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60 水經注釋-清-趙一清 (master)


[041-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釋附録卷上


  仁和趙一清纂


  水經三卷郭璞注 水經四十卷酈善長注隋書經籍志


  水經三卷郭璞撰 又四十卷酈道元撰舊唐書經籍志


  桑欽水經三卷一作郭璞撰 酈道元注水經四十卷
新唐書藝文志


  水經三卷漢桑欽撰郭璞注 水經四十卷酈道元注
[041-1b]
通志藝文略


  水經四卷右漢桑欽撰成帝時人本經三卷後魏酈道
元注郡齋讀書志


  一清按水經郭注三卷酈注四十卷厯考史志無云
四卷者晁氏所題誤矣或是四十卷脱去十字耳


  水經四十卷晁氏曰漢桑欽撰陳氏曰欽邯鄲書目以
為漢人晁氏言成帝時人當有所據文獻通考


  隋志水經三卷郭璞注唐志桑欽三卷舊志云郭璞撰
[041-2a]
酈道元注四十卷後魏人字善長博采地志窮述水源
隋志不言桑欽晁志云漢桑欽撰成帝時人玉海


  李吉甫刪水經十卷新唐書藝文志


  一清按前人極重水經如陸龜䝉詩云水經山疏不
離身是也東坡寄周安孺茶詩云嗟我樂何深水經
亦屢讀李宏憲撰元和郡縣志河南府新安縣白超
壘知超為漢末人禦黃巾賊築此壘以自固非秦之
白起足正中尉改白超為白起之繆


[041-2b]
  漢開四方之境欵殊俗之附文約之所沾漸風聲之所
周流㡬將日所出入處也著自山經水志者亦略及焉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論


  長安南下杜樊鄉酈元注水經實樊川也延翰外曾祖
司徒岐公之别墅在焉裴延翰樊川文集序


  自沈瑩著臨海水土周處撰陽羡土風厥類衆夥諒非
一族是以地理為書陸澄集而難盡水經加注酈元編
而不窮盖方物之事盡在是矣史通


[041-3a]
  漢書地理志注文選注史記正義引水經後漢書注引
水經注玉海


  一清按史記正義曰酈元注水經云滈水上承滈池
北流入滈今按滈水入永通渠盖酈氏誤矣檢渭水
篇注鄗水自入渭其流注鄗者滮池水也豈有鄗復入
鄗之云張氏所引容有乖爽


  桑欽水經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酈善長
注水經引其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唐六典注


[041-3b]
  水經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酈氏注引枝流
一千二百五十二通典謂晉郭璞注三巻後魏酈道元
注四十巻皆不詳撰者名氏不知何代之書云濟水過
壽張則前漢壽良縣光武更名又東北過臨濟則狄縣
安帝更名菏水過湖陸則湖陵縣章帝更名汾水過永
安則彘縣順帝更名故知順帝以後纂序也愚按經云
武侯壘又云魏興安陽縣注謂諸葛武侯所居魏分漢
中立魏興郡又改信都従長樂則晉太康五年也然則
[041-4a]
非後漢人所撰隋志云郭璞注而不著撰人舊唐志云
郭璞撰愚謂所載及魏晉疑出於璞也新唐志始以為
桑欽而又云一作郭璞撰盖疑之也經云河水又北薄骨
律鎮城注云赫連果城也乃後魏所置其酈氏附益與
按前漢儒林𫝊古文尚書塗惲授河南桑欽君長晁氏
讀書志謂欽成帝時人意者欽為此書而後人附益如
山海經禹益所記有長沙零陵桂陽諸暨之名本草神
農所述有豫章朱厓趙國常山奉髙真定臨淄馮翊之
[041-4b]
稱爾雅作於周公而云張仲孝友蒼頡篇造於李斯而
云漢兼天下皆非本文顔之推嘗論之矣通典又謂景
純注解疎略多迂怪今郭注不𫝊困學紀聞


  一清按王伯厚所見是元祐以後刋本故多誤文而
亦不能正其失也


  晉裴秀客京相璠撰春秋王地名其説多見于水經注
水經引黄圖今本所無同上


  水經世以為桑欽撰予讀易水注云易水逕其東南合
[041-5a]
滱水故桑欽曰易水出北新城西北東入滱自下滱易
互受通稱矣又廣陽縣溪水亦引桑欽説且水經正文
皆無此語恐非桑欽撰當别有書也古書散亡良可嘆
西溪叢語


  一清按西溪叢語是宋姚寛撰所引酈注廣陽溪水
是濡水篇温溪下非廣陽溪水也姚氏誤記


  酈元水經曰魚龍以秋日為夜按龍秋分而降則蟄寢
於淵龍以秋日為夜豈謂是乎埤雅


[041-5b]
  一清按陸農師所引注語未知在何篇也


  水經注所載事多他書𫝊未有者其叙山水竒勝文藻
駢麗比之宋人卧遊録今之玉壺氷豈不天淵予嘗欲
抄出其山水佳勝為一帙以洗宋人卧遊録之陋未暇
也又其中載古歌謡如三峽歌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
嗁三聲淚沾裳又云朝見黃牛暮見黃牛三朝三暮黃
牛如故又云灘頭白勃堅相持倐忽淪没别無期記僰
道謡云楢溪赤木盤蛇七曲盤羊烏櫳勢與天通皆可
[041-6a]
以入詩材丹鉛總録


  水經引南中行紀不出姓氏考稽含南方草木狀始知
陸賈作乃知前人或畧後有考焉升菴全集


  桑欽水經祖禹貢而父山海然與圖經等耳其𫝊以酈
注酈盖借經而見己博該者也然徧該而㫖未洽横蒐
而詞未修以備稽考則優孟志怪以耀世引遐搜僻以
示異將使人應接不暇莫知所以根據雖宏富贍給而
靡所取裁以之鑽味弗堪矣詹氏小辨


[041-6b]
  一清按詹氏小辨明詹景龍東圖撰其所云大氐本
之杜君卿而又甚焉


  酈道元博極羣書識周天壤其注水經也於四瀆百川
之源委支派出入分合莫不定其方向紀其道里數千
年之往蹟故瀆如觀掌紋而數家寶更有餘力鋪寫景
物片語隻字妙絶古今誠宇宙未有之竒書也時經千
載讀之者少錯簡脱字往往有之然古玉血斑愈增聲
價但其書詳於北而略於南世人以此少之不知水道
[041-7a]
之宜詳正在北而不在南也余在都門為崑山定河南
一統志稿遇古今之沿革遷徙盤錯處毎得善長一語
渙然氷釋非此無従問津矣北方為二帝三王之舊都
二千餘年未聞仰給于東南何則溝洫通而水利修也
予謂有聖人出經理天下必自西北水利始水利興而
後天下可平外患可息而教化可興矣西北水道莫詳
備於此書水利之興其粉本也雖時移世易遷徙無常
而十猶得其六七不熟此書則胸無成竹雖有其志何
[041-7b]
從措手有斯民之志者不可不熟讀而亟講也廣陽雜記
水經注千年以来無人能讀縦有讀之而歎其佳者亦
只賞其詞句為游記詩賦之用耳然亦千萬中之一二
也吾友虞山黄子鴻獨能沉酣此書叅伍錯綜各得其
理好學深思心知其事吾于子鴻見之矣千載之後復
有子雲善長抑何幸與更得宋人善本正其錯簡脱誤
支分縷晣各作一圖其用心亦云勤矣惜其専于考訂
而不切實用尺有短無可如何予東歸後思以此本照
[041-8a]
宋板割裂改正裝裱成書命門人鈔録其圖併二十一
史輿地志考而顧景范有讀史方輿紀要𫝊是樓有一
統志稿皆亟録之以為疏水經注之資云同上


  古書有注復有疏疏以補注之不逮而通其壅滯也酈
道元水經注無有疏之者盖亦難言之矣余不自揣蚊
思負山欲取酈注從而疏之魏以後沿革事蹟一一補
之有關於水利農田攻守者必考訂其所以而論之以
二十一史為主而附以諸家之說以至于今日後有人
[041-8b]
興西北水利者使有考正焉予既得景范子鴻以為友
而天下之山經地志又皆聚于東海此書不成是予之
罪也當與宗夏勉之同上


  意將楚水圖記所標古今沿革城池里至堤防等更摘
水經注中有合于今日者更録一通分為四冊以江漢
湘沅為之經而諸水緯之亦可觀矣同上


  龜山有鍾子期聽琴臺不知在何許古蹟繆妄槩不足
訪昔神禹導漢水至于大别㑹于江俗呼大别為龜山
[041-9a]
以形似也隔江有山蜿蜒東去俗曰蛇山遥遥相望半
生以来登覽之勝無有踰于此者盖山雖不髙而當江
漢之滙四顧空濶潛沱數重環拱於此支交脈㑹左右
盤據目窮于接應矣按尚書禹貢漢水南至大别入江
左𫝊定公四年呉師伐郢楚子常濟漢而陳自小别至
于大别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大别漢東山名也在安
豐縣南杜預釋例曰二别近漢之名無縁乃在安豐也
桑欽水經沔水自沌陽縣北又南至江夏沙羡縣北南
[041-9b]
入于江酈道元曰沌陽處沌水之陽沔水又東逕林嶂
故城北晉建興二年太尉陶侃為荆州都督鎮此庾仲
雍曰夏口一名沔口矣按地説漢水東行觸大别之阪
南與江合則與尚書杜預相符但今不知所自矣予嘗
謂酈善長天人也其注水經妙絶今古北方諸水毫髮
不失而江淮漢沔之間便多紕繆酈北人南方之水非
其所目及也小别不知所在俟更考也同上


  水道遷流最難辨晰河渠溝洫班馬僅紀大端而餘史
[041-10a]
或缺焉共詳為之辭惟酈氏水經注而杜佑甚病其荒
繆盖河源紆逺尚依史漢舊文而江漢以南又皆意為
揣測宜其未盡審也若其掇拾遺聞叅稽往蹟良為考
古之助余嘗謂酈氏之病在立意修辭因端起類牽連
附合百曲千回文采有餘本㫖轉晦使其據事直書従
源竟委恐未可多求也後世河防水利之書作者相繼
至於晚近記載尤多浮雜相仍鮮禆實用川瀆一書略
仿水經之文仰追禹貢之義務期明確無取辭費讀史方輿
[041-10b]
紀要


  通典以水經所載地名有東漢順帝更名者知出順帝
以後纂序王伯厚又因而廣之下及魏晉地名疑舊唐
志作郭璞撰者近是余請一言折之曰璞注山海經引
水經者八此豈經出璞手哉即酈氏于濟水引郭景純
曰又云經言固亦判而二之近黄太沖撰今水經序文
竟實以璞著惜不及寄語此尚書古今疏證


  一清按郭璞註山海經引水經者八南山經青丘之
[041-11a]
山註云亦有青丘國在海外水經云即上林賦云秋
田于青丘西山經積石之山註云水經引山海經云
積石山在鄧林山東河所入也北山經碣石之山註
云水經曰碣石山今在遼西臨渝縣南水中或曰在
右北平驪成縣海邊山中山經末山末水出焉北流
注于没註云水經作沫海内東經漢水出鮒魚之山
註云書曰嶓冡導漾東流為漢按水經漢水出武都
沮縣東狼谷經漢中魏興至南鄉東經襄陽至江夏
[041-11b]
安陸縣入江别為沔水又東為滄浪之水又沅水註
云水經曰沅水出牂柯且蘭縣又東北至鐔成縣為
沅水又東過臨沅縣南又東至長沙下巂縣又洛水
註云書云導洛自熊耳按水經洛水今出上洛冡嶺
山東北經𢎞農至河南鞏縣入河成皋縣亦屬河南
也又濟水下註云諸水所出又與水經違錯以為凡
山水或有同名而異實或同實而異名或一實而數
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且厯代久逺古今變易語有
[041-12a]
楚夏名號不同未得詳也凡此八條濟水下云云係
郭自撰述中惟沅水碣石二條合于水經耳他如青
丘之文今本脱亡疑是注非經也青丘在髙麗境服䖍曰青丘國在海
東三百里晉天文志有青丘七星在軫東南蠻夷之國也唐討髙麗置青丘道行軍總管此句疑是浿水
注之逸文非齊景公畋于青丘在漢千乘縣北地名清水泊之青丘也漢水所引錯舉

大畧南鄉魏興之名又非桑氏所知盖後来經注混
淆之故洛水下引水經云出上洛冡嶺山今考水經
云出京兆上洛縣讙舉山酈注乃云出冡嶺山耳東
[041-12b]
北經𢎞農之文亦不見經至于積石未水一在四十
卷禹貢山水澤地所在注中一在二十二卷渠出滎
陽北河注中其為酈注無疑而景純引之景純以晉
明帝大寧二年為王敦所害下迨拓䟦孝昌之朝㡬
二百餘載大氐容有羼入之辭非其舊矣寧可執是
以為左證耶然水經本非璞撰但有註三巻且太冲
亦不云是璞但引圭齋之語耳潛丘竟未審視也


  困學紀聞曰三禮義宗引禹受地記王逸註離騷引禹
[041-13a]
大𫝊豈即太史公所謂禹本紀者與禹本紀見史記大
宛𫝊漢書張騫𫝊註並未指為何書惟杜君卿言天子
按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疑所謂古圖書即禹本
紀最是而郭璞引禹本紀除見史漢之外多却去嵩髙
五萬里盖天地之中也二語酈注禹本紀與此同則知
自漢武以至道元皆曾見此書特唐亡耳璞注引禹本
紀又引禹大𫝊固亦判而二之王伯厚疑為一書者非
同上


[041-13b]
  唐人地理之學的有源委去西漢未遥元和志容有
牴牾酈道元則近而加核矣水經注曰漢武帝元朔二年
開朔方郡治窳渾縣居班志之第六又云元朔二年取
河南地為朔方郡築朔方城王莽曰武符似又以此城
為郡治縣居班志之第二漢髙帝元年為殷國二年為
河内郡治壄王縣縣居班志之第十三唐縣中山郡治
漢髙祖立縣居班志之第四無終縣秦置右北平郡治
田疇𫝊舊北平郡治在平岡漢李廣為郡於此縣居班志之第二漢
[041-14a]
武帝元鼎二年改為天水郡似指隴西郡言治上邽縣
縣居班志之第二上蔡縣漢髙祖四年置汝南郡治縣
居班志之第二十四其第一縣平輿云東漢汝南郡治
睢陽縣漢髙祖五年為梁國治縣居班志之第八其第
一縣碭曰秦立碭郡秦始皇即句踐故都為琅琊郡漢
因之班志于琅琊縣下注云句踐嘗治此則琅琊郡治
琅琊縣縣居班志之第十二秦恵王置漢中郡南鄭縣
即郡治漢因之縣居班志之第三其第一縣西城則云
[041-14b]
屬縣也漢武帝蜀郡初治廣漢之雒縣元鼎二年始徙
治成都雒縣居班志之第四漢髙祖六年分巴蜀置廣
漢郡治乘鄉王莽曰廣信即廣漢縣縣居班志之第六
漢髙帝六年置江夏郡治安陸縣縣居班志之第八漢
武帝元鼎六年置合浦郡治合浦縣縣居班志之第三
漢武帝元鼎六年開日南郡治西捲縣縣居班志之第
四泉陵縣零陵郡治漢武帝元鼎六年分置縣居班志
之第八漢武帝太初四年以休屠王地置武威縣為武
[041-15a]
威郡治縣居班志之第三而即治書先第一縣者則隴
西郡之狄道縣也金城郡之允吾縣也安定郡之髙平
縣也五原郡之九原縣也雁門郡之善無縣也上郡之
膚施縣也𢎞農郡之𢎞農縣也千乘郡之千乘縣也
平原郡之平原縣也太原郡之晉陽縣也河東郡之安
邑縣也濟隂郡之定陶縣也濟南郡之東平陵縣也山
陽郡之昌邑縣也臨淮郡之徐縣也清河郡之清陽縣
也魏郡之鄴縣也趙國之邯鄲縣也鉅鹿郡之鉅鹿縣
[041-15b]
也信都國之信都縣也河間國之樂成縣也涿郡之涿
縣也上谷郡之沮陽縣也廣陽國之薊縣也漁陽郡之
漁陽縣也遼東郡之襄平縣也𤣥莵郡之髙句驪縣也
樂浪郡之朝鮮縣也河南郡之雒陽縣也武都郡之武
都縣也潁川郡之陽翟縣也淮陽國之陳縣也楚國之
彭城縣也沛郡之相縣也㤗山郡之奉髙縣也東平國
之無鹽縣也魯國之魯縣也東海郡之郯縣也城陽國
之莒縣也甾川國之劇縣也齊郡之臨淄縣也髙宻國
[041-16a]
之髙密縣也九江郡之壽春邑也廣陵國之廣陵縣也
南陽郡之宛縣也六安國之六縣也蜀郡之成都縣也
巴郡之江州縣也南郡之江陵縣也越巂郡之卭都縣
也益州郡之滇池縣也䍧柯郡之故且蘭縣也鬱林郡
之布山縣也九真郡之胥浦縣也交阯郡之羸&KR1454縣也
蒼梧郡之廣信縣也南海郡之番禺縣也長沙國之臨
湘縣也桂陽郡之郴縣也豫章郡之南昌縣也至云舊
朔方郡治臨戎舊定襄郡治善無故河内郡治懷舊代
[041-16b]
郡治髙栁故天水郡治冀故琅琊郡治開陽並指東漢
而言騐諸司馬彪志而一一相同矣潛丘劄記


  郡國志云凡縣名先書云郡所治也此惟東漢時則然
而西漢不爾歴考志𫝊以證之為治者二十有六江陵
也平襄也宛也陽翟也薊也彭城也邯鄲也臨淄也雒
陽也廣陵也昌邑也吳也壽春也郯也相也成都也長
子也濮陽也無鹽也魯也江州也涿也僰道也故且蘭
也卭都也滇池也不為治者三梁國先書碭却不為治
[041-17a]
治睢陽王國以内史治其民而梁孝王武𫝊内史韓安
國從王于睢陽也左馮翊先書髙陵亦不為治治長安
城中以趙廣漢𫝊及景帝紀注百官公卿表注知之而
韓延壽𫝊云為左馮翊出行縣至髙陵尤明證也汝南
郡先書平輿亦不為治治上蔡以翟方進𫝊知之此顧
亭林黄子鴻所未分晰節録以廣異聞又胡身之注通
鑑地理號稱佳者然亦不知西漢第一縣非必郡治如
云班志襄平縣遼東郡治所猶可而云漢中郡治西城
[041-17b]
縣豈可乎又云漢五原郡即秦九原郡治稒陽不知班
志明云東部都尉治稒陽太守不與都尉同一治所齊
孝王孫澤謀發兵臨淄殺青州刺史雋不疑此是青州
刺史適在臨淄非必治所胡氏乃云臨淄青州刺史治
不知西漢刺史稱𫝊車居無常治不比東漢乎同上
莫詳於酈道元之水經注而文士但以為薈蕞之書不
知其沿波討瀾窮端竟委𤨏而不失之雜也李振裕禹貢錐指序
地理志引桑欽者七上黨屯留下云桑欽言絳水出西
[041-18a]
南東入海平原髙唐下云桑欽言漯水所出泰山萊蕪
下云禹貢汶水出西南入泲桑欽所言丹陽陵陽下云
桑欽言淮水出東北入大江張掖刪丹下云桑欽以為
導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敦煌效榖下云本魚澤障
也桑欽說孝武元封六年濟南崔不意為魚澤尉教力
田以勤效得榖因立為縣名中山北新城下云桑欽言
易水出西北東入滱今按儒林𫝊言塗惲授河南桑欽
君長古文尚書欽成帝時人班氏與劉歆皆崇古學故
[041-18b]
有取焉隋經籍志有兩水經一三卷郭璞注一四十卷
酈善長注皆不著撰人名氏舊唐書始云郭璞作新唐
志遂謂漢桑欽作水經一云郭璞作今人云桑欽者本
此也先儒以其所稱多東漢三國時地名疑非欽作而
愚更有一切證酈注于漯水引桑欽地理志又于易水
濁漳水並引桑欽其説與漢書無異乃知固所引即其
地理志初無水經之名水經不知何人所作注中每舉
本文必尊之曰經使此經果出于欽無直斥其名之理
[041-19a]
或曰欽作於前郭酈附益于後或曰漢後地名乃注混
于經並非盖欽所撰名地理志不名水經水經創自東
漢而魏晉人續成之非一時一手作故往往有漢後地
名而首尾或不相應不盡由經注混淆也禹貢錐指例畧


  一清按地理志引桑欽者七說本深寧叟玉海何義
門曰地理志引桑欽言者六敦煌郡效榖下乃小顔
注也玉海第二十卷并載之故閻文亦作七胡東樵
曰效榖下今漢書本有師古曰三字盖後人所妄加
[041-19b]
此言非師古所能引也竊謂胡說為長


  酈道元博覽竒書掇其菁華以注水經得従来所未有
唐初名不甚著逮其中葉杜佑摭河源濟瀆二事以詆
之李吉甫則有刪水經十卷不知取舍如何是書𫝊習
者少錯簡闕文訛字不可勝計宋初猶未散逸而崇文
總目云酈注四十卷亡其五則仁宗之世已非完書南
渡後程大昌撰禹貢論頗舉以相證而終不能得其要
領金蔡正甫撰補正水經三卷元歐陽原功為之序謂
[041-20a]
可以正蜀板遷就之失今其書亦不𫝊近世文人則徒
獵其雋句僻事以供詞章之用而山川古蹟一槩不問
孰知為禹貢之忠臣班志之畏友哉唯子鴻深信而篤
好之反覆尋味毎水各寫為一圖兩岸翼帶諸小水無
一不具精細絶倫余玩之不忍釋手百詩有同嗜焉昔
善長述宜都山水之美沾沾自喜曰山水有靈亦當驚
知己于千古至今讀之勃勃有生氣吾三人表章酈注
不遺餘力亦自謂作者有靈當驚知己于千古也同上


[041-20b]
  一清按述宜都山水記語出袁山松非道元也東樵
盖誤㑹耳


  南人得水皆謂之江北人得水皆謂之河因目岷江曰
大江黃河曰大河此後世土俗之稱非古制也富順熊
過曰黄帝正名百物未嘗假借後世乃通之耳愚謂禹
主名山川亦未嘗假借江河自是定名與淮濟等一例
非他水所得而冐唯漢水彭蠡水與江水㑹始稱三江
沅湘等水入洞庭與江水㑹始稱九江盖皆以岷江為
[041-21a]
主而總其來㑹之數以目之其未合時不得名江也後
世漢江章江湘江沅江等稱殊乖經義九河亦然徒駭
至鬲津舊有此水道及禹自大伾引河北行過降水至
于大陸乃疏為九道以殺其勢因謂之九河入海處復
合為一與海潮相迎受故為之逆河河未由此入海亦
不名河也水經篇題槩曰某水絶不相假借深得禹貢
之意予愛之重之同上


  水經注凡二水合流自下互受通稱其在禹貢則漾與
[041-21b]
沔合亦稱沔水漳與絳合亦稱絳水是也又有隨地異
名非由合他水而然者沇東流為濟漾東流為漢又東
為滄浪之水是也有大水分為支流而異其名者江别
為沱漢别為潛河别為漯是也有伏流顯發而異其名
者濟溢為滎是也小水合大水謂之入大水合小水謂
之過二水勢均相入謂之㑹此又正名辨分之義髙出
地志山經者矣山體不動其盤基廣大者亦不過占數
郡縣若水則源逺流長往往灌注于千里之外伏見離
[041-22a]
合曲直向背變化無方名稱不一故撰山經易撰水經
同上


  一清按經仿禹貢總書為過注以逕字代之以此例
河濟江淮諸經注混淆百無一失


  濟為河亂久矣至東漢而河南之濟盡亡頼水經悉載
其故瀆後世因此畧知古濟之所行杜佑輙詆之非篤
論也禹貢錐指


  曽氏曰爾雅水自河出為灉許慎曰河灉水在宋又云
[041-22b]
汳水受陳留浚儀隂溝至䝉為灉水東入于泗水經汳
水出隂溝東至蒙入狙獾水經並無狙獾盖濉獲二字
之誤同上


  一清按曾彦和所引誤本水經宋時已然據之解經
寧非大繆故特記之




  水經注釋附録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