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54 宋高僧傳-宋-贊寧 (master)




宋高僧傳卷第八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
賜紫沙門贊寧等奉 勅撰


習禪篇第三之一正傳十五人附見三人



唐蘄州東山弘忍傳



釋弘忍。姓周氏。家寓淮左潯陽。一云黃梅人
也。王父暨考。皆干名不利。賁于丘園。其母
始娠。移月而光照庭室。終夕若晝。其生也
灼爍如初異香襲人。舉家欣駭。迨能言辭
氣與隣兒弗類。既成童丱絕其遊弄。厥父
偏愛因令誦書。無記應阻其宿熏。真心早
萌其成現。一旦出明徙倚間如有所待。時
東山信禪師邂逅至焉。問之曰。何姓名乎。對
問朗暢區別有歸。理逐言分。聲隨響答。信師
熟視之。歎曰。此非凡童也。具體占之。止
闕七大人之相不及佛矣。苟預法流二十
年。後必大作佛事勝任荷寄。乃遣人隨其
歸舍。具告所親喻之出家。父母欣然乃曰。
禪師佛法大龍光被遠邇。緇門俊秀歸者如
雲。豈伊小騃那堪擊訓。若垂虛受因無留
悋。時年七歲也。至雙峯習乎僧業不逭艱
[008-0754b]
辛。夜則歛容而坐。恬澹自居。洎受形俱戒
檢精厲。信每以頓漸之旨日省月試之。忍聞
言察理觸事忘情。瘂正受塵渴方飲水
如也。信知其可教。悉以其道授之。復命
建浮圖。功畢密付法衣以為質要。將知齕
雪山之肥膩構作醍醐飡海底之金剛棲
傾巨樹。擁納之侶麕至蟬聯。商人不入於化
城。貧女大開於寶藏。入其趣者號東山法
門歟。以高宗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告
滅。報齡七十有四。是日氛霧冥暗山石崩
圯。門弟子神秀等奉瘞全身于東山之岡也。
初忍於咸享初。命二三禪子各言其志。神
秀先出偈。惠能和焉。乃以法服付慧能。受
衣化於韶陽。神秀傳法荊門洛下。南北之
宗自茲始矣。又信禪師甞於九江遙望雙
峯。見紫雲如蓋下有白氣橫開六岐。信謂
忍曰。汝知之乎。曰師之法旁出一枝相
踵六世。信甚然之。及法融化金陵牛頭山。
貽厥孫謀至于慧忠。凡六人號牛頭六祖。
此則四祖法又分枝矣。然融望忍則庶孽耳。
安可匹嫡乎。開元中太子文學閭丘均為塔
碑焉。代宗勅謚大滿禪師。塔曰法雨也。蘄
春自唐季割屬偏[襾/革*月]。暨開寶乙亥歲王師
平江南之前。忍肉身墮淚如血珠焉。僧徒
不測。乃李氏國亡之應也。今每歲孟冬州人
隣邑奔集作忌齋。猶成繁盛矣。其諱日將
近。必雨霧陰慘。不然霰雪交霏。至日則晴
朗焉。


唐韶州今南華寺慧能傳


[008-0754c]


釋慧能。姓盧氏。南海新興人也。其本世居范
陽。厥考諱行瑫。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終於
貶所。略述家系。避盧亭島夷之不敏也。貞
觀十二年戊戌歲生能也。純淑迂懷惠性間
出。雖蠻風䝤俗漬染不深。而詭行么形駁
維難測。父既少失母且寡居。家亦屢空業無
腴產。能負薪矣日售荷擔。偶聞[邱-丘+厂@墨]肆間誦
金剛般若經。能凝神屬垣遲遲不去。問曰。
誰邊受學此經。曰從蘄州黃梅馮茂山忍禪
師勸持此法。云即得見性成佛也。能聞是
說若渴夫之飲寒漿也。忙歸備所須留奉
親老。咸亨中往韶陽遇劉志略。略有姑無
盡藏恒讀涅槃經。能聽之即為尼辨析中
義。怪能不識文字。乃曰。諸佛理論若取文
字非佛意也。尼深歎服。號為行者。有勸
於寶林古寺修道。自謂己曰。本誓求師而
貪住寺。取乎道也何異却行歸舍乎。明日
遂行至樂昌縣西石窟。依附智遠禪師侍座
談玄。遠曰。行者迨非凡常之見龍。吾不知
吾不知之甚矣。勸往蘄春五祖所印證去。
吾終於下風請教也。未幾造焉。忍師覩能
氣貌不揚。試之曰。汝從何至。對曰。嶺表來
參禮。唯求作佛。忍曰。嶺南人無佛性能曰。
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曰汝作何功德。曰
願竭力抱石而舂供眾而已。如是勞乎井
臼。率淨人而在先。了彼死生與涅槃而平
等。忍雖均養心何辨知。俾秀唱予致能和
汝。偈辭在壁見解分岐。揭厲不同淺深斯
別。忍密以法衣寄託曰。古我先師轉相付
[008-0755a]
授。豈徒爾哉。嗚呼後世受吾衣者。命若懸
絲小子識之。能計迴生地。隱於四會懷集
之間。漸露鋒頴。就南海印宗法師涅槃盛
集論風旛之語。印宗辭屈而神伏。乃為其
削椎髻於法性寺智光律師邊受滿分戒。
所登之壇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築
也。跋摩已登果位。懸記云。後當有肉身菩
薩於斯受戒。又梁末真諦三藏於壇之畔
手植菩提樹。謂眾曰。種此後一百二十年
有開士。於其下說無上乘度無量眾。至
是能爰宅于茲。果於樹陰開東山法門。皆
符前讖也。上元中正演暢宗風慘然不悅。
大眾問曰。胡無情緒耶。曰遷流不息生滅
無常。吾師今歸寂矣。凶赴至而信。乃移住寶
林寺焉。時刺史韋據命出大梵寺。苦辭入
雙峯曹侯溪矣。大龍倏起飛雨澤以均施。
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五納之客擁塞
于門。四部之賓圍繞其座。時宣祕偈或舉
契經。一切普熏咸聞象藏。一時登富悉握蛇
珠。皆由徑途盡歸圓極。所以天下言禪
道者。以曹溪為口實矣。洎乎九重下聽
萬里懸心。思布露而奉迎。欲歸依而適願。
武太后孝和皇帝。咸降璽書。詔赴京闕。蓋
神秀禪師之奏舉也。續遣中官薛簡往詔。
復謝病不起。子牟之心敢忘鳳闕。遠公之
足不過虎溪。固以此辭。非邀君也。遂賜
摩納袈裟一緣鉢一口編珠。織成經巾綠質
紅暈花綿巾絹五百匹充供養云。又捨新
興舊宅為國恩寺焉。神龍三年勅韶州可
[008-0755b]
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務從嚴飾。賜改
額曰法泉也。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於國
恩寺建浮圖一所。促令速就。以先天二年
八月三日俄然示疾。異香滿室白虹屬地。
飯食訖沐浴更衣彈指不絕。氣微目瞑全身
永謝。爾時山石傾墮川源息枯。鳥連韻以哀
啼。猿斷腸而叫咽。或唱言曰。世間眼滅吾疇
依乎。春秋七十六矣。以其年十一月遷座
于曹溪之原也。弟子神會若顏子之於孔門
也。勤勤付囑語在會傳。會於洛陽荷澤寺
崇樹能之真堂。兵部侍郎宋鼎為碑焉。會
序宗脈。從如來下西域諸祖外震旦凡六
祖。盡圖繢其影。太尉房琯作六葉圖序。又
以能端形不散如入禪定。後加漆布矣。復
次蜀僧方辯。塑小樣真肖同疇昔。能曾言。
吾滅後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汝曹勿怪。
或憶是言加鐵環纏頸焉。開元十一年。果
有汝州人受新羅客購潛施刃其元。欲凾
歸海東供養。有聞擊鐵聲而擒之。其塔
下葆藏屈眴布欝多羅僧。其色青黑碧縑複
袷。非人間所有物也。屢經盜去。迷倒却行
而還褫之。至德中神會遣弟子進平送牙
癢和一柄。朝達名公所重有若宋之問。謁
能著長篇有若張燕公說。寄香十斤并詩。
附武平一至。詩云。大師捐世去。空留法身
在。願寄無礙香。隨心到南海。武公因門人
懷讓鑄巨鐘。為撰銘讚。宋之問書。次廣州
節度宋璟來禮其塔。問弟子令韜無生法忍
義。宋公聞法歡喜。向塔乞示徵祥。須臾微
[008-0755c]
風漸起。異香裛人。陰雨霏霏。只周一寺耳
稍多奇瑞逭繁不錄。後肅宗下詔能弟子
令韜。韜稱疾不赴。遣明象齎傳法衣鉢。進
呈畢給還。憲宗皇帝追謚曰大鑒。塔曰元和
正真也。迨夫唐季劉氏稱制番禺。每遇上
元燒燈。迎真身入城為民祈福。大宋平
南海後。韶州盜周思瓊叛換。盡焚其寺塔
將延燎。平時肉身非數夫莫舉。煙熛向逼
二僧對舁。輕如夾紵像焉。太平興國三年今
上勅重建塔。改為南華寺矣。


系曰。五祖自何而識一介白衣便付衣耶。
通曰。一言知心更無疑貳。況復記心輪間
如指之掌。忍師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
鉢乎。秀師則否。通曰。是法寧選緇白。得者
則傳。周封諸侯乃分分器。同姓異姓別也。
以祖師甄別精麁以衣為信。譬如三力士
射堅洛叉。一摩健那射則中而不破。二鉢羅
塞建提破而不度。三那羅延箭度而復穿餘
物也。非堅洛叉有強弱。但由射勢力不同
耳。南能可謂那羅延射而獲賞焉。信衣至
能不傳。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通曰。忍
言。受傳衣者命若懸絲。如是忍之意也。又
會也稟祖法則有餘。行化行則不足。故
後致均部之流。方驗能師之先覺。不傳無
私悋之咎矣。故曰。知人則哲也。吁。


唐荊州當陽山度門寺神秀傳



釋神秀。俗姓李氏。今東京尉氏人也。少覽
經史博綜多聞。既而奮志出塵剃染受法。
後遇蘄州雙峯東山寺五祖忍師。以坐禪為
[008-0756a]
務。乃歎伏曰。此真吾師也。決心苦節以樵
汲自役而求其道。昔魏末有天竺沙門達磨
者。得禪宗妙法。自釋迦佛相傳授。以衣鉢
為記。世相傳付。航海而來。梁武帝問以有
為之事。達磨貴傳逕門心要。機教相乖若
水投石。乃之魏隱於嵩丘少林寺。尋卒。
其年魏使宋雲於葱嶺見之。門徒發其塚。
但有衣履而已。以法付慧可。可付粲。粲
付道信。信付忍。忍與信俱住東山。故謂其
法為東山法門。秀既事忍。忍默識之。深加
器重。謂人曰。吾度人多矣。至於懸解圓照
無先汝者。忍於上元中卒。秀乃往江陵當
陽山居焉。四海緇徒嚮風而靡。道譽馨香普
蒙熏灼。則天太后聞之召赴都。肩輿上殿
親加跪禮。內道場豐其供施。時時問道。勅
於昔住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時王公已
下京邑士庶兢至禮謁。望塵拜伏日有萬計。
洎中宗孝和帝即位。尤加寵重。中書令張
說甞問法執弟子禮。退謂人曰。禪師身長
八尺。厖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初
秀同學能禪師與之德行相埒。互得發揚無
私於道也。甞奏天后請追能赴都。能懇
而固辭。秀又自作尺牘序帝意徵之。終不
能起。謂使者曰。吾形不揚。北土之人見
斯短陋或不重法。又先師記吾以嶺南有
緣。且不可違也。了不度大庾嶺而終。天
下散傳其道。謂秀宗為北。能宗為南南北
二宗名從此起。秀以神龍二年卒。士庶皆
來送葬。詔賜謚曰大通禪師。又於相王舊
[008-0756b]
邸造報恩寺。岐王範燕國公張說。徵士盧鴻
各為碑誄。服師喪者名士達官不可勝紀。
門人普寂義福並為朝野所重。蓋宗先師
之道也。


系曰。夫甘苦相傾氣味殊致。甘不勝苦則純
苦乘時。苦不勝甘則純甘用事。如是則為
藥治病。偏重必離也。昔者達磨沒而微言
絕。五祖喪而大義乖。秀也拂拭以明心。能也
俱非而唱道。及乎流化北方。尚修練之勤。
從是分岐南。服興頓門之說。由茲荷澤行
于中土。以頓門隔修練之煩。未移磐石。
將絃促象韋之者。空費躁心。致令各親其
親同黨其黨。故有盧奕之彈奏神會之徙
遷。伊蓋施療專其一味之咎也。遂見甘苦
相傾之驗矣。理病未効乖競先成。秖宜為
法重人。何至因人損法。二弟子濯擊師足。
洗垢未遑折脛斯見。其是之喻歟。


唐袁州蒙山慧明傳



釋慧明。姓陳氏。鄱陽人也。本陳宣帝之孫。國
亡散為編甿矣。明少出家于永昌寺。懷道
頗切扣雙峯之法。高宗之世依忍禪師法席。
極意研尋。初無證悟若喪家之犬焉。忽聞
五祖密付衣鉢與盧居士。率同意數十許
人。躡迹急追至大庾嶺。明最先見。餘輩未
及。能祖見已便擲袈裟。明曰。我來為法非
望衣鉢也。時能祖便於嶺首一向指訂。明
皆洞達悲喜交至。問能曰。某宜何往。能記
之曰。遇蒙當居。逢袁可止。明再拜而去。
便更其名。以舊云道明也。下嶺紿諸僧
[008-0756c]
曰向陟崔嵬遠望杳無蹤跡。僧即退轉。一
說居士擲衣鉢於磐石曰。此衣為信。豈可
力爭耶。任君拈去。明遂手掀如負鈞石
而無舉分。拱立捨旃。則咸享四年也。以
明未捨家曾署諸衛。故有將軍之號矣。宜
春太守秦琢奏謚號焉。


唐洛京荷澤寺神會傳



釋神會。姓高。襄陽人也。年方幼學厥性惇明。
從師傳授五經。克通幽賾。次尋莊老靈府
廓然。覽後漢書知浮圖之說。由是於釋教
留神。乃無仕進之意。辭親投本府國昌寺
顥元法師下出家。其諷誦群經易同反掌。
全大律儀匪貪講貫。聞嶺表曹侯溪慧能
禪師盛揚法道學者駿奔。乃斆善財南方參
問。裂裳裹足。以千里為跬步之間耳。及
見能問會曰。從何所來。答曰。無所從來。
能曰。汝不歸去。答曰。一無所歸。能曰。汝太
茫茫。答曰。身緣在路。能曰。由自未到。答
曰。今已得到且無滯留。居曹溪數載。後遍
尋名跡。開元八年勅配住南陽龍興寺。續
於洛陽大行禪法聲彩發揮。先是兩京之
間皆宗神秀。若不淰之魚鮪附沼龍也。從
見會明心六祖之風。蕩其漸修之道矣。
南北二宗時始判焉。致普寂之門盈而後虛。
天寶中御史盧弈阿比於寂。誣奏會聚徒疑
萌不利。玄宗召赴京。時駕幸昭應。湯池得
對言理允愜。勅移往均部。二年勅徙荊州
開元寺般若院住焉。十四年范陽安祿山舉
兵內向。兩京版蕩駕幸巴蜀。副元帥郭子儀
[008-0757a]
率兵平殄。然於飛輓索然。用右僕射裴冕
權計。大府各置戒壇度僧。僧稅緡謂之香
水錢。聚是以助軍須。初洛都先陷。會越在
草莽。時盧弈為賊所戮。群議乃請會主其
壇度。于時寺宇宮觀鞠為灰燼。乃權創一
院悉資苦蓋。而中築方壇。所獲財帛頓
支軍費。代宗郭子儀收復兩京。會之濟用頗
有力焉。肅宗皇帝詔入內供養。勅將作大
匠併功齊力。為造禪宇于荷澤寺中是也。
會之敷演顯發能祖之宗風。使秀之門寂寞
矣。上元元年囑別門人。避座望空頂禮歸
方丈。其夜示滅。受生九十三歲矣。即建午月
十三日也。遷塔于洛陽寶應寺。勅謚大師
曰真宗。塔號般若焉。


系曰。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
宜者。貴其漸也。會師自南徂北行曹溪之
法。洛中彌盛如能不自異。外護已成則可
矣。況乎旁無力輪人之多僻。欲無放逐其
可得乎。或曰。其過不多何遽是乎。通曰。犯
時之忌罪不在大。失其所適過不在深。後
之觀此急知時事歟。是以佛萬劫學化行
者。知化行難耳。無令固己而損法。慎之
哉。


唐潤州竹林寺曇璀傳



釋曇璀。俗姓顧氏。吳郡人也。肇國著姓其來
彌光。丞相有佐命之勳。尚書有挺濟之譽。衣
冠鼎胄。太嶽峻岱峯之高。令問徽猷。江漢為
南國之紀。星象降精靈祇効祉。德備胎教
香符夢徵。玄珪應上聖之祥。神寶蓄河汾
[008-0757b]
之氣。特受異準生而不凡。襁褓之日而童
蒙來求。佩觽之時而忘身殉道。和敏而純
素。溫恭而克明。神器夙昭清風漸扇。遂勉節
出塵栖心物表。金經祕藏一日萬言。不逾
歲敘而大經淹通。遂於晚年緬懷宗匠。始
事牛頭山融大師。融醇懿瓌雄。東夏之達磨
歟。梵幢寶柱大海津。梁目以上根。乃誨之。
曰色聲為無生之鴆毒。受想是至人之坑阱。
致遠多泥。子不務乎。璀默而審之。直轡獨
上飡甘露味飲蒲萄漿。猶金翅不食異
類帝釋無共鬼居。迺晦迹鍾山斷其漏習。
養金剛定趣大能位。納衣空林多歷年所。
時淮南導首廣陵覺禪師。江左名德建業如
法師。咸杖錫方來降心義體。握珠懷寶虛
往實歸。則天皇母臨朝龔行佛事。高其道
業周勤詔書。時棲霞約法師梵門之秀傑。躬
以敦勸朝天抗詔。皇明恐未然也。璀曰。岐
伯辭帝舜之師。干木謝文侯之命。玄暢以
善論而抗宋主。惠遠不下山而傲齊后。彼
何人哉。由是遁北[阜-十+廾]。踰東岡。考槃雲冥。
後止于竹林之隩。葺宇簋缶而告老焉。既
而紹列聖之鴻徽。繼前賢之能事。翼亮皇
梵保寧天人。俄端然入定七日而滅。春秋
六十二。是歲天授三年二月六日也。翌日依
天竺法火化遺骸。收灰建塔。士庶含酸悉
皆號慟。門弟子僧感僧頵等。刻石紀事奉
全師禮。正議大夫使持節潤州刺史汝南郡
昇。嚮風遐想悅而久之。褒德尚賢贊成厥
美焉。
[008-0757c]


唐金陵延祚寺法持傳



釋法持。俗姓張氏。潤州江寧人也。儀貌邕肅
膚體至潤。幼而棄俗長事明師。天機內發識
浪外澄。年十三聞黃梅忍大師。特往禮謁。
蒙示法要。領解幽玄。後歸青山重事方禪
師。更明宗極。命其入室傳燈繼明。紹迹
山門大宣道化。方既出山凡是學眾咸悉
從其咨稟心要。聲價騰遠海內聞知。數年之
中四部依慕。時黃梅謝緣去世。謂弟子玄
賾曰。後傳吾法者可有十人。金陵法持即
其一也。是知兩處禪宗重代相襲。後以
法眼付門人智威。長安二年九月五日終于延
祚寺。遺囑令露骸松下飼諸禽獸。令得
飲食血肉者發菩提心。其日空中有神旙
數首。從西而來遶山數轉。眾人咸見。先居
幽棲故院竹林變白。報齡六十有八矣。


唐越州雲門寺道亮傳



釋道亮。姓朱氏。越州人也。厥考前刺會稽
郡。亮年八歲。出家極通經業。受具後學河
中三論。復講涅槃經。尋入深谷破衣覆形
蔬食資命。不交俗務直守童真。神龍元年
孝和皇帝詔亮與法席宗師十人。入長樂大
內坐夏安居。時帝命受菩薩戒。睿宗及妃后
送異錦衾氈席。二年詔於西園問道。朝廷
欽貴。大都督李孝逸工部尚書張錫國子監
周業崔融祕書監賀知章睦州刺史康詵。同
心慕仰請問禪心。多結師資或傳香火。卒
年八十二。門人慧遠等建塔。萬齊融為銘紀
述。
[008-0758a]


唐荊州碧㵎寺道俊傳



釋道俊。江陵人也。住枝江碧㵎精舍。修東
山無生法門。即信忍二祖號其所化之法也。
勤潔苦行跡不出寺經四十餘載。室邇人遠
莫敢請謁者。唯事杜默。如是聲聞于天。天
后中宗二朝崇重高行之僧。俊同恒景應
詔入內供養。至景龍中求還故鄉。帝賜
御製詩。并奘景同歸枝江。卒于本寺焉。


唐溫州龍興寺玄覺傳



釋玄覺。字明道。俗姓戴氏。漢末祖侃公第五
燕公九代孫。諱烈。渡江乃為永嘉人也。總
角出家齠年剃髮。心源本淨智印全文。測不
可思解甚深義。我與無我恒常固知。空與
不空具足皆見。既離四病亦服三衣。德水
沐其身。所以清淨。良藥治其眼。所以光明。
兄宣法師者。亦名僧也。并猶子二人並預緇
伍覺本住龍興寺。一門歸信連影精勤定
根確乎不移。疑樹忽焉自壞都捐我相不
污客塵覩其寺旁別有勝境。遂於巖下自
構禪庵。滄海盪其胸。青山拱其背。蓬萊僊
客歲月往還。華蓋煙雲晨昏交集。粵若功德
成就佛寶欝興。神鐘震來妙屋化出。覺居其
間也。絲不以衣耕不以食。豈伊莊子大布
為裳。自有阿難甘露作飯。覺以獨學孤陋
三人有師。與東陽策禪師肩隨遊方詢道。
謁韶陽能禪師而得旨焉。或曰。覺振錫遶
庵答對。語在別錄。至若神秀門庭遐征問
法。然終得心于曹溪耳。既決所疑能留一
宿。號曰一宿覺。猶半遍清也。以先天二年
[008-0758b]
十月十七日。於龍興別院端坐入定。怡然不
動僧侶悲號。以其年十一月十三日殯于
西山之陽。春秋四十九。初覺未亡前禁足於
西巖。望所住寺喟然歎曰。人物駢闐花輿蓊
蔚。何用之為。其門人吳興興師新羅國宣師。
數人同聞皆莫測之。尋而述之曰。昔有一
禪師將諸弟子遊賞之次。遠望一山忽而
唱曰。人物多矣。弟子亦不測。後匪久此師
捨壽。殯所望地也。西山去寺里有餘程。送
殯繁擁人物沸騰。其感動也若此。又未終前
有舒雁千餘飛于寺西。侍人曰。此將何來。
空中有聲云。為師墓所故從海出也。弟子
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皆傳師之法為時所
推。後李北海邕為守括州。遂列覺行錄為
碑號神道焉。覺唱道著明修證悟入。慶州
刺史魏靖都緝綴之號永嘉集是也。初覺
與左溪朗公為道契。朗貽書招覺山棲。覺
由是念朗之滯見于山。拘情於講。迴書激
勸。其辭婉靡其理明白。俾其山世一如喧靜
互用。趣入之意暗詮于是。達者韙之。終勅
謚號無相。塔曰淨光焉。


唐金陵天保寺智威傳本淨



釋智威。俗姓陳氏。江寧人也。住近青山地
盤嘉氣。善符宿瑞維嶽降神。爰在童年器
殊眾識。至於戲弄曾不染俗。性惡浮飾
人皆異焉。無何一朝忽失其所。父母莫知
攸往。乃遍歷諸寺尋訪之。威已依天保寺
統法師誦大乘經。早數百紙聰敏超倫眾咸
歎服。年二十遇恩剃落。隷名于幽巖寺。因
[008-0758c]
從持禪師諮請禪法。妙達深理繼踵前修。
既獲髻珠淡然閑放。形容溫潤面如滿月。
言辭清雅慧德蘭芳。望重一期聲聞遠近。
江左定學往往造焉。其中頓悟心源即慧
思禪師。乃命嗣山門盛傳道化。威自出
止延祚寺。說法利人廣施饒益。以開元十年
二月十八日終于住寺。遺囑林中飼鳥獸。
弟子玄挺等依言奉行。春秋七十七。威一時
夜行頭陀。將值天曉有三虎遇之。威截
路中過了無怖色。虎隨至山門四顧而去。
每有二兔一犬。庭際遊戲各無間畏。蓋大悲
平等物我一均。故其然也。次司空山釋本淨。
姓張氏。東平人也少入空門高其節操。遊
方見曹溪六祖決了疑滯。開元初於南嶽
司空山閑放自處。人不我知蔽偽之故也
天寶中因楊庭光釆藥。邂逅相逢。論道終
日。迴奏詔赴京。於白蓮華亭安置。帝知佛
法幽深孰堪商攉。勅召太平寺遠法師及兩
街三學碩德。發問鋒起。若百矢之逐一兔。
焉。淨舉措容與四面枝梧。譬墨翟之解九攻
機械矣。既而辯若建瓴。詶抗之餘乃引
了義教援證。復說伽陀一無留滯。皇情懌
悅。觀者歎嗟。以上元二年五月五日歸寂。
壽齡九十五。勅謚大曉禪師。亦帶所居為
名曰司空山禪師也。


唐睦州龍興寺慧朗傳[工*刀/言]公



釋慧朗。新定遂安人也。年二十有二。於衢州
北山遇南宗頓教之首將請為師。乃逆相
謂曰。汝久積淨業吾非汝師。可往天台當
[008-0759a]
逢哲匠。至剡溪石城寺見一禪翁。莫知
其來。鶴髮氷膚目如流電。聲含鍾律神合
太虛。乃問朗曰。子將何之。答曰。欲往天
台求佛大法。因同行十數里憩林樹下。而
指訓之曰。法常寂然彼亦如也。何必隨遠。
當化有緣宜歸本生度無量眾。言畢求之
無方。豁然本心悟佛知見。林棲谷飲凡經
數載。乃却歸故邑慧安寺。淨名白衣服非法
服純陀工巧心如佛心。驪珠尚潛師子未吼。
弱喪之終涉川迷津。一日秦望山林嶺振動
俄有大龜呈質。咸相謂言。此何祥也。尋有
禪僧曰𧦬。自會稽雲門而來。身長八尺四
寸。高鼻大目睛光射人。明大品思益維摩等
經。兼博通諸論。眾曰。神僧也。大龜應乎此
也。朗祕菩薩行請之為師。𧦬徵維摩經義。
答曰。如日照螢火海沃牛跡耳。𧦬公深器
之。曰真淨名也。景龍中鄉人吳川縣尉余少
興宗黨新昌縣令余仁等十數家。咸共宗事
遞請降臨。一夕忽覩神光從項而出。旁燭
山川盈十數里。含情之類罔不歸依。𧦬公
加師資之禮。由茲反拜請朗登座。乃先示
法身遍同群有。次明遍化一切皆如。道俗欣
然而各歎曰。昔山之震動龜之斆祥。非𧦬公
之應明矣。至是四方學禪觀者臻萃開元
四年本州牧李思絢。於龍山之陽建伽藍。
延以居之。方大設戒壇廣邀律德。有光州
岸公會稽超公而為上首。既而發希有心
受具足戒。珠圓月滿內外俱明。遍臨壇為
戒師。旋請益。為學士。眾情加重。道在益尊。
[008-0759b]
七年刺史韋利器深心歸向。八年歙州長史
許思。恭請往治所。朗升法座。無何熊伏于
前。聞鐘而來。眾散而去。時皆驚懼虞其搏
攫。原其有聽法之心耳。其馴猛獸也若此。
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告門人曰。吾將去
矣。吾三生此州今一生矣。言訖儼然而寂。
春秋六十四。稟遺命茶毘建塔。學者既多。
頴脫則開元寺道飲慧祐道禪。龍興寺𧦬海。
寧國寺進玉。越州寶林寺有沛遠整。杭州竹
林寺一行等。並傳朗之法。相繼若瓜瓞然。至
大曆十二年。新定太守蕭定述碑。司馬劉長
卿書。刺史李揆篆額。所謂俱是名公盛誇全
美有矣。


唐鄆州安國院巨方傳智封



釋巨方。姓曹氏。安陸人也弱齡幹節立身從
師。稟業於州治明福院朗禪師。而聽誦法
華維摩二經。功畢受具。講述南宗論數席。
即拂衣而起。禪會必參。後造北宗秀公所銳
精稽考。一見默許之。秀問曰。白雲散處如
何。曰不昧也。又。問。到此間後如何。曰正
見一枝生五葉。秀頷之。數載之間入室侍
對。庶幾真道罕有倫儗。乃辭觀方至上黨
寒嶺而居積稔之間學徒數百。求請無阻。凡
所提唱真妄同源遲速異劑。得心助道在
乎修治。大較如此。鄆帥吳文渙侍中。欽慕
其風遣使請歸。府建安國院傳法化徒。
尚祖風者不離于席。頓悟多矣。鄆帥問曰。
今日後如何。答云。地布金沙人安寶剎。吳
帥信伏。因茲一府軍民咸加宗仰。吳氏家
[008-0759c]
無少長。重若神明。檀施豐厚。方後於五臺
山道化。涉二十餘載入滅。時告眾曰。吾齒
盡於此矣。言訖長逝。春秋八十一。以開元
十五年九月三日全身入塔云。次河中府安
國院釋智封。姓吳氏。懷安人也。中年學道
勵操謹躬。行頭陀之行。卯食之後水漿不
度齒焉。於本州清靜寺恒法師下落髮受
具。綜習唯識論。或人所詰責之以滯于
名相。憤發罷講。遊行登武當山見秀師會。
疑氷解泮。思養聖胎。倏辭出蒲津安峯山。
禁足十年。木食㵎飲。屬州牧衛文昇請歸城
內建新安國院居之。因茲奔走毳衣。蔚然
繁盛。使君問曰。某今日後如何。對曰。日從
濛氾出照樹全無影。使君初不喻旨。拱葉
而退。少選開曉充詘于懷。封來往中條山
二十餘年。儉薄不充。得其道者不可勝紀。
入滅後門人於州北三十步建塔焉。


唐郢州大佛山香育傳



釋香育。姓李氏。濟陰人也。父為兗州掾。育
有道性常研習莊老。根器奮發。俄於釋典
留神。決捐俗態。趨滄州安定寺智元律師
所乞求削染。滿足戒後精力律學。垂欲卒
業一旦辭師觀遊聖跡。陟天台登南嶽。或
入巖阿或棲樹下。末至五臺。後參預秀師
盛化。夙心相契擊節希聲。秀問之。育答密
若隱書。一皆開釋。秀默異之。在叢眾間多
歷年所。洞徹心源。則辭秀去入富水大佛
山。勁節安禪卯前一食。州將韓閏篤欽其道
堅召出山。育稱疾而已。因是黑白之眾渴
[008-0760a]
仰歸依。韓使君輜車繼運供施交駢。樹造法
堂嚴飾奇麗。時來問道。韓侯問佛法已後
事如何。答云。如同太虛委在有力。韓侯欽
尚。徒眾常有千計。賢不肖駮雜而居。往往
聞有不測之僧預其聽受焉。一旦說法次
告眾曰。善哉是會遭遇者艱。須決所疑無
遣虛度。命水滌盥端坐而化。春秋七十有
三矣。


唐兗州東嶽降魔藏師傳



釋藏師。姓王氏。趙郡人也。父為毫州掾。稚
齒尋師居然慕法。而性好獨處。譙多厲鬼
持魅於人。藏七歲隻影閑房孤形逈野。甞
無少畏。至年長彌見挺拔。故號降魔藏
歟。請列青衿于廣福院明讚禪師。師意其法
器。乃發擿之。[應-心/言]對辯給答出問表。因留執
事服勤受法。俾誦法華踰月徹部。登即
剃落受具習律焉。次講南宗論。大機將發
俄投麈尾。九州靈跡罕不登升。後往遇北
州鼎盛。便誓依棲。秀問曰。汝名降魔。我此
無山精木怪。汝翻作魔邪。曰有佛有魔。秀
云。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議境界也。曰是佛
亦空。何不思議之有。時眾莫不異而欽之。
先是秀師懸記之。汝與少皞之墟有緣。尋
入泰山。數年學者臻萃供億克周。為金輿谷
朗公行化之亞也。一日告門人曰。吾今老
朽物極有歸。正是其時。言訖而終。春秋九
十一矣。
宋高僧傳卷第八
[008-076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