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8 山東通志-清-岳濬 (master)


[058-1a]
欽定四庫全書
 山東通志卷三十五之六
  藝文志六
  毛詩序          周/卜子夏
 闗雎后妃之徳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化天下而正夫
 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
 動之教以化之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
 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
[058-1b]
 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
 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
 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
 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
 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故詩有六藝
 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
 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
 之者足以自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
[058-2a]
 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
 跡傷人倫之廢哀政刑之苛吟咏性情以風其上達
 於事變而懐其舊俗者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
 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
 之事繫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
 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
 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徳之形容以其成
 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然則闗雎麟
[058-2b]
 趾之化王者之風繫之周南者言化自北而南也鵲
 巢騶虞之徳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繫之召
 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闗雎樂得淑
 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
 無傷善之心焉是闗雎之義也
  尚書序          漢/孔安國
 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
 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犧神農黄帝之書謂之三
[058-3a]
 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髙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
 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奥義其
 歸一揆是故厯代寳之以為大訓八卦之説謂之八
 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
 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春秋左氏傳曰
 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即謂上世帝
 王遺書也先君孔子生於周末覩史籍之煩文懼覽
 之者不一遂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
[058-3b]
 記而修春秋讚易道以黜八索述職方以除九丘討
 論墳典㫁自唐虞以下訖於周芟夷煩亂翦截浮辭
 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謨訓誥誓命
 之文凡百篇所以恢𢎞至道示人主以軌範也帝王
 之制坦然明白可舉而行三千之徒並受其義及秦
 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我
 先人用藏其家書於屋壁漢室龍興開設學校旁求
 儒雅以闡大猷濟南伏生年過九十失其本經口以
[058-4a]
 傳授裁二十餘篇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百篇之
 義世莫得聞至魯恭王好治宫室壊孔子舊宅以廣
 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書及傳
 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聞金石絲竹
 之音乃不壊宅悉以書還孔氏科斗書廢已乆時人
 無能知者以所聞伏生之書攷論文義定其可知者
 為𨽻古文更以竹簡寫之増多伏生三十五篇伏生
 又以舜典合於堯典益稷合於臯陶謨盤庚三篇合
[058-4b]
 為一康王之誥合於顧命復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
 篇為四十六卷其餘錯亂摩滅弗可復知悉上送官
 藏之書府以待能者承詔為五十九篇作傳於是遂
 研精覃思博考經籍採摭羣言以立訓傳約文申義
 敷暢厥㫖庶幾有補於将來書序序所以為作者之
 意昭然義見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
 八篇既畢㑹國有巫蠱事經籍道息用不復以聞傳
 之子孫以貽後代若好古博雅君子與我同志亦所
[058-5a]
 不隠也
  春秋公羊傳序       漢/何 休
 昔者孔子有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此二學者聖
 人之極致治世之要務也傳春秋者非一本據亂而
 作其中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説者疑惑至有倍經
 任意反傳為戻者其勢雖間不得不廣是以講誦師
 言至於百萬猶有不解時加譲嘲辭援引他經失其
 句讀以無為有甚可閔笑者不可勝記也是以治古
[058-5b]
 學貴文章者謂之俗儒至使賈逵縁隙奮筆以為公
 羊可奪左氏可興恨先師觀聽不決多隨二創此世
 之餘事斯豈非守文持論敗績失據之過哉余竊悲
 之乆矣徃者畧依胡母生條例多得其正故遂隠括
 使就繩墨焉
  家語序         漢/王子雍
 孔子家語者皆當時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
 所諮訪交相對問言語也既而諸弟子各記其所聞
[058-6a]
 焉與論語孝經並時弟子取其正實而切事者别出
 為論語其餘則都集録之名之曰孔子家語凡所論
 辨疏判浚歸實自夫子本㫖也屬文下辭徃徃頗有
 浮説煩而不要者亦由七十二子各共叙述首尾加
 之潤色其才或有優劣故使之然也孔子既没而微
 言絶七十二弟子終而大義乖六國之世儒道分殽
 遊説之士各以巧意而為枝葉孟軻荀卿守其所習
 當秦昭王時荀卿入秦昭王從之問儒術荀卿以孔
[058-6b]
 子之語及諸國事七十二弟子之言凡百餘篇與之
 由此秦悉有焉始皇之世李斯焚書而孔子家語與
 諸子同列故不見滅髙祖克秦悉斂得之皆載於二
 尺竹簡多有古文字及呂氏専漢取歸藏之其後被
 誅亡而孔子家語乃散在人間好事者或各以意増
 損其意故使同是事而輒異辭孝景皇帝末年募求
 天下遺書於時京師大夫皆送官得呂氏所傳孔子
 家語而與諸國事及七十子辭妄相錯亂不可得知
[058-7a]
 以付掌書與典禮衆篇亂簡合而藏之秘府元封之
 時吾仕京師竊懼先人之典辭將遂冺没於是因諸
 公卿大夫私以人事募求其副悉得之乃以事類相
 次撰集為四十篇又有曽子聞禮一篇自别屬曽子
 問故不復録其諸弟子書所稱引孔子之言者本不
 存乎家語亦以已自有所傳也是以皆不取也将來
 君子不可不鑑
  徐幹中論序見萊郡志三國時人撰缺名/
[058-7b]
 予以荀卿子孟軻懐亞聖之才著一家之法繼明聖
 人之業皆以姓名自書猶至於今厥字不傳原思其
 故皆由戰國之世樂賢者寡同時之人不早記録况
 徐子中論之書不以姓名為目乎恐厯乆逺名或不
 傳故不量其才喟然感嘆先目其徳以發其姓名述
 其雅好不刋之行屬之篇首以為之序其辭曰世有
 雅達君子者姓徐名幹字偉長北海劇人也其先業
 以清亮臧否為家世濟其美不隕其徳至君之身十
[058-8a]
 世矣君含元休清明之氣持造化英哲之性放口而
 言則樂誦九徳之文通耳而識則教不再告未志乎
 學蓋已誦文數十萬言矣年十四始讀五經發憤忘
 食下帷専思以夜繼日父恐其得疾常禁止之故能
 未至弱冠學五經悉載於口博覽傳記言則成章操
 翰成文矣此時靈帝之末年也國典隳廢冠族子弟
 結黨權門交援求售競相尚爵號君病俗昏迷遂閉
 户自守不與之羣以六籍娛心而已君子之達也學
[058-8b]
 無常師有一業勝已者便從學焉必盡其所知而後
 釋之有一言之美不令過耳必心識之志在總衆言
 之長統道徳之微耻一物之不知愧一藝之不克故
 日夜亹亹晏不暇食夕不解衣晝則研精經緯夜則
 厯觀列宿考混元於未形補聖徳之空缺誕長慮於
 無窮旌微言之將墮何暇謹小學治浮名與俗士相
 彌縫哉故浮淺寡識之人適解驅使榮利豈知大道
 之根然其餘以疏畧為太簡曽無憂樂徒以為習書
[058-9a]
 之儒不足為上欣之者衆辯之者寡故令君州閭之
 稱不早彰徹然秉正獨立志有所存俗之毁譽有如
 浮雲若有覺而還反者則以道進之忘其前之謗已
 也其犯而不校下學而上達皆此之類也於時董卓
 作亂㓜主西遷奸雄滿野天下無主聖人之道息邪
 偽之事興營利之士得譽守貞之賢不彰故令君譽
 聞不振於華夏玉帛安車不至於門考其徳行文藝
 實帝王之佐也道之不行豈不惜哉君避地海表自
[058-9b]
 歸舊都州郡牧守禮命踧踖連武欲致之君以為縱
 横之世乃先聖之所危困也豈况吾徒哉有譏孟軻
 不度其量擬聖行道傳食諸侯深美顔淵荀卿之行
 故絶迹山谷幽居研幾用思深妙以發疾痎潛伏延
 年㑹上公撥亂王路始闢遂力疾應命從戍征行厯
 載五六疾稍沉篤不堪主事潛身窮巷順志保真淡
 泊無為惟存正道環堵之牆以庇妻子并日而食不
 以為戚養浩然之氣習羨門之術時人或有聞其如
[058-10a]
 此而徃觀之或有頗識其真而從之者君無不容而
 見之厲以聲色度其情志倡其言論知可以道長者
 則微而誘之令益者不自覺而大化隂行其所匡濟
 亦已多矣君之交也則不以其短各取其長而善之
 取故少顯盡已之交亦無孜孜和愛之好統聖人中
 和之業蹈賢哲守度之行淵黙難測誠寳偉之器也
 君之性常欲損世之有餘益俗之不足見辭人美麗
 之文並時而作曽無闡𢎞大義敷散道教上求聖人
[058-10b]
 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廢詩賦頌銘贊之文著中
 論之書二十篇其所甄紀邁君昔志蓋千百之一也
 文義未究年四十八建安二十三年春二月遭厲疾
 大命殞頽豈不痛哉余數侍坐覩君之顔常怖篤意
 自勉而心自薄也何則自顧才志不如之逺矣然宗
 之仰之以為師表自君之亡有子貢山梁之行故追
 述其事麤舉其顯露易知之數沈㝠幽微深奥廣逺
 者遺之精通君子將自贊明之也
[058-11a]
  春秋左氏傳序      晉/杜元凱
 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記事者以事繫日以日繫月
 以月繫時以時繫年所以紀逺近别同異也故史之
 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
 名也周禮有史官掌邦國四方之事達四方之志諸
 侯亦各有國史大事書之於䇿小事簡牘而已孟子
 曰楚謂之檮杌晉謂之乘而魯謂之春秋其實一也
 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
[058-11b]
 乃今知周公之徳與周之所以王也韓子所見葢周之
 舊典禮經也周徳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
 秋昭明赴告䇿書諸所記注多違舊章仲尼因魯史
 䇿書成文考其真偽而志其典禮上以遵周公之遺
 制下以明将來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則刋而
 正之以示勸戒其餘則皆即用舊史史有文質辭有
 詳畧不必改也故傳曰其善志又曰非聖人孰能修
 之蓋周公之志仲尼從而明之左丘明受經於仲尼
[058-12a]
 以為經者不刋之書也故傳或先經以始事或後經
 以終義或依經以辨理或錯經以合異隨義而發其
 例之所重舊史遺文畧不盡舉非聖人所修之要故
 也身為國史躬覽載籍必廣記而備言之其文緩其
 㫖逺将令學者原始要終尋其枝葉究其所窮優而
 柔之使自求之饜而飫之使自趨之若江海之浸膏
 澤之潤渙然氷釋怡然理順然後為得也其發凡以
 言例皆經國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仲尼
[058-12b]
 從而修之以成一經之通體其微顯闡幽裁成義類
 者皆據舊例而發義指行事以正褒貶諸稱書不書
 先書故書不言不稱書曰之類皆所以起新舊發大
 義謂之變例然亦有史所不書即以為義者此蓋春
 秋新意故傳不言凡曲而暢之也其經無義例因行
 事而言則傳直言其歸趨而已非例也故發傳之體
 有三而為例之情有五一曰微而顯文見於此而義
 起在彼稱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梁亡城縁陵之類
[058-13a]
 是也二曰志而晦約言示制推以知例參㑹不地與
 謀曰及之類是也三曰婉而成章曲從義訓以示大
 順諸所諱避璧假許田之類是也四曰盡而不汙直
 書其事具文見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車齊侯獻捷之
 類是也五曰懲惡而勸善求名而亡欲蓋而章書齊
 豹盜三叛人名之類是也推此五體以尋經傳觸類
 而長之附於二百四十二年行事王道之正人倫之
 紀備矣或曰春秋以錯文見義若此所論則經當有
[058-13b]
 事同文異而無其義者也先儒所傳皆不其然答曰
 春秋雖以一字為褒貶然皆須數句以成言非如八
 卦之爻可錯綜為六十四也固當依傳以為㫁古今
 言左氏者多矣今其可見者十數家大體轉相祖述
 進不成為錯綜經文以盡其變退不守丘明之傳於
 丘明之傳有所不通皆没而不説而更膚引公羊穀
 梁適足自亂預今所以為異専修丘明之傳以釋經
 經之條貫必出於傳傳之義例總歸諸凡推變例以
[058-14a]
 正褒貶簡二傳而去異端蓋丘明之志也其有疑錯
 則備論而闕之以俟後賢然劉子駿創通大義賈景
 伯父子許惠卿皆先儒之美者也末有穎子嚴者雖
 淺近亦復名家故特舉劉賈許穎之違以見同異分
 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比其義類各隨而解之名曰
 經傳集解又别集諸例及地名譜第厯數相與為部
 凡四十部十五卷皆顯其異同從而釋之名曰釋例
 将令學者觀其所聚異同之説釋例詳之也或曰春
[058-14b]
 秋之作左傳及穀梁無明文説者以為仲尼自衛反
 魯修春秋立素王丘明為素臣言公羊者亦曰黜周
 而王魯危行言孫以辟當時之害故微其文隠其義
 公羊經止獲麟而左氏經終孔某卒敢問所安答曰
 異乎余所聞仲尼曰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此制作
 之本意也歎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蓋傷
 時王之政也麟鳳五靈王者之嘉瑞也今麟出非其
 時虛其應而失其歸此聖人所以為感也絶筆於獲
[058-15a]
 麟之一句者所感而起固所以為終也曰然則春秋
 何始於魯隠公答曰周平王東周之始王也隠公讓
 國之賢君也考乎其時則相接言乎其位則列國本
 乎其始則周公之祚裔也若平王能祈天永命紹開
 中興隠公能𢎞宣祖業光啓王室則西周之美可尋
 文武之跡不墜是故因其厯數附其行事采周之舊
 以㑹成王義垂法将來所書之王即平王也所用之
 厯則周正也所稱之公即魯隠也安在其黜周而王
[058-15b]
 魯乎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此其義也若
 夫制作之文所以章徃考來情見乎辭言髙則㫖逺
 辭約則義微此理之常非隠之也聖人包周身之防
 既作之後方復隠諱以避難非所聞也子路欲使門
 人為臣孔子以為欺天而云仲尼素王丘明素臣又
 非通論也先儒以為制作三年文成致麟既已妖妄
 又引經以至仲尼卒亦又近誣據公羊經止獲麟而
 左氏小邾射亦不在三叛之數故余以為感麟而作
[058-16a]
 作起獲麟則文止於所起為得其實至於反袂拭面
 稱吾道窮亦無取焉
  春秋穀梁傳序       晉/范 甯
 昔周道衰陵乾綱絶紐禮壊樂崩彛倫攸斁弑逆篡
 盜者國有淫縱破義者比肩是以妖災因釁而作民
 俗染化而遷隂陽為之愆度七曜為之盈縮川岳為
 之崩竭鬼神為之疵厲故父子之恩缺則小弁之刺
 作君臣之禮廢則桑扈之諷興夫婦之道絶則谷風
[058-16b]
 之篇奏骨肉之親離則角弓之怨彰君子之路塞則
 白駒之詩賦天垂象見吉凶聖作訓紀成敗欲人君
 戒慎厥行増修徳政蓋誨爾諄諄聽我藐藐履霜堅
 氷所由者漸四夷交侵華戎同貫幽王以暴虐見禍
 平王以微弱東遷征伐不由天子之命號令出自權
 臣之門故兩觀表而臣禮亡朱干設而君權喪下陵
 上替僭逼理極天下蕩蕩王道盡矣孔子覩滄海之
 横流迺喟然而嘆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言文王
[058-17a]
 之道喪興之者在已於是就太師而正雅頌因魯史
 而修春秋列黍離於國風齊王徳於邦君所以明其
 不能復雅政化不足以被羣后也於是則接乎隠公
 故因兹以託始該二儀之化育贊人道之幽變舉得
 失以彰黜陟明成敗以著勸誡拯頽綱以繼三五鼓
 芳風以扇遊塵一字之褒寵踰華衮之贈片言之貶
 辱過市朝之撻徳之所助雖賤必申義之所抑雖貴
 必屈故附勢匿非者無所逃其罪潛徳獨運者無所
[058-17b]
 隠其名信不易之宏軌百王之通典也先王之道既
 𢎞麟感化而來應因事備而終篇故絶筆於斯年成
 天下之事業定天下之邪正莫善於春秋春秋之傳
 有三而為經之㫖一臧否不同褒貶殊致蓋九流分
 而微言隠異端作而大義乖左氏以鬻拳兵諫為愛
 君文公納幣為用禮穀梁以衛輙拒父為尊祖不納
 子糾為内惡公羊以祭仲廢君為行權妾母稱夫人
 為合正以兵諫為愛君是人主可得而脅也以納幣
[058-18a]
 為用禮是居喪可得而婚也以拒父為尊祖是為子
 可得而叛也以不納子糾為内惡是仇讎可得而容
 也以廢君為行權是神器可得而闚也以妾母為夫
 人是嫡庶可得而齊也若此之類傷教害義不可强
 通者也凡傳以通經為主經以必當為理夫至當無
 二而三傳殊説庸得不棄其所滯擇善而從乎既不
 俱當則固容俱失若至言幽絶擇善靡從庸得不竝
 舍以求宗據理以通經乎雖我之所是理未全當安
[058-18b]
 可以得當之難而自絶於希通哉而漢興以來瓌望
 碩儒各信所習是非紛錯凖裁靡定故有父子異同
 之論石渠分爭之説廢興由於好惡盛衰繼之辯訥
 斯蓋非通方之至理誠君子之所歎息也左氏豔而
 富其失也誣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
 失也俗若能富而不誣清而不短裁而不俗則深於
 其道者也故君子之於春秋没身而已矣升平之末
 嵗次大梁先君北蕃迴軫頓駕於吳乃帥門生故吏
[058-19a]
 我兄弟子侄研講六籍次及三傳左氏則有服杜之
 註公羊則有何嚴之訓釋穀梁傳者雖近十家皆膚
 淺末學不經師匠辭理典據既無可觀又引左氏公
 羊以解此傳文義違反斯害也已於是乃商畧名例
 敷陳疑滯博示諸儒同異之説昊天不弔太山其頽
 匍匐墓次死亡無日日月逾邁跂及視息乃與二三
 學士及諸子弟各記所識并言其意業未及終嚴霜
 夏墜從弟彫落二子冺没天實喪予何痛如之今撰
[058-19b]
 諸子之言各記其姓名名曰春秋穀梁傳集解
  文心雕龍序志     南北朝/劉 勰
 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孫巧心
 心哉美矣夫故用之焉古來文章以雕縟成體豈取
 騶奭羣言雕龍也夫宇宙緜邈黎獻紛雜拔萃出類
 智術而已嵗月飄忽性靈不居騰聲飛實制作而已
 夫肖貌天地稟性五才擬耳目於日月方聲氣乎風
 雷其超出萬物亦已靈矣形甚草木之脆名踰金石
[058-20a]
 之堅是以君子處世樹徳建言豈好辨哉不得已也
 予齒在踰立嘗夜夢執丹漆之禮器隨仲尼而南行
 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聖人之難見也迺小子之
 垂夢歟自生人以來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贊聖㫖莫
 若著經而馬鄭諸儒𢎞之已精即有深解未足立家
 惟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
 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
 莫非經典而去聖乆逺文體解散辭人愛竒言貴浮
[058-20b]
 詭飾羽尚畫文繡鞶帨離本彌甚将遂訛濫蓋周書
 論辭貴乎體要尼父陳訓惡乎異端辭訓之異宜體
 於要於是搦筆和墨乃始論文詳觀近代之論文者
 多矣至如魏文述典陳思序書應瑒文論陸機文賦
 仲治流别𢎞範翰林各照隅隙鮮觀衢路或臧否當
 時之才或銓品前修之文或汎舉雅俗之㫖或撮題
 篇章之意魏典密而不周陳書辯而無當應論華而
 疏畧陸賦巧而碎亂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淺而寡要
[058-21a]
 又君山公幹之徒吉甫士龍之軰汎議文意徃徃間
 出並未能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誥
 無益後生之慮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師乎聖體乎
 經酌乎緯變乎騷文之樞紐亦云極矣若乃論文叙
 筆則囿别區分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
 篇敷理以舉統上篇以上綱領明矣至於割情析表
 籠圏條貫摛神性圖風勢苞㑹通閲聲字崇替於時
 序褒貶於才畧怊悵於知音耿介於程器長懐序志
[058-21b]
 以馭羣篇下篇以下節目顯矣位理定名彰乎大易
 之數其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夫銓叙一文為易彌
 綸羣言為難雖或輕采毛髮深極骨髓或有曲意密
 源似近而逺辭所不載亦不勝數矣及其品評成文
 有同乎舊談者非雷同也勢自不可異也有異乎前
 論者非茍異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與異不屑古今
 擘肌分理惟務折衷按轡文雅之場而環絡藻繪之
 府亦幾乎備矣但言不盡意聖人所難識在缾管何
[058-22a]
 能矩矱茫茫徃代既洗予聞𦕈𦕈來世儻塵彼觀也
  王文憲集序        梁/任 昉
 公諱儉字仲寳琅邪臨沂人也其先自秦至宋國史
 家牒詳焉晉中興以來六世名徳海内冠冕古語云
 仁人之利天道運行故呂䖍歸其佩刀郭璞誓以淮
 水若離翦之止殺吉駿之誠感蓋有助焉公之生也
 誕授命世體三才之茂踐得二之幾信乃昴宿垂芒
 徳精降祉有一於此蔚為帝師况乃淵角殊祥山庭
[058-22b]
 異表望衢罕窺其術觀海莫察其瀾宏覽載籍博游
 才義若乃金版玉匱之書海上名山之㫖沈鬱澹雅
 之思離堅合異之談莫不總制清衷遞為心極斯固
 通人之所包非虛明之絶境不可窮者其惟神用者
 乎然撿鏡所歸人倫以表雲屋天構匠者何工自咸
 洛不守憲章中輟賀生達禮之宗蔡公儒林之亞闕
 典未補大備兹日至若齒危髮秃之老含經味道之
 生莫不北面人宗自同資敬性託夷逺少屏塵雜自
[058-23a]
 非可以𢎞奨風流増益標勝未嘗留心期嵗而孤叔
 父司空簡穆公早所器異年始志學家門禮訓皆折
 衷於公孝友之性豈伊橋梓夷雅之體無待韋弦汝
 郁之㓜挺淳至黄琬之早標聰察曽何足尚年六嵗
 襲封豫寜侯拜日家人以公尚㓜弗之先告既襲珪
 組對揚王命因便感咽若不自勝初宋明帝居蕃與
 公母武康公主素不恊及即位有詔毁廢舊塋投棄
 棺柩公以死固請誓不遵奉表啓酸切義感人神太
[058-23b]
 宗聞而悲之遂無以奪也初拜祕書郎遷太子舍人
 以選尚公主拜駙馬都尉元徽初遷祕書丞於是采
 公曽之中經刋𢎞度之四部依劉歆七畧更撰七志
 蓋嘗賦詩云稷契匡虞夏伊呂翼商周自是始有應
 務之跡生民屬心矣時司徒袁粲有髙世之度脱落
 塵俗見公弱齡便望風推服歎曰衣冠禮樂在是矣
 時粲位亞台司公年始弱冠年勢不侔公與之抗禮
 因贈粲詩要以嵗暮之期申以止足之戒粲答詩曰
[058-24a]
 老夫亦何寄之子照清襟服闋拜司徒右長史出為
 義興太守風化之美奏課為最還除給事黄門侍郎
 旬日遷尚書吏部郎參選昔毛玠之公清李重之識
 量兼之者公也俄遷侍中以愍侯始終之職固辭不
 拜補太尉右長史時聖武定業肇基王命寤寐風雲
 實資人傑是以宸居膺列宿之表圖緯著王佐之符
 俄遷左長史齊臺初建以公為尚書右僕射領吏部
 時年二十八宋末艱虞百王澆季禮紊舊宗樂傾恒
[058-24b]
 軌自朝章國紀典彛備物奏議符䇿文辭表記素意
 所不蓄前古所未行皆取定俄頃神無滯用太祖受
 命以佐命之功封南昌縣開國公食邑二千户建元
 二年遷尚書左僕射領選如故自營郃分司盧欽兼
 掌譽望所歸允集兹日尋表解選詔加侍中又授太
 子詹事侍中僕射如故固辭侍中改授散騎常侍餘
 如故太祖崩遺詔以公為侍中尚書令鎮國将軍永
 明元年進號衛将軍二年以本官領丹陽尹六輔殊
[058-25a]
 風五方異俗公不謀聲訓而楚夏移情故能使解劍
 拜仇歸田息訟前郡尹温太真劉貞長或功銘鼎彛
 或徳標素尚臭味風雲千載無爽親加弔祭表薦孤
 遺逺協神期用彰世祀時簡穆公薨以撫養之恩特
 深恒慕表求解職有詔不許國學初興華夷慕義經
 師人表允兹望實復以本官領國子祭酒三年解丹
 陽尹領太子少傅餘悉如故挂服捐駒前良取則臥
 轍棄子後予胥怨皇太子不矜天姿俯同人範師友
[058-25b]
 之義穆若金蘭又領本州太中正頃之解職四年以
 本號開府儀同三司餘悉如故謙光愈逺大典未申
 六年又申前命七年固辭選任帝所重違詔加中書
 監猶參掌選事長輿追専車之恨公曽甘鳳池之失
 夫奔競之塗有自來矣以難知之性協易失之情必
 使無訟事深𢎞誘公提衡惟允一紀于兹拔奇取異
 興微繼絶望側階而容賢候景風而式典春秋三十
 有八七年五月三日薨于建康官舍皇朝軫慟儲鉉
[058-26a]
 傷情有識銜悲行路掩泣豈直舂者不相工女寢機
 而已哉故以痛深衣冠悲纒教義豈非功深砥礪道
 邁舟航没世遺愛古之益友追贈太尉侍中中書監
 如故給節加羽葆鼓吹増班劒六十人謚曰文憲禮
 也公在物斯厚居身以約玩好絶於耳目布素表於
 造次室無姬姜門多長者立言必雅未嘗顯其所長
 持論從容未嘗言人所短𢎞長風流許與氣類雖單
 門後進必加善誘朂以丹霄之價𢎞以青㝠之期公
[058-26b]
 銓品人倫各盡其用居厚者不矜其多處薄者不怨
 其少窮涯而反盈量知歸皇朝以治定制禮功成作
 樂思我民譽緝熈帝圖雖張曹爭論於漢朝荀摰競
 爽於晉世無以仰模淵㫖取則後昆毎荒服請罪逺
 夷慕義宣威授指實寄宏畧理積則神無忤徃事感
 則悦情斯來無是已之心事隔於容諂罕愛憎之情
 理絶於毁譽造理常若可干臨事毎不可奪約已不
 以廉物𢎞量不以容非攻乎異端歸之正義公生自
[058-27a]
 華宗世務簡隔至於軍國逺圖刑政大典既道在廊
 廟則理擅民宗若乃明練庶務鑒達治體懸然天得
 不謀成心求之載籍翰牘所未紀訊之遺老耳目所
 不接至若文案自環主者百數皆深文為吏積習成
 奸畜筆削之刑懐輕重之意公乘理照物動必研機
 當時嗟服若有神道豈非希世之儁民瑚璉之宏器
 昉行無異操才無異能得奉名節迄将一紀一言之
 譽東陵侔於西山一盼之榮鄭璞踰於周寳士感知
[058-27b]
 已懐此何極出入禮闈朝夕舊館瞻棟宇而興慕撫
 身名而悼恩公自㓜及長述作不倦固以理窮言行
 事該軍國豈直彫章縟采而已哉若乃統體必善綴
 賞無地雖楚趙羣才漢魏衆作曽何足云曽何足云
 昉嘗以筆札見知思以薄技效徳是用綴緝遺文永
 貽世範為如干集如干卷所撰古今集記今書七志
 為一家言不列於集集録如左
  周易正義序       唐/孔穎達
[058-28a]
 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聖人有以仰觀俯察象天地
 而育羣品雲行雨施效四時以生萬物若用之以順
 則兩儀序而百物和若行之以逆則六位傾而五行
 亂故王者動必則天地之道不使一物失其性行必
 協隂陽之宜不使一物受其害故能彌綸宇宙酬酢
 神明宗社所以無窮風聲所以不朽非夫道極𤣥妙
 孰能與於此乎斯乃乾坤之大造生靈之所益也若
 夫龍出於河則八卦宣其象麟傷於澤則十翼彰其
[058-28b]
 用業資九聖時厯三古及秦亡金鏡未墜斯文漢理
 珠囊重興儒雅其傳易者西都則有丁孟京田東都
 則有荀劉馬鄭大體更相祖述非有絶倫惟魏世王
 輔嗣之注獨冠古今所以江左諸儒竝傳其學河北
 學者罕能及之其江南義疏十有餘家皆辭尚虛𤣥
 義多浮誕原夫易理難窮雖復𤣥之又𤣥至於垂範
 作則便是有而教有若論住内住外之空就能就所
 之説斯乃義涉於釋氏非為教於孔門也既背其本
[058-29a]
 又違於注至若復卦云七日來復竝解云七日當為
 七月謂陽氣從五月建午而消至十一月建子始復
 所厯七辰故云七月今按輔嗣注云陽氣始剥盡至
 來復時凡七日則是陽氣剥盡之後凡經七日始復
 但陽氣雖建午始消至建戌之月陽氣猶在何得稱
 七月來復故鄭康成引易緯之説建戌之月以陽氣
 既盡建亥之月純隂用事至建子之月陽氣始生隔
 此純隂一卦卦主六日七分舉其成數言之而云七
[058-29b]
 日來復仲尼之緯分明輔嗣之註若此康成之説遺
 跡可尋輔嗣註之於前諸儒背之於後考其義理其
 可通乎又蠱卦云先甲三日後甲三日輔嗣註云甲
 者創制之令又若漢世之時甲令乙令也輔嗣又云
 令洽乃誅故後之三日又巽卦云先庚三日輔嗣註
 云申命令謂之庚輔嗣又云甲庚皆申命之謂也諸
 儒同於鄭氏之説以為甲者宣令之日先之三日而
 用辛也欲取改新之義後之三日而丁也取其丁寜
[058-30a]
 之義王氏註意本不如此而又不顧其註妄作異端
 今既奉敕刪定考察其事必以仲尼為宗義理可詮
 先以輔嗣為本去其華而取其實欲使信而有徴其
 文簡其理約寡而制衆變而能通仍恐鄙才短見意
 未周盡謹與朝散大夫行大學博士臣馬嘉運守大
 學助教臣趙乾叶等對共參議詳其可否至十六年
 又奉敕與前修疏人及給事郎守四門博士上騎都
 尉臣蘇徳融等對敕使趙𢎞智覆更詳審為之正義
[058-30b]
 凡十有四卷庶望上禆聖道下益将來故序其大畧
 附之卷首爾
  尚書正義序       唐/孔穎達
 夫書者人君辭誥之典右史記言之䇿古王者事總
 萬機發號出令義非一揆或設教以馭下或展禮以
 事上或宣威以肅震曜或敷和而散風雨得之則百
 度惟貞失之則千里斯謬樞機之發榮辱之主絲綸
 之動不可不慎所以辭不茍出君舉必書欲其昭法
[058-31a]
 誡慎言行也其泉源所漸基於出震之君黼藻斯彰
 郁乎如雲之后勲華揖讓而典謨起湯武革命而誓
 誥興先君宣父生於周末有至徳而無至位修聖道
 以顯聖人芟煩亂而翦浮辭舉宏綱而撮機要上㫁
 唐虞下終秦魯時經五代書總百篇採翡翠之羽毛
 拔犀象之牙角罄荆山之石所得者連城窮漢水之
 濱所求者照乘巍巍蕩蕩無得而稱郁郁紛紛於斯
 為盛斯乃前言徃行足以垂法将來者也暨乎七雄
[058-31b]
 已戰五精未聚儒雅與深穽同埋經典共積薪俱燎
 漢氏大濟區宇廣求遺逸採古文於金石得今書於
 齊魯其文則歐陽夏侯二家之所説蔡邕碑石刻之
 古文則兩漢亦所不行安國註之實遭巫蠱遂寢而
 不用厯及魏晉方始稍興故馬鄭諸儒莫覩其學所
 註經傳時或異同晉世皇甫謐獨得其書載於帝紀
 其後傳授乃可詳焉但古文經雖然早出晚始得行
 其辭富而備其義𢎞而雅故復而不厭乆而愈亮江
[058-32a]
 左學者咸悉祖焉近至隋初始流河朔其為正義者
 蔡大寳巢猗費甝顧彪劉焯劉炫等其諸公㫖趣多
 或因循怗釋註文義皆淺畧惟劉焯劉炫最為詳雅
 然焯乃織綜經文穿鑿孔穴詭其新見異彼前儒非
 險而更為險無義而更生義竊以古人言誥惟在達
 情雖復時或取象不必辭皆有意若其言必託數經
 悉對文斯乃鼓怒浪於平流震驚飊於静樹使教者
 煩而多惑學者勞而少功過猶不及良為此也炫嫌
[058-32b]
 焯之煩襍就而刪焉雖復微稍省要又好改張前義
 義更太畧辭又過華雖為文筆之善乃非開奨之路
 義既無義文又非文欲使後生若為領袖此乃炫之
 所失未為得也今奉明勅考定是非謹罄庸愚竭所
 聞見覽古人之傳記質近代之異同存其是而去其
 非削其煩而増其簡此亦非敢臆説必據舊聞謹與
 朝散大夫行太學博士臣王徳韶前四門助教臣李
 子雲等謹共詮叙至十六年又奉勅與前修疏人及
[058-33a]
 通直郎行四門博士驍騎尉臣朱長才給事郎守四
 門博士上騎都尉臣蘇徳融登仕郎守太學助教雲
 騎尉臣隨徳素儒林郎守四門助教雲騎尉臣王士
 雄等對勅使趙𢎞智覆更詳審為之正義凡二十卷
 庶對揚於聖範冀有益於童稚畧陳其事叙之爾云
  毛詩正義序        唐/孔穎達
 夫詩者論功頌徳之歌止僻防邪之訓雖無為而自
 發乃有益於生靈六情静於中百物盪於外情縁物
[058-33b]
 動物感情遷若政遇醇和則歡娛被於朝野時當慘
 黷亦怨刺形於詠歌作之者所以暢懐舒憤聞之者
 足以塞違從正發諸情性諧於律吕故曰感天地動
 鬼神莫近於詩此乃詩之為用其利大矣若夫哀樂
 之起㝠於自然喜怒之端非由人事故燕雀表啁噍
 之感鸞鳳有歌舞之容然則詩理之先同夫開闢詩
 迹所用隨運而移上皇道質故諷諭之情寡中古政
 繁亦謳謌之理切唐虞乃見其初犧軒莫測其始於
[058-34a]
 後時經五代篇有三千成康没而頌聲寢陳靈興而
 變風息先君宣父釐正遺文緝其精華禠其煩重上
 從周始下暨魯僖四百年間六詩備矣卜商闡其業
 雅頌與金石同和秦正燎其書簡牘與煙塵共盡漢
 氏之初詩分為四申公騰芳於鄢郢毛氏光價於河
 間貫長卿傳之於前鄭康成箋之於後晉宋二蕭之
 世其道大行齊魏兩河之間兹風不墜其近代為義
 疏者有全緩何印舒瑗劉軌思劉醜劉焯劉炫等然
[058-34b]
 焯炫並聰穎特達文而又儒擢秀幹於一時騁絶轡
 於千里固諸儒之所揖讓日下之無雙於其所作疏
 内特為殊絶今奉勅刪定故據以為本然焯炫等負
 恃才氣輕鄙先達同其所異異其所同或應畧而反
 詳或宜詳而更畧凖其繩墨差忒未免勘其㑹同時
 有顛躓今則削其所煩増其所簡惟意存於曲直非
 有心於愛憎謹與朝散大夫行太學博士臣王徳韶
 徴事郎守四門博士臣齊威等對共討論辯詳得失
[058-35a]
 至十六年又奉勅與前修疏人及給事郎守太學助
 教雲騎尉臣趙乾叶登仕郎守四門助教雲騎尉臣
 賈普曜等對勑使趙𢎞智覆更詳正凡為四十卷庶
 以對揚聖範垂訓㓜䝉故序其所見載之於卷首云
 爾
  春秋正義序        唐/孔穎達
 夫春秋者記人君動作之務是左史所職之書王者
 統三才而宅九有順四時而理萬物四時序則玉燭
[058-35b]
 調於上三才協則寳命昌於下故可以享國永年令
 聞長世然則有為之務可不慎歟國之大事在祀與
 戎祀則必盡其敬戎則不加無罪盟㑹協於禮興動
 慎其節失則貶其惡得則褒其善此春秋之大㫖為
 皇王之明鑒也若夫五始之目彰於帝軒六經之道
 光於禮記然則此書之發其來尚矣但年紀綿邈無
 得而言暨乎周室東遷王綱不振楚子北伐神器将
 移鄭伯敗王於前晉侯請隧於後竊僣名號者何國
[058-36a]
 不然専行征伐者諸侯皆是下陵上替内叛外侵九
 域騷然三綱遂絶夫子内藴大聖逢時若此欲垂之
 以法則無位正之以武則無兵賞之以利則無財説
 之以道則不用虛嘆銜書之鳳乃似喪家之狗既不
 救於已徃亦垂訓於後昆因魯史之有得失據周經
 以正褒貶則一字所嘉有同華袞之贈一言所黜無
 異蕭斧之誅所謂不怒而人威不賞而自勸實永世
 而作則厯百王而不朽者也至於秦滅典籍鴻猷遂
[058-36b]
 寢漢徳既興儒風不絶其前漢傳左氏者有張蒼賈
 誼尹咸劉韶後漢有鄭衆賈逵服䖍許惠卿各為詁
 訓然雜取公羊穀梁以釋左氏此乃以冠雙屨将絲
 綜麻方鑿圓枘其可入乎晉世杜元凱又為左氏集
 解専取丘明之傳以釋孔氏之經所謂子應乎毋以
 膠投漆雖欲勿合其可離乎今校先儒優劣杜為甲
 矣故晉宋傳授以至於今其為義疏者則有沈文何
 休蘇寛劉炫然沈氏於義例粗可於經傳極踈蘇氏
[058-37a]
 則全不體本文惟傍攻賈服使後進之學鑽仰無成
 劉炫於數君之内實為翹楚然聰惠辨博固亦罕儔
 而探賾鈎深未能致逺其經註易者必具飾以文辭
 其理致難者乃不入其根節又意在矜伐性好非毁
 䂓杜氏之失凡一百五十餘條習杜義而攻杜氏猶
 蠧生於木而還食其木甚非其理雖䂓杜過義又淺
 近所謂捕鳴蟬於前不知黄雀於後按僖公三十三
 年經云晉人敗狄於箕杜注云卻缺稱人時未為卿
[058-37b]
 劉炫䂓云晉侯稱人與殽戰同案殽戰在塟晉文公
 之前何得云背殯用師以微者告箕戰在塟晉文公
 之後非有背殯用師何得云與殽戰同此則一年之
 經數行而已曽不省覽上下妄規得失又襄公二十
 一年傳云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公以姑姊妻之杜
 注云蓋寡者二人劉炫規云是襄公之姑成公之姊
 只一人而已按成公二年成公之子公衡為質及宋
 逃歸按家語本命云男子十六而化生公衡已能逃
[058-38a]
 歸則十六七矣兒年如此則於時成公三十三四矣
 計至襄公二十一年成公七十餘矣何得有姊而妻
 庶其此等皆其事厯然猶尚妄説况其餘錯辭良可
 悲矣然比諸義疏猶有可觀今奉勑刪定據以為本
 其有疎漏以沈氏補焉若兩義俱違則時申短見雖
 課率庸鄙仍不敢自専謹與朝散大夫守國子博士
 臣谷那律故四門博士臣楊士勛四門博士臣朱長
 才等對共㕘定至十六年又奉勑與前修疏人及朝
[058-38b]
 請大夫行太常博士上騎都尉臣馬嘉運朝散大夫
 行太學博士上騎都尉臣王徳韶給事郎守四門博
 士上騎都尉臣蘇徳融登仕郎守太學助教雲騎都
 尉臣隨徳素等對勑使趙𢎞智覆更詳審為之正義
 凡三十六卷冀貽諸學者以禆萬一焉
  禮記正義序        唐/孔穎達
 夫禮者經天緯地本之則大一之初原始要終體之
 乃人情之欲夫人上資六氣下乘四序賦清濁以醇
[058-39a]
 醨感隂陽而遷變故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
 動性之欲也喜怒哀樂之志於是乎生動静愛惡之
 心於是乎在精粹者雖復凝然不動浮躁者實亦無
 所不為是以古先聖王鑒其若此欲保之以正直納
 之於徳義猶襄陵之浸修隄防以制之覂駕之馬設
 銜䇿以驅之故乃上法圓象下參方載道之以徳齊
 之以禮然飛走之倫皆有懐於嗜慾則鴻荒之世非
 無心於性情燔黍則大享之濫觴土鼓則雲門之拳
[058-39b]
 石冠冕飾於軒初玉帛朝於虞始夏商革命損益可
 知文武重光典章樂備洎乎姬旦負扆臨朝述曲禮
 以節威儀制周禮而經邦國禮者體也履也郁郁乎
 文哉三百三千於斯為盛綱紀萬事彫琢六情非彼
 日月照大明於寰宇類此松筠負貞心於霜雪順之
 則宗祏固社稷寜君臣序朝廷正逆之則紀綱廢政
 教煩隂陽錯於上人神怨於下故曰人之所生禮為
 大也非禮無以事天地之神辨君臣長㓜之位是禮
[058-40a]
 之時義大矣哉暨周昭王南征之後彛倫漸壊彗星
 東出之際憲章遂泯夫子雖定禮正樂頽綱暫理而
 國異家殊異端並作畫蛇之説文擅於縱横非馬之
 談辯離於堅白暨乎道喪兩楹義乖四術上自游夏
 之初下終秦漢之際其間岐塗詭説雖紛然競起而
 餘風曩烈亦時或獨存於是博物通人知今温古考
 前代之憲章參當時之得失是以所見各記舊聞錯
 綜鳩聚以類相附禮記之目於是乎在去聖逾逺異
[058-40b]
 端漸扇故大小二戴共氏而分門王鄭兩家同經而
 異注爰從晉宋逮於周隋其傳禮業者江左尤盛其
 為義疏者南人有賀循賀瑒庾蔚崔靈恩沈重宣皇
 甫侃等北人有李道明李業興李寳鼎侯聰熊安等
 其見於世者惟皇熊二家而已熊則違背本經多引
 外義猶之楚而北行馬雖疾而去逾逺矣又欲釋經
 文惟聚難義猶治絲而棼之手雖繁而絲益亂也皇
 氏雖章句詳正微稍繁廣又既遵鄭氏乃時乖鄭義
[058-41a]
 此是木落不歸其本狐死不首其丘此皆二家之弊
 未為得也然以熊比皇皇氏勝矣雖體例既别不可
 因循今奉勑刪理仍據皇氏以為本其有不備以熊
 氏補焉必取文證詳悉義理精審翦其繁蕪撮其機
 要恐獨見膚淺不敢自専謹與中散大夫守國子司
 業臣朱子奢國子助教臣李善信守太學博士臣賈
 公彦行太常博士臣栁士宣魏王東閣祭酒臣范義
 頵魏王參軍士臣張權等對共量定至十六年又奉
[058-41b]
 勑與前修疏人及儒林郎守太學助教雲騎尉臣周
 元達儒林郎守四門助教雲騎尉臣趙君贊儒林郎
 守四門助教雲騎尉臣王士雄等對勑使趙𢎞智覆
 更詳審為之正義凡成七十卷庶能光贊大猷垂法
 後進故叙其意義列之云爾
  周禮正義序       唐/賈公彦
 夫天育蒸民無主則亂立君治亂事資賢輔但天皇
 地皇之日無事安民降自燧皇方有臣矣是以易通
[058-42a]
 卦驗云天地成位君臣道生君有五期輔有三名註
 云三名公卿大夫又云燧皇始出握機矩表計寘其
 刻日蒼牙通靈昌之成孔演命明道經註云拒燧皇
 謂人皇在伏羲前風姓始王天下者斗機云人皇九
 頭兄弟九人别長九州者也是政教君臣起自人皇
 之世至伏羲因之故文耀鉤云伏羲作易名官者也
 又按論語撰考云黄帝受地形象天文以制官伏羲
 已前雖有三名未必具立官位至黄帝名位乃具是
[058-42b]
 以春秋緯命厯序云有九頭紀時有臣無官位尊卑
 之别燧皇伏羲既有官則其間九皇六十四民有官
 明矣但無文字以知其官號也按左傳昭十七年云
 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皥氏鳥名官
 何故也杜氏註云少皥金天氏黄帝之子已姓之祖
 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雲紀故為
 雲師而雲名註云黄帝軒轅氏姬姓之祖也黄帝受
 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百官師長皆以雲為名號縉
[058-43a]
 雲氏蓋其一官也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
 註云炎帝神農氏姜姓之祖也亦有火瑞以火紀事
 名百官也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註云共
 工以諸侯霸有九州者在神農前大皥後亦受水瑞
 以水名官也大皥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註云
 大皥伏羲氏風姓之祖也有龍瑞故以龍名官也我
 髙祖少皥摰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故為鳥師
 而鳥名又云鳳鳥氏厯正之類又以五鳥五鳩九扈
[058-43b]
 五雉並為官長亦皆有屬官但無文以言之若然則
 自上以來所云官者皆是官長故皆云師以目之又
 云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逺乃紀於近是以少皥以前
 天下之號象其徳百官之號象其徴顓頊以來天下
 之號因其地百官之號因其事事即司徒司馬之類
 是也若然前少皥氏言祝鳩氏為司徒者本名祝鳩
 言司徒者以後代官况之自少皥以上官數畧如上
 説顓頊及堯官數雖無明説可畧而言之矣按昭二
[058-44a]
 十九年魏獻子曰社稷五祀誰氏之五官蔡墨對曰
 少皥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
 使重為句芒該為蓐収修及熙為𤣥㝠世不失職遂
 濟窮桑此其三祀也註云窮桑帝少皥之號也顓頊
 氏有子曰黎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此
 其二祀也后土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
 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故
 外傳黎為髙辛氏之火正此皆顓頊時之官也案鄭
[058-44b]
 語云重黎為髙辛氏之火正故堯典註髙辛氏之世
 命重為南正司天黎為火正司地以髙辛與顓頊相
 繼無隔故重黎事顓頊又事髙辛若稷契與禹事堯
 又事舜是以昭十七年服註顓頊之下云春官為木
 正夏官為火正秋官為金正冬官為水正中官為土
 正髙辛氏因之故傳云遂濟窮桑窮桑顓頊所居是
 度顓頊至髙辛也若然髙辛時之官惟有重黎及春
 之木正官等不見更有餘官也至於堯舜官號稍改
[058-45a]
 楚語云堯復育重黎之後重黎之後即羲和也是以
 堯典云乃命羲和註云髙辛之世命重為南正司天
 黎為火正司地堯育重黎之後羲氏和氏之子賢者
 使掌舊職天地之官亦紀於近命以民事其時官名
 蓋曰稷司徒是天官稷也地官司徒也又云分命羲
 仲申命羲叔分命和仲申命和叔使分主四方註仲
 叔亦羲和之子堯既分隂陽四時又命四子為之官
 掌四時者字曰仲叔則當天地者其曰伯乎是有六
[058-45b]
 官案下驩兠曰共工註共工水官也至下舜求百揆
 禹讓稷契暨咎繇帝曰棄黎民阻饑汝后稷播時百
 穀註稷棄也初堯天官為稷又云帝曰契百姓不親
 汝作司徒又云帝曰咎繇汝作士此三官是堯時事
 舜因禹讓述其前功下文云舜命伯夷為秩宗舜時
 官也以先後參之惟無夏官之名以餘官紀之夏傳
 云司馬在前又後代况之則羲叔為夏官是司馬也
 故分命仲叔註云官名蓋春為秩宗夏為司馬秋為
[058-46a]
 士冬為共工通稷與司徒是六官之名見也鄭𤣥分
 隂陽為四時者非謂時無四時官始分隂陽為四時
 但分髙辛時重黎之天地官使兼主四時耳而云仲
 叔故云掌天地者其曰伯乎若然堯典云伯禹作司
 空四時官不數之者鄭云初堯冬官為共工舜舉禹
 治水堯知其有聖徳必成功故改命司空以官名寵
 異之非常官也至禹登百揆之任捨司空之職為共
 工與虞故曰垂作共工益作朕虞是也案堯典又云
[058-46b]
 帝曰疇咨若時登庸鄭註云堯末時羲和之子皆死
 庶績多闕而官廢當此之時驩兠共工更相薦舉下
 又云帝曰四岳湯湯洪水有能俾乂鄭云四岳四時
 之官主四岳之事始羲和之時主四岳者謂之四伯
 至其死分四岳事置八伯皆王官其八伯惟驩兠共
 工放齊鮌四人而已其餘四人無文可知案周官云
 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則四岳之外更
 有百揆之官者但堯初天官為稷至堯試舜天官之
[058-47a]
 任謂之百揆舜即真之後命禹為之即天官也案尚
 書傳云惟元祀巡狩四岳八伯註云舜格文祖之年
 堯始以羲和為六卿春夏秋冬者並掌方岳之事是
 為四岳出則為伯其後堯死驩兠共工求代乃置八
 伯元祀者除堯喪舜即真之年九州言八伯者據畿
 外八州鄭云畿内不置伯鄉遂之吏主之案明堂位
 云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鄭註
 云有虞氏官蓋六十夏百二十殷二百四十周三百
[058-47b]
 六十不得如此記也昏義云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
 八十一元士鄭云蓋夏制依此差限故不從記文但
 虞官六十唐則未聞堯舜道同或皆六十並屬官言
 之則皆有百故成王周官云唐虞建官惟百也若然
 自髙陽已前官名畧言於上至於帝嚳官號畧依髙
 陽不可具悉其唐虞之官惟四岳百揆與六卿又堯
 典有典樂納言之職至於餘官未聞其號夏官百有
 二十公卿大夫元士具列其數殷官二百四十雖未
[058-48a]
 具顯案下曲禮云六大五官六府六工之等鄭皆云
 殷法至於屬官之號亦蔑云焉案昏義云三公九卿
 者六卿并三孤而言九其三公又下兼六卿故書傳
 云司徒公司馬公司空公各兼二卿案顧命太保領
 冡宰畢公領司馬毛公領司空别有芮伯為司徒彤
 伯為宗伯衛侯為司冦則周時三公各兼一卿之職
 與古異矣但周監二代郁郁乎文所以象天立官而
 官益備此即官號沿革粗而言也
[058-48b]
  儀禮註疏序        唐/賈公彦
 竊聞道本沖虛非言無以表其疏言有微妙非釋無
 能悟其理是知聖人言曲事資註釋而成至於周禮
 儀禮發源是一理有終始分為二部竝是周公攝政
 太平之書周禮為末儀禮為本本則難明末便易曉
 是以周禮註者則有多門儀禮所註後鄭而已其為
 章疏則有二家信都黄慶者齊之盛徳李孟悊者隋
 曰碩儒慶則舉大畧小經註疏漏猶登山逺望而近
[058-49a]
 不知悊則舉小畧大經註稍周似入室近觀而逺不
 察二家之疏互有修短時之所尚李則為先按士冠
 三加有緇布冠皮弁爵弁既冠又著𤣥冠見於君有
 此四種之冠故記人下陳緇布冠委貌周弁以釋經
 之四種經之與記都無天子冠法而李云委貌與弁
 皆天子始冠之冠李之謬也喪服一篇㐫禮之要是
 以南北二家章疏甚多時之所以皆資黄氏按鄭註
 喪服引禮記檀弓云絰之言實也明孝子有忠實之
[058-49b]
 心故為制此服焉則絰之所作表心明矣而黄氏妄
 云衰以表心絰以表首以黄氏公違鄭註黄之謬也
 黄李之訓畧言其一餘足見矣今以先儒失路後宜
 易塗故息鄙情聊裁此疏未敢専欲以諸家為本擇
 善而從兼増已義仍取四門助教李元植詳審可否
 僉謀已定庶可施矣函丈之儒青衿之俊幸以元瑕
 取玖得無譏焉
  送蕭三還齊州序在越州永興/李明府宅 唐/王 勃
[058-50a]
 嗟乎不遊天下者安知四海之交不涉河梁者豈識
 别離之恨松枝薜衣琴罇為得意之親臨逺登髙煙
 霞是賞心之事有梁孝王之下客僕是河南之南孟
 嘗君之上賓子在北山之北幸屬一人作寰中之主
 翛然四皓為方外之臣俱遊萬物之間相遇三江之
 表許𤣥度之清風朗月時慰相思王逸少之修竹茂
 林屢陪歡宴加以惠爾好我携手同行或登吳㑹而
 聽越吟或下宛委而觀禹穴良談落落金石絲竹之
[058-50b]
 音輝雅智飄飄松柏風雲之氣状當此時也嘗謂連
 璧無異鄉之别㫁金有好親之契生平於張范之年
 齊物於惠莊之嵗三光迴薄未殫投分之情四序循
 環詎盡忘言之道豈期我留子徃樂去悲來横咽水
 而東西緒愁雲於南北况乎泣窮途於白首白首非
 臨别之秋嗟岐路於他鄉他鄉豈送歸之地蓐収戒
 序少昊司晨清風起而城闕寒白露下而江山逺徘
 徊去鶴将别蓋而同飛㫁續來鴻共離舟而俱泛古
[058-51a]
 人道别動便經年今我言離㑹當何日山巨源之風
 猷令望善佐朝廷嵇叔夜之潦倒粗踈甘從草澤行
 當山中攀桂徃徃思仁野外□蘭時時佩徳人非桃
 李豈得無言子乃簫韶當須振響勉酌傷離之酒具
 陳感别之詞各賦一言俱題六韻
  送崔融從梁王東征序崔全節人唐/陳子昻
 古者凉風至白露下天子命将帥訓甲兵将以外威
 荒戎内輯中夏時義逺矣自我大君受命百蠻蟻伏
[058-51b]
 匈奴舍蒲桃之宫越裳重翡翠之貢虎符不發象胥
 攸同實欲髙議雲臺偃白天下而林胡遺孽蓬亂邊
 甿驅蚊蚋之師怠雷霆之伐乃竊海裔弄燕陲皇帝
 哀北鄙之人罹其辛螫以東征之義降彼偏禆猶恐
 威令未孚亭塞仍梗乃謀元帥命佐軍得朱邸之天
 人乃黄閣之元老廟堂授鉞鑿門申命建梁國之旌
 旗吟漢庭之簫鼓東向而拜北首長驅霓旌羽騎之
 殷戈飜落日突鬢蒙輪之勇劍決浮雲方且獵九都
[058-52a]
 窮蹋頓存肅慎弔姑餘傍徨赤山巡御日域以昭我
 王師龔行天討也嵗七月軍出國門天晶無雲朔風
 清海時北部郎中唐奉一考功員外郎李迴秀著作
 佐郎崔融並參帷幕之賓掌書記之任燕南悵别洛
 北思歡頓旌節而少留傾朝廷而出餞永昌丞房思
 𤣥衣冠之秀乃帳蕙圃席蘭塘環曲榭羅羽觴寫中
 京之望縱侯亭之賞爾乃投壺習射博奕觀兵叩金
 鐃戞瑤琴歌易水以慷慨奏闗山以徘徊頽陽半林
[058-52b]
 微隂生座思長風以破浪恐白日之蹉跎酒中樂酣
 拔劍起舞則已氣横遼碣志掃獯戎抗手何言賦詩
 以贈
  送康若虛赴任金鄉序    唐/孫 逖
 昔太史公渉汶泗登鄒嶧以觀孔氏之遺風康子之
 吏於是邦有以見古人之心矣况大君出豫将事升
 中之禮有司擇人俾佐奉髙之邑利在求舊急於使
 能位卑才難亦可宗也夫强學者義之用工文者藝
[058-53a]
 之本明識者智之府令名者徳之輿子曰凝四徳以
 待百事如農之既勤若射之有志行無越思徃無不
 利彼游刅於理劇固恢恢乎有餘地矣初余以朋友
 之故謫居荒服憔悴湘汾縉雲不調明時殆将十載
 是舉也所謂理舊汙續常職信有國之令典知若人
 之晚成五月鳴蜩載驅翹翹贈之維何折彼柔條餞
 之維何席彼秀葽炎雲在天景風拂野時燠方熾吾
 子勉之請各賦詩以無忘平生之好
[058-53b]
  小洞庭五太守讌集序   唐/蘇源明
 天寳十二載七月辛丑東平太守扶風蘇源明觴濮
 陽太守清河崔公季重魯郡太守隴西李公蘭濟南
 太守太原田公琦濟陽太守隴西李公陵于回源亭
 既尊封壤乃密惠好前此濟陽以河堤之虞夫役之
 弊請南畧我宿及魯之中都宿人訟其不便源明請
 廢濟陽以平隂長清屬濟南盧東阿歸我陽穀𨽻濮
 陽役均三邦利倍二邑不可則分我夀西入濮陽東
[058-54a]
 入濟陽魯之中都北入于我書貢閶闔㫖下陳留陳
 留太守王公盛徳帝俞美才人與自㧾連率實惟澄
 清命屬官湖城主簿王子説會五太守於東平議縣
 乃不割郡亦仍舊已事修讌姑以為别若夫階抱孤
 嶠軒飛庱潭阻殘暑於重林速髙秋於絶壑其盤何
 有臑鹿䐿羊其爼何有燔兎膾魴李下彫籠氷之以
 寒水𤓰剖銛刅巾之以疎綌禮交乎上當世髙賢之
 相充樂動乎下前古中和之合作抑抑焉堂堂焉奚
[058-54b]
 一人之富有而羣后之緝熙也司徒庀舟以待司功
 祋設以告徹饌更服陳羞潔樽自洄源起廣泊左拂
 蠶尾右遵吾山倒□岫於波際指梁岑於林缺移搖
 敞豁瞑𦕈虛曠太皥苗裔可記任宿伯禹山川空流
 濟汶所遇多感祗牢為歡婥態目成以留客嫮容色
 授以勸酒繁絲踈管紛爾自㑹雅舞清唱倐然同引
 既醉源明以手版扣舷而歌曰小洞庭兮牽方舟風
 嫋嫋兮離平流牽方舟兮小洞庭雲微微兮連絶&KR2060
[058-55a]
 層瀾壯兮緬以没重巖轉兮超以忽馮夷逝兮䕶輕
 橈蛟龍行兮落増潮泊中湖兮澹而閒並曲溆兮悵
 而還適予來兮非予期将解袂兮藂予思尚君子兮
 夀厥身承明主兮憂斯人歌闋鳥獸聞之低昂而相
 鳴魚鼈聞之㳂洄而或躍兹官吏安次而不易彼人
 庶樂業而不遷喜之哉樂之哉字渦泊曰小洞庭盛
 集五太守髙讌云爾
  秋夜小洞庭離讌序     唐/蘇源明
[058-55b]
 源明從東平太守徴國子司業須昌外尉袁廣載酒
 於洄源亭明日遂行及夜留讌㑹荘子若訥過歸莒
 相里子同禕過如魏陽穀管城青陽權衡二主簿在
 坐皆故人也徹饌新樽移方舟中有宿鼓有汶簧濟
 上嫣然能歌者五六人共載止洄源東栁門入小洞庭
 遲夷徬徨𦕈緬曠漾流商雜徴與長言者啾焉合引
 潛魚驚或躍宿鳥飛復下真嬉遊之擇耳源明歌曰
 浮漲湖兮莽迢遙川后禮兮扈予橈横増沃兮蓬仙
[058-56a]
 延川后福兮翼予舷月澄凝兮明空波星磊落兮耿
 秋河夜既良兮酒且多樂方作兮奈别何曲闋袁子
 曰君公行當揮翰右垣豈止典胄米廩邪廣不敢受
 賜獨不念四三賢源明醉曰所不與吾子及四三賢
 同恐懼安樂有如秋水晨前而歸及醒或説嚮之陳
 事源明局局然笑曰狂夫言不足罪乃志為序
  武水孫逖集序       唐/顔真卿
 古之為文者所以宣逹心志發揮性靈本乎詠歌終
[058-56b]
 乎雅頌帝庸作而君臣動色王澤竭而風化不行政
 之興衰實係於此然而文勝質則繡其鞶帨而血流
 漂杵質勝文則野於禮樂而木訥不華厯代相因莫
 能適中故詩人之賦麗以則詞人之賦麗以淫此其
 效也漢魏已還雅道微缺梁陳斯降宮體聿興既馳
 騁於末流遂受嗤於後學是以沈隠侯之論謝康樂
 也乃云靈均已來此未及覩盧黄門之序陳拾遺也
 而云道喪五百嵗而得陳君若激昂頽波雖無害於
[058-57a]
 過正摧其中論不亦傷於厚誣何則雅鄭在人理亂
 由俗桑間濮上何為乎綿古之時正始皇風奚獨乎
 凡今之代蓋不然矣其或斌斌彪炳郁郁相宣膺期
 運以挺生掩寰瀛而首出者其惟僕射孫公乎公諱
 逖其先自武水寓於渉而徙焉父嘉之以詞學登科
 官至宋州司馬公風裁澂朗天才傑出學窮百代不
 好非聖之書文統三變特深稽古之道故逸氣上濟
 而髙情四達羌索隠乎渾元之始表獨立於常均之
[058-57b]
 外不其盛歟年數嵗即好屬文十五時相國齊公崔
 日用試士火爐賦公雅思遒麗援翰立成齊公駭之
 約以忘年之契爾後遂有大名故其試言也年未弱
 冠而三擅甲科吏部侍郎王丘試竹簾賦降階約拜
 以殊禮待之相國燕公張説覽其䇿而心醉其序事
 也則白樂川記及諸碑誌皆卓立千古傳於域中其
 為詩也必有逸韻佳對冠絶當時布在人口其詞言
 也則宰相張九齡欲掎摭疵瑕沉吟乆之不能易一
[058-58a]
 字公之除庶子也苑咸草詔曰西掖掌綸朝推無對
 議者以為知言凡斯夥多庸可悉數故燕國深賞公
 才俾與張九齡許景先韋述同遊門庭命子均垍施
 伯仲之禮江夏李邕自陳州入計繕寫其集賫以詣
 公託知已之分其為先達所重也如此公又雅有清
 鑒典考功時精覈進士雖權要不能逼所奨擢者二
 十七人數年間宏詞判等入甲者一十六人授校書
 者九人其餘咸著名當世已而多至顯官明年典舉
[058-58b]
 亦如之故言髙第者必稱孫公而已夫然信可謂人
 文之宗師國風之哲匹者矣公凡所著詩歌賦序䇿
 問贊碑志表疏制誥不可勝記遭二朝之亂多有散
 落子宿絳成等夙奉過庭之訓咸以文章知名同時
 臺省乃編次公文集為二十卷列之於左庶乎好事
 者傳寫諷誦以垂乎無窮亦何必藏名山而納石室
 也顔真卿昔觀光乎天府實荷公之奨擢見命為序
 豈究端倪時則永泰元年仲秋之月至若世系閥閲
[058-59a]
 蓋存諸别傳此不復云
  鄆州谿堂詩序       唐/韓 愈
 憲宗之十四年始定東平三分其地以華州刺史禮
 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扶風馬公為鄆曹濮節度觀察
 等使鎮其地既一年褒其軍號曰天平軍上即位之
 二年召公入且將用之以其人之安於公也復歸之
 鎮上之三年公為政於鄆曹濮也適四年矣治成制
 定衆志大固惡絶於心仁形於色竭心力以供國家
[058-59b]
 之職於時沂密始分而殘其帥其後幽鎮魏不悦於
 政相扇繼變復歸於舊徐亦乘勢逐帥自署同於三
 方惟鄆也截然中居四鄰望之若防之制水恃以無
 恐然而皆曰鄆為冦巢且六十年将彊卒武曹濮於
 鄆州大而近軍所根柢皆驕以易怨而公承死亡之
 後掇拾之餘剥膚椎髓公私掃地赤立新舊不相保
 持萬目睽睽公於此時能安以治之其功為大若幽
 鎮魏徐之亂不扇而變此功反小何也公之始至衆
[058-60a]
 未熟化以武則忿而憾以恩則横而肆一以為赤子
  一以為龍蛇憊心罷精磨以嵗月然後致之難也及
 教之行衆皆戴公為親父母夫叛父母從仇讎非人
 之情故曰易於是天子以公為尚書右僕射封扶風
 縣開國伯以褒嘉之公亦樂衆之和知人之悦而侈
 上之賜也於是為堂於其居之西北隅號曰谿堂以
 饗士大夫通上下之志既饗其從事陳魯謂其衆言
 公之畜此邦其勤不亦至乎此邦之人纍公之化惟
[058-60b]
 所令之不亦順乎上勤下順遂躋登兹不亦休乎昔
 者人謂斯何今者人謂斯何雖然斯堂之作意者有
 為而喑無詩歌是不考引公徳而接邦人於道也乃
 使來請其詩曰帝奠九壥有葉有年有荒有條河岱
 之間及我憲考一牧正之視邦選侯以公來尸公來
 尸之人始未信公不飲食以訓以徇孰饑無食孰呻
 孰歎孰寃不問不得分願孰為邦蟊節根之螟羊狠
 狼貪以口覆城吹之喣之摩手拊之箴之石之搏而
[058-61a]
 磔之凡公四封既富以彊謂公吾父孰違公令可以
 師征不寜守邦公作谿堂播播流水淺有蒲蓮深有
 蒹葦公以賓燕其鼓駭駭公燕谿堂賓校醉飽流有
 躍魚岸有集鳥既歌以舞其鼔考考公在谿堂公御
 琴瑟公暨賓贊稽經諏律施用不差人用不絀谿有
 薲苽有龜有魚公在中流右詩左書無我斁遺此邦
 是庥
  濮陽吳君文集序      唐/栁宗元
[058-61b]
 博陵崔成務嘗為信州從事為余言邑有聞人濮陽
 吳君弱齡長鬛而廣顙好學而善文居鄉黨未嘗不
 以信義交於物教子弟未嘗不以忠孝端其本以是
 卿相賢士率與抗禮余嘗聞而志乎心㑹其子偘更
 名武陵升進士得罪來永州因奉其先人文集十卷
 再拜請余以文冠其首余得徧觀焉其為辭賦有戒
 茍冒陵僭之志其為詩歌有交王公大人之義其為
 誄誌弔祭有孝恭慈仁之誠而多舉六經聖人之大
[058-62a]
 㫖發言成章有可觀者古之司徒必求秀士由鄉而
 升之天官古之太史必求八風陳詩以獻於法宫然
 後材不遺而志可見近世之居位者或未能盡用古
 道故吳君之行不昭而其辭不薦雖一命於王而終
 伏其志嗚呼有可惜哉武陵又論次誌傳三卷繼於
 末其官氏及他才行甚具云
  送崔羣序         唐/栁宗元
 貞松産於巖嶺髙直聳秀條暢碩茂粹然立于千仞
[058-62b]
 之表和氣之發也稟和氣之至者必合以正性於是
 有貞心勁質用固其本禦攘氷霜以貫嵗寒故君子
 儀之清河崔敦詩有柔儒温文之道以和其氣近仁
 復禮物議歸厚其有稟者歟有雅厚直方之誠以正
 其性慤論忠告交道甚直其有合者與是故日章之
 聲振於京師常與隴西李杓直南陽韓安平洎予交
 友杓直敦柔深明沖曠坦彛慕崔君之和安平厲莊
 端毅髙朗振邁悦崔君之正余以剛柔不常造次爽
[058-63a]
 宜求正於韓襲和於李就崔君而考其中焉忘言相
 視黙與道合今將寜覲東周振䇿于邁且餞於野或
 命為之序余於崔君有通家之舊外黨之睦然吾不
 以是合之崔君以文學登於儀曹敡於王庭甲俊造
 之選首讎校之列然吾不以是親之於其序也載之
 其末云
  顔魯公文集序       宋/劉 敞
 魯公極忠不避難臨難不違義是其塵垢糠粃猶祗
[058-63b]
 節而誦習之将以勸事君况其所自造之文乎然魯
 公没且三百年未有祖述其書者其在舊史施之行
 事蓋僅有存焉而雜出傳記流於簡牘則百而一二
 銘載功業藏於山川則十而一二非好學不倦周流
 天下則不能徧知而盡見彼簡牘者有盡而山川者
 有壊不幸而不傳則又至於千萬而一二未可知也
 吳興沈侯哀魯公之忠而又佳其文懼乆而有不傳
 與雖傳而不廣也於是採掇遺逸輯而編之得詩賦
[058-64a]
 銘記凡若干篇為十五卷學者可觀焉蓋君子多見
 則守之以約沈侯好學喜聚書聚書至三萬卷若是
 多矣然猶常汲汲如不足者至其集魯公之文使必
 傳於天下必信於後世可謂守之以約而尚友者乎
 予是以序其意
  周易序          宋/程 頤
 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其為書也廣大悉備
 将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
[058-64b]
 物成務之道也聖人之憂患後世可謂至矣去古雖
 逺遺經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傳言後學誦言而忘
 味自秦而下蓋無傳矣予生千載之後悼斯文之湮
 晦将俾後人沿流而求源此傳所以作也易有聖人
 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
 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吉㓙消長之理進退存亡
 之道備於辭推辭考卦可以知變象與占在其中矣
 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058-65a]
 得於辭不達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於辭而能通其
 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
 間觀㑹通以行其典禮則辭無所不備故善學者求
 言必自近易於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傳者辭也由
 辭以得其意則在乎人焉
  春秋傳序         宋/程 頤
 天之生民必有出類之才起而君長之治之而爭奪
 息道之而生養遂教之而倫理明然後人道立天道
[058-65b]
 成地道平二帝而上聖賢世出隨時有作順乎風氣
 之宜不先天以開人各因時而立政暨乎三王迭興
 三重既備子丑寅之建立忠質文之更尚人道備矣
 天道周矣聖王既不復作有天下者雖欲倣古之迹
 亦私意妄為而已事之繆秦以建亥為正道之悖漢
 専以智力持世豈復知先王之道也夫子當周之末
 以聖人之不復作也順天應時之治不復有也於是
 作春秋為百王之大法所謂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
[058-66a]
 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
 惑者先儒之論曰游夏不能贊一辭辭不待贊也言
 不能與於斯耳斯道也惟顔子嘗聞之矣行夏之時
 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此其凖的也後世以
 史視春秋謂褒善貶惡而已至於經世之大法則不
 知也春秋大義數十其義雖大炳如日星乃易見也
 惟其微詞隠義時措時宜者為難知也或抑或縱或
 與或奪或進或退或微或顯而得乎義理之安文質
[058-66b]
 之中寛猛之宜是非之公乃制事之權衡揆道之模
 範也夫觀百物而後識化工之神聚衆材而後知作
 室之用於一事一義而欲窺聖人之用心非上智不
 能也故學春秋者必優游涵泳黙識心通然後能造
 其微也後王知春秋之義則雖徳非禹湯尚可以法
 三代之治自秦而下其學不傳予悼夫聖人之志不
 明於後世也故作傳以明之俾後之人通其文而求
 其義得其意而法其用則三代亦可復也是傳也雖
[058-67a]
 未能極聖人之藴奥庶幾學者得其門而入矣
  鳬繹先生詩集序      宋/蘇軾
 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
 矣夫史之不闕文馬之不借人也豈有損益於世也
 哉然且識之以為世之君子長者日以逺矣後生不
 復見其流風遺俗是以日趨於智巧便佞而莫之止
 是二者雖不足以損益而君子長者之澤在焉則孔
 子識之而况其足以損益於世者乎昔者吾先君適
[058-67b]
 京師與卿士大夫遊歸以語軾曰自今以徃文章其
 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逺而忽近貴華而賤實吾已
 見其兆矣以魯人鳬繹先生之詩文十餘篇示軾曰
 小子識之後數十年無復為斯文者也先生之詩文
 皆有為而作精悍確苦言必中當世之過鑿鑿乎如
 五穀必可以療饑㫁㫁乎如藥石必可以伐病其遊
 談以為髙枝詞以為觀美者先生無一言也其後二
 十餘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士之為文者莫不超然
[058-68a]
 出於形器之表微言髙論既已鄙陋漢唐而其反復
 論難正言不諱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貴矣軾是以
 悲於孔子之言而懐先君之遺訓益求先生之文而
 得之於其子復乃録而藏之先生諱太初字醇之姓
 顔氏先師兖公之四十七世孫云
  徐幹中論序        宋/曽 鞏
 臣始見館閣及世所有徐幹中論二十篇以謂盡於
 此及觀貞觀政要怪太宗稱嘗見幹中論復三年喪
[058-68b]
 篇而今書此篇闕因考之魏志見文帝稱幹著中論
 二十餘篇於是知館閣及世所有幹中論二十篇者
 非全書也幹字偉長北海人生於漢魏之間魏文帝
 稱幹懐文抱質恬澹寡慾有箕山之志而先賢行狀
 亦稱幹篤行體道不耽世榮而曹操特旌命之辭疾
 不就後以為上艾長又以疾不行蓋漢承周衰及秦
 滅學之餘百氏雜家與聖人之道並傳學者罕能獨
 觀於道徳之要而不牽於俗儒之説至於治生養性
[058-69a]
 去就語黙之際能不悖於理者固希矣况至於魏之
 濁世哉幹獨能考六藝推仲尼孟軻之㫖述而論之
 求其辭時若有小失者要其歸不合於道者少矣其
 所得於内者又能信而充之逡巡濁世有去就顯晦
 之大節臣始讀其書察其意而賢之因其書以求其
 為人又知其行之可賢也惜其有補於世而識之者
 少蓋迹其言行之所至而以世俗之好惡觀之彼惡
 足以知其意哉顧臣之力豈足以重書使學者尊而
[058-69b]
 信之因校其脱繆而序其大畧蓋所以致臣之意云
 編校書籍臣曽鞏上
  雜詩石刻序        宋/曽 鞏
 齊故為文學之國然亦以朋比誇詐見於昔俗今其
 地富饒而介於河岱之間故又多獄訟而豪猾羣黨
 亦徃徃喜相攻剽賊殺於時號難治余之疲駑來為
 是州除其姦强而振其弛壊去其疾苦而撫其善良
 未幾囹圄多空而桴鼓幾熄嵗又連熟州以無事故
[058-70a]
 得與其士大夫及四方之賓客以其暇日時遊後園
 或長軒遶樹登覽之觀屬思千里或芙蕖芰荷湖波
 渺然從舟上下雖病不飲酒而間為小詩以娛情寫
 物亦拙者之適也通儒大人或與余有舊欲取而視
 之亦有不能隠而青鄆二學士又從而和之士之喜
 文辭者亦繼為此作總之凡若干篇豈得以余文之
 陋而使夫宗工秀人雄放瑰絶可喜之辭不大傳於
 此邦也故刻之石而并序之使覽者得詳焉熙寜六
[058-70b]
 年二月己亥序
  周易本義序        宋/朱 熹
 易之為書卦爻彖象之義備而天地萬物之情見聖
 人之憂天下來世其至矣先天下而開其物後天下
 而成其務是故極其數以定天下之象著其象以定
 天下之吉㓙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順性
 命之理盡變化之道也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
 道則無二致所以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者道也
[058-71a]
 兩儀者隂陽也隂陽一道也太極無極也萬物之生
 負隂而抱陽莫不有太極莫不有兩儀絪緼交感變
 化不窮形一受其生神一發其智情偽出焉萬緒起
 焉易所以定吉㓙而生大業故易者隂陽之道也卦
 者隂陽之物也爻者隂陽之動也卦雖不同所同者
 奇耦爻雖不同所同者九六是以六十四卦為其體
 三百八十四爻互為其用逺在六合之外近在一身
 之中暫於瞬息微於動静莫不有卦之象焉莫不有
[058-71b]
 爻之義焉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無不包其用至神
 而無不存時固未始有一而卦未始有定象事固未
 始有窮而爻亦未始有定位以一時而索卦則拘於
 無變非易也以一事而明爻則窒而不通非易也知
 所謂卦爻彖象之義而不知有卦爻彖象之用亦非
 易也故得之於精神之運心術之動與天地合其徳
 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㐫然
 後可以謂之知易也雖然易之有卦易之已形者也
[058-72a]
 卦之有爻卦之已見者也已形已見者可以言知未
 形未見者不可以名求則所謂易者果何如哉此學
 者所當知也
  詩集傳序          朱 熹
 或有問於余曰詩何謂而作也余應之曰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則不
 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
 不能盡而發於咨嗟詠歎之餘者必有自然之音響
[058-72b]
 節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曰然則其所以
 教者何也曰詩者人心之感物而形於言之餘也心
 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聖人在上則
 其所感者無不正而其言皆足以為教其或感之之
 雜而所發不能無可擇者則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
 而因有以勸懲之是亦所以為教也昔周盛時上自
 郊廟朝廷而下達於鄉黨閭巷其言粹然無不出於
 正者聖人固已協之聲律而用之鄉人用之邦國以
[058-73a]
 化天下至於列國之詩則天子巡狩亦必陳而觀之
 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後寢以陵夷至於東遷
 而遂廢不講矣孔子生於其時既不得位無以行帝
 王勸懲黜陟之政於是特舉其籍而討論之去其重
 複正其紛亂而其善之不足以為法惡之不足以為
 戒者則亦刋而去之以從簡約示乆逺使夫學者即
 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師之而惡者改焉是以其
 政雖不足行於一時而其教實被於萬世是則詩之
[058-73b]
 所以為教者然也曰然則國風雅頌之體其不同若
 是何也曰吾聞之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
 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
 召南親被文王之化以成徳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
 之正故其發於言者樂而不過於淫哀而不過於傷
 是以二篇獨為風詩之正經自邶而下則其國之治
 亂不同人之賢否亦異其所感而發者有邪正是非
 之不齊而所謂先王之風者於此焉變矣若夫雅頌
[058-74a]
 之篇則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廟樂歌之詞其語和而
 莊其義寛而密其作者徃徃聖人之徒固所以為萬
 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變者亦皆一時賢
 人君子閔時病俗之所為而聖人取之其忠厚惻怛
 之心陳善閉邪之意猶非後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
 此詩之為經所以人事浹於下天道備於上而無一
 理之不具也曰然則其學之也當柰何曰本之二南
 以求其端參之列國以盡其變正之於雅以大其規
[058-74b]
 和之於頌以要其止此學詩之大㫖也於是乎章句
 以綱之訓詁以紀之諷咏以昌之涵濡以體之察之
 性情隠微之間審之言行樞機之始則修身及家平
 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於此矣問者唯
 唯而退余時方輯詩傳因悉次是語以冠其篇云
  大學章句序         朱 熹
 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蓋自天降生
 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質之
[058-75a]
 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
 之也一有聰明睿知能盡其性者出於其間則天必
 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此
 伏羲神農黄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徒之職典
 樂之官所由設也三代之隆其法浸備然後王宫國
 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人生八嵗則自王公以下至
 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
 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
[058-75b]
 之元子衆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
 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夫以學校之設
 其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而其
 所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
 之民生日用彛倫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其學
 焉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
 而各俛焉以盡其力此古昔盛時所以治隆於上俗
[058-76a]
 美於下而非後世之所能及也及周之衰聖賢之君
 不作學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風俗頽敗時則有若
 孔子之聖而不得君師之位以行其政教於是獨取
 先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詔後世若曲禮少儀内則弟
 子職諸篇固小學之支流餘裔而此篇者則因小學
 之成功以著大學之明法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而
 内有以盡其節目之詳者也三千之徒蓋莫不聞其
 説而曽氏之傳獨得其宗於是作為傳義以發其意
[058-76b]
 及孟子没而其傳泯焉則其書雖存而知者鮮矣自
 是以來俗儒記誦詞章之習其功倍于小學而無用
 異端虛無寂滅之教其髙過於大學而無實其他權
 謀術數一切以就功名之説與夫百家衆技之流所
 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乎其間使其
 君子不幸而不得聞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
 蒙至治之澤晦盲否塞反復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
 壊亂極矣天運循環無徃不復宋徳隆盛治教休明
[058-77a]
 於是河南程氏兩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傳實
 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為之次其簡編發其歸
 趣然後古者大學教人之法聖經賢傳之指粲然復
 明於世雖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與有聞焉顧其
 為書猶頗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輯之間亦竊附
 己意補其闕畧以俟後之君子極知僭踰無所逃罪
 然于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方則未
 必無小補云
[058-77b]
  中庸章句序         朱 熹
 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
 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其
 見於經則允執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堯之一言至矣盡矣而舜復益之以三言者則所以
 明夫堯之一言必如是而後可庶幾也蓋嘗論之心
 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而以為有人心道心之異者
[058-78a]
 則以其或生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而所以
 為知覺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
 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
 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二者雜於方寸之間
 而不知所以治之則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
 公卒無以勝夫人欲之私矣精則察夫二者之間而
 不雜也一則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也從事於斯無
 少間㫁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
[058-78b]
 則危者安微者著而動静云為自無過不及之差矣
 夫堯舜禹天下之大聖也以天下相傳天下之大事
 也以天下之大聖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際丁
 寜告戒不過如此則天下之理豈有以加於此哉自
 是以來聖聖相承若成湯文武之為君臯陶伊傅周
 召之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統之傳若吾夫子則
 雖不得其位而所以繼徃聖開來學其功反有賢於
 堯舜者然當是時見而知之者惟顔氏曽氏之傳得
[058-79a]
 其宗及曽氏之再傳而復得夫子之孫子思則去聖
 逺而異端起矣子思懼夫愈乆而愈失其真也於是
 推本堯舜以來相傳之意質以平日所聞父師之言
 更互演繹作為此書以詔後之學者蓋其憂之也深
 故其言之也切其慮之也逺故其説之也詳其曰天
 命率性則道心之謂也其曰擇善固執則精一之謂
 也其曰君子時中則執中之謂也世之相後千有餘
 年而其言之不異如合符節厯選前聖之書所以提
[058-79b]
 挈綱維開示藴奥未有若是其明且盡者也自是而
 又再傳以得孟氏為能推明是書以承先聖之統及
 其没而遂失其傳焉則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語文
 字之間而異端之説日新月盛以至於老佛之徒出
 則彌近理而大亂真矣然而尚幸此書之不冺故程
 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續夫千載不傳之緒得
 有所據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蓋子思之功於是為
 大而微程夫子則亦莫能因其説而得其心也惜乎
[058-80a]
 其所以為説者不傳而凡石氏之所輯録僅出於門
 人之所記是以大義雖明而微言未析至其門人所
 自為説則雖頗詳盡而多所發明然倍其師説而淫
 於老佛者亦有之矣熹自蚤嵗即嘗受讀而竊疑之
 沉潛反復蓋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領者
 然後乃敢㑹衆説而折其中既為定著章句一篇以
 竢後之君子而一二同志復取石氏書刪其繁亂名
 以輯畧且記所嘗論辨取舍之意别為或問以附其
[058-80b]
 後然後此書之㫖支分節解脈絡貫通詳畧相因巨
 細畢舉而凡諸説之同異得失亦得以曲暢旁通而
 各極其趣雖於道統之傳不敢妄議然初學之士或
 有取焉則亦庶乎行逺升髙之一助云爾
  中庸集解序         朱 熹
 中庸之書子思子之所作也昔者曽子學於孔子而
 得其傳矣孔子之孫子思又學於曽子而得其所傳
 於孔子者焉既而懼夫傳之乆逺而或失其真也於
[058-81a]
 是推本所傳之意質以所聞之言更相反覆作為此
 書孟子之徒實受其説孟子没而不得其傳焉漢之
 諸儒雖或擎誦然既雜乎傳記之間而莫之貴又莫
 有能明其所傳之意者至唐李翺始知尊信其書為
 之論説然其所謂滅情以復性者又雜乎佛老而言
 之則亦異於曽子子思孟子之所傳矣至於本朝濂
 溪周夫子始得其所傳之要以著於篇河南二程夫
 子又得其遺㫖而發揮之然後其學布於天下然明
[058-81b]
 道不及為書今世所傳陳忠肅公之所序者乃藍田
 呂氏所著之别本也伊川雖嘗自言中庸今已成書
 然亦不傳於學者或以問於和靖尹公則曰先生自
 以不滿其意而火之矣二夫子於此既皆無書故今
 所傳特出於門人記平居問答之辭而門人之説行
 於世者惟吕氏游氏楊氏侯氏為有成書若横渠先
 生若謝氏尹氏則亦或記其語之及此者耳又皆别
 自為編或頗雜出他記蓋學者欲觀其聚而不可得
[058-82a]
 固不能有以考其異而㑹其同也熹之友㑹稽石君
 &KR1488子重乃始集而次之合為一書以便觀覽名曰中
 庸集解復第其録如右而屬熹序之熹惟聖門傳授
 之微㫖見於此篇者諸先生言之詳矣熹之淺陋葢
 有行思坐誦没世窮年而不得其所以言者尚何敢
 措一辭於其間然嘗竊謂秦漢以來聖學不傳儒者
 惟知章句訓詁之為事而不知復求聖人之意以明
 夫性命道徳之歸至於近世先知先覺之士始發明
[058-82b]
 之則學者既有以知夫前日之為陋矣然或乃徒誦
 其言以為髙而又初不知深求其意甚者遂至於脱
 畧章句陵藉訓詁坐談空妙展轉相迷而其為患反
 有甚於前日之為陋者嗚乎是豈古昔聖賢相傳之
 本意與夫近世先生君子之所以望於後人者哉熹
 誠不敏私竊懼焉故因子重之書特以此言題其篇
 首以告夫同志之讀此書者使之毋跂於髙無駭於
 奇必沉潛乎句讀文義之間以㑹其歸必戒懼乎不
[058-83a]
 睹不聞之中以踐其實庶乎優柔厭飫真積力乆而
 於博厚髙明悠乆之域忽不自知其至焉則為有以
 真得其傳而無徒誦坐談之弊矣抑子重之為此書
 采掇無遺條理不紊分章雖因衆説然去取之間不
 失其當其謹密詳審蓋有得乎行逺自邇登髙自卑
 之意惟哀公問政以下六章據家語本一時問答之
 言今從諸家不能復合然不害於其脈理之貫通也
 又以簡帙重大分為兩卷亦無他義例云
[058-83b]
  論孟集義序         朱 熹
 論孟之書學者所以求道之至要古今為之説者蓋
 已百有餘家然自秦漢以來儒者類皆不足以與聞
 斯道之傳其溺於卑近者既得其言而不得其意其
 騖於髙逺者則又支離蹖駁或乃并其言而失之學
 者益以病焉宋興百年河洛之間有二程先生者出
 然後斯道之傳有繼其於孔子孟氏之心蓋異世而
 同符也故其所以發明二書之説言雖近而索之無
[058-84a]
 窮指雖逺而撡之有要使夫讀者非徒可以得其言
 而又可以得其意非徒可以得其意而又可以并其
 所以進於此者而得之其所以興起斯文開悟後學
 可謂至矣間嘗蒐輯條流以附本章之次既又取夫
 學之有同於先生者若横渠張公范氏二呂氏謝氏
 游氏楊氏侯氏尹氏凡九家之説以附益之名曰論
 孟精義以備觀省而同志之士有欲從事於此者亦
 不隠焉抑嘗論之論語之言無所不包而其所以示
[058-84b]
 人者莫非撡存涵養之要七篇之指無所不究而其
 所以示人者類多體驗充擴之端夫聖賢之分其不
 同固如此然而體用一源也顯微無間也是則非識
 先生之學之至其孰能知之嗚呼兹其所以奮乎百
 世絶學之後而獨得夫千載不傳之傳也歟若張公
 之於先生論其所至竊意其猶伯夷伊尹之於孔子
 而一時及門之士考其言行則又未知其孰可以為
 孔氏之顔曽也今録其言非敢以為無少異於先生
[058-85a]
 亦曰大者既同則其淺深踈密毫釐之間正學者所
 以盡心耳至於近嵗以來學於先生之門人者又或
 出其書焉則意其源逺末分醇醨異味而不敢載矣
 或曰然則凡説之行於世而不列於此者皆無取已
 乎曰不然也漢魏諸儒正音讀通訓詁考制度辨名
 物其功博矣學者茍不先渉其流則亦何以用力於
 此而近世二三名家與夫所謂學於先生之門人者
 其攷證推説亦或時有補於文義之間學者有得於
[058-85b]
 此而後觀焉則亦何適而無得哉特所以求夫聖賢
 之意者則在此而不在彼耳若夫外自託於程氏而
 竊其近似之言以文異端之説者則誠不可以入於
 學者之心然以其荒幻浮夸足以欺世也而流俗頗
 已鄉之矣其為害豈淺淺哉顧其語言氣象之間則
 實有不難辨者學者誠用力於此書而有得焉則於
 其言雖欲讀之亦且有所不暇矣然則是書之作其
 率爾之誚雖不敢辭至於明聖傳之統成衆説之長
[058-86a]
 折俗流之謬則竊亦妄意其庶幾焉
  春秋胡氏傳序       宋/胡安國
 古者列國各有史官掌記時事春秋魯史爾仲尼就
 加筆削乃史外傳心之要典也而孟氏發明宗㫖目
 為天子之事者周道衰微乾綱解紐亂臣賊子接迹
 當世人欲肆而天理滅矣仲尼天理之所在不以為
 己任而誰可五典弗惇己所當叙五禮弗庸己所當
 秩五服弗章己所當命五刑弗用己所當討故曰文
[058-86b]
 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
 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聖人
 以天自處斯文之興喪在己而由人乎哉故曰我欲
 載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空言獨能
 載其理行事然後見其用是故假魯史以寓王法撥
 亂世反之正敘先後之倫而典自此可惇秩上下之
 分而禮自此可庸有徳者必褒而善自此可勸有罪
 者必貶而惡自此可懲其志存乎經世其功配乎抑
[058-87a]
 洪水膺戎狄放龍蛇驅虎豹其大要則皆天子之事
 也故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知
 孔子者謂此書之作遏人欲於横流存天理於既滅
 為後世慮至深逺也罪孔子者謂無其位而託二百
 四十二年南面之權使亂臣賊子禁其欲而不得肆
 則戚矣故春秋見諸行事非空言比也公好惡則發
 乎詩之情酌古今則貫乎書之事興常典則體乎禮
 之經本忠恕則導乎樂之和著權制則盡乎易之變
[058-87b]
 百王之法度萬世之凖繩皆在此書故君子以謂五
 經之有春秋猶法律之有㫁例也學是經者信窮理
 之要矣不學是經而處大事決大疑能不惑者鮮矣
 自先聖門人以文學名科如游夏尚不能贊一詞蓋
 立義之精如此去聖既逺欲因遺經窺測聖人之用
 豈易能乎然世有先後人心之所同然一耳茍得其
 所同然者雖越宇宙若見聖人親炙之也而春秋之
 權度在我矣近世推隆王氏新説按為國是獨於春
[058-88a]
 秋貢舉不以取士庠序不以設官經筵不以進講斷
 國論者無所折衷天下不知所適人欲日長天理日
 消噫至此極矣仲尼親手筆削撥亂反正之書亦可
 以行矣天縱聖學崇信是經乃于斯時奉承詔㫖輙
 不自揆謹述所聞為之説以獻雖微詞奥義或未貫
 通然尊君父討亂賊闢邪説正人心大法畧具庶幾
 聖王經世之志小有補云
  書經集註序        宋/蔡 沈
[058-88b]
 慶元己未冬先生文公令沈作書集傳明年先生殁
 又十年始克成編總若干萬言嗚呼書豈易言哉二
 帝三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法皆載此書而淺見薄識
 豈足以盡發藴奥且生於數千載之下而欲講明於
 數千載之前亦已難矣然二帝三王之治本於道二
 帝三王之道本於心得其心則道與治固可得而言
 矣何者精一執中堯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極
 商湯周武相傳之心法也曰徳曰仁曰敬曰誠言雖
[058-89a]
 殊而理則一無非所以明此心之妙也至於言天則
 嚴其心之所自出言民則謹其心之所由施禮樂教
 化心之發也典章文物心之著也家齊國治而天下
 平心之推也心之徳其盛矣乎二帝三王存此心者
 也夏桀商受亡此心者也太甲成王困而存此心者
 也存則治亡則亂治亂之分顧其心之存不存者如
 何耳後世人主有志於二帝三王之治不可不求其
 道有志於二帝三王之道不可不求其心求心之要
[058-89b]
 舍是書何以哉沈自受讀以來沉潛其義參考衆説
 融㑹貫通迺敢折衷微辭奥㫖多述舊聞二典三謨
 先生蓋嘗是正手澤尚新嗚呼惜哉集傳本先生所
 命故凡引用師説不復識别四代之書分為六卷文
 以時異治以道同聖人之心見於書猶化工之妙著
 於物非精深不能識也是傳也於堯舜禹湯文武周
 公之心雖未必能造其微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
 書因是訓詁亦可得其指意之大略矣嘉定己巳三
[058-90a]
 月既望序
  禮記集説序        宋/陳 澔
 前聖繼天立極之道莫大於禮後聖垂世立教之書
 亦莫先於禮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孰非精神心術之
 所寓故能與天地同其節四代損益世逺經殘其詳
 不可得聞矣儀禮十七篇戴記四十九篇先儒表章
 庸學遂為千萬世道學之淵源其四十七篇之文雖
 純駁不同然義之淺深同異誠未易言也髙密鄭氏
[058-90b]
 祖䜟緯孔疏惟鄭之從雖有他説不復收載固為可
 恨然其灼然可據者不可易也近世應氏集解於雜
 記大小記等篇皆闕而不釋噫慎終追逺其闗於人
 倫世道非細故而可畧哉先君子師事雙峰先生十
 有四年以是經三領鄉書為開慶名進士所得於師
 門講論甚多中罹煨燼隻字不遺不肖孤僭不自量
 㑹萃衍繹而附以臆見之言名曰禮記集説蓋欲以
 坦明之説使初學讀之即了其義庶幾章句通則藴
[058-91a]
 奥自見正不必髙為議論而卑視訓詁之辭也書成
 甚欲就正於四方有道之士而衰年多疾遊厯良艱
 姑藏巾笥以俟來哲耳
  廉先生序         宋/李格非
 齊郡有廉先生者隠君子也少時一負書應舉既而
 不知其憎世而醜俗歟亦愛其身以有待歟不然得
 喪輕重已判於胸中歟年未四十忽然來隠於齊東
 湖山之鬱盡束其生平所讀書置屋棟間而獨抱夫
[058-91b]
 易以老焉其大者則格非智誠恐不足以知之蓋言
 所可知以推所未知者則先生始來築室結廬植竹
 數千木數百若甚暇且易而其堅完蕃茂它人畢力
 莫能及人疑之曰此先生築室植木有術既而又見
 其種田百畆活十餘口年嵗無不給則曰是必能化
 黄金後四十年考其夀當八九十而見其猶有童顔
 也則曰必能餌丹人數以告先生泛焉受之不辭或
 從而求其術則告之曰是安得術吾於築室植木也
[058-92a]
 知不以彼之成壊易吾之誠於家也知不以彼之盈
 虛奪吾之常理於身也知不以思慮攖情吾之胸中
 如是耳安得術雖然若有問治天下國家者吾亦將
 以是語之其友王文恪公既顯欲薦之朝度先生不
 可屈乃止治平中詔求遺逸刺史王才叔将迫先生
 行先生隂使人進其弟子鄢雖鄢終身不知也格非
 之兄和叔以為其不茍於古可似黔婁其難際似叔
 度其藏節匿行使世莫得名其髙則非仲長子光不
[058-92b]
 可偕也以考夫功業則疑其數十年間天下之人有
 時忠順豈樂之意莫知其然而生忍戾之人亦有時
 乎悔艾之心莫知其然而作天地之氣其容與調暢
 足以養萬物而秀嘉草者恐斯人與有功焉
  魯義姑詩序        明/薛 瑄
 魯義姑者今魯之寜陽人也當春秋時齊兵入境見
 一婦人抱一兒攜一兒以行兵且及之婦人乃棄其
 所抱抱其所攜急趨山谷齊將異焉追及而問其故
[058-93a]
 婦人對曰棄所抱者子也抱所攜者姪也妾迫於兵
 懼子姪不能兩全故寜抱姪棄子将割私愛而全公
 義也齊将義其言遂釋之且使言其事於齊君遂還
 師魯得免於兵因訪得婦人賜之帛號曰義姑其姓
 名則史失其傳矣於戲義者天理民彛之大端也義
 姑一婦人耳乃於兵戈危迫之際能權天理之宜寜
 割愛子之恩以全存姪之義遂致義感齊人卒安宗
 國視世之人背公義而溺私恩者平時尚然况顛沛
[058-93b]
 流離之際乎然則義姑賢逺於人矣順天府尹王公
 惟善實為邑人讀書而好義於義姑之事雖在千百
 年之前猶欲表白之以勵俗乃求士大夫之詩章以
 發揮其潛徳詩凡若干首皆得比興之體諷詠之間
 足以感發人之善心其於世教不為無補因屬余序
 書其事於卷端
  山東鄉試録序       明/王守仁
 山東古齊魯宋衛之地而吾夫子之鄉也嘗讀夫子
[058-94a]
 家語其門人髙弟大抵皆出於齊魯宋衛之間固願
 一至其地以觀其山川之靈秀奇特將必有如古人
 者生其間而吾無從得之也今年為𢎞治甲子天下
 當復大比山東巡按監察御史陸偁及其左布政使
 曹元按察使戈瑄輩以禮與幣來請守仁為考試官
 故事司考較者惟務得人初不限以職任其後厯四
 十年來始皆盡用學職遂至應名取具事歸外簾而
 糊名易書之意微自頃言者頗以為不便大臣上其
[058-94b]
 議天子曰然其如故事於是聘禮考較盡如國初之
 舊而守仁得以部屬來典試事於兹土雖非其人寜
 不自慶其遭際又况夫子之鄉固其平日所願一至
 焉者而乃得以盡其所謂賢士者之文而考較之豈
 非生平之大幸與雖然亦竊有大懼焉夫委重於考
 較將以求才也求才而心有不盡是不忠也心之盡
 矣而真才之弗得是弗明也不忠之責吾盡吾心爾
 矣不明之罪吾終且奈何哉蓋昔者夫子之時及門
[058-95a]
 之士常三千矣身通六藝者七十餘人其尤卓然而
 顯者徳行言語則有顔閔予賜之徒政事文學則有
 由求游夏之屬今所取士其始拔自提學副使陳鎬
 者蓋三千有奇而得千有四百既而試之得七十有
 五人焉嗚呼是三千有奇者其皆夫子鄉人之後進
 而獲遊於門牆者乎是七十有五人者其皆身通六
 藝者乎其亦有卓然而顯如顔閔游夏之徒者乎夫
 今之山東猶古之山東也雖今之不逮於古顧亦寜
[058-95b]
 無一二人如昔賢者而今之所取茍不與焉豈非司
 考較者不明之罪歟雖然守仁於諸士亦願有言焉
 夫有其人而弗取是誠司考較者不明之罪矣司考
 較者以是求之以是取之而諸士之中茍無其人焉
 以應其求以不負其所取是亦諸士者之恥也雖然
 予豈敢謂果無其人哉夫子嘗曰魯無君子者斯焉
 取斯顔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夫
 為夫子之鄉人茍未能如昔人焉而不恥不若又不
[058-96a]
 知所以自勉是自暴自棄也其名曰不肖夫不肖之
 於不明其相去何逺乎然則司考較者之與諸士亦
 均有責焉耳矣夫司考較者之責自今不能以無懼
 而不可有為矣若夫諸士之責其不能者乃猶可以
 自勉而又懼其或可以自畫也諸士無亦曰吾其朂
 哉無使司考較者終不免於不明也斯無愧於是舉
 無愧於夫子之鄉人也已
  顔魯公文集序       明/楊一清
[058-96b]
 文章節義天地間元氣所闗而國家氣運興衰端必
 由之然是二者造物恒若有所靳不兼以畀人夫節
 義茍歉文雖工君子亡取焉唐之文韓栁最著論者
 終醇韓而疵栁非其文之弗若也節義弗若也當禄
 山亂作豺豕哮噬前無堅城顔魯公首倡大順以烏
 合之衆嬰賊鋒列郡應之如響使賊逡巡不敢長驅
 而西明皇得從容狩蜀靈武受禪郭李卒成收復之
 勲要之義氣所激公之功居多比其正色立朝公言
[058-97a]
 直道屢斥屢復百折不屈以戕其軀公之節義炳炳
 震盪若是隻字片語固當見重於世而况其髙文大
 冊典則沈厚真足以昭示亡極乎公之文初輯于宋
 人沈氏劉原父序之留元剛氏又續為搜輯刻之以
 傳今多不存學者罕得而見散見於金石間者千百
 之一二耳近錫山安國民泰得傳録舊本志重梓之
 請予序夫公之節義不待文而顯然讀其文可槩知
 其心公之文非有意于傳而重其人則其文章不容
[058-97b]
 不與夫節並傳也抑予于公之存殁而有以得夫唐
 室興亡之機方公之舉義明皇聞之曰朕不識顔真
 卿何如人乃能若是至肅代徳宗時則既知之矣是
 時國步雖艱不若天寳之急授之将可折衝任之相
 能定國使究其用方岳不竊命乘輿不播辱獨奈之
 何數君者知而不能用用之弗乆且専蓋楊炎元載
 盧把輩媢嫉于上而一二羣小又搆毁于下以成其
 私公徒抱孤忠躑躅不展卒死李希烈之手盧把為
[058-98a]
 之也而唐之亡亦胚胎於是矣公乎何損哉於戲是
 固有非人力之所及者矣予何人斯敢序公集而請
 者之意有足嘉者不可以黙顧是集未經較訂訛譌
 至不可讀誠得知言者釐正而銓次之則詞林鉅工
 别自有序述之者奚俟予言
  十三經注疏序       明/任 濬
 洛書出而文字立文字立而經乃伊始矣自尼山記
 政教得失易詩書禮樂春秋並列為六司馬遷因之
[058-98b]
 稱曰六藝班史無譏焉又以五學配五常而論語孝
 經并記六藝畧中若漆園氏述孔子西藏書周室繙
 十二經以説老聃則一以為六經六緯一以為易上
 下經十翼一以為春秋十二公經也周續之通十經
 則五經五緯也唐甲部經録其類十一則易詩書禮
 樂春秋孝經論語讖緯經解小學也其明經取士之
 九經則禮記春秋左傳為大經詩周禮儀禮為中經
 易尚書春秋公穀為小經宋合三傳舍儀禮而以易
[058-99a]
 詩書周禮禮記春秋為六經又以孟子論語孝經為
 三小經則宋所稱九經也若夫石室十三經始自孟
 蜀蓋上翼五經若繁星配斗西下比小學讖緯諸篇
 則又江淮河洛之俯視夫弦蒲具區傒養餘祈矣且
 夫漢儒之為功於經也烈矣自秦火熄挾書令除然
 三代舊篇淹没淪喪髙堂北平顔芝伏勝后蒼費直
 毛萇向歆父子孔安國之徒口授筆録網羅放失發
 塜壁之藏編煨燼之跡逮東京魏晉馬融鄭𤣥服䖍
[058-99b]
 王弼何休趙岐王肅杜預郭璞范甯鄭衆諸賢咸攷
 詳異同辨正得失鑽厲遺言窮年白首迄乎六朝雲
 擾南北中分章句好尚互有偏執南人簡約得其精
 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以至正義辨於貞觀二禮詳
 於永徽端拱咸平復加較正經傳註疏始成全帙蓋
 桃弧棘矢蓽路籃縷以啓山林莫喻其勞而典章名
 物草木鳥獸字析句比雖繅人治絲鍼人治組天官
 之九野三垣建章之千門萬户莫喻其詳且密也而
[058-100a]
 士茍志在稽古正學則舍此何適矣然學士或白首
 不見全書即辟雍之籍蠧老塵封齋受誦讀卒業者
 闕焉又或譌謬相衍牴牾不保讀之如含瓦石毛生
 兹刻獨為完善於以羽翼聖經有功於王者表章之
 事者也且此書之聚訟亦從來多故矣十翼後先象
 彖分合孰是孰非孔壁伏書古今何辨豳何别乎雅
 頌衛邶鄘何分闗睢盛衰安昉冬官何闗考工何補
 職方禹服山川曷據王制月令漢儒何以附㑹夏時
[058-100b]
 周月正朔焉憑膏肓墨守廢疾之論三傳優劣胡為
 紛紛以至詩之有齊魯韓内外易之有施孟梁丘京
 氏書之有歐陽大小夏侯禮之有大小戴春秋之有
 吳助何存者什一亡者什九疑信廢興斯編具在昔
 人云聖人之經昭若日月而先儒又謂六經註我我
 註六經夫以人心自有之六經而窺乎日月我註註
 我正復不隔誠好學深思以探其意又安在漢人窮
 經而經亡哉故曰六經載道之文能觀聖人作經之
[058-101a]
 意知為儒者希天之業也嗚呼深逺矣漢博士以五
 經待詔每國有大政大疑則各以所名一經奏㫁而
 朝廷稱制決焉雋京兆處衛太子事雖復引義不精
 而猶能援古決疑倉卒定變况其果能以禹貢治河
 以春秋折獄以三百篇當諫書以周禮致太平以論
 語半部佐定天下者哉則其窮經致用執此以徃有
 不可勝用者矣嗟乎毛氏一經之功臣也漢有二毛
 其苗裔乃能合十三經而日星之其亦可謂淹雅綜
[058-101b]
 勤有志表章豈特為海虞稽古正學之一人哉
  儀禮鄭註句讀序     國朝/張爾岐
 在昔周公制禮用致太平據當時施於朝廷鄉國者
 勒為典籍與天下共守之其大體為周官其詳節備
 文則為儀禮周徳既衰列國異政典籍散亡獨魯號
 秉禮遺文尚在孔子以大聖生乎其地得其書而學
 焉與門弟子修其儀定其文無所失墜子思曰仲尼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孔子亦自曰吾學周禮今用之
[058-102a]
 吾從周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並謂此也秦氏任刑
 廢禮此書遂熄漢初髙堂生傳儀禮十七篇武帝時
 有李氏得周官五篇河間獻王以考工補冬官共成
 六篇奏之後復得古經五十六篇於魯淹中其中十
 七篇與髙堂生所傳同餘三十九篇無師説後遂逸
 漢志所載傳禮者十三家其所發明皆周官及此十
 七篇之㫖也十三家獨小戴大顯近代列於經以取
 士而二禮反日微蓋先儒於周官疑信各半而儀禮
[058-102b]
 則苦其難讀故也夫疑周官者尚以新室荆國為口
 實儀禮則周公所定孔子之所述當時聖君賢相士
 君子之所尊行可㫁然不疑者而以難讀廢之可乎
 愚三十許時以其周孔手澤慕而欲讀之讀莫能通
 旁無師友可以質問偶於衆中言及或阻且笑之聞
 有朱子經傳通解無從得其傳本坊刻考註解詁之
 類皆無所是正且多謬誤所守者唯鄭註賈疏而已
 註文古質而疏説又漫衍皆不易了讀不數繙輙罷
[058-103a]
 去至庚戌嵗愚年五十又九嵗矣勉讀閲六月乃克
 卒業焉於是取經與註章分之定其句讀疏則節録
 其要取足明註而止或偶有一得亦附於末以便省
 覽且欲公之同志俾世之讀是書者或少省心目之
 力不至如愚之屢讀屢止乆而始通也因自嘆曰方
 愚之初讀之也遙望光氣以為非周孔莫能為己耳
 莫測其所言者何等也及其矻矻讀之已又黙存而
 心厯之而後其俯仰揖遜之容如可睹也忠孝藹惻
[058-103b]
 之情如将遇也周文郁郁其斯為郁郁矣君子彬彬
 其斯為彬彬矣雖不可施之行事時一神徃焉彷彿
 戴弁垂紳從事乎其間忘其身之喬野鄙僿無所肖
 似也使當時遇難而止止而竟止不幾於望辟雝之
 威儀而却步不前者乎噫愚則幸矣願世之讀是書
 者勿徒憚其難也
 
 山東通志卷三十五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