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60 水經注釋-清-趙一清 (master)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釋卷六


  仁和趙一清撰


  汾水  澮水  涑水  文水


  原公水 洞渦水 晋水  湛水


  汾水岀太原汾陽縣北管涔山


  山海經曰北次二經之首在河之東其東首枕分其
名曰管涔之山其上無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
[006-1b]
焉而西流注于河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
管涔之異名也其山重阜修巗有草無木泉源導於
南麓之下盖稚水蒙流耳又西南夾岸連山聨峯接
勢劉淵族子曜嘗隐居於管涔之山夜中忽有二童
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謁趙皇帝獻劍一口置
前再拜而去以燭視之劍長二尺光澤非常背有銘
曰神劍服御除衆毒曜嘗服之劍隨時變為五色也
後曜遂為胡王矣汾水又南與東西温谿合水出左
[006-2a]
右近谿聲流翼注水上雜樹交䕃雲垂煙接自是水
流潭漲波襄轉泛又南逕一城東憑墉積石側枕汾
水俗謂之代城又南出二城間其城角倚翼枕汾流
世謂之侯莫干城盖語出戎方𫝊呼失實也汾水又
南逕汾陽縣故城東川土寛平峘山夷水故地理志
曰汾水出汾陽縣北山西南流者也漢髙帝十一年
封靳彊為侯國後立屯農積粟在斯謂之羊腸倉山
有羊腸坂在晉陽西北石磴縈委若羊腸焉故倉坂
[006-2b]
取名矣漢永平中治呼沱石臼河按司馬彪後漢郡
國志常山南行唐縣有石臼谷一清按十九字注中注寰宇記平山縣下
云隋圗經房山濊水出焉亦謂之石臼河又謂之行唐水出行唐東入博陵謂之木刀溝一謂之袈裟水
南流入滹沱濊水一見於清水篇曰濊邑是也再見於濁漳水篇曰濊口是也皆是水流逕通者也

咨乘未氏謀㙔箋曰御覧作資承呼沱之水轉山東之漕自都盧
至羊腸倉將憑汾水以漕太原一清按古今注曰永平十年作常山呼沱
河蒲吾渠通漕船也此即所謂轉山東漕之道也用實秦晉苦役連年轉運

所經凡三百八十九隘死者無算拜鄧訓為謁者監
[006-3a]
䕶水功訓隐括知其難立具言肅宗肅宗従之全活
數千人和熹鄧后之立叔父陔以為訓積善所致也
羊腸即此倉也又南逕秀容城東魏土地記曰秀容
胡人徙居之立秀容䕶軍治東去汾水六十里南與
酸水合水源西出少陽之山東南流注于汾水汾水
又南出山東南流洛隂水注之水出新興郡西流逕
洛隂城北又西逕盂縣故城南春秋左𫝊昭公二十
八年分祁氏七縣為大夫之邑以盂丙為盂大夫顧炎
[006-3b]
武左𫝊杜觧補正云盂丙為盂大夫今本作孟丙者非漢書地理志云盂晉大夫盂丙邑以其為□大夫
而謂之□丙猶魏大夫之為魏壽餘閻大夫之為閻嘉邯鄲大夫之為邯鄲午也洛隂水又

西逕狼孟縣故城南王莽之狼調也左右夾澗幽深
南面大壑俗謂之狼馬澗舊斷澗為城有南北門門
闉故壁尚在洛隂水又西南逕陽曲城北魏土地記
曰陽曲胡寄居太原界置陽曲䕶軍治其水西南流
注于汾水汾水又南逕陽曲城西南注也一清按漢志太原郡
陽曲縣應劭曰河千里一曲當其陽故曰陽曲也


[006-4a]
  東南過晉陽縣東晉水従縣東南流注之


  太原郡治晉陽城秦昭襄王三年立尚書所謂既修
太原者也春秋説題辭曰髙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
有度廣疋曰大鹵太原也釋名曰地不生物曰鹵盧
榖梁𫝊曰中國曰太原夷狄曰大鹵尚書大𫝊曰東
原底平大而髙平者謂之太原郡取稱焉魏土地記
曰城東有汾水南流水東有晉使持節都督并州諸
軍事鎮北將軍太原成王之碑水上舊有梁清洴殞
[006-4b]
於梁下豫讓死於津側亦襄子觧衣之所在也汾水
西逕晉陽城南舊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碑廟宇傾頽
唯單碑獨存矣今文字剥落無可尋也


  又南洞渦水従東來注之


  汾水又南逕梗陽縣故城東故榆次之梗陽郷也魏
獻子以邑大夫魏戊也京相璠曰梗陽晉邑也今太
原晉陽縣南六十里榆次界有梗陽城名勝志清源縣下引水經
注云汾水又南逕梗陽縣故城東有白石水中隐水俱来注之今本無之汾水又南即洞

[006-5a]
渦水㑹者也


  又南過大陵縣東


  昔趙武靈王遊大陵夢處女鼔琴而歌想見其人吳
廣進孟姚焉即於此縣也王莽改曰大寕矣汾水於
縣左迤為鄔澤廣雅曰水自汾出為汾陂其陂東西
四里南北一十餘里陂南接鄔地理志曰九澤在北
并州藪也吕氏春秋謂之大陸又名之曰漚洟之澤
俗謂之鄔城許愼説文曰漹水出西河中陽縣北沙
[006-5b]
南入河即此水也禹貢錐指曰冀州有三大陸一在鉅鹿郡北班固繫諸禹貢又名鉅
鹿澤吕氏春秋云趙有鉅鹿又名廣河澤爾雅晉有大鹿孫炎曰今鉅鹿縣廣河澤是也此真禹貢之大
陸也一在河内修武縣左𫝊定公元年魏獻子田于大陸還卒于寗杜預曰大陸疑即吳澤陂近寗是也
一在太原鄔縣班固云九澤在縣北是為昭餘祁并州藪酈道元云吕氏春秋謂之大陸是也斯二者皆
非禹貢之大陸也今按吕覧九藪既云晉之大陸又云趙之鉅鹿則一澤不應両見故道元以鄔澤當之
盖晉為唐叔始封大陸宜在其境内而鉅鹿當戰國時實為趙地故分為二澤也要之廣平曰陸是處有
之其大者則謂之大陸猶之髙平曰原亦是處有之其大者則謂之太原耳然晉之大陸在漢大陵縣界
陸恐陵之誤全氏曰昭餘祁是鄥水譌而為漹水漹烏字之變也是為并州藪若并州之川曰漚洟則&KR0740
[006-6a]
也吕覧以二者合而為一善長于滱水明指為漚洟矣而鄔水又溷引之盖失檢也漹水又㑹

嬰侯之水山海經稱謁戾之山嬰侯之水出于其隂
北流注于汜水右出汜山其水殊源共合注于嬰侯
之水亂流逕中都縣南俗又謂之中都水侯甲水注
之水發源祁縣胡甲山有長坂謂之胡甲嶺即劉歆
遂初賦所謂越侯甲而長驅者也蔡邕曰侯甲亦邑
名也在祁縣侯甲水又西北歴宜歳郊逕太谷謂之
太谷水出谷西北流逕祁縣故城南自縣連延西接
[006-6b]
鄔澤是為祁藪也即爾雅所謂昭餘祈矣賈辛邑也
辛貌醜妻不為言與之如皋射雉雙中之則笑也朱氏
謀㙔箋曰據左𫝊貌醜者自是賈大夫非賈辛也王莽之示縣也又西逕京

陵縣故城北王莽更名之曰致城矣於春秋為九原
之地也故國語曰趙文子與叔向逰於九原曰死者
若可作也吾誰與歸叔向曰其陽子乎文子曰夫陽
子行亷直於晉國不免其身智不足稱吾其随㑹乎
納諫不忘其師矣其京尚存漢興増陵於其下故曰
[006-7a]
京陵焉方輿紀要平陶城後魏改曰平遥避太武嫌名水經注西胡内侵徙居京陵今本無之
侯甲水又西北逕中都縣故城南城臨際水湄春秋
昭公二年晉侯執陳無宇於中都者也漢文帝為代
王都此武帝元封四年上幸中都宫殿上見光赦中
都死罪以下侯甲水又西北於嬰侯之水逕鄔縣故
城南晉大夫司馬彌牟之邑也謂之鄔水也俗亦曰
慮水慮鄔聲相近故因變焉又西北入鄔陂而歸于
汾流矣


[006-7b]
  又南過平陶縣東文水従西來流注之


  汾水又南與石桐水合即綿水也水出界休縣之綿
山北流逕石桐寺西即介子推之祠也昔子推逃晉
文公之賞而隐於綿上之山也晉文公求之不得乃
封綿為介子推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因名斯山
為介山故袁山松郡國志曰界休縣有介山有綿上
聚子推廟王肅䘮服要記曰昔魯哀公祖載其父孔
子曰寧設桂樹乎哀公曰不也桂樹者起於介子推
[006-8a]
子推晉之人也文公有内難出國之狄子推隨其行
割肉以續軍糧後文公復國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
歌文公始悟當受爵禄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燒死國
人𦵏之恐其神魂霣于地故作桂樹焉吾父生於宫
殿死於枕席何用桂樹為余按夫子尚非璵璠送𦵏
安能問桂樹為禮乎王肅此證近於誣矣石桐水又
西流注于汾水汾水又西南逕界休縣故城西王莽
更名之曰界羙矣城東有徴士郭林宗宋子浚二碑
[006-8b]
宋冲以有道司徒徴林宗縣人也辟司徒舉太尉以
疾辭其碑文云將蹈洪崖之遐迹紹巢由之逸軌翔
區外以舒翼超天路以髙峙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
三建寕四年正月丁亥一清按漢𨽻字源載此碑作乙亥文選同後漢書靈帝紀
建寕四年正月甲子是有乙亥無丁亥注文誤卒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懐

哀痛乃樹碑表墓昭銘景行云陳留蔡伯喈范陽盧
子幹扶風馬日磾等逺来奔䘮持朋友服心喪期年
者如韓子助宋子浚等二十四人其餘門人著錫衰
[006-9a]
者千數其碑文故蔡伯喈謂盧子幹馬日磾曰吾為
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慚容惟郭有道無愧於色矣汾
水之右有左部城側臨汾水盖劉淵為晉都尉所築


  又南過冠爵津


  汾津名也在界休縣之西南俗謂之雀䑕谷數十里
閒道隘水左右悉結偏梁閣道纍石就路縈帶巗側
或去水一丈或髙五六尺上戴山阜下臨絶澗俗謂
[006-9b]
之為魯般橋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嶮也太平
寰宇記靈石縣下引水經云汾水又南過冠爵津與桐水合注云汾水闗名也在雀谷一名雀津俗謂之
雀鼠谷校勘云按今水經及注與此皆少異大抵今記所引古書但取其意而増損其文務要通俗不與
古書合又寰宇記洪洞縣下引水經云霍山北有雀鼠谷谷中道險左右悉結成偏梁累石就路俗謂之
魯般橋與今文差近也


  又南入河東界又南過永安縣西


  故彘縣也周厲王流于彘即此城也王莽更名黄城
漢順帝陽嘉三年改曰永安縣霍伯之都也歴唐城
[006-10a]
東瓉注漢書云堯所都也東去彘十里汾水又東與
彘水合水出東北太岳山禹貢所謂岳陽也即霍太
山矣上有飛亷墓飛亷以善走事紂惡来以多力見
知周王伐紂兼殺惡来飛亷先為紂使北方還無所
報乃壇於霍太山而致命焉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
不與殷亂賜汝石棺以𦵏死遂以𦵏焉霍太山有岳
廟廟甚靈鳥雀不棲其林猛虎常守其庭又有靈泉
以供祭祀鼓動則泉流聲絶則水竭湘東隂山縣有
[006-10b]
侯曇山上有靈壇壇前有石井深數尺居常無水及
臨祈禱則甘泉湧出周用則已亦其比也彘水又西
流逕觀阜北故百邑也原過之従襄子也受竹書於
王澤以告襄子襄子齋三日親自剖竹有朱書曰余
霍太山山陽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將使汝反滅智
氏汝亦立我於百邑也襄子拜受三神之命遂滅智
氏祠三神於百邑使原過主之世謂其處為觀阜也
彘水又西流逕永安縣故城南西南流注于汾水汾
[006-11a]
水又南逕霍城東故霍國也昔晉獻公滅霍趙夙為
御霍公求奔齊晉國大旱卜之曰霍太山為祟使趙
夙召霍君奉祀晉復穰也盖霍公求之故居也汾水
又逕趙城西南穆王以封造父趙氏自此始也汾水
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山發源成潭漲七十歩而
不測其深西南逕趙城南西流注于汾水太平寰宇記洪洞縣
下引水經云霍水出趙城縣東三十八里廣勝寺大郎神西流至洪洞縣界與今本異


  又南過楊縣東


[006-11b]
  澗水東出榖逺縣西山西南逕楊縣霍山南又西逕
楊縣故城北晉大夫僚安之邑也應劭曰故楊侯國
王莽更名有年亭也其水西流入于汾水汾水逕楊
城西不於東矣魏土地記曰平陽郡治楊縣郡西有
汾水南流者是也


  西南過髙梁邑西


  黑水出黑山西逕楊城南又西與巢山水㑹山海經
曰牛首之山勞水出焉西流注于潏水疑是水也潏
[006-12a]
水即巢山之水也水源東南出巢山東谷北逕浮山
東又西北流與勞水合亂流西北逕髙梁城北西流
入于汾水又南逕髙梁故城北故髙梁之墟也春秋
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納公子重耳於晉害懐公於
此竹書紀年晉出公十三年智伯瑶城髙梁漢髙帝
十二年以為侯國封恭侯酈疥於斯邑也


  又南過平陽縣東


  汾水又南逕白馬城西魏刑白馬而築之故世謂之
[006-12b]
白馬城今平陽郡治汾水又南逕平陽縣故城東晉
大夫趙鼂之故邑也應劭曰縣在平河之陽堯舜並
都之也竹書紀年晉烈公元年韓武子都平陽漢初
曹參擊魏王豹走之盡有魏地後封列侯食邑平陽
固斯境矣昭帝封度遼將軍范明友為侯國王莽之
香平也晉立平陽郡治此矣一清按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齊王芳正始八
年夏五月分河東之汾北十縣為平陽郡非始于晉也水側有堯廟廟前有碑

魏土地記曰平陽城東十里汾水東原上有小臺臺
[006-13a]
上有堯神屋石碑永嘉三年劉淵徙平陽於汾水得
白玉印方四寸髙二寸二分龍紐其文曰有新寳之
印王莽所造也淵以為天授改永鳯二年為河瑞元
年汾水南與平水合水出平陽西壺口山尚書所謂
壺口治梁及岐也禹貢錐指曰冀州有三壺口一在吉州西南禹貢之壺口也一為汾
隂縣西南之平山平水所出亦名壺口山又名姑射山酈道元謬以為尚書之壺口一在長治縣東南左
𫝊哀公四年齊國夏伐晉取壺口杜注潞縣東有壺口闗潞縣即今潞城縣闗以山名此二山皆非禹貢
之壺口也又曰壺口山漢志在北屈縣東南括地志云在吉昌縣西南五十里吉昌今吉州也後魏延興
[006-13b]
四年於此置定陽郡及縣元和志云北屈故縣在定陽郡北二十里今州直北之地山當在其西南漢志
云東南誤也其水東逕狐谷亭北春秋時狄侵晉取狐厨

者也又東逕平陽城南東入汾俗以為晉水非也汾
水又南歴襄陵縣故城西晉大夫郤犨之邑也故其
地有犨氏郷亭矣西北有晉襄公陵縣盖即陵以命
氏也王莽更名曰幹昌也


  又南過臨汾縣東


  天井水出東陘山西南北有長嶺嶺上東西有通道
[006-14a]
即銒隥也穆天子𫝊曰乙酉天子西絶銒隥西南至
盬是也其水三泉竒發西北流總成一川西逕堯城
南又西南流入汾


  又屈從縣南西流


  汾水又逕絳縣故城北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二十五
年絳中地&KR2050西絶於汾汾水西逕虒祁宫北横水有
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柱柱徑五尺裁與水平盖
晉平公之故梁也物在水故能持久而不敗也又西
[006-14b]
逕魏正平郡南故東雍州治太和中皇都徙洛罷州
立郡矣又西逕王橋澮水入焉


  又西過長脩縣南


  汾水又西與古水合水出臨汾縣故城西黄阜下其
大若輪西南流故溝横出焉東注于汾今無水又西
南逕魏正平郡北又西逕荀城東古荀國也汲郡古
文晉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黯是為荀叔也古水
又西南入于汾汾水又西南逕長修縣故城南漢高
[006-15a]
帝十一年以為侯國封杜恬一清按史表曰一云杜恪也有修水
出縣南而西南流入汾汾水又西逕清原城北故清
陽亭也城北有清原晉侯蒐清原作三軍處也汾水
又逕冀亭南昔臼季使過冀野見郤缺耨其妻饁之
相敬如賓言之文公文公命之為卿復與之冀京相
璠曰今河東皮氏縣有冀亭古之冀國所都也杜預
釋地曰平陽皮氏縣東北有冀亭即此亭也汾水又
西與華水合水出北山華谷西南流逕一故城西俗
[006-15b]
謂之梗陽城非也梗陽在榆次非在此案故漢上谷
長史侯相碑云侯氏出自倉頡之後踰殷歴周各以
氏分或著楚魏或顯齊秦晉卿士蒍斯其裔也食采
華陽今蒲坂北亭地即是城也其水西南流注于汾
汾水又逕稷山北在水南四十許里山東西二十里
南北三十里髙十三里西去介山一十五里山上有
稷祠山下稷亭春秋宣公十五年秦穆公治兵于稷
以畧狄土朱氏謀㙔箋曰孫汝澄云按左𫝊秦桓公伐晉晉侯治兵于稷以畧狄土是也


[006-16a]
  又西過皮氏縣南


  汾水西逕鄈邱北故漢氏之方澤也賈逵云漢法三
年祭地汾隂方澤澤中有方邱故謂之方澤邱即鄈
邱也許慎説文稱従邑癸聲河東臨汾地名矣在介
山北山即汾山也其山特立周七十里髙三十里文
頴言在皮氏縣東南側可三十里乃非也今凖此山
可髙十餘里山上有神廟廟側有靈泉祈祭之日周
而不耗世亦謂之子推祠揚雄河東賦曰靈輿安歩
[006-16b]
周流容與以覧于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于
龍門晉太康記及地道記與永初記並言子推所逃
隐於是山即實非也余按介推所隐者綿山也文公
環而封之為介推田號其山為介山杜預曰在西河
界休縣者是也汾水又西逕耿郷城北故殷都也帝
祖乙自相徙此為河所毁故書叙曰祖乙圮于耿杜
預曰平陽皮氏縣東南耿郷是也盤庚以耿在河北
廹近山川乃自耿遷亳後晉獻公滅之以封趙夙一清
[006-17a]
按此注語有病漢志云耿郷故耿國晉獻公滅之以賜大夫趙夙斯為無弊也後襄子與韓

魏分晉韓康子居平陽魏桓子都安邑號為三晉此
其一也漢武帝行幸河東濟汾河作秋風辭於斯水
之上汾水又西逕皮氏縣南竹書紀年魏襄王十二
年秦公孫爰率師伐我圍皮氏翟章率師救皮氏圍
疾西風十三年城皮氏者也漢河東太守番係穿渠
引汾水以溉皮氏縣故渠尚存今無水


  又西至汾隂縣北西注于河


[006-17b]
  水南有長阜背汾帶河阜長四五里廣二里餘髙十
丈汾水歴其隂西入河漢書謂之汾隂脽應劭曰脽
邱類也汾隂男子公孫祥望氣寳物之精上見祥言
之于武帝武帝于水獲寳鼎焉遷于甘泉宫改其年
曰元鼎即此處也沈氏曰望氣者汾隂男子公孫滂洋上遂立后土祠于汾隂脽見漢
書郊祀志得鼎者汾隂巫錦上遂改元見史記封禅書自是二事且公孫滂洋非祥也得鼎于地非水也


  澮水出河東絳縣東澮交東髙山


  澮水東出絳髙山亦曰河南山又曰澮山西逕翼城
[006-18a]
南按詩譜言晉穆侯遷都于絳暨孫孝侯改絳為翼
翼為晉之舊都也後獻公又北廣其城方二里又命
之為絳故司馬遷史記年表稱獻公九年始城絳都
左𫝊荘公二十六年晉士蒍城絳以深其宫是也其
水又西南合黒水水導源東北黒水谷西南流逕翼
城北右引北川水出平川南流注之亂流西南入澮
水澮水又西南與諸水合謂之澮交竹書紀年曰莊
伯十二年翼侯焚曲沃之禾而還作一清按作字疑誤為文
[006-18b]
公也又有賀水東出近川西南至澮交入澮又有髙
泉水出東南近川西北趣澮交注澮又南紫谷水東
出白馬山白馬川遁甲開山圗曰絳山東距白馬山
謂是山也西逕熒庭城南而西出紫谷與乾河合即
教水之枝川也史記白起𫝊稱起渉河取韓安邑東
至乾河是也其水西與田川水合水出東谿西北至
澮交入澮又有女家水出于家谷竹書紀年曰莊伯
以曲沃叛伐翼公子萬救翼荀叔軫追之至于家谷
[006-19a]
有范壁水出于壁下並西北流至翼廣城昔晉軍北
入翼廣以築之因即其姓以名之二水合而為全氏曰此
處有脱文西北流至澮交入澮澮水又西南與絳水合俗

謂之白水非也水出絳山東南寒泉奮湧揚波北注
懸流奔壑一十許丈青崖若㸃黛素湍如委練望之
極為竒觀矣其水西北流注于澮應劭曰絳水出絳
縣西南盖以故絳為言也史記稱智伯率韓魏引水
灌晉陽不沒者三版智氏曰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
[006-19b]
國今乃知之汾水可以浸平陽絳水可以浸安邑時
韓居平陽魏居安邑魏桓子肘韓康子韓康子履魏
桓子肘足接於車上而智氏以亡魯定公問一言可
以喪邦有諸孔子以為幾乎余觀智氏之譚矣汾水
灌平陽或亦有之絳水澆安邑未識所由也資治通鑑周威
烈王紀云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也胡氏三省注曰水經注曰絳水出絳縣西南盖以故
絳為言其水出絳山東西北流而合于澮猶在絳縣界中智伯所謂汾水可以灌安邑或亦有之絳水可
以灌平陽未識所由余謂自春秋之季至于元魏歴年滋多郡縣之離合山川之遷改有不可以一時所
[006-20a]
睹為據者史記正義曰韓初都平陽今晉州也括地志曰絳水一名白水今名沸泉源出絳山可接引灌
平陽城酈道元父範歴仕三齊少長齊地熟其山川後入闗死于道未嘗至河東也此盖因耳學而致疑
括地志成于唐之魏王㤗羅致天下一時名儒以作此書其考據宜詳當取以為據一清按梅磵所引酈
注與今本全相乖迕閻百詩潛邱劄記曰汾水可以灌平陽絳水可以澆安邑此亦何須説余嘗往来于
平陽夏縣而悟二語具有妙觧盖汾水并可以灌安邑至絳水則又不待言絳水并可以灌平陽至汾水
則又不待言交錯互舉搃見水之為害溥爾然梁書韋叡𫝊却是吾聞汾水可以灌平陽絳水可以灌安
邑不如通鑑所云又按顧景范曰括地志亦因舊文强為附㑹汾水可以灌平陽絳水可以灌安邑舊史
云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乃文互耳又云涑水在蒲州東十里有孟盟橋其上流即絳水自
[006-20b]
絳縣歴聞喜夏縣安邑猗氏至臨晋縣界合姚暹渠而西出又西南注于大河俗名陽安澗水水經注涑
水出雷首山縣北與蒲坂分水是也戰國䇿絳水可以灌安邑以絳水為涑水盖合聞喜河北二涑水為
一今觀道元注絳水出絳山下流入澮澮入汾汾入河不與涑水合也


  西過其縣南


  春秋成公元年晉悼公謀去故絳欲居郇瑕魏獻子
何氏曰事在成六年非元年晉景公非悼公韓獻子非魏莊子栁子厚晉問魏絳之言曰近寳則公
室乃貧自本水經注非不記左氏傳故以示博也土薄水淺不如新田有汾

澮以流其惡遂居新田又謂之絳即絳陽也盖在絳
[006-21a]
澮之陽漢髙帝六年封越騎將軍華無害為侯國巵林
曰故綘猶故都故宅耳杜元凱成六年故絳注曰晉復命新田為絳故謂此為故絳杜盖以新田為新絳
也酈氏遂用其説然莊二十六年士蒍城絳杜注曰絳晋所都今平陽絳邑縣而新田注又曰今平陽絳
邑縣是夫故絳既綘邑而新田又復同墟杜之釋地殆自相伐且殷人五遷不稱新亳周京屡徙非帶舊
豳齊都臨淄便棄薄姑之號楚移湫鄀豈仍故郢之思矧絳本非嘉名不過以水氏縣晉人何所取而三
以命都哉又史記越將絳陽侯無害司馬貞考地理志無絳陽而漢表作終陵則史記之絳陽未足以證
新田也閻氏若璩曰故絳在太平縣南二十五里絳州之北土人至今呼故晋城新絳去故晋城五十里
土人呼為王官城一清按巵林之説甚辨然究不能名終陵為何地漢表華毋害孫禄失侯其曽孫於陵
[006-21b]
大夫告元康四年詔復迺知終陵者於陵之訛也地理志於陵濟南郡之屬縣也縣南對絳山

面背二水古文𤨏語曰晉平公與齊景公乘至于澮
上見乘白驂八駟以來有犬貍身而狐尾隨平公之
車公問師曠對曰首陽之神有犬貍身狐尾其名曰
朱氏謀㙔箋曰名曰一作逄君者飲酒得福則徼之盖於是水之上


  又西南過虒祁宫南


  宫在新田絳縣故城西四十里晉平公之所構也時
[006-22a]
有石言於魏榆晉侯以問師曠曠曰石不能言或憑
焉臣聞之作事不時怨讟動于民則有非言之物言
也今宫室崇侈民力雕盡石言不亦宜乎叔向以為
子野之言君子其宫地背汾面澮西則兩川之交㑹
也竹書紀年曰晉出公五年澮絶于梁即是水也


  又西至王橋注于汾水


  晉智伯瑶攻趙襄子襄子奔保晉陽原過後至遇三
人於此澤自帶以下不見持竹二節與原過曰為我
[006-22b]
遺無䘏原過受之於是澤所謂王澤也


  涑水出河東聞喜縣東山黍葭谷


  涑水所出俗謂之華谷太平寰宇記校勘云涑水出黎葭谷俗謂之葦谷水經涑
水出黍薛谷俗謂之華谷今黍作黎薛作葭華作葦未知孰是一清按校勘不知何人所作其云水經作
黎葭為黍薛今本皆作黍葭與校勘所見之本異當作黍葭為是又汾水篇長修縣下注云汾水又西與
華水合水出北山華谷盖其地相連接北史載韋孝寛之守玉璧請于華谷及長秋築城及周武帝東伐
趙王招率兵出稽胡敕孝寛為行軍搃管圍守華谷以應接之即是谷也至周陽與洮水

合水源東出清野山世人以為清襄山也其水東逕
[006-23a]
大嶺下西流出謂之唅口又西合涑水鄭使子産問
晉平公疾平公曰卜云臺台為祟史官莫知敢問子
産曰髙辛氏有二子長曰閼伯季曰實沈不相相容
帝遷閼伯於商邱遷實沈於大夏臺台實沈之後全氏
曰按善長于左學甚疎左氏明云實沈出髙辛為參神臺台出金天為汾神是二祟也乃云臺台實沈之
後不其舛與能業其官帝用嘉之國于汾川由是觀之臺

台汾洮之神也賈逵曰汾洮二水名司馬彪曰洮水
出聞喜縣故王莽以縣為洮亭也全氏曰按漢志王莽以左邑為洮亭
[006-23b]
不以聞喜下注可驗盖善長失檢也然則涑水殆亦洮水之兼稱乎


  又西過周陽邑南


  其城南臨涑水北倚山原竹書紀年晉獻公二十五
年正月翟人伐晉周有白兎舞于市即是邑也漢景
帝以封田勝為侯國也沈氏曰索隐曰在上郡則是陽周之譌善長誤矣全氏曰
按趙兼田勝皆封周陽索隐皆以為陽周然考周陽由以周陽侯受姓則非陽周矣恐是索隐之誤善元
所云足以正史表之失也一清按外戚世家索隐曰周陽縣名屬魏郡是又一説也尋地理志無之故不
足為據又按趙兼以淮南王舅封而厲王子賜亦封周陽後以侯立為廬江王則其地當在九江廬江境
[006-24a]
内而今不可考矣涑水西逕董澤南即古池東西四里南北

三里春秋文公六年蒐于董澤即斯澤也何氏曰左𫝊作蒐于
董杜元凱注云汾隂縣有董亭宣十二年𫝊董澤之蒲注云澤名河東聞喜縣東北有董澤陂則文六年
改蒐于董者非董澤也涑水又與景水合水出景山北谷山海

經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草多藷藇秦
椒其隂多赭其陽多玉郭景純曰鹽販之澤即觧縣
鹽池也按經不言有水今有水焉西北流注于涑水


[006-24b]
  又西南過其縣南


  涑水又西逕仲邮□一清按三字疑有誤趙氏琦羙曰小學書無□字疑是郭字亦
未有據説文髙陵有邮徒歴切則邮本地名北竹書紀年曰翼侯伐曲沃

大㨗武公請成于翼至桐庭乃返者也漢書曰漢武
帝元鼎六年將幸緱氏至左邑桐郷聞南越破以為
聞喜縣者也涑水又西與沙渠水合水出東南近川
西北流注于涑水涑水又西南逕左邑縣故城南故
曲沃也晉武公自晉陽徙此全氏曰按晉穆侯自晉陽徙翼武公自翼徙曲
[006-25a]
沃善長誤矣秦改為左邑縣詩所謂從子于鵠者也春秋

𫝊曰下國有宗廟謂之國在絳曰下國矣即新城也
王莽之洮亭也涑水自城西注水流急濬輕津無緩
故詩人以為激揚之水言不能流移束薪耳水側即
狐突遇申生處也春秋傳曰秋狐突適下國遇太子
太子使登僕曰夷吾無禮吾請帝以畀秦對曰神不
歆非類君其圗之君曰諾請七日見我於新城西偏
及期而往見於此處故𫝊曰鬼神所憑有時而信矣
[006-25b]
涑水又西逕王官城北城在南原上春秋左𫝊成公
十三年四月晉侯使吕相絶秦曰康猶不悛入我河
曲伐我洓川俘我王官故有河曲之戰是矣令世人
猶謂其城曰王城也


  又西南過安邑縣西


  安邑禹都也禹娶塗山氏女思戀本國築臺以望之
今城南門臺基猶存余按禮天子諸侯臺門隅阿相
降而已未必一如書𫝊也故晉邑矣春秋時魏絳自
[006-26a]
魏徙此昔文侯縣師經之琴於其門以為言戒也武
侯二年又城安邑盖增廣之秦始皇使左更白起取
安邑置河東郡王莽改名洮陽全氏曰洮陽當作洮隊乃巨君六隊之一
今本漢志亦誤以莽傳考之則知善長所見之漢書亦已誤矣縣曰河東也有項曼

都學道昇仙忽復還此河東號曰斥仙漢世又有閔
仲叔隐遁市邑罕有知者後以識瞻而去涑水又西
南逕監鹽縣故城一清按後漢書靈帝紀熹平四年遣守宫令之鹽監穿渠為民興利
章懐注曰前漢地理志及續漢郡國志並無鹽監今蒲州安邑縣西南有鹽池鹽監即監鹽城也

[006-26b]
南有鹽池上承鹽水水出東南薄山西北流逕巫咸
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縣南海外西經曰巫咸國
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羣巫
所從上下也大荒西經云大荒之中有靈山巫咸巫即
巫朌巫彭巫姑巫貞巫孔巫抵巫謝巫羅一清按山海經巫貞
作巫真巫孔作巫禮俗書禮作礼形似孔字然寰宇記引注文亦作孔字是宋初本已如是矣十巫

從此升降百藥爰在郭景純曰言羣巫上下靈山採
藥往来也盖神巫所遊故山得其名矣谷口嶺上有
[006-27a]
巫咸祠其水又逕安邑故城南又西流注于鹽池地
理志曰鹽池在安邑西南許慎謂之鹽盬長五十一
里廣六里周一百一十四里從鹽省古聲吕忱曰宿
沙煮海謂之鹽河東鹽池謂之觧鹽今池水東西七
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渾而不流水出石鹽自
然印成朝取夕復終無減損唯水暴雨澍甘潦奔泆
則鹽池用耗故公私共堨水徑防其滛濫故謂之鹽
水亦為堨水也故山海經謂之鹽販之澤也澤南面
[006-27b]
層山天巗雲秀地谷泉深左右壁立間不容軌謂之
石門路出其中名之曰徑南通上陽北暨鹽澤一清按觧
州有白徑嶺路通陕州大陽津渡志云由檀道山陡徑出白徑嶺趨陕州即石門百梯之險也注所云名
之曰徑者也池西又有一池謂之女鹽澤東西二十五里

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南春秋成公六年晉謀去
故絳大夫曰郇瑕地沃饒近盬服䖍曰土平有溉曰
沃鹽盬也土人郷俗引裂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
土自成鹽即所謂鹽醝也而味苦號曰鹽田盬盬之
[006-28a]
名始資是矣本司鹽都尉治領兵一千餘人守之周
穆王漢章帝並幸安邑而觀鹽池故杜預曰猗氏有
鹽池後罷尉司分猗氏安邑置縣以守之


  又南過觧縣東又西南注于張陽池


  涑水又西逕猗氏縣故城北春秋文公七年晉敗秦
于令狐至于刳首先薎奔秦士㑹従之闞駰曰令狐
即猗氏也刳首在西三十里縣南對澤即猗頓之故
居也孔叢曰猗頓魯之窮士也耕則常饑桑則常寒
[006-28b]
聞朱公富往而問術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當畜
五牸於是乃適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
間其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以興富於猗氏
故曰猗頓也涑水又西逕郇城詩云郇伯勞之盖其
故國也杜元凱春秋釋地云今觧縣西北有郇城服
䖍曰郇國在解縣東郇瑕氏之墟也余按竹書紀年
云晉恵公十有五年沈氏曰是十四年説見河水篇秦穆公率師送
公子重耳圍令狐桑泉臼衰皆降於秦師狐毛與先
[006-29a]
軫禦秦至于廬桞全氏曰狐毛與子犯兄弟並從文公其父突以此死如何反為子圉
禦秦師耶竹書之繆甚矣董熜曰其時晉将為吕郤乃謂秦穆公使公子縶来

與師言退舍次于郇盟于軍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
桑泉臼衰並在解東南不言觧明不至觧可知春秋
之文與竹書不殊今解故城東北二十四里有故城
在猗氏故城西北郷俗名之為郇城考服䖍之説又
與俗符賢于杜氏單文孤證矣涑水又西南逕解縣
故城南春秋晉惠公因秦返國許秦以河外五城内
[006-29b]
及解梁即斯城也涑水又西南逕瑕城晉大夫詹嘉
之故邑也顧氏炎武日知録曰晉有二瑕其一左傳成公六年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之地杜
氏曰郇瑕古國名水經注涑水又西南逕瑕城京相璠曰今河東解縣西南五里有故瑕城是也在今之
臨晉縣境其一僖公三十年燭之武見秦伯曰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解焦瑕晉河外五城之二邑
文公十二年晉人秦人戰于河曲秦師夜遁復侵晉入瑕解以河曲在河東蒲坂縣南則瑕必在河外十
三年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按漢書地理志湖故曰胡武帝建元年更名湖水經河水又東逕
湖縣故城北古瑕胡二字通用禮記引詩心乎愛矣瑕不謂矣鄭氏注云瑕之言胡也瑕胡音同故記用
其字是瑕轉為胡又改為湖而瑕邑即桃林之塞也今為閿郷縣治成公十三年伐秦成肅公卒于瑕亦
[006-30a]
此地也道元以郇瑕之瑕為詹嘉之邑誤矣春秋僖公三十年秦晉圍鄭

鄭伯使燭之武謂秦穆公曰晉許君焦瑕朝濟而夕
設版者也京相璠曰今河東解縣西南五里有故瑕
城涑水又西南逕張陽城東竹書紀年齊師逐鄭太
子齒奔張城南鄭者也漢書之所謂東張矣髙祖二
年曹參假左丞相别與韓信東攻魏將孫林遫全氏曰史
記無林字軍東張大破之蘇林曰屬河東即斯城也涑水

又西南屬于陂陂分為二城南面兩陂左右澤渚東
[006-30b]
陂世謂之晉興澤東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南對鹽
道山其西則石壁千尋東則磻谿萬仭方嶺雲廻竒
峯霞舉孤標秀出罩絡羣山之表翠柏䕃峯清泉灌
頂郭景純云世所謂鴦漿也發于上而潛于下矣厥
頂方平有良藥神農本草曰地有固活女疎銅芸紫
菀之族也是以緇服思𤣥之士鹿裘念一之夫代往
遊焉路出北巘勢多縣絶來往者咸援蘿騰崟尋葛
降深於東則連木乃陟百梯方降巖側縻鎻之跡仍
[006-31a]
今存焉故亦曰百梯山也水自山北流五里而伏云
潛通澤渚所未詳也西陂即張澤也西北去蒲坂一
十五里東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冬夏積水亦時有
盈耗也


  文水出大陵縣西山文谷東到其縣屈南到平陶縣東
北東入于汾


  文水逕大陵縣故城西一清按善長不計文水之所出而云逕大陵縣故城西盖
率筆也太平寰宇記云出交城縣西南文谷大陵縣故城在文水縣北十三里發源此城流入文水縣界
[006-31b]
文水縣隋開皇十年置因縣西文水為名而南流有泌水注之水出縣西

南山下武氏穿井給養井至幽深後一朝水溢平地
東南注文水又南逕平陶縣之故城東西逕其城内
南流出郭王莽更曰多穰也文水又南逕縣右㑹隐
泉口水出謁泉山之上頂俗云暘雨愆時是謁是禱
故山得其名非所詳也其上石崖絶險壁立天固崖
半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餘丈爰有層松飾巖列柏
綺望唯西側一處得歴級升陟頂上平地一十許頃
[006-32a]
沙門釋僧光表建二刹泉發于兩寺之間東流瀝石
沿注山下又東津渠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泉之名
矣雨澤豐澍則通入文水又南逕兹氏縣故城東為
文湖東西一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謂之西河泊在
縣直東一十里湖之西側臨湖又有一城謂之豬城
水澤所聚謂之都亦曰豬盖即水以名城也文湖又
東逕中陽縣故城東按晉書地道記太康地記西河
有中陽城舊縣也文水又東南流與勝水合水出西
[006-32b]
狐岐之山東逕六壁城南魏朝舊置六壁於其下防
離石諸胡因為大鎮太和中罷鎮乃置西河郡焉勝
水又東合陽泉水出西山陽谿東逕六壁城北又東
南流注于勝水勝水又東逕中陽縣故城南又東合
文水文水又東南入于汾水也


  原公水出兹氏縣西羊頭山東過其縣北


  縣故秦置也漢髙帝更封沂陽侯嬰為侯國全氏曰沂陽是
夏侯嬰初封而食邑兹氏非封國也更封是汝隂王莽之兹同也魏黄初二

[006-33a]
年置西河郡西河恭王司馬子盛廟碑文云西河舊
處山林漢末擾攘百姓失所魏興更開疆宇分割太
原四縣以為邦邑全氏曰西河本漢郡建安之亂空荒其土黄初復立而割太原之地
以𨽻之考晉志太原郡統縣十三皆漢之舊所少者界休兹氏慮虒三縣碑云分割四縣盖破三為四也
晉志西河郡統縣四離石隰城中陽界休其三縣又皆是漢西河郡故縣名盖以此三縣之名加之兹氏
慮虒之地耳其郡帶山側塞矣王以咸寧四年改命爵土

其年十二月喪國臣大農閻崇離石令宗羣等二百
三十四人刋石立碑以述勲徳碑北廟基尚存也一清
[006-33b]
按此碑文多與史異晉宗室無司馬子盛其人者晉書云西河繆王斌字子政魏中郎武帝受禪封陳王
三年改封西河咸寕四年薨其薨年與碑同而改封之歳碑在四年𫝊在三年傳云字子政碑云子盛𫝊
云諡繆碑云諡恭善長親見其碑或是史誤


  又東入于汾


  水注文湖不至汾也一清按原公水即洞渦水篇注之原過水魏書地形志所謂出
原過祠下者也善長盖失于分疏


  洞渦水出沾縣北山


  其水西流與南谿水合水出南山西北流注洞渦水
[006-34a]
又西北黑水出西山三源合舍同歸一川東流南屈
逕受陽故城東按晉太康地記樂平郡有受陽縣盧
諶征艱賦所謂歴受陽而總轡者也其水西南入洞
渦水又西蒲水南出蒲谷北流注之于洞渦又西與
原過水合近北便水源也水西阜上有原過祠盖懐
道恊靈受書天使憂結宿情𫝊芳後日棟宇雖淪攅
木猶茂故層毖水取名焉其水南流注于洞渦水也


  西過榆次縣南又西到晉陽縣南


[006-34b]
  榆次縣故涂水郷晉大夫智徐吾之邑也春秋昭公
八年晉侯築虒祁之宫有石言晉之魏榆服䖍曰魏
晉邑榆州里名也漢書曰榆次十三州志以為涂陽
縣矣王莽之太原亭也縣南側水有鑿臺韓魏殺智
伯瑶於其下刳腹絶腸折頸摺頥處也巵林曰史記智伯醉以酒
灌擊毋䘏又豫譲𫝊㐮子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乃知漆頭之謔實報灌首之辱諸家解同虎子已屬
龎言而水經注曰韓魏殺智伯刳腹絶腸折頭揩頥處也盖所未聞尋史記及新序載黄歇上秦王書曰
智伯信韓魏従而伐趙韓魏叛之殺智伯瑶于鑿臺之下又曰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十世社
[006-35a]
稷壞宗廟隳刳腹絶腸折頭摺頥身首分離暴骨于草澤此春申極言韓魏之怨秦而酈氏誤以為智伯
見屠之酷可謂疏鹵矣其水又西南流逕武觀城西北盧諶征

艱賦曰逕武館之故郛問厥隳之逺近洞渦水又西
南為淳湖謂之洞湖津而涂水注之水出陽邑東北
大嵰山涂谷西南逕蘿磨亭南與蔣谷水合水出縣
東南蔣谿魏土地記曰晉陽城東南一百一十里至
山有蔣谷大道度軒車嶺通于武郷水自蔣谿西北
流西逕箕城北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晉人敗狄于箕
[006-35b]
杜預釋地曰城在陽邑南水北即陽邑縣故城也竹
書紀年曰梁惠成王九年與邯鄲榆次陽邑者也王
莽之繁穰矣蔣谿又西合涂水亂流西北入洞渦澤


  西入于汾


  出晉水下口者也劉琨之為幷州也劉淵引兵邀擊
之合戰于洞渦即是水也一清按晉書劉曜攻晉陽劉琨使張喬拒之戰于武
灌喬敗死晉陽太守髙錕等皆降琨屯榆次與左右數十騎携妻子奔趙郡遂如常山酈以為琨與劉淵
[006-36a]
戰誤也


  晉水出晉陽縣西縣罋山


  縣故唐國也春秋左𫝊稱唐叔未生其母邑姜夢帝
謂已曰余名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之參及生名之
曰虞吕氏春秋曰叔虞與成王居王援桐葉為珪以
授之曰吾以此封汝虞以告周公周公請曰天子封
虞乎王曰余戲耳公曰天子無戲言時唐滅乃封之
於唐縣有晉水後改名為晉故子夏叙詩稱此晉也
[006-36b]
而謂之唐儉而用禮有堯之遺風也晉書地道記及
十三州志並言晉水出龍山一云出結絀山在縣西
北非也山海經曰縣罋之山晋水出焉今在縣之西
南昔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其川上&KR1140後人踵其遺
蹟蓄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方輿紀要云臺駘驛
在太原縣南十里即晉澤也舊為晉水滙流處蒲魚所鍾水經注晉祠南有難老善利二泉大旱不涸隆
冬不凍溉田百餘頃又有泉出祠下曰滴瀝泉其泉導流為晉水瀦為晉澤今本無之水側有

凉堂結飛梁於水上左右雜樹交䕃希見曦景至有
[006-37a]
滛朋宻友羈遊宦子莫不尋梁契集用相娱慰於晉
川之中最為勝處


  又東過其縣南又東入于汾水


  沼水分為二派北瀆即智氏故渠也昔在戰國襄子
保晉陽智氏防山以水之城不没者三版與韓魏望
嘆於此故智氏用亡其瀆乘髙東北注入晉陽城以
周園溉漢末赤眉之難郡掾劉茂負太守孫福匿於
城門西下空穴中其夜奔盂即是處也東南出城流
[006-37b]
注于汾水也其南瀆於石塘之下伏流逕舊谿東南
出逕晉陽城南城在晉水之陽曰晉陽矣經書晉荀
呉帥師敗狄於大鹵杜預曰大鹵晉陽縣也為晉之
舊都春秋定公十三年趙鞅以晉陽叛後乃為趙矣
其水又東南流入于汾


  湛水出河内軹縣西北山


  湛水出軹縣南原湛谿俗謂之須水也全氏曰先司空曰須讀作
是盖聲畫鄰故字讀俱變同於三豕之誤耳其水

[006-38a]
自谿又南流


  東過其縣北又東過波縣之北


  湛水南逕向城東而南注


  又東過毋辟邑南


  原經所注斯乃湨川之所由非湛水之間闗也是經
之誤證耳湛水自向城東南逕湛城東時人謂之湛
城亦或謂之隰城矣谿曰隰澗隰城在東言北非矣
後漢郡國志曰河陽縣有湛城是也


[006-38b]
  又東南當平隂縣之東北南入于河


  湛水又東南逕鄧南流注于河故河濟有鄧津之名






  水經注釋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