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集釋訂訛卷二十六
歸安沈炳巽撰
沭水 巨洋水 淄水
汶水 濰水 膠水
沭水出琅耶東莞縣西北山漢志作術水琅邪郡東莞/縣術水南至下邳入泗過
郡三行七百一十里青州寖師古曰術水即沭水也明/一統志沭水源出沂山流經沂水縣東北達莒州界入
沂/州
[026-1b]
大棄山當作大弁山明一統志大弁山/在沂水縣西北一百九十里與小太山連
麓而異名也引控衆流積以成川東南流逕邳鄉南
南去縣八十許里城有三靣而不周於南故俗謂之
半城沭水又東南流左右疑作/合峴水水出大峴山在/臨
朐縣東南一百五里劉宋/武帝伐南燕渡大峴即此東南流逕邳鄉東東南流
注原本/譌汪于沭水也
東南過其縣東
沭水左與箕山之水合水出東疑衍/諸縣今為諸城/縣屬青州
[026-2a]
西箕山劉澄之以為許由之所隱也更為巨謬矣其
水西南流注于沭水也
又東南過莒縣東今為莒州/屬青州府
地理志曰莒子之國盈姓也少昊後列女傳曰齊人
杞梁殖襲莒戰死其妻將赴之道逢齊莊公公將弔
之杞梁妻曰如殖有罪君何辱命焉如殖無罪有先
人之弊廬在下妾不敢與郊弔公旋車弔諸室妻乃
哭於城下七日而城崩列女傳云齊莊公襲莒杞梁殖/戰而死莊公歸遇其妻使弔于
[026-2b]
路杞梁妻曰有先人之敝廬在莊/公乃還車詣其室成禮然後去故琴操云殖死妻
援琴作歌曰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離哀
感皇天城為之墜即是城也其城三重並悉崇峻唯
南開一門内城方十二里郭周四十許里尸子曰莒
君好鬼巫而國亡無知之難小白奔焉樂毅攻齊守
嶮全國秦始皇縣之漢興以為城陽國封朱虛侯章
治莒王莽之莒陵也光武合城陽國為琅耶國以封
皇子京雅好宮室窮極伎巧壁帶飭以金銀明帝時
[026-3a]
京不安莒移治閭陽矣後漢書作章帝時/又云移治開陽沭水又南
表公水朱本云當/作袁公水東出清山尋坤維而注沭沭水又
南潯水注之水出於巨公之山西南流舊堨以漑渚
田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潯水又西南流入沭沭
水原本/漏又南與葛陂水會水發三注何氏云注/疑作柱山西
南流逕辟城南世謂之辟陽城史記建元以來王子
侯者年表曰漢武帝元符二年漢無元符當作元朔/漢表元朔二年封城
陽共王子壯為/壁侯謚曰節封城陽共王子節侯劉壯為侯國也
[026-3b]
其水於邑積以為陂謂之辟陽湖西南流注于沭水
也
又南過陽都縣東入于沂沂水縣西南有陽都故城齊/乘曰水出沂山東麓傅履重
水利論曰沇水汎濫奔潰淤/沙彌望竭力修築隨復淤塞
沭水自陽都縣又南會武陽溝水水東出倉山山上
有故城世謂之監官城非也即古有利城矣漢武帝
元朔四年封城陽共王子劉釘為侯國也其城因山
為基水𨗳山下西北流謂之武陽溝又西至即丘縣
[026-4a]
注于沭沭水又南逕東海郡即丘縣故春秋之祝丘
也桓公五年經書齊侯鄭伯如紀城祝丘左傳曰齊
鄭朝紀欲襲之漢立為縣王莽更之就信也郡國志
曰自東海分屬琅邪闞駰曰即祝魯之音葢字承讀
變矣沭水又南逕東海厚丘縣今為淮南府沐陽縣/故城在縣北六十里
王莽更之祝其亭也分為二瀆齊乘曰沭水自厚邱/縣分為二今名南漣
北漣/也西南出今無水世謂之枯沭一瀆南逕建陵縣
故城東故城在沭陽縣西北/一百五里建陵山下漢景帝八年封石綰為
[026-4b]
侯國按漢表景帝六年封衞綰為建/陵侯此云八年及石綰皆誤王莽更之曰付
亭也沐水又南逕陵山西魏正元中齊王之鎮徐州
也立大堰遏水西流兩瀆之會置城防之曰曲沭戍
流三十里西注沭水舊瀆謂之新渠自厚邱西南出
左會新渠南入淮陽宿預縣今宿/遷縣注泗水地理志所
謂至下邳注泗者也下邳故城在今邳州東三十/里有直河入泗即古沭水也經
言於陽都入沂非矣沭水左瀆自大堰水斷故瀆東
南出桑堰水注之水出襄賁縣泉流東注沭瀆又南
[026-5a]
左合横溝水水發瀆右東入沭之故瀆又南暨于堰
其水西南流逕司吾山東又逕司吾縣故城西今宿/遷北
有司吾/故城春秋左傳楚執鍾吾子漢志應劭曰/吳執鍾吾子以為司
吾縣王莽更之息吾也又西南至宿預注泗水也沭
水故瀆自下堰東南逕司吾城東又東南厯柤口
城中柤水出于楚之柤地春秋襄公十年經書公
與晉及諸侯㑹呉于柤杜預曰楚地/音莊加反京相璠曰宋
地今彭城偪陽縣西北有柤水溝去偪陽八十里
[026-5b]
東南流逕偪陽縣故城東北地理志曰故偪陽國也
春秋左傳襄公十年夏四月戊午會于柤晉荀偃士
丐請伐偪陽而封宋向戍焉荀罃曰城小而固勝之
不武弗勝為笑固請丙寅圍之弗克孟氏之臣秦堇
父輦重如役偪陽人啓門諸侯之士門焉懸門發聊
人紇抉之以出門者狄虒彌建大車之輪而䝉之以
甲以為櫓左執之右㧞㦸以成一隊孟獻子曰詩所
謂有力如虎者也主人懸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絶之
[026-6a]
墜則又懸之蘓而復上者三主人辭焉乃退帶其斷
以徇於軍三日諸侯之師久於偪陽請歸智伯怒曰
七日不克爾乎取之以謝罪也偃士攻之親受矢石
遂滅之以偪陽子歸獻于武宮謂之夷俘偪陽妘姓
也漢以為縣漢武帝元朔三年封齊孝王子劉就為
侯國王莽更之輔陽也按史表劉就封博陽侯索隱/曰志屬汝南漢志汝南郡博
陽侯國莽曰樂家此云封偪陽未詳按偪陽即漢志/博陽屬楚國莽曰輔陽郡國志屬彭城國有柤水左
傳襄公十年滅偪陽杜預曰即此縣也據此則博陽/與傅陽自是兩縣而酈注乃以博陽屬之傳陽何耶
[026-6b]
郡國志曰偪陽有柤水柤水而疑作/西南亂於沂而注
于沭謂之柤口城得其名矣東南至朐縣入游注海
也禹貢錐指曰以今輿地言之沭水出沂水縣厯莒/州沂州郯城至沭陽縣西北分為二水其一南至
邳州入泗即齊乘所謂南漣水也其一為左瀆北至/海州與安東之游水合自下游沭通稱又北至贑榆
入海即齊乘所/謂北漣水也
巨洋水出朱虛縣泰山北過其縣西
泰山即東小泰山也巨洋水即國語所謂具水矣袁
宏謂之巨昧王韶之以為巨□何氏從通/鑑注改蔑亦或曰胊
[026-7a]
瀰皆一水也而廣其目焉其水北流逕朱虛縣故城
西朱虛故城在今青州府臨胊縣境漢縣屬琅邪郡/後漢屬北海國隋省入郚城唐省郚城入安邱
漢惠帝二年封齊悼惠王子劉章為侯國地理風俗
記曰丹山在西南丹水所出東入海丹水由朱虛邱
阜矣故言朱虛城西有長坂逺峻名為破車峴城東
北二十里有丹山世謂之几山在今濰縣西南八十/里山形如几西丹水
發源/于此縣在西南非山也丹几字相類音從字變也漢/志
朱虛縣几山丹水所/出東北至壽光入海山𨗳丹水有二源各𨗳一山世
[026-7b]
謂之東丹西丹水也西丹自穴山北流逕劇縣故城
東東丹水注之出方山在今昌樂縣東二十/里東丹水發源于此山有三
水一水即東丹水也北逕縣合西丹水而亂流又東
北出逕渏薄澗北渏水亦出方山流入平壽縣積而
為渚水盛則北朱云當/作注東南流屈而東北流逕平壽
縣故城西平壽故城在今登州府濰縣西/南三十里漢縣屬北海郡隋廢而北入丹
謂之魚合口丹水又東北逕望望下疑漏海字今萊/州府有望海臺疑即
此也詳見後又/東北入于海臺東東北注海葢亦縣所氏者也
[026-8a]
又北過臨朐縣東
巨洋水自朱虛北入臨胊縣熏冶泉水注之熏冶泉/在臨朐
縣西南二十五里昔/歐冶子鑄劍之地水出西溪飛泉側瀨於窮坎之
下泉溪之上源麓之側有一祀目之為冶泉祀按廣雅
金神謂之清明斯地葢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稱焉水
色澄明而清泠特異淵無潜石淺鏤沙文中有古壇
參差相對後人微加功飭以為嬉遊之處南北䆳岸
凌空踈木交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鎮海岱余總角之
[026-8b]
年持節東州至若炎夏火流閑居倦想提琴命友嬉
娛永日桂筍尋汳朱云當作/桂棹尋波輕林委浪琴歌旣洽懽
情亦暢是焉棲寄實可慿衿小東有一湖佳饒鮮筍
匪直芳齊勺藥實亦潔並飛鱗其水東北流入巨洋
謂之熏冶泉又逕臨朐縣故城東城古伯氏駢邑也
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奴為侯國應劭
曰臨胊山名也故縣氏之朐亦水名其城側川臨朐
是以王莽用表厥稱焉其城上下㳂水悉是劉武皇
[026-9a]
北伐廣固營壘所在矣明一統志廣固城在今青州/府城西堯山之陽晉永嘉後
前趙于此築城有大澗甚廣因/之為固故名後為宋武帝所夷巨洋又東北逕委粟
山東在今臨朐縣/東北三里孤阜秀立形若委粟又東北洋水
注之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澗口東南逕逢山下祠
在今臨朐縣西二十五里山/麓有殷諸侯逢伯陵祠故名西洋水又南東厯逢山
下即石膏山也在今青州府城西南二十/五里石色潤澤如膏故名麓麓上疑/有脱文
三成壁立直上山上有石鼓鳴則年㓙郭縁生續述
征記曰逢山在廣固南三十里有祠并石鼓齊地將
[026-9b]
亂石人輙打石鼓聞數十里洋水厯其隂而東北流
世謂之石溝水東北流出於委粟山北而東注于巨
洋謂之石溝曰疑作/口然是水下流亦有時通塞及其
春夏水泛川瀾無輟亦或謂之為龍泉水地理志石
膏山洋水是出也今於此縣唯是瀆當之似符羣證
矣巨洋又東北得邳泉口泉源西出平地東流注于
巨洋巨洋又北會建德水水西發逢山阜而東流入
巨洋水也
[026-10a]
又北過劇縣西明一統志壽光縣西南三十里有紀城/春秋紀國城中有臺俗曰紀臺城旁有
劇城漢之/劇縣也
巨洋水又東北合康浪水明一統志源出臨淄縣西/一十里平地北流與系水
合/水發縣西南山無事樹木而員峭孤峙㠝岏分
立左思齊都賦曰嶺其左是也康浪水北流注于
巨洋巨洋又東北逕劇縣故城西古紀國也春秋莊
公四年紀侯不能下齊以與弟季大去其國違齊難
也後改曰劇故魯連子曰朐劇之人辨者也漢文帝
[026-10b]
十八年别為菑川國後并北海漢武帝元朔二年封
菑川懿王子劉錯為侯國王莽更之愈縣也城之北
側有故臺臺西有方池晏謨曰西去齊城九十七里
耿弇破張歩於臨淄追至巨洋水上僵尸相屬即是
水也巨洋又東北逕晉龍驤將軍幽州刺史辟閭渾
墓東而東北流渾墓側有一墳甚高大時人咸謂之
為焉陵一作/馬陵而不知誰之邱壟也巨洋水又東北逕
益縣故城東益縣故城在今壽光縣南十里漢屬北/海郡寰宇記以為魏益都城非也益都
[026-11a]
城在縣西/二十里王莽更之滌蕩也按漢志莽/曰探陽晏謨曰南去
齊城五十里司馬宣王伐公孫淵北徙豐人住於此
城遂改名為南豐城也又東北積而為潭枝津出焉
謂之百尺溝西北流逕北益都城也漢武帝元朔三
年封菑川懿王子劉胡為侯國又西北流而注于巨
淀矣朱云當/作巨洋
又東北過壽光縣西今屬青/州府
巨洋水自湖東北流逕縣故城西王莽之翼平亭也
[026-11b]
漢光武建武二年封更始子鯉為侯國城之西南水
東有孔子石室故廟堂也中有孔子像弟子問經既
無碑誌未詳所立巨洋又東北流堯水注之水出劇
縣南有崩山即故義山也俗人以其山角因名為角
崩山亦名為角林山皆世俗音訛也水即㽔水矣地
理志曰劇縣有義山㽔水所出也地理志曰劇縣義/山㽔水所出北注
壽光/入海北逕山東俗亦名之為青水矣堯水又東北
逕東西壽光二城間應劭曰壽光縣有灌亭杜預曰
[026-12a]
在縣東南斟灌國也斟灌城在壽光/縣東四十里又言斟亭在平
壽縣東南平壽故城平壽故城在今萊州府濰縣西/南三十里漢縣屬北海郡隋廢
在白狼水西今北海郡治水上承營陵縣今為昌/樂縣之
下流東北逕城東西入别畫湖亦曰朕懷湖湖東西
二十里南北三十里東北入海斟亭在漑水東斟亭/在今
濰縣東北/三十里水出桑犢亭東覆甑山亭故高宻郡治世
謂之故郡城山謂之塔山水曰鹿孟水亦曰戾孟水
皆非也地理志曰桑犢故亭北海之屬縣矣有覆甑
[026-12b]
山漑水所出北逕斟亭西北今曰疑作/白狼水按地理
志北海有斟縣京相璠曰故斟尋國禹後西北去灌
亭九十十下當有里字/朱云當作九里漑水又北逕寒亭西郡國志
曰平壽有疑作/在斟灌東郡國志北海國平壽/縣有斟城有寒亭薛瓚漢
書集注云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東郡灌是也明帝
以封周後改曰衞斟尋在河南非平壽也又云太康
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書序曰太康失國兄
弟五人徯于洛汭此即太康之居為近洛也余考瓉
[026-13a]
所據今河南有尋也疑譌當/作邑衞國有觀土國語曰啓
有五觀謂之姦子五觀葢其名也所處之邑其名曰
觀皇甫謐曰衞也又云夏相徙南邱依同姓之諸侯
于斟灌斟尋氏即汲冡書云相居斟灌也既依斟尋
明斟尋非一居矣窮后既仗善射簒相寒浞亦因逢
蒙弑羿即其居以生澆因其室而有殪故春秋襄公
四年魏絳曰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處澆于過
處殪于戈杜預曰過戈皆國名東萊掖/縣北有過鄉戈在宋鄭之間是以伍員言
[026-13b]
於吳子曰過澆殺斟灌以伐斟尋是也有夏之遺臣
曰靡事羿羿之死也逃于鬲氏今隔縣也収斟灌尋
二國之餘燼殺寒浞而立少康滅之有窮遂亡也是
葢寓其居而生其稱上下疑/有譌誤宅其業而表其邑縱遺
文㳂禠亭郭有傳未可以彼有灌目謂此疑衍/專此
為為下疑有脫文宋本作未可/以彼為灌目謂專此為非捨此尋名而專彼為
是以上疑譌/推傳應氏之據亦可按矣堯水又東北
注巨洋伏琛晏謨並言堯嘗頓駕於此故受名焉非
[026-14a]
也地理志曰㽔水自劇東北至壽光入海㳂其逗疑/作
逕/趣即是水也
又東北入于海
巨洋水東北逕望海臺西東北流伏琛晏謨並以為
平望亭在平壽縣故城西北八十里古縣又或言秦
始皇升以望海因曰望海臺未詳也按史記漢武帝
元朔元年封菑川懿王子劉賞為侯國按漢表劉賞/封平望侯
又東北注于海也
[026-14b]
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明一統志萊蕪縣今屬泰安/州原山在縣東五十里連淄
川縣界今名岳陽山淄/水出其隂汶水出其陽
淄水出縣西南山下世謂之原泉地理志曰原山淄
水所出故經有原山之論矣括地志曰淄州淄川縣/東北七十里原山淄水
所出俗傳云禹治水功畢土石黑數里之中波若漆/故謂之淄水齊乗曰淄水出今益都縣岳陽山東麓
地名泉河古萊蕪北岳陽即原山也淄多伏流上下/有十八漏益都新志淄水源在泉河頭泉在縣西南
一百三/十里淮南子曰水出自飴山葢山别名也東北流
逕萊蕪谷谷在今益都縣西南元和志/淄水西去益都縣五十五里屈而西北流
[026-15a]
逕其縣故城南禹貢錐指曰元和志云萊蕪縣故城/在今淄州東南六十里按故城明初
割屬益都今在其西南或仍謂在淄川縣界者誤也/今萊蕪本漢嬴縣唐省入博城後復以其地置萊蕪
縣在泰安州東/一百二十里從征記曰錐指引此/作述征記城在萊蕪谷當
路岨絶兩山間道由南北門漢末有范史雲為萊蕪
令言萊蕪在齊非魯所得引舊說云齊靈公滅萊萊
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蕪禹貢所謂萊蕪也夾谷之會
齊侯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宣尼稱夷不亂華是也余
按太無萊柞並山名也郡縣取目焉漢高祖置左傳
[026-15b]
曰與之無山按左𫝊昭七年辭以無山與之萊祚乃/有無之無非山名何酈氏忽改易𫝊文
曰與之無山及萊祚豈不謬/誤之甚乎 何氏所考同及萊祚是也應劭十三
州記曰太山萊蕪縣魯之萊祚邑淄水又西北轉逕
城西又東北流與一水合水出縣東南俗謂之家桑
谷水從亦當/作述征記名曰聖水列仙傳曰鹿皮公者淄
川人也少為府小史才巧舉手成器岑山上有神象
人不能到小史白府君請木工斧三十人作祠屋留
止其傍其二間以自固食芝華飲神泉七十餘年淄
[026-16a]
水未下當從朱本/作來山下呼宗族得六十餘人命上山半水
出盡漂一郡没者萬計小史辭遣宗室令下山著鹿
皮衣升閣而去後百餘年下賣藥齊市也其水西北
流注淄水淄水又北出山謂之萊蕪口東北流者
也齊乗曰淄水自萊蕪谷又北逕長峪青州舊誌自/臨淄西南至古萊蕪有長峪界兩山間踰二百里
中通淄河按長峪本名馬/陘亦名弇中見春秋傳
又東北過臨淄縣東今臨淄縣乃漢營陵縣漢臨淄故/城在青州府北五十里即所謂齊
城/也
[026-16b]
淄水自山東北流逕牛山西又東逕臨淄縣故城南
東得天齊水口水出南郊山下謂之天齊淵五泉並
出南北三百歩廣十歩山即牛山也左思齊都賦曰
牛嶺鎮其南者也水在齊八祠中齊之為名起於此
矣八祠事具史/記封禪書地理風俗記曰齊所以為齊者即天
齊淵名也其水北流注于淄水淄水又東逕四豪冡
北水南山下有四冡方基員墳咸高七尺東西直列
是田氏四王冡也淄水又東北逕陽隂里項本作蕩/隂里然下
[026-17a]
有陽里則此/亦當作陽里西水東有冡一基三墳東西八十歩是
列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之墳也晏子惡其勇無
禮投桃以斃之死葬陽里即此也晏子春秋曰晏子/惡三人之無禮也
請公使人餽之二桃曰三子計功而食桃公孫接曰/接一搏而再搏乳虎可以食桃矣田開疆曰吾伏
兵而却三軍者再亦可以食桃矣古冶子曰吾嘗從/君濟于河黿啣左驂以入砥柱之流吾潜行逆流百
歩順行九里殺黿而出可以食桃無與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劍而起二子皆挈領而死古冶子亦自
挈領/而死淄水又北逕其城東城臨淄水故曰臨淄王莽
之齊陵縣也爾雅曰水出其前左為營丘武王以其
[026-17b]
地封太公望賜之以四履都營丘為齊或以為都營
陵史記周成王封師尚父于營丘東就國道宿行遲
萊侯與之争營丘逆旅之人曰吾聞時難得而易失
客寢安殆非就封者也太公聞之夜衣而行至營丘
陵亦丘也獻公自營丘徙臨淄余按營陵城南無水
唯城北有一水世謂之白浪水西出丹山俗謂九山
也東北流山疑衍/或譌爾雅出前左之文不得以為營丘
矣營丘者山名也詩所謂子之營兮遭我乎峱之間
[026-18a]
兮作者多以丘陵號同又去萊差近咸言太公所封
考之春秋經書諸侯城縁陵左傳曰遷杞也毛詩鄭
注並無營字瓉以為非近之今臨淄城中有丘在小
城内周廻三百歩高九丈北降丈五淄水出其前故
有營丘之名與爾雅相符城對天齊淵故城有齊城
之稱是以晏子言始爽鳩氏居之逢伯陵居之太公
居之又曰先君太公築營之丘季札觀風聞齊音曰
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太公乎田巴入齊過
[026-18b]
淄自鏡新序田巴臨淄水/而觀形自知醜惡郭景純言齊之營邱淄水
逕其南及東也非營陵明矣獻公之徙其猶晉氏深
翼居絳非謂自營陵而之也其外郭即獻公所徙臨
淄城也世謂之虜城言齊湣王伐燕燕王噲死虜其
民寳居因郭以名之上下疑有譌錯朱云當作/虜其民實居郭因以名之秦始
皇三十四歲滅齊為郡治臨淄漢高帝六年封子肥
於齊為王國王莽更名濟南也戰國䇿曰田單為齊
相過淄水有老人渉淄而出不能行坐沙中單乃解
[026-19a]
裘於斯水之上也
又東過利縣東今博興縣東南/有利縣故城
淄水自縣東北流逕東安平城北禹貢錐指云應劭/曰博昌縣西南三
十里有安平亭故縣也按淄水自利縣東又東北流/不得過博昌之西南今臨淄縣東有安平故城若以
為是則當先安平後利縣豈注文偶爾失次耶不/然則道元誤引利縣東北當别有東安平城也又
東逕巨淀漢志齊郡/鉅定即此縣故城南城在今樂/安縣東北征和四年
漢武帝幸東萊臨大海三月耕巨淀即此也縣東南
則巨淀原本/譌澱湖葢以水受名也淄水又東北逕廣饒
[026-19b]
縣故城南城亦在樂安縣東北漢廣饒巨淀二縣屬/齊郡後漢省晉復置廣饒劉宋改曰千乗
厯代因之金改曰樂安元和志/淄水南去千乗縣二十八里漢武帝元鼎按表是/元狩
中封菑川靖王子劉國為侯國淄水又東北馬車瀆
水注之在今樂安縣東北齊乗云今樂安高家/港也縣志云在縣東五十里清水泊北受巨
淀受上疑/有首字淀即濁水所注也呂忱曰濁水一名溷水
出廣縣為山世謂之治嶺山東北流逕廣固城西城
在廣縣今青州府治益都/縣乃漢廣縣地西北四里四周絶澗岨水
深隍晉水嘉中東萊人曹嶷所造也水側山際有五
[026-20a]
龍口義熈五年劉武帝伐慕容超於廣固也以籍當/作
藉/難攻兵力勞弊河間人𤣥文說裕云昔趙攻曹
嶷望氣者以為繩水何氏云繩水/之繩當從水帶城非可攻㧞若
塞五龍口城當必陷石虎從之嶷請降降後五日大
雨雷雷震開後慕容恪之攻㧞龕按十六國春秋/秋當作叚龕十
旬不㧞塞口而龕降後無幾又震開之舊基猶存宜
加修築裕塞之超及城内男女皆悉脚弱病者太半
超遂出奔為晉所擒也然城之所跨實慿地其不
[026-20b]
可固城者在此濁水東北流逕堯山東從征記曰廣
固城北三里有堯山祠堯因廵狩登此山後人遂以
名山廟在山之左麓廟像東靣華宇修整帝圖嚴飾
軒冕之容穆然山之上頂舊有上疑衍/祠今也毁廢
無復遺式盤石上尚有人馬之跡徒黄石而已唯刀
劒之蹤逼真矣至於燕鋒岱鍔魏鋏齊鋩與今劒莫
殊以蜜模寫知人功所制矣朱謀㙔曰莊子云天子/之劒以燕谿石城為鋒
齊岱為鍔晉魏為脊周宋為鐔韓魏為夾以密模冩/疑當作蜜謂以蠟模榻其迹也晉書山濤傳有蜜章
[026-21a]
亦謂以蠟/封奏章也西望胡公陵孫暢之所云青州刺史傳𢎞
仁言得銅棺𨽻書處濁水又東北流逕東陽城北在/青
州府城宋武伐/燕廢廣固築此東北流逕廣縣故城西舊有州刺史
治亦曰青州城陽水又東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
山頂洞開望若門焉俗謂是山為劈頭山其水北流
注井井際廣城東側三靣積石高深一匹有餘長津
激浪瀑布而下澎贔之音驚川聒谷漰渀之勢狀同
洪井北流入陽水余生長東齊極遊其下於中闊絶
[026-21b]
乃積綿載後因王事復出海岱郭金紫惠同石井賦
詩言意爾日嬉娛尢慰羇心但恨此水時有通塞耳
陽水東逕故七級寺禪房南水北則長廡徧駕逈閣
承阿上下有/脫文林之際則繩坐䟽班錫鉢閒設所謂修
修釋子眇眇禪棲者也陽水又東東逕疑作/逕東陽城東
南義熈中晉青州刺史羊穆之築此以在陽水之東
即謂城疑衍/之東陽城世以濁水為西陽水故也水
流亦有時窮通信為靈矣昔在宋世是水絶而復流
[026-22a]
劉晃賦通津焉魏太和中此水復竭輟流積年先公
滁疑作/除州即任未朞北史酈範字世則范陽涿鹿人/太武時給事東宮太武踐祚追
録先朝舊勲賜爵永寧男/後為青州刺史進爵為侯是水復通澄映盈川所謂
幽谷枯而更溢窮泉輟而復流矣海岱之士又頌通
津焉平昌耆民孫道相頌曰唯彼繩泉竭踰三齡祈
盡珪璧謁窮斯牲道從隆替降由聖明耆民河間趙
嶷頌云敷化未朞𤣥澤潜施枯源揚瀾涸川滌陂北
海郭欽曰先政輟津我后通洋但頌廣文煩難以具
[026-22b]
載陽水又北屈逕漢城陽景王劉章廟東東注于巨
洋後人堨斷令北注濁水時人通謂濁水為陽水故
有南陽北陽水之論二水渾流世謂之為長沙水也
亦或通名之為澠水故晏謨伏琛為齊記並云東陽
城既在澠水之陽宜為繩陽城非也世又謂陽水為
洋水余按羣書盛言洋水出臨朐縣而陽水導源廣
縣兩縣雖隣川土不同於事疑焉濁水又北逕臧氏
臺西又北逕益城西又北流注巨淀地理志曰廣縣
[026-23a]
為山濁水所出東北至廣饒入巨淀巨淀之右又有
女水注之水出東安平縣之蛇頭山從征記曰水西
有桓公冢甚高大墓方七十餘丈高四丈員墳圍二
十餘丈高七丈餘一墓方七丈二墳晏謨曰依陵記
非葬禮上下疑/有譌脫如承世故與其母同墓而異墳伏琛
所不詳也冢東山下女水原有桓公祠侍其衡侍其/雙姓
酈食其/之後奏魏武王所立曰近日路次齊郊瞻望桓公
墳壟在南山之阿請為立祀為塊然之主郭縁生述
[026-23b]
征記曰齊桓公冢在齊城南二十里因山為墳大冢
東有女水或云齊桓公女冢在其上故以名水也女
水導川東北流甚有神焉化隆則水生政薄則津竭
燕建平六年水忽暴竭𤣥明惡之寢病而亡燕太上
四年女水又竭慕容超惡之燕祚遂淪女水東北流
逕東平安當作/平安縣故城南續述征記曰女水至安平
城南在今臨淄縣/東一十里伏流一十五里然後更流注北陽
水城故亭也春秋魯莊公三年紀季以
入齊公
[026-24a]
羊傳曰季者何紀侯弟也賢其伏罪請以奉五祀
公羊傳曰紀季者何紀侯之弟也何以不名賢乎紀/季服罪也其服罪奈何魯子曰請後五廟以存姑姊
妺/田成子單之故邑也史記齊襄王入臨淄封田單/為安平君集解云安平城在
青州臨淄縣東十九/里古紀之酅邑也後以為縣博陵有疑漏/安字平故此
加東也世祖建武七年封菑川王子劉茂為侯國按/後
漢書宗室五王傳泗水王歙光武族父也歙子終與/光武少相親愛建武二年立歙為泗水王終為淄川
王終長子柱封邔侯少子鳯封曲陽侯歙從父弟茂/漢兵起亦聚衆京密間後率衆降封為中山王十三
年宗室為王皆降為侯更侯茂為穰侯傳所載甚明/淄川王子無名茂亦無封安平侯者至于茂于淄川
[026-24b]
王為從父叔亦不封安平/侯不知此注何所本也又逕安平城東東北逕壟邱
東東北入淀地理志曰葂頭山按漢志作/菟頭山女水所出東
北至臨淄入巨淀又北為馬車瀆北合淄水又北時繩
之水注之時水出齊城西南通鑑注作西/北二十五里二十五里平
地出泉即如水也朱本云當作而水/愚謂當作耏水亦謂之源水因水
色黑俗又目之為黑水明一統志時水在臨淄縣西南/二十五里一名耏左傳齊晉盟
于耏是也其源淺旱則涸故又名乾時左傳公/與齊侯戰于乾時是也其色黑故俗名烏河西北
逕黄山東又北厯愚山山東有愚公冢時水又屈而
[026-25a]
逕杜山北有愚公谷齊桓公時公隱於溪隣有認其
駒者公以與之山即杜山之通阜以其人狀愚故謂
之愚公衍山韓非子曰齊桓公入山問父老此名何/谷答曰臣舊畜牛生犢以子買駒少年
謂牛不生駒遂持而去人謂臣愚遂名為愚公谷今/愚公山在臨淄縣西二十里東有愚公冢北有愚公
谷/水有石梁亦謂為石梁水又有澅一作□/下同水注之
水出時水東去臨淄城十八里所謂□中也俗以□
水為宿留水西北入于時水孟子去齊三宿而後出
□故世以此而變水名也水南山西有王歜墓昔樂
[026-25b]
毅伐齊賢而封之歜不受自縊而死水側有田引水
漑跡尚存時水又西北逕西安縣故城南故城在今/臨淄縣西
三十/里本渠也齊大夫雝禀之邑矣王莽更之曰東寧
時水又西至石洋堰分為二水謂之石洋口枝津西
北至梁鄒入泲時水又北逕西安城西又北京水系
水注之水出齊城西南世謂寒泉也東北流直申門
西京相璠杜預並言申門即齊城南靣西第一門矣
為申池昔齊懿公遊申池邴戎庸職二人害公於竹
[026-26a]
中左傳作邴歇閻職二人/害齊侯懿公于竹中今池無復髣髴然水側尚
有小小竹木以時遺生也左思齊都賦注申池在海
濵齊藪也余按春秋襄公十八年晉伐齊戊戌伐雝
門之荻己亥焚雍門壬寅焚東北二郭甲辰東侵及
沂而不言北掠于海且晉獻子尚不辭死以逞志何
容封仇敵而不徵暴草木于海嵎乎又炎夏火流非
逺遊之辰懿公見弑葢是白龍魚遁見困近郊矣說/苑
伍子胥曰昔白龍下清泠之淵化為/魚豫且射中其目此葢用其事也左氏捨近遺逺
[026-26b]
考古非議何氏云疑/有脫文杜預泛言有推據耳系水傍城
北流逕陽門西水次有故封處所謂齊之稷下也當
戰國之時以齊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鄒衍淳于髠
田駢接于愼到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
不治而論議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十人劉
向别録以稷為齊城門名也談說之士期會於稷門
下故曰稷下也鄭志曰張逸問贊云何氏云贊上/當有書字我
先師棘下生何時人鄭𤣥答云齊田氏時善學者所
[026-27a]
㑹處也齊人號之棘下生無常人也余按左傳昭公
二十二年莒子如齊盟于稷門之外漢以叔孫通為
博士號稷嗣君史記音義曰欲以繼蹤齊稷下之風
矣然棘下又是齊何氏校/改魯城内地名左傳定公八年
陽虎劫公伐孟氏入自上東門戰于南門之内又戰
于棘下者也葢亦儒者之所萃焉故張逸疑而發問
鄭𤣥釋而辯之雖異名于見大歸一也城内有故臺
有營邱有故景王祠即朱虚侯章廟矣晉起居注云
[026-27b]
齊有大蛇長三百歩負小蛇長百餘歩逕於市中市
人悉觀自北門所入處也北門外東北二百歩有齊
相晏嬰冢宅左傳晏子之宅近市景公欲易之而嬰
弗更為誡曰吾生則近市死豈易志乃葬故宅後人
名之曰清節里系水又北逕臨淄城西門北而西流
逕梧宮南昔楚使聘齊齊王饗之梧宮即是宮矣其
地猶漏名/字梧臺里臺甚層秀東西一百餘歩南北加
減即古梧宮之臺臺即關子所謂宋愚人得燕石處
[026-28a]
闗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臺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寳周客聞而求觀主人齋戒七日端冕以發革櫃
十重緹巾十襲客見之掩口笑/曰此特燕石耳與瓦甓不殊臺西有石杜碑碑猶
存漢靈帝憙平五年立其題云梧臺里系水又西逕
葵丘北春秋莊公八年襄公使連稱管至父戌葵丘
京相璠曰齊西五十里有葵丘地若是無戌之此句/疑有
脫/誤僖公九年齊桓會諸侯于葵丘宰孔曰齊侯不務
修德而勤逺畧葵丘不在齊也引胡廣汾隂葵丘山
陽西戎葵城宜在此非也余原左傳連稱管至父之
[026-28b]
戌葵丘以𤓰時而徃還之期請代弗許將為齊亂故
令無寵之妺候公於宮因無知之出遂害襄公若出
逺無代寧得謀及婦人而為公室之亂乎是以杜預
稽春秋之㫖即傳安之注于臨淄西不得捨近託逺
茍成已異於異可殊即義為負然則葵丘之戌即此
地也朱曰㙔按左傳齊桓公葵丘之㑹宰孔曰齊侯/不務修德而勤逺畧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為
此㑹也且天子使賜桓公于文武之胙知與王都近/矣故胡廣有山陽西北葵城之說而杜預說連稱管
至父葵丘之戌云在臨淄西有地/名葵丘酈疑胡廣傳㑹故發此論時水西左迤為潭
[026-29a]
又西逕高陽僑郡南魏所立也又西北流注于時時
水又東北流澠水注之水出營城東世謂之漢溱水
也西北流逕營城北漢景帝四年封齊悼惠王子劉
信都為侯國澠水又西逕樂安南疑作/國博昌縣故城
南故城在今博興/縣東二十五里應劭曰昌水出東萊昌陽縣今為/登州
府萊/陽縣道逺不至取其嘉名闞駰曰縣處勢平故曰博
昌澠水西厯貝丘京相璠曰博昌縣南近澠水有地
名貝丘在齊西北四十里春秋莊公八年齊侯田于
[026-29b]
貝丘見公子彭生豕立而泣齊侯墜車傷足於是處
也澠水又西北入時水從征記又曰水出臨淄縣北
逕樂安博昌南界西入時水者也自下通謂之為澠
也昔晉侯與齊侯宴齊侯曰有酒如澠指喻此水也
時水又屈而東北逕博昌城北時水又東北逕齊郡
利縣故城北又東北逕巨淀縣故城北又東北逕廣
饒縣故城北東北入淄水齊乗曰時水之源南近淄/水詳其地形葢伏淄所發
土人名曰烏河一名耏水亦名如水澠/水北流勢極屈曲俗稱九里十八灣地理風俗志
[026-30a]
曰淄入濡淮南子曰白公問微言曰若以水投水如
何孔子曰淄澠之水合易牙嘗而知之謂斯水矣淮/南
所引孔子白公語出列子說符篇及呂氏春秋審應/覽俱作淄澠音緇乗列子曰口將爽者先辨淄澠張
湛注云淄水出齊郡萊蕪縣澠水出北/海郡千乗縣界流至壽光縣二水相合
又東北入于海
淄水入馬車瀆東北逕琅槐故城南應劭曰博昌北/八十里有琅槐
鄉故縣也今樂安縣東北/一百十里琅槐故城是又東北逕馬井城北與時
繩之水互受通稱故邑流其號又東北至皮丘沈入
[026-30b]
于海字典云齊人謂湖曰沈郭縁生述征記有鳥/當沈按沈疑當作坈述征記亦作馬常坈故
晏謨伏琛並言淄繩之水合於皮丘沈西元和志壽/光縣淄澠
二水西自千乗縣界/流入去縣四十里地理志曰馬車瀆至琅槐入于
海也葢舉縣言也謂言琅槐而不/言皮丘坈也
禹貢錐指云以今輿地言之淄水出益都縣東南
岳陽山厯臨淄博興樂安至壽光縣北由清水泊
入海並屬青州府元和志渤海/在壽光縣東北一百十里據琅槐故城在今
樂安縣界則淄水入海不當在壽光然清水泊跨
[026-31a]
二縣之境必皆漢琅槐地馬車瀆近海處豈即古
之皮丘坈與元和志十乗縣北青丘齊景公田/于青即此齊乗云清水泊是也朱
長孺曰淄水地志云入濟水經云入海者馬車瀆
以下乃濟水入海處淄水入海之道與濟水正同
非經志互有齟齬也渭按濟由馬車瀆入海自金
皇統中始前此不爾也河渠書云于齊通淄濟之
間故淄得由博昌入濟水地志謂淄入濟水經謂
淄入海杜預謂淄入汶鄭樵以入汶為是今按左
[026-31b]
傳昭二十六年成人伐齊師之飲馬于淄者注云
淄水出泰山梁父縣西北入汶此淄即柴汶也杜
注左傳不悞鄭據以為禹貢之淄則悞耳
汶水出朱虛縣泰山漢志琅邪郡朱虚縣東泰山汶水/所出東至安邱入濰師古曰前言
汶水出莱蕪入濟今此又言出朱虛入濰將桑欽所說/有異或者有二汶水乎 曾彥 曰汶水有二出蕪原
山入濟者徐州之汶也出朱虛泰山入濰者青州之汶/也胡渭曰原山北接淄州延袤跨青徐之境汶雖徐水
其𨗳源處猶為青域故禹貢青之貢道猶書浮于汶云/ 朱虚城在今臨朐縣界漢縣屬琅琊郡東海屬北海
國隋省入郚城/今為安邱縣地
[026-32a]
山上有長城西接岱山東連琅耶巨海千有餘里葢
田氏之所造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齊築防
以為長城竹書又云晉列公十二年王命韓景子趙
列侯翟員伐齊入長城按竹書紀年晉烈公十二年/王命韓景子趙烈侯及我師
伐齊入長城/此引頗悞史記所謂齊威王越趙侵伐我長城者
也伏琛晏謨並言水出縣東南峿山山在小泰山東
者也
北過其縣東
[026-32b]
汶水自縣東北逕峿城北地理風俗記曰朱虛縣東
四十里有峿城亭故縣也峿當作郚按春秋莊公元/年齊遷紀郚杜預曰郚在
朱虛縣東南今安邱/西南六十里有郚城又東北逕管寧塚東故晏謨言
柴阜西南有魏獨行君子管寧墓墓前有碑又東北
逕柴阜山北山之東有徴士邴原冢碑誌存焉汶水
又東北逕漢青州刺史孫嵩墓西有碑碣汶水又東
逕安丘縣故城北漢高帝八年封將軍張說為侯國
地理志曰王莾之誅郅也孟康曰今渠丘亭莒渠丘
[026-33a]
城是也伏琛晏謨齊記並言亭在丘城東北十里非
城也城對牟山山之西南有孫賔碩兄弟墓碑志並
在也
又北過淳于縣西又東北入于縣
故夏候氏之斟灌國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號曰淳
于國春秋桓公六年冬周公如曹按春秋當作州公/如曺杜預曰州國
名淳于州國所都/城陽淳于縣也傳曰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
復也其城東北則兩川交㑹也
[026-33b]
濰水出琅邪箕縣日知録曰濰水出琅邪郡箕屋山書/禹貢濰淄其道左傳襄公十八年晉
師東侵及濰是也其字或省水作維或省系作淮又或/從心作惟縂是一字漢書地理志琅琊郡朱虛下箕下
作維靈門下横下折泉下作淮上文引禹貢惟甾其道/又作惟一卷之中異文三見通鑑梁武帝紀魏李叔仁
擊邢杲于惟水古人之文或省或借其旁並從鳥隹之/隹則一爾後人誤讀淮沂其乂之淮而呼此水為槐河
失之/矣
琅邪山名也越王勾踐之故國也勾踐并吳欲覇中
國徒都琅邪秦始皇二十六年滅齊以為郡城即秦
王之所築也遂登琅邪大樂之山作層臺於其上謂
[026-34a]
琅邪臺琅邪臺在諸/城縣琅邪山臺在城東南十里孤立特顯出
于衆山上下周二十里餘傍濵巨海秦王樂之因留
三月乃徙黔首二萬戸於琅邪山下復十二年所作
臺基三層層髙三丈上級平敞方二百餘歩高五里
刋石立碑紀秦功德臺上有神淵淵主靈焉人汙之
則竭齋潔則通神廟在齊八祠中漢武帝亦嘗登之
漢髙帝呂后帝后並舉/疑有誤七年以為王國文帝三年更
名為郡王莾改曰塡夷矣濰水𨗳源濰山元和志濰/山在宻州
[026-34b]
莒縣東北八十/三里濰水所出許慎吕忱云濰水出箕屋山胡氏曰/說文濰
水出琅邪箕屋謂琅邪郡箕/縣之屋山非山名箕屋也淮南子曰濰水出覆舟
山葢廣異名也東北逕箕縣故城西又西析泉水注
之水出析泉縣北按漢志琅邪郡有折/泉縣此云析悞下同松山東南流
析泉縣東又東南逕仲固山東北流入于濰地理志
曰至箕縣北入濰者也濰水又東北逕諸縣故城西
城在今諸/城縣西南春秋文公十二年季孫行父城諸及鄆傳
曰城其下邑也王莽更名諸并矣濰水又東北涓水
[026-35a]
注之出馬耳山在諸城縣西/南六十里山高百丈上有二石並
舉望齊馬耳故世取名焉東去常山三十里涓水發
于其隂北逕婁鄉城東春秋昭公五年經書夏莒牟
夷以牟婁防兹來奔者也又分諸縣之東為海曲縣
故俗人謂此城為東諸城涓水又北注于濰水
東北過東武城縣西當作東武縣錐指引此亦/作東北逕東武縣故城西
縣因岡為城城周三十里漢髙帝六年封郭嘉按史/表當
作郭/䝉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祥善矣又北左合扶淇
[026-35b]
之水水出西南常山東北流注濰晏謨並以濰水為
扶淇之水以扶淇之水為濰水非也按經脉誌濰自
箕縣北逕東武縣西北流合扶淇之水晏謨伏琛云
東武城西北二里濰水者即扶淇之水也濰水又北
右合盧水即久台水也地理志曰水出琅邪横縣故
山按漢志琅邪郡横縣下云故山名台水所出此云/乆台水似誤按故山名者即指横而言非横縣有
故山也今云水出横縣故山則似竟有其山矣縂因/以名字譌作乆字遂以故山為句而譌作乆台水也
王莽之合邱也按志莽曰令/邱今云合譌山在東武縣故城東南
[026-36a]
東武漢琅邪郡治/也今為諸城縣治世謂之盧山也西北流逕疑漏/平字昌
縣故城西平昌故城在今安/丘縣西南六十里東北流齊地記曰東武
城東南有盧水水側有勝火木方俗音曰檉子其木
經野火燒死炭不滅故東方朔朔下疑/有脫文不灰之木者
也其水又東北流逕東武縣故城東而西北入濰地
理志曰久疑/譌台水出東南逕東武入濰者也尚書所
謂濰淄其道矣
又北過平昌縣東
[026-36b]
濰水又北逕石泉縣故城西王莽之養信也地理風
俗記曰平昌縣東南四十里有石泉亭故縣也濰水
又北逕平昌縣故城東在今安邱縣/西南六十里荆水注之水出
縣南荆山阜東北流逕平昌縣故城東漢文帝封齊
悼惠王肥子永為侯國按史漢表齊悼惠王子/卬封平昌侯今云永誤城之
南角有臺臺下有井與荆水通物墜於井則取之
荆水昔常有龍出入于其中故世亦謂之龍臺城也
荆水又東北流注于濰水又北浯水注之水出浯山
[026-37a]
世謂之巨平山也地理志曰靈門縣有高原山與浯
一山按漢志靈門縣有高䂞山壺山浯水所出師古/曰䂞即柘字也今云原譌浯一山亦當作壺山
浯水所出東北入濰今是山西接浯山許愼說文言
水出靈門山世謂之浯汶矣其水東北逕姑幕縣故
城東薄姑城在今博興縣東一十五里又有姑/幕城在莒州境内漢縣北齊省入東莞縣有
五色土王者封建諸侯隨方受之故薄姑氏之國也
闞駰曰周成王時薄姑與四國作亂周公滅之以封
太公是以地理志曰或言薄姑也王莽曰季睦矣應
[026-37b]
劭曰左傳曰薄姑氏國太公封焉薛瓉漢書注云博
昌有薄姑城未知孰是浯水又東北逕平昌縣故城
北古堨以溢溉田南注荆水浯水又東北流而注于
濰水也
又北過高密縣西今屬萊/州府
應劭曰縣有密水故有高宻之名也然今世所謂百
尺水者葢密水也水有二源西源出奕山亦曰鄣日
山晏謨曰山狀鄣日是有此名伏琛曰山上鄣日故
[026-38a]
名鄣日山也其水東北流東源出五弩山西北流同
瀉一壑俗謂之百尺水古人堨以漑田數十頃北流
逕高密縣西下注濰水自下亦兼通稱焉亂流厯縣
西碑產山西又東北水有故堰舊鑿石堅柱斷濰水
廣六十許歩掘東岸激通長渠東北逕高密故城南
明帝中元明帝無中元/之號誤見下中封鄧震為侯國後漢書鄧/禹封高宻
侯禹卒長/子震嗣縣南十里蓄以為塘方二十餘里古所謂
高宻之南都也溉田一頃許陂水散流下注矣疑譌/當作
[026-38b]
夷/安澤濰水自堰北逕高宻縣故城西城在今縣西/南元和志濰
水在高宻縣西/南去縣四十里漢文帝十六年别為膠西國宣帝本
始元年更為高宻國王莽之章牟也濰水又北昔韓
信與楚將龍且夾濰水而陣於此信夜令為萬餘囊
盛沙以遏濰水引軍擊且偽退且追北信決水水大
至且軍半不得渡遂斬龍且於是水水西有鴈阜阜
上有漢司農卿鄭康成冢在今髙宻縣/西北五十里石碑猶存又
北逕昌安縣故城東在今安丘縣/西南十里漢明帝中元明帝/止永
[026-39a]
平一號無所謂中元者鄧/禹傳襲于永平元年封中封鄧襲為侯國也郡國
志曰漢安帝延光元年復也
又北過淳于縣東今安丘縣東北有淳于故/城濰水在縣東五十里
濰水又北左會汶水胡云此東汶也出/朱虛縣小泰山北逕平城亭
西又東北逕宻鄉亭西郡國志淳于縣有宻鄉地理
志皆北海之屬縣也應劭曰淳于縣東北六十里有
平城亭又四十里有宻鄉亭故縣也今昌邑縣南有/平城故城東南
有宻鄉/故城濰水又東北逕下宻縣故城西城在昌邑縣/東南與濰縣
[026-39b]
接界濰縣本唐北海縣元和志海在北海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濰水南去縣五十五里城東有
宻阜地理志曰有三戸山祠余按應劭宻者水名是
有下宻之稱俗以之名阜非也
又東北逕都昌縣東今為萊州府昌邑縣晉省都昌入/掖縣宋建隆三年始以其地改置
昌邑/縣
濰水東北逕逢萌墓萌縣人也少有大節恥給事縣
亭遂浮海至遼東復還在不其山隠學不其山在即/墨縣東南四
十/里明帝安車徴萌以佯狂免又北逕都昌縣故城東
[026-40a]
漢髙祖六年封朱軫為侯國北海相孔融為黄巾賊
管亥所圍於都昌也太史慈為融求救劉備持的突
圍其處也吳志北海相孔融數遣人訊問太史慈之/母并致餉遺後融出屯都昌為黄巾賊管
亥所圍慈自遼東還家母令慈徃赴其難時賊圍甚/宻慈請于融帶鞬攝乃上馬將兩騎自隨各作一的
持之開門直出外圍下馬植的射之徑入閉門明日/復如此射的賊或起或卧又明晨出射無復起者慈
乃鞭馬直突圍馳詣劉偹于/平原得救兵來賊遂解去
又東北入于海元和志萊州掖縣海/在縣北五十二里
禹貢錐指云以今輿地言之濰水出莒州東北濰
[026-40b]
山厯諸城屬青/州府髙宻萊州/府安邱青州/府濰縣至昌邑
東北五十里入海也並萊/州府
膠水出黔陬縣今為萊州/府膠州膠山北過其縣西膠水源發/膠州鐵撅
山北過宻州五弩山鹵水入焉又北過高宻縣注豬澤/與張奴水合自澤北入新河經平度州昌邑縣界入海
齊記曰膠水出五弩山葢膠山之殊名也北逕祝兹
縣故城東漢武帝元鼎中封膠東康王子延為侯國
按漢表膠東康王子延/年封祝兹侯此漏年字又逕扶何氏校漢/志作邞縣故城西
地理志琅邪之屬縣也漢文帝元年封吕平為侯國
[026-41a]
按漢志琅邪郡邞縣膠水所出師古曰音扶縣名本/不作扶又按史漢表吕平封扶栁侯索隱曰縣名屬
信都國與此之邞縣無/渉不知酈注何據耶膠水又北逕黔陬陬下當/有縣字故
城西袁崧郡國志曰縣有介亭地理志曰故介國也
春秋僖公九年按左傳是僖公二十/九年今云九年誤介葛盧來朝聞
牛鳴曰是生三犧皆用之問之果然晏謨伏琛並云
縣有東西二城相去四十里有膠水非也斯乃拒艾
水也水出縣西南拒艾山即齊記所謂黔艾山也東
北流逕拒縣故城西王莽之祑國也按漢志琅邪郡/有柜縣如淳曰
[026-41b]
音巨不作拒又云根艾水東入海亦不作拒/艾水莽曰祓同亦不曰祑國此注所引皆誤世謂之
王城又謂是水為洋洋水矣又東北逕晏伏所謂黔
陬城西四十里有膠水者也又東入海地理志曰琅
邪有柜縣拒艾水出焉東入海即斯水也今膠水北
逕晏伏所謂西黔陬城東高宻郡側有黔陬縣地理
志曰膠水出邞縣當作/邞縣王莽更之純德矣疑即是縣
所未詳
又北過夷安縣東
[026-42a]
縣王莽更名之曰原亭也應劭曰故萊夷按漢志/漏維字邑
也太史公曰晏平仲萊之夷維之人也漢明帝中元
誤見/前中封鄧珍為侯國西去濰水四十里膠水又北
逕膠陽東晏伏並謂之東亭自亭結路南通夷安地
理風俗記曰淳于縣東南五十里有膠陽亭故縣也
又東北逕左會一水世謂之張奴水水發夷安縣東
南阜下西北流厯膠陽縣注于膠水之左東北為澤
水渚百許里謂之夷安潭潭之澤周四十里亦濰水
[026-42b]
枝津之所注也膠水又東北逕下宻縣故城東又東
北逕膠東縣故城西漢髙帝元年别為國景帝封子
寄為王國王莽更之郁祑按漢志/作秩也今長廣郡治伏
琛晏謨言膠水東北廻達于膠東城北百里流注于
海
又北過當利縣西北入于海
縣故王莽更之東萊亭也又北逕平度縣漢武帝元
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行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
[026-43a]
利盧也縣有土山膠水北厯土山注于海海南土山
以北悉鹽坈相承修煑不輟北眺巨海杳冥無極天
際兩分白黑方别所謂之溟海者也故地理志曰膠
水北至平度入海者也
[026-43b]
水經注集釋訂訛卷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