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11 夏氏尚書詳解-宋-夏僎 (master)


[012-1a]
欽定四庫全書
 尚書詳解卷十二
             宋 夏僎 撰
太甲上
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三年復歸于亳思庸伊尹
作太甲三篇
 伊訓肆命徂后與此三篇及咸有一徳凡七篇皆是
 伊尹戒太甲之言然餘篇皆因事立稱獨此以太甲
[012-1b]
 名篇者葢此篇非特作于一日且所主非一事乃自
 初立至放逐自放逐至復歸于亳始終三年其言皆
 伊尹太甲反復之言史官于既歸亳之復總序其終
 始之言作此三篇故總稱為太甲以其不可以一事
 名之也林少頴謂經有一篇折為上中下之别如太
 甲盤庚説命泰誓之類者非其意義也古者簡册以
 竹為之編次成篇而竹簡所編不可多也故或析為
 二或析為三以便習讀耳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
[012-2a]
 于桐中年復歸于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者此孔
 子序書之言也此三篇所載其先則序太甲初立不
 惠于阿衡伊尹懇切進戒而猶不聴故放于桐宫既
 居桐宫則能悔過伊尹于是既終喪而奉之以歸又
 復反覆進戒故夫子序書推原本始為太甲既立不
 明者謂太甲既立昏迷不明不能用伊尹之訓不足
 君國子民即下文所謂不惠阿衡與王惟庸罔念聞
 王未克變是也太甲既立不明故伊尹以受顧命之
[012-2b]
 臣再三進戒猶不見聴知其不可以言語口舌下説
 于是放之于桐而近于成湯所塟之桐宫使之就桐
 宫居憂且朝夕密邇先王而思其所以貽我後人之
 意兾其憤悱之心而自改其過已而太甲居于桐宫
 終三年之䘮果能悔過遷善克終允徳予是自桐宫
 歸亳而思用伊尹之言即下文所謂既徃背師保之
 訓弗克于厥初尚頼匡救之徳圖惟厥終者是也太
 甲既歸亳故史官于是序其始終作此三篇而總以
[012-3a]
 太甲名之故曰作太甲三篇徐湏江謂就攷三篇之義
 其文始終先後既非專于一口又非同乎一時則其
 下當以思庸伊尹為一句孔安國于思庸下别之以
 為伊尹作太甲三篇與作伊訓作咸有一徳為一類
 失其旨矣余謂湏江此説謂此篇非出乎一人不可
 謂伊尹作太甲三篇當以思庸伊尹為一句作太甲三
 篇為一句其説固通若依少頴之説則于理亦通少頴
 謂此篇雖實史官所序而其言則皆伊尹之言故推
[012-3b]
 本其言之所自出而言伊尹作太甲三篇以見首尾
 盡出伊尹之手據此説既與伊尹作伊訓伊尹作咸
 有一徳之言體制相合兼上言思庸亦自不失為思
 庸伊尹故此一説所以為皆通若以孔氏為失旨則
 過矣胡益之謂先儒皆謂太甲不明伊尹廢之自攝
 啇政太甲悔過乃復命之豈有此理蓋天下不可一
 日無君若伊尹廢太甲而已自為政則一日不可安
 况二年乎此所謂放于桐者大抵人君既行三年之
[012-4a]
 䘮亮隂不言百官總己以聴冡宰此禮之常也太甲
 不從伊尹之訓伊尹因其居憂未省政事故遷居桐
 宫而序書者以放言之實未嘗放也此説是也
太甲惟嗣王不恵于阿衡伊尹作書曰先王顧諟天之
明命以承上下神祗社稷宗廟罔不祗肅天監厥徳用
集大命撫綏萬方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師肆嗣王丕
承基緒
 阿衡即伊尹也伊尹時為冡宰故尊曰阿衡猶周以
[012-4b]
 太公為尚父齊以管仲為仲父皆尊之也伊尹亦號
 保衡謂之阿衡則言為人君所倚以取平也謂之保
 衡則言其為人君所保以為平也其因名見意亦猶
 後言太師太𫝊太保也葢太甲即位之後伊尹以伊
 訓肆命徂后等書勤勤進戒而太甲猶不順其所言
 伊尹于是又作書以戒之林少頴謂作書者作為簡
 䇿之書以陳其勸戒之意若後世之章疏也葢前篇
 明言烈祖之成徳則以言告之此則以簡䇿告之也
[012-5a]
 先王顧諟天之明命者謂成湯知天命可畏故兢兢
 業業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雖一言一動皆
 不可忘是謂顧諟惟成湯能顧諟而不敢忘故上以
 承天之神下以承地之祗以至社稷宗廟無不致其
 祗敬嚴肅之心誠意作孚故馨香之徳感于神明而
 天鍳觀之遂集大命于其身使之克夏有天下而撫
 安萬方之民惟湯能膺天命而安天下故伊尹所以
 能左右輔翼其君以奄宅此天下之衆故嗣王得以
[012-5b]
 大承基緒蓋謂非湯自能克慎厥位則雖伊尹亦無
 所致其左右之力而嗣王亦無以享盈成之業也尹
 即伊尹之名也言尹躬猶言伊尹之身也唐孔氏以
 尹非名謂伊尹名摯湯得之以尹正天下故號曰尹
 人皆呼為尹亦以尹自稱此不然也林少頴謂伊尹
 言湯以七十里有天下嚴恭寅畏以感天地神祗之
 心則湯之受天明命非自外至也故伊尹作書所以
 首及于此此説是也
[012-6a]
惟尹躬先見于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其後嗣王
罔克有終相亦罔終嗣王戒哉祗爾厥辟辟不辟忝厥

 伊尹上既言成湯能愼徳故伊尹得以左右而太甲
 得以纉承其義猶未足也故又言有夏之時君相之
 間所以有終不終者以為太甲之鑒戒夏都安邑其
 地在亳西故謂之西邑夏夏在啇前其事在伊尹之
 前故言先見伊尹謂我先見當時有夏先世之君自
[012-6b]
 能以忠信自處而君道有終故為輔相亦能終其輔
 相之業其後嗣王業既不能以忠信自處而君道無
 終故為輔相者亦不能終其輔相之業伊尹言此葢
 謂湯之顧諟天命盡其嚴恭之道可謂自周有終矣
 故我得以左右厥辟宅師而有終今太甲苛不能以
 忠信自終則我亦何以克終哉言欲使我致其克終
 之効惟在嗣王先能有終而已故嗣王誠不可不戒
 所戒者惟當盡其為君之道而已若為君而不能盡
[012-7a]
 其為君之道則忝辱乃祖矣太甲可不念哉此正伊
 尹言此之意也施博士謂忠信所以謂之周者以作偽
 則心勞日拙而所為常缺露而不周忠信則無偽無
 偽故周而無缺此説則然也
王惟庸罔念聞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
旁求俊彦啓廸後人無越厥命以自覆愼乃儉徳惟懷
永圖若虞機張徃省括于度則釋欽厥止率乃祖攸行
惟朕以懌萬世有辭
[012-7b]
 庸常也言伊尹書之所戒非不深切著明太甲但以
 為常而心未嘗念而耳未嘗聞伊尹自念先王付託
 之重義不可以不聽遂已而不言于是又陳先王未
 明求衣勤求賢士以為後世子孫計在太甲不可越
 厥命以自覆也昧晦也爽明也昧爽葢晦而未明之
 時也言成湯勤勞國家未明而起大明其徳坐以待
 旦既旦又必廣求賢後美彦之士以開啓道廸後世
 子孫其所以如是者葢以莫大之基創之在我守之
[012-8a]
 在後人故求賢以輔之者欲其相與保丕基也今太
 甲既承其基緒要當善繼善守不至違越成湯付托
 之命以自取覆亡可也惟慎其儉徳而懐念其長乆
 之計使先王莫大之業至太甲而愈固不至中絶而
 已葢人心著則放儉則収心放則欲敗度縱敗禮如
 唐明皇侈心一動而極天下不足以窮其欲故未幾
 盗起函陵而不知豈能思逺圖乎惟儉則外無所玩
 内無所泪心無外慮必能念長乆之䇿矣此伊尹所
[012-8b]
 以必欲慎儉徳以懐永圖也既欲太甲愼儉徳而懐
 永圖故又取虞人張機取獸事以喻之機弩牙也括
 矢末也度其所凖望者葢正鵠也葢謂人君之治天
 下不可率意而行惟當慎儉徳懐永圖而後可譬如
 虞人張弩于機不可妄𤼵必退而省察而矢括合于
 所凖望之處然後釋放之則𤼵無不中矣伊尹既以
 虞人張機之事警人君當慎儉徳懐永圖而行事又
 恐太甲未知所謂儉徳之説故又明告之曰儉徳不
[012-9a]
 必求諸他也但敬爾所止所止即君心所止之處也
 猶大學言為人君者止于仁者是也言太甲欲求儉
 徳但敬其所止率循乃祖成湯之所已行而行之則
 所謹者無非儉徳而所懐者無非逺圖也伊尹告戒
 之辭既盡矣故又誘掖之曰王誠能欽厥止率乃祖
 攸行則我心喜悦其能無負先王之付託而王亦可
 以有萬世無窮之令聞也故曰惟朕以懌萬世有辭
 萬世雖乆自有稱美之辭也
[012-9b]
王未克變伊尹曰兹乃不義習與性成予弗狎于弗順
營于桐宫宻邇先王其訓無俾世迷王徂桐宫居憂克
終允徳
 王未克變者謂伊尹叮嚀反覆告之甚切而王猶安
 于不善而未能變于善者王既未能變于善伊尹于
 是告于朝曰兹乃恣行不義之事循習不改且與性
 俱成蓋性者天性之自然不待求而得之也不義之
 事以人所自作非出天性今太甲為不義循習之乆
[012-10a]
 亦若出于天性之自然如所謂習慣若自然者即習
 與性成也所習如此則安于不義不可以言語動矣
 故伊尹于是知太甲不可以理告當以勢動之故言
 我今但使之不狎習于不順之事而放僻邪侈之習
 無因至前既以息其外馳之心且以動其哀戚之情
 而作其愧恥之意則孝敬之心油然而生雖不諄諄
 然誨之而自反于善矣于是營于桐宫成湯之墓側
 使之居之朝夕宻邇先王之訓無使終其世迷而不
[012-10b]
 反也記曰墟墓之中未施哀于民而民哀是以伊尹
 所以置太甲于桐者葢奪其嗜好之習而置之哀戚
 易感之地欲其速于自怨自艾也惟伊尹能若是以
 格其非故太甲徃桐居䘮果能思念其祖而終于允
 徳也林少頴引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
 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葢君子教人有如時雨化
 之者有成徳者有逹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謂
 之有私淑艾道之弗從誘之弗逹君子猶不忍弃而
[012-11a]
 私以善治之使之憤悱啓𤼵入于善而不知此不
 屑之教誨也伊尹于太甲誨以諄諄聴之藐藐度其
 不可教則營桐宫以居之以感動其哀戚之情此非
 不屑之教而何然以不屑之教而名曰放者葢太甲
 所以敢敗度敗禮而不聴伊尹之訓者其意謂伊尹
 以天下為己任我雖無道有伊尹之佐必不至于亡
 其所見如此非有以推折激勵以生其憂患之心則
 終不可正遷之桐宫而命之曰放葢示以将廢而不
[012-11b]
 得立彼必憤悱而反于善此放之乃所以教之也然
 則使太甲終不改則奈何是亦廢之而已葢遷于桐
 宫則處于天理人情之極處處其極而猶不自反是
 無可望也雖與天下共廢之可也世徒知伊尹之放
 而不求其所以放之之意故孟子𤼵明其心曰有伊
 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簒也此言簡當而盡矣
 少頴此説雖與前胡益之論伊尹放君之事少異要
 之于理皆通故當存之陳少南又謂伊尹放太甲使
[012-12a]
 太甲終不明伊尹終弃之歟抑知其有思庸之資而
 姑放之歟考書序不言太甲不明而言太甲既立不
 明是伊尹既授天下狃于富貴故狎于不順爾然則
 伊尹舉是以汙其身而善其君乎此説與少頴雖異
 然亦通故存之
太甲中
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
 伊尹既以太甲不惠阿衡遷于桐宫宻邇先訓今既
[012-12b]
 悔過思庸克終厥徳可以即政又適當三年之䘮畢
 冡宰攝政至是可歸故伊尹于是因其去㓙即吉之
 時以冕服奉之歸于亳邑踐天子位伊尹喜之故又
 作書以勉之即下文所言是也此篇葢自桐歸時事
 故作書者推原其本意言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
 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也葢仲壬以太甲元年十一
 月内崩今太甲即位三年十二月朔即二十五月而
 祥禫之祭已畢矣故可以去㐫即吉也曽氏謂先儒
[012-13a]
 論三年之䘮則同而月數或異孔頴逹則謂二十五
 月䘮終合禮記三年之䘮二十五月而畢之文孔安
 國則謂二十六月䘮畢合禮祥而縞是月禫徙月樂
 之文鄭康成則謂中月為間一月為祥後復更有一
 月禫故三年之䘮二十七月而畢今按伊尹言元祀
 十二月此篇言三祀十二月正合禮經二十五月喪
 畢之義則二十五月䘮畢商制也二十七月䘮終者
 周制也曽氏之説理恐誠然冕冠名也謂之冕服當
[012-13b]
 是衮冕之服也余嘗謂伊尹之志其自知則在遷太
 甲于桐之日人之知其志則在奉太甲歸亳之時孟
 子謂有伊尹之志則可以其于遷之之時已有奉之
 之志也
作書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
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終厥徳實萬世無疆之休
 太甲居桐既克終厥徳故伊尹奉以歸亳既歸之後
 喜其能處仁遷義不墜成湯之業于是作為簡册之
[012-14a]
 書以稱美之曰民非君則不能相正以生葢民生各
 有欲無主則亂君非民則無以君四方故得乎邱民
 則可以為天子也惟君民之間相湏如此而太甲昔
 也乃不明于徳則民無頼以為生民無以為生則商
 之為商未可知也尚頼皇天眷顧佑助我商不使成
 湯之基緒一再傳遂冺由是使嗣王者能終其徳嗣
 王能終其徳則民之所頼以相正而生者得矣民得
 以相正而生則民不失望而商家之所以君四方者
[012-14b]
 可以永保矣此所以實為萬世無窮之休美也林少
 頴謂太甲能終厥徳實伊尹之力今尹乃謂皇天眷
 佑者雖一時謙抑之意然亦若天有以使之然者成
 湯之後宜餘慶所終無有不善者而太甲為之孫始
 皇之後宜餘殃所逮無有令淑而扶蘇為之子太甲
 為孫冝商祚遂殄矣然成湯以寛仁有天下豈應一
 再𫝊而遂亡故太甲雖欲縱而乃能克終允徳此無
 他天以湯社稷有必存之理則雖太甲為孫而終不
[012-15a]
 亡也扶蘇為子秦若可存矣然始皇虐用其民苛扶
 蘇立則秦未遽亡故始皇崩而扶蘇以罪死秦遂以
 滅此無他天以秦社稷有必亡之理則雖扶蘇仁厚
 而不得存也以是知太甲悔過雖伊尹之力亦天有
 以使之然也
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徳自底不類欲敗度縱
敗禮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既
徃背師保之訓弗克于厥初尚頼匡救之徳圖惟厥終
[012-15b]
 伊尹上既嘆美太甲能終厥徳故王于是拜手稽首
 謝其前過曽氏謂拜手者手至首稽首者首至手致
 恭之極也先儒皆以拜手為手至首稽首為首至地
 既手至首乃復曰頭至地此説恐誤按荀子曰平衡
 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顙則稽首纔入于下衡
 而已何至于及地也會氏此説似乎有理臣之見君
 則用此禮今太甲于伊尹乃如此者盖盡其禮以敬
 師保如此伊尹既美其能終厥徳故太甲于是拜手
[012-16a]
 稽首以述其自怨自艾之意也謂我小子昔也以不
 明于徳䘮其固有之良心而自至于不類不類猶云
 不肖詩曰克明克類惟克明故能克類今太甲不明
 于徳所以自厎不類也惟其自底不類故欲以敗其
 度縱以敗其禮王氏謂欲者廣其宫室侈其衣服之
 類欲而無節則必敗其常度縱者墮其志氣地其言
 貌之類欲而無已則必敗禮節此説比諸儒為長要
 之多欲必縱肆縱肆必多欲不類之人必有此失此
[012-16b]
 所以敗度而敗禮惟太甲自底不類有此二失伊尹
 戒之不能自改故至遷桐而罪戾皆太甲自速召戾
 也太甲既知遷桐之戾乃其自速故言曰天作孽猶
 可違句作孽不可逭謂遷桐之戾非天所至乃己自
 為此所以不可逃也孽災也災初生有芽孽也天作
 孽謂己無以致之而其災出于天之所作者葢無妄
 之災也故可以違避若乃欲敗度縱敗禮則自作之
 災孽也其召戾于身也必矣其可逭逃也哉太甲既
[012-17a]
 言遷桐之罪乃已自招于是悔其既徃背師保之訓
 謂我前此違背伊尹師保之教訓不能修徳于其初
 今幸知悔庶幾有賴于伊尹匡救之徳圖以善其終
 也葢太甲于是始知伊尹之忠而望其啓沃此即序
 謂之思庸也
伊尹拜手稽首曰修厥身允徳恊于下惟明后先王子
惠困窮民服厥命罔有不悦並其有邦厥鄰乃曰傒我
后后來無罰王懋乃徳視乃烈祖無時豫怠奉先思孝
[012-17b]
接下思㳟視逺惟明聴徳惟聴朕承王之休無斁
 太甲既悔過俯求伊尹匡救之助故伊尹于是又拜
 手稽首既答其致恭之禮且告以治天下之要術也
 葢伊尹前喜其能悔過既言君民相資以生今太甲
 克終厥徳則必可以君民故此遂以治天下之術告
 之使之正心誠意以修其身身修則惠及斯民矣故
 首言修厥身允徳協于下惟明后葢謂天下國家其
 本在身人君能正心誠意以修其身使允信之徳恊
[012-18a]
 于羣下之心然後可以為明后也蘇氏謂允徳信有
 徳也下之恊從其從非偽也葢欲天下中心悦而誠
 服苟非徳出于誠心未有能至者是恊于下必在有
 允徳也伊尹既言人君當修身以治天下故于此又
 以乃祖成湯之允徳所以協于下者𤼵明其意而盡
 其義也葢先王成湯惟能修身以治天下故能推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于困窮之民則能子惠之
 深仁厚澤無所不被民之服其命令者無有不悦非
[012-18b]
 特亳之民悦而與成湯相並有邦者其鄰國之民亦
 皆望其来曰徯我后后来無罰葢是時諸侯皆化桀
 虐政茶毒其民獨湯能子恵困窮此所以望湯之來
 以湯既來則可以免刑罰之苦也湯所為既如此太
 甲繼之可不懋勉其徳視法乃祖成湯之所已行奉
 以周旋而無一時敢有猶豫怠隋之心哉伊尹既欲
 其懋而無怠故又告以今日所當為之事焉葢太甲
 繼湯之後上有祖宗之托則奉先之事不可後也下
[012-19a]
 有臣民之望則接下之事不可後也聲色玩好曰為
 耳目之蔽則視亦未易以逺聴亦未必盡徳也故伊
 尹于是又告之曰必欲奉先當思孝也思孝則不忘
 祖矣必欲接下當思㳟也思㳟則不絶物矣必欲聼
 逺而聼徳惟聰明是用也能聰明則視必逺而聴皆
 徳矣是四者修身之道不越于此太甲茍能率而循
 之則身修而允徳恊于下矣伊尹所以望于太甲者
 得矣承王之休美而無有厭斁伊尹豈誣太甲哉吾
[012-19b]
 以此望之而太甲能行是道足以副其所望揆之人
 情固應喜而不能自已豈惟伊尹而已
太甲下
伊尹申誥于王曰嗚呼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民罔常懐
懐于有仁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天位艱哉徳惟治否
徳亂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終始愼厥與
惟明明后
 申重也謂伊尹前既反復告太甲至此又重告于王
[012-20a]
 又盡其告戒之意也嗚呼嘆辭也嘆而後言重其事
 也葢伊尹以太甲自遷桐之後悔過思庸既復天位
 伊尹既告以皇天眷佑有啇俾嗣王克終厥徳以見
 其喜之之意也又告以修厥身允徳恊于下惟明明
 后以見治天下之要在此而已至此又恐太甲中人
 之性易以流蕩始雖以遷桐之愧能自改悔既履天
 位未必不復為聲色嗜欲之所變遷故伊尹于是又
 為之稱道夫天人鬼神之際所以禍福吉凶向背者
[012-20b]
 惟在善不善之間初無可以常保之理盖所以警動
 其恐懼修省之意而成其克終之徳也伊尹之意葢
 謂天無私親也能敬天者則天親之不然則求其親
 不親也民本無常懷也能仁民者則民懐之不然則
 雖求其懐不懷也鬼神本無常享也能誠以事神者
 則神享之不然則雖求其享不享也夫民與鬼神無
 常如此則人君䖏天之位豈不難哉伊尹既言處天
 位如此之難故又言雖難矣有徳則治無徳則亂故
[012-21a]
 為人君者誠能與治世同道則無有不興與亂世同
 事則無有不亡治亂興亡在徳不徳而已而所以徳
 不徳者又在所與如何耳則人君能慎所與而與治
 同道不至與亂同事豈不足謂之明明之君哉林少
 頴治言同道亂言同事言治難而亂易也故蘇氏謂
 堯舜譲而帝燕噲譲而絶湯武行仁政而王宋㐮行
 仁義而亡與治同事未必興也必同道而後興道同
 則事未必同也周厲弭謗秦皇禁偶語周景鑄大泉
[012-21b]
 王莾詐作泉貨紂積粟鉅橋隋焬洛口諸倉其事同
 其道無不同者故與亂同事無不亡此説盡之
先王惟時懋敬厥徳克配上帝今王嗣有令緒尚監兹
哉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無輕民事惟難無安
厥位惟危慎終于始
 伊尹上既言天民鬼神無常如此有徳則興無徳則
 亡故于此遂言先王成湯惟知天民鬼神無常如此
 于是勉敬其徳無時豫怠是以自七十里伐夏吊民
[012-22a]
 以有天下終為商人之太祖而克配上帝所謂克配
 者有二説一説謂湯能修徳故其徳足以配天為君
 謂徳與天合也一説謂周家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古
 者祭上帝必以肇造者為配此曰配上帝葢是廟為
 太祖而克配于上帝也二説皆通成湯惟能懋徳故
 能克配上帝今太甲嗣其令善之基緒可不夙夜庶
 幾鍳視成湯所以懋徳者率而行之哉伊尹既欲太
 甲鍳成湯而懋徳又恐其以成湯為不可及故又以
[012-22b]
 升高陟遐為喻葢謂成湯之徳固高矣逺矣太甲必
 欲跂而及之非一朝一夕可能也譬之登高不能自
 至于高也自下者始登之不已終必至登譬之行逺
 不能自至于逺也自近者始行之不已終必至逺成
 湯之徳固不可及積㣲小而至髙大亦在勤以行之
 而已伊尹既告以太甲以升高自下陟遐自邇又未
 必太甲能知其所當先者故又告之曰無輕民事惟
 難無安厥位惟危葢人君者下焉為億兆之所倚頼
[012-23a]
 一有輕之之心則乖離之釁生必難之而後可上焉
 有宗祖之付託一有安之之心則亂亡之基兆必危
 之而後可葢民事能思其難則必能思艱以圖易天
 位能思其危則必能恐懼修省無一朝之患人君懋
 徳不越是二者而已惟在慎終于始而已葢欲愼其
 終必于其始愼之如升高必自下如陟遐必自邇愼
 之也
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
[012-23b]
嗚呼弗慮胡獲弗為胡成一人元良萬邦以貞君罔以
辯言亂舊政臣罔以寵利居成功邦其永孚于休
 伊尹既言人君懋徳在慎民事保厥位又恐其惑于
 謟諛之言而徳或不終故又言有言逆于汝心是拂
 耳之言也拂耳之言不可以逆已而遂怒之必以其
 言而求諸道使其言果合于道則固忠直之言也雖
 逆耳而當從之也有言遜于汝志是順耳之言也順
 耳之言不可以從已而遂喜之必以其言而求諸非
[012-24a]
 道果非道則固謟諛之言也雖順耳而當拒之也逆
 順之際一斷于道今也必欲知其道與非道之異則
 不過慎思力行之而已故伊尹于是又嘆而言之曰
 弗慮則不獲欲其深思也弗為則不成欲其力行也慎
 思力行則慮獲矣為成矣此一人所以元良也元大
 也良善也謂一人大善也一人大善則知道與非道
 之異故言之逆耳者不可以情拒其順耳者不可以
 情受君子在位而小人不得容其間此萬邦所以莫
[012-24b]
 不正也萬邦既正則天下無可治之事常人之情必
 至于作聰明而亂舊章矜功能而敗成效故伊尹所
 以又戒之曰治功如此則為之君者恪守常憲可也
 豈可輕信辨口之言而亂先王之舊政乎為之臣者
 見功成名遂退其位可也豈可要寵利以成功自居
 而不退哉誠君盡君道臣盡臣道我商家可以信有
 休美于無窮故終之曰邦其永孚于休
咸有一徳
[012-25a]
伊尹作咸有一徳
 此篇葢伊尹致仕告老而歸又恐太甲執徳不固復
 怵利欲或變前守故又作此咸有一徳之書以丁寜
 告戒之所以終其拳拳愛君之意也此書名一徳唐
 孔氏謂伊尹致仕而退恐太甲徳不純一故作此書
 以戒之故經言惟尹躬暨湯咸有一徳克享天心言
 已與湯皆有純一之徳欲太甲君臣亦然故下文又
 言任官惟賢才左右惟其人是太甲為君固不可不
[012-25b]
 一其徳而亦不可不用一徳之臣也此書所以謂之
 咸有一徳
咸有一徳伊尹既復政厥辟將告歸乃陳戒于徳曰嗚
呼天難諶命靡常常厥徳保厥位厥徳靡常九有以亡
 此咸有一徳四字葢篇名也書于書序之下皆揭篇
 名葢常體也伊尹既復政厥辟將告歸乃陳戒于徳
 者此作書者言伊尹作此書之本意也葢太甲居桐
 自怨自艾既終䘮伊尹以冕服奉而歸于亳還復政
[012-26a]
 事于人君太甲遂告老而歸又念太甲欲敗度縱敗
 禮習于不義居于桐宫改過遷善然處仁遷義又未
 久也茍一旦履萬乗之尊嗜欲奪之安保其不變厥
 徳于是厯陳天人之應有徳則興無徳則亡庶幾太
 甲克終允徳故作書所以言陳戒于徳也自天難諶
 以下即伊尹陳戒之辭也嗚呼嘆辭也言之不足故
 嗟嘆也諶信也天難諶謂天難信也天難信者以其
 福禍興亡之命初無常也然雖命無常而徳惟可常
[012-26b]
 故能常其徳則其位可以永保所謂常厥徳者謂恪
 守其徳始終而不變也故徳有常而天命亦有常茍
 或徳無常則九有且不可保况能保天命哉九有即
 九州也葢夏商周皆用禹貢彊理之法以天下為九
 域故言九有也
夏王弗克庸徳慢神虐民皇天弗保監于萬方啓廸有
命眷求一徳俾作神主惟尹躬暨湯咸有一徳克享天
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師爰革夏正
[012-27a]
 伊尹上既言天命無常惟有徳則有常于是引夏桀
 所以失天下成湯所以得天下者證之夏王指桀也
 庸常也謂夏桀不能常其徳幽則慢于神明則虐于
 民民怨神怒故皇天棄而不保既又念天下不可無
 主故鍳視萬方之衆將擇其有天命者開啟道迪之
 其所以啓廸有命者葢將眷顧于天而求一徳是時
 惟我伊尹之躬與其君成湯皆有純一之徳上足以
 當天之心故受天明命有此九州之衆遂革夏正而
[012-27b]
 有天下林少頴謂革夏正者夏以建寅為正湯革之
 始以建丑為正是革正為用商正也革正之事古未
 嘗有葢始于湯而武王因之遂以建子之為正故易
 之革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此説是也伊尹
 言此謂天命無常有徳則興無徳則亡桀無徳而湯
 有徳此所以伐夏為天子也欲太甲以此為戒而勉
 于徳也呉藴古謂人臣言及居也必先君而後已其
 論成功也必推美以歸于君今日惟尹躬暨湯則先
[012-28a]
 已而後君曰咸有一徳則彼此均敵初無避辭豈伊
 尹懵于為臣之禮哉自古論伊尹者多矣惟孟子知
 其心故號于世曰伊尹自任天下之重夫相湯伐桀
 救民于水火未足以見其自任相太甲繼湯既立不
 明則放之桐克終厥徳則奉之復辟今告老去位陳
 戒于徳則曰我與先王同是一徳上當天心以受天
 下則其事皆在我也太甲其得忽而不聴乎推此則
 足以見其自任之實也此説極善
[012-28b]
非天私我有啇惟天佑于一徳非啇求于下民惟民歸
于一徳徳惟一動罔不吉徳二三動罔不㐫惟吉凶不
僭在人惟天降災祥在徳
 伊尹上既言湯以一徳受天命有九有故此又申前
 意以盡其義言湯所以受天明命者非天之私我商
 家也惟天之所助者在于一徳我有一徳故天佑之
 也其所有九有之師者非啇之求于下民也惟民所
 歸者在于一徳我有一徳故民歸之也惟天祐民歸
[012-29a]
 者在于一徳故徳既一則動無不吉徳二三則動無
 不凶葢徳之一則徳之吉也以吉徳而動豈有不吉
 者徳之二三即㐫徳也以㐫徳而動豈有不㓙也惟
 動之吉凶在徳之一與二三故繼之曰惟吉凶不僭
 在人惟天降災祥在徳葢謂徳一則言二三則㐫所
 以不僭差者在人而已惟其在人故天之降災祥亦
 因其徳如何耳天本無心也林少頴謂此書既曰一
 徳又曰常徳者惟一故常惟常故一天地所以悠久
[012-29b]
 而不變者亦惟一而常常而一而已伊尹之意葢謂
 人之立事無不鋭始而謹初至中則稍怠未則澶漫
 而不振今太甲雖能處仁遷義于憂患之餘懼其歴
 年之乆遂至豫怠澶漫而不振此伊尹所以丁寕而
 堅其意也
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徳終始惟一時乃日新任宫
惟賢才左右惟其人臣為上為徳為下為民其難其愼
惟和惟一
[012-30a]
 伊尹前篇既論吉㐫之理在徳之一與二三于此又
 戒使不可不自修其徳葢太甲居憂之初其萬㡬皆
 伊尹自任安危治亂伊尹實當之今太甲既踐天位
 伊尹復正厥辟告老而歸不復以庶政自闗則太甲
 言動之間始足以係天下之治亂故将歸之際不得
 不盡其丁寜之意謂嗣王太甲新服厥命不可不新
 厥徳也葢太甲在桐之初未受天命今既復政則始
 受天命矣受天命而言服天命者謂受命在身如衣
[012-30b]
 被其服而在身也太甲既新受服天命正欲端本正
 始以新天下之耳目尤不可不新其徳故伊尹所以
 告于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徳也伊尹既戒太甲不
 可不新其徳于是又言所以能新其徳者惟在終始
 惟一而已終始惟一乃所以為日新之道也故曰終
 始惟一時乃日新葢衆人所謂新者徒謂今日變某
 法明日易某令以数變更為新不知聖人所謂新者
 不然始乎如是終乎如是終始惟在于一徳行之既
[012-31a]
 乆則所聞日廣所見日多故能日日新又日新也如
 天地之運終古不變而四時之氣俄而春俄而夏無
 一日不新也詩所謂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即
 終始惟一時乃日新也伊尹既言新徳之説于上于
 是又謂徳之所以新者固在于終始惟一又本乎得
 賢以用之故繼之曰任官惟賢才葢謂凡在朝之官
 皆擇賢而用之或君徳之不一必能左右輔翼以成
 其徳也任官既得賢才而在王左右若侍御僕從之
[012-31b]
 類又不可不得其人故又曰左右惟其人葢賢雖已
 任官茍左右非人則浸潤之譛膚受之愬行而賢不
 得安其位矣葢賢才所以不可不用者以為臣之職
 以其為上則欲成君之徳為下則欲治天下之民葢
 其職在于致君澤民者此四為字皆當作于偽反讀
 之惟臣之所職其大如此故為人君者于任用之際
 當視之以為難而不可以為易當持之以慎而不可
 失之于忽既難既愼不敢任用非人于是又與之和
[012-32a]
 協其心純一其徳同心同徳相與大有為于天下可
 也故伊尹既言臣為上為徳為下為民所以必繼之
 以其難其愼惟和惟一也
徳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于克一俾萬姓咸曰
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克綏先王之禄永底烝民之

 伊尹上既言人君之徳欲純一而不變當任賢才以為
 之助故此遂告之以徳無常師善無常主欲其併謀
[012-32b]
 兼智合以為公而無偏黨也葢謂新其徳無一定之
 師凡主于善者皆在所師也然亦無一定之主茍合
 于一理而或以成就吾之常徳者皆在所主也盖人
 君惟能知徳無常師而主于善知善無常主而協于
 一則其心必無繫吝而兼容天下之善以成吾一已
 之徳如是則賢才必用而小人必不能間矣茍為不
 然則必有繋吝而不以公則小人得以窺伺而迎合
 其所好如此則偏聴而不能併謀又何賢才之能用
[012-33a]
 哉此伊尹所以欲太甲有善即師之也人君既能知
 徳無常師善無常主則𤼵號施令而萬姓皆曰大哉
 王言又曰一哉王心葢人君能知徳無常師善無常
 主則其心公而不私不私則其心一心一則其言不
 期大而自大此人之所以知其言之大因言之大而
 又知其心之一也夫人君修徳而萬姓咸稱之譽之
 則高明盛大無以復加上則可以綏安先王之寵禄
 下則可以底定烝民之生育矣故繼之曰克綏先王
[012-33b]
 之禄永底烝民之生
嗚呼七世之廟可以觀徳萬夫之長可以觀政后非民
罔使民非后罔事無自廣以狹人匹夫匹婦不獲自盡
民主罔與成厥功
 伊尹前告太甲以一徳之説反復懇切既已盡矣故
 于此又告太甲以觀省之説其所觀者而不敢不勉
 于徳也嗚呼嗟嘆之辭嘆而後言也伊尹之意謂太
 甲為君誠不可不修徳而善政若以為不信當自以
[012-34a]
 其一時之事觀之天子立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
 廟而七是七廟者親盡則毁有徳則雖親盡未嘗迭
 毁是七世之廟所以當親盡而不毁者以其有徳也
 今太甲但觀七廟至今不毁者則可知徳之不可不
 修矣人君以一人之㣲君長萬民而萬民心悦誠服
 不敢異議者以其政之善足以正之也今太甲但觀
 此則又知政之不可不善矣夫伊尹所以欲太甲修
 徳善政如此之切者正以君民相須君不得乎民則
[012-34b]
 無以使民非君則無所事故為太甲者正當念君臣
 相湏如此必欲修徳而善政不可以至尊之勢而妄
 自廣大以下民之㣲而狹小之茍自廣而狹人則待
 已甚厚而待民甚薄匹夫匹婦不得自盡其意民不
 得自盡其意則怨上之心生而君民之情離矣君民
 既離則君無所使民無所事上下相貳何以成其功
 哉故曰民主罔與成厥功葢非特君無民則無以為
 君民無君則亦無以為民矣
[012-35a]
沃丁既𦵏伊尹于亳咎單遂訓伊尹事作沃丁伊陟相
太戊亳有祥桑穀共生于朝伊陟贊于巫咸作咸乂四
篇太戊贊于伊陟作伊陟原命仲丁遷于囂作仲丁河
亶甲居相作河亶甲祖乙圯于耿作祖乙
 自此下亡書序也咸有一徳篇至民主罔與成厥功
 而止沃丁祖乙諸書篇第正在咸有一徳之下正經
 既亡故安國附其序于此書之末沃丁既𦵏伊尹于
 亳咎單遂訓伊尹事作沃丁此沃丁書之序也葢孔
[012-35b]
 子謂沃丁太甲子既𦵏伊尹于亳邑咎單忠臣以沃
 丁愛慕伊尹遂訓掦伊尹所行功徳之事史書序之
 故作書而名曰沃丁伊陟相太戊亳有祥桑榖共生
 于朝伊陟贊于巫咸作咸乂四篇此咸乂四篇之序
 也孔氏謂伊陟是伊尹子太戊是沃丁弟伊陟相時
 于亳都之内有不善之祥桑二木共生于朝朝非生木
 之處而桑榖共生之故為不善之祥伊陟以桑榖賛
 告于巫咸史氏録其言故目曰咸乂凢四篇乂治也
[012-36a]
 告巫咸以自治之説也太戊賛于伊陟作伊陟原命
 二篇之序孔子謂桑榖之災伊陟既賛于巫咸二人
 先共議論然後告君故其君太戊遂又以其事賛告
 于伊陟史録其事故目其書曰伊陟曰原命葢太戊
 告伊陟則亦告原命故有伊陟又有原命俱以桑榖
 事告故序總以為文原是臣名以言命原故名原命
 如冏命畢命也仲丁遷于囂作仲丁河亶甲居相作
 河亶甲祖乙圮于耿作祖乙此又是三篇之序也孔
[012-36b]
 氏謂仲丁太戊子自亳遷于囂陳其遷都之義故作
 仲丁河亶甲又仲丁之弟自囂遷居于相作河亶
 甲亦陳遷都之義也或言遷或言居不同者廢其舊
 都謂之遷致彼新邑謂之居其實一也祖乙又河亶
 甲之子亶甲居相至祖乙又遷居耿其後耿地為水
 所毁故作祖乙必言為水圯壊之事也孔氏此数説
 皆順序立説未敢盡以為然姑存之而已唐孔氏又
 謂盤庚言于今五邦及数之惟亳囂相耿四䖏而已
[012-37a]
 則知祖乙圯于耿必是毁于耿更遷他處盤庚又自
 他處遷于殷耳漢孔氏謂圯于相而遷于耿既與序
 書言異又不合五遷之説切謂唐孔氏此説無據雖
 能辨正漢孔氏之失而自亦不免于失故不如林少
 頴之説為長少頴之説見下
 
 
 
[012-37b]
 
 
 
 
 
 
 
 尚書詳解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