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189 古今說海-明-陸楫 (master)


[136-1a]
欽定四庫全書
 古今説海卷一百三十六
             明 陸楫 編
 説纂二十雜纂八/
  損齋備忘録
續資治通鑑綱目第二十七卷所載乙未夏六月從太
祖髙皇帝渡江者凡十人今畧考其終始如左曰徐達
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征虜大將軍封信國公洪武三
[136-1b]
年改封魏國公十八年薨追封中山王諡武寧長子允
恭襲封公爵次子増夀永樂初封定國公曰馮國用官
至帳前都指揮使立功草昧時早卒後追封郢國公子
誠官至僉大都督府事弟勝洪武三年封宋國公曰邵
榮官至平章政事尋以謀反伏誅曰湯和官至御史大
夫封中山侯進封信國公二十八年薨追封東甌王諡
襄武子鼎先卒追封信世子曰李善長文臣官至太師
中書左丞相封宣國公洪武三年改封韓國二十四年賜
[136-2a]
死長子祺駙馬都尉曰常遇春官至平章軍國重事征
虜副將軍封鄂國公洪武二年薨于軍贈太保追封開
平王諡忠武長子茂三年封鄭國公茂以罪廢弟昇襲
爵改封開國曰鄧愈官至御史大夫洪武三年封衛國
公洪武九年薨追封寧河王諡武順長子鎮襲封公爵
改申國曰耿君用官至管軍總管死于戰陣後追封長
興侯子炳文官至鎮國上將軍大都督府副使封長興
侯曰毛廣一名麒文臣官至參議早卒子驤官至都督
[136-2b]
曰廖永安官至同僉與張士誠戰被執卒于蘇州後追
封楚國公弟永忠官至平章洪武三年封徳慶侯又方
渡江而歸附者一人曰俞通海官至都督同知卒于軍
後追封虢國公弟通源洪武三年封南安侯甥一人曰
李文忠母曹國公主父真駙馬都尉追封隴西王諡恭
獻文忠官至同知軍國事三年封曹國公十七年薨追
封岐陽王諡武靖子景隆襲公爵義子一人曰沐英官
至征西將軍洪武十年封西平侯二十五年薨追封黔
[136-3a]
寧王諡昭靖子春襲侯爵卒次子曰晟仍襲侯爵永樂
間進封黔國公已上皆從王師初起者也逮至洪武三
年大封功臣則増多矣
 封公六人
  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
  鄭國公常茂    宋國公馮勝
  曹國公李文忠   衛國公鄧愈
 封侯二十八人
[136-3b]
  中山侯湯和    延安侯唐勝宗
  吉安侯陸仲亨   濟寧侯顧時
  淮安侯華雲龍   江夏侯周徳興
  長興侯耿炳文   臨江侯陳徳
  鞏昌侯郭興    六安侯王志
  滎陽侯鄭遇春   平凉侯費聚
  江隂侯吳良    靖海侯吳禎
  南雄侯趙庸    徳慶侯廖永忠
[136-4a]
  南安侯俞通源   廣徳侯華髙
  營陽侯楊璟    蘄春侯康鐸
  永嘉侯朱亮祖   潁川侯傅友徳
  豫章侯胡美    東平侯韓政
  宜春侯黄彬    宣寧侯曹良臣
  河南侯陸聚    汝南侯梅思祖
至二十三年肅清逆黨榜列勲臣五十七人其因革次
第則又異於前矣
[136-4b]
 曰功髙望重連嵗曽總兵者八人
  魏國公徐達    曹國公李文忠
  衛國公鄧愈    信國公湯和
  宋國公馮勝    西平侯沐英
  江隂侯吳良    長興侯耿炳文
 曰専簿書而聽指示者一人
  韓國公李善長
 曰以義氣而封者三人
[136-5a]
  滎陽侯鄭遇春   六安侯王志
  平凉侯費聚
 曰所在隨軍征討累有戰將之功未有總兵之名而
 論舊封者十九人
  江夏侯周徳興   鞏昌侯郭興
  南雄侯趙庸    安慶侯仇成
  崇山侯李新    南安侯俞通源
  永平侯謝成    鳯翔侯張龍
[136-5b]
  靖海侯吳禎    東勝侯汪興祖
  普定侯陳桓    航海侯張赫
  舳艫侯朱夀    徳慶侯廖永忠
  臨江侯陳徳    濟寧侯顧時
  延安侯唐勝宗   吉安侯陸仲亨
  淮安侯華雲龍
 曰建功者十五人
  潁國公傅友徳   凉國公藍玉
[136-6a]
  靖寧侯葉昇    景川侯曹震
  㑹寧侯張温    定逺侯王弼
  武定侯郭英    懐逺侯曹興
  雄武侯周武    安陸侯吳復
  宣徳侯金朝興   永成侯薛顯
  東川侯胡海    鶴慶侯張翼
  永嘉侯朱亮祖
 曰因父而封者四人
[136-6b]
  開國公常昇    蘄春侯康鐸
  金寧侯陳輅    西凉侯濮璵
 曰持兵負固于兩間可觀望而不觀望來歸者七人
  東平侯韓政    宣寧侯曹良臣
  營陽侯楊璟    河南侯陸聚
  汝南侯梅思祖   豫章侯胡美
  宜春侯黄彬
 得與功臣廟祀者惟二十有一人
[136-7a]
  中山王徐達    開平王常遇春
  岐陽王李文忠   寧河王鄧愈
  東甌王湯和    黔寧王沐英
  郢國公馮國用   越國公胡大海
  梁國公趙徳勝   濟國公丁徳輿
  巢國公華髙    蔡國公張徳勝
  虢國公俞通海   江國公吳良
  海國公吳禎    蘄國公康茂才
[136-7b]
  安國公曹良臣   黔國公吳復
  泗國公耿再成   東海郡公茅成
  燕山侯孫興祖
國初文臣生受封爵者三人曰李善長以太師中書左
丞相封韓國公曰汪廣洋以中書右丞封忠勤伯曰劉
基以御史大夫封誠意伯後李與汪皆賜死惟劉公令
終國初將臣封爵土者今惟中山徐王黔寧沐王及武
定侯郭公三人之子孫尚承襲餘皆廢罷徐沐二王御
[136-8a]
製為善隂隲固常載其有功不殺及忠愛之徳矣近觀
楊少傅榮所撰武定侯神道碑又知侯自少事髙廟四
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為人沈毅多智嘗從征陳
理其將陳同僉驍健善槊馳入中軍帳下上遽呼曰郭
四為我殺賊侯奮臂持鎗賊即應手墜上解所御赤戰
袍衣之曰唐尉遲敬徳不汝過也家居簡靜好讀書天
文地理百家之説無不通曉性尤孝愛母夫人卒廬於
墓側晝夜號泣不絶聲卧寢於地毁瘠日甚一夕夢夫
[136-8b]
人告曰地濕則致疾而傷生汝竭忠報効為父母光即
孝矣墓不必廬也遂感悟而歸三年之間哀痛如一日
其亦不忘忠孝者矣豈天眷有徳視立功一時者其報
自不同耶
都督劉貞合肥人洪武中寧獻王封大寧公為總兵文
廟靖難首入大寧盡握其軍以行衆方苦近邊無一人
聽公命者公恐被執一夜竊負𠡠印浮海而南京師聞
衆已去意公亦降矣因籍其家下獄明日公由福建還
[136-9a]
家人遂皆得釋至今子孫不替盖當時幸全似亦非偶
然者今純母淑人即公曽孫女也其大寧舊地向既失
守遂棄於塞外其軍今皆散置保定等處而獻王則遷
國南昌矣
先髙祖駙馬都尉汝南侯從子也洪武末出鎮淮安太
宗文皇帝靖難師至猶固守其地後臣民推戴文皇帝
繼大統先髙祖知太夫人無恙遂散師還京同時有周是
修者亦自經言者謂其不順天命請加追戮上曰彼食
[136-9b]
其禄自盡其心一無所問嘗仰觀此言則上於先臣固
無所罪也而姦諛者乃擅害之痛哉賴聖明卒寘於法
而臣家逮今受恩未艾盖福善禍淫天道聖心一而已矣
本朝文章首臣洪武初則學士宋濂所記當時盛美有
洪武聖政記自永樂以後則少師楊士奇所記有三朝
聖諭録天順間則少保李賢有天順日録二録近皆印
行而聖政記獨亡僅見其序於文集爾惜哉
歐陽子本論謂佛老之害宜修其本以勝之竊以為未
[136-10a]
然盖修其本異端不入矣今其教方熾而遽欲修其本
以勝焉是猶病劇不治惟務培養元氣也其愈也難矣
狄梁公始終為唐卒授五王反正功固偉矣然非守道
者所可取法何也盖君子於義有不安不敢須臾處以
成事有命難取必於將來也若梁公者後雖幸而成功
其身固已委質為臣而處於所不安矣况或不能終遂
又將何以自獻於先君乎
潛溪文集内一事昔波斯人來閩相古墓有寳氣乃謁
[136-10b]
墓鄰以錢數萬市之墓鄰諱不與波斯曰汝無庸爾也
此墓已無主五百年矣墓鄰始受錢波斯發之見棺衾
肌肉潰盡惟心堅如石鋸開觀之有佳山水青碧如畫
傍有一女靚妝凭闌凝睇盖此女有愛山水癖朝夕玩
望吐吞清氣故能融結如此此志壹動氣也程氏遺書
内一事南中有人因採石石陷壓閉石罅中幸不死饑
甚只取石膏食之不知㡬年後他人復採石見此人引
之出漸覺身硬纔見風便化為石此氣壹動志也天地
[136-11a]
間隂陽變合何所不至哉
針指南或金性趨南也若水之下火之上皆出於自然
非有所使之也但他金體重每藉於物莫遂其自然故
惟針可驗耳
世所謂凉燄恐無是理盖陽能制隂故水可以為湯而
泉亦有温者隂不能制陽若極盛則克之矣不能使之
從其性也夫陽之成形為火而燄則火之餘也惡得凉
火浣布盖金石之屬其縷若今銅鐵絲網入火不能遽
[136-11b]
化耳
方諸見月生水此未及試縱有之其生當亦不多盖火
以木為體得其種可以傳故千尋之燄卒爾可滅水自
有體其生也豈得遽盛今以一杯水費束薪爇之且難
即消則長也詎能頓異哉知死之道則可以知生之道

朱啓明謂人之目與舌皆有形而所視所嘗者亦有形
鼻惟容氣故所嗅者亦惟氣至於耳則中虚者也而所
[136-12a]
聽之聲亦無迹事物各以類應也固矣
太祖髙皇帝御製詠雪詩云臘前三白曠無涯知是天
公降六花九曲河深凝底凍張騫無處再乗槎其一統
鴻基兆於此矣新雨詩云片雲風駕雨飛来頃刻凭看
遍九垓楹外近聆新水響遥空一碧見天開維新丕洽
於是見焉於呼盛哉
太祖征偽漢至瀟湘賦詩云馬渡溪頭苜蓿香片雲片
雨渡瀟湘東風吹醒英雄夢不是咸陽是洛陽天葩睿
[136-12b]
藻豪宕英邁如此
大將征南膽氣豪腰懸秋水吕䖍刀馬鳴甲胄乾坤靜
風動旌旗日月髙世上麒麟終有種穴中螻蟻竟何逃
大標銅柱歸来日庭院春深聽伯勞此聖祖命都督僉
事楊文南征而賜之之詩也氣象豪雄音律和暢酷似
盛唐格局
宣廟詩多六言如過史館云蕩蕩堯光四表巍巍舜徳
重華祖考萬年垂統乾坤六合為家上林春色云山際
[136-13a]
雲開曉色林間鳥弄春音物意皆含春意天心允合吾
心二詩今人家往往有石刻摹本盖石不在禁中故人
多得之臣又嘗於一故家獲覩詠撤扇一首云湘浦煙
霞交翠剡溪花雨生香掃却人間炎暑招回天上清凉
與前二詩皆一視同仁氣象而此一章尤有克治之意
大抵皆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真帝王之言也
忽聞貧者乞聲哀風雨更深去復來多少豪家方夜飲
貪歡未許暫停杯此先君子聞丐者有感而作也與前
[136-13b]
輩蠶婦吟所謂子䂓啼徹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不
信樓頭楊栁月玉人歌舞未曽歸如出一手然彼方自
怨此乃恤人其設心更廣矣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深閨夢裏人此唐人陳陶詩也末二句盖謂地逺
不知其死而尚夢見命意可謂精到然謾讀之初若不
經意者在今人不知費多少詞説
元人薩天錫秋宫詞云清曉宫車出建章紫衣小隊兩
[136-14a]
三行石闌干外銀燈過照見芙蓉葉上霜初讀若汎言
一時事細玩之則見深宫寂寞望幸不到氣象且造語
渾然追蹤盛唐若此者亦不多見也
大理石屏近年朝紳爭尚官其地者以是勞民傷財而
李貞伯獨寓此意於送行詩乃謂相思莫遣石屏贈留
刻南中徳政碑可謂徳業相勸矣
廣陵茅大芳作詩一時莫能尚洪武末先髙祖守淮安
公時任都憲寄以詩曰淮南消息近如何聞道將軍志
[136-14b]
不磨縱有火龍翻地軸莫教鐵騎過天河闗中事業蕭
丞相塞外功勲馬伏波老我不才無補報臨風一歎一
悲歌百餘年来淮人傳誦
鐵鉉鄧州人也為山東布政抗禦靖難師甚力文皇即
位擒至闕下不屈而死二女入教坊終不受辱後赦出
之皆適士人長女有詩曰教坊脂粉洗鉛華一片閒心
對落花舊曲聽来猶有恨故園歸去已無家雲鬟半綰
臨妝鏡雨淚空流濕絳紗今日相逢白司馬尊前重與
[136-15a]
訴琵琶其妹詩曰骨肉傷殘産業荒一身何忍去歸娼
涕垂玉筯辭官舍歩蹴金蓮入教坊覽鏡自憐傾國貌
向人羞學倚門妝春来雨露寛如海嫁得劉郎勝阮郎
周易自漢儒以彖象諸傳分隸各卦爻之下厯代因革
遂各不一至東萊吕氏考定十翼附於經後始復孔氏
之舊但大小二象兼分上下似猶可疑盖大象主象小
象主辭義既不同文體亦異恐各自為篇也先儒大象
小象之稱豈亦因其篇而别其名歟
[136-15b]
尚書精密之㫖若虞書精一執中商書主善克一等
語今文皆無孰謂古文為偽書耶
春秋紀事非以用字為褒貶但據事正名則褒貶自見
如下殺上為弑此殺上之定名而不可易者猶酒之不
可以言食肉之不可以言飲茍舍之而不曰弑則非下
之殺矣故凡殺上者必以弑書非惡其殺上而故書弑
字以示貶也故曰春秋正名盖謂正其本然之定名耳
聖人豈假智力於其間哉
[136-16a]
地有四遊竊謂不然地之凝結由制於天氣之急勁旋
遶而不可嬰也地而可遊是天氣尚可嬰也此非惟不
知地亦不知天也
或謂雷形似斧此倒言也先王制器尚象正斧取象於
雷耳
 
 
 
[136-16b]
 
 
 
 
 
 
 
 古今説海卷一百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