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60 水經注釋-清-趙一清 (master)


[008-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釋卷八


  仁和趙一清撰


  濟水二


  濟水又東至乗氏縣西分為二


  春秋左𫝊僖公三十一年分曺地東傅於濟濟水自
是東北流出鉅澤


  其一水東南流其一水從縣東北流入鉅野澤


[008-1b]
  南為菏水北為濟瀆逕乗氏縣與濮渠合


  北濟自濟陽縣北東北逕煮棗城南郡國志曰冤朐
縣有煮棗城即此也漢髙祖十二年封革朱為侯國
北濟又東北逕冤胊縣故城北又東北逕吕都縣故
城南王莽更名之曰祁都也又東北逕定陶縣故城
北漢景帝以濟水出其北東流中六年分梁於定陶
置濟隂郡一清按濟隂郡當作濟隂國考漢書諸侯王表景帝以中六年封梁孝王子不識為
濟隂王始有濟隂之稱故地理志云濟隂郡故梁景帝六年别為濟隂國不識立二年而薨無後則是國
[008-2a]
已除矣其時或仍屬于梁或立為郡志不之詳也又云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是又為王國矣其時以
封皇子囂後徙王楚迨元帝永光八年徙皇子山陽王康為定陶王是為共王王子欣即哀帝既入繼大
統立楚思王子景為定陶王奉共王後二年徙景王信都如淳曰不復為定陶王立後者哀帝自以已為
後故哀帝崩無後徴立中山孝王之子衎為帝是為平帝其時王莽擅權與傅丁為仇之際定陶國之廢
必在斯時故續志云濟隂郡治定陶劉昭補註惟以郡故梁景帝分置為言而其顛末亦不暇詳也獨怪
班固既詳建國之始乃遺立郡之由不幾犯張冠李戴方鑿圓枘之誚也道元亦因仍書之誤矣

一清按為字疑誤濟而定名也又東北與濮水㑹上承濟
水於封丘縣即地理志所謂濮渠水首受濟者也闞
[008-2b]
駰曰首受别濟即北濟也其故瀆自濟東北流左迤
為髙梁陂方三里濮水又東逕匡城北孔子去衛適
陳遇難於匡者也又東北左㑹别濮水受河於酸棗
縣故杜預云濮水出酸棗縣首受河竹書紀年曰魏
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風河水溢酸棗郛漢世塞
之故班固云文堙酸棗也今無水其故瀆東北逕南
北二棣城間左𫝊襄公五年楚子囊伐陳公㑹于城
棣以救之者也濮渠又東北逕酸棗縣故城南韓國
[008-3a]
矣圏稱曰昔天子建國名都或以令名或以山林故
豫章以樹氏郡酸棗以棘名邦故曰酸棗也漢官儀
曰舊河堤謁者居之城西有韓王望氣臺孫子荆故
䑓賦叙曰酸棗寺門外夾道左右有兩故臺訪之國
老云韓王聽訟觀臺髙一十仭雖樓榭冺滅然廣基
似於山岳召公大賢猶舎甘棠區區小國而臺觀隆
崇驕盈於世以鍳来今故作賦曰薎丘陵之邐迤亞
五嶽之嵯峨言壮觀也城北韓之市地也聶政為濮
[008-3b]
陽嚴仲子刺韓相侠累遂皮面而死其姊哭之於此
城内有後漢酸棗令劉孟陽碑一清按孟陽名熊見趙眀誠金石録䟦尾
濮水北稱成陂一清按此䖏有脱誤陂方五里號曰同池陂又
東逕胙亭東注故胙國也富辰所謂邢茅胙祭周公
之𦙍也濮渠又東北逕燕城南故南燕姞姓之國也
有北燕故以南氏縣東為陽清湖陂南北五里東西
三十里亦曰燕城湖逕桃城南即戰國䇿所謂酸棗
虚桃者也漢髙帝十二年封劉㐮為侯國全氏曰孫汝澄云劉
[008-4a]
㐮所封之桃在信都道元于濁漳水篇已證之誤複于此而東注于濮俗謂之朝

平溝濮渠又東北又與酸水故瀆㑹酸瀆首受河於
酸棗縣東逕酸棗城北延津南謂之酸水竹書紀年
曰秦蘓胡率師伐鄭韓㐮敗秦蘓胡于酸水者也酸
瀆水又東北逕燕城北又東逕&KR0632臺城南又東南逕
瓦亭南春秋定公八年公㑹晉師于瓦魯尚執羔自
是㑹始也又東南㑹于濮世謂之百尺溝濮渠之側
有漆城竹書紀年梁恵成王十六年邯鄲伐衛取漆
[008-4b]
富邱城之者也或亦謂之□濮亭春秋寗武子與衛
人盟于宛濮杜預曰長垣西南近濮水也京相璠曰
衛地也似非關究而不知其所竹書紀年梁恵成王
五年公子景賈率師伐鄭韓眀戰于陽我師敗逋澤
北有壇陵亭亦或謂之大陵城非所究也又有桂城
竹書紀年梁恵成王十七年齊田期伐我東鄙戰于
桂陽我師敗逋亦曰桂陵案史記齊威王使田忌撃
魏敗之桂陵齊於是彊自稱為王以令天下濮渠又
[008-5a]
東逕蒲城北故衛之蒲邑孔子將之衛子路出迎於
蒲者也韓子曰魯以仲夏起長溝子路為蒲宰以私
粟饋衆孔子使子貢毁其器焉余案家語言仲由為
蒲宰脩溝瀆與之簞食瓢飲夫子令賜止之無魯字
全氏曰韓非子本言子路為郈宰故屬之魯道元既誤引而又贅辨之不然是俗本誤郈為蒲也
入其境三稱其善身為大夫終死衛難濮渠又東逕
韋城南即白馬縣之韋鄉也史遷記曰夏伯豕韋之
故國矣城西出而不方城中有六大井皆隧道下俗
[008-5b]
謂之江井也有馳道自城屬于長垣濮渠東絶馳道
東逕長垣故城北衛地也故首垣矣秦更從今名王
莽改為長固縣陳留風俗𫝊曰縣有防垣故縣氏之
孝安帝以建光元年封元舅宋俊為侯國縣有祭城
濮渠逕其北鄭大夫祭仲之邑也杜預曰陳留長垣
縣東北有祭城者也圏稱又言長垣縣有羅亭故長
□縣也漢封後將軍常恵為侯國地理志曰王莽更
長羅為恵澤後漢省并長垣有長羅澤即呉季英牧
[008-6a]
猪處也又有長羅罡蘧伯玉罡陳留風俗𫝊曰長垣
縣有蘧伯鄉一名新鄉有蘧亭伯玉祠伯玉冢曹大
家東征賦曰到長垣之境界兮察農野之居民覩蒲
城之丘墟兮生荆棘之蓁蓁蘧氏在城之東南兮民
亦饗其丘墳唯令徳之不朽兮身既沒而名存昔呉
季札聘上國至衛觀典府賔亭父疇以衛多君子也
朱氏謀㙔箋曰左𫝊云延陵季子去鄭適衛説蘧伯玉史狗史鰌公子荆公子發公子朝此云觀典府賔
亭父疇未詳濮渠又東分為二瀆北濮出焉濮渠又東逕

[008-6b]
須城北衛詩云思須與曹也毛云須衛邑矣鄭云自
衛而東逕邑故思濮渠又北逕㐮丘亭南竹書紀年
曰㐮王七年韓眀率師伐㐮丘九年楚庶章率師来
㑹我次于㐮丘者也濮水又東逕濮陽縣故城南昔
師延為紂作靡靡之樂武王代紂師延東走自投濮
水而死矣後衛靈公將之晉而設舎于濮水之上夜
聞新聲召師滑受之於是水也濮水又東逕泲隂離
狐縣故城南王莽之所謂瑞狐也郡國志曰故屬東
[008-7a]
郡濮水又東逕葭宻縣故城北竹書紀年元公三年
魯季孫㑹晉幽公於楚丘取葭宻遂城之一清按此文本作幽
王十三年魯季孫㑹晋文公于楚丘即葭宻遂城之朱謀㙔箋云幽王舊本作幽公十三年宋本無十字
今本竹書紀年周考王十四年魯季孫㑹晉幽公于楚丘無即葭宻遂城之六字寰宇記曺州乗氏縣下
云竹書紀年幽公十三年季孫㑹晉文公于楚取葭宻遂成之則知古本竹書如是然而有大可疑者史
記六國年表周考王元年嵗辛丑十四年甲寅當魯元公嘉之二年晉幽公桞之十年而魯世家注徐廣
曰皇甫謐云元公元年辛亥終辛未得二十一年與世表參校差二嵗此云三年又差一嵗濮水

又東北逕鹿城南郡國志曰濟隂乗氏縣有鹿城鄉
[008-7b]
春秋僖公二十一年盟于鹿上京杜並謂此亭也濮
水又東與句瀆㑹首受濮水枝渠於句陽縣東南逕
句陽縣故城南春秋之穀邱也左𫝊以為句瀆之丘
矣縣處其陽故縣氏焉又東入乗氏縣左㑹濮水與
濟同入鉅野故地理志曰濮水自濮陽南入鉅野一清
按此是應劭説非班固元文亦經所謂濟水自乗氏縣兩分東北

入於鉅野也濟水故瀆又北右合洪水水上承鉅野
薛訓渚歴澤西北又北逕闞鄉城西春秋桓公十有
[008-8a]
一年經書公㑹宋公于闞郡國志曰東平陸有闞亭
皇覧曰蚩尤冢在東郡夀張縣闞鄉城中冢髙七尺
常十月祠之有赤氣出如絳民名為蚩尤旗十三州
志曰夀張有蚩尤祠漢志東郡夀良縣蚩尤祠西北泲上也又北與濟
瀆合自渚迄于北口一百二十里名曰洪水桓温以
太和四年率衆北入掘渠通濟至義熈十三年劉武
帝西入長安又廣其功自洪口已上又謂之桓公瀆
濟自是北注也春秋莊公十八年經書夏公追戎於
[008-8b]
濟西京相璠曰濟水自鉅野至濟北是也


  又東北過夀張縣西界安民亭南汶水從東北來注之
濟水又北汶水注之戴延之所謂清口也郭縁生述
征記曰清河首受洪水北流入濟或謂清即濟也禹
貢濟東北㑹于汶今枯渠注巨澤巨濟北則清口清
水與汶㑹也李欽曰汶水出太山萊蕪縣西南入濟
是也濟水又北逕梁山東袁宏北征賦曰背梁山截
汶波即此處也劉澄之引是山以證梁父為不近情
[008-9a]
矣山之西南有吕仲悌墓河東岸有石橋橋本當河
河移故側岸也古老言此橋東海吕母起兵所造也
山北三里有吕母宅宅東三里即濟水濟水又北逕
須胊城西城臨側濟水故須朐國風姓也春秋僖公
二十一年子魚曰朱氏諱㙔箋曰此三字宜刪一清按三字是酈氏誤引𫝊文
宿須胊顓㬰風姓也實司太皥與有濟之祀杜預曰
須朐在須昌縣西北非也地理志曰夀張縣西北有
朐城者是也濟水西有安民亭亭北對安民山東臨
[008-9b]
濟水水東即無鹽縣界也山西有冀州刺史王紛碑
漢中平四年立趙氏眀誠金石録䟦尾曰冀州刺史王純碑延熹四年立桑欽水經云濟
水逕須句城西酈道元注濟水西安民山山西有冀州刺史王紛碑漢中平四年立按地理須句即今中
都縣此碑在中都又其官與姓氏皆合疑其是也然以純為紛以延熹為中平則疑水經之誤葉氏奕苞
續金石録曰漢冀州刺史王純碑云君諱純字伯敦年五十九延熹四年八月廿八日甲寅隕殂五年十
一月十八日丙申葬而立此碑也按水經王紛碑立于中平四年去延熹已二十餘年或别有王紛非王
純也且𨽻書純紛二字絶不類而此碑純字完好更無殘泐若趙氏所云乃好竒之過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闕如也濟水又北逕微鄉東春秋荘公二十八年經書

[008-10a]
冬築郿京相璠曰公羊𫝊謂之微在東平夀張縣西
北三十里有故微鄉魯邑也杜預曰有微子冢濟水
又北分為二水其枝津西北出焉謂之馬頰水者也


  又北過須昌縣西


  京相璠曰須朐一國二城兩名盖遷都須昌胊是其
本秦以為縣漢髙帝十一年封趙衍為侯國濟水於
縣趙溝水注之濟水又北逕魚山東左合馬頰水水
首受濟西北流歴安民山北又西流趙溝出焉東北
[008-10b]
注于濟馬頰水又逕桃城東春秋桓公十年經書公
㑹衛侯于桃丘衛地也杜預曰濟北東阿縣東南有
桃城即桃丘矣馬頰水又東北流逕魚山南山即吾
山也漢武帝瓠子歌所謂吾山平者也山之上有桞
舒城魏東阿王曺子建毎登之有終焉之志及其終
也葬山西西去東阿城四十里其水又東注于濟謂
之馬頰口也濟水自魚山北逕清亭東春秋隠公四
年公及宋公遇于清者也京相璠曰今濟北東阿東
[008-11a]
北四十里有故清亭即春秋所謂清者也是下濟水
通得清之目焉亦水色清深用兼厥稱矣是故燕王
曰吾聞齊有清濟濁河以為固即此水也


  又北過榖城縣西


  濟水側岸有尹卯壘南去魚山四十餘里是榖城縣
界故春秋之小榖城也齊桓公以魯莊公二十三年
城之邑管仲焉城内有夷吾井魏土地記曰縣有榖
城山山出文石陽榖之地春秋齊侯宋公㑹于陽榖
[008-11b]
者也縣有黄山臺黄石公與張子房期䖏也又有狼
水出東南大檻山狼溪西北逕榖城西又北有西流
泉出城東近山西北逕榖城北西注狼水以其流西
故即名焉趙秉文滏水集䨇溪記東平黄山之下曰浪溪酈道元水經注所謂狼溪者是也狼
浪同聲因以名之浪溪東二十里而近有佛屋溪源于此築堰滙水為溪溪廣百畆上納天光下侵山根
中植亭舘蒔以花竹命之曰雲溪一清按雲溪似即注中所謂西流泉也又西北入清水

城西北三里有項王羽之冢半許毁壊石碣尚存題
云項王之墓皇覽云冢去縣十五里謬也今彭城榖
[008-12a]
陽城西南又有項羽冢非也余按史遷記魯為楚守
漢王示羽首魯乃降遂以魯公禮葬羽於穀城寜得
言彼也濟水又北逕周首亭西春秋文公十有一年
左丘眀云㐮公二年王子成父獲長狄僑如弟榮如
埋其首於周首之北門即是邑也今世謂之盧子城
濟北郡治也京相璠曰今濟北所治盧子地故齊周
首邑也


  又北過臨邑縣東


[008-12b]
  地理志曰縣有濟水祠也王莽之穀城亭也水有石
門以石為之故濟水之門也春秋隠公三年齊鄭㑹
于石門鄭東僨濟即於此也京相璠曰石門齊地今
濟北盧縣故城西南六十里有故石門去水三百歩
盖水瀆流移故側岸也濟水又北逕平隂城西春秋
㐮公十八年晉侯沈玉濟河㑹于魯濟尋溴梁之盟
同伐齊齊侯禦諸平隂者也杜預曰城在盧縣故城
東北非也京相璠曰平隂齊地也在濟北盧縣故城
[008-13a]
西南十里平隂城南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河道所
由名防門去平隂三里齊侯塹防門即此也其水引
濟故瀆尚存今防門北有光里齊人言廣音與光同
全氏曰八字注中注即春秋所謂守之廣里者也何氏曰杜氏以為防門之
塹其廣一里耳善長則以廣為里名全氏曰杜説是也酈以聲音之變為證非矣又云巫山

在平隂東北昔齊侯登望晉軍畏衆而歸師曠邢伯
聞烏烏之聲知齊師潛遯人物咸淪地理昭著賢於
杜氏東北之證矣今巫山之上有石室耆老言郭巨
[008-13b]
葬母處世謂之孝子堂濟水右迤為湄湖方四十餘
里濟水又東北逕垣苖城西故洛當城也伏韜北征
記曰濟水又與清河合流至洛當者也宋武帝西征
長安令垣遵鎮此故俗人有垣苖之稱一清按垣遵垣苖伯仲並
為劉武帝叅軍從征長安豈可兄鎮此城弟襲其號乎其一城亦未必二人居守而城有垣苖之稱則垣
遵為誤引也又按通鑑宋紀孝武大眀三年以義陽太守垣閬為兖州刺史閬遵之子也胡三省注曰垣
遵即垣苖也武帝西征長安使遵守洛當城城據河濟之㑹人謂之垣苖城此是全襲酈注之誤忘却晋
書安帝義熈五年劉裕伐慕容超超尚書畧陽垣遵及弟京兆太守垣苖踰城來降之文遵乃苖之兄
[008-14a]
不審梅磵何以失撿乃爾河水自四瀆口東北流而為清魏土地

記曰盟津河别流十里與清水合亂流而東逕洛當
城北黒白異流涇渭殊别而東流注也


  又東北過盧縣北


  濟水東北與湄溝合水上承湄湖北流注濟爾雅曰
水草交曰湄通谷者㣲犍為舎人曰水中有草木交
合也郭景純曰㣲水邉通谷也釋名湄眉也臨水如
眉臨目也一清按魏書慕容白曜𫝊作麋溝即湄溝矣音同通用濟水又逕盧
[008-14b]
縣故城北濟北郡治也漢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置
盖以濟水在北故也濟水又逕什城北城際水湄故
邸閣也祝阿人孫什將家居之以避時難因謂之什
城焉濟水又東北與中川水合水東南出山荏縣之
分水嶺溪一源兩分泉流半解亦謂之分流交半水
南出太山入汶半水出山荏縣西北流逕東太原郡
南郡治山荏西北與賔溪谷水合水出南格馬山賔
溪谷北逕盧縣故城北陳敦戍南西北流與中川水
[008-15a]
合謂之格馬口其水又北逕盧縣故城東而北流入
濟俗謂之為沙溝水濟水又東北右㑹玉水水導源
太山朗公谷舊名琨瑞溪有沙門竺僧朗少事佛圗
澄碩學淵通尤眀氣緯隠于此谷因謂之朗公谷故
車頻秦書云苻堅時沙門竺僧朗嘗從隠士張巨和
逰巨和嘗穴居而朗居琨瑞山大起殿舎連樓纍閣
雖素飾不同並以静外致稱即此谷也水亦謂之琨
瑞水也其水西北流逕玉符山又曰玉水又西北逕
[008-15b]
獵山東又西北枕祝阿縣故城東野井亭西春秋昭
公二十五年經書齊侯唁公于野井是也春秋㐮公
十九年諸侯盟于祝柯左𫝊所謂督陽者也漢興改
之曰阿矣漢髙帝十一年封髙邑為侯國王莽之安
成者也故俗謂是水為祝阿澗水北流注于濟建武
五年耿弇東擊張歩從朝陽橋濟渡兵一清按後漢書耿弇𫝊東
從朝陽橋河以度章懐註云朝城在濟水此有漯河酈氏以濟渡連稱詞義乖舛即是處也

濟水又東北濼水出焉濼水出歴城縣故城西南泉
[008-16a]
源上奮水涌若輪春秋桓公十八年公㑹齊侯于濼
是也俗謂之為娥姜水也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廟故
也城南對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謂之舜井抑
亦茅山禹井之比矣書舜耕歴山亦云在此所未詳
也其水北為大眀湖西即大眀寺寺東北兩面側湖
此水便成浄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負日俯仰
目對魚鳥極水木眀瑟可謂濠梁之性物我無違矣
湖水引瀆東入西郭東至歴城西而側城北注湖水
[008-16b]
上承東城歴祠下泉源競發其水北流逕歴城東又
北引水為流杯池州僚賔燕公私多萃其上分為二
水右水北出左水西經歴城北西北為陂謂之厯水
與濼水枝津合水首受歴水於歴城東東北逕東城
西而北出郭又北注濼水又北聽水出焉濼水又北
流注于濟謂之濼口也濟水又東北逕華不注山單
椒秀澤不連邱陵以自髙虎牙桀立孤峰特㧞以刺
天青崖翠發望同㸃黛山下有華泉故京相璠春秋
[008-17a]
土地名曰華泉華不注山下泉水也春秋左𫝊成公
二年齊頃公與晉郤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
華不注逄丑父與公易位将及華泉驂絓於木而止
丑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齊侯以免韓厥獻丑父卻
子將戮之呼曰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
將為戮矣卻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赦之以勸事君者乃免之即華水也北絶聼瀆二十
里注于濟


[008-17b]
  又東北過臺縣北


  巨合水南出鷄山西北北逕巨合故城西耿弇之討
張歩也守巨里即此城也三面有城西有深坑坑西
即弇所營也與費邑戰斬邑于此巨合水又北合關
盧水關盧水導源馬耳山北逕博亭城西西北流至
平陵城與武原水合水出譚城南平澤中世謂之武
原泉北逕譚城東俗謂之古城也又北逕東平陵縣
故城西故陵城也後乃加平譚國也齊桓之出過譚
[008-18a]
譚不禮焉魯荘公九年即位又不朝十年滅之城東
門外有樂安任照先碑一清按名勝志引此注云城東有漢相劉衡碑又有樂安
任照先碑今本無劉衡碑之目盖有脫失矣濟南郡治也漢文帝十六年

置為王國景帝二年為郡王莽更名樂安其水又北
逕巨合城東漢武帝以封城陽頃王子劉發于為侯
沈氏曰史漢表俱無于字又按漢表云平原索隠亦云皆為誤也後漢書章懐註云巨里聚一名巨
合城在齊州全節縣東南全節唐改即漢東平陵也其水合關盧水西出注巨

合水西北逕臺縣故城南漢髙帝六年封東郡尉戴
[008-18b]
野為侯國王莽之臺治也一清按髙祖功臣表臺定侯戴野日知録漢書濟南
郡之縣十四一曰東平陵二曰鄒平三曰臺四曰梁鄒後漢書濟南郡十城其一曰東平陵其四曰臺其
七曰梁鄒其八曰鄒平後人讀漢書誤從鄒字絶句因以鄒為一縣平臺為一縣齊乗遂謂漢濟南郡後
漢改為鄒平又以臺平臺為二縣此不得其句讀而妄為之説也漢志常山郡有平臺縣是史子叔封邑
亭林之說是也其水西北流白野泉水注之水出臺城西南

白野泉北逕留山西北流而右注巨合水又北聼水
注之水上承濼水東流北屈又東北流注于巨合水
亂流又北入于濟濟水又東北合芹溝水水出臺縣
[008-19a]
故城東南西北流逕臺城東又西北入于濟水


  又東北過菅縣南


  濟水東逕菅縣故城南漢景帝二年封齊悼恵王子
罷軍為侯國全氏曰于欽云菅史漢表皆誤作管故索隠以為滎陽又表是文帝四年封
右納百脈水百脈水出土鼓縣故城西水源方百歩
百泉俱出故謂之百脈水其水西北流逕陽丘縣故
城中漢孝景帝四年以封齊悼恵王子劉安為陽丘
一清按漢表楊丘侯安以文帝四年封而史表無之史表有瓜丘侯寜國索隠曰縣在魏郡地理志
[008-19b]
魏郡無瓜丘則斥邱之誤也漢表云氏丘侯寗國氏丘亦斥丘之譌又按氏丘侯封十一年而薨十五年
侯偃嗣十年為景帝三年反誅楊丘侯封十二年而薨十六年侯偃嗣十一年為景帝四年坐出國界耐
為司㓂嗣侯名為偃其封薨與嗣搃差一年一似氏丘之即楊丘者未知史表脫一人也抑漢表多一人
世謂之章丘城非也城南有女即山山上有神祠

俗謂之女即祠左右民祀焉其水西北出城北逕黄
巾固盖賊所屯故固得名焉百脈水又東北流注于
濟濟水東又有楊渚溝水水出逄陵故城西南二十
里逕土鼔城東又西北逕章丘城東又北逕寗戚城
[008-20a]
西北流注于濟水也


  又東過梁鄒縣北


  隴水南出長城中北流至般陽縣故城西南與般水
㑹水出縣東南龍山俗亦謂之為左阜水西北逕其
城南王莽之濟南亭也應劭曰縣在般水之陽縣資
名焉其水又南屈西入隴水北逕其縣西北流至萌
水口萌水出西南甲山東北逕萌山西東北入于隴
隴水又西北至梁鄒東南與魚子溝水合水南出長
[008-20b]
白山東桞泉口山即陳仲子夫妻之所隠也孟子曰
仲子齊國之世家兄戴禄萬鍾仲子非而不食避兄
離母家于於陵即此䖏也其水又逕於陵縣故城西
王莽之于陸也世祖建武十五年更封則鄉侯侯覇
為侯國一清按後漢書侯覇𫝊建武十三年薨帝親自臨弔下詔追封謚則鄉哀侯何縁有十五
年更封之事本傳又云子昱嗣昱後徙封於陵侯是覇之子非覇也善長誤矣其水北流注

于隴水隴水即古袁水也故京相璠曰濟南梁鄒縣
有袁水者也隴水又西北逕梁鄒縣故城南又北屈
[008-21a]
逕其城西漢髙祖六年封武虎為侯國一清按史表作武儒此從
漢表其水北注濟其城之東北又有時水西北注焉


  又東北過臨濟縣南


  縣故狄邑也王莽更名利居漢記安帝永初二年改
從今名以臨濟故地理風俗記云古樂安太守治晏
謨齊記曰有南北二城隔濟水南城即被陽縣之故
城也北枕濟水地理志曰侯國也如淳曰音罷軍之
罷也一清按漢志注如淳曰一作疲史表作披索隠曰蕭該披音皮劉氏音皮彼反史記建
[008-21b]
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曰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齊孝
王子敬侯劉燕之國也今渤海僑郡治濟水又東北
迤為淵渚謂之平州坈濕沃縣側有平安故城俗謂
之㑹城非也一清按漯水注云伏琛曰千乗城在齊城西北一百五十里隔㑹水即漯水之
别名故漯沃縣側之城俗謂之㑹城也以此按地理志千乗郡有平安縣

侯國也全氏曰地理志有此語而侯表中無以平安封者盖失之一清按孝成許皇后傳后姊子
平安剛侯謁則是平安之封邑可知但侯表中無之耳王莽曰鴻睦也應劭曰

博昌縣西南三十里有平安亭故縣也世尚存平州
[008-22a]
之名矣濟水又東北逕髙昌縣故城西案地理志曰
千乗郡有髙昌縣漢宣帝地節四年封董忠為侯國
世謂之馬昌城非也濟水又東北逕樂安縣故城南
伏琛齊記曰博昌城西北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
三十里隔時濟二水指此為博昌北城非也樂安與
博昌薄姑分水俱同西北薄姑去齊城六十里樂安
越水差逺騐非尤眀班固曰千乗郡有樂安縣應劭
曰取休令之名矣漢武帝元朔五年封李蔡為侯國
[008-22b]
全氏曰按漢表李蔡封安樂是瑯琊之昌縣非千乗之安樂也史表作樂安而索隠曰表在昌可証也一
清按全説非也李蔡封樂安侯史漢李廣𫝊功臣表衛青𫝊及百官公卿表凡七見惟漢書功臣表作安
樂耳故師古以表為誤盖封在樂安而食邑于昌亦或是博昌與樂安同屬千乗并非瑯琊之昌轉冩者
脫失耳禹貢錐指曰樂安故城在今博興縣東隋改樂安曰博昌五代唐曰博興元和志博昌縣清水在
北去縣百歩按此經舊在髙昌下今據薄姑利縣俱南直臨緇而樂安故城在博昌縣東北則此經乃錯
簡故移于利縣之後甲下邑之前一清按東樵不知此條是注所謂先經起事乃有錯簡之疑即實非也
今仍其舊城西三里有任光等冢光是宛縣人不得為博

昌眀矣濟水又逕薄城北後漢郡國志曰博昌縣有
[008-23a]
薄姑城地理書曰吕尚封于齊郡薄姑薄姑故城在
臨緇縣西北五十里近濟水史遷曰胡公徙薄姑一清
按史記齊世家是獻公内有髙臺春秋昭公二十年齊景公飲

于臺上曰古而不死何樂如之晏平仲對曰昔爽鳩
氏始居之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薄姑氏又因之
而後太公又因之臣以為古若不死爽鳩氏之樂非
君之樂即于是臺也濟水又東北逕狼牙固西而東
北流也


[008-23b]
  又東北過利縣西


  地理志曰齊郡有利縣王莽之利治也晏謨曰縣在
齊城北五十里


  又東北過甲下邑入于河


  濟水東北至甲下邑南東歴琅槐縣故城北地理風
俗記曰博昌東北八十里有琅槐鄉故縣也山海經
曰濟水絶鉅野注渤海入齊琅槐東北者也又東北
河水枝津注之水經以為入河非也斯乃河水注濟
[008-24a]
非濟入河


  又東北入海


  郭景純曰濟自滎陽至樂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濟水
而流不絶經言入河二說並失然河水于濟漯之北
别流注海今所綴流者惟漯水耳郭或以為濟注之
事實非也尋經脈水不如山經之為宻矣


  其一水東流者過乗氏縣南


  菏水分濟於定陶東北一清按漢志濟隂郡下云禹貢菏澤在定陶東傅寅尚書
[008-24b]
集觧云許氏說文菏水出山陽湖陵南正與孔傳同而班固以為在定陶何也盖在定陶者其澤也在湖
陵者其流也其流與泗合正在單州之魚臺魚臺在單州東北百里而近正古湖陵地也而孟豬在睢陽
東北則所謂被孟豬者導菏流之在定陶魚臺間者以被之于南也東南右合黄溝枝

流俗謂之界溝也北逕己氏縣故城西又北逕景山
東衛詩所謂景山與京者也毛公曰景山大山也全氏
曰按此非衛詩之景山歐陽志輿地廣記曰今拱州楚丘非衛之所遷縣有景山京岡皆後人附㑹

北逕楚丘城西郡國志曰成武縣有楚丘亭杜預云
楚丘在成武縣西南衛懿公為狄所滅衛文公東徙
[008-25a]
渡河野處曹邑齊桓公城楚丘以遷之故春秋稱邢
遷如歸衛國亡亡即詩所謂升彼墟矣以望楚矣望
楚與堂景山與京故鄭元言觀其傍邑及山川也程氏
公說春秋分記曰戎州己氏邑在今拱州楚丘縣戎盖昆吾之後别在夷狄周衰入于此天王使凡伯聘
魯由雒邑道楚丘至仙源逮其歸戎乃要而伐之楚丘在河南宜為周魯往来之地以其逼近宋都故在
二漢晋屬梁國柱誤以此為即僖二年衛所城之邑於隠七年釋云在濟隂城武縣於僖二年城楚丘則
釋云衛邑是以城楚丘為前日戎伐王使之楚丘矣水經亦以戎伐凡伯于楚丘為衛文公徙居于此按
濟隂城武縣即今開徳之衛南盖隋大業初改從此名謂梁郡有楚丘縣故以别之衛為狄所滅東徙渡
[008-25b]
河野䖏曹邑文公徙居楚丘曹邑在今滑之白馬衛南為近二邑不出邦域之中斯文公所由徙也又衛
南之楚丘在河北凡伯安有踰河北道衛南而使于魯耶故衛南之楚丘為衛所城之邑而拱州之楚丘
則戎州己氏邑云顧氏炎武日知録曰春秋隠公七年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杜氏曰楚丘衛地在濟隂
城武縣西南夫濟隂之城武此曺地也而言衛非也盖與僖公二年城楚丘同名而誤按衛國之封本在
汲郡朝歌懿公為狄所滅渡河而東立戴公以廬于曹杜氏曰曺衛下邑詩所謂思須與曺廬者無城郭
之稱而非曺國之曺也僖公二年城楚丘杜氏曰楚丘衛邑詩所謂作于楚宫而非戎伐凡伯之楚丘也
但云衛邑而不詳其地然必在滑縣開州之間滑在河東故唐人有魏滑分河之録矣水經注乃曰楚丘
在成武西南即衛文公所徙誤矣彼曺國之地齊桓安得取之而封衛乎以曺名同楚丘之名又同遂為
[008-26a]
一爾一清按亭林之見與克齋合前軰立說大氐必有依仿克齋䆳于春秋之學本史記體制撰分記九
十卷疆理書尤稱詳覈然謂濟隂城武縣即開徳之衛南誤也濟隂郡宋時為曺州地方輿紀要云曺州
曺縣東南四十里有楚丘城春秋時戎州己氏之邑左𫝊隠公七年戎伐凡伯于楚丘又襄公十年宋享
晋侯于楚丘盖在曺宋間漢置己氏縣屬梁國是即杜氏所云在濟隂城武縣者也楚丘在漢為己氏縣
屬梁國後漢屬濟隂郡隋屬梁郡開皇六年改從今名唐屬宋州宋建州為應天府號南京楚丘縣𨽻焉
拱州崇寜四年建于開封府㐮邑縣領縣二㐮邑拓城克齋云今拱州楚丘盖當日曽以楚丘屬也迨元
始屬曺州眀初省入曺縣衛南屬滑州後改𨽻澶州文獻通考云崇寜四年建州為北輔五年升為開徳
府太平寰宇記澶州衛南縣下云衛文公自曺邑遷楚丘即此城也漢為濮陽縣地隋開皇十六年于此
[008-26b]
置楚丘縣後以曺州有楚丘縣改名衛南此在衛之南垂故以名縣又云楚丘城在縣西北四里詩云定
之方中作于楚宫城冢記云齊桓築楚丘之城即此也是即亭林所謂不詳其地必在滑縣開州之間者
也兩地懸殊何乃混而為一乎杜註于隠七年戎伐凡伯之邑釋曰衛地在濟隂城武縣西南于僖二年
所城則曰衛邑本自不錯惟于戎伐下多衛地二字為不合耳然酈氏之説亦本漢志山陽郡成武縣下
云有楚丘亭齊桓公所城遷衛文公于此子成公徙濮陽東郡濮陽縣下云衛成公自楚丘徙此故帝丘
顓頊墟盖䔍信班固而不暇詳審爾泗水篇注云又東逕山陽郡城武縣之楚丘亭北而不别具一語以
釋之于瓠子水篇濮陽西南十五里之鉏丘亭以沮楚同音以為楚丘非也了之合而觀之真可謂滑突
又東北逕成武城西又東北逕郈城東疑郈徙也

[008-27a]
所未詳矣全氏曰郈是魯邑如何徙此盖郜城之誤又東北逕梁丘城西
地理志曰昌邑縣有梁丘鄉春秋莊公三十二年宋
人齊人㑹于梁丘者也朱氏謀㙔箋曰孫汝登云按春秋宋公齊侯遇于梁丘
杜預曰髙平昌邑縣西南有梁丘鄉又東北于乗氏
縣西而北注菏水菏水又東南逕乗氏縣故城南縣
即春秋之乗丘也故地理風俗記曰濟隂乗氏縣故
宋乗丘邑也全氏曰乗丘非乗氏乗氏非宋地乃魯也一清按地理志濟隂郡乗氏縣師古
引應劭曰春秋敗宋師于乗丘此酈亭之所本漢孝景中五年封梁孝王子

[008-27b]
買為侯國也地理志曰乗氏縣泗水東南至睢陵入
淮郡國志曰乗氏有泗水此乃菏澤也尚書有導菏
澤之説自陶丘北東至于菏水無泗水之文又曰導
菏澤被孟豬孟豬在睢陽縣之東北闞駰十三州記
曰不言入而言被者眀不常入也水盛方乃覆被矣
澤水淼漫俱鍾睢泗故誌有睢陵入淮之言以通苞
泗名矣然諸水注泗者多不止此可以終歸泗水便
得擅通稱也或更有泗水亦可是水之兼其目所未
[008-28a]
詳也


  又東過昌邑縣北


  菏水又東逕昌邑縣故城北地理志曰縣故梁也漢
景帝中六年分梁為山陽國漢武帝天漢四年更為
昌邑國以封昌邑王賀一清按諸侯王表天漢四年封者是哀王髆亦見武五子
傳乃賀之父也道元誤矣賀廢國除以為山陽郡王莽之鉅野郡

也後更為髙平郡一清按晋志髙平國晋初分山陽置宋志云晋武帝泰始元年更名
後漢沇州治縣令王宻懐金謁東萊太守楊震震不
[008-28b]
受是其慎四知處也大城東北有金城城内有沇州
刺史河東薛季像碑以郎中拜剡令甘露降園熹平
四年遷州眀年甘露復降殿前樹從事馮廵主簿華
操等相與褒樹表勒棠政次西有沇州刺史茂陵楊
叔恭碑從事孫光等以建寜四年立西北有東太山
成人班孟堅碑建和十年尚書右丞拜沇州刺史從
事秦閏等刋石頌徳政碑咸列焉


  又東過金鄉縣南


[008-29a]
  郡國志曰山陽有金鄉縣菏水逕其故城南世謂之
故縣城北有金鄉山也一清按郡國志山陽郡金鄉縣劉昭補註引晋道記曰縣
多山所治名金山鑿而得金故名今注云金鄉縣盖以山得名


  又東過東緡縣北


  濟水又東逕漢平狄將軍扶溝侯淮陽朱顯冢墓北
有石廟濟水又東逕東緡縣故城北故宋地春秋僖
公二十三年齊侯伐宋圍緡十三州記曰山陽有東
緡縣鄒衍曰余登緡城以望宋都者也後漢世祖建
[008-29b]
武十一年封馮異長子璋為侯國也


  又東過方與縣北為菏水


  濟水東逕重鄉城南左𫝊所謂臧文仲宿于重館者
也菏水又東逕武棠亭北公羊以為濟上邑也城有
髙臺二丈許其下臨水昔魯侯觀魚於棠謂此也在
方與縣故城北十里經所謂菏水也菏水又東逕泥
母亭北春秋左𫝊僖公七年秋盟于寗母謀伐鄭也
菏水又東與鉅野黄水合菏澤别名也黄水上承鉅
[008-30a]
澤諸陂澤有濛澱育陂黄湖水東流謂之黄水又有
薛訓渚水自渚歴薛村前分為二流一水東注黄水
一水西北入澤即洪水也黄水東南流水南有漢荆
州刺史李剛墓剛字叔毅山陽髙平人熹平元年卒
見其碑有石闕祠堂石室三間椽架髙丈餘鏤石作
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側荷梁柱四壁隠起雕刻為
君臣官屬龜龍麟鳯之文飛禽走獸之像作制工䴡
不甚傷毁洪氏适𨽻圖曰右荆州刺史李剛石室殘畵象一軸髙不及咫長一丈有半所圖車
[008-30b]
馬之上横刻數字云君為荆州刺史時前後導有騶騎有歩卒標牓皆湮沒在後一車碑失其半止存東
郡二字向前一車車前有牓惟郡太守三字可認前後亦有騶騎歩卒及沒字牓又一車僅存馬足泰半
無碑少前六騎形状結束胡人也其上亦刻數字惟烏桓二字可認漢長水校尉主烏桓騎又有䕶烏桓
校尉此以烏桓為導騎必二校中李君嘗厯其一所圖列女傳三事其一三人車一馬一無塩醜女齊宣
王侍郎凡三牓車前一牓無字其一四人三牓惟梁髙行梁使者二牓有字此二列女武梁碑中亦有之
其一四人樊姬楚荘王孫叔敖鄭女凢四牓後有一牓而闕其人予聞閩人李丙仲南得此碑于西州馮
方圎仲宛轉假借書欲絶筆而得之酈氏所載古碑百餘惟李剛魯峻二墓有圖畫趙氏雖云曽得魯君
畫象而碑録中無其目此碑自來好古之士未之見也𨽻釋所有僅七種除武梁之外餘碑他無别本數
[008-31a]
十年後紙敝墨渝躭古之士撫卷太息亦猶今之閲水經也黄水又東逕鉅野縣

北何承天曰鉅野湖澤廣大南通洙泗北連清濟舊
縣故城正在澤中故欲置戍於此城城之所在則鉅
野澤也衍東北出為大野矣昔西狩獲麟於是處也
皇覧曰山陽鉅野縣有肩髀冡重聚大小與闞冢䓁
𫝊言蚩尤與黄帝戰剋之於涿鹿之野身體異處故
别葬焉黄水又東逕咸亭北春秋桓公七年經書焚
咸邱者也水南有金鄉山縣之界界也金鄉數山皆
[008-31b]
空中穴口謂之隧也戴延之西征記曰焦氏山北數
里有漢司𨽻校尉魯恭冢一清按魯恭當作魯峻其墓碑云君諱峻字仲嚴山
陽昌邑人金石録䟦尾云魯峻碑其他地理書如方輿志寰宇記之類皆作峻惟水經誤轉冩為恭𨽻釋
曰漢故司𨽻校尉忠惠父魯君碑在濟州任城縣魯君名峻歴郎中謁者河内丞侍御史頓丘令九江守
議郎太尉長史御史中丞司𨽻校尉遭母憂自乞拜議郎服竟還拜屯騎校尉靈帝熹平元年卒眀年葬
門生丁直䓁三百二十人謚之曰忠恵其子叡立石作銘水經亦載此碑但誤以為名恭爾按酈注止言
魯冢及石祠石廟而不言有碑也詳見下穿山得白蛇白兎不葬更葬山

南鑿而得金故曰金山山形峻峭冢前有石祠石廟
[008-32a]
四壁皆青石隠起自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
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邉皆刻石記之文字分眀
𨽻圖魯峻石壁殘畫像録曰右二石並廣三尺崇二尺此石上下三横首行一牓云祠南郊從大駕出時
次有大車帳下騎鮮眀小史騎凡十六牓大車之上一牓三字上兩字畧有左畔偏傍似是校尉騎字車
前兩旁鮮眀八騎歩于中者四人一牓鈴下二字三十餘騎如魚鱗然列两行横車之後有駙馬二匹牓
曰持駙馬又帳下一騎小史持幢四騎次横榜曰薦士一人有牓秦曺書佐主簿車各一牓有車馬又騎
史僕射二騎鈴下二騎各有牓第三横冠劍接武十有五人人一牓盖闕里之先賢也字而不名次石上
横两牓云君為九江太守時車前導者八人後騎石損其半少前一牓云功曺史導有車馬車前二騎其
[008-32b]
牓湮滅中横但刻雲氣下横十有六人形象標牓與前石同後漢志大駕鹵簿五校在前按魯峻碑嘗厯
九江太守終于屯騎校尉從駕南郊乃屯騎之職藏此者不知為何人碑既有九江標牓又有屯騎職掌
更有先賢形象定為魯峻石壁所刻其誰曰不然考孔子家語史記七十子傳邽子歛名㢲梁子魚名鱣
啇子木名瞿左子行名郢縣子期名成樊子遲名須顔子桞名辛冉子産名季顔子路名無繇叔子其者
叔仲㑹也史作子期子魯者姓冉名孺子象者姓縣名亶子景伯者子服何也唐劉懐玉作孔聖真宗録
以子服景伯在七十子之間求子斂者疑是漆雕哆地皇候鉦書七作来韓勅碑書漆作□漆雕哆字子
斂恐此求字是漆之省文縣子期史作子祺姓駟者恐是壌駟赤子偃恐是言㳺如顔子思㐮子魯㐮子
思數人姓氏分眀與史家異同  家不能次以為兩魯根史記作申棠家語作申續檀弓以申詳為顓
[008-33a]
孫子張之  地音聲如此則𫝊聞異辭無足疑者又二石長過于前其一之上横盡圖人物如武梁畫
象主坐客拜侍于前後者六人又主客三人列坐侍者四人中横三車如雍邱令畫一車導騎二一車兩
人在前一車一人在後屋下之人三五賔主三車有標牓皆湮滅一横十有七人如前石所圖聖門髙弟
人亦一牓一字不可認其一則上横七騎皆右馳中横二車一有一導騎一則倍之末有五人在屋下二
穉子在屋上下横两氊車皆駕以一馬又一車有導騎二末有五人在屋下立車皆有牓惟四導騎者上
下各一字粗可認上曰君下曰郎魯君再為議郎豈謂是乎以其冠劍人物絶類九江石壁所畫疑此二
石亦是魯祠四壁者汪聖錫家有此碑後漢志列侯㑹耕祠導從中鮮眀卒米氏畫史朱浮墓石壁人物
有鮮眀隊或者不能細認先賢姓氏但見有鮮眀數牓遂謂是朱浮墓畫象非也又有石牀

[008-33b]
長八尺磨瑩鮮眀叩之聲聞逺近時太尉從事中即
傅珍之諮議参軍周安穆折敗石牀各取去為魯氏
之後所訟二人並免官焦氏山東即金鄉山也有冢
謂之秦王陵山上二百歩得冢口塹深十丈兩壁峻
峭廣二丈入行七十歩得埏門門外左右皆有空可
容五六十人謂之白馬空埏門内二丈得外堂外堂
之後又得内堂觀者皆執燭而行雖無他雕鏤然治
石甚精㦯云是漢昌邑哀王冢所未詳也東南有范
[008-34a]
巨卿冢石柱猶存巨卿名式山陽之金鄉人漢荆州
刺史與汝南張劭長沙陳平子石交號為死友矣一清
𨽻釋云故廬江太守范府君之碑在濟州任城魏眀帝青龍三年縣長薛君鄉人翟循等所立也

水又東南逕任城郡之亢父縣故城西夏后氏之任
國也漢章帝元和元年别為任城在北一清按續志任城國劉昭
補註云章帝元和元年分東平為任城王莽之延就亭也縣有詩亭春

秋之詩國也王莽更之曰順父矣地理志東平屬縣
也世祖建武二年封劉隆為侯國其中謂之桓公溝
[008-34b]
南至方與縣入于菏水荷水又東逕秦梁夾岸積石
一里髙二丈言秦始皇東廵所造固以名焉


  菏水又東過湖陸縣南東入于泗水


  澤水所鍾也尚書曰浮于淮泗逹于河是也一清按逹于河
之河當依説文改作菏字黄公紹韻㑹舉要曰菏或作荷余按舊注尚書導菏澤被孟豬集韻亦作菏案
淮泗入河必導于汴世謂汴是隋煬帝始通而疑禹貢有浮于淮泗逹于河之文説者牽合傅㑹或指鴻
溝引河水入泗安知非禹之迹或謂當時必有可逹之理蔡氏書𫝊亦莫知所折衷今案説文菏字音柯
注引禹貢浮于淮泗逹于菏與導菏澤同則是逹于菏非逹于河也許慎所見盖古文尚書後人𫝊冩之
[008-35a]
誤不知从艸例以禹貢上下文逹于河為句改菏為河陸徳眀又以河音如字遂啟後人淮泗不能逹河
之疑然陸氏于菏澤下注徐音柯又工司切於浮于淮泗逹于河下亦注云説文作菏工可切水出山陽
湖陵南則非九河之河眀矣如字之音陸氏誤也近世惟新安王氏曰濟入河溢為滎㑹于菏注于泗則
河為菏益眀矣新安王氏是王炎晦叔尚書全觧古文尚書疏證曰按浮于淮泗逹于菏今本作河二孔
無傳疏止陸徳眀引説文作菏余考之菏字是也盖菏者澤名為濟水所經又東至于菏者是在豫之東
北即徐之西北舟則自淮而泗自泗而菏然後由菏入濟以逹于河此徐之貢道也或曰曷不詳言之余
曰以上文兖州浮于濟漯逹于河次青州便浮于汶逹于濟不復言逹于河矣又次徐州浮于淮泗逹于
菏亦不復言逹于濟矣至揚州則沿于江海逹于淮泗且不復言逹于菏矣不復言者䝉上文也一層脫
[008-35b]
卸一層雖由當日水道之自然而其叙法從變字法從簡真屬聖經之筆直言逹于河不識其何途之從
惟言逹于菏而水道歴歴然在目一字之長有助不小禹貢錐指曰青承兖曰逹于濟則由濟入漯可知
矣徐承青曰逹于菏則由菏入濟可知矣揚承徐曰逹于淮泗則由淮入泗由泗入菏可知矣淮通泗泗
通菏菏通濟濟通河四州之貢道無不由濟者盖閻以順推胡以逆泝可互相發眀也錐指又曰漢志山
陽郡湖陵縣下云禹貢浮于淮泗逹于河水在南漢時湖陵縣安得有黄河此河字眀係菏字之誤水在
南謂菏水在南也酈道元泗水注引此文云菏水在南水經濟水篇言菏水過湖陸縣南東入泗皆確證
不獨許慎説文作菏也東觀漢記曰蘇茂殺淮揚太守得其郡

營廣樂大司馬呉漢圍茂茂将其精兵突至湖陸與
[008-36a]
劉永相㑹濟隂山陽濟兵於此處也


  又東南過沛縣東北


  濟與泗亂故沛納两稱矣東觀漢記安平侯盖延𫝊
曰延為虎牙大將軍與戰永軍反走溺水者半復與
戰連破之遂平沛楚臨淮悉降延令沛修髙祖廟置
嗇夫祝宰樂人因齋戒祠髙廟也


  又東南過留縣北


  留縣故城翼佩泗濟宋邑也春秋左𫝊所謂侵宋吕
[008-36b]
留也故繁休伯避地賦曰朝余發乎泗洲夕余宿于
留鄉者也張良委身漢祖始自此矣終亦取封焉城
内有張良廟也


  又東過彭城縣北獲水從西來注之


  濟水又南逕彭城縣之故城東北隅不東過也獲水
自西注之城北枕水湄濟水又南逕彭城縣故城東
不逕其縣北也盖經誤證


  又東南過徐縣北


[008-37a]
  地理志曰臨淮郡漢武帝元狩五年置治徐縣王莽
更之曰淮平縣曰徐調故徐國也春秋昭公三十年
呉子執鍾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遂滅徐徐子奔
楚楚救徐弗及遂城夷以處之張華博物志録著作
令史茅温所為送劉成國徐州地理志曰徐偃王之
異言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為不祥棄之于水濵孤
獨母有犬名曰鵠倉獵于水側得棄卵銜以来歸孤
獨母以為異覆煖之遂成兒生時偃故以為名徐君
[008-37b]
宫中聞之乃是録取長而仁智襲君徐國後鵠倉臨
死生角而九尾實黄龍也偃王厝之徐中今見有狗
壟焉偃王治國仁義著聞欲舟行上國乃導溝陳蔡
之間得朱弓矢以得天瑞遂因名為號自稱徐偃王
江淮諸侯服者三十六國周王聞之遣使至楚令伐
之偃王愛民不闘遂為楚敗北走彭城武原縣東山
下百姓隨者萬數因名其山為徐山山上立石室廟
有神靈民人請禱焉依文即事似有符騐但世代綿
[008-38a]
逺難以詳矣今徐城外有徐君墓昔延陵季子解劍
於此所謂不違心許也


  又東至下邳睢陵縣南入于淮


  濟水與泗水渾濤東南流至角城同入淮經書睢陵




[008-38b]









  水經注釋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