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非相篇第五
相(人)
古之人無有也,
學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
今之世,梁有唐舉,
相人之形狀顏色
而知其吉凶妖祥,
世俗稱之。
古之人無有也,
學者不道也。
故相形不如論心,
論心不如擇術。
形不勝心,
心不勝術。
術正而心順,
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
無害為君子也;
形相雖善而心術惡,
無害為小人也。
君子之謂吉,
小人之謂凶。
故長短、小大、
善惡形相,
非吉凶也。
古之人無有也,
學者不道也。
[005-2a]
蓋帝堯長,
帝舜短;
文王長,
周公短;
仲尼長,
子弓短。
昔者,衛靈公有臣曰公孫呂,
身長七尺,
面長三尺,
焉廣三寸,
鼻目耳具,
而名動天下。
楚之孫叔敖,
期思之鄙人也,
突禿長左,
軒較之下,
而以楚霸。
葉公子高
微小短瘠,
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白公之亂也,
令尹子西、
司馬子期
皆死焉;
葉公子高入據楚,
誅白公,
定楚國,
如反手爾,
仁義功名善於後世。
故士不揣長,
不揳大,
不權輕重,
亦將志乎心爾。
長短、小大、
美惡形相,
豈論也哉!
且徐偃王之狀,
目可瞻馬;
仲尼之狀,
面如蒙倛;
周公之狀,
身如斷菑;
皋陶之狀,
色如削瓜;
閎夭之狀,
面無見膚;
傅說之狀,
身如植鰭;
伊尹之狀,
面無須麋;
禹跳,湯偏,
堯、舜參牟子,
從者將論志意、
比類文學邪?
直將差長短、
辨美惡,
而相欺傲邪?[005-3a]
古者桀、紂長巨姣美,
天下之傑也,
筋力越勁,
百人之敵也。
然而身死國亡,
為天下大僇,
後世言惡
則必稽焉。
是非容貌之患也,
聞見之不眾,
論議之卑爾。
[005-4a]
今世俗之亂君,
鄉曲之儇子,
莫不美麗姚冶,
奇衣婦飾,
血氣態度擬於女子;
婦人莫不願得以為夫,
處女莫不願得以為士,
棄其親家而欲奔之者,
比肩並起。
然而中君羞以為臣,
中父羞以為子,
中兄羞以為弟,
中人羞以為友;
俄則束乎有司
而戮乎大市,
莫不呼天啼哭,
苦傷其今
而後悔其始。
是非容貌之患也,
聞見之不眾,(
而)論議之卑爾。
然則
從者將孰可也?[005-5a]
人有三不祥:
幼而不肯事長,
賤而不肯事貴,
不肖而不肯事賢,
是人之三不祥也。
人有三必窮:
為上則不能愛下,
為下則好非其上,
是人之一必窮也。
鄉則不若,
偝則謾之,
是人之二必窮也。
智行淺薄,
曲直有以相縣矣,
然而仁人不能推,
知士不能明,
是人之三必窮也。
──人有此數行者,
以為上則必危,
為下則必滅。
《詩》曰:
「雨雪瀌瀌,
宴然聿消。
莫肯下隧,
式居屢驕。」
此之謂也。
[005-6a]
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
曰:
以其有辨也。
飢而欲食,
寒而欲煖,
勞而欲息,
好利而惡害,
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是無待而然者也,
是禹、桀之所同也。
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
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
以其有辨也。
今夫狌狌形笑,
亦二足而毛也,
然而君子啜其羹,
食其胾。
故人之所以為人者,
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
以其有辨也。
夫禽獸有父子
而無父子之親,
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
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於分,
分莫大於禮,
禮莫大於聖王。
聖王有百,
吾孰法焉?(
故)曰:
文久而滅,
節族久而絕,
守法數之有司
極禮而褫。
故曰:
欲觀聖王之跡,
則於其粲然者矣,
後王是也。
彼後王者,
天下之君也,
舍後王而道上古,
譬之是猶舍己之君
而事人之君也。
故曰:
欲觀千歲,
則數今日;
欲知億萬,
則審一二;
欲知上世,
則審周道;
欲知周道,
則審其人、所貴君子。
故曰:
以近知遠,
以一知萬,
以微知明。
此之謂也。
[005-7a]
夫妄人曰:
「古今異情,
其所以治亂者異道。」
而眾人惑焉。
彼眾人者,
愚而無說,
陋而無度者也。
其所見焉,
猶可欺也,
而況於千世之傳也!
妄人者,
門庭之閒,猶可誣欺也,
而況於千世之上乎!
聖人何以不可欺?
曰:
聖人者、
以己度者也。
故以人度人,
以情度情,
以類度類,
以說度功,
以道觀盡,
古今一也。
類不悖,
雖久同理,
故鄉乎邪曲而不迷,
觀乎雜物而不惑,
以此度之。
五帝之外無傳人,
非無賢人也,
久故也。
五帝之中無傳政,
非無善政也,
久故也。
禹、湯有傳政,而不若周之察也,
非無善政也,
久故也。
傳者久則俞略,
近則俞詳,
略則舉大,
詳則舉小。
愚者聞其略而不知其詳,
聞其小而不知其大也,
是以文久而滅,
節族久而絕。
[005-8a]
凡言不合先王,
不順禮義,
謂之姦言;
雖辨,
君子不聽。
法先王,
順禮義,
黨學者,
然而不好言,
不樂言,
則必非誠士也。
故君子之於善也,
志好之,
行安之,
樂言之。
故君子必辯。
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
而君子為甚。
故贈人以言,
重於金石珠玉;
觀人以言,
美於黼黻文章;
聽人以言,
樂於鍾鼓琴瑟。
故君子之於言無厭。
鄙夫反是,
好其實,不䘏其文,
是以終身不免埤汙傭俗。
故《易》曰:
「括囊,無咎無譽。」
腐儒之謂也。
[005-9a]
凡說之難,
以至高遇至卑,
以至治接至亂。
未可直至也,
遠舉則病繆,
近舉則病傭。
善者於是閒也,
亦必遠舉而不繆,
近舉而不傭,
與時遷徙,
與世偃仰,
緩急嬴絀,
府然苦梁匽檃栝之於己也,
曲得所謂焉,
然而不折傷。
故君子之度己則以繩,
接人則用枻。
度己以繩,
故足以為天下法則矣。
接人用枻,
故能寬容,
因眾以成天下之大事矣。
故君子賢而能容罷,
知而能容愚,
博而能容淺,
粹而能容雜,
夫是之謂兼術。
《詩》曰:
「徐方既同,
天子之功。」
此之謂也。
[005-10a]
談說之術:
矜莊以莅之,
端誠以處之,
堅彊以持之,
譬稱以諭之,
分別以明之,
欣驩芬薌以送之,
寶之
珍之,
責之
神之,
如是,則說常無不受。
雖不說人,
人莫不貴,
夫是之謂(為)能貴其所貴。
《傳》曰:
「唯君子為能貴其所貴。」
此之謂也。
[005-11a]
君子必辯。
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
而君子為甚焉。
是以小人辯言險,
君子辯言仁也。
言而非仁之中也,
則其言不若其默也,
其辯不若其吶也;
言而仁之中也,
則好言者上矣,
不好言者下也。
故仁言大矣。
起於上、所以導於下,
政令是也;
起於下、所以忠於上,
謀救是也。
故君子之行仁也無厭。
志好之,
行安之,
樂言之,
故(言)君子必辯。
小辯不如見端,
見端不如(見)本分。
小辯而察,
見端而明,
本分而理,
聖人士君子之分具矣。
有小人之辯者,
有士君子之辯者,
有聖人之辯者:
不先慮,
不早謀,
發之而當,
成文而類,
居錯遷徙,
應變不窮,
是聖人之辯者也。
先慮之,
早謀之,
斯須之言而足聽,
文而致實,
博而黨正,
是士君子之辯者也。
聽其言則辭辨而無統,用其身則多詐而無功,
上不足以順明王,
下不足以和齊百姓,
然而口舌之於
噡唯則節,
足以為奇偉偃卻之屬,
夫是之謂姦人之雄。
聖王起,
所以先誅也。
然後盜賊次之。
盜賊得變,
此不得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