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149 皇清文頴-清-陳廷敬 (master)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皇清文頴巻六
 論
  太極圖論          熊賜履
上下古今一理而巳一氣而巳離理無從見氣離氣無
從見理此主其合者言之也有理方有是氣有氣斯有
是理此主其分者言之也理外無氣氣外無理不可謂
理此而氣彼而特不可不謂理先而氣後亦不可不謂
[006-1b]
理精而氣粗此又主其分而合合而分者言之也易曰
一隂一陽之謂道又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
之器隂陽器也即氣也所以隂陽道也即理也斯固二
而一一而二不可以分合言而亦不可不以分合言者
也天髙地下萬物殊散何莫非此氣之充周此氣之運
行而此之所為充周而不遺運行而不息者葢莫不有
是理焉為之主宰往復於其間而縱横上下過續往來
無不如是而初無一隙之或缺一息之或停也然則求
[006-2a]
道者亦務明夫理而己矣自伏羲一畫洩兩間之機孔
子十翼闡千古之秘斯道昭揭如日中天無何聖徂神
伏異端䗬起微言大義委之草莾以董江都韓昌黎後
先相望於千百餘嵗之間而曾未能力窮其奥而明正
其統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寜虛語哉濓溪周子神契妙
解不由師授為之建圖立說俾造物極至之理庶幾昭
示於來兹其曰無極而太極也言本無是形而實有是
理即易有太極之謂也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隂也
[006-2b]
言是理之動靜成形隂陽成象猶太極之生兩儀而一
動一静互為其根一隂一陽互藏其宅也曰五氣布四
時行也言是理之由一而二即由二而五猶兩儀之生
四象而二老二少自成其變四方四隅各得其位也曰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五流行化生萬物也言是理之
行生發育無際無量氣化形化形生氣生無往而非乾
坤之摩盪六子之結撰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瀰
漫而亭毒也合而言之萬物一太極也維天之命於穆
[006-3a]
不已大徳敦化為物不貳是也分而言之一物一太極
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小徳川流生物不測是也究之
萬物一五行也五行一隂陽也隂陽一太極也太極本
無極也所謂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不可以形跡求不可
以方所拘無乎然而無乎不然無乎不然而無乎然者
也則試仰觀俯察原始要終凡有形有象皆氣也二五
萬物是也凡所以形所以象皆理也太極是也所以形
者無形所以象者無象無形者形形無象者象象形形
[006-3b]
者無形而無不形象象者無象而無不象則無極而太
極太極本無極之說也理無欠缺氣安有欠缺理無歇
息氣安有歇息至微至顯即顯即微至顯至微即微即
顯無精無粗亦即粗即精無鉅無細亦即細即鉅其奥
其妙不可以言詮不可以意解而實則凝目舉趾觸處
皆是而正非有幽逺杳𣺌之難為測識者也而或者疑
無極之說近於二氏以為出於陳希夷穆伯長李挺之
輩之所傳嘻抑誣矣葢太極乃至無而至有亦至有而
[006-4a]
至無者也至無而至有非佛氏之所謂無至有而至無
非老氏之所謂有也佛氏之所謂無非吾之所謂無老
氏之所謂有非吾之所謂有也先天圖由一而二而四
而八而六十四太極圖由一而二而五而萬洪範圖由
一而三而九而八十一數有多寡而理無同異又何疑
於周子繪圖朱子立解之指乎總而論之太極非他不
過天地間極至之理而已天得之為天地得之為地人
物得之為人物無有二也而就其最切於人心者言之
[006-4b]
葢是太極之理存之為五常之性發之為四端之情得
之於心為徳行之於身為道推而廣之舉而措之天下
之為事業放之六合用中有體巻之寸靈體中有用時
時在在焉往而非是理之包涵條貫於其中哉邵子曰
道為太極心為太極朱子曰心之動靜是隂陽所以動
靜是太極此體道之君子存養省察明體達用其功不
可湏臾之或離而周子特為諄諄致謹於君子小人修
吉悖凶之戒而端有賴於聖人之主靜立極定之以中
[006-5a]
正仁義也况人主膺圖涖宇函三在宥巻舒協四氣之
和動靜彚百昌之祉唯是得一以貞乘六而御清宫齋
穆之中明堂敷布之際體乾行健作則建中務使宥密
單心無為至正綏猷錫福協應庶徴則體全用備登三
咸五求之心極而無餘事矣書曰皇建其有極斂時五
福用敷錫厥庶民亦此意也夫
[006-6a]
  韓愈深得春秋之㫖論     張 英
夫春秋何為而作也聖人以順天道明王事而立萬世
不易之則者也聖人憫夫王道之不明禮樂政刑之失
所統而天下後世將不得與聞於先王之敎故明天道
以治之以王者賞罰予奪進退之權一寄之於春秋而
聖人憂天下後世之心益廹矣憂天下後世之心廹遂
不得不力為之防深為之慮一言之褒一字之貶兢兢
焉無敢失者非得已也韓子有曰春秋謹嚴程子以為
[006-6b]
深得春秋之㫖葢以其能識聖人不得已之心矣夫春
秋繼詩而作也詩之㫖主於温厚和平美刺之間優柔
不廹類多託物以流連之咏歌而長言之即其間不無
憫時病俗之非亦且怨而不怒初未嘗指陳是非激切
而褒刺之也而春秋之主於謹嚴也其於温柔敦厚之
意何居不知詩之作也王者之政敎明於上仁義涵濡
里巷之間皆有以咏歌乎聖人之澤即弼鄘而下稱變
風矣而先王之敎未衰善惡猶未冺於人心故其思深
[006-7a]
其思深故其言長若春秋之作也王者之政敎不作於
上紀綱廢墜雖桓文復作號稱尊王而先王之澤已湮
善惡之機將冺故其情廹其情廹故其義不得不著此
春秋之謹嚴所由繼於温厚和平之後春秋之敎一詩
敎也今觀其宏綱大義之所在或抑或揚或隱或顯或
屈或伸或予或奪無不凖之於天道本之於王事御之
以帝王之大經大法嗚呼何其慎也葢春秋一書以防
天下之肆則立說不得不謹以止天下之僭則持義不
[006-7b]
得不嚴以一言立百世之經以一事立萬事之則將以
挽天命民彛於既冺使復與聞乎古先哲王之敎也則
是於聖人之詞益切而聖人之心益苦矣夫先王之治
天下莫嚴於禮太史公曰春秋禮義之大宗也蘇子曰
春秋之所褒者禮之所與也春秋之所貶者禮之所否
也聖人之作春秋一以禮為斷先儒之論春秋一以禮
為歸葢將為持世之大防而不得不出於此也非即韓
子謹嚴之說哉韓子識春秋之義故其於佛老竭力而
[006-8a]
排之其詞直其義正使異端不得進而與吾道爭也亦
可謂能謹且嚴矣葢未有聖賢生而不為世道憂者也
未有為世道憂而不凛然於人心之防者也凛然於人
心世道之防而出於謹且嚴也豈得已哉知此則可與
讀春秋而亦可與讀韓子原道之文矣
[006-9a]
  王者以敎化為大務論     張 英
董子之言曰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敎化為大務
善乎董子之言上自商周秦漢下迄三國五代唐宋以
來國家所以延促之故卒未有能易其言者也人心之
日流於偽如水之就下而不可止聖人以敎化為隄防
堯舜禹之相禪以治繼治人心淳樸未漓董子所謂繼
治世者其道同也湯承夏之敝伊尹稱之曰肇修人紀
夫五典之敷久矣至湯而言肇修者救夏之衰也周承
[006-9b]
殷之敝文武成康數聖人相繼漸摩涵濡以革殷故俗
書曰商俗靡靡餘風未殄又曰既歴三紀世變風移化
之若斯其難也秦人承戰國之敝無一日之敎澤而加
剥削焉是以再世而不振西漢之澤綿於文景東漢之
治洽於明章唐之緒永於貞觀宋之祚延於眞仁此數
君者類皆能興起敎化以丕變一世之人心風俗使子
孫有所憑藉以為固嘗譬之天下大器也昔之人用之
數百年日剥月削久而窳敝矣後之人取其器小而補
[006-10a]
苴之大而陶鑄之稱其力之厚薄以為所用歴年之多
寡未有仍其窳敝謂可以無慮者或曰人心之日趨於
輓近勢則然也雖聖人不能返之使淳是葢未知天道
矣夫秋氣之蕭瑟隆冬之沍寒斗杓一移萬物煦煦譬
如人立乎文景貞觀之間迴思嬴秦五代之世不猶樂
陽春之和而幾不知栗烈之苦耶是知天道無剥而不
復之理人心無往而不返之機聖人執大權於上以天
地為鴻鈞以萬物為銅冶以喜怒賞罰為屈伸呼吸使
[006-10b]
天下之人訛訛焉而動蒸蒸焉而化斲華而還樸去偽
而即誠風俗淳美人心敦固耻於犯法悚於為非禮義
之化浹肌淪髓如治器者堅好完固而後可以貽之子
孫而為百世不拔之業也且治天下之需人材人主盡
知之矣天下卓立特行之士不為世俗所移百而不得
一者也古人有言曰天下之人中材為多故治世之本
敎化為尚敎化行引中人而升之於君子之域敎化廢
推中材而納之於小人之途故敎化者推之輓之之具
[006-11a]
也廉恥之道重而後有恬澹之士義利之辨明而後有
氣節之行躁競之習除而後有難進易退之節侈靡之
風革而後有守約潔已之操風行六宇蒸變萬類鼓之
舞之咸去故習所由風俗美而人材出以惟上所用故
曰有敎化而後有人才有人才而後國有與立善乎董
子之言為不可易也
[006-12a]
  中和位育論         張 英
讀中庸者勿徒謂是聖賢言理之書也夫天地至廣萬
物至繁日星河嶽之奠麗飛潛動植之蕃變神竒而莫
可測紛紜而莫可紀極天下之聰明才智而莫能知其
所以然中庸謂以一心之中和而位之育之朱子釋之
以吾之心正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氣順天地之氣亦順
要皆渾言其理而未嘗實指其事於是髙明者將遊其
心於空虚杳𣺌之域顓固者習聞其說又視為迂逺而
[006-12b]
不可信以為聖賢特如是言之耳間嘗觀洪範之所謂
五事以貌言視聽思而約之以肅乂哲謀聖配之以雨
暘寒燠風推之於休徴咎徴極之於庶草蕃廡而後知
聖賢之言有其理則必有其數理精而數亦非觕有其
理則必有其事理實而事亦非虚其所以訓天下後世
者該乎至大而非誇通乎至微而非不可據也夫貌言
視聽思於一身備之肅乂哲謀聖於一心備之至於雨
暘寒燠風皆不失其序則天地位可知矣庶草蕃廡則
[006-13a]
萬物育可知矣聖人在上以一心運乎穆清之上辨上
下以定乾坤大施生以配覆載隂陽之愆伏寒暑之失
次水旱之不時皆得以裁成補救洩其太過而助其不
及故日月不蝕星辰不孛山陵不崩川澤不竭清者常
清寜者常寜此天地位之實事也建立法度紀綱敎養
生民使老耆以壽終幼孤得長遂撙節愛養草木鳥獸
取之有時用之有道使各遂其性各蕃其生此萬物育
之實事也故稱堯舜之功者曰地平天成稱成湯之徳
[006-13b]
者曰鳥獸魚鱉咸若上古聖人徳盛化神者皆然中庸
特舉而言之耳嘗謂中庸之所謂至誠至聖必至帝王
而後能極其量中庸之所謂參天地贊化育必至有天
下而能顯其功葢君心即天心也萬物之託於天者有
形之天萬物之託於君心者無形之天人主一念之動
而萬類以為慘舒一言之發而四海以為休戚知此則
知中和位育之理至近而非逺至切而非虚也如夫子
居春秋之時躬備聖徳而位育之功不得加於上下疑
[006-14a]
參贊非儒者之事雖然聖人繼往訓開來學使天下後
世曉然於天經地義之大仁民愛物之理雖不能位育
一時之天地而其施益逺而其敎無窮葢六經者聖人
參贊之事也故曰堯舜之聖功在當時仲尼之聖功在
萬世
[006-15a]
  格物致知論         張 英
大學一書統明新以垂訓貫本末而立言而其說始於
格物則格物之說亦誠重矣葢盈天下皆物也内而身
心意外而家國天下顯而彛倫物則之際大而天地萬
物之原隱而君子小人之情狀以及於一事一物莫不
有其當然之理與其所以然之故如此而不能眞知灼
見則善惡之數未明是非之幾未決邪正之理未判危
微之機未審以之明徳則幾微疑似不能洞達而無遺
[006-15b]
以之新民則設施措置不能每舉而悉當又何以本末
兼貫明新一致而號為大人之學哉大學之所以托始
於格物者其學甚大而非無所統會也其學甚博而不
入於馳騖也其學甚精而非流於虚𣺌也内而身心意
若何而誠而正而修外而家國天下若何而齊而治而
平人倫物則若阿而為恩義分合之端天地萬物若何
而為位育生成之故君子小人若何而為誠偽邪正之
别以及一事一物若何而為至當不易之則於此格之
[006-16a]
使之表裏内外洞達不疑格一物而一物之知以致格
衆物而全體之知以致葢知者理之具於吾心者也而
散見於物在吾心則為知在物則為理於物物而格之
而後吾之知不入於昧不蔽於偏不流於虚而有覺之
體全矣雖然格之者何格之以吾心之知也非吾心有
知而何所恃以為格致之者何致之以在物之理也非
在物能格而何所藉以為知故知與物非有二體格與
致非有二事司馬温公以為格去外物是以物視物而
[006-16b]
不知即吾心之知所寓也王文成主於知行合一是以
一格而遂無餘事亦與大學之㫖有岐格物致知正吾
學與曲學之所以分途而辨之不容不早且慎也彼離
物索知而自矜頓悟者虚無異端之學也既不求於物
則外視物矣乂安能不舉身心意與家國天下而俱外
之也哉大學之道所以統明新貫本末於一原者格物
致知之說也
[006-17a]
  太極圖論          張 英
太極之說始於易易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
生八卦太極居兩儀之先則其為生天地萬物之本無
疑也至周子濂溪始建圖立說於太極之上復益之以
無極而太極由此而動靜互為其根以至生五行布四
時成男女化生萬物而太極之義備矣先儒往往謂無
極之說易所未發而周子發之或疑其說近於空虚朱
子以無形而有理之言釋之葢謂其有也而初不滯於
[006-17b]
形迹謂其無也而更非渉於虚𣺌後世紛紛之議折衷
於朱子之圖解而亦可無疑矣嘗論天地之所以生隂
陽之所以立五行之所以變化人物之所以蕃育何以
往復而不窮何以流行而不滯何以亘終古而不敝此
必有為之極者是即於穆不已之原繼善成性之本乎
故極中未嘗無健順之理而言仁義禮智信則分配乎
五行獨此一理渾然精純而萬變生焉萬化出焉故謂
之太極合而言之天地萬物共一太極一氣周流之内
[006-18a]
天地且不能外而况於人物乎此所謂合萬殊為一本
者也分而言之一事一物各有一太極即纎細之物俄
頃之間而此理何弗周徧而不遺此所謂散一本為萬
殊者也易之所謂兩儀即圖之所謂動靜隂陽也易之
所謂四象八卦即圖之所謂五行人物也易言其理圖
發其藴無極一言又所以善言乎太極而使人不敢以
氣化之相嬗者遂謂之太極然則周子與易有岐㫖乎
而周子所以建圖之意何居人與萬物同涵此太極而
[006-18b]
惟人得其秀而最靈觀於天地位則天地隂陽之極自
人立之萬物育則萬物之極自人立之故一言以斷之
曰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以立人極焉吾人性
中之一動一靜即配乎圖之隂陽也吾人性中五常之
徳即配乎圖之五行也吾身之醻萬事應萬變即配乎
圖之萬物也然則動靜之未分五常之所不能名萬事
萬變之未接而凝然中處者非即配乎圖之太極乎君
子欲使吾身之太極足以配乎天地之太極而動靜生
[006-19a]
生不窮者葢有道焉不外乎周子通書之所謂誠與圖
說之所謂靜而已矣太極雖兼動靜而非靜無以立其
體太極雖渾萬善而非誠無以會其原靜則常正而太
極之體立矣誠則不息而太極之用周矣體立用周則
天地之極與萬物之極自人立之是則周子建圖之意
也豈徒言夫理而不切於人事者哉洪範五為中數而
言皇建其有極五行五事莫不從之矣惟中能建極殆
亦先圖而啓其義者歟
[006-20a]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論     張 英
夫子罕言命孟子亦曰君子不謂命聖賢之意葢不欲
以氣數之有定阻人進修之意啓人趨避之心孔子又
嘗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其義何居夫人之處世榮辱
得喪毁譽進退之數類皆有天焉不知其為天而汲汲
以求之營心於患得患失之途此小人之僥倖無足論
者也知其為天而委心於因任置身於閒曠舉凡進徳
修業奉職循分之事皆置焉不講一切聽之於杳𣺌不
[006-20b]
可知之數以自謂知命而可謂之君子哉非也夫子之
意葢謂知此而後君子可為也天下之欲為君子而不
能為者榮辱亂其中得失易其慮毁譽眩其視聽安危
吉凶揺惑其素履由是沉靜者轉而為競躁矣方直者
化而為突梯矣亢激卓立者變為緘黙謹愿矣以福利
為必可趨以災異為必可避茍且妄營而君子於是乎
不可為矣聖人告之以知命所以靜其心澹其慮一其
聰明奪其智巧而後其為之也純誠敦一可以歴萬變
[006-21a]
而不渝其正入萬物而不易其識其進徳也堅其修業
也勤其奉職也專其循分也恪獨居而坦坦處羣而穆
穆遇事而侃侃利害乘之而磊磊落落艱大投之而孜
孜勉勉中無所疑外無所懾先後左右無所瞻顧却慮
凡君子所當為之事皆得而為之則由其知命者素也
進以禮退以義孔子之所以為孔子非徒曰得之不得
曰有命云爾也士大夫之持身渉世其亦味乎斯言而
已足哉
[006-22a]
  讀李文饒近倖論       張 英
文饒論近倖之害舉桓靈元成為至鑒以為人君少欲
英明者則能反是如漢文雖有鄧通趙談所信者賈誼
張釋之袁盎此所謂少欲也武帝雖有韓嫣李延年而
所貴者公孫𢎞卜式倪寛此所謂英明也故君聽不惑
政無頗類近則開元初内有姜皎崔滌以極宫中之樂
外有姚盧蘇宋以修天下之政得元成之欲享舜禹之
名六合晏然千古莫及其故何也倖臣不得干政事也
[006-22b]
後代能如漢之文武及開元致理之要雖有倖臣亦何
害於理哉文饒之意以謂人君誠能少欲英明則雖有
近倖茍得骨鯁賢相輔理於外而亦可無傷於治理予
竊以為不然人君既不能絶去聲色狗馬遊晏沉湎之
樂則此輩連茹並進託處於肺腑隱深之地必不能安
分循理勢且招權納賄藉僭威福以行其私此等之事
又斷不能為骨鯁大臣所容使此輩小人明愬於人君
之前短長大臣而非毁朝政則人君雖至暗必不以近
[006-23a]
倖小臣微豎之言遽加罪於大臣則此輩之術亦淺矣
惟投間抵隙窺貌伺顔或為無意之遊談或為儕偶之
傳說或因一事之短而類及其餘或因一時之疏而搆
成其釁人君方以為自己明察所及中外無遁情而不
知已入小人之彀中而不覺矣文饒論文帝之鄧通趙
談武帝之韓嫣李延年開元之姜皎崔滌無害於治理
不能有加於當時之賢士大夫余以為此特舉其小人
之愿者耳如申屠嘉廷辱鄧通而文帝不之問萬一此
[006-23b]
數輩者皆狡詐奸佞之尤申屠嘉雖賢能終辱之乎江
充初見被服輕靡及乎搆禍既深卒成犬臺之禍天寳
末年社稷傾危卒壊於近倖之手恭顯處内蕭望之以
賢傅而不免於見殺人君之明果能如漢文漢武未可
必也近倖小人之稍愿果能如鄧通韓嫣輩亦未可必
也以稍闇之主而近尤佞之徒幾何其不顛倒邪正變
易是非竊權干紀盡驅天下正人縁引奸邪不止也而
謂雖有倖臣亦何害於理果通論哉文饒又謂得元成
[006-24a]
之欲享舜禹之名六合晏然千古莫及是謂游晏非僻
無傷於理子竊以為不然人君之一心天下之權衡四
海九州之明鑑也衡一差則輕重失矣鑑一翳則妍媸
亂矣清明在躬志氣如神以臨御之猶懼有所偏有所
弊書曰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
於此未或不亡非謂此數者一事遂足以亡其國謂此
端一開則縁此而進者不可禁禦不可測度不可諌救
以至於敗亡必然也葢游晏非僻者小人之門也小人
[006-24b]
者君子之敵也小人進君子退小人親君子疎小人衆
君子寡亂亡之本也乃謂得元成之欲享舜禹之名是
古帝王之兢兢業業母冒貢於非幾者皆不知樂其身
而過為檢束以自苦也豈通論哉善乎蘇子之論始皇
彼自謂聰明人傑視斯髙輩刀鋸之餘智何足以惑我
亂我而不知其禍若斯之烈也人君而知此則視此輩
如鴆酒毒脯而不敢近之矣
[006-25a]
  好名論嘗進講時殿中䝉指問三代以下惟恐不/好名其 奏對大 如此退而廣為論云
                陳廷敬
臣/嘗言三代以下惟恐不好名此衰世之論非盛世所
宜有者非謂名非盛世所宜有謂好名之流弊足以為
盛世之累也三代以上之帝王其名最著於世者無過
堯舜禹湯文武使君人者好堯舜禹湯文武之名求堯
舜禹湯文武之實而因以成其名安見名之遂不可好
哉即三代以下之賢君如漢文帝唐太宗宋仁宗三君
[006-25b]
者人主誠好其名而求其實雖或不能如三代之盛時
亦可謂間世之英君誼辟也然而謂好名之流弊足以
為盛世之累者何也人君之好惡不可有所偏使天下
漠然不見其好惡之迹而天下之眞好眞惡出焉故慶
賞刑威予奪黜陟一出以虚平公正之心而百官萬民
胥受裁成焉是以人君如天渾渾耳穆穆耳不言而四
時成化無為而品物咸亨故曰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
蕩乎民無能名焉傳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又曰民日
[006-26a]
遷善而不知為之者知識且冺而况於名乎又安見其
名之可用於民者乎書曰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
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此之謂也若人君之
所好一有所偏則其流弊不可勝言上好忠直之名則
下多上書告密之事上好長厚之名則下多模稜脂韋
之習上好廉介之名則下多布被脫粟之偽上好恬退
之名則下多處士㨗徑之巧上好眞率之名則下多囚
首垢面之詐上好敏給之名則下多利口便㨗之姦人
[006-26b]
主茍一不察而貪榮嗜利之徒習為小人穿窬之行探
其情而逄其欲則名實之眞亂矣故曰足為盛世之累
者此也且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傳曰好名之人能讓千
乘之國茍非其人簞食豆羮見於色言好名之難信也
又曰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
終者也又曰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
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自昔聖賢未有以好名
為訓者故治天下亦務好其實而已矣或曰孟子不以
[006-27a]
齊宣王好貨好色為非因遂欲引之於道名之不可好
孰與貨色乎昔衞靈公問陳孔子曰丘未嘗學軍旅之
事孟子參乎權孔子純乎經者也參乎權而不失乎經
者後之人臣能者尠矣故以孔子之對為事君之法
[006-28a]
  好名論下          陳廷敬
人君不可有獨好其名之心不可使天下無好名之心
好其實故不得獨好其名因名以責實故不得不使天
下好名今夫天下善惡二端而已矣治天下使天下遷
善逺惡而已矣有善無惡者人之性名為善而喜名為
惡而惡者人之情今使天下渾渾焉不知名之可好則
善不足以為喜惡不足以為惡喜與惡不加於其情則
其為惡也與為善無以别而亦漸失其性故夫名者先
[006-28b]
王動天下之微權也先王因民之所好而采章服物以
榮之爵禄慶賞以勸之表宅錫閭以奨異之若曰使人
遷善而惡自逺是以不純任刑罰而任禮敎名與禮相
近而逺於刑故名者所以助禮之行而操於刑之先者
也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天下之民日循
循焉歸於吾禮敎之中則刑罰可以措而不用而天下
固已大治故曰名者先王動天下之微權也然其始特
不可有自好其名之心自好其名則直以為名焉已耳
[006-29a]
自好其名而或靳天下之名此其意已近於刑而逺於
禮欲天下之治不可得也故王道以無欲為本
 
 
 
 
 
 
[006-29b]
 
 
 
 
 
 
 
皇清文頴巻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