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110 御覽經史講義-清-蔣溥 (master)


[058-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覽經史講義卷二十一
  禮記
 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監察御史臣/劉方藹
  朱子曰言君子修身其要在此三者而其要足以
  安民乃禮之本故以冠篇
  眞德秀曰曲禮一篇為禮記之首而毋不敬一言
[058-1b]
  為曲禮之首盖敬者禮之綱領也曰毋不敬者謂
  身心内外不可使有一毫之不敬也其容貌必端
  嚴而若思其言辭必安定而不遽以此臨民其有
  不安者乎此章凡四言而修身治國之道略備其
  必聖賢之遺言與
  臣/謹按敬者一心之主萬理之根修身之要為政
  之本聖賢之所以為學帝王之所以為治未有外
  乎此者毋不敬則内焉五性以敬而全外焉九容
[058-2a]
  以敬而正成諸百行以敬而無所不純措諸萬事
  以敬而無所不當實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而其徴諸一身與萬物相接者莫要於容貌辭氣
  儼乎若思斯敬形於貌而出入起居罔有不欽發
  號施令罔有不臧由是以主敬之心思入天下之
  民之身家性命曲謀其安全以居敬之貌言感天
  下之民之血氣心知同歸於寧謐而在君子以敬
  作所之心則雖儼若思猶恐或愆於儀而德容不
[058-2b]
  足以為民表則雖安定辭猶恐或愆於言而德音
  不足以為民訓則雖斯民舉安猶恐一夫不獲而
  深予辜之懼故其求安於已安之中彌凛馭朽彌
  畏民碞兢兢業業於無窮而為斯民錫福錫保者
  總以一敬為終始再以其見於帝王之政聖賢之
  言者騐之堯欽明而致時雍舜温恭而臻風動禹
  祇台而成允治湯以聖敬式九圍文以敬止歌孔
  邇武以敬勝頌永清孔子謂修己以敬而安人安
[058-3a]
  百姓子思謂篤恭而天下平程子謂上下一於恭
  敬而天地自位萬物自育此皆以敬致安後先相
  同之㫖也至若顔子之不惰曾子之日省子思戒
  慎恐懼孟子之持其志求放心程子主一之謂敬
  無適之謂一又言整齊嚴肅則心自一朱子敬箴
  謂當事而存靡他其適惟精惟一萬變是監動靜
  弗違表裏交正諸儒用力於敬各言所得實於毋
  不敬之一言互相發焉篇首凡四言而舉内聖外
[058-3b]
  王之學天德王道之全無不畢具宜朱子以為古
  經之言乎
[058-4a]
  禮記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監察御史臣/柴潮生
  臣/謹按敬者德之聚也一心之主宰萬事之權輿
  聖學之所以成始而成終也盖敬則志氣肅志氣
  肅則清明生清明生則百志熙矣發為徳容而儼
  若思發為徳音而安定辭於以安人安百姓不難
  矣故詩以思無邪一言而蔽三百之全禮以毋不
[058-4b]
  敬一言而冐四十九篇之㫖良有以也間嘗稽攷
  經史聖王哲后所以自持於身心之地而古大臣
  之孜孜贊贊所以陳善於君者千載而下如将見
  之堯之聖神文武而史臣頌其徳者首言欽舜之
  重華恊帝而史臣叙其徳者備言恭禹祇徳而文
  命以敷湯日躋而九圍以式文敬止武敬勝成王
  敬毖創業守成卜世久逺此以見生安異質性反
  殊途而徳性之淵涵學問之懋勉存心勅躬用人
[058-5a]
  行政未有不本於此者建元中董仲舒對䇿曰尊
  其所聞則髙明行其所知則光大髙明光大不在
  於他在王心加之意而已願陛下設誠於内而致
  行之唐太宗曰朕上畏皇天之鍳臨下憚羣臣之
  瞻仰兢兢業業猶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徴曰
  此誠致治之要願陛下謹終如始則善矣宋孝宗
  時朱熹入對言一念之頃必察夫天理人欲果天
  理邪則敬以充之而不使少有壅閼果人欲邪則
[058-5b]
  敬以克之而不使少有凝滯推而至於言語動作
  之間用人處事之際無不以是裁之則聖心洞徹
  而天下之事惟所欲為無不如志矣由此觀之自
  古聖君賢臣一堂咨儆莫不本此以勅幾康以惇
  治化者誠有見於敬與肆不容並立出此入彼即
  人心道心之爭於片念而判於幾㣲也是以人無
  衆寡事無小大存之心者必謹毖而勿敢忽本諸
  身者必寅畏而無敢疎凡出入起居寢興食息自
[058-6a]
  至纎至悉以及班朝蒞官理財用人體國經野之
  大始之終之無不載之以兢惕而處之以祇懼則
  一心有主萬善同歸邁三代纘唐虞胥於是乎基
  之矣又何漢唐宋之足云哉
[058-7a]
  禮記
 論辨然後使之任事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禄之爵人
 於朝與士共之
            給事中臣/程盛修
  臣/謹按人主所與共天下者賢才也賢才為天下
  之公物而非己之所得私亦必愜天下之公心而
  非己之所得與古帝王名器之重登進之審其難
  其慎之衷實有如不得已焉者虞廷敷奏以言明
[058-7b]
  試以功車服以庸九官十二牧濟濟師師亮工熙
  績夫以聖人為之君又得聖人為之佐何難髙下
  在心取舍任意猶曰知人則哲惟帝其難反覆諮
  詢期於允當况其下此者乎故論辨而使不輕使
  也任事而爵不輕爵也位定而禄不輕禄也所為
  寛之以程期俟之以嵗月試之以盤根錯節豈故
  為是委曲繁重也哉不如此則人才不出而九重
  之上奔走天下之豪傑而服其心招徠天下之俊
[058-8a]
  良而鼓其氣未有不於始進之時為兢兢者夫詔
  爵授糈而一人悦不如登明選公而千萬人悦升
  於雲霄之上而身受者逾分不如拔之儔伍之中
  而逖聽者饜心爵人於朝與士共之此物此志也
  或曰破格之舉可間行乎破格者所以待英才也
  宇宙之大英才有幾與其破格而長僥倖之風不
  若循例而養恬靜之氣古來唐太宗之用馬周破
  格之最善者而不善用之則三科武舉驟升司諫
[058-8b]
  其流弊可勝言哉是故一嵗九遷四時仕宦非史
  冊之美談也使貪使詐采葑采菲亦權宜之偶見
  也朝進一人焉而天下知其進之故暮退一人焉
  而天下知其退之故進而復退焉天下不以退為
  枉退而復進焉天下不以進為嫌慎之至公之至
  矣人主爵賞予奪一本於天天命有徳五服五章
  非一人意見所得與左右未可諸大夫未可以獨
  斷致其精謀及卿士謀及庶人以兼聽收其益如
[058-9a]
  是而賢才不日蒸日盛以馴致明良喜起之休者
  未之有也
[058-10a]
  禮記
 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賈以觀民之所好惡
             編修臣/丁一燾
  漢鄭康成曰陳詩謂采其詩而視之市典市者賈
  謂物貴賤厚薄也質則用物貴淫則侈物貴
  臣/謹按聖王治天下在厚民之風俗而風俗之厚
  薄徴於民之好惡夫一人端居法宫洗心於宻制
  節謹度既有以清其源而發號施令六服承流陶
[058-10b]
  淑性情使風清俗美逺近之民無有敢作好惡者
  民氣必由是而醇矣然而天下之情偽知之不可
  以不周防之不可以不豫王制廵守之典所以諄
  諄如此也當夫制治之始期以同民風者教之大
  綱則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賔客禮之大經則
  冠婚喪祭鄉飲酒士相見政之大體則飲食衣服
  事為異别度量數制繫之以九兩任之以九職施
  之以十二教保息以養之本俗以安之荒政以聚
[058-11a]
  之勸則鄉三物以賔之懲則鄉八刑以糾之固足
  以養其和平俾謳歌樂利沐膏澤詠勤苦而雍雍
  以成俗若乃處百工於官府藏商賈於市㕓而偽
  飾之禁在於民商工賈者各十有二其詳雖不可
  殫聞然如圭璧金璋命車命服犧牲戎器不粥於
  市用器不中度布帛精粗不中幅數廣狹不中量
  不粥於市姦色亂正錦文珠玉成器不粥於市五
  榖果木禽獸魚鼈粥於市者各有其制至於命夫
[058-11b]
  過市罰一葢命婦過市罰一帷以防其趨利之漸
  故民之期於市者不過日用之恒需無竒技淫巧
  以蕩其心則好惡之邪何自而啟哉然而民風者
  趨時而漸變者也好惡者悦異而思遷者也聖王
  廵守之期必欲有以觀之而陳詩則命太師納賈
  則命司市何也古之侯國皆有樂官而太師為之
  長其以六徳為本六律為音而教六詩者厥為専
  職故其國之歌詩自國君以及卿士大夫田夫野
[058-12a]
  女之作均在焉爰命陳之或美或刺或志所忻或
  言所苦玩其發端即此可以見彼揆其含意因顯
  可以識㣲而託物感時又皆本於風土觀詩而民
  風暸如指掌則得失可因是而正也司市之職主
  平市賈禁物靡結信以質劑取予以書契其賈或
  上下之因時或低昻之有定皆稽考所必周而有
  簿籍之足據故物之質者侈者好惡所尚則用之
  多寡因之多寡所趨則賈之低昻上下因之命之
[058-12b]
  納賈而民情可見志淫者好必僻而懲禁之法於
  是而施即奢靡之性因是而節由斯二者以觀而
  知聖王坊俗於未染遏淫於至豫其慮民良深逺
  也夫采蕳驅獸其始必有所由倡而積久寖以成
  國俗錦繡被牆其奢必有所自開而衆情踵以相
  矜尚使當陳詩納賈之日甫開而即禁豈其至此
  哉抑臣/觀三代而後漢治猶為近古漢史所載張
  堪守漁陽其童謡曰桑無附枝麥秀兩岐張君為
[058-13a]
  政樂不可支岑熙守東郡其民歌曰我有枳棘岑
  君伐之我有蟊賊岑君遏之狗吠不驚足下生氂
  是亦民風之形於詩者也龔遂以儉約率渤海帶
  刀者使賣刀買牛帶劍者使賣劍買犢由是侈俗
  漸移而郡中有蓄積是其轉移交易亦好惡之可
  徴於市賈者也然則欲觀民者雖無太師之陳詩
  市司之納賈如以風俗人心為先務稗官野史必
  絶其書淫詞艷曲必革其俗省察其登市之物竒
[058-13b]
  淫有禁僭妄有刑侈靡有罰頒之典禮一其耳目
  定其心志其於厚風俗端好惡以成道一風同之
  治豈無補歟
[058-14a]
  禮記
 冢宰制國用必於嵗之杪五榖皆入然後制國用用
 地小大視年之豐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量入以
 為出
            給事中臣/馬宏𤦺
  臣/謹按財賦邦國大本生人之喉命天下治亂安
  危係焉周官太宰以九賦斂財賄以九式均節財
  用其屬有職内有職嵗有職幣總之以司會掌之
[058-14b]
  以司書凡以惜民財經國計下以制有司俾不得
  擅取上以約王后世子俾不得過用也而其要不
  外乎量入為出之一言葢國家事緒日繁嵗出之
  數恒有增而無減而年榖豐耗不一嵗入之數恒
  有減而無增使非通乎盈虚消息而為久逺計将
  一嵗之入僅足供一嵗之出豐年無事雖若可以
  粗安而歉嵗則必至於束手矣又其下者用之不
  給取之益多取之益多則財殫民病而國亦隨之
[058-15a]
  矣所以冢宰制用而必準之以三十年之通葢其
  所規者逺而不求近利常使三年餘一九年餘三
  積之三十年而有十年之餘雖有㐫旱水溢而儲
  備有餘可以補賑貸之所不足此堯湯所以九年
  水七年旱而野無捐瘠國無乏用也後世廢井田
  定額賦罄天下嵗杪之所入大半以之養兵而其
  他經費又遞增遞益而未有已於是常賦之外别
  營私財以待用如漢有大農而復有少府水衡唐
[058-15b]
  有轉運度支而復有瓊林大盈宋有户部三司而
  復有封樁内藏此皆制國用之權不一操之於冢
  宰加以年榖不登兵戈擾攘司計之臣四顧無措
  於是告緡算舟車借商税間架以及經總制錢一
  切罔民取利之具無所不為而悖而入者亦悖而
  出矣夫國家當剏造之初君若臣閲物力之艱難
  莫不約取縮用以期無乏承平既久府庫充溢豐
  亨豫大之説起遂舉累代累嵗之所積不數年而
[058-16a]
  耗之然則三十年之通制國用可為千古積貯備
  荒之法而侈心一生出入無準即三十年之經營
  有一旦掃地耳是以量入為出者經國不易之方
  而戒侈靡謹節度俾冢宰得以舉其職而無或旁
  有以撓之則仍視乎主徳之恭儉云
[058-17a]
  禮記
 冢宰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量入以為出三年耕必
 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
 雖有凶旱水溢民無菜色然後天子食日舉以樂
           侍講學士臣/任啟運
  鄭康成曰通三十年之率當有九年之蓄出謂所
  當給為多不過禮少有所殺也
  孔頴逹曰鄭註給謂給百官賔客及民人為謂造
[058-17b]
  國家器物
  李覯曰先王治田蕩之以溝均之以遂足以禦凶
  旱舍之以列寫之以澮足以禦水溢而猶恃九年
  之蓄待天災之盡也
  馬端臨曰預備不虞古之善政凶旱水溢天變也
  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至三十年之通人力也人
  力備則可以應天災
  陳祥道曰王者樂以天下憂以天下雖水旱而民
[058-18a]
  無菜色天子日舉以樂豈不宜哉
  臣/謹按民為邦本而食為民天古有云終嵗不製
  衣則寒一日不再食則饑饑寒交廹於身而尚能
  無為非者盖寡孟子曰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
  為能故王者誠欲惠安元元必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則非有以經治其所重不可夫
  自古人君亦何嘗不以民食為重而汲汲於足民
  苐不深察乎民足之所自來而徒為一時之補救
[058-18b]
  若漢武移江南下巴蜀之粟以救江陵唐西都不
  稔迺幸東都雖於目前不無少濟然蠲賑不繼旋
  見潰敗則孰若三十年之通先有以預使民足之
  為計得哉嘗考金穰木饑天行自有定數然古者
  雖有不為災誠以政之為豫備者至詳且悉也周
  禮以九職任萬民三農生九榖其首重也他若百
  工飭八材商賈通貨賄嬪婦治絲枲臣妾斂疏材
  閒民轉移執事盖如是則生財之道廼備而又可
[058-19a]
  無坐耗之虞若夫祭祀賔客羞服以及匪頒好用
  則又定以九式雖曰惟王不會而要統於太宰有
  不如式太宰得以均節之毋或有濫費也而猶恐
  九職之民或不勤於職故國語曰社而賦事烝而
  獻功男女効績愆則有辟而猶恐其或侈於用故
  上下異服老少異粮五十始衣帛七十始食肉詩
  曰采荼薪樗食我農夫言老者則食以甘㫖也又
  曰為此春酒以介眉壽書曰厥父母慶洗腆用酒
[058-19b]
  故羣飲有誅當其時内外男女各修其職各安其
  分珠玉錦繡不粥于市衣服飲食不粥于市民生
  不見靡麗之可悦而左道亂政者殺無妖淫邪誕之
  説鼔惑其間以故太和洋溢戾疾不作自無水旱
  間有水旱而荒政十有二條不過散利薄征弛力
  舍禁去幾𤯝禮殺哀蕃樂多昏索鬼神除盗賊而
  已初何嘗有岌然不終日之慮而孜孜焉議蠲議
  賑為哉故餘三餘九誠根本之至計而足民之善
[058-20a]
  道也夫後代之天下猶古之天下後代之地利猶
  古之地利然一遇歉嵗民或不聊生者何歟晁錯
  云地有遺利民有餘力生榖之土未盡墾山澤之
  利未盡出其在漢時有然抑或不僅漢時有然歟
  冀之北土唐虞夏殷之都也邠岐豐鎬周之所興
  關中乃所稱天府之國而古之雍冀多富農今之
  山陜多富賈其名為農者耕耘收穫之法大抵鹵
  莽滅裂曾不若江南之惰農其婦女都無事事故
[058-20b]
  耕桑沃壤半棄為石田矣臣/愚嘗以為西北之民
  宜先使盡地利古溝洫經緯之法誠不易復但勸
  民自為溝塘其所開地即除田賦改塘賦大約塘
  方一畝可濟禾十畝得利多而相效者衆則溝渠
  備而水旱無虞水旱無虞則田事日興而逐末者
  将漸返而歸農又其餘荒棄之地聼民闢墾樹藝
  不收其賦則民更無不踴躍而趨赴者然後簡其
  善農者若古力田之科優其給使教耕耨有成效
[058-21a]
  則畀之官若古田畯之職記曰山林藪澤民有能
  取蔬食者野虞教道之是可倣而行也至若江以
  南地利未嘗不盡農事未嘗不精然一讌之費動
  逾錢十千鄉里婦女必曵羅綺以為容或一婚而
  費百金者有之或一葬而費百余者有之十室之
  里嵗必梨園演劇名為酬神罄一夫力作之入而
  不償也舁一土木神像周走阡陌閭巷旌旗綵服
  綿亘數十舍謂之香會罄十夫力作之入而不償
[058-21b]
  也遇有疾病則師巫起而蠱之牲牢酒醴之費更
  或積數嵗之穫而不償也又安能尚有餘蓄哉故
  凡冠昏喪祭服食器用經制宜定而邪説淫祀尤
  所宜禁止者也大學言生衆食寡為疾用舒葢生
  財之道不外於開其源而節其流孟子言易田疇
  薄税斂又言食以時用以禮意亦與大學無異臣/
  故反覆推求餘三餘九之所自來而知古今無異
  民則古今亦斷無異治且即制國用之一端而王
[058-22a]
  政之大全固已櫽括於其中非徒以誇詡盛世豐
  亨悦豫之象已也不然一出入之節一贏餘之數
  凡彼悉心會計者綽乎能之而胡為以冢宰與持
  籌之事且以為天子憂樂之所係哉憂以天下乃
  能樂以天下而聖人之憂民有不沾沾於目前者
  葢如此
[058-23a]
  禮記
 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
 十年之通雖有凶旱水溢民無菜色然後天子食日
 舉以樂
              編修臣/蔡新
  臣/謹按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自古帝王未有
  不以民食為先者然使必解衣推食家給而人賜
  之雖堯舜猶病是故順天之道因地之利導民之
[058-23b]
  力三代以來未之有改也考之周禮如散利薄征
  振窮恤民諸政非不盡善然其取於不匱之府藏
  於不涸之源者則莫如餘一餘三之可恃也或謂
  三代以前民無甚貧亦無甚富終嵗勤動僅足供
  一家之食亦焉得人人而有餘一餘三之積乎臣/
  謹稽之古制按之當今之則約畧計之而知其不
  誣也周制六尺為歩歩百為畝一夫受田百畝程
  子以為當宋之四十餘畝若以周尺計之為今之
[058-24a]
  二十餘畝嵗可得榖五六十石此其入數也周禮
  民食月自二鬴以至四鬴今以八口之家計之日
  食米不過四升計嵗食米為今之十有四石四斗
  榖數倍之為二十八石有竒此其食數也以所食
  之數準所入之數僅居其半而其時民俗儉樸布
  帛取之樹桑蔬菜取之園圃雞豚取之孕畜冠昏
  喪祭賓朋燕饗各有限制嵗費不過十石計可餘
  榖三之一積至三年適敷一年之食此臣所謂以
[058-24b]
  今凖古約略計之而知其必有者也或又謂三代
  之世地廣人稀後世田不加闢而戸口日增勢必
  不能臣/又竊以為不然夫天地之所産自足以供
  天下之食以人數之漸多而疑天地之不給未可
  為定論也况自堯舜以至成周千有餘年聖君代
  作休養生息雖夏商之季亦不聞有殺戮攻戰之
  事文武成康繼之分田制産食時用禮男女以正
  婚姻以時不宜民數之尚少戰國以後秦項三國
[058-25a]
  六朝五季經數兵革不宜民數之較多也臣/謹按
  王制方百里者為方十里者百為田九十億畝山
  陵林麓川澤溝瀆城郭宮室塗巷三分去一其餘
  六十億畝是大國地方百里為田萬井去三之一
  為六千三百井實五萬四百户次國半之為二萬
  五千餘户小國又半之為一萬二千餘户成周盛
  時千七百餘國戸不下三四千萬雖有上地中地
  下地之殊一易不易再易之分未必地各為井井
[058-25b]
  各八家然概從減數大率亦不下三千萬此其可
  考者也兩漢極盛民數不過千六百七萬餘戸唐
  天寳十三載亦僅九百六萬九千餘戸即使隠匿
  逃亡詭寄脱漏概從增數亦不及二千萬由此觀
  之西周之世民數固不減於漢唐而自漢武拓地
  開疆以來土田又實浮於古也亦何人滿之足患
  哉誠使仁聖之君念稼穡之艱難思民生之不易
  力圖邦本深計治安遊惰何以復業貧富何以相
[058-26a]
  通田野闢矣而榖何以不加裕年嵗登矣而户何
  以少葢藏溝渠畎澮之不修沃壤亦等於石田也
  吉凶賔嘉之無等多藏可至於立匱也官吏知催
  科而忘撫字則胥役皆耕耘之擾也小民輕菽粟
  而重金錢則膏腴亦别種是圖也其當寛以示教
  者則如月吉布令正嵗讀法而不為迂其當嚴以
  示罰者則如宅不毛者有里布民無職事者出夫
  征而不為刻因地制宜隨方立政而又清心節用
[058-26b]
  正本澄源使旱潦無災百榖順成以一人而養天
  下斯以天下而奉一人玉食萬方日舉以樂豈不
  休哉
[058-27a]
  禮記
 無曠土無游民食節事時民咸安其居樂事勸功尊
 君親上然後興學
             左諭德臣/嵇璜
  徐師曾曰度地居民則既無虚曠之土每夫受田
  故亦無游惰之民為之難故食之有節為之疾故
  事以其時
  臣/謹按孟子諭制民之産必使俯仰無憂豐凶咸
[058-27b]
  足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戴記此條實
  相發明葢王者建國君民固以教學為先然民生
  未遂則教化不可得而施是以虞書三事先正徳
  而利用厚生次之者從其重也洪範八政先食貨
  而賓師次之者循其序也地邑民居必參相得特
  先定其規模耳至土之所以無曠民之所以無游
  則有勞農勸相之實政焉是故孟春則命田舍東
  郊自是而後命司空修利隄防命野虞出行田原
[058-28a]
  命司徒循行縣鄙其所以勸之者如此其勤也惰
  游之服垂緌五寸周禮以圜土聚教罷民其所以
  懲之者如此其至也豈度地受田遂以畢吾事而
  無游曠之患乎食之有節也二鬴三鬴上為之定
  其制事之及時也毋作大事毋起土功上為之一
  其力凡民之所以得安其居秋毫皆上之賜也惻
  怛之愛忠利之教蓋已油然洽於民心樂事勸功
  尊君親上有非可以作而致之者夫然後因其機
[058-28b]
  而利導之本恒性而綏厥猷學之興也易矣不然
  則孟子所謂奚暇治禮義者學校雖設師儒雖置
  亦為文具而已安能致易俗移風之效哉臣/又惟
  古今異宜南北異勢財成輔相之方有不可概施
  而例視者如每夫受田古之良法也井牧廢而此
  法已不可行勸懲之法如月令及周禮所載宜若
  可倣而行也然使冠蓋之使四出而圜土之逮繫
  日衆又不免為閭閻之擾畎澮距川古人所為農
[058-29a]
  事之先資也今東南之水利不無湮淤若西北之
  地安能使復禹舊跡乎食時用禮古人所為恒足
  之至計也今西北之俗雖富而尤尚纎嗇東南之
  俗雖貧而仍事華靡示儉示禮豈可無適中之制
  以行之乎然則欲求民之安居樂業也誠莫先於
  足食足食誠莫先於勸農而勸農之道莫如責成
  郡縣欲責成郡縣必先寛其力而重其權使無困
  於簿書期會之繁至佐貳以下皆得各舉其職以
[058-29b]
  佐長吏之不逮夫然後勸懲之法可得而施而家
  給人足比戸可封有以馴致而無難矣
[058-30a]
  禮記
 無游民
             編修臣/林枝春
  朱子大學生財節註引呂氏語曰國無游民則生
  之者衆矣
  臣/謹按天子不言有無諸侯不言多寡人君富有
  四海豈無賄之患然聚人理財易著其訓則知理
  財云者理其在民之財而已欲理民財必使生財
[058-30b]
  國有游民耗財之大者也周禮冢宰以九職任萬
  民其九曰閒民無常職轉移執事夫以轉移為事
  則職在轉移非謂先王之世風俗淳厚猶有閒居
  無事之民也若近世游民則不然華衣美食乃逸
  乃諺是國家一大蠧也即衣食不必華美而日用
  所需計不得不饑而食寒而衣也夫以農夫紅女
  竭終嵗之力尚不足於供而安坐耗費之者且将
  數倍日侵月削其不交盡而俱困者希矣故曰國
[058-31a]
  有游民耗財之大者當峻其禁防者也抑又有説
  焉承平既久生齒益繁所以資生者利亦稍詘計
  農工商賈自食其力之外勢不能人益之田宅戸
  給以資本彼愚䦣無能坐受窮困雖跡等偷安而
  情非得已則夫籌及纎悉導其窽要俾得所自養
  而不至於游又有存乎禁制之先者矣今國家幅
  隕既廣休養日隆直省内外分置司牧撫綏可謂
  有要然榖食財賄之數大抵合一省而較其出入
[058-31b]
  至於郡邑之中風氣逈殊情形各别因其勢而利
  導之使彼此不相謀而相合則未聞隨地分析而
  灼見其利病之源者夫大吏統轄或千里數千里
  地逺而勢難周若藩臬為錢榖刑名之總匯又不
  能躬歴田野則夫相土地之肥磽審民力之勤惰
  酌風俗之奢儉權物産之贏絀固守牧之責也誠
  使各諭守牧咨訪民依而委邑令専其任凡邑幾
  鄉幾里田幾等榖幾種宜桑與否藪澤林麓凡幾
[058-32a]
  處漁畋畜牧之利有幾麻枲果實之利有幾其比
  閭習尚何事女紅織作何等其懋遷於外者什之
  幾他邑來取給者什之幾悉躬親而目覩之勿猥
  勿遺書之於冊守牧簡稽虚實酌緩急輕重之序
  别為宜行宜罷論列於簡端每一郡州為一冊逹
  於司農司農上之朝廷凡冊籍必精詳而簡要原
  委瞭然便於省覽如此則貧富之等贏絀之差可
  按籍以求而徐議其經畫之方矣自古迄今民情
[058-32b]
  土俗之不齊數十里而異數百里而大異非區分
  而界别之何以洞其精㣲而握其要領惟要領既
  得則經畫易施王制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
  易其宜簡便易行之道惟使民得所養而他無滋
  擾焉夫守牧之吏知所上冊籍皆朝廷所欲講求
  而施行也皆将盡心以求民瘼而無敢茍且以從
  事知上所考課不外乎冊中論列之數事也必且
  率縣令以實力勸勞而不敢飾詐以求名數年之
[058-33a]
  内就其政績而殿最之而察吏之法亦備焉古之
  聖王垂拱巖廊慮周蔀屋如周禮職方所掌辨其
  人民財用九榖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使同貫
  利胥是道也竊嘗思之守令者親民之吏守令與
  民不親則民隠不逹人主不與守令親則無以宣
  上意而施實徳於民如果定為章程凡守令所涖
  之土有利弊得以聞有設施得以告斯情意相通
  膏澤下究而游惰失業者寡矣大吏操表率之權
[058-33b]
  司牧奏循良之績上有實政則下有淳風此旋至
  立應之效也若慆淫匪彛舍其本業而坐耗民財
  者刑必及之勸懲並行驅率有道然後財用日足
  禮教可興矣
[058-34a]
  禮記
 司徒脩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徳齊八政以
 防淫一道德以同俗
            給事中臣/鄒一桂
  陳澔曰此鄉學教民之法而大司徒則總其政令
  者也六禮七教八政皆道徳之用道德則其體也
  體既一則風俗無不同矣篇末詳六禮冠昏喪祭
  鄉相見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
[058-34b]
  八政飲食衣服事為異别度量數制也
  臣/謹按六禮即五禮也冠昏為嘉禮喪為凶禮祭
  為吉禮鄉者鄉飲鄉射鄉舉諸事相見如士相見
  皆賓禮不言軍者有發則徴於鄉司徒教之以車
  甲則軍禮固在鄉之中矣七教即五教長幼者兄
  弟之推賓客者朋友之類也八政即禮教中之等
  級隆殺虞帝時同律度量衡修五禮如五器者大
  略相似事為者百工之技藝有正有邪異别者五
[058-35a]
  方之械器有同有異度量有長短大小數制有多
  寡廣狹齊之不使有僭擬詭異之端也葢帝王御
  世必期於道一風同而風俗之同由於道徳之一
  道德之一由於教民之法之詳而且切也五方風
  氣雖曰異宜習俗漸靡雖曰異染茍教之得其人
  而有其法未有不從欲而治者周禮大司徒掌邦
  教而九州六服則責之鄉大夫鄉大夫之下則有
  州長黨正族師閭胥比長各掌其教治政令三年
[058-35b]
  而大比之拔其尤者而選造焉道德一風俗同賢才
  出故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今之州縣猶古
  之鄉大夫也而能教民者誰歟民間之自為教也
  童䝉就塾即讀四子書而灑掃應對之事不習稍
  長學舉子業而孝友睦婣之事不講庠序之内月
  吉讀法孟月糾戒之令缺無聞焉今之所謂教官
  者大率寒㣲憒髦尚不能月課其弟子而學政一
  官亦僅以嵗科文字相校即偶有訓誨亦不能及
[058-36a]
  於百姓又安望其能化民也漢詔曰與我共此民
  者其良二千石乎夫親民之官衣食於是乎賴禮
  義於是乎興其不能教者必其不能養者也但教
  之法不可不詳泛然而教之曰爾為善民不知其
  何以善也曰爾無奢民不知其何以儉也大約民
  生日用相同者不過數大端冠昏喪祭鄉相見是
  也其倫類相處不外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
  友賓客而日用之最切者莫如飲食衣服而事為
[058-36b]
  異别度量數制各有貴賤之不同故六禮不修則
  民性流而不節七教不明則民徳乖而不興八政
  不齊則僭忒而入於淫亂而凡所以修之明之齊
  之者皆以一其道徳而同其風俗也㪚之為禮教
  政合之為道徳精言之曰道德廣言之則為風俗
  道德體也禮教政用也風俗效也其歸一而已矣
  後世生齒日繁財用日乏而風俗日競奢靡即如
  冠昏喪祭富者以財相誇貧者無財坐廢有能合
[058-37a]
  乎禮者少矣且民之貧者衣食不足無所事為百
  工技藝好尚竒淫度量廣狹數制僭差牧民者過
  而不問見之若無覩也其視民風之厚薄若越人
  視秦人之肥瘠漠然無所動於其心以至囂凌詬
  誶骨月相戕干分犯上之事往往而作是誰之責
  哉王制一篇雖漢儒所作而歴舉三代之制可謂
  後世法與周禮六官尚書周官相發明即其教民
  一節若仿而行之至治可期且以為三年考績之
[058-37b]
  據不亦信而可徴也歟
[058-38a]
  禮記
 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
 而升之學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征於鄉升於學者
 不征於司徒曰造士
 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
 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
 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諸司馬曰進
 士司馬辨論官材論進士之賢者以告於王而定其
[058-38b]
 論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禄之
             檢討臣/張鵬翀
  臣/謹按王制所舉即周禮司徒三物賓興司馬論
  秀書升之法其自鄉里舉選以迄於論官授爵無
  不該備此成周得士之盛所為曠古獨隆也葢治
  天下以得人為先得人以養士為本士習者民
  風之倡也教化者廉恥之原也士必有恥而後
  可用則人才所從出必視乎教化之既深而亷耻
[058-39a]
  之素厲矣今天下學校林立教士之官選士之法
  視古綦備而士習有不古若者文具繁而臻效寡
  聲華盛而行實疏也科舉之學昔人嘗議其陋欲
  去之而復鄉舉里選然臣/竊意鄉舉里選之人未
  必果優於科目也古之人材皆興於學校其品節
  次第之詳漸摩化導之法如王制所舉自選造以
  至授官皆有定論而無可僥倖故浮華矯飾之士
  不敢托足乎其間德行文學之美皆灼然見諸平
[058-39b]
  素而不待乎一日之考核一人之察舉也漢唐以
  來不務其本而求其末或取諸選舉或取諸制科
  雖德行才傑之士未嘗不出乎其中而謂可灼然
  有得而無失者舉未可信也無他教養不素豫而
  論士於一日之優絀取士於一人之察舉故也然
  謂考核察舉之未可信而欲求之鄉舉里選則草
  野悠悠之論遂足勝於明廷之薦剡掄才之鉅典
  乎浮華矯飾隨聲附和且不勝其弊矣故曰鄉舉
[058-40a]
  里選未必優於科目古今之勢異也然則養士於
  學校而取士於科舉固一定不可易之制而士習
  有不古若者特教養之未盡其實耳王制升於司
  徒者不征於鄉升於學者不征於司徒葢免其繇
  役而養之學論秀而升無多人也今學校之士多
  者數百豈能盡養然補之廪膳固已養於鄉學矣
  貢入成均則已養於國學矣餘當察其甚貧者稍
  振業之如學田學㕓之類有者量増無者酌給亦
[058-40b]
  不致大損經費也稍有産業者别為衿戸免其雜
  汎差役毋令有司折辱養其亷耻之原又擇其秀
  者養之書院餼之義塾毋使或濫則養之有素而
  教可施矣教士之官古所最重今或視同吏隠無
  所短長或老邁龍鍾莫能倡率揆其所自良亦有
  由古人四十强仕五十服官今廪生候貢約三十
  年又十餘年始得教職雖有强力已就衰矣任職
  十餘年始得俸滿亦未即得陞榮進之望既賖桑
[058-41a]
  榆之景又廹能不視䕃媮息者幾人用違其時殊
  可憫也似宜量減出貢受職之年俾無及耄令學
  臣時加體察年老不任職者榮以章服才德出衆
  者即為薦揚則人知自奮而教職修矣昔人有言
  學校非愛老憐貧之地教官是正己率物之身諸
  生是世道民生之賴誠能一洗積習大宏教育之
  規明經學正彛倫與書院義學之長交相引掖而
  學臣提挈其綱薫陶既久學業漸醇試以文藝必
[058-41b]
  不為浮游無實之詞察以行能必不為空疎無用
  之學可以膺選舉可以光制科奚患無實學真才
  供國家公卿岳牧之用乎且制科之中未嘗不備
  選舉之法也苐積久而漸失其實耳今自應童子
  試以上例取廪生保結兩隣甘結五童互結近復
  設五生互結其結也曰身家並無違礙並無刑喪
  過犯無違礙無過犯而後得與於試則行檢不修
  鄉里指摘之人其不得與於試也明矣如果鄉黨
[058-42a]
  有公議學校有公評違犯教條罪及保結孰敢不
  濯磨砥礪自進於功名之路乎至於試士條例先
  以經書欲其根柢實學次以表判䇿問欲其通逹
  古今核實學以辨真才原可萬世無弊科舉之弊
  非法弊也文具而或失其實也保結雖具徒縻紙
  墨而已題問雖多所重不過二三餘皆得備擬抄
  襲如春秋一經備題滿百已無遺漏此為經義何
  易如之誠能一洗拘攣之習而務求其實寛以養
[058-42b]
  士嚴以程材庶幾實學奮興真才輩出矣至
 殿試對䇿乃人臣進身之始前代多以直言為尚近
  來泥於成格限於字數共習為對偶軟熟之調臣
  竊陋之宜復漢唐對䇿體製勿拘長短對偶字數
  多寡及字畫工拙俾直抒素藴進呈
睿覽親定甲乙以宏忠讜之風是即虞廷敷奏以言周
  官論辨官材之實也我
 朝重熙累洽正當人文極盛之會拔茅連茹朝野
[058-43a]
  同慶臣竊謂風會當極盛之際不可不防其流則
  科舉學校之規必務加振刷以杜僥倖之門登明
  選公庶可萬世無弊養賢之效即致治之實也臣/
  謹以説經之次究極言之伏冀
聖明俯賜裁擇
[058-44a]
  禮記
 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
 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
             編修臣/馮秉仁
  臣/謹按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是以古之教
  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太學之制由來
  尚矣粤稽有虞氏太學為上庠小學為下庠夏后
  氏太學為東序小學為西序殷則有左學右學之
[058-44b]
  分周則有東膠虞庠之别各代之命名不一而其
  承師問道之㫖總以崇孝弟之風鼓文明之化牖
  民成俗以為國家儲有用之器夫禮樂詩書古先
  哲王本精一執中之義準隂陽二氣之符為之提
  綱晰類以立不刋之典其在於人則無貴無賤咸
  有一日不可偏廢者故夫詩以言志書以逹政禮
  樂以節性而陶情學者自離經辨志而後由小成
  以迄大成不能舍是而别就夫範圍亦莫能越教而
[058-45a]
  遽希夫躐等則樂正之所係不綦重哉夫是以就
  入德而言名曰四術就垂訓而言著為四教而於
  造士之用謂之曰順者其即春夏秋冬之序所為
  承天之道以育物者乎顧秋主斂而禮以立體春
  主㪚而樂以導和夏宜條暢而詩以燦其菁冬主
  嚴凝而書以核其實四術四教之配乎四時固有
  然者而文王世子不曰春誦夏絃乎於此見四者
  之並行不悖原無棄此習彼之説而立教者恐凌
[058-45b]
  躐而無序且倚重而偏輕也故表而誌之以為力
  學者示之的云臣/嘗考其制而論之周禮大司樂
  職掌夫成均大司成論説在東序保氏有六藝之
  教師氏有三德三行之司造士之法夐乎上矣降
  及後世良法代新而各重其典教之寄漢興未遑
  庠序之事武帝立趙綰王臧首明儒學逮及太乙
  之校石渠建武之拜桓榮時論盛之至唐貞觀初
  舉太學設宏文館崇文館一時就學者及外裔之
[058-46a]
  子弟迄龍朔開元之間休風未墜然典教者如瀛
  洲學士之選及馬褚諸人相繼而作其資格可不
  謂嚴乎至有宋若安定之經義治事汝南之昌明
  洛學新安之正心誠意百世而下奉為典則典教
  者之得人其所係為何如夫郅隆之世彬彬文物
  海宇向風萬邦黎獻胥挾䇿觀光以遂其學古入
  官之志孰非詩書禮樂之化所感奮而興起者而
  正恐學校之制相延日久漸至奔競之風勝忠信
[058-46b]
  之俗違徒為雕篆之文無復進修之志則皆典教
  者之失也夫善歌而後可以使人繼聲善教而後
  足以使人繼志惟以司馬三升之法即以定樂正
  課最之程則勤惰判而優劣分是非公而勸懲著
  将善人多而師道益立矣行見詩書禮樂之風漸
  被暨訖其所以紹唐虞三代之隆而駕乎漢唐宋
  之上者其在斯乎
[058-47a]
  禮記
 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
 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
            監察御史臣/鍾衡
  鄭康成曰樂正樂官之長掌國子之教崇髙也髙
  尚其術以作教也春夏陽也詩樂者聲聲亦陽也
  秋冬隂也書禮者事事亦隂也互言之者皆以其
  術相成
[058-47b]
  孔頴逹曰術者道路之名詩書禮樂是先王之道
  路謂之術鄭以經言春秋教以禮樂則秋教禮春
  教樂冬夏教以詩書則冬教書夏教詩互言之者
  春教樂兼有禮秋教禮兼有樂夏教詩兼有書冬
  教書兼有詩故云皆以其術相成但遂其隂陽以
  為偏主耳
  陳澔曰文王世子言春誦夏弦與此不同者古人
  之教雖曰四時各有所習其實亦未必截然棄彼而
[058-48a]
  習此恐亦互言耳非春秋不可教詩書冬夏不可
  教禮樂也
  臣/謹按先王之世所以造就多士者有其人有其
  術有其時人者何樂正是也周禮大司樂掌成均
  之法以教國子自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
  之俊選皆與焉書傳適子十五入小學二十入大
  學餘子十三入小學十八入大學鄉人當與餘子
  同其説備矣術者何詩書禮樂是也詩理性情書
[058-48b]
  道政事禮謹節文樂備聲歌四者缺一不可是人
  人共由之路所謂藏焉修焉息焉遊焉者也時者
  何春秋冬夏是也凡習業各視其時之所宜春夏
  陽也陽氣發舒春教樂樂為和平之音夏教詩詩
  有温厚之㫖均主於發舒也秋冬隂也隂氣斂藏
  秋教禮禮為嚴凝之體冬教書書有駿肅之意均
  主於斂藏也文王世子篇云春夏學干戈秋冬學
  羽籥鄭註干戈用動作之時學之羽籥用安靜之
[058-49a]
  時學之其義正與此同又春誦夏弦註云誦謂歌
  樂弦謂以聲播詩陽用事則學之以聲隂用事則
  學之以事四時分習其説一也先王立制必如此
  區分類别者業専則精功紛則雜也再按内則篇
  十三學樂誦詩二十學禮可見初學入德之始方
  按年之長幼以定學之次序豈有樂正教國子而
  不隨時立教者哉或謂詩書執禮聖人雅言之教
  斷無四時各習一經之理不知聖門弟子學業成
[058-49b]
  就聖人猶必時時提撕者欲其學不厭耳總之四
  術兼習者大成之日四術分習者小學之年有其
  人有其術而又有其時斯造就有方而賢才出焉
  辨論官材之法備焉然則樂正之所以教士者其
  責不綦重哉
[058-50a]
  禮記
 悉其聰明致其忠愛以盡之
            監察御史臣/孫灝
  陳澔曰明視聰聽而察之於辭色之間忠愛惻怛
  而體之於言意之表庶可以盡得其情也
  臣/謹按王制言聽五刑之訟而曰悉其聰明即辭
  聴色聴之類是也致其忠愛即哀矜勿喜之意也
  自古明慎明刑之原無若此兩言之曲而盡者誠
[058-50b]
  以凡獄之成必有其情情之匿而難窺者可察之
  以知情之屈而自獻者必感之以仁非聰明無以
  燭詐諼之變而擊斷之能不與焉非忠愛無以存
  惻隠之公而姑息之恩不與焉聰明者其明也忠
  愛則誠而已矣明則物無遁情而誠則可以動物
  如是而獄之情盡治獄之道亦盡矣抑是二者尤
  以忠愛為本乎明不出於誠則明非其明矣若夫
  誠則未有不明者也此以見忠信之長慈惠之師
[058-51a]
  其决獄必神又以見譸張為幻終不能逞於仁人
  君子之前而俗吏不察顧操之以一切之法者謬
  也且夫獄必定於初情而法莫詳於始讞彼其先
  不明不誠既已増辭飾非以成其罪後雖有明察
  寛恕之才其孰從而辨之漢景帝詔云獄疑者讞有
  司有司所不能决移廷尉讞夫讞於廷尉者特獄
  辭而已其析律不當用法不平固有察之於辭而
  得其疑者然必不能察之於無疑之辭而得其情
[058-51b]
  茍察之於無疑之辭而不得其疑斯獄定矣然亦
  安知不有如路温舒之言捶楚之下何求不得也
  成錬者衆文致之罪明也奏當之成雖臯陶聼之
  有餘辜也此最足痛也天下嵗斷獄千百廷平之
  官不過數輩而有司之賢不肖者紛然不齊也故
  夫悉其聰明致其忠愛云云者小大之吏宜何如
  盡心焉虞舜之命刑官曰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
  周書立政曰太史司冦蘇公式敬爾由獄以長我
[058-52a]
  王國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罰曰欽恤曰敬慎而至
  誠惻怛之隠自流貫乎其中是又忠愛之本而聰
  明之用所從出也夫
[058-53a]
  禮記
 有圭璧金璋不粥於市命服命車不粥於市宗廟之
 器不粥於市犧牲不粥於市戎器不粥於市用器不
 中度不粥於市兵車不中度不粥於市布帛精粗不
 中數幅廣狹不中量不粥於市姦色亂正色不粥於
 市錦文珠玉成器不粥於市衣服飲食不粥於市五
 榖不時果實未熟不粥於市木不中伐不粥於市禽
 獸魚鼈不中殺不粥於市
[058-53b]
            給事中臣/吳元安
  臣/謹按周禮司市掌市之治教政令以通節財賄
  凡市偽飾之禁在民者十有二在商者十有二在
  賈者十有二在工者十有二始竊疑為繁瑣委曲
  無當於治迄今思之而知其杜塞奢僭也㣲培養
  世風也厚維持教化也深使民日撙節愛養而不
  自知葢習俗之敦醇成於人心之樸素人心之樸
  素由於淫巧之不滋淫巧之不滋在乎務本而崇
[058-54a]
  儉而其所以蕩節儉之源開淫巧之漸鑿樸素之
  心壞敦醇之化者其端一啟於市且夫市之日趨
  於偽也亦其勢不得不然何則五都之市百貨紛
  陳有一弗備者弗售也有一弗精者弗售也備矣
  精矣有一弗異弗新者弗售也所以奸商蠧賈窮
  極其耳目心思爭萬物之先以為必售之技彼徒
  知利之所在故趨之遑恤其他哉聖王預燭夫流
  弊之所極故設為厲禁以坊之欲民之尚樸也故
[058-54b]
  有金璧圭璋錦文珠玉之禁欲民之安分也故有
  戎器兵車之禁欲民之勿騖於邪也故有姦色亂
  正色之禁至於命服命車宗廟之器原非士庶之
  家所宜有其禁之也因當若夫布帛五榖果實林
  木禽獸魚鼈之屬此固民間日用之需耳其精粗
  長短大小廣狹之故似可聼民之自便而必斤斤
  於中度中數中量中伐中殺者何哉聖王曰天地
  之生財有數諸生之攻取日煩使不嚴為之禁以
[058-55a]
  防之吾恐滋斯人之嗜好以重敝天産也臣觀聖
  王之世有一人必責以一人之事治一事始食一
  事之報故閭師之職曰凡民不畜者祭無牲不耕
  者祭無盛不蠶者不帛不績者不衰皆以耻不勉
  也而閒民之以屬游飲食於市孰非司虣之所禁
  者若以游手無業之民操貲入市即可以免於饑
  寒民亦何苦而不趨於逸樂哉此衣服飲食不粥
  之微意而即為謹民財之一端歟雖然此特其末
[058-55b]
  焉爾董仲舒曰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
  惟甄者之所為猶金之在鎔惟冶者之所鑄誠使
  人君躬行節儉以風厲天下焚雉頭之裘却千里
  之駿惜中民十家之産不貴異物而貴用物不寳
  金玉而寳菽粟下逮三事大夫時凛素絲之節世
  家貴族恪遵由禮之風豈必待命市納價而始知
  民之好惡無偏哉如是而竒麗之源不絶淫巧之
  風不熄奢僭之習不革樸素之俗不成者則臣/
[058-56a]
  之敢信夫古者前朝而後市誠重其事也豈獨王
  制為然耶
 
 
 
 
 
 
[058-56b]
 
 
 
 
 
 
 
御覽經史講義卷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