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59 水經注集釋訂訛-清-沈炳巽 (master)


[013-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集釋訂訛卷十三
             歸安沈炳巽撰
   濕水
濕水岀鴈門陰館縣東今為大同府應/州及山陰縣北過代郡桑乾
縣南
 濕水岀于濕一作/累頭山一曰治水泉發于山側沿波
 歴澗東北流岀山逕陰館縣故城西縣故樓煩鄉也
[013-1b]
 漢志鴈門郡陰館縣樓煩鄉累頭山治水所出東至/泉州入海過郡六行千一百里莽曰富代師古曰累
 音力/追反漢景帝後元三年置王莽更名富臧當作/代矣魏
 天安三年齊平徙其民于縣立平齊郡按後魏顯祖/天安止一年
 明年改元皇興置齊郡乃皇興/三年事道元魏人不當有誤濕水又東北流左㑹
 桑乾水明一統志濕水源出馬邑縣西北洪濤山即/桑乾之源也漢書謂之治水水經謂之溹涫
 水/縣西北上下洪源七輪謂之桑乾泉即溹涫水者
 也耆老云其水潛承太原汾陽縣北燕京山之大池
 池在山原之上世謂之天池方里餘其水澄渟鏡淨
[013-2a]
 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淵也清水流潭皎然冲照
 池中嘗無斥草及其風澤御覽引此作池中曽/無片草及其風籜有淪
 輒有小鳥翠色投淵衘出若㑹稽之耘鳥也會稽耘/鳥詳見
 四十/卷其水陽焊不耗陰霖不濫無能測其淵深也古
 老相傳言嘗有人乗車于池側忽遇大風飄之于水
 有人獲其輪於桑乾泉故知二水潛流通注矣池東
 隔阜又有一石池方可五六十步清深鏡潔不異大
 宋本作/天池池桑乾水自源東南流右㑹馬邑川水水出
[013-2b]
 馬邑西川俗謂之磨川矣盖狄語言訛馬磨聲相近
 故爾其水東逕馬邑縣馬邑縣今屬大同府及朔/州地其故城在朔州東
 城南干寳搜神記曰昔秦人築城于武周塞内以備
 胡城將成而崩數矣有馬走一疑當/作于地周旋反覆父
 老異之因依以築城城乃不崩遂名馬邑或以為代
 之馬城也諸記紛競未識所是漢以斯邑封韓王信
 按漢書韓王信傳髙祖六年以太原郡為韓國徙信/以備胡信上書請治馬邑上許之初未嘗以馬邑封
 信不知酈注何據而/云漢以斯邑封信也後為匈奴所圍信遂降之王莽
[013-3a]
 更名之曰章昭其水東流漏注/字桑乾水桑乾水又東
 南流水南有故城南宋本/作東北臨河又東南右合濕水
 亂流枝津南分桑乾水又東左合武周塞水地理志/作武州
 在今大同府俗曰合河出武州山西白羊山谿/谷中流至府城南十五里東南流注如渾水水出
 故城東南流出山逕日沒城南日没城在大同府山/陰縣北後魏文帝于
 此築二城俗以日没城為黄昏城/早起城為雞鳴城并日中城為三盖夕陽西頽戎車
 所薄之故城也榮疑訛當/作東有日中城城東又有早起
 城亦曰食時城在黄𤓰阜北曲中其水又東流右注
[013-3b]
 桑乾水桑乾水又東南逕黃𤓰阜曲西又屈逕其堆
 南徐廣曰猗盧廢嫡子曰利孫于黃𤓰堆者也又東
 右合枝津枝津上承桑乾河東南流逕桑乾郡北大
 魏因水以立郡受厥稱焉又東北左合夏屋山水水
 南出夏屋山之東溪西北流逕故城北所未詳也又
 西北入桑乾枝水桑乾枝水又東流津委浪通結兩
 湖東湖西浦淵潭相接水至清深晨鳬夕鴈泛濫其
 上黛甲素鱗潛躍其下俯仰池潭意深魚鳥所寡惟
[013-4a]
 良木耳俗謂之南池池北對注陶縣之故城南故曰
 南池也池水又東北注桑乾水為濕水並受通稱矣
 濕水又東北逕魏亭西盖皇魏天賜三年之所經建
 也濕水又東北逕白狼堆南魏列祖道武皇帝于是
 遇白狼之瑞故斯阜納稱焉阜上有故宫廟樓榭基
 雉尚崇每至鷹隼之秋羽獵之日肆閱清野為昇眺
 之逸地矣濕水又東流四十九里東逕巨魏亭北又
 東崞川注之在渾源州東北發源至應州/西安鎮折而流注桑乾河水南出崞
[013-4b]
 山縣故城南王莽之崞張也漢志作崞縣無山字/今為大同府渾源州
 南面𤣥岳右背崞山處三山之中故以崞張為名矣
 其水又西出山謂之崞口北流逕繁畤故城東王莽
 之當要也又北逕巨魏亭又北逕劇陽縣故城西王
 莽之鄯陽也按十三州志曰在隂館縣東北一百三
 里其水又東注于濕水濕水又東逕班縣南如渾水
 注之水出凉城旋鴻縣後魏地形志梁城郡有䄈鴻/縣注云一本作祇鴻今云旋
 鴻未/詳西南五十餘里東流逕故城南北俗謂之獨谷
[013-5a]
 孤城水亦即名焉東合旋鴻池水後魏書曰代/都有旋鴻池水出
 旋鴻縣東山下水積成池北引魚水水出魚溪南流
 注池池水吐納川流以成巨沼東西二里南北四里
 北對涼州地宋本/作池之南池池方五十里俗名乞伏袁
 池雖隔越山阜鳥道不逺雲霞之間常有下有/訛脫西南
 流逕旋鴻縣南又合如渾水是總二水之名矣如渾
 水又東南流逕水固縣縣以太和中因山堂之目以
 氏縣也後魏地形志代郡有永固縣/此云水固當是永字之訛右㑹年水孫克/家云
[013-5b]
 年水當/作羊水水出平城縣平城縣今為/大同府治之西苑外武周塞
 北出東轉逕燕昌城南按燕書建興十年慕容垂自
 河而還軍敗於參合死者六萬人十一年垂衆北至
 參合見積骸如山設策弔之按十六國春秋/作設祭弔之禮死者父
 兄皆號泣六軍哀慟垂慚憤嘔血因而寢疾焉輿過
 平城北四十里疾篤築燕昌城而還即此城也故北
 俗謂之老公城也羊水又東注于如渾水明一統志/如渾水一
 名街河其水兩源合為一歴大同府城/東而南流與武州川水㑹注桑乾河亂流逕方嶺
[013-6a]
 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東北有髙祖陵二陵之
 南有氷疑作/永固堂堂之四周隅雉列榭階欄檻及扉
 户梁壁椽瓦悉文石也檐前四柱採洛陽之八風谷
 黒石為之雕鏤隠起以金銀間雲雉有若錦焉堂之
 内外四側結兩石扶帳疑作/趺張青石屛風以文石為緣
 並隠起忠孝之容題刻貞順之名廟前鐫石為碑獸
 碑石至冢冢字訛當從宋/本作碑石至佳左右列柏四周迷禽闇日
 院外西側有思逺靈圖圖之西有齋堂南門表二石
[013-6b]
 闕闕下斬山累結御路下望靈泉宫池皎若圓鏡矣
 羊水又東注如渾水又南至靈泉池枝津東南注池
 池東西一百步南北二百步池渚舊名白楊泉泉上
 出白楊樹因以名焉其猶長楊五柞之流稱矣南面
 舊京北背方嶺左右山原亭觀繡峙方湖反景若三
 山之倒水下如渾水又南逕北宫下舊宫人作薄所
 在四字疑/有訛如渾水又南分為二水一水西出南屈入
 此苑中歴諸池沼又南逕虎圈東魏太平真君五年
[013-7a]
 成之以牢虎也季秋之月聖上觀御圈上勑虎士効
 力于其下事同奔戎生制猛獸按穆天子傳云有虎/在乎葭中七萃之士
 髙奔戎生捕/虎必擒之即詩所謂袒裼暴虎獻于公所也故魏
 有捍虎圖也又經平城西郭内魏太平七年所成也
 城周西郭外有郊天壇壇之東側有郊天碑建興四
 年立其水南又屈逕平城縣故城南史記曰髙帝先
 至平城史記音義曰在鴈門即此縣矣王莽之平順
 也魏天興二年遷都于此太和十六年破太華安昌
[013-7b]
 諸殿造太極殿東西堂及朝堂夾建象魏乾元中疑/漏
 立/字陽端門東西二掖門雲龍神虎中華諸門皆飾以
 觀閣東堂東接太和殿殿之東階下有一碑太和中
 立石是洛陽八風谷之緇石也朱云自此起至盖天/也九百十三字諸本
 俱錯簡在淇水注/中今從宋本改正殿之東北接紫宫寺南對承賢門
 門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圖古聖忠臣烈士之容刋
 題其側是辯章即朱本/作郎彭城張僧達樂安蔣少逰于
 堂南對白臺臺甚髙廣臺基四周列壁閣路自内而
[013-8a]
 升國之圖籙秘籍悉積其下臺西即朱明閣直侍之
 官出入所由也其水夾御路南流逕蓬臺西魏神瑞
 三年又毁疑/衍建白樓樓甚髙竦加觀榭于其上表裏
 飾以石粉□曜建素赭白綺分宋本/作粉故世謂之白樓
 也後置大鼓于其上晨昏伐以千椎為城里諸門啟
 閉之候謂之戒晨鼓也又南逕皇舅寺西是太師黎
 昌憑晉國所造黎昌憑晉國當作昌黎馮晉國按後/魏書馮熈字晉國文明太后兄也官
 定州刺史晉/爵昌黎王有五層浮圖其神圖像皆合青石為之
[013-8b]
 加以金銀火齊衆綵之上煒煒有精光又南逕永寧
 七級浮圖西當從朱/本作其制甚妙工在寡雙又南遶出郊
 郭弱柳蔭街絲楊被浦公私引裂用周園挽宋本作/圍繞
 長塘曲池所在布濩故不可得而論也一水南逕白
 登山西服䖍曰白登臺名也去平城七里如淳曰平
 城傍之髙城若丘陵矣今平城東十七里有臺即白
 登臺也臺南對罡阜即白登山也故漢書稱上遂至
 平城上白登者也為匈奴所圍處孫暢之述畫曰漢
[013-9a]
 髙祖被圍七日陳平使能畫作美女送與冒頓閼氏
 恐冒頓勝漢其寵必衰說冒頓解圍於此矣其水又
 逕寧先宫東獻文帝之為太上皇也所居故宫矣宫
 之東次下有兩石柱是石虎鄴城東門石橋柱也按
 柱勒趙建武中造以其石作工妙徙之于此余為尚
 書祠部與宜都王穆罷同拜北郊親所逕見穆罷當/作穆羆
 逕見當作經見按後魏書穆羆襲/兄爵為宜都王尚新平長公主柱側悉鏤雲矩一/作
 炬朱云當/作雲烟上作蟠螭甚有形勢信為工巧去子丹碑
[013-9b]
 側逺矣疑作則但子丹碑又不解上既不/言而此云去此則逺不知何謂其水又南
 逕平城縣故城東司州代尹治皇都洛陽以為恒州
 水左有大道壇廟始光二年少室道士寇謙之所議
 建也兼諸岳廟碑亦多所署立其廟階五成四周欄
 檻上階之上以木為員基令干相枝梧以板切宋本/作砌
 其上欄陛承阿上員制如明堂而專室四户室内有
 神坐坐右列玉磬皇輿親降受籙靈壇號曰天師宣
 陽道式暫重當時壇之東北舊有靜輪宫魏神䴥四
[013-10a]
 年造抑亦柏梁之流也臺髙廣超出雲間欲令上延
 霄客下絶囂浮太平真君十一年又毁之物不停固
 白登亦繼褫矣水右有三層浮圖真容鷲架悉結石
 也裝製麗質亦盡美善也東郭外太和中閹人宕昌
 公鉗耳處時按鉗耳雙姓處時名唐時有鉗/耳知命為吾郡長興令見縣志立祗洹
 舍于東睪椽瓦梁棟臺壁櫺陛尊容聖像及牀座軒
 帳悉青石也圖制可觀所恨惟列壁合石疎而不密
 庭中有祗洹碑碑題大篆非佳耳然京邑帝里佛法
[013-10b]
 豐盛神圖妙塔桀峙相望法輪東轉兹為上矣其水
 自北苑南出歴京城内河干兩湄太和十年累石結
 岸夾塘之上雜樹交蔭郭南結兩石橋横水為梁又
 南逕籍田及藥圃西明堂東明堂上圓下方四周十
 二户九堂而不為重隅也室外柱内綺井之下施機
 輪飾縹仰象天狀畫北通之宿鳥上下疑/有脫文盖天也朱/云
 當云畫北辰列/宿象盖天也每月隨斗所建之辰轉應天道此之
 異古也加靈臺于其上下則引水為辟雍水側結石
[013-11a]
 為塘事準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經建也如渾水又南
 與武周川水㑹水出縣西南山下二源翼導俱發一
 山東北流合成一川北流逕武周縣故城西王莽之
 桓周也以上武周字俱當作/州桓周亦當作州又東北右合黃山水西
 出黄阜下重疑作/東北流聖山之水注焉水出西山東
 流注于黃水黃水又東注武周川又東歴故亭北右
 合火山西溪水水導源火山西北流山上有大井南
 北六十七步廣減尺許源深不見厎炎勢上升常若
[013-11b]
 微雷發響以草㸑之則煙騰火發東方朔神異傳云
 南方有火山焉長四十里廣四五里其中皆生不燼
 之木晝夜火然得雨猛風不滅按神異經云得暴/風不猛猛雨不滅
 中有鼠重百斤毛長二尺餘細如絲色白時時出火
 神異經/作出外以水逐而沃之則死取其毛績以為布謂之
 火浣布是山亦其類也但卉物則不能然其山以火
 從地中出故亦名榮當作/熒臺矣朱本引郡國志云連/渾府遥火山西有火
 井炎氣上升常若㣲電以草㸑之烟騰火發故名熒/臺炳巽按後漢書郡國志中無所謂連渾府亦無所
[013-12a]
 謂熒臺不知何據云然惟火井事見于蜀郡臨卭縣/又似與此不合附録于後博物記曰有火井深二三
 丈在縣南百里以竹木投取火後人以火燭投井中/火即滅絶不復然蜀都賦注曰火井欲出其火先以
 家火投之須㬰許隆隆如雷聲爛然通天/光燿十里以竹筒盛之接其光而無炭也火井東五
 六尺又東有湯井廣輪與火井相狀勢熱又同以草
 内之則不然皆沾濡露結故俗以湯井為目井東有
 火井祠以時祀祭焉井北百餘步有東西谷廣十許
 步南岸下有風穴厥大容人其深不測而穴中肅肅
 常有㣲風雖三伏盛暑猶須襲裘寒吹凌人不可暫
[013-12b]
 停而其山出雛烏形類雅烏純黒而姣好音與之同
 繢彩紺發觜若丹砂性馴良而易附丱童幼子捕而
 執之曰原本/漏赤觜烏亦曰阿雛烏按爾雅純黒反哺
 謂之慈烏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謂之雅烏白頭爾/雅
 疏作/項而羣飛者謂之燕烏大而白頭者謂之蒼烏爾
 雅曰鸒斯卑居也孫爻當作/炎曰卑居楚鳥犍為舍人
 以為壁屋朱云壁屋字/誤當作卑居說文謂之雅雅楚烏莊子曰
 雅賈矣馬融亦曰賈烏者也又按瑞應圖有三足烏
[013-13a]
 赤烏白烏之名而無記于此烏故書其異耳自恒山
 已北並有此矣其水又東北流注武周川水武周川
 水又東南流水側有石祇洹舍并諸窟室比丘尼所
 居也其水又東轉逕靈巖南鑿石開山因崖結構其
 宋本/作真容巨壯法世所締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淵錦
 鏡綴目新眺川水又東南流出山魏土地記曰平城
 宫西三十里武周塞口者也自山口枝渠東出入苑
 溉諸園池苑囿宋本/作有洛陽殿殿北有宫館一水自枝
[013-13b]
 渠南流東南出火山水注之水發火山東溪東北流
 出山山有石炭火之熱間宋本/作同樵炭也又東注武周
 川逕平城縣東南流注如渾水又南流逕班氏縣故
 城東王莽之班副也闞駰十三州志曰班氏縣在郡
 西南百里北俗謂之去留城也如渾水又東南流注
 于濕水濕水又東逕北平邑縣故城南趙獻侯十三
 年城平邑地理志曰屬代王莽所謂平湖按漢志/當作胡
 十三州志曰城在髙栁南八十里北俗謂之醜寅城
[013-14a]
 濕水又東逕沙陵南魏金田之地也事同曹武鄴中
 定矣濕水東逕狋氏縣故城北漢志狋氏屬代郡孟/康曰狋音權氏音精
 王莽更名之曰狋聚也十三州志曰縣有疑作/在髙栁
 南百三十里俗謂之苦力干城矣濕水又東逕道人
 縣故城南地理志曰王莽之道仁也地理風俗記曰
 初築此城有仙人逰其地故因以為城名矣今城北
 有淵潭而不注故俗謂之為平湖也十三州志曰道
 人城在髙栁東北八十里所未詳也濕水又東逕陽
[013-14b]
 原縣故城南地理志代郡之屬縣也北俗謂之北郍
 州城濕水又東水又東水又東三/字疑衍陽水注之水出縣
 東北澤中北俗謂之太拔迴水水自源東南流注于
 濕水又東逕東安陽縣故城北趙惠文王三年封長
 子章為代安陽君此即章封邑王莽之競漢志/作竟安也
 地理風俗記曰五原有西安陽故此加東也濕水東
 逕昌平縣今順天府昌平縣本漢軍都縣/其故城在今縣治西北二十里温水注之
 水出南墳下三源俱導合而南流東北逕濕水濕水
[013-15a]
 又東逕昌平縣故城北王莽之長昌也昔牽招為魏
 鮮卑校尉屯此濕水又東北逕桑乾縣故城西又屈
 逕其城北王莽更名之曰安徳也魏土地記曰代城
 北九十里有桑乾城城西渡桑乾水去城十里有温
 湯療疾有騐經言出南非也盖悞證矣魏任城王彰
 以建安二十三年伐烏丸入涿郡逐北遂至桑乾止
 於此也水又東流祁夷水注之周禮嘔夷之川鄭注/云即祁夷水而酈注
 云滱水/即嘔夷水出平舒縣東逕平舒縣之故城南澤中史
[013-15b]
 記趙孝成王十九年以汾門予燕易平舒徐廣曰平
 舒在代王莽更名之曰平葆後漢世祖建武七年封
 陽武将軍馬成為侯國其水控引衆泉以成一川魏
 土地記曰代城西九十里有平舒城西南五里代水
 所出東北流言代水非也祁夷水又東北逕蘭亭南
 又東北逕石門闗北舊道出中山故闗也又東北流
 水側有故池按魏土地記曰代城西南三十里有代
 王魚池池西北有代王臺東去代城四十里祁夷水
[013-16a]
 又東北得飛狐谷即廣野君所謂杜飛狐之口也蘇
 林據酈公之說言在上黨即實非也如淳言在代是
 矣晉建興中劉琨自代出飛狐口奔于安次即于此
 道也魏土地記曰代城四十里有飛狐門門兩門字/宋本俱
 作/闗水西北流逕南舍亭西又逕句璅亭西西北注祁
 夷水祁夷水又東北流逕代城西盧植言初築此城
 板幹一夜自移此故代西南五十里大澤中營城自
 䕶結葦為九門于是就以為治城圓匝而不方周四
[013-16b]
 十七里開九門更名其故城曰東城搜神記云其城/周圍三十五丈
 為九門故城處/呼之以為東城趙滅代漢封孝文為代王梅福上事
 曰代谷者恒山在其南北塞在其北谷中之地上谷
 在東代郡在西是其地也王莽更之曰厭狄亭魏土
 地記曰城内有二泉一源流出城西門一源流出城
 北門二源皆北注代水祁夷水又東北熱水注之水
 出綾羅澤澤際有熱水亭其水東北流注祁夷水又
 東北谷水注之出昌平縣故城南又東北入祁夷祁
[013-17a]
 夷右會逆水水導源將城東西北流逕將城北在代
 城東北一十五里疑即東代矣而尚傳將城之名盧
 植曰此城方就而板幹自移應劭曰城徙西南去故
 代五十里故名代曰東城或傳書倒錯情用疑焉而
 無以辨之逆水又西注于祁夷之水逆之為名以西
 流故也祁夷水東北逕青牛淵水自淵東注之耆諺
 云有潛龍出于兹浦形類青牛焉故淵潭受名矣潭
 深不測而水周多蓮藕生焉祁夷水又北逕一故城
[013-17b]
 西西去代城五十里又疑是代之東城而非所詳也
 又逕昌平郡東魏太和中置西南去故城六十里又
 北連水入焉水出雊瞀縣東西北流逕雊瞀縣故城
 南又西逕廣昌城南魏土地記曰代南二百里有廣
 昌城南通大嶺即此非也十三州記曰平舒城東九
 十里有廣平城疑是城也尋其名狀忖理為非又西
 逕王莽城南又西到刺山水注之水出到刺山西山
 甚層峻未有升其巔者魏土地記曰代城東五十里
[013-18a]
 有到刺山山上有佳大黄也其水北流逕一故城東
 城北有石人故世謂之石人城西北注蓮水又北逕
 當城縣故城西髙祖十二年周勃定代斬陳狶于當
 城即此處也應劭曰當桓都山作城故曰當城也又
 逕故代東而西北流注祁夷水祁夷水西有隨山山
 上有神廟謂之女郎祠方俗所祠也祁夷水又北逕
 桑乾故城東而北流注于濕水地理志曰祁夷水出
 平舒縣北至桑乾入濕是也濕水又東北逕石山水
[013-18b]
 口水出南山北流逕空侯城東魏土地記曰代城東
 北九十里有空侯城也其水又東北流注濕水濕水
 又東逕潘城縣北當作潘/縣城北東合協陽闗水水出協溪
 魏土地記曰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協陽闗闗道西
 通代郡其水東北流歴筓頭山闞駰曰筓頭山在潘
 城南即是山也又北逕潘縣故城左㑹潘泉故瀆瀆
 舊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魏土地記曰
 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歴山山
[013-19a]
 上有虞舜廟十三州記曰廣平城東北一百一十里
 有潘縣地理志曰王莽更名樹武其泉從廣十數步
 東出城注協陽闗水雨盛則通注𤾉旱則不流惟洴
 泉而已闗水又東北流注于濕水又東逕雍洛城南
 魏土地記曰下洛城西二十里有雍洛城桑乾水在
 城南東流者也濕水又東逕下洛縣故城南王莽之
 下忠也魏燕州廣甯縣廣甯郡治魏土地記曰去平
 城五十里城南二百步有堯廟濕水又東逕髙邑亭
[013-19b]
 北又東逕三臺北濕水又東逕無鄉城北地理風俗
 記曰燕語呼亡為無今改宜鄉也濕水又東温泉水
 注之水上承温泉于橋山下魏土地記曰下洛城東
 南四十里有橋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簷華宇
 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湯湯其下炎凉代序是水灼焉
 無改能治百疾是使赴者若流池水北流入于濕水
 濕水又東左得于延水口水出塞外柔𤣥鎮西長川
 城南小山山海經曰梁渠之山無草木多金玉循水
[013-20a]
 出焉按山海經作脩水出/焉今云循古人通用東南流逕且如縣故城南
 應劭曰當城西北四十里有且如城故縣也代稱不
 拘名號變改校其城郭相去逺矣地理志曰東部都
 尉治于延水出縣北塞外即循水也循水又東南逕
 馬城縣故城北地理志曰東部都尉治十三州志曰
 馬城在髙柳東二百四十里俗謂是水為河頭河頭
 出戎方土俗變名耳又東逕零丁城南右合延鄉水
 水出縣西山東逕延陵縣故城北地理風俗記曰當
[013-20b]
 城西北有延陵鄉故縣也俗指謂之琦城川又東逕
 羅亭又東逕馬城南又東注脩水又東南于宋本/作流
 甯郡北右注鴈門水山海經曰鴈門之水出于鴈門
 之山鴈出其間在髙柳北髙柳在代中其山重巒疊
 巘霞舉雲髙連山隠隠東出遼塞其水東南流逕髙
 柳縣故城北舊代郡治秦始皇二十三年虜趙王遷
 以國為郡王莽之所謂厭狄也建武十九年世祖封
 代相堪為侯國昔牽招斬韓忠于此處事見/魏志城在平
[013-21a]
 城東南六七十里于伐當作/代為西北也鴈門水又東
 南流屈逕一故城背山面澤北俗謂之叱嶮城鴈門
 水又東南流屈而東北積而為潭其陂斜長而不方
 東北可二十餘里廣一十五里蒹葭叢生焉敦水注
 之其水導源西北少咸之山南麓東流逕參合縣故
 城南地理風俗記曰道人城北五十里有㕘合鄉故
 縣也敦水又東&KR2200水注之出東阜下西北流逕故城
 北俗謂之和堆城又北合敦水亂流東北注鴈門水
[013-21b]
 故山海經曰少咸之山敦水出焉東流注于鴈門之
 水郭景純曰水出鴈門山謂斯水也鴈門水又東北
 入陽門山謂之羊門水與神泉水出葦壁北水有靈
 焉及其密雲不雨陽旱愆期多禱請焉水有二流世
 謂之比連泉一水東北逕一故城東世謂之石虎城
 而東北流注陽門水又東逕三㑹亭北又東逕西伺
 道城北又東託台谷水注之水上承神泉於葦壁北
 東逕陽門山南託台谷謂之託台水汲引泉溪澤上/下
[013-22a]
 疑有訛/字衍文澤濤東注行者間一十餘渡東逕三會城南
 又東逕託台亭北又東北逕馬頭亭北東北注鴈門
 水鴈門水又東逕大甯郡北魏太和中置有脩水注
 之即山海經所謂脩水東流注于鴈門水也地理志
 有于延水而無鴈門脩水之名山海經有鴈門之目
 而無說于延河自下亦通謂之于延水矣水側有桑
 林故時人亦謂是水為藂桑河也斯乃北土寡桑至
 此見之因以名焉于延水又東逕罡成南按史記蔡
[013-22b]
 澤燕人也謝病歸相秦號罡成君疑即澤所邑也世
 名武罡城漏于/字延水又東左與寧川水合水出西北
 東南流逕小寧縣故城西東南流注于延水又東逕
 小甯縣故城南地理志寧縣也西部都尉治王莽之
 博康也魏土地記曰大甯城西二十里有小甯城昔
 邑人班丘仲居水側賣藥于甯百餘年人以為夀後
 地動宅壞仲與里中數十家皆死民人取仲尸棄于
 延水中收其藥賣之仲被裘從而詰之北疑作/此人大
[013-23a]
 怖叩頭求哀仲曰不恨汝故使人知我耳去矣後為
 大當作/夫餘王驛使來甯北方人謂之謫仙也于延水
 又東黑城川水注之水有三源出黑土城西北竒源
 合注總為一川東南逕黑土城西又東南流逕大甯
 縣西而南入延河延河又東逕大甯縣故城南地理
 志云廣甯漢志作/廣寧也王莽曰廣康矣魏土地記曰下
 洛西北百三十里有大甯城于延水又東南逕茹縣
 故城北王莽之穀武也世謂之如口城魏土地記曰
[013-23b]
 城在鳴雞山西十里南通大道西達寧川于延水又
 東南逕鳴雞山西魏土地記曰下洛城東北三十里
 有延河東流北有鳴雞山史記曰趙襄子殺代王于
 夏屋而并其土襄子迎其姊于代其姊代之夫人也
 至此曰代已亡矣吾將何歸乎遂磨筓于山而自殺
 代人憐之為立祠焉因名其為磨筓山史記趙世家/襄子殺代王
 于夏屋遂興兵平代地其姊前為代王夫人聞之泣/而呼天摩筓自殺代人憐之所死地名之為磨筓之
 山安磨筓山在今直隸/保 州西北二十里每夜有野雞羣鳴于祠屋上
[013-24a]
 故亦謂之為鳴雞山魏土地記云代城東南二十五
 里有馬頭山其側有鍾乳穴趙襄子既害代王迎姊
 姊代夫人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義
 也磨筓自刺而死使者自殺民憐之為立神屋于山
 側因名之為磨筓山未詳孰是于延水又南逕且居
 縣故城南王莽之久居也其水東南流注于濕水地
 理志曰于延水東至廣寧入治非矣按漢志代郡且/如縣下于延水
 出塞外東至寧入沽師古曰沽音/姑今云入治誤廣字亦屬衍文
[013-24b]
又東過涿鹿縣北今為保/安州
 涿水出涿鹿山在州城西南九/十里涿水出焉世謂之張公泉東北
 流逕涿鹿縣故城南王莽所謂褫陸也黄帝與蚩尢
 戰于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河即于是處原本/漏
 也其水又東北與坂泉合其水導源縣之東泉魏土
 地記曰下洛城東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東一里有
 坂泉泉上有黄帝祠晉太康地理記曰坂泉亦地名
 也泉水東北流與蚩尤泉會水出蚩尤城城無東一/作
[013-25a]
 南/面魏土地記稱涿鹿城東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
 淵而不流霖雨併則流注坂泉亂流東北入涿水涿
 水又東逕平原郡南魏徙平原之民置此故立僑郡
 以統流離涿水又東北逕祚亭北而東北入濕水亦
 云涿水枝分入匈奴者謂之涿耶水地理潛顯難以
 究昭非所知也濕水又東南左會清夷水亦謂之滄
 河也水出長亭南西逕北城村故城北又西北平鄉
 川水注之水出平鄉亭西西北流注清夷水清夷水
[013-25b]
 又西北逕陰莫亭在居庸縣南十里清夷水又西㑹
 牧牛山魏土地記曰沮陽城東八十里有牧牛山下
 有九十九泉即滄河之上源也山在縣東北三十里
 山上有道武皇帝廟耆舊云山下亦有百泉競發有
 一神牛駮身自山而降下飲泉竭故山得其名今山
 下導九十九泉積以成川西南流國宋本/作谷水與浮圖
 溝水注之出夷輿縣故城西南王莽以為朔調亭也
 其水俱西南流注于滄水又西南右合地裂溝古老
[013-26a]
 云晉世地裂分此界間成溝壑有小水俗謂之分界
 水南流入滄河又西逕居庸縣故城南魏上谷郡治
 昔劉虞攻公孫瓚不尅北保此城為瓚所擒有粟水
 入焉水出縣下城西枕水又屈逕其縣南南注滄河
 又西與右陽溝水合水出縣東北西南流逕居庸縣
 城北西逕大翮小翮山南髙巒截雲層陵斷霧雙阜
 共秀競舉羣峯之上郡人王次仲少有異志年及弱
 冠變蒼頡舊文為今隸書秦始皇時官務煩多以次
[013-26b]
 仲所易文簡便于事要奇而召之三徵而輒不至次
 仲履真懷道窮數術之美始皇怒其不恭令檻車送
 之次仲首發于道化為大烏出在車外翻飛而去落
 二翮于斯山故其峯巒有大翮小翮之名矣魏土地
 記曰沮陽城東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山上神名
 大翮神山屋東有温湯水口其山在縣西北二十里
 峯舉四十里上廟則次仲廟也右出温湯療治萬病
 泉所發之麓俗謂之土亭山此水炎熱倍甚諸湯下
[013-27a]
 足便爛人體療疾者要須别引消息用之耳不得言
 朱本引謝兆申云不得言三字似衍引孫汝澄云不/得言者謂不得聲言其熱耳言之則更灼熱矣此亦
 臆說終當/闕疑為是次翮山東此句疑/有訛誤其水東南流左㑹陽溝
 水亂流南注滄河滄河又左得清夷水口魏土地記
 曰牧牛泉西流與清夷水合者也自下二水互受通
 稱矣清夷水又西靈亭城水注之水出馬蘭西澤衆
 泉㵼流宋本/作溜歸于澤澤水所鍾以成溝瀆瀆水又左
 與馬蘭溪水㑹水導馬蘭城城北負山勢因阿仍溪
[013-27b]
 民居所給惟仗此水水南流出城東南入澤水澤水
 又南逕靈亭北又屈逕靈亭東落次仲烏翮于此故
 是亭有靈亭之稱矣其水又南流注于清水清水兩/清
 水並當作/清夷水又西得泉溝水會水導源川南平地北注
 清夷水清夷水又西南得桓公泉盖齊桓公霸世北
 伐山戎過孤竹西征束馬縣車上卑耳之西極故水
 受斯名也管子封禪篇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過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耳之
 山/水源出沮陽縣東而西北流入清夷水清夷水又
[013-28a]
 西逕沮陽縣故城北秦始皇上谷郡治此王莽改郡
 曰朔調縣曰沮陰闞駰曰涿鹿東北至疑漏/上字谷城六
 十里魏土地記曰城北有清夷水西流也其水又屈
 逕其城西南流注于温水濕水南至馬陘山謂之落
 馬河
又東南出山
 濕水又南入山瀑布飛梁縣河注壑漰湍十許丈謂
 之落馬洪抑亦孟門之流也濕水自南出山謂之清
[013-28b]
 泉河俗亦謂之曰干水非也濕水又東南逕良鄉縣
 之北界歴梁山南髙梁水出焉
過廣陽薊縣北廣陽今京師薊/縣今宛大二縣
 濕水又東逕廣陽縣故城北謝承漢書曰世祖與銚
 期出薊至廣陽欲南行即此城也謂之小廣陽濕水
 又東北逕薊縣故城南魏氏土地記曰薊城南七里
 有清泉河而不逕其北盖經誤證矣昔周武王封堯
 後于薊今城内西北隅有薊丘在今舊薊縣城西/北即古薊門也
[013-29a]
 丘以名邑也猶魯之曲阜齊之營丘矣武王封召公
 之故國也秦始皇二十三年滅燕以為廣陽郡漢髙
 帝以封盧綰為燕王更燕國城有萬歳宫光明殿王
 莽改曰廣公縣曰代成東掖門下舊慕容雋立銅馬
 象處昔慕容廆有駿馬赭白有奇相逸力至雋光夀
 元年四十九矣而駿逸不虧雋奇之比鮑氏驄命鑄
 銅以圖其像親為銘讚鐫頌其傍像成而馬死矣大
 城東門内道左有魏征南將軍建成鄉景侯劉靖碑
[013-29b]
 征南當作征北靖薨于鎮北將軍假節督/河北諸軍事嘉平六年薨追贈征北將軍晉司隸校
 尉王密表功加于民宜在祀典以元嘉四年九月
 二十日刋石建碑元嘉疑作元康盖晉無元嘉也後/十四卷鮑丘水注已作征北元康
 則此之/誤明矣揚于後葉矣濕水又東與洗馬溝水合水上
 承薊水西注大湖在今順天府西/南二十五里湖有二源水俱出
 縣西北平地道泉流結西湖在府西北玉泉山/下泉水瀦而為湖湖東
 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舊池也淥水澄澹川庭望
 逺亦為逰矚之勝所也湖水東流為洗馬溝側城南
[013-30a]
 東門注昔銚期啟㦸處也啟㦸傳作奮㦸按後漢書/銚期傳云期從光武徇薊
 時薊中起兵應王郎之檄光武趣駕出百姓聚觀滿/道不得行期騎馬奮㦸瞋目大呼衆皆披靡乃得去
 其水又東入濕水濕水又東逕燕王陵南陵有伏道
 西北出薊城中景明中造浮圖建利當作/刹窮泉掘得
 此道王府所禁莫有尋者通城西北大陵而是二基
 趾盤固猶自髙壯竟不知何王陵濕水又東南髙梁
 之水注焉水出薊城西北平地泉東注逕燕王陵北
 又東逕薊城北又東南流魏氏土地記曰薊東一十
[013-30b]
 里有髙梁之水者其水又東南入濕水也
又東至漁陽雍奴縣西今為順天/府武清縣入笥溝
 漢光武建武二年封潁川太守寇恂為雍奴侯魏遣
 張郃樂進圍雍奴即此城矣笥溝水之别名也魏氏
 土地記曰清泉河上承桑乾河東流與潞河合濕水
 東入漁陽所在枝分故俗諺云髙梁無上源清泉無
 下尾盖以髙梁㣲涓淺薄裁足津通憑藉涓流方成
 川甽清泉至潞所在分流更為㣲津散漫難尋故也
[013-31a]
 
 
 
 
 
 
 
 
[013-31b]
 
 
 
 
 
 
 
 水經注集釋訂訛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