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集釋訂訛卷二
歸安沈炳巽撰
河水二
河水又南入葱嶺山
河水重源有三非為二也一源西出身董氏云身/他本作捐毒
之國葱嶺之上西去休循二百餘里皆故塞種也南
屬葱嶺髙千里西河舊事曰葱嶺在敦煌西八千里
[002-1b]
其山髙大上生葱故曰葱嶺也河源潜發其嶺分為
二水一水西逕休循國南在葱嶺西郭義恭廣志曰
休循國居葱嶺其山多大葱又逕難兠國北北接休
循西南去罽賔國三百四十里
河水又西逕罽賔國北
月氏之破塞王南君罽賔治循鮮城土地平和無所
不有金銀珍寳異畜竒物踰於中夏大國也山有
大頭痛小頭痛之山赤土身熱之坂人畜同然按漢/書西
[002-2a]
域𫝊罽賔國又歴大頭痛小頭痛之山赤土身/熱之阪令人身熱無色頭痛嘔吐驢畜盡然
河水又西逕月氏國南
治監氏城其俗與安息同匈奴冐頓單于破月氏殺
其王以頭為飲器國遂分逺過大宛按漢書西域𫝊/作乃逺去過大
宛/西居大夏為大月氏其餘小衆不能去者共保南
山羌中號小月氏故有大月氏小月氏之名也
又西逕安息南
城臨媯水地方數千里最大國也有商賈車船行旁
[002-2b]
國原本此下係西逕陀衛國注/錯簡于此今從朱本改正畫革旁行為書記也
按漢書西域傳安息國臨媯水商賈車船行旁國書/革旁行為書記則畫字當作書也字衍師古注曰今
西方胡國及南方材邑之徒書皆/横行不直下也革謂皮之不柔者
河水與蜺羅跂禘水同注雷翥海
釋氏西域記曰蜺羅跂禘出阿耨逹山西之北逕于
闐國漢書西域𫝊曰于闐以西水皆西流注于西海
又西逕四大塔北
釋法顯所謂竺糺一作/刹尸羅國漢言截頭也佛為菩
[002-3a]
薩時以頭施人故因名國國東有投身飼一作/餧餓虎
處皆起塔
又西逕陀衛國北
是阿育王子法益所治邑佛為菩薩時亦於此國以
眼施人其處亦起大塔又有佛樓沙國天帝釋變為
牧牛小児聚土為佛塔法王因而成大塔所謂四大
塔也法顯𫝊曰國有佛鉢月氏王大興兵衆来伐此
國欲持鉢去置鉢象上象不能進更作四輪車載鉢
[002-3b]
八象共牽復不進王知鉢縁未至於是起塔留鉢供
養鉢容二斗雜色而黒多四際分明厚可二分甚光
澤貧人以少華投中便滿富人以多華供養正復百
千萬斛終亦不滿佛圖曰佛鉢青玉也受三斗許彼
國寳之供養時願終日香華不滿則如言願一把滿
則亦便如言又按道人竺法維所説佛鉢在大月氏
國起浮圖髙三十丈七層鉢處第二層金絡絡鎖懸
鉢鉢是青石或云懸鉢虚空須菩提置鉢在金杋當/是
[002-4a]
杌/上佛一足跡與鉢共在一處國王臣民悉持梵香
七寶璧玉供養塔跡佛牙袈裟頂相舍利悉在佛樓
沙國釋氏西域記曰㨗陀越王城西北有鉢吐羅越
城佛袈裟王城也東有寺重復尋川水西北十里有
河歩羅龍淵疑有/譌脫佛到上浣衣處浣石尚存其水至
安息注雷翥海又曰㨗陀越西西海中有安息國竺
枝扶南記曰安息國去私訶條國二萬里國土臨海
上即漢書天竺安息國也戸近百萬最大國也漢書
[002-4b]
西域𫝊又云梨軒當是犁靬/靬音軒條支臨西海長老𫝊聞
條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嘗見自條支乘水西行可百
餘日近可十日按漢書無可/十日三字日所入也或河水所通
西海矣故凉土異物志曰葱嶺之水分流東西西入
大海東為河源禹記所云崑崙者焉張騫使大宛而
窮河源謂極於此而不逹於崑崙者也河水自葱嶺
分源東逕伽舍羅國釋氏西域記曰有國名伽舍羅
逝此國狹小而縂萬國之要道無不由城南有水東
[002-5a]
北流出羅逝西山山即葱嶺也逕岐沙谷出谷分為
二水一水東流逕無雷國北治盧城俗與其西夜子
合同朱云當作其俗/與西夜子合同又東流逕依䘏國當作依/耐國北去
無雷五百四十里俗同子合又東逕滿犁國治滿犁
谷北去漢書/作至䟽勒五百五十里俗與子合同
河水又東逕皮山國北
治皮山之城西北去莎車三百八十里
其一源出于闐國南山北流與葱嶺河合東注蒲昌海
[002-5b]
河水又東與于闐河合朱云按玉海引水經其一源以/下至蒲昌海是經文河水又東
與于闐河/合是注文
南源𨗳于闐南山俗謂之仇摩置自置北流逕于闐
國西治西域按漢書當/是西城上多玉石西去皮山三百八
十里東去陽闗五千餘里釋法顯自烏帝西南行朱/云
按佛國記作自/□夷西南行路中無人民沙一作/涉行艱難所行之
苦人理莫比在道一月五日得逹于闐其國殷庶民
篤信大乘學威儀齊整器鉢無聲南城二十五里有
[002-6a]
利刹寺中有石鞾石上有足跡彼俗信是辟支佛跡
法顯所不𫝊疑非佛跡也
又西北流注于河
即經所謂北注葱嶺河也
南河又東逕于闐北
釋氏西域記曰河水東流三千里至于闐屈東北流
者也漢書西域𫝊曰于闐以東水皆東流
南河又東逕扞彌國北漢書西域𫝊扞彌/作杆彌注音烏
[002-6b]
治扞彌城西去于闐三百九十里南河又東逕精絶
國北西去扞彌四百六十里
南河又東逕且末國北
又東右會阿耨逹大水釋氏西域記曰阿耨逹山西
北有大水北流注牢蘭海者也其水北流逕且末南
山又北逕且末城西國治且末城西通精絶二千里
東去鄯善七百二十里種五榖兵俗畧與漢同又曰
且末河東北流逕且末北又流而左會南河會流東
[002-7a]
逝通為注濵河注濵又東逕鄯善國北治伊循城故
樓蘭之地也樓蘭王不恭於漢元鳯四年霍光使平
樂監傅介子刺殺之更立後王漢又立其前王質子
尉屠為王原本譌/作主更名其國為鄯善百官祖道横音/光
門其王自請天子曰漢書無/其字身在漢乆恐為前王子
所害國有伊循城土地肥美願遣将屯田積粟令得
依威重遂置田以鎮撫之敦煌索勱何氏云索勱事/他無所考疑其
上有/脱文字彦義有才畧刺史毛奕表行貳師将軍将酒
[002-7b]
泉敦煌兵千人至樓蘭屯田起白屋召鄯善馬耆龜
兹三國兵各千横㫁注濵河河㫁之日水奮勢激波
淩冐隄勱厲聲曰王遵建節河堤不溢王霸精誠呼
沱不流水德神明古今一也勱躬禱祀水猶未減乃
列陣被仗鼔譟讙叫且刺且射大戰三日水乃迴減
灌浸沃衍胡人稱神屯田三年積粟百萬威服外國
其水東注澤澤在樓蘭國北扞泥城其俗謂之東故
城去陽闗千三百里當從漢書/作六百里西北去烏壘千七百
[002-8a]
五十里按漢書作去都䕶治/所千七百八十五里至黒山國一千三百六
十五里按漢書作至山國千八百六十五里師古曰/此國山居故名山國也據此則黒字屬衍文
三百當/作八百西北至車師千八百九十里土地沙鹵少田
仰穀傍國出玉按漢書國下/更有一國字多葭葦檉栁胡桐白草
國在東垂當白龍堆乏水草常主發𨗳負水擔粮迎
送漢使故彼俗謂是海為牢蘭海也釋氏西域記曰
南河自于闐東於衍/字北三千里至鄯善入牢蘭海者
也北河自岐沙東分南河即釋氏西域記所謂二支
[002-8b]
北流逕屈茨烏夷鄯善入牢蘭海者也
北河又東北流分為二水枝流出焉北河自踈勒逕流
南河之北
漢書釋氏西域𫝊曰按漢書無所謂釋氏西域𫝊且/無此文則漢書二字是衍文𫝊
當作/記葱嶺以東南北有山相距千餘里東西六千里
河出其中暨于温宿之南左合枝水上承北河于踈
勒之東西北流逕踈勒國又東北與踈勒北山水合
水出北谿東南流逕踈勒城下南去莎車五百六十
[002-9a]
里有市列當大月氏大宛康居道釋氏西域記曰此/句
衍國有佛浴床赤真檀木作之方四尺王于宫中供
養漢永平十八年耿恭以戊巳校尉為匈奴左鹿蠡
王所逼恭以此城側澗傍水按後漢書耿恭傳作恭/以䟽勒有澗水可固今
云側澗傍水/似有脱誤自金蒲遷居此城匈奴又來攻之壅絶
澗水恭於城中穿井深一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
笮馬糞汁飲之恭乃仰天嘆曰昔貳師㧞佩刀刺山
飛泉湧出今漢德神明豈有窮哉整衣服向井再拜
[002-9b]
為吏士禱之有頃水泉奔出衆稱萬嵗乃揚水示之
虜以為神遂即引去後車師叛與匈奴攻恭食盡窮
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恭與士卒同死生原本漏/卒字咸
無二心圍恭不能下闗寵上書求救建初元年明帝
納司徒鮑昱之言按建初乃肅宗章帝/年號今云明帝似誤遣兵救之至
栁中以校尉闗寵分兵入髙昌壁攻交河城車師降
遣恭軍吏范羌将兵二千人迎恭遇大雪丈餘僅能
至城中夜聞兵馬大恐羌遥呼曰我范羌也城中皆
[002-10a]
稱萬嵗開門相持涕泣尚有二十六人衣屨穿决形
容枯槁相依而還按後漢書耿恭𫝊比此較詳附録/於後○單于益兵圍恭不能下初
闗寵上書求救時肅宗新即位乃詔公卿㑹議司空/第五倫以為不宜救司徒鮑昱議曰今使人于危難
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内則傷死難之臣/誠令權時後無邊事可也匈奴如復犯㓂為陛下将
何以使将帝然之遣兵救之建初元年正月會栁中/撃車師攻交河城車師復降先是恭遣軍吏范羌至
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隨所遣兵出塞羌固請迎恭/諸将不敢前乃分兵三千人與羌從山北迎恭遇大
雪丈餘軍僅能至城中夜聞兵馬聲以為虜大驚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漢遣軍迎校尉耳城中皆稱萬
嵗開門共持涕泣明日遂相隨俱歸虜兵追之且戰/且行發踈勒時尚有二十六人隨路死没三月至玉
[002-10b]
門唯餘十三人衣屨穿决形容枮槁/中郎将鄭衆為恭以下洗沐易衣冠
北河又東逕莎車國南
治莎車城西南去蒲犁一百四十里漢書作七/百四十里漢武
帝開西域田于此疑當作屯/田于此有鐵山出青玉
北河之東南逕温宿國
治温宿城土地物類與鄯善同北至烏孫赤谷六百
一十里東通姑墨二百七十里於此枝河右入北河
北河又東逕姑墨國南
[002-11a]
入姑墨川水注之導姑墨西北赤沙山東南流逕姑
墨國西治南至于闐馬行十五日土出銅鐵及雌黄
其水又東南流右注北波河又東逕龜兹國南又東
左合龜兹川水有二源西源出北大山南釋氏西域
記曰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則火光晝日但烟人取
此山石炭冶此山鐵恒充三十六國用故郭義恭廣
志龜兹能鑄冶其水南流逕赤沙山釋氏西域記曰
國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雀離大清凈又出山東南
[002-11b]
流枝水左𣲖焉又東南水流三分右二水俱東南流
注此河又東川水龜兹東北赤沙積梨南流何氏云/句讀未
詳/枝水右出西南入龜兹城音屈茨也故延城矣漢/書
有龜兹西域記有屈茨酈注/合而詁之謂龜兹即屈茨也西去姑墨六百七十里
川水又東南流逕于輪臺之東也昔漢武帝初通西
域置校尉屯田于此搜粟都尉桑𢎞羊奏言故輪臺
以東地廣饒水草有溉田五千頃以上其處温和田
美可益通溝渠種五穀收穫與中國同時匈奴弱不
[002-12a]
敢近西域於是徙莎車相去千餘里即是臺也其水
又東南流右㑹西川枝水水有二源俱受西川東流
逕龜兹城南合為一水水間有故城盖屯校所守也
其水東南注東川東川水又東南逕烏壘國南治烏
壘城西去龜兹三百五十里東去玉門陽闗二千七
百四十八里與渠犂田官相近土地肥饒於西域為
中故都䕶治焉漢使持節鄭吉并䕶北道故號都䕶
都䕶之起自吉置也漢書注師古曰都猶總/也言總䕶南北諸道其水又
[002-12b]
東南注大河大河又東右㑹敦薨之水其水出焉耆
之北敦薨之山在匈奴之西烏孫之東山海經曰敦
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出于崑崙之東北隅
實惟河源者也二源俱道西源東流分為二水西南
流出於焉耆之西經流焉耆之野屈南疑當/作而東南流
注於敦薨之渚右水東南流又分為二左右焉耆之
國城居四水之中在河水之洲治員渠城西去烏壘
三百里南㑹兩水同注敦薨之浦東源東南流分為
[002-13a]
二水但澗瀾雙引洪湍濬發俱東南流逕出焉耆之
東導于危須城西西去焉耆百里又東南流注于敦
薨之藪川流所積渾水斯漲溢而為海史記曰焉耆
近海多魚鳥東北隔大山與車師接敦薨之水自西
海逕尉犁國國治黎域治下脱尉字黎當/作犂域當是城西去都䕶
治所三百里北去焉耆百里其水又西出沙山鐵闗
谷又西南流連城别注裂以為田桑𢎞羊曰臣愚以
為連城以西可遣屯田以威西國即此處也漢書西/域𫝊云
[002-13b]
自敦煌西至鹽澤徃徃起亭而輪臺渠犂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䕶以給使于外國者其
水又屈而南逕渠犂國西故史記曰西有大河即斯
水也又東南流逕渠犂國治渠犂城西北去烏壘三
百四十里漢武帝通西域屯渠犂即此處也南與精
絶接北與尉犂接又南流注于河山海經曰敦薨之
水西流注於泑澤盖亂河流自西南注也河水又東
逕墨山國南治墨山城西至尉犂二百四十里
河水又東逕注賔城南又東逕樓蘭城南而東注
[002-14a]
盖發田土所屯故城禪疑當/作擅國名耳
河水又東注於泑澤
即經所謂蒲昌海也水積鄯善之東北龍城之西南
龍城故姜賴之靈朱云當/作虚胡之大國也蒲海溢盪覆
其國城基尚存而至何氏云二/字疑誤元晨發西門暮逹東
門澮何氏云以下/必有脱誤其岸岸疑當作/崖岸餘溜風吹稍成龍
形皆西面向海因名龍城地廣千里皆為鹽而剛堅
也朱云此注譌錯難以意通據御覧所引凉州異物/志云姜賴之虚今稱龍城恒溪無道以感天庭上
[002-14b]
帝赫怒海溢盪傾剛鹵千里蒺藜之/形其下有鹽累碁而生即此事也行人所逕畜産
皆布氊臥之掘發其下有大鹽方如巨桃以次相累
類霧氣雲浮寡見星日少禽多鬼怪西接鄯善東連
三沙為海之北隘矣故蒲昌亦有鹽澤之稱也山海
經曰不周之山注云此山形有缺不周匝處因/名云西北不周風自此山出北望
諸毗之山臨彼岳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之所潜也
其源渾渾泡泡者也注云河南出崑崙潜行地下至/葱嶺出于闐國復分流岐出合
而東流注泑澤已復潜行南出于積石山而為中國/河也名泑澤即蒲澤一名蒲昌海廣三四百里其水
[002-15a]
停冬夏不増減去玉門關三百餘里即河之重源/所謂潜行也渾渾泡泡水濆涌之聲也衮咆二音東
去玉門闗一千三百里按上郭注作/三百餘里廣袤四百里其
水澄渟冬夏不減其中洄湍電轉為隱淪之脉當環
流之上飛禽奮翮于霄中者無不墜於淵波矣即河
水之所潜而出於積石也此下宜從禹貢錐指接前/卷末條又出海外南至積
石山有石門河水冐以/西流經文海蒲昌海也
又東入塞過敦煌酒泉張掖郡南敦煌今肅州西八百/里廢沙州衛酒泉今
肅州衛張掖/今甘州衞
[002-15b]
河自蒲昌有隱淪之證並間闗入塞之始自此經當
求實致也河水重源又發於西塞之外出於積石之
山山海經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冐以西流
是山也萬物無不有焉禹貢所謂導河自積石也
孔頴逹尚書䟽曰釋水云河千里一曲一直則河
從積石北行又東乃南行至於龍門漢書西域𫝊
云河有兩源一出葱嶺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
其河北流與葱嶺河合東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
[002-16a]
鹽澤去玉門陽闗三百餘里廣袤三百里其水停
居冬夏不増減皆以為潜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為
中國河 禹貢錐指曰導者循行之謂先儒皆以
為施功故其説多誤洪水為帝都切近之災龍門
未闢而先從事於積石舍近圖逺無是理也漢志
金城郡河闗縣下云積石山在西南羌中河水行
塞外東北入塞内漢河闗縣今陜西/西寧衞西南塞外西域𫝊云鹽
澤水潜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為中國河後漢縣屬
[002-16b]
隴西郡志云積石山在西南河水出此禹貢之積
石也叚熲𫝊自張掖追西羌且鬭且行四十餘日
至河首積石山出塞二千餘里唐書侯君集等追
吐谷渾王伏允至星宿川又逹柏海北望積石山
觀河源之所出是皆河闗縣西南羌中之積石自
隋大業二年平吐谷渾於赤水城置河源郡以境
有積石山名唐儀鳯二年改置河源軍在鄯州西
百二十里鄯州即西平郡治湟/水縣今為西寧衞治又於澆河故城置
[002-17a]
積石軍在廓州西南百五十里廓州治化城縣其/故城在今西寕衞
南百八十里元和志云積石軍西臨/大澗北據黄河即隋澆河郡所治而積石之名
遂移於塞内杜氏通典云積石山在今西平郡龍
支縣内即禹貢導河積石蔡𫝊承其誤曰地志積
石在金城郡河闗縣西南羌中今鄯州龍支縣界
也閻百詩為之辯曰漢河闗縣宣帝神爵二年置
後梁吕光龍飛二年克河闗凡四百五十七年為
郡縣後沒入吐谷渾遂不復况積石又在其西南
[002-17b]
羌中乎當在漢西海郡之外是真當日大禹導河
處龍支縣近在今西寜衞東南八十里本漢金城
允吾縣地後漢為龍耆音/支城元和志積石山在龍
支縣西九十八里南與河州枹音/孚罕縣分界枹罕
今臨洮府之河州積石山在州西北七十里積石
闗則又在西北百二十里所謂兩山如削河流經
其中是較禹所導之積石河隔千有餘里豈在其
縣界者乎縣界之積石乃小積石山即酈注之唐
[002-18a]
述山耳大小積石之名莫明辯於唐人魏王泰曰
大積石山在吐谷渾界小積石在枹罕縣西北張
守節曰河自鹽澤潜行入吐谷渾界大積石山又
東北流至小積石山李吉甫曰河出積石山西南
羌中今人目彼為大積石此為小積石然則蔡𫝊
當云何曰引地志下當云今鄯州西南塞外山也
漢在羌中唐在吐谷渾界今河州枹罕縣鄯州龍
支縣界有積石山雖河所經非禹所導者按吐谷/渾本遼
[002-18b]
東鮮卑種也在河湟之間即先零燒當諸羌故地/積石在其西南南枕賜支河昔大禹導河自此始
山在西羌之中燒當所居也延熹二年西羌燒當犯
塞䕶羌校尉叚熲討之追出塞至積石山斬首而還
司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濵河首濵下當/有於字左右
居也河水屈而東北流逕於析支之地是為河曲矣
應劭曰禹貢析支屬雍州在河闗之西東去河闗千
餘里羌人所居謂之河曲羌也
後漢書西羌𫝊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
[002-19a]
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闗之西南羌地是也濵
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賜支者禹貢所謂析
支者也南接蜀漢徼外蠻夷西北鄯善車師諸國
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周之犬戎秦之義渠皆其種
也羌無弋爰劍者秦穆公時為秦所執以為奴𨽻
後得亡歸秦人追之藏於巖穴中秦人焚之有景
象如虎為其蔽火得以不死亡入三河間三河即/黄河賜
支河湟/河是也諸羌見其被焚不死怪其神共畏事之推
[002-19b]
以為豪後爰劍種五世至研研最豪健自後以研
為種號十三世至燒當復豪健其子孫更以燒當
為種號 禹貢錐指曰渭按應劭云析支東去河
闗千餘里河首積石南枕析支則縣距此山亦千
餘里可知矣自東晉以後縣為吐谷渾所據遂以
枹罕為華戎之界故唐初太子賢注後漢書誤認
龍支之積石為禹貢之積石後漢桓帝紀延熹二/年燒當等冦隴右䕶
羌校尉叚熲追撃于羅亭破之注云東觀記曰追/到積石山即與羅亭相近今鄯州三年燒當羗叛
[002-20a]
叚熲追撃于積石大破之注云積石山在/今鄯州龍支縣南即禹貢導河積石是也而中葉
已知其非獨杜佑不審耳宋咸平四年真宗指甘
沙伊凉等州圖謂輔臣曰此圖載黄河所出之山
乃在積石外與禹貢所述異盖亦以龍支之積石
為禹迹也蔡氏承誤以釋經學者宗之故元都實
窮河源仍以廓州西南之積石州為積石而至正
中修宋史河渠志亦云黄河自貴德西寧之境至
積石經河州昔郭景純注山海經曰名實相亂莫
[002-20b]
矯其失習非勝是終古不悟此之謂矣漢志馮翊
夏陽縣下云禹貢龍門山在北劉昭注補郡國志
云太史公曰遷生龍門韋昭謂在縣北也水經注
引魏土地記曰梁山北有龍門山後魏志夏陽縣
有龍門山隋改縣曰韓城今陜西西安/府韓城縣也故括地志
云龍門山在韓城縣北五十里此河西之山東與
壺口隔水相望通典云同州韓城綘州龍門二縣
有龍門山即禹所鑿是河東亦有龍門山矣然經
[002-21a]
所謂龍門在雍域不在冀孔䟽謂積石在龍支又
據釋水之文故云至龍門三千餘里然其實不止
於此約計有四千三百餘里若禹貢之積石更在
龍支縣西南塞外一千二百餘里則自積石至於
龍門當有五千五百餘里也龍門以下記河行方
向甚詳而其上絶不言方向蔡𫝊云荒逺其所畧
也今按龍門以上禹功所不加故數千里之河縂
括為一句河自積石東北流至寧夏折而北至廢
[002-21b]
豐州折而東至東受降城折而南方向不一難以
屬辭故略之非為荒逺也河自積石至於龍門所
行皆雍州之域不可謂荒逺宋人見朔方西凉不
入其版圖遂以荒逺目之耳
東北逕歴敦煌酒泉張掖南應劭地理風俗記曰敦
煌酒泉其水甘若酒味故也張掖言張國臂掖以威
戎狄説文曰郡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為百縣縣有四
郡故春秋𫝊曰上大夫縣下大夫郡至秦始置三十
[002-22a]
六郡以監縣矣從邑君聲釋名郡羣也人所羣聚也
黄義仲十三州記曰郡之言君也改公侯之封而言
君者至尊也郡守専權君臣之禮彌崇今郡字君在
其左邑在其右君為元首邑以載民故取名於君謂
之郡漢官曰秦用李斯議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凡郡
或以列國陳魯齊吳是也或以舊邑長沙丹陽何改/楊
是也或以山陵太山山陽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東
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下得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
[002-22b]
樟樹生庭雁門鴈之所育是也或以號令禹合諸侯
大計東冶之山會計國名會稽是也河逕其南而纒
絡逺矣
河水又東自河曲逕西海郡南
漢平帝時王莽秉政欲耀威徳以服逺方諷羌獻西
海之地置西海郡而築五縣焉周海亭燧相望莽簒
政紛亂郡亦廢棄
禹貢錐指曰漢志金城臨羌縣西北塞外有僊海
[002-23a]
鹽池古音西與僊同僊海即西海也一名卑禾羌
海亦曰青海又曰鮮水海趙充國請治湟陿以西
道橋令可至鮮水左右王莽誘塞外羌獻鮮水海
允谷鹽池是也郡治龍夷城在臨羌新縣西三百
十里元和志云鄯州西至西海三百七十里龍夷
城即今西北三百五十里威戎城也今為西寜衛
西塞外地臨羌故城在衞西二百八十里浩亹河
南
[002-23b]
河水又東逕允川而歴大榆小榆谷北
羌迷唐鍾存所居也永元元年按後漢西羌/𫝊當是五年貫友代
聶尚為䕶羌校尉攻迷唐斬獲八百餘級收其熟麥
數萬斛於逢留河上築城以盛其麥作大船於河峽
作橋渡兵迷唐遂逺依河曲永元元年按𫝊當/是九年迷唐
復與鍾存東冦而還十年謁者王信耿譚西擊迷唐
降之詔聼還大小榆谷迷唐種人以漢造浮橋兵來
無時故地不可居復叛居河曲與羌為讐種人與官
[002-24a]
兵擊之允川去迷唐數十營止遣輕兵挑戰因引還
迷唐追之至營因戰迷唐敗走於是西海及大小榆
谷無復聚落隃糜縣名屬/右扶風相曹鳳上言建武以來西
戎數犯法常從燒當種起所以然者以其居大小榆
谷土地肥美又近塞内與諸種相傍南得鍾存以廣
其衆北阻大河因以為固又有西海魚鹽之利繽出
沿河四字譌按𫝊當/是縁山濵水以廣田畜故能强大常雄諸羌
今黨援沮壞按𫝊當作/黨援壞阻親屬離畔其餘勝兵不過數
[002-24b]
百宜及此時建復西海郡縣規固二榆廣設屯田隔
塞羌胡交闗之路殖榖富邊省輸轉之役上拜鳯為
金城西部都尉遂開田二十七部朱箋云後漢書作/開屯田二十七部
列屯/夾河夾河與建威相首尾後羌反乃罷按叚國沙州
記吐谷渾於河上作橋謂之河厲長一百五十步兩
岸累石作基陛節節相次大木縱横更鎮壓兩邊俱
字疑譌或/作徃字來相去三丈並大材以板横次之施鉤欄
甚嚴飾橋在清水川東也
[002-25a]
錐指允川在西寧衞西南塞外大小榆谷即唐之
九曲也東去積石軍三百里水甘草良宜畜牧睿
宗時楊矩為鄯州都督奏請黄河九曲之地以為
金城公主湯沐之所吐蕃既得頓兵畜牧又與唐
境接近自是復叛天寶中哥舒翰為隴右節度使
復收九曲置澆河洮陽二郡髙適作九曲詞以美
其功
乂東過隴西河闗縣北洮從注當/是澆水從東南來流注之
[002-25b]
隴西今臨洮府河/闗縣在今河州西
河水右當是/又逕沙州北段國曰澆河朱云段國沙州/記云洮水與墊
江水俱出嵹臺山而此注説澆/水知經文洮字乃傳冩之誤耳西南一百七十里有
黄沙沙南北一百二十里東西七十里西極大楊川
望黄沙猶若人委干□于地太平御覽引作若/人委乾糒于地都不
生草木蕩然黄沙周迴數百里沙州於是取號焉地
理志曰漢宣帝神爵二年置河闗縣盖取河之闗塞
也風俗通曰百里曰同縂名為縣縣𤣥也首也從系
[002-26a]
倒首與縣易偏矣言當𤣥静徭役也朱云御覧引作/𤣥静平徭役今
本風俗/通缺釋名又曰縣也懸於郡矣按釋名云縣懸/也懸係于郡也黄
義仲十三州記曰縣弦也弦以貞直言下體之居鄰
民之位二句疑誤居或當/作君鄰或當作臨不輕其誓施繩用法不曲
如弦弦聲近縣故以取名今縣字在半也漢帝元年
令天下縣邑城按漢書髙帝紀六年令天/下縣邑城今云元年誤張晏曰令
各自築其城也
河水又東北流入西平郡界左合二川南流入河又東
[002-26b]
北濟川水注之後漢建安中析金城郡臨羌等縣置西/平郡治西都縣後魏置鄭州隋改縣曰
湟水其故城即今西寕衞治元/和志云湟水縣本漢破羌縣也
水西南出濫瀆東北流入大谷謂之大谷水北逕澆
河城西南北流注于河
河水東又逕澆河故城北南凉秃髪烏孤以河南地為/澆河郡治此城唐于此復置
澆河郡其東/為積石軍
有二城東西角倚當作/掎東北去西平二百二十里宋
少帝景平中拜吐谷渾阿豺為安西将軍澆城公即
[002-27a]
此城也宋書吐谷渾阿豺表獻方物詔嘉其/慕義授安西將軍沙州刺史澆河公
河水又東北逕黄川城河水又東逕石城南左合北谷
水
昔段熲擊羌於石城投河墜坑而死者八百餘人即
於此也按後漢書段熲𫝊延熹三年熲追虜至河首/積石山出塞二千餘里分兵擊石城羌斬首
溺死者千六百人與此稍異○後魏石城縣廢帝改/化隆唐改化城廓州治焉元和志云黄河在縣南八
十/里
河水又東北逕黄河城南黄河廣違二城/俱在廓州境内
[002-27b]
西北去西平二百一十七里
河水又東北逕廣違城北又合馬頭川水
水發逺川引納支津北逕城東而北流注于河
河水又東逕邯川城南廢廓州城東南有邯川城秃/髪傉檀所置邯川䕶軍也
城之左右歴谷有三水導自北山南逕邯亭注于河
河水又東臨津溪水注之
水自南山北逕臨津城西而北流注于河
河水又東逕臨津城北白土城南
[002-28a]
十三州志曰左南津西六十里白土城城在大河之
北而為縁河濟渡之處北魏凉州刺史郭淮何氏云/北字衍
淮領雍州/非凉州也破羌遮寒魏志作/遮塞於白土即此處矣臨津/城在
今河州西北一百二十里隋曰臨津闗大業五年自/将伐吐谷渾出臨津闗渡黄河至西平即此城也白
土城在今/西寕衛南
河水又東左會白土川水
水出白土城西北下東南流逕白土城北又東南注
于河
[002-28b]
河水又東北會兩川右合二水
參差夾岸連壤負嶮相望河北有層山山甚靈秀山
峰之上立石數百丈亭亭桀竪競勢爭髙逺望嵾嵾
若攅圖之託霄上其下層巖峭舉壁岸無階懸崖之
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積卷矣而世士罕有津逮者
因謂之積書巖巖堂之内每時見神人往還矣盖鴻
衣羽裳之士練精餌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乃
謂之神鬼彼羌目鬼曰唐述復因名為唐述山指其
[002-29a]
堂宻之居謂之唐述窟其懷道宗𤣥之士皮冠浄髪
之徒亦徃棲託焉故秦州記曰河峽崖傍有二窟一
曰唐述窟髙四十丈西二里有時亮窟髙百丈廣二
十丈深三十丈藏古書五字朱云當/作五笥亮南安人也下
封朱云當/作崖下有水導自是山谿水南注河謂之唐述水
西寜衞東南八十里有龍支故城本漢允吾縣地後/漢置龍耆城和帝以曹鳯為金城西部都尉屯龍耆
是也後魏於此置北金城縣西魏改曰龍支○元和/志積石一名唐述山今名小積石山在鄯州龍支縣
西九十八里河州枹罕縣北七十里黄河/在龍支縣西南六十里枹罕縣北五十里
[002-29b]
河水又東得野亭南
又東北流歷研川謂之研川水又東北注于河謂野
城口
河水又東歷鳯林北鳯林今在河州北隋志枹罕縣有/鳯林山元和志云在縣北三十五
里/
鳯林山名也五巒俱峙耆諺云昔有鳯鳥飛遊五峰
故山有斯目矣秦州記曰枹罕原北名鳯林川川中
則黄河東流也
[002-30a]
河水又東與灕水合
水導源塞外羌中故地理志曰其水出西塞外東北
流歴野虜中逕消銅城西又東逕河列城東考地説
無目盖出自戎方矣左右列水水出西北溪東北流
逕列城北又入灕水城居二水之會也灕水又北逕
可石孤城西西戎之名也又東北石朱云當/是右合黒城
溪水水出西北谿下東南流逕黒城南又東南枝水
左出焉又東南入灕水又東北逕榆城東榆城溪水注
[002-30b]
之水出素和細越西北山下東南流逕于細越川夷
俗鄉名也又東南出狄周峽東南右合黒城溪之枝
津津水上承溪水東北逕黒城東東北注之榆溪又
東南逕榆城南東北注灕水灕水又東北逕石門口
山髙嶮絶對岸若門故峽得厥名矣疑即臯蘭山門
也漢武帝元狩三年驃騎霍去病出隴西至臯蘭應
謂是山之闗塞也漢書音義曰臯蘭應在隴西白石
縣塞外河名也孟康曰山闗名也今是山去河不逺
[002-31a]
故論者疑目河山之間矣灕水又東北臯蘭山水自
山左右翼注灕水灕水又東白石川水注之水出縣
西北下東南流枝津東注焉白石川水又南逕白石
城西而注灕水水又東逕白石縣故城南王莽更曰
順礫闞駰曰白石縣在狄道西北二百八十五里灕
水逕其北今灕水逕東南注之而不出其北也灕水
又東逕白石山北應劭曰白石山在東羅溪注之水
出西南山下東入灕水灕又東左合罕开南谿水出
[002-31b]
罕开西東南流逕罕开南十三州志曰廣大坂在枹
罕西北罕开在焉昔慕容吐谷渾自燕歷隂山西馳
而創居於此灕水又東逕枹罕縣故城南應劭曰故
罕羌侯邑也十三州志曰枹罕縣在郡西二百一十
里灕水在城南門前東過也灕水又東北故城川水
注之水有二源南源出西南山下東北流金細北嶺
北又東北逕一故城南二句疑/有譌誤又東北與北水水會
北源自西南逕故城北右入南水亂流東北注灕水
[002-32a]
灕水又東北左合白石川之枝津水上承白石川東
逕白石城北又東絶罕开溪又東逕枹罕城南又東
入灕水灕水又東北出峽北流注于河地理志曰灕
水出白石縣西塞外東至枹罕入河元和志石門山/在鳯林縣北二
十八里灕水西去縣二百步枹罕故/城即今河州治白石故城在州西
河水又逕左南城南左南城今在/西寕衛東南
十三州志曰石城西一百四十里有左南城者也津
亦取名焉
[002-32b]
大河又東逕赤岸北
即河夾岸也秦州記曰枹罕有河夾岸岸廣四十丈
義熈中乞佛於此河上作飛橋橋髙五十丈三年乃
就河夾岸即今臨洮府河/州西北赤岸戍是也
河水又東洮水注之
地理志曰水在塞外羌中沙州記曰洮水與墊江水
俱出嵹臺山山南即墊江源山東則洮水源山海經
曰白水出蜀郭景純注云從臨洮之西傾山東南流
[002-33a]
入漢而至墊江故段國以為墊江水也洮水同出一
山故知嵹臺西傾之異名也洮水東北流吐谷渾中
吐谷渾者始是東燕慕容之枝庶因氏其字以為首
類之種號也故謂之野虜自洮嵹南北三百里中地
草徧是龍鬚而無樵柴洮水又東北流逕曽城北沙
州記曰嵹城東北三百里有曽城城臨洮水者也建
初二年羌攻南部都尉於臨洮上遣行車騎将軍馬
防與長水校尉耿㳟救之諸羌退聚洮陽即此城也
[002-33b]
曽城即臨潭故/城在今洮州衞洮水又東逕共和山南城在四山中
洮水又東逕迷和城北羌名也又東逕甘枳亭歴望
曲右西南去龍桑二百里洮水又東逕臨洮縣故城
北臨洮縣故城即/今岷州衞治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見長人
受黒玉書于斯水上洮水又東北流屈而逕索西城
西建初二年馬防耿恭從五谿祥谷一作榏/
谷出索
西與羌戰破之築索西城徙隴西南部都尉居之赤
水城亦曰臨洮東城也沙州記曰從東洮至西洮一
[002-34a]
百二十里者也洮水又屈而北逕龍桑城西而西北
流馬防以建初二年從安故五溪出龍桑開通舊路
者也俗名龍城洮水又西北逕歩和亭北步和川水
注之水出西山下東北流出山逕歩和亭北東北注
洮水洮水又北出門峽歴求朱云疑/作東厥川蕈川水注
之水出桑嵐西溪東流歴桑嵐川又東逕蕈川北東
入洮水洮水又北歴峽逕偏橋出夷始梁右合蕈塏
川水東南石底嶺下北歴蕈塏川西北注洮水洮水
[002-34b]
又東北逕桑城東又北會藍川水水源出來歴川西
北溪南流歴川東北流逕藍川歴水城北東入洮水
洮水又北逕外羌城西又北逕和博城東城在山内
左合和博川川水出城西南山下東北逕和博城南
東北注于洮水洮水北逕安故縣故城西地理志曰
隴西之屬縣也十三州志曰縣在郡南四十七里盖
延轉擊狄道安故五谿及羌大破之即此也洮水又
北逕降狄道故城西降狄道故城即今臨洮/府西南狄道故城也闞駰曰
[002-35a]
今曰武始也洮水在城西東北下又北隴水注之即
山海經所謂濫郭注/作槛水也水出鳥鼠山西北髙城嶺
西逕厎宋本作西/逕隴坻其山岸崩落者聲聞數百里故揚
雄稱響若坻頽是也又西北歴白石山下地理志曰
降狄道東有白石山濫水又西北逕武階城南又西
北逕降狄道故城東百官表曰縣有蠻夷謂之道有
公主謂之邑應劭曰反舌左袵不與華同須有譯言
乃通也漢隴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應劭曰有
[002-35b]
隴坻在其東故曰隴西也神仙𫝊曰封君逹隴西人
服煉水銀年百嵗視之如年三十許騎青牛故號青
牛道士王莽更郡縣之名郡曰厭戎縣曰操虜也昔
馬援為隴西太守六年為狄道開渠引水種秔稲而
郡中樂業即此水也濫水又西北流逕注于洮水洮
水右合二水左會大夏川水水出西山二源合合而
亂流逕金栁城南十三州志曰大夏縣西有故金栁
城去縣四十里本都尉治又東北逕大夏縣故城南
[002-36a]
元和志大夏縣西北至河州七十里大夏川水/經縣南去縣十步近志云大夏河即灕水謬也地理
志曰王莽之順夏晉書地道記曰縣有禹廟禹所出
也又東北出山注于洮水洮水又北翼帶三水亂流
北入河地理志曰洮水北至枹罕東入河是也
又東過金城允吾縣北依注北/當作南
金城郡治也漢昭帝始元六年置漢志注應劭曰初/築城得金故曰金
城臣瓉曰稱金取其堅也師古曰一云/以郡在京師西故曰金城金西方之行王莽之西海
也莽又更允吾為循逺縣漢志注應劭曰/允吾音鉛牙河水逕其
[002-36b]
南不在其北南有湟水出塞外東逕西王母石室石
釜西海鹽池北故闞駰曰其西即湟水之源也地理
志曰湟水所出也湟水又東南流逕龍夷城故西零
之地也十三州志曰城在臨羌新縣西三百一十里
王莽納西零之獻以為西海郡治此城湟水又東逕
卑禾羌海北有鹽池闞駰曰縣西有卑禾羌海者也
世謂之青海東去西平二百五十里湟水東流逕湟
中城北故小月氏之地也十三州志曰西平張掖之
[002-37a]
間大月氏之别小月氏之國范曄後漢書曰湟中月
氏胡者其王為匈奴所殺餘種分散西踰葱嶺其弱
者南入山從羌居止故受小月氏之名也後漢西羌
𫝊曰羌無弋爰劔者秦厲公時以奴𨽻亡入三河羌
為神推以為豪河湟之間多禽獸以射獵為事遂見
敬信依者甚衆其曽孫忍因留湟中為湟中羌也此/節
録後漢西羌傳殊未明白因附録原文於後羌無弋/爰劔者秦厲公時為秦所拘執以為奴𨽻後得亡歸
而秦人追之急藏于巖穴中得免羌人云爰劔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為其蔽火得以不死遂
[002-37b]
亡入三河間諸羌見其被焚不死怪其神共畏事之/推以為豪河湟間少五榖多禽獸以射獵為事爰劍
教之田畜遂見敬信羌人謂奴為無弋以爰劍嘗為/奴𨽻故因名之其後世世為豪至爰劍曽孫忍時秦
獻公初立欲復穆公之迹兵臨渭首滅/狄䝠戎諸羌畏徙忍及弟舞獨留湟中湟水又東右
控四水道源四溪東北流注于湟湟水又東逕赤城
北而東入經戎峽山右合羌水出西南山下逕䕶羌
城東故䕶羌校尉治又東北逕臨羌城西東北流于
湟湟水又東逕臨羌縣故城北漢武帝元狩元年以
封孫都為侯國按漢書功臣表武帝元封元年封孫/都為臨蔡侯酈云臨羌不知何本又
[002-38a]
按元狩元年别無封/爵今云元狩亦疑誤王莽之監羌也漢志臨羌縣注/莽曰鹽羌今酈
注作鹽羌/未知孰是謂之緩戎城非也湟水又東盧溪水注之
水出西南盧川東北流注于湟水湟水又東逕臨羌
新縣故城南闞駰曰臨羌新縣在郡西百八十里湟
水逕城南也城有東西門西北隅有子城湟水又東
右合溜溪伏溜石杜蠡四川東北流注之左會臨羌
溪水水發新縣西北東南流歷縣北東南入湟水湟
水又東龍駒川水注之水又出西南山下東北流逕
[002-38b]
龍駒城北流注於湟水湟水又東長寧川水注之水
出松山東南流逕晉昌川晉昌川水注之長寕水又
東南養女川水注之水發養女北山有二源皆長湍
逺發南總一川逕養女山謂之養女川闞駰曰長寜
亭北有養女嶺即浩亹之西平之北山也亂流出峽
南逕長寕亭東城有東西門東北隅有金城西平西
北四十里西平上疑脱/在字或去字十三州志曰六十里遠矣長
寜水又東南與二水合水出西山東南流水出南山
[002-39a]
此四字/疑衍上有風伯祠春秋祭之其水東南逕長寕亭
南東入長寜水長寜水又東南流注于湟水湟水又
東牛心川水注之水出南南逺山南南譌上南字/朱本改其字東
北流逕牛心惟東惟字疑誤朱云按太平御覧湟水/條云有養女嶺彼羌多禱而祈女
又有牛心堆皆湟水源/山名則惟字當是堆字又北逕西平亭西東北入湟
水湟水又逕西平城北東城即故亭也漢景帝六年
封隴西太守北地公孫渾邪為侯國按史漢功臣表/俱作平曲今云
西平未/知所本魏黄初中立西平郡慿依故亭増築南西北
[002-39b]
三城以為郡治湟水又東逕土樓南樓北倚山原峰
髙三百尺有若削成樓下有神祠彫牆故壁存焉闞
駰曰西平亭北有土樓神祠者也今在亭東北五里
右則五泉注之泉發西平亭北雁次相綴東北流至
土樓南北入湟水湟水又東右合蔥谷水水有四源
各出一溪亂流注于湟水又東逕東亭北東出漆峽
山峽也東流右則漆谷常溪注之左則甘夷川水入
焉湟水又東安夷川水注之水發遠山西北逕控衆
[002-40a]
川北屈逕安夷城西北東入湟水湟水又東逕安夷
縣故城有東西門去西平亭東七十里闞駰曰四十
里湟水又東左合宜春水水出東北宜春溪西南流
至於安夷南入湟水湟水又東勒且溪水注之水出
縣東南勒且溪北流逕安夷城東而北入湟水湟水
有勒且之名疑即此號也按後漢書耿㳟𫝊恭留擊/諸羌未服者首虜千餘人
獲牛羊數萬頭勒姐燒何羌等十三種數萬人皆詣/恭降此之勒且當即勒姐也姐音紫其外尚有累姐
牢姐彡/姐等種闞駰曰金城河初與浩亹河合又與勒且河
[002-40b]
合者也湟水又東左合承流谷水南入右會逹扶東
西二溪水參差北注亂流東出六山名也東流期頓
雞谷二水北流注之吐□朱云疑/作那孤長門何云句/讀未詳兩
水南流入湟水湟水又東逕樂都城南東流又合來
谷乞斤流二水左會陽非流溪細谷三水東逕破羌
縣故城南應劭曰漢宣帝神爵二年置城省南門十
三州志曰湟水河在南門前東過六谷水自南破羌
川自北左右翼注湟水又東南逕小晉興城北故都
[002-41a]
尉治闞駰曰允吾縣西四十里有小晉興城也湟水
又東與閤門河合即浩亹河也按漢書地理志注浩/亹水出西塞外東至
允吾入湟水孟康曰浩亹音合門師古曰浩音誥浩/水名也亹者水流峽山岸深詩大雅曰鳬鷖在亹亦
其義也今俗呼此水為閤/門河盖疾言之浩為閤耳出西北塞外東入塞逕敦
煌酒泉張掖南東南逕西平之鮮谷塞尉故城南又
東南與湛水合水有二源西水白嶺下東源發于白
岸谷合為一川東南流至霧山注閤門河閤門河又
東逕養女北山北原本/譌作此東南左合南流川水出北山
[002-41b]
南流入于閤門河河又東逕浩亹故城南王莽改曰
興武矣闞駰曰浩讀閤也故亦曰閤門水兩兼其稱
矣又東流注于湟水故地理志曰浩亹水東至允吾
入湟水又東逕允吾縣北為鄭伯津與潤水合按漢/志令
居縣注澗水出西塞外至縣西南/入鄭伯津今云潤水恐是譌字水出縣北令居縣
西北塞外令孟康音連師古/音零原本譌作合南流逕其縣故城西漢
武帝元鼎二年置王莽之罕虜也又逕永登亭西歷
黒石谷南流注鄭伯津湟水又東逕允街縣故城南
[002-42a]
漢宣帝神爵二年置王莽之修逺亭也縣有龍泉出
允街谷泉眼之中水文成蛟龍或試撓破之尋平成
龍畜生将飲者皆畏避而走謂之龍泉下入湟水湟
水又東逕枝陽縣逆水注之水出允吾縣之參街谷
東南流逕街亭城南又東南逕陽非北亭又東南逕
廣武城西故廣武都尉治郭淮破叛羌故無載於此
處也按魏志郭淮𫝊正始八年隴西諸羌相結叛亂/攻圍城邑凉州名胡治無載復叛應之據此則
故字當/是治字城之西南二十許里水西有馬蹄谷漢武帝
[002-42b]
聞大宛有天馬遣李廣利伐之始得此馬有角為竒
故漢賦天馬之歌曰天馬來兮歷無草逕千里兮巡
東道按漢書禮樂志作天馬徠/歴無草逕千里循東道胡馬感北風之思遂
頓羇絶絆驤首而馳晨發京城食時至敦煌北塞外
長鳴而去因名其處曰候馬亭今晉昌郡南及廣武
馬蹄谷盤石上馬跡若踐泥中有自然之形故其俗
號曰天馬徑夷人在邊效刻足有大小之迹體状不
同視之便别逆水又東逕枝陽縣故城南東南入于
[002-43a]
湟水地理志曰逆水允吾東至枝陽入湟河漢書地/理志逆
水出允吾參街/谷東逕枝陽又東流注于金城河即積石之黄河
也闞駰曰河至金城縣謂之金城河隨地為名也釋
氏西域記曰牢蘭海東伏流龍沙堆在屯皇東南四
百里河歩于歩字/疑譌鮮卑山東流至金城為大河出崑
崙崑崙即阿耨逹山也元和志云湟水名湟河亦謂/樂都水出青海東北亂山中
東南流至蘭州西南入黄河按蘭州本漢金城縣允/吾浩亹枝陽今皆在其境州西百二十里有允吾故
城後漢靈帝光和六年金城河/水溢出二十餘里即此河也
[002-43b]
河水又東逕石城南
謂之石城津闞駰曰在金城西北矣今蘭州西/有石城津河水
又東南逕金城縣故城北按故城即/今蘭州治應劭曰初築城
得金故曰金城也漢書集注薛瓉云金者取其堅固
也故墨子有金城湯池之言矣王莽之金屏也世本
曰鯀作城風俗通曰城盛也從土成聲筦子曰内為
之城外為之郭郭外之土開池髙則溝之命之曰金
城十三州志曰大河在金城北門東流有梁泉注之
[002-44a]
出縣之南山按耆舊下疑漏/傳字言梁暉字始娥漢大将
軍梁冀後冀誅入羌後其祖父為羌所推為渠帥而
居北城土荒民亂暉将移居枹罕出頓此山為羣羌
圍廹無水暉以所執榆鞭竪地以青羊祈山神泉湧
出榆木成林其水自縣北流注于河也
又東過榆中縣北榆中今在/蘭州東北
昔䝉恬為秦北逐戎人開榆中之地按地理志曰金
城郡之屬縣也故徐廣史記音義曰榆中在金城即
[002-44b]
阮嗣宗勸進文所謂榆中以南者也
又東過天水北界
菀川水出勇士縣之子城南山東北流歷此城川疑/作
成/世謂之子城川又北逕牧師菀故漢牧菀之地也
羌豪迷吾等萬餘人到襄武首陽平襄勇士至抄此
菀焉此句疑有譌誤/朱云焉疑作馬焚燒亭驛即此處也又曰菀川
水地為龍馬之沃土故馬援請與田戸中分以自給
也有東西二菀城相去七里西城即乞佛所都也又
[002-45a]
北入于河也今靖遠衛西有菀川城黄河自蘭州界/東北流越亂山中二百餘里入衞界始
瀉落巨川如瀑布然土/沿山引水灌田甚廣
又北過武威媪圍縣東北
河水逕其界東北流縣西南有泉源東逕其縣南又
東北入河也今寜夏中衞西南有温圍水下流入黄/河通鑑晉咸寧五年馬隆討凉州鮮卑
渡温圍水胡三省曰漢武威郡有/媪圍縣此水或因以名媪譌温也
又東北過天水勇士縣北今靖逺衞西二百/里有勇士縣故城
地理志曰蒲福也屬國都尉治蒲福當作滿福前漢/地志勇士縣注屬國
[002-45b]
都尉治/滿福王莽更名之曰紀德水出縣山世謂之二十
八渡水東北流溪澗縈曲途出其中逕二十八渡行
者勤于遡涉故因名焉北逕其縣而下注河又有赤
曄川水南出赤蒿谷北流逕赤曄川又北逕牛官川
又北逕義城西北北流歴三城川而北流注于河也
又東北過安定北界麥田山河水東北流逕安定祖厲
縣故城西北漢志注應劭曰祖音/罝師古曰厲音賴
漢武帝元鼎五年幸雍遂踰隴登空同西臨祖厲河
[002-46a]
而還即于此也空同山名在今平/凉府城西三十里王莽更名之曰鄉
禮也李斐曰音賴又東北祖厲川水注之水出祖厲
南山北流逕祖厲縣而西北流注于河水祖厲故城/在今靖逺
衞西南一百三十里麥田城在靖逺衞北晉咸和四/年乞伏述延見趙亡懼自苑川遷于麥田即此○按
晉書載記及十六國春秋俱云述延死子傉大寒立/會石勒滅劉曜懼而遷于麥田則遷者乃述延之子
傉大寒非/述延也
河水又東北逕麥田城西又北與麥田泉水合
水出城西北西南流注于河
[002-46b]
河水又東北逕麥田山西一云宋鈔本西/下有谷川二字
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
河水又東北逕于黒城北又東北髙平川水注之
即若水也水出髙平大壟山若水谷建武八年世祖
征隗囂漢從髙平第一若水谷入即是谷也按髙平/第一乃
城名漢志/屬安定郡東北流逕髙平縣故城東漢武帝元鼎三
年疑脱/置字安定郡治也王莽更名其縣曰鋪睦西十里
有獨阜阜上有故臺臺側有風伯壇故世俗呼此阜
[002-47a]
為風堆元和志秦長城在髙平縣北十里今平凉府/荘浪縣西二十里有苦水川自靜寜流入又
北入鎮原界為髙平川髙平故城在今平凉/府固原州西二里明一統志云在鎮原縣東其水東
北龍泉水注之水出縣東北七里龍泉東北流注髙
平川川水又北出秦城秦下疑/脱長字長城在縣北一十五
里又西北流逕東西二太朱云太/字疑誤婁故城門北合一
水水有五源咸出隴山西東水發源縣西南二十六
里湫淵淵在四山中湫水北流西北出長城北與次
水會水出縣西南四十里長城西山中北流逕魏行
[002-47b]
宫故殿東又北次水注之出縣西南四十里山中北
流逕行宫故殿西又北合次水水出縣西南四十八
里東北流又與次水合水出縣西南六十里醎陽山
東北流左會右疑譌或/是若水總為一川東逕西婁北東
注若水段熲為護羌校尉於安定髙平若水討先零
斬首八千級於是水之上若水又北與石門水合水
有五源東水導源髙平縣西八十里西北流次水注
之水出縣西百二十里如州泉東北流右入東水亂
[002-48a]
流左會三川參差相得東北同為一川混濤歷峽峽
即隴山之北垂也謂之石門口水曰石門水在縣西
北八十餘里石門之水又東北注高平川川水又北
自延水注之西出自延溪東流歷峡謂之自延口縣
之西北一百里又東北逕延城南東入髙平川川水
又北逕亷城東按地理志曰北地有亷城縣闞駰言
在富平北自昔匈奴侵漢新秦之土率為狄場故城
舊壁盡從故目地理淪移不可復識當是世人誤證
[002-48b]
也川水又北若水注之水發縣東北百里山流注髙
平髙平又北逕三水縣西肥水注之水出髙平縣西
北二百里牽條山西東北流與若勃溪水合有二源
縂歸一瀆東北流入肥肥水又東北流違泉水注焉
泉流所發導于若勃溪東東北流入肥肥水又東北
出峽注于髙平川水東有山山東有三水縣故城本
屬國都尉治王莽之廣延亭也西南去安定郡三百
四十里侍郎張奐為安定屬國都尉治此按後漢書/張奐𫝊奐
[002-49a]
以舉賢良對䇿第一拜議郎永夀元年遷/安定屬國都尉今云侍郎恐誤當是議郎羌有獻金
馬者奐召主簿張祁入於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馬如
羊不以入廏使金如粟不以入懷盡還不受威化大
行縣東有温泉温泉東有鹽池故地理志曰縣有鹽
官今於城之東北有故城城北有三泉疑即縣之鹽
官也髙平川水又北入於河
河水又東北逕眴卷縣故城應劭曰眴音旬日之旬卷/音箘輅之箘故城在今寜
夏中衞東唐為/靈州鳴沙縣地
[002-49b]
地理志曰河水别出為河溝東至富平北入河河水
於此有上河之名也
水經注集釋訂訛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