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60 水經注釋-清-趙一清 (master)


[051-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箋刋誤卷九


  仁和趙一清纂


  陰溝水篇


  陰溝首受於大河卷縣故瀆卷二十三一頁七行


  一清按於字當移在大河之下


  俱東絶濟隊卷二十三一頁十一行


  一清按隊當作隧


[051-1b]
  右溝東西逕陽池城北卷二十三一頁十一行


  一清按右溝當作右瀆東西當作東南陽池當作陽


  東南絶長城卷二十三一頁十二行


  一清按東南上落又字


  故云出武陽卷二十三一頁二十行


  一清按武陽當倒互作陽武


  左屈溝與梁合卷二十三一頁二十行


[051-2a]
  一清按溝字當移在梁字下浚儀渠水注云王賁斷
故渠引水東南出謂之梁溝是也


  故經云陰溝出蒗蕩者也卷二十三二頁三行


  箋曰者一作渠一清按蒗蕩下落渠字非者字當作


  碑字傾低卷二十三二頁八行


  一清按字當作宇隸釋校改


  大棘也地卷二十三二頁十六行


[051-2b]
  一清按全祖望云也地當作楚地


  濄水又東逕武平縣故城卷二十三三頁四行


  一清按故城下落北字


  有漢尚書虞詡碑卷二十三三頁四行


  一清按尚書下落令字𨽻釋校後漢書本傳云永和
初遷尚書令


  康仲後卷二十三三頁五行


  箋曰康一作虞一清按後漢書本傳注引此文云虞
[051-3a]
仲之後


  子孫不必不為九卿卷二十三三頁九行


  箋曰宋本作亦不失為九卿一清按後漢書本傳作
子孫何必不為九卿隸釋引此文云子孫未必不為
九卿今校正


  故鄉矣卷二十三三頁十三行


  一清按鄉上落廣字


  入谷謂死濄也卷二十三三頁十五行


[051-3b]
  一清按謂當作為


  濄水又南東屈逕苦縣故城南卷二十三三頁十六行


  一清按南東二字當倒互


  濄水又東而北屈至顙鄉卷二十三三頁二十行


  箋曰顙當作頼一清按而字衍文頼鄉下落西字


  叔彭生會晉郤缺於承匡卷二十三四頁二行


  一清按叔下落仲字春秋校補


  冠帶之徒卷二十三四頁七行


[051-4a]
  箋曰徒舊本作徙一清按徒衆也字不誤


  自隱隸之卷二十三四頁八行


  一清按自上落十二年三字黄省曾本校補隱當作
&KR0739漢書陳留郡有&KR0739


  有漢陽種令許叔臺碑卷二十三四頁十二行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廣平國有陽臺縣許叔臺當作
許叔種字倒互耳


  建寧六年卷二十三四頁十四行


[051-4b]
  箋曰一作元年一清按建寧止於五年元年為是


  漢桓帝尼宮卷二十三四頁十九行


  箋曰宋本作桓帝遣宦臣一清按孫潛校改作宦官


  又有李老母廟卷二十三五頁四行


  箋曰克家云舊本作李母前廟疑當作李老君母廟
一清曰老字衍文


  然即此城也卷二十三五頁十一行


  一清按然當作疑


[051-5a]
  皆雕鏤雲炬卷二十三五頁二十行


  箋曰當作雲烟一清按炬火炬也字不誤


  碑陰又刋石策卷二十三六頁二行


  一清按石䇿何焯校改詔䇿


  有兄騰冢卷二十三六頁四行


  箋曰舊本作騰兄冢按司馬彪續漢書曹節四子長
伯興次仲興次叔興騰字季興所謂騰兄則伯仲與
叔也騰更無弟吳本作兄騰似誤又騰少除黄門從
[051-5b]
官自小黄門遷至中常侍大長秋在省闥三十餘年
亦未嘗為潁川太守也一清按𨽻釋載此文正作有
騰兄冢伯仲叔季騰最知名餘則有字而無名三國
志魏書曹仁傳云仁太祖從弟裴松之注引魏書曰
仁祖褒潁川太守斯其人也朱氏乃以騰未嘗為潁
川太守嘵嘵不置真癡人說夢也


  厯太中大夫司馬長史引侍中卷二十三六頁十行


  一清按引字衍文𨽻釋校


[051-6a]
  習讀書傳卷二十三六頁十三行


  一清按習讀上落春夏二字三國志注校補


  都督楊州卷二十三七頁一行


  一清按楊州當作揚州


  冢南冢南枕道有碑卷二十三七頁四行


  一清按冢南二字重文宜衍


  右北平無終年化卷二十三七頁六行


  箋曰年化當作牟化即造碑故吏姓名也一清按𨽻
[051-6b]
釋引此文作年化年亦姓也


  濄水又東南逕城父縣故城卷二十三七頁十行


  一清按故城下落北字


  東北流逕城父故城西卷二十三七頁十二行


  一清按城父下落縣字


  臨側濄水卷二十三七頁十七行


  箋曰當作側臨一清按臨側字屢見


  後罷州立郡卷二十三七頁十八行


[051-7a]
  箋曰舊本作罷州立碑吳本改為立郡一清按魏書
地形志譙州景明中置渦陽郡孝昌中陷領南譙郡
渦陽縣屬焉此即所謂罷州立郡者也


  義北門生卷二十三八頁九行


  一清按趙琦美云下有義城北字是城字之誤𨽻辨
引此文作義士


  遷九江彭城陳留四部卷二十三八頁十六行


  一清按部當作郡


[051-7b]
  汳水篇


  丹泌亂流卷二十三九頁八行


  一清按泌當作沁


  荀晞卷二十三九頁十七行


  一清按晉書列傳是茍晞朱箋既引晉書尚仍荀字
之誤何也


  是則料稟亭也卷二十三十頁十六行


  一清按料當作科


[051-8a]
  故曰成安也卷二十三十頁十七行


  箋曰謝云曰字疑衍一清按曰字乃陳留風俗傳文
不宜衍


  漢章帝東廵卷二十三十一頁五行


  一清按漢字衍文


  陳菑縣卷二十三十一頁六行


  一清按郡國志考城縣屬陳留郡落留字


  應亨吉元符卷二十三十一頁七行


[051-8b]
  一清按元全祖望校改之


  賜越有先列考武王卷二十三十一頁八行


  箋曰先一作光一清按當作烈考武皇謂武帝也


  汳水東逕周塢側卷二十三十一頁十五行


  一清按汳水下落又字


  漢熹平君立卷二十三十二頁十三行


  箋曰按熹平是漢靈帝年號此云熹平君知有脫誤
也宋本亦然其墜失乆矣一清按全祖望云錢遵王
[051-9a]
本熹平下有中某二字從之


  弟刻石樹碑卷二十三十二頁十五行


  一清按弟上落其字全祖望校增


  隧前有師子天鹿博作百樹柱八所卷二十三十二頁十六行


  箋曰博宋本作瑼一清按𨽻釋載此文作累塼作百
達柱黄省曾本同惟誤以塼為博


  餘波南入淮陽城中卷二十三十二頁十八行


  一清按淮陽當作睢陽漢西京梁國治睢陽續志睢
[051-9b]
陽亦居梁國領縣之第一注云唯睢陽城南側有小
水南流入於睢是也


  汳水又東逕貫城南卷二十三十二頁十九行


  一清按貫城當作貰城


  汳水又東逕違縣故城北卷二十三十三頁四行


  一清按違縣當作䝉縣


  博聞道家卷二十三十四頁十七行


  一清按聞當作問𨽻釋校


[051-10a]
  時令太山萬喜卷二十三十五頁四行


  箋曰喜當作熙一清按當加灬作熹


  國相東萊王璋字伯義卷二十三十五頁九行


  一清按後漢書黨錮傳王璋字伯儀東萊曲成人少
府卿


  既有經見卷二十三十五頁十一行


  一清按有黄省曾本作在


  獲水篇


[051-10b]
  宋大夫卷二十三十五頁十五行


  一清按夫竹書紀年作水黄省曾本元是水字


  獲水自䝉東山卷二十三十五頁十六行


  一清按山當作出


  汳水又東逕虞縣故城北卷二十三十六頁一行


  一清按汳水當作獲水


  城東有漢司徒盛允墓公字伯世卷二十三十六頁四行


  一清按墓下落碑字𨽻釋校補公當作允盛允為司
[051-11a]
徒在桓帝延熹三年見范史桓帝紀何焯云當作盛
兊見姓氏急就篇然當以史為正


  上承黄陂卷二十三十六頁十三行


  一清按上承上落水字


  獲水又東逕碭山縣故城北卷二十三十七頁一行


  一清按兩漢志後魏志俱作碭縣無山字


  見者佀狗卷二十三十七頁六行


  一清按見者下落云字黄省曾本校增


[051-11b]
  上承陽陂卷二十三十七頁八行


  一清按上承上落水字陽陂當作碭陂


  山有陳勝墓秦亂卷二十三十七頁十五行


  一清按秦亂上落覩字孫潛校增


  王莽之子秋也卷二十三十七頁十八行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作予秋子字誤


  獲水又東厯洪溝東注之卷二十三十七頁十八行


  一清按下東字當作水


[051-12a]
  即地理志之虹縣卷二十三十七頁二十行


  一清按虹為螮蝀音戸公切漢書地理志沛郡&KR2558
莽曰貢師古曰&KR2558亦音貢是與虹字有别郡國志作
虹縣斯則司馬彪之異詞非班固之實錄也


  獲水北流注之卷二十三十八頁五行


  一清按六字是經混作注獲當作睢蓋睢水入獲也
注云疑即經所謂睢水葢指此也


  世謂之蕭縣南山也卷二十三十八頁五行


[051-12b]
  一清按縣黄省曾本作城


  處耗積石為梁卷二十三十八頁十二行


  箋曰耗字疑衍一清按處耗二字當互易謂水痕減
落之處也


  即劉中書澄之所謂白溝水也卷二十三十九頁二行


  箋曰謝云白溝當作白瀆一清按蕭縣志云白溝在
縣西北二十里溝字不誤


  俗名曰淨淨溝也卷二十三十九頁三行


[051-13a]
  箋曰宋本但作名之曰淨溝也一清按淨浄溝之義
如深深渠驫驫水源源水涓涓水之類朱氏不察必
欲去此重文亦昧矣


  勒魚石於彭城卷二十三十九頁二十行


  一清按勒孫潛校改勤事在春秋襄公九年


  文潁曰卷二十三二十頁二行


  一清按文潁之潁當从禾不从水


  項羽都卷二十三二十頁三行


[051-13b]
  一清按都下落焉字


  魏中郎徐庶卷二十三二十頁八行


  一清按中郎下落將字


  小城西又一城卷二十三二十頁十行


  一清按又下落有字


  宮觀門閣卷二十三二十頁十二行


  一清按閣黄省曾本作閤說文閤門旁户正韵内中
門也周圻名義考曰閣為庋閣之閣禮内則天子之
[051-14a]
閣漢天祿等閣皆謂重屋也閤為閨閤之閤文翁傳
閨閤公孫宏東閤皆謂門也音義並異非可混稱下
邑閤如初之閤亦同


  故彭祖國也卷二十三二十頁二十行


  一清按故漢書地理志作古


  汴帶泗卷二十三二十一頁三行


  一清按汴上落衿字


  睢水篇


[051-14b]
  按在留使鄉聚名也卷二十四一頁十行


  一清按漢志陳留縣下注臣瓚曰留屬陳故稱陳留
蓋留本鄭邑為陳所并是以酈釋高陽為故留之鄉
聚名也使字誤當作故


  故自陳留卷二十四一頁十八行


  一清按陳留下落徙涿二字全祖望校增


  陂之東合洛架水口卷二十四二頁六行


  一清按之當作水


[051-15a]
  必曰睢陽卷二十四三頁十一行


  一清按劉昭補注郡國志引地道記曰梁孝王築城
三十里小鼓唱節杵下而和之稱睢陽曲注落曲字


  集於彭梁之東卷二十四四頁四行


  一清按梁當作城


  蠡臺而西卷二十四四頁八行


  一清按而當作如


  東即梁王之吹宮也卷二十四四頁十五行


[051-15b]
  一清按宮當作臺


  複道自宮東出楊州之門左卷二十四五頁四行


  一清按沈炳㢲云當作東出楊門之左州字衍文


  茍不驕述夫何舍焉卷二十四六頁二行


  箋曰蔡中郎集載此碑作茍不皦述夫何考焉一清
按金石文載此碑作苟不矯述夫何舍焉𨽻釋改作
稱述


  鼎名文曰卷二十四六頁九行


[051-16a]
  一清按名當作銘


  廟南列二柱卷二十四六頁十三行


  一清按二下落石字黄省曾本校增


  廟前東北有石駝卷二十四六頁十四行


  一清按石駝上落二字黄省曾本校增


  亦不甚雕飾卷二十四六頁十五行


  一清按飾黄省曾本作毁


  積而為逢洪陂卷二十四六頁十六行


[051-16b]
  箋曰御覽引水經注作積而為逢淇陂一清按淇字
誤文何足據也


  賣鞾履為業矣卷二十四七頁六行


  一清按為業下落以正月朔日會故嫗於鄉亭西社
教令服食不老即此處二十二字名勝志引此文校


  王莽之傳治卷二十四七頁十行


  一清按傳治下落也字名勝志校補


[051-17a]
  芒碭縣之間卷二十四七頁十八行


  一清按芒碭下落二字御覽引此文校補


  宋恭公之所都也卷二十四八頁十行


  一清按恭當作共


  睢水又左合白瀆水卷二十四八頁十五行


  一清按白瀆水當作白溝水見前獲水注


  又詳卷二十四九頁一行


  一清按又當作未


[051-17b]
  睢水逕穀熟兩分而睢水為蘄水卷二十四九頁一行


  一清按而字當移在為蘄水之上


  通為兼稱卷二十四九頁二行


  一清按為當作謂


  睢水又東逕苻離縣故城北卷二十四九頁十行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作符離


  睢水東逕臨淮郡之取慮故城北卷二十四九頁十二行


  一清按取慮下落縣字睢水下落又字


[051-18a]
  溝舊上承蘄水卷二十四九頁十六行


  一清按溝當作瀆即長直故瀆也


  瓠子水篇


  河水舊東河卷二十四十一頁八行


  一清按下河字當作流


  殷之相又都之卷二十四十一頁十一行


  一清按當作相土落土字史記殷本紀昭明卒子相
土立索隱曰相土佐夏功著於商詩頌曰相土烈烈
[051-18b]
海外有截是也左傳曰昔陶唐氏火正閼伯居商丘
相土因之是始封商也


  張晏曰依河水自固卷二十四十一頁十四行


  一清按自固下落又東逕鹹城南六字全祖望云以
先司空本校增


  杜預曰東郡濮陽縣有咸城者也是卷二十四十一頁十五行十六行


  一清按春秋左傳注濮陽縣下有東南二字咸城當
作鹹城也是二字當倒互


[051-19a]
  魏都尉治卷二十四十一頁二十行


  一清按魏分立東西兩都尉此為東部都尉治落二


  瓠河故瀆又東逕句陽之成陽卷二十四十二頁二行


  一清按句陽下落縣字成陽上落小字


  是為穀卷二十四十二頁四行


  一清按穀字下落林字


  六國時沮楚同卷二十四十二頁十八行


[051-19b]
  一清按同下落音字


  而北去濮陽三十五里卷二十四十二頁十八行


  一清按而字當作西


  又東北逕句陽縣之小成陽縣故東垂亭西卷二十四十三頁二


  一清按小成陽縣之縣當作城故東二字當倒互


  而東杜考地驗城卷二十四十三頁七行


  箋曰當作京相一清按非也當作京杜謂京相璠及
[051-20a]
杜預耳與洧水篇京杜地名文義正同


  春秋隱公八年宋公衞侯遇於犬丘經書垂也卷二十四十三
頁十行


  箋曰左傳作犬丘一清按注引經傳俱不誤箋說云
云于義何取


  稱曰靈都卷二十四十三頁二十行


  一清按後漢書章帝紀注引述征記作靈臺𨽻釋載
此文亦作臺都字誤也


[051-20b]
  記于堯妃卷二十四十四頁十一行


  一清按堯妃下落祠字即中山夫人祠也


  堯陵北山甫墓南二冢間伍貟祠卷二十四十四頁十二行


  一清按山甫上落仲字伍貟上落有字


  池澤之東北有陶墟卷二十四十四頁十八行


  一清按池御覽引此文作迤


  定陶西南陶丘舜也卷二十四十五頁四行


  箋曰舜一作亭一清按全祖望云非也舜下落所陶
[051-21a]
二字朱氏但見漢志注有陶丘亭之文故改舜字以
遷就之而不知其有脫文也


  田布殺其大夫公孫公孫以廩丘叛于趙卷二十四十五頁八行


  箋曰今竹書作田布殺其大夫公孫孫公孫孫以廩
丘叛于趙一清按索隱曰紀年齊宣公十五年立田
悼子悼子卒乃次立田和是為太公和田太公相齊
宣公宣公卒田會自廪丘叛于趙下公孫乃公孫會
也今朱氏引竹書作兩公孫孫殺者是人而叛者又
[051-21b]
即其人豈可通乎史記齊世家亦云宣公五十一年
卒田會反廪丘也


  春秋傳曰取晉羊角卷二十四十五頁十二行


  一清按傳曰下落烏餘二字


  天大雨卷二十四十五頁十二行


  箋曰天舊本作有一清按天字不誤


  今魯邑也卷二十四十五頁十四行


  一清按今字誤當作高魚二字


[051-22a]
  田單之功卷二十四十七頁三行


  一清按之功下落可立二字黄省曾本校增三國志
程仲德傳元有之


  枝瀆上承將渠卷二十四十七頁六行


  一清按當作故瀆枝字誤


  河水自泗口出為濟水濟水卷二十四十七頁十六行


  一清按河水注云四瀆津西側岸臨河有四瀆祠東
對四瀆口河水分泲亦曰泲水受河也濟水注云河
[051-22b]
水自四瀆口東北流而為清清即泲也泗口是四瀆
口之誤為當作會濟水二字重文宜衍


  即地理志曰如水矣卷二十四十八頁五行


  一清按曰當作之名勝志校改


  又屈其城南卷二十四十八頁十四行


  一清按又屈下落逕字


  都高邑卷二十四十八頁十五行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千乘郡有高苑縣邑字誤


[051-23a]
  故俗謂之東苑也卷二十四十八頁十六行


  一清按東下落高字


  其上源出盤陽卷二十四十九頁三行


  一清按上源二字當倒互漢書地理志濟南郡有般
陽縣應劭曰在般水之陽後魏地形志作盤陽


  旱則竭耗卷二十四十九頁五行


  一清按耗黄省曾本作涸


  時水西北至梁鄒城入于沛卷二十四十九頁七行


[051-23b]
  一清按沛當作泲


  汶水篇


  出草藥卷二十四十九頁十五行


  一清按草藥二字當倒互名勝志校改


  奉高縣漢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卷二十四二十頁十行


  一清按以奉下落太山之祀四字全祖望校增


  唯趺存焉卷二十四二十頁十六行


  一清按唯下落故字𨽻釋校補


[051-24a]
  又西南逕奉高縣故城而卷二十四二十一頁二行


  一清按而當作西


  出分水谿卷二十四二十一頁二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東南流逕□山東右天門下谿水卷二十四二十一頁三行


  一清按右當作合


  東南流逕龜陰之龜田山卷二十四二十一頁十四行


  一清按左傳齊人來歸鄆讙龜陰之田龜田二字當
[051-24b]
倒互


  又有石勒建武十三年卷二十四二十二頁四行


  箋曰後漢郊祀志云建武三十年羣臣上言宜封禪
泰山詔不許三十二年正月上讀河圖感動乃求元
封時封禪故事是年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辛邜封
泰山甲午禪于梁陰此云十三年乃三十年之誤也
一清按注明云石勒建武十三年朱氏以漢建武證
之以為當作三十年可哂甚矣但建武是石虎年號
[051-25a]
注云石勒誤耳


  又東南流逕南明堂下卷二十四二十二頁十行


  一清按下南字衍文


  降坐明常卷二十四二十二頁十一行


  一清按常當作堂


  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於汶水卷二十四二十二頁十六行


  一清按汶水漢書郊祀志作汶上


  非憂王實之無柱也卷二十四二十三頁四行


[051-25b]
  箋曰宋本作王室一清按當作正室何焯校改


  赤眉渠師樊崇所堡也卷二十四二十三頁七行


  一清按師當作帥


  山東巢父廟卷二十四二十三頁七行


  一清按山東下落有字名勝志校增


  陽虎據之以叛卷二十四二十四頁三行


  箋曰舊本作居之一清按據亦作据箋說非


  淄水又逕郕北卷二十四二十四頁十一行


[051-26a]
  一清按郕下落縣字續志濟北國成本國劉昭補注
曰左傳衞師入郕杜預曰東平剛父縣西南有郕鄉
剛父晉志作剛平


  縣北有曲水池亭卷二十四二十五頁二行


  一清按池字衍文左傳注校


  公會祀侯莒子于曲池卷二十四二十五頁三行


  一清按春秋經文有盟字今校補


  漢章帝元和三年東巡太山卷二十四二十五頁五行


[051-26b]
  一清按後漢書章帝紀是二年


  汶水又西逕汶陽縣故城北而注卷二十四二十五頁七行


  一清按而當作西


  洗水出焉卷二十四二十五頁九行


  箋曰謝兆申云洗當作洸克家云出焉當作注焉一
清按出字不誤洙水注云洸水出東平陽上承汶水
又云洗水又東南流注于洙水則洸水所注者洙水
也非汶水也


[051-27a]
  縣治鑄鄉故城卷二十四二十五頁十行


  箋曰宋本作冶鑄鄉一清按非也蛇丘縣治鑄鄉故
城豈可改治為冶乎


  地理志鄉故闡也卷二十四二十五頁十四行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泰山郡剛故闡鄉字誤


  俗又謂之關亭卷二十四二十五頁十七行


  一清按關亭當作闡亭


  非禮是也卷二十四二十六頁五行


[051-27b]
  一清按傳文曰非禮也此衍是字


  然是東去岡城四十里卷二十四二十六頁十五行


  一清按然是下落亭字


  又西南過平章縣南卷二十四二十六頁十七行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東平國有章縣落東字


  景帝中和六年卷二十四二十六頁十八行


  一清按和字衍文


  王莽之有鹽城也卷二十四二十六頁二十行


[051-28a]
  一清按城字衍文


  故在無鹽城東北五十里卷二十四二十七頁一行


  一清按城字當移在故字之下


  水出肥縣東城自源卷二十四二十七頁二行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泰山郡有肥成縣肥下落成字
城字衍文自源全祖望校改白原


  王莽之成富也卷二十四二十七頁六行


  箋曰舊本作城富一清按漢書地理志正作成字何
[051-28b]
舊本之足云


  應劭曰古厥也卷二十四二十七頁十七行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注引仲瑗云古厥國落國字


  東平王雲及后謁卷二十四二十八頁二行


  一清按后謁下有錯簡下文漢書石立宣帝起之表
也十字當移于此后謁下落曰字漢書之書當作世
全祖望校正


  古中都城卷二十四二十八頁八行


[051-29a]
  一清按城吳琯本作也


  東遂為澤渚卷二十四二十八頁十二行


  一清按遂當作逕


  汶水又西逕洽鄉城南地理志曰所謂無鹽有洽鄉者
卷二十四二十八頁十九行二十行


  一清按洽鄉當作郈鄉師古曰郈音后曰字衍文


  世祖叔母名良卷二十四二十九頁一行


  一清按母當作父即趙孝王也後漢書校


[051-29b]
  東平憲王倉卷二十四二十九頁六行


  一清按倉當作蒼後漢書校


  元和三年卷二十四二十九頁六行


  一清按三當作二後漢書章帝紀校


  一水西逕湏昌城南入浦卷二十四二十九頁九行


  一清按浦當作泲


  泗水篇


  皆為非也卷二十五一頁十三行


[051-30a]
  箋曰御覽引此注云皆為此也一清按道元以舜不
居泗上故以陶墟舜井之說為非矣


  預以木為曲狀卷二十五一頁十九行


  一清按狀全祖望校改洑


  時則謂之原泉祠卷二十五二頁三行


  一清按則孫潛校改人


  春秋襄公二十年季武子取卞卷二十五二頁四行


  一清按左傳是二十九年落九字


[051-30b]
  西南逕魯縣北卷二十五二頁十一行


  一清按逕當作過


  京相璠曰杜預並言卷二十五二頁十四行


  一清按曰下全祖望校增服䖍二字


  背洙泗牆卷二十五二頁十七行


  一清按閻若璩云正義引從征記泗牆二字作面泗
章懷後漢書注亦云


  冢記卷二十五三頁三行


[051-31a]
  一清按全祖望云當作冢墓記


  孔叢子曰卷二十五三頁八行


  一清按何焯云子字衍文後人所妄加黄省曾本無
子字義門之言良是


  石以磬制卷二十五五頁三行


  一清按以孔宏復曲阜志引此注文作似


  公山不狃帥費攻魯卷二十五五頁四行


  一清按費下落人字左傳校補


[051-31b]
  漢書秘之卷二十五五頁十行


  箋曰宋本作漢時一清按全祖望校改世


  池臺悉石也卷二十五六頁十四行


  一清按池字衍文御覽引此注云臺之基岸悉石也
今校正


  吾聞也卷二十五七頁一行


  一清按也當作之


  今城鄒山之陽卷二十五七頁十六行


[051-32a]
  一清按今城下落在字孫潛校增


  繹邑之所依為名也卷二十五七頁十九行


  一清按所依下落以字通鑑注校補


  永嘉中太尉郗鑒將鄉曲逃此山卷二十五八頁三行


  一清按通鑒注引此文永嘉上有晉字逃作保


  詩所謂保其鳬嶧者也卷二十五八頁七行


  一清按其經文是有字


  漷水又西逕至湖陸縣入于泗卷二十五八頁二十行


[051-32b]
  一清按逕字衍文


  齊田盻及宋人伐我東鄙卷二十五九頁五行


  一清按盻當作肸


  平陽東北有漆鄉漷今見有故城卷二十五九頁八行


  一清按漷當作郭


  洸水從北西來流注之卷二十五九頁十行


  一清按北西二字當倒互


  封將軍陳錯為槖侯卷二十五九頁十五行


[051-33a]
  箋曰史記漢書功臣表並作槀侯陳鍇為將從擊陳
豨有功舊本水經注亦作藁侯此注改作槖侯未知
何據豈酈君所見史漢別本有異乎一清按非也世
本史漢表俱作槀侯師古音公老翻而小司馬則以
為山陽之屬縣也山陽之屬縣曰槖臣瓚音之曰拓
酈在顔前想六朝時漢表元作槖字至唐始誤作藁
師古不能據地理志以正之朱氏乃云舊本水經注
作藁此注改作槖而且揶揄之曰豈酈君所見史漢
[051-33b]
別本有異乎一似舊本更屬他人之書而此注為酈
君所手定借曰異同要是後來傳寫翻刻之訛朱氏
寧亦知之否乎又史表是陳錯故索隱曰漢表作鍇
音揩三蒼云九江人名䥫曰鍇今云史漢表並作鍇
豈其然乎


  蓋洸洙相入受通稱矣卷二十五九頁十九行


  一清按相入下落互字


  菏水即沛水之所苞注以成湖澤也卷二十五十頁五行


[051-34a]
  一清按沛當作泲


  地理志曰故湖陸縣也卷二十五十頁十一行


  一清按前漢為湖陵續志云湖陸故湖陵章帝更名
此引班書不得曰故湖陸


  昔桓温北入也卷二十五十頁十四行


  一清按桓溫下落之字


  北枝水西出逕蕃縣北卷二十五十頁十七行


  一清按此文誤也當作北水枝出西逕蕃縣北


[051-34b]
  其水又溉於丘焉卷二十五十一頁五行


  箋曰於丘當作公丘一清按丘即公丘也單舉之以
見義耳


  縣故城在滕西北卷二十五十一頁六行


  一清按西北下落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九字名勝
志校補


  地理志曰其水西流注於沛卷二十五十一頁十四行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魯國蕃縣下云南梁水西至湖
[051-35a]
陵入沛渠此世本之誤沛當作泲下沛字俱當作泲


  故是水為吳王所掘非也卷二十五十二頁二行


  一清按故下落謂字


  止自泗川耳卷二十五十二頁三行


  一清按自當作是


  以今忖古知一延之之不通情理矣卷二十五十二頁六行


  一清按於文當作益知一字誤


  左泗水之濱卷二十五十二頁十一行


[051-35b]
  一清按左當作在


  晉解揚圍楚致命卷二十五十二頁十八行


  一清按圍楚二字當倒互言入楚圍以致命楚圍上
仍有脫字


  其有亂乎卷二十五十三頁五行


  一清按有左傳是在字


  又東逕山陽郡卷二十五十三頁十行


  一清按六字是注混作經


[051-36a]
  而立公子慿卷二十五十三頁十四行


  一清按慿左傳作馮


  殷帝沃丁之時時伊尹卒卷二十五十三頁十九行


  一清按時字重文宜衍


  逕卬城縣故城南卷二十五十四頁三行


  一清按逕上落又東二字卬城是郜城之誤


  王莽更名之曰郜城矣卷二十五十四頁四行


  一清按郜城字誤當作告成漢書地理志校


[051-36b]
  又東逕單父故城南卷二十五十四頁五行


  一清按單父下落縣字


  王莽更名斯縣為利善矣卷二十五十四頁九行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山陽郡單父縣莽曰利父師古
曰音善甫後人訛寫作利善也


  水上承□水卷二十五十四頁十行


  箋曰一作濰水下同一清按濰□古字通用詳濰水


[051-37a]
  又逕豐西潭卷二十五十四頁十四行


  一清按潭當作澤


  清水即泗水之別名也卷二十五十五頁七行


  一清按泗水當作泡水


  縣治故縣南垞上卷二十五十五頁二十行


  一清按故縣之縣黄省曾本作城


  故亭今有高廟卷二十五十六頁一行


  一清按高下落祖字


[051-37b]
  廟闕崩裭卷二十五十六頁二行


  一清按裭字誤刻當作禠


  山抗泗水上而盡石卷二十五十六頁八行


  一清按抗寰宇記引此文作枕而當作西西上二字
當倒互


  其所持天基二石卷二十五十六頁十四行


  一清按天基當作天竺


  今彭城南有項羽掠馬臺卷二十五十七頁五行


[051-38a]
  一清按掠當作凉


  推考書墓事近於此也卷二十五十七頁六行


  一清按墓事二字當倒互


  即陸賦所云卷二十五十八頁一行


  一清按此是陸機行思賦全祖望校補三字


  晉太原九年卷二十五十八頁二行


  一清按晉武帝建元太元原字誤也


  以利運漕者卷二十五十八頁四行


[051-38b]
  箋曰晉書以利漕運一清按者字衍文


  沂水流納注焉卷二十五十八頁七行


  一清按納字衍文


  王莽之閏儉卷二十五十八頁十行


  一清按閏儉下落矣字孫潛校增


  秦嘉東陽郡卷二十五十八頁十行


  一清按郡下落人字漢書高帝紀注校增詳本卷


  其上城中有司馬石苞卷二十五十八頁十三行


[051-39a]
  一清按司馬上落大字


  因相詢問卷二十五十八頁十八行


  箋曰風俗通云因相借問一清按黄省曾本作尋問


  王莽之樂亭也卷二十五十九頁二行


  一清按樂亭上落和字漢書地理志校增


  以即名之也卷二十五十九頁二行


  一清按以即二字當倒互


  泗水東南至下相縣故城東卷二十五十九頁六行


[051-39b]
  一清按至黄省曾本作逕


  更增修郭卷二十五十九頁十五行


  一清按郭當作廓


  泗水又東南逕淮陽城城北臨泗水卷二十五十九頁十九行


  箋曰一本無城字一清按非也下城北二字當倒互
於文是泗水又東南逕淮陽城北城臨泗水


  沂水篇


  東南左合桑預水卷二十五二十頁十四行


[051-40a]
  一清按東南下落流字


  出魯山卷二十五十頁十五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東南流注沂水水又東逕蓋縣故城南卷二十五二十頁十六行


  一清按上水字當作沂


  與沂水合卷二十五二十一頁二行


  一清按沂水上胡渭校增小字


  孟康曰縣故鄴邑今鄴亭是也卷二十五二十一頁三行


[051-40b]
  一清按兩鄴字漢志注俱作鄆今校改


  封城陽共王弟吉為東苑侯卷二十五二十一頁四行


  箋曰孫按史漢年表俱作東莞侯索隱曰屬瑯琊一
清按史漢表皆作子注云弟誤也下盧侯稀亦誤以
子為弟


  水出時密山莒地莒人歸共仲于魯及密而死是也卷二
十五二十一頁十六行


  一清按山下落春秋時三字莒地下落左氏傳三字
[051-41a]
方輿紀要引此文校增


  密水東南流逕東安城南卷二十五二十一頁十六行


  一清按密水上落時字下同


  又南東廬川水注之卷二十五二十二頁七行


  一清按南東二字當倒互廬川當作盧川


  右合䝉陰二水水出蒙陰山卷二十五二十二頁十二行


  一清按二字衍文水出䝉陰山當作䝉山之陰


  有洛水注之卷二十五二十三頁四行


[051-41b]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泰山郡南武陽縣冠石山治水
所出洛當作治下同


  有蒙祠卷二十五二十三頁七行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校衍䝉字


  洙水篇


  漢景帝中元五年封后兄信為侯國卷二十五二十五頁十一行


  一清按元字衍文后兄下落王字


  于汴城西西南泗水亂流卷二十五二十六頁一行


[051-42a]
  一清按西南全祖望校改而與


  洙水西北流逕孔里此卷二十五二十六頁三行


  一清按此當作北


  門又結石為水門卷二十五二十六頁五行


  一清按又黄省曾本作右


  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者卷二十五二十六頁八行


  一清按者下落也字


  洸水出東平卷二十五二十六頁十三行


[051-42b]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泰山郡有東平陽縣落陽字


  水首受洙卷二十五二十六頁十八行


  一清按洙下落水字


  洸水又東南流注于洙水又南至高平南入泗卷二十五二十
七頁三行四行


  一清按洙下當重一洙字高平下落縣字


  沭水篇


  左右峴水卷二十六一頁十二行


[051-43a]
  一清按右當作合通鑑注校


  水出東諸縣西箕山卷二十六一頁十六行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無東諸縣而諸縣別有東諸城
見濰水篇縣當作城


  如殖有罪卷二十六二頁二行


  一清按如殖下落死字孫潛校補


  城為之墜卷二十六二頁七行


  一清按墜當作隳許規切本作隓說文解字敗城阜
[051-43b]
曰隓徐鍇曰俗作隳非是今相承通俗用之


  璧帶飾以金銀卷二十六二頁十三行


  一清按璧當作壁


  水發三注山卷二十六二頁十八行


  一清按注當作柱方輿紀要校


  西南流逕辟城城南卷二十六二頁十九行


  一清按城字重文宜衍


  郎祝魯之音卷二十六三頁十三行


[051-44a]
  一清按郎當作即


  王莽更之祝其亭也卷二十六三頁十四行


  一清按更之下落曰字


  漢景帝八年封石綰為侯國卷二十六三頁十六行


  一清按史漢表傳皆是衞綰石字誤也又八年亦是
六年之誤見本篇


  沭水又南逕陵山西卷二十六三頁十七行


  一清按陵山上落建字方輿紀要云建陵山在海州
[051-44b]
沭陽縣西北百里與山東郯城縣接境山南北長而
東西狹上多陵漢因以名縣


  魏正元中齊王之鎮徐州也卷二十六三頁十八行


  一清按正元曹魏高貴郷公紀年此是拓䟦魏孝明
帝正光年中事也齊王即蕭寶夤魏書蕭寶夤傳云
神龜中出為都督徐南兖二州諸軍事車騎將軍徐
州刺史正光二年徵為車騎大將軍是也


  自流三十里卷二十六三頁十九行


[051-45a]
  一清按自下落戍字


  柤水而南卷二十六五頁七行


  一清按而當作西


  巨洋水篇


  王韶之以為巨□卷二十六五頁十二行


  一清按□當作蔑通鑑注校


  山導丹水有二源卷二十六五頁十八行


  一清按山導二字衍文全祖望校


[051-45b]
  西丹自穴山卷二十六五頁十九行


  一清按西丹下落水字穴山是凡山之誤


  出方山卷二十六五頁二十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丹水又東北逕望臺東卷二十六六頁五行


  一清按當作望海臺方輿紀要云望海臺在壽光縣
東北四十里相傳秦始皇所築下云巨洋水又東北
逕望海臺西東北流伏琛晏謨並以為平望亭是也


[051-46a]
  有一祀目之為冶泉祀卷二十六六頁九行


  一清按二祀字俱當作祠


  持節東州卷二十六六頁十三行


  一清按持節當作侍節齊乘校隋書麥䥫杖傳云陪
麾問罪亦其義也


  巨洋又東北逕委粟山東卷二十六七頁二行


  一清按巨洋下落水字


  東南逕逢山下祠西卷二十六七頁四行


[051-46b]
  一清按下字衍文漢書地理志校


  洋水又南東厯逢山下卷二十六七頁五行


  一清按南東二字當倒互


  麓三成卷二十六七頁五行


  一清按麓上落山字齊乘校補


  聞數十里卷二十六七頁八行


  一清按聞上落聲字方輿紀要校增


  地理志石膏山洋水是出也卷二十六七頁十二行


[051-47a]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臨朐縣石膏山洋水所出此落
所字是出二字當倒互


  巨洋又東北得邳泉口卷二十六七頁十三行


  一清按巨洋俱當作洋水落水字後並同蓋即齊乘
之所謂北洋矣


  左思齊都賦曰&KR1778嶺其左是也卷二十六七頁十九行


  一清按&KR1778嶺下落鎮字下引齊都賦牛嶺鎮其南


  王莽更之愈縣也卷二十六八頁四行


[051-47b]
  一清按愈漢書地理志作俞更之下落曰字


  臺西有方地卷二十六八頁五行


  一清按地名勝志作池


  渾側有一墳卷二十六八頁八行


  一清按渾當作墓


  漢武帝元朔三年卷二十六八頁十四行


  一清按三表作二


  又西北流而注于巨淀矣卷二十六八頁十五行


[051-48a]
  箋曰謝云當作注于巨洋一清按漢志云石膏山洋
水所出東北至廣饒入鉅定謝說非是


  巨洋水自湖東北流卷二十六八頁十七行


  一清按淄水注云巨淀縣東南則巨淀湖注落二字


  水出劇縣南有崩山卷二十六九頁一行


  一清按有當作角名勝志校改


  俗人以其山角卷二十六九頁二行


  一清按山角下落若崩二字名勝志校補


[051-48b]
  今曰狼水卷二十六九頁十三行


  一清按當作白狼水落白字


  今河南有尋也卷二十六十頁一行


  一清按也當作地


  皇甫謐曰衞也卷二十六十頁三行


  一清按也當作地


  夏相徙南丘卷二十六十頁四行


  一清按南丘當作帝丘


[051-49a]
  收斟灌尋二國之餘燼卷二十六十頁十一行


  一清按斟灌下落斟字


  以上推傳卷二十六十頁十五行


  一清按上當作土


  巨洋水東北逕望海臺西卷二十六十一頁一行


  一清按水下落又字孫潛校增


  淄水篇


  少為府小吏卷二十六十一頁二十行


[051-49b]
  一清按小吏當作小史下同


  岑山上有神象卷二十六十二頁一行


  一清按岑山二字當倒互


  東北流山爾雅出前左之文卷二十六十三頁十五行


  一清按山全祖望校改由


  又去萊差近卷二十六十三頁十八行


  一清按又上落緣陵二字


  其猶晉氏深翼居絳卷二十六十四頁九行


[051-50a]
  一清按居全祖望校改名


  虜其民寶居因郭以名之卷二十六十四頁十一行


  箋曰當作虜其民實居郭因以名之一清按春秋經
莊公六年齊人來歸衞俘孔氏正義曰釋例曰齊人
來歸衞寶公羊穀梁經傳及左氏傳皆同唯左氏經
獨言衞俘三家經傳有六其五皆言寶說文保從人
□省古寳保二字通用或轉寫作俘此即虜其民寶
之說事見孟子及戰國䇿蓋湣王虜燕之民寶以居
[051-50b]
臨淄之外郭齊民故稱之虜城民即旄倪寶即重器
朱氏改寶為實非也


  漢高六年卷二十六十四頁十二行


  一清按漢高下落帝字


  世謂之治嶺山卷二十六十五頁三行


  一清按治當作冶


  宜城修築卷二十六十五頁十二行


  一清按城當作試孫潛校改


[051-51a]
  其不可固城者在此卷二十六十五頁十四行


  一清按不孫潛校改水


  水出南山頂洞開望若門卷二十六十六頁八行


  一清按南山下名勝志重一山字若門下吳琯本有
焉字今校補


  狀同洪井卷二十六十六頁十一行


  一清按井當作河


  水北則長廡徧駕卷二十六十六頁十五行


[051-51b]
  箋曰舊本作偏駕一清按徧字較長


  陽水又東東逕陽城東南卷二十六十六頁十七行


  箋曰下東字疑衍一清按非也當移在陽城之上


  即謂城之東陽城卷二十六十六頁十九行


  一清按上城字衍文


  竭窮斯牲卷二十六十七頁七行


  一清按竭孫潛校改謁


  伏琛所未詳也卷二十六十八頁三行


[051-52a]
  一清按未黄省曾本作不


  侍其衡卷二十六十八頁四行


  箋曰三字未詳一清按巵林云玉海姓氏急就篇曰
侍其氏漢廣野君裔孫賜氏食其後有為武帝侍中
者合官與氏而稱焉漢有侍其元矩魏有侍其衡附
曰廣野君在高祖初至武帝時七十年安得遽至裔
孫而又曰後為侍中者何年寡而世多也伏滔青土
人物論稱後漢有侍其元矩與孫賓碩劉公山並敘
[051-52b]
正當魏武時又為齊人則元矩非即衡字耶


  女水東北流逕東平安縣故城南卷二十六十八頁十二行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甾川國東安平縣下云菟頭山
女水所出東北至臨淄入鉅定闞駰曰博陵有安平故
此加東平安二字當倒互


  然後更流注北楊水卷二十六十八頁十三行


  一清按楊當作陽


  博陵有平卷二十六十八頁十八行


[051-53a]
  一清按有下落安字漢志校補


  又逕安平城東卷二十六十八頁二十行


  一清按安平上落東字


  東北入淀卷二十六十八頁二十行


  一清按淀上落巨字


  葂頭山卷二十六十九頁一行


  一清按葂當作菟漢志校


  時水出齊城西南北二十五里卷二十六十九頁三行


[051-53b]
  一清按南字衍文通鑑注校


  即如水也卷二十六十九頁三行


  箋曰孫云如水當作耏水一清按如水本漢志別作
耏水瓠子水注云時即耏水也音而即地理志之如水
矣彼入泲而此入淄逕流雖異而名稱是同正不當
改如作耏也


  故謂之愚公故山水有石梁卷二十六十九頁九行


  一清按下故字衍文


[051-54a]
  亦謂為石梁水卷二十六十九頁十行


  一清按亦謂下落之字


  本渠也卷二十六十九頁十五行


  一清按左傳昭公十一年楚申無宇曰齊渠丘實殺
無知杜預注曰渠丘今西安也齊大夫雍廩邑落丘


  世謂寒泉也卷二十六十九頁二十行


  一清按世謂下落之字


[051-54b]
  張逸問贊云卷二十六二十一頁一行


  一清按問下落書字何焯校增


  然棘下又是齊城内地名卷二十六二十一頁五行


  一清按齊當作魯何焯校改


  雖異名于見卷二十六二十一頁八行


  一清按于當作兩


  臺西有石杜碑卷二十六二十一頁二十行


  箋曰一作石柱碑一清按非也𨽻釋載此文作石社
[051-55a]


  葵丘不在齊也卷二十六二十二頁五行


  一清按葵丘上落明字名勝志校增


  以𤓰時而往還之期卷二十六二十二頁七行


  一清按而當作為


  故今無寵之姝卷二十六二十二頁八行


  一清按妹當作妹左傳校


  因無知之絀卷二十六二十二頁九行


[051-55b]
  箋曰絀當作出一清按左傳云僖公之母弟曰夷仲
年生公孫無知有寵于僖公衣服禮秩如適襄公絀
之絀字本經傳不可妄改也


  時水西左迤為潭卷二十六二十二頁十五行


  一清按下云又西北流注于時此不得云時水也當
是余水之誤


  澠水又西逕樂安南博昌縣故城南卷二十六二十二頁十九行


  一清按上南字衍文


[051-56a]
  在齊西北四十里卷二十六二十三頁二行


  一清按在齊下落城字


  又東北至皮丘沈卷二十六二十三頁十八行


  一清按沈當作坈如馬常坈之坈下同


  汶水篇


  趙烈侯卷二十六二十四頁五行


  一清按何焯云據竹書紀年趙烈侯在未命侯以前
當依今本作子


[051-56b]
  史記所謂齊威王越趙侵伐我長城者卷二十六二十四頁六行


  一清按史記田齊世家云威王九年趙人歸我長城
六國表云威王十一年趙取我長城又趙成侯七年
侵齊至長城越黄省曾本作曰音近致訛伐我二字
當倒互


  汶水自縣東北逕峿城北卷二十六二十四頁九行


  一清按沈炳㢲云郚諸本誤作峿春秋莊公元年齊
遷紀郚杜預曰郚在朱虚縣東南說文郚東海縣故
[051-57a]
紀侯之邑漢書地理志東海郡有郚鄉縣續志無之
蓋東京廢省而劉昭補注朱虚下引左傳杜注皆作
郚無从山作峿者是葢因上峿山而訛以為縣名也


  朱虚縣東四十里有峿亭城卷二十六二十四頁十行


  一清按亭城二字當倒互峿當从阝作郚


  亭在丘城東北十里非城也卷二十六二十四頁十七行


  一清按丘城上落渠字下城字衍


  又東北入于縣卷二十六二十四頁十九行


[051-57b]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瑯琊郡朱虚縣下云泰山汶水
所出東至安丘入維縣字誤


  濰水篇


  濰水出瑯琊箕縣卷二十六二十五頁五行


  一清按元和志濰水在密州莒縣東北八十里濰水
所出注云濰水導源濰山箕縣下落濰山二字


  城即秦王之所築也卷二十六二十五頁八行


  一清按王當作皇下同


[051-58a]
  謂瑯琊臺卷二十六二十五頁九行


  一清按謂下落之字


  乃徙黔首二萬户于瑯琊山下卷二十六二十五頁十一行


  一清按二當作三史記校


  高五里卷二十六二十五頁十二行


  一清按高當作廣


  淵主靈焉卷二十六二十五頁十三行


  一清按主天中記引此文作至


[051-58b]
  東南流析泉縣東卷二十六二十五頁十九行


  一清按流下落逕字


  晏謨並明濰水為扶淇之水卷二十六二十六頁十三行


  一清按晏謨下落伏琛二字


  王莽之合丘也卷二十六二十六頁十七行


  一清按合當作令漢書地理志校


  亦曰障日山卷二十六二十八頁九行


  一清按障日山下落山勢高峻隔絶陽曦即此山也
[051-59a]
十二字名勝志引此文校補


  東北逕高密故城南卷二十六二十八頁十五行


  一清按高密下落縣字


  宣帝平始元年卷二十六二十八頁二十行


  一清按平始當作本始


  水西有鴈阜卷二卞六二十九頁四行


  一清按寰宇記引高士傳曰鄭元葬于劇東後以墓
壞歸葬礪阜在高密縣西北五十里鴈字誤也


[051-59b]
  地理志曰有三石山祠卷二十六二十九頁十三行


  一清按三石山當作三戸山今本漢志亦誤作石字
方輿紀要山東平度州三固山一名三户山漢書郊
祀志宣帝信方士言祠太室山于即墨三戸山于下
密即此山也


  余按應劭卷二十六二十九頁十四行


  一清按應劭下落曰字


  又東九逕都昌縣東卷二十六二十九頁十六行


[051-60a]
  一清按逕當作過


  膠水篇


  又逕扶縣故城西卷二十六三十頁十行


  一清按扶漢書地理志作邞


  春秋僖公九年卷二十六三十頁十三行


  一清按經傳是二十九年落二十字


  王莽之柣國也卷二十六三十頁十七行


  箋曰宋本作秩國一清按非也漢書地理志琅邪郡
[051-60b]
柜縣莽曰祓同祓師古曰音廢


  又東北逕晏伏所謂黔陬城西四十里有膠水者也卷二
十六三十頁十九行


  一清按四十里有膠水者也八字重文宜衍


  今膠水北逕晏伏所謂西黔陬城東高密郡側有黔陬
卷二十六三十一頁二行


  一清按今字當移在高密郡側之上


  縣王莽更名之曰原亭也卷二十六三十一頁六行


[051-61a]
  一清按縣下落故字曰字衍文


  故萊夷邑也卷二十六三十一頁六行


  一清按萊夷下落維字漢志校補


  膠水又北逕膠陽東卷二十六三十一頁九行


  一清按膠陽下落縣字


  又東北逕左會一水卷二十六三十一頁十一行


  一清按逕當作流


  縣故王莽更之東萊亭也卷二十六三十一頁二十行


[051-61b]
  一清按更下落名字


  所謂之溟海者也卷二十六三十二頁五行


  一清按之字衍文






  水經注箋刋誤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