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110 御覽經史講義-清-蔣溥 (master)


[046-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覽經史講義卷九
  書經
 欽明文思安安
           監察御史臣/熊學鵬
  蔡沈曰欽恭敬也明通明也敬體而明用也文文
  章也思意思也文著見而思深逺也安安無所勉
  强也言其徳性之美皆出於自然而非勉强所謂
[046-1b]
  性之者也
  臣/謹按千古之治法必本乎千古之心法以為基
  千古之心法必本乎一念之兢業以為主欽者即
  兢業之謂也堯之徳性純粹自然無一不臻於至
  善而史臣欲狀其心體必首之以欽而後由明而
  文而思而至於安安可見聖賢之實學其造詣足
  以臻神化之境而持於宥密者皆此曰明曰旦之
  精誠帝王之治功其聰明足以當憲天之重而凛
[046-2a]
  諸神明者皆此亦臨亦保之意念蓋人之心敬則
  定定則靈靈則足以燭萬㡬之變雖當紛紜擾攘
  之會而是非曲直立辨於當前而不惑其所以能
  明者由其欽之所積而成者也迨心體明矣而欽
  之功仍不懈而後有經有緯章美内含足以經綸
  天下之大經而燦然成文者皆由其欽之所久而
  著者也夫欽之功旣貫於文之内而文之中仍載
  其欽之心於是凡有所思自足以通微而作睿蓋
[046-2b]
  宥密之理萬物皆備無往不通而敬以直内所以
  思慮之所及周乎上下貫乎始終可以範圍天地
  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其思之深者欽之能深
  思之遠者欽之能遠也蔡沈謂敬體而明用臣/
  以為敬之體旣立則明與文思皆其用也惟是四
  者之德俱人之所當有俱人之所當安而欽之功
  有未至則四者之德有未純堯則天理之流行與
  此心之不息者渾合而無間無往非欽而若不見
[046-3a]
  其欽之勞無往非明而若不見其明之迹無往非
  文而若不見其文之煩無往非思而若不見其思
  之苦堯之安安而無所勉强者即孔子所謂從心
  所欲不踰矩也抑臣/更有進焉安安之義非僅指
  心體而言也凡人之身敬則安怠則危記稱君子
  荘敬日强蓋言戒慎恐懼初猶勉强矜持久之而
  天君泰然百體從令無往而不形其安適非若紛
  華靡麗之境聲色貨利之途止圖取快於一時而
[046-3b]
  其實身與心皆不勝其紛擾也故為人君者誠能
  以欽為主乾乾夕惕無往非顧天命畏民碞之心
  不使宮室服飾之得以役其精神不使宦官宮妾
  之得以移其志慮操存熟而疵累捐履中蹈和内
  以之建極外以之綏猷将見天地位萬物育天下
  萬世共仰有道之長矣又安見致治之隆不足嫓
  美於唐虞之際也哉
[046-4a]
  書經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旣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
 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監察御史臣/彭肇洙
  臣/謹按帝王之業以天下為量帝王之學以一心
  為基心之所具者理可喻諸天下而漸積漸推漸
  推漸滿至於無所不被無所不極而要非於夲然
  之量有所加堯典克明俊德數言夲末源流至該
[046-4b]
  至備其言君道也夐乎尚矣何也人君與天下相
  接者身而堯典不言身而言德明乎人心之不言
  而同然者理從其初而人情之不行而自至者功
  歸於獨也蓋德之原於生初者無所不具近而家
  邦遠而天下皆性分之不容辭而功之積於幽獨
  者無微不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皆功力之
  所必至有其不容辭者而德乃可以言俊有其必
  可至者而明之功乃可以言克也荀况有言儀正
[046-5a]
  而景正盤圓而水圓盂方而水方此其感應之機
  㨗於影響而其實在功夫則此書篇首欽明之兩
  言盡之蔡西山曰敬體而明用言心主一而無適
  則精神團聚絶乎物之所以緣心常惺而不寐則
  志氣警嚴覺乎私之所由伏推斯㫖也謹好惡愼
  言動精取舍公是非可以使賢者服敎愚者畏威
  邇者式型遠者向化故其言九族也近而寡妻兄
  弟僕𨽻&KR0591御之徒統是其言百姓也上而臣僚統
[046-5b]
  是其言萬邦也極之凡有血氣者統是要之其言
  明德也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無不統是
  也洵乎德無不明乃俊明亦無定以克明為定也
  且夫修德有功而養德尤在防其弊逸則隳德周
  公曰君子所其無逸矜則隳德易曰君子以虛受
  人肆則隳德禮曰君子莊敬日强安肆日偷不學
  則隳德説命曰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允懐
  于兹道積于厥躬循此數端而體之以不貳持之
[046-6a]
  以不息則上與唐堯並稱無難焉又何三代以後
  之足云乎哉
[046-7a]
  書經
 帝曰咨汝羲曁和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
 四時成歲允釐百工庶績咸熙
           監察御史臣/陳大玠
  臣/謹按歲無定日閏有定法朞者一歲之足日也
  歲者一歲之省日也閏者補三歲之省日凑為三
  歲之足日也又按毎歲所餘六日為氣盈所少六
  日為朔虛氣盈而不置閏則朔晦弦望差朔虛而
[046-7b]
  不置閏則春夏秋冬差閏所以消其盈而息其虛
  也然一歲只有三百五十四日而經云朞三百有
  六旬有六日何也此一歲大率之數也蓋今年立
  春到明年立春二十四氣全數有三百六十五日
  零二十五刻以二十五刻當一日舉全數而言故
  曰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也二氣為一月合二十四
  氣該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此氣盈之溢數
  也十二月有六小月此朔虛之虧數也二者參合
[046-8a]
  而置閏此不易之定法也若夫天與日月之行氣
  朔之盈虛而不置閏則時且不定歲且不成何以
  示信於民使之及時而趨事乎閏之有關於天時
  人事如此左傳曰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
  生民之道於是乎在故春秋於文公閏月不告月
  則書之明非禮也胡傳曰占天時則以星授民事
  則以節候寒暑之至則以氣百官修其政於朝庶
  民服其事於野則主乎是焉耳矣周禮閏月王居
[046-8b]
  門中蓋告朔之禮天子居宗廟閏月居門中文公
  以閏月為附月之餘而不行告朔之禮故春秋書
  之可見居門之典廢如奉天授事何書稱堯欽若
  昊天敬授人時凡為君者以欽若為心以敬授為
  事如堯典所云作訛成易以之信治百官則旣定
  之時順時令以趨事旣成之歲順歲功以告成自
  然衆功畢舉而咸熙矣嘗讀豳風七月之篇自一
  之日二之日以至九月肅霜十月滌塲其間流火
[046-9a]
  授衣于耜舉趾計一歲四時十二月無非為小民
  衣食計而預䇿其萬全也又以見其長幼夫婦老
  少上下皆有皇皇服事一息不敢自安之意焉至
  於月雖有閏而時則不易惟依四時之令序舉月
  令之事宜如行慶施惠聘士禮賢勞農勸民賞事
  恤孤及與公鄕大夫共飭國典時令以待來歲之
  宜不論閏在何月皆有毎月之政可舉而行之也
  玉藻載聽朔於南門之外閏月則闔左扉立於其
[046-9b]
  中蓋月閏於春夏則闔青陽明堂之左扉月閏於
  秋冬則闔總章元堂之左扉而必於南門者繼明
  照于四方凡以勤民也是以上無日不勤䘏其下
  下無日不勤服其事将豳風可載詠矣若夫臣隣
  以時交儆喜起以時賡颺其於欽若敬授之㫖庶
  㡬先後有同揆也歟
[046-10a]
  書經
 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監察御史臣/歐堪善
  臣/謹按自古帝王未有不敬授人時以釐百工而
  熙庶績也蓋大撓初定而葭管飛灰以十二律定
  十二月之候寒暑往來不愆其序作訛成易各循
  其期此歲功所由成萬化因是而彰也粤稽帝堯
  命羲和以置閏之法有曰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夫
[046-10b]
  每歲三百六十日者一歲之常數也顧天行至健
  一日遶地一週視日為過一度日之行亦遶地一
  週而比天退一度積三百六十五日有竒天與日
  復相會於初起之度則天運一週而為一朞朞之
  數較之一歲之常數多五日有竒是為氣盈若夫
  月與日會每月之際不足三十日止二十九日半
  以一歲三百六十日常數較之又少五日有零是
  為朔虚合氣盈朔虚計之每歲多十日餘至三歲
[046-11a]
  多三十餘日使不置閏以歸其餘則歲之日不盡
  乎朞之日朞之餘日又積為歲之餘月何以定四
  時而成歲功乎故必以餘日置為閏月三歲一閏
  五歲再閏十有九歲七閏使盈虚消息氣朔分齊
  然後春夏秋冬四時之節候不差而歲功以成此
  古今置閏之法而釐定四時之大要也若乃聖天
  子當陽乗乾體坤出震繼離春則布徳和令夏則
  勞農勸民秋則選士厲兵冬則飲蜡報賽順月令
[046-11b]
  之經布四時之政陽不愆而陰不伏暑無怨而寒
  無咨聖人則因時制宜所謂仁為春溫義為秋肅
  者此也雨暘或至愆期旱澇不無致警聖人則因
  時補救所謂裁成其有餘輔相其不足者此也由
  是繪無逸於松軒圖豳風於紫殿朝乾夕惕時凛
  欽若昊天之心旰食宵衣不忘撫辰凝績之意天
  道順於上則四序以正八風以平分至啟閉銖黍
  不爽適符乎一閏再閏之期人事周於下則體元
[046-12a]
  在君心調元敷萬化剛柔喜怒張弛咸宜不爽乎
  二氣五行之度如此則太和翔洽民康物阜時雍
  風動之休舉積諸此矣豈惟是馮相之所司保章
  之所掌而已哉
[046-13a]
  書經
 輯五瑞既月乃日覲四岳羣牧班瑞于羣后
              修撰臣/金甡
  集傳曰周禮天子報冒以朝諸侯鄭註云名玉以
  冒以徳覆冒天下也諸侯始受命天子錫以圭圭
  頭斜鋭其冒下斜刻小大長短廣狹如之諸侯來
  朝天子以刻處冒其圭頭有不同者則辨其偽也
  輯五瑞徵五等之諸侯也既見之後審知非偽則
[046-13b]
  又頒還其瑞也
  臣/謹按集傳引周禮註自是後世制度於唐虞時
  事不合請先列執冒諸說參錯之處因推唐虞不
  應有此制度之理然後斷以本書前後可自相印
  證之文周禮大宗伯作六瑞王執鎮圭典瑞王晉
  大圭執鎮圭小行人成六瑞王用瑱圭並無執冒
  之文唯考工記玉人乃云天子執冒四寸以朝諸
  侯蓋即周書上宗奉同瑁之瑁周制有之其始自
[046-14a]
  唐虞未可知也玉人疏曰瑁方四寸邪刻之浚儀
  王氏曰以一瑁冒天下之圭則公侯伯之圭濶狹
  等也此瑁唯冒圭不冒璧夫圭之長短具見於大
  行人與玉人若其廣狹之度則禮記雜記曰圭公
  九寸侯伯七寸子男五寸博三寸厚半寸剡上左
  右各寸半蓋長短異而廣狹同故王氏謂以一瑁
  冒之至子男亦云執圭似亦可同用一瑁顧他書
  並云子男執璧不云執圭當以執璧為是璧與圭
[046-14b]
  異制圭長而璧圜欲為之冒勢不得以斜刻者合
  之然斜刻之外無他說今書傳圖瑁下作偃月形
  似可冒璧反不可以冒圭與斜刻之說不合王氏
  知鄭註所云不可以冒璧故謂此瑁惟冒圭不冒
  璧至於冒璧之制略無考證是圭有冒而璧無冒
  也豈執圭者必湏按騐執璧者無待稽覈耶集傳
  於上宗奉同瑁乃直云邪刻之以冒諸侯之圭璧
  此說尤欠分曉蓋瑁之出於周制者至漢已不得
[046-15a]
  其詳解經者乃等而上之以證唐虞之事其說固
  未可據也且夫堯舜之世亦安有設此制度者哉
  當時風氣其善惡著見者非大神聖即大凶頑其
  餘類皆敦龎純樸未嘗有機巧詐偽若後世私刻
  符篆之為者如謂受命於天子而忽焉毁失其守
  器聊&KR0915作用之固無此理如謂争奪竊據事不上
  聞其人不負固而入朝乃以偽作之圭璧取敗此
  尤事之所必無也即後世巧詐百出亦祗假符篆
[046-15b]
  以暫售其奸寧有久假不歸儼然蒞官治事甚至
  敢於朝謁以圖徼倖者乎聖人立法以防患於諸
  事固宜有節信以相稽考至諸侯朝見亦必騐圭
  璧以辨真偽則不特事有所不必而於理更有所
  不可夫諸侯之恭順與否職事之修舉與否應蚤
  在天子洞鑒中若待其來朝而始辨其真偽非所
  以示諸侯明也諸侯來朝正宜推誠禮接乃疑所
  不當有之事始朝則必騐之屢朝則必屢騐之非
[046-16a]
  所以示諸侯信也彼不藉此以作奸我先逆詐以
  相待實用之固不足以禁制名存之亦徒顯其猜
  防非所以為天下後世法也此於周制亦未為盡
  善而謂堯舜之世必出於此乎然則書之本意如
  何曰此五瑞即下文五玉輯五瑞者即下文以五
  玉為贄也班瑞于羣后者禮受幣不受玉故聘義
  曰已聘而還圭璋蓋來朝則斂之朝畢則還之此
  固禮節出入之常其輯也非為呈騐而進之其班
[046-16b]
  也非為騐畢而給之也下文言朝方岳而用圭璧
  此言朝京師而用圭璧文異而禮無異即下文柴
  望秩于山川亦與上節類於上帝望于山川同也
  紬繹本文其義自顯集傳乃引執冒之制疏辨偽
  之義殊非聖人心事尤與唐虞時事不類是不可
  以不辨然則周固有冒其義如何曰刻其下端而
  虚其中是即冒之義也但應如鄭註覆冒天下之
  説不必謂專以冒圭圭鋭上以仰承瑁詘下以俯
[046-17a]
  納主臣之義已具於此又何必取其脗合以為用
  哉
[046-18a]
  書經
 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編修臣/何其睿
  蔡沈曰敷陳奏進也周禮曰民功曰庸
  程子本義曰使人各陳其為治之説言之善者則
  從而明考其功有功則賜車服以旌異之其言不
  善則亦有以告飭之也
  臣/謹按古者帝王治天下將舉天下而使之皆安
[046-18b]
  政無不興而民無不乂則必任賢者而與之共之
  於是制百司之官定大小之職而又為之異其車
  服以榮之視其功能以畀之馭吏之權備䇿厲之
  方至矣蓋天下至大天子不能自為也内而左右
  卿士之是資外而方州羣后之是藉左右卿士所
  以佐王者宣職而布業方州羣后所以代人主理
  物而奏平於是欲得其人而用之盡當其才而無
  有所失此誠未易言者而要其所操之術有三曰
[046-19a]
  有所以取之有所以任之有所以鼓舞激勸之使
  有所大服而共奮而已矣所謂取之之道者何也
  凡人之賢不肖其初未能辨也雖聰明神聖之主
  亦安能無所據而知之惟觀其言而後能否有可
  審矣更為察其言之果善與否而後短長益以定
  矣吾即其言以取其賢且能者而去其不能者則
  賢能者將無所遺而不能者殆無自而進此取之
  之法之必嚴也且夫既已取之則誠將為可信而
[046-19b]
  遂以用之雖然信之太鋭而委之遽專事不期於
  責成而效無所實覈則雖言取之而人皆将飾言
  以相欺更以官予之而安保其治官之無騐古者
  聖人知其弊之必至乎此而患之不可不防故於
  其所以取之者常寛而所以用之者尤至慎示其
  職事以命之又為之丁寧以告戒之又為之限年
  以課之立法度以考之雖予之官而誠未欲遽處
  之也試之以所守以觀其亷試之於所利以觀其
[046-20a]
  正試之於所難以觀其通試之於所不樂以觀其
  久試之民以觀其仁試之績以觀其備然後知其
  誠能矣誠賢矣則舉之不嫌過驟而任之可以終
  身帝王所操以待天下使天下之賢者鼓舞而不
  倦其不肖者甘自引伏而不敢萌徼倖冐進之思
  者無他惟取舍當功咎昭與賞罰正而已夫聖王
  之世萬無簡賢棄能之事而但使爵命之重章服
  之榮賢不肖混淆而無以自别則天下方將不以
[046-20b]
  為貴而後無所勸惟取其賢且能者授之官而尤
  必考而核之使有其實者乃得居其位而章其物
  與器然則何功之勿興何治之勿致此唐虞之法
  之所以至善而不可易也
[046-21a]
  書經
 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編修臣/王居正
  程子曰敷奏以言者使各陳其為治之說言之善
  者則從而明考其功有功則賜車服以旌異之其
  言不善則亦有以告飭之也
  臣/謹按帝王之治天下也莫要於安民莫急於察
  吏夫察之則必思有以考之考之而得其名與實
[046-21b]
  之真矣然後黜陟之典行而勸懲之法立使夫百
  爾臣工咸曉然知聖天子所加意而作興者凡以
  為民也則将循乎其名以既乎其實舉相勉於慈
  祥愷悌之循良而吏治民風乃日臻於淳古昔者
  舜有天下廵守之後繼以述職躬桓蒲榖輯五瑞
  而來朝東西朔南周四年而報政當是時羣牧考
  羣后四岳考羣牧而天子坐明堂以聼之慶賞黜
  罰出自一人而四方羣后舉帖然奉守其政令而
[046-22a]
  莫之敢有異議猗歟盛哉典綦隆已雖然舜豈徒
  為是以聳動人心粉飾太平而已哉民生之苦樂
  不齊風俗之淳澆各殊四方情形茍一日不周於
  睿慮則上下之情遂隔而不通夫承天子命以撫
  我兆姓而悉其疾苦同其好惡者岳牧羣后也茍
  非使之盡其言而陳之何以考厥職而達下隐乎
  舜是以有敷奏之典聼其已行之政事審夫民功
  之修廢而其言之善者則又察其功之及於民也
[046-22b]
  孰小孰大孰虚孰實孰行之於目前而驟效孰要
  之以久遠而後成不貴空言無補而必求言底可
  績考之者不厭其詳而得人乃真覈之者務窮其
  實而法立知勸蓋至是而車服之旌不敢濫也亦
  不敢緩也無或吝也亦無或僭也始之以好問好
  察之虚心終之以黜幽陟明之實政考課有法而
  吏治澄清其斯以為有虞之治乎竊以為古今不
  易民而治帝王不易法而理今之督撫州縣亦猶
[046-23a]
  是古之岳牧羣侯也其三年大計八法卓異之條
  亦猶是古之三載考績敷奏明試之典也乃上古
  政簡而俗樸其察之也尚易後世事繁而情變其
  察之也較難於此而振綱提要則督撫表率之道
  不得不講矣且夫為督撫者亦非敢徇請託通苞
  苴也而務安静者或過於姑息任意見者更或誤
  於迎合巧佞之吏不能實心敎養而善應對工周
  旋甚似才能有餘司道多喜為稱讚督撫耳熟先
[046-23b]
  入之言一見巧佞者之應對周旋遂以為真能員
  矣如是而舉錯之間能無誤乎然則察吏之要其
  何道而可詩云豈弟君子民之父母可知愛民為
  循吏之本而督撫之所以定其賢否差其高下者
  要當以是為權衡焉是故其言之至吾前者有詳
  有禀而察其注意所在果能曲體民瘼否耶其事
  之入吾耳者有興有革而觀其措置所本果能深
  得民心否耶從民起見則褒之薦之不以悃愊無
[046-24a]
  文而薄其人不從民起見則飭之劾之不以小善
  可喜而奨其才且也城府不設於胸如水之清如
  鑑之空而揣摩迎合之漸無自而萌愛憎不假以
  私如衡之平如矢之直而登薦彈劾之舉悉協於
  公審如是也庶幾賞罰合宜而吏治以清守令得
  人而民事以理唐虞之治不可復見於今日哉
[046-25a]
  書經
 敷奏以言明試以功
             編修臣/李友棠
  臣/謹按聖王之治天下也必有以攝天下之分職
  使天下之言與事無不昭灼於上而後布理而無
  難此其事非行奏試之典不可蓋五服羣后散處
  寰區其間耳目不常接聲靈不常親即有邁等之
  勲殊尤之治而下不得達上不及聞将何以勵人
[046-25b]
  材而成政理乎此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虞廷必於
  五載廵守之日為兢兢也上古之世結繩而治政
  簡風淳無藉於書契之煩文告之命未嘗考言何
  所事於述職未嘗詢事何所事於功載至於有虞
  以天則當其中以際則逢其盛以百官萬民則極
  於明察侯甸采衞之遠近有不齊田地貢賦之上
  中下有不一山川之封濬九州之沿革布在羣后
  者其言亦至賾耳於此而置之則其言未免過輕
[046-26a]
  於此而驟進之似其言過重而不得以既其實即
  其所長而試之更端之際因其已效而試之再事
  之餘工虞水火易之地而見其殊才嵗月日時需
  以年而知其異等至是而所言之功可見矣考言
  與詢事兼施明目與達聰並用豈以天子之聖神
  文武而必事委曲煩重之數哉凡以㪚不如統虚
  不如實聞不如見人材非此不勵政理非此不成
  其難其慎惟和惟一舜之課績正以是耳不然四
[046-26b]
  岳九官十二牧當時之臯夔稷契成允成功固已
  如彼矣豈顧有疑焉而必加之意乎誠重之也
[046-27a]
  書經
 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
           監察御史臣/廖必𤦺
  朱子曰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夫豈一於輕而已哉
  大率是説刑者民之司命不可不謹如斷者不可
  續乃矜恤之恤耳
  陳雅言曰不欽則或失之於怠慢不恤則或失之
  於慘刻二者刑之所由不得其平也故必主之以
[046-27b]
  欽而加之以恤此傳所謂欽恤之心未始不行乎
  其間者也
  臣/謹按王樵引孔疏云敬之敬之惟此刑罰之事
  最宜憂念憂念此刑恐有濫失欲使得中也據此
  則聖人立法制刑之心大略可想矣聖人原人情
  之輕重然後用其常刑使君子不陷於非辜小人
  不至於茍免人将遷善遠罪日趨於君子之域此
  則刑期無刑之謂也至若刑之不可已乃不得已
[046-28a]
  而用之雖已得其情而猶必矜其不敎無知而抵
  冒至此也故於象刑流宥之外又有鞭扑贖罪之
  條於眚災肆赦之餘不廢怙終賊刑之典其從重
  從輕者法中之法井然條理之各殊其由重即輕
  由輕即重者法外之意昭然權衡之不爽雖其輕
  重取舎陽舒隂慘之不同然欽恤之意未始不行
  乎其間此可以見聖人好生之心矣從來用刑之
  患非獨在不明也而在於過用其明又非徒在不
[046-28b]
  斷也而在於過執其斷何則矜察察之智者自以
  為情奸莫逃輙翹然其自喜此即所施皆當而毫
  無憐惜之意已傷天地之和持硜硜之見者自以
  為是非早定遂確乎不移此即片言可折而絶無
  哀矜之情已非長厚之道慎刑者於此情偽非不
  畢知而知其既然又傷其所以然一念慈祥之隐
  已寓於明啟刑書之間輕重非不適當而既得其
  中又恐其或有不中百年刑措之風即基於得情
[046-29a]
  勿喜之念蓋敬畏中存原無在而不惕况聼斷乃
  國典攸係何敢少即於忽疎如傷厪念亦無日而
  或遑矧刑獄尤民命所闗奚忍稍鄰於苛細楊時
  有云古者司寇以獄之成告於王王命三公參聼
  之三公以獄之成告於王王三宥然後致刑夫宥
  之者天子之徳而刑之者有司之公天子以好生
  為徳有司以執法為公則刑不濫矣總之不離乎
  欽恤者近是長國家者得其意而行之則罔干予
[046-29b]
  正頼弼敎之功不犯有司臻無刑之化又安在其
  治之不古若哉
[046-30a]
  書經
 詢于四岳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
           監察御史臣/鄒一桂
  蔡沈曰舜既告廟即位乃謀治於四岳之官開四
  方之門以來天下之賢俊廣四方之視聼以决天
  下之壅閉
  陳師凱曰闢四門有以天下為一家之氣象焉明
  四目達四聰有以天下為一身之精神焉
[046-30b]
  臣/謹按人君代天理化當法天之聰明天以民之
  視聼為視聼為君者亦當以天下之目為目以天
  下之耳為耳方能洞悉民情昭察吏治若恃一己
  之聰明則所及有限即倚一二人為耳目恐偏狥
  猶多故必廣開言路大闢賢闗使吏治民情周知
  曲折痌瘝一體呼吸相通然後可以興利除弊而
  措天下於磐石所謂惟天聰明惟聖時憲惟臣欽
  若惟民從乂也考舜之登庸也起於田間其歴試
[046-31a]
  也慎典宅揆賓門納麓攝位以後肇州封山廵方
  覲岳大綱小紀靡不畢舉豈尚有蔽其聰明者而
  即位之初猶兢兢以明目達聰為務豈不以一登
  九五則君門萬里居髙聼卑既不若三十載之耕
  夫可以周知民隐又不若二十八年之相業可以
  躬理贊襄穆處深宫端居黼座所接者無過岳牧
  數人安保昏墊方平民無阻饑之嘆乎四凶雖殄
  朝無面從之人乎則明者或轉而不明聰者或轉
[046-31b]
  而不聰勢使然也詢岳者非專任岳也欲四岳廣
  其視聼以及於庶司百職而庶司百職各竭其聰
  明以上助天子特不能人人而詔之故以達明之
  事商之岳耳而視聼既周則賢奸立辨闢門之要
  亦不外此此舜之所以兢兢於即位之初為第一
  先務也後代守成之君長於青宫者多當其初政
  亦能革弊除奸虚懷博訪久之則見聞日遠錮蔽
  日深頌諛者多箴規者少塗飾容隐以為無事前
[046-32a]
  之所斥者後或引而進之矣昔之所求者今或聞
  而厭之矣驕縱之念一開則禍亂之機潛伏歴代
  皆然史書可考也我
皇上惠懐萬姓明作百寮一徳永終萬幾無逸固未嘗
  蹈此而内外臣鄰有能如虞廷岳牧効明目達聰
  之用者乎臣/實望之臣/實勉之
[046-33a]
  書經
 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時
              編修臣/于振
  蔡沈曰牧養民之官十二牧十二州之牧也王政
  以食為首農事以時為先舜言足食之道唯在於
  不違農時也
  臣/謹按自古帝王之治天下未有不以養民為首
  務者也當虞之時生民之患劇矣司空未命誰平
[046-33b]
  水土埀益未命誰作虞工伯夔未命誰典禮樂而
  闢門詢岳之初一切不遑獨先進十二牧而咨之
  曰食哉惟時以此知民事之重而自古帝王未有
  不以此為首務者也且夫二帝不易民而治三王
  不强民而化其事備於尚書而其詳見於詩禮嘗
  考禮月令所陳與詩豳風所載於農事為最周而
  於民時尤倍悉月令之篇曰孟春之月王命布農
  事相邱陵原隰土地所宜五穀所殖以敎導民即
[046-34a]
  豳風所謂三之日于耜者也仲春之月耕者少舍
  毋作大事以妨農之事即豳風所謂四之日舉趾
  者也季春之月毋伐桑柘鳴鳩拂其羽戴勝降于
  桑即詩所云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爰求
  柔桑之候也至於孟夏則毋起土工毋發大衆勞
  農勸民毋或失時仲夏則用盛樂祈穀實農乃登
  黍季夏則不興土功不起大衆以妨神農之事孟
  秋而登穀仲秋而收斂季秋而入室與豳風所陳
[046-34b]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六月食鬱及薁七月烹葵及
  菽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雖物土異宜其於不奪農
  時一也至於孟冬之月蓋藏富矣仲冬之月積聚
  盈矣季冬之月可以終嵗之勞博一日之逸矣又
  必曰專而農民毋有所使此與豳風亟其乘屋其
  始播百穀何以異哉為民牧者誠能以實心行實
  政仰司星辰以審其時俯察水泉以盡其利躬為
  勸導以重其事祈年報社以旌其功設農司以監
[046-35a]
  之置田畯以董之黍稷茂則喜而加賞田不墾則
  怒而加罰野積踰冬奪者毋罪塲功過限竊者免
  刑則室無懸耜國無惰民而多黍多稌降福孔偕
  矣由是言之治民之事固非一端而愛民之仁惟
  時為大八蜡之祭迎貓為其食田䑕也迎虎為其
  食田豕也盛朝之舉動無事不闗乎民類如此也
  甫田之詩曰曽孫來止以其婦子饁彼南畝田畯
  至喜所以有如茨如梁千倉萬箱之慶也臣工之
[046-35b]
  頌曰嗟嗟保介唯暮之春庤乃錢鎛奄觀銍艾所
  以有明昭上帝迄用康年之賜也後之牧民者如
  漢兒寛為左内史勸農桑開河渠廣水利收租税
  時裁濶狹與民相假貸黄霸以賢良髙第為潁川
  務畊桑節用殖財種樹蓄養米鹽靡密初若𤨏碎
  而覇精力能推行之召信臣為南陽太守勤力有
  方略好為民興利務在富之此數臣者皆講求於
  牧民之道而以民食為兢兢者也臣/故因繹經之
[046-36a]
  次而類及之
[046-37a]
  書經
 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時
             編修臣/林令旭
  金履祥曰每州以一諸侯之長專任牧民之事視
  年之上下而為之備視地之豐歉而為之通周知
  民之貧弱孤寡而為之恤不使民食之後時也
  臣/謹按民惟邦本而食為民天此洪範八政以食
  居先而虞廷咨牧亦必首言食也夫食之所出視
[046-37b]
  乎地力而食之所成因乎天時其耕作之功在民
  而其勸相之方則在上故長民者非特徵發興作
  勿奪其時而已必且有以時董率之道焉嘗考周
  官大司徒所掌自遂師以及里宰莫不簡稼器修
  稼政辨其種類趣其耕耨行其秩叙稽其功事移
  用以救其災合耦以助其乏勤於農者則於三嵗
  之後興之惰於農者則有屋粟之罰以警之法至
  詳也故其時之民莫不震動恪恭於農毋敢失時
[046-38a]
  耕九餘三家給人足良由上之人所以董率之者
  得其道也然而天下之大其雨暘寒燠之候萬有
  不齊而况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則又
  當有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以合其宜而布其
  利此寧可以臆定者哉必視乎為民司牧者久於
  其地習於其俗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相時
  之緩急而用之酌盈劑虚因勢利導此其任端在
  州牧矣蓋州牧者府縣之表率也誠使直省大吏
[046-38b]
  實能以易田疇足倉廪為本務而誠心求之弗執
  偏見誠心行之弗務虚名則由省而達於府由府
  而達於縣自無不承望風㫖悉心籌畫如黄霸潁
  川之治龔遂渤海之化何難復見即或天災流行
  歲有凶祲而積儲既豫撫字自優如富弼之於青
  州趙抃之於越州其成蹟具在倣其意而以時變
  通之亦復何慮乎夫安民之本在乎重農而足食
  之方存乎州牧以故播時百穀帝嘗以命后稷而
[046-39a]
  食哉惟時一語必首咨十二牧誠見欲致民食之
  足非州牧無由也三代以下漢治最為近古文景
  之間力田勸農之詔屢以責二千石其即虞廷咨
  牧之意也夫
[046-40a]
  書經
 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時
             編修臣/徐景熹
  蔡沈曰王政以食為首農事以時為先言足食之
  道惟在於不違農時也
  陳大猷曰舜初攝位則覲岳牧初即位復詢岳咨
  牧蓋内外之要職莫先焉
  臣/謹按帝王愛民如子無一時或去諸懐故有他
[046-40b]
  務未遑畢舉而挈其大綱總其要領首以牧民為
  本圖蓋愛養百姓子惠元元之至意早縈結於宵
  旰之間故即盈庭在列將共䇿以職業之修而引
  端發始注想勤勤直若痌瘝切於乃身而不禁其
  矢口即及焉今夫食生人之大命繫焉今夫時農
  事之本務在焉治國家者必先以此底蒸民之生
  然後展布其所欲為而紀綱法度粲然昭著凡政
  術之頒刑敎之設工器之資神人之格禮樂之興
[046-41a]
  俱得次第以觀其成當日者師師濟濟拜手颺言
  曰禹曰契曰稷曰臯陶曰埀曰益曰伯夷曰夔龍
  俱恪恭殿陛俟乎綸綍之頒而帝命所宣乃以民
  食農時為亟亟於以見操天下之源流相治功之
  緩急而政在養民勞心治人者為尤切也且所謂
  養民之道至無窮矣三時不失其務三農各肆其
  力又必視年之上下而為之備視地之豐耗而為
  之通知民之貧困孤寡者而為之恤凡所謂民食
[046-41b]
  計者至周至詳故憂勤惕厲不獨於農時見之并
  非僅不違農時盡之也水旱未形先時之綢繆必
  至災眚偶見後時之區畫更勤本一人精神心力
  與舉世之豐嗇盈虚相為調劑則廟堂之上焦思
  極慮不敢視為泛圖又豈敢置為後務哉顧説者
  曰當日文明黼黻緯地經天以及水火工虞各有
  攸司如下章所命九官孰非致治之大者而民牧
  之咨或史臣編載之文因其序耳不知命伯禹命
[046-42a]
  伯夷咨四岳而命者也命埀命益順分職之次遞
  咨而命者也命夔命龍因人之讓不咨而命者也
  命稷契臯陶苐因其舊職亦不咨而申命者也獨
  於十有二牧慎重以咨且即繼於詢四岳之後而
  誥誡不遑豈非實有見於民為邦本食為民天非
  可以旦夕緩哉抑所謂時者天之時也則凡九官
  所掌無非順時以襄天治而百揆為代天之職敎
  為佐天之令刑為宣天之威禮樂為同天地之節
[046-42b]
  和要莫切於六府之修乃所謂因天以治民則咨
  牧為先誠大聖人奠安民生萬年有道之計與
[046-43a]
  書經
 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敎在
 寛
             右中允臣/官保
  馬明衡曰敬敷者端其本以先之不敢茍也在寛
  者和其心以待之不可亟也
  臣/謹按秉彝之良雖人所同具而習染之汚亦時
  所不免聖帝明王知正人心厚風俗之本專頼乎
[046-43b]
  敎是以敷敎之官必慎選而敎民之道必詳明官
  不得其人則輕忽者易起慢視之心敎不得其法
  則急迫者必有難成之勢敬寛之命實千古敎民
  之良法也敬者端己正人之謂也修實行而敷實
  理則觀感深而轉移自速夫子修己以敬之言亦
  本於此寛者循序漸進之謂也日有就而月有將
  則漸摩久而頑鈍悉化夫子循循善誘之妙亦得
  乎此况五敎出於天命之本然人心之不容己因
[046-44a]
  天命之本然敬謹施行之以致其察識因人心之
  不容己優游闡明之以盡其推行民焉有不親不
  遜者乎舜承堯之後萬邦協和矣司徒得人矣而
  舜之心猶恐有不親不遜者命官敷敎復示以敬
  寛之訓聖人之憂民如此時雍風動不亦宜乎
[046-45a]
  書經
 敬敷五敎在寛
             編修臣/孫人龍
  朱子曰五敎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
  有序朋友有信以五者當然之理而為敎令也敬
  敬其事也聖賢之於事雖無所不敬而此又事之
  大者故特以敬言之寛裕以待之也蓋五者之理
  出於人心之本然非有强而後能者自其拘於氣
[046-45b]
  質之偏溺於物欲之蔽始有昧於其理而不相親
  愛不相遜順者於是申命司徒敬以敷敎而又寛
  裕以待之使之優柔浸漬以漸而入則其天性之
  真自然呈露不能自已矣
  臣/謹按先儒謂此實萬世敎民所自始而其所以
  為敎者不過人倫而已蓋人莫不有是倫而不能
  皆有以盡其道是以聖人命官掌敎必宣而布之
  宣則詳為闡明布則力為頒行敷字内兼此二義
[046-46a]
  俾天下之人皆能親愛遜順而藹然有恩以相浹
  秩然有義以相維是乃設敎之至意也然其所以
  立敎之本則必在於敬與寛敬以持夫己則整齊
  嚴肅既不患其失於縱弛寛以施諸人則涵泳從
  容更不患其失於廹切史臣稱帝舜慎徽五典慎
  固有敬之意焉徽亦有寛之意焉敬與寛理則互
  濟事則並行是即孟子所引放勲言勞之來之匡
  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徳之之㫖
[046-46b]
  而為千萬世掌敎者所不能易也周官亦言司徒
  掌邦敎敷五典擾兆民所謂擾者在因其本然之
  理以著為當然之則使天下是法是傚而調攝其
  不平之氣融化其不順之情勿求效於淺近之功
  毋徒恃乎督責之力咸馴致於親遜成風而後已
  此成周所云擾猶之有虞所云寛固無二道也惟
  如是故凡人之有是倫者悉因其心所不容昧而
  有以致其察識亦順其性所不容己而有以盡其
[046-47a]
  推行將見有親有義有别有序有信莫不服習於
  道徳齊禮之中而百姓親五品遜共歸於太和翔
  洽之盛治矣
[046-48a]
  書經
 敬敷五敎在寛
             編修臣/張九鎰
  臣/謹按天之愛民人也甚矣懼其相生相長而無
  以自别於羣物也於是賦之以本然之理而聨之
  以不容己之情聖人承天以治民非能離其本然
  與不容己者而别為敎也人倫日用切而示之使
  之從容浸漬皆知有人道之樂而凌競澆漓之習
[046-48b]
  漸消夫是故敎化行而風俗美焉今夫惟民生厚
  因物有遷厚者之可遷而為薄亦知薄者之可遷
  而為厚也此其轉移之機在上而不在民矣民日
  事於君臣父子長幼夫婦朋友之倫而莫曉然於
  親義序别信之故豈盡無良則拘於氣質之偏而
  溺於物欲之蔽者然也氣偏而彛常多任情之失
  欲蔽而外累實錮性之端始猶血氣心知之未漓
  繼且力勝則相角知勝則相戕善敗迷貿詐偽交
[046-49a]
  萌甘為蕩檢踰閑之舉而習為頑鈍無恥之行是
  固大君所日夕深憂也故舜命契之敷五敎曰敬
  曰在寛其即放勲之勞來匡直輔翼自得又從而
  振徳之之意歟臣/聞民猶水也水性趨下不以敎
  化隄防之不能止也帝王知防之必周而敎之必
  真且切夫敬之一言固無時無事而不當存而立
  敎則尤其所切要者記曰司徒修六禮以節民性
  明七敎以興民徳齊八政以防淫雖就五者推廣
[046-49b]
  之而敷陳往復其大㫖已統於此抑何其重也且
  夫敎民者又豈法制禁令惟是苛責之無已哉苛
  責則民日習焉而覺其煩苦仁義禮樂視為束身
  之機械非避事以求安即背馳而不顧是所謂却
  行以求前也賈誼曰道之以徳敎者徳敎洽而民
  氣樂寛正所以善其徳敎之用也漸之摩之優而
  柔之使民之從敎也欣欣焉如渴之欲飲餒之欲
  食也其違敎也凛凛焉如負鍼芒而蹈茨棘也薰
[046-50a]
  陶格被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而本然之理與
  不容己之情皆時時呈露於不可遏吁抑何其醇
  且備也臣/嘗觀國之本在民民之善惡在風俗敎
  化者風俗之原也敎行則民生日遷於厚民生厚
  而大君方釋其憂一轉移間而熙然藹然共樂太
  和是誠在良有司本敬之心行寛之術朝夕宣化
  而非徒視為具文也則幾矣
[046-51a]
  書經
 夙夜惟寅直哉惟清
            給事中臣/邵錦燾
  蔡沈曰夙早寅敬畏也直者心無私曲之謂人能
  敬以直内不使少有私曲則其心潔清而無物欲
  之汚可以交於神明矣
  王樵曰人心之直者其正也而敬則直不敬則邪
  人心之體清者其常也而直則清不直則雜匪直
[046-51b]
  而清事神則難矣故夙夜之間無曰不顯莫予云
  覯當不顯亦臨常如對越之敬
  臣/謹按此虞帝命伯夷典禮而以敬為事神之本
  也蓋敬者聖學之所以成始而成終人能收歛此
  心使不放失則其心自無私曲既無私曲則其心
  湛然虚明自無物欲而徳合神明可主祀典以通
  㝠漠矣然臣/謂主敬之功果能宻而又宻不獨可
  以典三禮而千古人臣事君之則有不外乎此者
[046-52a]
  今夫直者人之所以為生乾之道以動直為徳坤
  之道以直方大為徳人得天地之理以為生其心
  本無不直者唯心不存乎敬則始而縱佚漸而邪
  曲有浮游回惑而不獻其誠者矣而清者人心本
  明之體如止水之不受泥滓如明鏡之不䝉纖翳
  如太虚之不著一㸃其心本無不清者唯心不存
  乎敬以漸違乎直則欲亂於中利交於外有言清
  行濁而自營其私者矣唯合夙夜而常存寅畏之
[046-52b]
  心時無動静事無大小遇無常變而一以戒慎恐
  懼將之屋漏之地如接神明夢寐之中亦形齋肅
  禮所謂無不敬者此也夫無不敬則無不直坤之
  文言曰敬以直内唐孔氏疏云内謂心也用此敬
  以直乎内心也朱子曰直者直上直下胸中無纖
  毫委曲也既以心存寅畏而猶即於邪曲者未之
  前聞且夫敬而能直有不期其清而自清者也存
  諸中者無制防之偶疎自接諸外者無物欲之可
[046-53a]
  引寧静專一之中志氣清明不以利欲累其心豈
  非居敬直内之至也哉而要必期於夙夜者何也
  葢夙夜者所以與神明相交者也禮記有曰致齋
  於内散齋於外齋三日乃見其所為齋者又曰敬
  盡然後可以事神明故夙夜之間陟降通焉對越
  嚴焉所以交神之道實本乎此然臣/謂不獨可以
  典三禮即千古事君之則莫有外於此者詩曰夙
  夜匪懈以事一人敬君之謂也人臣敬以事君則
[046-53b]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自無偏曲之心抑且志潔行
  芳清操自勵更無私欲之累矣惟直且清而悉統
  之於敬洵乎夙興夜寐當無忘寅恭之念也哉
[046-54a]
  書經
 夙夜惟寅直哉惟清
            監察御史臣/齊軾
  蔡沈曰夙早寅敬畏也直者心無私曲之謂人能
  敬以直内不使少有私曲則其心潔清而無物欲
  之汚可以交於神明矣
  臣/謹按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二句不但交神明之
  道盡於此即心學之要亦盡於此矣夫清者心體
[046-54b]
  也澄澈無際清若太虚清則無私與天地合徳清
  則無蔽與日月合明清則有節制與四時合序清
  則有分辨與鬼神合吉㐫則清之為義大矣人心
  所以不清者由於不直心多私曲故也人心所以
  不直者由於不寅心多怠緩故也所以帝舜告秩
  宗先之以寅也寅也者敬也孟子曰平旦之氣平
  旦者寅也人能夙夜之間常若平旦則無時不寅
  無時不敬也君子敬以直内直則清明在躬志氣
[046-55a]
  如神而心體其純全矣如是始可以交於神明也
  夫帝舜無時而不交於神明故心學之要因命秩
  宗以發之矣
[046-56a]
  書經
 帝曰䕫命汝典樂敎胄子直而温寛而栗剛而無虐
 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
 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檢討臣/徳保
  臣/謹按樂者和也性之未發者中也發為情而中
  節者和也古帝王寓政敎於聲樂之中以之感天
  地則陽而不散隂而不宻以之感人心則剛氣不
[046-56b]
  怒柔氣不懾葢建中和之極以為樂之原也備情
  文之盛以為樂之敎也養徳行育人材事神祗格
  上下樂之功效大矣哉夫胄子者有天下國家之
  責者也其情欲不能無紛華靡麗之擾氣質不能
  無髙明沉潛之别故反情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
  敎直者敎之温而不偏於直寛者敎之栗而不偏
  於寛是以樂為輔翼之敎也剛者敎之使不可虐
  簡者敎之使不可傲是以樂為戒禁之敎也於是
[046-57a]
  胄子之徳悉底於中和矣第樂音之起必生於心
  人心之動必形於言具於性而為徳發於志而為
  詩由詩而為歌長短節奏所以永其言也由歌而
  為聲髙下疾徐所謂聲依永也協於聲者必調於
  律三分損益隔八相生所謂律和聲也在天則有
  八風在樂則有八音八音克諧無相奪倫者所謂
  小大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為經也由是
  而薦之郊廟斯神無不和由是而奏之朝廷斯人
[046-57b]
  無不和則樂行而倫清以著夫天人交感之庥非
  即大司樂所謂大合樂以致神祗以和邦國以諧
  萬民以安賓客以説遠人之騐乎然生民之道樂
  為大焉自古帝王修身而後作樂樂者奮至徳之
  光動四氣之和著萬物之理為聖人内外交修之
  要齊治均平之本以盡天下之故以端萬化之原
  是聖人之樂固非一日之積也豈獨敎胄子而用
  之哉昔帝舜揮絃歌風而命䕫典樂凡作樂之性
[046-58a]
  情致樂之功用不數語該括靡遺後之言樂者莫
  出其範圍矣
[046-59a]
  書經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監察御史臣/丁廷讓
  蔡沈集傳云心之所之謂之志心有所之必形於
  言故曰詩言志既形於言必有長短之節故曰歌
  永言既有長短必有髙下清濁之殊故曰聲依永
  聲者宫商角徵羽所謂聲依永也既有長短清濁
  則必以十二律和之乃能成文而不亂所謂律和
[046-59b]
  聲也
  臣/謹按樂者天地之和也凡音者由人心生者也
  即其生於人心者通於人聲而樂之道全敎之事
  即寓葢自天地有氣數生人有性情性發為情而
  中和之理著氣準乎數而節宣之㫖微固可次第
  以騐者而要必自志始人有所志必形於言故曰
  詩言志風謡所及婉而多思也謳吟所傳微而善
  入也人聲於是乎托始矣然而猶未為樂也迨流
[046-60a]
  連咏歎而歌從生焉歌非以永言乎君子聼之而
  知宜風宜雅斯為志之引伸者耶然而猶未為樂
  也抑揚往復而聲從出焉聲非以依永乎君子聼
  之而知中商中齊斯為歌之比類相成者耶自是
  而人聲之用無不畢宣矣然猶未必其聲之和也
  則以律和之即器審音而盡其變則翕純皦繹而
  聲不相亂比音從律而盡其神則優柔平中而聲
  不相奸葢聲者宫商角徵羽原有長短清濁之殊
[046-60b]
  大抵長而濁者為宫以漸而清且短則為商為角
  為徵為羽如黄鍾為宫太蔟為商姑洗為角林鍾
  為徵南吕為羽摠以上生下生三分損益隔八相
  生勢如破竹矣天地大數始於一而終於十黄鍾
  以九為法若通用其全則變化不行用九之法正
  聖心之妙算也唯以天地自然之數合於人聲自
  然之節庶幾聲無不和而作樂之道其本諸此乎
  孔子曰興於詩成於樂葢所以蕩滌邪穢消融渣
[046-61a]
  滓動盪血脉流通精神養其中和之徳也樂記云
  小大相成終始相生禮運云五聲六律十二管旋
  相為宫即所謂律和聲也是律也者正天地自然
  之數人心自然之聲也歌咏從律而不乖則心志
  和平此直者寛者所以聞之而温且栗也聲氣本
  隂陽之律則志氣清明此剛者簡者所以聞之而
  無虐無傲也葢以志為始故能協剛柔之用而全
  其材以律為歸故能移氣質之偏而養其徳敎胄
[046-61b]
  子者端有頼於樂如此
[046-62a]
  書經
 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
            給事中臣/楊二酉
  蔡沈曰納言官名命令政敎必使審之既允而後
  出則讒説不得行而矯偽無所託矣敷奏覆逆必
  使審之既允而後入則邪僻無自進而功緒有所
  稽矣
  陳師凱曰自孔安國註出納朕命以為聼下言納
[046-62b]
  於上受上言宣於下蔡傳又分命令政敎敷奏覆
  逆以配出納然終於朕命二字欠通竊意欲其審
  君命之當否當者出之否者納之惟至於允當而
  止如後世批&KR0897審覆之官庶於出納朕命文義明
  順也
  臣/謹按人君膺圖御宇萬幾日陳於前誠有所未
  至明有所未周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所頼有人焉
  陳善閉邪俾嘉言美政日達於朝野上下之間而
[046-63a]
  讒説殄行皆不得起而乘之則納言之職綦要矣
  夫納言之難也司審覆之任而有封駁之責朱子
  謂如漢侍中宋給事中其入告出宣亦得繩愆糾
  謬職與諫官等司馬光論諫官曰以天下之政四
  海之衆得失利病萃於一官使言之居是官者當
  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後其緩專利國家而不為
  身謀納言者亦然歐陽修又謂諫官雖卑與宰相
  等蓋曰與天子相可否者宰相也與天子争是非
[046-63b]
  者諫官也宰相定天下之機諫官言天下之務所
  謂納言者審天下之理决天下之議可者陳之否
  者斥之是者宣之非者諍之功豈在宰相下哉非
  公明正直其孰能與於斯舜之命龍也於敎養兼
  隆禮樂明備之後以為羣賢雖盛治功雖成茍讒
  間得行則賢者不安而前功遂廢故命作納言以
  防讒間衛羣賢以成其終夫大知如舜而防微杜
  漸以為治忽之機在此一命則舜之所以信龍必
[046-64a]
  能出納惟允與龍之所以為龍必能不負帝命俱
  從可知已後世非無納言之官而公明正直未必
  如龍徒有出納之責而鮮封駁之事遂致邪説横
  陳國事多舛豈納言之本意哉昔唐太宗能信用
  魏徵而成貞觀之治徳宗不終用陸贄而後復幾
  至於亂讒説之能中人主其可畏矣乎觀此可鑒
  舜所以命龍之意重在遠讒而陳師凱拘於朕命
  二字之義謂欲其審君命之當否以為出納殊於
[046-64b]
  上文塈讒説殄行語義不甚聨洽固不若孔蔡二
  註之詳且盡也
[046-65a]
  書經
 夙夜出納朕命惟允
            給事中臣/鹿邁祖
  蔡沈曰命令政敎必使審之既允而後出則讒説
  不得行而矯偽無所託矣既允而後入則邪僻無
  自進而功緒有所稽矣周之内史漢之尚書魏晉
  以來所謂中書門下者皆此職也
  臣/謹按天無言王者代天而有言是大君之命即
[046-65b]
  天命也天以萬物為心故乾元資始無私普造物
  之大君以覆載為量故聖謨廣運有覺徵王心之
  一人君於此將欲使萬方訓之四國順之則司天
  喉舌者其事顧不重哉夫大君有命顯之慶賞刑
  威之大政深之予奪進退之微權用以覺世牖民
  宣示來兹夫固有幾經睿慮猶不勝其鄭重之思
  者而出納之際顧以慢易将之可乎自庶頑讒説
  或借上㫖而出以揺國是或假公論而入以惑主
[046-66a]
  聰而智巧便佞之徒得以售其術即不然猶是上
  之命令而抑揚輕重之間稍失其本㫖即毫釐千
  里之差深闗乎治體出納之不謹而讒説之害治
  者多矣是故義利公私之分介辨之宜早而夙夜
  出納之間防之必嚴其出也既允而後出其出於
  宸衷與將無有小人夤縁其間與其果出於宸衷
  也然後出布四方而徳意以宣其入也既允而後
  入其出於輿情與將無有小人依託其間與其果
[046-66b]
  出於輿情也然後入納明廷而羣情以協夫是故
  矯偽無所施邪佞無自進宸聰罔蔽國是用昭由
  是君之明命一天之命而讒説之害治無慮矣獨
  思中天之世喜起同心九官十二牧師師濟濟固
  巳野無遺賢萬國咸寧豈復有頑讒之足慮乃必
  以出納惟允慇慇誥誡至與明五刑敷五敎典禮
  典樂諸人并重此以見聖帝謹始慮終防維若是
  其至與孔子鄭聲佞人之戒隔代有同揆也
[046-67a]
  書經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欽哉惟時亮天功
             編修臣/蒋麟昌
  臣/謹按帝王代天理物一日萬幾無非天事而其
  立乎萬幾之先周乎萬幾之後者一以敬為主虞
  書首之以欽若昊天終之以勑天之命首之以欽
  明終之以欽哉帝王統系相承不外乎是用能以
  敬天之心行法天之政而治道亘千古而獨隆雖
[046-67b]
  然人主能以一心運天下之幾不能以一身周天
  下之務百僚庶職所以分一人之任也君奉天而
  臣奉君奉天則宜以天之心為心奉君即宜以人
  君奉天之心為心唐虞草昧初開人心醇樸君臣
  動色相儆必反覆言天葢天人感應之理確有可
  憑而非付之或然或不然之數故二十二人所分
  之功統繫於天臣/聞治絲者聚千萬縷而理而分
  之不可淆應事者積千萬事而雜而投之不可紊
[046-68a]
  亮工之義即臯陶謨所謂庶明勵翼也夫天事日
  運而不息人事日起而有功時之為義亦大矣雖
  上治無迹而堂亷中有震動恪恭之象則海内之
  氣清和咸理舜故重為惕之當時綱紀初張平成
  未奏二十二人左右厥辟卒致太平欽哉一命用
  意良深矣臣/嘗繹而思之人臣不知謹獨之學在
  位乃多粉飾之文相習成風遂多叢脞其何以振
  天下之志氣而化天下之朋黨哉大抵聰明材力
[046-68b]
  日用則日見有餘日弛則日見不足要亦視其志
  氣何如耳志氣清明動罔不吉其或委靡瞻狥遇
  一事而遷延以諉曰俟異日又閲時而曰俟後人
  即或鋭志以往鮮克有終雖有初圖亦為文具矣
  然則莊敬者日强之本也顧藎臣之盡職以靖共
  爾位夙夜匪懈為敬則其敬公具臣之循分以奉
  行故事倖求免過為敬則其敬私誠令天下曉然
  於公私之介就天理流行處時時悚惕此心漸至
[046-69a]
  徳性堅定則自私自利之説自不足入其懐來無
  欲而虚有主而静馴致於泛應曲當功崇而業廣
  則敬誠率作興事之本而志氣所由振也朋黨之
  興動關國是朝廷官非一職位非一人然必以數
  十百人之心分之合之皆所以為國然後君得以
  受其事之成古來門户一開競不相下大率由於
  恩怨分明人各自為之故果其幽獨皎然不欺若
  帝天之式憑若鬼神之昭鑒方蹇蹇匪躬之不暇
[046-69b]
  而又何黨焉且人臣事君亦事以心而已其心以
  敬事為心則慎重名器無所引援而非遠嫌也即
  愛惜人材不忘吐握而非干譽也茍利於國茍利
  於民雖衆論紛紜不妨借箸而陳也理有未安情
  有未順雖盈廷唯諾不妨補牘而進也然則唐虞
  之同寅協恭以共濟都俞吁咈以相成亦良可懐
  矣臣/更進原其時舜之徳曰温恭舜之政曰慎徽
  是其敬畏之心昭然如揭而益之言曰罔遊於逸
[046-70a]
  罔滛於樂臯陶之言曰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
  畏自我民明威古君臣告戒之意固顯以一人之
  敬為之倡矣虞廷十六字心傳特重危微設以為
  未危而安之則聲色臭味易投其隙以為甚微而
  忽之則喜怒哀樂將决其防舜惟持精一之㫖開
  臣鄰之先用能昭受上帝申命用休而其臣亦思
  日贊襄以熙帝載則時亮天功非即天人相與之
  明騐哉
[046-71a]
  書經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欽哉惟時亮天功
            監察御史臣/李㥳
  陳大猷曰皆當敬以趨時以輔相顯明天之功二
  十二人職雖不同其為天下之事則一故提其綱
  而總戒之
  臣/謹按此帝既已命四岳九官十二牧而復申飭
  之辭也究其立言之㫖可以見朝廷設官分職之
[046-71b]
  本焉可以見百爾夙夜靖共之實焉葢天降下民
  不能自治而以其事畀之君君亦不能獨理而以
  其事分之庶司百執事是臣事無非君事而君事
  無非天事自後世視此為人為之私故天位天職
  且以為奔走斯人之具而應命而來者上僅志於
  功名次則惟圖利禄掄材之典不明建官之義罔
  著致治之不古若厥有由己謹稽帝舜之命諸臣
  者曰時亮天工若不自有其爵賞之功而並不敢
[046-72a]
  獨擅其分釐之事者誠以倫天叙禮天秩服天命
  刑天討即若予工若予上下草木鳥獸亦無非本
  天之所以範圍而不過曲成而不遺者工虞水火
  舉上帝所欲理之端惟人有以代之禮樂兵農舉
  上帝所欲用之人惟帝有以使之帝之善於任人
  乎固帝之善於承天也至諸臣之所以時亮者更
  不一矣或治外或治内各異其途或總治或分治
  各殊其責而帝惟曰欽者何也欽則妄念消而自
[046-72b]
  私自便之圖舉不足以汨其公忠之本體欽則神
  智生而為疑為撼之端舉不足以擾其寧静之天
  懐故任無論大小統之以欽若之心則自無不稱
  之職守才無分優劣攝之以欽翼之念則自無不
  通之智慮彼鯀之績用弗成惟曰方命圮族是即
  不欽之由也而帝堯之光被四表帝舜之元徳升
  聞一則曰欽明允恭一則曰温恭允塞謂非能欽
  之騐乎是知古帝王之致治無一事不本於天無
[046-73a]
  一人不原於敬君而知此義則本簡在為去取罔
  敢以爵秩暱私人臣而守此義則本匪懈為獻納
  又寧敢以因循曠厥職與
[046-74a]
  書經
 欽哉惟時亮天功
           監察御史臣/胡寶瑔
  臣/謹按帝王膺天命履天位必法天行健以體天
  心而盡天職則凡人君之事皆天事也兢業者率
  於上而靖共者承於下天以事授之君而君統治
  之君以事任之臣而臣分理之事君之事即事天
  之事天事者天功也此虞廷二十有二人統告之
[046-74b]
  以惟時亮天功而必以欽哉共勉之者君以敬作
  所臣即以敬盡職也周官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
  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百揆以統庶官四
  岳以統十二牧也有總治者有分治者各敬其職
  以時亮天功葢二十二人之功皆君之功而君之
  功皆天功也欽以立時亮之本時亮以大欽之用
  有明作之才而又将之以小心有振興之氣而復
  主之以嚴翼自不容不惕然於君命之對揚凛然
[046-75a]
  於上天之降鑒而敬事以敬君敬君如敬天則亮
  采惠疇各宣其力鞠躬盡瘁不知其勞斯君有得
  人之慶臣無曠職之愆矣夫百揆四岳所以治内
  州牧侯伯所以治外君以一人統大權於臣工之
  上宵衣旰食日理萬幾本無逸之心以勑天之命
  而時幾交儆不敢少懈凡為之臣者匪躬有經素
  餐有戒其為上為徳為下為民以熙庶績而康庶
  事可不敬歟敬則誠誠則無欺無欺而心皆實心
[046-75b]
  矣敬則公公則無私無私而政皆實政矣禮樂兵
  刑工虞水火虞廷之所以綱舉目張内修外治燦
  然皆有成績者上無負於君而即無負於天也君
  以欽而明臣以欽而亮君敬天而勤民臣敬事而
  後食而且儆戒無虞慎修思永君臣一徳上下一
  心庶政所以惟和萬國所以咸寧也
[046-76a]
  書經
 欽哉惟時亮天工
           監察御史臣/張日譽
  臣/謹按虞舜此言見官職之宜盡也人臣承君簡
  命布列庶位非徒博榮名膺厚祿已也以君事為
  事即當以君心為心夫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
  君已無微之不慎則臣所以靖共爾位無曠厥官
  亦不可有一念之或弛焉從來言臣職者國爾忘
[046-76b]
  家公爾忘私以為君事不容緩也然非徒君之事
  實天之功焉典曰天叙見隂隲之有自也禮曰天
  秩見品節之有本也徳曰天命罪曰天討見刑賞
  之無私也上帝原非輕付則責任不容旁貸臣可
  不自勵乎然盡職之道在因時而因時之要在主
  敬機務孔多惟斷斯集惟敏有功時之所乘即為
  事之所赴若姑待異日無論不能行也即行矣而
  當前之所棄已多且至異日安知事不迭起而尚
[046-77a]
  暇為此乎因循茍且往往愈積而愈繁惟䇿之以
  時急於前者不緩於後勵於朝者不留於夕五辰
  既撫庶績自見其日凝焉獨是黽勉之精神必由
  小心而出無謙抑之念毎遇事多疎少沉静之思
  亦隨處易忽故聖王之告臣工不以他端相授而
  必以欽相朂者以為敬則能宻而心不失於粗浮
  敬則能勤而情不流於玩愒敬則能定而事不擾
  於紛更敬則能明而機不昧於權變古人之奮庸
[046-77b]
  熙載其法不越此也雖然欽之為道所該者博堯
  典之辭以欽始益稷之謨以欽終敬修可願惟欽
  可以迎天休慎爾祥刑惟欽可以恤民命凡修己
  治人之要無不胥括其中為治者可湏臾之或離
  乎哉
[046-78a]
  書經
 欽哉惟時亮天功
            監察御史臣/永世
  臣/謹按古帝王極隆之軌至治之休其所以裕持
  盈保泰之基臻長治久安之盛者要皆持一心之
  敬以為勤政之本而已矣蓋朝廷之治天治也寮
  寀之職天職也敬以圖治嚴欽若而篤温恭乾惕
  之念不懈於朝夕其孜孜而罔替者常砥礪於緝
[046-78b]
  熙宥密之内敬以奉職懋勵翼而効公忠恪慎之
  懐無間於終始其凛凜而無斁者尤黽勉於純一
  不已之中是故未治而求其治未安而求其安者
  告戒之殷勤恒惕勵於盛明之世而已治而益求
  其治已安而益求其安者悠久之化理自茂著夫
  豫大之圖惟其主敬以立勤政之本斯大業光昭
  鴻猷赫弈其道胥由於此也夫一人憲天出治而
  分其任於羣工凡人臣之所以輔弼而贊襄奮庸
[046-79a]
  而熙載者何莫非天之事歟顧憂勤所以保泰晏
  安易忘恪恭當府事修和之後人歌樂利俗尚敦
  龎而承流宣化者或以承平之可恃致兢業之偶
  弛其何以協寅恭而光謨烈有禆致治保邦之要
  道也哉蓋久安長治之業在乎法之盡善而更在
  慎其守法之志在乎政之悉舉而尤在凛其敷政
  之心天作之君而君不能以獨理廣君徳以迓天
  休惟在翼為明聼之司彰其化焉可曰瞬息之頃
[046-79b]
  弗加兢惕歟欽之而輔佐爕理務協於中啟沃匡
  襄務衷諸道本實意以盡弼亮之誼已治而益求
  其治俾成功之廣被者燦然其彌著而欽承匪懈
  何時不凜有嚴有翼之心天生蒸民而民不能以
  自理恤民瘼以協天心惟在股肱心膂之寄宣其
  猷焉可曰造次之微弗深戒懼歟欽之而敎稼明
  倫務盡其職典禮掌樂務竭其忱敷實政以效寅
  亮之休已安而愈求其安俾豐功之美備者昭然
[046-80a]
  其益顯而欽若弗違何時不厪無怠無荒之念是
  知敬為制事之本而人事莫非天事一事之嚴恪
  可以貫諸萬事則無隳人事者自無曠乎天工敬
  為持心之要而人心可証天心一日之戒慎必以
  矢諸百年則久孚人心者自久凝夫天命此主敬
  之功所以為致治保邦之要道歟
[046-81a]
  書經
 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庶績咸熙
            右中允臣/朱良裘
  臣/謹按唐虞之世建官惟百而考課之制綦嚴其
  在堯典有曰平章百姓孔氏傳云百/姓百官也又曰允釐百
  工於以知當時之世其官一如工人之世其業皆
  期於專治而欲精之者也虞帝命官以奮庸熙載
  既咨二十有二人而朂以時亮天工矣而所以進
[046-81b]
  退百執事者復定為三載考績之制績之為言積
  也其義莫著於治絲必銖積寸累有一息無間之
  功而後文理成就有昭然可見之迹故考其成者
  必遲之以月要嵗會而課其功者實廹之以早作
  夜思也蓋人君予人一官必有一官所司之事而
  臣子食祿一日必有一日分所應為惟長吏倡率
  之有方而後庶司鼓舞於弗倦亦惟任小而無曠
  官之誚而後受大而有察吏之能此天下之通義
[046-82a]
  也惟是其間有餘不足之數未可以日月之計為
  憑故必候三載而後考其績之有成與否又以才
  有短長時有利鈍事有繁簡任有重輕未可同年
  而語故必歴三考而後加以黜陟焉其不言能否
  而言幽明者正以績之昭著彰彰在人耳目間而
  幽者一無表見判然如白黑之分此黜陟所以合
  乎天下之至公而羣力畢奮衆功皆廣也周禮冢
  宰之職嵗終則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會聴其
[046-82b]
  制事而詔王廢置三載則大計羣吏之治而誅賞
  之代有先後故制有遲速要其所以考課之法莫
  之或易爾漢魏之君屢講求考課之法而莫得其
  要漢京房奏考功課吏法未見施行而為小人所
  譖魏杜恕遂謂用不盡其人雖文具無益歴六代
  而考績之法不著閱七聖而課試之要未立其法
  可粗依其詳難備舉於是考課竟不行蓋考課之
  不便於世久矣自考課不行而後之用人者遂苦
[046-83a]
  於無所據或以年勞或以流品或以採訪或以保
  任任法任人皆不能有得無失可考而知也唐陸
  贄有言㧞擢以簡賢能廢置以絀不肖循資按格
  以處中材其論為平允然果不一考其歴官之績
  則所謂賢不肖與中材又庸有定乎杜恕之言曰
  天下至大萬幾至衆非一明所能徧照是則然矣
  顧使人君以一身而考庶司百執事之績勢固有
  所不能若使内外百寮之長各考其所屬之績固
[046-83b]
  力所能為而責所不容謝者誠擴其愛憎之私袪
  其毁譽之蔽而實考其職分之所有事日有試焉
  月有省焉或勤或惰或優或絀必昭然不可掩者
  夫然後殿最有定評舉劾有定論登庸者無躐等
  之嫌沉滯者無積薪之嘆而茍且僥倖者無所容
  其覬覦之私人才日奮化理日隆於以佐亮功熙
  載之治其或有當與
[046-84a]
  書經
 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庶績咸熙
             修撰臣/金徳瑛
  蔡沈曰考核實也三考九載也九載則人之賢否
  事之得失可見於是陟其明而黜其幽賞罰明信
  人人力於事功此所以庶績咸熙也
  臣/謹按考課者人君之大柄也功過明而後賞罰
  當賞罰當而後人心勸鼓舞之機端在於此為其
[046-84b]
  太寛則人情易即於茍安太廹則或束於時日而
  不克自展其猷為惟以三載九載為期則賢能者
  得從容以奏其績而中庸以下之材涖官任事既
  久亦可以漸自濯磨振㧞惰化而為勤闇化而為
  明無棄人亦無闕事矣况古所為陟者五章五服
  品秩之優崇非如後世之遷徙靡定稷契終身止
  守一官其責之也專其任之也久是以六府三事
  允治萬世永頼也且人君勞於求賢而逸於得人
[046-85a]
  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外薄四海咸建五長雖為數
  未繁豈二十二人止哉而舜命官四岳九官十二
  牧之外無聞焉蓋委任責成惟此二十二人論道
  經邦承流宣化固已振其綱而挈其領其餘庶官
  百職事之賢否自各𨽻於其長而分其督勵進退
  之權可推而知也然則三考以前遂無黜陟乎臣/
  竊以為史臣所紀立法之大體耳其或偶有憸壬
  隨時糾察固不可廢也且夫用人之道與其嚴之
[046-85b]
  於其後無寧審之於其先古者司馬辨論官材論
  辨然後使之未有違材而用不學操刀而使之割
  也舜之諸臣有專命者有咨於四岳及儔衆者凡
  水土兵農禮樂經緯彰著於平日在彼先自信而
  君上及同列之人咸信之故可確然一旦授以重
  任而不辭非有所勉强遷就不得已而舉其人以
  備官也人之材質各有所長易其地而弗能為良
  雖大聖大賢猶不輕使况其下焉者哉夫如是故
[046-86a]
  不待考績之時而已逆料其人之必有成偶有失
  焉其所黜者蓋至寡矣後世防閑道密拘於資格
  任法而不任人多為遷避以示公探籌而畀之需
  次而得之無非任而後學者能與不能當前不之
  知也及知之而考之黜之固已晚矣此所以審之
  於始存乎考績黜陟之先尤正本澄源之道也
 
 
[046-86b]
 
 
 
 
 
 
 
御覽經史講義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