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147 御選唐宋文醇-清-高宗弘曆 (master)


[055-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選唐宋文醇巻五十五目録
  南豐曽鞏文二
   序
  戰國策目録序
  徐幹中論目録序
  先大夫集後序
  范貫之奏議集序
[055-1b]
  館閣送錢純老知婺州詩序
  送李材叔知栁州序
  送江任序
  送趙宏序
  序越州鑑湖圖
  叙盜
[055-2a]
欽定四庫全書
御選唐宋文醇巻五十五
  南豐曽鞏文二
  戰國策目録序
劉向所定戰國策三十三篇崇文總目稱十一篇者闕
臣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正其誤謬而疑其不可
考者然後戰國策三十三篇復完叙曰向叙此書言周
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後謀詐用而仁義
[055-2b]
之路塞所以大亂其說既美矣卒以為此書戰國之謀
士度時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則可謂惑於流俗而不
篤於自信者也夫孔孟之時去周之初已數百嵗其舊
法已亡舊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獨明先王以為不可改
者豈將强天下之主以後世之不可為哉亦將因其所
遇之時所遭之變而為當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
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變固殊其法固異而其為國家
天下之意本末先後未嘗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055-3a]
蓋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
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豈好為異論哉
能勿茍而已矣可謂不惑乎流俗而篤於自信者也戰
國之游士則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樂於說之易合其
設心注意偷為一切之計而已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
言戰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
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卒至蘇秦商鞅孫
臏吳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
[055-3b]
其國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也惟先王之
道因時適變為法不同而考之無疵用之無弊故古之
聖賢未有以此而易彼也或曰邪說之害正也宜放而
絶之則此書之不泯其可乎對曰君子之禁邪說也固
將明其說於天下使當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從然
後以禁則齊使後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為然後以
戒則明豈必滅其籍哉放而絶之莫善於是是以孟子
之書有為神農之言者有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055-4a]
至於此書之作則上繼春秋下至楚漢之起二百四十
五年之間載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廢也此書有高誘注
者二十一篇或曰二十二篇崇文總目存者八篇今存
者十篇校編史館書籍臣曽鞏序
孟子曰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横議戰國策皆其横
議之文也而實執國命以交天下之兵所謂充塞仁義
者劉向以為不得不然惑也鞏辭而闢之當矣明道徳
之出於一而枉尺之必不可以直尋其為世道人心益
[055-4b]
良厚然於篇末設為或問以著此書之不可泯必存其
籍而後可以為戒則猶有議焉古者左史記言右史記
動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周衰史氏漸亡然晉董狐之書
趙盾齊太史之書崔杼皆以死守其職雖亡不能盡亡
也左丘明用左史之例以傳夫子之春秋故其文雖亦
紀言而主於事復自集列國之語以備右史故其文雖
亦紀事而主乎言戰國策國語類也夫亦戰國之史云
爾何議存議廢為然則鞏沾沾焉著其不可廢之故亦
[055-5a]
惑也栁宗元唯不明乎此故作非國語以尤左丘明而
不自知其陋無異舉斮脛剖心之屬非泰誓也鞏知二
百四十五年之行事載焉較勝宗元矣而未了然知其
即是戰國之史善惡畢載不得以其邪說暴行而議存
議廢者則亦不無小失云
[055-6a]
  徐幹中論目録序
臣始見館閣及世所有徐幹中論二十篇以為盡於此
及觀貞觀政要怪太宗稱嘗見幹中論復三年喪篇而
今書此篇闕因考之魏志見文帝稱幹著中論二十餘
篇於是知館閣及世所有幹中論二十篇者非全書也
幹字偉長北海人生於漢魏之間魏文帝稱幹懷文抱
質恬淡寡慾有箕山之志而先賢行狀亦稱幹篤行體
道不耽世榮魏太祖時旌命之辭疾不就後以為上艾
[055-6b]
長又以疾不行蓋漢承周衰及秦滅學之餘百氏雜家
與聖人之道並傳學者罕能獨觀於道德之要而不牽
於俗至於治心養性去就語黙之際能不悖於理者固
希矣況至於魏之濁世哉幹獨能考六藝推仲尼孟軻
之㫖述而論之求其辭時若有小失者要其歸不合於
道者少矣其所得於内者又能信而充之逡巡濁世有
去就顯晦之大節臣始讀其書察其意而賢之因其書
以求其為人又知其行之可賢也惜其有補於世而識
[055-7a]
之者少蓋迹其言行之所至而以世俗好惡觀之彼惡
足以知其意哉顧臣之力豈足以重其書使學者尊而
信之因校其脫謬而序其大略蓋所以致臣之意焉
孟子以守先王之道待後之學者自任蓋聖賢仁天下
之心至無已也不得致吾君於堯舜以斯道覺斯民則
將澤夫後世之民期後世之被其澤必使其緒有傳其
風可繼若曰萬世而後得其解者猶旦暮遇之功豈必
已出名豈必已成哉詩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
[055-7b]
人在水一方偉長抱道守節於亂世著書述孔孟之㫖
殆其人歟此鞏所以發潛徳之幽光而若不及也
[055-8a]
  先大夫集後序
公所為書號僊鳬羽翼者三十巻西陲要記者十巻清
邊前要五十巻廣中台志八十巻為臣要紀三巻四聲
韻五巻總一百七十八巻皆刋行於世今類次詩賦書
奏一百二十三篇又自為十巻藏於家方五代之際儒
學既擯焉後生小子治術業於閭巷文多淺近是時公
雖少所學已皆知治亂得失興壞之理其為文閎深雋
美而長於諷諭今類次樂府已下是也宋既平天下公
[055-8b]
始出仕當此之時太祖太宗已綱紀大法矣公於是勇
言當世之得失其在朝廷疾當事者不忠故凡言天下
之要必本天子憂憐百姓勞心萬事之意而推大臣從
官執事之人觀望懷奸不稱天子屬任之心故治久未
治至其難言則人有所不敢言者雖屢不合而出而所
言益切不以利害禍福動其意也始公尤見竒於太宗
自光禄寺丞越州監酒稅召見以為直史館遂為兩浙
轉運使未久而真宗即位益以材見知初試以知制誥
[055-9a]
及西兵起又以為自陜以西經略判官而公常激切論
大臣當時皆不悅故不果用然真宗終感其言故為泉
州未盡一嵗拜蘇州五日又為揚州將復召之也而公
於是時又上書語斥大臣尤切故卒以齟齬終公之言
其大者以自唐之衰民窮久矣海内既集天子方修法
度而用事者尚多煩碎治財利之臣又益急公獨以為
宜遵簡易罷筦𣙜以與民休息塞天下望祥符初四方
爭言符應天子因之遂用事泰山祠汾隂而道家之說
[055-9b]
亦滋甚自京師至四方皆大治宫觀公益諍以為天命
不可專任宜絀姦臣修人事反復至數百千言嗚呼公
之盡忠天子之受盡言何必古人此非傳之所謂主聖
臣直者乎何其盛也何其盛也公在兩浙奏罷苛稅二
百三十餘條在京西又與三司爭論免民租釋逋負之
在民者蓋公之所試如此所試者大其庶幾矣公所嘗
言甚衆其在上前及書亡者蓋不得而集其或從或否
而後常可思者與歴官行事廬陵歐陽修公已銘公之
[055-10a]
碑特詳焉此故不論論其不盡載者公卒以齟齬終其
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記藉令記之當時好公者少史其
果可信歟後有君子欲推而考之讀公之碑與其書及
予小子之序其意者具見其表裏其於名實之論可覈
矣公卒乃贈諫議大夫姓曽氏諱致堯南豐人序其書
者公之孫鞏也至和元年十二月二日謹序
 茅坤曰子固闡揚先世所不得志處有大體而文章
 措注處極渾雄韓歐與蘇亦當俯首者
[055-10b]
 王慎中曰先生之文如此篇之委曲感慨而氣不迫
 晦者亦不多有
[055-11a]
  范貫之奏議集序
尚書户部郎中直龍圖閣范公貫之之奏議凡若干篇
其子世京集為十巻而屬予序之蓋自至和以後十餘
年間公常以言事任職自天子大臣至於羣下自掖庭
至於四方幽隠一有得失善惡關於政理公無不極意
反復為上力言或矯拂情欲或切劘計慮或辨别忠佞
而處其進退章有一再或至於十餘上事有隂爭獨陳
或悉引諫官御史合議肆言仁宗常虚心采納為之變
[055-11b]
命令更廢舉近或立從逺或越月踰時或至於其後卒
從聽用蓋當是時仁宗在位嵗久熟於人事之情偽與
羣臣之能否方以仁厚清靜休養元元至於是非與奪
則一歸之公議而不自用也其所引拔以言為職者如
公皆一時之選而公與同時之士亦皆樂得其言不曲
從茍止故天下之情因得畢聞於上而事之害理者常
不果行至於竒衺恣睢有為之者亦輒敗悔故當此之
時常委事七八大臣而朝政無大闕失羣臣奉法遵職
[055-12a]
海内乂安夫因人而不自用者天也仁宗之所以其仁
如天至於享國四十餘年能承太平之業者由是而已
後世得公之遺文而論其世見其上下之際相成如此
必將低回感慕有不可及之歎然後知其時之難得則
公言之不没豈獨見其志所以明先帝之盛徳於無窮
也公為人温良慈恕其從政寛易愛人及在朝廷危言
正色人有所不能及也凡同時與公有言責者後多至
大官而公獨早卒公諱師道其世次州里歴官行事有
[055-12b]
今資政殿學士趙公抃為公之墓誌銘云
 黄震曰貫之名師道事仁宗為言官其子世京集其
 奏議十巻南豐發明其遭遇之盛云所以明先帝之
 盛徳於無窮也墓則清獻趙公為誌
[055-13a]
  館閣送錢純老知婺州詩序
熙寧三年三月尚書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錢君純老
出為婺州三館秘閣同舍之士相與飲餞於城東佛舍
之觀音院會者凡二十人純老亦重僚友之好而欲慰
處者之思也乃為詩二十言以示坐者於是在席人各
取其一言為韻賦詩以送之純老至州將刻之石而以
書來曰為我序之蓋朝廷常引天下儒學之士聚之館
閣所以長養其材而待上之用有出使於外者則其僚
[055-13b]
必相告語擇都城之中廣宇豐堂游觀之勝約日皆會
飲酒賦詩以序去處之情而致綢繆之意歴世寖久以
為故常其從容道義之樂蓋他司所無而其賦詩之所
稱引況諭莫不道去者之義祝其歸仕於王朝而欲其
不久於外所以見士君子之風流習尚篤於相先非世
俗之所能及又將待上之考信於此而以其彚進非空
文而已也純老以明經進士制策入等歴教國子生入
館閣為編校書籍校理檢討其文章學問有過人者宜
[055-14a]
在天子左右與訪問任獻納而顧請一州欲自試於川
窮山阻僻絶之地其志節之高又非凡才所及此賦詩
者所以推其賢惜其志殷勤反覆而不能已予故為之
序其大㫖以發明士大夫之公論而與同舍視之使知
純老之非久於外也十月日序
作在新法未行之先太平館閣人物風雅委蛇委蛇美
矣盛矣所為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者歟
[055-15a]
  送李材叔知栁州序
談者謂南越偏且逺其風氣與中州異故官者皆不欲
久居往往車船未行輒以屈指計歸日又咸小其官以
為不足事其逆自為慮如此故其至皆傾搖懈弛其憂
且勤之心其習俗從古而爾不然何自越與中國通已
千餘年而名能撫循其民者不過數人邪故越與閩蜀
始俱為夷閩蜀皆已變而越獨尚陋豈其俗不可更與
蓋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意亦其民之不幸也已彼
[055-15b]
不知繇京師而之越水陸之道皆安行非若閩溪峽江
蜀棧之不測則均之吏於逺此非獨優與其風氣吾所
諳之與中州亦不甚異起居不違其節未嘗有疾茍違
節雖中州寧能不生疾邪其物産之美果有茘子龍眼
蕉柑橄欖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屬食有海之百物累
嵗之酒醋皆絶於天下人少鬭訟喜嬉樂吏者惟其無
久居之心故謂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古
之人為一鄉一縣其德義惠愛尚足以熏蒸漸澤今大
[055-16a]
者專州豈當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說而思之人
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為越人滌其陋俗而敺於
治居閩蜀上無不幸之歎其事出千餘年之表則其美
之巨細可知也然非其材之穎然邁於衆人者不能也
官於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穎然邁於衆人能行吾說
者李材叔而已材叔久與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薦者
為縣入秘書省為著作佐郎今材叔為栁州公翊為象
州皆同時材又相若也則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
[055-16b]
勢之便可勝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賀也夫
生於斯土官於斯土皆命也皆莫之致而至者也生於
栁者背井離鄉則其思栁無異乎他方之人也官於栁
者則咸不欲久居何哉生於栁者於其宗族親戚之事
㫁無有以為不足為而傾搖懈弛者也官於栁者其人
民土田猶夫我之宗族親戚而責加重焉乃傾搖懈弛
以為不足為何哉人之情滯於既往逆夫方來而於現
在所居之位職所當為之事則未有能盡心焉者也此
[055-17a]
之謂情識顛倒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055-18a]
  送江任序
均之為吏或中州之人用於荒邊側境山區海聚之間
蠻夷異域之處或燕荆越蜀海外萬里之人用於中州
以至四遐之鄉相易而往其山行水涉沙莽之馳往往
則風霜氷雪瘴霧之毒之所侵加蛟龍虺蜴虎豹之羣
之所抵觸衝波急洑隤崖落石之所覆壓其進也莫不
贏糧舉藥選舟易馬力兵曹伍而後動戒朝奔夜變更
寒暑而後至至則宫廬器械衣服飲食之具土風氣候
[055-18b]
之宜與夫人民謠俗語言習尚之務其變難遵而其情
難得也則多愁居惕處歎息而思歸及其欠也所習已
安所蔽已解則嵗月有期可引而去矣故不得專一精
思修治具以宣布天子及下之仁而為後世可守之法
也或九州之人各用於其土不在西封在東境士不必
勤舟車輿馬不必力而已傅其邑都坐其堂奥道途所
次升降之倦衝冒之虞無有接於其形動於其慮至於
耳目口鼻百體之所養如不出乎其家父兄六親故舊
[055-19a]
之人朝夕相見如不出乎其里山川之形土田市井風
謠習俗辭說之變利害得失善惡之條貫非其童子之
所聞則其少長之所遊覽非其自得則其鄉之先生老
者之所告也所居已安所有事之宜皆已習熟如此能
專慮致職事以宣上恩而修百姓之急其施為先後不
待旁諮久察而與奪損益之幾已㫁於胷中矣豈類夫
孤客逺寓之憂而以茍且決事哉臨川江君任為洪之
豐城此兩縣者牛羊之牧相交樹木果蔬五穀之壟相
[055-19b]
入也所謂九州之人各用於其土者孰近於此既已得
其所處之樂而厭聞飫聽其人民之事而江君又有聰
明敏給之材廉潔之行以行其政吾知其不去圖書講
論之適賓客之好而所為有餘矣蓋縣之治則民自得
於大山深谷之中而州以無為於上吾將見江西之幕
府無南嚮而慮者矣於其行遂書以送之南豐曽鞏序
 儲欣曰吏治莫盛於漢而漢法尤合乎人情以郡人
 典郡守者不可勝數也唐宋亦然至明始竊竊以私
[055-20a]
 疑之越省命官猜防愈深吏治愈不古若矣奚益耶
[055-21a]
  送趙宏序
荆民與蠻合為冦潭旁數州被其害天子宰相以潭重
鎮守臣不勝任為改用人又不勝復改之守至上書乞
益兵詔與撫兵三百殿直天水趙君希道實䕶以往希
道雅與予接間過予道潭之事予曰潭山川甲兵如何
食幾何賊衆寡强弱如何予不能知能知書書之載若
潭事多矣或合數道之兵以數萬絶山谷而進其勢非
不衆且健也然而卒殲焉者多矣或單車獨行然而以
[055-21b]
克者相踵焉顧其義信如何耳致吾義信雖單車獨行
冦可以為無事龔遂張綱祝良之類是也義信不足以
致之雖合數道之兵以數萬卒殲焉適重冦耳況致平
邪楊旻裴行立之類是也則兵不能致平致平者在太
守身耳明也前之守者果能此天子宰相烏用易之必
易之為前之守者不能此也今往者復曰乞益兵何其
與書之云者異邪予憂潭民之重困也冦之益張也往
時潭吏與旁近郡蘄力勝賊者暴骸者戮降者有之今
[055-22a]
之往者將特不為是而已邪抑猶不免乎為是也天子
宰相任之之意其然邪潭守近侍臣使撫覘潭者郎吏
御史博士相望為我諗其賢者曰今之言古書往往曰
迂然書之事乃已試者也書已試而施諸治與時人之
自用孰為得失邪愚言倘可以平潭之患今雖細然太
中咸通之間南方之憂常劇矣夫豈階於大哉為近臣
郎吏御史博士者獨得而不思也希道固喜事者因其
行遂次第其語以送之慶厯六年五月日曽鞏序
[055-22b]
蠻夷之為邊郡害者與敵國異敵國者秦越之謂也秦
勝越越未折而入於秦也越勝秦秦未折而入於越也
然一勝則敵必懼而不敢擾塞而吾國以安若大勝則捭
折而入於我土地闢而政化同霸王之業也若夫蠻夷
者其地本吾之地也其民本我之民也一旦賊民人盜
府庫則名之曰叛然終不能出吾疆圉而他之也以兵
向之則走走則散布山谷與齊民不殊末由區别而使
戮當其罪也兵所不至則又保聚賊殺延蔓而不己與
[055-23a]
之相角逐則疲於奔命不戰而先自困也其頓兵一舉
而盡殲之乎則地勢險隘深阻蓋天實為之不可得而
盡殲也蓋天地之性必不使數百萬人一朝盡殲矣又
其地毒蒸磽瘠非生其土者居之則不能生即使盡殲
其人非可遷民以實之者也然則蠻夷之不可以兵治
也決矣若非長吏扶信明義以漸化寇盜為齊民固無
第二術矣然而武夫悍卒之所為必與信義相反如鞏
所稱蘄力勝賊者暴骸者戮降者是已豈武夫悍卒獨
[055-23b]
非人而無人心哉利在是害在是趨利而避害則必出
於是矣蘄力勝賊者百勝豈能無一敗百勝不足以威
一敗即以啟侮賊固不恥敗也我恥於敗故得賊殺之
窮極慘酷以洩忿以立威於是有暴骸者不知蠻夷之
性本不畏死何畏暴骸其禽獸歟禽獸固不畏暴骸也
其猶有人心歟則彼亦知刳斮剖裂非人所為愈不服
而愈不畏迨乎殺之不可得而殺計益無聊於是誘之
降而殺之而暴之於是蠻夷麏驚鳥亂至死不服而民
[055-24a]
不聊生矣凡若此者皆與信義反而武夫悍卒之長技
也故蠻夷不可以兵治決也
[055-25a]
  序越州鑑湖圖
鑑湖一曰南湖南並山北屬州城漕渠東西距江漢順
帝永和五年會稽太守馬臻之所為也至今九百七十
有五年矣其周三百五十有八里凡水之出於東南者
皆委之州之東自城至於東江其北隄石楗二隂溝十
有九通民田田之南屬漕渠北東西屬江者皆溉之州
之東六十里自東城至於東江其南隄隂溝十有四通
民田田之北抵漕渠南並山西並隄東屬江者皆溉之
[055-25b]
州之西三十里曰柯山斗門通民田田之東並城南並
隄北濱漕渠西屬江者皆溉之總之溉山隂會稽兩縣
十四鄉之田九千頃非湖能溉田九千頃而已蓋田之
至江者盡於九千頃也其東曰曹娥斗門曰藁口斗門
水之循南隄而東者由之以入於東江其西曰廣陵斗
門曰新逕斗門水之循北隄而西者由之以入於西江
其北曰朱儲斗門去湖最逺蓋因三江之上兩山之間
疏為二門而以時視田中之水小溢則縱其一大溢則
[055-26a]
盡縱之使入於三江之口所謂湖高於田丈餘田又高
海丈餘水少則泄湖溉田水多則泄田中水入海故無
荒廢之田水旱之嵗者也繇漢以來幾千載其利未嘗
廢也宋興民始有盜湖為田者祥符之間二十七户慶
厯之間二户為田四頃當是時三司轉運司猶下書切
責州縣使復田為湖然自此吏益慢法而奸民浸起至
於治平之間盜湖為田者凡八千餘户為田七百餘頃
而湖廢幾盡矣其僅存者東為漕渠自州至於東城六
[055-26b]
十里南通若耶溪自樵風涇至於桐鳴十里皆水廣不
能十餘丈每嵗少雨田未病而湖蓋已先涸矣自此以
來人爭為計說蔣堂則謂宜有罰以禁侵耕有賞以開
告者杜杞則謂盜湖為田者利在縱湖水一雨則放聲
以動州縣而斗門輒發故為之立石則水一在五雲橋
水深八尺有五寸會稽主之一在跨湖橋水深四尺
有五寸山隂主之而斗門之鑰使皆納於州水溢則遣
官視則而謹其閉縱又以為宜益理隄防斗門其敢田
[055-27a]
者拔其苗責其力以復湖而重其罰猶以為未也又以
為宜加兩縣之長以提舉之名課其督察而為之殿賞
吳奎則謂每嵗農隙當僦人濬湖積其塗泥以為丘阜
使縣主役而州與轉運使提㸃刑獄督攝賞罰之張次
山則謂湖廢僅有存者難卒復宜益廣漕路及他便利
處使可漕及注民田里置柱石以識之柱之内禁敢田
者刁約則謂宜斥湖三之一與民為田而益隄使高一
丈則湖可不開而其利自復范師道施元長則謂重侵
[055-27b]
耕之禁猶不能使民無犯而斥湖與民則侵者孰禦又
以湖水較之高於城中之水或三尺有六寸或二尺有
六寸而益隄壅水使高則水壞城郭廬舍可必也張伯
玉則謂日役五千人濬湖使至五尺當十五嵗畢至三
尺當九嵗畢然恐工起之日浮議外搖役夫内潰則雖
有智者猶不能必其成若日役五千人益隄使高八尺
當一嵗畢其竹木費凡九十二萬有三千計越之户二
十萬有六千賦之而復其租其勢易足如此則利可坐
[055-28a]
收而人不煩弊陳宗言趙誠復以水勢高下難之又以
為宜從吳奎之議以嵗月復湖當是時都水善其言又
以為宜増賞罰之令其為說如此可謂博矣朝廷未嘗
不聽用著之於法故罰有自錢三百至於千又至於五
萬刑有杖百至於徒二年其文可謂密矣然而田者不
止而日愈多湖不加濬而日愈廢其故何哉法令不行
而茍且之俗勝也昔謝靈運從宋文帝求會稽回踵湖
為田太守孟顗不聽又求休崲湖為田顗又不聽靈運
[055-28b]
至以語詆之則利於請湖為田越之風俗舊矣然南湖
繇漢歴吳晉以來接於唐又接於錢鏐父子之有此州
其利未嘗廢者彼或以區區之地當天下或以數州為
鎮或以一國自王内有供養禄廩之需外有貢輸問遺
之奉非得晏然而已也故强水土之政以力本利農亦
皆有數而錢鏐之法最詳至今尚多傳於人者則其利
之不廢有以也近世則不然天下為一而安於承平之
故在位者重舉事而樂因循而請湖為田者其語言氣
[055-29a]
力往往足以動人至於修水土之利則又費材動衆從
古所難故鄭國之役以為足以疲秦而西門豹之治鄴
渠人亦以為煩苦其故如此則吾之吏孰肯任難當之
怨來易至之責以待未然之功乎故說雖博而未嘗行
法雖密而未嘗舉田者之所以日多湖之所以日廢繇
是而已故以為法令不行而茍且之俗勝者豈非然哉
夫千嵗之湖廢興利害較然易見然自慶厯以來三十
餘年遭吏治之因循至於既廢而世猶莫寤其所以然
[055-29b]
況於事之隠微難得而考者繇茍簡之故而弛壞於冥
冥之中又何知其所以然乎今謂湖不必復者曰湖田
之入既饒矣此游談之士為利於侵耕者言之也夫湖
未盡廢則湖下之田旱此方今之害而衆人之所覩也
使湖盡廢則湖之為田亦旱矣此將來之害而衆人之
所未覩者故曰此游談之士為利於侵耕者言之而非
實知利害者也謂湖不必濬者曰益隄壅水而已此好
辯之士為樂聞茍簡者言之也夫以地勢較之壅水使
[055-30a]
高必敗城郭此議者之所已言也以地勢較之濬湖使
下然後不失其舊不失其舊然後不失其宜此議者之
所未言也又山隂之石則為四尺有五寸會稽之石則
幾倍之壅水使高則會稽得尺山隂得半地之窪隆不
並則益隄未為有補也故曰此好辯之士為樂聞茍簡
者言之而又非實知利害者也二者既不可用而欲禁
侵耕開告者則有賞罰之法矣欲謹水之蓄泄則有閉
縱之法矣欲痛絶敢田者則拔其苗責其力以復湖而
[055-30b]
重其罰又有法矣或欲任其責於州縣與轉運使提㸃
刑獄或欲以每嵗農隙濬湖或欲禁田石柱之内者又
皆有法矣欲知濬湖之淺深用工若干為日幾何欲知
增隄竹木之費幾何使之安出欲知濬湖之泥塗積之
何所又已計之矣欲知工起之日或浮議外搖役夫内
潰則不可以必其成又已論之矣誠能收衆說而考其
可否用其可者而以在我者潤澤之令言必行法必舉
則何功之不可成何利之不可復哉鞏初䝉恩通判此
[055-31a]
州問湖之廢興於人求有能言利害之實者及到官然
後問圖於兩縣問書於州與河渠司至於參覈之而圖
成熟究之而書具然後利害之實明故為論次庶夫計
議者有考焉熙寧二年冬卧龍齋
東南澤國土宜秔稌故水利最要文叙鑑湖興廢顛末
與歴代修復之議官民利弊之隠而㫁以已意豈非牧
斯土者所宜深考者乎惜文存而圖亡矣抑嘗論之官
之為民興利也非有勤恤民隠之主又有慈惠忠幹之
[055-31b]
臣不能作作亦不能成也而既成之後世逺年湮則民
之壞之者萬端既壞之後欲復其故則民之撓之者萬
端牧斯土者思秩滿遷官而已誰其意在民者有一於
此又不勝衆說之紛紜而形勢之隔閡往往太息而罷
為民興利何其難哉蓋天下各私其利之在已而不知
利人乃為已利之大故弊至此也孔子曰大道之行也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大道之衰也各親其親各子
其子夫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合之則天下亦無不親其
[055-32a]
親子其子矣而聖人猶以為道衰謂之小康何哉以為
有已之見者存則末流將靡所不至也習俗澆薄人心
嚚頑人人唯知有己人人欲天下之利盡在已利之所
在至於親不親子不子矣即不必利之所在而彼其意
之所之若將有利焉則已親不親子不子矣卒至有萬
害而無一利吁可哀也誰能知利已之大莫利人若者
乎聖人無已靡所不己豈作而致其情哉君臣父子兄
弟夫婦朋友皆人也有其利之謂利在人而不在已可
[055-32b]
乎然則行道之人亦民吾同胞也有其利之謂利在人
而不在已可乎若離人而立於獨則所為已者塊然血
氣之軀所需者夏葛而冬裘渇飲而飢食耳嗚呼平生
能著幾兩屐而奚必取盈焉安得人同此心而使天下
利盡興而害盡革也
[055-33a]
  叙盜
盜三十人凡十五發繇孫僊而下盜吳慶船者殺人皆
應斬盜朱縞船者贓重皆應絞凡應死者十有八人繇
湯慶而下或贓輕或竊盜或常自言凡應徒者十有二
人此有司之法也今圖之所見者其名氏稅等械器與
其發之日月所盜之家所取之財至於人各别其凡若
干發皆旁行以見之人各别其凡若干發者又别之以
朱欲覽者之易曉也吳慶之船贓分為三與吳慶吳道
[055-33b]
之屬有親疎居有異同至於孫僊湯慶之族屬以及十
二人之所以得不死者皆别見於圖之上下而獄之輕
重詳矣其創作兵仗合衆以轉劫數百里之間至於賊
殺良民此情狀之尤可嫉者也方五六月之時水之害
甚矣田疇既以蕩溺矣屋廬既以漂流矣城郭之内糶
官粟以賑民而猶有不得食者窮鄉僻壤大川長谷之
間自中家以上日暮持錢無告糴之所況於躡所素困
之人乎方且結草葦以自託於壞隄毁垾之上士有飢
[055-34a]
餓之迫無樂生之情其屢發而為盜亦情狀之可哀者
也康誥曰殺越人於貨暋不畏死凡民罔不憝孟子以
為不待教而誅者也是則殺人之盜不待教而誅皆百
王之所同而未有知其所始者也然而孔子曰天下有
道盜其先變乎此謂養之既足導之既明則為盜者知
恥而自新則非殺人之盜有待教而誅此亦百王之所
同而未有知其所始者也不待教而誅者天下之所不
得容也待教而誅者俟之之道既盡矣然後可以責之
[055-34b]
備也茍為養之既有不足導之既有不明俟之之道既
有不盡矣故㓙年人食不足而有起為盜賊者天子嘗
密下寛大之令許降其罪而此非有司之法也至殺人
與贓重者亦不降有司之法存焉亦康誥之意也余當
閱是獄故具列其本末情狀以覽觀焉以明予之於是
盡心矣
有憯怛忠愛之意可為為士師者法
御選唐宋文醇巻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