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d0253 象山集-宋-陸九淵 (master)


[000-1a]
象山先生全集目録
 卷之一
  書
   與邵叔誼 與曽宅之
    與胡季隨與趙監
   與鄧文範與姪孫濬
   與李省幹
 卷之二
  書
   與王順伯與朱元晦
[000-1b]
   與吳顯仲
 卷之三
  書
   與童伯虞 與劉深父
   與張輔之與曹梃之
   與曹立之與黄日新
   與黄元吉 與喬得占
   與諸葛受之
 卷之四
  書
[000-2a]
   與李徳逺 得觧見提舉
   得觧見權郡 得觧見通判
   與諸葛誠之與王徳修
   與劉淳叟與趙宰
   與胡逹材與潘文叔
   與彭世昌 與曽敬之
   與符舜功與符復仲
   與周亷夫
 卷之五
  書
[000-2b]
    與吕伯恭 與吕子約
    與戴少望 與舒西羙
    與高應朝 與楊敬仲
    與項平父 與舒元賔
    與徐子誼與趙子直
    與辛㓜安
  卷之六
   書
    與傅全羙與傅子淵
    與傅聖謨與包詳道
[000-3a]
    與包顯道與包敏道
    與吳伯顒 與呉仲時
    與吴叔有
  卷之七
   書
    與勾熈載 與彭子夀
    與邵中孚 與顔子堅
    與張季忠 與胥必先
    與朱元晦 與吴仲良
    與詹子南與陳倅
[000-3b]
    與包顯道與周元忠
    與蘇宰 與程帥
  卷之八
   書
    與張春卿 與宋漕
    與陳教授與趙推
    與蘇宰
  卷之九
   書
    與王謙仲與錢伯同
[000-4a]
   與楊守與黄監
   與林叔虎 與陳君舉
 卷之十
  書
   與李成之與應仲寔
   與張季海與張元鼎
   與黄康年 與胡無相
   與朱益叔 與路彦彬
   與涂任伯 與董元錫
   與倪濟甫 與黄彦文
[000-4b]
   與劉志甫 與邵叔誼
   與江徳功 與曽宅之
   與周元忠 與詹子南
   與吳顯仲
 卷之十一
  書
   與朱濟道與吳子嗣
   與傅季魯 與陳宰
   與李宰與趙景昭
   與王順伯與尤延之
[000-5a]
    與豐宅之
  卷之十二
   書
    與趙然道與趙詠道
    與陳正已與張誠子
    與張輔之 與饒夀翁
    與倪九成 與張季恱
    與劉伯恊與黄循中
  卷之十三
   書
[000-5b]
   與郭邦逸 與郭邦瑞
   與李信仲 與潘文叔
   與朱子淵與薛
   與羅春伯 與鄭溥之
   與馮傳之 與朱元晦
 卷之十四
  書
   與包詳道 與包敏道
   與嚴㤗伯與傅子淵
   與羅章夫 與廖㓜卿
[000-6a]
   與傅齊賢 與胥必先
   與蔡公辯 與張徳清
   與髙應朝 與姪孫濬
 卷之十五
  書
   與陶賛仲與孫季和
   與唐司法 與傅克明
   與章茂獻 與羅春伯
   與薛象先與朱子淵
   與劉漕 與吳斗南
[000-6b]
 卷之十六
  書
   與章徳茂與張元善
 卷之十七
  書
   與張監與豐叔賈
    與鄧文範 與致政兄
    與張伯信 與似清
    與沈宰
 卷之十八
[000-7a]
  奏表
   刪定官輪對劄子 荆門到任謝表
   與廟堂乞築城劄子
 卷之十九
  記
   敬齋記 宜章縣學記
   荆公祠堂記 經徳堂記
   貴溪重脩縣學記 武陵縣學記
   本齋記 臨川簿廳壁記
 卷之二十
[000-7b]
   序贈
    送毛元善序 送宜黄何尉序
    送彭子夀序 送楊通老
    贈吳叔有 贈俞文學
    贈二趙 贈僧允懷
    贈曽友文 贈汪堅老
    贈丁潤父 贈黄舜咨
    贈汪彦常 贈陳晋卿
    示象山學者 贈金谿砌街者
    贈湯謨舉 贈陸唐卿
[000-8a]
   贈踈山益侍者 贈劉季蒙
   題新興寺壁 題翠雲寺壁
   朱氏子更名字說 二張名字說
   格矯齋說 䟦資國寺雄石鎮帖
   記祚徳廟始末 鄧文苑求言徃中都
 卷之二十一
  雜著
   易說易數一張叔權書/一連叔廣書
   三五以變錯綜其數學說
   論語說 孟子說
[000-8b]
 卷之二十二
  雜著
   史評雜說
 卷之二十三
  雜著
   白鹿書院論語講/義大學春秋講義
   荆門軍皇極講義
 卷之二十四
  雜著
   䇿問十六
[000-9a]
 卷之二十五
  詩
   少時作 聞鸎
   鸎六言晚春出箭溪二首
   子規六言
   贈化主 踈山道中
   鵝湖和教授兄韻 挽石子重
   挽張正應 和黄司業喜雪
   㳺湖分韻得西字 和楊廷秀送行
   送徳麟監院歸天童和楊廷秀韻二首
[000-9b]
   送勾熈載赴浙西/監題慧照寺
   贈畫梅王文顯 簡朱幹叔諸友
   書劉定夫詩軸 玉芝歌
 卷之二十六
  文
   祭吕伯恭文 代致政祭姪槱之文
   代教授祭神文 石灣祈雨文
   謝雨文 荆門祈雨文
   望壇謝雨文東山禱雨文
   東山刑鵝禱雨文 上泉龍潭取水禱雨文
[000-10a]
 卷之二十七
  行狀
   教授陸公行狀 宋故吳公行狀
 卷之二十八
  誌銘
   黄氏墓誌銘 張公墓誌銘
   陸公墓誌銘 黄公墓誌銘
   黄夫人墓誌銘
   葛致政墓誌銘 吳伯顒墓誌銘
   陸修職墓表
[000-10b]
 卷之二十九
  程文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
    伐徳慱而化觧試
   黄裳元吉黄離元吉使民宜之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扵宻吉凶與民同患神
    以知來知以藏徃省試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䏻
   首出庶物萬國咸寕
 卷之三十
[000-11a]
  程文
   孝文大功數十論 天地之性人為貴論
   智者術之原論 房杜謀斷如何論
   劉晏知取予論 政之寛猛孰先論
   常勝之道曰柔
 卷之三十一
  程文
   制科觧試料敵觧試
   賑濟觧試唐取民制兵建官省試
   徳仁功利省試漢文武之治省試
[000-11b]
 卷之三十二
  拾遺
   好學近乎智 學問求放心
   主忠信 母友不如巳者
   人不可以無耻思則得之
   君子喻扵義 求則得之
   里仁為羙 則以學文
   人心惟危道心惟㣲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
   汝分猷念以相從各設中于乃心
[000-12a]
   養心莫善扵寡欲
   取二三䇿而已矣 保民而正
   續書何始於漢 䇿
 卷之三十三
   文安謚議孔煒/撰覆謚丁端/祖撰
   象山先生行狀楊簡/𫐠
 卷之三十四
   語録
 卷之三十五
   語録
[000-12b]
 卷之三十六
   年譜
象山先生全集目録
[000-13a]
附録少湖徐先生學則辯
             華亭少湖徐階著
 學則辯
某旣編學則成朋友之相詰難者或引存養格致以
為尊徳性道問學不可合為一事或引學問思辯篤
行以爲必先道問學而後可及於尊徳性又或謂晦
庵象山兩夫子均之爲聖人之徒但其入門則有不
可強而同者其說雖殊然要皆不究夫學之所以爲
學故必認以為二而不能信其一也夫學尊徳性而
巳矣問也者問此者也學也者學此者也遺此之謂
[000-13b]
禪離此之謂訓詁故尊徳性者君子之所主以爲問
學者也問學者君子之所由以尊徳性者也舎問學
而求尊徳性則徳性不可得而尊舎尊徳性而求道
問學則亦不復有所謂問學之事此尊徳性道問學
所以為一而非可以存養格致分屬並言者也且存
養非他也存其所格之理焉耳格致非他也格其所
存之理焉耳存也格也其功無二用也是乃所謂問
學而君子所由以尊徳性者也如必析尊徳性以屬
存養析道問學以屬格致而謂尊徳性之功别有出
乎問學之外則中庸首章之獨言戒懼扵義旣不免
[000-14a]
有所遺而大學之格物致知乃徒爲愽物洽聞之具
而非所以致誠正修齊之實矣此豈獨不知尊徳性
道問學亦豈識所謂存養格致㢤乃若學問思辯篤
行其所謂慱學者非闊畧扵踐履而徒務慱其見聞
及其旣慱然後漸次収拾以付之扵行也蓋君子脩
身踐行旣無所不用其學矣其或學而有疑則問之
之審問而未有得則思之之慎思而猶未能了然於
其心則辯之之明辯之旣明則益敦行之而弗怠是
所謂篤行者乃取慱與篤兩義相對而言非所以為
先後之次也然則道問學尊徳性不可以分先後明
[000-14b]
矣至謂両夫子入門異而均之為聖人之徒則又有
可言者夫君子由學以入聖猶人由門以入室今指
尊徳性道問學為兩門矣然而聖之所以為聖踐形
盡性之外無他事也則尊徳性道問學室一而巳門
亦一而巳安得有異入乎凡某所以斷両夫子之同
者固慨夫世之人舉其訓話之陋妄自托扵朱子而
詆陸爲禪舉其空寂之謬妄自托扵陸子而詆朱為
俗也今曰均之為聖人之徒則某之所爭者固巳得
矣又何異之足言㢤大抵子思此章其辭旨本自暁
白蓋不徒曰尊徳性而必繼之以道問學則可見功
[000-15a]
夫之有在而為尊徳性者所不能遺不徒曰道問學
而必先之以尊徳性則可見主本之有定而為道問
學者所不能外不徒曰尊徳性道問學而必合之以
而之一字則可見其為一事而非耦立並行者之可
倫是故尊徳性道問學一也朱子世以為專道問學
而其言必主扵尊徳性陸子世以為專尊徳性而其
言不遺夫問學此兩夫子所以同也學者苟反身以
究夫學之不容二而又虗心以觀兩夫子之言則可
無疑扵紛紛之說矣
  右學則辯華亭少湖徐公所作也辯朱陸二夫
[000-15b]
  子之學同歸一致不容有毫髮之疑矣今因補
  刻象山全集附刻是辯俾求象山之學者則焉
  荆門州儒學正閩尤溪廖恕謹識
嘉靖己未秋九月吉旦
[000-16a]
象山先生全集叙
聖人之學心學也堯舜禹之相授受曰人
心惟危道心惟㣲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
心學之源也中也者道心之謂也道心精
一之謂仁所謂中也孔孟之學惟務求仁
蓋精一之傳也而當時之弊固已有外求
之者故子貢致疑扵多學而識而以博施
濟衆為仁夫子告之以一貫而教以能近
[000-16b]
取譬蓋使之求諸其心也迨扵孟氏之時
墨氏之言仁至扵摩頂放踵而告子之徒
又有仁内義外之說心學大壊孟子闢義
外之說而曰仁人心也學問之道無他求
其放心而已矣又曰仁義禮智非由外鑠
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蓋王道息而伯
術行功利之徒外假天理之近似以濟其
私而以欺扵人曰天理固如是不知旣無
[000-17a]
其心矣而尚何有所謂天理者乎自是而
後析心與理而為二而精一之學亡世儒
之支離外索扵刑名噐數之末以求明其
所謂物理者而不知吾心即物理𥘉無假
扵外也佛老之空虗遺棄其人倫事物之
常以求明其所謂吾心者而不知物理即
吾心不可得而遺也至宋周程二子始復
追尋孔孟之宗而有無極而太極定之以
[000-17b]
仁義中正而主静之說動亦定静亦定無
内外無将迎之論庶㡬精一之㫖矣自是
而後有象山陸氏雖其純粹和平若不逮
扵二子而簡易直截真有以接孟氏之傳
其議論開闔時有異者乃其氣質意見之
殊而要其學之必求諸心則一而已故吾
嘗斷以陸氏之學孟氏之學也而世之議
者以其嘗與晦翁之有同異而遂詆以為
[000-18a]
禪夫禪之說棄人倫遺物理而要其歸極
不可以為天下國家苟陸氏之學而果若
是也乃所以為禪也今禪之說與陸氏之
說孟氏之說其書具存學者苟取而觀之
其是非同異當有不待扵辯說者而顧一
倡羣和剿說雷同如矮人之觀塲莫知悲
笑之所自豈非貴耳賤目不得扵言而勿
求諸心者之過歟夫是非同異毎起扵人
[000-18b]
持勝心便舊習而是已見故勝心舊習之
為患賢者不免焉撫守李茂元将重刻象
山之文集而請予一言為之序予何所容
言㢤惟讀先生之文者務求諸心而無以
舊習已見先焉則糠粃精鑿之羙惡入口
而知之矣
正徳辛巳七月朔陽明山人王守仁書
[000-19a]
象山先生文集序
天有北辰而衆星共焉地有㤗岳而衆山宗焉
人有師表而後學歸焉象山先生其學者之北
辰㤗岳與自始知學講求大道弗得弗措乆而
寖明又乆而大明此心此理貫通融㑹羙在其
中不勞外索掲諸當世曰學問之要得其本心
而已心之本真未嘗不善有不善者非其𥘉然
也孟子嘗言之矣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宫室
[000-19b]
之羙妻妾之奉所識窮乏得我而爲之此之謂
失其本心其言昭晣如是而學者不能深信謂
道爲隱而不知其著謂道爲邈而不知其近求
之愈過愈湮欎至先生始大發之如指迷塗如
藥乆病迷者晤病者愈不越扵日用之間而本
心在是矣學者親承師訓向也跂望聖賢若千
萬里之隔今乃知與我同本培之漑之皆足以
敷榮茂遂豈不深可慶㢤嗚呼先生之惠後學
[000-20a]
弘矣先生之言悉由此出上而啓沃君心下而
切磨同志又下而開曉黎庶及其他雜然著述
皆此心也儒釋之所以分義利之所由别剖析
至精如辨白黒遏俗學之横流援天下於旣溺
吾道之統盟不在茲乎爕識先生於行都親愽
約者屢矣或竟日以至夜分未嘗見其少有昏
怠之色表裏清明神采照映得諸觀感鄙吝已
消矧復警䇿之言字字切已與先生之殁餘二
[000-20b]
十年遺言炳炳精神猶在敬而觀之心形俱肅
若親炙然臨汝嘗刋行矣尚多缺畧先生之子
持之伯㣲裒而益之合三十二卷今為刋于倉
司流布寖廣書滿天下而精神亦無不徧言近
而指逺雖使古人復生莫之能易嗚呼茲其所
以為後學之師表與先生諱九淵字子静撫州
金谿人嘗講學於貴溪象山學者尊為象山先
生云嘉定五年九月戊申門人四明袁爕書
[000-21a]
有宋撫州金谿陸先生字子静嘗居貴溪之象山
四方學者畢至尊稱之曰象山先生先生冡嗣持
之字伯㣲集先生遺言為二十八卷又外集六卷
命簡為之序簡自主富陽簿時已受教於先生因
言忽覺澄然清明應用無方動静一體乃知此心
本靈本神本明本廣大本變化無方奚獨簡心如
此舉天下萬世人心皆如此易曰百姓日用而不
知孔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
[000-21b]
行而不與二三子者大戴記孔子之言謂忠信為
大道忠者忠實信者誠信不詐偽而先儒求之過
求諸幽深故反不知道孔子又名大道曰中庸庸
者常也日用平常也孟子亦謂徐行後長即堯舜
之道又謂以羊易牛之心足以王先生諄諄為學
者剖白斯㫖深切著明而學子領㑹者寡簡不自
揆度敢少致輔翼之力專叙如右開禧元年夏六
月乙卯門人四明楊簡敬書
[000-22a]
象山集序
聖人之言心淵然無朕其涵也而有觸即
動其應也佛氏語其涵者圓明㣲妙而秘
之以爲竒俗學即其應者粧綴繳繞而離
之以爲愽要之不能無所近而亦卒不可
入何者其不能無所近者縁扵心而卒不
可入者逺扵體也聖人者不獨語其涵懼
人之求扵㣲而不獨語其應懼人之求扵
[000-22b]
迹故哀與欽者心之體也見廟與墓而興
者其應也體無所不具則無所不感無所
不感則無所不應因其應而為之文扵是
乎有哭擗衰素之等爼豆璧帛之儀儀立
而其心逹而儀非心也此所以為聖人之
學也佛氏則從其應而逆之以歸扵無曰
墓與廟哀與敬皆妄也而性則離是而亦
不離扵是者也俗學者非之曰此有也則
[000-23a]
從而煩其名數深其辨愽而以為非是則
無循也然不知冺感與應者旣以玄逺空
寂為性而其溺扵名數辨愽者又詳其末
而忘其所以然予故曰禪與俗卒不可入
者皆逺扵體也聖人之言心詳扵宋儒最
後象山陸氏出盡去世之所謂繳繞者而
直指吾人之應心曰見虗墓哀而宗廟欽
者心也辨此心之真偽而聖學在是矣其
[000-23b]
扵致力之功雖為稍徑而扵感應之全則
指之甚明而俗學以為是禪也其所未及
者名數辨愽也嗟乎象山指其應者使人
求其涵也佛氏逆其應扵無而象山指其
迹扵應以是為禪然則為聖人者其必在
名數辨博乎以儀為心予惡夫哀欽之無
從也是集刻扵金谿而歲乆漫漶徳安吉
陽何先生撫江西之明年丕闡理學以淑
[000-24a]
士類乃改刻焉而命沐為序辭不獲因取
象山言之粹者據而証之世之知者果有
取焉則禪俗與儒之界将昭然若指掌而
象山氏之學可知也已
大明嘉靖四十年歲次辛酉五月吉
賜進士出身中奉大夫江西布政司右布
政使前奉
勑提督江廣兩省學政刑部郎臨海後學
[000-24b]
王宗沐撰
嘉靖癸丑三月宗沐旣刻朱子大全私抄而稍論
次朱陸二氏異同之大畧以附扵書間以請扵兩
廣廵按侍御王公曰朱書備矣陸氏書粤之士有
終身不及見者其圖並存之已而廣西廵按侍御
陳公始至以請曰並刻以示二三子吾道之幸也
其亟圖之宗沐乃更録象山先生書文語録論學
者釐為六卷冠以慈湖陽明二先生之序刻焉旣
成進粤之士而告之曰二先生任道開來之功傳
 四百年于茲其㣲言奥㫖固已具扵二書苟能玩
[000-25a]
 味而深繹之而不惟習見則其㫖歸之所在者可
 釋然而無疑矣夫原扵天地以立極而通扵古今
 以常行者道之致一而不可容或貳也貭有偏重
 而見有早晚當㑹其未備而銷其未融者學之相
 成而不可獨執也二先生偶以其一時之見相與
 校訂是亦不過朋友切磋之心而後世遂分别之
 攘斥之使不得並係扵孔氏之徒焉則夫乃采聲
 遺實而責之太深矣乎故自今言之以彌綸宇宙
 為已分而以繼徃開來為立心以沉迷訓詁為支
 離而以辨别義利為關鑰本之扵收放心以開其
[000-25b]
 端極之扵充四端以致其力由扵盡心知性而逹
 扵禮樂政刑此象山先生之學之大也備觀先生
 之書而更合之扵朱子得其所以同辨其所以異
 則知道無不合而言各有指然後指之為俗與禪
 者皆可得而論其㮣矣昔者子貢以孔子為多學
 而識而孔子教之曰非也予一以貫之比其患言
 之多也則他日又曰子欲無言聞見為知之次者
 皆孔子之家法也至扵禪學之㫖其自私為已與
 絶人倫類以求免生死誠為異端固聖世之所必
 誅而不以聼者但其所以為教固以為實際理地
[000-26a]
 不染一塵而佛事門中不舎一法心含萬象徧周
 法界融㑹精粗而至扵十地五乗四教三藏傳述
 之多亦未嘗專以着空為修證者也夫陸子之所
 指以示人者既為孔子之所嘗是而世之所以怒
 陸子而夷之為空者又釋氏之所本非然則陸子
 之學謂其立論容有未罃則可而遽埒之扵禪是
 何異諊獄者不見兩造不求情實而但以前人之
 判其牘也而遂㫁焉夫庸無有枉濫扵其間乎顧
 二先生之所以致是者起扵無極二字之辨夫二
 字之輕重未足以係斯道之絶續也若以為果道
[000-26b]
 之所在而不可不辨則孔子之書如首章時習二
 字其所當講雖汗牛充棟猶未可了而無極二字
 不明胡不且置而遽若是紛紛乎此則二先生早
 年未定之事而陸子不執文字之教扵此亦稍自
 背馳而愚猶憾其執之不固也而論者乃更以為
 禪乎嗟夫道非朱陸之所得專即今而争焉而斥
 焉扵二先生無加損也而獨怪夫學絶道䘮門户
 之多而黨伐之衆則言多而道益晦此任道之士
 所為懼而不敢安也六經之作本以明道然聖人
 扵易則曰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孟子曰臣弑君子
[000-27a]
 弑父孔子懼作春秋然則易與春秋固以憂患與
 亂賊爾苟無是焉易春秋不作也後之有言者其
 果有不得已焉者乎而後之求之文字者其果皆
 得夫作者之意乎訓詁馳騁之煩辯說争競之衆
 誠可哀痛而先覺之士亦嘗有起而闢之而卒不
 能有所撲息者何㢤盖其所以為此者有本有源
 本源之地未能㧞而塞之則朱陸之㫖雖明而其
 沿習沉痼之蔽未能或破宜其流之靡而莫或救
 也愚請得借禪以明之瞿曇之宗其始以生死禍
 福之說濟其必行是以習聞其說者皆抱必得之
[000-27b]
 志而來雖狂夫悍卒皆能舎其舊而從扵寂寞孤
 苦之鄕甚或面壁投崖刎身燃指而不悔者其志
 誠切而其事誠專也而尚安暇扵言乎雖其事誠
 戾扵聖教而在其宗門則固為忠信篤敬之徒矣
 後世之言學者𥘉本非有求為聖賢之志因循前
 却與習相成甚或姑以是而息其馳驟之倦則其
 心以為詞說之不博而記聞之不多則其言不行
 而其上焉者始畢其力扵訓註涉獵以求為功果
 朝移暮易而扵所謂痛切身心者冝其畨有所遺
 而不及矣此則立志之過也為佛者其說誠冥莫
[000-28a]
 迂逺而其為事則未嘗苟也付法傳衣登壇說法
 號稱具眼以續其師者必其真證而自得焉而猶
 或不敢當也後世之言學者實則不至而急扵立
 說則固有窺之未精而見之未定者固已遂為人
 人之所傳矣雖其或旋覺扵未妥甚或自悔扵晚
 年而其書遂行已不可改則其言之多也雖其本
 意尚有未慊而况槩之扵聖人之道乎此則立言
 之過也夫佛者屏除翳障獨懼有我增慢之病比
 扵貪淫而強附宗言謂之毁謗其扵執着是巳之
 戒若是乎其嚴也今學者之論誠有智者之失矣
[000-28b]
 有愚者之得矣苟其言之是而足以相濟也則蒭
 蕘鄙夫固當兼取以從扵是而乃有勝心焉或原
 以偏倚而執之堅或耻扵相屈而必其勝甚或分
 門異户又從而藩籬焉則亦無怪乎其言之多而
 說之激矣此則勝心之過也凡是三者相因爲病
 所謂本原沉錮纒綿雖有特出之才一入其中足
 起足䧟未能自㧞則文字訓解縱其燁然譬之古
 人畫蛇添足而今更爲之鱗爪也粉飾彌工去真
 彌逺凡若是者貭之扵禪曾有不若此孟子所謂
 五榖不如荑稗而孔子思欲居九夷也道之不明
[000-29a]
 非吾黨之過而誰執其咎乎沐之庸下學不知方
 以嘗讀二先生之書而反思焉扵其離合異同之
 際稍得一二而因以知言之多者則道轉晦故今
 與二三子之所從事者必其有求為聖賢之志而
 又有取善扵人之心務礪其粗務濬其壅必不得
 已而後言焉言以鳴道而非以闘靡也必有所主
 而後求之文字焉文字以證其精而非以執泥也
 而凡其畔援之說舉不得入扵其中則乆之必有
 舎筏濟岸之日而二先生之學庶乎可續其緒矣
 此則二公任道嘉惠之志粤之士其知所以敬承
[000-29b]
 之乎陳公諱善治蜀之巴縣人王公諱紹元楚之
金谿人嘉靖癸丑十二月吉臨海後學王宗沐謹

象山先生文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