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149 皇清文頴-清-陳廷敬 (master)


[011-1a]
欽定四庫全書
皇清文頴巻十一
 說
  八音樂器說      誠隱郡王允祉
八音之樂各從其類而制器尤宜探其體要書曰詩言
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葢生於
人聲成於樂器而宮調運於其中所以節人聲而裁樂
器也古聖人初制律吕以和五聲然後被之八音金石
[011-1b]
有厚薄重輕之差匏竹有空竅短長之别絲音則徽柱
散實以分聲調土樂則中空容積以較度分革木雖止
一聲亦皆有所由起要之莫不以律吕五音之倍半凖
其損益葢絲與金石為一類假人力以生聲者也竹與
匏土為一類假人氣以生聲者也革與木為一類所以
為樂之節奏者也然八音之中偹律吕隂陽之體叶宫
調聲字之全惟絲竹為最要何也金石之器以律呂實
積容受分量較其厚薄重輕古有特鐘特磬編鐘編磬
[011-2a]
又有鏞鐘鎛鐘金錞金鐲金鐃金鐸後世變為方響雲
鑼之類其為體也雖各不同而為用則一器獨限一聲
而已匏之器曰笙曰簧大者為巢小者為和又曰竽蓋
古者皆以匏攢衆管而近世不用匏以木代之月令曰
調竽笙箎簧則與竹音並列久矣土之器惟壎有頌壎
雅壎之異樂記所謂徳音之音也其聲生於空竅其分
定於容積與竹音同革木之器雖不以律呂之法為凖
則而其度分亦皆依黄鐘而得數記曰鼓無當於五聲
[011-2b]
五聲弗得不和其大者為雷鼓靈鼓路鼓鼖鼓鼛鼓晉
鼔小者為鼗鼓應鞞相鼔&KR0615鼔又變為要鼓杖鼓羯鼓
銅鼓國語曰木以節之上古惟柷敔後世増為舂牘又
變為拍板要之革與木皆所以應和樂之始終節奏耳
夫六經所載八音偹具然堂上之樂貴人聲而以絲音
為主虞書戞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樂記清廟之瑟朱
絃而疏越一唱而三歎是也堂下之樂貴人氣而以竹
音為主商頌所謂嘒嘒管聲戴記所謂下管象舞夏籥
[011-3a]
序興是也凡升歌笙入間歌合樂未有不以絲竹為要
領者竹之聲在虚虚之多者聲濁少者聲清而多少之
數定於中空之圍徑短長絲之聲在實實之多者聲濁
少者聲清而多少之數定於絲綸之巨細分度所以然
者竹音之樂十二律呂為之本相與比例推求而取其
聲由於比例推求而得其數其圍徑長短加分減分總
不越乎十二律呂之範圍大者用其大體本形之度分
小者用其小體本形之度分而後竹音諸樂之聲字各
[011-3b]
歸於律呂之位而各應於律呂之宮調焉其器之最古
者惟排簫具十二律呂之正加以二倍律二倍呂共為
一十有六管各一聲備聲字清濁之二均合於鐘磬而
為諸樂之主宰其餘為簫為笛為箎為管之屬而匏之
器同施於竹其制為笙要之其體皆自黄鐘之倍半而
生其設孔也則又自律呂相和而成故備聲字清濁於
器而得適於用焉葢竹音諸樂依人之氣而生聲故本
之中空容積之多寡而無與乎形體厚薄之度分也絲
[011-4a]
音之樂五聲二變為之本相與比例折取而察其聲由
於比例折取而得其分其絲綸巨細徽柱逺近總不越
乎五聲二變之範圍大者用其大體本絃之度分小者
用其小體本絃之度分而後絲音諸樂之聲字各得五
聲二變之位而各應於律呂之宮調焉其器之最古者
惟琴與瑟後變而為筝為筑為琵琶為月琴之屬而琴
瑟最正記有大琴大瑟中琴小瑟三禮圖又有雅琴雅
瑟頌琴頌瑟之類所言體制雖殊而大絃則皆起於下
[011-4b]
徴之分取音必合於三分損益之法其聲位始正葢絲
音諸樂依人之力而生聲故本之絲綸之巨細長短而
無與乎形質之大小也今列諸樂器所得之度分所應
之聲字而辨其體用必使絲竹之器一皆協於十二律
呂五聲二變之正而衆音之器所應宮調聲字又皆協
於絲竹之音然後諸樂之大本可得而論焉古之樂器
不得其實即今之樂器而索之律呂宮調其聲字無不
符合者正由三分損益之理為之體而隔八相生之義
[011-5a]
為之用故也至於諸樂之器數形體孔徑度分古今稍
有更變者葢緣古者一律一呂各為一聲而後世備衆
聲於一器當其一律為一聲則合七律為一均而不見
有餘及乎備衆聲於一器則一器名為一均且或一均
而該衆調而不見不足今古雖殊其器一也器即不同
其理一也是以聲音之微妙全在虛實之分虚者氣之
所發而實者體之所存氣與體鼓動之間而天地之和
應焉在氣數或閱因革而有變更聲氣之元則亘古今
[011-5b]
而無新故寓諸八音而氣以行焉體以成焉推之六合
之内四海之外此音同此理同也推之百世之上百世
之下此理同此音同也是故不知古樂而溺於今非特
不知古并不知今也必復古樂而不屑於今非特不知
今終亦無從復古也爰考古今諸樂之異同詳其制於
各篇之内因取八音之大綱約於一篇而總序之云爾
[011-6a]
  古今易說          陳廷敬
易於六經最古遭秦燒書以卜筮獨得存最為完書最
古而完而今所傳者特為淆亂視他經為甚焉樂既㪚
亾二禮經晚出雖闕然幸不為後人所亂書得之孔子
屋壁詩頼諷誦以存雖不無殘脫然考詩書之序或皆
繫於篇末或自合為一篇其始皆不亂於正經書自孔
安國詩自毛公始别序入經冠之篇首朱子除其序各
合為一編以置經外而復詩書之舊焉春秋一經三傳
[011-6b]
初皆别行漢以來儒者欲省學者兩讀至以公榖配經
左氏分傳附經之年朱子雖未及詳定而亦别出左氏
經文葢将以復春秋之舊也經之存者五惟易最古而
最先亂已而幸正之卒又亂焉藝文志云易經十二篇
顔師古謂上下經及十翼葢古經也漢費直以彖象釋
經附於卦後今乾卦起大哉乾元至用九天徳不可為
首是其例也雖其初加一傳字以别於經然十二篇之
經直已亂之矣漢鄭康成注易合彖象於經而所謂彖
[011-7a]
象不連經文者猶在也至魏王弼注易用康成本又増
入乾坤文言雖加彖曰象曰文言曰以别於經然直之
所既亂者弼又從而亂之若說卦等篇仍其舊總曰繫
辭自是世儒知有弼易而不知有古經矣程子作易傳
因弼本未暇更正嵩山晁說之考訂古今釐為八巻卦
爻一彖二象三文言四繫辭五說卦六序卦七雜卦八
而呂氏大防周易古經上經一下經二上彖三下彖四
上象五下象六繫辭上七繫辭下八文言九說卦十序
[011-7b]
卦十一雜卦十二王氏原叔家古易本卦辭一彖辭二
大象三小象四文言五繫辭上六繫辭下七說卦八序
卦九雜卦十東萊呂祖謙則定為經二巻傳十巻上經
一下經二彖上傳一彖下傳二象上傳三象下傳四繫
辭上傳五繫辭下傳六文言傳七說卦傳八序卦傳九
雜卦傳十朱子本義從之故朱子曰經則伏羲之畫文
王周公之辭也并孔子所作之傳十篇凡十二篇中間
頗為諸儒所亂近世晁氏始正其失而未能盡合古文
[011-8a]
呂氏又更定著為經二巻傳十巻乃復孔氏之舊云按
朱子之言幸古經之復正也明永樂時修五經大全易
則從程傳元本而本義則以類從夫以程子未及更正
之經取朱子從古經說易之辭割裂參錯於其間使古
經已正而復亂而最繆戾者簡首仍載朱子幸古經復
正之說而又不言其不從古經之故是則所謂復孔氏
之舊者果安在乎至使前賢之意乖剌不明至今三百
年餘未有能正之者也成化間奉化學教諭成矩謂世
[011-8b]
之讀易者先本義而後傳遂獨刻本義行於世今家傳
户誦者成矩之書也夫朱子因古經作本義明初諸人
以本義參附於傳而一之已失朱子之意矣然猶日此
集諸儒之說非專朱子之書也今矩所訂之書儼然朱
子之書世之學者遵信之而不復知其舛譌之若此也
葢易之最古而完者及今猶可考見故與世諗焉
[011-9a]
  春秋為史法說        陳廷敬
春秋聖人之史也非經也後世謂之經也有史官之史
未經筆削之春秋是也有聖人之史既經筆削之春秋
是也聖人之史古無此體乃夫子斷自聖心創為義例
為萬世不刋之史法也杜預曰遵周公之遺制又曰明
周公之志以為明周公之志則可以為遵周公之制則
不可桞宗元言杜預謂例為周公之常法曽不知侵伐
入滅周公之盛時不應預立其法栁子可謂知言矣故
[011-9b]
春秋者由周公以來未有此體也聖人為史法以詔萬
世曰其文則史而後之人名之曰經名之經者其意主
於尊聖人而後世遂專以經尊春秋而不知為聖人之
史於是聖人之史法遂亡春秋有達例有特筆達例者
史官之史也特筆者聖人之史也聖人之特筆如化工
之生物不必駢枝儷葉節節而生之而全體已具史官
之達例欲圖日月而繪天地不已難乎曰聖人為史法
以詔萬世後之為史者以春秋為法可乎曰奚為而不
[011-10a]
可有聖人之才則可無聖人之才則妄也曰然則如之
何曰姑為史官之史焉烏知後世不有聖人者出與
[011-11a]
  勤政說           徐乾學
臣/伏讀月令明堂十二室天子以時適居所以法天之
行順時之紀勤民事而出治道非獨侈隆其制已也葢
古者皇居取象辰極義取自强不息之意焉
今皇帝景
昊天之成命法
祖宗之恭儉凡宮室制度自非國本所闗政事所出無
替於前無侈於後兹勤政殿在西苑以嵗之夏日聽政
[011-11b]
於其中每旦接對羣臣批覽章奏少暇則紬繹經典繙
閱圗史臣/某起家侍從待罪公卿之後常因奏事殿中
得奉清燕流覽寓目殿不甚閎敞視正殿絶差前為長
廊中闢層軒體製朴畧羣臣仰頌
聖徳以為唐尭土堦大禹卑宮殆無以過臣/深惟天行
無息之義以為人主惟能勤而後能儉勤則清明之氣
勝物莫投其所好故不與儉期而儉至不勤則晏逸之
志勝物得進為之主故不與奢期而奢至由此觀之相
[011-12a]
因之理必至之㡬也臣/竊覩
皇上深宫問夜未明求衣至於日昃不遑上自宮府下
逮黎庻外及山陬海澨日入月出之所惟恐一事之未
理一物之未安即位二十五年兢業常如一日間者鯨
鯢蕩定兵革偃息海宇乂安民生樂業羣工體
宵旰之勤詞人進太平之頌願
怡神暇景閒日
視朝
[011-12b]
皇帝赫然震動竦然吁咈益勵憂勞無敢怠惰功業已
盛而常懼其荒民庶已安而獨居其瘁是以侈心遏絶
儉徳益光漢臣有言古之王者未有不始於憂勤而終
於逸樂竊觀詩書所載雅異於此周公進陳無逸文王
日昃終身未聞其以逸樂繼也然則䖍始之道方自今
日載筆之臣豈能紀其萬一昔華林有清暑之賦驪山
著九成之碑並鋪張巨麗有乖典則臣/躬述
聖徳上窺大易自强之義逺覽尚書無逸之訓推陳尭
[011-13a]
禹不與之衷發明文王小心之徳雖未能編之詩書亦
庶㡬垂示來者謹拜手而為之說
[011-14a]
  周禮三徳六徳說       李光地
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賔興之一曰六徳知仁聖
義中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
書數至師氏以三徳教國子則一曰至徳以為道本二
曰敏徳以為行本三曰孝徳以知逆惡教三行則一曰
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
長保氏則養國子以道而教之六藝又大司樂以樂徳
教國子曰中和祗庸孝友夫其名之若是其不同何也
[011-14b]
曰此正成周之盛育材造士之方小大有品而先後有
倫不可不察也夫鄉三物之教者鄉學也所謂小學也
師氏保氏之教國子者國學也所謂大學也若夫大司
樂掌成均之法而合國之子弟則正典樂教胄之司皆
所謂大學也小學之教則先行而後文孔子謂行有餘
力則以學文是也大學之教則先知而後行孔子所謂
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是也然皆以身心性情為之本故
又有養之於文行之先者所謂徳也此則不以小大之
[011-15a]
學而有殊者也鄉三物之教先之以徳次之以行次之
以道藝其序明矣若師氏之教大司樂之教則不離乎
三物而有深於是者其曰至徳即修其知仁聖義中和
之謂也徳修則有以進乎道藝矣故曰以為道本其曰
敏徳即勤於禮樂射御書數之謂也學明則有以措諸
躬行矣故曰以為行本其曰孝徳即篤於六行之謂但
自民閒言之則有婣睦任恤之事自國子言之則以取
友親師為要故彼六行與此三行為不同也行篤則有
[011-15b]
以治人之悖亂矣故曰以知逆惡然則三徳即三物之
事也以其皆欲得之於心故皆貫之以徳以其欲修徳
明道而不徒為匹夫之行也故先道於行也凡經言道
者即謂六藝故每以徳行道藝竝稱而保氏教之藝者
即其養之道之實也至於大司樂之六徳則正與師氏
相表裏葢知仁聖義必以中和為極故中和即至徳也
六藝之業在敬而有常故祗庸即敏徳也六行三行皆
以孝友為先故孝友即孝徳也由此言之名雖有異豈
[011-16a]
不同條而共貫哉孔門之教文行忠信文即六藝也行
即六行也忠信即中和而所謂至徳者是也異日又曰
徳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
也又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
已者過則勿憚改是皆以徳為道本而以學為行地周
公孔子之道其揆一而已矣或曰聖之道大矣列為六
徳以教鄉民何也曰六徳而充其至皆聖人之事也不
獨聖之一字然也然愚嘗疑聖字乃禮字之誤葢不應
[011-16b]
四徳俱全而獨闕一焉且循貞元之序求之亦當作禮
字四徳俱備而貫之以中和中庸之蘊也
[011-17a]
  敬義說           李光地
自古聖賢相傳心法之要大率不外乎兩端虞書欽明
欽其體也明其用也安汝止體之静而正惟㡬惟康用
之動而宜也禹作洪範九疇其要在敬用五事葢自一
身貎言視聽之則以至萬物萬事之理無非事者然必
以敬為體而後五事之用可以各盡其職湯武因之是
以有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之誥有敬勝怠義勝欲之書
太甲成王反乎此而自訟故曰欲敗度無義也縱敗禮
[011-17b]
無敬也維予小子不聰敬止亦此意也以及中宗之嚴
恭寅畏天命自度髙宗之恭黙思道皆是尭舜禹相傳
心法夫子特著其㫖於易曰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
立而徳不孤不孤云者體用兼流其徳不偏也曽子之
學獨得其宗其述大學主於誠意以明明徳於天下為
善去惡謹獨之說雖若專以義言者然非敬則不能謹
非有本體之誠則亦不能隨事而致其誠矣葢自養之
小學已教以恭謹之道既入大學復進以窮究之功庶
[011-18a]
㡬心存理明則遂使之謹獨以誠其身葢包乎敬與知
而竝進非截然而有彼此先後之殊也子思之作中庸
自戒謹恐懼以致其中自誠明而尊徳性以至大徳敷
化而同乎至誠之歸皆由敬而造之之事也自謹獨以
致其和自明誠而道問學以至小徳川流而極乎聖人
之盛皆由義而充之之功也孟子七篇多示人體驗擴
充之要然非其心惕然而存則不能察仁義之端而充
廣之必矣故其所謂操存得養求放心立大體存心養
[011-18b]
性云者以為專以持敬言固不是以為有義無敬有察
識擴充而無操持涵養亦非也就其對舉言之者則存
其心以操持其心言也養其性以充長其仁義言也亦
敬義之說也周子通書首言存誠敬之事也下言謹㡬
慎動義之事也故後又合而言之曰君子乾乾不息於
誠然必懲忿窒慾遷善改過而後至程子謂涵養須用
敬進學則在致知又曰敬則天理明又曰未有致知而
不在敬者又曰佛氏敬以直内則有之義以方外則無
[011-19a]
也既無義則其直内豈有是處其論孟子之養氣也以
為必先有事於敬然非集義則亦無事皆此意也朱子
之言尤極剖晰葢曰致知不以敬則昬昧紛擾而無以
察理義之歸力行不以敬則頽墜放肆而無以踐理義
之實則敬與知行渾然合一相須竝進亦可見矣今人
以為敬自敬知行自知行而不知其相為表裏而未始
相離也其以中庸戒懼慎獨兩節俱言持敬而未及知
行者此固拘牽文義不通之說其或知省察之兼乎克
[011-19b]
治矣亦未敢訟言謹獨之即為行又復不知其中即有
窮理之功也且以首節屬之静次節屬之動静則用敬
動則用謹自古聖賢相傳夾持心法皆支離割裂而不
可㝷矣原夫道不可須臾離之意則敬蓋為義而存不
然則是異學之操其心不足尚也故不特念慮之起事
物之交義於是乎在而必敬以察之由之當乎萬感不
至百慮未萌而此心昭然坐立必端舉止必謹固即敬
與知行夾持之效而為應用之根歴考朱子平日用功
[011-20a]
之要及其章句或問之言微指精義可以推見惟其講
貫詳宻而聽問之下鮮能好學深思以意逆志者故語
類所記時多出入使覽者莫知一是之歸而各以意為
說章句既常戒懼而於此尤加謹焉兩語驟觀之似畧
分晰然其意則以為既常存其心矣而凡善惡之㡬尤
必省之治之以致其謹正如周子所謂不息於誠又必
懲忿窒慾遷善改過而後至者得其意而讀之其說固
無弊也或問之言讀之亦如章句之指無不可通惟大
[011-20b]
學謹獨章句以意為心之所發學者不能無偏於動之
疑殊不知誠身工夫日用之間一動一静無有欠闕非
專就發處言也葢方其寂然未感之先而惺然之念自
在當此之時動容整貎而不使有惰慢邪僻之干亦即
所謂謹其獨而誠其意者若必待其念之有所著於事
而後謹之則工夫有所脫漏而誠之本反失矣葢意者
心之用而主於心貫乎動静而常存非必其應事酬物
義利鬭進之時而後有也觀章句言欲自修者知為善
[011-21a]
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則直以知為
善去惡之念當意字矣固不專就發處言也其以心之
所發為訓者葢即所謂心之用而主於心者耳以是而
推中庸兩節知其皆包動静以立言葢自覩聞以至於
不覩聞無不敬自隱微以至於顯見無不謹也或曰子
以敬義分屬中和且以後章誠眀尊徳性道問學言之
矣今言一動一靜敬義合一而不可分則中和者未發
已發子思子固分之矣曰敬以直内而主心敬非中敬
[011-21b]
而無失所以中也義以方外而主事義非和精義流行
所以和也且静之中非無義而主於心言則以敬為體
故可屬乎致中也動之時非無敬而主於事言則以義
為用故可屬乎致和也誠明與尊徳性道問學之說亦
如是而已矣葢凡聖賢之言兩端者如誠明敬義知行
之屬若隂陽在天地間雖一息未嘗相無而亦各有迭
王之候黙而識之無以執一而廢百焉則其若相反者
正其所以相為發明而又何悖乎
[011-22a]
  河圖洛書說         施閏章
道渾渾而無形也而或見諸象象頥而不可紀也而或
該之以數象數既形而道存乎其中故道之大原出乎
天而天不能秘道散見乎物又或假物之尤異者以呈
象數而聖人者仰觀俯察逺取近思於是河圖洛書之
說著焉其事至神竒其理則至平也何也天地之道盡
乎隂陽有隂陽則有竒偶有竒偶則有相生相代錯綜
變化循環於不已皆天地自然之數也自河出圖而兩
[011-22b]
儀四象八卦之象皆出其中故庖犧因之作易自洛出
書而範之初一以至次九之數悉出其中故神禹因之
叙疇其理皆以數見數有多寡之不同理未嘗不一也
圖以五生數統五成數書以五竒數統四偶數似異矣
而自一六以至五十其相配則無不同圖之生成同方
書之竒偶異位似異矣而同方者分内外異位者同比
肩則無不同圖得數之全書得數之九似異矣然圖之
有十以五得五而為十初未嘗有十也書雖無十而一
[011-23a]
九二八之對皆含十亦未嘗無十也天地之數皆五而
圖書皆以五居中其文之所謂七前六後戴九履一者
環繞於其外則隂陽竒偶配合以生成南北東西運行
以參互者位次若有定而變化無終窮其數皆始於五
之居中也虛五之中即太極也圖主生數其中五即具
五生數之象書主竒數其中五即具五竒數之象則所
謂五十有五與四十有五者皆具乎五數之中雖書之
為數似縮其十然河圖而虛其十即為書之四十有五
[011-23b]
洛書而積五與十即為圖之五十有五圖之一六為水
二七為火即範之五行範之九疇之目又即河圖之總
數也數之盈乏或殊虚其中之十五與五則隂陽又各
得二十而均也劉歆所謂河洛圖書相經緯八卦九章
相表裏者是也宋儒辨之尤詳至九峯蔡氏謂圖經四
聖而象已著範錫神禹而數不傳於是覃思極變作範
數八十一章而其義理殫盡雖更僕不能數也安俟一
一而剿說之㢤歐陽氏又起而疑之則吾所不敢知也
[011-24a]
要之隂陽一理乾坤一畫羲不待洛書而畫易禹不祖
河圖而衍疇程子以謂即無圖書八卦亦須作葢言天
地隂陽之理已具於聖人之心也若夫易範既成則其
通變化而行鬼神者昭然若日星即不言圖書亦所謂
善易者不言易也
[011-25a]
  改過說           汪 琬
  魏環極先生教予以讀書改過予故為是說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有竒有偶其用則為剛為柔剛柔
互居其位而後吉亨利无咎凶厲悔吝之象生焉葢教
人趨避之道至矣而又於䷚頤卦之後系之以□大過
其在頤曰山下有雷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聖人以為
言語飲食特細故耳及其不慎不節則必為過之大者
故以大過繼之孔子為易繫辭曰顔氏之子其庶㡬乎
[011-25b]
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夫知而不行此即改
過之道也吾謂善改過者始乎悔而成乎勇晝之所為
夜而思焉少盛之所為壮老而思焉舉凡言語之不慎
飲食之不節以失其身取怨尤於人者不可謂不多矣
自非剛愎之士思之其有不悔者哉然悔之未㡬而因
循揜護之念復作不曰姑竢諸異日必曰此不足以累
我及其甚也至於敗名裂檢而不顧豈有佗哉患在於
不勇耳吾嘗辟之此其執若江河然當其将潰也不過
[011-26a]
一簣之土數尺之隄足以維持而控禦之釋此不為則
将汜濫四出而無所底止天下之人嘗忽之於未潰之
時而欲救之於無可如何之後孰知埶之所至固有一
敗而不可復返者也過之不改何以異是吾故曰必乗
其悔而以勇承之其斯為善改過者矣
[011-27a]
  忠恕說           汪 琬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曽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
謂也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蘇子曰一唯之外口耳
俱喪而門人方欲問其所謂此繫風捕影之流何足實
告哉汪子曰此非子瞻之言也洵如此言則是疑曽子
為妄語也而可乎子思曰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
一也朱子釋之以為一則誠而已矣葢古之聖賢微而
斂諸身心性命廣而放諸天下國家無不根柢於誠者
[011-27b]
惟誠故能通惟通故能久曽子之學傳於子思子思之
後則孟子所得為尤深其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
誠樂莫大焉是即一以貫之之說也强恕而行求仁莫
近焉是即忠恕而已矣之說也故聖人之所謂一者惟
誠學者之所謂一者惟忠恕由忠恕以為誠也是猶取
穀而舂之而簸之而炊之以為食取絲而繅之而織之
而紉之以為衣日積月累未有不至者葢始乎勉然而
終乎自然是亦聖人之學也已故曰誠者天之道也誠
[011-28a]
之者人之道也忠恕違道不逺
[011-29a]
  惜隂說           陳遷鶴
讀史得晉陶侃之言未嘗不肅然興起也大禹之惜寸
隂也緝熙光眀於道徳陶侃之惜分隂也踴躍奮迅於
功名要其不自暇逸之心聖人豪傑之所同而已矣夫
天與日月循環運行閱晦朔歴嵗時統而為元㑹莫可
紀極自其微而察之欲求須㬰瞬息之間而不得則皆
寸隂分隂之積也古君子之為學也七年而為小成九
年而為大成其功非可以旦夕至然而致知力行强立
[011-29b]
不返摩厲其心志調習其氣血觀天察地考證萬物以
自通於性命之原者未嘗一日不恪恭震動而或出於
玩時愒日之為故其學日以勤而其徳日以進自其微
而察之豈惟日進而已哉朝而考業晝之所得則有異
焉晝而講貫夕之所得則又異焉葢至一語一黙一視
聽一出入之間新故不相襲而變化生於心矣自其為
士而至於為聖賢日新月盛不自知其所以成則皆寸
隂分隂之積也其出而為國家之用也事無大小務竭
[011-30a]
其力而盡其材前無所諉後無所待不敢有頃刻之偷
惰是以所行則必至所向則有功古之人所以不可及
者豈徒才徳過人哉亦恃夫惟日不足之精神廹於中
而奮於外也孔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又曰後生可
畏皆善言惜隂者也夫禹大聖人也然其與臯陶相警
戒也禹曰思日孜孜臯陶曰思日贊贊則寸隂之惜未
嘗一息㤀也以陶侃之才而皇然淬厲有事則木屑竹
頭經其擘畫無事則運甓以自勞分隂之惜可謂得聖
[011-30b]
人之意矣然則為學而不知惜隂必不能困知勉行而
成人一已百之功服官而不知惜隂必不能負重致逺
而成趨事赴功之效易曰天行徤君子以自强不息記
曰君子荘敬日强安肆日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
焉如不終日詩曰我日斯邁爾月斯征言乎時難得而
易失也茍或稍自寛假而謂一晷刻之懈初何所損遂
至因循漸積日就於荒落而不自知迨其後也即一旦
覺悟而茫茫嵗月已不可追矣可勝悔哉因為惜隂之
[011-31a]
說銘之座以自警焉
[011-32a]
  仁義字說          李 紱
仁字從人義字從我仁之為言人也義之為言我也惻
隱之心嘗厚於已而薄於人故必克乎己而後可以及
乎人仁者知有人者也羞惡之心嘗責人明而恕已昏
故必不屈乎人而後可以伸乎我義者知有我者也知
有人而後為仁知有我而後為義故曰仁之為言人也
義之為言我也仁之字從二從人能兼乎人而後為仁
也義之字從養省從我能養乎我而後為義也故說文
[011-32b]
義字從我部至正字通始改歸羊部不知字意者也雖
然仁之為人中庸言之孟子又言之天下共知之而共
信之矣董子謂宜在我者而後可以稱義故言義者合
我與宜以為一言以此推之義之言我也又曰愛在人
謂之仁宜在我謂之義仁主人義主我也故曰仁者人
也義者我也春秋繁露之言未必天下共知之而共信
之也且不獨義之觧從我義之音亦從我也書云無偏
無頗遵王之義表記云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
[011-33a]
道者義也葢仁之於人義之於我六書之制㑹意與諧
聲兼而用之也或謂仁義字並諧聲則中庸謂仁者人
也義者宜也豈宜亦諧聲乎曰宜亦有我音也詩云左
之左之君子宜之是也
[011-34a]
  發明本心說         李 紱
朱子因陸子教人有發明本心之說遂以頓悟目之而
其實非也陸子全集二十八巻余家所藏宋本與明朝
荆門州儒學藏本撫州家祠本並相同無片言増減嘗
繙閱數十過絶無頓悟二字其生平教人好舉木升川
至專以循序為主積小以髙大盈科而後進即鵞湖之
詩必曰涓流積至滄溟海巻石崇成泰華岑此天下所
共見共聞者其不為頓悟之說也明矣至於發明本心
[011-34b]
並非頓悟孟子論乍見孺子入井即所以發明惻隱之
心論嘑蹴之與不受即所以發明羞惡之心而不辨禮
義而受萬鍾者則謂之失其本心陸子發明之意不過
如此非如朱子所謂一旦豁然貫通而衆物之表裏精
粗無不到也故嘗因楊敬仲扇訟一事謂是者知其為
是非者知其為非即敬仲是非之本心此即發明之一
證也其所以必欲發明人之本心者葢專以效法先覺
言學則中材以下必且以資性諉為不能惟知仁義禮
[011-35a]
智皆本心固有非由外鑠然後夫婦之愚不肖者皆可
以與知可以能行而人皆可以為尭舜無庸自諉亦無
可自棄此發明本心之教所為不可以已也自聖賢之
學變而為科舉之業剽竊口耳不復以身心體認陸子
之書未嘗經目而道聽塗說隨聲附和咸曰陸氏為頓
悟之禪學不知陸子全書具在絶無此說而循序之教
則無時不然無人不然正與尚頓悟者相反學者試取
陸子全書讀之則知娶寡女者不可誣以撾婦翁矣或
[011-35b]
謂陸子既非頓悟之教其弟子慈湖楊氏何以專言覺
悟曰覺非聖學之所諱也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孟
子不嘗言之乎惟覺悟之後功夫正多既察識必存養
必擴充以四端保四海以親長達天下終身之憂俛然
日有孳孳而敬仲一覺之後純任自然故有過髙之論
梨州黄氏云象山以覺為入門而慈湖以覺為究竟此
慈湖之失其傳也以慈湖為失傳則知陸子之傳不如
是矣天下之人試即吾說求之其於陸子頓悟之誣庶
[011-36a]
㡬釋然已夫
 
 
 
 
 
 
 
[011-36b]
 
 
 
 
 
 
 
皇清文頴巻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