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11 夏氏尚書詳解-宋-夏僎 (master)


[000-1a]
御製題宋版尚書詳觧
五十八篇始至終厯為詳解折扵中道心毋使人心雜
聖法由来王法通士行去/聲胡編誠足偉九峯蔡𫝊實相
同設如切已舉其要二典三謨用不窮
[000-2a]
御製書夏僎尚書詳觧費誓篇論淮夷徐戎事
嘗謂解經者不可以己意穿鑿見長欲出人一頭地而
反晦經義之本㫖也如夏僎之尚書詳觧其研精搜羅
酌古凖今用意不為不勤而瑕瑜各半政以欲為新竒
中之其他姑弗具論如觧費誓之淮夷徐戎不失之穿
鑿哉盖孔安國之𫝊固已有淮夷徐戎錯居九州秦始
皇逐出之之語然引而未發僎則謂徐州淮浦中夏之
地安得有戎夷似先王于此事有不及始皇能除害更
[000-2b]
泛論波及先王雖不能逐戎夷而能用周召始皇雖能
逐戎夷而不知逐趙髙李斯雖寓鑒誡之意耶然于費
誓經義有何闗渉哉盖古時之中國幅貟小後世之中
國幅貟大其非中國幅貟以内之地則率以戎夷目之
如禹貢之莱夷作牧孟子之舜東夷文王西夷之𩔖不
一而足豈其時東萊諸馮岐周亦有戎夷雜處乎宣王
薄代獫狁至于太原或者其地近北狄闌入居之耳若
夫淮浦徐州去邉外逺甚戎夷何所利而捨其故土來
[000-3a]
居之乎可知淮夷徐戎即其地之土著爾時或有跳梁
梗化者未為中國幅貟以内之地故以戎夷目之耳即
如春秋抑吴越與楚謂之蠻夷猾夏不但不可以例今
之江浙湖廣即漢唐以來已無此論矣孔𫝊固已失之
而夏僎以訛𫝊訛更枝其辭以為始皇能除害先王有
不及而申其不憂中國有戎夷第憂朝廷無忠臣之說
不已甚乎支離其辭而盩庢其義乎
[000-4a]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二
 尚書詳解       書𩔖
  提要
    臣/等謹案尚書詳解二十六卷宋夏僎撰僎
    字元肅號柯山浙之龍游人與周升繆景仁
    為友皆以明經教授時稱三俊僎嘗舉進士
    少治尚書老而益精因博採衆説以為是解
    淳熈間麻沙書坊劉氏刋板印行時瀾為之
[000-4b]
    序稱其議論淵深詞氣超邁參於前則有光
    顧於後則絶配其傾挹甚至考宋南渡以後
    為尚書之學者毋慮數百家而三山林之奇
    集解尤見稱於世僎作是書所採雖兼取二
    孔王蘇陳程張氏之説而折衷於之奇者什
    之六七當時吕祖謙受業之奇之門而時瀾
    為祖謙髙弟増修東萊書説即出其手顧於
    是編獨多所推許宜春李公凱治經不專一
[000-5a]
    家於詩宗東萊讀詩記於書亦舍吕氏而獨
    取柯山詳解是其書雖陳振孫以為便於舉
    子而作要其淵源之正議論之醇一時亦未
    有能過之者明洪武間初定科舉之式詔習
    尚書者並用夏氏蔡氏兩𫝊後永樂中大全
    出蔡𫝊始獨立於學官而夏氏書寖微今觀
    其薈粹衆説舍短取長參求其是而斷以己
    意較諸九峯書𫝊固不免畧冗之嫌然其反
[000-5b]
    覆條暢深究詳繹使唐虞三代之大經大法
    有以曲折而㑹其通其用心實出蔡𫝊之右
    洵説書者之善本也其書惟抄帙僅存多有
    脱誤今浙江所進本檢勘自堯典至禹謨全
    闕中又闕泰誓中泰誓下牧誓三篇後又闕
    秦誓末簡謹以永樂大典參校惟秦誓原闕
    外其餘所載並全謹据以補輯遂成完帙至
    其他文義則以永樂大典本及浙本彼此互
[000-6a]
    校擇所長而從之亦庶幾詳善勝舊原本分
    十六卷經文下多附録重言重意乃宋代坊
    本陋式最為俚淺今悉刪去而重加釐定為
    二十六卷不復準其原目云乾隆四十九年
    十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
[000-7a]
欽定四庫全書
 尚書孔氏序
 正義曰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之書後世之所慕尚故
 曰尚書要之非孔子之舊乃伏生之所加何以知之
 安國作序言伏生年過九十失其本經口以𫝊授裁
 二十餘篇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是伏生之意謂
 是書乃上古之書故加尚字謂之尚書也
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
[000-7b]
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伏犧三皇之最先所謂太皥是也伏犧之時仰觀俯
 察近取逺取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文籍
 自是而始著安國作序欲明文籍所起以見是書之
 本始故先言伏犧造書契代結繩之事結繩者鄭𤣥
 云約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王肅亦云識其政
 事也書契者鄭云書之於木刻其側為契各持其一
 以相攷合若結繩之為治陸徳明又謂以書契約其
[000-8a]
 事也是伏犧之前洪荒之世結繩而治雖有文字未
 見於用至伏犧乃始代以書契故三墳五典自是而
 興故曰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伏犧神農黄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髙
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啇周之書
雖設教不倫雅誥奥義其歸一揆是故歴代寳之以為大

 伏犧神農黄帝謂之三皇三皇之書謂之三墳墳大
[000-8b]
 也言三皇之道簡而大是以其書所言亦簡大故曰
 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髙辛唐虞謂之五帝五帝之書
 謂之五典典常也言五帝之道非特可行於一時亦
 可以為百代常行之法是以其書之所載者皆常道
 故曰言常道也自三皇以前所以觀神道而設教者其事
 雖不見倫𩔖要之三墳五典與訓誥誓命之文其雅
 正之詞深奥之義各不同其歸則一揆而已揆度也
 人之於射皆𤼵志揆度於的聖人立教亦同於至理
[000-9a]
 故曰其歸一揆墳典訓誥皆歴代寳以為訓式者故
 曰歴代寳之以為大訓
八卦之説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邱邱
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春
秋左氏𫝊曰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邱即謂
上世帝王遺書也
 蓋孔子未修六經之初六經之外有八索九邱索求
 也謂是書之作所以求索八卦之義邱聚也謂此書
[000-9b]
 之作所以聚載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若禹
 貢之厥貢厥筐職方之其穀宜其民宜是也又必引
 左𫝊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邱即謂上世
 帝王遺書也立言者亦欲明孔子之前三墳五典八
 索九邱混殽雖近在春秋之世良史如倚相亦以謂
 上世帝王遺書而不知其非也
先君孔子生於周末覩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遂
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記而修春秋讃
[000-10a]
易道以黜八索述職方以除九邱
 此蓋論孔子修六經之意也按孔子世家安國是孔
 子十一世孫尊其祖故曰先君言孔子生於周末見
 八索九邱之𩔖皆史籍之繁文懼覽而觀之者無所
 統一遂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記而
 修春秋讚易道以黜八索述職方以除九邱正義謂
 修而不改曰定就而减削曰刪準依其事曰約因而
 佐之曰讚顯而明之曰述蓋禮樂之制作自天子出
[000-10b]
 巳無其位特因其制度之舛錯定之以𤼵明先世舊
 韋典法故禮樂言定而巳詩未删之前本三千篇削
其不合於禮義特存三百十一篇故於詩言删春秋
 之作本於魯史乃孔子依魯史成文寓襃貶之意以
 成一代之書故於春秋言約易之為書伏犧畫之文
 王重之皆聖所作不可強改特因而佐成之以成十
 翼故於易言讚十翼既作易道巳明則八索之書初
 不必用矣是以黜而棄之焉職方者即周禮職方氏
[000-11a]
 也所掌皆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夫子述其
 所職而載之於經故於職方言述職方既述則九州
 所有燦然在目九邱之書亦不必用矣故删而除之
 焉
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訖於周芟夷煩亂翦截浮辭
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謨訓誥誓命之
文凡百篇所以恢𢎞至道示人主以軓範也帝王之制
坦然明白可舉而行三千之徒並受其義
[000-11b]
 墳典之書𫝊之既乆不無雜亂孔子討論而整理之
 上去三墳及五典之書斷自唐虞獨取二典訖於有
 周其間有雜亂難攷之處皆芟除之而使至於平夷
 浮華無實之言皆翦截而剔去之但舉其宏綱撮其
 機要以垂示後世用以教人耳綱網之索謂之宏綱
 則言舉大綱而衆目張機弩之括謂之機則言撮機
 括之至要非泛而無統者也惟舉其大綱而撮機要
 故上自唐虞下及商周歴世最乆歴君甚多而典謨
[000-12a]
 訓誥誓命特百篇而已大扺孔子定書皆所以𤼵明
 張大二帝三皇至治之要道以為後世人君出治之
 軌範軌則如車之有軌見其所行皆由是範則如器
 之有範見其所為不能外是惟吾夫子用意如是故
 百篇之書其間所載二帝三王之制作坦易明白後
 世可舉是而見於有行寔非可言而不可行者惜乎
 出非其時言不見用百篇之義苐𫝊之三千弟子而
 已不𫉬推而行之
[000-12b]
及秦始皇㓕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觧散
我先人用藏其家書於屋壁
 按秦本紀秦王名政二十六年平定天下尊為皇帝
 不復立謚以初并天下故號始皇始皇欲愚黔首故
 滅除先代典籍焚古書坑儒士天下儒者率皆隱身
 避世分散於四方而書無復存者時孔子七世孫子
 襄者知秦法峻酷又慮其家書不𫝊乃於壁中藏其
 家書故安國謂之先人藏於壁中者以子襄為己之
[000-13a]
 先祖故稱為先人也
漢室龍興開設學校旁求儒雅以闡大猷濟南伏生年
過九十失其本經口以𫝊授裁二十餘篇以其上古之
書謂之尚書百篇之義世莫得聞
 前既言秦焚書意故至此又言漢求書之意焉龍興
 者易乾之九五以龍飛在天喻聖人居尊位而子兆
 民故安國云漢世龍興蓋謂漢家繼秦而興也漢家
 既繼秦而興於是懲秦之弊開設學校旁求儒雅以
[000-13b]
 闡明先王之大道猷道也大道即先王六經是也蓋
 自焚書之後學校廢之已乆自坑儒之後儒雅逃散
 於四方至漢興乃開設學校而旁求之謂之旁則求
 之非一方也伏生名勝為秦二世博士儒林𫝊云漢
 文時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聞伏生治之欲召時
 年已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詔太常使掌故臣鼂錯
 徃受之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是書經秦
 火至漢文帝訪伏生乃始僅得二十九篇也得二十
[000-14a]
 九篇而謂之二十餘篇者蓋傷之為少也然史記載
 秦時焚書子襄壁藏之漢定天下伏生求其書亡𢾗
 十篇獨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是伏生於壁内
 得二十九篇今安國乃云失其本經口以𫝊授者蓋
 伏生初實壁内得之以教齊魯𫝊教既乆誦文則熟
 至其末年鼂錯徃受之時乃不執經而口授之也以
 書𫝊攷之伏生所得之書蓋堯典舜典臯陶謨益稷
 禹貢甘誓湯誓盤庚三篇髙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000-14b]
 牧誓洪範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
 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康王之誥吕刑文侯之命
 秦誓費誓凡二十三篇除以堯典舜典合為一臯陶
 謨益稷合為一盤庚三篇合為一顧命康王之誥合
 為一則伏生之所𫝊凡二十八篇也明矣今史記儒
 林𫝊並云得二十九篇者果何所見而言耶按馬融
 云泰誓後得鄭𤣥書論亦云民間得㤗誓而書别録
 亦曰武帝末得㤗誓於壁内者獻之與博士使讀説
[000-15a]
 之數月皆起𫝊以教人則㤗誓非伏生所𫝊而言二
 十九篇者以司馬遷在武帝世見㤗誓出而得行入
 於伏生所𫝊内故為史總之并云伏生所出不復曲
 别分析云民間所得其實得時不與伏生所𫝊同故
 也但伏生雖無此篇而書𫝊有八百諸侯俱至孟津
 白魚入舟之事與㤗誓同不知伏生先為此語抑是
 㤗誓出後後人加此語是未可知也彼王充論衡及
 後漢書獻帝建安十四年黄門侍即房宏等云宣帝
[000-15b]
 太和元年河内女子有壊老子屋得古文㤗誓三篇
 論衡又云掘地所得者但馬遷時㤗誓巳得或者至
 宣帝時河内女子再得亦未可知也書之本名惟曰
 書而已未有尚字伏生自秦火之後裁得二十餘篇
 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彼鄭𤣥依書緯謂尚書為
 孔子所加故書讚曰孔子尊而命之曰尚書殊不知
 安國親見伏生既言伏生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
 何云孔子所加是知書是本名尚是伏生所加故朱
[000-16a]
 子引書直云書曰若配代而言則曰夏書無言尚書
 者也書本百篇遭秦火散失至伏生口𫝊僅得二十
 餘篇餘則名存而義巳不聞故曰百篇之義世莫得
 聞今之書諸序皆附見諸篇之末則百篇之書名存
 而義亡也審矣
至魯共王好治宫室壊孔子舊宅以廣其居於壁中得
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啇周之書及𫝊論語孝經皆科斗
文字王又升孔子堂聞金石絲竹之音乃不壊宅
[000-16b]
 經秦火散失之後至漢文帝伏生口𫝊僅得二十餘
 篇景帝時魯共王壊孔子舊宅得其七世孫子襄所
 藏屋壁古文書乃増多伏生二十五篇為五十八篇
 故安國作序既先言伏生口𫝊之事至此則又言魯
 共王壊宅得書之意共王景帝之子名餘封為魯王
 死謚曰㳟安國生武帝時共王巳死故有謚可書共
 王存日居魯近孔子宅好治宫室故壊孔子宅以廣
 其所居所壊壁内得安國先人子襄所藏古文虞夏
[000-17a]
 商周之書及𫝊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王雖得書尤
 壊不止又升孔子廟堂乃聞金鐘石磬絲琴竹管之
 音以其神異乃不敢壊宅上言壊孔子舊宅此又言
 不壊宅者蓋前總壊其屋壁得書之後又聞八音乃
 止餘者不壊耳科斗蝦蟆子也言字形多頭麤尾細
 狀腹團圓似科斗故謂之科斗書其字乃蒼頡本體
 周猶為之故屋壁書所以皆科斗文字也科斗文字
 古人所為今人不用故謂之古文安國作序不言得
[000-17b]
 古文尚書而云得古文虞夏商周之書蓋屋壁所得
 上直題為虞夏商周之書本無尚字故不言尚書而
 云虞夏商周之書是安國欲以此知尚字非孔子之
 舊乃伏生所増也及𫝊論語孝經陸徳明謂𫝊為
 春秋又謂周易十翼非經謂之𫝊惟正義謂安國之
 意謂古文書於書之外又得𫝊即論語孝經是也論
 語孝經非先王舊典乃孔子𫝊説故謂之𫝊又引漢
 武帝謂東方朔曰𫝊言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又漢
[000-18a]
 東平王劉雲與其太師策書曰𫝊曰陳力就列不能
 者止又成帝賜翟方進策書云𫝊曰髙而不危所以
 長守貴也是漢世通謂論語孝經為𫝊明矣
悉以書還孔氏科斗書廢已乆時人無能知者以所聞
伏生之書攷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隷古定更以竹簡
冩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堯典益稷
合於臯陶謨盤庚三篇合為一康王之誥合於顧命復
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為四十六卷其餘錯亂摩滅
[000-18b]
弗可復知悉上送官藏之書府以待能者
 此言魯共王既懼神異不敢壊宅乃以其所得古文
 虞夏啇周之書與𫝊論語孝經悉還孔氏也科斗之
 書始於蒼頡其文至三代不改周宣王時雖史籀有
 大篆十五篇猶與科斗並行故終三代所用者惟篆
 與蒼頡二體而已及秦焚燒先代典籍絶㓕古文别
 立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
 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故科斗文字
[000-19a]
 經秦廢而不用至漢則其廢已乆時人無能知者安
 國以人無能知識之故而已欲𫝊之乃以前所聞伏
 生口授之書比校起廢攷論古文之義定其可知識
 者為隸以冩古文故曰為隸古定正義謂隸古者就
 古文體而從隸以定之雖隸而猶古是也蓋存古則
 可慕為隸則可識故也安國既為隸古定於是别更以
 竹簡冩之顧氏謂䇿長二尺二寸簡一尺二寸竹
 簡者蓋以竹長一尺二寸為之也書自伏生口𫝊之
[000-19b]
 後除㤗誓後出寔得二十八篇至此以屋壁古文校
 定乃増多伏生二十五篇蓋謂大禹謨五子之歌𦙍
 征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三篇咸有一徳説命三
 篇㤗誓三篇武成旅獒㣲子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
 牙冏命凡二十五篇也伏生初得二十八篇今已増
 此二十五篇是已得五十三篇矣而五十三篇之中
 伏生舜典合堯典為一篇益稷合臯陶謨為一篇盤
 庚三篇合為一篇康王之誥合顧命為一篇今皆依
[000-20a]
 古文分堯典舜典為二篇益稷臯陶謨為二
 篇盤庚為三篇康王之誥顧命為二篇是以五十三
 篇復出此五篇并孔子所作書序昔自作一篇在百
 篇之後是總得五十九篇也既云得五十九篇又
 云為四十六卷者五十九篇除序在外不以卷
 計餘五十八篇同序者同卷異序者異卷如太
 甲盤庚説命泰誓皆三篇同卷是减八卷矣又大
 禹謨臯陶謨益稷三篇同序共一卷康誥酒誥
[000-20b]
 梓材三篇同序共一卷是又减四卷前减八卷後
 减四卷共十二卷以五十八除十二是四十六卷
 然顧命於康王之誥所以别卷者以二篇雖
 伏生合為一而古文乃各自有序故别卷也
 寔宜故正義謂伏生之本亦壁内文其所以
 有合篇與共王所得古文不同者乃伏生老以口授
 時因誦熟而連之耳自五十八篇之外其餘皆錯亂
 而無序摩㓕而不明不可強通故安國乃并與竹簡
[000-21a]
 所冩五十八篇上送於官藏於秘府以待後世有能
 整理而讀之者焉
承詔為五十九篇作傳於是遂硏精覃思慱攷經籍採
摭羣言以立訓傳約文申義敷暢厥㫖庻幾有補於将

 安國前既備言尚書興廢之由故此又言已承詔作
 傳之事蓋安國時為武帝慱士安國既攷正古文乃
 曰帝之所知亦既定訖當以聞於帝帝令註觧故曰
[000-21b]
 承詔為五十九篇作𫝊𫝊者𫝊通其意也其名出自
 左丘明大率秦漢之間註觧者多名為𫝊於後儒者
 以傳之多或有改云注觧者亦有同稱為𫝊者初無
 義例説者乃謂前漢稱𫝊後人稱注誤矣安國謂既
 欲作𫝊而聖道洪深須當詳悉於是硏覈精審覃盡
 思慮以求其理又廣博推攷羣經六籍於經籍中採
 摭羣言互相參攷作為訓𫝊明不敢率爾也然安國
 又謂作𫝊之體雖欲廣証亦不可失之大煩故此𫝊之
[000-22a]
 作約省其文然雖約省其文又必申盡一書之義使
 其志意敷布而宣暢庻幾天下後世即得其𫝊而求
 聖經之理有所𥙷益耳
書序序所以為作者之意昭然義見宜相附近故引之
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畢㑹國有巫蠱事經籍道
息用不復以聞𫝊子孫以貽後代若好古博雅君子與
我同志亦所不隠也
 書序即今書諸篇首所冠者若昔在帝堯至作堯典
[000-22b]
 虞舜側㣲至作舜典者即此序也古文本自作一篇
 在百篇之後安國意謂此序之作乃欲序所以為作
 者之意一篇之義觀序則昭然可見但作序者不敢
 廁於正經故謙而在下今吾既欲著述是書豈可代
 作者之謙須從宜引而分之各冠其本篇之首使與
 本篇相從附近此正安國言已所以分序冠篇之意
 也書本連序五十九篇今序既分是損其一篇故言
 定為五十八篇也安國此𫝊本承詔而作作畢當以
[000-23a]
 奏聞但㑹國家有巫蠱事武帝好經籍之道至此㓕
 息用是故不復以其所𫝊聞之於上惟是𫝊於巳之
 子孫使之遺與後世之人行之耳然安國雖欲貽與
 後人亦不敢望後人必行故云後世若有好愛古道
 廣博學問志懐雅正之君子與我同於慕古之志𤼵
 明吾道亦庻幾𫝊而不至於隠蔽也按王制言執左
 道以亂政者殺鄭𤣥註云左道謂巫蠱之屬以非正
 道故為之左道以蠱皆巫之所行故曰巫蠱蠱者總
[000-23b]
 名漢書武帝末年上年老滛惑鬼神崇信巫術姧人
 江充因而行詐先於太子宫埋桐人告云太子宫有
 蠱氣上信之使江充治之於太子宫果得桐人太子
 知已不為此以江充故為陷已因而殺之帝不知太
 子實寃謂江充言為實詔丞相劉屈氂𤼵三輔兵討
 之太子赦長安囚與鬬不勝而出走奔湖闗自殺此
 即巫蠱事也
[000-24a]
 尚書詳解
有唐虞三代之議論有叔季之議論居叔季之世而求
繹乎唐虞三代之書難乎而得其藴也夫書之為書斷
自唐虞迄於秦穆凡堯舜之典謨禹啓湯武之誓命周
公成康之訓誥悉備於是讀是書而求以繹之其可以
叔世膚見料想而臆度之哉要必深䆒詳繹求見乎唐
虞三代之用心而後可故讀二典三謨之書當思堯舜
授受於上臯䕫稷契接武於下都喻吁咈者何謂讀三
[000-24b]
盤五誥之書當思人君布告於上臣民聽命於下丁寜
委曲通其話言而制其腹心開其利病以柔其不服者
何㫖讀九命七誓之書當思其命諸侯命大臣者何道誓
師旅誓悔悟者何見以是心讀是書唐虞三代之用心
庻乎其有得而唐虞三代之議論可以心通而意觧矣
柯山夏先生僎少業是經妙年擷其英以掇巍第平居
暇日又硏精覃思而為之釋今觀其議論淵源辭氣超
邁唐虞三代之深意奥㫖皆有以𤼵其機而啟其祕於
[000-25a]
千載之下不謂先生居今之世而言論風㫖靄乎唐虞
三代之氣象也嗚呼書説之行於世自二孔而下無慮
數十家而卓然顯著者不過河南程氏眉山蘇氏與夫
陳氏少南林氏少頴張氏子韶而已程氏溫而邃蘇氏
奇而當陳氏簡而明林氏博而贍張氏該而華皆近世
學者之所酷嗜今先生繼此而釋是書觀其議論參於
前則有光而顧於後則絶配夫豈茍作云乎哉麻沙劉
君智明得其善本不欲祕為己私命工鋟木以與學者
[000-25b]
共之余既喜柯山之學有𫝊於世而嘉劉氏之用心非
私生町畦者之比也求予為序故書以贈之淳熈丙午
七月日覺齋時瀾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