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集釋訂訛卷二十二
歸安沈炳巽撰
潁水 洧水
潧水 潩水
潁水出潁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陽城縣今為河/南府登封縣
秦始皇十七年滅韓以其地為潁川郡盖因水以著
稱者也漢高帝二年以為韓國王莽之左隊也山海
[022-1b]
經曰潁水出少室山地理志曰出陽城縣陽乾山明/一
統志陽乾山在登/封縣東二十五里今潁水有三源竒發右水出陽乾
山之潁谷春秋潁考叔為其封人其水東北流中水
導源少室通阜東南流逕負黍亭東春秋定公六年
鄭伐馮滑負黍者也馮敬道顯志賦曰求善卷之所
在遇許由於負黍京相璠曰負黍在潁川陽城縣西
南二十七里世謂之黄城也亦或謂是水為㶏水東
與右水合左水出少室南溪東合潁水故作者乃舉
[022-2a]
二三言水所發也吕氏春秋曰卞隨恥受湯讓自投
此水而死張顯逸民傳嵇叔夜高士傳並言投泂水
而死未知其孰是也朱謀㙔曰吕覧云卞隨自投於/潁水而死荘子云自投於稠水
而死司馬注本作泂水云泂水在潁陽㙔按潁泂古/字通用故禮顈衣一作絅是其例也稠泂二字皆誤
耳/
又東南過其縣南
潁水又東五渡水注之其水𨗳源崇一作嵩按漢志/潁川郡有崈高
縣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為中岳/師古曰崈古崇字今為登封縣地高縣東北太室東
[022-2b]
溪縣漢武帝置以奉太室山俗謂之崧陽城及春夏
雨泛水自山頂而迭相灌澍崿流相承為二十八浦
也陽旱輟津而石潭不耗道俗遊憇者唯得飡飲而
已無敢澡盥其中苟不如法必數日不豫是以行者
憚之山下大澤周數里而清深肅潔水中有立石高
十餘丈廣二十許歩上甚平整緇素之士多泛舟昇
陟取暢幽情其水東流南陽城西石溜縈委溯者五
渉故亦謂之五渡水東南流入潁水潁水逕其縣故
[022-3a]
城南昔舜禪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啓並於此也亦周
公以土圭測日景處漢成帝永始元年封趙臨為侯
國也按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趙臨以皇后父封成陽/侯不封陽城侯且成陽屬汝南郡陽城屬潁川
郡今潁水所歷自在潁/川境内恐與汝南無渉縣南對箕山山上有許由冢
原本/譌䝉堯所封也故太史公曰余登箕山之上有許由
墓焉山下有牽牛墟側潁水有犢泉是巢父牽牛處
也石上犢跡存焉高士傳云許由隠於潁水之陽箕/山之下堯召為九州長由洗耳於
潁水濱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之知其/故曰子若處髙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乃浮遊
[022-3b]
求其名譽污吾犢口/牽犢上流而飲之又有許由廟碑關朱本/作闕尚存是
漢潁川太守朱寵所立潁水逕其北東與龍淵水合
其水𨗳源龍淵東南流逕陽城北又東南入於潁潁
水又東平洛溪水注之水發玉女臺下平洛澗世謂
之平洛水吕忱所謂汋水出陽城山葢斯水也又東
南注於潁潁水又東出陽城關歷亭東南宋本作歷/康城南
魏明帝封尚書右僕射衛臻為康鄉侯此即臻封邑
也
[022-4a]
又東南過陽翟縣北陽翟縣今為/開封府鈞州
潁水東南流逕陽關聚聚夾水相對俗謂之東西二
土城也潁水又逕上棘城西又屈逕其城南春秋左
傳襄公十八年楚師伐鄭城上棘以渉潁者也縣西
有故堰堰石崩禠頽基尚存舊遏潁水枝流所出也
其故瀆東南逕三封山 今無水渠中又有泉流出
焉時人謂之嵎水東逕三封山東東南歷大陵西連
山亦曰啓筮亭啓享神於大陵之上即鈞臺也在今/鈞州
[022-4b]
城北/門外春秋左傳曰夏啟有鈞臺之饗是也杜預曰河
南陽翟縣南有鈞臺其水又東南流水積為陂陂方
十里俗謂之臺陂葢指鈞臺取名也又西南流逕夏
亭城西又屈而東南為郟之靡陂潁水自堨東逕陽
翟縣故城北夏禹始封於此爲夏國故武王至周曰
吾其有夏之居乎遂營洛邑徐廣曰河南陽城陽翟
則夏地也春秋經書秋鄭伯突入於櫟左傳桓公十
五年突殺檀伯而居之服䖍曰檀伯鄭守櫟大夫櫟
[022-5a]
鄭之大都宋忠曰今陽翟也周未韓景侯自新鄭徙
都之王隠曰翟本櫟也故潁川郡治也城西有郭奉
孝碑水側有九山祠碑叢柏猶茂北枕川流也
又東南過潁陽縣西故城在今登封/縣西南八十里又東南過潁陰縣西南
應劭曰縣在潁水之陽故邑氏之按東觀漢記漢
封車騎将軍馮防為侯國防城門校尉位在九卿
上絶席後漢馬援𫝊援次子防貴寵最盛與/九卿絶席封潁陽侯今云馮防誤潁水又
南逕潁鄉城西潁隂縣故城在東北舊許昌典農都
[022-5b]
尉治也後改為縣魏明帝封侍中辛毗為侯國也魏/志
辛毗封/潁鄉侯潁水又東南逕柏祠曲東歷罡臺北陂陂水
南流積為江陂南逕愼城西側城南流入於潁潁水
又逕愼縣故城南縣故楚邑白公所居以拒吳春秋
左傳哀公十六年吳人伐愼白公敗之王莽之愼治
也世祖建武中封劉賜為侯國潁水又東南逕蜩蟟
郭東俗謂之鄭城矣又東南入於淮春秋昭公十二
年楚子狩于州來次子潁尾葢潁水之㑹淮也
[022-6a]
又東南至愼縣東南入於淮愼縣故城在今鳯陽/府潁州潁上縣西北
潁水東南流左合上吳百尺二水俱承次塘細陂南
流注於潁水潁水又東南江宋本/作流陂水注之水受大
漴朱本/作崇丘城南故汾丘城也春秋左傳襄公十八年
楚子庚治兵於汾司馬彪曰襄城縣有汾丘杜預曰
在襄城縣之東北也襄城縣今/屬開封府逕繁昌故縣北原本/譌此
繁昌城在今開封/府臨潁縣城北曲蠡之繁陽亭也魏書國志曰文
帝以漢獻帝延康元年行至曲蠡登按獻帝傳曰辛/未魏王登壇受
[022-6b]
禅此漏壇/受二字禅於此地改元黄初其年以潁隂之繁陽亭
為繁昌縣城内有三臺時人謂之繁昌臺壇前有二碑昔魏
文帝禪於此自壇而降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故其
石銘曰遂於繁昌築靈壇也於後其碑六字生金論
者以為司馬金行故曹氏六世遷魏而事晉也魏志/繁昌
縣受禪石碑中生金/表送上羣臣盡賀潁水又東南流逕青陵亭城北
北對青陵陂陂縱廣二十里潁水逕其北枝入為陂
陂西則漷水注之水出褒城縣疑作襄城縣若作褒/城則屬陜西漢中府
[022-7a]
恐非潁水所/逕之地也之邑城下東流注於陂陂水又東入臨
潁縣之狼陂潁水又東南流而歴臨潁縣也臨潁縣/今屬開
封/府
又東南過臨潁縣南又東南逕汝南㶏強縣北洧水從
河南宻縣今屬開/封府東流注之
臨潁舊縣也潁水自縣西小㶏水出爾雅曰潁别為
沙郭景純曰皆大水溢出别為小水之名也亦猶江
别為沱也潁水又東南逕澤城北即古城臯亭矣春
[022-7b]
秋經書公及諸侯盟於臯鼬者也臯澤字相佀名與
字乖耳潁水又東逕㶏陽城南竹書紀年曰孫何取
㶏陽㶏強城在東北潁水不得逕其北也潁水又東
南潩水入焉非洧水也
又東過西華縣北今屬開/封府
王莽更名之曰華望縣也有東故言西矣世祖光武
皇帝建武中封鄧晨為侯國漢濟北戴封字平仲為
西華令遇天旱慨治功無感乃積柴坐其上以自焚
[022-8a]
火起而天雨暴至逺近歡伏永元十三年徴太常也
縣北有習陽城潁水逕其南也經所謂洧水流注之
也
又南過汝陽何氏云地/理志作女縣北今屬開/封府
縣故城南有汝水枝流故縣得厥稱矣闞駰曰本汝
水别流其後枯竭號曰死女水故其字無水余按汝
女乃方俗之音故字隨讀改未必一如闞氏之説以
窮通損字也潁水又東大㶏水注之又東南逕愽陽
[022-8b]
縣城東城在南頓縣北四十里漢宣帝封邴吉為侯
國王莽更名樂嘉
又東南過南頓縣北今屬開封/府項城縣㶏水從西來流注之
㶏水於樂嘉縣入潁不至於頓頓故頓子國也周之
同姓春秋僖公二十五年楚伐陳納頓子於頓是也
俗謂之潁隂城非也潁水又東南逕陳縣南今為河/南陳州
又東南左㑹交口者也
又東南至新陽縣北蒗蕩渠水從西北來注之
[022-9a]
經云蒗蕩渠者百尺溝之别名也南合交口新溝自
是東出潁上有堰謂之新陽堰俗謂之山陽堨非也
新溝自潁北東出縣在水北故應劭曰縣在新水之
陽今縣故城在東明潁水不出其北蓋經誤耳潁水
自東堰南流逕項縣故城北今為項城縣/屬開封府春秋僖公
十七年魯滅項是矣潁水又東右合谷水水上承平
鄉諸陂東北逕南頓縣故城南側城東注春秋左傳
所謂頓廹于陳而奔楚自頓徙南故曰南頓也今其
[022-9b]
城在頓南三十餘里又東逕項城中楚襄王所郭疑/譌
以為别都都内西南小城項縣故城也舊潁州治谷
水逕小城北又東逕刺史賈逵祠北王隱言祠在城
北非也廟在小城東昔王凌為宣王司馬懿所執届
廟而嘆曰賈梁道王凌魏之忠臣唯汝有靈知之遂
仰鴆而死魏志王凌進位太尉假節鉞謂齊王不任/天位欲迎立楚王彪遣将軍楊𢎞以廢立
事告兖州刺史黄華華私以白司馬宣王宣王将兵/討之凌勢窮乗船自縛出迎宣王承詔送至京師凌
至項飲藥死又干寳晉紀曰凌到項見賈逵祠呼曰/賈梁道王凌固忠于魏之社稷者唯汝有神知之其
[022-10a]
年八月宣王有疾/夢凌逵為癘遂薨廟前有碑碑石金生于寳曰黄金
可採為晉中興之瑞王隱晉書云永嘉元年陳國項/縣賈逵廟石碑生金人盗鑿取
賣賣已復生此江/東中興之瑞也谷水又東流出城東注潁潁水東
側有公路城公路城有二一在鳯/陽城東一在旴𣅿縣袁術所築也故世
因以術字名城矣潁水又東逕監潁城北城臨水闕
南面又東逕雲陽二城間南北翼水並非所具又東
逕丘頭丘頭南枕水魏書郡國志曰宣王軍次邱頭
按宣王討王凌文王討諸葛誕俱至丘頭然改丘頭/為武丘乃文王時事今屬之宣王則以兩事并為一
[022-10b]
事矣事見魏志王淩/傳及高貴鄉公紀王凌靣縛水次故號武邱矣潁
水又東南流於故城北細水注之水上承陽都陵宋/本
作/阪陂水枝分東南出為細水東逕新陽縣故城北又
東南逕宋公縣故城北縣郪丘者也秦伐魏取郪丘
謂是邑矣郪丘去潁州治八里漢置新郪/縣屬汝南郡今呼為潁陽城漢成帝綏
和元年詔封殷後於沛以存三統平帝元始四年改
曰宋公章帝建初四年徙邑於此故號新郪為宋公
國也王莽之新延矣細水又南逕細陽縣今潁州/太和縣新
[022-11a]
溝注之新溝首受交口東北逕新陽縣故城南漢高
帝六年封吕清為侯國王莽更名曰新明也故應劭
曰縣在新水之陽今無水故渠舊道而已東入澤渚
而散流入細細水又東南逕細陽故城南在今潁州/西北四十
里/王莽更之曰樂慶也世祖建武中封岑彭子遵為
侯國細水之宋本/作又東南積而為陂謂之次塘公私列
宋本/作𢎞裂以供田漑又東南流屈而西南入潁地理志
曰細水出細陽縣東南入潁潁水又東南流逕胡城
[022-11b]
東故胡子國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滅胡以胡子豹
歸是也杜預釋地曰汝隂縣西地有胡城也在今潁/州城西
北二/里潁水又東南汝水枝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别凟
於竒頟城東三十里世謂之大㶏水也東南逕召陵
縣故城南春秋左傳僖公四年齊桓公師于召陵責
楚貢不入即此處也城内有大井徑數丈水至清深
闞駰曰召者高也其地邱墟井深數丈故以名焉又
東南逕征羌縣故召陵縣之安陵鄉安陵亭也世祖
[022-12a]
建武十一年以封中郎将來歙歙以征定西羌功故
更名征羌也闞駰引戰國䇿以為秦昭王欲易地謂
此也汝水别瀆又東逕公路臺此下原本錯在又東/南過潁陽縣注中今
從朱本/改正臨水方百歩袁術所築也汝水别溝又東逕
西門城即南利也漢書宣帝封廣陵厲王子劉昌為
侯國也縣北三十里有孰疑/譌城號曰北利故瀆出於
二利之間關疑/譌女陽之縣世名之死汝縣取水名故
曰汝陽也又東逕南頓縣故城疑漏/北字又東南逕鮦陽
[022-12b]
城北在今汝寜府/新蔡縣界又東逕邸鄉城北又東逕固始縣
今屬汝/寜府故城北地理志縣故寖也寖丘在南故藉丘
名縣矣王莽更名之曰治按漢志莽曰開/治此漏開字孫叔敖以
土浸薄取而為封故能綿嗣城北猶有叔敖碑建武
二年司空李通又慕叔敖受邑故光武以嘉之更名
固始别汝又東逕蔡岡北岡上有平陽侯相蔡昭冡
昭字叔明周后稷之胄冡有石闕闕前有二碑碑字
淪碎不可復識羊虎傾低殆存而已枝汝又東北流
[022-13a]
逕胡城南而東歷汝隂縣故城西北東入潁水潁水
又東逕汝隂縣故城北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
高祖六年封夏侯嬰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汝墳也
縣在汝水之隂故以汝水納稱城西有一城故陶丘
鄉也汝隂何氏云隂/疑作南郡汝疑作/治城外東北隅有舊臺
翼城若丘俗謂之女郎臺雖經頽毁猶自廣崇上有
一井疑故陶丘鄉所未詳
洧水出河南密縣今屬開封/府均州西南馬領山明一統志洧/水源出宻縣
[022-13b]
東至新鄭縣㑹溱水為䨇/泊河至西華縣入黄河
水出山下亦言出潁川陽城山山在陽城縣之東北
葢馬領之統目焉清水東南流逕一故臺南俗謂之
陽子臺又東逕馬領塢北在山上塢下泉流北注亦
謂洧别源也而入于洧水洧水東注綏水㑹焉水出
方山綏溪即山海經所謂浮戲之山也東南流逕漢
𢎞農太守張伯雅墓塋四周壘石為垣隅阿相降列
於綏水之隂庚門表二石闕夾對石獸於闕下冡前
[022-14a]
有石廟列植三碑碑云德字伯雅河内密人也碑側
樹兩石人有數石柱及諸石數疑譌當/作獸矣舊引綏水
南入塋域而為池沼沼在丑地皆蟾蠩吐水石湟承
溜池之南又建石樓石廟前又翼列諸獸但物謝時
淪凋毁殆盡矣富而非義北當作/比之浮雲况復此乎
王孫士安斯為逹矣漢書楊王孫傳王孫家業千金/厚自奉養及病且終先令其子
曰吾欲羸塟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則以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脱其囊以身親土晋書皇
甫謐傳謐字士安自為塟送之制氣絶之後/以蘧蒢褁尸麻約两頭穿坑而塟不用棺槨綏水又
[022-14b]
東南流逕上郭亭南東南注洧洧水又東襄荷水注
之水出北山子節溪亦謂之子節水東南流于洧洧
水又東㑹瀝滴泉水出深溪之側泉流丈餘懸水散
注故世士以瀝滴稱南流入洧水也
又東南過其縣南
洧水又東流南與承雲二水合俱出承雲山二源䨇
𨗳東南流注於洧世謂之東西承雲水洧水又東微
水注之水出㣲山東北流入於洧洧水又東逕密縣
[022-15a]
故城南春秋謂之新城左傳僖公六年㑹諸侯伐鄭
圍新密以鄭不時城也今縣城東門南側有漢密令
卓茂祠茂字子康南陽苑人温仁寛雅恭而有禮人
有認其馬者茂與之曰若非公馬幸至丞相府歸我
遂挽車而去後馬主得馬謝而還之任漢黄門郎遷
密令舉善而徴宋本/作敎口無惡言敎化大行道不拾遺
蝗不入境百姓為之立祠享祀不輟矣洧水又左㑹
璅泉水水出王亭西北流注於洧水洧水又東南與
[022-15b]
馬關水合水出王亭下東北流歷馬關謂之馬關水
又東北注於洧洧水又東合武定水水出北武定岡
西南流又屈而東南流逕零鳥塢西側塢東南流塢
側有水懸流赴壑一匹有餘直注澗下淪積成淵嬉
遊者矚望竒為佳觀俗人覩此水挂於塢側遂目之
為零鳥水東南流入於洧洧水又東與虎牘山水合
水發南山虎牘溪東北流入洧洧水又東南赤澗水
注之水出武定岡東南流逕皇臺岡下又歷岡東東
[022-16a]
南流注於洧洧水又東南流潧水注之洧水又東南
逕鄶城南世本曰陸終娶於鬼方氏之妹謂之女漬
朱云今世本作陸終娶鬼方氏之妹謂之女嬇生子/六人大戴禮帝繫篇作女隤宋本水經注作女潰
是生六子孕三年啟其左脅三人出焉破其右脅三
人出焉其四曰求言是謂之鄶鄶人者鄭是也鄭桓
公問於史伯曰王室多難予安逃死乎史伯曰虢鄶
公之民遷之可也鄭氏東遷虢鄶獻十邑焉史記鄭/世家桓
公問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對曰/獨雒之東土河濟之南可居公曰何以對曰地近虢
[022-16b]
鄶虢鄶之君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為司徒民皆/愛公公誠請居之虢鄶之君見公方用事輕分公地
公誠居之虢鄶之民皆公之民也桓公曰善于/是卒言王東徙其民雒東而虢鄶果獻十邑劉
云鄶在豫州外方之北北鄰於虢鄶熒朱本/作滎之南左
濟右洛居陽鄭兩水之間食溱洧焉徐廣曰鄶在密
縣妘姓矣不得在外方之北也洧水又東逕隂坂北
水有梁焉俗謂是濟為參辰口左傳襄公九年晉伐
鄭濟于隂阪次于隂口而還是也杜預曰隂坂洧津
也服䖍曰登南曰隂口者水口也參隂聲相近葢傳
[022-17a]
呼之謬耳又晉居商參之分實沈之土鄭處辰火之
野閼伯之地軍師所次故濟得其名也
又東過鄭縣南鄫當作潧即鄭詩/溱與洧之溱水從西北來注之明/一
統志溱水源出密縣一名潧/水東北至新鄭縣與洧水合
洧水又東逕新鄭故城中左傳襄公元年晉韓厥荀
偃帥諸侯伐鄭入其郛敗其徒兵於洧上是也竹書
紀年晉文侯二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鄶克之按竹書/紀年周
幽王二年晉文侯同王子多父伐鄫克之注云晉文/侯元年則二年乃幽王之二年非文侯二年也亦無
[022-17b]
惠字鄶/作鄫乃居鄭父之丘名之曰鄭是曰桓公皇甫士
安帝王世紀云或言縣故有態氏之墟黄帝之所都
也鄭氏徙居之故曰新鄭矣城内有貴一作/遺祠名曰
章乗是也洧水又東為洧淵水春秋傳曰龍鬭于時
門之外洧淵則此潭也今洧水自鄭城西北入而東
南流逕鄭城南城之南門内舊外蛇與内蛇鬬内蛇
死六年大夫傅瑕殺鄭子入厲公自是徴也原本譌/㣲事在
左傳荘/十四年水南有鄭荘公望母臺莊姜惡公寤生與段
[022-18a]
京居段不弟姜氏無訓荘公居夫人於城潁誓曰不
及黄泉無相見也故成臺以望母用伸在心之思感
考叔之言忻大隧之賦洩洩之慈有嘉融融之孝得
常矣洧水又東與黄水合經所謂潧水非也黄水出
太山南黄泉東南流經華城西史伯謂鄭桓公曰華
君之土也韋昭曰華國名矣史記秦昭王三十三年
白起攻魏㧞華陽走芒卯斬首十五萬司馬彪曰華
陽亭名在宻縣嵇叔夜常採藥於山澤學琴於古人
[022-18b]
即此亭也靈異志嵇中散嘗西南去洛數十里有亭/名華陽投宿一更中操琴聞空中稱善中
散呼與相見乃出見形以手持/其頭共論音聲因授以廣陵散黄水東南流又與上
水合水出兩塘中一源兩分泉流𣲖别東為七虎澗
水西流即是水也其水西南流注於黄水黄即春秋
之所謂黄崕也故杜預云苑陵縣西有黄水者也又
東南流水側有二臺也謂之積粟臺臺東即二水之
㑹也捕章山水注之水出東捕章山西流注於黄水
黄水又南至鄭城北東轉於城之東北與黄溝合水
[022-19a]
出捕章山東南流至鄭城東北入黄水黄水又東南
逕龍淵泉東南七里溝水注之水出隟侯亭東南平
地東注又屈而南流逕升城東又其南歴燭城西即
鄭大夫燭之武邑也又南流注于洧水也
又東南過長社縣北
洧水東南流南濮北濮二水入焉洧入又東南與龍
淵水合水出長社縣西北有故溝上承洧水水盛則
通注龍淵水減則津渠輟流其瀆中泉南注東轉
[022-19b]
為淵淥水平潭清潔澄深俯視游魚類若乗空矣所
謂淵無潛鱗也又東逕長社縣故城北鄭之長葛邑
也春秋隱公五年宋人伐鄭圍長葛是也後社樹暴
長故曰長社魏潁川郡治也余以景明中出宰兹邑
於南城西側修立客館版築旣興於土下得一樹根
甚壮大疑是故社怪長暴茂者也稽之故說縣無龍
淵水名葢出近世矣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長社北
界有禀水但是水𨗳於隍壍之中非北界之所謂又
[022-20a]
按京社地名並云長社縣北有長葛鄉斯乃縣徙于
南矣然則是水即稟水也其水又東南逕棘城北左
傳所謂楚子伐鄭救齊次于棘澤者也禀水又東左
注洧水洧水又東南分為二水也其枝水東北流注
沙一水東逕許昌縣故許南疑作/男國也姜姓四岳之
後矣穆天子傳所謂天子見許男於洧上者也漢章
帝建初四年更封馬光為侯國後漢書馬援傳建初/四年封馬防潁陽侯
馬光許/昌侯春秋佐助期曰漢以許昌失天下及魏承漢
[022-20b]
厯遂改名許昌也城内有景福殿基魏明帝太和中
造准價八百餘萬洧水又東入汶倉城内俗以是水
為汶水故有汶倉之名非也葢洧水之邸閣耳洧水
又東逕傿陵縣故城南今屬開封府按漢志潁川郡/傿陵縣莽曰左亭李竒曰六
國為/安陵李竒曰六國為安陵也昔秦求易地唐且受使
於此戰國策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使唐睢使于秦曰安陵
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秦王怒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睢曰大
王嘗聞布衣之怒乎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
[022-21a]
血五歩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秦王色撓長跽而謝之漢高帝十二年封都
尉朱濞為侯國王莽更名左亭洧水又東傿陵陂水
注之水出傿陵南陂東西南流注於洧水也
又東南過新汲縣東北
洧水自傿陵東逕桐邱南俗謂之天井陵又曰岡非
也洧水又屈而南流水上有梁謂之桐門橋葢藉桐
邱以取稱亦言取桐門亭而目焉然不知亭之所在
未之詳也洧水又東南逕桐丘城春秋左傳荘公二
[022-21b]
十八年楚伐鄭鄭人将奔桐丘即此城也杜預春秋
釋地曰潁川許昌城東北京相璠曰鄭地也今圖疑/譌
無而城見存西南去許昌故城可三十五里俗名之
曰堤其城南即長堤因疑譌或/當作固洧水之北防也西靣
桐丘其城邪長而不方葢慿丘之稱即城之名矣洧
水又東逕新汲縣故城北漢宣帝神雀二年漢志作/三年
置於許之汲鄉曲洧城以河内有汲縣故加新也漢
宣帝建初四年封執金吾馬光為侯國漢宣帝以下/十六字疑屬
[022-22a]
衍文葢馬光無新汲之/封况已見前不應重出城在洧水南堤上又東洧水
右迤為濩陂洧水又逕匡城南匡城在睢州/城西三十里扶溝之
匡亭也又東洧水左迤為鴨子陂也疑/衍謂之大穴口
也
又東南過茅城邑之東北
洧水自穴口東南逕洧陽城西南逕茅城東北又南
左合庾溝溝水上承洧水於大穴口東北枝分東逕
洧陽故城南俗謂之復陽城非也葢洧復字類音讀
[022-22b]
變漢建安中封司空祭酒郭奉孝為侯國其水又東
南為鴨子陂陂廣一十五里餘陂南入甲庾溝西注
又朱云當/作洧東北㵼沙洧水又南逕一故城西世謂之
思鄉城西去洧十五里洧水又右合濩陂水上承洧
水新汲縣南逕新汲故城東又南積而為陂陂之西
北即長舍城陂水東翼洧堤西靣茅邑自城北門列
築昆道迄於此岡世尚謂之茅岡即經所謂茅邑地
也陂水北出東入洧津上下疑/有譌西納北異流
[022-23a]
又東過習陽城西折入於潁
洧水又東南逕辰亭東俗謂之田城非也葢田辰聲
相近城亭音韻聨故也經書魯宣公十一年楚子陳
侯鄭伯盟于辰陵也京相璠曰潁川長平有故辰亭
杜預曰長平縣東南有辰亭今此城在長平城西北
長平城在東南城今在西/華縣東北或杜氏之謬傳書之誤耳
長平東南淋陂北畔有一阜東西减里南北五十許
歩俗謂之新亭臺又疑是杜氏所謂辰亭而未之詳
[022-23b]
也洧水又南逕長平縣故城西王莽之長正也洧水
又南分為二水枝水東出謂之五梁溝逕習陽城北
又東逕赭邱南丘上有故城郡國志曰長平故屬汝
南縣有赭丘城即此城也又東逕長平城南東注澇
陂洧水南出謂之雞籠水故水會有籠口之名矣洧
水又東逕習陽城西西南折入潁地理志曰洧水東
南至長平縣入潁者也
潩水出河南密縣大騩山明一統志潩水源出大騩山/名魯固河一名清流河東南
[022-24a]
逕長葛縣西又東/至臨潁縣入潁水
大騩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於洪堤上受
神芝圗於黄葢童子即是山也抱朴子云黄帝東到/青丘見紫府先生受
三皇内文以勅召萬神西見中黄子受九加之方北/到洪堤上具茨見大騩君黄葢童子受神芝圗還陟
王屋得神/丹金訣溪水疑作/潩水出其阿而流為陂俗謂之玉女
池東逕陘山北史記魏襄王六年敗楚於陘山者也
山上有鄭祭仲冡冡西有子產墓累石為方墳墳東
有廟並東北向鄭城杜元凱言不忘本際廟舊有一
[022-24b]
枯柏樹其塵根故枝之上多生雉疑作/稚柏列秀青青
望之竒可嘉矣潩水又東南逕長社林疑譌當/作故城西
北南濮北濮二水出焉劉澄之著永初記云水經濮
水源出大騩山東北流注泗衛靈聞音於水上殊為
乖矣韓非子云衛靈公至濮聞新聲使師涓冩之至/晉而奏之師曠曰此紂時所謂靡靡之樂乃亡
國之/聲也余按水經為潩水不為濮也是水首受溪水疑/作
潩/水川渠䨇引俱東注洧與之過沙枝流脉亂互得通
稱是以春秋昭公九年遷城父人於陳以夷濮西田
[022-25a]
益之京相璠云以夷之濮西田益也杜預亦言以夷
田在濮水西者與城父人服䖍曰濮水名也且字類
音同津瀾邈别不得為北濮上源師氏傳音於其上
矣潩水又南逕鍾亭西又南逕皇臺又東南逕關亭
西又東南逕宛亭西鄭大夫宛射犬之故邑也潩水
又南分二水一水南出逕胡城東故潁隂縣之狐人
亭也其水南結為陂謂之胡城陂潩水自枝渠東逕
曲強東皇陂水注之水出西北皇臺七女岡北皇陂
[022-25b]
即古長社縣之濁澤史記魏惠王元年韓懿侯與趙
成侯合軍伐魏戰於濁澤是也其陂水北對雞鳴城
即是是字譌/應作長社縣之濁城也陂水東南流逕胡泉城北
故潁隂縣之狐宗鄉也又東合狐城陂水水上承陂
水而東南流注于黄水謂之合作口而東逕曲強城
北東流入潩水時人謂之勑水非也勑潩音相類故
字從聲變耳渭當作/潩水又東逕武亭間兩城相對疑
是古之岑門史遷所謂走犀首于岑門者也徐廣曰
[022-26a]
潁隂有岑亭未知是否後漢郡國志潁隂有岸亭史/記魏世家哀王五年走犀首
岸門徐廣曰潁隂有岸亭正義曰括地志云岸門在/長社縣西北十八里今名西武亭此云岑門岑亭皆
誤/潩水又南逕射犬城東即鄭公孫射犬城也葢俗
謬耳潩水又南逕潁隂縣故城西魏明帝封司空陳
羣為侯國潩水又東逕許昌城南又東南與宣帝陂
按下文當/作宣梁陂水合陂上承狼陂於潁隂城西南陂南北
二十里東西十里春秋左傳曰楚子伐鄭師于狼是
也其水東南入許昌縣逕巨陵城北鄭地也春秋左
[022-26b]
傳荘公十四年鄭厲公獲𫝊瑕於大陵京相璠曰潁
川臨潁縣東北二十五里有故巨陵亭古大陵也其
水又東積而為陂謂之宣梁陂也陂水又東南入潩
水潩水又西南流逕陶城西又東南逕陶陂東東南
入于潁此句原本另行作經/文今改作此節注
潧水出鄭縣西北平地
潧水出潧城西北雞絡塢下東南流逕賈復城西今/南
陽府汝州東南一百里有賈復城/但與鄭縣相去甚逺恐非此城東南流左右疑作/合
[022-27a]
水水出賈復城東南流注于潧潧水又南左㑹承
雲山水水出西北承雲山東南厯渾于江宋本作/渾子岡東
注世謂岡□宋本/作峽為五鳴口東南流注于潧潧水又
東南流厯下田川逕鄶城西謂之為桞泉水也故史
伯荅桓公曰君以成周之衆奉辭伐罪若剋虢鄶君
之土也如前華後河右洛左濟王丕騩而食潧洧鄭/語
作主芣騩而食溱洧韋/昭云芣騩山名在宻縣循典刑以守之可以少固即
謂此矣潧水又南懸流奔壑崩注丈餘其下積水成
[022-27b]
潭廣四十許歩淵深難測又南注于洧詩所謂溱與
洧者也世所謂之為潧水也
東過其縣北又東南過其縣東又南入于洧水
自鄶潧東南更無别瀆不得逕新鄭而㑹洧也鄭城
東入洧者黄崕水也葢經誤證耳
渠出榮陽北河東南過中牟縣之北今屬開/封府
風俗通曰渠者水所居也渠水自河與泲亂流東滎
疑/譌澤北東南分泲歴中牟縣之圃田澤北與陽武分
[022-28a]
水澤多麻黄草故述征記曰踐縣境便覩斯卉窮則
知踰界今雖不能然諒亦非謬詩所謂東有圃艸也
皇武子曰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澤在中牟縣
西西限長城東極官渡北佩渠水東西四十許里南
北二百許里中有沙岡上下二十四浦津流逕通淵
潭相接各有名焉有大斬小斬大灰小灰義魯練秋
大白楊小白楊散嚇禹中牟圏大鵠龍澤鬯罷大哀
小哀大長小長大縮小縮伯丘大葢牛眠等浦上云/二十
[022-28b]
四浦而浦名僅二十三按太平御覧引此注大鵠下/尚有小鵠此遺去故止二十三耳又大斬小斬作大
漸小漸禹中作禺中鬯罷作/宻罷牛眠作牛眼俱與此異水盛則北注渠溢則南
播故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為
大溝而引圃水者也又有一瀆自酸棗受河道自漢
瀆歴酸棗逕陽武縣南出世謂之十字溝而屬於渠
或謂是瀆為梁惠王十年所開而不能詳也斯浦乃
水澤之所鍾為鄭隰之淵藪矣渠右合五池溝上承
澤水下流渠謂之五池口魏嘉平二年司馬懿帥中
[022-29a]
軍討太尉王凌於夀春自彼而還帝使侍中韋誕勞
軍于五池者也今其地為五池鄉矣渠又東不家溝
宋本作/十家溝水注之出京縣東南梅山北溪春秋襄公十
八年蒍子馮公子格率銳師侵費右廻梅山杜預曰
在宻東北即是山也其水自溪東北流逕管城西故
管國也周武以封管叔矣成王幼弱周公攝政管叔
流言曰公将不利於孺子公賦鴟鴞以伐之即東山
之詩是也左傳宣公十二年晉師救鄭楚次管以待
[022-29b]
之杜預曰京縣東北有管城者是也俗又謂之為管
水東北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注黄雀溝謂之黄淵
淵周一百歩其一水東越長城東北流水積為淵南
北二里東西百歩謂之百尺水北入圃田澤分為二
水一水東北逕東武強城北漢書曹參傳擊羽嬰於
昆陽追至業按傳當作葉注葉南/陽縣也音式陟反還攻武強因至滎
陽薛瓉云按武強城在陽武縣即斯城也漢高帝六
年封騎将荘不識為侯國又東北流左注于渠為不
[022-30a]
宋本作/十下同家水口也一水東流又屈而南轉東南注白
溝也渠又東清池水注之清池水出清陽亭西南平
地東北流逕清陽亭南東流即故清人城也詩所謂
清人在彭彭為高尅邑也故杜預春秋釋地云中牟
縣西有清陽亭是也清水又屈而北流至清口澤七
虎澗水注之水出畢城南岡一源兩派津川趣别西
入黄崕溝東為七虎溪亦謂之為華水也又東北流
紫光溝水注之水出華陽城東北而東流俗名曰紫
[022-30b]
光澗又東北注華水華水又東逕棐城北即北林亭
也春秋文公與鄭伯宴于棐林子家賦鴻鴈者也春
秋宣公元年諸侯㑹于棐林以伐鄭楚救鄭遇於北
林服䖍曰北林鄭南地也京相璠曰今滎陽宛陵縣
有故林鄉在新鄭北故曰北林也余按林鄉故城在
新鄭東北七十許里菀陵故城在東南五十許里不
得在新鄭北也考京服之說並為踈矣杜預云滎陽
中牟縣西南有林亭在鄭北今是亭南去新鄭故城
[022-31a]
四十許里葢以南有林鄉亭故杜預據是為北林最
為密矣又以林鄉為棐亦或疑焉諸侯㑹棐楚遇于
此寜得知不在是而更指他處也稽古之傳事或不
謬矣又東北逕鹿臺南岡北出為七虎澗東流期水
注之水出期城西南平地世號龍淵水東北流又北
逕期城西又北與七虎澗合謂之虎谿水亂流東注
逕期城北東㑹清口水司馬彪郡國志曰中牟有清
口水即是水也清水又東北白溝水注之水有二源
[022-31b]
北水出密之梅山東南而東逕靖城南與南水合水
南出合太山宋本作南水/屈合太水西北流至靖城南左注北
水即承水也山海經曰承水出太山之隂東北流注
于沒水者也世所謂之靖澗水也又東北流太水注
之水出太山東平地山海經曰太水出于太山之陽
而東南流注于沒水世謂之澧水也東北逕武陵城
西東北流注于承水又東北入黄瓮澗北逕中陽城
西城内有舊臺甚秀臺側有陂池池水清深澗水又
[022-32a]
東屈逕其城北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鄭釐侯
來朝中陽者也其水東北流為白溝又北東逕伯禽
城北葢伯禽之魯徃逕所由也屈而南流東注于清
水即潘岳都碑所謂自中牟故縣以西西至于清溝
指是水也亂流東逕中牟宰魯恭祠南漢和帝時右
扶風魯恭字仲康以太尉掾遷中牟令政專德化不
任刑罰吏民敬信蝗不入境河南尹袁安疑不實使
部掾肥親按行之恭隨親行阡陌坐桑樹下雉止其
[022-32b]
傍有小児親曰児何不擊雉曰将雛親起曰蟲不入
境一異化及鳥獸二異竪子懐仁三異乆留非優賢
請還是年嘉禾生縣庭安美其治以状上之徴愽士
侍中車駕每出恭常陪乘上顧問民政無所隱諱故
能遺愛自古祠饗來今矣清溝水又東北逕沈清疑
即博浪亭也博浪城在今開封府城北/三十里一名博浪沙亭服䖍曰博浪
陽武二水沙名也今有亭所未詳也歷博浪澤昔張
良為韓報仇於秦以金椎擊秦始皇不中中其副車
[022-33a]
於此又北分為二水枝津東注沒水清水自枝流北
注渠謂之清溝口渠又左逕陽武縣故城南東為官
渡水又逕曹太祖壘北有高臺謂之官渡臺渡在中
牟故世又謂中牟臺建安五年太祖營官渡袁紹保
陽武紹連營稍前依沙堆為屯東西數十里公亦分
營相禦合戰不利紹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以逼壘
公亦起高臺以捍之即中牟臺也今臺北土山猶在
山之東悉紹舊營遺壘並存水又東逕田豐祠北袁
[022-33b]
夲初慙不納其言害之時人嘉其誠謀無辜見戮故
立祠於是用表袁氏覆滅之宜矣又東役水注之水
出菀原本/譌苑陵縣西隟侯按郡國志河南菀陵縣有𤨏/侯亭左傳㐮十一年諸侯之
師次于𤨏杜預曰縣西有𤨏侯亭此云隟侯疑誤盖/隟乃古文隙字與𤨏不通惟韵㑹云𤨏或作璅則隟
或璅之譌但下文云隙郤聲相近則原作隙/字用與左傳注及郡國志俱不合寔所末解亭東世
謂此亭為却城非也葢隟却疑作郄/上同聲相近耳中平
陂世名之埿泉也即古役水矣山海經曰役山役水
所出北流注于河疑是水也東北流逕菀陵縣故城
[022-34a]
北東流北逕焦城東陽邱亭西也謂之焦溝水竹書
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孫壮武按竹書/當作伐鄭圍焦
城不剋即此城也俗謂之驛城非也役水自陽邱亭
東流逕山氏城北為高榆淵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
六年秦公孫壮率師城上枳安陵山氏按竹書/當作民者也
又東北為酢溝又東北魯溝水出焉役水又東北埿
溝水出焉又東北為八丈溝又東清水枝津注之水
自沈城東派注于役水又東逕曹公壘南東與沬水
[022-34b]
合山海經云沬水所出北流注于役山海經作末山/末水出焉北流
注于沒郭注云/水經注作沫今是水出中牟城西南疑即沬水也
東北流逕中牟縣故城昔趙獻侯自耿都此班固云
趙自邯鄲徙焉趙襄子時佛肸以中牟叛置鼎於庭
不與己者烹之田英将蹇裳赴鼎處也說苑云佛肸/以中牟畔曰
與我者受邑不與我者烹之城北餘子田基獨後至/曰義者軒冕在前非義弗乗祛衣将入鼎佛肸屢起
而生之趙簡子屠中牟諭有功者用田基為首基曰/亷士不恥人我如受功則中牟之士終身慚矣負其
母南徙于楚新序作田/卑此作田英未知孰是薛瓉注漢書云中牟在春秋
[022-35a]
之時為鄭之堰也及三卿分晉則在魏之邦土趙自
漳北不及此也春秋傳曰衛侯如晉過中牟非衛適
晉之次也汲郡古文曰齊師伐趙東鄙圍中牟此中
牟不在趙之東也按中牟當在濕水之上矣按春秋
齊伐晉夷儀晉車千乗在中牟衛侯過中牟中牟人
欲伐之衛禇師固亡在中牟曰衛雖小其君在未可
勝也齊師尅城而驕遇之必敗乃敗齊師服䖍不列
中牟所在杜預曰今滎陽有中牟廻逺疑為非也然
[022-35b]
地理參差土無常域隨其強弱自相吞并疆理㽞移
寜可一也兵車所指逕紆難知自魏徙大梁趙以中
牟易魏故趙之南界極于浮水匪直專漳朱本/作張也趙
自西取後止中牟齊師伐其東鄙於宜無嫌而瓉逕
濕水空言中牟所在非論證也漢高帝十一年按史/表是
十二/年封封單父聖為侯國沫水又東北注于役水昔魏
太祖之背董卓也間行出中牟為亭長所録魏志董/卓廢帝
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過中牟為亭長所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
[022-36a]
為請/得觧郭長公世語為縣所拘功曹請釋焉役水又東
北逕中牟澤即鄭太叔攻萑蒲之盗於是澤也左傳/昭二
十一年鄭太叔為政不忍猛而寛鄭國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澤太叔悔之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盗盡殺之
其水東流北屈注渠水征績記朱云征當作伍伍/績之有述征記所
謂自醤魁城到酢溝十里者渠水又東流而左㑹淵
流其水上承聖女陂陂周二百餘歩水無耗竭湛然
清滿而南流注于渠渠水又東南而注大梁也
又東至浚儀縣今為開封府祥符/縣河南布政司治
[022-36b]
水東南逕西赤城北戴延之所謂西北有大梁亭非
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庇率師及鄭孔
夜戰于梁赫鄭師敗逋即此城也左則故瀆出焉秦
始皇二十年王賁斷故渠引水東南出以灌大梁謂
之梁溝又東逕大梁城南本春秋之陽武高陽郷也
於戰國為大梁周梁伯之居也梁伯好土功大其城
號曰新里民疲而潰秦遂取焉後魏惠王自安邑徙
都之故曰梁耳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
[022-37a]
徙邦于大梁是也秦滅魏以為縣漢文帝封孝王於
梁孝王以土地下濕東都睢陽又改曰梁自是置縣
以大梁城廣居其東城夷門之東夷門即侯嬴抱關
處也續述征記曰以此城為師曠城言郭縁生曽逰
此邑踐夷門升吹臺終古之跡緬焉盡在余謂此乃
梁氏之臺門魏惠之朝居疑當作/所居非吹臺也當是誤
證耳西征記論儀封人即此縣又非也竹書紀年梁
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為大溝於北郛以行圃田之
[022-37b]
水陳留風俗傳曰縣北有浚水像而儀之故曰俊儀
余謂故汴渉疑當作/汴沙隂溝矣浚之故曰浚其猶春秋
之浚洙漢氏之儀水又東北逕中牟縣南又東北逕
中牟澤與淵水合水出中牟縣城北城有層臺按郭
頒何氏校當/作郭長公世語及干寳晉紀並言中牟縣故魏任
城王臺下池中有漢時鐵錐長六尺入地三尺頭西
南指不可動止疑有譌脫/一作至月朔自正以為晉氏中興
之瑞而今不知所在或言在中陽城池臺未知焉是
[022-38a]
淵水自池西出屈逕其城西而東南流注于汜氾水
又東逕大梁亭南又東逕梁臺南東注渠渠水又東
南流逕開封縣睢渙二水出焉右則新溝注之其水
出逢池蓬池在今開封府城北本春秋時蓬澤左傳/宋景公使人告左師曰蓬澤有介麋焉吾與
之田若何徐廣曰蓬澤即蓬池也又晉阮籍詩云徘/徊蓬池上還望顧大梁唐明皇帝改為福源池禁樵
採/池上承役水于菀陵縣别為魯溝水東南流逕開
封縣故城北漢高帝十一年封劉舍為侯國也按史/表高
帝十一年封陶舍為/開封侯今云劉舍誤陳留志稱阮蘭字茂𢎞為開封
[022-38b]
令縣側有劫賊外白甚急數阮方圍棊長嘯吏云劫
急阮曰局上有劫亦甚急其躭樂如是故語林曰王
中郎以圍棊為坐隱或亦謂之為手談又謂之為棊
聖魯溝南際富城東南入百尺陂即古之逢澤也徐
廣史記音義云秦孝公㑹諸侯于逢澤陂陂汲郡墓
按史記秦本紀孝公二十年使公子少官率師㑹諸/侯于蓬澤徐廣曰開封東北有蓬澤秦孝公句乃史
記原文非徐廣音義且増一陂字又陂/汲郡墓四字亦與上文不接疑有譌誤竹書紀年作
逢澤斯其處也故應德璉西征賦曰鸞衡東指弭節
[022-39a]
逢澤其水東北流為新溝新溝又東北流逕牛首鄉
北謂之牛建城又東北注梁一作/渠即沙水也音蔡許
愼正作沙音言水散石也從水少水沙見矣楚東有
沙水謂此水也無佗也皆變名矣其國多池沼時池
中出神劍到今其民像而作之號大梁氏之劍也渠
又北屈分為二水續述征記曰汴沙到浚儀而分也
汴東注沙南流其水更南流逕梁王吹臺東陳留風
俗傳曰縣有倉頡師曠城上有列仙之吹臺北有牧
[022-39b]
澤中出蘭蒲土多儁髦衿𢃄牧澤方一十五里俗謂
之蒲關澤即謂此矣梁王増築以為吹臺城隍夷滅
略存故跡今層臺孤立於牧澤之右矣其臺方一百
許歩即阮嗣宗詠懐詩所謂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
臺簫管有遺音梁主安在哉晉世䘮亂乞活慿居削
墮故基遂成二層上基猶方四五十歩高一丈餘世
謂之乞活臺又謂之婆臺城梁水於此有隂溝洪溝
之稱焉項羽與漢高分王指是水以為東西之别故
[022-40a]
蘇秦說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鴻溝是也故尉氏
縣有波鄉亭波亭鴻溝鄉鴻溝亭皆藉水以立稱也
今蕭縣原本譌作簫縣今/為江南徐州治西亦有鴻溝亭梁國睢陽
縣今為歸/德府治東有鴻口亭先後談者亦指此以為楚漢
之分王非也葢春秋之所謂紅澤者矣渠口與汜水
合其水上承役水於菀陵縣縣故鄭都也王莽之左
亭縣也役水枝津東派為汜水者也而世俗謂之泥
溝水也朱本作/汜溝水春秋左傳僖公三十年晉侯秦伯圍
[022-40b]
鄭晉軍凾陵秦軍汜南所謂東汜者也
又屈南至扶溝縣北今屬開封府及通/許縣洧川縣地
沙水又東南逕牛首鄉東南魯渠水出焉亦謂之宋
溝也又逕陳留縣故城南孟康曰留鄭邑也後為陳
并故曰陳留矣魯溝又東南逕圉縣故城北縣苦楚
難修其干戈以圉其患故曰圉也或曰邊陲之號矣
歴萬人散王莽之簒也東郡太守翟義興兵討莽莽
遣奮威将軍孫建擊之於圉北義師大敗尸積萬數
[022-41a]
血流溢道號其處為萬人散百姓哀而祠之又厯魯
溝亭又東南至陽夏縣故城西漢高祖六年封陳豨
為侯國魯溝又南入渦今無水也沙水又東南逕斗
城西左傳襄公三十年子產殯伯有尸其臣葬之於
是城也左傳襄公三十年鄭伯有耆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擊鐘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
曰吾公在壑谷皆自朝布路而罷子晢以駟氏之甲/伐而焚之伯有奔雍梁醒而後知之遂奔許已而自
墓門之瀆入因馬師頡介于㐮庫以伐舊北門駟帶/率國人以伐之伯有死于羊肆子産禭之枕之股而
哭諸歛而殯諸伯有之臣/在市側者旣而𦵏之斗城沙水又東南逕牛首亭東
[022-41b]
左傳桓公十四年宋人與諸侯伐鄭東郊取牛首者
也俗謂之車牛城矣沙水又東南八里溝出焉又東
南逕陳留縣今屬開/封府裘氏鄉裘氏亭西又逕澹臺子
羽冢東與八里溝合按陳留風俗傳曰陳留縣裘氏
鄉有澹臺子羽冢又有子羽祠祈禱焉京相璠曰今
泰山南武城縣有澹臺子羽冢縣人也未知孰是因
其方誌所叙就記纒絡焉溝水上承沙河而西南流
逕牛首亭南與百尺陂水合其水自陂南逕開封城
[022-42a]
東三里岡左屈而西流南轉注八里溝又南得野兎
水口水上承西南兎氏亭北野兎陂鄭地也春秋傳
云鄭伯勞屈生于兎氏也陂水東北入八里溝八里
溝水又南逕右倉城西又南逕兎氏亭東又南逕邵
亭西東入沙水沙水南逕扶溝縣故城東縣即潁川
之數宋本/作穀平鄉也有扶亭又有洧水溝故縣有扶溝
之名焉建武元年漢光武封平狄将軍朱鮪為侯國
沙水又東與康溝水合水首受洧水於長社縣東東
[022-42b]
北逕向岡西即鄭之向鄉也後人遏其上口今水盛
則北注水耗則輟流又有長明溝水注之水出菀陵
縣故城西北縣有二城此則西城也二城以東悉多
陂澤即古制澤也京相璠曰鄭地杜預曰澤即滎陽
菀陵縣東即春秋之制田也故城西北平地出泉謂
之龍淵泉淵水流逕陵丘亭西又西重泉水注之水
出西城北平地泉湧南流逕陵丘亭西西南注龍淵
水龍淵水又東南逕凢陽亭西而南入白鴈陂陂在
[022-43a]
長社東北東西七里南北十里在林鄉之西南司馬
彪郡國志曰菀陵有林鄉亭白鴈陂又引瀆南流謂
之長明溝東轉北屈又東逕向城北城側向岡左傳
襄公十一年諸侯伐鄭師于向者也又東右迤為染
二陂朱云染二疑作染/工宋本作染澤而東注于蔡澤陂長明溝又
東逕尉氏縣今屬開/封府故城南圈稱云尉氏鄭國之東
鄙弊獄官名也鄭大夫尉氏之邑朱云弊獄謂斷獄/也見周禮秋官注
應劭曰古獄官曰/尉氏鄭之别獄也故欒盈曰盈将歸死于尉氏也溝
[022-43b]
瀆自是三分北分為康溝東逕平陸縣故城北高后
元年按史記表是/景帝元年封封楚元王子禮為侯國建武元年
以戸不滿三千罷為尉氏縣之陵樹鄉又有陵樹亭
漢建安中封尚書荀攸為陵樹鄉侯按魏志荀攸傳/作陵樹亭侯
故陳留風俗傳曰陵樹鄉故平陸縣也北有天當作/大
澤名曰長樂厩康溝又東逕扶溝縣之白亭北陳留
風俗𫝊曰扶溝縣有帛鄉帛亭名在七鄉十二亭中
康溝又東逕少曲亭陳留風俗傳曰尉氏縣有少世
[022-44a]
疑作/曲亭俗謂之為小城也又東南逕扶溝縣故城東
而東南注沙水沙水又南㑹南水其水南流又分為
二水一水南合關亭東又東南流與左水合其水自
枝瀆南逕召陵亭西疑即扶溝之亭也而東南合石
水世以是水與傿陵陂水䨇𨗳亦謂之䨇溝又東南
入沙水沙水南與蔡澤陂水合水出陵前漢地志/作傿陵後
漢郡國志/作陵春秋成公十六年晉楚相遇于
陵吕錡
射中共王目王召養由基使射殺之亦子反醉酒自
[022-44b]
斃處也陂東西五里南北十里陂水東逕匡城北城
在新汲縣之東北即扶溝縣之巨疑作/匡亭也亭在匡
城郭朱本作郭/宋本作鄉春秋文公元年諸侯朝晉衛成公不
朝使孔逹侵鄭伐緜訾及匡即此邑也今陳留長垣
縣今屬/開州南有匡城即平邱之匡亭也襄邑又有承匡
城然匡居陳衛之間亦徃徃有異邑矣陂水又東南
至扶洛宋本作/扶溝城北又東南入沙水沙水又南逕小
扶城西而流也城即扶溝縣之平周亭東漢順帝永
[022-45a]
平中永平乃明帝年/號非順帝也封陳敬王孫子恭為侯國按後/漢書
明帝八王傳陳敬王羙永平三年封廣平王立三十/七年薨子鈎嗣立二十一年薨子竦嗣立二年薨無
子立絶安帝永初七年封敬王孫安國為耕亭侯傳/所載止此則敬王之孫無名子恭者不知此何據耶
沙水又東南逕大扶城西城即扶鄉故縣也城北二
里有袁梁碑云梁陳扶樂人後漢世祖建武十七年
更封劉隆為扶樂侯即此城也渦水於是分焉不得
在扶溝北便分為二水也
其一者東南過陳縣也疑作/北
[022-45b]
沙水又東南逕東華城西又東西宋本/作南沙水枝瀆西
南逹洧謂之甲更溝宋本作/甲庚溝今無水沙水又南與廣
漕渠合上承龐官陂云鄧艾所開也雖水流廢興溝
瀆尚夥昔賈逵為魏豫州刺史通運渠二百里餘亦
所謂賈侯渠也而川渠逕復交錯畛陌無以辨之沙
水又東逕長平縣今省入/西華縣故城北又東南逕陳城北
故陳國也伏羲神農並都之城東北三十許里猶有
羲神實中此句疑/有譌誤舜後媯滿為周陶正武王頼其噐
[022-46a]
用妻以元女大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大姫好祭祀
故詩所謂坎其擊鼓宛丘之下也宛丘在陳城南道
東王隱云漸欲平今不知所在矣楚討陳殺夏徴舒
於栗門以為夏州後城之東門内有池池水東西七
十歩南北八十許歩水至清潔而不耗竭不生魚草
水中有故臺處詩所謂東門之池也城内有漢相王
君造四縣邸碑文字剝缺不可悉識其略曰唯兹陳
國故曰淮陽郡云云王清惠著聞為百姓畏愛求賢
[022-46b]
養士千有餘人賜與田宅更舍自損奉錢助之成邸
五官掾西華陳騏等二百五人以延熹二年云云故
其頌曰修德立功四縣回附一作向附/一作内附今碑之左右
遺墉尚存基礎猶在時人不復尋其碑證云孔子廟
學非也後楚襄王為秦所滅徙都於此文潁曰西楚
矣三楚斯其一焉城南郭裏又有一城名曰淮陽城
子産所置也漢髙帝十一年以為淮陽國王莽更名
新平縣曰陵陳漢志作/陳陵故豫州治王隱晉書地道記
[022-47a]
云城北有故沙名之為死沙而今水流津通漕運所
由矣沙水又東而南屈逕陳城東謂之百尺溝又南
分為二水沙水出焉溝水東南流谷水注之水源上
承澇陂陂在陳城西北南曁華城皆為陂矣陂水東
流謂之谷水東逕澇城北王隱曰犖北有谷水是也
犖即檉矣經書公㑹齊宋于檉者也杜預曰檉即犖
也在陳縣今為陳州/屬開封府西北為非檉小城也在陳郡西
南谷水又東流逕陳城南又東流入于沙沙水又東
[022-47b]
南流注于潁謂之交口水次有大堰即古百尺堰也
魏書國志曰司馬宣王討太尉王凌大軍至百尺堨
即此堨也今俗呼之為山陽堰非也葢斯水首受潁
於百尺溝王莽名郡為新平故堰兼有新陽之名也
以是推之悟故俗謂之非也
又東南至汝南新陽縣北
沙水自百尺溝東逕寜平縣之故城南晉陽秋稱晉
太傅東海王越之東奔也石勒追之憤疑譌當作/燌即焚字尸
[022-48a]
於此數十萬衆歛手受害勒縱騎圍射尸積如山王
夷甫死焉余謂俊者所以知勝羣情辨者所以文身
祛惑夷甫雖體荷雋令口擅雌黄汙辱君親獲罪羯
勒史官方之舉正諒為褒矣沙水又東積而為陂謂
之陽都明水注之水上承沙水之津東出逕汝南郡
之冝禄縣故城北王莽之賞都亭也明水又東流北注
于陂陂水東南流謂之細水又東逕新陽縣北又東
高被水東出焉沙水又東分為二水即春秋所謂夷
[022-48b]
夷濮之水也枝津北逕譙縣故城南今為鳯陽/府亳州側城
入渦沙水東南逕城父縣西南枝津出焉俗謂之章
水也一水東注即注水也俗謂之欠水也東逕城父
縣之故城南在今鳯陽府亳/縣東南七十里
又東南過山桑縣北今鳯陽府/䝉城縣
山桑故城在渦水北沙水不得逕其北明矣經言過
北誤也
又東南過龍亢縣南今鳯陽府懐逺縣西北八十里有/龍亢故城又河南歸德府亦有龍
[022-49a]
亢故/城
沙水故城北又東南逕白鹿城北而東注也
又東南過義城縣西廢義成縣在今鳯陽/府霍邱縣北四十里南入于淮
義成縣故屬沛後𨽻九江沙水東流注于淮謂之沙
汭京相璠曰楚東地也春秋左傳昭公二十七年楚
令尹子常以舟師及沙汭而還杜預曰沙水名也
[022-49b]
水經注集釋訂訛卷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