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110 御覽經史講義-清-蔣溥 (master)


[063-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覽經史講義卷二十六
  周禮
 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賔興之一曰六徳知仁
 聖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藝禮樂
 射御書數
             檢討臣/廖鴻章
  臣/謹按育才造士之法莫備於周而此則教之行
[063-1b]
  於鄉者司徒主六鄉故以鄉三物教鄉内之萬民
  至於三物教成而舉賢者能者以禮禮賔之則俟
  之三年大比而鄉大夫之職也徳先於行者得之
  於心而後能措之於行也藝次於徳行者本末輕
  重之分先後之序也記曰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
  學為先又曰凡語於郊者必取賢斂才焉或以徳
  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曲藝皆誓之以待又語盖
  造就人才人主之所首重而取人之道未有不於
[063-2a]
  根夲之地求之而僅取其枝葉者六徳六行六藝
  之教雖行之於鄉學然觀於師氏保氏之文則所
  以教國子者亦未嘗舎是而别有他術也師氏以
  三徳教國子曰至徳以為道夲敏徳以為行夲孝
  徳以知逆惡教三行曰孝行以親父母友行以尊
  賢良順行以事師長夫至徳即知仁聖義忠和之
  徳也徳修而後行道之基以立敏徳鄭註引書惟
  學遜志務時敏釋之朱子所謂蓄徳廣業之事也
[063-2b]
  勤於六藝之學學明而後可以見諸躬行至于人
  之行莫大于孝言孝徳則諸行胥統之矣而三行
  之教顧與六行不同者居鄉則重睦婣任恤國子
  則以親師取友為先義固各有當也行篤自可以
  息悖逆之萌三徳三行其不異于鄉三物之為教
  也明矣若保氏所謂養國子以道而教之六藝者
  盖道之與藝精粗同原五禮六樂五射五御六書
  九數皆至理所存故經文每徳行道藝並稱教以
[063-3a]
  藝正教以道也又如大司樂以樂徳教國子曰中
  和祇庸孝友夫知仁聖義必以中和為至中和即
  至徳也孝友即孝徳也學者之心貴乎敬而有常
  則祇庸即敏徳也此與師氏保氏之教無以異亦
  與大司徒三物之教無以異也成周之教之行于
  鄉國者豈不同條而共貫哉夫賢才國之夲也國
  學之士又由鄉學而升者也敎化之行非自近無
  以及逺而欲養其材于大成必先端其趨于始事
[063-3b]
  鄉舉里選之法在後世或所難行而教之之具或
  亡其實㣲特徳行無取即藝亦無足觀記曰君子
  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亦惟務其所以教之之
  實而已矣
[063-4a]
  周禮
 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賔興之一曰六徳知仁聖義忠
 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
 數
           監察御史臣/趙青藜
  鄭氏康成曰知明於事仁愛人以及物聖通而先
  識義能斷時宜忠言以中心和不剛不柔善於父
  母為孝善於兄弟為友睦親於九族婣親於外親
[063-4b]
  任信於友道恤振憂貧者
  賈氏公彦曰按保氏掌養國子以道教之六藝一
  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
  六曰九數彼注云五禮吉凶賔軍嘉六樂雲門大
  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五射白矢参連剡注襄尺
  井儀五御鳴和鑾逐水曲過軍表舞交衢逐禽左
  六書象形㑹意轉注指事假借諧聲九數方田粟
  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嬴不足旁要彼注又
[063-5a]
  云今有重差夕桀句股
  臣/謹按治化之成在人才人才之盛在教育不有
  以教育之於前而思得人以理是楩楠杞梓不植
  於山騄駬驊騮不畜於廐雖使伯樂匠石過而顧
  之亦孰從求之又孰從空之故教不可以不亟也
  孔子曰唐虞之際於斯為盛言周才之逺紹中天
  而夏與商不及也論者謂文武為君周召為相禮
  明樂偹休和之氣藴於人心發乎謡俗播為聲詩
[063-5b]
  而周南兔罝之什至以赳赳武夫上備公侯干城
  之選未已也夫且歌好仇詠腹心郁郁乎文哉抑
  知希其光者沃其膏繁其枝者培其根蓋其教之
  也必以實勝焉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
  賔興之賔謂以飲酒之禮賔之是下所觀而化也
  興猶舉也是上所拜而受登於天府者也乃其操
  以為教術者初不出乎三物之外凡以實勝焉爾
  三物之目一曰六徳所以厚其源二曰六行所以
[063-6a]
  端其體三曰六藝所以鍊其能而要徳之終曰和
  所以騐其養居行之先曰孝所以葆其天冠藝之
  首曰禮樂所以歸於道司徒頒之鄉大夫受之師
  非是無以教弟子非是無以學規模素定率由罔
  倦而道徳於是乎一風俗於是乎同雖其書之閭
  胥者敬敏任恤而已書之族師者孝弟睦婣有學
  而己徳不必全行不必備而其崇實以黜華則觀
  於閭胥族師之書而益信西漢去周未逺恵帝有
[063-6b]
  孝弟力田之科而文帝舉孝㢘武帝䇿賢良其法
  猶為近古至東漢順帝課諸生以章句試文吏以
  箋奏而士駸以華矣沿及两晋踵而日甚洎乎唐
  宋未能盡革雖有願治之主思以復古而上求以
  實下應以名擷秀摛華爭事進取曰吾以博人間
  富若貴與一切功名才望也誰復退自省察其所
  為徳行道藝者果何如哉故其時自好之士憂其
  實之漓也多從而歎惜之韓愈曰禮部所取類於
[063-7a]
  俳優之詞令人忸怩不寜楊時曰文字自售古人
  必不如此而朱子并謂科目之設徒銷天下英雄
  之氣宋神宗擢司馬光為學士光辭曰臣不能四
  六神宗曰卿既學進士取髙第賦亦四六也以誥
  勅授光光不得已受之此數人者其平居立身行
  己皆有夲末涖官任事亦復卓有可紀而其見於
  言詞論說者乃如此則世之所以重士與士之所
  以自重固有在矣夫三代以下教不命於天子而
[063-7b]
  徒以任之其父兄所恃以轉移士習者亦第以取
  舎决從違耳未有上作而下不應者也玉之在璞
  也惟其所琢泥之在鈞也惟其所鑄是以君子務
  實勝而雖謂卷阿鳴鳯棫樸薪槱一代人才之盛
  皆原夲於三物之賔興焉可也若夫司徒地官而
  教民之事屬焉固即虞廷命契之意抑以見逸居
  飽煖未足諴我萬民而期㑹簿書未足藉手以謝
  安擾邦國之責也是又周禮㣲㫖也夫
[063-8a]
  周禮
 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賔興之
           監察御史臣/劉方藹
  朱子曰古者學校選舉之法始於鄉黨而達於國
  都教之以徳行道藝而興其賢者能者盖其所以
  居之者無異䖏所以官之者無異術所以取之者
  無異路是以士有定志而無外慕三代之教藝為
  最下然皆有實用而不可闕其為法制之密又足
[063-8b]
  以為治心養氣之助而進於道徳之歸此古之為
  法所以能成人材而厚風俗濟世務而興太平也
  臣/謹按古者學校之教其夲則五性其末則六藝
  其具則易象詩書其人則大司徒鄉大夫州長黨
  正族師閭胥比長是故一學校也人材出其中風
  俗出其中政理出其中選舉出其中道統治統以
  此而尊國夲國勢以此而立則學校之繫乎天下
  國家為至大而要以一誠為根夲蓋三物者原出
[063-9a]
  於萬民之性分所固有職分所當為六徳一實徳
  也六行一實行也六藝一實用也由鄉而州而黨
  而族而閭而比其屬民讀法也或以正月或以四
  時孟月或以每月朔日其書以待攷也或書其孝
  弟睦婣有學者或書其任恤者即一鄉以及六鄉
  六遂遍乎天下而放之而皆準所教之地有逺近
  人有衆寡官有尊卑事有繁簡法有詳略而教無
  不備之物誠不肯以茍且待人也取無或遺之長
[063-9b]
  又不欲以純備苛人也聖天子重念此三物者天
  下人材非此不成天下風俗非此不厚天下世務
  非此不濟天下太平非此不興至誠懇摯以身教
  於上而大司徒鄉大夫以下典教之官日贊贊日
  孜孜莫不各輸其誠心以教所屬之民如父教子
  如兄教弟勤勤懇懇惟恐徳行道藝之無所於成
  而在受教之民莫不相與感孚乎誠而各動於性
  情所不容己亹亹焉修其徳敦其行習其藝或徳
[063-10a]
  成而上或藝成而下或行成而先或事成而後以
  待取於嵗終而待舉於三年三年内既别勤惰得
  失以馭分教之官三年外乃别賢能髙下以奬受
  教之民是聖天子能操斯民義理之命以勝上天
  氣數之命而使天下民生之氣禀悉變化於教思
  學問上以誠為教下以誠為學合朝野上下而以
  一誠相灌輸是以六徳皆實徳六行皆實行六藝
  皆實用而所為綱紀乎萬民鼓舞以賔興考校以
[063-10b]
  三年而循環不已以興太平於無窮者實根柢於
  聖天子敬教勸學至誠無息之一心也然則三物
  之教賔興之典皆為治具而治夲則在一誠孟子
  謂徒法不能以自行程子謂必有關雎麟趾之意
  然後可行周官之法度荀卿謂有治人無治法是
  皆孔子所謂其人存則其政舉之意也夫
[063-11a]
  周禮
 遂人掌邦之野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
 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澮澮上有
 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于畿
             編修臣/官獻瑶
  鄭氏康成曰遂溝洫澮皆所以通水于川也遂廣
  深各二尺溝倍之洫倍溝澮廣二尋深二仭徑畛
  涂道路皆所以通車徒于國都也徑容牛馬畛容
[063-11b]
  大車涂容乗車一軌道容二軌路容三軌
 稻人掌稼下地以瀦畜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
 均水以列舎水以澮寫水以渉揚其芟作田
  鄭氏康成曰瀦者畜流水之波也防瀦旁隄也遂
  田首受水小溝也列田之畦㽟也澮田尾去水大
  溝也作猶治也開遂舎水于列中因渉之揚去前
  年所芟之草而治田種稻
  臣/謹按周官溝澮之法先王所為用人之力以盡
[063-12a]
  地之利任土之宜而補救乎天時之偏者也而既
  有遂人職復有稻人職者遂人所掌旱田之法也
  稻人所掌水田之法也顧成周之時遂人之法最
  詳其為利最溥彼稻人之職苐以佐遂人所不逮
  而已自周以後稻人之法浸偹其為利亦浸廣而
  遂人之政竟輟而不講此三代之民常有餘而三
  代以後之民常不足其大端多由于此為治者不
  可不盡心乎此也何以明其然也周官職方所掌
[063-12b]
  之州有九其地之宜稻者惟荆揚二州耳其餘諸
  州皆宜黍稷菽麥者為多自遂人之政修而此宜
  黍稷菽麥之土旱常不至于乾水常不至于溢地
  廣而所入豐則耕三餘一耕九餘三勢所必至彼
  稻人之所掌者惟區區下隰之地而已故曰苐以
  佐遂人所不逮而法最詳利最溥者莫遂人若也
  秦漢以還阡陌興井田廢而五溝五涂之法亦從
  而廢矣迺稻人職所謂蓄水之瀦止水之防蕩水
[063-13a]
  之溝舎水之列寫水之澮行于東南者則未嘗廢
  也豈惟不廢而已方且漸詳漸偹漸闢漸廣而嵗
  之所入亦漸多曩之財賦盛于西北者今且轉而
  之東南矣東南之水田既饒于是言水利者又將
  以東南之法行之于西北如班固溝洫志所載有
  鄭國渠龍首渠白公渠其溉田或至五千頃或至
  萬餘頃皆古稻人之遺法也然同是法也有行之
  而利者有行之而利害半者有行之未獲其利而
[063-13b]
  但受其害者行之而利必其為可稼之下地而其
  土性又宜于秔稻也行之而利害半必其地勢雖
  下而泉源之遷徙靡常或土性疏而不宜乎秔稻
  也行之未𫉬其利而但受其害必其土不宜乎秔
  稻且去水源逺其為防不因水勢為溝又不因乎
  地勢也夫南北異方髙下異勢燥濕異性故旱田
  之不可為水猶水田之不可為旱也今必欲以荆
  揚之物産遍植之雍冀是苐知言水利而不知因
[063-14a]
  地之利以為利也且果行遂人溝洫之法則西北
  旱田其利亦何减於東南何則西北諸州其地之
  廣輪既數倍於東南且榖之種類繁多有宜五種
  者有宜四種者有宜三種者周原膴膴土脈厚而
  水源深其肥沃比東南之塗泥又奚啻倍焉所患
  者惟水與旱耳溝洫修而水旱有偹則西北諸州
  嵗之所入非徒不减于東南且什伯而無算矣或
  疑井田既廢欲復遂人之法勢有所不行是又不
[063-14b]
  然夫善復古者亦師其意而已矣觀周禮遂人之
  法原與稻人之法不同盖稻田不可一日無水故
  以瀦畜之以防止之以遂均之矣又必以列舎之
  而後以澮寫之焉旱田則潦之為患者十之六七
  旱之為患者十之二三故遂人五溝之大小不同
  其實皆溝也揆先王為溝洫之夲意苐欲使水多
  之年水行溝中而不泛水少之年又可畜溝中之
  水以滋田耳今苐相其地之下者以為行水之區
[063-15a]
  又相其地之最下者以為畜水之所疎其節而濶
  其目不用盡復古溝洫之制而已獲溝洫之利矣
  然此非可以旦夕期也又非一二人可以集事也
  其道在以治地之法責成有地治之官盖今之邑
  令州牧即古鄉遂之吏也三年大比課其事之成
  否果有明效者大吏以聞或加秩或賜金而毋易
  其任其未效者亦且課督之以觀其後果無狀乃
  斥去之其工程尤大者官為民治之其小者則勸
[063-15b]
  民自治如此則吏思効忠何患不可與圖事民争
  騖利何患不可以慮始哉夫今之為吏者多置西
  北溝洫之政于不講其講溝洫者又苐知有稻人
  之法而不知有遂人之法臣/故因周官而推論之
  如此云
[063-16a]
  周禮
 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
 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
 上有路以達于畿
             編修臣/趙青藜
  鄭康成注曰遂溝洫澮皆所以通水于川也遂廣
  深各二尺溝倍之洫倍溝澮廣二尋深二仭徑畛
  涂道路皆所以通車徒于國都也徑容牛馬畛容
[063-16b]
  大車涂容乗車一軌道容二軌路容三軌都之野
  涂與環涂同可也
  臣/謹按遂溝洫澮川聖人之所以備天時盡地利
  以奠民居而為功于萬世者也畫野經土肇自黄
  帝至成周最為詳密周之興在西北西北地多廣
  平非若東南髙下相錯故東南水利半由天造而
  西北盡闗人力溝洫之制不容以己也其後壊于
  魯隳于秦亦非一日之積矣漢唐宋儒者每言復
[063-17a]
  井田其論誠為難通然以井田之難而并置溝洫
  可乎夫溝洫之制不定屬井田也鄭康成注匠人
  曰此畿内之采地制井田異于鄉遂及公邑朱子
  曰溝洫以十為數井田以九為數鄭氏注分作兩
  項却是是則鄉遂之田不必畫井而遂溝洫澮川
  既著于匠人又著于遂人者非以其制之盡善而
  無以復易歟匠人言溝洫有廣深之尋尺而此但
  辨夫家之衆寡别徑路之大小意固謂路下即溝
[063-17b]
  溝下即田惟導之流行而不必拘其深廣且即其
  閒暇而相與脩除則以一夫治徑遂力無不足積
  之合萬夫以治路川又豈有不足者而蘇洵謂非
  數百年之乆不能此皆狃已成之局而憚于作始
  之辭也憚于作始而溝洫不治則天時無由偹地
  利無由盡民居無由奠矣臣/竊計天時之行以十
  嵗為率其間水旱不過一二年誠使旱有所蓄水
  有所洩則嵗得八九熟也乃以其耕餘救其水旱
[063-18a]
  而亦不為無偹是可嵗嵗熟也若夫地利之不盡
  豈惟荒蕪之謂哉臣/習見東南之田一畆所入其
  上者可得粟三四石最下亦不減一石西北田所
  入其上僅足當東南之下地利可謂盡歟夫荒蕪
  而不治驅民力以墾之可耳治之而利未盡將終
  無盡時矣甚可惜也是以溝洫之制宜行於西北
  而其效之最著者于以定民之居以安所止而作
  息有常業俯仰多餘樂出入相親睦且以水佐耕
[063-18b]
  者豐得以省挽運之勞以水助守者固有以限戎
  馬之足昔人論之矣而臣/以為河水之漫溢亦可
  因以無虞夫西北河患秋汛為大所以然者西北
  之雨多在夏秋其滂沱無所歸必泛濫而并納於
  河河不能容而隄將失固非特其天氣使然也溝
  洫治而髙平之地皆成沃壤沃壤之區皆能容水
  即皆代河為消納而汛可遞减大禹自言其治水
  之功而曰濬畎澮距川者此爾然秦魯之君卒壊
[063-19a]
  聖人之制者何也盖其時徒知富國欲加賦于民
  而惡無由因以其所開之阡陌授之曰吾予爾田
  爾輸吾賦民即有水旱而國固已獨富也聖人不
  忍忘其民故寜棄其地以為溝洫而正供不妨其
  儉飽煖必欲其遂究之嵗不為灾而戸日以増民
  無失所而情日以結既富方榖禮讓可興和氣致
  祥所得孰多臣/故曰此萬世之業也
[063-20a]
  周禮
 倉人掌粟入之藏辨九榖之物以待邦用若榖不足
 則止餘灋用有餘則藏之以待凶而頒之
           監察御史臣/葛徳潤
  臣/謹按君以養民為夲人君之所以儲財積粟凡
  以為民而已故既有廪人以掌九榖之數又有倉
  人以辨九榖之物掌者司入辨者司出無非酌盈
  劑虚留有餘以為民也夫九榖皆藏而曰掌粟入
[063-20b]
  之藏者一嵗所收惟粟為多而又可乆故舉粟以
  槩其餘也榖之品各殊邦之用亦異辨其物以待
  用則精粗各有所宜而邦無不給之用矣其曰榖
  不足則止餘灋用者盖灋式所用有雖不足不可
  以己者有待有餘然後用者所謂止餘灋用則是
  待有餘而後用者此時皆可减省也其曰有餘則
  藏之以待凶而頒之者豐年則斂之非斂之以為
  己利也收民之有餘以備他日之不足凶年則散
[063-21a]
  之非散之以為己惠也濟民之不足而發前日之
  有餘積而能散無非充裕民之仁政也臣/於是知
  積貯者信天下之大命茍儲蓄多而偹先預則何
  為而不成雖三代之制逺而難復而師其意以行
  之莫如常平之可乆苐古人所儲凡以九榖而後
  世則或限以三四品是以斂之于民者専而聚之
  于官者恒不廣夫江南止于一稻而江以北則有
  粟有麥有豆西北之地雜糧尤夥惟當豐收之年
[063-21b]
  不拘何色米榖相其賤者廣謀收糴而酌増其價
  以益農所收諸榖各貯一倉騐市所少而發之使
  人適足價平即止此外或借耔種或給官糧先其
  易腐者随地随時通融分散而留其米榖之耐乆
  者以為儲蓄之偹此則收自優戸穰嵗之有餘散
  于貧人凶年之不足不使富家大賈挟輕資藴重
  積乗時所急十倍其利以侵奪于吾民斯則恊于
  大易裒多益寡稱物平施之義符于遺人郷里委
[063-22a]
  積恤民囏阨之法繼取陳食農之羙而得月令振
  乏之宜豈非有偹無患裕民足食之常經哉若夫
  課農桑禁游惰興陂池之利修疆里之功使民餘
  一餘三而自無不足之慮則又有在于積榖偹用
  之先者矣
[063-23a]
  周禮
 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編修臣/楊述曾
  鄭康成曰風言聖賢治道之遺化賦之言鋪鋪陳
  政教比取比類以言之興取善事以喻勸之雅正
  也言正者以為後世法頌之言誦也容也誦徳廣
  以羙之
  朱子曰風雅頌者聲樂部分之名也賦比興所以
[063-23b]
  製作風雅頌之體也衆作雖多而聲音之節製作
  之體不外乎此故大師之教國子以是六者三經
  而三緯之
  臣/謹按虞書詩言志歌永言詩序詩者志之所之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臣/竊彚其義而繹之人生而
  静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情動於中而
  哀樂之心感言形於外而歌咏之聲發詩之所由
  作也詩既作矣聲音之節不同製作之體亦不一
[063-24a]
  於是風雅頌以經之聲之所以成文也賦比興以
  緯之文之所以成章也且夫詩之為道其理本乎
  天地其用管乎人情雷之動風之偃皆詩之象而
  體未著蕢之桴土之鼔皆詩之用而文未彰自唐
  虞始肇其端至成周乃極其盛觀風問俗上有採
  詩之官論徳陳功下有頌聲之作羙刺諷喻有其
  文琴瑟壎箎有其噐詩之用於是備矣乃六詩之
  教則掌於成均其故何哉蓋詩之感人最深其為
[063-24b]
  教柔而易入故成均之法先之中和祇庸孝友以
  端其夲繼之興道諷誦言語以習其辭由是肄之
  以風雅頌導之以賦比興使之抑揚咏嘆以盡其
  情優游漸漬以求其趣乆之而感發懲創之心油
  然而自生鼔舞動盪之機從容而自得其功非旦
  夕之所奏其效非法禁之可幾此虞廷教胄所以
  領於典樂之官周代成均所以掌於司樂之職其
  揆一也後世詩之教不明詩之學亦寖失經師學
[063-25a]
  生溺於章句訓詁以言詩而興觀群怨之㫖晦文
  人才士托於風雲月露以名詩而温柔敦厚之道
  衰其或𣺌聞淺識之徒則以詩有别才非由學問
  抑或泥古拘墟之士又以詩可不為無關理道是
  二說者將使空踈者敢於逞辭弇陋者假之藏拙
  豈知漢魏以来揚風扢雅之作斷非不學之所能
  程朱大儒玩物適情之咏何嘗非至道之所寓哉
  善乎孔頴達之言曰詩理之先同乎開闢詩迹所
[063-25b]
  用隨運而移今之詩不必皆古之詩古之教無不
  可通於今之教關雎鹿鳴文王清廟此崑岷之導
  源樂府歌行古詩近體此江河之𣲖别欲溯其源
  先循其委唐宋之體裁皆可為篇章之法式乃帖
  括之家丹鉛卒業不觧風騷操觚之士南北殊音
  莫諧競病夫詩夲性情亦兼聲律聲律既乖性情
  亦不可見臣/竊以為學詩者當先嚴其聲律則五
  七言為之宗欲自理其性情則三百篇為之夲故
[063-26a]
  曰今之詩不必皆古之詩也古者十三誦詩豫於
  小學之時樂正夏教以詩習於大成之日虞周以
  詩教士而董之樂官唐宋以詩取士而行之大比
  倣虞周之意以通於唐宋之制則學校之試不妨
  参用詩篇經藝之餘亦可兼觀音韻故曰古之教
  無不可通於今之教也抑臣/聞之詩者所以導揚
  盛羙興起教化虞之君臣際明良而作歌周之成
  王致太平而興頌方今和氣翔洽文徳誕敷誠使
[063-26b]
  子衿之列樂志絃歌佔畢之儒别裁風雅將見潤
  色鴻業鼔吹休明彬彬乎嫓羙虞周豈不盛哉
[063-27a]
  周禮
 籥章掌土鼓豳籥中春晝擊土鼓龡豳詩以逆暑中
 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國祈年於田祖龡豳雅擊土鼔
 以樂田畯國祭蜡則龡豳頌擊土鼔以息老物
           監察御史臣/趙青藜
  臣/謹按鄭康成觧豳詩即豳風七月篇朱子已然
  其說觧豳雅豳頌亦即七月一篇而三分其說以
  當之朱子以為無是理也因疑楚茨信南山甫田
[063-27b]
  大田四篇為豳雅思文臣工成王豐年載芟良耜
  六篇為豳頌其說見於大田良耜篇末集傳而意
  與鄭氏異夫七月一詩仰觀星辰俯察時物用逆
  寒暑義固昭已若豳雅豳頌古無明文而夫子刪
  訂又未嘗明掲其㫖鄭氏雖去古未逺欲以經文
  之所謂風者即指之為雅為頌義誠難安今觀楚
  茨信南山諸篇其中如以御田祖以祈甘雨饁彼
  南畆田畯至喜洵與祈年之文相應思文臣工諸
[063-28a]
  篇其中如烝畀祖妣以洽百禮有飶其香有椒其
  馨亦與息老之文相符而其餘則不必盡合故朱
  子亦疑之謂未知其是否也兼採衆說著之集傳
  者一謂夲有是詩而闕之一謂但以七月全篇隨
  事而變其音節以為風雅頌究乃自伸其說曰雅
  頌之中凡為農事而作者皆可冠以豳號此誠深
  有得於周公制禮之夲而凡周之所以立國以期
  於上下交勉君民相親繼繼繩繩重熈累洽者胥
[063-28b]
  於此而窺其全矣夫周自有邰以農事開國至公
  劉而遷於豳後之人遡王業所自始以為卜世卜
  年之基必推夲於此而歌詠者固以后稷建邦啟
  土而公劉克篤前烈也故朝夕所陳不出農桑衣
  食而總以寫其俗之忠愛春祈秋賽不外祭祀燕
  樂而總以道其君之憂勤祖宗之足法也臣下之
  力夲也在公之必敬也以臣事君而累世之法守
  必藉此以入告以君飭臣而来茹之職業悉自是
[063-29a]
  而釐成上以誠逮下下以忠利上於斯備矣周公
  之制禮也於逆暑迎寒祈年祭蜡必龡此以歌其
  盛其殆擊鼓龡豳君民咸在而尊祖敬宗尊君親
  上之風不可不隨時而加督也且夫周人以豳地
  發祥而亦以豳風裕後盖自后稷公劉以蠶績耕
  稼之事教民而民之飲和食徳者遂不覺風俗之
  何以厚而禮教之何以明周公欲以是式化於天
  下也故於一嵗之中三致意焉厥後諷誦既乆漸
[063-29b]
  摩獨異成康之朝海内刑措閱世三十歴年八百
  而國祚之綿逺較之定鼎所卜之數而實過之此
  以知衣食者禮讓之原而民氣之和樂神保之所
  為靈長也上帝胡以降福豐年焉耳時夏胡以陳
  常率育焉耳是以聖王務先成民好稼穡力夲業
  簡其游惰導之儉勤土物臧而人心淳人心淳而
  習尚樸合耦相助也移用相恤也機械之巧不作
  詬詈之事無聞隂陽和矣百昌蕃遂矣曽孫若而
[063-30a]
  夀考萬年矣由是詠歌勤苦曲道情思風人之致
  固即七月之義焉而狀其豐儉正其禮俗何必非
  雅誌其盈寜告厥成功何必非頌故惟朱子之義
  為契其源窺其全而紛紛之說俱可以不論云
[063-31a]
  周禮
 籥章掌土鼓豳籥中春晝擊土鼓龡豳詩以逆暑中
 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國祈年於田祖龡豳雅擊土鼔
 以樂田畯國祭蜡則龡豳頌擊土鼓以息老物
             編修臣/王際華
  臣/謹按國以民為夲民以食為天農田者天下之
  大計也自古言農事之詳者莫如周考司徒之屬
  於任土任民之法亦既備矣而春官復有籥章一
[063-31b]
  職盖周自公劉居豳修行后稷之教其民好稼穡
  務夲業實為王政之基周公輔成王追維祖宗積
  累之勤詠歌樹藝田功之烈上陳於黼座下播於
  民間因以祀神而吹之此籥章一官所為設也夫
  農霑體塗足其事至勞晁錯言農人之苦春不得
  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隂雨冬不得避
  寒凍故在上者固宜董勸之尤宜鼓舞而休息之
  周公用是譜田間之事於聲歌其詞稱昔日之羙
[063-32a]
  示之知所法其樂用先代之噐令不忘其初迎暑
  於晝以求諸陽迎寒於夜以求諸隂祈年以開農
  事之始祭蜡以報嵗功之成所吹之詩鄭氏謂各
  歌其類若豳詩固七月之章矣至豳雅豳頌鄭注
  亦以為七月朱子曰一詩不宜分為風雅頌先儒
  或以生民諸篇當雅思文噫嘻豐年載芟當頌其
  皆名豳者以周王業起豳故總繋之豳也蓋一嵗
  四舉既以節宣天地之氣昭揚先世之徳即以踴
[063-32b]
  躍氓庶之情風示忠愛之義俾國中之民聞人主
  之勤勞稼穡先民不倦如此其摯也豐年之家給
  人足風醇俗厚如此其可樂也斯競勉於東作西
  成而惟土物之是愛矣則籥章一官正王者勞民
  勸相之精神周浃於襏襫耒耜之中而激昻振厲
  之倍至所以諴萬民而動天鍳屢致降康之慶也
  要之王者敬天即在勤民成周之盛調和時令鼓
  舞人情祈年報蜡息老勞農凡以盡人事而代天
[063-33a]
  工自然民和而神降之福况物土詔種之得宜川
  渠灌溉之有法與夫懲游惰輕徭賦更非一朝一
  夕之故民生其時極終嵗之勤而忘其勞苦尊君
  親上婦子恬熙四宇從風人人各得其所觀所詠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二語忠順之意油然見諸言
  表此豈無所致而然哉然則盛王之世上辛有祈
  榖之典吉亥有耕耤之禮與夫書無逸於御屏繪
  豳風於内殿何莫非此意也歟
[063-34a]
  論語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侍講學士臣/任啟運
  饒魯曰古者寓兵于農無事則並𨽻于司徒有事
  則𨽻于司馬大率古以五夫養一卒足食即以足
  兵也民信之信其有養有教使我勇且知方可以
  敵王所愾也雖曰三者實只是一事未有食足而
  兵不足食足兵足而民不信者也
[063-34b]
  臣/謹按六經無屯田之說然此即屯田所自始也
  盖古之時無所謂兵兵即民之農者也春耕夏耘
  秋收皆以農事為重而春蒐夏苖秋獮皆于農隙
  以講武事焉是為食謀者亦未嘗不為兵謀食茍
  足而兵自無不足也考之周禮仲冬教大閱其法
  特詳于三時以兵事為重而羅氏獻禽草笠而至
  其尊野服與息民之草服同是為兵謀者即為食
  謀兵足而食亦無不足也降至戰國之世有武卒
[063-35a]
  有召募而兵與農始分農出田賦以養兵兵代之
  征戍以息民夫使兵而果足以衛民且代之征戍
  則農力耕而食之亦相報之義而無如承平日乆
  兵非兵實惰民也視餉給以為當然甘其食䄖其
  衣且修餙儀容如婦人好女甚至典其甲胄弓刀
  以供朝夕之醉飽即朝廷恩恤之令屢下而百金
  之賞不足供其十日之歡是兵之食無日而足也
  食不足而兵何以足哉猝有征伐之事使令及之
[063-35b]
  則骨戰齒闘己身且不能自衛况能衛民是農民
  力耕而輸之司農以養兵者皆虚縻也且兵自少
  而壯自壯而老身既生子子復生孫老疾既足以
  縻餉生齒又必為之加餉日復一日加于胡底則
  莫若為之計經乆計經乆則莫若設屯田古聖人
  之養民也道在制民之産使仰足以事俯足以畜
  後世不能人授百畝之産而于兵則猶可為計也
  盖兵極多不能加于古者一國之民而合天下未
[063-36a]
  闢之田亦不下于古者一國之地則欲為兵足食
  誠莫若屯田漢文帝時從&KR1007錯言募民徙塞下使
  屯戍之事蓋省輸將之費益寡此以民屯而即化
  民為兵也屯之一道也宣帝時趙充國擊先零𦍑
  罷騎兵而留歩士萬人以屯使部曲相保烽燧相
  通𦍑人不得擾田者而蓄積日多此以兵屯化兵
  為農兵護農而農飽兵也屯之又一道也二者居
  屯法之大端矣蓋兵之氣欲其實不欲其驕明戚
[063-36b]
  繼光募兵惟農民許入行伍市井遊手盡驅去之
  故以戰則勝此即古人三時務農一時講武之遺
  意也不然養驕兵如養驕子筋柔骨脆稍或勞頓
  疾疢大作况望其蒙犯霜露䟦履山川哉如是而
  欲其為我戰勝攻取不可得也兵之心欲其一不
  欲其分家無内顧之憂則其前也有力氣已勝也
  不然未行而先顧其家氣早餒矣嬴三日糧而出
  其遞而輸者懸懸也氣更餒矣故兵之食足於官
[063-37a]
  不如其足於家也足於京不如其足於地也二者
  非屯田莫由也且屯田則兵與地相安唐韓重華
  之營代北也東起振武西越雲州中極受降城凡
  六百餘里列柵二十此非為國守直為其家守非
  為國戰直為其所食之田戰也視遣戍之與地不
  習者相去逺矣且屯田則兵亦與農民為依諸葛
  亮屯渭濵兵居民間而百姓按堵鄧艾屯淮南北
  農官民田阡陌相屬者四百餘里此在異國且然
[063-37b]
  况於㝢内視客兵之與民不習者又逺矣或曰屯
  田固善然行之開國則易行之繼世則難用之兵
  爭之時則易用之承平之乆則難盖耒耜雖勞視
  鋒鏑之危則安矣當此而使之屯是去其所甚危
  而予以所甚安誠有不待再計决者若承平則不
  然矣昔宋太宗欲行屯于河北東路以陳恕為營
  田使恕宻奏戍卒皆游惰仰食縣官一旦使冬被
  甲兵春執表耜恐變不測因而卒止此非承平日
[063-38a]
  乆必不可行之明騐歟然而陳恕之後何承矩亦
  為屯田使矣屯雄霸諸州當其時沮之者亦甚衆
  武臣既耻于營葺而初年因早霜不成議者益囂
  譁四起承矩不動不變卒以有成衆乃大服則又
  何也盖愚民可與樂成難與慮始不知乆逺之安
  惟偷旦夕之逸禹疏九河徒則大駭未幾而大使
  徒衆民樂赴功矣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故為叢而爵自趨之為淵而魚自歸之欲行屯之
[063-38b]
  大計當先示以耕之小利宻計天下可耕之地凡
  幾可使耕之兵凡幾但先募民之善農而無田者
  量給其飲食之費令其相度何䖏近水于稻為宜
  何䖏陸海黍稷為宜任其擇地之上者自行開墾
  不收其稅人見其收穫之利必有繼者不数年而
  此耕者已成富人則艶而效之者日益多且舉其
  率先而化導多者授以散職令焜燿于田所曰此
  以農而得官也由是而兵之願耕者給以牛種且
[063-39a]
  教道之奬厲之願耕者日益多然後舉所計度者
  官為之疆界畀為永業若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
  間北抵檀順東至遷民鎮元脫脫成法具在略可
  放行其後耕者即以先耕者為之師如此則兵可
  化為農又仿三時務農一時講武之法使先耕者
  亦與兵同其射獵則農亦可化為兵而兵與民之
  情膠固守望相友出入相助民之情亦與地膠固
  戰則同勝守則同强溥天皆王土即率土皆王民
[063-39b]
  舉天下若泰山而四維之也斯足食足兵之至即
  民信之至也
[063-40a]
  孟子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少詹事臣/裘曰修
  臣/謹按孟子經世之學偹于七篇而樹桑一語凡
  三舉之以為王道在此以是知樹蓄非細務也而
  今日蠶桑之利止于吴越數郡即三楚之人盖有
  不知其務者至于北地更概乎未之聞焉毋乃執
  拘墟者之見以為是盖非吾土之所宜乎夫孟子
[063-40b]
  之告于齊告于梁者其地非必東南也其說非空
  虚而不可徴諸事實也且稽之禹貢之書于兖州
  則曰桑土既蠶是知兖州之宜桑也于荆州則列
  元纁之貢是知荆州之宜桑也于青州則曰岱畎
  絲枲既有絲枲而青州之宜桑又可見矣若夫吴
  越則固禹貢揚州之域也揚州之文亦僅厥篚織
  貝一言而已則當其時揚州之桑固未必多于兖
  與荆青兖荆青三州之桑亦未必少于揚州也迺
[063-41a]
  今天下衣被之所頼皆仰給于吴越數郡此數郡
  絲帛之所出貿遷于遐邇其民待衣食于是者幾
  與田疇等而他處舉無之夫土田猶是也民人猶
  是也而地利物宜有盡有不盡則在乎人之講求
  之而已矣臣嘗論桑之性宜下隰亦宜髙原宜曠
  野亦宜陿隘詩不云乎彼汾一方言采其桑是下
  濕可桑也阪有桑是髙原可桑也降觀于桑是曠
  野可桑也女執懿筐遵彼㣲行爰求柔桑是陿隘
[063-41b]
  可桑也觀于詩而見魏之宜桑焉衛之宜桑焉秦
  之宜桑焉豳之宜桑焉魏禹貢冀州之域也衛禹
  貢兖州之域也秦與豳禹貢雍州之域也九州之
  地無不宜桑也豳風七月言蠶織尤著然則無地
  之不宜桑也審矣而又何所疑于南北哉臣/又考
  坑冶之利皆起于後代證諸史冊漢唐之世民間
  有無相將多以粟帛而四方之貢獻閭閻之上供
  朝廷之頒賜率是物也是知昔人于此致力多而
[063-42a]
  施用廣夫農桑者衣食之大原前賢言夲政必農
  桑互舉今天下有不耕之人然無不耕之土農事
  偹矣而蠶桑獨曠焉缺焉雖祀事維隆禮儀畢舉
  而大河以北行數千里之地不聞繅絲作繭之聲
  非夲計之得也今官隄種栁在在皆是或仿此行
  之于阡陌廬舎之間悉令樹以桑而以吴越善蠶
  者為之教課毋冀其速效而徐攷其成功用力不
  勞于民無擾由漸推之以及于逺或亦事之可行
[063-42b]
  者乎至于師古而不泥于古使良法羙意行之而
  無所扞格此又變而通之存乎其人者矣
[063-43a]
  孟子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編修臣/莊存與
  朱子曰易治也疇耕治之田也
  臣/謹按孟子此言誠富民之良法然不考之於古
  騐之於今則未知其言之必有效也所謂易其田
  疇者非闢草莱任土地之謂也有墾闢之名無墾
  闢之實則既治之田與弗治等是以聖人貴人力
[063-43b]
  之勤而不貴土田之廣一夫百畝所受均也較其
  所獲上農與下農相差者四人則知係乎人而不
  係乎地矣欲盡人力以治地莫如代田之法此漢
  趙過所修后稷之遺教也一畝三畎而播種於畎
  中苖生葉以上稍耨壟草因壝其土以附苖根則
  根深而耐風與旱詩曰或耘或耔黍稷薿薿謂是
  法也趙過以是法教田於三輔每田五頃用二牛
  三人民或少牛則以人輓犁相與換功共作一嵗
[063-44a]
  之收多縵田畝一斛以上善者倍之田五頃則增
  穀千斛矣此法簡易可行令出而民不擾法無便
  於此者也古者任地之法田以植榖宅以樹桑詩
  曰稅于桑田是也臣/竊徴之經史傳記桑蠶之利
  北土為饒禹貢九州皆有貢篚而兖州特曰桑土
  既蠶七月之詩言豳之桑蠶至詳且悉職方并州
  之利布帛史記亦曰燕代田畜而事蠶迨及唐宋
  尚未之改北土宜桑明甚特未有以教之耳昔貢
[063-44b]
  禹欲罷鑄錢之官而以布帛為用夫布帛不可尺
  寸分裂交易非錢不行禹之論誠為矯枉過正然
  使布帛與錢幣並用如唐宋之時計絹為直令精
  粗廣狭皆有常式則行之無弊而桑蠶之利有不
  待勸而民争趨之矣總之戸口日益而田不加多
  桑蠶之利興則八口之家無坐食之民城郭村落
  之間無荒棄不治之土而謂民不可使富蓋未有
  也臣/嘗考歴代賦民之制稅斂之薄未有如我
[063-45a]
 朝者也古者什一而助謂之中正然尚有布縷力後
  之征軍旅田獵之賦今正供之外無餘征而尚未
  及於什一法更優於三代之盛時况自我
皇上臨御以来賑貸蠲恤動盈千萬復
特沛大惠普免天下正供錢糧停徴耗羡俾終嵗不聞
  追呼之擾誠亘古未有之盛事也顧或者私家之
  租重於公賦則稅斂之薄足以厚富民不足以厚
  貧民夫財不在上則在下富民既裕貧民亦得資
[063-45b]
  其生豈必奪彼以與此哉其所以裒多益寡整齊
  流通而鼓舞不倦者固自有道焉臣/嘗論今之業
  戸納正賦而收田租雖非食禄之人與古之有田
  禄者相類詩曰我疆我理南東其畝又曰我取其
  陳食我農人蓋其恤民之厚治田之勤至於如此
  今也不窺畎畝坐而待收田事之利病農夫之休
  戚若罔聞知操其贏餘重困貧弱政令不能齊科
  條不能禁唯在順其情而導之耳宜開力田之科
[063-46a]
  設勸農之爵以齊之令民有能興修水利墾闢荒
  地著有成效及捐助榖石以備積儲假貸貧民不
  收贏利者酌其輕重酬之以爵定等威品列之制
  嚴冐濫矯偽之禁俾爵重而人知所勸夫官之與
  爵名實不同而人重之者法令使之然也官有定
  員爵無常額重爵以勸農則可以損有餘補不足
  而無曠官廢職之弊且以務農而受爵不可謂之
  僥倖也富民不私其財貧民不私其力畜積日豐
[063-46b]
  風俗日厚或亦富民之一術也
[063-47a]
  孝經
 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
             編修臣/任端書
  臣/謹按天下有循其一端終身由之其效極於至
  廣而不可禦孰有加於孝弟乎哉其事為孩提之
  所知能其量必聖人而後能盡守之則為至徳行
  之則為要道推而施之則為大順厚而積之則為
  太和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自古帝王備
[063-47b]
  號隆羙而化成天下者未有不由此也孟子曰堯
  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夫堯舜之聖至矣書稱帝徳
  曰光被四表元徳升聞其功業之崇盛蕩蕩巍巍
  莫可名頌而孟子與曹交言獨切指為孝弟此豈
  迂言乎盖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義足以備隂陽
  剛柔之理而總括乎中和位育之全然仁之實事
  親而已義之實從兄而已故伊訓曰立愛惟親立
  敬惟長記曰禮樂備而天地官禮主於敬樂主於
[063-48a]
  和至愛則大樂之所以與天地同和也至敬則大
  禮之所以與天地同節也是故一言孝弟而格幽
  明洽逺邇胥統諸此矣且夫王者之孝與庶人異
  彼庶人者服勤就養奉意承志供子職而已王者
  承天地之重大奉宗廟之尊嚴非合萬國之懽心
  不可以荐馨非極四海而備養不可言孝思是故
  受社稷之付託則思保而固之念祖宗之艱難則
  思敬而承之思身為九族百官臣民兆庶所瞻視
[063-48b]
  則當躬先而導帥之是以親耕祈榖所以供粢盛
  也郊社禘嘗所以明報夲也雞鳴問寢三朝侍膳
  所以昭不匱之節也宗祀明堂配以嚴父所以顯
  功徳之隆也敬所尊而愛所親所以推祖考之意
  藹藹蒸蒸延及無窮也至於諴和萬民仁育萬物
  莫不夲此纒綿悱惻以將之以求極乎其量盖不
  如是固無以言乎其至而稱聖人之盛徳也臣/
  讀禮於文王世子見夙夜之純心焉於詩下武見
[063-49a]
  武王之所以配命焉於昊天有成命與有馮有翼
  有孝有徳見成王之引賢以自輔與其所以修身
  焉夫三代之隆至周而極顧推其致此之由亦無
  不夲之於孝弟故其詩曰永言孝思孝思維則言
  武王能繼羙先王之徳以受天之祐也又曰昭兹
  来許繩其祖武言成王能光大文謨武烈以基天
  成命也故其時禮樂興刑罰措天下之大人民之
  衆欣欣和樂相與篤於恭敬慈愛而天地神明亦
[063-49b]
  因錫以鴻嘉之慶詩曰君子萬年介爾景福此太
  和之符孝弟之至自然之應也夫孝庸徳也一人
  修之於身而其效通乎神明之幽光乎四海之大
  上觀唐虞之所以盛與文武成王之永祚於乆長
  則所謂至徳要道大順太和者豈不信然矣哉
 
 
御覽經史講義卷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