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54 宋高僧傳-宋-贊寧 (master)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
賜紫沙門贊寧等奉 勅撰


護法篇第五正傳十八人附見一人



唐京師大莊嚴寺威秀傳



釋威秀。不知何許人也。博達多能講宣是
務。志存負荷勇而有儀。其於筆語掞張特
推明敏。無何天皇即位。龍朔二年四月十
五日。勅勒僧道咸施俗拜。時則僧徒惶惑
罔知所裁。秀嗟教道之中微。歎君玉之
慢法。乃上表稱沙門不合拜。徵引諸史爰
歷累朝抑挫。朝纔發令夕又改圖。皆非遠
略也。方引經律論以為量果。詞皆婉雅理
必淵明。如云故出家不存家人之禮。出俗
無霑處俗之儀。其道顯然百代不易之令典
也。表上勅百官集中臺都議其事。時朝宰
五百三十九人請不拜。三百五十四人請拜
時大帝至六月。勅不拜君而拜父母。尋亦
廢止。秀之為法實謂忘身乎。抗表之際當
年四月二十一日也。時京邑僧等二百餘人
往蓬萊宮申表上請。時相謂秀等曰。勅令。
詳議拜否未定。可待後集。秀等乃退。於是
大集西明寺。相與謀議。共投啟狀聞諸達
官貴戚。若救頭然。時宣律師上雍州牧沛
[017-0812c]
王。啟別上榮國太夫人啟等秀之批鱗。所謂
以身許法也。


唐京兆大興善寺復禮傳



釋復禮。京兆人也。俗姓皇甫氏。少出家住興
善寺。性虛靜寡嗜欲。遊心內典兼博玄儒。
尤工賦詠善於著述。俗流名士皆仰慕
之。三藏地婆訶羅實叉難陀等譯大莊嚴華
嚴等經。皆勅召禮令同翻譯綴文裁義。實
屬斯人。天皇永隆二年辛已因太子文學權
無二述釋典稽疑十條。用以問禮。請令釋
滯。遂為答之。撰成三卷。名曰十門辯惑論。
賓主酬答剖析稽疑。文出於智府。義在於
心外。如斯答對堅陣難摧。赤旛曳而魔黨
降。天鼓鳴而脩羅退。權文學所舉稽疑數義
也。於餘則難在禮殊易何邪。蓋不知教有
弛張文存權實。謂為矛盾。故行弔伐之師。
如小偏裨須請軍門之命。無二既披來
論全釋舊疑。乃復書云。續晨鳧之足鑿混
沌之竅。百年之疑一朝頓盡。永遵覺路長
悟迷源。爇煩惱之薪。餐涅槃之飯。請事斯
語以卒餘年云。此雖一時之解紛。實為萬
代之龜鑑也。禮之義學時少比儔。兼有文
集行於代。加復深綜玄機特明心契。作真
妄頌問天下學士。擊和者數人。當草堂宗
密師銓擇臻極。唯清涼澄觀得其旨趣。若
盧郎之米粒矣。餘未體禮師之見。故唐之
譯務禮為宗匠故惠立謂之譯主。譯主之名
起於禮矣。妙通五竺融貫三乘。古今所推
世罕倫匹。其論二軸編入藏。酬外難之攻。
[017-0813a]
但用此之戈盾也矣。


唐京兆魏國寺惠立傳



釋惠立。本名子立。天皇改為惠立。俗姓趙
氏。天水人也。遠祖因官徙寓新平。故為豳
人焉。爰祖及父俱馳高譽。立即隋起居舍人
司隷從事毅之第三子也。生而岐嶷有棄
俗之志。年十五貞觀三年出家住豳州昭仁
寺。此寺即破薛舉之戰場也。立識敏才俊神
清道邁。習林遠之高風。有肇融之識量。聲
譽聞徹勅召充大慈恩寺翻經大德。次補西
明寺都維那。後授太原寺主。皆降綸旨令
維寺任。天皇之代以其博考儒釋雅著篇
章。妙辯雲飛益思泉湧。加以直詞正色不
憚威嚴。赴火蹈湯無所屈撓。頻召入內。
與黃冠對論。皆愜帝旨。事在別傳。立以玄
奘法師求經印度。若無紀述季代罕聞。遂
撰慈恩三藏行傳。未成而卒。後廣福寺沙門
彥悰續而成之。總十卷。故初題云。沙門惠立
本釋彥悰箋是也。立削[葶-丁+呆]云畢慮遺諸美。遂
藏諸地府。世莫得聞。爾後臨終令門侍掘
以啟之。將出乃即終焉。初立見尚醫奉御
呂才妄造釋因明圖注三卷非斥諸師正義。
立致書責之。其警句有云。奉御於俗事少
閑遂謂真宗可了。何異乎鼷鼠見釜竈之
堪陟乃言崑丘之非難。蛛蝥覩棘林之易
羅亦謂扶桑之可網。不量涯分何殊此
焉。才由茲而寢。太常博士柳宣聞其事息。
乃歸信以書檄翻經僧眾云。其外禦其侮
釋門之季路也。
[017-0813b]


唐洛京佛授記寺玄嶷傳



釋玄嶷。俗姓杜氏。幼入玄門纔通經法。黃
冠之侶推其明哲。出類逸群號杜又鍊師。
方登極籙為洛都大恒觀主。遊心七略得
理三玄。道術之流推為綱領。天后心崇大
法揚闡釋宗。又悟其食蓼非甘却行遠舍
願。反初服嚮佛而歸。遂懇求剃落。詔許度
之。住佛授記寺。尋為寺都焉。則知在草
為英在禽為雄信。有之矣。續參翻譯。悉
彼宗之乖謬。知正教之可憑或問之曰。子
何信佛邪。嶷曰。生死飈疾宜早圖之。無令
臨衢整轡中流竚枻乎。有若環車望斗
劾鬼求仙。以此用心非究盡也。乃造甄
正論一部。指斥其失令歸正真。施設主客
問答。極為省要焉。嶷不知厥終。


系曰。知彼敵情資乎鄉導。或入必爭之境。
免書弗地之譏。又猶秉爥霄征。便匪如人
入闇。歷聞玄嶷曾寄黃冠熟其本教。及
歸釋族斥彼妄源。不須四月而試之。已
納一城之欵矣。由是觀之。脫有逜逆之者。
則曰。吾當說汝真。斯是之謂歟。


唐江陵府法明傳



釋法明。本荊楚人也。博通經論外善群書
辯給如流戒範堅正。中宗朝入長安遊訪
諸高達。適遇詔僧道定奪化胡成佛經真
偽。時盛集內殿百官侍聽。諸高位龍象抗。
禦黃冠。翻覆未安𦤞[危*瓦]難定明。初不預其
選出場擅美。問道流曰。老子化胡成佛。
老子為作漢語化。為作胡語化。若漢語化
[017-0813c]
胡。胡即不解。若胡語化此經到此土便須
翻譯未審此經是何年月何朝代。何人誦胡
語何人筆受。時道流絕救無對。明由此公
卿歎賞。則神龍元年也。其年九月十四日下
勅曰。仰所在官吏廢此偽經。刻石於洛京
白馬寺以示將來。勅曰。朕叨居寶位惟新
闡政。再安宗社展恭禋之大禮。降雷雨之
鴻恩。爰及緇黃兼申懲勸。如聞天下諸道
觀皆畫化胡成佛變相。僧寺亦畫玄元之形。
兩教尊容二俱不可。制到後。限十日內並須
除毀。若故留仰。當處官吏科違勅罪。其
化胡經累朝明勅禁斷。近知在外仍頗流行。
自今後其諸部化胡經及諸記錄。有化胡事
並宜除削。若有蓄者準勅科罪。其月洛京
大恒道觀主桓道彥等上表固執。勅批曰。朕
以匪躬忝承丕業。雖撫寧多失。而平恕實
專。矧夫三聖重光玄元統序。豈忘老教偏
意釋宗。朕志欵還淳情存去偽。理乖事舛
者雖在親而亦除。義符名當者雖有怨而
必錄。頃以萬機餘暇略尋三教之文。至於
道德二篇。妙絕希夷之境。天竺有空二諦理
祕真如之談。莫不敷暢玄門闡揚至賾何
假化胡之偽。方盛老君之宗。義有差違文
無典故。成佛則四人不同。論弟子則多聞
舛互。尹喜既稱成佛。已甚憑虛。復云。化作
阿難更成烏合。鬼谷北郭之輩。未踐中天。
舍利文殊之倫。妄彰東土。胡漢交雜年代亦
乖。履水而說涅槃。曾無典據。蹈火而談妙
法。有類俳優。誣詐自彰寧煩縷說。經非老
[017-0814a]
君所制。毀之則匪曰孝虧。文是鄙人所談。
除之則更彰先德。來言雖切理實未安。宜
悉朕懷即斷來表。明之口給當代無倫。援
護法門。由之禦侮。惡言不入耳。其是之謂
乎。


系曰。化胡經也二教不平其爭多矣。無若
法明一言蔽之。設或凝神抒思。久不可酬。
況復萬乘之前孰能卒對。昔楊素見嵩陽觀
畫化胡。素曰。何不化胡成道而成佛乎。道
士無言。觀夫明之垂問義含兩意。正為化
胡成佛。旁釁諸天仙言語與人不同。天言
傳授諸經是誰辯譯。其猶一箭射雙鳧。又
若一發兩豵之謂歟。


唐潤州石𡉏山神悟傳



釋神悟。字通性。隴西李氏之子。其先屬西晉
版蕩。遷家于吳之長水也。世襲儒素幼為
諸生。及冠忽嬰惡疾有不可救之狀。咎
心補行力將何施。開元中詣溪光律師。請
耆域之方。執門人之禮。師示以遣業之教。
一曰理懺。二曰事懺。此二者聖之所授。行必
有徵。遂於菩提像前。秉不屈之心。爇難捐
之指。于時有異光如月朣朧紺宮。極苦
可以感神明。至精可以動天地。蓋人之難
事歟。天寶四年受具足戒。身始披緇。八年
舉尤異行名隷于寺。逮其晚節益見苦心。
每置法華道場。九旬入長行禮念。觀佛三昧
於斯現前。因語門人曰。夫陰薄日以何傷。
風運空而不動。苟達於妄誰非性也。方結
宇於勞勞山東。中據石𡉏達分仙徑。諸猛
[017-0814b]
獸馴於禪榻。祥雲低於法堂。中夜有山神
現形謂悟曰。弟子即隋故新成侯曹世安。生
為列侯死典南嶺。今師至止。願以此地永
奉經行。言訖隱而不見。故吏部員外李華殿
中侍御史崔益。同謁悟。嘗問孔老聖教優
劣。請陳題品。對曰。路伽邪典籍皆心外法。
味之者勞而無證。其猶澤朽思華乾池映
月。比其釋教夫何遠乎。如是往復應答如
流華益拱手無以抗敵。其扦護釋門疆場
疇敢侵軼乎。華乃一代之文宗。與蕭頴士齊
名。筆語過之。若此之儒孰能觝角也。凡諸
不逞之徒疑經難法者。悟必近取諸身遠喻
於物。如理答酬無不垂頭搭翼者。十年辛
卯春寢疾加趺坐而逝。享齡六十三。法臘二
十六。闍維之日獲舍利五百餘粒。珠顆纍纍
粲然在矚門人湛一圓一等主之遷塔焉。


唐金陵鐘山元崇傳[王*虍-七+一/八/八/目]禪師



釋元崇。俗姓王氏。瑯瑘臨沂人也。晉丕相始
興文獻公子薈之後。自南朝淪廢世居句
容。祖禰已來非賢即哲。崇幼而孤秀嶷若斷
山。心喻芙蕖形同玉潔。風塵不雜立志夷
簡。時年十五奉道辭家。負笈洞天餐霞臥
雲。師範陶許精研妙句獨證微隱。乃恐至
理未融解脫方阻。因歸心釋典大暢佛乘。
三教齊驅遘心世表。於是聲振吳越緇素
異焉。採訪使潤州刺史齊平陽公。聞其行
業虛佇久之。適會恩制度人。裒充舉首。以
開元末年因從瓦官寺[王*虍-七+一/八/八/目]禪師。諮受心要。
日夜匪懈無忘請益。[王*虍-七+一/八/八/目]公乃揣骨千里駿
[017-0814c]
足可知。因授深法。崇靈臺虛徹可舍百神。
心鑒高懸塵無私隱。既而聲價光遠物望所
知。金陵諸德請移所配棲霞寺。春秋逾紀
服勤道務。彝倫有敘時眾是瞻。至德初並
謝絕人事。杖錫去郡歷于上京。遍奉明師
棲心閑境。罕交俗流。遂入終南經衛藏
至白鹿上藍田。於輞川得右丞王公維之
別業。松生石上水流松下。王公焚香靜室
與崇相遇神交中斷。于時天地未泰豺狼構
患。朝賢國寶或在薖軸起居。蕭舍人昕與
右丞諸公。並碩學雄才尊儒重道。偶茲一會
抗論彌日。鉤深索隱襟期許與。王蕭歎曰。
佛法有人不宜輕議也矣。及言旋河洛。
登陟嵩少懷達磨之旨要。得華嚴之會歸。
聲價漸高衣冠羨仰。京師名德咸請住持。志
在無為翛然不顧。乃放浪人世追蹤道流。
考盤靈蹤。遂東適吳越。天台四明清心養
素。數年之後遐想鐘山。飛錫舊居考以雲
房。道俗咸喜玉反山輝。大曆五年刺史南陽
樊公。雅好禪寂。及屬縣行春。順風稽首諮
請道要。益加師禮矣。時道俗以為。此寺靈
勝遊憩者多。監主護持須選名德。僉議無以
易禪師者。崇頻告辭懇苦。眾咸再三。事不
獲已順受彌縫其間。總二十年。藉四方之
財。因道化之力。欒櫨雲構丹雘日新。蓋存乎
無為無所不為者也。功成身退安禪高頂。
前後學徒詎可勝計。至大曆十二年。示疾言
歸。不加藥餌。八月二日卒於山院。春秋六
十有五。臨終命門人無令封樹。弟子如泉
[017-0815a]
澄添等奉全師教。以其月八日瘞于攝山
之陽。依巖為窟累石不磨不礱。遵遺誥
也。崇身長六尺。儀表端肅望之儼然。即之
生畏。意密情恕心和行高。天姿龍象生此岐
嶷。享齡非永惜哉。弟子等共建豐碑以紀
化跡。樹于寺之門首焉。


唐京兆大安國寺利涉傳



釋利涉者。本西域人也。即大梵婆羅門之種
姓。夙齡疆志機警溢倫。宗黨之中推其達
法。欲遊震旦結侶東征。至金梭嶺遇玄
奘三藏。行次相逢禮求奘度。既而群經眾論
鑿竅通幽。特爾遠塵歸乎正道。非奘難其
移轉矣奘門賢哲輻湊。涉季孟於光寶之間。
其為人也猶帛高座之放曠。中宗最加欽重。
朝廷卿相感義與遊。開元中於安國寺講
華嚴經。四眾赴堂。遲則無容膝之位矣。檀
施繁熾利動人心。有頴陽人韋玎。垂拱中中
第。調選河中府文學。遷大理評事祕校。見
涉講筵幣帛堆積。就乞選糧所獲未厭。表
請釋道二教定其勝負。言釋道蠧政可除
玄宗詔三教各選一百人。都集內殿。韋玎
先陟高座。挫葉靜能及空門思明。例皆辭
屈。涉次登座解疑釋結。臨敵有餘。與韋
往返百數千言。條緒交亂相次抗之。棼絲自
理正直有歸。涉重問韋曰。子先登席可非
主耶。未審主人何姓。玎曰。姓韋。涉將韋字
為韻揭調長吟。偈詞曰。我之佛法是無為。
何故今朝得有為。無韋始得三數載。不知此
復是何韋。涉之吟作百官悚然。帝果憶何
[017-0815b]
韋之事。凜然變色曰。玎是庶人宗族敢爾輕
懱朕玄元祖教。及凌𨏦釋門。玎下殿俯伏待
罪。叩頭言。臣非庶人之屬。涉貴其鉗利
口以解疎狂。奏曰。玎是關外之人。非玄貞
之族類。勅貶象州百姓。賜涉錢絹助造明
教寺。加號明教焉。二教重熙涉之力也。因
著立法幢論一卷。公卿間有言曰。涉公是韋
掾之膏盲也。涉曰。此舉也矢在弦上不得
不發。自此京城無不改觀。言談講者以
涉為最焉。晚節遭其譴謫漢東。尋屬寬宥
移徙南陽龍興寺。時惠忠國師知重涉名。聊
欵關相謁曰。納衣小僧向前某被門徒朝要
連坐于此。適觀師當有貴氣。可作高道國
德。勿同吾也。乃開篋提衣物令忠師曳
婁。由此襄鄧之人皆驚涉如此懸記。忠師
道聲又光闡焉。蓋涉望重之故也。上元二年
詔忠師入供養。肅宗時入宮起居。太上皇
乃引忠見上皇曰。此人何如利涉。則知涉
才業優長帝王器重。復多著述。大曆中西明
寺翻經沙門圓照撰涉傳成一十卷。足知
言行之多也矣。


唐越州焦山大曆寺神邕傳



釋神邕。字道恭。姓蔡氏。東晉太尉謨即度江
祖十五代孫也。因官居于暨陽。邕生于是
邑。母宣氏始娠之際。率多徵異。襁褓中聞
唱經聲。必有凝神側聽之貌。丱角聰䎸過
人。年十二辭親學道。請業於法華寺俊師。
每覽孔釋二典。一讀能誦。同輩者罕不欣
慕。開元二十六年勅度。隸諸暨香嚴寺名藉。
[017-0815c]
依法華寺玄儼師通四分律鈔。儼識其志
氣。謂人曰。此子數年後。卒為學者之司南
矣。爾其勉之。儼新出輔篇律記。邕抉其膏
腴窮彼衢術。一宗學者少能與其聯鏕方
軌焉。性非局促。又從左溪玄朗師習天台
止觀禪門法華玄疏梵網經等四教三觀等
義。祕犍載啟觀性知空。爰至五夏果精
敷演。吳會問學者從之。天寶中本邑郭密之
請居法樂寺西坊。恢拓佛舍層閣摩霄。半
澄江影廊宇完備。後乃遊問長安居安國
寺。公卿藉其風宇。迫慕者結轍而至。方欲
大闡禪律。倏遇祿山兵亂。東歸江湖經歷
襄陽。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鎮荊南。邀留數月
時給事中竇紹中書舍人苑咸。鑽仰彌高俱
受心要。著作郎韋子春。有唐之外臣也。剛氣
而贍學與之詶抗。子春折角滿座驚服。苑舍
人歎曰。闍梨可謂塵外摩尼論中師子。時人
以為能言矣。旋居故鄉法華寺。殿中侍御
史皇甫曾大理評事張河金吾衛長史嚴維兵
曹呂渭諸暨長丘丹校書陳允。初賦詩往復。
盧士式為之序引以繼支許之遊。為邑中
故事。邕修念之外。時綴文句有集十卷。皇
甫曾為序。自至德迄大曆中。頻受請登壇
度戒。起丹陽洎乎金華。其間釋子皆命為
親教師也。又以縣南路通衢婺其中百餘
里殊無伽藍釋侶往來宴息無所邕。願布
法橋接憩行旅。遂於焦山可以為梵場
也。得邑人騎都尉陳紹欽等。率群信搆淨
剎。一紀方乃集事焉。前吏部侍郎徐浩出佐
[017-0816a]
明州。以邦國聚落乃白廉使皇甫溫。奏賜
額曰大曆焉。先是中岳道士吳筠造邪論
數篇斥毀釋教。昏蒙者惑之。本道觀察使
陳少遊請邕決釋老二教孰為至道。乃襲
世尊之攝邪見復寶琳之破魔文。爰據城塹
以正制狂。旗鼓纔臨吳筠覆轍。遂著破倒
翻迷論三卷。東方佛法再興。實邕之力歟。末
遊天台又纂地誌兩卷。並附於新論矣。邕
廞頤豐角風韻朗拔。前後廉問。皆延置別榻
請為僧統。以加崇揖之禮。貞元四年戊辰歲
十一月十四日遇疾。遺教門人。趺坐端相而
歸寂于大曆法堂焉。以十二月十四日奉
靈儀於寺北原。遵僧制也。報齡七十九。法
歲五十。明年冬十一月方建塔矣。祕書省校
書郎陸淮為其銘。上首弟子智昂靈澈進明
慧照等。咸露鋒頴。禪律互傳。至十一年戶
部員外郎丘上卿為碑紀德焉。


唐朗州藥山唯儼傳



釋唯儼。俗姓寒。絳縣人也。童齓慷愷敏俊逸
群。年十七從南康事湖陽西山慧照禪師。
大曆八年納戒于衡嶽寺希澡律師所。乃曰。
大丈夫當離法自淨。焉能屑屑事細行於布
巾邪。遂謁石頭禪師密證心法。住藥山
焉。一夜明月陟彼崔嵬。大笑一聲。聲應澧陽
東九十許里。其夜澧陽人皆聞其聲。盡云是
東家。明辰展轉尋問迭互推尋直至藥山。徒
眾云。昨夜和尚山頂大笑是歟。自茲振譽遐
邇喧然。元和中李翱為考功員外郎。與李景
儉相善。儉除諫議薦翱自代。及儉獲譴。翱
[017-0816b]
乃坐此出為朗州刺史。翱閑來謁儼。遂成
警悟。又初見儼執經卷不顧。侍者白曰。太
守在此。翱性褊急。乃倡言曰。見面不似聞
名。儼乃呼翱應唯。曰太守何貴耳賤目。翱
拱手謝之。問曰。何謂道邪。儼指天。指淨
瓶曰。雲在青天水在瓶。翱于時暗室已明
疑氷頓泮。尋有偈云。鍊得身形似鶴形
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相問無餘說。雲在青
天水在瓶。又偈。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
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峯頂。月下披雲
笑一聲。初翱與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為文會
之交。自相與述古言法六藉。為文黜浮華
尚理致。言為文者韓柳劉焉。吏部常論仲
尼既沒諸子異端。故荀孟復之。楊墨之流洗
然遺落。殆周隋之世王道弗興。故文中子有
作。應在乎諸子左右。唐興房魏既亡失道
尚華。至有武后之弊安史之殘。吾約二三
子同致君復堯舜之道。不可放清言而廢
儒縱梵書而猾夏。敢有邪心歸釋氏者
有渝此盟。無享人爵無永天年先聖明
神是糺是殛。無何翱邂逅於儼頓了本心。
末由戶部尚書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
度使。復遇紫玉禪翁。且增明道趣。著復性
書上下二篇。大抵謂本性明白為六情玷污。
迷而不返今牽復之。猶地雷之復見天地
心矣。即內教之返本還源也。其書露而且
隱。蓋而又彰。其文則象繫中庸隱而不援釋
教。其理則從真捨妄。彰而乃顯自心。弗事
言陳唯萌意許也。韓柳覽之歎曰。吾道萎
[017-0816c]
遲翱且逃矣。儼陶鍊難化護法功多。迴是
子之心拔山扛鼎。猶或云易。又相國崔群
常侍溫造相繼問道儼能開發道意。以大和
二年將欲終告眾曰。法堂即頹矣。皆不喻
旨。率人以長木而枝柱之。儼撫掌大笑
云。都未曉吾意。合掌而寂。春秋七十云。


系曰。甞覽李文公復性二篇。明佛理不引
佛書。援證而徵取易禮而止。可謂外柔順而
內剛逆也。故曰。得象而忘言矣。經云。治世
語言皆成正法者。李公有焉。儼公一笑聲
徹遐鄉。雖未勞目連遠尋而易例有諸。隆
墀永歎遠壑必盈。道感如然不知其然也。


唐京師章信寺崇惠傳



釋崇惠。姓章氏。抗州人也。穉[禾*尤-尢+木]之年見乎
器局。鷙鳥難籠出塵心切。往禮徑山國一禪
師為弟子。雖勤禪觀多以三密教為恒
務。初於昌化千頃最峯頂。結茅為庵。專誦
佛頂呪數稔。又往鹽官硤石東山。卓小尖
頭草屋多歷年月。復誓志於潛落雲寺遁
跡。俄有神白惠曰。師持佛頂少結莎訶
令密語不圓。莎訶者成就義也。今京室佛法
為外教凌轢。其危若綴旒。待師解救耳。惠
趨程西上心亦勞止。擇木之故於章信寺挂
錫。則大曆初也。三年戊申歲九月二十三日。
太清宮道士史華上奏。請與釋宗當代名流。
角佛力道法勝負。于時代宗欽尚空門。異
道憤其偏重。故有是請也。遂於東明觀壇
前架刀成梯。史華登躡如常磴道焉。時緇
伍互相顧望推排且無敢躡者。惠聞之謁開
[017-0817a]
府魚朝恩。魚奏請於章信寺庭樹梯。橫架
鋒刃若霜雪然。增高百尺。東明之梯極為
低下。時朝廷公貴市肆居民。駢足摩肩而
觀此舉。時惠徒跣登級下層。有如坦路曾
無難色。復蹈烈火手探油湯。仍餐鐵葉號
為䬪飥。或嚼釘線聲猶脆飴。史華怯懼慚
惶掩袂而退。時眾彈指歎嗟。聲若雷響。帝
遣中官鞏庭玉宣慰再三。便齎賜紫方袍一
副焉。詔授鴻臚卿。號曰護國三藏。勅移安
國寺居之。自爾聲彩發越德望峻高。代宗
聞是國一禪師親門高足。倍加鄭重焉。世
謂為巾子山降魔禪師是也。


系曰。或謂惠公為幻僧歟。通曰。夫於五塵
變現者曰神通。若邪心變五塵事則幻也。
惠公持三密瑜伽護魔法助其正定。履刃
蹈炎斯何足驚乎。夫何幻之有哉。瑜伽論有
諸三神變矣。


唐洛陽同德寺無名傳



釋無名。姓高氏。渤海人也。祖宦今西京。乃
為洛陽人矣。沖孺之齡舉措卓異。口不嚌
辛血性不狎諠譁。邈矣出塵。故難留滯。
年二十八若瘦雁之出籠。投師習學依隨
隷同德寺。及精律藏解一字以無疑聞
有禪宗思千里而請決舉領整裘開扃見
路。辭飛筆健思若湧泉。因隨師遊方訪祖
師之遺跡。得會師付授心印會先語諸徒
曰。吾之付法無有名字。因號無名也。自此
志歷四方周遊五嶽。羅浮廬阜雙峯𡷗公鑢
嶺牛頭剡溪若耶天台四明罔不詢問。風
[017-0817b]
格高遠神操朗澈。博識者覩貌便伏。僻見者
發言必摧時德宗方納鮮于叔明令狐峘料
簡僧尼事。時名有表直諫並停。尋時鮮于
叔明令狐峘等流南海百姓。至貞元六年往
遊五臺居無定所。九年十二月十二日於
佛光寺。先食訖儼然坐化。春秋七十二。臘四
十三。十一年闍維獲舍利一升。澤潞節度使
李抱真。建塔於佛光寺。貞元六年庚午歲也。
或云名著疏解彌陀經焉。


唐廬山歸宗寺智常傳



釋智常者。挺拔出倫操履清約。遍參知識
影附南泉。同遊大寂之門。乃見江西之道。
元和中駐錫廬山歸宗淨院。其徒響應其法
風行。無何白樂天貶江州司馬。最加欽重。
續以李渤員外元和六年隱嵩少以著作
徵起。杜元頴排之。出為虔州刺史南康
曾未卒歲。遷江州刺史。渤洽聞多識。百家
之書無不該綜。號李萬卷矣。到郡喜與白
樂天相遇。因言潯陽廬阜山水之最人物賢
哲隱淪。論惠遠遺迹。遂述歸宗禪師善談
禪要。李曰。朝廷金牓早晚有嗜菜阿師名
目。白曰。若然則未識食菜阿師歟。白彊勸
遊二林。意同見常耳。及到歸宗李問曰。教
中有言。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如何芥
子納得須彌。常曰。人言博士學覽萬卷書
籍還是否耶。李曰。忝此虛名。常曰。摩踵至
頂只若干尺身萬卷書向何處著李俛首無
言。再思稱歎。續有東林寺僧神建。講諸經
論問觸目菩提。常略提舉。神建不體。乃發
[017-0817c]
狀訟常示惡境界。時李判區分甚聞詣
理。常有異相目耀重瞳。遂將藥燻手。恒
磨錯不覺目眦紅。號赤眼歸宗矣。


系曰。佛理幽邃一言蔽之者。玄解之言。逗
猛利者藥妙疾輕之驗也。


唐杭州千頃山楚南傳



釋楚南。閩人也。俗姓張氏。爰在髫齡冥然
跪於父母前訴志出家。投開元寺曇藹師
而受訓焉。當授經法目所經覩輒誦於
口。執巾侍盥灑掃應對。頗能謹愿。迨乎冠
歲乃落髮焉。詣五臺登戒。就趙郡學相
部律。往上都學淨名經。一律一經略通宗
旨。則知頓機不甘為漸教縛。遂往芙蓉
山。根性未發。謁黃蘗山禪師。問答雖多機
宜頓了。倏值武宗廢教。南遂深竄林谷。大
中興教出遇昇平。相裴公休出撫宛陵。請
黃蘗出山。南隨侍由此。便詣姑蘇報恩寺
專行禪定。足不踰閾僅二十餘載。乾符四
年蘇州太守周慎嗣。嚮風請住寶林院。又請
居支硎山。至五年昌化縣令徐正元。與紫
溪戍將饒京。同召住千頃慈雲院。訓示禪
徒之外。唯儼然在定逾月。或浹旬。光啟三
年前兩浙武肅王錢氏。請下山供施。昭宗聞
其道化賜其鹿胎衣五事。別齎紫衣。文德
六年二月忽雙虹貫堂室。二鹿蹶然入寺。法
堂梁折至五月辭眾。後於禪床垂兩足伸
二臂于膝。奄然而卒。春秋七十。僧臘五十六。
遷塔于院西隅。大順二年壬子歲二月。宣州
孫儒寇錢唐之封略。兵士發塔見南全身不
[017-0818a]
散爪髮俱長。悔罪而去。南公平昔著般若
經品頌偈一卷破邪論一卷。以枝梧異宗外
敵見貴於時也。


唐南嶽七寶臺寺玄泰傳



釋玄泰者。不知何許人也。性摻方正言不
浪施。心靜之情義而後動。所居蘭若在衡山
之東號七寶臺。不衣蠶縷。時謂泰布納
歟。從見德山禪師豁如自適。誓不立門徒
逍遙求志。而於詞筆筆若有神。四方後進
巡禮相見。皆用平懷之禮。甞以衡山之陽多
被山民莫傜輩斬木燒山損害滋甚。泰作
畬山謠。遠邇傳播達于九重。勅責衡州太
守禁止。岳中蘭若由是得存。不為延燎泰
之力也。終年六十五。臨逝說偈曰。不用剃
頭。不須澡浴。一堆猛炎。千足萬足。偈終垂
一足而逝。闍維收舍利袝堅固大師塔左
營小浮圖焉。又為象骨偈諸禪祖塔銘歌頌
等。好事者編聚成集而行于代焉。


唐京兆福壽寺玄暢傳



釋玄暢。字申之。俗姓陳氏。宣城人也。暢爰
在弱齡便持異操。戲則聚沙為塔摘葉為
香。年九歲於涇邑水西寺。依清逸上人教
授經法。年十九削髮。二十歲往福州兜率戒
壇受具足戒。聽掇律科深得宗旨。新繒細
縷一染色佳。而往越中求聞異說。仰京室
西明寺有宣律師舊院多藏毘尼教迹。因
栖惠正律師法席。自入京華漸萌頭角。受
京城三學大德益廣見聞。方事講談遽鐘
堙厄則會昌廢教矣。時京城法侶頗甚徬徨。
[017-0818b]
兩街僧錄靈宴辯章同推暢為首。上表論諫。
遂著歷代帝王錄。奏而弗聽。由是例從俗
服。寧弛道情。龍蛇伏蟄而待時。玉石同焚
而莫救。殆夫武皇厭代宣宗在天。坏戶重
開炎崗息熾。暢於大中中凡遇誕辰入內
談論。即賜紫袈裟充內外臨壇大德。懿宗
欽其宿德蕃錫屢臻。乃奏修加懺悔一萬五
千佛名經。又奏請本生心地觀經一部八卷。
皆入藏。暢時充追福院首領。又充總持寺
都維那。尋署上座。暢講律六十座。度法者
數千人。撰顯正記一十卷科六帖名義圖三
卷三寶五運三卷。雖祖述舊聞標題新目。
義出意表文濟時須。乾符中懿宗簡自上
心。特賜師號曰法寶。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示滅。俗齡七十九僧臘五十九。弟子賜紫惠
柔大德師遂宗紹。以其年四月二十五日。窆
于長安邑高陽鄉小梁村。四年丁酉歲尚書
禮部侍郎崔沆與暢交分殊深。著碑述遺
跡焉。


後唐南嶽般舟道場惟勁傳



釋惟勁。福州長溪人也。節操精苦奉養棲約。
破納擁身衣無繒纊。號頭陀焉。初參雪峯
便探淵府。乾化中入嶽住報慈東藏。亦號
三生藏。中見法藏禪師鑑燈。頓了如是廣
大法界重重帝網之門因歎曰。先達聖人具
此不思議智慧方便。非小智之所能。又嶽道
觀中亦設此燈。往因廢教時竊移入仙壇
也。有遊嶽才人達士留題頗多。勁乃歎曰。
盧橘夏熟寧期植在於神都。舜韶齊聞不
[017-0818c]
覺頓忘於肉味。嗟其無識不究本端。盜王
氏之青氈以為舊物。認嶺南之孔雀以作
家禽。後世安知。于今區別。乃作五字頌。頌
五章。覽者知其理事相融燈有所屬。屬在
乎互相涉入光影含容顯華嚴性悔。主伴交
光非道家之器用也。楚王馬氏奏賜紫署
寶聞大師。梁開平中也。勁續寶林傳蓋錄
貞元已後禪門祖祖相繼源脈者也。別著南
嶽高僧傳。未知卷數。亦一代禪宗達士文采
可觀。後終于岳中也。


系曰。物涉疑似難輒區分。勁公誌鑑燈若
遺物重獲歸家也。後之人必不敢攘物歸
家也。故曰。前事不忘後世之元龜也。


周洛京福先寺道丕傳



釋道丕。長安貴胄里人也。唐之宗室。父從晏
襄宗沿堂五院之首。母許氏。為求其息常
持觀音普門品。忽夢神光燭身。因爾妊焉。
及其誕生挺然岐嶷。端雅其質。屬籍諸親異
而愛之如天童子。年始周晬。父將命汾晉。
會軍至于霍山沒王事。丕雖童穉聚戲終
鮮笑容。七歲忽絕葷羶。每遊精舍怡然忘
返。遂白母往保壽寺禮繼能法師。尊為軌
範。九歲善梵音禮讚。是歲襄宗幸石門隨
師往迎駕。十九歲學通金剛經義。便行講
貫。又駕遷洛京。長安焚蕩。遂背負其母東
征華陰。劉開道作亂。復荷母入華山安止
巖穴。時穀麥勇貴每斗萬錢。丕巡村乞食。
自專胎息唯供母食。母問還食未。丕對曰。
向外齋了。恐傷母意。至孝如此。年二十歲
[017-0819a]
母曰。汝父霍山亡沒戰場之地。骨曝霜露。
汝能收取歸葬。不亦孝乎。遂辭老親往霍
邑。立草庵鳩工。集聚白骨晝夜誦經。呪
之曰。古人精誠所感滴血認骨。我今志為
孝子。豈無靈驗者乎。儻群骨中有動轉者。
即我父之遺骸也。如是一心注想目未輕捨。
數日間果有枯髏。從骨聚中躍出。競騖丕
前。搖曳良久。丕即躄踴抱持如復生在。齎
歸華陰。是夜其母夢夫歸舍。明辰骨至。其
孝感聲譽日高。至二十七歲遇曜州牧婁繼
英招丕住洛陽福先彌勒院。即晉道安翻經
創浴之地也。天祐三年丙寅濟陰王賜紫衣。
後唐莊宗署大師曰廣智。丕於梁朝後主
後唐莊宗明宗。凡內建香壇。應制談論多居
元席。及晉遷都今東京天福三年詔入梁
苑。副錄左街僧事。與傳法阿闍梨昭信大師
俱道貌童顏號二菩薩。是故朝貴士庶多請
養生之術。丕精勤不懈一佛一禮。佛名經法
華金剛仁王上生四經逐一字禮。然其守杜
多之行。分衛時至二弟子隨行。開運甲辰歲
為左街僧錄。雖臨僧務日課修持。相國李
公濤西樞密太傅王公朴翰林承旨陶公穀等
無不傾心歸重。至漢乾祐中謝病乞西
歸。未允之際。屬漢室凌夷。兵火連作恣行
剽掠。丕於廊廡之下倚壁誦念二日紛拏
一無見者。時京城見聞益加欽尚逃歸洛
邑。周太祖潛隱所重。廣順元年勅召為左街
僧錄。不容陳讓還赴東京居于僧任。世宗
尹釐府政。嫌空門繁雜。欲奏沙汰。召丕同
[017-0819b]
議時問難交發開喻其情。且曰。僧之清尚必
不露於人前。僧或凶頑而偏遊於世上。必
恐正施藨[卄/尢/ㄠ-ㄙ+衣-〦]草和蘭茞而芟。方事淘澄金
逐沙泥而蕩。大王儲明欲照蓄智當行。為
益皇帝邪。為損君親邪。若益君乎不令
一物失所。若損親也是壞六和福田。況以
天下初平瘡痍未合。乞待後時搜揚未晚。
故老子云。治大國如烹小鮮。慮其動則麋
爛矣。世宗深然其言。且從停寢。及世宗登
極。丕謂僧曰。吾皇宿昔有志。汝當相警護
持。堅乞解歸洛陽。又立禮首楞嚴經。二年
果勅併毀僧寺并立僧帳。蓋限之也。毀教
不深。乃丕之力也。以顯德二年乙卯六月八
日微疾。十日令弟子早營粥食云。有首楞
嚴菩薩眾多相迎。令鳴椎俄然而化。春秋
六十七。僧臘四十七。緇素號哭諸寺具威儀
送葬于龍門廣化寺之左立石塔焉。未終
之前寺鐘無故嘶嗄。表剎龍首忽焉隕墜。僧
澄清夢寺佛殿梁折。極多異兆焉。


系曰。周武滅佛法。隋開皇辛亥歲太府丞趙
文昌入冥見邕受對。寄語文帝拔救。周世
宗澄汰毀私邑勒立僧帳。故說大漸招其惡
報。或有入冥見之。并贊成厥事者同居負
處。略同周武。未知是乎。


論曰。九重所以成深嚴。七禮其能捍憂
患。高墉峻壘加校尉而守之。犀革兕皮介
將軍而戰者。君既安所臣亦建功。猶釋門
之外侮忽來得法將之中權斯敵。使其大道
喪而重復玄剛絕而又張。我有仲由惡言不
[017-0819c]
入。外禦其侮不可暫亡也。嗟乎真教東傳
累更年紀。受其艱否屈指可尋。法繫有
為四相以之遷貿。明雖無損。一輪以之蝕
侵桓楚無端。効奔得時而變法。德輿伊始
欺孤餘力而責僧。賴遠公之致書。因朝達
之抗疏。只成暴政空鯁人情。元魏懷邪周
邕尚辯。曇始乃呈其詭迹。道安盛奮其辭
鋒。是待秦坑能逃漢律。始安二德疑其住壽
應真。出沒其形扶危拯溺者矣。秀也鍾其
厄運憤此反常。上牋若攻壘之先登。為法
偶犯顏而不死。復禮答權文學難詞蔚成
解判。惠立斥呂奉御圖注免橫窺𨵦。兩面
俱通。玄嶷造乎甄正。一場賈勇。法明定其
化胡。答孔老於李華。名儒懾伏。挫是非於
韋氏。辯勢酋強。邕也掩徐獨記於天台。儼
也令李成書於復性。其或角史華之術。因
躡刀梯。諫德宗之非。乃停沙汰。申答而驚
李潡。作謠而占衡山。破邪之論可宗。鑑燈
之頌歸我。以前諸德超世卓然。式遏寇讎
鬩牆禦侮。言其薄者則發憤忘食。殊弗防
其反汗。其如臯原縱火。蘭艾之臭同焚。樹
木摧風。鸞鴟之巢共覆者。其唯會昌滅虐
我法之謂乎。從漢至唐凡經數厄。鍾厄爰
甚莫甚武宗焉。初有道士趙歸真者。授帝
留年之術。寵遇無比。每一對揚。排毀釋氏。
宜盡除之。蓋以歸真曾於敬宗朝出入宮
掖勢若探湯。及其禍纏暴弒自然事體如
漿。京邑諸僧競生誚謗。歸真痛切心骨何
日忘之。還遇武皇因緣狎昵署為兩街教
[017-0820a]
授先生。時諫官抗疏宰臣李德裕屢言。歸真
懼其動搖。奏迎羅浮鄧元起南嶽劉玄靖
入。帝謂神仙坐致由是共為椅角同毀釋
門。意報僧譏誚之讎耳。眾輕覆車群噪驚
蟄。須彌𦤞[危*瓦]困其劫盡之風。有頂低摧。倚
其宿舂之杵。詎云終否。當有復時。大中行
廢教之誅。會昌非後天之老。吁咄哉。歸真奇
祕之術今古所無。何邪。能寄喜怒於天子之
心。雖王晉安期俱弗如也。爾時玄暢法寶
大師也。納兩街之請操一割之刀。纂輯古
今搜揚經史。成其別錄上其表牋逆龍
鱗之手已伸。探虎穴之心且勇。膏盲之疾。
圭刀之散何施。混濁之河。銖兩之膠謾解。如
皆畏震所謂坐看。暢公手拓不周山。不免
共工之觸折也。凡今緇伍無縱毀譏。毀譏
小人也。及罹禍毒君子受之。亦猶城門火
而池魚死也。儻云周武不落於阿鼻歸真
自登於仙籍。宣宗誅之已塞責矣。是故比
丘但自觀身行。莫伺玄門。非干己事。又
以空門染習如然無鬪四支而傷具體。各
是聖人設教無相奪倫。如此行時名真護
法也。老氏云。六親不和則有孝子。如無孝
子之名。信六親大和也。已上諸公皆家中有
競號咷諫乎。因得善父母之名歟。今我傳
家止勸將來。二教和同弗望後生。學其訐
直。險在其中矣。為君不取。然則臨機可
用相事當行。必任弛張勿為膠柱。然後
知時名為大法師也。傳又云乎。相時而動
無累後人。其斯之謂歟。
[017-0820b]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