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59 水經注集釋訂訛-清-沈炳巽 (master)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集釋訂訛卷五
             歸安沈炳巽撰
   河水五漯水
河水又東過平隂縣北湛水従北來注之河水又東逕
河陽縣故城南湛水篇云湛水岀河内軹縣西北山東/南流當平隂懸之東北南入扵河今懷
慶府濟源縣/西南有湛水
 春秋經書天王狩于河陽壬申公朝于王所晉侯執
[005-1b]
 衛侯而歸于京師春秋左𫝊僖公二十八年冬㑹于
 温執衛侯是㑹也晉侯召襄王以諸侯見且使王狩
 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故書曰天王狩于河陽
 言非其狩地服䖍賈逵曰河陽温也班固漢書地理
 志司馬彪袁崧郡國志晉太康地道記十三州志河
 陽别縣非温邑也漢髙帝六年封陳絹按漢書功/臣表作涓
 侯國王莽之河亭也十三州志曰治河上河孟津河
 也郭縁生述征記曰踐土今治坂城是名異春秋焉
[005-2a]
 非今河北見者河陽城故縣也在治坂西北葢晉之
 温地故羣儒有温之論矣魏土地記曰治坂城舊名
 漢祖渡城嶮固南臨孟津河洛陽西北四十二里故
 鄧鄉矣今懷慶府孟縣西南三十里有河陽故城/相𫝊潘安仁種花滿縣今其地皆斥鹵矣
河水又臨平亭北
 帝王世紀曰光武𦵏臨平亭南西望平隂者也禹貢/錐指
 注曰後漢明帝紀原陵注云臨平亭南/去洛陽十五里今按明帝紀中無此注
河水又東逕洛陽縣北洛陽故城漢河南郡治在/今洛陽縣東北二十里
[005-2b]
 河之南岸有一碑北面題云洛陽北界水二渚分為
 之也上舊有河平侯祠祠前有碑今不知所在郭頒
 世語曰晉文王之世晉文王/疑有誤大魚見孟津長數百步
 髙五丈頭在南岸尾在中渚河平侯祠即斯祠也
河水又東逕平縣故城北漢河南郡有平縣即今孟津/縣西北小平城也杜佑曰在
鞏縣西北有/津曰小平津
 漢武帝元朔三年封濟北真王子劉遂為侯國漢書/王子
 侯表平侯遂者濟北式王子史記建元以來年表作/濟北貞王子史記表注索隠曰自陪安侯不害已下
[005-3a]
 十一人是濟北貞王子漢書自安陽侯以下八人是/濟北式王子同是元朔三年十月封恐因此誤也
 王莽之所謂治平矣俗謂之小平也有髙祖講武塲
 河北側岸有二城相對置北中郎府徙諸從𨽻府户
 并羽林虎賁領隊防之朱引鄭樵通志云四中郎將/並後漢置江左彌重或領刺
 史或持節為之銀印青綬服同將軍後魏靈太后時/任城王澄奏宜以東中郎帶滎陽郡南中郎帶魯陽
 郡西中郎帶𢎞農郡北中郎帶河南郡選一品/二品親賢居之配以强兵則深根固本之計也河水
 南對首陽山春秋所謂首戴原本作/戴首也夷齊之歌所
 矣曰登彼西山謝云宋本作夷齊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矣上有夷齊之
[005-3b]
 廟前有二碑並是後漢河南尹廣陵陳導洛陽令徐
 循與處士平何氏増原/字従𨽻釋蘓騰南陽何進等立事見其
 碑又有周公廟魏氏起元武舘扵芒垂張景陽元武
 館賦所謂髙樓特起竦跱岧嶤直亭亭以孤立延千
 里之清飈者也晉張協𤣥武館賦尋厥先之攸基實/張氏之舊墟何魏后之周覽遂築館
 而起廬既號元武是曰石樓於是髙樓特起竦峙岧/嶤飛甍四注上槩浮霄直亭亭以孤立迎千里之清
 飈延賦/作迎朝廷又置氷室扵斯阜室内有氷井春秋左
 𫝊曰日在北陸而藏氷常以十二月採氷于河津之
[005-4a]
 隘峽石之阿北隂之中即邠詩二之日鑿氷沖沖矣
 而内于氷室所謂納于凌隂者也河南有鉤陳壘世
 𫝊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所㑹處尚書所謂不期同時
 也紫㣲有鈎陳之宿主鬭訟兵陣故遁甲攻取之法
 以所攻神與鈎陳并氣下制所臨之辰則袟疑/誤禽敵
 是以壘資其名矣河水水一作于/一作至斯有盟津之目論
 衡曰武王伐紂升舟陽侯波起疾風逆流武王操黄
 鉞而麾之風波畢除中流白魚入扵舟燌以告天與
[005-4b]
 八百諸侯咸同此盟尚書所謂不謀同辭也故曰孟
 津亦曰盟津尚書所謂東至于孟津者也又曰冨平
 津晉陽秋曰杜預造河橋于冨平津何氏云元凱以/大父死于此故
 竭思以/成之所謂造舟為梁者也又謂之曰陶河魏尚書
 僕射杜畿以帝將許朱引魏志作/帝幸許都試樓船覆于陶河
 謂此也魏志杜畿𫝊帝征吳以畿為尚書僕射統畱/事其後帝幸許昌畿復居守受詔作御樓船
 扵陶河試/船遇風没昔禹治洪水觀于河見白面長人魚身出
 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圖而還于淵及子朝簒位與敬
[005-5a]
 王戰乃取周之寳玉沈河以祈福後二日津人得之
 扵河上將賣之則變而為石及敬王位定得玉者獻
 之復為玉也
  禹貢錐指曰以今輿地言之河水自陜州又東逕
  澠池縣北其北岸則垣曲縣澠池在河南河南府/西少北一百六十里
  垣曲在山西絳州西南二百十里/黄河在縣南五里俱澠池分水又東逕新安縣
  北又東逕洛陽縣北又東逕孟津縣北新安在河/南府西北
  七十里黄河去縣七十里洛陽河南府治黄河去/縣二十里繞北邙山之麓孟津縣在府東北五十
[005-5b]
  里黄河去縣五里有陶渚其西有硤石馬渚髙渚/委粟津皆大河津濟處縣北十五里有羅家灘又
  西為楊家灘柳灘杏灘及耕/子馬墳二灘皆在大河之中其北則濟源縣孟縣
  濟源在懷慶府西七十里黄河在縣南七十里與/新安洛陽分水孟縣在府少西五十五里黄河在
  縣南二十里南對小平津廣二里有南城北城中/潬城河陽三城記曰北城南臨大河長橋架水南
  城三面臨河屹立水濱中潬表裏二城南北相望/黄河兩𣲖貫于三城之間毎秋泛溢南北二城皆
  有濡足之患而/中潬屹然如故此河水又東至孟津之所經也
河水又東浿水入焉
 山海經曰和山上無草木而多瑶碧實惟河之九都
[005-6a]
 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陽多蒼
 玉吉神泰逢司之是扵萯山之陽朱引山海經作其/狀如人而虎尾是
 好居扵萯/山之陽出入有光吕氏春秋曰夏后氏孔甲田扵
 東陽萯山遇大風雨迷惑入于民室皇甫謐帝王世
 紀以為即東首陽山也葢是山之殊目矣今扵首
 東山無水以應之當是今古世懸或川改狀矣一作/川域
 改狀一作/山川改狀昔帝堯修壇河洛擇良議沈按竹書紀年/擇良下有日
 字無議沈/二字似妥率舜等升于首山而導按竹書作/遵理似長河渚有
[005-6b]
 五老遊焉相謂河圖將來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也
 五老乃翻為流星而升于昴即于此也按竹書紀年/云洪水既平
 歸功于舜將以天下禪之乃潔齋修壇塲于河洛擇/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有五老逰焉盖五星之
 精也相謂曰河圖將來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黄姚/五老因飛為流星上入昴較此似明而詳朱引論語
 比考䜟曰堯與舜等遊首山觀河渚有五老遊河一/老曰河圖將來告帝期河圖將浮金含玉苞刻版題
 命可卷金泥玉檢書成知我者重瞳/黄姚歌訖五老飛入于昴與此少異
又東又上疑漏/河水二字沛水注焉孫汝澄云沛水當作泲水泲/與濟同此後濟水凡作沛水
者並/誤又東過鞏縣北鞏縣今屬河南府在府東一百三/十里周鞏伯邑西周恵公封少子
[005-7a]
班于鞏是/為東周
 河水扵此有五社度為五社津建武元年朱鮪遣持
 節使者賈彊後漢書作疆/見冦恂𫝊討難將軍蘓茂將三萬人
 従五社津渡攻温馮異遣校尉與㓂恂合擊之大敗
 追至河上生擒萬餘人投河而死者數千人縣北有
 山臨城謂之崟㟶丘其下有穴謂之鞏穴言潛通浦
 北達扵河直穴有渚謂之鮪渚朱云後漢書注引水/經注云鞏縣北有五
 社津一名土社津有山臨河其下/有穴潛通淮浦有渚謂之鮪渚成公子安大河賦
[005-7b]
 曰鱣鯉王鮪暮來逰按成公子安名綏晉人其大河/賦中無此句今備録全賦俟再
 考賦曰覽百川之𢎞壯分莫尚美于黄河潛崑崙之/峻極兮出積石之嵯峨登龍門而南逰兮拂華隂與
 曲阿凌底柱而激湍兮踰汭洛而揚波體委蛇于后/土兮配靈漢于穹蒼貫中夏之畿甸兮經朔狄之遐
 荒歴二周之北境兮流三晉之南鄉秦自西而啟壤/兮齊據東而畫疆殷徒涉而永固衛遷濟而遂强趙
 決流而却魏嬴引溝而滅梁思先/喆之攸歎何水徳之難量賦止此周禮春薦鮪然原/本
 譌作/煞非時及佗處則無故河自鮪穴已上又兼鮪稱
 吕氏春秋稱武王伐紂至鮪水紂使膠鬲侯周師即
 是五社津在今鞏縣北五里/崟㟶邱在縣西北三十里
[005-8a]
洛水従縣西北流注之
 洛水于鞏縣而東洛汭北對琅琊渚入于河謂之洛
 口矣自縣西來而北流注洛清濁異流皦焉殊别應
 瑒靈河賦曰資靈川之遐源出崑崙之神丘涉津洛
 之峻泉播九道扵中州者也按應瑒靈河賦有云咨/靈川之遐源兮於崑崙
 之神丘凌層城之隂隅兮賴后土之潛流涉/津洛之坂泉播九道之中洲云云與此稍異
又東過成臯縣北濟水從北來注之
 河水自洛口又東左逕平髙當是臯按漢書地理/志平臯縣屬河内郡
[005-8b]
 南又東逕懷縣南濟水故道之所入與成臯分河水
 平臯廢縣在今懷慶府温縣東懷/縣故城在今懷慶府武涉縣西南
河水又逕黄馬坂北
 謂之黄馬闗今開封府汜水縣西/十五里有黄馬闗孫登之去楊駿作
 書與洛中故人處也
河水又東逕旋門坂北今開封府汜水縣西/南十里有旋門坂
 今成臯西大坂者也昇陟此坂而東趣成臯也曹大
 家東征賦曰望河洛之交流看成臯之旋門者也
[005-9a]
河水東逕成臯大伾山下孫汝澄云按史記括地志云/大伾山今名黎陽東山在衛
州黎陽縣南張揖云今成臯非也曲禹貢錐指云按大/伾山在汜水縣西一里有大澗九 一名九曲山西去
洛口裁四十里其非/禹貢之大伾山明甚
 爾雅云山一成謂之伾許慎吕忱等並以為丘一成
 也孔安國以為再成曰伾亦或以為地名非也尚書
 禹貢曰過洛汭至大伾者也鄭康成曰地喉也流宋/本
 作/沇出伾際矣然則大伾在河内修武武徳之界濟沇
 之水與熒何氏云熒滎/古人通用播澤出入自此然則大伾即
[005-9b]
 是山矣伾北即經所謂濟水從北來注之者也今泲
 水自温縣入河不扵此也所入者奉溝一作/濟水耳即
 濟黄本/作溝沇之故瀆成臯縣之故伾疑當/作城上縈帶伾阜
 絶岸峻周上兩句疑/有譌脫高四十許丈城張習一作/翕嶮崎
 而不平春秋𫝊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即東虢也漢/書
 地理志成臯故/虎牢或曰制魯襄公二年七月晉成公與諸侯㑹
 于戚遂城虎牢以逼鄭求平也葢修故耳穆天子𫝊
 曰天子射鳥獵獸扵鄭圃命虞人掠林有虎在乎葭
[005-10a]
 中天子將至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擒虎而獻之天子
 命之為柙畜之東虞漢書地理志師古注/引此作畜之東虢是曰虎牢
 矣然則虎牢之名自此始也秦以為闗漢乃縣之城
 西北隅有小城周三里北面列觀臨河苕苕朱云當/作岧岧
 孤上景明中言之壽春按景明乃元魏世宗年號以/上下文義推之言疑當作余
 之壽春盖/自謂也路直兹邑昇眺清逺勢盡川陸羈途遊至
 有傷深清
河水南對玉門
[005-10b]
 昔漢祖與滕公潛出濟扵是處也門東對臨河側岸
 有土穴魏攻此朱云宋/本作宋同州刺史毛徳祖於虎牢戰
 經二百日不尅城惟一井井深四十丈山勢峻峭不
 容防捍潛作地道取井余頃因公至彼故往尋之其
 穴處猶存
河水又東合汜水按史記正義曰汜音似/汜水在成臯故城東
 水南出浮戲山世謂之方山也明一統志方山在汜/水縣南四十里汜水
 出/焉北流車闗水出于嵩渚之山也泉發于層阜之上
[005-11a]
 一源兩枝分流㵼注世謂之石泉水也東流為索水
 明統志索水源出/滎陽縣小陘山西注為車關按車闗水今為京水/明一統志云源出嵩
 渚山索水下注云北流入/京水則京水似即車關矣西北流楊蘭水注之水出
 非山西北流注為車闗水又西北蒲水入焉水自東
 浦西流與車關水合而亂流注于汜汜水又北右合
 石城水水出石城山其山複澗重嶺欹疊若城山
 頂泉流瀑布懸㵼下有濫泉東流洩注邊有數十石
 畦畦有聲疑衍宋/本作數野蔬巖側石窟數口隠迹存焉而
[005-11b]
 不知誰所經始也又東北流注入于汜水汜水下北
 合鄤水水西出婁山至冬則暖故世謂之温泉東北
 流逕田鄤谷謂之田鄤溪水東流注于汜水汜水又
 北逕虎牢城東漢破司馬欣曹咎于是水之上史記/髙帝
 紀漢四年項羽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曰謹守成臯/若漢挑戰慎勿與戰無令得東而已我十五日必定
 梁地復従將軍漢果數挑楚軍楚軍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馬怒度兵汜水士卒半渡漢擊之大破
 楚軍大司馬咎長史欣皆自/剄汜水上正義曰汜音祀汜水又北流注于河征
 難賦所謂步汜口之芳草弔周襄之鄙館者也朱云/晉盧
[005-12a]
 諶有征艱/賦難譌余按先儒之論周襄所居在潁川襄城縣
 是乃城名非為水目原夫致謬之由俱以汜鄭為名
 故也是為爽矣又按郭縁生述征記劉澄之永初記
 並言髙祖即帝位扵是水陽今不復知舊壇所在盧
 諶崔雲亦言是矣今按高皇帝受天命于定陶汜水
 又不在此也扵是求壇故無髣髴矣史記高祖紀漢/五年還至定陶
 諸侯將相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讓不得已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陽正義曰汜音敷劍反音汎 括地志
 云高祖即位壇在曹州濟隂縣界張晏曰/汜水在濟隂縣界取其汎愛𢎞大而潤下
[005-12b]
河水又東逕板城北
 有津謂之板城渚口汜水縣東北二十里即板城渚/隋大業初開通濟渠自板渚引
 河歴滎/陽入汴
河水又東逕五龍塢北
 臨長河塢有五龍祠應劭云崑崙山廟在河東滎陽
 縣疑即此祠所未詳
又東過滎陽縣蒗蕩渠出焉
 大禹塞滎澤開之以通淮泗即經所謂蒗蕩渠也漢
[005-13a]
 平帝之世河汴決壞未及得修汴渠東侵日月彌廣
 門故處皆在水中按後漢書王景𫝊云初平帝時河/汴決壞未及得修後汴渠東侵日
 月彌廣而水門故處皆在河中據此則門上漏/去而水兩字又御覽引水經注作門閭故處漢明
 帝永平十二年議治汴渠上乃引樂浪人王景問理
 水形便景陳利害應對敏㨗帝甚善之乃賜山海經
 河渠書禹貢圖及以錢帛後作隄發卒數十萬詔景
 與將作謁者王昊朱云按景𫝊/作王吳下同共防築堤修堨朱云/按御
 覽引此云詔景與將作謁者王/吳治渠築堤防修堨起自滎陽起自滎陽東至千乘
[005-13b]
 海口千有餘里景乃商度地勢鑿山開澗防遏衝要
 疏決壅積十里一門朱云一下漏水字𫝊/云十里立一水門更相迴注
 無復潰漏之患明年渠成帝親巡行詔濱河郡國置
 河隄員吏𫝊作/史如西京舊制景由是顯名王昊及諸従
 事者皆増秩一等順帝陽嘉中又自汴口以東縁河
 積石為堰古口通淮咸曰金堤靈帝建寧中又増修
 石門以遏渠口水盛則通注津耗則輟流
  禹貢錐指曰古滎陽今為滎澤河隂二縣地蒗蕩
[005-14a]
  渠首受河處即今河隂縣西二十里之石門渠是
  也河渠書言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亦即其處
  班志河南滎陽下云有狼湯渠首受泲泲即河也
  漢人謂濟水截河而南故曰首受泲京相璠所謂
  出河之濟宋張洎云即鴻溝也蒗蕩渠東南流為
  滎瀆濟水為官渡水為隂溝汳水浚儀渠其在大
  梁城南者為鴻溝鴻溝南流兼沙水之目沙水支
  津又為睢水渦水名稱不一要皆河隂石門河水
[005-14b]
  為之委别而源同也志家不曉繫鴻溝扵今滎陽
  縣漢京縣地繫蒗蕩渠扵滎澤縣繫石門渠扵河
  隂縣似各為一水原委不相貫者而又以河隂石
  門與滎口石門混為一處故詳辨之若隋煬引坂
  渚口水入汴則在汜水縣東北二十里漢成臯縣
  地其非古滎陽引河處亦明矣 又按今河隂縣
  西有石門渠滎瀆受河之處即禹貢導滎之導亦
  曰滎口蘓代曰決滎口魏無大梁信陵君亦云決
[005-15a]
  滎澤而水大梁其後秦王賁果斷故渠引水東南
  灌大梁亦兼邲之稱晉楚之戰楚軍于邲即此水
  也建寧中於敖城西北壘石為門以遏浚儀渠口
  水門廣十餘丈西去河三里水盛則通水耗輟流
  即酈所云是也魏黄初中河濟泛溢鄧艾議開石
  門以通之晉武帝時復壞傅祇為滎陽太守造沈
  菜堰於是兖豫無水患桓温伐燕欲開石門以通
  水運而不能既而燕率渠屯石門斷温糧道劉裕
[005-15b]
  伐秦遣水軍出石門自汴入河乃於北十里更鑿
  故渠通之周齊之間名汴口堰隋使梁睿増築漢
  古堰遏河入汴自是又名梁公堰又開通濟渠自
  板渚引河歴滎澤入汴唐河南尹李傑奏浚梁公
  堰以通漕公私便利未幾洛陽人劉宗器請塞汜
  水舊汴河於梁公堰置斗門通淮汴明年新漕塡
  塞乃命疏鑿舊河旬日而畢及劉晏為轉運使驗
  視梁公堰通津渠及李傑新堤盡得其利轉輸無
[005-16a]
  壅後周浚汴口導河達于淮江舟楫始通復命王
  朴如河隂按行河堤立斗門于汴口既又令韓令
  坤導汴入蔡以通陳潁之漕胡三省曰自漢築滎
  陽石門而濟與河合流入海不入滎澤
河水又東北逕卷之扈亭北後漢書郡國志卷縣屬河/南尹注曰左𫝊成十年晉
鄭盟修澤杜預曰縣東有修武亭武按杜預云扈鄭/地在滎陽卷縣西北今開封府原 縣西北有扈亭
 春秋左𫝊曰文公七年晉趙盾與諸侯盟于扈竹書
 紀年晉出公二十二年河絶于扈即于是也按竹書/紀年元
[005-16b]
 王二年為晉出公元年河絶于扈乃貞定王六年自/元王二年至貞定王六年止十二年今云二十二誤
河水又東逕八激堤北
 漢安帝永初七年令謁者太山于岑於石門東積石
 八所皆如小山以捍衝波謂之八激堤
河水又東逕卷縣北卷縣故城在今原武縣西北七里/城東有濟隧濟水上承河水于卷
縣北河南與/出河之濟㑹
 晉楚之戰晉軍爭濟舟中之指可掬楚莊祀河告成
 而還即是處也
[005-17a]
河水又東北逕赤岸固北而東北注之又東北過武徳
縣東沁水注之武徳縣故城在今/懷慶府武涉縣
 河水自武徳縣此句疑是經文接/下東至酸棗縣條漢獻帝延康元年
 封曹叡為國即魏明帝也按後漢書獻帝紀建安二/十五年春三月改元延康
 冬十月禪位于魏魏復改元黄初而司馬通鑑竟稱/黄初元年于曹丕即王位之下書云改元延康似屬
 魏改胡三省註云此漢/改元魏志也似屬妥適
東至酸棗縣西濮水東出焉
 漢興三十有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堤大發
[005-17b]
 卒塞之正義曰括地志云金堤一名/千里堤在白馬縣東五里故班固云文堙
 棗野武作瓠歌謂斷此口也酸棗故城在今開封府/延津縣北十五里濟水
 篇云濮水受河于酸棗/縣漢世塞之即此也今無水
河水乂東北通謂之延津此句疑非經文或連上條之/注似妥河水又東北句恐屬
下條經文/此屬衍
 石勒之襲劉曜途出於此以河氷泮為神靈之助號
 是處為靈昌津元和志云滑州靈昌縣有延津即靈/昌津在縣東北二十二里今直𨽻大
 名府滑縣西南有廢靈昌縣津在白馬津之西南又/有湖周十里曰靈昌湖 按十六國春秋石勒太和
[005-18a]
 元年命石堪石聰等各統見衆㑹滎陽使石虎進據/石門勒自統中軍直赴金墉濟自大堨先是流澌風
 猛軍至而氷泮清和濟畢流澌大/至勒以為神靈之助命曰靈昌津昔澹臺子羽齎千
 金之璧渡河陽侯波起兩鮫挾舟子羽曰吾可以義
 求不可以威刼操劔斬鮫鮫死波休乃投璧扵河三
 投而輒躍出乃毁璧而去示無恡意趙建武中造浮
 橋扵津上採石為中濟石無大小下輒流去用功百
 萬經年不就石虎親閱作工沈璧于河明日璧流渚
 上波蕩上岸遂斬匠而還事見十六國春秋/後趙録建武十年
[005-18b]
河水又逕東燕縣故城北則有濟水自北來注之今懷/慶府
胙城縣古胙國周公别子封胙伯漢置南燕縣屬東郡/晉時慕容徳據之號東燕縣今縣東有東燕故城但桑
欽漢人不當云逕東燕縣/恐當作又東逕燕縣故城
 河水於是有棘津之名亦謂之濟津故南津也春秋
 僖公二十一年晉將伐曹曹在縣按左𫝊註云曹在/衛東此縣字疑當
 作/衛東假道于衛衛人不許還自南河即此濟也按春/秋左
 𫝊晉將伐曹假道于衛是僖公二十八年今云二十/一年誤又𫝊云衛人不許還自南河濟今云即此濟
 亦誤當作還自/南河濟即此也河水於是有棘津之名晉伐陸渾亦
[005-19a]
 於此渡宋元嘉中遣輔國將軍蕭斌率寧朔將軍王
 元謨北入宣威將軍垣䕶之以水軍守石濟即此處
 也棘津又/名石津
河水又東淇水入焉又東逕遮害亭南
 漢書溝洫志曰在淇水口東十八里有金隄隄高一
 丈自淇口東地稍下隄稍高至遮害亭高四五丈又
 有宿胥口舊河水北入也淇水篇淇水出河内隆慮/縣西大號山注云淇水南
 歴枋堰舊淇水南東流逕黎陽縣南入河淇水口亦/名清河口以淇清二水合流入河故互受其名也宿
[005-19b]
 胥口在今大名府濬/縣西南遮害亭東
  以今輿地言之河水自孟津北又東逕鞏縣北洛
  水入焉其北岸則温縣濟水入焉鞏縣在河南府/少東一百三十
  里黄河去縣十里今又東過汜水縣至滿家溝入/河温縣在懷慶府東五十里黄河在縣南新志云
  河舊離城二十里今漸徙而北逼近城隈矣濟水/古于武徳縣東入河後徙流逕温縣南至平臯入
  河今故道/盡陷河中又東逕汜水縣北又東逕滎陽縣北其
  北岸則武涉縣沁水入焉汜水在開封府鄭州西/一百十里黄河南去縣
  二十五里武涉在懷慶府東一百里黄河在縣/南十五里沁水在縣東一里入河名南賈口
[005-20a]
  東逕河隂縣北又東逕滎澤縣北其北岸則獲嘉
  縣河隂在鄭州西北五十里滎澤在州北/五十里獲嘉在衛輝府西南九十里又東逕
  原武縣北原武在開封府/西一百二十里又東逕陽武縣北陽武/在府
  西北九/十里又東逕延津縣北又東逕胙城縣北其北
  岸則新鄉汲縣延津在府西北九十里胙城在衛/輝府東南三十五里新鄉在府西
  南五十里汲縣衛輝府治/黄河在縣東南十七里又東北逕濬縣西南古
  宿胥口大伾山在其東北其南岸則滑縣濬縣在/大名府
  西南一百八十里滑縣在府西南二百里黄河舊/在濬縣東南滑縣西北自金明昌中河離汲縣而
[005-20b]
  濬滑之/流遂絶此河水東過洛汭至於大伾之所經也
河水又右逕滑臺城滑臺城在今滑縣西南即唐滑/州治也北直黎陽相距三十里
 有三重中小城謂之滑臺城舊𫝊滑臺人自修築此
 城因以名焉城即故鄭廩延邑也下有延津春秋𫝊
 曰孔悝為蒯聵所逐載伯姬于平陽行于延津是也
 廩延南故城即衛之平陽亭也今時人謂此津為㢟
 壽津宋元嘉中右將軍到彦之畱建威將軍朱脩之
 守此城魏軍南伐脩之執節不下其母悲憂一旦乳
[005-21a]
 汁驚出母乃號踴疑當/作踊告家人曰我年老非有乳時
 今忽如此吾兒必没矣脩之絶援果以其日陷沒城
 故東郡治續漢書曰延熹九按後漢書五行志/是八年九字恐誤年濟
 隂東郡濟北平原河水清襄楷上疏曰春秋注記未
 有河清而今有之易乾鑿度曰上天將降嘉應河水
 先清京房易𫝊曰河水清天下平天垂翼地吐妖民
 厲疾三者並作而有河清春秋麟不當見而見孔子
 書以為異河者諸侯之相後漢書/作象清者陽明之徴豈
[005-21b]
 獨諸侯有窺後漢書/作䂓京師也明年宫車晏駕徴解瀆
 侯為漢嗣是為靈帝建寧四年二月河水又清也
又東北過黎陽縣南黎陽故城在/今濬縣東北
 黎侯國也詩式㣲黎侯寓于衛是也晉灼曰黎山在
 其南河水逕其東其山上碑云縣取山之名取水之
 陽以為名也王莽之魏丞也漢書地理志魏郡/黎陽縣莽曰黎蒸今黎
 山之東北故城葢黎陽縣之故城也山在城西城憑
 山為基東岨為河故劉楨黎陽山賦曰南䕃黄河左
[005-22a]
 覆金城青壇承祀高碑頌靈昔慕容元明慕容/德字自鄴
 率衆南徙滑臺既無舟檝十六國春秋/作遇風船没將保黎陽十/六
 國春秋作遇風船沒魏兵垂至衆心惶懼議欲退保/黎陽徳不従其夕流澌氷合遂于夜中南渡黎陽
 昏而流澌氷合於夜中濟訖旦而氷泮燕氏謂是處
 為天橋津十六國春秋作鄴令韓範言扵徳曰光武/渡滹沱河澌流自合大王濟河天橋自成
 靈命所扶徴兆已見徳大/悅遂改黎陽津為天橋津東岸有故城嶮帶長河戴
 延之謂之違當是逯音/龍玉切明壘周二十里言逮亦當/作逯
 下疑漏/在字石勒十八騎中城因名焉按十六國春秋後/趙録石勒𫝊云勒
[005-22b]
 招集王陽夔安支雄冀保吳豫劉膺桃豹逯明等八/騎為羣盜後郭敖劉徴劉寳張曀僕呼延莫郭黒畧
 張越孔豚趙鹿支屈六/等又赴之號為十八騎郭縁生曰城袁紹時築皆非
 也余按竹書紀年梁恵成王十三年鄭釐侯使許息
 來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諸邑及鄭馳地我取枳道與
 鄭鹿鄭鹿即是城也今城内有故臺尚謂之鹿鳴臺
 又謂之鹿鳴城王元謨自滑臺走鹿鳴者也濟取名
 焉故亦曰鹿鳴津又曰白馬濟津之東南有白馬城
 衛文公東徙渡河都之故濟取名焉袁紹遣顔良攻
[005-23a]
 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關羽為曹公斬良以報效即
 此處是也白馬有韋鄉韋城故津亦有韋津之稱史
 記所謂修武下武渡韋津者也河水舊于白馬縣南
 決通濮濟黄溝故蘓代說燕曰決白馬之口魏無外
 黄濟陽竹書紀年梁恵成王十二年楚師山謝云竹/書紀年
 作出宋/本作決河水以水長垣之外者也金隄既建故渠水
 斷尚謂之白馬瀆故瀆東逕鹿鳴城南又東北逕白
 馬縣之涼城北耆舊𫝊云耆舊二字/疑衍東郡白馬縣之
[005-23b]
 神馬亭實中層峙南北二百步東西五十許步狀丘
 斬城也實中句及此/句疑有譌字自外耕耘墾斫削落平盡正南
 有陟躔陛上方軏是由西南此處亦疑/有譌脫側城有神馬
 寺樹木修整西去白馬津二十許里東南距白馬縣
 故城可五十里疑即開山圖之所謂白馬山也山上
 常有白馬羣行悲鳴則河決馳走則山崩注云山在
 鄭故此鄭也所未詳劉澄之云有白馬塞孟達登之
 長嘆可謂於川土疎妄矣亭上舊曰置源城縣治此
[005-24a]
 此句疑/有譌誤白馬瀆又東南逕濮陽縣散入濮水所在決
 㑹更相通注以成往復也
河水自津東北逕凉城縣凉城劉宋置水經不應先有/此名按宋書志凉城縣注云
二漢東郡有聊城縣晉太康地志無疑此是則此/恐亦當作聊城未知當否 凉城在今滑縣東北
 河北有般祠孟氏記云祠疑漏/在字河中積石為基河水
 漲盛恒與水齊戴氏西征記曰今見祠在東岸臨河
 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孟氏所
 記將恐言之過也
[005-24b]
河水又東北逕伍子胥廟南
 祠在北岸頓丘郡界臨側長河廟前有碑魏青龍三
 年立
河水又東北為長壽津
 述征記曰凉城到長壽津六十里河之故瀆出焉漢
 書溝洫志曰河之為中國害尤甚故導河自積石歴
 龍門二渠以引河一則漯川則今所流也一則北瀆
 王莽時空一作/塞故世俗名是瀆為王莽河也行水金/鑑曰河
[005-25a]
 至此與漯别行而東北入海水經謂之大河故瀆已/禹貢錐指曰水經東漢人所撰凡稱故瀆者皆時
 無水戚城以下東灮以上河水不至又無他水行其/中孟康所云王莽時遂空者惟此耳故謂之大河故
 瀆/
故瀆東北逕戚城西今大名府開州/西北有戚城
 春秋哀公二年晉趙鞅帥師納衛太子蒯瞶于戚宵
 迷陽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今頓丘衛國按晉書地/理志頓丘
 郡有衛縣此/國字疑衍縣西戚亭是也為衛之河上邑漢高帝
 十二年封將軍李必為侯國矣史記功臣表戚圉侯/季必師古曰灌嬰𫝊
[005-25b]
 云李必今此作季/表𫝊不同當有誤
故瀆又逕繁陽縣故城東城在大名府内黄縣東六十/里繁水之陽繁水即春秋之
澶淵杜預云在頓丘/縣南亦謂之浮水
 史記趙將廉頗伐魏取繁陽者也
北逕隂安縣故城西故城在今大名府清豐縣北通典/頓丘縣北有隂安城太平寰宇記
云王莽河在頓/丘縣北十里
 漢武帝元朔五年封魏不疑為侯國按漢書外戚恩/澤侯表隂安侯
 不疑係衛青次/子今云魏誤
[005-26a]
故瀆又東北逕昌樂縣故城東按明一統志北直𨽻大/名府南樂縣注云本漢
樂昌縣屬東郡後漢省晉置昌樂縣後魏置昌樂郡隋/廢唐復置昌樂縣據此水經不應先有昌樂之名當以
樂昌為是况漢書外戚恩澤侯表樂昌共侯王武于地/節四年封則宜作樂昌無疑但晉書地理志又無昌樂
縣之名不知統志何據而云晉置也惟通典/魏郡有昌樂縣則又云漢舊縣所不解矣
 地理志東郡之屬縣也漢宣帝封王稚君為侯國史/記
 建元以來功臣表樂昌/侯王稚君注云名武
故瀆又東北逕平邑郭西故城在南樂/縣東北七里
 竹書紀年晉烈公四年趙城平邑按竹書紀年威烈/王七年為晉烈公
[005-26b]
 元年趙城平邑乃威烈王/八年則當作烈公二年五年田公子居思伐趙鄙
 圍平邑竹書/作圗十年齊田汾竹書/作盻及邯鄲韓舉戰于平
 邑邯鄲之帥竹書/作師敗遂獲韓舉取平邑新城
又東北逕元城縣城西北而至沙丘堰元城縣今/大名府治
 史記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故縣氏焉按此兩/句出漢
 書地理志應劭/注非出史記郭東有五鹿墟墟之左右多陷城公
 羊曰襲邑也說曰襲陷矣郡國志曰五鹿墟故涉當/作
 沙/鹿有沙亭周穆王䘮盛姬東征舍于五鹿其女升
[005-27a]
 按穆天子/𫝊當作叔㛗届此思哭是曰女㛗之丘為沙鹿之異
 名也春秋左𫝊僖公十四年沙鹿崩杜預曰沙鹿山/名元城縣東有
 沙鹿土山/在晉地晉史卜之曰隂為陽雄土火相乗故有沙
 鹿崩後六百四十五年宜有聖女興其齊田乎後王
 翁孺自齊徙元城正直其地日月當之王氏為舜後
 土也漢火也王禁生政君其母夢月入懷年十八詔
 入太子宫生成帝為元后漢祚道沿二字疑誤謝兆/申云宋本作道
 汚/四世稱制故曰火土相乘而為雄也及崩大夫揚
[005-27b]
 雄作誄曰太隂之精沙鹿按漢書元/后𫝊作麓之靈作合扵
 漢配元生成者也獻帝建安中袁紹曹操相禦于官
 渡禦後漢書鄭/康成𫝊作拒紹逼大司農鄭元載病隨軍届此而
 卒郡守以下受業者衰絰赴者本𫝊/作㑹千餘人元注五
 經䜟緯候歴天文經通于世故范瞱贊曰孔書遂明
 漢章中輟矣後漢書注孔書謂六經也輟/止也中輟謂曹褒禮不行也縣北有沙
 丘堰者不遵其道曰降上下疑有譌脫/或降下有水字亦曰潰堰障
 水也
[005-28a]
至于大陸北播于九河
 風俗通曰河播也播為九河自此始也禹貢沇州九
 河既道矣謂徒駭太史馬頰覆釡胡蘓簡潔勾盤鬲
 津也同為逆河鄭元曰下尾合曰逆河言相承受矣
 葢所潤下之勢以通河海及齊桓霸世塞廣田居同
 為一河左𫝊疏云大陸以北播為九河以次而東/尚書中候云齊桓之世遏八流以自廣
 自堰以北館陶癭陶貝邱鬲般廣川信都東光河間
 樂成以東城地並存川瀆多亡漢世河決金隄南北
[005-28b]
 離疑譌或/當作罹其害議者常欲求九河故迹而川之未知
 其所是以班固云自兹距漢三入枝者也此句疑/有譌脫
  禹貢錐指曰水經以王莽河為禹河故以沙丘堰
  為禹迹推其意似謂古河本東行禹作此堰以障
  之使北而九河自此播焉不遵其道是為降水唐
  人云河自貴鄉縣界分為九道宗此說也然禹河
  不經元城此堰必非禹所作黄文叔云今澶州臨
  河有鯀隄自黎陽入北至恩州清河歴亭皆有之
[005-29a]
  然則降水者自元城以北隄堨之水是也葢以為
  鯀所作或曰元城為戰國魏地北與趙接壤賈讓
  云隄防之作近起戰國壅防百川各自為利齊與
  趙魏以河為境趙魏瀕山齊地卑下作隄遏水使
  西汎趙魏趙魏亦為隄以防之沙丘堰者疑趙所
  作以障水使不得北而東注于齊魏所謂以鄰國
  為壑者也史記趙世家肅侯十八年齊魏伐我我/決河水灌之兵去恵文王十八年王再
  之衛東陽決河水伐魏氏以趙地高而齊魏卑也/水經清水注引季長曰晉自朝歌以北至中山為
[005-29b]
  東陽朝歌以南至軹為南陽東/陽春秋屬晉戰國屬魏後屬趙
河之故瀆自沙丘堰南分屯氏河出焉禹貢錐指大河/故瀆北出為屯
氏河逕館陶縣東溝洫志曰自塞宣房後河復北決于/館陶縣分為屯氏河其故瀆又東北屯氏别河出焉屯
氏别河故瀆又東北逕信成縣張甲河出焉地理志曰/張甲河首受屯氏别河于信成縣者也張甲故瀆北絶
清河于廣宗縣又東北至修縣㑹清河屯氏别河自信/成南東北至繹幕縣南分為二瀆其北瀆東北至陽信
縣故城北而東注于海南瀆自平原城北首受大河故/瀆東出亦謂之篤馬河東北至陽信縣故城南東北入
海屯氏河故瀆東逕靈縣北又東北逕鄃縣與鳴犢河/故瀆合地理志曰河水自靈縣别出為鳴犢河者也按
屯氏河自館陶東北至章武入海過郡四行千五百里/屯音豚通典魏州治貴鄉元城二縣貴鄉有大河故瀆
[005-30a]
俗曰王莽河元和志王莽河西去貴鄉縣三里古堰今/名愜山在縣西九里成帝時河決王延世募人益運士
塞河之處以其愜當人情故謂之愜山盖即沙丘堰/也元和志王莽河在館陶縣東四里愜山在今大名
縣北一十五里今館陶縣西有館陶故城信成縣即今/清河縣廣宗縣即今廣宗縣修縣即今景州繹幕縣在
今平原縣界陽信縣故城在今慶雲縣界靈縣在今博/平縣界鄃縣即今夏津縣貴鄉縣即今大名縣元城縣
即今大名府治今冠縣西有冠氏縣故城隋析館/陶縣地為冠氏縣元和志王莽河北去縣十八里河水
故瀆東北逕發干原本/譌于縣北城西又屈逕其北發干故/城在今
山東東昌府堂邑縣西南五十里/寰宇記王莽河在堂邑縣北十里
 王莽之所謂戢楯矣漢武帝以大將軍衛青破左賢
[005-30b]
 王功封其子登為侯國漢書衛青𫝊大將軍青獲匈/奴王十有餘人封青子伉為
 冝春侯子不疑為隂/安侯子登為發干侯
大河故瀆又東逕貝丘縣故城南故城在今東昌府清/平縣西南本漢清陽
縣地隋初徙貝丘縣治此後改為/清平縣王莽河在縣南十八里
 應劭曰左氏齊襄公田于貝丘是也余按京相璠杜
 預並言在博昌漢志屬/千乗郡即司馬彪郡國志所謂貝中
 聚者也應注于此事近迹朱本/作違
大河故瀆又東逕甘陵縣故城南甘陵故城在今直𨽻/廣平府清河縣東南
[005-31a]
 地理志之所謂厝也按地理志清河郡厝縣應劭曰/安帝以孝徳皇后𦵏于厝改曰
 甘/陵王莽改曰厝治者也漢安帝父孝徳皇以太子被
 廢為王薨于此乃𦵏其地尊陵曰甘陵後漢書清河/王𫝊清河孝
 王慶肅宗章帝子建初四年立為皇太子七年廢為/清河王安帝建光元年追尊父為孝徳皇母為孝徳
 后/桓帝建和元年改曰甘陵縣亦取名焉是周之甘
 泉市當作/币地也陵在瀆北丘墳高巨雖中經發壞猶若
 層陵矣世謂之唐侯冢城曰邑城皆非也昔南陽文
 叔良以建安中為甘陵丞夜宿水側趙人蘭襄夢求
[005-31b]
 改葬叔良明疑漏日字或于明/上有逮及等字循水求棺果於水側
 得棺半許落水叔良顧親舊曰若聞人𫝊此吾必以
 為不然遂為移殯醊而去之大河故瀆又東逕艾亭
 城南風俗記曰甘陵故城直東二十/里有艾亭城葢近今博平縣界又東逕平晉城
 南平晉城未詳疑當在博平縣北/王莽河在博平縣北十八里今城中有浮圖五
 層上有金露柈題云趙建武八年比釋道龍和上竺
 浮圖澄樹徳勸化與立神廟浮圖以壞露柈尚存煒
 煒有光明大河故瀆又北逕靈縣故城南靈縣故城/在博平縣
[005-32a]
 東北四十里高唐/州西南二十里王莽之播亭也河瀆于縣别出為
 鳴犢河漢志鳴瀆河東北/至蓚入屯氏河河水故瀆又東逕鄃縣故
 城東城今在平原縣/西南五十里吕后四年以父嬰功封子佗史/記
 漢書俱/作它龍為侯國按史漢表俱作吕它無龍字表云/俞侯吕它父嬰以連敖從高祖破
 秦入漢功比朝陽/侯嬰死子它襲王莽更名之曰善陸鄃縣故城在/今濟南府平
 原縣西南/五十里
大河故瀆又東逕平原縣故城西而北絶屯氏三瀆北
逕繹幕縣故城東北西流逕平原鬲縣故城西括地志/平原故
[005-32b]
城在平原縣東南十里元和志王莽枯河在縣南五里/葢本在其北縣徙而北故水出其南屯氏三瀆謂屯氏
河及屯氏别河之南北二瀆也寰宇記繹幕故城在平/原縣西北二十里鬲縣故城在今濟南府陵縣北左𫝊
靡奔有鬲氏即其國也陵縣本安徳唐徳州治州西五/十里有長河故城州北五十里有將陵故城元和志王
莽枯河在長河縣東五里又在將陵縣西十里長河即/今徳州治將陵在州東北志云古黄河在州東南二十
餘里今謂/之黄河崖
 地理志曰鬲津也王莽名之曰河平亭故有窮后羿
 國也應劭曰鬲偃姓咎繇後光武建武十三年封建
 議將軍朱祐為侯國
[005-33a]
大河故瀆又北逕修縣故城東又北逕安陵縣西
 本脩之安陵鄉也地理志風俗記曰脩縣東四十里
 有安陵縣疑作/鄉故縣也又東北至東光縣故城西而
 北與漳水合脩縣故地在今景州南脩音條一作/蓚括地志云俗名南條城在今蓚縣
 南十二里安陵故城/在今呉橋縣西北
  禹貢錐指大河自宿胥口徙流至成平合漳水復
  歸禹河故道又東北歴浮陽參户平舒至漳入海
  也以今輿地言之濬縣滑縣開州内黄清豐南樂
[005-33b]
  大名元城並直𨽻/大名府冠縣館陶堂邑清平並山東/東昌府
  河直𨽻廣/平府博平髙唐並東/昌府平原徳州並山東/濟南府景州
  呉橋東光交河滄州青縣静海天津並直𨽻河間/府北接大成
  寳坻並/順天府諸州縣界中皆周定王五年至西漢末大
  河之所行也定王五年歲己未下逮王莽始建國
  三年辛未而北瀆遂空凡六百七十二嵗
大河故瀆北出為屯氏河逕館陶縣東東北出
 漢書溝洫志曰自塞宣防河復北決于館陶縣分為
[005-34a]
 屯氏河廣深與大河等成帝之世河決館陶及東郡
 金隄上使河隄謁者王延世塞之二十日隄成漢志/作三
 十六/日詔以建始五年為河平元年以延世為光禄大
 夫是水亦斷屯氏故瀆水之又東北屯氏别河出焉
 屯氏别河故瀆又東北逕信成縣張甲疑漏/河字出焉地
 理志曰張甲河及瀆首受屯氏别河于信城縣者也
 張甲河及瀆北絶河於廣宗縣清此清字疑當/在上北絶下分為
 二瀆左瀆逕廣宗縣故城西廣宗縣今屬/直𨽻順徳府又北逕建
[005-34b]
 始縣故城東田融云趙武帝三字有/譌誤二十二年立建
 興治廣宗置建始建徳五縣𨽻焉按北魏書地形志/太和十一年置廣
 宗郡註云有廣宗城建始城建徳城惟魏書有此一/句至各史地志及通典通志諸書俱無所謂建興郡
 治廣宗𨽻建始建徳五縣之文總由/趙武帝三字之誤故無従查核耳
左瀆又北逕經城東經縣故城在今廣宗縣/二十里本後漢經縣地繚城西繚/城
在今南宫/縣東南又逕南宫縣西北南宫縣今屬/直𨽻真定府注絳瀆元和/志云
絳水故瀆在南/宫縣東南六里右瀆又東北逕廣宗縣故城南又東北
逕界城亭北又東北逕長樂郡武彊縣故城東武強今/屬真定
[005-35a]
府/
 長樂故信都也晉太康五年改從今名晉書武帝紀/太康五年立
 南宫王子玷為長樂/王今為真定府冀州
又東北逕廣川縣與水故道合又東北逕廣川縣故城
西廣川縣今為真定府棗/强縣故城在縣東北又東逕棘津亭南
 徐廣曰棘津在廣川司馬彪曰縣北有棘津城故城/在今
 棗强縣/境内吕尚賣食之困疑在此也劉澄之云譙郡鄼
 縣東北有棘津亭故邑也吕尚所困處也余案春秋
[005-35b]
 左𫝊伐巢克棘入州來無津字杜預春秋釋地又言
 棘亭在鄼縣東北亦不云有津原本/譌浡字矣而竟不知
 澄之於何而得是說然天下以棘為名者多未可咸
 謂之棘津也又春秋昭公十四年晉侯使荀吳帥師
 涉自棘津用牲于洛遂滅陸渾杜預釋原本/譌擇地闕而
 不書服䖍曰棘津猶孟津也徐廣晉紀又言石勒自
 葛陂㓂河北襲汲人向水於方頭濟自棘按十六國/春秋後趙
 録石勒𫝊勒自葛陂還河北過枋頭時汲郡向氷聚/衆數千壁于枋頭勒將于棘津北渡恐氷邀之乃自
[005-36a]
 汶石津縳筏潛渡取氷舟以濟大軍勒引兵自/酸棗向棘津濟河據此則水當作氷方當作枋棘津
 在東郡河内之間田融以為即石濟南津也雖千古
 茫昧理世元逺遺文逸句容或可尋沿途隠顯方土
 可驗司馬遷云吕望東海上人也老而無遇以釣干
 周文王又云吕望行年五十賣食棘津七十則屠牛
 朝歌行年九十身為帝師皇甫士安云欲隱東海之
 濵聞文王善養老故入釣于周今汲水城亦有吕望
 隠居處起自東海迄今酆雍縁其逕趣趙魏為宻厝
[005-36b]
 之譙宋事為疏矣今棗强縣北有賣漿臺俗𫝊/吕望未遇時曽賣漿于此
張甲故瀆又東北至修縣東㑹清河
 十三州志曰張甲河東北至修縣入清漳者也
屯氏别河東枝津出焉東逕信成原本譌作城信/成即今清河縣城南
又東逕青陽縣故城南清河郡北
 魏自清陽徙置也清陽故城在/今清河縣東
又東北逕陵鄉南又東北逕東武城縣故城南又東北
逕東陽縣故城南
[005-37a]
 地理志曰王莽更之曰骨陵矣按漢志清河郡東/陽縣莽曰胥陵
 人謂之高黎郭非也應劭曰東武城東北三十里有
 陽鄉故縣也又東散絶無復津逕
屯氏别瀆又東北逕清河郡南又東北逕清河故城西
 漢高六年封王某按史記表/當是王吸為侯國地理風俗志曰
 甘陵郡東南十七里有清河故城者世謂之鵲城也
 又東北逕繹幕縣南分為二瀆
屯氏别河北瀆東逕繹幕縣故城南東邑大河故瀆又
[005-37b]
東北逕平原縣枝津北出至安陵縣遂絶
屯氏别河北瀆又東北逕重平縣故城南
 應劭曰重合縣西南八十里重合縣今為濟/南府樂陵縣有重平
 鄉故縣也又東北逕重合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定縣
 故城南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齊孝王子劉成為侯國
 按史漢表俱作/劉越云成誤地理風俗記曰饒安縣東南三十里
 有定鄉城故縣也
屯氏别河北瀆又東入陽信縣今無水又東為咸河東
[005-38a]
北流逕陽信縣故城北
 地理志渤海之屬縣也東注于海此四字疑是經/文按後明矣
屯氏别河南瀆自平原東絶大河故瀆又經平原縣故
城北東北枝津又出東北至安徳縣界東㑹商河屯氏
别河此四字原本/别作一行誤南瀆又東北于平原界又有枝渠右
出至安徳縣遂絶
屯氏别河南瀆自平原城北首受大河故瀆東出亦通
謂之篤馬河
[005-38b]
 即地理志所謂平原縣有篤馬河東北入行漢志/作海
 百六十里者也
東北逕安徳縣故城西又東北逕臨齊城南始始字當/是注在
東字/上
 東齊未賔大魏築城以臨之故城得其名也安徳縣/今為濟
 南府陵縣其故城在徳州境内取余兄東甫云經文/為漢人所撰臨齊之名或别有 如注大魏之言恐
 未盡然巽按臨齊城實築于魏魏書地形志安徳郡/鬲縣下注云治臨齊城自魏以前地志從無此名則
 其築于魏可知愚謂此二句經文恐俱屬酈注連接/上條觀其以注中之始字誤接經文安知此二句不
[005-39a]
 是前條之注誤作經文恐因歴/久𫝊訛遂致舛錯亦未可定耳
又屈逕其城東故瀆廣四十步又東北逕重丘縣故城
西重丘在今東昌府城/東南跨荏平縣界
 春秋襄公二十五年秋同盟重丘伐齊故也應劭曰
 安徳縣五十里有重丘鄉故縣也
又東北逕西平昌縣故城北西平昌今為濟/南府徳平縣
 北海有平昌縣故加西漢宣帝元康元年封王長君
 為侯國按史記褚先生補表作元康元年封帝舅王/長君名無故漢書外戚恩澤侯表作地節四
[005-39b]
 年封帝舅節侯王/無故此盖従史記故渠川𣲖東入般縣為般河何氏/云疑
 即勾/盤也葢亦九河之一道也漢書稱公孫瓚破黄巾于
 般河即此瀆也又東為白鹿淵水南北三百步東西
 千餘步深三丈餘其水冬清而夏濁渟而不流若夏
 水洪泛水深五丈方乃通注般瀆
又逕般縣故城北
 王莽更之曰分明也
東逕樂陵縣故城北樂陵縣今/屬濟南府
[005-40a]
 地理志曰故都尉治伏琛晏謨言平原邑今分為郡
又東北逕陽信縣故城南東北入海今屬濟/南府
屯氏河故瀆自别河東逕甘陵之信鄉縣故城南
 地理志曰安帝更名安平應劭曰甘陵西北十七里
 有信鄉故縣也
屯氏故瀆又東逕甘陵縣故城北逕靈縣北又東北逕
鄃縣與鳴犢河故瀆合上承大河故瀆于靈縣南
 地理志曰河水自靈縣别出為鳴犢河者也
[005-40b]
東北逕靈縣東東入鄃縣而北合屯氏瀆原本譌以酈/注接經文今
從朱本/改正
 屯氏瀆兼鳴犢之稱也又東逕鄃縣城北東北合大
 河故瀆謂之疑漏鳴犢二字按漢書溝洫志元帝永/光五年河決清河靈鳴犢口在今高唐
 州/界口十三州志曰鳴犢河東至修入屯氏考瀆則不
 至也
又東北右過衛國縣南又東北逕濮陽縣北瓠子河出
焉河水東逕鐡丘南
[005-41a]
 春秋左氏𫝊哀公二年鄭罕達帥師郵無恤御簡子
 衛太子為右登鐡上按左𫝊注/云鐡丘名望見鄭師衛太子自
 投車下即此處也京相璠曰鐡丘名也杜預曰在戚
 南河之北岸有目城後漢書郡國/志作河牧城城戚邑也東城有
 子路冢明一統志子路墓有三一在清豐縣西南三/十里一在開州北十里一在長垣縣北三里
 盖子路嘗為蒲宰後死孔悝之/難蒲人塟之然三墓未知孰是河北有竿城宋本作/河之西
 岸有/竿城郡國志曰衛縣有竿城者也河南有龍淵宫武
 帝元光中河決濮陽汜郡十六發卒十萬人塞決河
[005-41b]
 起龍淵宫葢武帝起宫於決河之傍龍淵之側故曰
 龍淵宫也元和志鐡丘在衛南縣東南本漢濮/陽縣地在今大名府開州北五里
河水東北流而逕濮陽縣北為濮陽津濮水在今開州/東南六十里
 故城在南與衛縣分水城北十里有瓠河口有金堤
 宣房堰粤在漢世河決金隄涿郡王遵按漢書當/作尊下同
 益州刺史按漢書當作/自徐州刺史遷東郡太守河水盛溢泛浸
 瓠子金隄決壞遵躬率民吏投沈白馬祈水神河伯
 親執圭璧請身填堤廬居其上吏民皆走遵立不動
[005-42a]
 而水波齊足而止公私壯其勇節濮陽故城今在開/州西南二十里
河水又東北逕衛國縣南今為東昌/府觀成縣東為郭口津河水
又東逕鄄城縣北一作/國口
 故城在河南一十八里王莽之鄄良也沇州舊治魏
 武創業始自於此河上之邑最為峻固晉八王故事
 曰東海王越治鄄城城無故自壞七十餘丈越惡之
 移治濮陽城南有魏使持節征西將軍太尉方城侯
 鄧艾廟廟南有艾碑秦建元十二年廣武將軍沇州
[005-42b]
 刺史闗内侯安定彭超立河之南岸有新城宋寧朔
 將軍王𤣥謨前鋒入河所築也北岸有新臺鴻基層
 廣高數丈衛宣公所築新臺矣詩齊何氏云/齊字疑姜所賦
 也為廬關津臺東有小城崎嶇䫋側臺枕河俗謂之
 底閣城疑故關津都尉治也所未詳矣漢志東郡有/畔觀縣後漢
 更名為衛國今東昌府觀成縣地及清豐之南境開/州之北境皆是鄄城縣故城在河南十八里今在濮
 州東二/十里
河水又東北逕范縣之秦亭西今東昌府范縣東/南有范縣故城
[005-43a]
 春秋經書築臺扵秦者也左𫝊莊三十一年築臺/扵秦地道記在縣西北
河水又東北逕委粟津
 大河之北即東武陽縣也寰宇記觀成縣東南六十/七里有委粟城盖與津相
 近東武陽即今/東昌府朝城縣
左㑹浮水故瀆
 故瀆上承大河扵頓丘縣而北出頓丘縣即今大名/府清豐縣其故城
 在縣南二/十五里東逕繁陽故城南繁陽故城在大名府/内黄縣東六十里
 應劭曰縣在繁水之陽明統志繁水在南樂縣闕三/十五里元志在内黄縣東二
[005-43b]
 十六/里張晏曰縣有繁淵春秋襄公二十年經書公與
 晉侯齊侯盟于澶淵杜預曰在頓丘縣南今名繁汙
 澶淵即繁淵也亦謂之浮水焉今開州城南/有澶淵城昔魏徙
 大梁趙以中牟易魏故志曰趙南至浮水繁陽即是
 瀆也
故瀆東絶大河故瀆東逕五鹿之野
 晉文公受塊于野人即此處矣京相璠曰今衛國縣
 西北三十里有五鹿地今屬頓丘縣明一統志大名/府城東有五鹿
[005-44a]
 墟晉文公受塊于野人即此處又開州南三/十里有五鹿城魯伐衛取五鹿葢此城也
浮水故瀆又東南逕國邑
 城北故衛公國也漢光武以封周後也
又東逕衛國縣故城南古斟觀
 應劭曰夏有觀扈即此城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二
 年齊田壽帥師伐趙圍觀觀降竹書作/伐我
浮水故瀆又東逕河牧城而東北出
 郡國志曰衛國姚姓有河牧城後漢書郡國志曰衛/本觀故國姚姓此漏
[005-44b]
 本觀故/三字
又東北入東武陽縣東入河又有漯水出焉
 戴延之謂之武陽也地理志曰漯水出東郡武陽縣今
 漯水上承河水于武陽縣東南西北逕武陽新城東
 曹操為東郡所治也引水自東門石竇北注于堂池
 池南故基尚存中城内又立一石甚大城西門名氷
 井門門内曲中氷井猶存門外有故臺號武陽臺匝
 臺俱有隅雉遺迹武陽臺在今東/昌府莘縣界内
[005-45a]
河水又東逕武陽縣東范縣西而東北流也又東北過
東阿縣北河水於范縣東北流為倉亭津東阿縣今/屬兖州府
 述征記曰倉亭津在范縣界去東阿六十里魏土地
 記曰津在武陽縣東北七十里津河濟名也漢東阿/故城在
 今陽榖縣東北范縣即今/范縣倉亭津在縣西北
河水又歴柯澤
 春秋左𫝊襄公十四年衛孫文子敗公徒于柯澤者
 也按左𫝊作阿澤杜注云濟/北東阿縣西南有大澤
[005-45b]
逕東阿縣故城西而東北流注此下疑漏鄧/里渠三字
 河水枝津東出謂之鄧里渠也
又東北過茌平縣西河自鄧里渠東北逕昌鄉亭北逕
碻磝城西茌平前漢書作茬平後漢書作荏平/水經注作茌平宋宋景文曰當作茌
 述征記曰嚚磝朱本云當/作碻磝津名也自黄河泛舟而渡
 者皆為津也其城臨水西南崩于河宋元嘉二十七
 年以王𤣥謨為寧朔將軍前鋒入河平碻磝守之都
 督劉義恭以沙城不守召𤣥謨令毁城而還按宋書/王𤣥謨
[005-46a]
 𫝊作江夏王義恭以為碻磝/不可守召令還今此漏可字後登城之魏立濟州治
 此也王海引此作後更城之魏置鎮守名濟州闗按/魏書地形志濟州治濟北碻磝城泰當八年置
 河水衝其西南隅又崩扵河即故茌平縣也應劭曰
 茌山名也縣在山之平陸故曰茌平也王莽之功崇
 矣經曰大河在其西鄧里渠歴其東即斯邑也昔石
 勒之𨽻師懽屯耕扵茌平聞鼔鞞之聲扵是縣也朱/云
 十六國春秋後趙録石勒年二十餘為司馬騰所執/賣充軍實至平原賣與茌平人師懽為奴每屯耕于
 野嘗聞鞞鐸之/音勒以告諸奴而與柳城分河茌平今屬東昌府其/故城在縣西三十里
[005-46b]
 縣南有濟州城/即古碻磝城
河水又與鄧里渠水上承大河于東阿縣西東逕東阿
縣故城北
 故衛邑也應仲瑗曰有西故稱東魏封曹雄為侯國
 朱云按魏志曹植自雍丘王徙封東/阿王非侯國也宗室中亦無名雄者大城北門内西
 側臯上有大井其巨若輪深六七丈嵗嘗煮膠以貢
 天府本草所謂阿膠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阿井今在/陽榖縣東
 北六十里水清冽而甘煮草為膠/可以愈疾舊屬東阿故名阿井縣出佳繒縑故史
[005-47a]
 記云秦昭王服太阿之劒阿縞之衣也
又東北逕臨邑縣臨邑今屬/濟南府與將渠合又北逕茌平縣
東臨邑縣故城西北流入于河河水又東北流逕四瀆
原本漏逕字長通典盧縣東有漢臨邑縣故城盧縣/今為濟南府 清縣四瀆津當在縣界臨邑故城東
北/
 津西側岸臨河有四瀆祠東對四瀆口河水東分濟
 亦曰泲水受河也然滎口水右斷門不通始自是出
 東北流然字之下/疑有譌脫逕九里與清水合放泲瀆也自河
[005-47b]
 入濟自泲入淮自淮達江水徑周通故有四瀆之名
 也昔趙殺鳴犢仲尼臨河而歎自是而返曰丘之不
 濟命也夫朱箋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既不得用扵衛/將西見趙簡子至扵河而聞竇鳴犢舜華
 之死也臨河而歎曰美哉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子貢趨而進曰敢問何謂也孔子曰竇鳴犢舜華
 晉國之賢大夫也趙簡子未得志之時須此兩人而/後従政及其已得志殺之乃從政丘聞之也刳胎殺
 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魚則蛟龍不合隂陽覆巢/毁卵則鳯凰不翔何則君子諱傷其類夫鳥獸之不
 義也尚知避之而况乎丘哉乃還索隠曰家語云聞/趙簡子殺竇犨鳴犢及舜華國語云鳴鐸竇犨則竇
 犨字鳴犢/聲轉字異琴操以為孔子臨狄水而歌矣狄水衍兮
[005-48a]
 風揚波船楫顛倒更相加余按臨濟故狄也是濟所
 逕也得其通稱河水又逕楊墟縣之故城東俗猶謂
 是城曰陽疑當/作楊城矣河水又逕茌平縣東城内有故
 臺世謂之時平城非也盖茌時音相近耳疑縣徙也
又東北過高唐縣界
 河水於縣何氏云河水扵縣漯水/注之八字疑屬經文漯水注之此下原/本有地
 理志曰至遺迹止一百字已見前/注譌覆于此當屬衍文従朱本刪水自城東北逕東
 武陽縣故城南應劭曰縣在武水之陽王莽之武昌
[005-48b]
 也然則漯水亦或武水也臧洪為東郡太守治此曹
 操圍張超扵雍丘洪以情義請袁紹救之不許洪與
 紹絶紹圍洪城中無食洪呼吏士曰洪扵大義不得
 不死諸君無事空受此禍衆泣曰何忍捨明府也男
 女八千餘人按後漢書臧洪𫝊/當作七八十人相枕而死洪不屈紹
 殺洪邑人陳容為丞謂曰寧與臧洪同日死不與將
 軍同日生紹又殺之士為傷歎今城四周紹圍郭尚
 存水匝隍壍扵城東北合為一瀆東北出郭逕陽平
[005-49a]
 縣之岡城西陽平故城今為東昌府莘縣治岡城在/縣西南七里新志云故流今堙惟縣城
 西門外少南三里許有大陂廣十餘里其勢突城而/東與陽榖縣西陂連夏秋積潦并成巨浸相𫝊為古
 漯河匪/流處郡國志曰陽平縣有岡成亭逕陽平縣故城
 東漢昭帝元平元年封丞相蔡義為侯國漯水又北
 逕莘道城之西在今莘/縣北北有莘亭春秋桓十年衛宣
 公使伋使諸齊令盜待扵莘伋壽繼殞扵此亭按左/𫝊盜
 殺二子乃桓公十六/年今云十年漏六字京相璠曰今平陽二字疑衍或/當作東郡
 陽平縣北一十里有故莘亭道阨限蹊四字疑/有譌誤要自
[005-49b]
 衛適齊之道也望新臺扵河上感二子扵宿齡朱云/宿當
 作/夙詩人乗舟誠可悲矣今縣東有二子廟猶謂之孝
 祠矣漯水又東北逕樂平縣故城東故城在今堂邑/縣東南三十里
 縣故清也漢高帝八年封宫中同於清朱箋按史記/功臣表高祖
 八年封清簡侯空中漢功臣表作室中同徐廣曰/一作窒中索隠曰窒中姓也無作宫中者宫字誤
 帝封許廣漢少弟翁孫為朱本/作于樂平並為侯國王莽
 之清治矣漢章帝建始中更従今名也漯水又北逕
 聊城故城西聊城縣今為東昌府治古聊/城在府城西北一十五里城内有金
[005-50a]
 城周匝有水南門有馳道絶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
 矣東門側有層臺秀出魯仲連所謂還高唐之兵郤
 聊城之衆者也
漯水又東北逕清河縣故城東城在今清平縣南清平/本漢貝丘縣其西南有
貝丘/城
 地理風俗記曰甘陵故清河清河在南一十七里今
 扵甘陵縣故城東南無城以擬之直東二十里有艾
 亭城東南四十里有此城疑即清河城也後蠻居之
[005-50b]
 故世稱蠻城也朱本無/也字
漯水又東北逕文鄉縣城東南又東北逕博平縣文鄉/城亦
在清平縣南博平城在/今博平縣西北三十里
 故城内有層臺秀上王莽改之曰加睦也
右與黄溝同注川澤
 黄溝承聊城郭水水泛則津注水耗則輟流自城東
 北出逕清河城南又東北逕攝城北春秋所謂聊攝
 以東也俗稱郭城非也城東西三里南北二里東西
[005-51a]
 隅有金城城卑下墟郭尚存左右多墳隴京相璠曰
 聊城縣東北三十里有故攝城今此城西去聊城二
 十五六里許即攝城者也攝城在今博平/縣西南二十里
又東逕文鄉城又東南逕王城北
 魏太常七年安平王鎮平原所築世謂之王城太和
 二十三年罷鎮立平原郡治此城也
黄溝又東北逕左與漯水隠覆勢鎮河陸東出扵高唐
縣大河右迤東注漯水矣
[005-51b]
 桑欽地理志曰地理志非桑欽所撰何得曰桑欽地/理志盖漯水出高唐句乃地理志引
 桑欽之言當云地理志曰/桑欽言漯水出高唐方是漯水出高唐余按竹書穆
 天子𫝊稱丁卯天子自五鹿東征釣于漯水以祭淑
 人是曰祭丘己巳天子東征食馬于漯水之上尋其
 沿歴逕趣不得近出高唐也桑氏所言盖津流出次
 于所間去/聲也俗以是水上承于河亦謂之源河矣禹/貢
 錐指曰源河乃漯之再出者桑欽惟知此而不知起/東武陽則疎矣河既與漯合復分為二漯由漯隂故
 城北河由平原故城東盖自高唐以西至武陽河在/南而漯在北自高唐以東至海則漯在南而河在北
[005-52a]
 矣今禹城縣南有源陽故/城唐縣在源河之北故名
漯水又東北逕援縣故城西
 王莽之東順亭也杜預釋地曰濟南祝阿縣西北有
 援城援城今在禹城縣/西南漢志作瑗
漯水又逕高唐縣故城東
 昔齊威王使盻子守高唐趙人不敢漁扵河即魯仲
 連子謂田巴曰今楚軍南陽趙伐高唐者也春秋左
 𫝊哀公十年趙鞅帥師伐齊取黎及轅毁高唐之郭
[005-52b]
 杜預曰轅即援也祝阿縣西北有高城高唐城今在/濟南府禹城
 縣西四十里禹/城本漢祝阿縣
漯水又東北逕漯隂縣故城北
 縣故黎邑也漢武帝元光三年封匈奴降王王莽更
 名翼城歴北漯隂城南伏琛謂之漯陽城南有魏沇
 州刺史劉岱碑地理風俗記曰平原漯隂縣今巨漯
 亭是也按臨邑縣西有漯隂故城元/和志漯水北去臨邑縣七里
漯水又東北逕著縣故城南城在今濟/陽縣西南又東北逕崔氏
[005-53a]
城北城今在章/丘縣西北
 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崔成請老扵崔氏按左傳/無氏字
 者也杜預釋地曰濟南東朝陽縣西北有崔氏城
漯水東南逕東朝陽縣故城南城亦在章/丘縣西北
 漢高帝六年按漢表/是七年封都尉華寄為侯國地理風俗
 記曰南陽有朝陽縣故加東地理志曰王莽之修治
 也
漯水又東逕漢徴君伏生墓南
[005-53b]
 碑碣尚存以明經為秦博士秦坑儒士伏生隠焉漢
 興教扵齊魯之間文帝撰五經尚書太傅安帝徴之
 年老不行及使掌故歐陽生等受尚書于徴君號曰
 伏生者也
漯水又東逕鄒平縣故城北今濟南府青城縣/界有東鄒故城
 有原本譌/作右鄒侯國舜後姚姓也
漯水又東北逕建信縣故城北今在青州府/高苑縣西北
 漢高帝七年封婁敬為侯國按史漢功臣表俱不列/婁敬封國漢志建信下
[005-54a]
 亦不曰侯國敬𫝊亦但云封敬二干石為闗内侯號/建信侯則知建信之號乃虚名非封國也今云封為
 侯國恐/非是應劭曰臨沛縣西北五十里臨沛當/作臨泲有建信
 侯疑屬/衍文城都尉治故城者也
漯水又東北逕千乗縣二城間
 漢高帝六年以為千乗郡王莽之建信也章帝建初
 四年為王國和帝永元七年改為樂安郡故齊也伏
 琛曰千乘城疑漏/在字齊城西北一百五十里隔㑹水即
 漯水之别名也元和志千乗故城在淄/州高苑縣北二十五里
[005-54b]
又東北為馬常坈朱箋玉篇坈音而勇切地名今按下/文里數則坈乃澱泊之類韻補云與
坑/同
 坈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亂河枝流而入扵海河
 海之饒兹焉為最地理風俗記曰漯水東北至千乗
 入海河盛則通津委海水耗則㣲涓絶流書浮扵濟
 漯亦是水者也
  禹貢錐指曰此自西漢末以迄後魏漯川之原委
  也以今輿地言之濬縣滑縣開州清豐並屬直𨽻/大名府
[005-55a]
  觀成濮州范縣朝城莘縣堂邑聊城清平博平並/屬
  山東東/昌府禹城臨邑濟陽章丘鄒平齊東青城並屬濟/南府
  高苑屬青/州府諸州縣界中皆古漯水之所經自宋世
  河決商胡疑當/作河朝城流絶而舊迹之存者鮮矣
又東北過楊墟縣東商河出焉
 地理志曰楊墟平原之𨽻縣也漢景帝四年按漢書/王子侯
 表是文帝四年/今云景帝誤以封齊悼恵王子將廬按史記齊悼/恵王世家及
 漢表俱作將閭今/云將廬従史表也為侯國也城在高唐城之西南經
[005-55b]
 次扵此是不比也商河首受河亦漯水及澤水所潭
 水也禹貢錐指引此/作澤水所澤也淵而不流世謂之清水自此雖
 沙漲填塞厥迹尚存歴澤而北俗謂之落里坈逕張
 公城西又北重源潛發世謂之落里坈亦曰小漳河
 商漳聲相近故字與讀移耳元和志云漢鴻嘉四年/河水泛溢河隄都尉許
 商鑿此河通海故以商為名/商河行大河之南漯水之北
商河又北逕平原縣東又逕安徳縣故城南又東北逕
昌平縣故城南又東逕般縣故城南又東逕樂陵縣故
[005-56a]
城南般縣故城在今徳平縣東北/樂陵故城在今樂陵縣界
 漢宣帝地節四年封侍中史子長為侯國漢表史高/封樂陵侯
 今云子長/高字也
商河又東逕初鄉縣故城南初鄉故城在今/商河縣西北
 高后八年封齊悼恵王子劉辟光為侯國也王莽更
 之曰張鄉也應劭曰般縣東南六十里有初鄉城故
 縣也按漢志平原郡朸縣莽曰張鄉應劭曰音力絶/無所謂初鄉縣者况劉辟光亦封朸侯則應作
 朸縣明矣鄉字亦疑衍又按史漢表悼恵王子/辟光于文帝四年封朸侯今云高后八年亦誤
[005-56b]
沙溝水注之
 水南出大河之陽泉源之不合河者二百步其水北
 流注商河
商河又東北流逕馬嶺城西北而流二字/疑衍屈而東注南
轉逕城東
 城在河曲之中東海王越斬汲桑扵是城朱箋十六/國春秋後
 趙録永嘉元年冬并州人田蘭等起兵斬汲桑于樂/陵晉書載記石勒奔樂平東海王越追斬汲桑于平
 原/
[005-57a]
商河又東北逕冨平縣故城北今濟南府陵縣東北/二十里有厭次故城
 地理志曰侯國也王莽曰安樂亭應劭曰明帝更名
 闞駰四厭次縣本冨平矣車騎將軍張安世之封邑
 非也按漢書昭帝元鳯六年封右將軍張安世為富
 平侯薨子延壽嗣國在陳留别邑按漢書此下/尚有在字魏郡
 陳留風俗𫝊曰陳留尉氏縣安陵鄉故冨平縣也是
 乃安世所食矣歲入租千餘萬延壽自以身無功徳
 何堪久居先人大國上書減户天子以為有讓徙封
[005-57b]
 平原并食一邑户口如故而稅減半十三州志曰明
 帝永平五年改曰厭次矣按史記高祖功臣侯者表
 高帝六年封元頃為侯國徐廣音義曰漢書作侯爰
 類字按漢表作厭/次侯爰類是知厭次舊名非始明帝盖復故
 耳縣西有東方朔冢東方朔墓今在陵縣東北二十/二里有唐顔魯公所書碑刻
 側有祠祠有神驗水側有雲城漢武帝元封四年封
 齊孝王子劉信為侯國也按漢書王子侯表雲侯信/乃元朔四年封非元封也
商河又分為二水南水謂之長聚溝
[005-58a]
 東流傾注為海溝南海疑作/水側有蒲臺臺高八丈方
 二百步三齊略記曰鬲城東南有蒲臺秦始皇東遊
 海上於臺下蟠蒲繫馬至今嵗疑漏一/歲字蒲生縈委若
 有繫狀似水楊可以為箭今東去海三十里蒲臺今/為縣屬
 濟南/府
北水世又謂之白薄瀆
 東北流注扵海水矣
大河又東北逕高唐縣故城西
[005-58b]
 春秋左𫝊襄公十九年齊靈公廢太子光而立公子
 牙以夙沙衛為少傅齊侯卒崔杼逆光光立殺公子
 牙于句瀆之丘衛奔高唐以叛京相璠曰本平原縣
 也為為字誤朱本改作/魏謝云當作齊之西鄙也大河逕其西而不
 出其東經言出東誤耳高唐故城在今禹城縣西四/十里本齊高唐邑齊趙以河
 為境威王曰吾臣有盻子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漁扵河即此河也
大河又北逕張公城臨側河湄
 魏青州刺史張治此故世謂之張公城水有津焉名
[005-59a]
 之曰張公渡在今平原縣/南六十里
河水又北逕平原縣故城東故城在/今縣南
 地理風俗記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縣故平原郡
 治矣漢高帝六年置王莽改曰河平也晉灼曰齊西
 有平原河河水北過高唐縣即平原也故經言河水
 逕高唐縣東非也按地理志曰高唐平原也高唐漯
 水所出平原則篤馬河導焉明平原非高唐大河不
 得出其東審矣
[005-59b]
大河右溢世謂之甘棗溝
 水側多棗故俗取名焉河盛則委泛水耗則輟流
故瀆又東北歴長堤逕温隂縣北按漢志有漯隂而無/温隂宋本亦作漯隂
恐當依宋本/為是下同
 東逕著城北東為波淀淵潭相接世謂之穢野薄
河水又北逕陽阿縣故城東朱本/作西
 漢高帝六年封郎中萬訢為侯國按史漢功臣表俱/無陽阿侯萬訢其
 人者且漢志陽阿屬上黨郡河水/扵此非入上黨之所恐有譌誤應劭曰温亦當/作漯
[005-60a]
 縣東南五十里有阿陽鄉故縣也按陽阿縣屬上黨/郡漯隂縣屬平原
 郡一在并州一在青州相去遼逺必非河水同逕之/地按平原郡有阿陽與漯隂相連則宜作阿陽無疑
 但所謂侯國則史漢表有陽阿而/無阿陽恐所云萬訢者不足憑也
又東北過漯陽縣北按漯水下注云北漯隂城伏琛謂/之漯陽城在今青城縣界漯水之
北/河水自平原左逕安徳城東而北為鹿角津今陵縣/治即安
徳故城縣東南有鹿角闗/因津為名與臨邑縣接界東北逕般縣樂陵朸鄉厭次
縣南為厭次河
 漢安帝永初二年劇賊畢毫等數百乗船㓂平原縣
[005-60b]
 令劉雄門下小吏所輔浮舟追至厭次津與賊合戰
 並為賊擒求代雄毫縱雄扵此津所輔可謂孝盡愛
 敬義極君臣矣
河水又逕漯隂縣故城北一作/右逕
 王莽之臣武縣也
河水又東北為漯沃津
 漯沃縣故城南王莽之近亭者也地理風俗記曰千
 乗縣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河北有漯沃城故縣也魏
[005-61a]
 改為後部亭今俗遂名之曰右輔城今蒲臺縣東/有漯沃故城
河水又東逕千乗城北
 伏琛之所謂千乗北城者也今高苑縣北有千乗/故城未知是此城否
又東北過黎城縣北禹貢錐指據濟水經文改作利縣/云彼注云地理志齊郡有利縣晏
謨曰縣在齊城北五十里/今博興縣東有利縣故城又東北過甲下邑濟水従西
來注之又東北入于海
河水又東分為二水枝津東逕甲下城南東南歴常沇
按上文有馬常坈經文/此當云歴馬常坈為是注濟
[005-61b]
 經言泲水注河水自枝津東北流至甲下邑北世謂
 之倉子城非也又東北流入于海淮南子曰九折注
 為海而流不絶者崑崙之輸也尚書禹貢曰夾石碣
 石入于河山海經曰碣石之山繩水出焉東流注于
 河河之入海舊在碣石今川流所導非禹瀆也周定
 王五年河徙故瀆故班固曰商渇朱本/作碣周移也又以
 漢武帝元光二年河又徙東郡更注渤海是以漢司
 空掾王横言曰往者天常連北風海水溢西南出寖
[005-62a]
 數百里故張君云碣石在海中葢淪扵海水也昔燕
 齊遼曠分置營州今城届海濵海水北侵城垂淪平
 謝云宋本作/城垂淪者半王横之言信而有徴碣石入海非無證
  禹貢錐指以今輿地言之滑縣開州並屬直𨽻/大名府觀城
  濮州范縣朝城並屬山東/東昌府陽榖屬兖/州府茌平屬東/昌府
  城平原陵縣徳平樂陵商河武定青城蒲臺並屬/濟南
  府/高苑博興並屬青/州府諸州縣界中皆東漢以後大
  河之所行也
[005-62b]
 
 
 
 
 
 
 
 水經注集釋訂訛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