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60 水經注釋-清-趙一清 (master)


[019-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釋卷十九


  仁和趙一清撰


  渭水下 豐水 涇水 芮水


  渭水又東過槐里縣南又東澇水從南來注之


  渭水逕縣之故城南漢書集註李竒謂之小槐里之
西城也又東與芒水枝流合水受芒水於竹圃東北
流又屈而西北入於渭渭水又東北逕黄山宫南即
[019-1b]
地理志所謂縣有黄山宫惠帝二年起者也東方朔
𫝊曰武帝㣲行西至黄山宫故世謂之遊城非也就
水注之水出南山就谷北逕大陵西世謂之老子陵
昔李耳為周柱下史以世衰入戎於此有冢事非經
證然莊周著書云老耼死泰失弔之三號而出是非
不死之言人稟五行之精氣隂陽有終變亦無不化
之理以是推之或復如傳古人許以傳疑故兩存耳
就水歴竹圃北與黑水合水上承三泉就水之右三
[019-2a]
泉竒發言歸一瀆北流左逕就水就水又北流注於
渭渭水又東合田谿水水出南山田谷北流逕長楊
宫西又北逕盩厔縣故城西又東北與一水合水上
承盩厔縣南源北逕其縣東又北逕思鄉城西又北
注田谿田谿水又北流注於渭水也縣北有蒙蘢渠
上承渭水於郿縣東逕武功縣為成林渠東逕縣北
亦曰靈軹渠湋渠以引堵水徐廣曰一作諸川是也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云靈軹渠武帝穿溝洫志注如淳曰韋水出韋谷渭水又東逕槐
[019-2b]
里縣故城南縣古犬丘邑周赧王都之朱氏謀㙔箋曰帝王世紀
及世本並云懿王自鎬徙都犬丘此作赧王字之誤耳秦以為廢邱亦曰舒邱

和平元年桓帝沈氏曰是靈帝中平封左中郎将皇甫嵩為侯
國縣南對渭水北背通渠史記秦本紀云秦武王三
年渭水赤三日秦昭王三十四年渭水又大赤三日
沈氏曰秦本紀中無此文而漢書五行志引之再考之則武王事見重叙秦世系中而昭王事終佚
範五行傳曰赤者火色也水盡赤以火沴水也渭水
秦大川也陰陽亂秦用嚴刑敗亂之象後項羽入秦
[019-3a]
封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章邯
為雍王都廢丘居槐里為三秦漢祖北定三秦引水
灌城遂滅章邯三年改曰槐里王莽更名槐治也世
謂之為大槐里晉太康中始平郡治也其城遞帯防
陸舊渠尚存即漢書所謂槐里環隄者也東有涌水
出南山赤谷東北流逕長楊宫東宫有長楊樹因以
為名涌水又北逕葦圃西亦謂之仙澤又北逕望仙
宫又東北耿谷水注之水發南山耿谷北流與柳泉
[019-3b]
合東北逕五柞宫西長楊五柞二宫相去八里並以
樹名宫亦由陶氏以五柳立稱故張晏曰宫有五柞
樹在盩厔縣西其水北逕仙澤東北又逕望仙宫東
又北與赤水會又北逕思鄉城東又北注渭水渭水
又東合甘水水出南山甘谷北逕秦文王萯陽宫西
又北逕五柞宫東又北逕甘亭西在甘水之東鄠縣
昔夏啟伐有扈作誓于是亭故馬融曰甘有扈南郊
地名也寰宇記鄠縣下引水經注云扈水上承扈陽池一清按此處引有扈以證甘水故知脫文
[019-4a]
於此也甘水又東得澇水口水出南山澇谷北逕漢宜

春觀又東北逕鄠縣故城西澇水際城北出合渼陂
水水出宜春觀北東北流注澇水北流入於渭一清按説
文澇水出扶風北入渭漢志無澇水也即上林故地也東方朔稱武帝

建元中㣲行北至池陽西至黄山南獵長楊東遊宜
春夜漏十刻乃出與侍中常侍武騎待詔及隴西北
地良家子能騎射者期諸殿下故有期門之號旦明
入山下馳射鹿豕狐兎手格熊羆上大驩樂之上乃
[019-4b]
使太中大夫虞丘夀王與待詔能用笇者舉籍阿城
以南盩厔以東冝春以西提封頃畆及其賈直屬之
南山以為上林苑東方朔諌秦起阿房而天下亂因
陳泰階六符之事上乃拜太中大夫給事中賜黄金
百斤卒起上林苑故相如請為天子遊獵之賦稱烏
有先生亡是公而奏上林也


  又東豐水從南來注之


  地説云渭水又東與豐水會於短隂山内水所會處
[019-5a]
無他高山異巒所有唯原阜石激而已水上舊有便
門橋與便門對直武帝建元三年造張昌曰橋在長
安西北茂陵東如淳曰去長安四十里杭氏世駿曰漢書註張昌
作服䖍如淳作蘇林渭水又逕太公廟北廟前有太公碑文字

禠缺今無可尋渭水又東北與鎬水合水上承鎬池
於昆明池北周武王之所都也故詩云考卜維王宅是
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自漢武帝穿昆明池於是
地基構淪禠今無可究雍録曰諸家皆言自漢武帝穿昆明池後鎬京故基皆淪
[019-5b]
入于池無復可究獨梁載言十道志曰鎬池一名元阯在昆明池北始皇毁之寰宇記云鎬泉在華隂縣
東十九里其水或涌或止深不可測括地圖云是河眼亦謂之鎬池春秋後傳曰使者

鄭容入栢谷闗至平舒置見華山有素車白馬問鄭
容安之答曰之咸陽車上人曰吾華山君使願託書
致鄗池君子之咸陽過鄗池見大梓下有文石取以
欵扣梓當有應者以書與之勿妄發致之得所欲鄭
容行至鄗池見一梓下果有文石取以欵梓應曰諾
鄭容如睡覺而見宫闕若王者之居焉謁者出受書
[019-6a]
入又見頃聞語聲言祖龍死神道茫昧理難辨測故
無以精其幽致矣鄗水又北流西北注與滮池合水
出鄗池西而北流入於鄗毛詩云滮流浪也而世𫝊
以為水名矣鄭元曰豐鎬之間水北流也鄗水北逕
谿靈臺西一清按谿靈臺谿字誤也朱氏謀㙔箋云宋本作漢靈臺竊謂似是而實非也御覽
及長安志引此文作清泠臺與今本異宋氏家多古書未必無據魏書地形志京兆郡長安縣有周靈臺
方輿紀要長安縣靈臺下引三輔故事曰周靈臺在鄠縣豐水東鄠縣鄷城下云左傳昭四年楚椒舉曰
康有鄷宫之朝杜預曰酆宫有靈臺康王于是朝諸侯孔穎達曰豐去長安鄗池二十五里又曰靈臺在
[019-6b]
縣東北周靈臺也志云酆宫又東二十五里即靈囿之地中有靈臺詩所謂經始靈臺者也春秋僖十五
年秦晉戰于韓獲晉侯以歸舍諸靈臺是也又曰三輔故事曰漢靈臺在長安故城西北八里本秦之清
臺漢曰靈臺郭緣生述征記長安宫中有靈臺高十五仭水經注漢靈臺在秦阿房宫南去明堂三百步
鎬水逕其西漢平帝元始四年立觀此則豐宫之靈臺為周而長安之靈臺為漢酈注既于長安城下記
漢靈臺矣于此又云漢靈臺不幾複與寰宇記引水經注作清靈臺是也蓋清臺之名不始于秦康志賀
述禮統云夏為清臺商為神臺周為靈臺毛公詩傳曰神之清明稱靈四方而高曰臺且亦有清靈合稱
者史記封禪書公孫卿曰黄帝就青靈臺十二日燒也黄圖曰漢靈臺在長安西北八里又周文王靈臺
在長安西北四十里高二十丈周四百二十步明有周漢之分吕圖亦云漢舊城外有靈臺北與未央宫
[019-7a]
對此即漢靈臺與鄷宫之靈臺無涉也中尉知改谿字之誤而不知漢字之亦屬臆説與事義大相乖繆
者也玉海引水經注曰酆水北逕靈臺西文王又引水為辟廱靈沼此等文句今皆脱失無惑乎後人之
但凴私見也又逕磁石門西門在阿房前悉以磁石為之

故專其目令四夷朝者有隱甲懐刃入門而脅之以
示神故亦曰却胡門也鄗水又北注於渭渭水北有
杜郵亭去咸陽十七里今名孝里亭中有白起祠嗟
乎有制勝之功慙尹商之仁是地即其伏劍處也渭
水又東北逕渭城南文頴以為故咸陽矣秦孝公之
[019-7b]
所居離宫也獻公都櫟陽天雨金周太史儋見獻公
曰周故與秦國合而别别五百歲復合合七十歲而
霸王出至孝公作咸陽築冀闕而徙都之故西京賦
曰秦里其霸實為咸陽太史公曰長安故咸陽也漢
高帝更名新城武帝元鼎三年别為渭城在長安西
北渭水之陽王莽之京城也始𨽻扶風後并長安而
沈水注之一清按沈字是□字之誤地理志右扶風鄠縣下云潏水北過上林苑入渭師古曰
潏即今沈水字或作□與沈字相似因名沈水潏水今則改名人不識也然則沈字之訛所由來舊矣

[019-8a]
其水上承皇子陂於樊川其地即杜之樊鄉也漢祖
至櫟陽以将軍樊噲灌廢丘最賜邑于此鄉也其水西
北流注杜縣之杜京西西北流逕杜伯冢南杜伯與
其友左儒仕宣王儒無罪見害杜伯死之終能報恨
于宣王故成公子安五言詩曰誰謂鬼無知杜伯射
宣王沈水又西北逕下杜城即杜伯國也沈水又西
北支合故渠渠有二流上承交水合於高陽原而北
逕河池陂東而北注沈水沈水又北與昆明故池會
[019-8b]
又北逕秦通六基東又北逕堨水坡東又北得坡承
其陂東北流入於沈水沈水又北逕長安城西與昆
明池水合水上承池於昆明臺故王仲都所居也桓
譚新論稱元帝被病廣求方士漢中送道士王仲都
詔問所能對曰能忍寒暑乃於盛寒日載以駟馬車
於昆明池上環氷而馳御者厚衣狐裘寒戰而仲都
獨無變色臥于池臺上曛然自若夏大暑日使暴坐
環以十爐火不言熱又身不汗池水北逕鎬京東秦
[019-9a]
阿房宫西史記曰秦始皇三十五年以咸陽之人多
先王之宫小乃作朝宫于渭南亦曰阿城也始皇先
作前殿阿房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馳為閣
道自殿直扺城南山表山巔為闕為複道自阿房度
渭屬之咸陽象天極閣道絶漢抵營室也闗中記曰
阿房殿在長安西南二十里殿東西千步南北三百
步庭中受十萬人其水又屈而逕其北東北流注堨
水陂陂水北出逕漢武帝建章宫東於鳳闕南東注
[019-9b]
沈水又北逕鳳闕東三輔黄圖曰建章宫漢武帝造
周二十餘里千門萬户其東鳳闕高七丈五尺俗言
貞女樓非也漢武帝故事云闕高二十丈闗中記曰
建章宫圓闕臨北道有金鳳在闕上高丈餘故號鳳
闕也故繁欽建章鳳闕賦曰秦漢規模廓然毁冺唯
建章鳳闕巋然獨存雖非象魏之制亦一代之巨觀
也沈水又北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一水北逕神明
臺東𫝊子宫室曰上于建章中作神明臺井榦樓咸
[019-10a]
高五十餘丈皆作懸閣輦道相屬焉三輔黄圖曰神
明臺在建章宫中上有九室今人謂之九子臺而其
實非也沈水又逕漸臺東漢武故事曰建章宫北有
太液池池中有漸臺高三十丈漸浸之為池水所漸
一説星名也南有璧門三層高三十餘丈中殿十二
間階陛咸以玉為之鑄銅鳳五丈飾以黄金樓屋上
椽首薄以玉璧因曰璧玉門也沈水又北流注渭亦
謂是水為潏水也故吕忱曰潏水出杜陵縣漢書音
[019-10b]
義曰潏水聲而非水也亦曰高都水前漢之末五侯
王氏大治池沼引沈水入長安城故百姓歌之曰五
侯初起曲陽最怒壊決高都竟連五杜土山漸臺象
西白虎即是水也


  又東過長安縣北


  渭水東分為二水廣雅曰水自渭出為澩其由河之
有雍也此瀆東北流逕魏雍州刺史郭淮碑南又東
南合一水逕兩石人北秦始皇造橋䥫鐓重不勝故
[019-11a]
刻石作力士孟賁等像以祭之鐓乃可移動也又東
逕陽侯祠北漲輙祠之此神能為大波故配入河伯
也後人以為鄧艾祠悲哉讒勝道消專忠受害矣渭
水又東注此水水上有梁謂之渭橋秦制也亦曰便
門橋秦始皇作離宫於渭水南北以象天宫故三輔
黄圖曰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横橋南度以法牽牛南
有長樂宫北有咸陽宫欲通二宫之間故造此橋廣
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間七百五十柱一百
[019-11b]
二十二梁橋之南北有隄激立石柱柱南京兆主之
柱北馮翊主之有令丞各領徒一千五百人橋之北
首壘石水中故謂之石柱橋也舊有忖留神像此神
嘗與魯班語班令其神出忖留曰我貎獰醜卿善圖
物容我不能出班于是拱手與言曰出頭見我忖留
乃出首班于是以脚畫地忖留覺之便還没水故置
其像於水唯背以上立水上後董卓入闗遂焚此橋
魏武帝更修之橋廣三丈六尺忖留之像曹公乘馬
[019-12a]
見之驚又命下之燕丹子曰燕太子丹質于秦秦王
遇之無禮乃求歸秦王為機發之橋欲以䧟丹丹過
之橋不為發又一説交龍捧舉而機不發但言朱氏謀㙔
箋曰謝云疑有脱誤今不知其故處矣渭水又東與沈水枝津

合水上承沈水東北流逕鄧艾祠南又東分為二水
一水東入逍遥園注蕅池池中有臺觀蓮菏被浦秀
實可翫其一水北流注于渭渭水又東逕長安城北
漢惠帝元年築六年成一清按漢書惠帝紀元年城長安三年春發長安六百里
[019-12b]
内男子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注鄭氏曰城一面故速罷又五年九月長安城成六年起長安
西市也而史記吕后紀云惠帝三年方築城四年就半五年六年城就索隱曰漢宫闕疏四年築東面五
年築北面漢舊儀城方六十三里經緯各十二里三輔舊事云城形似北斗也即咸陽也秦

離宫無城故城之王莽更名長安十二門東出北頭
第一門本名宣平門王莽更名春王門正月亭亦曰
東城門其郭門亦曰東都門一清按漢書王莽傳無東字即逄萌
挂冠處也第二門本名清明門一曰凱門王莽更曰
宣徳門布恩亭内有耤田倉亦曰耤田門第二門本
[019-13a]
名霸城門王莽更名仁夀門無疆亭民見門色青又
名青城門或曰青綺門亦曰青門門外舊出佳瓜昔
廣陵人邵平為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種瓜此門瓜
美故世謂之東陵瓜是以阮籍詠懐詩曰昔聞東陵
瓜近在青門外連畛拒阡陌子母相鈎𢃄指謂此門
也南出東頭第一門本名覆盎門王莽更名永清門
長茂亭其南有下杜城應劭曰故杜陵之下聚落也
故曰下杜門又曰端門北對長樂宫第二門本名安
[019-13b]
門亦曰鼎路門王莽更名光禮門顯樂亭即西安亭
北對未央宫第三門本名平門王莽更名信平門誠
正亭西出南頭第一門本名章門王莽更名萬秋門
億年亭亦曰故光畢門也又曰便門第二門本名直
門王莽更名直道門端路亭故龍樓門也張晏曰門
樓有銅龍三輔黄圖曰長安西出第二門即此門也
第三門本名西城門亦曰雍門王莽更名章義門著
誼亭其水北入有函里氏名曰函里門又曰光門亦
[019-14a]
曰突門一清按此西出之第三門也曰光門而北出西頭第一門曰横門亦曰光門二門不應相
同也程大昌曰以黄圖考之長安城北面從西數來第一門名横門門外有橋曰横橋吕相長安圖
亦同又黄圖長安有九市其三在道東東市在突門夾横橋大道水經曰光門亦名突門在長安西從
南來第三門正與黄圖吕圖之謂横門者隅角相次故黄圖吕圖之謂在北者即與水經之謂突門光門
為在城西面者相應也今去古逺不敢以何為定北出西頭第一門本名横

門王莽更名霸都門左幽亭如淳曰音光故曰光門
其外郭有都門有棘門徐廣曰棘門在渭北孟康曰
在長安北秦之宫門也如淳曰三輔黄圖曰棘門在
[019-14b]
横門外按漢書徐厲軍於此備匈奴又有通門亥門
也其第二門本名洛門又曰朝門王莽更名建子門
廣世亭一曰高門蘇林曰高門長安城北門也一曰
厨門其内有長安厨宫在東故名曰厨門也如淳曰
今名廣門也第三門本名杜門亦曰利城門王莽更
名進和門臨水亭其外有客舍故名曰客舍門又曰
洛門也凡此諸門皆通逵九逹三途洞開隠以金椎
周以林木左出右入為往來之逕行者升降有上下
[019-15a]
之别漢成帝之為太子元帝嘗急召之太子出龍樓
門不敢絶馳道西至直城門方乃得度上怪遲問其
故以狀對上悅乃著令令太子得絶馳道也渭水東
合昆明故渠渠上承昆明池東口東逕河池陂而北
亦曰女觀陂又東合沈水亦曰漕渠又東逕長安縣
南東逕明堂南舊引水為辟雍處在鼎路門東南七
里其制上圓下方九宫十二堂四嚮五室堂北三百
步有靈臺是漢平帝元始四年立渠南有漢故圓邱
[019-15b]
成帝建始二年罷雍五畤始祀皇天上帝于長安南
郊應劭曰天郊在長安南即此也故渠之北有白亭
博望苑漢武帝為太子立使通賓客從所好也太子
巫蠱事發斫杜門東出史良娣死𦵏于苑北宣帝以
為戾園以倡優千人樂思后園廟故亦曰千鄉故渠
又東而北屈逕青門外與沈水枝渠會渠上承沈水
於章門西飛渠引水入城東為倉池池在未央宫西
池中有漸臺漢兵起王莽死于此臺又東逕未央宫
[019-16a]
北高祖在闗東令蕭何成未央宫何斬龍首山而營
之山長六十餘里頭臨渭水尾達樊川頭高二十丈
尾漸下高五六丈土色赤而堅云昔有黒龍從南山
出飲渭水其行道因山成跡山即基闕不假築高出
長安城北有元武闕即北闕也東有蒼龍闕闕内有
閶闔止車諸門未央殿東有宣室玉堂麒麟含章白
虎鳳凰朱雀鵷鸞昭陽諸殿天禄石渠麒麟三閣未
央宫北即桂宫也周十餘里内有明光殿走狗臺栢
[019-16b]
梁臺舊乘複道用相逕通故張衡西京賦曰鈎陳之
外閣道穹窿屬長樂與明光逕北通于桂宫故渠出
二宫之間謂之明渠也又東歷武庫北舊樗里子𦵏
于此樗里子名疾秦惠王異母弟也滑稽多智秦人
號曰智嚢𦵏於昭王廟西渭南隂鄉樗里故俗謂之
樗里子云我百歳後是有天子之宫夾我墓穴以昭
王七年卒𦵏于渭南章臺東至漢長樂宫在其東未
央宫在其西武庫直其墓秦人喭曰力則任鄙智則
[019-17a]
樗里也明渠又東逕漢高祖長樂宫北本秦之長樂
宫也周二十里殿前列銅人殿西有長信長秋永夀
永昌諸殿殿之東北有池池北有層臺俗謂是池為
酒池非也故渠北有樓竪漢京兆尹司馬文預碑故
渠又東出城分為二渠即漢書所謂王渠者也蘇林
曰王渠官渠也猶今御溝矣晉灼曰渠名也在城東
霸門外一水逕楊橋下即青門橋也側城北逕鄧艾
祠西而北注渭今無水其一渠東逕奉明縣廣成鄉
[019-17b]
之廣明苑南史皇孫及王夫人𦵏于郭北宣帝遷苑
南卜以為悼園益園民千六百家立奉明縣以奉二
園園在東都門昌邑王賀自霸御法駕郎中令龔遂
驂乘至廣明東都門是也故渠東北逕漢太尉夏侯
嬰冢西𦵏日柩馬悲鳴輕車罔進下得石槨銘云于
嗟滕公居此室故遂𦵏焉冢在城東八里飲馬橋南
四里故時人謂之馬冢


  又東過霸陵縣北霸水從縣西北流注之


[019-18a]
  霸者水上地名也古曰滋水矣秦穆公霸世更名滋
水為霸水以顯霸功水出藍田縣藍田谷所謂多玉
者也西北有銅谷水次東有輞谷水二水合而西注
之又西流入渥水長安志劉谷水一名泥水引水經注曰水出藍田之東谷俗謂之劉
谷西北與石門水合又石門谷水東有銅谷水合輕谷水西注泥水今本無之一清按輕谷水是輞谷水
之訛渥水又西逕嶢闗北歴栁嶢城東西有二城魏置

清渥軍于城内世亦謂之清渥城也秦二世三年漢
祖入自武闗攻秦趙高遣将拒於嶢闗者也土地記
[019-18b]
曰藍田縣南有嶢闗地名嶢栁道通荆州晉地道記
曰闗當上洛縣西北渥水又西北流入霸一清按漢志京兆南
陵縣沂水出藍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而是注渥水源流正與班固所稱沂水合沂渥音同觀宋敏求引
注佚文可見師古音沂為先歴反蓋誤耳而道元引漢志則以滻水當之霸水又北歴藍

田川逕藍田縣北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年秦子向
命為藍君蓋子向之故邑也川有漢臨江王榮冢景
帝以罪徴之将行祖于江陵北門車軸折老父泣曰
吾王不反矣榮至中尉郅都急切責王王年少恐而
[019-19a]
自殺𦵏于是川有鷰數萬衘土置冢上百姓矜之霸
水又左合滻水歴白鹿原東即霸川之西故芷陽矣
史記秦襄王𦵏芷陽者是也一清按史記秦始皇紀重叙秦世系云昭襄享國五
十六年𦵏茝陽索隐曰十九年而立𦵏芷陵也芷與茝同此是昭襄王之陵而其孫莊襄王亦𦵏茝陽即
所謂子楚陵也謂之霸上漢文帝𦵏其上謂之霸陵上有四

出道以瀉水在長安東南三十里故王仲宣賦詩云
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漢文帝嘗欲從霸陵上西
馳下峻坂袁盎攬轡於此處上曰将軍怯也盎曰臣
[019-19b]
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立不倚衡聖人不
乘危今馳不測如馬驚車敗奈高廟何上乃止霸水
又北長水注之水出杜縣白鹿原其水西北流謂之
荆谿荆谿水又西北左合狗枷川水水有二源西川
上承磈山之斫槃谷次東有苦谷二水合而東北流
逕風涼原西闗中圖曰麗山之西川中有阜曰風涼
原在磈山之隂雍州之福地即是原也其水傍谿北
注原上有漢武帝祠其水右合東川水出南山之石
[019-20a]
門谷次東有孟谷次東有大谷次東有雀谷次東有
土門谷五水北合而北歴風涼原又北與西川會原
為二水之會亂流北逕宣帝許后陵東而北去杜陵
十里斯川於是有狗枷之名川東亦曰白鹿原也上
有狗枷堡三秦記曰麗山西有白鹿原原上有狗枷
堡秦襄公時有天狗來下有賊則狗吠之故一堡無
患故川得厥目焉一清按北齊書昭帝紀云時有天狗下亦其類也山海經有獸亦名
天狗焉西山經曰隂山有獸焉其狀如貍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榴榴可以禦凶吳任臣廣註引事物紺
[019-20b]
珠云天狗如貍白首音如猫食蛇川水又北逕杜陵東元帝初元元

年𦵏宣帝杜陵北去長安五十里陵之西北有杜縣
故城秦武公十一年縣之漢宣帝元康元年以杜東
原上為初陵更名杜縣為杜陵也王莽之饒安也其
水又北注荆谿荆谿水又北入霸水又有温泉入焉
水發自亭下入荆谿水亂流注于霸俗謂之滻水非
也史記音義文帝出安門注云在霸陵縣有故亭即
郡國志所謂長門亭也史記云霸滻長水也雖不在
[019-21a]
祠典以近咸陽秦漢都涇渭長水盡得比大川之禮
一清按史記封禪書云霸滻長水澧澇涇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陽盡得比山川祠今注云云是抄變其詞而
失其義也昔文公居霸陵北臨厠指新豐路示慎夫人曰

此走邯鄲道也因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悽
愴悲懐顧謂羣臣曰以北山石為槨用絮斮陳漆其
間豈可動哉釋之曰使其中有可欲雖錮南山猶有
隟使無可欲雖無郭又何戚焉文帝曰善拜廷尉韋
昭曰高岸夾水為厠今斯原夾二水也霸水又北會
[019-21b]
兩川又北故渠左出焉霸水又北逕王莽九廟南王
莽地皇元年博徴天下工匠壊撤西苑建章諸宫館
十餘所取材瓦以起九廟笇及吏民以義入錢榖助
成九廟廟殿皆重屋太初祖廟東西南北各四十丈
高十七丈餘廟半之為銅薄櫨飾以金銀鵰文窮極
百工之巧禠高増下功費數百巨萬卒死者萬數霸
水又北逕枳道在長安縣東十三里王莽九廟在其
南漢世有白鶖羣飛何氏曰亭林云當作白蛾一清按事見漢書元帝紀建昭元年
[019-22a]
自東都門過于枳道吕后祓除于霸上還見倉狗

撠脅于斯道也水上有橋謂之霸橋地皇三年霸橋
木災自東起卒數千以水汎沃救不滅晨燌夕盡王
莽惡之下書曰甲午火橋乙未立春之日也予以神
明聖祖黄虞遺統受命至於地皇四年為十五年正
以三年終冬絶滅霸駁之橋欲以興成新室統一長
存之道其名霸橋為長存橋霸水又北左納漕渠絶
霸右出焉東逕霸城北又東逕子楚陵北皇甫謐曰
[019-22b]
秦莊王𦵏于芷陽之麗山京兆東南霸陵山劉向曰
莊王大其名立墳者也戰國䇿曰莊王字異人更名
子楚故世人猶以子楚名陵一清按史記始皇之父為莊襄王索隠以為𦵏
陽陵寰宇記雍州萬年縣下云霸岸在通化門東二十里秦襄王𦵏于其坂謂之霸上其城即秦繆公所
築漢為縣在東北二十三里霸水東霸陵故城是也東南至漢文帝陵十里又東逕新豐

縣右會故渠上承霸水東北逕霸城縣故城南漢文
帝之霸陵縣也王莽更之曰水章魏文帝黄初元年
何氏曰文當作明黄當作景事見三國志魏明帝紀註中然後漢書方術𫝊注引此正同豈唐初所傳之
[019-23a]
本已訛謬不可讀耶書不經劉向揚雄之手其孰為是正哉徙長安金狄重不可

致因留霸城南人有見薊子訓與父老共摩銅人曰
正見鑄此時計爾日以近五百年矣故渠又東北逕
劉更始冢西更始二年為赤眉所殺故侍中劉恭夜
往收而埋之光武使司徒鄧禹收𦵏于霸陵縣更始
尚書僕射行大将軍事鮑永持節安集河東聞更始
死歸世祖累遷司𨽻校尉行縣逕更始墓遂下拜哭
盡哀而去帝問公卿太中大夫張湛曰仁不遺舊忠
[019-23b]
不忘君行之高者帝乃釋之又東北逕新豐縣右合
漕渠漢大司農鄭當時所開也以渭難漕命齊水工
徐伯乃發卒穿渠引渭合渠自昆明池南傍山原東
至于河且田且漕大以為便霸水又北逕秦虎圏東
列士𫝊曰秦昭王會魏王魏王不行使朱亥奉璧一
雙秦王大怒置朱亥虎圏中亥瞋目視虎皆裂血出
濺虎虎不敢動即是處也霸水又北入于渭水渭水
又東會成國故渠渠魏書左僕射衛臻征蜀所開也
[019-24a]
號成國渠引以澆故田一清按漢志郿縣成國渠北至上林入䝉蘢渠蓋西京已
有是渠衛公振更修治之耳其瀆上承汧水於陳倉東東逕郿及

武功槐里縣北渠左有安定梁巖冢碑碣尚存又逕
漢武帝茂陵南故槐里之茂鄉也應劭曰武帝自為
陵在長安西北八十餘里漢武帝故事曰帝崩後見
形謂陵令薛平曰吾雖失勢猶為汝君奈何令吏卒
上吾陵磨刀劍乎自今以後可禁之平頓首謝因不
見推問陵傍果有方石可以為礪吏卒常盜磨刀劍
[019-24b]
霍光欲斬之張安世曰神道茫昧不宜為法乃止故
阮公詠懐詩曰失勢在須㬰帯劍上吾丘陵之西南
如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謂之莢陵夫人
兄延年知音尤善歌舞帝愛之每為新聲變曲聞者
莫不感動嘗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絶世而獨
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寜不知傾城復傾國佳
人難再得上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主曰延年女弟
上召見之妖麗善歌舞得幸早卒上憫念之以后禮
[019-25a]
𦵏悲思不已賦詩悼傷故渠又北分為二渠東逕虎
圏南而東入霸一水北合渭今無水故渠又東逕茂
陵縣故城南武帝建元二年置地理志曰宣帝縣焉
王莽之宣城也故渠又東逕龍泉北今人謂之温泉
非也渠北故坂北即龍淵廟如淳曰三輔黄圖有龍
淵宫今長安城西有其廟處蓋宫之遺也故渠又東
逕姜原北渠北有漢昭帝平陵東南去長安七十里
又東逕平陵縣故城南地理志曰昭帝置王莽之廣
[019-25b]
利也故渠之南有竇氏泉北有徘徊廟又東逕漢大
将軍魏其侯竇嬰冢南又東逕成帝延陵南陵之東
北五里即平帝康陵坂也故渠又東逕渭陵南元帝
永光四年以渭城夀陵亭原上為初陵詔不立縣邑
又東逕哀帝義陵南又東逕惠帝安陵南陵北有安
陵縣故城也地理志曰惠帝置王莽之嘉平也渠側
有杜郵亭又東逕渭城北地理志曰縣有蘭池宫秦
始皇微行逢盜于蘭池今不知所在也雍録曰咸陽縣東二十五
[019-26a]
里蘭池陂即始皇遇盜之地漢於其北立池陽縣一清按漢志左馮翊池陽縣應卲曰在池水之陽劉昭
郡國志補注引三秦記曰始皇引渭水為長池東西二百里南北三十里刻石為鯨魚長二百丈

東逕長陵南亦曰長山也三秦記曰長安城北有平
原廣數百里民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秦名天子冢
曰山漢曰陵故通曰山陵矣風俗通曰陵者天生自
然者也今王公墳壠稱陵春秋左𫝊曰南陵夏后臯
之墓也春秋説題辭曰丘者墓也冢者種也種墓也
羅倚於山分卑尊之名者也故渠又東逕漢丞相周
[019-26b]
勃冢南冢北有亞夫冢故渠東南謂之周氏曲又東
南逕漢景帝陵南又東南注于渭今無水渭水又東
逕霸城縣北與高陵分水水南有定陶恭王廟傅太
后陵元帝崩𫝊昭儀隨王歸國稱定陶太后後十年
恭王薨子代為王徴為太子太子即帝位立恭王寢
廟于京師比宣帝父悼皇故事元夀元年傅后崩合
𦵏渭陵潘岳闗中記漢帝后同塋則為合𦵏不共陵
也諸侯皆如之恭王廟在霸城西北廟西北即傅太
[019-27a]
后陵不與元帝同塋渭陵非謂元帝陵也蓋在渭水
之南故曰渭陵也陵與元帝齊者謂同十二丈也王
莽奏毁傅太后冢冢崩壓殺數百人開棺臰聞數里
公卿在位皆阿莽㫖入錢帛遣子弟及諸生四夷凢
十餘萬人操持作具助將作掘傅后冢二旬皆平周
棘其處以為世戒今其處積土猶高世謂之増墀又
亦謂之増阜俗亦謂之成帝初陵處所未詳也渭水
又逕平阿侯王譚墓北冢次有碑左則涇水注之渭
[019-27b]
水又東逕鄣縣西蓋隴西郡之鄣徙也渭水又東得
白渠枝口又東與五丈渠合水出雲陽縣石門山謂
之清水東南流逕黄嶔山西又南入祋祤縣歴原南
出謂之清水口東南流絶鄭渠又東南入高陵縣逕
黄白城西本曲梁宫也南絶白渠屈而東流謂之曲
梁水又東南逕高陵縣故城北東南絶白渠瀆又東
南入萬年縣謂之五丈渠又逕澫原東東南流注于
渭渭水右逕新豐縣故城北東與魚池水會水出麗
[019-28a]
山東北水本導源東流後秦始皇𦵏于山北水過而
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汙深水積成池
謂之魚池池在秦皇陵東北五里周圍四里池水西
北流逕始皇冢北秦始皇大興厚𦵏營建冢壙於麗
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隂多金其陽多玉始皇貪其美
名因而𦵏焉斬山鑿石下錮三泉以銅為槨旁行週
迴三十餘里上畫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銀為四瀆
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宫觀百官竒器珍寳充
[019-28b]
滿其中令匠作機弩有所穿近輙射之以人魚膏為
燈燭取其不滅者乆之後宫無子者皆使殉𦵏甚衆
墳高五丈周迴五里餘作者七十萬人積年方成而
周章百萬之師已至其下乃使章邯領作者以禦難
弗能禁項羽入闗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
能窮闗東盜賊銷槨取銅牧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
日不能滅北對鴻門十里池水又西北流水之西南
有温泉世以療疾三秦記曰麗山西北有温水祭則
[019-29a]
得入不祭則爛人肉俗云始皇與神女遊而忤其㫖
神女唾之生瘡始皇謝之神女為出温水後人因以
澆洗創張衡温泉賦序曰余出麗山觀温泉浴神井
嘉洪澤之普施乃為之賦云此湯也不使灼人形體
矣池水又逕鴻門西又逕新豐縣故城東故麗戎地
也高祖王闗中太上皇思東歸故象舊里制兹新邑
立城社樹枌榆令街庭若一分置豐民以實兹邑故
名之為新豐也漢靈帝建寜三年改為都鄉封段熲
[019-29b]
為侯國一清按漢承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鄉都亭都鄉所以統一縣之鄉亭者後漢書本𫝊叚
熲初封都鄉侯更封新豐縣侯非改新豐為都鄉也後立隂槃城其水際北城

世謂是水為隂槃水又北絶漕渠注于渭渭水又東
逕鴻門北舊大道北下坂口名也古有鴻門亭漢書
高祖将見項羽楚漢春秋曰項王在鴻門亞父曰吾
使人望沛公其氣衝天五色相繆或似龍或似雲非
人臣之相可誅之漢高祖會項羽范増目羽羽不應
樊噲杖盾撞人入食豕肩於此羽壯之郡國志曰新
[019-30a]
豐縣東有鴻門亭者也郭緣生曰或云霸城南門曰
鴻門也項羽將因會危高祖羽仁而弗斷范増謀而
不納項羽終䕶高祖以䕶免既抵霸上遂封漢王按
漢書注鴻門在新豐東十七里則霸上應百里按史
記項伯夜馳告張良良與俱見高祖仍使夜返考其
道里不容得爾今父老𫝊在霸城南門數十里於理
為得按縁生此記雖歴覽史漢述行涂經見可謂學
而不思矣今新豐縣故城東三里有坂長二里餘塹
[019-30b]
原通道南北洞開有同門狀謂之鴻門孟康言在新
豐東十七里蓋指縣治而言非謂城也自新豐故城
西至霸城五十里霸城西十里則霸水西二十里則
長安城應劭曰霸水上地名在長安東二十里即霸
城是也高祖舊停軍處東去新豐既遠何由項伯夜
與張良共見高祖乎推此言之知緣生此記乖矣渭
水又東石川水南注焉渭水又東戲水注之水出麗
山馮公谷東北流又北逕麗戎城東春秋晉獻公五
[019-31a]
年伐之獲麗姬於是邑麗戎男國也姬姓秦之麗邑
矣又北右總三川逕鴻門東又北逕戲亭東應劭曰
戲宏農湖縣西界也地隔諸縣不得為湖蘓林曰戲
邑名在新豐東南三十里孟康曰乃水名也今戲亭
是也昔周幽王悅褒姒姒不笑王乃擊鼔舉烽以徴
諸侯至無冦褒姒乃笑王甚悅之及犬戎至王又舉
烽以徴諸侯諸侯不至遂敗幽王於戲水之上身死
於麗山之北故國語曰幽滅者也漢成帝建始二年
[019-31b]
造延陵為初陵以為非吉于霸曲亭南更營之鴻嘉
元年于新豐戲鄉為昌陵縣以奉初陵永始元年詔
以昌陵卑下客土踈惡不可為萬歲居其罷陵作令
吏民反故徒将作大匠解延年一清按漢書作解萬年燉煌闗
中記曰昌陵在霸城東二十里取土東山與粟同價
所費巨萬積年無成即此處也戲水又北分為二水
並注渭水渭水又東泠水入焉水南出胏浮山一清按長
安志曰水經曰浮胏山一作胏浮是舊本原作浮胏今本乃後人據他書更易耳蓋麗山連

[019-32a]
麓而異名也北會三川統歸一壑歴隂槃新豐兩原
之間北流注于渭渭水又東首水南出倒虎山西總
五水單流注逕秦步高宫東世名市丘城歴新豐原
東而北逕步夀宫西又北入渭渭水又東得西陽水
又東得東陽水並南出廣鄉原北垂俱北入渭渭水
又東逕下邽縣故城南秦伐邽置邽戎於此有上邽
故加下也渭水又東與竹水合南出竹山北逕媚加
谷歴廣鄉原東俗謂之大赤水北流注于渭渭水又
[019-32b]
東得白渠口太始二年趙國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
涇水首起谷口出於鄭渠南名曰白渠民歌之曰田
于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即水所始也
東逕宜春城南又東南逕池陽城北枝瀆出焉東南
逕蕅原下逕鄣縣故城北東南入渭今無水白渠又
東枝渠出焉東南逕高陵縣故城北地理志曰左輔
都尉治王莽之千春也太康地記謂之曰髙陸也車
頻秦書曰苻堅建元十二年高陸縣民穿井得龜大
[019-33a]
二尺六寸背文負八卦古字堅以石為池養之十六
年而死取其骨以問吉凶名為客龜太卜佐高夢客
龜言我将歸江南不遇死于秦高於夢中自解曰龜
三萬六千歳而終終必亡國之徴也為謝元破於淮
肥自縊新城浮圖中秦祚因即淪矣又東逕櫟陽城
北史記秦獻公二年城櫟陽自雍徙居之十八年雨
金于是處也項羽以封司馬欣為塞王按漢書高帝
克闗中始都之王莽之師亭也後漢建武二年封驃
[019-33b]
騎大將軍景丹為侯國丹讓世祖曰富貴不還故鄉
如衣錦夜行故以封卿白渠又東逕秦孝公陵北又
東南逕高陵城北蓮勺城南又東注金氏陂又東南
注于渭故漢書溝洫志曰渠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是
也今無水


  又東過鄭縣北


  渭水又東逕巒都城北故蕃邑殷契之所居世本曰
契居蕃闞駰曰蕃在鄭西然則今巒城是矣俗名之
[019-34a]
赤城水曰赤水非也苻健入秦據此城以抗杜洪小
赤水即山海經之灌水也水出石脆之山北逕蕭加
谷於孤栢原西東北流與禺水合水出英山北流與
招水相得亂流西北注于灌灌水又北注于渭渭水
又東西石橋水南出馬嶺山積石據其東麗山距其
西源泉上通懸流數十與華岳同體其水北逕鄭城
西水上有橋橋雖崩禠舊跡猶存東去鄭城十里故
世以橋名水也而北流注于渭闞駰謂之新鄭水渭
[019-34b]
水又東逕鄭縣故城北史記秦武公十年縣之鄭桓
公友之故邑也漢書薛瓉注言周自穆王已下都於
西鄭不得以封桓公也幽王既敗虢檜又滅遷居其
地國于鄭父之丘是為鄭桓公無封京兆之文余按
史記考春秋國語世本言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庶弟
友于鄭又春秋國語並言桓公為周司徒以王室將
亂謀又史伯而寄帑于虢檜之間幽王霣于戲鄭桓
公死之平王東遷鄭武公輔王室滅虢檜而兼其土
[019-35a]
故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乃遷封
于彼左𫝊隠公十一年鄭伯使公孫獲曰吾先君新
邑于此其能與許争乎是其指新鄭為言矣然班固
應劭鄭元皇甫謐裴頠王隠闞駰及諸述作者咸以
西鄭為友之始封也賢于薛瓉之單説也無宜違正
經而從逸録矣赤眉樊崇于鄭北設壇祀城陽景王
而尊右校卒史劉俠卿牧牛兒盆子為帝年十五被
髪徒跣為具絳單衣半頭赤幘直綦履顧見衆人拜
[019-35b]
恐畏欲嗁號年建世後月餘乗白蓋小車與崇及尚
書一人相隨向鄭北渡渭水即此處也城南山北有
五部神廟東南向華岳廟前有碑後漢光和四年鄭
縣令河東裴畢字君先立一清按五部神廟碑洪氏适𨽻釋作殽阬君神祠碑
其辭曰天地定位凶  嶽瀆諸侯闕事其細 祭法曰凶林川谷有益扵民  左祀典夫中條之凶
者蓋華嶽之體也石□樹谷南通商雒以屬熊耳百川鍾集充崖滿谷時有盛雨彭濞涌溢乗高趨下揚
波跳沫於是□□以為之夤承冩其流北注諸渭蠲渫滀暴使不為害前世通利吏民興貴有御史大夫
將軍牧伯故為立祠以報其功自亡新已來其祀□廢□稍堙塞睼眆沮潰漂漫田疇濅敗亭市神怒民
[019-36a]
怨縣遂以衰賤仕宦失官踣弊不震迄光和四年□詻之歳今河東聞憙闕君諱闕字君闕為政以徳五
教時序肅恭明神敬奉禋祀勤䘏民隠而除其害愍一縣之陵遲懼闕至之無備追惟伯禹遏治之利乃
復浚治敢□通利其水紹修舊祀宏祏其祠使民報祈視扵社稷其有徴拜州郡辟召皆當來辭大小有
差□□君尚饗後之人是遵是奉神必據焉光和四年六月辛未造右殽阬君神祠之碑銘篆額在鄭縣
靈帝光和四年縣令裴畢字君先立碑無縣令姓名据水經得之殽有二陵古稱地險蓋川阜高深雨盛
水集有阬以儲之則可以疏泄溉注而無湓溢之患自魏晉以來謂之五部神廟歐陽公嘗託部使者模
此碑命工以麵填其刻而鐫剔之始可讀云廟有石隄西戍樹谷五樓先生東臺御史王翦将軍之像莫
可曉今碑云石隄樹谷南通商雒當是有石為隄有木為谷後人因以名其神碑云前世通利吏民興貴
[019-36b]
有御史大夫將軍牧伯故為立詞考其文意蓋謂前世阬不堙塞水泉通利地産人物有至御史将軍牧
伯之貴者後人不考亦以名其神爾光和之四年龍集辛酉此碑以作噩為作詻者出西漢天文志碑以
彭為澎□即阬字祏即拓字金石録跋尾曰裴君水經以為名畢而集古錄云名 今詳其㸃畫頗近畢
字疑集古録誤又歐陽棐集古録目及宋不知作者天下碑錄俱作裴 字君光光字亦誤當以酈注先
字為正渭水又與東石橋水會故沈水也水南出馬嶺

山北流逕武平城東按地理志左馮翊有武成縣王
莽之桓城也石橋水又逕鄭城東水有故石梁述征
記曰鄭城東西十四里各有石梁者也又北逕沈城
[019-37a]
北漢志地理志左馮翊有沈陽縣王莽更之曰制昌
也蓋藉水以取稱矣渭水又東敷水注之水南出石
山之敷谷北逕告平城東耆舊所𫝊言武王伐紂告
太平於此故城得厥名非所詳也敷水又北逕集靈
宫西地理志曰華隂縣有集靈宫武帝起故張昶華
嶽碑稱漢武慕其靈築宫在其後而北流注于渭渭
水又東餘水注之水南出餘糧山之隂北流入于渭
俗謂之宣水也渭水又東合黄酸之水世名之為于
[019-37b]
渠水水南出升山北流注于渭渭水又東逕平舒城
北城側枕渭濵半破淪水南面通衢昔秦始皇之將
亡也江神素車白馬道華山下返璧于華隂平舒道
曰為遺鎬池君使者致之乃二十八年渡江所沉璧
也即江神返璧處也渭水之陽即褱徳縣界也城在
渭水之北沙苑之南即褱徳縣故城也世謂之高陽
城非矣地理志曰禹貢北條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
即夏后鑄九鼎處也王莽更縣曰徳驩渭水又東逕
[019-38a]
長城北長澗水注之水南出太華之山側長城東而
北流注于渭水史記秦孝公元年楚魏與秦接界魏
築長城自鄭濱洛者也


  又東過華隂縣北


  渭水東南洛水入焉闞駰以為漆沮之水焉曹瞞傳曰
操與馬超隔渭水每渡渭輙為超騎所衝突地多沙不
可築城婁子伯説今寒可起沙為城以水灌之一宿而
成操乃多作縑囊以堙水夜汲作城立于是水之次也
[019-38b]
渭水逕華隂縣故城北春秋之隂晉也秦惠文王五年改
曰寧秦漢高帝八年更名華隂王莽之華壇也縣有華山
山海經曰其高五千仞削成而四方遠而望之又若華
狀西南有小華山也韓子曰秦昭王令工施鈎梯上華山
以節栢之心為博箭長八尺棋長八寸而勒之曰昭王嘗
與天神博于是神仙𫝊曰中山衛叔卿嘗乘雲車駕白
鹿見漢武帝帝將臣之叔卿不言而去武帝悔求得其
子度世令追其父度世登華山見父與數人博于石上勅
[019-39a]
度世令還山層雲秀故能懐靈抱異耳山上有二泉
東西分流至若山雨滂湃洪津泛灑挂溜騰虚直瀉
山下有漢魏文帝二廟一清按詳下文只是漢文帝廟耳魏字羨文也太平寰宇
記華隂縣有南北二廟北廟有古碑九所其一是漢鎮遠將軍段煨更修之碑黄門侍郎張㫤書漢文帝
與鍾繇各于碑隂刻二十字此碑垂名海内南廟是華北君祠今有北君靈臺上仙下仙四神童院此即
所謂二廟也但以南廟為華北君祠而北廟又不云是漢文帝祠不可臆解或是文有脱誤耳廟有

石闕數碑一碑是建安中立漢鎮遠將軍段煨更修
祠堂碑文漢給事黄門侍郎張㫤造㫤自書之魏文
[019-39b]
帝又刋其碑隂二十餘字二書有重名垂于海内又
刋侍中司𨽻校尉鍾繇宏農太守毌丘儉姓名廣六
行鬱然循平是太康八年宏農太守河東衛叔始為
華隂令河東裴仲恂役其逸力修立壇廟夾道樹柏
迄于三隂事見永興元年華百石所造碑一清按𨽻釋華山有
四碑一西嶽華山碑威宗延熹八年一西嶽華山亭碑靈帝光和二年一宏農太守樊毅復華下民祖碑
光和二年一樊毅修華嶽碑光和二年俱云水經有今本無是四碑蓋缺失矣西嶽碑洪氏云在華隂縣
威宗延熹四年袁逄守宏農郡以華嶽舊碑文磨滅遂案經傳載原本勒斯石以垂後會遷京兆乃勅都
[019-40a]
水椽杜遷市石遣書佐郎郭香察書碑成于後之四年蓋孫璆典郡時也又曰東漢循王莽之禁人無二
名郭香察書者察涖他人之書耳小歐陽以為郭香察所書非也𨽻辨云額題云西嶽華山廟碑六篆字
為二行碑式云文二十二行行三十七字袁府君肅恭明神及京兆尹勅杜遷市石皆平闕高祖太宗孝
武並列行高出一字有紋如碁局碑云勅都水椽杜遷市石遣書佐郎郭香察書蓋一人市其石一人察
其書律歴志有太史治歴郎中郭香豈其人與金石錄跋尾曰孝武皇帝修封禪之禮廵省五嶽立宫其
下宫曰集靈宫殿曰存仙殿門曰望仙門歐陽公集古録云所謂集靈宫者他書不見惟見此碑耳余按
班固漢書地理志華隂有集靈宫武帝起而酈道元注水經亦云敷水北逕集靈宫引地理志所載其語
皆同然則不獨見于此碑矣而所謂存仙殿望仙門者諸書不載都氏穆金薤琳琅曰漢西嶽華山碑董
[019-40b]
氏書跋云集靈宫漢志既書之桓譚嘗賦之張㫤序曰世宗經集靈之宫三輔黄圖書其制度藝文類聚
亦書其名則又金石録之所未及者華山亭碑樊毅所立𨽻釋所謂華嶽有樊毅之碑三者也碑云毅字
仲徳集古録集古録目金石錄𨽻釋俱不著碑所在蓋亦在華山之上也復租碑及修華嶽碑集古錄目
云在華州𨽻釋云復租碑全載光和二年十二月壬午奏牘無他詞修嶽碑云有漢元舅五侯之胄謝陽
之孫按范書樊宏封壽張侯樊丹射陽侯樊尋元都侯樊忠更父侯樊茂平望侯樊氏侯者五國毅即丹
之後也又金石録目有西嶽石闕銘跋尾云永和元年五月癸丑朔六月戊午宏農太守常山元氏張勲
為西嶽華山作石闕高二丈二尺永和漢順帝晉穆帝姚浤皆有此號穆帝時華隂不屬晉以此碑字畫
騐之恐非姚浤時蓋漢刻也是碑景伯所未見即酈注云廟有石闕數碑者是也渭水又東

[019-41a]
沙渠水注之水出南山北流西北入長安城城自華
山北經于河華嶽銘曰秦晉争其祠立城建其左者
也郭著述征記指證魏之立長城長城在後不得在
斯斯為非矣渠水又北注于渭渭水又東逕定城北
西征記曰城因原立述征記曰定城去潼闗三十里
夾道各一城渭水又東泥泉水注之水出南山靈谷
而泉流注于渭水也渭水又東合沙渠水水即符禺
之水也南出符禺之山北流入于渭


[019-41b]
  又東入于河


  春秋之渭汭也左𫝊閔公二年虢公敗犬戎于渭隊
服䖍曰隊渭汭也杜預曰水之隈曲曰汭王肅云汭
入也吕忱曰汭者水相入也水會即船司所在矣地
理志曰渭水東至船司空入河服䖍曰縣名都官全氏
曰二字疑有訛誤三輔黄圖有船庫官後改為縣王莽之船

利者也


  豐水


[019-42a]
  宋敏求長安志長安縣下引水經注曰豐水出豐溪
西北流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又北交水自東入焉
又北昆明池水注之又北逕靈臺西又北至石堨注
于渭萬年縣下云福水即交水也水經注曰上承樊
川御宿諸水出縣南山石璧谷南三十里與真谷水
合亦名子午谷水長安縣下引水經注曰交水又西
南流與豐水支津合其北又有漢故渠出焉又西至
石堨分為二水一水西流注豐水一水自石堨北逕
[019-42b]
細栁諸原北流入昆明池又石闥堰下引水經注云
交水西至石堨漢武帝元狩三年穿昆明池所造一
清按漢書地理志右扶風鄠縣豐水出東南北過上
林苑入渭宋氏所引水經注今本失之而豐水源流
較班志尤詳也禹貢錐指曰先儒皆云豐涇大川故
曰會漆沮小水故曰過嘗考渭南本周之舊都西漢
因之其後隋唐復建都于此歴代相承鑿引諸川以
資汲取便轉輸溉民田灌苑囿津渠交絡離合不常
[019-43a]
凡地志水經所言類非禹迹之舊詩曰豐水東注維
禹之績則渭南諸川唯豐為大自漢鴻嘉中王商穿
長安城引内豐水注第中而其流漸㣲逮唐貞觀中
堰豐鎬入昆明池二水于是斷流又于京城西北引
豐水為漕渠合鎬水北流由禁苑入渭而豐水之流
愈微矣竊疑豐西之澇豐東之鎬潏霸滻禹時悉合
豐以入渭故豐得成其大且詩言東注而漢志言北
過上林苑入渭則是北流而非東注矣按豐水入昆
[019-43b]
明池不始於唐東樵云云由未見水經注逸文故也


  涇水


  禹貢錐指曰周禮雍州其川涇汭水經無涇水之目
渭水篇中於入渭處僅附見一語而寰宇記原州平
高縣筓頭山一名崆峒山下引水經注云蓋大隴山
之異名莊子謂黄帝學道于廣成子蓋在此山百泉
縣涇水下引水經云涇水出安定涇陽縣高山注云
山海經曰高山涇水出焉東流注于渭入闗謂之入
[019-44a]
水彈筝峽下引水經注云涇水逕都盧山山路之内
常有如彈筝之聲行者聞之鼓舞而去又云弦歌之
山峽口水流風吹滴崖響如彈筝之韻因名涇州靈
臺縣蒲川水下引水經注云蒲川水出南山蒲谷東
北合細川水又東北合且氏川水邠州宜禄縣芹川
下引水經注云出羅川縣千子山山一名千子嶺東
流逕宜禄縣北寜州真寜縣大陵水下引水經注云
大陵小陵水出巡河南殊川西南逕寧陽城故豳詩
[019-44b]
云夾其皇澗陵水即皇澗乾州永夀縣高泉下引水
經注云甘泉山即高泉山也耀州雲陽縣涇水下引
水經注云涇水東流歴峽謂之涇峽五龍谷泉下引
水經注云五龍水出雲陽宫西南雍州醴泉縣谷口
城下引水經注云九嵕山東仲山西謂之谷口本文
是九嵕山東連仲山西當涇水處故謂之谷口即寒
門也此皆言涇水而今本無之是水經元有涇水篇
宋初尚存後乃亡之耳一清按寰宇記渭州潘源縣
[019-45a]
下引水經云良源縣有銅城山水出歴白石城隴州
吳山縣下引水經注云南由縣有白環水出白環谷
二條皆涇水注文而東樵失引之又漢書地理志安
定郡烏氏縣都盧山在西師古曰氏音支九域志曰
都盧峽即彈筝峽又文選北征賦登赤須之長坂入
義渠之舊城李善注云赤須阪在北地郡水經注赤
須水出赤須谷西南流注羅水寰宇記云真寧縣羅
川水出羅山寧州古公劉邑春秋為義渠戎國有義
[019-45b]
渠城漢書地理志北地郡義渠道也又初學記引水
經注曰梁谷水西南注于涇又曰涇水經望夷宫北
臨涇水以望北夷秦二世將祠涇沈四白馬於涇齋
於此宫内又曰涇水經長平觀北甘露三年呼韓邪
單于入朝上登長平觀詔單于無謁即是觀也又長
安志醴泉縣下引水經注曰涇水導源安定朝那縣
西筓頭山秦始皇巡地西出筓頭山即是山也蓋大
隴之異名又名勝志邠州淳化縣下引水經注云五
[019-46a]
龍水泉流逕長箱坂下方輿紀要云車箱坂水經謂
之長箱坂諸所引文又在寰宇記之外錐指又曰元
和志云漆水在新平縣西九里北流注于涇寰宇記
云注水經曰漆水自宜禄縣來又東過漆縣北今縣
西九里有白土川東北流逕白土原東陳陽原西又
東北流注涇水此條亦是涇水篇逸文故不見於漆
水注中也又漢志鹵縣灈水出西北則未知所在矣


  汭水


[019-46b]
  太平寰宇記隴州汧源縣下引水經注云芮水出小
隴山其川名汭邠州宜禄縣芮水下引水經注云汭
水又東逕宜禄川俗謂之宜禄川水通典引水經云
汭水經宜禄川俗曰宜禄水方輿紀要云芮水出鳳
翔府隴州西四十里弦蒲藪東北流入平凉府華亭
縣南又東逕崇信縣北至涇州城北又東南過長武
縣北而東流合于涇水禹貢錐指曰涇屬渭汭傳曰
水北曰汭春秋𫝊註曰水之隈曲曰汭説文汭水相
[019-47a]
入也按二義適相成而不相悖蓋兩水相入其水會
襟帶處必有隈曲詩大雅芮鞫之即芮即職方涇汭
之汭水名也漢志扶風汧縣下云芮水出西北東入
涇詩芮阸雍州川也師古曰阸讀與鞫同余因悟水
北曰汭之義蓋涇水東南流至邠州長武縣東芮水
自平凉府靈臺縣界流經縣南而東注于涇公劉所
居故豳城正在二水相會内曲之處及其後人衆而
地不能容則又營其外曲以居故曰止旅迺宻芮鞫
[019-47b]
之即鄭箋曰水之内曰隩水之外曰鞫外即南内即
北也一清按涇汭各源汭流稍短不若涇耳職方以
二水為雍州川水經宜列于篇目故採擷羣書以補
逸文





  水經注釋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