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59 水經注集釋訂訛-清-沈炳巽 (master)


[029-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集釋訂訛卷二十九
             歸安沈炳巽撰
   沔水下  潛水  湍水
   均水   粉水  白水
   泚水
沔水又東過襄陽縣北
 沔水又東逕方山北方山一名萬山元和志云萬山/一名漢臯山在襄陽縣西十一
[029-1b]
 里與南陽鄧縣分界明一統志萬山在襄陽府/城西十里襄沔記以紫蓋山萬山峴山為三峴山上
 有鄒恢碑按晉書郗鑒傳鍳之孫恢嘗鎮襄陽甚得/關隴之和降附者動以千計此碑必郗恢
 所立誤作/鄒恢耳魯宗之所立也山下潭中有杜元凱碑元
 凱好尚後名作兩碑並述已功一碑沉之峴山水中
 一碑下之於此潭曰百年之後何知不深谷為陵也
 晉書杜預傳預好為身後名刻石為二碑紀其勲績/一沉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曰馬知此後不為陵
 谷乎今云二碑/俱沉水中恐誤山下水曲之隈云漢女昔遊處也故
 張衡南都賦曰遊女弄珠於漢臯之曲漢臯即方山
[029-2a]
 之異名也
沔水又東合檀溪水明一統志檀溪在襄陽府城西四/里漢昭烈乗的盧西走至此溪一
 躍而過/今已涸
 水出縣西柳子山下東為鴨湖湖在馬鞍山東北武
 陵王愛其峯秀改曰望楚山明一統志望楚山在襄陽/府城西南八里舊有三
 名曰楚山曰馬鞍山曰筴山圖經云秦與齊韓魏攻/楚方城秦軍登山以望楚因名一云宋武陵王駿屢
 登陟以望鄢/城改今名溪水自湖兩分北渠即溪水所導也北
 逕漢陰臺西臨流望逺按眺農圃情邈灌蔬意寄漢
[029-2b]
 陰故因名臺矣莊子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
 甕而出灌子貢教之鑿木為橰挈水若抽為圃者/笑曰有篾械者必有襪事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北逕檀溪上下疑/有脱文謂之檀溪宋本溪下/有水字側有沙門釋
 道安寺即溪之名以表寺目也溪之陽有徐元直崔
 州平故宅悉人居故習鑿齒與謝安書云每省家舅
 司檀溪當從宋本作/縱目檀溪念崔徐之友宋本/作文未嘗不撫膺
 躊蹰惆悵終日矣溪水傍城北注昔劉備為景升所
 謀乗的盧馬西走墜於斯溪世語曰備屯樊城劉表/禮焉憚其為人不甚信
[029-3a]
 用曾請備宴㑹欲因㑹取備備覺之偽如厠潛遁出/所乗馬名的盧騎的盧走渡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
 不得出備急曰的盧今日厄矣可努力的盧乃一躍/三丈遂得過乗桴渡河中流而追者至以表意謝之
 曰何去之速乎變孫盛曰此不然之言備時羈旅客/主勢殊若有此 豈敢晏然終表之世而無釁故乎
 此皆世俗妄/説非事實也西去城里餘北流注於沔一水東南出
 應劭曰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也是水當即襄水
 也城北枕沔水即襄陽縣之故城也今襄陽縣治即/襄陽故城謂之
 壘城在郡/治之西王莽之相陽矣楚之北津戍也今大城西
 壘是也其上古鄢都盧羅之地秦滅楚置南郡號此
[029-3b]
 為北部焉建安十三年魏武平荆州分南郡立為襄
 陽郡荆州刺史治邑居隱賑朱本云當作殷賑薛綜/西京賦注云殷賑謂富
 饒/也冠蓋相望一都之㑹也城南門道東有三碑一碑
 是晉太傅羊祜碑一碑是鎮南將軍杜預碑一碑是
 安南將軍劉儼碑並是學生所立城東門外二百歩
 劉表墓太康中為人所發見表夫妻其尸儼然顔色
 不異猶如平生墓中香氣逺聞三四里中經月不歇
 今墳冢及祠堂猶髙顯整頓城北枕沔水水中常苦
[029-4a]
 蛟害襄陽太守鄧遐負其氣果拔劍入水蛟繞其足
 遐揮劍斬蛟流血丹水自後患除無復蛟難矣昔張
 公遇害亦亡劍於是水後雷氏為建安從事逕踐瀨
 溪所畱之劍忽於其懐躍岀洛水初由是劍後變為
 龍雷次宗豫章記云雷孔章為豐城令於縣掘得二/劍一以進司空張華後華遇害此劍飛入襄城水
 中孔章臨亡戒其子恒以所留之劍自隨後其子為/建安從事經淺瀨其劍忽於腰間躍出遂見一龍相
 隨而/去故吳均劍騎詩云劍是兩蛟龍何氏云道元與/吳均同時安得
 引用其詩疑此書後/人之附益者多矣張華之言不孤為驗矣
[029-4b]
沔水又逕平魯城南
 城魯宗之所築也故城得厥名矣東對樊顧氏云當/作東對樊
 城此漏/城字仲山甫所封也漢晉春秋稱桓帝幸樊城百
 姓莫不觀有一老父獨耕不輟議郎張温使問焉父
 嘯而不答温因與之言問其姓名不告而去城周四
 里南半淪水建安中關羽圍于禁於此城㑹沔水泛
 溢三丈有餘城陷禁降龐徳奮劍乗舟投命於東岡
 魏武曰吾知于禁三十餘載至臨危授命更不如龎
[029-5a]
 徳矣城西南有曹仁記水碑杜元凱重刋其後書伐
 吳之事也樊城在縣北三里舊志隄防至切者在襄/樊二城蓋二城並峙中流如峽口且唐鄧
 之水從白河南注横截漢流以/故波濤激射城堤為害最切
又從縣東屈西南淯水從北來注之
 襄陽城東有東白沙白沙北有三洲東北有宛口即
 淯水所入也淯水入漢處名三洲/口在襄陽縣東北
沔水中有魚梁洲
 龎徳公所居士元居漢之陰在南白沙故世謂是地
[029-5b]
 為白沙曲矣司馬徳操宅洲之陽望衡對宇懽情自
 接泛舟褰裳率爾休暢豈待還桂拖於千里貢寸心
 於永思哉水南有層臺號曰景升臺蓋劉表治襄陽
 之所築也言表盛遊於此常所止憩表性好鷹嘗登
 此臺歌野應來曲其聲韻似孟達上堵吟矣景升臺/今名呼
 鷹臺在府城北二十里宋蘇軾詩莫上呼鷹臺/平生笑劉表李豸詩呼鷹復何用臥龍獨不顧
沔水又逕桃林亭東明一統志襄陽府南六里有桃林/晉桓冲北伐屯軍於此是時食桃
至春其核萌生遂成茂林但桑欽漢人不當先有此/名恐另是一桃林也錐指曰桃林亭在襄陽縣東南
[029-6a]
 又逕峴山東山上有桓宣所築城孫堅死於此又有
 桓宣碑羊祜之鎮襄陽也與鄒潤甫嘗登之及祜死
 後人立碑於故處望者悲感杜元凱謂之墮淚碑峴/山
 在襄陽府南七里晉書羊祜傳祜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峴山置酒言詠終日不倦常慨然嘆息顧謂從事
 鄒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逹勝士登此/逺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如百
 歲後有知魂魄猶應登此也湛曰公徳冠四海道嗣/前哲令聞令望必與此山俱傳至若湛輩乃當如公
 言耳及祜薨襄人感其徳立祠刻碑其上歲時/饗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預因名為墮淚碑山上
 又有征南將軍胡罷碑又有征西將軍周訪碑山下
[029-6b]
 水中杜元凱碑處
沔水又東南逕蔡洲在府城東/北漢水中
 漢長水校尉蔡瑁居之故名蔡洲襄陽耆舊傳蔡瑁/字徳珪性豪自喜
 為魏武所親家在蔡洲上屋宇甚好四牆皆/以青石結角婢妾數百人别業四五十處洲大岸
 西有洄湖停水數十畝長數里廣減百步水色常渌
 楊儀居上洄楊顒居下洄襄陽耆舊傳楊儀字威公/為蜀相諸葛亮長史亮出
 軍儀常規晝分部籌度糧穀不稽思慮須臾便了楊/顒字子昭為丞相亮主簿亮自校簿書顒諫曰坐而
 論道謂之三公今明公親校簿不亦勞乎及顒/死亮泣三日曰掾曹非楊顒於朝中多損益矣與蔡
[029-7a]
 洲相對在峴山南廣昌里又與襄陽湖水合水上承
 鴨湖東南流逕峴山西又東南流注白馬陂水又東
 入侍中襄陽侯習郁魚池郁依范蠡養魚法作大陂
 陂長六十歩廣四十歩池中起釣臺池北亭郁墓所
 在也列植松篁於池側沔水上郁所居也又作石伏
 逗引大池水於宅北作小魚池池長七十歩廣十二
 歩西枕大道東北二邊限以髙堤楸竹夾植蓮芡覆
 水是遊宴之名處也山季倫之鎮襄陽每臨此池未
[029-7b]
 嘗不大醉而還恒言此是我髙陽池故時人為之歌
 曰山公出何去往至髙陽池日暮倒載歸酩酊無所
 知習家池在襄陽府城南八里後漢習郁嘗穿此池/依范蠡養魚法中築釣臺臨殁謂其子曰必𦵏我
 近魚池後山簡鎮襄陽每出遊多之池上置酒輒醉/名之曰髙陽池宋曽子固詩未脱迂疎笑山簡更須
 同上習池遊王荆公詩遥想習/池寒月夜幾人談笑伴詩翁其水下入沔沔水西
 又有孝子墓河南秦氏性至孝事親無倦親没之後
 負土成墳常泣血墓側人有咏蓼莪者氏為泣涕悲
 不自勝於墓所得病不能食虎常乳之百餘日卒今
[029-8a]
 林木幽茂號曰孝子墓也其南有蔡瑁冢冢前刻石
 為大鹿狀甚大頭髙九尺制作甚工
沔水又東南逕邑城北
 習郁襄陽侯之封邑也故曰邑城矣襄陽耆舊傳習/郁字文通為黄
 門侍郎封/襄陽公
沔水又東合洞口
 水出安昌縣故城東北大父山西南流謂之白水又
 南逕安昌故城東屈逕其縣南縣故蔡陽之白水鄉
[029-8b]
 也漢元帝以長沙卑濕分白水上唐二鄉為舂陵縣
 漢志南陽郡舂陵故蔡陽白水鄉上唐鄉師古曰漢買/記云元朔五年以零陵泠道之舂陵鄉封長沙王子
 為舂陵侯至戴侯仁以舂陵地形下濕上書徙/南陽元帝許之以蔡陽白水鄉徙仁為舂陵侯光武
 即帝位改為章陵縣置園廟焉後漢書郡國志章陵/故舂陵世祖更名古
 今注曰建武十八年/使中郎將耿遵築城魏黄初二年更從今名故義陽
 郡治也白水又西南流而左㑹昆水水導源城東南
 小山西流逕今山北又西南流逕縣南西流注於白
 水水北有白水陂其陽有漢光武故宅基址存焉所
[029-9a]
 謂白水鄉也漢光武故宅在棗陽縣東南光武本紀/建武三年十月幸舂陵祠園廟置酒舊
 宅大㑹故人父老注曰光武舊宅在今隨州棗陽/縣東南宅南二里有泉焉張衡所謂龍飛泉也
 伯河望氣處也一作蘇伯阿欎蘇伯阿望見舂陵城/唶曰氣佳哉 欎葱葱及光武即位
 改曰/章陵光武之征秦豐幸舊邑置酒極懽張平子以為
 真人南巡觀舊里焉東觀漢記曰明帝幸南陽祀舊
 宅召校官子弟作雅樂奏鹿鳴上自御塤箎和之以
 娛賔客又於此宅矣白水又西合濜水水出於襄鄉
 縣東北陽中山西逕襄鄉縣之故城北按郡國志是
[029-9b]
 南陽之屬縣也濜水又西逕蔡陽縣故城東西南流
 注於白水又西逕其城南建武十六年按後漢書宗/室四王傳是
 建武十/三年封世祖封城陽王祉世子本為侯國應劭曰蔡
 水出蔡陽東入淮今於此城南更無别水唯是水可
 以當之川流宋本作/川水西流苦其不東且淮源岨礙山
 河無相入之理蓋應氏之誤耳洞水又西南流注於
 沔水
又東過中盧縣東淮水自房陵縣淮山東流注之今南/漳縣
[029-10a]
東有中/盧故城
 縣即春秋廬戎之國也縣故城南有水出西山山有
 石穴出馬謂之馬穴山今名馬窟山在/光化縣東五里漢時有數百
 匹馬出其中馬形小似巴滇馬三國時陸遜攻襄陽
 於此穴又得馬數十匹送建業蜀使至有家在滇池
 者識其馬毛色云其父所乗馬對之流涕其水東流
 一百四十里逕城南名曰浴馬港言初得此馬洗之
 於此因以名之亦云乗出沔次浴之又曰洗馬既渡
[029-10b]
 沔宿處名之曰騎亭然侯水諸蠻北遏是水南壅淮
 川以周田溉下流入沔
沔水又東南流逕黎丘故城西黎丘城在今宜城縣東/郡國志南郡印縣有犁
丘城/即此
 其城下對繕州秦豐居之故更名秦洲王莽之敗也
 秦豐阻兵於黎丘黎丘城在觀城西二里建武三年
 光武遣征南岑彭擊豐四年朱祐自觀城瀹按光武/紀建武
 四年十一月建義大將軍朱祐率二/將軍圍秦豐於黎丘此瀹字當作圍豐於黎丘是也
[029-11a]
 沔水又南與疏水合水出中廬縣西南東流至即縣
 北界漢志南郡有邔縣此之即縣/乃邔字之譌觀下經文可見東入沔水謂疏口
 也水中有物如三四歲小兒鱗甲如鮮鯉射之不可
 入七八月中好在磧上自曝膝頭似虎掌爪常没水
 中出膝頭小兒不知欲取弄戲便煞人或曰人有生
 得者摘其臯厭可以小使名為水唐者也後漢書郡/國志引荆
 州記云中廬縣南十五里有陵水東流注沔水中有/物如馬甲如鮮鯉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磧上自暴
 膝頭如虎掌爪小兒不知欲取弄戲便殺人或曰生/得者摘其鼻厭可小小使名曰水盧十道志引襄沔
[029-11b]
 記作水虎或云鼻厭者/水虎之勢也可為媚藥
又南過邔音忌一/作印縣東北元和志本漢邔縣城東臨漢/江古諺邔無東言東逼漢江
其地短/促也
 沔水之左有騎城周迴二里餘高一丈六尺即騎亭
 也縣故楚邑也秦以為縣漢髙帝十一年封黄極忠
 為侯國史表黄極/忠封邔侯縣南有黄家墓墓前有雙石闕彫
 制甚工俗謂之黄公闕黄公名尚為漢司徒沔水又
 東逕猪蘭橋橋本名荻蘭宋本作/木蘭橋橋之左右豐蒿
[029-12a]
 荻於橋東劉季和大養猪襄陽太守曰此中作猪屎
 臭可易名猪蘭橋百姓遂以為名矣於橋東下有譌/誤疑當作襄陽
 太守劉季和於橋東大養猪朱云劉/季和名洪沛國相見襄陽耆舊傳橋北有習郁宅
 宅側有魚池池不假功自然通洫長六七十歩廣十
 丈常出名魚
沔水又南得木里水㑹
 楚時於宜城東穿渠上口去城三里漢南郡太守王
 寵又鑿之引蠻水灌田謂之木里溝逕宜城東而東
[029-12b]
 北入於沔謂之木里水口也
又南過宜城縣東夷水出自房陵縣東流注之蠻水發/源自房
陵縣界經南漳入宜城/西南六十里入漢江
 夷水蠻水也桓温父名夷改曰蠻水桓温父名彛此/云夷蓋嫌音之
 同/也夷水導源中廬縣界康狼山山與荆山相隣其水
 東南流歴宜城西上謂之夷溪又東南逕羅川城故
 羅國也又謂之鄢水春秋所謂楚人伐羅渡鄢者也
 夷人又東南流與零水合零水即汴一作汒/疑作沵水也上
[029-13a]
 通梁州没陽縣之默城山司馬懿出沮之所由其水
 東逕新城縣之沵鄉縣縣分房陵邱謂之沵水又東
 歷軨鄉謂之軨水晉武帝平吳割臨沮之北鄉中廬
 之南鄉立上黄縣治軨鄉沵水又東歴宜城西山謂
 之沵溪東流合於夷水謂之沵口也與夷水亂流東出
 謂之淇水逕蠻城城南疑當作/南城在宜城南三十里春
 秋若敖自羅敗退及鄢亂次以濟淇水是也夷水又
 東注於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即是水者也舊
[029-13b]
 堨去城一百許里水從城西灌城東入注為淵今熨
 斗陂是也在荆州府當陽/縣東北八十里水潰城東北角百姓隨水
 流死於城東者數十萬城東皆臭因名其陂為臭池
 後人因其渠流以結陂田城西陂謂之新陂覆地數
 十頃西北又為土門陂從平路渠以北木蘭橋以南
 西極土門山東跨大道水流周通其水自新陂東入
 城城故鄢郢之舊都秦以為縣漢惠帝三年改曰宜
 城其水歴大城中逕漢南陽太守秦頡墓北墓前有
[029-14a]
 二碑頡郡人也以江夏都尉出為南陽太守逕宜城
 中見一冢疑當/作家東向頡住車視之曰此居處可作冢
 後卒於南陽喪還至昔住車處車不肯進故吏為市
 此宅葬之孤墳尚整冢前有二碑城南有宋玉宅在/荆
 州府歸州舊/治東五里玉邑人雋才辨給善屬文而識音也其
 水又逕金城前縣南門有古碑猶存其水又東出城
 東注臭池臭池溉田陂水散流又入朱湖陂朱湖陂
 亦下灌諸田餘水又下入木里溝木里溝是漢南郡
[029-14b]
 太守王寵所鑿故渠引鄢原本/譌&KR0739水也灌田七百頃白
 起渠溉三千頃膏良肥美更為沃壤也縣有太山山
 下有廟漢末多士其中何氏改名/士居其中刺史二千石卿長
 數十人朱軒華蓋同㑹於廟下荆州刺史行部見之
 雅嘆其盛號為冠蓋里而刻石銘之此碑於永嘉中
 始為人所毁其餘文尚有可傳者其辭曰峨峨南岳
 烈烈離明寔敷儁又君子以生惟此君子作漢之英
 徳為龍光聲化鶴鳴此山以建安三年崩聲聞五六
[029-15a]
 十里雉皆屋雊縣人惡之以聞侍中龎季云山崩川
 竭國土將亡之占也十三年魏武平荆州沔南彫散
沔水又逕鄀縣故城南故城在今宜/城縣東南
 古鄀子之國也秦楚之間自商密遷此為楚附庸楚
 滅之以為邑縣南臨沔津津南有石山上有古烽火
 臺縣北有大城即楚昭王為吳所迫自郢徙都之所
 謂鄢郡疑是/鄀盧羅之地也左傳云吳人敗楚舟師楚/國大惕于是乎遷鄀而改
 紀其/政秦以為縣
[029-15b]
沔水又東敖水注之敖水在竹山/縣西一十里
 水出新市縣東北新市縣今為京山縣境/其故城在縣南三十里又西南南/下
 疑有/逕字太陽山西南流逕新市縣北又西南而右合枝
 水水出大洪山而西南流逕襄陽郡疑是/鄀縣界西南
 逕秋疑是/狄城東南左注敖水敖水又西南流注於沔
 寔胡氏/作是曰滶口沔水又南胡氏/作東逕石城西石城即今/陸安府治
 漢水自宜城南流一百七十/里至府濁流齧決最為可虞城因山為固晉太傅羊
 祜鎮荆州立晉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部置竟陵
[029-16a]
 郡治此
沔水又東南與臼水合臼水在京山/縣北一十里
 水出竟陵縣竟陵縣即今景陵縣/故城在今安陸府南東北耶屈山明一/統志
 作聊屈山在京/山縣東三十里一名盧屈山西流注於沔魯定公四
 年吳師入郢昭王奔隨濟於成臼謂是水者也又東
 過荆城東
沔水自荆東南流逕當陽縣今屬荆/州府之章山東
 山上有故城太尉陶侃伐杜曽所築也禹貢所謂内
[029-16b]
 方山至於大别者也既濱帶沔流寔㑹尚書之文矣
沔水又東右㑹權口
 水出章山東南流逕權城北今荆門州東/南有權城古之權國
 也春秋魯莊公十八年楚武王克權權叛圍而殺之
 遷權於那處是也按左傳楚武㠪克權使鬭緡尹之/以叛圍而殺之遷權於那處則叛
 者乃緡也道元所引似失本意且事亦/不在此時乃十八年傳中追述之耳東南有那口
 城杜預曰權國名南郡當陽縣東南有權/城那處楚地南郡編縣東南有那口城權水又東
 入於沔
[029-17a]
沔水又東南與陽口合陽水即楊水漢志漳水東至江/陵入陽水陽水入沔是為陽口
古之漳/澨也
 水上承江陵縣赤湖明一統志在今荆州府西北一/十里相傳晉桓元挾帝西幸劉
 毅等追襲敗元於/此血流水赤故名江陵西北有紀南城明一統志紀/南城在荆州
 府北一十里史記注楚都於郢今江陵縣北紀南城/是至平王更城郢在江陵東北故郢城是荆州記昭
 㠪十年吳通漳水灌紀南入赤湖/進灌郢城則郢與紀南為二城矣楚文王自丹陽徙
 此平王城之班固言楚之郢都也城西南有赤坂罡
 罡下有瀆水東北流入城名曰子胥瀆蓋吳師入郢
[029-17b]
 所開也謂之西京湖又東北出城西南注於龍陂陂
 古天井水也廣圓二百餘歩在靈溪東江堤内水至
 淵深有龍見於其中故曰龍陂陂北有楚莊王釣臺
 在江陵縣西/南龍陂北高三丈四尺南北六丈東西九丈陂水
 又逕郢城南東北流謂之楊水又東北路曰湖水注
 之當作東北流/白湖水注之湖在大港北巷疑作/港南曰中湖南堤
 下曰昏官湖三湖合為一水東通荒谷荒谷東岸有
 冶父城春秋傳曰莫敖縊於荒谷群帥囚於冶父謂
[029-18a]
 此處也春秋水盛則南通大江否則南迄江堤北逕
 方城西方城即南蠻府也又北與三湖㑹故盛𢎞之
 曰南蠻府東有三湖源同一水葢徙治西府也宋元嘉
 中通路自湖下注楊水以廣運漕楊水以東歴天井
 北井在方城北里餘廣員二里其深不測井有潛室
 見輒兵兵下疑/有脱文西岸有天井臺因基舊堤臨際水湄
 遊憇之佳處也楊水又東北流得東赤湖水口湖周
 五十里城下陂池皆來㑹同湖東北有大置疑/衍臺高
[029-18b]
 六丈餘縱廣八丈一名清暑臺秀宇層明通望周博
 遊者登之以暢逺情楊水又東入華容縣有靈港水
 西通赤湖水口地多下湖周五十里城下陂池皆來
 㑹同又有子胥瀆蓋入郢所開也水東入離湖湖在
 縣東七十五里國語所謂楚靈王闕為石郭陂漢以
 象帝舜者也今國語無此/石郭象舜語湖側有章華臺臺高十丈
 基廣十五丈左丘明曰楚築臺於章華之上韋昭以
 為章華亦地名也王與伍舉登之舉曰臺高不過望
[029-19a]
 國之氛祥大不過容宴之俎豆蓋譏其奢而諫其失
 也明一統志章華臺有二一在荆州府城外沙市一/在監利縣東北皆傳以為楚靈王所築其在監利
 者又名三休臺按曰翟王使使之楚楚王誇之/饗於章華之臺三休乃至臺名三休疑取之此言此
 瀆靈王立臺之日漕運所由也其水北流注於楊水
 楊水又東北與祥溪水合水出江陵縣北蓋諸池散
 流咸所㑹合積以成川東流逕魯宗之壘南當驛路
 水上有大橋隆安三年桓元襲殷仲湛於江陵仲湛
 北奔縊於此橋祥溪又東注船宫湖湖水又東北入
[029-19b]
 女觀湖湖水又東入於楊水楊水又北逕竟陵縣西
 又北納巾吐柘柘水即下楊水也巾水出縣東一百
 九十里西逕巾城下城下置巾水戍晉元熙二年竟
 陵郡上巾水戍山得銅鐘七口言之上府巾水又西
 逕竟陵縣北西逕楊水謂之巾口水西有古竟陵大
 城古鄖國也鄖公辛所冶所謂鄖鄉矣昔白起㧞郢
 東至竟陵即此也秦以為縣王莽之守平矣世祖建
 武十三年更封劉隆為侯國城傍有甘魚陂左傳昭
[029-20a]
 公十三年公子黑肱為令尹次於魚陂者也楊水又
 北注於沔謂之楊口中夏口也曹太祖之追劉備於
 當陽也張飛按矛於長坂備得與數騎邪趣漢津遂
 濟夏口是也沔水又東得滻口其水承大滻馬骨諸
 湖水周三四百里及其夏水來同浩胡氏引/作渺若滄海洪
 潭疑是/濤巨浪縈連江沔故郭景純江賦云其傍則有
 朱滻丹漅是也
又東南逕江夏雲杜縣東中夏水從西來注之雲杜縣/今安陸
[029-20b]
府/治
 即堵口也禹貢錐指云通典復州沔陽縣冇漢雲杜/縣故城在縣西北有夏水沔水今沔陽州
 南長夏河即夏水自監利縣流徑州南四十里與潛/江縣分水又東北至於漢堵口今失其處蓋為水所
 湮也漢水在州北一百里自潛江流/入與景陵分水又東入漢川縣界為中夏水縣故
 䢵亭左傳所謂若敖娶於䢵是也禹貢所謂雲土夢
 作又故縣取名焉縣有雲夢城城東北
沔水又東逕左桑
 昔周昭王南征船人膠舟以進之昭王渡沔中流而没
[029-21a]
 死於是水齊楚之㑹齊侯曰昭王南征之不復寡人
 是問屈完曰君其問諸水濵庾仲雍言杜老云百姓
 佐昭王䘮事於此成禮而行故曰佐䘮左桑字失體
 耳
沔水又東合區一作/巨亮水口
 水北承亮湖南達於沔
沔水又東得合驛口
 庾仲雍言須導杜耆舊云朝廷驛使合王䘮於是因
[029-21b]
 以名焉今須導村正有大歛口言昭王於是殯歛矣
沔水又東謂之横桑
 言得昭王䘮處也
沔水又東謂之鄭潭
 言鄭武公與王同溺水於是今謂世數既懸為不近
 情矣斯乃楚之鄭鄉守邑大夫讚公言故世以為鄭
 公潭耳
沔水又東得死沔何氏云死沔當/是河之祐瀆
[029-22a]
 言昭王濟自是死沔故有死沔之稱王尸豈逆流乎
 但千古芒昧難以昭知推其事類似是而非矣
沔水又東與力口合力口在今景/陵縣東南
 有溾水出竟陵郡新陽縣西南河疑有/訛字地山東流逕
 新陽縣南縣治雲杜故城分雲杜立溾水又東南流
 注宵城縣南大湖又南入於沔水是曰力口
沔水又東南溳水入焉元和志安陸縣溳水故清發水/也西北自隨縣流入注於沔今
在漢陽/縣西北
[029-22b]
 沔水又東逕沌水口水南通縣之大白湖湖水東南
 通江又謂之沌口
沔水又東逕沌陽縣北沌陽廢縣在今漢陽府西六/十里臨嶂山下晉置後廢
 處沌水之陽也沔水又東逕林鄣故城林鄣故城在/臨嶂山上
 北晉建興二年太尉陶侃為荆州鎮此也
又南至江夏沙羨縣北今為武昌府/治及詣屬縣南入於江
 庾仲雍曰夏口一曰沔口矣尚書禹貢云漢水南至
 大别入江春秋左傳定公四年吳師伐郢楚子常濟
[029-23a]
 漢而陳自小别至於大别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大
 别漢東山名也大别山在漢陽府城東北漢江右三/國南北之際恒為必爭之地一名翼
 際山一名魯山舊/有魯肅祠因名在安豐縣南杜預釋地曰二别近
 漢之名無縁乃在安豐也
  禹貢錐指曰大别山在漢陽府城東北半里漢水
  西岸左傳小别至於大别杜預云禹貢漢水至大
  别南入江然則此二别在江夏界水經注江水東
  逕魯山南古翼際山也地説曰漢與江合於衡北
[029-23b]
  翼際山傍者也山上有吳江夏太守陸渙所治城
  蓋取二水之名地理志曰夏水過郡入江故曰江
  夏也舊治安陸吳乃徙此山左即沔口矣沔左有
  却月城故曲陵縣後乃沙羡音/夷縣治也元和志魯
  山一名大别山在漢陽縣東北一百歩其山前枕
  蜀江北帶漢水山上有吳將魯肅神祠渭/按禹貢
  大别山杜元凱已知在江夏不在安豐酈氏亦主
  杜説而終不能指魯山為大别至唐人始能言之
[029-24a]
   左傳定公四年吳子伐楚舎舟於淮汭自豫章
  與楚夾漢史皇謂子常必速戰乃濟漢而陳自小
  别至於大别三戰子常知不可欲奔史皇止之十
  一月庚辰陳於柏舉吳師大敗楚師子常奔鄭孔
  疏云小别當在大别之東何則子常從小别與吳
  戰退而至大别明自東而漸西也今按豫章杜注
  云漢東江北地自豫章與楚夾漢謂吳軍漢東楚
  軍漢西也子常濟漢而陳自小别至於大别言其
[029-24b]
  師衆為長陳自西及東若此其逺兩軍合戰則自
  大别以東尋傳文無從小别與吳戰退而至大别
  之事也小别當在大别之西孔説正相反今漢川
  縣東南有甑山即小别山元和志云小别山在㲼
  川東南五十里唐㲼川縣在今漢川縣北/三十里故里數有不同耳索隠云
  大别山土人謂之甑山蓋承孔疏之誤二别相去
  一百二十餘里
 案地説言漢水東行觸大别之陂南與江合則與尚
[029-25a]
 書杜預相符但今不知所是矣
  禹貢錐指云以今輿地言之漢水自均州北又東
  南逕光化縣西南光化襄陽府西北一百/八十里水去縣十五里又東南
  逕榖城縣東北榖城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水去縣二十五里又東南逕
  襄陽縣北縣為襄陽府治東南三十里漢水中有/龍尾洲縣志云漢水重濁與大河相似
  襄陽實當其衝為害最劇自唐/以來皆築隄遶城以防潰決又東南逕宜城縣
  東宜城府東南一百二/十里水去縣四里又南逕鍾祥縣西鍾祥為/安陸府
  冶/又南逕荆門州東荆門府西九十里水/去州一百二十里又東南
[029-25b]
  逕京山縣西南京山府東一/百五十里又東逕潛江縣北潛/江
  府南少東二百卜/里水去縣二十里又東逕景陵縣南景陵府東南/二百十里水
  去縣五/十里又東逕沔陽州北沔陽府西少東三百三/十里水去縣一百里州
  志云漢水由荆門州界折而東大小羣川咸滙焉/勢盛流濁浸淫盪決為患無已而潜江地居汙下
  遂為衆水之壑一望瀰漫無復涯際漢水經其間/重湖浩渺經流支川不可辨也蓋漢水為湖北之
  害而襄郢二州為甚潜江又承襄郢之委流當漢/江曲折迴合之處瀦為大澤勢不能免矣而景陵
  沔陽又潜江之委流也今沔陽四境唯湖陂連亘/幾數百里皆為漢水所滙蓋漢水性曲往往十里
  九灣語曰勁莫如濟曲莫如漢郢沔之間波流迴/盪自必瀦為藪澤小民見填淤之利復從而隄防
[029-26a]
  之為民牧者人不講於節宣之宜疏瀹之理歲月/之間茍辛無事大水時至則委之洪濤中耳童承
  叙曰漢水至濁與江湖水合其流必澄故常填淤/而沮澤之區因成沃壤民漸芟剔墾為阡陌又因
  其地之髙下修隄防以障之大者廣輪數十里小/者十餘里謂之曰垸其不可隄者悉棄為萊蕪昔
  時垸必有長統丁夫主修葺其後法久弊滋修不/以時垸愈多水愈迫客隄愈髙主堤愈卑故水至
  不得寛緩湍怒迅激勢必衝齧主堤先受/其害客堤隨之泛濫洶湧悉為巨浸矣又東逕
  漢陽縣北縣為漢陽府治/水去縣三里又東至大别山折而南
  是為漢口經所謂過三澨至大别南入於江者也
  隄防考云舊時漢水從黄金口入排沙口東北折/抱牯牛洲至鵞公口又西南轉北至郭師口對岸
[029-26b]
  曰襄河口約長四十里漢水徑從此下而故道遂/淤今魚利畧存不通舟楫俗呼為襄河以上流自
  襄陽來也按漢水本東行觸大别之陂而南回入/江今則自郭師口以上決而東逕大别山後入江
  非復古之/夏汭矣漢志云東漢水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
  水入江又云沮水南至沙羡南入江過郡五武都/漢中
  南陽南/郡江夏行四千里蓋曲莫如漢故其所行有若是
  之逺也
沔水與江合流又東過彭蠡澤
 尚書禹貢滙澤原本/訛釋也鄭元曰滙回也漢與江鬭轉
[029-27a]
 東成其澤矣尚書古文解曰彭蠡今鄱陽湖也納江/西饒信州諸水自南康軍星子縣東北
 至湖口縣入江朱子全書曰彭蠡之為澤寔在大江/之南然以地勢北髙而南下故其入於江也反為江
 水所遏而不得遂因却而自瀦以為是瀰漫數十百/里之大澤尚書解曰江漢之水相合而其流浸大於
 是東流於彭蠡大澤水既鍾於彭蠡則有所迴旋曲/折不至於泛濫漂悍以衝突下流之勢故東為北江
 入於海也蓋先為之滙而後為之歸也黄潤玉書解/曰叙漢江皆言東者主岷嶓居西而云非指曲折為
 文也禹貢集解曰三江相㑹而南不能以敵中北西/來之勢故中北遏南而南相與迴旋而為一大澤者
 其來久矣今禹本其所由有澤之因故歸之於漾而/為之言曰東滙澤為彭蠡而於江亦曰㑹於滙耳其
 實彭蠡一澤三江之水為之也説者未有發明之義/王充耘讀書管見曰江漢二水勢圴力敵皆能自達
[029-27b]
 於海者也故禹貢雖紀其合流仍各見其首尾紀其/合流故於漢水言南入於江江漢朝宗於海各見其
 首尾故於漢水言東滙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於海/於江水則言東迤北㑹為滙東為中江入於海彭蠡
 固江漢之所滙者也今春月江水暴漲則滙而入湖/蓋江流浩渺而其下束以小孤山水道狹甚其勢不
 得不逆流而入此澤故有發舟湖口無風而一夕達/鄱陽之安仁者問其故乃舟乗逆流行甚迅速猶隨
 潮而上者也故江水之滙衆所共知今乃疑之顧弗/深考耳且謂漢自大别入江合流已七百餘里安能
 復識其滙澤者為漢水邪亦可謂膠固之甚者矣夫/單叙漢水源流則其勢不得不以漢為主但既云南
 入江則東滙澤為彭蠡即江漢共滙可知矣不成曰/南入於江東與江共滙澤為彭蠡然後為明白邪又
 謂彭蠡在大江之南當曰南滙不當曰東滙滙既在/南則當曰北為北江不當曰東為北江其論南北反
[029-28a]
 戾幾為可笑蓋江漢兩水皆發源西蜀而東流入海/獨漢水到大别入江則析而南流與江相合仍舊東
 流而滙為彭蠡又東流為北江以入海其東西南北/以天下大勢論不主一江南北而言也今若欲改云
 南滙彭蠡則是南流入江之後又南滙彭蠡則漢水/當逆流向洞庭矣滙澤之後不云東為北江而云北
 為北江則漢又當決/破安慶横入淮河矣
又東北出居巢縣南秦置居巢縣即今廬州/府無為州之巢縣界也
 古巢國也湯伐桀桀奔南巢即巢澤也尚書周有巢
 伯來朝春秋文公十二年夏楚人圍巢巢羣舒國也
 舒叛故圍之永平元年漢明帝更封菑邱侯劉般為
[029-28b]
 侯國也江水自濡須口在巢縣治南一名天河水俗/呼為馬尾溝源出巢湖東流
 經亞父山又/東北注於江又東左㑹栅口水遵巢湖巢湖在今無/為州巢縣西
 一十五里一名焦湖周圍四百餘里港汉大/小三百六十占合肥舒城盧江巢四邑之境東逕烏
 上城北又東逕南譙僑郡城南又東絶塘逕附農山
 北又東左㑹清溪水水出東北馬子硯疑訛當/是峴之清
 溪也東逕清溪城南屈而西南流歴山西南流注栅
 水謂之清溪口在六安州/東六十里栅水又東左㑹白石山水
 水發白石山西逕李鵲城南西南注栅水栅水又東南
[029-29a]
 積而為竇湖中有洲湖東有韓縱山山上有城山北湖
 水東出為後塘北湖湖南即塘也塘上有潁川僑郡
 故城也湖疑/衍竇湖水東出謂之湖竇口湖水東出逕
 刺史山北歴韓縱山南逕流二山之間出王武子北
 城城在刺史山上湖水又東逕右塘穴北為中塘塘
 右四水中水出格虎山北山上有虎山有郭僧坎城
 水北有趙祖悅城並故東關城也昔諸葛恪帥師作
 東興堤以遏巢湖傍山築城使將軍全端留畧等各
[029-29b]
 以千人守之魏遣司馬昭督鎮東諸葛誕率衆攻東
 關三城將毁堤遏諸軍作浮梁陳於堤上分兵攻城
 恪遣冠軍丁奉等登塘鼓譟奮擊朱異等以水軍攻
 浮梁魏征東胡遵軍士爭渡梁壞投水而死者數千
 塘即東興堤城亦關城也栅水又東南逕髙江産城
 南胡景城北又東南逕張祖禧城南東南流屈而北
 逕鄭衛尉城西魏事已漏久/字難用取悉推舊取新略
 究如此又北委折蒲浦出焉栅水又東南流注於大
[029-30a]
 江謂之栅口水
又東過牛渚縣南又東至石城縣漢置石城縣今江南/池州府貴池縣是也
 經所謂石城縣者即宣城郡之石城縣也石城漢志/屬丹陽郡
 晉以後屬/宣城郡牛渚在姑熟烏江兩縣界中也姑熟今太/平府當塗
 縣烏江在今和州蓋江水先/經無為州然後至和州境也於石城東北減五百許
 里安得逕牛渚而方界石城也蓋經之謬誤也胡云/水經
 此後一/往多誤
分為二其一東北流其一又過毘陵縣北為北江
[029-30b]
 地理志曰毘陵縣今為常/州府治舊㑹稽之屬縣丹徒縣也
 北二百歩有故城本毘陵郡治也舊去江三里岸稍
 毁遂至城下城北有揚州刺史劉繇墓淪於江江即
 北江也經書在北江則可又言東至餘姚則非考其
 逕流知經之悞矣地理志曰江水自石城東出逕吳
 國南為南江江水自石城東入為貴口東逕石城縣
 北晉太康元年𨽻宣城郡東合天溪溪水首受江北
 逕其縣故城東又北入南江按漢志以分江水繫石/城南江繫吳縣至道元
[029-31a]
 始貫穿/為一條
南江又東與貴長池水合
 水出縣南郎山北流為貴長池池水又北注於南江
南江又南東逕宣城之臨城縣南
 又東合注涇水按吳分漢陵陽徳二縣地置臨城縣/其廢址在今青陽縣南韋昭云涇水
 出蕪/湖
南江又東與桐水合按桐水出廣徳州西南白石山西/北流逕建平縣南蓋即舊入南江
之處左傳所謂桐汭也晉時南江已湮故杜預曰入丹/陽湖今桐水自建平界又西北入髙淳界注丹陽湖也
[029-31b]
 又東逕安吳縣安吳故城在今寧國府旌徳縣西十/五里俗稱為沙城本晉縣屬宣城郡
 隋省安吳南陽/二縣入涇縣號曰安吳溪又東旋溪水注之水出
 陵陽山陵陽山在寧國府城内岡巒/盤屈孤峯秀拔為一郡之鎮下逕陵陽縣西
 為旋溪水昔縣人陽子明釣得白龍處後三年龍迎
 子明上陵陽山山去地千餘丈後百餘年呼山下人
 上山半與語谿中子安問子明釣車所在後二十年
 子安死山下有黄鶴栖其冢樹鳴常呼子安故縣取
 名焉子明事具/列仙傳晉咸康四年改曰廣陽縣漢水又北
[029-32a]
 合東溪水水出南里山北逕其縣東桑欽曰淮水出
 縣之東南北入大江其水又北歴蜀由山又北左合
 旋溪北逕安吳縣東晉太康元年分宛陵立縣南有
 落星山山有懸水五十餘丈下為深潭潭水東北流
 左入旋溪而同注南江之北即宛陵縣界也今屬寧/國府治
南江又東逕寧國縣南今屬寧/國府
 晉太康元年分宛陵置南江又東逕故彰縣南安吉
 縣北光和之末天下大亂此保險守節漢朝嘉之中平
[029-32b]
 二年分故彰之南鄉以為安吉縣故彰今為江南廣/徳州安吉漢分故
 彰南鄉置今為州/屬浙江湖州府縣南有釣頭泉懸湧一仞乃流於
 川川水下合南江
南江又東北為長瀆歴河口
 南江東注於具區謂之五湖口五湖謂長塘湖太湖
 射貴湖漏上湖/二字滆湖也郭景純江賦曰注五湖以漫
 漭蓋言江水經緯五湖而包注太湖也是以左丘明
 述國語曰越伐吳而戰於五湖是也又云范蠡滅吳
[029-33a]
 返至五湖而辭越斯乃太湖之攝通稱也虞翻曰是
 湖有五道故曰五湖韋昭曰五湖今太湖也尚書謂
 之震澤爾雅以為具區方圓五百里湖有苞山春秋
 謂之夫椒山有洞室入地潛行北通瑯琊東武縣俗
 謂之洞庭旁有青山一名夏架山山有洞穴潛通庭
 庭上疑/有洞字山上有石鼓長丈餘鳴則有兵故吳記曰太
 湖有苞山在國西百餘里居者數百家山弓弩材旁
 有小山山有石穴南通洞庭深逺莫知所極三苗之
[029-33b]
 國左洞庭右彭蠡今宫亭湖也以太湖之洞庭對彭
 蠡則左右可知也余按二湖俱以洞庭為目者亦分
 為左右也但以趣矚為方耳既據三苗宜以湘江為
 正是故郭景純之江賦云爰有苞山洞庭巴陵地道
 潛達傍通幽岫窈窕山海經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區
 苕水出於其隂北流注於具區謝康樂云山海經云
 浮玉之山在句餘東五里便是句餘縣之東山乃應
 入海具區今在餘姚鳥道山北何由北望具區也以
[029-34a]
 為郭於地理甚昧矣言疑/訛洞庭南口有羅浮山高三
 千六百丈羅浮山東石樓下有兩石數扣之清越所
 謂神鉦者也事備羅浮山記㑹稽山宜直湖南又有
 山隂溪水入焉山隂縣西四十里有二溪東溪廣一
 丈九尺冬煖夏冷西溪廣三丈五尺冬冷夏煖二溪
 北出行三里至徐村合成一溪廣五丈餘而温涼又
 雜蓋山海經所謂苕水也北逕羅浮山而下注於太
 湖故言出其隂入於具區也湖中有大雷小雷三山
[029-34b]
 亦謂之三山湖又謂之洞庭湖楊修五湖賦曰頭首
 無錫足蹄松江負烏程於背上懐大吳以當胷岞嶺
 按五湖賦作岞/㠋山名下同崔嵬穹窿紆曲大雷小雷湍波相逐
 用言湖之苞極也太湖之東吳國西十八里有岞嶺
 山俗説此本在太湖中禹治水移進近東又西南何/氏
 從續圖經校改禹治水/移進近呉又東及西南有兩小山皆有石如卷笮云
 禹所用牽山也太湖中有淺地長老云是笮嶺山蹠
 自此以求圖經作/以東差深言是牽山之溝此山去太湖
[029-35a]
 三十餘里
東則松江出焉
 上承太湖更逕笠澤在吳南松江左右也國語曰越
 伐吳吳禦之笠澤越軍江南吳軍江北者也虞氏曰
 松江北去吳國五十里江側有丞胥二山山各有廟
 國南五十里魯哀公十三年越使二大夫疇無餘謳
 陽等伐吳吳人敗之獲二大夫大夫死故立廟於山
 上號曰丞胥二王也胥山上今有壇石長老云胥神
[029-35b]
 所治也下有九折路南出太湖闔閭造以遊胥胥上/疑有
 姑/字之臺以望太湖也松江自湖東北流逕七十里
江水岐分謂之三江口何氏從朱長吳郡圖經續記校/江水岐分二句乃酈注非經文
 吳越春秋稱范蠡去越乘舟出江之口入五湖之中
 者也此亦别為三江五湖雖稱相亂不與職方同庾
 仲初揚都賦注曰今太湖東注為松江下七十里有
 水口分流東北入海為婁江東南入海為東江與松
 江而三也何氏云而三也下圖經續記冇非/禹貢之三江六字疑亦酈氏原文吳記曰
[029-36a]
 一江東南行七十里入小湖為次溪自湖東南出謂
 之為谷水吳記曰谷水出吳小湖逕由巻縣故城下
 今為嘉/興府治神異傳曰卷縣秦時長水縣也始皇時縣有
 童謡曰城門當有血城陷没為湖有老嫗聞之憂懼
 日往窺城門門侍欲縛之嫗言其故嫗去後門侍煞
 犬以血塗門嫗又往見血走去不敢顧忽有大水長
 欲没縣主簿令幹入白令令見幹曰何忽作魚幹又
 曰明府亦作魚遂乃淪陷為谷矣因目長水城水曰
[029-36b]
 谷水也吳記曰谷中有城故由卷縣治也即吳之柴
 辟亭故就李鄉檇李之地秦始皇惡其勢王令囚徒
 十餘萬人汙其土表以汙惡名改曰囚卷亦曰由巻
 也吳黄龍四年有嘉禾生卷縣改曰禾興後太子諱
 和改為嘉興春秋之檇李城也谷水又東南逕嘉興
 縣城西谷水又東南逕鹽官縣故城南舊吳海昌都
 尉治晉太康中分嘉興治太康地道記吳有鹽官縣
 樂資九州志曰縣有秦逕山秦始皇逕此美人死𦵏
[029-37a]
 於山上山下有美人廟谷水之右有馬睪城故司鹽
 都尉城吳王濞煮海為鹽於此縣也是以漢書地理
 志曰縣有鹽官東出五十里有武原鄉故越地也秦
 於其地置海鹽縣今屬嘉/興府地理志曰縣故武原鄉也
 後縣淪為柘湖又徙治武原鄉改曰武原縣王莽名
 之辰武按漢志/作展武漢安帝帝下疑/有時字武原之地又淪為湖
 今之當湖也後乃移此縣南有秦望山秦始皇所登
 以望東海故山得其名焉谷水於縣出為散一作/敢
[029-37b]
 以通巨海光熙元年有毛民三人集於縣蓋汜於風
 也
又東至㑹稽餘姚今屬紹/興府東入於海
 謝靈運云具區在餘姚然則餘暨是餘姚之别名也
 今餘暨之南餘姚西北浙江與浦陽江同㑹歸海但
 水名已殊非班固所謂南江也郭景純曰三江者岷
 江松江浙江也然浙江出南蠻中不與岷江同作者
 述誌多言江水至山陰今屬紹/興府為浙江今南江枝分
[029-38a]
 歴烏程縣今屬湖/州府南通餘杭縣今屬杭州府胡/云當作餘姚則與
 浙江合故闞駰十三州志曰江水至㑹稽與浙江合
 錐指云班志所謂南江者實松江也闞駰之所謂江/水至㑹稽與浙江合者即分江水水經謂之南江者
 也或以為北江大謬酈元篤/信班固故不能無疑於此浙江自臨平湖南通浦
 陽江又於餘暨東合浦陽江自秦望分𣲖東餘姚縣
 又為江也東與車箱水合水出車箱山乘髙瀑布四
 十餘丈雖有水旱而㴻無増減
  禹貢錐指云正義曰地理志云㑹稽吳縣故周泰
[029-38b]
  伯所封國也具區在西古文以為震澤蘇氏曰豫
  章江入彭蠡而東至海為南江岷江江之經流㑹
  彭蠡以入海為中江漢自北入江㑹彭蠡為北江
  三江入海則吳越始有可宅之土而水所鍾者獨
  震澤而已曽氏曰具區之水多震而難定故謂之
  震澤震即三川震之震若今湖翻厎定者言厎於
  定而不震蕩也易氏曰三江自入於海不通震澤
  而經何以言震澤厎定蓋江湖在今日雖無相通
[029-39a]
  之勢而當時洪水實有横流之理想其際震澤與
  江水莽為一壑自大禹䟽導而三江入海震澤乃
  厎於定自然之勢也見王天與/尚書纂傳渭按蘇氏三江之
  説人或疑之及閲徐堅初學記引鄭康成書注以
  證三江曰左合漢為北江右㑹彭蠡為南江岷江
  居其中則為中江故書稱東為中江者明岷江至
  彭蠡與南北合始得稱中也始知蘇氏所説東漢
  時固已有之馬中錫云斯言也百世以俟聖人可
[029-39b]
  也金吉甫云大江之南西偏莫大於彭蠡東偏莫
  大於震澤二患既平則揚之土田皆治矣故特舉
  二澤以見揚之告成若其南偏率是山險浙亦山
  谿計不勞施功故餘不書也 禹貢三江之不明
  誤自班固始漢志㑹稽吳縣下云南江在南東入
  海毘陵縣下云北江在北東入海今本漢書脱上/一北字此據宋
  本増入後漢/志亦云北江丹陽蕪湖縣下云中江出西南東至
  陽羡入海皆揚州川也蓋北江為經流至江都入
[029-40a]
  海中江由吳松入海南江合浙江入海皆北江之
  枝瀆也𨗳水明言漢自彭蠡東為北江江自彭蠡
  東為中江誠如班氏所言則蕪湖之中江何以知
  為江水之所分毘陵之北江何以定為漢水之所
  獨乎以此當禹貢三江之二雖愚者亦知其非矣
  孔傳於本經云言三江已入致定為震澤𨗳漾傳
  云自彭蠡江分為三入震澤遂為北江而入海正
  義曰言三江共入震澤出澤復分為三此水遂為
[029-40b]
  北江而入於海鄭元以為三江既入入於海不入
  震澤也𨗳江傳又云有北有中南可知正義引漢
  志三江以證之渭按班固所說南北中之名雖同
  而實非禹貢之三江孔傳説與之合又欲諱其所
  自出掩抑摧藏半吞半吐其為偽撰無疑或曰傳
  果出魏晉間手曷不用鄭注曰此説起自東漢代
  棘下生作傳不得入東漢語并不得全錄班志君
  當亮彼苦心也漢志丹陽石城縣下云分江水首
[029-41a]
  受江東至餘姚入海過郡二行千二百里石城縣/故城在
  今池州府貴池/縣西七十里此即南江之源委過郡二謂丹陽
  㑹稽也其在吳縣南者即吳松江乃中江之下流
  班氏不知分江水至餘姚入海者即古之南江遂
  誤以松江當之耳
江水又東逕黄橋下
 臨江有漢蜀郡太守黄昌宅橋本昌創建也昌為
 州書佐妻遇賊相失後㑹於蜀復修舊好江水又東
[029-41b]
 逕緒山南虞翻嘗登此山四望示子孫可居江北世
 有祿位居江南則不昌也然住江北者相繼代興時
 有江南者輒多淪替仲翔之言為有此下漏徴矣江/水又逕六字當
 從朱本/増入官倉倉即日南太守虞國舊宅號曰西虞以
 其兄光居縣東故也是地即其雙鴈送故處孔曄㑹/稽記云
 昔虞翻嘗登此山望四郭誡子孫曰可留江北居後/世禄位當過於我聲名不及耳然相繼代興居江南
 必不昌又曰虞□為日南太守有惠政出則雙雁/隨軒及還㑹稽雁亦隨馬其卒也猶棲於墓不去
江水又東逕餘姚縣故城南
[029-42a]
 縣城是吳將朱然所築也南臨江津北背巨海夫子
 所謂滄海浩浩萬里之淵也縣西北㑹稽一百四十
 里因其句餘山宋本作/句章山以名縣山在餘姚之南句章
 之北也江水又東逕穴湖塘湖水沃其一縣並為良
 疇矣
江水又東注於海
 是所謂三江者也故子胥曰吳越之國三江環之民
 無所移矣但東南地卑萬流所湊濤湖泛決觸地成
[029-42b]
 川枝津交渠世家分夥故川舊瀆難以取悉雖粗依
 縣地緝綜所纒亦未必一得其實也
潛水出巴郡宕渠縣
 潛水蓋漢水枝分潛出故受其稱耳今受朱云當/作爰
 大穴潛水入焉通罡山下西南潛出謂之伏水或以
 為古之潛水鄭元曰漢别為潛其穴本小水積成澤
 流與漢合大禹自廣漢疎通即為西漢水也故書曰
 沱潛既道劉澄之稱白水入潛然白水與羌水合入
[029-43a]
 漢是猶漢水也縣以咸熈中分已疑作/巴立宕渠郡蓋
 古賨國也今有賨城縣有渝水夾水上下皆賨民所
 居漢祖入關從定三秦其人勇健好歌儛髙祖愛習
 之今巴渝舞是也縣西北有不曹漢志巴郡宕渠/縣注作徐曹
 南逕其縣下注潛水縣有車騎將軍馮緄桂陽太守
 李温冢二子之靈常以三月還鄉水暴長郡縣吏民
 莫不於水上祭今所謂馮李也
又南入於江
[029-43b]
 庾仲雍云墊江有别江出晉夀縣即潛水也其南源
 取巴西是西漢水也
湍水出酈縣北芬山南流過其縣東又南過冠軍縣東
漢志酈縣冠軍俱屬南陽郡酈縣故城在今南陽府内/鄉縣東冠軍故城在今鄧州北湍水在州城北三里
 湍水出𢎞農畍翼望山水甚清徹東南流逕南酈縣
 故城東史記所謂下酈也漢武帝元朔元年封左將
 軍同按史表元封元年封左將黄同為下酈侯今云/元朔誤左將軍同亦誤按索隱曰西南夷傳甌
 駱將左黄同則左是姓恐誤漢表/云左將黄同則左將是官不疑湍水又南菊水注
[029-44a]
 之水出西北石澗山芳菊溪亦言出祈谷漢志作/析谷
 溪澗之異名也漢志𢎞農郡析縣黄水出黄谷鞠水/出析谷俱東至酈入湍水師古曰鞠
 水即今所謂菊潭也明一統志菊潭在内郷縣西北/源出析谷東石澗山其水重於諸水傍生甘菊水極
 廿馨有數十家惟飲此/水夀多至百嵗之上源傍悉生菊草潭澗滋液極
 成甘美云此谷之水土飡挹長年司空王暢太傅袁
 隗太尉胡廣並汲飲此水以自綏養是以君子留心
 甘其臭尚矣菊水東南流入於湍湍水又逕其縣東
 南歴冠軍縣西北有楚堨當從/石傍髙下相承八重周十
[029-44b]
 里方塘蓄水澤潤不窮湍水又逕冠軍縣故城東縣
 本穰縣之盧陽鄉宛之臨駣聚漢武帝以霍去病功
 冠諸軍故立冠軍縣以封之水西有漢太尉長史邑
 人張敏碑碑之西有魏征南軍司馬張詹墓墓有碑
 碑背刋云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銅鐵不入凡器不藏
 嗟矣後人幸勿我傷自後古墳舊塚莫不夷毁而是
 墓至元嘉初尚不見發六年大水蠻飢始被發掘説
 者言初開金銀銅錫之器朱漆雕刻之飾爛然有二
[029-45a]
 朱漆棺棺前垂竹簾隠以金釘墓不甚髙而内極寛
 大虚設白楸之言空負黄金之實雖意固當作錮蓋/用張釋之
 語/南山寧同夀乎湍水又逕穰縣為六門陂漢孝成
 之世南陽太守邵信臣以建昭五年斷湍水立穰西
 石碣至元始五年更開三門為六石門故號六門碣
 也溉穰新野昆陽三縣五千何氏云五千/疑作五萬餘頃漢末
 毁廢遂不修理晉太康三年鎮南將軍杜預復更開
 廣利加於民今廢不修矣六門側猶有六門碑是部
[029-45b]
 曲主安陽亭侯鄧逺等以太康五年立湍水又逕穰
 縣故城北又東南逕魏武故城之西南是建安三年
 曹公攻張繡之所築也
又東過白牛邑南
 湍水自白牛邑南建武中世祖封劉嵩為侯國湍水
 又東南逕安衆縣故城南縣本宛之西鄉漢長沙定
 王子康侯丹之邑也湍水東南流湼水注之水出湼
 陽縣西北岐棘山東南逕湼陽縣故城西在鄧州東/六十里
[029-46a]
 漢武帝元朔四年封路最為侯國王莽之所謂前亭
 也應劭曰在湼水之陽矣縣南有二碑碑字紊滅不
 可復識云是左伯豪碑按後漢書左雄傳雄/字伯豪南郡湼陽人湼水又
 東南逕安衆縣遏而為陂謂之安衆港魏太祖破張
 繡於是處與荀彧書曰繡遏吾歸師迫我死地蓋於
 二水之間以為㳂渉之艱岨也湼水又東南流注於
 湍水
又東南至新野縣今仍屬/南陽府東入於淯
[029-46b]
 湍水至縣西北東分為鄧氏陂漢太傅鄧禹故宅其
 奉朝請西亭侯鄧晨故宅隔陂鄧颺上下疑有訛字/雍州記云鄧禹
 宅與鄧晨宅隔陂相望/雖牆垣已平基塹可識為晨宅略存焉
均水出浙縣北山明一統志均水在/今襄陽府均州南流過其縣之東
 均水發源𢎞農郡之盧氏縣熊耳山山南即脩陽葛
 陽二縣界也雙峰齊秀望若熊耳因以為名齊桓公
 邵陵之㑹西望熊耳即此山也太史公司馬遷皆嘗
 登之縣即淅縣之北鄉故言出淅縣北也前漢地理/志𢎞農郡
[029-47a]
 有淅縣後漢郡國志/析縣改屬南陽郡均水又東南流注逕其縣下南
 越南鄉縣又南流與丹水合
又南當渉都縣邑北南入於沔
 均水南逕順陽縣西漢哀帝更為博山縣明帝復曰
 順陽應劭曰縣在順水之陽今於是縣則無聞於順
 水矣章帝建初四年封衛尉馬康為侯國按後漢書/馬援傳援
 子廖以父任為郎顯宗崩受遺詔典掌門禁衛尉肅/宗甚尊重之建初四年封順陽侯此云馬康誤當作
 馬廖/為是晉太康中立為順陽縣西有石山南臨汋水汋
[029-47b]
 水又南流注於沔水謂之汋口者也禹貢錐指云圴/口在今穀城縣
 界鈞均同或從水作汮韻㑹汮字下云隋置汋州取/汮水名之是汮即均也史承水經之誤曰汋口晉桓
 温伐秦水軍自襄陽入汋口至南郷是也或又曰汋/均口齊陳顯達攻魏馬□軍入汋均口是也李子田
 析蹟云水經注順陽縣西有石山南臨汋水汋水又/南流注於沔謂之沔口與□水實一水故謂之汋均
 山/故地理志謂之㳙水言熊耳之山㳙水出焉又東
 南至順陽入於沔
粉水出房陵縣東流過郢邑南明一統志粉水源出房/山經榖城縣南入漢江
 粉水𨗳源東流注上粉縣取此水以潰粉則皓耀鮮
[029-48a]
 潔有異衆流故縣水皆取名焉明一統志引雍州記/云蕭何夫人於此漬
 粉鮮潔異於諸水俗呼為/粉漬汇此説誕妄不足信
又東過榖邑南東入於沔
 粉水至筑陽縣西而下注於沔水謂之粉水粉水下/有
 脱/字有文將軍冢墓隧前有石虎石柱甚修麗閭邱羡
 之為南陽陽下疑/有脱文𦵏婦墓側將平其域夕忽原本/訛患
 文諫止羡之不從後羡之為楊佺期所害論者以為
 文將軍之祟也
[029-48b]
白水出朝陽縣西東流過其縣南白河在襄陽府城東/北源出南陽□州界
下入/漢江
 王莽更之曰朝陽也為屬信縣漢志朝陽縣屬南陽/郡莽曰厲信今云屬
 信誤又王莽更之曰朝陽句亦誤疑當作王/莽更之曰厲信縣朝陽也為四字似屬衍文應劭曰
 縣在朝水之陽今朝水逕其北而不出其南也蓋邑
 郭淪移川渠狀改故名舊傳遺稱在今也
又東至新野縣西東入於㳙考淯水篇淯水亦逕新野/縣西則白水東入疑是淯
水㳙字訛疑/从淯為是
[029-49a]
泚水出泚陽東北太胡山按漢志南陽郡比陽下應劭/曰比水所出東入蔡後漢書
光武紀漢軍與甄阜梁邱賜戰於沘水西注沘水在今/唐州沘陽縣南通典唐州理比陽縣而此作泚陽泚水
彼此互異又山海經石者之山泚水出焉西流注於河/東始之山泚水出焉東北注於海亦作泚泚與比似可
通稱/也東南流逕其縣南泄水從南來注之
 太胡山在泚陽北如東三十餘里廣員五六十里張
 衡賦南都所謂天封太胡者也天封山在今南陽府/唐縣境一名太胡山
 應劭曰泚水出泚陽縣東入蔡經云泄水從南來注
 之然泚陽無泄水蓋悞引之之字當在夀春下/説見後泚水篇夀春
[029-49b]
 泚泄耳余以延昌四年䝉除東荆州刺史州治泚陽
 縣故城城南有蔡水出南盤石山故亦曰盤石川西
 北流注於泚非泄水也吕氏春秋曰齊令章子與韓
 魏攻荆荆使唐薎應之夾泚而軍欲視水之淺深荆
 人射之而莫知也有菡一作/蒭者曰兵盛則水淺矣章
 子夜襲之斬薎於是水之上也泚水又西澳水注之
 水北出茈邱山東流屈而南轉又南入於泚水按山
 海經云澳水又北入視不注泚水山海經云奥水出/奥山東流注於視
[029-50a]
 水/余按吕忱字林及難字爾雅並言&KR1424水在泚陽脉
 其川流所謂診其水土津注宜是&KR1424水音藥也泚水
 又西南歴長岡月城北舊舊上當有/脱文或衍泚水右㑹馬仁
 陂水水出潕陰北山泉流競湊水積成湖蓋地百頃
 謂之馬仁陂陂水歴其縣下西南遏之以溉田疇公
 私引列水流遂斷故瀆尚存泚水又南逕㑹口與諸
 水枝津合泚水又南與澧水㑹澧水源出於桐柏山
 與淮同源而别流西注故亦謂是水為派水澧水西
[029-50b]
 北流逕平氏縣故城東北王莽更名其縣曰平善城
 内有南陽都鄉正衛顧氏云衛當從集古録/作街何氏云𨽻釋作衛彈勸碑
 澧水又西北合溲水水出湖陽北山西流北屈逕平
 氏城西為疑當是/而字北入澧水澧水又西注泚水泚水
 自下亦通謂之為派水昔漢光武破甄阜梁邱賜於
 泚水西斬之斯水也泚水又南趙醴二渠出焉泚水
 又西南流謝水注之水出謝城北二源微小至城漸
 大城周迴側水詩所謂申伯畨畨既入於謝者也世
[029-51a]
 祖建武十三年封樊重少子丹為謝陽侯即其國也
 然則是水即謝水也按後漢書樊宏傳宏弟丹封射/陽侯此云謝陽恐誤但既引毛
 詩為證又似無誤豈古木漢/書作謝而今本訛作射耶岸下深浚流流上疑/有脱文
 平時人目之為渟瀯水城成一作/戍又以渟瀯為目非
 也其西城之舊棘陽縣治故亦謂之棘陽城也謝水
 又東南逕新都縣左注泚水泚水又西南流逕新都
 縣故城西王莽更之曰新林郡國志曰以為新野之
 東鄉故新都者也
[029-51b]
又西至新野縣今屬南/陽府南入於淯
 泚水於岡南西南流戍在岡上泚水又西南與南長
 坂門二水合其水東北出湖陽東隆出疑衍當/是山字山之
 西側有漢日南太守胡著碑子珎騎都尉尚湖陽長
 公主即光武之伯姊也廟堂皆以青石為階陛廟北
 有石堂珎之𤣥孫桂陽太守瑒以延熹四年遭母憂
 於墓次立石祠勒銘於梁石宇傾頽而梁字無毁盛
 𢎞之以為樊重之母畏雷室蓋傳疑之謬也隆山南
[029-52a]
 有一小山山圾一作/坂有兩石虎相對夾隧道雖處蠻
 荒全無破毁作制甚工信為妙矣世人因謂之為石
 虎山其水西南流逕湖陽縣故城南今在南陽/府唐縣南地理
 志曰故蓼國也竹書紀年曰楚王㑹宋平於湖陽者
 矣東城中有二碑似是樊重碑悉載故吏人名司馬
 彪曰仲山甫封於樊因氏國焉爰自宅陽徙居湖陽
 朱云漢志南陽郡有比陽縣湖陽縣此宅陽乃比陽/之誤按樊宏傳樊氏仲山甫之後南陽湖陽人也
 能治田殖至三百頃起廬舎髙樓連閣波陂灌注竹
[029-52b]
 木成林六畜放牧魚羸棃菓檀棘桑麻閉門成市兵
 弩器械貲至百萬其興工造作為無窮之巧不可言
 言上疑/有脱文富擬封君世祖之少數歸外氏及之長安受
 業齎送甚至世祖即位追爵敬侯詔湖陽為重立廟
 置吏奉祠巡祠章陵常幸重墓其水四周城溉城之
 東南有若令樊萌中常侍樊安碑城南有數碑無字
 又有石廟數間依於墓側棟宇崩毁惟石壁而已亦
 不知誰之胄族矣其水南入大湖湖陽之名縣藉兹
[029-53a]
 而納稱也湖水西南流又與湖陽諸陂散水合謂之
 板橋水又西南與醴渠合又有趙渠注之二水上承
 派水南逕新都縣故城東兩瀆雙引南合板橋水板
 橋水又西南與長水㑹水上承唐子襄鄉諸陂散流
 也唐子陂在唐子山西南有唐子亭漢光武自新野
 屠唐子鄉殺湖陽尉於是地陂水清深光武後以為
 神淵西南流入新野縣與板橋水合西南注於泚水
 又西南流注於淯水也
[029-53b]
 
 
 
 
 
 
 
 水經注集釋訂訛卷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