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110 御覽經史講義-清-蔣溥 (master)


[045-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覽經史講義卷八
  周易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髙以陳貴賤位矣動静有常
 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檢討臣/陳兆崙
  孔頴達正義略曰此明天地之體論天地之性因
[045-1b]
  廣包萬物之情也
  朱子本義略曰此言聖人作易因隂陽之實體為
  卦爻之法象莊周所謂易以道隂陽是也
  臣/謹按孔疏以此傳為泛論天地萬物於理亦屬
  可通要不若朱子以每叚上句屬隂陽下句屬卦
  爻之為分明切當也葢六經莫竒於易聖人慮學
  者之詫為險怪疑為幽渺以為古聖因心獨造之
  書而無關於日用行習之要故於繫傳發端先推
[045-2a]
  明所以作易之意使知自開闢以來即有是隂陽
  之實體古聖人特就天地間之所自有而闡發之
  耳有如一俯一仰即見天尊地卑此天地自然之
  易也而易中乾坤之卦即此定矣由是每卦分乾
  坤之畫列上下之爻上為貴下為賤貴賤所由位
  一準乎卑髙也由是每爻以奇耦之數狀隂陽之
  性陽至剛隂至柔剛柔所由斷一凖乎動静也以
  位言之曰尊卑以徳言之曰動静惟天動而地静
[045-2b]
  而受生於天地者亦各為動静曰類聚曰羣分如
  本天親上本地親下之屬有異同則有趨避而易
  於是生吉凶之占也惟天動而地静而附麗於天
  地者亦互有動静曰成象曰成形如日月經天江
  河行地之屬有推移則有新故而易於是著變化
  之策也合而言之自一畫以至六十四卦皆本於
  天地間之所自有而非聖人之强設則讀其書者
  皆可引而歸之身心騐之日用隨地可以見易隨
[045-3a]
  時可以學易而觀象玩占之君子可以興矣是故
  尊君親上祇父恭兄所以明貴賤也不侮矜寡不
  畏彊禦所以法剛柔也擇善而從去惡若凂所以
  審吉凶也履盛思謙居安慮危所以持變化也此
  學易之大略也
[045-4a]
  周易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監察御史臣/嚴源燾
  臣/謹按乾元為萬物資始坤元為萬物資生而知
  兩間化育之功為萬物之所仰賴者至無窮也夫
  萬物皆仰賴於乾坤而非有握其至要以為之根
  柢者何以能運大化於不勞則繫辭上傳所言乾
  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可得明其
[045-4b]
  説焉夫乾道成男男為父道物莫不本於父即莫
  不本於乾坤道成女女為母道物莫不長於母即
  莫不長於坤故於乾之成男而得所以大始焉基
  萬有以開先而羣生托命於坤之成女而得所以
  成物焉合无疆以布化而品物咸亨顧大始則曰
  知而成物則曰作者何也葢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尚未彰夫迹象自不見其經營故但言知者乾主
  始物物之始無形而乾之知亦無為也至坤以成
[045-5a]
  物而氣於是感質於是凝已當生機欲達之時遂
  著地道代終之用故特言作者以見含萬物而化
  光厥功至顯也惟乾知始惟坤作成一髙明而主
  施一博厚而主受分之為覆幬持載合之則下濟
  上行其理固有不易者夫萬彚百昌物之類如此
  其繁也長養收藏物之候如此其變也物始而乾
  實知之其綱維於為物之先者似有所甚難物成
  而坤實作之其蕃生於為物之後者似不無或擾
[045-5b]
  乃乾道以其清虚者運於上而於穆不已終古此
  乾亦終古此始物之乾卒不聞有所難而息其知
  也且以易知也坤道以其安貞者承乎下而得主
  有常終古此坤亦終古此成物之坤卒不聞有所
  擾而紛其能也且以簡能也惟其易簡故分隂分
  陽自有定位一動一静自為互根物始而非經創
  造物成而何用矯揉一物各有始各有成而絶無
  煩於分給物物共此始共此成而更無俟於兼營
[045-6a]
  蓋誠有握其至要以為之根柢者而後能運大化
  於不勞也至推易簡之故則朱子有云乾行健所
  以易坤之簡只是順從葢天下惟至剛者於事皆
  無所難乾健則其體至剛以至剛之體主宰乎物
  自能溥其利於不言而安有艱難之迹天下惟至
  柔者於事一無所滋坤順則其體至柔以至柔之
  體順應乎天要惟安其道於无成而何有煩雜之
  端此天地之所以無心而成化也夫
[045-7a]
  周易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編修臣/萬承蒼
  臣/謹按乾天道也君道也萬物皆統乎天萬事皆
  統乎君其所以主宰而攝持之者宜其難矣而繫
  辭傳顧以一言括之曰易何哉天下事物之蕃變
  不可勝窮而莫不有自然之理因其自然者而施
  之則無往不易矣今夫天日月星辰著其象春夏
[045-7b]
  秋冬騐其時一隂一陽瞬息遞變而亘古常新莫
  非自然之用人君體天之心法天之運存乎中者
  廓然而大公見乎外者物來而順應凡所為禮樂
  政刑亦惟順其自然之理舉而措之豈不甚易堯
  之安安舜之無為皆得乎易之理者也然使有心
  以求易則其易不出於自然必且流為因循廢弛
  而不足以成務繫辭傳不又云乎夫乾天下之至
  健也徳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徳行
[045-8a]
  恒簡以知阻乾惟健故其資始也不勞坤惟順乎
  乾之健故其資生也不已為人君者必本朝乾夕
  惕之心充閑邪存誠之力精神裕乎内而後可以
  周萬化之全志氣定於先而後可以赴百為之會
  若舉大器然柔靡者苦其難强有力者則能勝之
  矣是故非健不可以言易非易亦不足以見其健
  之至也易簡之説不見於彖辭爻辭然觀其命名
  曰易則文王周公必有是意夫子特從而闡明之
[045-8b]
  耳古者庖犧氏始作八卦而書契以興後世聖人
  所以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業斷天下之疑者胥
  必由此夏正建寅為人統人道主乎艮故其書首
  艮而名曰連山取艮為山之義也商正建丑為地
  統地道主乎坤故其書首坤而名曰歸藏取坤以
  藏之之義也周正建子為天統天道主乎乾故其
  書首乾而名曰周易取乾以易知之義也夫子言
  隂陽之義配日月蓋以上日下月著易之文易簡
[045-9a]
  之善配至徳蓋以乾易坤簡著易之義鄭康成作
  易論以為其義有三易簡一也變易一也不易一
  也孔頴達云今之所用同鄭康成等音為難易之
  音義為易簡之義若周簡子讀易若亦則孔氏斥
  之以為用其文而背其義以此見唐時無有讀為
  入聲者今北方之音猶與易簡之易相近而南方
  則概從入聲且専以變易為訓夫變易交易之義
  固六十四卦中所自有然易為五經之首經者常
[045-9b]
  也天下之理有常然後有變如易専以變易為説
  是不得為經常之道矣此亦理之可疑者也夫子
  自言假年學易七十子之徒宜無不盡心焉夫子
  嘗以不逺復稱顔子而史獨言商瞿得其傳迨宋
  以後子夏易傳復出而商瞿之學無聞焉意者十
  翼即商瞿之所傳者耶宋儒邵雍稱老子得易之
  體孟子得易之用夫體用不可相離得其體而未
  能施於用者有之矣未有得其用而不備其體者
[045-10a]
  也伊川程子謂孟子深於易此誠確論孟子之學
  得之子思子思之學得之曾子曾子言君子思不
  出其位蓋申明艮卦象傳之㫖以此為學必以此
  為教臣竊謂善言易者莫如子思中庸一書皆以
  闡易所謂中者即二五之中所謂庸者即乾卦文
  言庸言庸行之義首章言天命性道推之以至於
  天地位萬物育無非乾卦之微㫖戒懼慎獨之君
  子即終日乾乾夕惕若之君子也而其顯而易見
[045-10b]
  者尤在素其位一章素位即易之素履繫辭傳言
  列貴賤者存乎位出入内外上下天人皆六爻分
  見之位也而總而論之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
  行險以儌幸居易行險對舉為文非取易以知險
  之義而何由是思之居易之易即乾以易知之易
  而易經之命名其必為難易之音亦可於是而有
  證矣
[045-11a]
  周易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編修臣/潘安禮
  朱子曰乾健而動即其所知便能始物而無所難
  故為以易而知大始坤順而静凡其所能皆從乎
  陽而不自作故為以簡而能成物
  臣/謹按天地之大無窮盡無方體而聖人舉而歸
  之易簡者葢探造化生成之妙而示人以學易之
[045-11b]
  要也今夫天地之生生而不已也建日月風雨以
  和之經隂陽寒暑以成之訢合煦嫗覆育萬物草
  木茂勾萌達羽翼奮角觡生舉凡昭蘇嫗伏者莫
  不中含浮沉升降動静相感之性而乾端坤倪因
  之軒豁呈露於其間此鼓物無憂之大用也顧盡
  天下之物而皆始於乾盡天下之物而皆成於坤
  髙下洪纖不可名狀使其逐物以肖之而旁魄紛
  湧一一須於區畫吾恐造物窮於所造而化工并
[045-12a]
  難於言工矣蓋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
  而其専壹直遂翕聚發散也一至易至簡者運旋
  之而遂以極乎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之
  勢確然者乾也健以馭氣動以達機布之濩之胚
  胎衆有而無所見其運量經營之迹乾以易知者
  如此隤然者坤也順以承天静以育物扶之植之
  元功不宰而自裕其孚尹旁達之機坤以簡能者
  如此蓋乾君道也父道也坤臣道也母道也一主
[045-12b]
  於施故本易以宰制役使而不言所利一主於受
  故本簡以㕘和馴致而無成有終所為元神黙運
  而布施於上入伏於下者直統乎乗震乗離乗兑
  乗坎之司生物不窮而產以陽徳產以隂徳者悉
  括乎執規執矩執權執衡之用也是造化生成之
  妙機倪要於易簡而已矣其在人心亦皆有之董
  仲舒曰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於天魏相云天
  子之義必純取法天地豈非以人主之心固與天
[045-13a]
  地流通而往來相應者哉故以性分而言廓然大
  公者易也物來順應者簡也以治術而言道不逺
  人者易也行所無事者簡也始於易知易從漸至
  可大可久而乾坤之易簡且與吾心呼吸相關而
  毫釐不隔矣然則聖人探乎造化生成之妙而示
  人以學易之要也有如是夫
[045-14a]
  周易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
 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徳可大則賢人
 之業
           監察御史臣/吳文煥
  臣/謹按易之為書廣矣大矣所言皆造化之功機
  緘之妙所謂顯諸仁藏諸用鼔萬物而不與聖人
  同憂盛徳大業何其至矣哉然易之道不外於乾
[045-14b]
  坤乾坤之徳不外於易簡而兼體之則存乎人今
  夫後世之所以智取而術馭者其心以為如是可
  以同天下之俗而用天下之人矣而孰知其規為
  隘小不可終日也惟能法乾之易以居心純乎天
  理而無艱深險阻之蔽則其心明坦盡人皆得見
  其中藏而易知法坤之簡以處事順乎此理而無
  私智煩擾之累則其事要約盡人皆可循其成法
  而易從易知則吾心此理人心亦此理其心之無
[045-15a]
  勿同處皆吾親也易從則吾以是成能人亦以是
  成能其能之無勿同處皆吾功也有親則信從者
  衆而吾心益自信而不惑豈不可久有功則鼔舞
  者多而吾事自兼善而無外豈不可大久者聖人
  之徳至誠無息純亦不巳未至於久而可久亦為
  賢人之徳矣大者聖人之業徵則悠逺博厚髙明
  未至於大而可大亦為賢人之業矣若夫聖人者
  易簡而涵作易之本具有造化生心之妙者也故
[045-15b]
  又曰乾天下之至健也徳行恒易以知險坤天下
  之至順也徳行恒簡以知阻兼圓神方知之精密
  洗心退藏之用無事則其心寂然人莫能窺有事
  則神智之用隨感而應日新之謂盛徳富有之謂
  大業其不可以與天地參乎
[045-16a]
  周易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
 矣
            諭徳臣/覺羅蘇岱
  孔頴達曰此則贊明聖人能行天地易簡之化則
  天下萬事之理並得其宜矣成位言聖人極易簡
  之善則能通天下之理故能成立卦象於天地之
  中言並天地也
[045-16b]
  臣/謹按易簡在天地為造化在人為性情孔子繫
  辭所以示人法乾坤也自易知易從至於可久可
  大乃賢人之徳業然不推至聖人無以立人極焉
  聖人本窮理盡性之功以體乾坤之易簡立心純
  乎一易而渾於無心淵衷之存莫非代天之意處
  事純乎一簡而成於無事感通之迹莫非代天之
  工是天下之理雖散於萬殊以易可以該括而無
  遺聖人得乾之易而天下之理即不能外聖人一
[045-17a]
  心之中天下之事雖各具一理以簡可以貫通而
  無失聖人得坤之簡而天下之理即不能外聖人
  一身之内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則其徳不
  徒可久而無不久天地之化育皆賴之以範圍其
  業不徒可大而無不大萬物之性命皆藉之以曲
  成至於此則徳為聖人之盛徳業為聖人之大業
  建諸天地冠諸羣倫覆載之間所以握化元而為
  綱常之主者也天以易成位乎上地以簡成位乎
[045-17b]
  下聖人以易上配於天以簡下配於地成位乎天
  地之中者矣此易簡者乃造化之原人心之徳而
  聖人體易之極功也
[045-18a]
  周易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編修臣/潘安禮
  孔頴達曰聖人能行天地易簡之化則天下萬事
  之理並得其宜矣
  臣/謹按天地無心而成化聖人有心而無為易簡
  所以盡乎萬事之理而三才並建也蓋天下之理
  皆根乎一一者變化所由生故極世宙之殊名異
[045-18b]
  狀分類應之尚多不給而試操本暨末沿波討源
  極之參伍錯綜而始事未嘗不合何者理司其契
  也審此而知易簡固操乎天下之不得遁矣且天
  下之治豈一端而已自班朝莅官以及體國經野
  與夫禮樂政刑接時而遝至者一日二日萬幾顧
  欲以一心歴天下之無窮宜乎扞格不入矣而聖
  人之兼綜條貫也事大不苑細行不失深而能通
  茂而有間且斟酌衆萬而有餘者豈其意之也哉
[045-19a]
  蓋無為守正實筦乎宰制萬物役使羣動之本舉
  而措之與時宜之即汎應而不出吾宗信乎易簡
  者天下之權輿也聖人體乾之易以為知法坤之
  簡以成能何思何慮無一毫私意之艱深因物付
  物無一毫私欲之膠擾則凡政事之發邇見逺者
  莫非人心所同然分誼所應得而天下乂豈有遁
  於易簡之外者乎蓋以事幾之迭出於無方也派
  别支分要必有其源流之合吾已動應其本理折
[045-19b]
  其衷則由是之焉任天下之蕃變錯呈而無往不
  備故言乎逺則不禦言乎邇則不遺言乎天地之
  間則皆備者莫非易簡之所該而存也擴之而横
  乎四海置之而塞乎天地施諸後世而無朝夕者
  莫非易簡之所放而凖也所云天下之理根乎一
  者非耶抑嘗證諸帝王之已事矣堯舜之精一成
  湯之建中文武之宅心敬勝是皆兼體易簡者也
  而其時授時察象封山濬川與夫應天順人顯庸
[045-20a]
  創制之事神明黙運而條理秩然天下不見其張
  皇補苴之迹者此物此志也若夫漢文之希蹤黄
  老自詡無為其實不過神化之糟粕晉室之崇尚
  清虚髙言簡净適成其為異學之支離均未有當
  於易簡之云也等而下之以至刑名法家者言枝
  節愈多而披張益甚欲以經營天下而扶樹道教
  也豈有幸哉總之天地之間有理而後有象有象
  而後有數象數之陳遞推焉而未有紀極理則未
[045-20b]
  始有二也是故易本於造化造化歸於易簡天地
  之盛徳大業聖人之崇徳廣業一以貫之矣故夫
  子於繫辭之傳首發明之
[045-21a]
  周易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
 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
 愛
           監察御史臣/柴潮生
  本義曰此聖人盡性之事也天地之道知仁而已
  知周萬物者天也道濟天下者地也知且仁則知
  而不過矣旁行者行權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仁
[045-21b]
  也既樂天理而又知天命故能無憂而其知益深
  隨處皆安而无一息之不仁故能不忘其濟物之
  心而仁益篤蓋仁者愛之理愛者仁之用故其相
  為表裏如此
  臣/謹按天地之性人為貴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即
  各具天地之性惟聖人為能踐形復性而與天地
  自然之本體渾合而無間天地之運隂陽是也隂
  陽之道知仁是也天之知不可見而含宏光大品
[045-22a]
  物咸亨無非知也所為周乎萬物也地之仁不可
  見而坤厚載物徳合无疆無非仁也所謂道濟天
  下也聖人義合乎仁所知者皆濟天下之道而不
  過仁合乎義所行者皆合中正之則而不流仁義
  合徳則所知益深樂天知命而无憂矣所行益篤
  安土敦仁而能愛矣樂天之志憂世之誠並行不
  悖内外同流故曰與天地相似也韓伯曰徳合天
  地故曰相似但相似云者並非空空説一相似巳
[045-22b]
  也相似以作配言不違以贊化言蓋天地之大以
  知仁為道者也聖人體道之全而具知仁之徳實
  有與天地合同而化之理焉至於樂玩天理而順
  受其所命之正則無適而非知所以無憂也而知
  之迹已冺安於所遇而不忘其生物之心則無適
  而非仁所以能愛也而仁之心愈著此益見與天
  地相似而不違之實境所謂盡其性以及人物之
  性而參天贊化一以貫之者也且聖人亦非崇效
[045-23a]
  卑法兢兢焉有意求似乎天地也但盡乎知之性
  而知之發見即是天清明之體則知似乎天但盡
  乎仁之性而仁之流露即是地渾厚之體則仁似
  乎地盡吾本然之性而仁之至知之盡則天地之
  性自然位乎吾性中矣俞琰曰與天地相似者易
  似天地天地似易彼此相似其説最為推勘入細
  也
[045-24a]
  周易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檢討臣/達麟圖
  臣/謹按周易繫傳言性而本之於善善屬繼性屬
  成繼之云者命於天而受於人也成之云者具於
  人而得於天也蓋自生物之始以及受中以生天
  人相與之際合而言之而知性固無不善者爾伏
  思理必究其原而後名斯生學必歸於是而後惑
[045-24b]
  斯解習其名稱而膠於疑惑此言性者之所為棼
  棼也或言性偽或言性惡或言性善惡混或言性
  之品有三皆即人言性而未嘗合於天也天道流
  行發育萬物一物與一无妄无妄者天性也而性
  何偽乎人之生也孩提則知愛其親少長則知敬
  其兄知愛知敬皆良知也亦良能也而性何惡乎
  人生而静原無所謂惡也即云善亦尚可言而未
  可見耳形既生神既發感於外動於中或順其固
[045-25a]
  有或縁於後起而善惡乃分焉是謂人之善惡分
  可也而謂性之善惡混則不可人分善惡氣質使
  然也三品之説其有見於人之清濁厚薄而云然
  乎然氣有清濁而理無清濁質有厚薄而理無厚
  薄是謂氣有三品可也謂質有三品可也而謂性
  有三品則不可蓋性也者其賦予在天而體備在
  人言天而不言人固未究乎其實言人而不言天
  亦未探乎其本孔子發其一貫之藴著其分見之
[045-25b]
  端而因事以制名此固萬世言性之宗也善何言
  乎繼萬物各具一理而萬理同出一原一原即所
  謂善也天若有所與於人人若有所取於天取與
  之間純粹以精之理自覺其流而不息莫見其合
  同而化擬諸父子之繼體繼志而無以異是者故
  曰繼也性何言乎成善居天人之交渾然一理而
  已而人得之以為性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特
  自其未載於形者言之若形之既載則皆備之物
[045-26a]
  各足之理乃與生俱生若人有以自成而天不居
  其功焉故曰成也夫性猶水也善猶泉也泉者水
  之本源水者泉之分流固不可以水為泉亦不得
  謂水非泉也性之大原出於善何以異此善為性
  之本即萬物之所以資始性為善之實即萬物之
  所以各正分之有先後合之無異同人無有不善
  水無有不下孟子所為取譬也昔孔子繫易有見
  於性之本善乃天與人相繼而成故善言繼性言
[045-26b]
  成於以發明乎道體即以昭示夫性量厥後子思
  孟子相為極本窮源而論説愈著彼言性者之棼
  棼而不息其亦未嘗取周易繫傳而讀之也
[045-27a]
  周易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檢討臣/周長發
  朱子本義道具於隂而行乎陽繼言其發也善謂
  化育之功陽之事也成言其具也性謂物之所受
  言物生則有性而各具是道也隂之事也
  臣/謹按盈天地間莫非氣也然氣形而下理形而
  上無理則氣無所統攝而無氣則理亦不能運行
[045-27b]
  是理與氣二者固不相離也故無極之始確然隤
  然不可得而名言之至分隂分陽而理實宰氣而
  出氣亦載理以行此即所謂道也顧道也者統名
  也自乾坤定位以來日月之推遷河嶽之流峙人
  物之蕃變與夫目遇之而成色耳得之而成聲靡
  不禀受造化之精以處乎髙厚之内道固無乎不
  察也而自其道之本然者言之則誠有微之又微
  者焉蓋其静極而動也發育流行無少間斷如絲
[045-28a]
  綸然有繼之者是氣方運而猶未及乎物純然不
  雜即粹然至善也迨至妙合而凝也形生神發咸
  具秉彛如裁制然有成之者是氣既具而無不賦
  乎物受氣成形即受理成性也然則天地之道亦
  可見矣且夫天下之物偽則間間則雜雜則不能
  因物付物而使之各得其所止自然之勢也向使
  天地非有此一隂一陽之道運乎其間則發於始
  者未必續於其終賦乎彼者未必能周乎此而天
[045-28b]
  地亦幾於息矣不知天地一隂陽也隂陽一天地
  之道也為動静為闔闢其循環不息者皆太極之
  真所發抒也而孰得而雜之為絪縕為化醇其物
  與无妄者皆不已之命所散給也而孰得而外之
  是則所謂善與性也善原乎易簡而元亨利貞有
  以鼔萬物之出入而流衍於無窮造化之所以大
  生而廣生者此也性本乎健順而仁義禮智有以
  植萬理之根柢而周流於無間降衷之所以有物
[045-29a]
  而有則者此也且其所謂繼之者豈銖銖而積之
  乎所謂成之者豈物物而為之乎是道也推之於
  前不見其迹引之於後莫測其端既無一物之不
  肖亦無一物之或肖斯則天地之所以為大而道
  之所以不測也濂溪周子云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誠之源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之立也其繼善
  成性之謂乎夫從其發者而論則曰善從其具者
  而論則曰性而究之善屬乎陽性屬乎隂隂陽氣
[045-29b]
  也所以然者理也理以氣行氣由理運二而一者
  也故曰一隂一陽之謂道也獨是人物皆受生於
  天地而不能盡盡其性以克全夫天道本然之善
  是必有首出庶物之聖人斯能盡己性以盡人物
  之性於以葆其元善而立人之極也夫
[045-30a]
  周易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徳
            諭徳臣/覺羅蘇岱
  孔頴達曰此覆説大業盛徳以廣大悉備萬事富
  有所以謂之大業聖人以能變通體化合變其徳
  日日增新是徳之盛極故謂之盛徳也
  臣/謹按夫業發用於外者也措諸外必本諸内藏
  用則内矣蓋造化無無體之用時而藏用舉衆有
[045-30b]
  之生意皆涵蓄於内洪纖髙下無物不有所有甚
  富是雖未見諸用也但其含之者廣而其施之也
  不匱因内知外而謂之大業夫徳存主於内者也
  有諸内必形諸外顯仁則外矣蓋造化無無用之
  體時而顯仁舉萬象之生機皆發洩於外包涵生
  意接續無間日日增新是雖非立乎體也但其出
  之者不竭而其運之也不窮因外知内而謂之盛
  徳顯仁之盛徳陽也未始不根於隂藏用之大業
[045-31a]
  隂也未始不根於陽一隂一陽迭運不已而道在
  是矣此言天地之盛徳大業雖本於無心之化而
  實有互根之妙然天地能生萬物而不能成萬物
  萬物本天地以生而不能自遂其生且覆載生成
  或有偶偏雨𤾉寒暑或不得其正則天地亦無可
  如何必待聖人參贊之以成其育物之實也所以
  聖人行天地之道總天地之功教思无窮容保无
  疆而民胞物與之懐何時少寛於中心是以裁成
[045-31b]
  輔相功及萬世者聖人之業大業也神明天縱終
  始日新者聖人之徳盛徳也天地聖人一而已矣
[045-32a]
  周易
 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徳而廣業也知崇禮
 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
 存存道義之門
              編修臣/秦鐄
  孔頴達曰言易道至極聖人用之以增崇其徳廣
  大其業
  朱子曰天地設位而變化行猶知禮存性而道義
[045-32b]
  出也成性本成之性也存存謂存而又存不已之
  意也
  臣/謹按易之理顯於乾坤聖人體易於身即兼備
  天地之蘊然所謂合徳於天地者豈空言哉天地
  之化乾始而坤成聖人之事進徳而修業是故徳
  業者聖人效天法地之實也而知禮者又聖人崇
  徳廣業之實也何謂知窮理之謂何謂禮循理之
  謂夫盈宇宙間萬殊變化之妙耳目不能窮算數
[045-33a]
  不能盡惟天之髙明足以冒之亦惟心之虚靈足
  以統之盈宇宙間曲折纖微之類賢達不能厭愚
  陋不能遺惟地之廣厚足以包之亦惟身之矩矱
  足以踐之天之氣上浮而清知則得天之清地之
  質下凝而厚禮則象地之厚清則獨超於萬物之
  表厚則不遺於衆物之中常人氣拘物蔽知識則
  卑隘而自安踐履則好髙而無實所由與天地不
  相似也聖人窮理以致其知於凡至微至顯之理
[045-33b]
  必極之表裏洞達而不翳則其徳日累而日髙循
  理以踐其實於凡一事一物之間必極之委曲自
  盡而無憾則其業愈卑而愈廣知窮萬理之原則
  乾之始萬物也禮循萬物之則則坤之成萬物也
  中庸言修徳凝道之要亦云溫故知新敦厚崇禮
  殆可與崇徳廣業之㫖相發明者哉要之析而言
  之則為徳業統而論之則一性而已性者無聲無
  臭渾然具足則成性之謂也自其發於用而坦然
[045-34a]
  可由曰道成於事而秩然咸宜曰義故道義者根
  於性而不窮而知禮者乃所以涵養其渾然之性
  以培道義之原也知極其崇則萬象羅於方寸而
  吾性之靈明不淆矣禮極其卑則萬事約於規矩
  而吾性之廣大彌固矣此所以為存之又存也存
  之又存則日新富有何所往而非道何所往而非
  義乎故曰道義之門夫性之存存而不已即易之
  生生而不窮天地以貞元為往復發育斂藏者天
[045-34b]
  地徳業之盛天地之易也聖人以知禮為積累髙
  明博厚者聖人徳業之盛聖人之易也然則法天
  地以體易舍知禮二者其何以哉夫子繫辭之意
  深矣
[045-35a]
  周易
 夫易聖人所以崇徳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
 法地
              編修臣/積善
  臣/謹按聖人之道與天地參非形迹之相似也實
  有與髙卑合撰者焉聖人以一心超乎萬象之表
  無一物之不函以一身周乎萬類之繁無一事之
  不盡則其髙明之體廣大之模有非人之所能擬
[045-35b]
  議者而要不外於知行之並進内外之交修極其
  功遂合兩大於無間也夫得於心者謂徳著於事
  者謂業其理備於易書而能崇之廣之者惟聖人
  是易乃聖人之所以崇徳而廣業者也徳何以崇
  知開其先蓋理有未明則識有所限惟理之蘊奥
  窮究而靡遺斯心之神明昭朗而無翳研之愈深
  自進而不已也而業之所以廣者其功惟在於由
  禮蓋禮有節文必曲折之悉到雖躬行實踐若平
[045-36a]
  平無竒然履道坦坦而功能已無外矣惟其卑也
  是以廣也知既明則徳益進行既盡則業益修久
  之而崇者極其崇廣者極其廣矣夫至崇至廣者
  莫天地若也而聖人如之豈非效法之實也乎夫
  理必取乎相資道不可以偏廢未洞其原則無以
  為推行之本未踐其實亦無以盡倫物之繁行未
  篤而徒事研求或流於髙逺而無所止識未精而
  矜言率履亦局於淺近而昧其趨惟心之所見愈
[045-36b]
  研而愈精斯身之所循愈推而愈廣亦惟躬之所
  履周旋而無虧斯性之所涵昭融而無蔽内外夾
  持體用交致譬如登髙焉有欲躋之途必有所經
  之路知即其髙視之凖也禮即其舉足之地也孔
  子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崇者思之
  事也禮卑者學之事也聖人率性而行固無假於
  思勉而其事則必兼盡此其所以為全體易道者
  與
[045-37a]
  周易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監察御史臣/書昌
  臣/謹按洪鈞賦予之初萬善咸備而渾成者性然
  則性為衆美之歸一盡而無不盡其無分體用者
  乎雖然性亦何嘗無體用也體用者何體則曰性
  用則曰道曰義性為道義之本源道義乃性之作
  用茍徒談道義而不盡夫存性之功則有用而無
[045-37b]
  體其失終歸於無本徒知存性而無道義充實之
  騐則求體而遺用其弊漸流於空虚是皆岐途曲
  徑非蕩平正直體全用備之學也聖人深有鑒於
  此是以效天法地於夙夜基命之中順之而不鑿
  養之而不害且拳拳不置念兹在兹全其固有之
  天而不使有毫髮之間斷如詩曰緝熙敬止書曰
  顧諟明命其存存不已之功為何如哉於是其本
  既立其道自生千變從此來萬化由此起源源本
[045-38a]
  本道與義於是乎其用之不竭矣極之道充天壤
  不過完性中之功能義周庶類不過畢性中之事
  業性也道也義也雖有體用之分其實非兩事也
  天地不外一誠聖人亦無非一性而已由此觀之
  道義得於心則日新月盛而徳有不日崇者哉道
  義發諸事則日積月累而業有不日廣者哉然非
  知極其明而行極其力則存存之功又有未易言
  也此知崇禮卑之訓所以揭示篇端以明崇徳廣
[045-38b]
  業之實而為成性存存之所自致乎夫以一人而
  與天地合其徳與天地同其用者在於此焉
[045-39a]
  周易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况其
 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况其
 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逺言行君
 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
 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贊善臣/桐保
  真徳秀曰孔子因中孚鳴鶴之爻而發明應感之
[045-39b]
  理謂人君雖處宫庭而其言不可以不謹又推而
  廣之言行皆不可以不謹蓋鶴鳴子和由氣之相
  感上倡下應亦理之自然故言之善否出於一室
  之間而人之從違見於千里之外一言之出則為
  號令而百姓被之一行之著則為儀表而四方見
  之身之有言行猶户有樞□有機啓閉張弛由此
  而出言行之發榮辱隨之其取喻也明矣猶懼人
  之易忽也則又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葢
[045-40a]
  天地之大不可測識然一言一行之善感格之效
  㨗於影響其可不謹乎
  臣/謹按從來人君所以宣示中外表正四方者大
  端不出乎言行蓋言行者一身之樞機逺邇之從
  違天地之感應皆視其善與不善也是以禮記左
  史書天子之動右史書天子之言要惟約飭人君
  言焉本之以實心行焉将之以至性深明夫言行
  之發關乎榮辱感格之效㨗於影響俾言行交善
[045-40b]
  而後已然欲言行之交善非存誠主敬斷斷乎不
  可蓋存誠則内絶虚偽之私外無縁飾之弊主敬
  則心存純一之念身著恪恭之容凡典謨訓誥皆
  關乎國計民生之要可為天下後世則經綸參贊
  胥係乎萬年百世之規可為天下後世法上下為
  之格被逺邇從而順應者皆此存誠主敬之功有
  以流通鼓動於其間信乎言行不可不謹也彼鳴
  鶴在隂其子和之上感下應其理豈有爽乎亦在
[045-41a]
  乎人君交盡其善焉已矣
[045-42a]
  周易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
 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監察御史臣/邱玖華
  程子曰在人所節惟言與行節於言則行可知言
  所當先也
  吳澄曰此爻辭所象慎動之節而夫子以發言之
  辭釋之
[045-42b]
  臣/謹按聖賢慎言之訓散見於詩書其義不専係
  乎君臣政治之大也繫辭獨於君臣發之何哉蓋
  天下利害倚伏之端機毎中於所忽而患常乗於
  不及防言之不慎上無以收腹心臂指之用下無
  以効喉舌耳目之司小則僨事而敗謀大則隕身
  而誤國甚不可不察也夫開誠布公者人君待下
  之道同寅協恭者人臣事上之誼也然人君操賞
  罰不測之權籌軍國萬幾之務所恃忠謀智計之
[045-43a]
  士深思密議於廟堂之上治略轉旋於不覺事變
  消弭於未形天下隂䝉其福而君臣咸享其安且
  國是鮮紛更之擾而人才亦無摧折之虞不然用
  一人而傾軋者思抵其隙圖一政而環伺者欲售
  其奸意㫖易窺則讒詞瞽惑而委任轉以生疑忠
  言輕洩則蜚語中傷而主聰日以多蔽君之不密
  其失不獨無以保全夫臣子而已若夫為人臣者
  或以孤立而受主知以新進而敷讜議其地至危
[045-43b]
  也至如左右輔弼朝夕論思與聞宗社國家之大
  計其責為更重故必守温樹不言之風明諫草退
  焚之義坤之六四曰括囊无咎君陳曰爾有嘉謀
  嘉猷則入告爾后於内爾乃順之於外此豈導人
  臣以懦黙茍容逢迎将順之習哉蓋造膝而陳詭
  辭而出善則稱君過則稱己者乃忠藎之大節而
  得失之所以分也所可異者身居公輔之任素為
  倚重之臣乃至朝廷用一人則宣之於外曰我實
[045-44a]
  為之黜一人則宣之於外曰我實主之借國家之
  威福樹私門之黨與勢必恩歸之已怨返之君一
  朝敗露禍且不測由是思之言語不密則君臣交
  失而即有害於幾事之成故曰亂之階也嘗觀史
  傳中若漢成帝之於王章唐髙宗之於上官儀文
  宗之於宋申錫所謂君不密則失其臣者而如陳
  蕃之除宦官乞宣章奏寇凖之去丁謂被酒漏言
  尤足為不密失身之烱戒雖然圖議不密而禍貽
[045-44b]
  臣下非所語於英君哲后也至於漏言獲罪則雖
  忠於謀國奮身犯難恒所不免豈非蹈乎小諒而
  未克盡乎事君小心之敬者與此孔子繫辭為前
  聖所未發而不同於泛然慎言之訓也其防微杜
  漸之㫖誠足為天下萬世之明鑑也矣
[045-45a]
  周易
 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編修臣/秦蕙田
  朱子曰四者易之體所以立而用所以行者也易
  指蓍卦无思无為言其無心也寂然者感之體感
  通者寂之用人心之妙其動静亦如此
 蓍之徳圓而神卦之徳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
 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
[045-45b]
  朱子曰圓神謂變化無方方知謂事有定理易以
  貢謂變易以告人聖人體具三者之徳而无一塵
  之累无事則其心寂然人莫能窺有事則神知之
  用隨感而應也
  臣/謹按天地之道運行不息通復無端而於穆之
  微著於揲蓍求卦者可以推見性命之原而得聖
  賢學術之宗㫖傳曰生生之謂易又曰易與天地
  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夫乾大生坤廣生舉天地
[045-46a]
  間日月之往來四時之遞嬗萬物之並育無一息
  之或停無一事之不體生生之道可謂博矣然皆
  造化之功用而非其主宰故曰易有太極是生兩
  儀又曰天地无心而成化詩曰上天之載無聲無
  臭夫無聲無臭即所謂无思无為寂然不動者也
  是无心也太極也感而遂通之體也蓋體立於無
  用行於有體不立則用不行故周子以無極説太
  極而為生隂陽五行之本蓍之徳圓圓者老少竒
[045-46b]
  偶變通不拘周流無滯圓之象也卦之徳方方者
  隂陽剛柔彰往察來一定不易知之事也神即六
  爻之所以變易而知則所貢以告人之定理也夫
  寂然不動者體之所以立感而遂通者用之所以
  行圓神方知者用之所以妙而要不外無思無為
  者為之樞紐故聖人觀於易而知人身之樞紐在
  心心之虚明在洗洗之功在退藏於密焉何則氣
  之精爽聚於心静則為中本無不瑩也動則為和
[045-47a]
  本無不靈也而何以云洗洗也者滌除其汚染之
  謂心何以汚染則妄動為之累也蓋心體本静不
  静則失其養失其養則憧憧往來朋從爾思七情
  外馳萬感互進雖當燕閒無事耳目無所寄託則
  恍惚動揺而無以自寧於是真静之體微不克精
  察夫天理人欲之辨一切見之於言施之於事偏
  倚駁雜之弊有不自知其所以然者即或覺而矯
  之亦見其滅於東而生於西莫之能勝也是故以
[045-47b]
  動而馳則當以静而復聖人清明在躬志氣如神
  當其無事則精神收斂端莊凝定一靈湛然寂而
  不動以葆其无思无為之體及夫由静而動凡念
  慮之萌審幾致察又極其精而無毫釐杪忽之差
  洗之愈清藏之愈密由是事物之來油然順應即
  圓神之妙也因物付物即方知之妙也而精義致
  用何莫非如六爻之變易以貢者乎蓋不翕聚則
  不能發散非静虚則不能動直此洗心退藏所以
[045-48a]
  為學易之宗要而盡性至命之全功也
[045-49a]
  周易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監察御史臣/張漢
  晉王弼曰夫有必始於无故太極生兩儀也太極
  者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極况之太極
  者也
  朱子本義曰一每生二自然之理也易者隂陽之
  變太極者理也
[045-49b]
  臣/謹按太極只是一實理貫而通之一言蔽之矣
  理本無名字之曰太極太之為言甚也此理至中
  至正至精至粹至神至妙無可復加無可得而形
  容故强名之曰太極然則無窮盡無方體者太極
  也萬物盡天地老超然獨存再造天地萬物者亦
  太極也伏羲文王未嘗言太極孔子創言之邵子
  所謂畫前之易其即此乎由畫前之易推之兩儀
  四象八卦胥出其中矣大傳曰一隂一陽之謂道
[045-50a]
  一隂一陽即易也所以一隂而一陽者道體之所
  為也語道體之極至則謂之太極語太極之流行
  則謂之道雖有二名實無兩體太極不雜於隂陽
  而亦不離於隂陽太極生隂生陽是為積理生氣
  隂陽既生太極即隂陽而在是理即生於氣中萬
  物一太極也物物一太極也月印萬川處處皆員
  及傾水銀於地顆顆皆員之喻最為得之老子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即指太極而言乎若夫漢
[045-50b]
  志所謂太極函三為一則是以天地人三者為形
  氣已具而渾淪未判之物莊子所謂道在太極之
  先亦是指兩儀未判為渾淪之物道又别是一空
  懸之物已分道與太極而為二不知道即太極也
  邵子謂道為太極以流行言之心為太極以統會
  言之則二而一之矣雖然太極之理中庸備之大
  本與敦化太極之全體達道與川流太極之流行
  推之至誠之不貳不測止至善之止仁止敬止孝
[045-51a]
  慈信皆是通書云誠者聖人之本誠即太極善惡
  即隂陽之義故曰聖人太極之全體也至周子謂
  無極而太極則是謂無形而有理猶曰無形而至
  形無方而有方曰無極者非有駕空鑿虚之見也
  曰無極而太極亦豈有叠床架屋之説哉葢夫子
  之言有者贊易則主易易無方體是以曰有周子
  之言無者作太極圖則主太極太極有朕兆是以
  曰無詩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孔子曰天何言哉
[045-51b]
  无極之妙周公孔子已引而不發矣易其至矣乎
[045-52a]
  周易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編修臣/沈榮仁
  朱子曰聖人制作所由初非一端然其法象必有
  最親切處鴻荒之世有象未嘗有數至此而後隂
  陽竒偶可得而言
  朱震曰河圖洛書象數也則者彼有物而此則之
  也
[045-52b]
  臣/謹按圖書之義自漢迄唐説易者罕詳其説經
  籍所載括地志稽命曜等篇皆加以河圖洛書之
  名而方圓之象九十之數先儒皆未之及也至宋
  陳摶始言先天古易河圖洛書之學數傳而至邵
  堯夫謂圓者河圖之數方者洛書之文羲文因之
  而造易禹箕敘之而作範而其學始大顯朱子答
  袁樞書謂河圖與易之天一至地十者合而載天
  地五十有五之數則固易之所自出也洛書與洪
[045-53a]
  範之初一至次九者合而具九疇之數則固洪範
  之所自出也又因讀大戴禮明堂篇而得一證謂
  漢人以九為洛書是十圖九書其説固不可易也
  惟宋劉牧作易數鈎隐圖則云河圖四十五數洛
  書五十五數是邵所謂圖乃劉所謂書也邵所謂
  書乃劉所謂圖也又引大傳以為二者皆出於伏
  羲之世先儒謂其並無明驗固不足信要而論之
  太虚之中至理流行物生而有象有象而數因之
[045-53b]
  起有數而理以愈彰宋蔡元定云天下之萬象不
  出於一方一圓天下之萬數不出於一奇一偶天
  下之萬理不出於一動一静臣/愚以為聖人之心
  無所不通無所不徧其則之者但因其方圓奇偶
  之象數以成文而動静之理藉此益著耳故夫子
  言河圖洛書而不分其孰為九孰為十言聖人則
  之而不明其孰屬羲孰屬禹也尚書論語雖言河
  圖亦未細陳其數也至朱子啟䝉之剖晰其辭發
[045-54a]
  揮其蘊者正以前人之紛紜轇葛迄無定論故承
  邵子之學不憚煩言折衷於至當使學者得因數
  以明理朱子之立教又有不得不然者矣况乎八
  卦之水火木金實不外洪範之五行洛書之四方
  四隅實不外河圖之八卦聖人所以神明其徳而
  開物成務以彌綸天地化育之功者先後同揆古
  今一致豈有所區别於其間乎漢劉歆云河圖洛
  書相為經緯八卦九章相為表裏朱子啟䝉引之
[045-54b]
  蓋以其深得貫通之妙也易為萬世文字之祖而
  圖書更在其先果得其義而為學之功庶幾有所
  從入乎
[045-55a]
  周易
 河出圖洛出書
            給事中臣/盧秉純
  臣/謹按伏羲本河圖以畫卦大禹因洛書以演疇
  其説出之漢孔安國劉氏歆所從來葢甚逺也宋
  歐陽修及明歸有光皆非之以為九疇不繫於洛
  書臣亦嘗疑繫辭所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是洛書亦為易用非以演疇也豈圖書並出於伏
[045-55b]
  羲之世與抑夏有連山易乃則洛書以成之與又
  豈文王拘幽時圖書並列而參考以為周易與孔
  子繫易固非若緯書之類可以置而不論也然而
  今之經學皆折衷於朱子朱子啟䝉取孔劉之説
  則亦以河圖屬易洛書屬洪範而已修與有光文
  章之士不必信而臣/所疑聖人則之之言或以圖
  書一例而孔子連類及之也夫宋劉牧之兩易其
  名以圖為書書為圖何也洪範之一水二火三木
[045-56a]
  四金五土與河圖之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
  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相符易之太極八卦與洛
  書之九宫不異故沿誤耳圖書之精微要非泥一
  端所能盡而關子明所云河圖之文七前六後八
  左九右洛書之文九前一後三左七右四前左二
  前右八後左六後右為不可易矣河圖之可以畫
  卦洛書之可以演疇何也卦不過隂陽奇偶河圖
  一生一成隂陽奇偶之義中五太極也隂陽兩儀
[045-56b]
  也外分四方四象也錯其生成之數八卦備矣故
  河圖可以畫卦也洛書有九數洪範亦九數數始
  於一配以五行天下莫先於五行也數終乎五配
  以皇極君道莫外於皇極也餘者環布各有其序
  故洛書可以演疇也河圖洛書之分體用何也河
  圖生成同位以言其本然故為體洛書九數錯綜
  以言其運動故為用也分而言之河圖非無用洛
  書非無體也河圖洛書之有同異何也河圖之生
[045-57a]
  數與洛書五行之序同也而洛書不言成數異也
  河圖之下一左三中五與洛書同也七九則兩異
  其位異也河圖有十洛書無十異也而洛書之對
  宫皆十寓十於其中也同也河圖之中十夾五洛
  書之中只有五異也而洛書之横竪斜正皆以十
  包五也同也洛書右下之六即河圖下六之錯而
  右洛書左下之八即河圖左八之錯而下也洛書
  左上之四右上之二即河圖上二右四之易位而
[045-57b]
  交錯也七九既易位故二四亦易位也異而同也
  洛書之一九二八三七四六相對而成十河圖則
  下之一與右之九右之四與下之六上之二與左
  之八左之三與上之七相交而成十異而同也河
  圖之竒偶同居五位自相互也洛書之竒正偶偏
  九宫共相間也異而同也河圖四位方布而為四
  十之數洛書八宫還布而為四十之數異而同也
  河圖之分五行依五方之正位洛書之分五行亦
[045-58a]
  依五方之正位而東北西南同中土東南同東木
  西北同西金九宫不外乎五行亦異而同也其同
  者理為之其不同者數為之皆天地之自然不可
  强也若其盡異則天地有二理若其盡同則龜龍
  無庸兩出矣臣/更有臆説焉河圖之一三五與洛
  書同而七九易位者河圖主互洛書主對也河圖
  下右之一與九四與六互為十者金水相生也上
  左之二與八三與七互為十者木火相生也火金
[045-58b]
  不互者相克也水木不互者以嵗功言之春與夏
  連秋與冬連冬春則易嵗也洛書一與九對一在
  下冬日之伏藏數至少也九在上夏日之發洩數
  至多也三與七對三居左春氣之尚穉由一而漸
  多也七居右秋氣之方斂由九而漸少也二四居
  上之左右以上之九數為多配以偶數之少也八
  六居下之左右以下之一數為少配以偶數之多
  也合之二四配九四八配三八六配一六二配七
[045-59a]
  皆成十五何其均而密也河圖具五行而卦不及
  五行洛書備八宫而九疇不及八卦葢伏羲心有
  全易觸河圖而為卦不必先禹而預為範也大禹
  心有洪範觸洛書而為疇不必繼羲而再為易也
  龜龍者天地之神物卦疇者聖心之妙用神物蘊
  乎靈異妙用合乎自然得其意而旁通超乎象數
  八卦之於易五行之於範言之固顯而五行之於
  八卦八卦之於九疇不言亦非隐也後人能於河
[045-59b]
  圖洛書略其迹之異而會其理之同則龜龍同兆
  卦疇合觀無煩呶呶致辨矣
[045-60a]
  周易
 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
 其人黙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徳行
           監察御史臣/柴潮生
  臣/謹按易非聖人不能作卦爻具而蓍䇿興亦非
  聖人不能用也蓋聖人之於易妙合而凝故用易
  之際復能渾然無間化裁之在易者易中先有化
  裁之理而因其自然之化從而裁之以定老少動
[045-60b]
  静之象則存乎聖人化裁之變推行之在易者易
  中先有可以推行之理而因變之所示推而行之
  於動作之間以得夫事為之凖則存乎聖人推行
  之通夫變通者因化裁推行而有者也化裁推行
  者因變通而施者也不假觀玩之文而融貫夫化
  裁推行之理不襲口耳之迹而神會夫變通之機
  則存乎神而明之之人必也徳裕於心洽化裁之
  理行利於身善推行之用斂其機於淵黙而自然
[045-61a]
  渾成於中運其神於一心而自然孚契於外則非
  有得於易簡之理而徳行素裕者不能也葢徳行
  者道之歸也道之在天地者易中已呈其象而道
  之在聖人者一身直揭其全上文言化裁推行是
  泛論天地之理故曰謂之變謂之通則聖人作易
  之本體此言化裁推行是易中所自具故曰存乎
  變存乎通則聖人卜易之妙用上文言變通而歸
  之事業者推易道於民也故設卦以盡言立象以
[045-61b]
  盡意此言變通而歸之徳行者存易道於己也故
  得意而忘言得言而忘象夫易之變通在爻象變
  通之神在人人之所以能神則在徳行得於心而
  見之行事以人心之神契合乎易之神充周流行
  若合一體則所謂神而明之也黙而成之正言其
  所以能神而明之也不言而信又以申言黙成之
  妙也總之方揲之時有以盡其變既揲之後有以
  得其通聖人之徳行固與易道相為妙合者也
[045-62a]
  故曰易非聖人不能作亦非聖人不能用也
[045-63a]
  周易
 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編修臣/吳兆雯
  朱子本義天下之動其變无窮然順理則吉逆理
  則凶則其所正而常者亦一理而已矣
  臣/謹按造化之與人事皆有當然之理以綱維乎
  其中而不可易夫人事之興初若雜然而難齊也
  而不知從違順逆之見於人皆其所必然者因其
[045-63b]
  所必然之勢而示之以當然之理理在而變通不
  窮盛徳大業亹亹可幾矣蓋天下之理一而已矣
  由乾元亨利貞之意而究之天地之大徳曰生所
  謂元也即仁也始者必亨亨者嘉會合禮大寶聚
  人皆是也利即義也而要之不出乎貞非貞無以
  起元故曰一也以非有二本故也即天覆地載而
  知貞正得一以為觀也即日照月臨而知貞正得
  一以為明也不即可以知天下之動之貞夫一乎
[045-64a]
  顧天下吉凶悔吝皆生乎動至不一矣動也者自
  易理言之則剛柔之相推變通之趣時皆動象也
  自人言之則顯而立言行事微而積慮處心皆動
  機也然而爻象之動於易與吉凶之動於人皆必
  然之勢也其勢雖棼然莫測而人之順理則裕從
  欲則危有同揆也恵廸則吉從逆則凶無二致也
  一如天示人以易地示人以簡而貞觀之理自若
  也一如日明於晝月明於夜而貞明之理自若也
[045-64b]
  聖人以理之正而常者為勝寂然不動遊心於何
  思何慮之天動罔不臧置身於不競不絿之地能
  盡乎會通之變而不累於吉凶悔吝之間其動也
  非妄也動生於静而常出之以無為其一也非可
  執也一散於萬而常行其所無事惟聖人貞夫一
  而萬一各正則吉無不利静固静也動亦静也舍
  貞之外更無他術非一而何哉是知聖人者權足
  以樞萬化政足以柄四時言脱於口而和可以翔
[045-65a]
  海甸意起於心而精可以通神明行成於身而效
  可以格象緯其始也禮樂刑政操之乎我其既也
  彌綸調燮藉之乎我其終也宇宙造化生之乎我
  以一剛一柔者為之本至易至簡者為之用貞者
  貞乎此者也一者時雖變而貞則不變也情雖動
  而貞則常静也雖天地日月皆不能外焉元吉在
  上知幾其神又何疑夫天下之動非可以一御乎
  然則虞舜之所謂精一孔子之所謂一貫者皆貞
[045-65b]
  一之説也老子曰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蓋惟貞
  夫一則可以為平治天下之本萬變雖殊一以貫
  之中和位育皆歸度内矣天下不重賴有聖人哉
[045-66a]
  周易
 天地之大徳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中允臣/任啟運
  張子曰将陳理財養物於下故先敘天地生物
  朱震曰天地之大徳曰生仁也聖人成位乎兩間
  者仁而巳不仁不足以參天地義所以為仁非二
  本也故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045-66b]
  項安世曰聖人之仁即天地之生大寶曰位即崇
  髙莫大乎富貴也下以庖犧神農黄帝堯舜實之
  理財所謂水火金木土榖惟修所以利之也正辭
  謂殊貴賤使有度明取予使有義辨名實使有信
  利之所在不可不導之使知義也禁民為非謂憲
  禁令致刑罰以齊其不可導者也蓋養之教之而
  後齊之聖人之政盡於此三者矣其徳意之所發
  主於仁民義者仁之見於條理者也
[045-67a]
  臣/謹按天地之徳仁而已矣聖人之心亦仁而已
  矣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非二物也仁即義之
  統體義即仁之散殊仁則周徧渾淪義則隨物各
  當故親親仁民愛物皆仁而於親用其親民用其
  仁物用其愛即義也即仁民之中老無不安少無
  不懐者仁而於老用其安少用其懐即義也故義
  者仁之大用也由仁民而上之則愛親者不敢惡
  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仁民原親親之心所自
[045-67b]
  流焉耳由仁民而下之則數罟不入斧斤以時墻
  桑之樹雞豚狗彘之畜凡於物用其愛者亦仁民
  之政所必及焉耳其自流而必及者一仁之貫注
  故一仁而天下之治統之矣董子曰仁者正其誼
  不謀其利孟子言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而
  文王繫易首言元亨利貞孔子文言言利者義之
  和又言利物足以和義非特言利且合利於義何
  哉蓋天生百物皆以養民故乾始能以美利利天
[045-68a]
  下始者仁也美利利天下者義也天地之大利即
  天地之大義而即天地之大仁也非利物而何以
  和義非和義而何以為仁哉故理財者聖人之所
  為利物聖人之所為義以成仁也夫後世之天下
  猶古聖之天下天地之生物未嘗息也然而古常
  有餘後常不足此無異故惟理財之不講也理財
  之不講則以正辭與禁民為非之不講也大學曰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
[045-68b]
  者舒夫生衆為疾道之所為開其源也食寡用舒
  道之所為節其流也以臣/統觀天下之大勢大約
  西北之財之不理在不能開其源東南之財之不
  理在不能節其流夫雍州之域禹貢所謂厥田上
  上也冀州之域禹貢所謂厥賦上上也虞夏殷周
  之疆理在焉古稱沃野千里支粟十年則以經理
  備而蓄積多耳降及後世問所謂溝洫畎澮尚有
  存焉者乎蓄洩無資灌溉無術其民但知畜牧之
[045-69a]
  利不知稼穡之利逐末者日多務農者日少其名
  為農者亦不習於耕耘種殖之蘊奥大抵皆疎略
  而不精此臣/所謂源之有未開也東南之民於耕
  稼之術工矣山澤之利皆盡争之幾於搜山而採
  竭澤而漁矣其所入每不足供所出其弊一曰好
  奢一曰尚鬼如江寧之俗非百金不能𦵏吳下之
  俗非百金不能娶家無儋石而出必美其服鮮其
  履若服粗布之衣即忸怩而不敢出且有一小讌
[045-69b]
  會而費中人之産者矣一有疾病則巫師簧鼔之
  謂某神為祟醮酬祈禳小則數十金大則百金有
  因一疾病而飽煖之家蕩於一朝者矣當其無事
  則又有預酬預保之説如春戲青苗戲無一村無
  之費輙數十金也一人勤勤終嵗所入不過十金
  而衣飾相耀耗之酒食相矜耗之虚文僭制耗之
  祈禳禱祀妖誕之説又耗之如此而財力不屈者
  未之有也此臣/所謂流之有不節者也要其補救
[045-70a]
  之術則易所謂正辭禁民為非者盡之正辭者示
  之以所當行重本業勸農桑定昏䘮之制嚴貴賤
  之等使知勤之可慕而民樂於勤儉之為美而民
  安於儉禁民為非者示以逐末之不如務農奢華
  之不如樸實嚴禁簧鼓之妖邪及歌舞之遊食而
  倡之皆自貴者始則因天地自然之利而為之輔
  相為之裁成此利物之所以和義以其大義行其
  至仁使物物各得之宜渾淪周徧則聖人之仁一
[045-70b]
  天地之徳也
[045-71a]
  周易
 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編修臣/邵齊燾
  吳氏澄曰風氣漸開不可如樸略之世此窮而當
  變也變之則通而不窮矣其能使民喜樂不倦者
  以其通之之道神妙不測變而不見其迹便於民
  而民皆宜利之故爾
  蔡氏清曰神而化即其變通之妙於無為也
[045-71b]
  臣/謹按易繫辭傳言聖人制器尚象之事而於黄
  帝堯舜氏則曰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
  宜之蓋天地之道有盈虚消息相乗之機帝王之
  治有弛張損益不窮之妙此物理之自然而王道
  之大用也夫帝王之於天下也有不可變有不可
  不變其不可變者彛倫之大本心性之大原如日
  月之位隂陽山川之奠髙下亘古莫能易者也其
  不可不變者剛柔寛猛之迭用文章制度之日新
[045-72a]
  如春變而夏夏變而秋秋變而冬冬變而春循環
  錯行而不可執一者也所以然者何也民之受治
  於聖人猶物之受命於天萬物盈天地之間其生
  也成也消也長也非物所能自為也有主張之者
  矣有推行之者矣向使生者一任其生而莫為之
  成消者一任其消而莫為之長此造物者之所不
  能也聖人之於民猶是己民之所未厭聖人不强
  去民之所未安聖人不强行處當變之時而神其
[045-72b]
  變之之道不變則窮而變則通矣獨於黄帝堯舜
  言之者神農以前風氣樸略民用亦未滋也黄帝
  堯舜時民欲漸開人文漸啟天地萬物之氣運五
  行百産之精華旁薄欎積以待聖人之調劑将欲
  仍安其樸略而有所不能故中天之運至此而開
  洪荒之俗至此而改變而通之之道自黄帝堯舜
  始也夫當未可變之時而多所紛更則民必勞苦
  厭倦而不能循當将欲變之時而狃於故常則民
[045-73a]
  又将因循怠倦而不可振惟變乎其所不得不變
  有以鼓舞其心思而警動其耳目則天下之人油
  油然趨之而不能已矣是豈聖人之喜新而惡舊
  强用其智慮作為以驅天下而從我哉因其自然
  之變而以自然之理處之所謂宜也變而合其宜
  然後謂之通通者無所窒礙之名也無所勉强之
  意也王者無為而成化百姓日用而不知如川之
  決焉流而不窮如風之動焉行而無迹因民之所
[045-73b]
  利而利之而天下各得其所矣葢聖人因其變以
  適其宜而民則但見其宜而莫見其變也此聖人
  之妙於變也神之至化之至也以不變者建天下
  之極而以神於變者制天下之宜斯聖人無為之
  治也夫
[045-74a]
  周易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
 民以察蓋取諸夬
             檢討臣/韓彦曾
  吳氏澄曰十三卦之制作自畫卦而始至書契而
  終蓋萬世文字之祖肇於畫卦而備於書契也
  臣/謹按上古民淳事簡事係於己惟結繩以記之
  事關於人惟結繩以驗之不必過為防慮而天下
[045-74b]
  已治後世民偽事煩非結繩所能理矣聖人易之
  以書契言不能記者文書以識之事不能信者約
  契以驗之由是百官之功罪可稽而事以治萬民
  之情偽可核而情以察若是乎上古略而後世詳
  也上古質而後世文也夫聖人豈厭乎略而好乎
  詳厭乎質而好乎文哉誠以生民既衆不得不多
  為設官以察之設官既多又不得不思所以治其
  官者茍官之功過不記民之誠偽不知何以統百
[045-75a]
  官而率萬民乎於是易而為書契夫亦有所大不
  得已於其間也世傳蒼頡造字使義理必歸文字
  文字必歸六書而遂因之以為書契所謂天雨粟
  之説近於誕而不足為據而要之千古之治法基
  此矣唐虞之際風動時雍三代以來禮明樂備未
  必非書契有以助之蓋道者所以立本也法者所
  以適變也聖人自有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
  使民宜之者存乎其間豈沾沾焉執書契以為衡
[045-75b]
  而遂成至治哉至於春秋鄭鑄刑書晉鑄刑鼎莫
  不自以為救世而宜民其任書契者至矣而専務
  令行禁止之圖反開弄法舞文之習説者謂聖人
  制有書契原以治百官而察萬民而其弊乃至於
  如此何如一任其結繩之為愈乎是即剖斗折衡
  而民不争之説而不知聖人為治之苦衷者也聖
  人之為治也於其意而巳意至而法即隨焉法行
  而意即寓焉自結繩之時而視乎書契則後世也
[045-76a]
  更自其後者觀之則易書契之聖人猶上古也一
  事之善垂之金石而不朽一事之惡示之奕禩而
  不磨此其治且察者固不惟其法而惟其意而已
  矣若夫夬者决也剛决柔也取諸夬者明乎書契
  之了然明白可以决去小人之隐也百官豈無功
  過書契則兼功過而示之而聖人之意則欲存其
  功而决去其過萬民豈無誠偽書契則兼誠偽而
  著之而聖人之意則欲存其誠而决去其偽此其
[045-76b]
  用意何深也要之書契之作顯可見聖人用法之
  精明而微可窺聖人用意之忠厚至於酌古斟今
  補偏救弊使百官得其宜萬民得其所以繼唐虞
  三代之盛則在乎神明變化者之?移黙運焉爾
[045-77a]
  周易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監察御史臣/倪國璉
  俞琰曰精研義理無毫釐之差而深造於神妙所
  以致之於用也
  臣/謹按經言感應自然之理觀物類而已知思慮
  之無庸矣而况聖學之出於自然者乎夫聖人之
  學始於下學迄於上達詣雖不同而機則一貫心
[045-77b]
  之裁制為義而義之精妙為神義者宜而已物之
  有宜有不宜事之有可有不可研之在乎一心而
  用之實通萬變使未有以精之則於事物之理但
  見其膚淺而不得其精深欲於應事接物之間曲
  中其則不可得也聖人惟精研其義幾微必察不
  使纎悉有遺巨細畢該務令毫釐必辨由是積而
  造之至於入神之域則妙不容言天下莫得而窺
  其秘變化不測鬼神莫得而與其幾此窮理於内
[045-78a]
  原無心於致用也然權度之在我者既精斯神而
  明之取諸資深之後而所觸皆通隨感即應得其
  無方之用而迎物而解凡事之大小常變不過執
  一義以處之而各得其當而用於是乎致矣由是
  言之屈此心於斯理之内而所詣者微然後能伸
  此志於應感之交而所發者逺此知行所以相須
  内外所以交養而互發者與書曰惟精惟一允執
  厥中此之謂也
[045-79a]
  周易
 窮神知化徳之盛也
            監察御史臣/儲燧
  臣/謹按與天地合其徳者聖人也既已徳合天地
  則凡為不貳為不息為動静之互根而往來之遞
  嬗者莫不觸於目而會於心葢天人一理人盡而
  天自見神而明之無事於研求也感而遂通亦無
  待於推測也精義利用下學之事也過此則為上
[045-79b]
  達之境矣今夫隂陽之迭運於兩間也自其合一
  不測言之謂之神自其推行有漸言之謂之化神
  无方者也無在而無乎不在非有疆域之可求無
  為而無乎不為豈有方隅之可限握造化之樞紐
  者此也司氣機之闔闢者亦此也夫孰從而窮之
  化无迹者也動而無動方其動而静之機已萌静
  而無静方其静而動之機已伏其流而不息者此
  也其止而不過者亦此也又烏從而知之惟聖人
[045-80a]
  者主静立極渾然一天載之精微故能黙契夫川
  流敦化之妙而合上下以同流體立用行無在非
  天機之呈露故能會通乎易知簡能之源而統髙
  卑而合撰彼夫行之弗著習焉弗察可使由而不
  可使知者量有所阻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得其
  偏而遂遺其全者識有所滯也窮神知化非徳合
  天地者而能若是乎而謂非徳之盛乎一故神兩
  故化藏諸宥密與塞乎天地非二物也能盡性自
[045-80b]
  能達天仰觀俯察實有相似而不違者而何至於
  扞格而不通神天徳化天道騐諸身心與徵諸造
  化同一源也能盡天地之撰自能通神明之徳成
  象成形真有得意而忘言者又何至於紛岐而不
  合蓋窮非研究之窮明無弗照之謂窮也知亦非
  推測之知睿無弗通之謂知也此亦惟養盛者自
  致焉而已矣夫不知者往而屈也自致者來而伸
  也聖學之自然有如此而人事之往來又何所用
[045-81a]
  其憧憧也哉
[045-82a]
  周易
 咸速也恒久也
             編修臣/王際華
  蔡淵曰有感則應故速常故能久
  臣/謹按天下之至神者心也故有感而即通天下
  之至常者道也故歴久而不變夫民之蚩蚩本天
  下之至愚而動之若甚易治之又若甚難自昔聖
  王不以動之易也而輙喜不以治之難也而終倦
[045-82b]
  是以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世
  以為聖人過化存神之妙若是其不可測也而聖
  人直行所無事焉漸民以仁摩民以義浹於肌膚
  淪於骨髓世以為聖人百年必世之效若是其不
  易幾也而聖人自純一不巳焉葢誠者聖人之本
  也存諸心體諸身施之於事物彰之於政令上以
  誠感下自以誠應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傳所
  謂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
[045-83a]
  民不倍孚及豚魚㨗於影響聖人之感於人心亦
  若是而已矣然而至誠無息悠久無疆凡制禮法
  修教化正綱常敘九疇與一切用人理財諸政必
  不狃於小成必不昧於近利必不以王道為難成
  而生畏阻之心必不以太平為既致而萌逸豫之
  想朝乾夕惕兢兢業業終始惟一時乃日新聖人
  之久於其道者惟其誠也夫速之與久義似相暌
  而咸之與恒理本一貫彖傳於二卦皆言天地萬
[045-83b]
  物之情感而即通者情也久而不渝者亦情也即
  情之無不通而慎所以感之者即情之不可渝而
  慎所以持之者其道豈有他哉亦曰誠而已矣本
  誠以動物雖匹夫匹婦之愚咸黙喻乎廟堂之志
  於以致四方之風動不難也積誠以布化雖昆蟲
  草木之微咸煦育於太和之治於以垂萬世之丕
  烈皆此也宋儒周敦頤有云治天下有本身之謂
  也本必端端本誠心而已矣朱子亦曰天下之事
[045-84a]
  千變萬化其端無窮而無一不本於人主之心然
  則咸以感之恒以守之欲圖可大可久之業者其
  必勉勉於誠心以端其本與
 
 
 
 
 
[045-84b]
 
 
 
 
 
 
 
御覽經史講義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