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f0054 鮚埼亭集-淸- (master)


[023-1a]
鮚埼亭集卷第二十三
  鄞 全祖望紹衣譔 餘姚史夢蛟竹房校
 碑銘
  賀公逸老堂碑銘
唐祕書監賀公有古跡在鄞城西湖宋紹興中莫尚書
將建祠以祀之其自胡制使榘而後累經修治合食以
太白尋上及黄公巳而卒專祀秘監舊碑載之詳矣祠
址元時廢爲驛館遷祠於驛東明人改遷於驛西乃里
人唐氏居其中有雙柏葢洪武以來之物黛色參天爲
遊人所愛玩湖上之佳勝也祕監籍里會稽人爭之久
[023-1b]
矣會稽所據者新舊兩唐書吾鄉所據者不但李杜二
公之詩而以莫氏之碑會稽所據者遺墓吾鄕所據者
故居其將何以質之予考祕監先世本居會稽吳志賀
齊列傳謂浙東賀氏本姓慶氏以避漢諱改而賀方回
詳其原委謂由慶湖得姓然考慶氏乃儀禮先師慶普
之裔沛人而遷越是不以會稽之慶湖得姓也但其爲
會稽之望姓則巳七百餘年自六朝至唐學士大夫雖
遷居必著舊籍晉隋諸史無不然者劉昫宋祁系祕監
以永興葢以此也祕監之生則於甬上實在城南馬湖
有村曰賀家灣有池曰洗馬以祕監族祖德仁得名馬
[023-2a]
湖稍北爲響巖祕監釣臺在焉有澤曰高尚莫將之定
祕監以鄞產葢以此也祕監晚年復居會稽則剡川旣
賜之後以周官湖爲放生池以千秋觀爲道場故其嗣
子曾子卽以貳郡侍養而墓亦在焉徐渭之列祕監於
會稽寓公葢以此也然則無所事於紛爭如後人輩之
嘵嘵也雖然祕監之至今葢千餘歲矣而能使浙東之
人互引以爲前輩惟恐失之則其風流可想見也祕監
之在朝未嘗得有所見而唐人道之者無不極其推尊
攷之於史不過頽然自放淸狂而巳斯葢其跡也而非
其中之所藴祕監之神明史未之能傳也祠自康熙之
[023-2b]
季傾落日甚且二十年予自京師歸爲重新之更擬於
城南釣臺之上築一祠焉乃纂是碑而系以銘其辭曰
斯人爽氣世所尊故宅荷花尚有存十洲之水淸且淪
雙魚酒熟香满尊生爲游仙死爲神越人爭公亦巳勤
蕭然毛生尤諄諄撏扯賢哲空紛綸我參羣籍綜舊聞
侑公吳語倘不嗔
[023-3a]
  遐追山二廟碑
歐陽公以五代少全節之士深爲歎恨推原其故謂自
白馬淸流之禍士氣喪而人心壞吾以爲是時天下崩
裂文獻脫落葢亦或有其人而世竟冺然未之知者如
唐自司空圖韓偓梁震羅隱而外尚有如許儒之不屈
於梁王居巖之不屈於吳朱葆光顏萒李濤之不屈於
楚孫郃之不屈於吳越黄岳之不屈於閩張鴻梁炅之
不屈於漢皆不媿爲唐之貞士而史臣失載嘗欲合爲
一卷以補歐公之憾且以閏漢之短祚而劉昌嗣者完
名衡嶽之下志士之待表章者可勝旣乎葢天地閒之
[023-3b]
正氣一日或息則人道亦幾乎絕故雖荆榛蕭艾彌望
之中而必有一二芳草生乎其閒以搘拄之然其得傳
與否則又必視其人之天幸爲何如吾鄕慈谿縣東之
三十里有遐追山東西二峰對峙其上各有廟歲月旣
久蒼鼯白鼠縱橫岀沒於楹桷雖山中人亦莫能言神
之本末考明成化楊氏府志引宋乾道張氏圖經曰五
代末有鮑侍郞約相錢氏宋初勸以納土胡毅劉韔皆
言不可錢氏計定胡劉遊竄海上錢氏使人追之不及
遂隱是山終老其時錢氏以詩懐之曰東遐追兮西遐
追鮑約何如罷約歸海上人廟祀之吾於是知是山所
[023-4a]
以得名葢因兹二人之故張氏圖經今猶有存而殘斷
不完猶幸楊志載之顧同時南山黄氏作志則竟以
爲祀鮑約誤矣夫以東西二廟觀之其爲胡劉無疑一
也鮑約策巳行何須遊竄二也胡劉高節應爲明神三
也黄氏葢錯會錢王詩中語耳嗟乎眞人出而天下同
偏安下國不得不聽命者勢也而士各爲其主耿耿焉
欲爲吾君保宗社之思皇天后土實鑒臨之雖興王不
得而強也故論者比之夸父之逐日錢氏歸朝而後其
子弟彬彬焉記其國事以僃東觀之采獨二人之姓氏
不豫焉豈格於嫌諱而去之與又何惑乎路振諸人之
[023-4b]
闕如也星移物換吾里社中亦罕有識寓公之高節而
移而屬之識時務之人僅僅乎空谷荒祠追遡而得之其
亦悕矣
[023-5a]
  景迂先生船場祠堂碑銘
景迂先生以大觀之庚寅謫居甬上船場其後七十餘
年而監官王季和爲立祠歲久居人呼之曰濱江侯廟
莫知其何以有此稱也其名不經予乃易其額而重題
之是祠也放翁之記僃矣先生經學奥衍不肯苟同箋
疏自成一家誠如放翁所言顧其謂諸經皆成於甬上
則未然葢先生經說皆早出其晩年易元星紀譜則在
船場先生最師法溫公故取其太元歴及康節太元準
易圖合而譜之謂楊氏以首準卦皆有星候爲之機括
非出私意因歴辨諸家談元之失亦奇作也先生自跋
[023-5b]
其尾曰今年始見剛說明州令人意氣自倍葢先生當
百折之餘風節嶒&KR1478若此固非窮愁著書者所可比也
當是時甬上經學尙未盛先生首以正學之傳博聞精
詣倡敎於此於是陳文介公有諸經說而王茂剛以處士
喜說易彬彬興起其有功於吾鄉爲甚侈抑先生之在
船場也所有江上晚望獨坐諸作自幸老得江山之樂
至比之陶隱居之受五戒白蟹靑蝦之戀旣去而思桃
花渡者不置水仙木犀時形歌咏呂忠公大愚謂其妙
句直追驚鴻其惓惓於吾鄕如此數百年以來陂塘楊
柳雖不可復而殘霞新月騎鯨跨鯉之踪隨潮去與潮
[023-6a]
回無惑乎其靈爽至今尙赫然也是以明時祠址嘗遭
大火神夢先呈而遺容豫徙是其徵巳然先生之對漕
使嘗有無船無木之誚則想見當日之場務蕭然無有
故得布卦吞爻分辰列算其暇則終日一杯哦詩於超
然亭畔而巳今則海舶大通百材交至商人匠氏旁午
祠前西風塵起吾恐先生有知殆將揜面而不暇非所
以妥淸襟也乃語祝史使樹藩於祠前勿使過者得擅
入焉時時灑掃而修治之庶使遺躅淸通年運而往不
至氋氃满袖有如忠公所歎者爰續爲之碑而系以銘
其辭曰
[023-6b]
甬之東兮赤水平桃花放兮春浪横敞有陰兮江汀彈
瑤柱兮玉箏去今七百載而遙兮如聞其聲芒屩去兮
旅恨生思寓齋兮心怦怦薦椒漿兮一&KR1553誰爲訪遺址
兮復故亭雲之車兮來馨
[023-7a]
  陳忠肅公祠堂碑銘
四明之牧守其得祠祀者甚多而宋陳忠肅公嘗倅是
州獨無祠忠肅著尊堯集於合浦以闢新學尙不慊意
迨著之四明始以爲無憾則四明宜有祠忠肅之爲倅
居南湖之南藍而西湖十洲題咏最多則湖上尤宜有
祠自予年二十卽欲援城東船場祀晁公之例以祀忠
肅力弗能也乃於逸老堂之東得一小㕔以祀之南藍
者卽南湖延慶講寺所稱十六觀者也碧波綠野遊人
以爲城中招提之冠而忠肅來僑寓焉史越公言是時
忠肅窮甚裘葛不足蔽體簞瓢不足充口而溫然盛德
[023-7b]
之容了無含愠談笑舒愉幽居甚樂吾讀忠肅十洲諸
作則越公之言信然嗚呼是所謂大丈夫者耶其以周
大夫鍔合祀何也曰忠肅之居湖上以周氏也初忠肅
喪偶京師之名人爭欲與婚而忠肅意皆不屬陸陶山
尤惓惓忠肅辭之大夫固忠肅同年方爲戸曹忠肅以
其舉家好善特求其妹於家訊中詳敘其事而朱子嘗
爲之跋葢大夫爲范文正公外孫自少卽荷忠宣右丞
待制三舅氏之敎而其初娶也婦翁爲胡右丞宗愈其
再娶也婦翁爲王學士覿胡氏之寮壻則鄧考功忠臣
及端禮門立碑范氏則忠宣兄弟三人及忠宣子正平
[023-8a]
實爲黨叢若胡若王皆其眉目而大夫與考功並豫焉
忠肅則以尊堯之作爲黨魁而其妹婿西山先生李深
亦豫焉古今來之親表固多氣類相近者然求其珠連
璧合若此不可得葢元祐黨人中一佳話也楊文元公
作葉元吉志以忠肅嘗壻葉氏爲其門闌之榮況有如
周氏者哉大夫世居西湖其歸田也竹輿野㮄徜徉十
洲而忠肅適至故館之南藍相與悲憤極論爲痛哭爲
流涕爲太息而尊堯集岀焉則夫南藍之有是祠是祠
之配以大夫詎非文獻之適合而典禮之攸宜者耶蔣
中奉璿兄弟則忠肅弟子也亦於禮應得袝者陳文介
[023-8b]
公之子於忠肅同難見宋史亦應祀嗚呼方新經之行
吾郷莫有治其學者忠肅尊堯之功爲多更爲之歌其
辭曰
忠肅生平荆舒是懲得力之筆歸吾四明亦有門舊合
食峥嶸如聞抵掌共詈新經
[023-9a]
  碧谿魏文節公祠堂碑銘
四明東洞天七十二峰之水其自樟材而下曰桓谿卽
所謂大谿者也桓谿而下曰光谿卽所謂小谿者也光
谿之支其自石臼山而下曰碧谿石臼山光空靈蕭瑟
南接長錫千峰之秀西度建㠗一帶其水淸越無際瀏
覽之餘渺然有遺世之想是爲宋丞相魏文節公之居
文節本家焦山以受經於趙公庇民來鄞定居谿上旣
退休東閣之客最多若張武子王季彝之詩葛天民之
恠柴張甫之俠無所不集谿上風流於斯爲盛其園亭
之勝一十有八曰夢菴曰勤齋曰妙用寮曰玉照池曰
[023-9b]
山房曰喜老堂曰禪窟曰宴嘿居曰隱仙巖曰月林曰
碧谿菴曰衆香堂曰駐屐曰積翠屏曰霞外觀曰澄漪
曰醉宜徑曰聽松樓當時酧唱極多至今如史直翁鄮
峰集中尙有存者又有野菴分咏詩卷人代累更志乘
脫落徵文徵獻漸以無稽遊人過之一望林薄纍纍然
墟墓横陳芋區瓜疇錯綜雜遝閒執田夫野老問以十
八景故址莫能知其一二獨碧谿菴尙數椽頽落不堪
菴僧出迎叩其爲誰氏之遺亦不知也嗚呼是亦掌故
之羞也巳文節於孝皇時最稱重臣其使金不屈卒正
國書用敵國體功尤大秉鈞西府惜乎未見其用詳見
[023-10a]
宋史及投閒谿上絕口不道時事飄然人外宏奬風流
不特吾鄕十八宰執之傑也於今後裔卽衰落而故跡
猶無恙詎可委之恝然乎乃與谿上諸耆老議改是菴
之前楹爲文節祠仍以僧守之使魏氏之子孫歲來致
祭且薄爲置田以贍其祀雖鄭公之宅不存是亦五畝
之遺也旣爲碑更系之以詩詩曰
十八景兮&KR0960墟山房集兮飽蠹魚撫平泉兮唏嘘幸佛
燈兮未息對谿流兮澄碧撫先疇兮思舊德相君之神
兮來遊驂鸞兮駕虯喜淸景兮長畱汲瀑泉兮致薦存
瓣香兮一綫溯風流兮猶緬
[023-10b]
[023-10b]
  大愚呂忠公祠堂碑文
忠公司庾吾鄕其至以淳熙壬寅去以丁未凡六年時
諸先生多里居慈湖開講於碧沚沈端憲公講於竹洲
絜齋則講於城南之樓氏精舍惟舒文靖公以宦遊出
忠公之來其於諸講院無日不會也甬上學者遂以忠
公代文靖亦稱爲四先生而滕德粹爲鄞尉朱文公語
之曰彼中有楊袁沈呂可與語也葢忠公之於吾鄕諸
先生同道合德有如此忠公之官爲司庾故不得有所
設施但傳其屏去倉中淫祀一事深寧志之四明七觀
而是時正甬上奎婁光聚正學大昌忠公以明招山中
[023-11a]
父兄中原文獻之傳左右其閒其功無所見於官守而
見之講學忠公之集雖不傳然猶散見於永樂大典中
予欲抄其與諸先生論學之文而未得顧讀忠公吾鄕
之詩吊景迂之祠式淸敏之里求了翁寓齋之遺想見
其一往情深乃自元訖明以至於今竟無有以谿毛薦
及忠公者是則甬上文獻之衰可爲長太息者矣禮於
釋奠之制必求之其鄕之先師不然者則有合也有合
者謂其鄕無足以當先師之享則合之他鄕之近而可
溯者今甬上之先師楊袁舒沈其人可謂盛矣而愚謂
當以忠公合之以其同時講學於鄞久並列於先師之
[023-11b]
座無歉也忠公之子喬年端憲婿也亦賢者能守家學
應得從祀於是諸生議於四先生之東別築忠公祠堂
而乞予志其事於石
[023-12a]
[023-13a]
  蔣金紫園廟碑
城南競渡湖之支流爲小湖其西爲竹湖有廟焉葢宋
金紫光祿大夫蔣公浚明之園神而後遂以爲里社之
祀故其巷曰蔣金紫巷其水曰蔣家帶其橋曰蔣家橋
其東有坊曰連桂亦蔣氏物也吾鄕里社之神多出自
前代巨室之甲第園亭歲久遂享居民之祀如握蘭坊
廟以趙公善湘第中所奉坊神寶奎廟以史公守之宸
奎閣中之閣神梅園廟以樓氏園中梅麓之園神葢不
可指屈也昆明歷刼文獻脱落遂有妄傳而蔣園訛而
爲茹園以字相近也茹園又訛而爲殳園以音相同也
[023-13b]
葢自南山東沙二志去古未遠巳有此失於是橋名改
爲殳家橋而廟名則曰茹園廟不知吾里中之世家自
宋以來歴然可攷並無茹氏殳氏猶幸蔣金紫巷蔣家
帶之名未冺及自明中葉以後始稱曰聚福乾隆戊午
湖上賢者葛君木人畱心攷古予爲據舊聞以吿之嗟
夫故國世臣喬木蒼蒼蔣氏之爲此里重者多矣而里
之人莫之知則前此圖乘之失也蔣氏自唐時實由天
台來居奉化巳而遷湖上金紫爲豐淸敏所薦士官尙
書金部員外郞抗疏排新法被斥將謫遠州母老淸敏
力爭之而免金紫之子中奉大夫璿宣奉大夫珫最有
[023-14a]
名是時陳忠肅公來鄞金紫卽遣二子事之未幾成進
士忠肅爲書連桂二字以表其坊中奉知江陰歸猶及
與潘公良貴倡和三江亭上其詩至今存而宣奉以忤
蔡京自劾去師傳家學俱爲不負葢蔣園之取重於里
中者正以此不徒以踞重湖之勝也嗣是以還太學存
誠爲慈湖先生講學之友聞歌有省德性淸明金紫少
子琚之後也尙書峴以館閣重臣事穆陵有弭變大功
雖其少年不無物議而晚節可稱宣奉之後也將作主
簿曉鴻文博學宋亡守柴桑之節杜門不出尙書之猶
子也其餘登甲科列仕籍者前後相望故淸容謂吾鄕
[023-14b]
士族之最先者有四而蔣氏居其一有三徑聯珠集有
續三徑聯珠集七世志幽之文盡岀巨公之手則當日
園中過從之盛可想見也然蔣氏先籍奉化其科第之
貫守而不易故圖乘亦皆列之奉化而莫知其爲湖上
之望予讀慈湖所作太學墓志及淸容將作墓志乃知
蔣氏於湖上爲世居是以其坊其巷其園咸在焉園之
築葢在金紫歸田之後故舒信道嬾堂集中巳有詩或
以爲始於將作誤也湖上之甲第園亭如趙侍郞之水
閣高使君之竹墅陳少師樓輅院諸家當時孰不連甍
接瓦去天尺五今皆澌滅殆盡而蔣氏尙存一椽巋然
[023-15a]
如魯靈光無恙七百年之舊德實鑒臨之其可以褻視
哉而柰何又移之于不知誰何之氏也木人曰善明年
當重新是廟焉子曷爲文以記之以表章昔賢之遺予
以爲明德如金紫里中之典型也古人制禮必求其所
自以不忘其始苟於廟中爲別室以祀金紫亦禮意之
不可闕者更數百世而遙無復訛傳之患矣抑是禮也
推而行之詎止蔣園廟爲然哉因卽詮次其語復之
[023-15b]
[023-15b]
  宋忠臣袁公祠堂碑銘
少時從天一閣范氏得見袁尙寶公所刻先進士忠義
錄其中有蔣敎授景高所作傳較詳於舊志及自京師
歸求是書於范氏則無有矣近忽從董氏得之驚喜嗚
呼袁公之死葢見賣於趙孟傳謝昌元而淸容作志不
立公傳初意以爲五代史闕韓通之例出於嫌諱歐公
且然又何怪乎淸容旣而見其爲趙謝二降臣有佳傳
乃知其黨於降元之徒也葢淸容之父處州亦降元故
淸容之紀先友也凡降元者皆多稱之而且作哀幽蘭
操以弔崖山降將吳浚可謂失其本心之言也巳夫抗
[023-16a]
元者不立傳或有可原降元者反傳之豈非黨哉其所
作詩援陶潛而稱嵇紹亦可歎矣著書而以顛倒是非
爲事將謂隻手可以障天耶吾讀淸容之文未嘗不愛
其才而心竊薄之載考黄僉事南山集謂淸容於公有
通譜不遂之讐林學士絅齋疑之攷甬上三袁氏鼎足
並盛不必求依附南山之說未必然也予觀宋之將亡
四明以賈氏摧折之餘鮮豫於軍師國邑之寄故殉難
者寥寥然亦尙有數人知臨海縣孫璹前侍郞願質子
去官奉母道梗蹈難而死憲司知事楊恕不食數日自
沉菱塘詩人皇甫明子佯狂賦詩投海兹數人者皆不
[023-16b]
得見於淸容志中孫臨海補傳於至正志楊知事補傳
於成化志皇甫見於谷音又有林澤者字堅叔一字梅
逸詩人也著有瓦釜雷鳴集十卷和陶詩一卷喜䘏人
急嘗築惠生道院施人藥元師之至以祖父墓在靑山
去城一舍往守之遊騎至執脅之大罵不屈而死其子
公輔痛父死節委家於弟爲道士守父墓以終身此事/忘其
所出/之書而豐太平存芳以淸敏裔一門十八人同死見於
縉雲世譜丹心碧血慬而不冺其亦危矣是豈皆有通
譜之讐而沒之歟抑亦醜正有素而自託於爲親諱也
嗚呼千古之淸議夫豈一時之紀載所能持其愚甚矣
[023-17a]
吾湖上有廣福寺卽北宋壽聖院也舊爲公祠葢袁氏
自高祖尙書公子誠有二女嘗施田三頃餘於寺以贍
放生道場故寺僧世奉袁氏爲檀越而公祠亦建焉明
初柳莊太常以佐命起祠祀中振張尙書東沙據寺爲
宅始遷祠於城西至天啓中而有司以河房之稅爲公
設祭又百年而予始爲之碑且附之忠義錄後其銘曰
可憐石頭城寧爲袁粲死不作褚淵生誰爲袁粲傳沈
約沉吟顏有汗
[023-17b]
  觀察半湖陳公祠堂第二碑銘
半湖陳公諱槐鄞人以宏治乙丑進士累官湖廣按察
副使家居鸎脰湖上嘗力爲湖民請減租湖民德之立
祠祀焉予謂公有大功於明當享廟食於國者不㢙區
區湖田之遺愛也卽世之稱功者亦但以其勤王之舉
而豈知其當食報者正不止此公之以寧藩獻俘也武
宗方畱南京命浙直進地圖常州之惠山蘇之太湖虎
&KR0588徽之黄山杭之西湖紹興之蘭亭寧之補陀皆將行
幸焉是葢江彬軰導之以爲沿途索賄計也公從容謂
張永曰傳聞聖躬巳違和而此曹戒行未巳六龍輕馳
[023-18a]
無乃危乎永瞿然曰公言及此國之幸也乃亟以告劉
夫人始決計還京不然將寧藩之禍甫息而鼎湖在道
江彬之逆幾有不可知者雖有明宗社之靈實陰相公
之言顧扈從諸大臣媿入地矣巳而武宗抵京晏駕楊
閣學石齋欲畱四外家邊兵彈壓皇城部議亦將從之
張永以問公公曰是皆江彬羽翼也速驅之尚恐後而
反置之臥榻之㫄乎永乃遽白太后令速回邊衞石齋
聞而亦悟卽日遣之越五日而禽彬矣向使邊兵不去
禽彬之日豈能帖然安靜無事卽合驅除如反手而要
不能無所夷傷嗚呼是皆所謂社稷之功也古之鈞輔
[023-18b]
大臣有行之者亦足勒名旂常世享茅士而公以奉使
遠臣借兹前箸措天下於泰山之安不必功名之歸巳
不亦偉與而惜乎明之不竟其用也初公之由武昌移
撫州也力爲撫軍孫公言寧藩恣威厲而陵大臣當豫
爲之謀孫公報以八月中岀巡應相見密計不料其不
逮八月也公又請令各府選兵會操巡道許公行之不
密寧藩覺而遏之曲突徙薪公之所防蚤矣事旣裂公
以素有儲偹前哨甫至城巳下統兵官皆儒將無紀律城中
烟火赫然將軍中尉之府均所不免公亟斬部下前哨
違禁者七人始戢故公勤王戰功雖亞於伍戴諸公然
[023-19a]
其保護生靈則第一也王公迎駕以公從張永要之於
路宣旨索俘公謂當予之而輕騎朝行在費閣學鵞湖
亦然之王公不聽于是張忠輩之譖行而王公卒不得
獻俘公料事之精如此公旣畫策以遣邊兵楊閣學偉
之乃屬公草遺詔事宜公具十事以進其中有連勲衛
及中官者石齋不能用而御史楊材以公舊吏有怨遂
誣劾之桂閣學從中主之公角巾歸第口不言功其卒
也遺田三十餘畞而巳雍正甲辰予拜謁崇德祠下讀
東沙尚書碑其于湖田之事僃矣而大者有未及陳氏
裔孫環祠而居以公之半湖日錄示予并乞第二碑文
[023-19b]
予不敢辭其銘曰
昔明中葉吳濞不戢江楚岌岌使君出守綢繆戸牖翛
尾荼口鞠旅勤王遏兹暴戕其功洋洋穆滿志荒扶病
以狂誰促歸&KR1149逆奄負乗待釁而逞誰制死命滿朝大
臣緘口不聞乃賴使君不動聲色廟謩以植奠安盤石
功高受謗來歸湖上浮雲得喪句餘枌社重征曷謝息
肩是藉湖民報公伐鼓考鍾世世弗慵嗟哉偉烈宜銘
石室胡然遺佚西郭之陽山高水長神旂央央英爽猶
存祐兹湖民并其耳孫重曰
有安社稷臣置之疎逖匪徒遠之又從下之石誰秉國
[023-20a]
鈞可爲太息
[023-20b]
  象山姜忠肅公祠堂碑文
姜忠肅公何以有祠於象山也曰忠肅四子長圻明經
其後仕江東知象山縣者也次埰進士禮科給事中其
後江東召爲兵部侍郞者也次垓進士行人其後仕江
東爲考功郞者也次坡則諸生同殉癸未之難其後贈
翰林院待詔者也萊陽之失守也忠肅死之而侍郞方
以二十四氣之疏思宗震怒下詔獄且不測考功具疏
請暫釋兄罪使得奔喪不許請代入獄暫釋兄奔喪又
不許及爲忠肅請贈諡祠祀亦不報考功計無復之泣
血東歸方城破時姜氏惟長公被重創得不死從積骸
[023-21a]
中負其父尸而逃至是始入京省獄事甲申侍郞奉遣
戍之命乃得暫還遽有三月十九日之變哭父畢踉蹌
下南都禮臣方議追恤諸臣忠肅得贈光祿寺卿賜諡
立祠萊陽以待詔配姜氏婦女之同殉難者象山妻王
氏考功妻孫氏待詔妻左氏及忠肅次女皆得祔於祠
之別室而萊陽道梗南都亦沒畫江之舉姜氏兄弟避
兵天台侍郞再被手詔專使敦促知事不可爲竟不起
考功應召參豫江上軍政入掌銓事方國安惡之欲殺
之遂以奉使出而長公方令象山故禮臣議權爲忠肅
立祠於其境内賜祭特遣大理寺右評事王家勤涖事
[023-21b]
侍郞考功皆來祠下諸遺民多陪祭北向慟哭事在丙
戌四月中不踰時而越中又亾先太常公詩有云鬼亦
無鄕可受䘏人從萬死得偷存者葢謂此也象山爲令
時滋陽陽信二王皆駐節焉時江上亂兵蠭起逢人卽
殺二王亦惴惴居民尤不聊生象山上奉藩府捍其牧
圉下撫罷氓有如父子宛轉周旋諸悍將閒雖匆匆甫
一歲而心血盡矣世事旣去解組閒行形神俱索僅得
抵萊陽竟以不起則巳丑歲也諸遺民以其甘棠之蔭
爲私祔之於祠嗚呼甚矣思陵之愎也侍郎卽有罪其
父能以一門報國似亦可以贖之卽不足以贖之亦不
[023-22a]
應并其父之䘏典而格之何其忍也迨至銅駝巳没始
邀一命於荒朝不亦悲夫百年以來文獻且盡而象山
尤遠在海隅先賢祠祀零落無復存者顧忠肅祠得幸
存然後生晚輩莫知其建置之詳近且以爲廣文之寓
寮而姜氏裔遠隔吳下亦莫知江東之有先祠也予乃
以告象山諸君子議爲重修之而并配侍郞考功於祠
以二公皆嘗有寓公之愛也又以告姜氏後人之居吳
下者使來存省且告之曰今吳下固有忠肅公祠撫軍
&KR0960宋公所立也海隅之荒僻不敢望吳下宮墻之盛
然而考典禮於敗亾之餘固依然先朝之所敕賜也吾
[023-22b]
謂忠肅父子魂魄應當戀此又況象山之効命危疆賫
志以死其大節不媿於家門而後人亦鮮知之者常熟
◍◍◍志忠肅事謂思陵之世已贈光祿予任子此殆
欲諱其䘏典之岀於赧王而不知其誣妄蕭山毛奇齡
撰吳下祠堂記乃言長公於癸未圍城下被創不久卽
死其謬益甚矣是不可不表而出之且爲之銘其詞曰
横流在辰尚崇忠節東齊殊天寄食東越覊鬼承恩遊
魂泣血孤臣孤兒墨衰在列水在地中諒無不之而況
王命堂堂在斯此數椽者漢鼎所支我譜神絃兼志去

[023-23a]


鮚埼亭集卷第二十三終
[023-1a]
鮚埼亭集外編卷二十三
           鄞 全祖望 紹衣
 序
  周易義序
周易口訣義六卷本名周易義史文徽所著也文徽名
徵河南人宋人避御諱作證自荆南田氏書目誤以爲
唐宰相魏文貞公之書紹興中續編四庫書目亦因之
至昭德晁氏始正其譌陳振孫謂三朝史志巳載其書
非五代人則唐季是巳其人本末不可攷崇交總目謂
史氏直鈔正義略刪節以便講習故以口訣名之今觀
[023-1b]
其書亦有不同於孔氏者如臨彖八月有凶正義主荀
氏以爲三陰之否文徽主何氏以爲四陰之觀則崇文
目所云亦未盡然也但其談義理而略象數則王韓之
家法耳唐人經學最草草見於史者不過數家易祗推
蔡廣成一人廣成所著啓源十卷外義三卷明人一齋
書目尙列之而予未之見其餘則陰洪道陸希聲東鄕
助高定諸家恐皆無存者其幸得存者李鼎祚集解乃
所以輯三十六家之緒言在唐人說易別爲一派其餘
則郭京郉璹之書然則文徽易義足備正義以後之一
種不可聽其無傳也五代則蒲乾貫有易學亦談象數
[023-2a]
者總之關洛以前儒林寥略苟有傳者皆當存之以備
時代不當苛論於其閒爰論其書而藏之且爲之序其

  甘棠正義序
甘棠正義者梁陜州大都督府左司馬任正一之易疏
也其書凡三十卷孔氏正義以爲藍本推演其說崇文
總目尙載之則宋時其書未亡故樂平馬氏亦述焉明
以後無復傳是書者而忽有唐長孫無忌等周易要義
其書凡十八卷第一卷分上中下第二卷至第七卷分
上下共爲十卷其編首備載永徽四年所上表長孫無
[023-2b]
忌李勣于志寧以下二十四人連名署進謂六經正義
穎達雖加討覈尙有未周爰降絲綸更令刋定臣等上
稟宸旨旁摭羣書謹以上聞按唐藝文志及儒學傳正
義之作凡四修而始成其初則穎達曁顏師古司馬才
章王恭王琰同撰定藝文志作李/子雲王德韶其後駁正者則馬嘉
運趙乾協覆審者則蘇德庸趙宏智藝文志有隨/德素王士雄卒刋
定於無忌等二十四人而後頒行是無忌之刋定此書
誠有之然頒行在刋定之後則其書卽今學官所具者
非別有一種也故崇文總目云周易正義十四卷唐太
尉長孫無忌與諸儒刋定則未嘗改名要義也吾取其
[023-3a]
書讀之則更異焉據云以其未周故有旁摭則必多岀
於孔氏之外者乃今以學官之本校之今本不及略例
而是本附以略例之注一卷又每卦注以八宮世數爲
今本之所無今本不載字音而是本有音其不同者不
過爾爾然今本聯絡貫穿皆依卦爻爲次而是本則草
草分條似反屬未定之藁今本毎卦下一爻必有數語
而是本或竟無之今本所言反詳而是本轉略則今本
出於是本或增而或刪乃謂是本在今本之後謬矣故
吾斷以爲是卽任氏甘棠正義而孔氏之所自岀後人
不知妄爲長孫無忌箋表改易其名離合其卷帙以欺
[023-3b]
後世而不知其原委之歴然可攷也隋以前江南易疏
十餘家今更無存任氏所作雖巳備見孔氏書中然要
其故物不可不加珍惜而略例注一卷遠岀邢璹之前
尢可貴也秀水朱檢討經義攷亦疑是/書卽孔本而不知爲任氏但陜州大都督
府之名蕭梁時所未有當更攷之爰校其譌謬而別爲
之敍
  田氏學易蹊徑題詞
宋華亭田興齋在嘉定閒嘗設講席於國學六館之士
皆北面焉不知宋史何以不傳之於儒林也其所著學
易蹊徑二十卷在吳文正公纂言中頗及之今始得見
[023-4a]
其書於都下宋人之言互體者棃洲祗舉漢上黃中二
家今觀興齋之說又有岀於二家之外其每卦一圖皆
以正卦兼變卦而言而並取其正變之互嘗攷其所自
出則吳興沈氏也沈氏謂暌三則下互爲離其變則上
互爲兌卽興齋之說也夫正卦之互在聖人取象或有
時而用之若變卦之互非取象所及也一卦自有一卦
之象不容兼正變而互之也或曰左氏陳敬仲筮詞風
爲天於土上山也杜元凱謂此觀之否正卦之三四五
爻爲艮變卦之二三四爻亦爲艮故曰山則固合正變
之互言之矣興齋之所本者此耳予曰此筮法也筮法
[023-4b]
合正與變而占之則亦得兼正與變之互而象之當聖
人作象詞但發揮是爻之象而巳安得預計其變而求
合之將不勝其緒之紛矣易雖爲卜筮而作然要自有
節次也沈氏不過偶一及之其說尙未及成興齋則每
卦列焉竟欲以之定互體之說竊以爲未安若其餘甚
有佳者嘉定以後經師如此不易得也
  曹放齋詩說序
放齋曹先生粹中吾郷定海人也字純老李莊簡公光
之壻宣和六年沈晦榜進士釋褐黃州敎授莊簡由吏
部尙書參預機務秦氏勢正殷聞先生名欲見之先生
[023-5a]
辭焉私語婦曰尊公其能終爲首揆所容乎何不早去
巳而莊簡果被岀嘆曰吾媿吾壻先生自是隱居終秦
氏之世未嘗求仕莊簡退居著讀易老人解說而先生
箋詩各以其所長治經嗚呼先生皭然於姻婭之膴仕
而潔身於十畝之閒不媿其婦翁且加以先幾之哲焉
可謂百世之師矣世有改修宋史者當附之莊簡傳中
也張魏公晚年入相薦於朝通守建寧不久乞身而歸
贈侍講深寧王氏解詩多有取於先生之說如據太始
天皇之䇿包羲網罟之章葛天之八闋康衢之民謠以
爲詩本而瞻彼旱麓以漢書地理志證之知爲旱山四
[023-5b]
月秀葽以爾雅本草證之知爲遠志又引齊詩以定采
蘋草蟲之先後其所引名言尚多有之而完書則意其
不可得見矣忽見永樂大典中有之乃鈔而謀付之梓
因念少時讀深寧四明七觀其於經學首推先生之詩
今幸得拜而讀之奚翅南金不徒桑梓敬恭之思也自
先生之詩說出而舒廣平楊獻子出而繼之爲吾鄕詩
學之大宗慈湖之詩傳相繼而起咸淳而後慶源輔氏
之傳始至甬上則論吾郷詩學者得不推先生爲首座

  荆公周禮新義題詞
[023-6a]
三經新義盡出於荆公子元澤所述而荆公門人輩皆
分纂之獨周禮則親岀於荆公之筆葢荆公生平用功
此書最深所自負以爲致君堯舜者俱出於此是固熙
豐新法之淵源也故鄭重而爲之蔡絛以爲政和祕閣
所藏其書法如斜風細雨定爲荆公手蹟其後國學頒
行之板爲國子司業莆田黃隱所毀世閒流傳遂少僅
見王氏訂義所引而巳而明文淵閣書目所有當猶屬
政和底本顧世之人無從見今則無矣相傳崑山徐尙
書雕經解以千金購之不能得雍正乙卯予於永樂大
典中得之亟喜而鈔焉㑹修三禮予因語局中諸公令
[023-6b]
鈔大典所有經解而荆公書尢爲睂目惜其地夏兩官
巳佚終不得其足本也荆公解經最有孔鄭諸公家法
言簡意核惟其牽纏於字說者不無穿鑿是固荆公一
生學術之祕不自知其爲累也葢嘗統荆公之經學而
言之易傳不在三經之内說者謂荆公不愜意而置之
然伊川獨令學者習其書容齋記毛詩八月剝棗荆公
一聞野老之言輒改其說則亦非任情難挽者朱子於
尙書推四家荆公與焉且謂其不強作解事而禮記之
方馬數家亦稟荆公之意而爲之者至今禮記注中不
能廢爾雅成於陸氏而以其餘爲埤雅旣博且精彼其
[023-7a]
門人所著尙有不可掩者如此至若春秋之不立學官
則公亦以其難解而置之而並無斷爛朝報之說見於
和靖語錄中所辨予觀宋志荆公嘗作左氏解二卷則
非不欲立明矣荆公又嘗與陳用之許允成解論孟然
則去其字說之支離而存其菁華所謂六藝不朽之妙
良不可雷同而詆也而況是書又荆公所最屬意者乎
荆公之書五官而巳有鄭宗顏者采其說別注攷工記
二卷今新義巳缺其二而攷工尙有存者幷附之
  史衛王周禮講義序
予嘗言吾鄕經學先師陳文介公於諸經俱有論說此
[023-7b]
外易則王處士茂剛春秋則高侍郞閌高處士元之詩
則曹通守粹中舒通守璘楊敎授銖尙書則袁學士燮
周禮則史丞相浩鄭敎授鍔皆鼻祖也衞王之書孝宗
爲建王時在講筵分講其書自天官起止於地官司關
一十四卷中興藝文志謂其多所啓發孝宗稱之者也
當宋時有雕本今則無矣明文淵閣書目有之康熙中
崑山徐尙書請權發閣中書付志局則皆残本而是書
天官自司書以前俱闕地官以下/闕
  禮記輯注序
禮記之學莫如櫟齋衞氏之書爲大備其序有云世人
[023-8a]
之言惟恐其不出於巳吾之言惟恐其不出於人可謂
述古之名論也然其書綜羅極博而竟未嘗有所折衷
意欲使學者深思而自得之其不得列於學官者亦正
以此櫟齋之後吾鄕黃文㓗公始取其書釐而定之刪
繁就簡最爲有功文潔日鈔諸經惟禮記爲成書別號
禮記集傳而世之人鮮知不能取以易陳匯澤之陋學
爲可嘆也有明經術稍衰然說禮如南山叔陽彭山浚
川輩皆卓然可傳而莫有纘衞黃之緒者吾鄕萬先生
充宗湛於經學六經自箋疏而下皆有排纂三禮爲最
富三經之書其成帙不一種禮記爲最富方崑山通志
[023-8b]
堂經解之未刻也櫟齋之本世閒流傳頗少先生求之
不可得㑹姚江黃徵君自山陰祁氏書閣見之遽售以
歸踔急足告先生而中途爲書賈竊去先生日以吾所
見未必較櫟齋爲少乃自注疏曁陳馬方陸而下錯陳
而貫穿之豪鈔摘抉裒然成編俄而或以其本至取而
讐之則凡櫟齋之所有者無不在後乎此者倍之而和
齊斟酌審異致同極之於繭絲牛毛之細直足過櫟齋
而抗文潔先生曰吾於是可以無憾矣先生之書其盛
傳於世者莫如學禮質疑葢條禮經諸大節目前人聚
訟未決而詳爲論定者也是書則以部帙之繁未有能
[023-9a]
梓者予從其家借鈔之徵君嘗謂學不患不博第患不
精充宗由博以致精故其書必傳雖然時風衆勢方窮
老盡氣於帖括而未有極出於巳者固無有岀於人者
直罔聞其能讀先生之書者恐亦難其人也
  春秋輯傳序
春秋筆削之旨如高山深谷不易窺探故有爲三傳之
所不得而啖趙見之者有爲啖趙之所不得而宋元諸
家迭相詰難而見之者甚矣夫會通之難也往者姚江
黃徵君以經學大師倡敎浙東西之閒嘗欲推廣房審
權曾稑衞湜諸君之緒大修羣經而首從事於春秋先
[023-9b]
令其徒薈萃大略輯爲叢目只篇首春王正月一條草
卷至五大冊猶未定徵君笑曰得無爲秦延君之說尙
書乎度難以成編而止萬充宗先生者徵君之高弟也
不以爲然退而獨任其事取其重複者去之繁蕪者刪
之分別門戸芋區而瓜疇輯成二百四十卷一夕爲大
火所燼徵君爲之悵然時先生方纂禮記解旣畢復重
輯之而先生巳病猶矻矻不勌至昭公而絕筆方易簀
時顧左右而言曰吾魂魄中不了季武子立後一事彷
彿劉原父權衡在目前也嗚呼士爲科舉之學遺經長
束高閣官羊市餅總不識爲何物先生竭膏肓之力繼
[023-10a]
之以死可謂志士也巳故徵君爲先生作哀詞擬之於
宗汝霖之呼渡河先生之書卷帙旣繁嘗令嗣子九沙
編修輯其自得之言爲學春秋隨筆四卷巳行於世歲
在已酉予從編修借鈔全本歸安姚世鈺欲使予續成
之予曰昔林少穎解尙書於洛誥而下未備東萊補之
自秦誓以逆泝焉至今兩家之書皆孤行而實合璧也
顧予何人敢援東萊之例無巳請以俟諸異日因卽書
以爲序
  高氏春秋義宗序
諸經箋故旣多必有集大成者出而摭拾之周易則李
[023-10b]
鼎祚房審權尙書則林少穎詩則呂東萊戴岷隱禮則
衞正叔周禮則王與之而春秋則吾郷高端叔也端叔
爲澶淵功臣瓊之後南渡後居四明家貧無書借之隣
家不暇盥櫛而讀之隣人憐焉遂盡發其書使縱觀巳
而受學於沙隨程氏學日以博故其於周易於毛詩於
論語皆有撰著而摭拾之富至三百餘家者春秋也爲
書百五十卷五上禮部而不第傅公伯成敎郡以端叔
爲經師令學者從之先是高憲敏公息齋曾有春秋集
註而端叔繼之故吾郷稱爲春秋二高不以名位甲乙
也然端叔之書之博過於息齋自予治春秋以來求端
[023-11a]
叔之書不可得今年鈔永樂大典得之爲之驚喜雖頗
有殘缺要爲經苑中所當珍惜也嗚呼以端叔之經學
如此而厄於青衫以老嘗觀剡源所記謂其先塋在萬
竹山中學者因稱爲萬竹先生然端叔實未嘗久居萬
竹其居萬竹之大家爲王氏而菲薄端叔之學毎端叔
至萬竹王氏奉之甚嚴退而卽嘆其無成惜其徒老以
死豈知由今日觀之固有不以彼易此者乎端叔有荼
甘甲乙藁其詩三千其文五百又作變離騷九篇曰愍
畸志曰臣薄才曰惜來日曰感回波曰力陳曰危衷曰
悲嬋娟曰古誦曰繹思時以爲宋人擬騷者弗逮而是
[023-11b]
時以詞賦取士詩亦非所尙故端叔之荼甘亦莫有取
而嗜之者嗚呼世之以祿位容貌見斥於人者豈獨揚
子雲也哉端叔之後在明爲陜西撫軍斗樞至今猶以
讀書世其家
  陳用之論語解序
荆公六藝之學各有傳者攷之諸家著錄中耿南仲龔
原之易陸佃之尙書爾雅蔡卞之詩王昭禹鄭宗顏之
周禮馬希孟方慤陸佃之禮記許允成之孟子其淵源
具在而陳祥道之論語鮮有知者但見於昭德晁氏讀
書志而巳荆公嘗自解論語其子雱又衍之而成於祥
[023-12a]
道長樂陳氏兄弟深於禮樂至今推之乃其得荆公之
傳則獨在論語昭德謂紹聖以後場屋皆遵此書則固
嘗頒之學官矣或曰是書本出於道郷鄒公而託於祥
道予謂道郷偉人也豈肯襲阮逸輩之所爲哉諸家爲
荆公之學者多牽於字說祥道疵纇獨寡爲可喜也況
荆公父子之論語不傳而是書獨存亦巳幸矣予鈔是
書葢於天一閣范氏前此崑山徐尙書開雕宋儒諸箋
詁其得之天一閣最富而是書不預焉殆以其闕文誤
字之多故置之予家居細爲校讐稍復可通欲覓窮經
家之有力者取荆公周禮新義王昭禹周禮解鄭宗顏
[023-12b]
攷工記注陸佃爾雅新義曁是書合梓之以見熙豐之
學之槪無使蔡卞之詩獨行而未能也經師之作存於
今者稀矣雖或不醇要當力爲存之乃敍以藏諸篋中
  新雕五經文字九經字樣題詞
唐石經在關中者一厄於韓建再厄於向拱三厄於韓
縝而當時之完本不可見金源以後累經修治迨明嘉
靖乙卯地震而元以前之補本亦不可見吾友甘泉馬
君嶰谷昆弟得宋搨五經文字九經字樣以爲是希世
之珍也亟爲雕本以傳之予讀舊唐書頗譏開成石本
之蕪累顧當時冩官旣不一容不能無棼錯而張參唐
[023-13a]
元度之書則固有功於遺經者也向嘗聞之顧先生亭
林朱先生竹垞謂是二書自田敏後無鏤板者以嘆息
於好事者之難以予攷之二書之刋於田敏巳非石本
之舊洪容齋云晉開運末國子祭酒田敏合二書爲一
編以攷證俗體譌謬深寧王氏玉海亦云而婁機廣干
祿字書竟稱爲田氏之作則開運所定者乃二書之合
編冊府元龜仍分列爲二者非也陳直卿云九經字樣
一卷唐元度撰晉開運中刻本近有作石經攷異者疑
其別爲一書不知此卽田氏之定本直卿因其卷首但
存唐氏序文遂誤以書屬元度正猶婁機之竟以屬諸
[023-13b]
田氏也田氏於五代時號爲儒林其校石經用功尢久
且勤然擅改尙書盤庚之文於爾雅不識日及頗爲經
師所笑其於二書猶幸其無甚改竄而要不若石本之
舊爲可信也然則二書石本之舊葢八百年以來無鏤
板者嶰谷昆弟之爲是舉不可謂非補經苑之憾矣
 張司業於唐史無專傳及攷范傳正之言唐世士大
 夫祭祖先能崇古禮不用𥿄錢者祗顏魯公與司業
 二家則其卓然有得於經又可知也韓退之集稱司
 業爲敦煌人亦言其有大名而石經之末又載司業
 有孫自牧官毛詩博士能以家本佽助元度列名參
[023-14a]
 校之次則經苑之能世其家者此皆足以補前人之
 遺也
  重和五經字樣板本題詞
唐開成石經之末有張司業五經文字唐待詔九經字
樣附勒於石曁晉開運中田祭酒合二書爲一造成板
本是爲五經字樣及宋重和中又重修之顧其書不甚
傳乾隆辛酉得見於杭之趙氏係宋刻爲明文淵閣本
吾友谷林徵士之子誠夫摹鈔之而疏開成石本之異
同於其下前年揚之徵士馬四半查得宋搨開成石本
巳雕之矣予乃亟令幷刻此編而誠夫喜爲難得之書
[023-14b]
令予題之按宋㑹要重和元年十一月丙子提舉成都
府路學生翟栖筠奏王安石參酌古今篆隷而爲之說
此造道之指南窮經之要術也然字形書畫纎悉委曲
咸有不易之體世之學者從俗就簡轉易偏旁傳習旣
殊漸失本眞如期朔之類從月股肱之類從肉勝服之
類從舟丹青之類從丹靡不有辨而今書者乃一之若
此者不勝舉故幼學之士終年誦書徒識字之近似而
不知正形甚可嘆也臣竊見國子監有張參五經文字
唐元度九經字樣所以辨證書名頗有依據然其法本
取蔡邕石經許氏說文而蔡許之學頗有未盡如是從
[023-15a]
日而從月昏從氏而從民謬戾甚衆願詔儒臣重加修
定去其譌誤存其至當一以字說爲主分文部類爲新
定五經字樣頒之庠序詔可於是太學官集衆修之然
則是書之作葢荆公字說之嫡傳也予嘗謂荆公三經
之頒學官葢巳有勒石之漸而不果故嘗徵洛人王耆
卿令篆字說耆卿祖擇之外孫也世受泰山孫氏之學
辭以所業不同而止而晁說之作儒言引崔浩所作石
經以諷及荆公殁而栖筠之爲是編猶此志也從來石
經之舉必有小學之書以正文字故李陽冰在天寶中
欲寫石經則有說文字源開成則有張唐二家廣政則
[023-15b]
有林罕說文字目而趙克繼預於汴京之役亦有古文
篆韻然則重和之舉其殆欲述荆公未遂之志而卒不
果耶荆公之字說予嘗得見之吳下其中葢有卓然足
以正前人之失者未可盡指爲穿鑿故當時雖以山谷
之不相苟合亦謂其妙處足以不朽是非雷同之徒所
能知也然則是編也不亦可寶乎哉近日藏書之富大
江以北推馬氏大江以南推趙氏故開成之舊刻重和
之編駢聚於二家其亦學者稽古之幸也夫
  石經攷異序
吾友杭君堇浦纂輯石經攷異一卷葢惜昭德晁氏之
[023-16a]
書之佚而爲亭林顧氏拾遺者也自六朝以迄今古文
之日剝日落不必水火盗賊葢有坐消於風塵俗吏之
手如馮熙常伯夫之徒而一二好古儒者旁皇委曲求
之片文隻字閒豈不重可悲夫其中尙有與堇浦討論
者竊嘗攷熹平石經始於蔡邕諸公而邯鄲淳修之正
始石經亦出於淳而嵇康等祖之魚豢魏儒宗傳序曰
黃初元年之後新主乃始掃除太學灰炭補舊石碑之
缺壞時淳方以博士給事中是補正熹平隷字舊刻者
淳也衞恒四體書勢謂魏初傳古文者皆出於淳正始
所立轉失淳法則淳於補正熹平隸字之外別用壁中
[023-16b]
書冩一本爲正始之祖晉書趙至傳曰詣洛陽遊太學
遇嵇康冩石經嵇紹亦曰先君在太學冩石經古文是
卽正始閒事然則邯鄲石經之上接熹平者是隋志以
一字爲魏刻之誤所自也其下開正始者是范書以三
字爲漢刻之誤所自也楊衒之江式所言大抵皆因此
而錯況黃初所補非僅舊碑之缺壞尙有增多於熹平
之外者隋書五代史志一字石經周易一卷尙書六卷
魯詩六卷儀禮九卷春秋一卷公羊九卷論語一卷又
引七錄一字石經鄭氏尙書八卷毛詩六卷以較熹平
五經之目其增多者更出誰人之手然則邯鄲氏石經
[023-17a]
之功亦誃矣若魏明帝刋典論事在太和四年隋志亦
稱爲一字石經典論又屬黃初之後正始之前而酈元
謂六碑附於正始四十八枚之次不又舛歟至南齊書
魏佛狸於城西三里刻石冩五經及其國記則不必以
魏本紀不載爲疑是時崔浩方領祕書與高允等共撰
國記陳畱江強卽江/式祖以進所輯經史文字授中書博士
而著作令史閔湛輩諂浩請取浩所注易論語書詩頒
之國中以易先儒箋故并勅浩注禮傳又勸浩以國記
及五經並勒之石浩遂自鄴取石虎文石屋基六十枚
充用樹碑平城之郊壇東方三百餘步用工三百萬其
[023-17b]
後國記旣毁而石經亦不卒業斯本紀所以不載而僅
見之浩及高允傳然觀浩奉詔書急就章而改冩漢疆
爲代疆以媚其主則石經之爲所改亂者亦必不可數
計謂其能存古文而傳墜學未必然矣堇浦之書所以
發擿前人之譌者覈矣如愚所見或亦附而存之以備
攷索之餘則未必非負暄之一得也
  增修復古編題詞
吳興張有謙中吾浙中篆學之大宗也謙中自幼不務
進取喜小篆濳心許氏說文其點畫之㣲轉側縱橫高
下曲直毫髮有差則形聲頓異晁子止謂自陽冰前後
[023-18a]
名人謙中格以古文往往有失其精博如此虞仲房謂
視徐楚金兄弟及郭恕先謙中之精密尢過之年五十
餘始爲此書手自冩之至六十而成凡三千言晚年棄
家爲黃冠游心世外最與陳了翁相契是書卽了翁所
序也當崇寧時以篆學知名者歴陽徐競明叔然觀李
仁甫言則明叔攀援姻戚以入書藝局登進未幾旋遭
汰斥其人不及謙中遠甚而仲房言其小學亦非謙中
之敵是復古一編葢許氏之功臣也陳直卿又記謙中
爲林侍郞攄書母夫人碑一事曰手可斷字不可易林
不能強善哉其風骨之高益足以徵其書之珍重也明
[023-18b]
初吳均仲平又爲增修之旁收林罕鄭樵戴侗諸家以
附於下其亦好古之士歟小學日衰畱心於古文者巳
爲絕響吾故不能不於是書三致意焉
鮚埼亭集外編卷二十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