皆無變宫變徵名色故七聲之内三聲乖應
及得龜兹人蘇祇婆弹胡琵琶者其人從突厥皇后來
[027-16a]
入中國聽其所奏一均之中間有七聲問之曰西域習
傳調有七種以其七調較之七聲㝠若合符於是以七
音之說而更立七均均立一調遂為七調合之十二律
每律有七遂為八十四調其調至今用之則是諸調之
作皆從絃始可知也特五絃之琴必加二絃始成二變
既不能使七音一氣環轉且絲有强弱時有寒煖氣有
燥濕一絃之張早晚各異正聲變聲隨時取凖即欲取
準亦必藉管笛之吹以定之故京氏七均琴本準黄鐘
[027-16b]
而范曄云絃有緩急并有清濁欲定黄鐘非管莫準則
是定黄鐘者仍藉乎管又何如直用管而不用絃之為
愈也盖定律之始在管黄帝使伶倫伐竹斷竹兩節之
間以為黄鐘之宫而虞舜作韶以簫定律謂之簫韶故
八音之器各有變製而管獨不變今之管即古之管也
其小變者曰笛即古之篪也其兼乎竹者曰笙即古之
笙也朱晦菴謂管律以中聲為定但講周尺與羊頭山
黍雖應凖則然不得中聲終不是也大抵聲太髙則噍
[027-17a]
殺太低則盎緩以此求中庶㡬得之而蔡元定謂欲求
聲氣之中莫若多截竹筩以擬黄鐘之管更迭以吹則
中聲可得此為直截之法故黄鐘九寸原属後儒臆説
不必即與古先王樂律相合必不得巳而用其法則截
十二管而以黄鐘之管定十二律之中聲旋即以每管
之體中定每管之中聲中聲既得則取十二管通之其
黄鐘管以中聲為宫者即以中聲上一字為大呂之宫
與大呂管之中聲相合則即黄鐘一管中巳具有七管
[027-17b]
之宫圜轉相應而其他五管則從此加進不必全用大
抵人聲有限其至髙至下至清至濁無有加於七管之
外者盖樂止七宫宫止七調調止七管如國語伶州鳩
對樂但稱七宫而隋後八十四調止用七調此自然之
數非有所矯揉而後然也至於制器則統以八音虞書
戞擊鳴球篇巳略盡之如云戞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
者球為石琴瑟為絲此堂上二部器也下管鼗鼓合止
柷敔笙鏞以間者管為竹鼗鼓為革柷為木敔為土笙
[027-18a]
為匏鏞為金此堂下六部器也如是而位置亦見矣漢
後屢為增益八部秩然如方響水盞不越金石箏筑笳
篥仍是絲竹&KR2625簧土嘂無非匏土雞婁板拍依然革木
况後人所製反有絶勝前人者雖宫懸與登歌鼓吹諸
器皆有象數位置凡簴案多寡東西次第歴代爭論紛
紜不決然亦但約略大槩不必穿鑿如郊祀廟祀則皆
有古制可考不甚相逺惟雜樂則各自増減如晉後四
廂金石用之大樂而清商三調則雜弄幾行樂器幾種
[027-18b]
歌絃㡬部送絃㡬部皆歴歴可記即明代承應攛掇亦
明載笛㡬板㡬戲竹幾韸子幾杖鼓㡬且宫懸幾面鐘
磬幾簴或左或右皆有一定然亦稍作按驗畧為部署
而其事畢矣是何也則以所重不在此也宋樂志云論
樂者不論聲而論器今太常雅樂器具在也試入觀之
其鐘磬塤篪之形羽籥干戚之制何嘗不古而聽者不
知為何聲作者不知為何樂寧不知今世所傳之器之
適用而昧者必謂古為雅而今為俗雅者當尊而俗者
[027-19a]
當擯則試思大輅起於椎輪龍艘生於落葉其變使然
也古者以俎豆食後世易之以桮盂古者簟席為安後
世更之以榻桉雖使聖人復生不能舍桮盂榻桉而復
俎豆簟席之舊也且孔子曰放鄭聲亦唯其聲可放故
放之若論其器則鄭器猶周器也亦安有舍周製而别
為溱洧之鐘簴也哉故以今器而奏古聲即為古樂以
古器而奏今聲即為今樂師延播鼗鼓未是那詩泰始
拊泗濵原非大夏茍欲用管則但多取今管而審其聲
[027-19b]
之協律呂者即欲用鐘亦苐多鑄今鐘而擇其聲之協
管笛者而由是而推之絲匏土革隨器審音亦隨音相
器而樂庶幾矣所云以樂章配音樂者亦大槩盡此矣
至若樂章有舞曲則舞時所歌也其在舞前與舞後者
謂之階歩其在當舞時者謂之舞歌故漢有武徳舞歌
詞六朝配廟皆有樂舞歌詞北齊有武徳昭烈文徳宣
政文正光大諸舞周有山雲舞皆有詩唐奏武文二舞
有七徳九功上元而宋明二舞有元徳升聞天下大定
[027-20a]
表正萬邦車書㑹同諸舞皆有詩然皆倣武樂六成為
之特舞曲則郊廟大饗三朝可并用與樂詞不同其他
雜舞若鐸舞鞸舞皆所執器如籥翟之類而皆有詩如
巾舞以衣拂舞以袖鏇舞以鏇杯槃舞以杯槃戴竿舉
榻舞以戴竿舉榻今樂府有鞸舞歌詞巾舞歌詞杯槃
舞歌詞及蓮花鏇舞歌戴竿舞歌諸詩皆可驗也但其
所舞亦皆有定數雖庭陳百戲然亦非漫列者今天下
大定功成樂作考訂鐘律正在此時苐太常舊部未經
[027-20b]
諳習凡一切篇什增損簴植沿革宜因宜改不敢妄論
祗就明問所及樂章之配音樂者而竊議如右謹議
[027-21a]
  三老五更議         張廷玉
臣/伏思三老五更之名始見於禮經盖古養老尊賢之
禮也考養老之禮如王制内則所云則虞夏殷周皆然
又云五帝憲三王有乞言則伏羲神農黄帝以來巳然
是其典為最古至所云食三老五更於太學天子袒而
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干是其禮為最隆我
皇上至道在躬式稽前典以三老五更之禮下詢甚盛
心也顧禮待人行事因時起臣/妄叅臆議以為未可舉
[027-21b]
行者約有數端盖
皇上至德淵懷聖不自聖何難屈禮臣下但
天子有所施必令臣下有可受如所云袒而割牲者其
始親袒衣割牲以為俎食也執醬而饋者其繼執醬以
饋熟也執爵而酳冕而總干者既食畢又親執酒以酳
口且又端冕舞位而以樂舞侑食也禮如是不已重乎
古有斯禮而今未行似非
皇上殷殷復古之意如特行此禮度臣下誰敢受者此
[027-22a]
其難行一也漢宋均曰三老乃老人知天地人之事五
更乃老人知五行更代之事者各以一人為之所謂知
天地人之事者盖上通天文下徹地理中察人倫三者
明一亦已難矣況兼之乎所謂知五行更代之事者如
伏羲以木徳王故風姓代之者火也炎帝以火徳王故
曰炎帝以火紀官代之者土也黄帝以土徳王故曰黄
帝之類此非洞逹天人之際孰能知其所以然者惟其
有如是之徳是以天子隆以賓師之禮三公九卿皆在
[027-22b]
執事之列今此禮果行必求其人以當之竊思致事諸
臣及現在居職者誰克任之恐
皇上即下明詔而其人必悚惕慙惶而不敢應此事之
難行二也考漢以李躬為三老桓榮為五更魏以王祥
為三老鄭小同為五更周武帝以于謹為三老其時五
更無人苐未審諸公如前所述之三老五更果克副其
名而無愧乎圜橋觀聽漢明帝時極盛然先儒胡寅譏
桓榮僅能授經章句不知仲尼修身治天下之微㫖故
[027-23a]
所以輔翼其君者徳業不過如是觀先儒之論是桓榮
猶不免譏評下此者何足以當鉅典三也三老五更之
名雖見於樂記祭義文王世子諸篇不言何代如以為
虞夏殷周皆然則二帝三王大經大法載於尚書二典
三謨不見有老更之名如以為惟周有之則保息養老
見於司徒獻鳩以養國老見於羅氏以財養死政之老
見於司門三百六十如是之詳且悉何亦不載有老更
之名臣/愚以為養老之禮古時典制可稽至所謂三老
[027-23b]
五更者疑屬漢儒附㑹此其事未可盡信四也是以唐
宋至今己千餘歳此禮未曾舉行即本朝
世祖
聖祖
世宗皇帝重道尊
師明經造士事事度越前古而扵老更之禮亦未之及
盖以典至古而禮尤隆名實難副倘有幾微未稱不愜
觀聽則必滋論議之端豈不䙝
[027-24a]
至尊而羞大典乎此事似應停止舉行不必
勅下廷議臣/謹陳管見伏惟
聖鑒
 
 
 
 
 
[027-24b]
 
 
 
 
 
 
 
皇清文頴巻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