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02 荀子-周-荀況 (tls)



[031-1a]

31 哀公篇第三十一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吾欲論吾國之士,
與之治國,
敢問何如取之邪?」
孔子對曰:
「生今之世,
志古之道,
居今之俗,
服古之服,


舍此而為非者,
不亦鮮乎!」
哀公曰:
「然則夫章甫、絇屨、
紳帶而搢笏者,
此皆賢乎?」
孔子對曰:
「不必然。
夫端衣、玄裳、
絻而乘路者,
志不在於食葷;
斬衰、菅屨、
杖而啜粥者,
志不在於酒肉。


生今之世,
志古之道,
居今之俗,
服古之服,
舍此而為非者,
雖有、
不亦鮮乎!」
哀公曰:
「善。」[031-2a]


孔子曰:
「人有五儀:
有庸人,
有士,
有君子,
有賢人,
有大聖。」
哀公曰:
「敢問何如斯可謂庸人矣?」


孔子對曰:
「所謂庸人者,
口不能道善言,
心不知邑邑;
不知選賢人善士而託其身焉以為己憂,
動行不知所務,
止立不知所定;
日選擇於物,
不知所貴;
從物如流,
不知所歸;
五鑿為正,
心從而壞;
如此,
則可謂庸人矣。」[031-3a]


哀公曰:
「善!
敢問何如斯可謂士矣?」
孔子對曰:
「所謂士者,
雖不能盡道術,
必有率也:
雖不能徧美善,
必有處也。
是故知不務多,
務審其所知;
言不務多,
務審其所謂;
行不務多,
務審其所由。


故知既已知之矣,
言既已謂之矣,
行既已由之矣,
則若性命肌膚之不可易也。
故富貴不足以益也,
卑賤不足以損也,
如此,
則可謂士也。」[031-4a]


哀公曰:
「善!
敢問何如斯可謂之君子矣?」
孔子對曰:
「所謂君子者,
言忠信
而心不德,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
思慮明通而辭不爭,
故猶然如將可及者,
君子也。」
哀公曰:
「善!
敢問何如斯可謂賢人矣?」


孔子對曰:
「所謂賢人者,
行中規繩
而不傷於本,
言足法於天下
而不傷於身,
富有天下
而無怨財,
布施天下
而不病貧,
如此,
則謂賢人矣。」[031-5a]


哀公曰:
「善!
敢問何如斯可謂大聖矣?」
孔子對曰:
「所謂大聖者,
知通乎大道,
應變而不窮,
辨乎萬物之情性者也。
大道者、
所以變化
遂成萬物也,
情性者、
所以理然不、取舍也。


是故其事大辨乎天地,
明察乎日月,
總要萬物於風雨,
繆繆肫肫,
其事不可循,
若天之嗣,
其事不可識,
百姓淡然不識其鄰,
若此,
則可謂大聖矣。」
哀公曰:
「善!」[031-6a]


魯哀公問舜冠於孔子,
孔子不對。
三問,
不對。
哀公曰:
「寡人問舜冠於子,
何以不言也?」


孔子對曰:
「古之王者,
有務而拘領者矣,
其政好生而惡殺焉,
是以鳳在列樹,
麟在郊野,
烏鵲之巢可俯而窺也。
君不此問而問舜冠,
所以不對也。」[031-7a]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寡人生於深宮之中,
長於婦人之手,
寡人未嘗知哀也,
未嘗知憂也,
未嘗知勞也,
未嘗知懼也,
未嘗知危也。」


孔子曰:
「君之所問,
聖君之問也。
丘、
小人也,
何足以知之?」
曰:
「非吾子無所聞之也。」
孔子曰:
「君入廟門而右,
登自胙階,
仰視榱棟,
俛見几筵,
其器存,
其人亡,


君以此思哀,
則哀將焉而不至矣!
君昧爽而櫛冠,
平明而聽朝,
一物不應,
亂之端也,
君以此思憂,
則憂將焉而不至矣!
君平明而聽朝,
日昃而退,
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
君以此思勞,
則勞將焉而不至矣!


君出魯之四門
以望魯四郊,
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
君以此思懼,
則懼將焉而不至矣!
且丘聞之: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則載舟,
水則覆舟;
君以此思危,
則危將焉而不至矣!」[031-8a]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紳、委、章甫,
有益於仁乎?」
孔子蹴然曰:
「君號然也!
資衰、苴杖者不聽樂,
非耳不能聞也,
服使然也。
黼衣、黻裳者不茹葷,
非口不能味也,
服使然也。
且丘聞之,
好肆不守折,
長不為市。
竊其有益與其無益,


君其知之矣。」


[031-9a]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請問取人?」
孔子對曰:
「無取健,
無取詌,
無取口啍。
健、
貪也,
詌、
亂也,
口啍、
誕也。
故弓調而後求勁焉,
馬服而後求良焉,
士信愨而後求知能焉。


士不信愨而有多知能,
譬之其豺狼也,
不可以身尒也。
語曰:
『桓公用其賊,
文公用其盜。』
故明主任計不信怒,
闇主信怒不任計。
計勝怒則強,
怒勝計則亡。」[031-10a]


定公問於顏淵曰:
「子亦聞東野畢之善馭乎?」
顏淵對曰:
「善則善矣。
雖然,
其馬將失。」
定公不悅,
入謂左右曰:
「君子固讒人乎?」
三日而校來謁,
曰:
「東野畢之馬失。
兩驂列,
兩服入廄。」


定公越席而起,曰:
「趨駕召顏淵!」
顏淵至,
定公曰:
「前日,寡人問吾子,
吾子曰:
『東野畢之馭,
善則善矣。
雖然,
其馬將失。』
不識吾子何以知之?」


顏淵對曰:
「臣以政知之,
昔舜巧於使民
而造父巧於使馬。
舜不窮其民,
造父不窮其馬,
是以舜無失民,
造父無失馬也。
今東野畢之馭也,
上車執轡,
銜體正矣;
步驟馳騁,
朝禮畢矣;


歷險致遠,
馬力盡矣。
然猶求馬不已,
是以知之也。」
定公曰:
「善!
可得少進乎?」
顏淵對曰:
「臣聞之:
鳥窮則啄,
獸窮則攫,
人窮則詐。
自古及今,
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