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60 水經注釋-清-趙一清 (master)


[020-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釋卷二十


  仁和趙一清撰


  漾水  丹水


  漾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
常璩華陽國記曰漢水有二源東源出武都氐道縣
漾山為漾水禹貢𨗳漾東流為漢是也西源出隴西
西縣嶓冢山會白水逕葭萌入漢始源曰沔按沔水
[020-1b]
出東狼谷逕沮縣入漢漢中記曰嶓冢以東水皆東
流嶓冢以西水皆西流即其地勢源流所歸故俗以
嶓冢為分水嶺即此推沔水無西入之理劉澄之云
有水從河陽縣一清按漢書高帝紀師古曰阿陽天水之縣也今流俗書本或作河陽者
非也章懐後漢書注亦云然則冩阿陽為河陽其來舊矣南至梓潼漢夀入大穴

暗通罡山郭景純亦言是矣罡山穴小本不容水水
成大澤而流與漢合庾仲邕又言漢水自武遂川南
入蔓葛谷越野牛逕至開城合西漢水故諸言漢者
[020-2a]
多言西漢水至葭萌入漢又曰始源曰沔是以經云
漾水出氐道縣東至沮縣為漢水東南至廣魏白水
診其㳂注似與三說相符而未極西漢之源矣然東
西兩川俱受沔漢之名者義或在兹矣班固地理志
司馬彪袁山松郡國志並言漢有二源東出氐道西
出西縣之嶓冢山闞駰云漢或為漾漾水出崑崙西
北隅至氐道重源顯發而為漾水又言隴西西縣嶓
冢山在西漢水所出南入廣魏白水又云漾水出獂
[020-2b]
道東至武都入漢許慎呂忱並言漾水出隴西獂道
東至武都為漢水不言氐道然獂道在冀之西北又
隔諸川無水南入疑出獂道之為謬矣又云漢漾也
東為滄浪水山海經曰嶓冢之山漢水出焉而東南
流注于沔然東西兩川俱出嶓冢而同為漢水者也
孔安國曰泉始出為漾其猶濛耳而常璩專為漾山
漾水當是作者附而為山水之殊目矣余按山海經
漾水出崑崙西北隅而南流注于醜塗之水穆天子
[020-3a]
傳曰天子自舂山西征至于赤烏氏己卯北征庚辰
濟于洋水辛巳入于曹奴曹奴之人戲觴天子于洋
水之上乃獻良馬九百牛羊七千天子使逄固受之
天子乃賜之黄金之鹿戲乃膜拜而受余以太和中
從高祖北巡狄人猶有此獻雖古今世殊而所貢不
異然川流隠伏卒難詳照地理潜閟變通無方復不
可全言闞氏之非也何氏曰山海經洋音詳不可竟指為漾以証闞駰之說
津流派别枝渠勢懸原始要終濳流或一故俱受漢
[020-3b]
漾之名納方土之稱是其有漢川漢陽廣漢漢夀之
號或因其始或據其終縱異名互見猶為漢漾矣川
共目殊或亦在斯今西縣嶓冢山西漢水所導也然
微涓細注若通羃歴津注而已西流與馬池水合水
出上邽西南六十餘里謂之龍淵水言神馬出水事
同涂吾來淵之異故因名焉開山圖曰隴西神馬山
有淵池龍馬所生即是水也其水西流謂之馬池川
又西流入西漢水西漢水又西南流左得蘭渠溪水
[020-4a]
次西有山黎谷水次西有鐵谷水次西有石耽谷水
次西有南谷水並出南山揚湍北注右得高望谷水
次西得西溪水次西得黄花谷水咸出北山飛波南
入西漢水又西南資水注之水北出資川導源四壑
南至資峽總為一水出峽西南流注西漢水西漢水
又西南得峽石水口水出苑亭西草黒谷三溪西南
至峽石口合為一瀆東南流屈而南注西漢水西漢
水又西南合楊亷川水水出西谷衆川瀉流合成一
[020-4b]
川東南流逕西縣故城北秦莊公伐西戎破之周宣
王與其大駱犬丘之地為西垂大夫亦西垂宮也王
莽之西治矣建武八年世祖至河陽竇融等悉會天
水震動隗囂將妻子奔西城從楊廣廣死囂愁窮城
守時潁川賊起車駕東歸留吳漢岑彭圍囂岑等壅
西谷水以縑幔盛土為堤灌城城未没丈餘水穿壅
不行地中數丈涌出故城不壊王元請蜀救至漢等
退還上邽但廣亷字相狀後人因以人名名之故習
[020-5a]
譌為楊亷也置楊亷縣焉又東南流右會茅川水水
出西南戎溪東北流逕戎丘城南吳漢之圍西城王
㨗登城向漢軍曰為隗王城守者皆必死無二心願
諸將亟罷請自殺以明之遂刎剄而死又東北流注
西谷水亂流東南入于西漢水西漢水又西南逕始
昌峽直始昌縣故城西晉書地道記曰天水始昌縣
故西城也亦曰清崖峽西漢水又西南逕宕備戍南
左則宕備水自東南西北注之右則鹽官水南入焉
[020-5b]
水北有鹽官在嶓冢西五十許里相承營煮不輟味
與海鹽同故地理志云西縣有鹽官是也其水東南
逕宕備戍西東南入漢水漢水又西南合左谷水水
出南山窮溪北注漢水又西南蘭臯水出于西北五
交谷東南歴祁山軍東南入漢水漢水又東南逕祁
山軍南雞水南出雞谷北逕水南縣西北流注於漢
漢水又西建安川水入焉其水導源建威西北山白
石戍東南二源合注東逕建威城南又東與蘭坑水
[020-6a]
會水出西南近溪東北逕蘭坑城西東北流注建安
水建安水又東逕蘭坑城北建安城南其地故西縣
之歴城也楊定自隴右徙治歴城即此處也去仇池
一百二十里後改為建安城其水又東合錯水水出
錯水戍東南而東北入建安水建安水又東北有雉
尾谷水又東北有太谷水又北有小祁山水並出東
溪揚波西注又北左會胡谷水水西出胡谷東逕金
盤歴城二軍北軍在水南層山上其水又東注建安
[020-6b]
水建安水又東北逕塞峽元嘉十九年宋太祖遣龍
驤將軍裴方明伐楊難當難當將妻子北奔安西叅
軍魯尚期追出塞峽即是峽矣左山側有石穴洞人
言濳通下辨所未詳也其水出峽西北流注漢水漢
水北連山秀舉羅峰兢峙祁山在嶓冢之西七十許
里山上有城極為巖固昔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
漢水逕其南城南三里有亮故壘壘之左右猶豐茂
宿草蓋亮所植也在上邽西南二百四十里開山圖
[020-7a]
曰漢陽西南有祁山磎徑逶迤山高巖嶮九州之名
岨天下之竒峻今此山于衆阜之中亦非為傑矣漢
水又西南與甲谷水合水出西南甲谷東北流注漢
水漢水又西逕南岈北岈之中上下有二城相對左
右墳隴低昂互山被阜古語云南岈北岈萬有餘家
諸葛亮表言祁山去沮縣五百里有民萬户矚其丘
墟信為殷矣漢水西南逕武植戍南武植戍水發北
山二源竒發合于安民戍南又南逕武植戍西而西
[020-7b]
南流注于漢水漢水又西南逕平夷戍南又西南夷
水注之水出北山南逕其戍西南入漢水漢水又西
逕蘭倉城南又南右會兩溪俱出西山東流注于漢
水張華博物志云温水出鳥鼠山下注漢水疑是此
水而非所詳也漢水又南入嘉陵道而為嘉陵水世
俗名之為階陵水非也漢水又東南得北谷水又東
南得武階水又東南得倉谷水右三水並出西溪東
流注漢水漢水又東南逕瞿堆西又屈逕瞿堆南絶
[020-8a]
壁峭峙孤嶮雲高望之形若覆壺其高二十餘里羊
腸蟠道三十六迴開山圖謂之仇夷所謂積石嵯峨
嶔岑隠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因以百頃
為號山上豐水泉所謂清泉湧沸潤水上流者也漢
武帝元鼎六年開以為武都郡天池大澤在西故以
都為目矣王莽更名樂平郡縣曰循虜常璩范奕云
郡居河池一名仇池池方百頃即指此也左右悉白
馬氐矣漢獻帝建安中有天水氐楊騰者世居隴右
[020-8b]
為氐太師子駒勇健多計徙居仇池魏拜為百頃氐
王漢水又東合洛谷水水有二源同注一壑於神蛇
戍西左右山溪多五色蛇性馴良不為物毒洛谷水
又南逕虎馗戍東又南逕仇池郡西瞿堆東西南入
漢水漢水又東合洛漢水水北發洛谷南逕威武戍
南又西南與龍門水合水出西北龍門谷東流與横
水會東北窮溪即水源也又南逕龍門戍東又東南
入洛漢水又東南逕上禄縣故城西修源濬導逕引
[020-9a]
北溪南總兩川單流納漢漢水又東南逕濁水城南
又東南會平洛水水出武階東北四十五里更馳南
溪導源東北流山側有甘泉涌波飛清下注平洛水
又逕甘泉戍南又東逕平洛戌南一清按漢志武都郡有平樂道即平
洛戍也道元時其縣已廢省矣又東入漢謂之會口漢水東南逕脩

城道南與脩水合水總二源東北合漢漢水又東南
於槃頭郡南與濁水合水出濁城北東流與丁令溪
水會其水北出丁令谷南逕武街城西東南入濁水
[020-9b]
濁水又東逕武街城南故下辨縣治也李倉李稚以
氐王楊敵堅妻死𦵏隂平襲武街為氐所殺於此矣
一清按華陽國志十六國春秋李倉作李琀又氐王楊難敵堅頭乃兄弟二人此云楊敵堅蓋誤文也
今廣業郡治濁水又東宏休水注之水北出溪南逕
武街城東而南流注於濁水濁水又東逕白石縣南續漢
書曰虞詡為武都太守下辨東三十餘里有峽峽中
白水生大石障塞水流春夏輒濆溢敗壊城郭詡使
燒石以醋灌之石皆淬裂因鐫去焉遂無泛溢之害
[020-10a]
濁水即白水之異名也濁水又東南埿陽水北出埿
谷南逕白石縣東而南入濁水濁水又東南與仇鳩
水合水發鳩溪南逕河池縣故城西王莽之樂平亭
也其水西南流注濁水濁水又東南與河池水合水
出河池北口南逕河池戍東西南入濁水濁水東南
兩當水注之水出陳倉縣之大散嶺西南流入故道
川謂之故道水西南逕故道城東魏征仇池築以置
戍與馬鞍山水合水東出馬鞍山歴谷西流至故道
[020-10b]
城東西入故道水西南流北川水注之水出北洛□
山南南流逕唐倉城下南至困冢川入故道水故道
水又西南歴廣香交合廣香川水水出南由縣利喬
一清按郡國志劉昭補注引秦州記曰上邽縣北有利山川中平地有土堆高五丈生細竹翠茂如
常二楊樹大數十圍百姓祀之朱氏謀㙔箋曰利一作穆未知所據南流至廣香川謂

之廣香川水一清按蕭齊建元元年葭萌戌主楊廣香請降以為沙州刺史川蓋以人得名
又南注故道水謂之廣香交故道水又西南入秦岡
山尚婆水注之山高入雲逺望増狀若嶺紆曦軒峯
[020-11a]
枉月駕矣懸崖之側列壁之上有神象若圖指狀婦
人之容其形上赤下白世名之曰聖女神至於福應
愆違方俗是祈水源北出利喬山南逕尚婆川謂之
尚婆水一清按元和郡縣志云尚婆水本名石磐水水多磐石因以為名俗語音訛故云尚婆
歴兩當縣之尚婆城南魏故道郡治也西南至秦岡
山入故道水故道水又右合黄盧山水水出西北天
水郡黄盧山腹歴谷南流交注故道水故道水南入
東益州之廣業郡界與沮水枝津合謂之兩當溪水
[020-11b]
上承武都沮縣之沮水瀆西南流注於兩當溪虞詡
為郡漕榖布在沮從沮縣至下辨山道嶮絶水中多
石舟車不通驢馬負運僦五致一詡乃於沮受僦直
約自致之即將吏民按行皆燒石□木開漕船道水
運通利嵗省萬計以其僦廩與吏士年四十餘萬也
又西南注于濁水濁水南逕槃頭郡東而南合鳳溪
水水上承濁水於廣業郡南逕鳳溪中有二石雙高
其形若闕漢世有鳳凰止焉故謂之鳳凰臺北去郡
[020-12a]
三里水出臺下東南流左注濁水濁水又南注漢水
漢水又東南歴漢曲逕挾崖與挾崖水合水西出擔
潭交東流入漢水漢水又東逕武興城南又東南與
北谷水合水出武興東北而西南逕武興城北謂之
北谷水南轉逕其城東而南與一水合水出東溪西
流注北谷水又南流注漢水漢水又西南逕闗城北
除水出西北除溪東南流入于漢漢水又西南逕通
谷通谷水出東北通溪上承漾水西南流為西漢水
[020-12b]
漢水又西南寒水注之水東出寒川西流入漢漢水
又西逕石亭戍廣平水西出百頃川東南流注漢又
有平阿水出東山西流注漢水漢水又逕晉夀城西
而南合漢夀水水源出東山西逕東晉夀故城南而
西南入于漢水也


  又東南至廣魏一清按此篇及羌水涪水椊潼水經文俱作廣魏胡氏曰廣魏者故廣漢也蓋
曹氏改名漢後人續經此其一證何氐曰亭林云魏書崔浩𫝊浩工書人多託冩急就章必稱馮代彊以示不
敢犯國史于馮代彊下注曰疑按急就篇有馮漢彊魏初國號曰代故改漢彊為代彊酈道元以廣漢為廣魏
[020-13a]
即此例也據此則非由曹氏改名是又一義也白水縣西又東南至葭萌縣東

北與羌水合


  白水西北出於臨洮縣西南西傾山一清按漢志廣漢郡甸氐道白
水出徼外東至葭萌入漢過郡一行九百五十里水色白濁東南流與黑水

合水出羌中西南逕黑水城西又西南入白水白水
又東逕洛和城南洛和水西南出和溪東北流逕南
黑水城西而北注白水白水又東南逕鄧至城南又
東南與大夷祝水合水出夷祝城西南而窮溪北注
[020-13b]
夷水又東北合羊洪水出東南羊溪西北逕夷祝城
東又西北流屈而東北注于夷水夷水又東北入白
水白水又東與安昌水會水源發衞大西溪東南逕
鄧至安昌郡南又東南合無累水無累水出東北近
溪西南入安昌水安昌水又東南入白水白水又東
南入隂平得東維水水出西北維谷東南逕維城西
東南入白水白水又東南逕隂平道故城南王莽更
名摧虜矣即廣漢之北部也廣漢屬國都尉治漢安
[020-14a]
帝永初三年分廣漢蠻夷置有白馬水出長松縣西
南白馬溪東北逕長松縣北一清按隋書地理志武都郡長松縣西魏置初
曰建昌開皇十八年改曰長松此昔人所謂未必不間及隋唐者也吁可怪已而東北注白

水白水又東逕隂平大城北蓋其渠帥自故城徙居
也白水又東偃溪水出西南偃溪東北流逕偃城西
而東北流入白水白水又東逕偃城北又東北逕橋
頭昔姜維之將還蜀也雝州刺史諸葛緒邀之於此
後期不及故維得保劍閣而鍾會不能入也白水又
[020-14b]
與羌水合自下羌水又得其通稱矣白水又東逕郭
公城南昔郭淮之攻廖化於隂平也築之故因名焉
白水又東雝川水出西南雝溪東北注白水白水又
東合空泠水傍溪西南窮谷即川源也白水又東南
與五部水會水有二源西源出五部溪東南流東源
出郎谷西南合注白水白水又東南逕建陽郡東一清
按兩漢晉宋後魏地志俱無建陽郡之名名勝志引此文作建昌郡則西魏析隂平所置也以地望而言
宇文曾置建昌縣後改曰長松建昌疑即上長松之舊稱然皆在孝昌以後道元何由得舉之乎或曰此
[020-15a]
後魏梁州之華陽郡也建陽疑華陽之訛未詳是非而北與一水合二源同注

共成一溪西南流入於白水白水又東南逕白水縣
故城東即白水郡治也經云漢水出其西非也白水
又東南與西谷水相得水出西溪東流逕白水城南
東南入白水白水又南左會東流水東入極溪即水
源也白水又南逕武興城東又東南左得刺嵇水口
溪東北出便水源矣白水又東南清水左注之庾仲
雝曰清水自祁山東合白水斯為孟浪也水出於平
[020-15b]
武郡東北一清按隋書地理志云平武郡西魏置矚累亙下南逕平武
城東屈逕其城南又西歴平洛郡東南屈而東逕南
陽僑郡東北又東南逕新巴縣東北又東南逕始平
僑郡南又東南逕小劍戍北西去大劍三十里連山
絶嶮飛閣通衢故謂之劍閣也張載銘曰一人守嶮
萬夫趦趄信然故李特至劍閣而嘆曰劉氏有如此
地而面縛於人豈不奴才也小劍水西南出劍谷東
北流逕其戍下入清水清水又東南注白水白水又
[020-16a]
東南逕吐費城南即西晉夀之東北也東北流注漢
水西晉夀即蜀王弟葭萌所封為苴侯故遂名城為
葭萌矣劉備改曰漢夀太康中又曰晉夀水有津闗
一清按通鑑注引水經注云白水東南流至葭萌縣謂之葭萌水水有津闕所謂白水闗今本似有脫文
段元章善風角弟子歸元章封筒藥授之曰路有急
難開之生到葭萌從者與津吏諍打傷開筒得書言
其破頭者可以此藥裹之生乃歎服還卒業焉亦廉
叔度抱父柩自沉處也


[020-16b]
  又東南過巴郡閬中縣


  巴西郡治也劉璋之分三巴此其一焉闞駰曰强水
出隂平西北强山一曰强川姜維之還也鄧艾遣天
水太守王頎敗之於强川即是水也其水東北逕武
都隂平梓潼南安入漢水漢水又東南逕津渠戍東
又南逕閬中縣東閬水出閬陽縣而東逕其縣南又
東注漢水昔劉璋之攻霍峻于葭萌也自此水上張
逹范彊害張飛於此縣漢水又東南得東水口水出
[020-17a]
巴嶺南歴獠中謂之東遊水李夀之時獠自牂牁北
入所在諸部布滿山谷其水西南逕宋熙郡東又東
南逕始平城東又東南逕巴西郡東又東入漢水漢
水又東與濩溪水合水出獠中世亦謂之為清水也
東南流注漢水漢水又東南逕宕渠縣東又東南合
宕渠水西北出南鄭縣巴嶺與槃余水同源派注南
流謂之北水東南流與難江水合水出東北巴山一清
按寰宇記集州難江縣引此注作小巴山云小巴嶺在縣東西南注之又東南流

[020-17b]
逕宕渠縣謂之宕渠水又東南入于漢


  又東南入漢州江津縣東南入于江一清按此條經文誤也尚書古文䟽
証曰胡朏明曰水經魏晉人續成自後間有附益亦未必不及隋唐頃讀至漾水末有漢州江津縣大驚曰此
非隋唐人筆乎漢乃渝字之譌渝州江津縣今屬重慶府本州治巴縣地西魏分置江陽縣隋改曰江津巴縣
在東江津在西漢水不得過江津也再三推尋不知其故及讀至羌水篇云出羌中東南至廣魏白水縣與漢
水合又東南至巴郡閬中縣又南至墊江東南入于江憬然悟曰𦍑水合白水東南至白水縣與漢水合蓋漢
水入江之道即𦍑水入江之道自閬中以下經文與此字字相同今本之誤蓋由東南入于江之上字有空缺
妄庸人率意填補耳非續經也墊江今合州漢水流逕州東涪水自州西南來注之正酈氏所云涪水注之庾
[020-18a]
仲雍所謂涪内水者也若作渝州江津縣則涪漢之合逺在上流經注齟齬矣東南入漢州江津七字當改作
南至墊江四字入字尤非水經叙次水所逕過之郡之縣未有用入字者濳丘以經文有空缺為妄庸人所填
䉣非魏晉以後續經真卓識也東樵既面與論証及作錐指據漢書地理志隴西西縣下云禹貢嶓冢山西漢
水所出南入廣魏白水東南至江州入江之文更定作又東南逕江州縣東南入于江而不從閻說江州江津
俱屬巴郡第江州漢縣而江津則隋置耳且漢州唐垂拱二年始立此名明是不學者妄為填冩濳丘乃改作
渝州以實其為隋唐人之筆何至曲為之説如此耶江水篇云又東北至巴郡江州縣東强水涪水漢水白水
宕渠水五水合南流注之足相証明東樵以班志為據較䟽證似長


  涪水注之庾仲雍所謂涪内水者也一清按漢水班志既有東西各
[020-18b]
源之分水經又有漾沔異篇之目後之言禹貢者山川迄無定位莫能折衷黄文叔尚書說曰漢有沔漾
之名皆東漢水也地理志西漢水出西縣嶓冢山南入廣漢白水蓋濳漢也經不著其所出自古皆以為
東西兩漢俱出嶓冢則或然矣而西漢固無沔漾之名漢志漾水出隴西氐道至武都為漢武都東漢水
受氐道水一名沔是則沔漾俱為東漢也獨氐道武都脈絡不通川渠阻隔武都受漾為不可據而桑欽
遂徒氐道漾水為西漢之源由是愈紛錯酈道元委曲遷就通之以濳伏之流証之以難騐之論更覺齟
齬故當盡廢諸說而一之以經文杜佑通典秦州上邽縣嶓冢山西漢水所出經嘉陵曰嘉陵江經閬中
曰閬中江漢中金牛縣嶓冢山禹貢漾水至此為漢水亦曰沔水其說為可據常璩華陽國記漾水出漾
山漾山尋求不得其處漢志沮縣沮水出東狼谷中水經擕為沔水之源是否姑存之要與孔𫝊不同矣
[020-19a]
胡身之通鑑注云據禹貢則漢水源于漾據水經則漾會于涪沔入于江所出異源所入異派據班志則
漾出氐道至武都為漢水而東漢受氐道水通謂之沔過江夏而入于江則漾沔似合為一矣然又言沮
水出沮縣南至沙羨入江與水經所謂沔水即沮水說似不合而實合也夫道元之曲䕶經文誠如黄說
然其言嶓冢有二東西兩漢異源同流是豈竟無别白耶若程泰之禹貢論力排水經反覆于東出西南
其向嘵嘵不置近世胡朏明作禹貢錐指首列導漾圖又作東西二源圖可謂詳且備矣然不能於班志
原文一加審諦即道元之注亦未之深察故立言之㫖猶有所蔽今畧舉其書曰按後魏地形志華陽郡
嶓冢縣省嶓冢山漢水出焉唐六典山南道名山曰嶓冢嶓冢縣故城在今陜西漢中府沔縣西南四十
里西南接寜羌州界今在州北九十里山海經漢水出鮒嵎山蓋嶓冢之異名也本在漢中郡沔陽縣界
[020-19b]
後魏正始中析沔陽置嶓冢縣屬華陽郡故地形志云其縣有嶓冢山隋省沔陽入嶓冢屬梁州大業初
改置西縣故隋志云西縣有嶓冢山唐武徳二年分利州綿谷縣之通谷鎮置金牛縣而山入其境故括
地志云嶓冢山在金牛縣東二十八里通典云金牛縣省嶓冢山四年又分綿谷置三泉縣寳厯初省金
牛入三泉故寰宇記云嶓冢山在三泉縣東宋至道二年升三泉縣為大安軍紹興三年改建軍于西縣
界復置三泉縣𨽻軍故輿地紀勝引宋朝郡縣志云今之言漢水以西縣之嶓冢山為源後又省三泉入
軍故地理通釋云嶓冢山在大安軍西元降軍為縣故大一統志云漢水源出大安縣嶓冢山明初以其
地改置沔縣又於縣西南置寜𦍑衛成化二十二年即衞置州而山入其境故漢中府志云嶓冢山在寜
羌州北九十里蓋此山本在漢沔陽縣界西南接葭萌自後魏以來言山之所在曰嶓冢曰西縣曰金牛
[020-20a]
曰三泉曰大安曰寜羌地名六變而山則一皆在古梁州之域其為禹貢之嶓冢無疑也又云嶓冢山孔
𫝊不言所在之郡縣而正義引地理志以實之曰隴西郡西縣嶓冢山西漢水所出夫此水即嘉陵水之
上源非禹貢之所謂嶓冢導漾東流為漢者也而班固以西縣之嶓冢為禹貢之嶓冢謬矣自是以後言
嶓冢者率依班氏自後魏正始中析沔陽地置嶓冢縣以表其山而名始著酈道元卒於孝昌二年上距
正始置縣之時凢二十餘嵗本朝典故生所親見而注水經不言豈事在成書之後不及追改抑亦因其
晚出而疑之乎然漾水注引漢中記曰嶓冢以東水皆東流嶓冢以西水皆西流故俗以嶓冢為分水嶺
作者亦似知班志之繆而以禹貢嶓冢為當在漢中也者不然于漢中記奚為詳及隴西之山邪穎逹豈
未之考乎然班志雖以西縣嶓冢為禹貢之山而養水自繫氐道之下不言出某山自水經云漾水出氐
[020-20b]
道縣嶓冢山而氐道亦有嶓冢矣常璩華陽國志云東源出武都氐道縣漾山為漾水而氐道之嶓冢且
有漾山之目矣郭璞注山海經云嶓冢今在武都氐道縣南酈道元注水經云東西兩源俱出嶓冢而同
為漢水則似一山跨二縣之境而在西縣者為西源在氐道者為東源矣輾轉迷惑愈乆愈譌而禹貢之
嶓冢㡬不可問矣西縣故城在今秦州西南氐道不知所在蓋自晉永嘉之亂隴西没于氐羌郡縣荒廢
常璩郭璞皆云氐道屬武都而晉志武都郡無之則其縣之不可考乆矣要之二縣在隴西皆古雍州域
也而禹貢嶓冢乃梁州之山不應闌入雍域故惟魏收所言為得其實又云漢志隴西西縣下云禹貢嶓
冢山西漢水所出南入廣漢白水東南至江州入江過郡四行二千七百六十里此與氐道之養水全無
交涉水經非一時一手作漾水篇首云漾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此不過依漢
[020-21a]
志氐道一條以立文惟加嶓冢沮縣為不同耳其所謂漢水即東漢也亦與西縣之西漢全無交涉首尾
横决必魏晉間人所續也尋其意㫖蓋以氐道水南合濁水兩當溪歴槃頭郡東而南為西漢水也故酈
注以為東西兩川俱出嶓冢而同為漢水嘗試以圖志考之漾沮雖有枝津與西漢通要皆自東入西非
自西入東也蓋嶓冢亙絶東西俗謂之分水嶺地勢東高而西下故西漢水自畧陽縣南入寜羌州界即
折而西南避高就下其性則然豈有東入之理澄之所言即禹貢之濳仲邕所言即通谷水也二水皆東
漢之枝津西流入西漢水而說者乃謂西漢水至葭萌入漢顛倒之矣今嶺東漾沮枝津皆入西漢嶺西
谿澗之水亦皆入西漢川流去來有目者盡能騐之其可是古而非今乎又曰水經依漢志以為言漢志
以沮水枝津上承氐道水下為東漢水氐道雖未詳其處所以地望度之當在西縣之東河池之西上邽
[020-21b]
之南下辨之北濁水所受有丁令溪水宏休水渥陽水皆出其北蓋自氐道來也其中或有漢志所謂養
水者但今無可考耳然沮水枝津上承沮瀆自東入西非自西入東也昔之觀水作記者不察地勢之高
下不辨川流之去來遂以為氐道養水合濁水兩當溪由枝津以逹沮沔是為東漢之源而不知其非也
班固因之故有此誤水經于武都下加沮縣二字蓋亦以氐道水下通沮水為東漢之源也然漢志不言
養水出何山而水經復附會之曰嶓冢則氐道亦有嶓冢山矣常璩知其非是故又因水以名其山曰漾
山而為之殊目要之氐道水所出别是一山非嶓冢也又云陸游曰當登嶓冢山有泉涓涓出山間是為
漢水之源務觀入蜀塗歴金牛目騐得之涓涓細流安國傳所謂泉始出山為漾水也新城王尚書士禎
撰蜀道驛程記其言嶓漢最為詳覈記曰出沔縣西門曲折行亂山中沔水流逕其中略如棧道但山庳
[020-22a]
無林木沔流舒緩不及褒水湍悍耳西涉沮水扺大安驛狹者才二三尺沙石磷磷深不没踝自大安西
南亂山益稠至金牛驛北望見嶓冢山峩然雲表一小水自西東流即所謂嶓冢導漾者也水纔濫觴不
没鳬雁合五丁峽水東流為沔其流始大金牛驛西三里稍南入五丁峽一名金牛峽峽口懸崖萬仞隂
風颯然水自峽中噴薄而出寜羌州在亂山中無城堞本沔縣羊鹿坪地明洪武中以山冦作亂置寜羌
衞于此成化中即衞建州治自州行十里渡水過百牢關關下有分水嶺嶺東水皆北流五丁峽水北合
漾水入沔嶺西水皆南流逕七盤關龍洞合嘉陵水為川江常璩言沔出嶓冢合白水為西漢明與導漾
之文相悖按通典嶓冢山有二一在天水上邽一在漢中金牛雍大記云西漢水在西和縣源出嶓冢山
西流與馬池水合此乃上邽之嶓冢在今秦州漢江源出沔縣嶓冢山東流入金州此乃金牛之嶓冢禹
[020-22b]
貢嶓冢導漾乃沔縣之嶓冢非秦州之嶓冢知嶓冢有二則東西二漢源流各自了然漾之與沔本為一
流與隴西之嶓冢都無交涉常氏之誤可不辨而自明矣又云禹貢以嶓冢繫梁州而漢志嶓冢在雍域
之隴西一誤也禹貢云嶓冢導漾而漢志以嶓冢所出為西漢水其漾水則出氐道二誤也禹貢之濳乃
漾水枝津西出為西漢水而漢志西漢水出西縣之嶓冢三誤也漢志不言漾水出何山而水經云出氐
道縣嶓冢山是氐道亦有嶓冢四誤也漾者東漢之源而續水經者以西漢水接漾水為一川五誤也漾
沔枝津皆自東入西而酈注從舊說云西漢水至葭萌入漢六誤也川流地上離合灼然可見而酈注惑
䦯駰之說以為原始要終濳流或一故東西俱受漢漾之名七誤也羣言殽亂學者靡所折衷今說漢水
當排棄諸家專主禹貢以沮沔為漢之别源以西漢為漾之枝津而氐道水則存而不論是亦理亂絲解
[020-23a]
連環之術也東樵之言剖判辨析幾無賸義而鄙意則猶有未安者水經以漾水冒于西漢之上而東漢
之源僅以沮沔枝津當之是其大錯而以為誤始班志竊謂不然班志隴西西縣下云禹貢嶓冢山西漢
水所出猶恐人誤以西漢水即禹貢之漢水于氐道下云禹貢養水所出至武都為漢武都下云東漢水
受氐道水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水入江漢中沔陽下云沔水出武都東南入江氐道水即養水今人既
不知氐道之所在又烏能必養水之不出于氐道乎夫河源眇茫隔在異域尚可追尋况氐道雖陷氐𦍑
當漢盛時猶𨽻版籍班氏之記載非盡無稽也由氐道而沔而漢以入于江源流脈絡條貫分明又武都
沮縣下云沮水出東狼谷南至沙羨入江夫沮即沔也狼谷即嶓冢也隴西之嶓冢西漢之所出氐道之
養水乃大禹之所導班志明言之而猶歸過于班氏班氏不受也道元知水經漾水之誤于是欲于禹貢
[020-23b]
嶓冢導漾之外别求一漾水以彌縫其失而卒不可得也乃東樵則以魏書地形志華陽郡嶓冢縣有嶓
冢山漢水出焉執此文以詆班酈夫禹貢漾水出自漢中之嶓冢前此山海經則以為鮒禺山水經則以
為東狼谷至後魏乃因漾水在是指所出之山而名之曰嶓冢雖有經記可凴然在漢時嶓冢自在隴西
漾水自出氐道豈能逆料五百餘年以後之所追稱而强為附和哉道元于沔水東南流注漢曰沮口下
云所謂沔漢者也尚書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山海經所謂鮒禺山也補正之功不淺猶云成書未及
追改使酈亭負此長寃而復据陸王征途所記以為目騐得之夫二子即博學嗜古其所涉歴按據乘傳
于川脈之遥修山磎之綿阻不過望而測之世代悠邈荆榛蕪没而率然斷以氐道水之不與沮沔相通
殆非篤論也已况夫嶓冢一山誠非小弱也禹貢梁州云岷嶓既藝導山云導嶓冢至于荆山岷山之陽
[020-24a]
至于衡山導水云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岷山導江東别為沱兩兩比較書法重輕嶓之與岷未云多讓東
樵亦云觀漢志云岷山在徼外則固不可以湔氐一縣限之知岷山山脈之長而不可以湔氐一縣限之
曾是與岷相匹之嶓而可以沔陽一縣限之乎程克齊春秋分記曰梁州左山皆曰岷右山皆曰嶓出于
岷者皆曰江出于嶓者皆曰漢江有内水中水外水之異漢有西漢水東漢水之殊蓋自秦州東望則為
雍之嶓冢自寜羌州西望則為梁之嶓冢禹貢表之于梁而不繫之于雍則以導漾之功致力於梁而不
于雍耳真通儒之言也 朝廷欽頒書經𫝊說彚纂云嶓冢有二一在陜西漢中府寜羌州北九十里東
漢水所出一在鞏昌府秦州西南六十里西漢水所出二水南北相去三四百里支派隠然聯屬所謂隴
東之山皆嶓冢也何其明白易曉與故謂東漢水不出自隴西之嶓冢可謂隴西之嶓冢必非禹貢之嶓
[020-24b]
冢不可謂禹貢之漾水出于寧羌州之嶓冢可謂禹貢之嶓冢必僅在寜羌州則不可也爾雅音義曰有
水從漢中沔陽縣南流至梓潼漢夀入大穴中通峒山下西南濳出一名沔舊俗云即禹貢濳也然濳水
實受西漢水鄭康成所謂漢别為濳大禹自導漢䟽通即為西漢水也經云岷嶓既藝沱濳既道繋沱濳
于岷嶓之下烏知禹貢之言漢不兼東西二源乎荆州貢道云浮于江沱濳漢足明四水之相通矣漢人
說經各有師承康成大儒必不妄道三卿為衆吾舍鄭公將何從乎同時閻百詩最不信古文力攻以為
偽書并謂孔安國傳出自東晉梅賾手然其說嶓冢東西兩漢水源流尚不敢輕集矢于班志以隴西西
縣之嶓冢為非禹貢之所有氐道之養水為非大禹之所導如東樵所云者其尚書古文䟽證曰東西兩
漢水異源同流按水經以漾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為漢水者為西漢水也故
[020-25a]
下文云又東南至廣魏與白水合又東南至葭萌縣與羌水合酈氏注云今西縣嶓冢山西漢水所導也
此是遙承班固地理志來不見有禹貢字是道元以班志西縣禹貢字為非而不顯駁之古人文多隠約
水經以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中為東漢水又言沔水東南逕沮水戌而東南流注漢酈氏注特標出
尚書曰嶓冢導漾東流為漢以大禹當日所導實在于此亡友顧景范謂水經不詳漢水所自出沔水沮
水特入漢之小水耳反詳志其源志却出今寜羌州者何與其説極是余請兩言以剖别之曰酈道元謂
東西兩川俱出嶓冢猶言各出嶓冢云爾而同為漢水猶言同名漢水云爾又曰按孔安國傳曰泉始出
山為漾水東南流為沔水至漢中東南為漢水遙與前逾于沔傳漢上曰沔相照應補出此句最佳余欲
以班志沮縣下注沮水出東狼谷南至沙羨南入江取武都縣下注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水十字補入
[020-25b]
東狼谷之下南至沙羨之上漢水原委方備又曰常璩稱漢有二源以東源為即禹貢之漾水極是與水
經各一書非承水經而為文者獨道元于水經以西漢水為漾水曲狥其說寜取山海經闞氏荒誕之說
曰川流有濳通之理故漾漢互稱至叙次通谷水曰上承漾水西南流為漢水漾水之稱仍屬東漢酈氏
㣲意居然可睹矣濳丘之言如此是故山連麓而水異源山連麓故上邽之嶓冢與金牛之嶓冢皆為禹
貢之山水異源故西漢水為大禹所䟽通則已著于康成之說豈後人所得而妄加之哉説者猶以班志
隴西西縣禹貢嶓冢為疑大夫雖善辨卒不能滅秦州嶓冢之名則何如取隴東之山皆嶓冢一語深思
而紬繹之也哉


  丹水出京兆上洛縣西北冢嶺山


[020-26a]
  一名高猪嶺也丹水東南流與清池水合水源東北
出清池山西南流入于丹水


  東南過其縣南


  縣故屬京兆晉分為郡地道記曰郡在洛上故以為
名竹書紀年晉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
楚水注之楚水源出上洛縣西南楚山昔四皓隠于
楚山即此山也其水兩源合舍于四皓廟東又東逕
高車嶺南翼帶衆流北轉入丹水嶺上有四皓廟丹
[020-26b]
水自倉野又東歴兔和山即春秋所謂左師軍于兔
和右師軍于倉野者也


  又東南過商縣南又東南至于丹水縣入于汮


  契始封商魯連子曰在太華之陽皇甫謐闞駰並以
為上洛商縣也殷商之名起于此矣丹水自商縣東
南流注歴少習出武闗應劭曰秦之南闗也通南陽
郡春秋左傳哀公四年楚左司馬使謂隂地之命大
夫士蔑曰晉楚之盟好惡同之不然將通于少習以
[020-27a]
聽命者也京相璠曰楚通上洛阨道也漢祖下淅酈
攻武闗文穎曰武闗在淅縣西一百七十里宏農界
也丹水又東南流入臼口歴其戍下又東南淅水出
淅縣西北宏農盧氏縣大蒿山南流逕修陽縣故城
北縣即淅之北鄉也又東入淅縣流結成潭謂之龍
淵清深神異耆舊𫝊云漢祖入闗逕觀是潭其下若
有府舍焉事既非恒難以詳矣其水又東逕其縣故
城北蓋春秋之白羽也左𫝊昭公十八年楚使王子勝
[020-27b]
遷許于淅是也郭仲産云相承言此城漢高所築非
也余按史記楚襄王元年秦出武闗斬衆五萬取淅
一十五城漢祖入闗亦言下淅酈非無城之言修之
則可矣淅水又歴其縣東王莽更名縣為古亭也一清
按漢志作君亭而南流入丹水縣注于丹水故丹水會汮有

淅口之稱丹水又東南逕一故城南名曰三户城昔
漢祖入闗王陵起兵丹水以歸漢祖此城疑陵所築
也丹水又逕丹水縣故城西南縣有宻陽鄉古商宻
[020-28a]
之地昔楚申息之師所戍也春秋之三户矣杜預曰
縣北有三户亭竹書紀年曰壬寅孫何侵楚入三户
郛者是也水出丹魚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魚浮水側
赤光上照如火網而取之割其血以塗足可以步行
水上長居淵中丹水東南流至其縣南黄水出北芬
山黄谷南逕丹水縣南注于丹水黄水北有墨山山
石悉黒繢彩奮發黝焉若墨故謂之墨山今河南新
安縣有石墨山斯其類也丹水南有丹崖山山悉赬
[020-28b]
壁霞舉若紅雲秀天二岫更為殊觀矣丹水又南逕
南鄉縣故城北漢建安中割南陽右壤為南鄉郡逮
晉封宣帝孫暢為順陽王因立為順陽郡而南鄉為
縣舊治酇城永嘉中丹水浸没至永和中徙治南鄉
故城城南門外舊有郡社柏樹大三十圍蕭欣為郡
伐之言有大蛇從樹腹中墜下大數圍長三丈羣小
蛇數十隨入南山聲如風雨伐樹之前見夢于欣欣
不以厝意及伐之更少日果死丹水又東逕南鄉縣
[020-29a]
北興寧末太守王靡之改作今城城北半據在水中
左右夾澗深長及春夏水漲望若孤州矣城前有晉
順陽太守丁穆碑郡民范寗立之丹水逕流兩縣之
間歴於中之北所謂商於者也故張儀說楚絶齊許
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謂以此矣呂氏春秋曰堯有丹
水之戰以服南蠻即此水也又南合汮水謂之淅口



[020-29b]









  水經注釋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