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61 格致鏡原-清-陳元龍 (master)


[030-1a]
欽定四庫全書
 格致鏡原卷三十    大學士陳元龍撰
  朝制類一/
   璽
總論 格古要論按許愼説文璽王者印也以守此土
故為文從爾從土其義蓋曰天付爾此器俾寶之以守
爾土也至周太史籒易為從爾從玉義取天付爾此寶
以為天下君也三代以上璽文無所考考諸史籍并寶
[030-1b]
璽篆文圖説曰傳國璽方四寸 蔡邕獨斷璽者印也
印者信也天子璽以玉螭虎鈕古者尊卑共之月令曰
固封璽春秋左氏傳曰魯襄公在楚季武子使公冶問
璽書追而與之此諸侯大夫印稱璽者也自秦以來天
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羣臣莫敢用也 漢舊儀璽
王者印也綬帶也所以繫璽黄赤綬四彩武都紫泥封
盛以青囊白素裹兩端無縫尺一版中約署 西京雜
記中書以武都紫泥為璽室加綠綈其上 漢舊儀皇
[030-2a]
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玉璽金螭虎鈕 隋志皇后有
金璽盤螭鈕文曰皇后之璽 宋書皇太子妃金璽龜
鈕纁朱綬佩瑜玉 漢百官表諸侯王金璽師古注古
者印璽通名今則尊卑有别漢舊儀云諸侯王黄金璽
槖佗鈕文曰璽謂刻云某王之璽
歴代璽 春秋運斗樞舜東巡臨觀黄龍五采負圖出
置舜前圖以黄玉為柙黄金繩封兩端有文曰天皇有
玉璽五字博袤三寸此黄帝符璽也 春秋合誠圖堯
[030-2b]
坐中舟與太尉舜臨觀鳳皇負圖授堯赤玉為柙黄玉
檢白玉繩其章曰天赤帝符璽五字 拾遺記武王伐
紂樵夫牧豎探髙鳥之巢得玉璽文曰水德將滅木祚
方盛 漢舊儀秦以前民皆以金銀銅犀象為方寸璽
各服所好自秦以來天子璽始以玉為之 太平御覽
傳國璽是秦始皇所刻其玉出藍田山是丞相李斯所
書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夀永昌 元崔彧進璽箋秦始
皇得楚卞和之璞命李斯篆其文玉工孫夀刻之 博
[030-3a]
古圖秦璽有二一曰受命於天既夀永昌一曰受天之
命皇帝夀昌受字晉陽秋作昊字 孔氏雜記傳國璽
秦始皇始為之面文曰受命於天既夀永昌璽上隱起
為盤龍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夀昌方四寸 晉書六璽
秦制也曰黄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
子之璽天子信璽漢遵秦不改 漢舊儀秦玉璽螭獸
鈕在六璽之外秦王子嬰以獻漢高帝謂之傳國璽
漢書高祖入咸陽得秦璽及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
[030-3b]
世相授號曰傳國璽 漢輿服志天子有傳國璽及八
寶皆以玉為之神璽以鎮中國藏而不用受命璽以封
禪禮神皇帝行璽以報王公書皇帝之璽以勞王公皇
帝信璽以召王公天子行璽以報四夷書天子之璽以
勞四夷天子信璽以召四夷大朝㑹則符璽郎進神璽
受命璽於御座行幸則合八寶為五轝函封從於黄鉞
之内 西京雜記竇太后在家嘗有白燕銜石大如指
墮后績筐中后取石剖為二中有文曰母天地后乃合
[030-4a]
之遂不復開後為皇后常并置璽櫝中號曰天璽也
太平御覽傳國璽漢昭帝時殿中一夜相驚霍光即召
持節郎取璽郎不與光欲奪之郎按劔曰頭可得璽不
可得光善之明日遷郎秩二等光後廢昌邑王賀立宣
帝光自手解取賀璽扶令下殿至漢平帝王莽篡位就
元后求璽乃出璽投之於地璽上螭一角缺及莽敗時
帶璽綬避火於漸臺商人杜吴殺莽取綬不知取璽及
莽頭公賔就見綬問綬主所在乃斬莽首并璽與王憲
[030-4b]
憲得無所送乃自乗天子車輦李松入長安斬憲送璽
詣宛上更始赤眉大司馬謝禄至高陵更始奉璽赤眉
赤眉立劉盆子建武三年盆子敗於宜陽璽還光武
續漢書建武二十二年上許梁松等奏方求元封時故
事議封禪所施用有司奏當刻玉璽一枚方寸三分玉
版方五寸 漢末記董卓時大亂天子北詣河上六璽
不自隨掌璽者以投井孫堅討董卓頓軍城南有五色
氣從井中出堅使人浚之得漢傳國玉璽其文曰受命
[030-5a]
於天既夀永昌方圓四寸上鈕文盤五龍龍上一角缺
 羣書考索孫堅得傳國璽方圓四寸上有鈕文盤五
龍然則漢天子之璽其方不過四寸諸侯王以下其小
又可知也 王佐玉璽考孫堅得璽袁術僭逆乃拘堅
妻奪之時廣陵刺史徐璆徴詣京師道為術所刧術死
璆得璽還以上獻帝於許昌時建安四年己夘夏也漢
以禪魏文帝 通鑑續編注秦以藍田玉作傳國寶六
面螭鈕魚鳥篆文漢王太后投之殿階螭角微玷至魏
[030-5b]
文帝曹丕得之隸刻肩際曰大魏受漢傳國之寶 晉
書魏立廟於鄴四月洛邑初營宗廟掘地得玉璽方一
寸九分其文曰天子羨思慈親明帝為之改容 蜀志
襄陽男子獻闗侯玉璽璽潛漢水伏於淵泉暉景燭曜
靈光徹天 珍珠船吴孫皓造金璽六枚又有龜龍麟
鳳璽 太平御覽傳國璽漢以禪魏魏以禪晉趙王倫
篡立使義陽王威就惠帝取璽帝不與强奪之晉帝永
嘉五年王彌入洛陽執懷帝及傳國六璽詣劉曜後為
[030-6a]
石勒所并璽復屬勒刻一邊云天命石氏此題今不復
存勒為冉閔所滅此璽屬閔閔敗璽存閔大將軍蔣幹
晉鎮西將軍謝尚遣都䕶何融購賞得之以晉穆帝永
和八年還江南晉元帝東渡歴數帝無玉璽北人皆云
司馬家是白板天子 晉陽秋永和八年冉閔大將軍
蔣幹以傳國璽付河南太守戴施施獻之百僚皆賀璽
光照洞徹上盤螭文隱起文曰昊天之命皇帝夀昌蓋
秦璽也 晉書元帝永嘉初有白玉麒麟神璽出於江
[030-6b]
寧其文曰長夀萬年 臧榮緒晉書安帝義熙十二年
左衛兵陳陽於東府淮水中得玉璽一枚 崔鴻前趙
録劉元海遷都平陽汾水中得玉璽文曰有新保之泉
元海蓋王莽時璽也獻者因增其三字元海以為已瑞
大赦天下改年也 石勒别傳韓强在長城縣西山巖
石闕中得𤣥璽一所方四寸厚二寸石虎以為瑞 太
平御覽秦光十九年雍州刺史郗恢表慕容永稱蕃奉
璽方六寸厚三寸上蟠螭為鼻合高四寸六分下有八
[030-7a]
字其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夀昌鳥篆隱起巧麗驚絶蓋
雕鐫之巧非近所作也 凉州記吕光時陳平仲得玉
璽博三寸長四寸光澤無文向日視之字在腹中有三
十四字 五侯鯖姚秦於渭濵得赤璽上有文曰天命
燕德 北史太武毁鄴城五層佛圖於泥像中得玉璽
二其文皆曰受命於天既夀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
受漢傳國璽 南齊書滎陽人尹千于嵩山東南見天雨
石墜地石開有璽在其中璽方三寸文曰戊丁之人與
[030-7b]
道俱肅然入草應天符又曰皇帝興運千詣雍州刺史
獻之又冠軍將軍周普孫於石頭北廂將堂見地有異
光照城堞徃𫉬玉璽一鈕方七分文曰明𤣥君又蘭陵
民齊伯生於六合山𫉬金璽一鈕文曰年予主又寧蜀
廣漢縣於陶所瓦間忽見白光窺尋無物乃共𤼵視𫉬
玉璽一鈕璧方八分上有鼻文曰帝真 北史齊辛術
移鎮廣陵𫉬傳國璽送鄴文宣以璽告於太廟此璽即
秦所制方四寸上鈕交盤龍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夀永
[030-8a]
昌二漢相傳又歴魏晉懷帝敗没於劉聰聰敗没於石
氏石氏敗晉穆帝永和中濮陽太守戴僧施得之遣督
䕶何融送於建鄴歴宋齊梁梁敗侯景得之景敗侍中
趙思賢以璽投南兖州刺史郭元建送於術故術以進
焉 玉璽考梁元帝承聖元年壬申夏四月盜竊梁傳
國璽歸之北齊蓋侯景得之景死其侍中趙思賢棄之
草間至廣陵以告郭元建元建取以送鄴後周并北齊
而得之隋文帝滅後周而得璽 崔彧進璽牋隋末蕭
[030-8b]
后與太子正道并傳國璽竝入於突厥唐太宗即位寶
璽未𫉬乃自刻玉曰皇天景命有德者昌貞觀四年蕭
后與正道自突厥奉璽歸於唐太宗始得璽焉 唐志
初太宗刻受命元璽以白玉為螭首文曰皇天景命有
德者昌至武后改諸璽皆為寶中宗即位復為璽開元
六年復為寶天寶初改璽書為寶書十載改傳國寶為
承天大寶 玉璽考唐滅隋傳國璽歸太宗後梁朱溫
篡唐而得之後唐莊宗平亂入洛而得璽明宗嗣立傳
[030-9a]
至從珂後晉主石敬塘舉兵入洛陽從珂携璽登𤣥武
樓自焚死時清泰三年丙申十一月也自是璽不知所
在契丹從後晉出帝求之不可得 孔氏雜説石晉作
受命寶曰受天明命惟德永昌契丹盜而取之至周郭
威更以玉作二寶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寶為文其
一以皇帝神寶為文馮道書之今所用乃威所作寶也
 五代史田令孜為監軍盜傳國璽入蜀而埋之於庭
永平二年尚食使歐陽柔治令孜故第穿地得之以獻
[030-9b]
 山堂肆考蜀少府王謀等上言前襄陽男子張嘉王
休來獻玉璽云此璽潛於漢水其光燭天 合璧事𩔖
周廣順中詔造二寶曰皇帝承天受命之寶皇帝神寶
宋太祖受命傳其二寶至太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寶
至道三年中書門下言皇帝受命寶請以皇帝恭膺天
命之寶為文詔曰可 燕翼貽謀録漢天子印符曰璽
後世因其名不改國初御前之印書詔之印天子合同
之印其名不正雍熈三年十月丙午竝改為寶别鑄用
[030-10a]
之皇祐五年仁宗以奉宸庫有美玉廣尺厚半之命製
為鎮國神寶宰臣龎籍篆文劉沆書牌 合璧事𩔖嘉
祐八年英宗即位作受命寶命歐陽修篆其文曰皇帝
恭膺天命之寶 燕翼貽謀録哲宗元符元年咸陽民
段義獻玉璽云紹聖三年河南鄉修造家舍掘得之色
緑如藍文曰受命於天既夀永昌其背螭鈕五盤詔蔡
京等議之咸以為真秦璽也詔仍舊為傳國璽 丹鉛
總録元符元年五月咸陽民斸地得玉璽蔡京及講議
[030-10b]
玉璽官十三員奏曰皇帝夀昌者晉璽也受命於天者
後魏璽也有德者昌唐璽也惟德允昌者石晉璽也則
既夀永昌者秦璽可知蔡京輩小人媚上不憚誣天而
况於欺人乎縱使真是秦璽亦無道之物亡國之器豈
舜之五瑞禹之𤣥圭乎噫宋之君臣可謂迷惑無識矣
 格古要論徽宗崇寧五年冬十二月有以玉印六寸
龜鈕獻者其文曰承天福延萬億永無極凡九字詔名
鎮國寶明年改元大觀大觀二年春正月受八寶於大
[030-11a]
慶殿時得良玉工帝命作六寶曰皇帝之寶曰皇帝行
寶曰皇帝信寶曰天子之寶曰天子行寶曰天子信寶
以合秦制天子六璽之數與受命寶即秦璽鎮國寶通
曰八寶政和七年秋七月作定命寶重和元年正月受
定命寶於大慶殿赦時得于闐大玉踰二尺色如截肪
帝命製為寶其文曰範圍天地幽贊神明保合太和萬
夀無疆凡十六字篆以魚蟲製作之工㡬於秦璽號曰
定命寶合前八為九寶詔以九寶為稱以定命寶為首
[030-11b]
且曰八寶者國之神器至於定命寶乃我所自製也
玉璽考自宋哲宗元符元年得傳國璽於咸陽至宋欽
宗靖康二年而璽没入於金南宋一百五十一年無璽
 崔彧進璽箋徽宗為金所虜凡有寶璽金皆取之内
璽一十有四青玉傳國璽一其色與金所獻玉璽相同
則知宋之南遷二百年無此寶璽也明矣 稗史𩔖編
紹興五年春永興軍農夫耕得玉璽上於禮部尚書以
為秦之傳國璽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夀永昌紹興禮部
[030-12a]
翰林秘書御史太常官驗定集議方圓二寸半印文深
琢如碑字背白而地紅字畫乃蟲篆 合璧事𩔖初政
和所造九寶其八為金人刼去惟鎮國寶在焉建炎二
年上以宣示執政玉色温潤真希世之寶也 合璧事
𩔖建炎元年謝克家以張邦昌命齎玉璽至文曰太宗
受命之寶 嘉定勅迺者山東河北連城慕義爰致殊
方效順肅奉玉寶來獻於京質理溫純篆刻精古文曰
皇帝恭膺天命之寶暨厥圖册登載燦然實惟我祖宗
[030-12b]
之舊繼𫉬玉檢其文亦同 玉璽考元世祖平宋凡十
六年亦不得璽至至元三十一年甲午正月始得璽於
太師國王之孫碩迪之妻托克托濟農家成宗即位而元
始得璽矣成宗元貞元年乙未至順帝至正二十七年
丁未凡六十三年而璽隨順帝北歸矣 崔彧進璽箋
托克托濟農以玉見貿乃玉印也色青緑而𤣥其方可黍
尺四寸厚及方三之不足背鈕盤螭四厭方際鈕盡璽
&KR0008之上取中道一横窽可徑二分舊貫以韋條面有篆
[030-13a]
文八刻畫捷徑位置勻通皆若蟲鳥魚龍之狀急召楊
桓辨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夀永昌是古傳國璽也自金
既取於宋之後寶璽出處得失亦未見有明説及我元
適集皇太孫寶所歸之際應期而出臣職總御史親㑹
盛事不可以不録又圖中别有一璽其文亦八旁注曰
此傳國璽背文也今見寶璽之背皆刻螭形盤屈凸凹
不齊徧壓四際無地可置此文當别是秦一璽非今傳
國璽也此又不可不辨 丹鉛總録元朝元貞三十一
[030-13b]
年穆呼哩曽孫碩迪卒其妻出古玉印貨之中丞崔彧
秘書丞楊桓辯其為傳國璽上之按秦始皇之璽一曰
皇帝夀昌一曰既夀永昌已傳疑有二矣至朱梁亡入
於後唐又唐主存朂謀即位魏州僧以傳國璽獻遂即
位則後唐之璽蓋有二也璽既有二則必有一贗矣是
以今日既曰與潞王從珂同焚於洛陽之𤣥武樓矣而
他日段義又得之以為宋哲宗獻今日既曰入金與金
哀宗同焚於蔡州之幽蘭軒矣而翟朝宗又得之以為
[030-14a]
宋寧宗獻若果贗而酷肖則宋徽宗正衒名受欺者又
何疑其檢無螭角無缺却之不用而别制定命寶邪贗
跡在宋屢敗露矣而元之崔彧楊桓又何由得之寡婦
貨物而獻之余意以為楊桓素工篆書即著六書綂者
必桓私刻之謀於崔彧而託名於碩德之妻無疑崔彧
之意欲迎合皇太妃以翊戴成宗而為此眩耀俗目而
定其位耶 七修𩔖藁我明璽共九顆在内尚寶監女
官収掌用時尚寶司以掲帖赴内監取用也其文不同
[030-14b]
各有所用奉天之寶祀天地用之皇帝之寶詔赦聖㫖
用之皇帝行寶立封及賜勞用之皇帝信寶詔親王大
臣調兵用之天子之寶祭祀鬼神用之天子行寶封建
外夷及賜勞用之天子信寶詔外夷調兵用之制誥之
寶一品至五品誥命用之勅命之寶六品至九品用之
 王泌東朝紀建文元年使者還自西方得玉於雪山
廣二尺色青先是上在宫儲時嘗夢神致上帝命授以
重寶及是始應命工琢為大璽方尺六寸九分親定其
[030-15a]
文曰天命明德表正萬方精一執中宇宙永昌名曰凝
命神寶
神仙璽 集仙傳天皇大帝遣繡衣使者冷廣子期賜
大茅君盈神璽 漢武内傳王母來降别有天仙佩金
剛靈璽 廣博物志紫書金根經有青精玉璽龜山元
籙有流金鳳璽太清中經有天一八極璽
   印附印囊/
總論 説文印執政所持信也 釋名印信也所以封
[030-15b]
物以為驗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也 器物叢談印
所以示信也惟天子印曰璽用玉其餘王公卿大夫士
或曰印或曰章非用金銀則用銅鐡 續事始州縣之
印始於春秋之時商鞅書曰法令之長印以封券則有
司之賜印已見於秦孝公之時 事物紀原七雄之時
臣下璽始稱曰印史記蘇秦佩六國相印是也 漢舊
儀秦以前人臣皆得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所好也秦
以印稱璽以玉不通臣下用 漢楊僕傳懷銀黄垂三
[030-16a]
組師古注銀銀印也黄金印也 相印經印有八角十
二芒凡印欲周正上隆下平光明潔清如此為善 職
官分紀節度使視事三日洗印視其刓缺謂之滌篆
晉中興書孔愉嘗行經餘不亭見籠龜於路者買而放
之溪中龜中流左顧者數四及封侯鑄侯印而龜紐左
顧三鑄如初 陳善捫蝨新話段太尉倒用司農印以
追賊將韓旻足得符印遂還此太尉一時權以濟事也
然予在鎮江嘗見林倅云今在州縣獄中或走去罪人
[030-16b]
但倒用印印所追捕文書賊可必得不知古人還用此
法或偶合耶予又觀抱朴子曰古人入山皆佩黄神越
章之印行見新虎跡以順印印之虎即去以逆印印之
虎即還此亦倒用印法也
印制 唐車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子及妃
璽皆金為之藏而不用太皇太后皇太后封令書以宫
官印皇后以内侍省印皇太子以左春坊印妃以内坊
印 春明退朝録近朝皇太后皇后皆有印篆文曰皇
[030-17a]
太后之印皇后之印故事二宫立各有宫名長春長樂
長信之類是也宜以宫名為文至尊之位不合言印當
云某宫之寶 晉服制婕妤銀印青綬佩采瓄玉 漢
舊儀諸侯王黄金印槖駞鈕文曰璽列侯黄金印龜鈕
文曰印丞相將軍黄金印龜鈕文曰章中二千石銀印
龜鈕文曰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銅印鼻鈕文曰印鼻/鈕
謂鈕但作鼻不/為蟲獸之形 前漢百官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太
傅太師太保皆金印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光
[030-17b]
禄大夫無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大夫博士御史謁
者郎無秩比二百石以上皆銅印 合璧事𩔖漢武時
據土數五故五字為印文若印文不足五字則以之字
足之 東觀記馬援上書曰臣所假伏波將軍印書伏
字犬外嚮成臯令印臯字為白下羊丞印四下羊尉印
白下人人下即一縣長吏印文不同恐天下不正者多
符印所以為信也所宜齊同薦曉古文字者事下大司
空正郡國印章奏可 東觀記段熲上書掠得𦍑侯君
[030-18a]
長金印四十三銅印三十一錫印一枚尉印五枚 魏
武設官令魏諸官印各以官為名印如漢法斷二千石
者章 隋書陳制金章或龜鈕或貔鈕豹鈕銀章或龜
鈕熊鈕羔鈕鹿鈕銀印或珪鈕兔鈕銅印率環鈕 後
魏書高祖詔軍警給雀印傳符次給馬印 事物原始
杜佑通典曰北齊有督攝萬機之印一鈕以木為之長
一尺二寸廣二寸五分背上為鼻鈕長九寸厚一寸廣
七分腹下隱起篆文曰督攝萬機四字今之條印闗防
[030-18b]
始於此也 詞林海錯唐太宗賜右軍黄銀印於虞世
南價在黄金上且能辟鬼 通典唐開元二十三年吏
部尚書李暠奏告身印與曹印文同請加告身兩字
鄴侯傳肅宗在靈武鑄印追兵文曰六合大同印 山
堂肆考唐宗室李説請為監軍使王定遠别鑄印上許
之監軍有印自定遠始 翰林志晉開運中賜學士院
書詔金印一 張舜民畫墁録唐印文如絲髮宋印文
如筯開封府三司印文尤麄猶且嵗易以此可見事之
[030-19a]
繁簡也 七修𩔖藁漢唐宋印文多是小篆我明外任
諸衙門者皆疊篆惟總兵者柳葉篆御璽王府之寶玉
箸篆疊篆必九摺取乾元用九之説惟厯日印文七疊
取日月五星七政義也御史印文八疊取唐臺儀八印
義也二品以上用銀印三品以下是銅印御史者鐡印
 正字通明制内外諸司印文俱用疊篆以九摺畫而
止字用成雙不及雙者足以之字其印形皆方大小有
差餘雜職衙門形稍長不方謂之條記 弇州筆記東
[030-19b]
南諸國用鍍金銀印朝鮮日本浡泥國王哈宻忠順王
瓦剌西番王俱金印宗人府五府六部察院各都司布
政司衍聖公張真人用銀印應順天府三品文淵閣五
品亦銀印印特小永樂間灌頂國師烏思藏闡化王用
玉印螭鈕金匣龍袱
諸印 漢書武帝令刻玉印賜欒大文成文曰天道將
軍 羣碎錄王莽傳剛卯長三寸廣一寸四分或用金
玉刻作兩行書曰正月剛卯又曰疾日剛卯凡六十六
[030-20a]
字以正月夘日作此印佩之以袚除不祥 陳畱風俗
傳巴吾縣者宋雜陳楚地故梁國寧陵種龍鄉也今其
都印文曰種龍 胡綜别傳呉時掘得銅印以琉璃為
蓋布雲母於其上大帝以問綜綜曰秦皇以金陵有天
子氣處處埋寶玉以當王氣此即是也 吴志孫皓天
冊元年呉郡言掘得銀印長一尺廣三分刻上有年月
字於是改年大赦 北史魏正平二年詔曰朕於苑内
𫉬方寸玉印其文曰子孫長夀後魏太武大延元年有
[030-20b]
鄙婦人持方寸玉印詣潞縣侯孫家既而亡去莫知所
在印有三字為龍鳥之形要妙竒巧不類人跡文曰旱
疫平 後魏書高祖永明元年上谷郡人獻玉印上有
蛟龍之文 北史孝昌中於廣平王第掘得古玉印勅
召祖瑩與黄門侍郎李琰之辨之瑩曰此是于闐玉晉
太康中所獻乃以墨塗字觀之果如瑩言 續漢書劉
昭曰桃印本漢制以止惡氣 抱朴子古之人入山者
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其廣四寸其字一百二十以封泥
[030-21a]
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則虎狼不敢近其内也 虎豹
法道士當刻棗心作印方四寸
異印 搜神記張顥為梁相天新雨後有鳥如山鵲飛
翔近地令人摘之化為石顥命椎破得一金印文曰忠
孝侯印顥上之藏宫後議郎汝南樊衡夷上言堯舜時
舊有此官今天降印宜可復置顥漢靈帝時至太尉
五侯鯖晉時曲陽縣市黄慶宅東有園種菜鮮異㧞去
更生恒有白光似懸絹道士傅古德掘之得玉印文曰
[030-21b]
長承萬福 杜陽編肅宗時天帝授尼真如八寶使達
於天子其四曰玉印大如半手其文如鹿陷之印中著
物則形見 杜陽編順宗元和五年給事中張維則自
新羅使回云於海上泊洲島間見花木臺殿有數公子
命一青衣捧金龜印以授維則乃置之於寶函復語維
則曰致皇帝還舟中回顧舊路悉無蹤跡金龜長五寸
上負黄金玉印面方一寸八分其篆文曰鳳芝龍木受
命無疆維則達京師即具以事進上曰朕前世豈非仙人
[030-22a]
乎 洪邁夷堅志宣和中龍澄嘗於瀼水中𫉬玉印印
文非世間篆籒澄見天神立於傍曰此印上帝所寶今
守䕶不謹遂落扵此神俄不見澄懼乃奉印投原處
雲谷雜記紹興中洞庭漁人𫉬一印方僅二寸其制甚
古鈕有連環四兩兩相貫上有一大環總之漁者以為
金競而訟於官辨其文乃夀亭侯印四字遂畱長沙官
庫吏見印上時有光焰白於官乃遣人送荆門軍關侯
祠中光怪遂絶淳熈四年玉泉寺僧將獻東宫印已函
[030-22b]
而未𤼵忽光焰四起衆皆驚愕不復獻
印囊 中華古今注青布囊所以盛印也劾奏之日則
以青布囊盛印於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劾奏之日則
以青繒為囊盛印扵後謂劾奏尚其質直故用布非劾
奏日文明故用繒自晉朝已來劾奏之官專以印居前
非劾奏之官專以印居後 魏志平原太守劉邠取印
囊著器中使管輅筮之輅曰内方外圓五色成文含寶
守信出則有章此印囊也
[030-23a]
   綬
總論 禮玉藻注綬者所以貫佩玉相承受者也 漢
高紀注組綬也所以帶璽也 吕忱字林綬紱也 漢
官儀綬者有所承受之也所以别尊卑彰有德 董巴
輿服志戰國解去紱佩畱其絲襚以為章表秦乃以采
組連結於襚光明章表轉相結綬故謂之綬 漢官儀
綬長一丈二尺法十二月闊三尺法天地人舊用赤韋
示不忘古也秦漢易之以絲至今以為常製 孔氏雜
[030-23b]
説漢時印綬非若今之金紫銀緋長使服之也蓋居是
官則佩是印綬既罷則解之故三公輩上印綬也按後
漢張奐傳云吾前後仕進十要銀艾銀即印艾即綠綬
也謂之十要者一官一佩之耳印亦不甚大淮南王曰
方寸之印丈二之組是也晉時婦人亦有印綬虞潭母
賜金章紫綬是也 周祈名義考綬有二一以佩玉謂
之禭一以佩印謂之組訓者未甚分曉古人佩玉以比
德必有綬維之乃可佩徐廣曰秦以絲組連結於繸轉
[030-24a]
相結綬漢制繸綬之間得施玉環鐍詩所謂鞙鞙佩璲
是也今錦綬乃其遺制佩印以檢姦萌亦必有綬以繋
之乃可佩翟方進傳赤&KR0008縌師古曰&KR0008所以繋印石顯
為中書令民歌曰印何纍纍綬若若耶淮南王所謂方
寸之印丈二之組是也今印鑰縚乃其遺意
綬制 禮玉藻天子佩白玉而𤣥組綬公侯山𤣥玉而
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
綬士佩瓀玫而緼組綬 董巴輿服志乗輿黄赤綬五
[030-24b]
采黄赤縹紺淳黄圭長二丈九尺五百首太皇太后皇
太后皇后皆同 漢官儀乗輿綬黄地骨白羽青絳縁
五采四百首長二丈三尺 漢名臣奏大司空朱㳺奏
曰車府丞横受詔乗輿綬五采何黄多也可更用赤絲
為地 明諸司職掌皇帝衮冕大綬六采用黄白赤𤣥
縹緑織成純𤣥質五百首小綬三色同大綬間織三玉
環 北堂書鈔蔡邕獨斷云皇后赤綬玉璽貴人緺綟
金印案緺綟色似緑緺音戈綬文也綟音例綬也 晉
[030-25a]
令皇太子及妃諸王𤣥朱綬郡公主朱綬 東宫舊事
皇太子納妃有絳地織成綺綬 明諸司職掌東宫綬
五采用赤白𤣥縹緑織成純赤質三百三十首小綬三
色同大綬間織親王綬同惟三百一十首世子郡王綬
紫質用紫黄赤三采織成間織 晉服制婕妤銀印青
綬佩采瓄玉 山堂肆考齊永明中有司奏貴妃淑妃
竝加紫綬金章佩于闐玉 魏武帝内誡令公主貴人
金印藍綬 羣書考索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
[030-25b]
組為緄帶各如其綬色黄金辟邪首為帶鐍飾以白珠
 漢書高帝初諸侯王置金璽盭綬注盭緑也草名出
琅玡平昌縣似艾可染綠因以為綬 蔡邕雜章相國
金印緑綬位在公上所以殊異休烈羣臣莫得而齊
董巴輿服志諸侯王赤綬四采赤黄縹紺淳赤圭長二
丈八尺三百首公主大貴人諸侯皆同諸國貴人相國
緑綬三采緑紫紺淳緑圭長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公
侯將軍紫綬二采紫白淳紫圭長丈七尺百八十首公
[030-26a]
主封君同九卿中二千石青緺綬二千石青綬三采青
白紅淳青圭長丈七尺百二十首自青綠已上縌音/逆
長三尺二寸與綬同采而首半之縌者古佩襚也佩襚
相迎受故曰縌紫綬以上縌綬之間得施玉環玦千石
六百石黑綬三采青赤紺淳青長丈六尺八十首四百
丞/尉三百長/相二百石皆黄綬一采淳黄圭長丈五尺六十
首自黑綬以下縌綬長三尺與綬同采而首半之百石
青紺綬一采宛轉繆織圭長丈二尺凡先合單紡為一
[030-26b]
絲四絲為一扶五扶為一首五首成一文文采淳為一
圭首多者絲細少者絲麤皆廣尺六寸 晉輿服志相
國太尉御史大夫三公皆紫綬二千石以上皆青綬光
禄大夫比六百石以上皆墨綬大夫博士御史謁者郎
無之其僕射御史治書尚符璽者有印綬比二百石以
上皆黄綬郡公縣公縣侯大夫夫人皆青綬 漢官儀
卿大夫藻火綬青地綬桃花綬故曰三彩綬 焦貢易
林二千石官白艾綬注以艾草染之故曰艾綬 漢朱
[030-27a]
博傳刺史不察黄綬師古注丞尉職卑皆黄綬 漢書
左雄曰今之墨綬猶古諸侯注墨綬謂令長即古子男
之國也 明諸司職掌文武官朝服一品二品綬用緑
黄赤紫四色線織雲鳳四色花錦下結青絲網三品四
品綬黄緑赤紫四色織雲鶴花錦下結青絲網五品綬
黄緑赤紫四色織盤鵰花錦下結青絲網六品七品綬
黄緑赤三色織練鵲花錦下結青絲網八品九品綬黄
緑二色織鸂鶒花錦下結青絲網 博物志太僕朱浮
[030-27b]
言詔書云百官皆帶王莽時綬又不齊因前袁安故綬
李渉等六家所織綬不能具丙丁文募能為綬作丙丁
文者 北史從省之服初無佩綬何稠曰此乃晦朔小
朝之服安有人臣謁帝而除去印綬兼無佩玉之節乎
乃加獸頭小綬及佩一隻 晉輿服志假印綬而官不
給鞶囊得自具作但假印不假綬者不得佩綬鞶古制
也漢世有鞶囊者佩在腰間或謂之綬囊
諸綬 西京雜記合德遺飛燕五色文綬 上清經元
[030-28a]
始皇上丈人佩九色自然之綬 漢武内傳西王母佩
交帶靈飛綬上元夫人佩鳳文琳華綬
   符附檄/
總論 文心雕龍符者孚也徵召防偽事資中孚三代
玉瑞漢用金竹末代從省代以繻矣 説原符者篆刻
文字而中分之 器物叢談符契也代古之珪璋剖而
相合長短有度用以證召兼防欺詐者也古者以竹為
之故字從竹及後世詐偽蠭起以竹易得之物又不足
[030-28b]
為之防於是有以銅鐵金銀鑄為物象而用之者皆剖
而為兩一畱在内一給付外今之世又至於從省代以
書翰毋乃實是而名非歟 龍魚河圖黄帝攝政有蚩
尤兄弟八十一人誅殺無道黄帝以仁義不能禁止乃
仰天而嘆天遣𤣥女下授帝兵符遂伏蚩尤 漢書高
祖與功臣剖符作誓 文帝紀闗无用傳注傳信也或
用棨或用繒棨者刻木為合符也 漢書甯成為内史
抵罪髠鉗乃解脱詐刻傳以出闗歸家注傳謂過闗之
[030-29a]
符也
歴代符 漢文帝紀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注應
劭曰銅虎符第一至第五國家當𤼵兵遣使者至郡合
符符合乃聽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長五寸鐫刻
篆書第一至第五張晏曰符以代古之珪璋從簡易也
師古曰與郡守為符者謂各分其半右畱京師左以與
之 陳繼儒虎薈漢舊儀銅虎符𤼵兵長六寸竹使符
出入徵𤼵古今注云銅虎符銀錯書之張晏云銅取其
[030-29b]
同心也吕后崩齊王中尉紿齊相召平曰王欲𤼵兵非
有漢虎符驗也東萊曰然則文帝以前蓋有虎符矣此
謂文帝初作者豈非用銅於此始乎 後漢書初禁網
尚簡易但以璽書𤼵兵未有虎符之信杜詩上疏曰舊
制𤼵兵皆以虎符其餘徵召竹使而已符象合取為大
信所以明著國命欽持威重也間者𤼵兵但有璽書或
以詔令如有奸人詐偽無由知覺愚以為軍旅尚興賊
虜未殄召兵郡國宜有重謹可立虎符以絶奸端書奏
[030-30a]
世祖説之 雲烟過眼録銅虎符一全體具存背上篆
云某處𤼵兵待行腹下分書十千唯戊癸二字合全餘
八字皆平腹内作牝牡五竅開合之則一全虎也往往
有漢虎符者如褚雪巘及吾真白所収皆是如符牌様
上鑄一小虎形下云某處𤼵兵或左右或止有一邊今
此全虎形亦異矣褚雪巘所藏銅虎符一半上有篆文
六云某處𤼵兵合同下有楷書甲至癸十字各擬古吾
真白所収虎符一長有一尺五寸廣四寸上剡首下平
[030-30b]
一面作虎蹲在上下有漢欵識字云第一至第五皆面
上作身通垂下有磨滅不可辨剡首二邊有字刋年月
磨滅難辨 妮古錄余見銅虎符僅二寸許虎各半合
而為一色如碧羽微帶黄金 六典隋煬帝幸遼東命
鄭𤣥為京師畱守樊子蓋為東都畱守有治績為别造
玉麟符賜之以代銅獸注傳符之制京師畱守曰玉麟
符 北史隋制京官五品以上佩銅魚符開皇時頒木
魚符于總管刺史雌一雄三又頒木魚符於京官五品
[030-31a]
以上開皇七年頒青龍符於東方總管刺史西方以白
虎南方以朱雀北方以𤣥武開皇十七年頒銅虎符於
驃騎車騎府 張鷟耳目記漢𤼵兵用銅虎符及唐初
為銀兔符以兔子為符瑞故也又以鯉魚為符瑞為銅
魚符以佩之至偽周武姓也𤣥武龜也又以銅為龜符
 新唐書高祖初入長安罷隋竹使符班銀菟符其後
改為銅魚符以起軍旅易守長京都畱守折衝府提兵
鎮守之所及左右金吾宫苑總監収監皆給銅魚符宫
[030-31b]
殿城門給交魚符巡魚符左廂右廂給開門符閉門符
蕃國亦給符雄雌各十二銘以國名雄者進内雌者付
其國朝貢使各齎其月魚而至不合者劾奏 唐志皇
太子監國給雙龍符左右皆十兩京北都畱守給麟符
左二十右十九東方諸州給青龍符南方諸州朱雀符
西方諸州白虎符北方諸州𤣥武符皆左四右三左者
進内右者付外行軍所亦給之 演繁露六典符寶即
隨身魚符之制曰所以明貴賤應宣召左二右一其飾
[030-32a]
有玉金銀三等其符題云某位姓名案此之謂符者初
用一本對中書其人官位姓名書已乃析而二之右付
其人所謂右一者是也左則藏之於内或有宣召即内
出左契以與右合參驗而同乃始得入其在古制則官
得通籍禁中者至入宫門案牒省驗其人年貌官位皆
同乃入者也漢太守之官必得左符以出至郡用以為
驗蓋右符先以畱州故令以左合右也唐世刺史亦執
左魚至州與右魚合契亦其制也唐世左魚之外又有
[030-32b]
敕牒將之故兼名魚書唐書曰開成二年幽州節度使史
元忠奏當管八州準門下牒追刺史右魚各一隻臣勘
自天寶末年頻有干戈竝皆失墜伏乞各賜新銅魚可
之後有詔刺史已有制書為驗左魚不給 唐志傳信
符以給郵驛通制命
諸符 真誥老君佩神虎之符 山堂肆考黄帝出軍
訣帝討蚩尤夢西王母遣人以符授之帝寤立壇而請
有𤣥龜銜符從水中出置之壇中道家符籙始此人君
[030-33a]
詣道壇受符籙始於南北朝魏時 抱朴子或問辟五
兵之道抱朴子曰以五月五日著赤靈符於心 書蕉
盩厔有玉女洞飛泉甘冽蘇子瞻過此汲兩瓶去恐後
復取為從者所紿乃破竹作券使寺僧藏之以為徃來
之信戲曰調水符
檄 演繁露魏武奏事曰有急以鷄羽挿木檄謂之羽
檄説文曰檄以木簡為書長尺二寸
   節附眊/
[030-33b]
總論 孔氏雜説漢高帝紀注節以毛為之上下相重
取象竹節因以為名將命者持之以為信後漢光武紀
注節所以為信也以竹為之柄長八尺以㲠牛尾為其
旄三重 器物叢談節出使操持之物所以為行道之
信亦以竹為之或以金玉為之其長也亦有度有所將
命則出而給之入而歸之使之達諸其外而無所畱滯
焉 記玉藻凡君召以三節二節以走一節以趨注節
所以明信輔君命也使使召臣急則持二緩則持一
[030-34a]
周禮地官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凡通達
於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無節者有㡬則不達注將
送者執此節以送行者皆有道里日時課如今郵行有
程所以防容姦擅有所通也 羣書考索漢竹使符竹
箭五枚長五寸然則先王之節其長亦不過於此若夫
旌節之制又加長焉觀蘇氏之杖節則非以寸計之也
古節 周禮掌節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
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
[030-34b]
皆金也以英蕩輔之門闗用符節貨賄用璽節道路用
旌節 周禮小行人達天下之六節都鄙用管節 周
禮注土國平地也山多虎平地多人澤多龍以金為節
鑄象焉必自以其國所多者于以相别為信明也今漢
有銅虎符 禮書節之為物或以角或以金或以竹或
用以守或用以使或用以民周官掌節之所掌者八玉
節也角節也虎節也人節也龍節也符節也璽節也旌
節也小行人之所達者六虎節也人節也龍節也旌節
[030-35a]
也符節也管節也玉節角節此用以守者也虎節人節
龍節此用以使者也符節璽節旌節此用於使與民者
也析竹為符節全竹為管節 羣書考索小行人有管
節而掌節無之者掌節所掌謂之邦節以輔王命則所
謂邦國之使節使邦國者所執也小行人所達謂之天
下之節則邦國都鄙使者所執非王官所掌也掌節無
都鄙之使節以使都鄙者無節特以旌節行之也小行
人無璽節以其所掌者使節而貨賄之事不預也 嚴
[030-35b]
助傳武帝曰吾不欲出銅虎符𤼵兵郡國乃遣嚴助以
節𤼵兵㑹稽 漢武帝紀太子以節𤼵兵與劉屈氂戰
於是更加節黄旄注時太子亦𤼵節以戰故加其上旄
以别之 古今注蘇武使單于十九年杖節而回節旄
落盡 宋朝㑹要金節隋制也以八層黄繡龍袋籠之
 唐車服志唐高祖初大將出則賜旌以顓賞賜節以
顓殺節懸畫木盤三相去數寸隅垂赤麻餘與旌同
中華古今注唐節制皆從太府寺准三禮定之虎節人
[030-36a]
節龍節皆以紫檀木畫其形象御親金書以賜重臣碧
油籠之殁而不用則倒進之
諸節 太洞玉經八皇老君把紫鳳之節 異聞錄紫
陽真人周義山入蒙山遇羨門子乗白鹿佩青旄之節
毦 漢魏故事與外國節皆用赤黑為毦異於常節
魏畧劉先主性好結眊時有人遺犛牛尾手自結之
北堂書鈔庾翼與燕王書云今致孔雀毦二枚案毦音
二羽毛飾也 外國傳黑白毦出天竺國 北堂書鈔
[030-36b]
俗説云謝安小兒時便有名譽流聞遠國慕容廆餉謝
白狼毦一雙謝時年十三 魏武與楊彪書今贈足下
十鈴毦一具
   金牌
朝野雜記宋制金字牌用木為之朱漆黄金字光明眩
目過如飛電望之無不避路日行五百里軍中有機速
處分直自御前𤼵下三省樞宻院皆不得與被之者莫
敢遲延猶唐之朱書御札也 羣書考索咸平六年給
[030-37a]
軍中傳信牌先是石普言北面抗敵行陣間有所號令
則遣人馳告多侠計畫後虞奸詐請令將帥破以持之
遇傳令則合而為信帝以為古有兵符既而乆廢因漆
木為牌長六寸闊三寸腹背刻字而中分之置鑿枘令
可合又穿二竅容筆墨上施紙札臨陣則分而持之或
傳令則置其言繋軍吏之頸至彼合置復命 洪邁容
齋三筆金國每遣使出外貴者佩金牌次者佩銀牌俗
呼為金牌銀牌郎君北人以為契丹時如此牌上若篆
[030-37b]
字六七或云阿骨打花押也殊不知此本中國之制五
代以來庶事草創凡置奉使於外但給樞宻院牒太宗
太平興國三年因李飛雄矯乘廏馬詐稱使者欲作亂
既捕誅之乃詔自今乗驛者皆給銀牌國史云始復舊
制此則非起於金也太宗端拱二年復詔先是馳驛使
臣給篆書銀牌自今宣罷之復給樞宻院牒 三朝國
史銀牌唐製差𤼵驛遣則門下省給傳符以通天下之
信宋朝符券皆樞宻院主之舊有銀牌以給乗驛者闊
[030-38a]
一寸半長五寸面刻隸字曰勅走馬銀牌凡五字首為
竅貫以韋帶其後罷之樞宻院給券謂之顯子太平興
國三年李飛雄詐乗驛謀亂伏誅罷樞宻院券别制新
牌闊二寸半長六寸易以分書上鈒二飛鳳下鈒二麒
麟兩邊年月貫以紅絲絛端拱中使臣䕶邊兵多遺失
之者又罷銀牌復給樞宻院顯子 明㑹典金牌之制
面上鑄仁義禮智信五字號下鑄守衛二篆字背鑄凡
守衛官軍懸帶此牌等二十四字仁字號俱龍形義字
[030-38b]
號俱虎形禮字號俱麒麟形智字號俱獅子形信字號
俱祥雲形又有勇字號銅牌又有牙牌公侯伯勲字號
駙馬親字號文官文字號武官武字號樂官樂字號
   鐵券
格古要論漢高帝平定天下即剖符封功臣上者王次
者侯及赦淮陰侯十二年又大封功臣百四十有三人
為侯大侯不過萬家小侯五六百戸於是申以丹書之
信重以白馬之盟始作鐵券其内鏤字以金塗之故名
[030-39a]
曰金書鐡契其封爵之誓有曰使黄河如帶泰山若礪
國以永存爰及苗裔作金匱石室藏之宗廟歴代因之
以賜功臣 唐代宗紀功臣皆賜鐵券藏名太廟畫像
凌烟閣 演繁露唐辛齊炅玉堂新制鐵券半缺形如
小木甑上有四竅可以穿絛凸面鐫字陷金以煥之從
齊炅所記以想其制是劵也鐵質金字本行正圓而空
虚其中鐫勒制文於外已乃用古傳别法中分其器而
二之一以藏官一以授諸得券之人故今存於世者形
[030-39b]
如半甑正與契券兩别之理相應也 輟耕錄唐昭宗
賜吳越武肅王錢鏐鐵券如瓦高尺餘闊二尺許券詞
用黄金商嵌一角有斧痕 古今事物考國朝洪武二
年制鐵券給賜功臣面刻誥文背鐫免罪減禄之數字
以黄金填之左右二面合一字號右給功臣左藏内府
   魚袋
唐志魚袋即古之算袋魏文帝易以龜取其先知歸順
之義唐改魚袋取其合魚符之義自一品至六品皆服
[030-40a]
之魚袋以明貴賤應召命者皆盛以魚袋三品以上飾
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 談苑三代以韋為算袋盛算
子及小刀磨石等魏易為龜袋唐永徽中四品官竝給
隨身魚天后改魚為龜唐初卿大夫没追取魚袋永徽
中敕生平在官用為褒飾没則収之情意不忍五品以
上薨魚更不追取 岳珂愧郯錄予閲朝野僉載有曰
唐高宗上元年中令九品以上佩刀礪算袋粉帨為魚
形結帛作之取魚之衆鯉彊之兆也至天后朝乃絶景
[030-40b]
雲之後又準前結帛魚為飾竊疑魚袋之始意或出此
武后既廢帛魚亦改龜佩正一意度耳 㑹要高宗咸
亨三年五月三日始令京官四品職事佩銀魚是日内
出魚袋徧賜之 隋唐嘉話朝儀魚袋之飾唯金銀二
等至武后乃改五品以銅中宗反正從舊 唐輿服志
垂拱中都督刺史始賜魚天授二年改佩魚為龜其後
三品以上龜袋飾以金四品以銀五品以銅中宗初罷
龜袋復給以魚郡王嗣王亦佩金魚袋景龍中令特進
[030-41a]
佩魚散官佩魚自此始景雲中詔衣紫者魚袋以金飾
之衣緋者以銀飾之開元初駙馬都尉從五品者假紫
金魚袋都督刺史品卑者假緋魚袋五品以上檢校試
判官皆佩魚百官賞緋紫必兼魚袋謂之章服當時服
朱紫佩魚者衆矣 五代史安重榮既僣侈以為魚袋
不足貴刻玉為魚佩之 格古要論雍熈元年十一月
丁夘祀南郊大赦初許陞朝官服緋紫及二十年者叙
賜緋紫内出魚袋以賜近臣自後内外陞朝文武皆帶
[030-41b]
魚是凡服紫者飾以金服緋者飾以銀京朝官幕職州
縣官賜緋紫者亦帶魚袋親王武官内職將校皆不帶
魚袋宋朝魚袋之制自此始 服飾總論我宋紫袍者
除武臣外文官之制庶僚佩金魚未至侍從而特賜帶
者不佩魚大觀制中書舍人諫議待制權侍郎佩魚權
尚書御史中丞資政殿端明殿閣學士直學士正侍郎
給事中不佩魚元豐制翰林學士以上尚書執政官宰
相佩魚其叙如此若猛進躐得者則不然彼武臣節度
[030-42a]
使班翰林學士上六曹尚書下至今止横金迄拜太尉
則恩禮視執政佩魚矣又文官借服者不佩魚故繋銜
止稱借紫借緋及政和中王詔延素始建請借服皆佩
魚如賜者從之然差敕止仍舊云可特差某職任仍借
緋或借紫而已而其後繋銜者多自稱曰借紫金魚袋
借緋魚袋然終無所據也書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夫豈濫予者耶 燕翼詒謀録舊制借緋借紫皆不佩
魚王詔為刑部侍郎上奏云與胥吏無别非所以示觀
[030-42b]
瞻乞與賜服人同佩魚從之然既許其佩魚袋則當改
其銜為借紫金魚袋借緋魚袋今尚仍舊銜此有司失
於申明也 馬永卿懶真子録張貽孫問魚袋制度答
曰今之魚袋乃古魚符必以魚者蓋分左右可以合符
唐人用袋盛魚今人以魚飾袋非古制也 格古要論
按宋狀元陳堯咨善射號小由基母夫人怒以杖擊之
其金魚墜地以此觀之則金魚必刻木為之而飾以金

[030-43a]
   圭
說文圭瑞玉也上員下方以封諸侯楚爵有執圭 白
虎通圭以為信也上鋭陽也下方隂也 白六帖禹治
水畢堯賜之𤣥圭以章其成功 遁甲開山圖禹開宛
委山得赤珪如日碧珪如月一尺二寸 周禮大宗伯
以青圭禮東方 羣書考索天子執冒四寸以朝諸侯
名玉曰冒者言德能覆蓋天下也四寸者方以尊援卑
以小為貴也其圭邪刻之以冒諸侯之圭以為瑞信
[030-43b]
禮書王之大圭長三尺則尺有二寸所以錫諸侯也諸
侯之圭長不過九寸錫以尺有二寸使寶之而已 周
禮典瑞王晉大圭執鎮圭繅藉五采五就以朝日繅有/五采
文所以薦玉木為中幹用韋衣而畫之就/成也王朝日者示有所尊訓民事君也公執桓圭二/王
之後及王之上公雙植曰桓/宫室之象所以安其土也侯執信圭伯執躬圭繅皆
三采三就信身也身圭躬圭皆象人形/為琢飾義取其慎行以保身子執榖璧男執
蒲璧繅皆二采再就義取榖所以飬人蒲為席以安人/二圭或以穀或蒲文為琢飾璧皆
徑五/寸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兩圭有邸以祀地旅四
[030-44a]
謂於中央為璧圭著四面一玉俱成/邸本也圭本著於璧圭末四出故也圭璧以祀日月
星辰琬圭以治德結好琰圭以易行除慝有鋒芒并征/伐誅討之象
土圭以致四時日月以度景致/日長五寸 考工記玉人之事鎮
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命
圭七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
天子執冒四寸以朝諸侯天子圭中必四圭尺有二寸
以禮天大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天子服之土圭尺有
五寸以致日以土地祼圭尺有二寸有瓚以祀廟琬圭
[030-44b]
九寸而繅以象德琰圭九寸判規以除慝以易行璧羨
度尺好三寸以為度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穀圭七
寸天子以聘女 禮書大圭不瑑玉人曰大圭長三尺
予上終葵首天子服之鄭氏釋玉藻曰珽亦笏也或謂
之大圭球美玉也釋玉人曰大圭或謂之珽杼殺也終
葵椎也為椎於杼上明無所屈也蓋天子之笏其玉以
球其不瑑也謂之大圭其方正也謂之珽其實一也終
葵首六寸相玉書曰珽五六寸明自照是也典瑞曰搢
[030-45a]
大圭玉藻曰搢珽玉人曰天子服之荀子曰天子御珽
然則搢之者服之也御者進之也天子諸侯之笏必以
人進之大夫士則服之而已玉藻曰史進象笏諸侯之
禮也 明㑹典皇帝圭長一尺二寸東宫圭長九寸五
分親王圭長九寸二分五釐世子郡王圭長九寸 江
隣㡬雜志契丹謂圭為曜辣
琮璧等 白虎通半圭為璋方中圓外曰璧半璧曰璜
圓中牙身𤣥外曰琮珪之為言潔也璧之為言積也璜
[030-45b]
之為言光也璋之為言明也琮之為言聖也 周禮以
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黄琮禮地以
青珪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𤣥璜禮
北方注琮瑞玉形似車缸赤璋象夏物榮盛琥為虎形
虎猛象秋 考工記璧琮九寸侯以享天子璧琮八寸
以頫聘駔琮五寸宗后以為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
厚寸是謂内鎮宗后守之駔琮七寸鼻寸有半寸天子
以為權瑑琮八寸諸侯以享夫人駔組也以組繫/琮因名駔琮大璋
[030-46a]
中璋九寸邊璋七寸射四寸厚寸黄金勺青金外朱中
鼻寸衡四寸有繅天子以巡守宗祝以前馬大璋亦如
之諸侯以聘女瑑圭璋八寸牙璋中璋七寸射二寸厚
寸以起軍旅以治兵守
   笏附笏囊/
總論 物原殷湯作笏及鞶囊 樂記武王散軍而郊
射裨冕搢笏 説文笏手板也 釋名笏者君有教命
及所啓白則書其上備忽忘也 輿服雜事有指畫於
[030-46b]
君有受命於君前書笏備用也 中華古今注笏者記
其忽忘之心禮云天子以圭諸侯以球大夫以魚須一
品至五品以象為之六品至九品以木為之禮云端畢
紳搢笏 書叙指南玉笏曰琛板見劉義恭啓 山堂
肆考漢蕭何有相手板經魏司空陳長史見此書歎服
以示許士宗韋仲將管輅郭景純以夜兼晝方得其妙
理相手板取五行尋四時定八節明二十四氣百不失
一板長一尺五寸廣一寸五分上狹而薄下廣而厚八
[030-47a]
角十二芒竝欲端平板形皆完淨板凶少吉多者可用
吉少凶多者不可用也板頭是君座板頭有横理與君
共事必不得終分板作四分上一分為二親左為父右
為母第二分都為婦第三分左為男右為女第四分左
為奴右為婢婢之下畔方畱為田宅財物牛馬猪羊鷄
犬之屬以五行十二時分若其處崩毁破裂弔節蝎穿
兆隨所主而應焉 南部新書李參軍善相笏休咎必
驗呼為李相笏又龍復本者無目凡有象簡竹笏以手
[030-47b]
捻之必知官祿年夀 相手板經當令理通直從上至
下直如弦不得出邊絶理
笏制 學齋佔畢禮記玉藻云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
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注球美玉也文飾
大夫士飾竹以為笏不敢用純物也須音斑謂以魚斑
文飾竹之邊也而後之俗儒承訛襲誤至馮鑑事始乃
謂球玉為珠玉不知珠豈可以為笏耶又謂大夫用魚
鬚文士以竹既誤以須為鬚於文字下又去竹字殊失
[030-48a]
本義 玉藻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
而去一 器物總論笏天子以球玉為之挺然而方其
首示無所屈於天下諸侯以象前詘後直圓其首示屈
於天子也大夫以魚斑飾竹士竹本前詘後詘又示無
所不屈焉執事則搢之於帶之中自非亡喪無所去笏
然小功以下亦不去也 輿服雜事應仲遠云昔荆軻
逐秦王其後謁者持匕首以備不虞從此侍官皆持刀
劒漢高祖偃武修文始制以手版代焉故仲長子曰笏
[030-48b]
以書君教令記善刺過今之手版以象焉 徐廣車服
儀制笏即手板也漢魏以來皆執手板 唐㑹要笏周
制也晉宋以來謂之手板西魏以後五品以上通用象
舊制三品以上前挫後直五品以上前挫後屈唐高祖
詔五品以上象笏六品以下竹木笏 輿服雜事古者
貴賤皆執笏書君上政令有事則搢之於腰帶中五代
以來惟八座尚書執笏以筆綴手板頭以紫囊裹之餘
王公卿士但執手板主於敬不執筆示非記事官也
[030-49a]
北史天元詔内外命婦皆執笏 羣書考索唐制笏五
品以上用象上圓下方六品以下用竹木上挫下方我
宋文散五品以上用象九品以上用木武臣内職竝用
象 五代史唐明宗天成元年八月以象笏三十二賜
百官之無笏者 研北雜志唐宋制諸笏服朱紫者以
象前詘後直服綠者以木上挫下方假攝官者同 古
今事物考明制文武官笏五品以上象牙六品以下用
槐木
[030-49b]
諸笏 錦繡萬花谷翰林學士楊偉秉小笏一日除知
制誥中書進擬上問曰得非秉小笏者乎 孔六帖高
駢時吕用之憚其術窮且見詰乃刻青石手版為龍蛇
隱起文曰帝賜駢使人潛植几上駢得之大喜 合璧
事𩔖崔琳每嵗時宴於家以一榻置笏重積其上 唐
語林韓臯家自黄門以來三世傳執一笏經祖父所執
未嘗輕授於僕人之手歸則别置在臥内一榻以示敬
謹 偃曝談餘淨飯王令宻多羅傳太子書太子初就
[030-50a]
學將最妙牛頭㫋檀作手板純用七寶裝嚴四緣以天
種種殊特妙香塗其背上執持至於毗奢宻多羅阿闍
黎所
笏囊 梁職儀八座尚書以紫紗裹手板出白絲於手
如筆 酉陽雜俎陳希烈不便執笏騎馬以帛裹笏令
左右執之李石云便為將來故事 明皇雜録故事公
卿皆搢笏於帶而後乗馬張九齡體羸不勝因設為笏
囊使人持之馬前遂以為常制 常朝錄㑹昌以來宰
[030-50b]
相朝則有笏架入禁中逐門傳送至殿前朝罷則置於
架上百寮則各有笏囊吏持之 通志今僕射尚書手
板以紫皮裹之名曰笏袋
 
 
 
 
 格致鏡原卷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