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集釋訂訛卷十四
歸安沈炳巽撰
濕餘水 沽水 鮑丘水
濡水 遼水 小遼水
□水當作浿水後/經注皆訛
濕餘水出上谷居庸闗東明一統志濕餘河在今順天/府昌平縣東南六十里源出
渾原山南又折而東入潞河居庸闗在京師北一百二/十里兩山夾峙一水旁流關跨南北四十里懸崖峭壁
[014-1b]
最為/險要
闗在沮陽城東南六十里居庸界故闗名矣使者入
上谷耿况迎之于居庸闗即是闗也朱箋袁宏漢紀/更始初立遣使
者徇諸國曰先降者復爵位上/谷太守耿况出迎使者上印綬其水導源闗山南流
歴故闗下溪之東㟁有石室三層其户牖扇扉悉石
也盖古闗之候臺矣南則絶谷累石為闗址崇墉峻
壁非輕功可舉山岫層深側道褊峽林鄣蘧嶮朱云/當作
邃險呉本改/作據險非是路才容軌曉禽暮獸寒鳴相和羇官逰
[014-2a]
子聆之者莫不傷思矣其水歴山南逕軍都縣界又
謂之軍都闗續漢書曰尚書盧植隠上谷軍都山也
其水南流出闗謂之下口水流潛伏十許里是也
又東流過軍都縣南今為順天府昌平縣/其故城在縣東南又東流過薊
縣北
濕餘水故瀆東逕軍都縣故城南又東重源潛發積
而為潭謂之濕餘潭又東流易荆水注之其水導源
西北逕千蓼泉亦曰丁蓼水東南流逕郁山西謂之
[014-2b]
易荆水公孫瓚之敗於鮑丘也後漢書注曰/鮑丘水名走保易
荆疑即此水也朱箋按後漢書公孫瓚傳袁紹將麯/義合兵十萬共攻瓚破瓚于鮑邱瓚
遂退保易京開置屯田稍得自支又按續漢志云瓚/所居易京故城在今幽州歸義縣南十八里魏志瓚
傳亦云瓚軍數敗乃走還易京此云易荆正同但/字異耳今雄縣有易京城南臨易水當即此也易
荆水又東左合虎眼泉水出平川東南流入易荆水
又東南與孤山之水合水發川左道源孤山東南流
入易荆水謂之塔界水又東逕薊城又東逕平昌縣
故城南在今昌平縣治/西北二十里又謂之昌平水魏氏土地記
[014-3a]
曰薊城東北一百四十里有昌平城城西有昌平河
又東流注濕餘水濕餘水又東南流左合芹城水朱/云
宋本作芹城水注之/芹城在昌平縣界水出北山南逕芹城水水字疑/當作南
北等/字東南流注濕餘水濕餘水又東南流逕安樂故
城西在今密雲縣/東北五十里更始使謁者韓鴻北徇承制拜呉
漢為安樂令即此城也
又北屈東南至狐奴縣西入于沽河狐奴城在今順天/府順義縣狐奴山
昔彭寵使狐奴令王梁南助光武起兵自是縣矣濕
[014-3b]
餘水于縣西南東入沽河故地理志曰濕餘水自軍
都縣東至潞南入沽是也
沽河從塞外來沽河一名西潞/水一名東潞水
沽水出禦夷鎮西北九十里丹花嶺下東南流大谷
水注之水發鎮北大谷溪西南流逕獨石北界石孤
生不因河而自峙又南九泉水注之水導北川左右
翼注入川共成一水故有九源之稱其水南流至獨
石注大谷水大谷水又南逕獨石西又南逕禦夷鎮
[014-4a]
城西魏太和中置以捍北狄也又東南尖谷水注之
水源出鎮東北尖溪西南流逕鎮城東西南流注大
谷水亂流南注沽水又南出峽岸有二城世謂之獨
固門以其藉嶮憑固易為依据兼壁昇聳疎通若門
故得是名也沽水又南左合乾溪水引北川西南逕
一故亭東又西南注沽水沽水又西南逕赤城東地/志
云赤城乃古蚩尤所居/之處今在直隸萬全衛趙建武年并州刺史王霸為
燕所敗退保此城查十六國春秋及晉書載記俱無/并州刺史王霸并無為燕所敗退
[014-4b]
保赤城之事/豈二書失載城在山阜之上下抗深隍溪水之名藉
以變稱故河有赤地疑當/作城之號矣沽水又東南與鵲
谷水合有二源南即陽樂水也出且居縣漢志且居/縣有樂陽
水今云陽/樂恐誤地理志曰水出縣東北漢志作水出/縣東南入海流疑/漏
逕/字大融山小融山明一統志作大雄/小雄在雄縣西北歴女祁縣故
城南地理志曰東部都尉治王莽之祁縣也世謂之
横水又謂之陽曲河又東南逕一故亭又東左與舊
鹵水合水之疑/衍出西北山東南流逕舊鹵城北城在
[014-5a]
居庸縣西北二百里故名云候鹵太和中更名禦夷
鎮又東南流注陽樂水陽樂水又東南逕傍狼山南
傍字疑衍按明一統志昌平縣/西北四十里有狼山疑即此也山石一作/白色特上亭
亭孤立超出羣山之表又東南逕温泉東泉在山曲
之中又逕赤城西屈逕其城南東南入赤城河河水
又東南右合髙峯水水出髙峯戍東南城在山上其
水西南流又屈而東南入沽水沽水又西南流出山
逕漁陽縣故城西在今密雲/縣西南而南合七度水水出北
[014-5b]
山黃頒谷故亦謂之黄頒水東南流注于沽水沽水
又南漁水注之水出縣東南平地泉流西逕漁陽縣
故城南考諸地說則無聞所識釋上下疑有/脫文訛字考地尋
川則有應氏亦疑有/訛脫自今城在斯水之陽有符文說
漁陽之名當屬此秦發閭左戍漁陽即是城也漁水
又西南入沽水又南與螺山之水合水出漁陽城南
小山魏氏土地記曰城南五里有螺山其水西南入
沽水沽水又南逕安樂縣故城東晉書地道記曰晉
[014-6a]
封劉禪為公國俗謂之西潞水也
南過漁陽狐奴縣北西南與濕餘水合為沽河
沽水西南流逕狐奴山西又南逕狐奴縣故城西漁
陽太守張堪于縣開稻田敎民植種百姓得以殷富
童謡歌曰桑無附枝麥秀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視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沽水又南陽重溝水注之
出狐奴山南轉逕狐奴城西王莽之所謂舉符也側
城南注右會沽水沽水又南濕餘水注之沽水又南
[014-6b]
左會鮑丘水世所謂東潞也沽水又南逕潞縣為有
潞名潞河也魏氏土地記曰城西三十里有潞河也
又東南至雍奴縣西笥溝
濕水入焉俗謂之合口也又東鮑丘水于縣西北而
東出焉明一統志鮑丘河源自禦夷鎮北塞南流逕/九莊嶺五百餘里逕密雲城又南合道人溪
水至通州未莊村合沽/水經三河縣界入泃河
又東至南泉州縣與清河合東入于海清河者𣲖河尾
也
[014-7a]
沽河又東南逕泉州縣故城東王莽之泉調也沽水
又東南合清河也今無水清湛漳洹易淶濡沽虖
池同歸于海故經曰𣲖河尾也
鮑丘水從塞外來南過漁陽縣東
鮑丘水出禦夷北塞中南流逕九莊嶺東俗謂之大
榆河又南逕鎮東南九十里西此句有/訛脫密雲戍西又
南左合道人溪水在密雲縣東北石盤峪源/發龍門流逕縣界入潮河水北川
南流逕孔山西又歴密雲戍東左合孟廣水水出
[014-7b]
下
甚嶒峻峨峨冠衆山之表其水西逕孔山南
上有洞穴開明故土俗以孔山流稱水又西南至
密雲戍東西注道人水亂流西南逕密雲戍城南右
會大榆河有東密雲故是城言西矣大榆河又東南
流白楊泉水注之北發白楊溪望雖二字/疑衍右注大榆
河又東南龍蒭溪水自決注之大榆河又東南逕安
州舊漁陽郡之滑鹽縣南左合縣之北溪水水出
縣北廣長塹南太和中掘此以防北狄其水南流逕
[014-8a]
滑鹽縣故城東王莽更名匡徳也漢明帝改曰鹽田
右承治治疑作/沽水世謂之斛鹽城西北去禦夷鎮二百
里南注鮑丘水又南逕虎縣故城東王莽更之曰敦
徳也漢志漁陽郡厗奚縣莽曰敦徳别無所謂虎縣/者孟康曰厗音題或作蹏當是蹏奚訛作虎縣
耳/鮑丘水又西南逕獷平縣故城東王莽之所謂平
獷也又南合三城水水出四里山西逕平獷城謂之
三城水又逕香陘山上悉生槀本香世故名焉又西
逕石窟南窟内寛廣行者依焉窟内有水淵而不流
[014-8b]
栖薄者取給焉又西北逕伏凌山南與石門水合水
出伏凌山山髙峻巖鄣寒深陰崖積雪凝氷夏結事
同離騷峨峨之詠故世人因以名山也水西南流注
之是水有桑谷之名盖沿出桑溪故也又西南逕獷
平城東南而右注鮑丘水鮑丘水東南逕漁陽郡治
也秦始皇二十二年置王莽更名通路縣曰得得下/漏漁
字/鮑丘水又西南流公孫瓚既害劉虞烏丸思劉氏
之徳迎其子和合衆十萬破瓚于是水之上斬首一
[014-9a]
萬後漢書公孫瓚傳瓚既破禽劉虞盡有幽州之地/虞從事漁陽鮮于輔等合率州兵欲共報瓚烏桓
峭王感虞恩徳率種人及鮮卑七千餘騎與輔南迎/虞子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十萬共攻瓚破瓚于鮑
丘斬首二/萬餘級鮑丘水又西南歴狐奴城東又西南流注
之于沽河亂流而南
又南過潞縣西今為直/隸通州
鮑丘水入潞通得鮑丘之稱矣髙梁水注之首受濕
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刺王旦之陵故以
戾陵名堰水自堰枝分東逕梁山南又東北逕劉靖
[014-9b]
碑北其去朱云宋本/作其詞云魏使持節都督河北道道字疑/衍分天
下為諸道始于唐/魏時無所謂道也諸軍事征北將軍建城鄉侯沛國
劉靖字文恭魏志劉馥傳馥子靖修廣戾渠陵大堨/水溉灌薊南北三更種稻邉民利之
登梁山以觀源流相□何云□字是八分體或漏原/字又云疑作相隰水以度形
𫝑/以度形勢嘉武安之通渠美秦民之殷富乃使帳
下督丁鴻軍士千人以嘉平二年立堨朱箋洛陽記云/千金堨舊堰穀
水積石/為堰也于水道髙梁河造戻陵堨開車箱渠其堨表
云髙梁河水者出自并州黄河之别源時長岸峻固
[014-10a]
直截中流積石籠以為主堨髙一丈東西長三十丈南
北廣七十餘步依北岸立水門門廣四丈立水朱云水/下漏堨
長二/字十丈山川宋本/作水暴戾則乗堨東下平流守常則自
門北入灌田歳二千頃凡所封地百餘萬畝至景元三
年辛酉按景元是曹魏陳留王奐年號但奐係/庚辰元三年當是壬午今云辛酉誤詔書以
民食轉廣陸廢不贍遣謁者樊晨更制水門限田千頃
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頃出給郡縣改定田五千九百
三十頃水流乗車箱渠自薊西北逕昌平東盡漁陽潞
[014-10b]
縣凡所潤舍宋本/作合四五百里所灌田萬有餘頃髙下
孔濟原隰厎平疏之斯溉決之斯散導渠口以為濤
門灑淲池以為甘澤施加于當時敷被于後世晉元
康四年君少子驍騎將軍平鄉侯𢎞受命使持節監
幽州諸軍事領䕶烏丸校尉寧朔將軍堨立積三十
六載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毁損四分之三乗疑/誤
北岸七十餘丈上渠車箱疑當作/車箱渠所在漫溢追惟前
立堨之勲親臨山川指授規畧命司馬闗内侯逢惲
[014-11a]
内外將士二千人起長岸立石渠修立堨治水門門
廣四丈立水疑漏/堨字五尺興復載利通塞之宜準遵舊
制凡用功四萬有餘焉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繈負
而疑漏/趨字事者盖數千人詩載經始勿亟易稱民忘其
勞斯之謂乎于是二府文武之士感秦國思鄭渠之
績魏人置豹祀之義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元康五
年十月十一日刋石立表以紀勲烈并記堨制度永
為後式焉事見其碑辭又東南流薊縣北又東至潞
[014-11b]
縣注于鮑丘之水又南逕潞縣故城西王莽之通潞
亭也漢光武遣呉漢耿弇等破銅馬五幡于潞東謂
是縣也屈而東南流逕潞城南世祖拜彭寵為漁陽
太守治此寵叛光武遣游擊將軍鄧隆伐之軍于是
水之南光武策其必敗果為寵所破遺壁故壘存焉
鮑丘水又東南入夏澤澤南紆曲渚一十餘里北佩
謙澤𦕈望無限也謙澤當作諫澤/無限當作無垠
又南至雍奴縣北屈東入于海
[014-12a]
鮑丘水自雍奴縣故城西北舊分笥溝水東出合笥
溝斷衆川東注混同一瀆東逕其縣北又東與泃河
合明一統志泃河自平谷縣界/經三河縣北至寶坁縣境水出右北平無終縣
今為順天/府玉田縣西山白楊谷西北流逕平谷縣今屬順/天府屈
西南流獨樂水入焉水出北抱犢固南逕平谷縣故
城東後漢建武元年光武遣十二將追大槍五幡及
平谷大破之于是縣也朱箋引袁宏漢紀曰光武遣/呉漢率耿弇陳俊馬武等十
二将軍追戰于潞/東及平谷大破之其水南流入于泃泃水又東左合
[014-12b]
盤山水水出山上其山峻嶮人迹罕交去山三十里
許望山上水可髙二十餘里素湍皓然頽波歴溪沿
流而下自西北轉注于泃水泃水又東南逕平谷原/本
漏/縣故城平谷故城在/今遼州北東南與洳河㑹明一統志洳/河源自密雲
縣石餓山經三河縣東/南平谷故城入泃河水出北山山在蹏奚縣故城
東南東南流逕博陸故城北又屈逕其城東世謂之
平陸城非也漢武帝封璽書封大司馬霍光為侯國
漢書外戚恩澤侯表霍光于昭帝/始元二年封今云武帝從光傳也文穎曰博大陸平
[014-13a]
取其嘉名而無其縣食邑北海河東薛按史表注/無薛字瓚
曰按漁陽有博陸城謂此也今在居山之陽處平陸
之上匝帶川流面據四水文氏所謂無縣目宋本/作有嘉
美名也洳水又東南流逕平谷縣故城西而東南流
注于渠疑/衍泃河泃河又南逕紻城東而南合五百溝
水水出七山别本作/匕山北東逕平谷縣之紻城南東入
于泃河泃河又東南逕臨河城北屈而歴其城東側
城南出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齊師及燕戰于
[014-13b]
泃水齊師遁即是水也泃水又南入鮑丘水又東合
泉州渠口故瀆上承宰池水于泉州縣故以泉州為
名北逕泉州縣東又北逕雍奴縣東西去雍奴故城
一百二十里自虖池北入其下歴水澤一百八十里
入鮑丘河謂之泉州口陳夀魏志曰曹太祖以蹹當/作
蹋/頓擾邊公將征之從泃口鑿渠逕雍奴泉州以通
河海者也魏志遼西單于蹋頓尢強數入為害公將/征之鑿渠自滹沱入𣲖水名平虜渠又從
泃河口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合疑作/今無水鮑丘水又東庾水注
[014-14a]
之水出右北平徐無縣北塞中而南流歴徐無山在/玉
田縣東北二十/里有田疇宅得黑牛谷水又得沙谷水並西出山
東流注庾水昔田子泰避難居之衆至五千家魏志/田疇
子㤗右北平無終人也初為劉虞所辟及虞為公孫/瓚所害遂率宗族他附從數百人掃地而盟曰君仇
不報吾何可以立于世遂入徐無山中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百姓歸之數年間至五百餘
家/開山圖曰山出不炭當作/灰之木生火之石案注云
其木色黑似炭而無葉有石赤色如丹以一石相磨
則火發以然無火可以終身宋本作以然無灰/之木可以終身今則
[014-14b]
無之其水又逕徐無縣故城東王莽之北順亭魏氏
土地記曰右北平城東北一百一十里有徐無城其
水又西南與周盧溪水合水出徐無山東南流注庾
水庾庾下當/有水字又西南流灅水注之水出右北平後靡
縣王莽之後靡也漢志右北平郡俊靡縣/莽曰俊靡今云後靡誤東南流世
謂之車軬水又東南流與温泉水合水出北山溪即
温源也養疾者不能㵕與澡/同其炎漂以其過灼故魏
氏土地記曰徐無城東有温湯即此也其水南流百
[014-15a]
步便伏流入于地下水盛則通注灅水又東南逕石
門峽山之髙嶄絶壁立洞開俗謂之石門口漢中平
四年漁陽張純反殺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
終中平五年遣中郎將孟益率公孫瓚討純戰于石
門大破之後漢書靈帝紀中平四年漁陽人張純與/同郡張舉舉兵叛攻殺右北平太守劉政
遼東太守陽終獲烏桓校尉公綦稠等舉自稱天子/寇幽冀二州四年九月遣中郎將孟益率騎都尉公
孫瓚討漁陽賊張純等十一月公/孫瓚與張純戰于石門大破之灅水又東南流謂
之北黄水又屈而為南黄水又西南逕無終山在今/玉田
[014-15b]
縣西北/三十里即帛仲理所合神丹處也又于是山作金五
千斤以救百姓山有陽翁伯玉田在縣西北有陽公
壇社即陽公之故居也搜神記曰雍伯雒陽人至性
篤孝父母終沒葬之于無終山山髙八十里而上無
水雍伯置飲焉有人就飲與石一斗令種之玉生其
田北平徐氏有女雍伯求之要以白璧一雙媒者致
命伯至玉田求得五雙徐氏妻之遂即嫁嫁疑/作家焉陽
氏譜叙言翁伯是周景王之孫食采陽樊春秋之末
[014-16a]
爰宅無終因陽樊而易氏焉愛仁宋本/作人博施天祚玉
田其碑文云居于縣北六十里翁同之山後路徙于
西山之下陽公又遷焉而受玉田之賜情不好寶玉
田自去今猶謂之為玉田陽干寶曰于種石處四角
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頃之地名曰玉田至今相
傳云玉田之掲起于此矣而今不知所在同之譜叙
自去文矣藍水注之水出北山東屈而南流逕無終
縣故城東故城衍/無終子國也春秋襄公十四年按/左
[014-16b]
傳無終子云云是襄/四年今云十四年誤無終子嘉父使孟樂如晉因魏
絳納虎豹之皮請和諸戎是也故燕地矣秦始皇二
十二年滅燕置右北平郡治此王莽之所謂北順也
漢世李廣為郡出遇伏石謂虎也射之沒羽此處矣
魏氏土地記曰右北平城西北百三十里有無終城
日知録云水經注言右北平郡西北一百三十里有/無終城非也考右北平郡前漢治平剛後漢治土垠
酈氏所引魏土地記曰薊城東北三百里有右北平/城此後漢所治之土垠而平剛則在盧龍塞外三四
百里乃武帝時郡治李廣所守今之塞外其不在土/垠明矣今酈氏以土垠之右北平為李廣射石似誤
[014-17a]
盖太史公所述本無其地必欲/指一卷之石以當之不已惑乎其水又南入灅水灅
水又西南入于庾水地理志曰灅水出俊靡縣南至
無終東入庾水庾水世亦謂之為柘水也南逕燕山
上懸巖之側有石鼓去地百餘丈望若數百石囷有
石梁貫之鼓之東南有石人援桴狀同擊勢耆舊言
燕山石鼓鳴則土有兵庾水又南逕北平城西而南
入鮑丘水謂之柘口鮑丘水又東逕右北平郡故城
南魏氏土地記曰薊城東北三百里有右北平城鮑
[014-17b]
丘水又東巨梁水注之水出土垠縣北陳宫山西南
流逕觀雞山在密雲縣東北/一百八十里謂之觀雞水水東有觀
雞寺寺内起大堂甚髙廣可容千僧下悉結石為之
上加塗暨暨當作塈書梓材云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塗塈茨基内疎通枝
經脉散基側室外四出㸑火炎勢内流一堂盡温盖
以此土寒嚴霜氣肅猛出家沙門率皆貧薄施主慮
闕道業故崇斯構是以志道者多栖託焉其水又西
南流又宋本/作右合區落水出縣北山東南流入巨梁水
[014-18a]
巨梁水又西逕土垠縣故城西左會寒渡水水出縣
東北西南流至縣右注梁河梁河又南澗于水注之
水出東北山西南流逕土垠縣故城東在今永平/府西南西
南流入巨梁水又東南右合五里水水發北平城東
北五里山故世以五里名溝一名田繼泉西流南屈
逕北平城東東南流注巨梁河亂流入于鮑丘水巨
梁自是水之南極虖池西至泉州雍奴東極於海謂
之雍奴藪其澤野有九十九澱校流條右當作枝/流條谷往
[014-18b]
往逕通非惟梁河鮑丘歸海者也
濡水從塞外來東南過遼西令支縣北今為直隸永/平府遷安縣
濡水出禦夷鎮東南其水二源雙引夾山西北流出
山合成一川又西北逕禦夷故城東鎮北百四十里
北流在道何氏云/道字疑則連泉水注之出故城東西北流
逕故城南又西北逕渌水池南其水淵而不流其水
又西屈而北流又東逕故城北連結兩池沼謂之連
泉浦又東北注難河難河右則汗水入焉水出東塢
[014-19a]
南西北流逕沙野南北人名之曰沙鎮東北二百三
十里西北入難河濡難聲相近狄俗語訛耳濡水又
北逕沙野西又北逕箕安山東屈而東北流逕沙野
北東北流逕林山北水北有池潭而不流濡水又東
北流逕孤山南明一統志在山/海衛南六里東北流吕泉水注之
水出吕泉塢西東南流屈而東逕塢南東北流三泉
水注之其源三泉鴈次合為一水鎮東北四百里東
南注吕泉水吕泉水又東逕孤山北又東北逆流水
[014-19b]
注之水出東南導泉西流右屈而東北注木林山水
㑹之水出山南東注逆水亂流東北注濡河濡河又
東盤泉入焉水自西北東南流注濡河濡河又東南
水流迴曲謂之曲河鎮東北三百里又東出峽入安
州界東南流逕漁陽白檀縣故城地理志曰濡水出
縣北蠻漢景帝詔李廣曰將軍其帥師東轅弭節白
檀者也又東南流右與要水合明一統志要水源自/闗外三川經密雲東
北入/潮河水出塞外三川並導謂之大要水也東南流逕
[014-20a]
要陽縣故城東本都尉治王莽更之曰要術矣要水
又東南流逕白檀縣而東南流入于濡濡水又東而
南索頭水注之水北流南逕廣陽僑郡西魏分右北
平置今安州治又南流注于濡濡水又東南流武列
水入焉其水三川𣲖合西源右為溪水亦曰西藏水
東南流出溪與蟠泉水合泉發州東十五里東流九
十里東注西藏水西藏水又西南流東藏水注之水
出東溪一曰東藏水西南流出谷與中藏水合水導
[014-20b]
中溪南流出谷南注東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水
曰三藏水東藏水又南又入西藏水亂流右會龍泉
水水出東山下淵深不測其水西南流注于三藏水
三藏水又西南流與龍芻水合而出于龍芻之溪東
流入藏水又東南流逕列溪謂之武列水東南歴石
□下在層巒之上有孤石雲舉臨崖危峻可髙百餘
刃牧守所逕命選練之士彎弧矢無能屆其崇標者
其水東合流入濡濡水又東南五渡水注之水北出
[014-21a]
安樂縣丁原山南流逕其縣故城西本三會城也其
水南入五渡塘于其川流紆曲溯涉者頻濟故川塘
取名矣又南流注于濡濡水又與髙石水合水東出
安樂縣東山西流歴川衍/三會城南西入五渡川下
注濡水濡水又東南逕盧龍塞在今永/平府塞道自無終
縣東出渡濡水向林蘭陘東至清陘盧龍之嶮峻坂
縈折故有九崢之名矣燕景昭元璽二年遣將軍步
渾治盧龍其道其道誤别/本作塞道焚山刋石令通方軌刻石
[014-21b]
嶺上以記事功按元璽乃前燕慕容儶偽號但十六/國春秋及晉書載記俱無遣步渾治
盧龍事景昭乃/慕容儁偽諡其銘尚存而庾泉之注揚都賦黄本/作庾
泉固誤朱本改作杲亦誤當作庾闡盖仲初闡字也/按晉書文苑傳庾闡字仲初潁川鄢陵人好學九歳
能屬文嘗作揚都賦為世所重據此/則當作闡明矣注亦疑誤或當作著言盧龍山在平
罡城北殊為孟浪逺失事實余按盧龍東越清涇至
凡城二百許里自凡城東北出趣平罡故城可百八
十里向黄龍則五百里故陳夀魏志田疇引軍出盧
龍塞塹山堙谷五百餘里逕白檀歴平罡登白狼望
[014-22a]
柳城平罡在盧龍東北逺矣而仲初言在南非也濡
水又東南逕盧龍故城盧龍縣今為永平/府漢之肥如縣也東漢建安
十二年魏武征蹋頓所築也濡水又南黄洛水注之
水北出盧龍山南流入于濡濡水又東南水名水名/誤宋
本作洛水又合焉/疑當作潤水合焉合焉水出盧龍塞西南流注濡水
又合屈而注得去潤水又會敖水二水並自盧龍西
注濡水又東南流逕令支縣故城東在今永平府/盧龍縣東王
莽之民亭也民亭誤漢志/莽曰令氏亭秦始皇二十二年分燕置
[014-22b]
遼西郡令支縣焉當作/隸焉魏氏土地記曰肥如城今在/盧龍
縣西十里有濡水南流注逕孤竹城西右合𤣥水也
謂之小濡水非也水出肥如東北𤣥溪西南流逕其
縣東東屈南轉西迴逕肥如縣故城南俗又謂肥如
水非也故城肥子國應劭曰晉滅肥肥子奔燕燕封
于此故曰肥如也漢髙帝六年封蔡寅為侯國西南
流右㑹盧水水出縣東北沮溪南流謂之大沮水在/今
永平府城北有二渠一曰小沮水/一曰大沮水下流相合入于灤河又南左合陽樂水
[014-23a]
水出東北陽樂縣地理風俗記曰陽樂故燕也遼西
郡治秦始皇二十二年置魏氏土地記曰海陽城西
南有陽樂城其水又西南入于沮水謂之陽口沮水
又西南小沮水注之水發冷溪世謂之冷池又南得
温泉水口注之出東北温溪自溪西南流入于小沮
水小沮水又南流與大沮水合而為盧水也桑欽說
盧子之書言晉既滅肥遷其族于盧水盧水有二渠
號小沮大沮合而入于𤣥水盧水又南與温水合水
[014-23b]
出肥如城北西流注于𤣥水地理志曰盧水又南入
𤣥水𤣥水又西南逕孤竹城北西入濡水故地理志
曰𤣥水東入濡盖自東而注也地理志曰令支有孤
竹故城孤竹國也史記曰孤竹君之二子伯夷叔齊
讓國于此而餓死于首陽漢靈帝時遼西太守㢘翻
夢人謂己曰余孤竹君之子伯夷之弟遼海漂吾棺
椁聞君仁善願見藏覆明日視之水上有浮棺矣矣/宋
本作/吏嗤笑者皆無疾而死于是改葬之晉書地道志
[014-24a]
曰遼西人見遼水有浮棺欲破之語曰我孤竹君也
汝破我何為因為立祠焉祠在山上城在山側肥如
縣南十二里水之㑹也
又東南過海陽縣西南入于海
濡水自孤竹城在今永平府城/西一十五里東南逕主鄉北瓠溝
水注之出城東南東流注濡水濡水又逕牧城南分
為二水北水枝出世謂之小濡水也東逕樂安亭北
東南入海濡水東南流逕樂安亭南東與新河故瀆
[014-24b]
合自雍奴縣承鮑丘水東出謂之鹽闗口魏太祖征
蹋頓與泃口俱導也世謂新河矣陳夀魏志以通河
海也魏志鑿渠/事見前新河又東北絶庾水又東北出逕右
北平絶泃渠之水又東北逕昌城縣故城北王莽之
叔漢志作/淑武武也新河又東為二水枝瀆東南入海新
河自枝渠東出合封大水謂之交流合水出新平縣
西南流逕新平按漢志遼西郡有新安/平此云新平疑漏安字縣故城西地
理志遼西之屬縣也又東南流龍鮮水注之水出縣
[014-25a]
西北世謂之馬頭山二源俱導南合一川東流注封
大水地理志曰龍鮮水東入封大水者也亂流南會
新河南入于海地理志曰封大水于海陽縣南入海
新河又東出海陽縣與緩虛水㑹水出新平縣東北
世謂之大籠山東南流逕令支城西西南流與新河
合南流注于海地理志曰緩虛水與封大水皆南入
海新河又東與素河㑹謂之白水口出令支縣之藍
山南合新河又東南入海新河又東至九過口枝分
[014-25b]
南注海新河又東逕海陽縣故城南漢髙祖六年封
揺毋餘為侯國魏土地記曰令支城南六十里在盧/龍縣
東/南有海陽城者也新河又東與清水㑹水出海陽縣
東南流逕海陽城東在今永平府/城南三十里又南合新河又南
流一十許里西入九過口注海新河東絶清水又東
木究水出焉南入海新河又東左迤為孔陽孤淀名
宋本無/名字右絶新河南注海新河又東㑹于濡漏水/字濡
水又東南至絫縣碣石山文穎曰碣石在遼西絫縣
[014-26a]
王莽之選武也絫縣并屬臨渝王莽更臨渝為憑徳
地理志曰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驪成縣西南今為永/平府撫
寧/縣王莽更曰碣石也明一統志碣石山在昌黎縣西/北二十里禹貢注云碣石在北
平郡驪成縣西南河口之地今平州之南也酈道元/言驪成縣枕海有石如甬道數十里當山頂有大石
如柱韋昭以為碣石舊在河口海濱歴世既久為水/所漸淪入海已去岸百餘里矣今碣石在平州東離
海三十里逺望其山穹窿似冢有石突/出山頂其形如柱疑即禹貢之碣石也漢武帝亦常
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今枕海有石如甬道
數十里當山頂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見立于巨海
[014-26b]
之中潮水大至至下疑/有脫文及潮平波退不動不没不知
深淺世名之天橋柱也狀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
韋昭亦指此以為碣石也三齊略記曰始皇于海中
作石橋海神為之豎柱始皇求與相見神曰我形醜
莫圖我形當與帝相見乃入海四十里見海神左右
莫動手工人潛以脚畫其狀神怒曰帝負約速去始
皇轉馬還前脚猶立後脚隨崩僅得登岸畫者溺死
于海衆山之石皆傾注今猶岌岌東趣疑即是也濡
[014-27a]
水于此南入海而不逕海陽縣西也盖經誤證耳又
按管子齊桓公二十年征孤竹來至卑耳之谿十里
□然止瞠然視援弓將射引而未發管子作未至卑/耳之谿十里闟
然止瞠然視/援弓將射謂左右曰見前乎左右對曰不見公曰
寡人見長尺而人物具焉左右袪衣走馬馬下當/有疾字前
豈有人若此乎管仲對曰臣聞登山之神有俞兒長
尺人物具管子作登山之神有俞/兒者長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興則登
山之神見且走馬前走衍/導也左袪衣示前有水水/下
[014-27b]
脫今/字右袪衣示從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贊水者
從左方涉其深及冠右方涉其深至膝已涉大濟桓
公拜曰仲父之聖管子聖下/有至若字此寡人之私管子/作抵罪也
久矣今自孤竹南出則巨海矣而滄海之中山望多
矣然卑耳之川若贊溪者亦不知所在也昔在漢世
海水波襄吞食地廣當同碣石苞淪洪波也
大遼水出塞外衛白平山東南入塞過遼東襄平縣西
原本西字訛作注今從朱本改正/襄平縣今為盛京奉天府遼陽州
[014-28a]
遼水亦言出□石山自塞外東流直遼東之望平縣
西在今盛京錦州/府廣寧縣東北王莽之長說也屈而西南流逕襄
平縣故城西秦始皇二十二年滅燕置遼東郡治此
漢髙帝八年封紀通為侯國王莽之昌平也故平州
治又東逕遼隧縣故城西今在奉天府海/城縣西六十里王莽更名
之曰順睦也公孫淵遣將軍畢衍拒司馬懿于遼隧
即是處也遼水又南歴縣下有/脫字有小遼水其流注之
也
[014-28b]
又東南過房縣西
地理志曰房故遼東之屬縣遼水又右㑹白狼水水
出右北平白狼縣東南逕廣成縣北流西流西二/字疑倒北
屈逕廣成縣故城南王莽之平㓂也俗謂之廣都城
又西北石城川水注之水出西南石城山東流逕石
城縣故城南在今永平府灤/州西九十里地理志曰右北平有石
城縣北屈逕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魏書國志曰遼
西單于蹋頓尢強為袁氏所厚故袁尚歸之數入為
[014-29a]
害公出盧龍塹山堙谷五百餘里未至柳城二百里
尚與蹋頓將數萬騎逆戰公登白狼山望柳城在今/永平
府西二/十里卒與宼遇乗其不整縱兵擊之宼衆大崩魏/志
作/奔斬蹋頓胡漢降者二十萬口英雄記曰曹操于是
繫朱云當/作擊馬鞍于馬上朱本/作山作十片即于此也博物
志曰魏武于馬上逢獅子使格之殺傷甚衆王乃統
率常從健兒數百人擊之獅子哮呼奪越左右咸驚
王忽見一物從林中出如貍超上王車軛上獅子將
[014-29b]
至此獸便跳上獅子頭上獅子即伏不敢起於是遂
殺之得獅子而還未至洛陽四十里洛陽雞狗皆無
鳴吠者也其水又東北入廣成縣東注白狼水白狼
水北逕白狼縣城東王莽更名伏狄白狼水又東方
城川水注之水發川西南山下流北屈逕一故城西
世謂之雀目城東屈逕方城北東入白狼水白狼水
又東北逕昌黎縣故城西地理志曰交黎也東部都
尉治王莽之禽宼也應劭曰今昌黎也髙平川水注
[014-30a]
之水出西北平川東流逕倭城北盖委也人從之盖/委
下六字/有訛脫又東南逕乳樓城北盖逕戎鄉邑兼夷稱之
又東南注白狼水白狼水又東北自魯水注之導西
北逺山東南注白狼水白狼水又東北逕龍山西燕
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龍山之南福地也使陽裕築龍
城改柳城為龍城縣十二年黑龍白龍見于龍山皝
親觀龍去二百步祭以太牢二龍交首嬉翔解角而
去皝恱大赦號新宫曰和龍宫立龍翔祠于山上白
[014-30b]
狼水又北逕黄龍城東十三州志曰遼東屬國都尉
治昌黎道有黄龍亭者也魏營州刺史治魏氏土地
記曰黄龍城西南有白狼河東北流附城東北下即
是也又東北濫真水出西北塞外東南歴重山東南
入白狼水白狼水又東北出東流為二水右水疑即
渝水也地理志曰渝水首受白狼水西南廵山逕一
故城以為河連城疑是臨渝縣之故城王莽曰憑徳
者矣渝水南流東屈與一水㑹世名之曰□倫水盖
[014-31a]
戎方之變名耳疑即地理志所謂侯水北入渝者也
十三州志曰侯水南入渝地理志言盖自北而南也
又西南流注于渝渝水又東南逕一故城東俗曰女
羅城又南逕營丘城西營丘在齊而名之于遼燕之
間者盖燕齊遼迴僑分所在其水東南入海地理志
曰渝水自塞南入海一水東北出塞為白狼水又東
南流至房縣注于遼魏氏土地記曰白狼水下入遼
也
[014-31b]
又東過安市縣西南入于海
十三州志曰大遼水自塞西南至安市入于海
又𤣥兔髙句麗縣有遼山小遼水所出西南至遼隧縣
入于大遼水也
縣故髙句麗相之國也漢武帝元封二年平右渠置
𤣥兔郡于此王莽之下句麗水出遼山西南流逕遼
陽縣與大梁水㑹水出北塞外西南流逕至遼水故
地理志曰大梁水西南至遼陽入遼郡國志曰縣故
[014-32a]
屬遼東後入𤣥兔其水西南流故謂之為梁水也小
遼水又西南逕襄平縣為淡淵晉永嘉三年涸小遼
水又逕襄平縣入大梁水司馬宣王之平遼東也斬
公孫淵于斯水之上者也
浿水出樂浪鏤方縣東南過于臨浿縣東入于海樂浪/郡今
為遼東外徼/朝鮮國界
許慎云浿水出鏤方東入海一曰出浿水縣十三州
志曰浿水縣在樂浪東北鏤方縣在郡東盖出其縣
[014-32b]
而逕鏤方也昔燕人衛滿自浿水而至朝鮮朝鮮故
箕子國也箕子教民以義田織信厚約以八法而下
知禁遂成禮俗戰國時滿乃王之都王險城地方數
十里至其孫右渠漢武帝元封二年遣樓船將軍楊
僕左將軍荀彘討右渠破渠于浿水遂滅之史記朝/鮮傳秦
滅燕以朝鮮屬遼東外徼漢興以其逺難守復修遼/東改塞以浿水為界燕王盧綰反入匈奴燕人衛滿
亡命聚黨千餘人東走出塞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屬真畨朝鮮蠻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都玉險傳
子至孫右渠所誘漢亡命人滋多元封二年漢使誘/諭終不奉詔乃遣樓船將軍楊僕左將軍荀彘出遼
[014-33a]
東討右渠不能下其相參使人/殺右渠來降遂定朝鮮為四郡若浿水東流無渡浿
之理其地今髙句麗之國治余訪蕃使言城在浿水
之陽其水西流逕故樂浪朝鮮縣即樂浪郡治漢武
帝置而西北流故地理志曰浿水西至增池縣入海
又漢興以朝鮮為逺循遼東故塞至浿水為界考之
今古于事差謬盖經悞證也
[014-33b]
水經注集釋訂訛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