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54 宋高僧傳-宋-贊寧 (master)




宋高僧傳卷第十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
賜紫沙門贊寧等奉 勅撰


習禪篇第三之三正傳十六人附見八人



唐洪州開元寺道一傳智藏



釋道一。姓馬氏。漢州人也華以喻性不植於
高原。浪以辯識發明於溟海。生而凝重虎視
牛行。舌過鼻準足文大字。根塵雖同於法
體。相表特異於幻形。既云在凡之境。亦應
隨機之教。年方稚孺厭視塵躅脫落愛取。
遊步恬曠。削髮於資州唐和尚。受具於渝州
圓律師示威儀之旨曉開制之端。浣衣鍛
金觀門都錯。大龍香象羈絆則難。權變無方
機緣有待 聞衡嶽有讓禪師即曹溪六祖
之前後也。於是出岷峨玉壘之深阻。詣靈
桂貞篁之幽寂。一見讓公。泯然無際頓門不
俟於三請。作者是齊於七人。以為法離文
字猶傳蠧露。聖無方所亦寄清源。遂於臨
川棲南康龔公二山。所遊無滯隨攝而化。
先是此峯岫間魑魅叢居。人莫敢近。犯之
者炎釁立生。當一宴息于是。有神衣紫玄冠
[010-0766b]
致禮言。捨此地為清淨梵場。語終不見。自
爾猛鷙毒螫變心馴擾。沓貪背僧即事廉
讓。郡守河東裴公家奉正信躬勤諮稟。降
英明簡貴之重窮智術慧解之能。每至海
霞歛空山月凝照。心與境寂道隨悟深。自
明者在乎周物。博施者期乎濟眾。居無何。
裴公移典廬江壽春二牧。於其進修惟勤率
化不墜。大曆中聖恩溥洽。隷名於開元精
舍。其時連率路公耹風景慕。以鍾陵之壤巨
鎮奧區。政有易柱之絃。人同湊轂。禪宗戾
止降祥則多順而無違。居僅十祀。日臨扶
桑高山先照。雲起膚寸大雨均霑。建中中
有詔僧如所隸將歸舊壤。元戎鮑公密留
不遣。至戊辰歲舉措如常。而請沐浴訖。儼
然加趺歸寂。享年八十。僧臘五十。先於建昌
鄙山名石門。環以絕巘呀為洞壑。平坦在
中幽偏自久。是謀薪火塵劫之會。非議岡
阜地靈之吉。亞相觀察使隴西李公。藩寄嚴
厲素所欽承。于以率徒。依歸緬懷助理。爰
用營福道在觀化情存飾終。輟諸侯之旌
旗。資釋子之幢蓋。其時日變明悔人萃遐
邇。檝覆水而為陸。炬通宵而成晝。山門子
來財施如積。邑里僧供飯香普熏。自昔華嚴
歸真於嵩陽善導瘞塔於秦嶺。禮視𪗋斬
人傾國城。哀送之盛今則三之。初於林中
經行座下開示。平等垂法不標於四科。安
恬告盡刻期於二月。此明一終之先兆也。
示疾云逝俾葬遠山。凡百攀援願留近郭。
終遂窮僻式遵理命。此又明一晦跡之素
[010-0766c]
誠也。將歸靈龕。爰泝淺瀨。人力未濟舟行
為遲。膏雨驟下於遠空。窮溪遄變於深涉。
此又明一通神之應感也。惟一知真在空無
我於有。是二俱離。假一為乘示生死者人
能作佛。辨邪正者魔亦似聖。現身不留於
大士。負手俄萎於哲人。弟子智藏鎬英崇泰
等奉其喪紀。憲宗追謚曰大寂禪師。丹陽公
包佶為碑紀述。權德輿為塔銘。今海昏縣影
堂存焉。又唐虔州西堂釋智藏。姓廖氏。虔化
人也。生有奇表。親黨異其偉器。八歲從師。
道趣高邈隨大寂移居龔公山後。謁徑山
國一禪師。與其談論周旋。人皆改觀。屬元
戎路嗣恭請大寂居府。藏乃迴郡。得大寂
付授納袈裟。時亞相李公兼國相齊公映中
郎裴公通皆傾心順教。元和九年四月八日
終。春秋八十。夏臘五十五。即遷于塔。諫議
大夫韋綬。追問藏言行編入圖經。太守李渤
請旌表。至長慶元年謚大覺禪師云。


唐宣州靈湯泉蘭若志滿傳



釋志滿。姓康氏。洛陽人也。幼少之年屬其
家命沙門陳佛會。滿意樂不捨。遂投頴川
龍興寺出家。聞洛下神會禪師法席繁盛。得
了心要。南遊到黃山靈湯泉所。結茅茨。而
止。後采黃連鄉人見滿喜躍。滿問。此何處
耶。鄉人曰。黃連山屬宣城也。願師鎮此。柰
何虎豹多害。滿曰。虎亦有佛性。乃焚香祝
厭之。由茲弭息遂成大禪院。後示寂。春秋
九十一。永貞元年入塔焉。


唐沂州寶真院光瑤傳道堅


[010-0767a]


釋光瑤。姓周氏。北京人也。幼鍾荼蓼都不
勝情。誓志出家。捨講肆入禪林。凡嚮宗
師悉從求益。末遭會禪師。金[鏍-糸+廾]抉瞙明
視十方。後到沂水蒙山結草成庵。怡然宴
坐。鄶費之人翕然從化。時慎邑大夫知重首
創禪宮。次兗州節使王僚尚書躬請入州行
化。奏著額號寶真。學侶憧憧多霑大利。元
和二年示滅。享年九十二云。又唐襄州慈恩
寺釋道堅。姓王氏。丹陽人也。初發心於牛頭
山慧忠禪祖。大曆元年栖隱池州南泉山。後
詣襄漢泊慈恩寺。元和初載相國燕公鎮
于漢南。深相欽重。問道周勤。施供繁沓。遂
於鳳林關外造寺請居。二年示滅。春秋七
十三云。


唐揚州華林寺靈坦傳



釋靈坦。姓武氏。太原文水人也。則天太后姪
孫。父諱宣。洛陽縣令。母夏侯氏。初妊坦也
夢神僧授與寶鑑表裏瑩然。且曰。吾以此
寄汝善保護之。及誕親無所苦。年甫七歲
誦習畢通應童子舉。十三從宦旋升太子通
事舍人。如是悅學不休。三教之書彌增洞
達。然而恒嗟朽宅誓入空門。已備大乘之
資糧。終到涅槃之境域。于時洛都盛化荷
澤寺神會禪師也。方遮普寂之光漸沒秀師
之道。坦往參焉。會施善誘頓見其心。默而
許之。容其執侍。父母不能迴其意飛颺莫
繫始末研磨得破疑滯。天寶初載召坦曰。
吾有一句是祖祖相傳至曹溪。曹溪付吾。
汝諦受之。吾當有留難。遂辭遊方焉。未幾
[010-0767b]
果勅移會于弋陽。坦遂向廬州浮槎寺覽
大藏經。後聞忠國師自南陽詔入。於大曆
五年禮覲之。八年欲出關。忠奏曰。此人是
貧道同門。俱神會弟子勅賜號曰大悲。兼
齎墨勅。行化至梁園。時相國田公神功供養
邐迤。適維揚六合方嘆大法凌夷。忽聞空中
聲云。開心地即見菩薩如文殊像曰。與
汝印驗。令舉項以掌按之尋。觀有四指赤
痕。其印跡恒現。又止潤州江中金山。今澤
心也。其山北面有一龍穴。常吐毒氣如
雲。有近者多病或斃。坦居之毒雲滅迹。又
於江陰定山結庵。俄聞有讚歎之聲。視之
則白龜二。坦為受歸戒。又見二大白蛇身
長數丈。亦為受戒懺悔。如是却往吳興林
山造一蘭若。有三丈夫衣金紫。趨步徐正
稱嘆。道場唯善。村落之民多棄罟網。元和五
年相國李公鄘之理廣陵也。以峻法操下
剛決少恩。一見坦鄭重加禮。召居華林寺。
寺內有大將軍張遼墓。寺僧多為鬼物惑
亂。坦居愀然無眹矣。又揚州人多患山妖木
怪之所熒惑。坦皆遏禦焉。人爭歸信。至十
年忽見二胡人。稱自龜茲國來彼無至教。
遠請和尚敷演。十一年五月十三日。於荷
澤忌齋告眾。吾赴遠請。七月示疾。九月將
滅。斯預告也。至季秋八日果寂爾而終。遷
塔于揚州西馴翟坊之南岡。越州掾鄭詹建
塔。報齡一百八歲。僧臘八十四焉。坦即曹溪
之孫。荷澤之子也。


唐唐州紫玉山道通傳


[010-0767c]


釋道通。姓何氏。廬江人。其為童也持重寡
辭。見佛形像必對禮嘆咏不捨。因父宦于
泉州南安。便求捨丱披緇誦經。合格勅度
之。當天寶初載也。時道一禪師肇化建陽
佛跡巖聚徒。通往焉。一師於臨川南康龔
公山。亦影隨而去。然誓遊方吳越之間。台明
山谷靡不登陟。迨乎迴錫江西󱒗潭山門。
勵心僧務不憚勤苦。貞元二年往南嶽見
石頭禪師。猶采縷加朱藍之色也。四年大寂
禪師垂欲歸化。昌言曰。夫玉石潤山秀利
益汝道業。遇可居之。通聞此言。且同隱讖。
殊不詳練。其年秋與伏牛山自在禪師同
遊京洛。迴至唐州西。有山峯孤林密四絕
人煙實有塵外之趣。乃問鄉人。云此山是紫
玉山。通方憶大寂之懸記。我合居是峯也。
乃陟崔嵬見山脊有石方正其色紫玉瑩
然。嘆曰號紫玉者合其稱也。先師之言非
虛記也。挂錫解囊。參學之徒霧集。始則誅
茅構舍。刺史李道古作意為建禪宮焉。元
和八年弟子金藏出參禮百丈山海禪師。迴
見通。通愀然作色。汝其來矣。此山有主也。
曳杖徑去襄州。道俗皆迎至七月十五日
無疾而終。春秋八十三。一云故相國于頔最
所歸心尚書李翱禮重焉。


唐雍京章敬寺懷暉傳



釋懷暉。姓謝氏。泉州人也。宿植根深出塵
志遠。迨乎進具乃尚雲遊。貞元初禮洪州
大寂禪師。頓明心要時彭城劉濟頗德暉互
相推證。後潛岨崍山。次寓齊州靈巖寺。又
[010-0768a]
移卜百家巖。泉石幽奇。苦於禪子請問繁
雜。上中條山行禪法。為法者躡跡而往。蒲
津人皆化之。元和三年憲宗詔入於章敬寺
毘盧遮那院安置。則大曆中勅應天下名僧
大德三學通贍者。並叢萃其中。屬誕辰多
於此修齋度僧焉。暉既居上院為人說禪
要。朝寮名士日來參問。復詔入麟德殿賜
齋推居上座。元和十年乙未冬示疾。十二
月十一日滅度。春秋六十二。越明年二月。門
人智朗志操等。奉全身葬于灞橋北原。勅
謚大宣教禪師。立碑于寺門。嶽陽司倉賈島
為文述德焉。


唐京兆興善寺惟寬傳寶修



釋惟寬。姓祝氏。衢州信安人也。祖曰安。考
曰皎。生十三歲。見殺生者盡然不忍食。退
而出家求翦髮於僧曇。受尸羅於僧崇。學
毘尼於僧如。證大乘法於止觀。成最上乘於
大寂道一。貞元六年始行化於閩越間。歲餘
而迴心改服者百數。七年伏猛虎於會稽。
作滕家道場。八年與山神受歸戒於鄱陽。
作迴向道場。十三年感非人於少林寺。二十
一年作有為功德於衛國寺。明年施無為功
德於天宮寺。元和四年憲宗章武皇帝。詔於
安國寺。五年問道於麟德殿。其年復靈泉於
不空三藏池。十二年二月晦。大說於傳法堂
訖奄然而化。報齡六十三。僧夏三十九。歸葬
于[灞-雨+襾]陵西原。詔謚曰大徹禪師。塔號元和正
真。初寬說心要法三十年。度黑白眾殆及
百千萬。應病授藥安可既乎。白樂天為宮
[010-0768b]
贊時。遇寬四詣法堂。每來垂一問。寬答如
流。白君以師事之。門弟子殆千餘。得法者
三十九。入室受遺寄者曰義崇圓照焉唐羅
浮山釋寶修。俗姓周。資州人也。從師於純德
寺志求玄理。於蘄州忍大師法裔決了重
疑。後愛羅浮山石室安止。檀越為造梵宇
蔚成大寺。一日告門人曰。因緣相偪。愀然
不樂眾咸莫測。順宗皇帝。深重佛宗。知
修之名。詔入京與三藏擊問。并答翻譯之
意。朗暢如流。乃留居輦下三年。終于京寺
云。


唐天台山佛窟巖遺則傳



釋遺則。俗氏長孫。京兆長安人也。祖冽鄂州
司馬。考利涉隱居金陵。則弱不雜俗。恬恬
終日而無所營。始從張懷瓘學草書。獨
盡筆妙。雅耽經史尤樂佛書。以為得吾
心。一朝捐家業從牛頭山慧忠。忠所謂牛
頭六祖也。始天竺達磨以釋氏心要至。傳
其道者有曹溪能嵩山秀。學能者謂之南
宗學。學秀者謂之北宗學。而信祖又以其
道傳慧融。融得之居牛頭山。弟子以傳授。
由是達磨心法有牛頭學。則既傳忠之道。
精觀久之。以為天地無物也。我無物也。雖
無物未嘗無物也。此則聖人如影百姓如
夢孰為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獨照。能為
萬物主。吾知之矣。遂南遊天台至佛窟巖
蓋薜荔薦落葉而尸居。飲山流飯木實
而充虛。虎豹以為賓。麋鹿以為徒。兀然如
枯。其後剫木者見之轉相告。有慕其道
[010-0768c]
者曰。道者未有弟子。相率為築室。圖佛安
僧。蔚為精舍焉。故元和已來傳則道者。又
自以為佛窟學。佛窟之號自則始也。一坐
四十年。大官名侯齎書問訊檀捨。則未嘗
有報謝。禮拜者未嘗而作起。時歲在庚戌。
季夏十有三日。召弟子曰。汝其勉之。至十
五日夜遂坐歿。是夜山下人聞若山崩。旦
望之則綵雲翔泊於巖上。父老皆泣曰。師死
矣。已而視之果然。凡則二十歲為僧臘。五
十有八而終。善屬文。始授道於鍾山。序集
融祖師文三卷。為寶誌釋題二十四章。南遊
傅大士遺風序。又無生等義。凡所著述辭理
粲然。其他歌詩數十篇皆行於世。則元居瀑
布泉西佛窟本院建龕塔。會昌中例毀之。
其院為道門所有。後開元寺僧正法光。於
咸通乙酉歲。遂徙碑于今所。河南尹韓又
偽碑文。


唐婺州五洩山靈默傳志閑



釋靈默。俗姓宣。毘陵人也。本成立之歲悅學
忘疲。約以射策。登第以榮親里。承豫章馬
大師聚眾敷演造禪關。馬師振容而示相。
默密契玄機。便求披剃。若熟癰之待刺耳。
受具之後苦練行門確乎不拔。貞元初入
天台山中。有隋智者蘭若一十二所。懸記
之曰。此地嚴妙非雜器所棲。若能居此與
吾無異。默因住白砂道場經于二載。猛虎
來馴近林產子意有所依。又住東道場。地
僻人稀。山神一夜震雷暴雨懸崖委墜。投明
大樹倒欹庵側樹枝交絡。茅苫略無少損。
[010-0769a]
遐邇聞旃皆來觀嘆。後遊東白山。俄然中
毒。而不求醫。閉關宴坐。未幾毒化流汗
而滴乃復常矣。行次浦陽盛化。有陽靈戍
將李望。請默居五洩焉。元和初亢陽田畯
惶惶。默沿㵎見青蛇夭矯瞪目如視行人
不動。咄之曰。百姓溪竭苗死。汝胡不施雨
救民邪。至夜果大雨合境云足。民荷其賜
屬平昌孟簡中丞廉問浙東廢管內蘭若。
學徒散逸。時暨陽令李胄狀舉靈山許重
造院。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澡沐焚香端
坐繩床。囑累時眾溘然而絕。壽齡七十二。
法臘四十一。高僧志閑道行峭拔文辭婉麗。
亦江左之英達。為默行錄焉。


唐荊州天皇寺道悟傳崇信



釋道悟。姓張氏。婺州東陽人也。受天粹氣
為王子。生而神俊長而謹愿。年十四金翅
始毛麒麟方角。啟白尊老將求出家。慈愛
之旨不見聽許。輒損薄常膳日唯一食。雖
體腹羸餒彌年益堅。父母不獲已而許之。
遂往明州大德剃落。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
寺大德具戒。以勇猛力扶牢強心。於六度
門修諸梵行。常以為療膏肓者資上妙藥。
開暗冥者求善知識。不假舟檝其濟渡乎。
遂蹶然振策投徑山國一禪師。悟禮足始畢
密受宗要。於語言處識衣中珠。身心豁然
真妄皆遣。斷諸疑滯無畏自在。直見佛性
中無緇磷。服勤五載隨亦印可。俾其法雨
潤諸叢林。悟蓄力向晦罙入深阻。實冀一
飛摩霄。乃轉遁於餘姚大梅山。是時大曆十
[010-0769b]
一年也。層崖絕壑天籟蕭瑟敻無隣落。七日
不食。至誠則通物感迺靈。猱㹶豰玃更饋橡
栗。異日野夫操斧言伐其楚。偶所遭覩。駭
動悚息馳諭朋曹。謂為神奇。曾不旬朔詣
者成市。憑嵌倚峭且構危棟。貲糧供具環
遶方丈。猛虎耽耽侶出族遊。一來座側
歛折肢體。其類馴擾可知也。夫語法者無
階漸。涉功者有淺深。木踰鑽而見火。鑑勤
磨而照膽。理必然矣。是以掃塵累遯巖藪。
服形體遺晝夜。精嚴不息趣無上道。其有
旨哉。如是者三四年矣。將翔雲表慮羽毛
之頹鎩。欲歸寶所疑道塗之乖錯。故重有
諮訪會其真宗。建中初詣鍾陵馬大師。二年
秋謁石頭上士。於戲自徑山抵衡嶽。凡三
遇哲匠矣。至此即造父習御郢人運斤。兩
虛其心相與𦝮合。白月映太陽齊照。洪河
注大海一味。仲尼謂顏子亞聖。然燈與釋
迦授記。根果成熟名稱普聞。如須彌山特立
大海。繇是近佛恢張勝因。凡諸國土緣會
則答。始卜於澧陽。次居于澋口。終棲于當
陽柴紫山。即五百羅漢翱翔地也。檉松蓊欝
以含風。崕巘巉巖而造天。駕瀲灩之紫霞。
枕清冷之玉泉。鸞鳳不集於蓬藋。至人必
宅於勢勝。誠如是也。洪鐘待叩童蒙求我。
川流星聚。虛往實歸。或接武於林樾。或駢
肩於廬舍。戶外之屨爛其室盈矣。荊州雄藩
也。都人士女動億萬計。莫不擎跪稽首嚮
風作焉。崇業上首以狀于連帥而邀之。不
違願力聿來赴請。屩及於虛落。錫及於都
[010-0769c]
城。白黑為之步驟。幡幢為之轇轕。生難遭
想得未曾有。彼優波鞠多者。夫何足云。有
天皇寺者。據郡之左。標異他剎。號為名藍。
困於人火蕩為煨燼。僧坊主靈鑒族而謀
之。以為滿人攸居必能福我。夫荷擔大事
蔑棄小瑕。乃中宵默往肩輿而至二寺夕
有所失朝有所得。諍論鋒起達于尊官。重
於返復畢安其處。江陵尹右僕射裴公縉
紳清重。擁旄統眾。風望眄睞當時準程。驅
車盛禮問法勤至。悟神氣灑落安詳自處。徐
以軟語為之獻酬。必中精微洞過肯綮。又
常秉貞操不修逢迎。一無卑貴坐而揖對。
裴公訝其峻拔徵其善趣。謂抗俗之志當
徑挺如是邪。悟以為是法平等不見主客。
豈効世諦與人居而局狹邪。裴公理冥意會
投誠歸命既見仁者我心則降。如熱得濯
躁憒氷散。自是禪宗之盛無如此者。元和丁
亥歲有背痛疾。命弟子先期告終。以夏四
月晦奄然入滅。春秋六十。僧臘三十五。以
其年八月五日。葬之郡東隅。靈龕建塔從
僧禮也。悟身長七尺。神韻孤傑手文魚躍頂
骨犀起行在於瓔珞志在於華嚴。度人說
法雄健猛利。其一旨云。垢淨共住水波同體。
觸境迷著浩然忘歸三世平等本來清淨。一
念不起即見佛心。其悟解超頓為若此也
先是煙焰之末殿宇不立。顧緇褐且虧瞻
禮密。念結構罔知權輿。禪宴之際若值
神物。自道祠舍濱江水焉。凡我疆畛富於
松梓。悉願傾倒施僧伽藍。命工覘之宛若
[010-0770a]
符契。於是斬巨棟幹修楹。撑崖拄[堅-臣+虍-七+一/谷]雲屯
井構。時維秋杪水用都涸。徒眾歛手塊然無
謀。會一夕雨至萬株並進。晨發江滸暮抵
寺門。剞劂之際動無乏者。其餘廊廡床案。靡
非幽贊。事隣語怪闕而不書其感攝靈祇
皆此類也。比丘慧真文賁等禪子幽閑。皆入
室得悟之者。或繼坐道場。或分枝化導。時太
常協律符載著文頌德焉。世號天皇門風
也。又唐澧州龍潭禪院釋崇信。未詳氏族。
信在俗為渚宮胡餅師之子。弱齡宛異神府
寬然。昔天皇寺悟禪師。隱耀藏光人莫我
測。信家居寺巷。恒曰提餅笥饋悟公齋
食。食畢且留一餅曰。吾惠汝以蔭子孫。信
一日自念曰。餅是我持去。何以返遺我邪。
莫別有旨乎。遂拱手問焉。悟公曰。是汝持
來復汝何咎。信聞似有驚怪。因勸出家便
求攝受。曰爾昔崇福善今信吾言。故名之
也。由是躬于井臼供億服勤。乃問悟云。
未蒙指示心要。悟公云。時時相示。信飡稟
斯言如遊子之還家。若貧人之得寶。直從
荊渚乃詣澧陽龍潭棲止。因李翱尚書激
揚。時乃出世。後德山鑑師出其門。宗風大盛
矣。


唐鄴都圓寂傳掘多



釋圓寂。不知何許人也。恒以禪觀為務勤
修匪懈。就嵩山老安禪師請決心疑。一皆
明煥寂化行相部依附者多。久居天平等山。
稠禪師往跡無不遍尋。時大司空嚴綬傾心
信重。享壽一百五十五歲。咸亨二年己巳歲
[010-0770b]
生按咸亨二年辛未。合云總章二年己巳
也。


世號無生和尚是歟。寂之高岸恒不欲人
致禮邀請。必有不可犯之色。時或非之。然
則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非
其傲誕勢使然也。釋掘多者。印度人也。從
踰沙磧向慕神州。不問狄鞮旋。通華語
而尚禪定。徑謁曹溪能師。機教相接猶弱
喪還家焉。多遊五臺路由定襄。歷村見一
禪者結庵獨坐。問之曰。子在此奚為。曰吾
觀靜。多曰。觀者何人。靜者何物。得非勞子
之形役子之慮乎。其僧茫昧拱默而已。作
禮數四請垂啟發。多曰子出誰門邪。曰神
秀大師。多曰。我西域異道。寔繁有徒。最下
劣者不墮此見。兀然空坐蓐爛身疲。初無
深益。子莫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早往韶
陽請決所疑。能曰。子何不自觀自靜邪。不
觀相不觀如子遊歷日用自然安樂也。一
如多所言。略無少異。伊僧抉開羅網。多後
莫知攸往。


唐袁州陽岐山甄叔傳



釋甄叔不知何許人也。幼而聰敏倜儻不
羈。心目融明具大人相。觀生死輪上見九
地群迷。猶如蟭螟處在蚊睫。受勝妙欲似
嚼蠟無味。遂投簪削頂。具佛幖幟求正
覺了義。扣大寂禪師。一造玄機萬慮都寂。
乃曰。群靈本源假名為佛。體竭形消而不
滅。金流朴散而常存。性海無風驚波自湧。
心虛絕兆萬象齊照。體斯理者不言而遍
[010-0770c]
歷沙界。不用而功益玄化。如何背覺反合
塵勞。於陰界中。妄自囚繫。於是形同水月
流浪人天哉。叔見宜春陽岐山群峯四合。
歎曰。坤元作鎮造我法城。纔發一言千巖
響答。松開月殿星布雲廊。青嵐域中化出
金界。始從宴坐四十餘年。滿室金光晝夜常
照。於是化緣已畢機感難留。元和庚子歲正
月十三日。忽棄塵區還歸大定。門弟子如
坦良寶等。心沒悲海哀聲動山。如月隱天
群星失耀。大集眾木𧂐為香樓。用作茶
毘。獲舍利七百粒。於東峯下建窣堵波。上
足任運者命志閑。為碑紀述矣。


唐新吳百丈山懷海傳



釋懷海。閩人也。少離朽宅長遊頓門。稟自
天然不由激勸。聞大寂始化南康。操心依
附。虛往實歸果成宗匠。後檀信請居新吳
界。有山峻極可千尺許。號百丈歟。海既居
之禪客無遠不至。堂室隘矣。且曰。吾行大
乘法。豈宜以諸部阿笈摩教為隨行邪。或
曰。瑜伽論瓔珞經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隨
乎。海曰。吾於大小乘中。博約折中設規務
歸於善焉。乃創意不循律制。別立禪居。
初自達磨傳法至六祖已來。得道眼者
號長老。同西域道高臘長者呼須菩提也。
然多居律寺中。唯別院異耳。又令不論高
下盡入僧堂。堂中設長連床。施椸架挂搭
道具。臥必斜枕床脣。謂之帶刀睡。為其坐
禪既久。略偃亞而已。朝參夕聚飲食隨宜。
示節儉也。行普請法示上下均力也。長老
[010-0771a]
居方丈。同維摩之一室也。不立佛殿唯
樹法堂。表法超言象也。其諸制度與毘尼
師一倍相翻。天下禪宗如風偃草。禪門獨
行由海之始也。以元和九年甲午歲正月十
七日歸寂。享年九十五矣。穆宗長慶元年。勅
謚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焉。


系曰。自漢傳法居處不分禪律。是以通禪
達法者皆居一寺中。院有別耳。至乎百丈
立制出意用方便。亦頭陀之流也。矯枉從
端乃簡易之業也。所言自我作古。古故也。
故事也。如立事克成則云自此始也。不成
則云無自立辟。今海公作古。天下隨之者
益多而損少之故也謚海公為大智不其
然乎。語曰。利不百不變格。將知變斯格
厥利多矣。彌沙塞律有諸。雖非佛制諸方
為清淨者不得不行也。


唐潭州翠微院恒月傳真亮



釋恒月。姓韓氏。上黨人也。厥父為土監商。
西江往還俄遇剽略溺死。月雖幼弱念父
葬于魚腹。母又再行。乃決志出家求報恩
育。受教於聖善寺慧初。得度已造嵩山禪會。
便啟發心要。後訪道尋師靡憚夷險。抵望
湖山翠微嚴下古院挂錫。四方學者如蜂得
王。翕然盛化。建中元年示疾而終。春秋七
十九。其年三月十二日遷塔焉。洛京廣愛寺
釋真亮。姓侯氏。景城人也。家訓儒雅辭彩粲
然潔素持操與群少年有異。忽以樊籠為
厭。且曰。去情除饉是所願也。遂於本州開
元寺智休師下披染服。然其刈薪汲水率
[010-0771b]
先於人。習行頭陀行。受具已遊嵩少。遇普
寂獎訓頓開蒙昧。入龍門山居而禪默。問
津者交集聲望日隆。屬留守尚書王公鐸保
釐。聞而欽奉。召入廣愛寺別住居焉。示人
禪觀匪倦教詔。得道者亦多矣。以貞元四
年十一月三日。忽告門人。以桑榆末照誠
難久留。囑累而終。年八十八焉。


唐襄州夾石山思公傳曇真



釋思公。姓李氏。恒陽人也。早出家于本府龍
興寺。得度後遊伊洛間。見普寂禪師開暢
禪法。寂始見提誘尋徹鉤深。至南雍隱夾
石山。翛然自處。屬牛公觀政漢南聞其聲
績。請入城。謝病不應其命。牛帥亦不奪
其志。檀施相望學眾侁侁。若栴檀之圍遶
焉。以興元初年示疾歸滅。春秋八十四焉。
毫州安國院釋曇真。姓陳。維青人也。少小隨
父往彭城鬻棗於逆旅而亡所怙。真嘆
恨無依。乃投徐大雲寺為僧。其土是嵩法
師之後經論藪澤。真翫習該通。後遊勝境
入嵩山學禪觀已至任城。邂逅李中丞諷
赴職譙郡。接真談道抵掌盱衡如披雲霧。
李恨相識之晚。請以同行。時聚風亭月。觀談
道達旦。李後入為京尹。因從容稱奏真道
成德至。德皇下詔徵。而不奉詔。貞元七年
四月示滅。門人建塔云。


唐定州大像山定真院石藏傳



釋石藏。姓呂。漢東人也。年隣小學露成人
之度。跪告堂親願為佛子。遂志入開元
寺削染受戒。剋願禮嵩山寂禪師豁悟禪
[010-0771c]
法。至中山大像峯間石室。孤坐冥寂數夏安
然。同好者望風而至。蔚成叢眾。陶化博陵
人咸欣戴。會州帥李公卓。翹仰之切。命入城
住貴親玄論。謝云。野性難拘。不閑禮法。恐
玷威陵。卓躬登山訪問。欵密交談深開昏
昧。遂奏院題額曰定真焉。藏預白眾訣
別。明日坐亡。春秋八十三。貞元十六年正
月入塔。立碑頌德云。
宋高僧傳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