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8 山東通志-清-岳濬 (master)


[032-1a]
欽定四庫全書
 山東通志卷十九
  漕運
  東南職貢浮舟以達
 神京㑹通一河實南北之咽喉也創於元修於明初
  則引黃以益漕繼則避黃以安運自閘河以至衞
  河巨川資水細澗資泉疏之以開其源蓄之以節
  其流防之以杜其災洩之以消其患葢亦備極經
[032-1b]
  營矣我
 國家愼釐漕政而渠道則責之水衡
列聖睿思時加指導凡浚泉瀦湖排沙培壩之法視前
  代為加密焉雲帆直泝千里通津利涉之功莫知
  所自則志漕運者不可不考之確而語之詳也詩
  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㑹此意而覽之斯兩得矣作漕運志
 漕運漕河經治之方前人著述各抒所見未能協一/而舊志荒畧無可取裁今薈萃諸家之説擇其
[032-2a]
 精當者以類聚之首原始次紀程復分疏流蓄水防/河洩漲四條以綜括所言期於義切詞明盡人可喻
 庶足供後來之採証/以有禆於實用云
 漕運原始
 東省漕渠自江南入境先泇河次新河次㑹通河次
 衞河以達於
皇畿而歴代修防水道以資灌輸者斷自衞河始其次
 第可得而詳焉
  衞河自臨清板閘下至德州/桑園計長三百五十里
[032-2b]
 衞河即漢之屯氏河也漢塞宣房後河決館陶東北
 至章武入海即天/津恩德清滄之間實為大河故瀆建
 安中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隋大業中詔開永濟
 渠北通涿郡渠濶一百七十尺深二丈四尺南自汲/郡引清淇二水東北入白溝穿永濟渠
 入臨清蓋屯氏/故溝隋修之又名御河煬帝導百門泉東北引淇/㵚漳洹之水為大河時出
 巡幸因/以為名周世宗開浚御河為薊燕漕運計宋時運道
 河北衞州東北有御河達乾寧軍見食/貨志慶厯八年河
 決商胡埽自澶州東北今開/州逕清豐南樂至大名府
[032-3a]
 又東北合永濟渠逕冠氏今冠/縣館陶臨宗城今威/縣
 清河夏津武城棗强將陵今德/州蓚縣今景/州東光南皮
 清池今滄/州與漳水合東北逕乾寧軍今青/縣又東北逕
 獨流口今靜海縣/北三十里又東至劈地口入于海今靜海縣/北又東為
 三叉口即天津東北之三岔/河又東南出小直沽入海即御河之所經也崇寧
 初詔開臨清壩子口増修御河西堤開置斗門決大
 名恩冀滄州永靜軍積水入御河金之設都去潞水
 五十里為牐以節高良河白蓮潭諸水南㑹御河以
[032-3b]
 通河北山東之粟宣宗遷汴故道湮廢元都於燕至
 元初復加修浚江淮漕運泝黃河而上抵中灤城陸
 轉至淇門仍以舟載由衞河達京跋涉維艱公私交
 瘁改就海運又有風濤之險於是兩議開河而㑹通
 河之道啟矣
  㑹通河按元之㑹通河自安民山至臨清共二百/五十里其自任城至安民山共一百五十
  里則初開之濟州河也至明時/重加疏浚始統以㑹通目之
 元至元二十年命兵部尙書李敖拉齊等自任城開
[032-4a]
 渠達于須城安民山今濟寧/至東平凡一百五十里北自奉
 符為閘一曰堽城以導汶水入洸東北自兗州為閘
 二曰金口曰黑風口以遏泗水㑹洸合而出于任城
 之㑹源閘即天/井閘分流南北南自任城至沽頭地降百
 十有六尺為閘九曰分水曰天井曰在城曰趙村曰
 石佛曰新店曰師家莊曰棗林曰南陽南入于河至/正
 間又于新店南/建黃棟林新閘其北流者至安民山入清濟故瀆經
 東阿至利津入海通漕由海道達直沽即今/天津後因海
[032-4b]
 口沙壅又從東阿舎舟陸運經二百里抵臨清下漳
 御以北道經茌平地勢卑下夏秋霖潦艱阻萬狀至
 元二十六年詔從壽張尹韓仲暉太醫院令邊源之
 請遣禮部尚書張孔孫等復自安民山西南開河由
 壽張西北逕東昌以至臨清凡二百五十里引汶絶
 濟直屬漳御北自安民山至臨清地降九十尺為閘
 八曰荆門上曰荆門下曰阿城上曰阿城下曰七級
 上曰七級下曰周家店曰李海務以資節蓄賜名㑹
[032-5a]
 通河至正間又于南/旺建開河閘然當時河道初開岸狹水淺不
 任重載每嵗不過漕數十萬石故終元之世海運弗
 輟明洪武初河決曹州從雙河口入魚臺時方用師
 梁晉命大將軍徐達開塌場口入于泗以通漕運二
 十四年河決原武黑羊山由舊曹州鄆城兩河漫過
 安山湖而㑹通河淤乃於濟寧西二十里開耐牢坡
 口引漕運黃河水由牛頭河九十八里至魚臺之塌
 場口出穀亭以為運道北有忙生閘通南旺中有永
[032-5b]
 通閘通濟寧今謂之舊黃河是也成祖都燕河海兼
 運江淮之漕泝黃河抵原武陸轉至衞輝下御河達
 京歴八遞運所民苦其勞永樂九年用濟寧州同知
 潘叔正言遣工部尙書宋禮并都督周長侍郎金純
 役丁夫十六萬五千人疏浚㑹通河故道自濟寧至
 臨清三百八十五里禮以㑹通之源必資汶水乃從
 汶上老人白英計於寧陽之北築堽城壩以遏其入
 洸之流於坎河之西築戴村壩以阻其入海之路使
[032-6a]
 全汶西南流由黑馬溝至汶上之南旺口分而為二
 北流抵臨清者什之六南流達濟寧者什之四南旺
 者地勢高決其水南北皆注所謂水脊也又増置各
 閘自分水北至臨清歴閘十有七而達於衞南至沽
 頭歴閘二十有一而達於淮禮又奏浚沙河入馬場
 泊以益於汶又奏開新河自汶上袁家口左徙二十
 里至壽張之沙灣接於舊河而㑹通河以復又命侍
 郎金純自汴城荆隆口下達魚臺塌場口築隄導河
[032-6b]
 經二洪入淮漕事定為罷海運成化間於分水口南
 建一閘曰南旺上於北建一閘曰南旺下每三年大
 挑以疏其淤塞又於閘之左右各建減水閘一曰斗
 門一通馬踏湖一通蜀山湖平時則斗門盡閉中閘
 常開放水入運遇洪水則斗門盡啟中閘下板沙泥
 盡隨斗門入湖大挑始為省力又増建袁家口安山
 靳家口沙灣等閘又修沙灣以北元人所建各閘又
 於濟寧天井閘南穿月河四里許置三閘曰上新中
[032-7a]
 新下新於師家莊閘北増仲家淺閘南増魯橋閘又
 建一小閘曰塂里遏泗水入漕又於濟寧永通閘南
 建閘一曰永通下於南陽閘東建閘一曰廣運又於
 魚臺之吉家淺建閘一曰廣運上又於孟陽泊南建
 閘一曰八里灣水小則由天井閘而南水大則開永
 通閘分流由牛頭河下廣運閘而南總由南陽湖達
 穀亭經昭陽湖西岸之孟陽泊閘又南經八里灣閘
 過沛城達飛雲橋此後又從沙河橫截昭陽湖西南
[032-7b]
 經沛縣東抵赤龍潭轉入秦溝出茶城以通大浮橋
 今謂之舊運河是也正德間河決曹單直衝沛邑趨
 飛雲橋入運工部侍郎崔巖役丁夫四萬二千有奇
 弗能塞俟其自定而後築隄捍之嘉靖初沛縣曹單
 城武塌場口黃河屢決自濟寧至徐沛運道悉淤都
 御史劉天和築曹單長堤障之運道始通既而河決
 野雞岡徐吕二洪俱涸兵部侍郎王以旂浚李景口
 引水由蕭縣出小浮橋濟洪後曹縣復決衝穀亭迨
[032-8a]
 房村之決漕舟阻閣於邳以下者至二千餘都御史
 魯鈞疏浚下流役夫數萬未㡬自新集至小浮橋悉
 淤全河之水俱徙於北從沙河至二洪無復漕渠之
 迹於是另議開河而南陽新河之道啟矣魚沛一帶/本元人故
 道宋禮浚治時測量水平計濟寧平地視徐州境山/頂相準北高南下懸至二十丈故魯橋閘以南稍啟
 河立涸自徐州至濟寧往往待水至半月始達河既/湍瀉而復有黃水以泊之是以旋浚旋淤而厥績弗
 成/也
  新河按夏鎭畱城李家口鎭口等河均謂之新河/今運道所由南自李家口北至南陽閘計一
[032-8b]
  百二十/餘里
 明嘉靖初河決沛縣工部侍郎胡世寧上言運道之
 塞河流致之也使運道不假於河則亦易防其塞矣
 莫若於昭陽湖東岸滕沛魚臺鄒縣界擇土堅無石
 之地另開一河南接留城北接沙河口就取其土厚
 築西岸為湖之東隄以防河流之漫入山水之漫出
 而隔出昭陽湖在外以為河流散漫之區下其議總
 河盛應期以為可行役丁夫九萬八千開渠自南陽
[032-9a]
 經三河口薛河沙河趕牛/溝俱㑹此口過夏村即夏/鎭抵留城百四
 十里閲四月怨讟上聞禠職停工自是四十年無敢
 言改河者至嘉靖四十五年運道大壞工部尚書朱
 衡謂黃水未消工難措手惟南陽至夏村地高土堅
 黃水不侵河路徑㨗輓輸更便疏請開挖以備運道
 兼採都御史潘季馴議請浚留城口至白洋淺舊河
 屬之新河言官有狃於沽頭舊運而乘雨滋水溢以
 阻其成者㑹給事何起鳴以勘議上言舊河難復新
[032-9b]
 河宜開得報可時南陽口至仲家口已通舟行惟夏
 村迤北十七里未與水接乃加力開浚創利建珠梅
 夏鎭西栁莊四閘砌馬家橋埽口石隄遏河之出飛
 雲橋者入秦溝浚復留城至赤龍潭舊河五十餘里
 以接泉水六月工甫績適暴雨黃溢嚙新隄㡬盡百
 中橋至白洋淺一帶亦淤言官復劾衡悞河工而衡
 報糧艘已過薛河抵南陽出口北上得不問迨九月
 馬家橋石堤成在南陽/閘南水南趨秦溝飛雲橋之流始
[032-10a]
 斷而言者終以復舊為便衡言黃水自西來而舊河
 在昭陽湖西橫截舊河以達湖水去沙停河所以數
 年必一淤若新河則在湖之東相距漸遠黃水淤塞
 舊河而不及新河有之矣未有至新河而不淤舊河
 者也隆慶元年山水驟漲衝塌薛河石壩復淤三河
 口糧艘多壊議復譁然給諫吳時來言舊河已不必
 議惟新河所受上源山水亟宜疏浚詔仍下衡區畫
 乃經理沙薛上流既開東邵支河以殺其勢即於東
[032-10b]
 邵築土壩薛河口築石壩以障其流又挑王家口支
 河以洩薛河之水即於王家口豸裡溝俱各築土壩
 以攔薛水之溢引薛河水由吕/孟湖出地浜溝挑皇甫支河以洩沙
 河之水即於皇甫翟家口宋家口各築土壩以捍沙
 河之趨引沙河水一由尹家湖出鮕/魚口一由獨山湖出滿家口又築三河口石
 壩一座南陽湖石堤三十餘里凡建閘九築隄十三
 置減水閘十四開支河九十六里三年又於昭陽湖
 以東沙薛二水所從入舊河處開鴻溝廢渠達李家
[032-11a]
 囘囘墓而東出留城閘計六十餘里以洩積水自此
 運道俱由新河改夏村為夏鎭然有夏鎭河有留城
 河有李家口河有鎭口河總名之曰新河夏鎮河為
 尚書朱衡所開乃循盛應期未竟之緒其河起南陽
 七十八里至王家口由宋家集折而東又南經夏村
 五十七里至留城是也留城河乃尚書朱衡採潘季
 馴議疏浚舊河屬之新河者其河北至滿家橋四十
 里南經境山由茶城口四十五里出濁河是也自李
[032-11b]
 家口河開此河遂廢李家口河則潘季馴所開以避
 留城一帶之湖水者其河自吕公堂迤西轉東南經
 龍堂至内華閘以接鎮河口共一里鎮口河則都御
 史凌雲翼所徙一十八里内建三閘隨舟出入為啟
 閉者閘成不勝黃水之灌注閉日常多諸湖泛溢新
 舊兩渠仍通為一一二十年間屢變屢遷總以地逼
 於黃故河患不息於是再議開河而泇河之道啟矣
  泇河通計泇河二百六十里在江南邳州境者一/百里在東省滕嶧二境者南自黃林莊北至
[032-12a]
  李家口計一/百六十里
 泇河以東西兩泇水得名東泇源發費縣箕山逕沂
 州卞莊而南西泇出嶧縣北抱犢山東南流至三合
 村與東泇合又南合武河至邳州入泗謂之泇口淮
 泗舟楫通焉嶧之南有中心溝復受衆水下流東㑹
 氶水入泇隆慶丁卯庚午間徐邳淤都御史翁大立
 屢疏請開河自馬家橋經利國監入泇口出邳州以
 避秦溝徐吕之險科臣駱遵言河出馬家橋葛墟嶺
[032-12b]
 高出河底五丈餘侯家灣梁城多伏石周栁諸湖達
 邳州直河口須築堤水中功費無筭議遂寢萬厯癸
 巳雨潦大作河決汶上灌徐沛潰漕隄㡬二百里總
 河舒應龍求通洩之途於微山湖東得韓家莊其地
 在性義嶺東南不經葛墟嶺而可引湖水由彭河注
 之泇乃疏請開支渠四十餘里凡閲五月功成猶未
 能通漕也自黃堌口決鎮口淤數年間專用力於分
 黃導淮及接引黃流出小浮橋濟運而開挑未久淤
[032-13a]
 塞隨之己亥秋都御史劉東星來治河與夏鎮分司
 梅守相議舉韓莊未竟河工淺者深之狹者廣之并
 鑿侯家灣梁城通泇口使可行舟以水溢暫輟辛丑
 春上疏請竟前工得報可於是不問淺狹難易一切
 修濬建鉅梁橋石閘一德勝萬年萬家莊各草閘一
 是年漕艘由泇河行者十之三矣癸卯霖雨水漲河
 決黃莊入昭陽湖穿李家口逆行從鎮口出都御史
 李化龍復計開泇乃議棄王市以下三十里之泇河
[032-13b]
 逕從王市取直達紀家集南取當河深處以避鑿郗
 山及周栁諸湖百里之險通計挑河建閘壩工費二
 十萬八千一百有奇乃上疏言今之稱治河難者謂
 河由宿遷入運則徐邳涸而無以載舟是以無水難
 也河由豐沛入運則漕隄壞而無以維縴是以有水
 難也泇河開而運不借河有水無水第任之耳疏瀹
 決排皆無庸矣善一又以二百六十里之泇河避三
 百三十里之黃河二洪自險鎮口自淤不相闗也善
[032-14a]
 二運借河則河為政河為政則河得以困我運不借
 河則我為政我為政則我得以熟察機宜而治之其
 利害較然睹矣善三糧艘過洪每為河漲所阻運入
 泇而安流無患過洪之禁可弛參罰之累可免善四
 廷議韙之遂改挑直河之丈渠修砌王市之石壩平
 治大泛口之湍溜澇浚彭家口之淺河建閘築壩次
 第畢舉而運道實賴之矣
  漕運紀程山東漕河所經自南而北由兗州曹州/泰安東昌濟南五府境逕四州十六縣
[032-14b]
  三衞一所此外尚歴/江南一縣北直二縣
 嶧縣兗州府屬在府東南二百六/十里在運河東北五十里滕縣兗州府屬在/府東南一百
 四十里在運/河東六十里沛縣江南徐州府屬在府西北五/十五里在運河西五十五里魚臺
 縣兗州府屬在府西南一百五/十里在運河西南三十里濟寧州兗州府屬在/府西南六十
 里運河在州南/門外附濟寧衞鉅野縣曹州府屬在府東一百四/十里在運河西八十里
 祥縣兗州府屬在府西一百一/十里在運河西二十五里汶上縣兗州府屬在/府西北九十
 里在運河東/北三十五里東平州泰安府屬在府西一百八十里/在運河東北十五里附東平所
 兗/屬壽張縣兗州府屬在府西北二百/四十里在運河西三十里東阿縣泰安府/屬在府
[032-15a]
 西二百一十里在/運河東六十里陽穀縣兗州府屬在府西北三/百里在運河西五十里
 城縣東昌府屬附郭運河/在東闗外附東昌衞堂邑縣東昌府屬在府西/四十里在運河西
 南三/十里博平縣東昌府屬在府北四十/里在運河東四十里清平縣東昌府/屬在府
 北七十里在運/河東三十里臨清州東昌府屬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在汶河之北衞河之東
 外城跨/於運河清河縣北直廣平府屬在府東北一/百八十里在運河西三十里夏津縣
 東昌府屬在府北一百二/十里在運河東四十里武城縣東昌府屬在府北/一百八十里運河
 在縣西/闗外故城縣北直河間府屬在府南二/百九十里在運河西二里恩縣東昌/府屬
 在府東北一百八十/里在運河東五十里德州濟南府屬在府西北二百/八十里運河在州西門外
[032-15b]
 附德/州衞
 山東運河南自江南邳州界黃林莊起北至直隸呉
 橋縣界桑園鎮止共長一千一百四十三里一百二
 十一步六尺五寸館陶縣衞/河在内
 兗州府泇河通判一員駐夏鎮轄本省嶧滕二縣並/江南沛縣河道共長二百零
 八/里
 嶧縣縣丞一員該管河道南自黃林莊江南邳州界
 起北至吳家橋滕縣界止計長一百一十里各汛交/界並閘
[032-16a]
 座相距里數俱查照/河道河㕔冊報開載
  閘座舊閘八侯遷等閘俱明萬厯三十一年開泇/河時建閘下月河各一道六里石閘 國朝
  雍正二/年建
 臺莊閘東距黃林莊五里北岸進水有巫/山泉口 閘官一員閘夫三十名
 侯遷閘在臺莊閘西十五里十閘務/歸併臺莊閘閘夫三 名
 頓莊閘在侯遷閘西十二里北岸進水有/大泛口 閘官一員閘夫三十名
 丁家廟閘在頓莊閘西六里北岸進水有針溝/口 閘務歸併頓莊閘閘夫三十名
 萬年閘在丁家廟閘西十里北岸進水有賈家溝口/南岸進水有龍王泉口 閘官一員閘夫三
[032-16b]
 十/名
 張莊閘在萬年閘西八里北岸進水有牛山泉/口 閘務歸併萬年閘閘夫三十名
 六里石閘在張莊閘西六里南岸進水有侯孟泉/口 閘務歸併萬年閘閘夫三十名
 德勝閘在六里閘西六里名閘/官一員閘夫三十
 韓莊閘在德勝閘西北二十里北岸進水有叠路口/劉家水口閘西南鄰微山湖進水有湖口閘
 閘閘務歸併德勝/ 閘夫三十名
  隄壩
 北岸有大泛口在侯遷閘之西嶧縣氶水由此入運/因噴沙為害按年大小挑以導之内有舊石閘
[032-17a]
 泥溝土壩各一道遏/水西由針溝口入運
 西岸有臨湖石堤即韓莊湖之東堤也長三十里石/堤以北有土堤二百六十丈雍正十一年改建
 石/工
  水櫃
 微山湖在運河西岸北承昭陽湖南接郗山呂孟韓/莊張莊四湖計長九十二里湖之東岸上流
 有壩一水口二橋閘各一俱減水入湖總由張谷山/口南流至徐境彭河入運仍於韓莊閘南分支出湖
 口閘入泇河濟運雍正二年於張谷山/創築草壩一道以資節蓄詳蓄水條下
  淺舖額設徭夫二百一十五名五分内協撥禹王/臺工二名又於雍正五年新改河兵四十名
[032-17b]
 嶧汛王家莊子乾石橋家臺莊閘上淺渡口遷公館/前 屠 莊 陳 莊 閆家 侯 閘下
  朱家溝/張家莊 塌發崖/針溝口 大泛口/榆樹溝 山河口後龍家溝/孫家莊 賈家
 溝月龍王泉舊萬年倉/上 河口 牛山泉 萬年閘下渡口口萬年閘/張家林 乾溝 張莊
 閘上橋口發張莊閘上人家頭牛六里石閘上月河/口 大塌 崖 德勝莊北 山泉溝口 叠路
 口北公廣福莊渡口南岸/岸 館嘴 韓莊閘上 八里溝北/石工北頭
 滕縣主簿一員該管河道南自呉家橋嶧縣界起北
 至劉昌莊江南沛縣界止計長五十里
  閘座
[032-18a]
 滕汛無閘南自嶧縣韓莊閘北至沛縣夏鎭閘計長/七十里東岸進水有漸家口舊彭口新支
 河口修永閘西鄰微山昭陽等湖減水有/朱姬莊西岸閘三空橋大水口劉昌莊口
  隄壩
 東岸有彭口嶧縣温水等泉由此入運因噴沙為害/按年大小挑以導之自朱姬莊至郗山有埽工
 長二千三百八十一丈有彭口石壩三河大壩各支/河内有東邵驩城皇甫三壩又种家海口舊三河口
 有板工二叚長二百三/十丈雍正六七等年建
 西岸即微山湖之東堤也向有土堤長三百六十五/丈與嶧汛相接雍正十一年改建石工又彭口
 大王廟三空橋有板工二叚長一/百四十五丈雍正六七等年建
[032-18b]
  水櫃
 微山湖註見/上
  淺舖額設壩夫一百四十一名五分内協撥禹王/臺三名又於雍正五年新改河兵六十名
 滕汛朱姬莊王郄山下家王家水口屋漸家渡河彭/口 大 廟 种 渡口 官 新支 口
 大西灣/ 壩
 江南沛縣主簿一員該管河道南自劉昌莊滕縣界
 起北至王家口魚臺縣界止計長四十八里
  閘座凡三俱明嘉靖四十五/年建閘下月河各一道
[032-19a]
 夏鎮閘在韓莊閘北七十里行閘官一員閘夫四十/名 自黃林莊起北 一百六十里至夏鎮
 閘稍南李家港口止為/東省境内泇河運道
 楊莊閘在夏鎮閘北八里名閘/官一員閘夫三十
 珠梅閘在楊莊閘北二十八里東岸進水有三河口/鮕魚弦 閘務歸併楊莊閘閘夫三十名
 北至辛章橋交界入/運河㕔汛魚臺縣境
  隄壩
 東岸自夏鎮閘下至戚城有板工五叚共/長五百三十丈雍正六七等年新修
 西岸夏鎮南臨湖有滿壩呂壩每逢彭/口大小挑開此壩洩水入微山湖
[032-19b]
  水櫃
 昭陽湖詳魚臺/汛内
  淺舖額設淺夫/四十名
 沛汛寨子迤東/ 百子堂 夏鎮閘上常楊莊閘下魚陶陽寺/三河口 家口 鮕 弦 草
 廟口王/家
 兗州府運河同知一員駐濟寧轄濟寧州濟寧/鉅嘉汶等處河道共長 魚/百
 七十五/里零
 魚臺縣主簿一員該管河道自王家口沛縣界起北
[032-20a]
 至四里灣濟寧州界止計長八十五里
  閘座凡三南陽閘元至順二年建利建閘明嘉靖/四十五年建邢莊閘隆慶元年建閘下月河
  各一/道
 邢莊閘在珠梅閘北四十八里東岸進水有王家口/又北東鄰獨山湖進水有十四口 傅家水
 口家徐家南水口南徐家北水口北滿家南水口北/滿 水口 王家 水口 滿家 水口 王家
 水口/水口 張家水口/石家水口 馬家水口口孟家水口陽尤家/邱家壩水 西鄰昭 湖減
 水有七閘一橋三徐家下單閘單徐家上單閘閘滿/家單閘 滿家 空橋 王家 閘 邵家單
 石家單閘四邱家壩單閘三閘官一員/閘夫二十 名溜夫二十 名五分
[032-20b]
 利建閘在邢莊閘北十二里東鄰獨山湖進水有三/口 邢莊閘水口 姚家水口 利建閘水
 口家西鄰昭陽湖減水有三閘一橋橋頭店單閘併/田 單閘 馬家三空橋 利建單閘 閘務歸
 邢莊閘閘夫二十七名隄/夫三名溜夫二十三名
 南陽閘在利建閘北十八里東鄰獨山湖進水有二/口 趙家水口 馬家水口 西鄰昭陽湖
 減水有二閘三趙家單閘李五里單閘北閘務歸併/邢莊閘閘夫 十二名自 家港口起 行一百二
 十里至南陽閘/止為新河運道
  隄壩
 東岸有獨山湖隔堤長九千六十二丈四尺雍正二/年加修又有土堤長二百二十二丈五尺雍正
[032-21a]
 六七等/年加修
 西岸有南陽大堤康熙三十年縣/令馬得正創修今名馬公橋
  水櫃
 獨山湖在運河東岸周迴一百九十六里東接山坡/北受泉河諸水西南二面即運河東岸雍正
 元年建束湖土堤一道留水口/十九處各築草壩以時蓄洩
 昭陽湖在運河西岸居魚沛之間魚臺為南陽湖沛/為昭陽湖共長九十餘里東岸湖堤六十四
 里雍正二年建石閘十二座三空/橋二座運河水大則開洩入湖
  淺舖額設淺夫九十一名五分雍/正五年新改河兵五十名
[032-21b]
 魚臺汛尤家口昌橋頭南陽利建閘/下 文 閣 正覺寺
 濟寧州州判一員該管河道南自四里灣魚臺縣界
 起北至五里營之東濟寧衞界止計長七十五里
  閘座凡九師莊新店在城三閘元大德中建棗林/石佛二閘延祐中建新閘趙村二閘至正中
  建天井閘至治初建仲家淺閘明宣德五年建閘/下月河各一道 又在城天井二閘月河遶南門
  橋草橋而北由濟安橋上接運河中建/三閘南曰下新中曰中新北曰上新
 棗林閘在南陽閘北十二里東岸進水有新挑河口/西鄰南陽湖 閘官一員閘夫二十四名
 師莊閘在棗林閘北十二里東岸進水有魯橋泗河/口 閘官一員閘夫二十四名溜夫十二名
[032-22a]
 五/分
 仲家淺閘在師莊閘北六里名閘務歸併師/莊閘閘夫二十四 溜夫四名
 新閘即黃揀林閘在仲家淺閘北五里四閘務歸併/師莊閘閘夫二十五名溜夫二十 名五分
 新店閘在新閘北八里二閘官一員閘夫/二十五名溜夫 十四名五分
 石佛閘在新店閘北十八里十閘官一員閘/夫二十五名溜夫二 四名五分
 趙村閘在石佛閘北八里夫閘官一員/閘夫二十五名溜 二十五名
 在城閘在趙村閘西北三里東岸有通心橋名閘/官一員閘夫二十九名溜夫二十六
 天井閘在在城閘西北一里本名㑹源閘洸泗交流/元人於此分水故名 閘官一員閘夫三十
[032-22b]
 三名閘上有二橋曰南門橋設夫十四/名曰草橋設夫十名溜夫二十七名
  隄壩
 東岸自高家衚衕至大王廟有板工四叚共長二百/七十九丈四尺雍正六年建有土工三十九叚
 共長六千一百四十九丈五尺雍正七年加修又州/城東有楊家壩泗水分入府河由此出天井閘入運
 今築壩堵截引/水入馬場湖
 西岸自仁和巷至打繩巷五叚有板工共長五百四/十六丈雍正六年建有土工四十八叚長五千
 六百一十五丈五尺雍正七年加修又有土工十七/叚共長二千三百八十四丈雍正九年加修又趙村
 閘有月/河石壩
[032-23a]
  淺舖額設淺夫一百/三十三名五分
 濟寧汛濟寧塘河喬棗林閘/上魯橋 家門首
 濟寧衞千總二員遞年輪管河道南自五里營濟寧
 州界起北至曹井橋鉅野縣界止長一十七里八分
  閘座
 濟寧衞汛無閘南自濟寧衞天井閘起北至鉅野縣/通濟閘計長三十里西岸有濟安橋
 每遇南旺閉壩挑河即於橋南堵築土壩使水自濟/安橋月河内由在城閘入運東鄰馬場湖進水有十
 里斗門安/居斗門
[032-23b]
  隄壩
 西岸自五里營至曹井橋有土工九叚共長六百七/十六丈二尺雍正七年加修自五里營至曹井
 橋月堤有土工十一叚共長一千/三百一丈八尺雍正九年加修
  水櫃
 馬場湖在運河北岸周迴四十里有十里安居二斗/門放水濟運雍正九年加修湖堤長三千三
 百九十二丈又增修/長七百八十六丈
  淺舖額設淺夫六十五名雍正/五年新改河兵四十名
 濟寧衞汛安居東家安居北曹趙家/口 汪 路口 井橋
[032-24a]
 鉅嘉主簿一員該管鉅野縣河道南自曹井橋濟寧
 衞界起北至小長溝嘉祥縣界止計長二十五里
  閘座閘一明萬厯十六年/建閘下月河一道
 通濟閘在天井閘北三十里十閘官一員閘/夫二十八名溜夫二 三名五分
  隄壩
 東岸自牛所舖對過至黃沙淺有土工六叚/共長七百八十六丈雍正九年加修
 西岸有蓬子山壩按大薛湖在運河西岸北接南旺/湖南接晉陽湖明成化間南旺湖水漲入大薛
 漫流晉陽水退漕涸僉事陳善築此壩以障之自通/濟閘南至宋家坑有土工七叚共長九百四十五丈
[032-24b]
 雍正七/年加修
  淺舖額設淺夫八十三名雍正/五年新改河兵十七名
 鉅野汛小橋口羊牛所舖沙梁家/淺 石 舖 黃 淺
 又兼管嘉祥縣河道南自小長溝鉅野縣界起北至
 孫村汶上縣界止計長一十六里
  閘座閘一明正德元年/建閘下月河一道
 寺前閘在通濟閘北三十五里東鄰蜀山湖放水有/金線閘西鄰南旺湖放水有十字河斗門
 閘官一員閘夫二十/六名溜夫二十一名
[032-25a]
  隄壩
 東岸自觀音嘴至金線閘北有板工五叚共長一千/九百一十四丈雍正六年修又蜀山湖堤有土
 工一千九百五十六丈雍正九年修又蜀山湖内有/馮家滚水壩向引蜀山湖水滚入馬場湖收蓄濟運
 今/廢
 西岸自大長溝大王廟北至太平莊對過有土工四/叚共長二百二十二丈又南旺隄有土工三千
 三百七十六丈/俱雍正九年修
  淺舖額設淺夫四十八名五分雍/正五年新改河兵二十三名
 嘉祥汛大長溝北太金線閘利傅家祠元大王廟三/寺前舖 平莊 運閘 帝廟
[032-25b]
 官廟嘴丁家嘴界/觀音 孫村
 汶上縣主簿一員該管河道南自孫村嘉祥縣界起
 北至靳口閘東平州界止計長五十六里一百八十
 步
  閘座凡四開河閘元至正中建栁林十里二閘俱/明成化六年建袁口閘正德元年建開河袁
  口二閘下各/有月河一道
 栁林閘即南旺上閘在寺前閘北十五里東鄰蜀山/湖放水有利運閘西鄰南旺湖洩水有三斗
 門曰焦鸞盛進張全夫閘官/一員閘夫十八名溜 九名
[032-26a]
 南旺分水口汶河上源㑹納諸泉由此出口分濟運/道四分南流出栁林閘至濟寧一百里
 合於泗沂六分北流出十里閘至臨清三百五十里/合於漳御分水之法栁林閘石底高三尺許十里閘
 石底低三尺許以此作準故南少而北多/也水口積沙為患按年大小挑以導之
 十里閘即南旺下閘在栁林閘北十里自分水口北/東鄰馬踏湖西鄰南旺湖洩水有五斗門曰
 劉賢孫强彭石邢通常鳴夫閘務歸/併栁林閘閘夫十八名溜 九名
 開河閘在十里閘北十五里東鄰馬踏湖放水有新/河頭閘西鄰南旺湖放水有闗家閘五里閘
 閘官一員閘/夫二十六名
 袁口閘在開河閘北十二里東鄰馬踏湖放水有𢎞/仁橋閘西岸進水有兼濟閘 閘官一員閘
[032-26b]
 夫二十六名北至靳口閘交/界入捕河㕔汛東平州境
  隄壩
 東岸自孫村至分水口北有板工四叚共長五百二/十七丈雍正六年修又有石岸工長四十九尺
 又茶棚五里閘有土工長三十七丈六尺俱雍正九/年修又分水口有束水大壩兩壩南北對峙積沙如
 山易於坍卸雍正六年百題准於兩岸沙山之下各/築束沙壩一道共長一 三十一丈以資攩䕶仍定
 例歳/修
 西岸老鸛巷等有土工三叚共長/三百四十一丈雍正七年修
  水櫃
[032-27a]
 南旺湖在運河西岸周迴九十三里圏堤長一萬五/千六百餘丈湖之東堤當分水口有斗門八
 座減水入湖以時放水南北濟運北有闗家壩五里/舖壩二口南有十字河閘雍正四年加修湖堤添設
 八斗門閘板將闗家/壩五里壩改建石閘
 蜀山湖在運河東岸分水口之南周迴六十里湖堤/自馮家壩起至蘇魯橋止共長三千五百一
 十丈嘉祥汶上分屬汶水上流有收水三口東徐家/壩口 田家樓口 南月河口 湖之西堤 臨運
 河有放水二閘堤金線閘改利運閘雍正四年修堤/築堰並將徐家 等三口 建石閘名曰永定永安
 永/泰
 馬踏湖在運河東岸分水口之北周迴三十四里圏/堤長五千九百六十三丈汶水上流有収水
[032-27b]
 二口/二口 徐建口李家口湖之西堤東臨運河有放水/新河頭 𢎞仁橋雍正四年修堤築堰將徐
 建等二口並新河/等二口改建石閘
  淺舖額設淺夫一百五十二名雍/正五年新改河兵八十名
 汶上汛南旺塘河里栁林閘下腐南月河閘閘邢通/閘北 十 閘下 豆 營 𢎞仁 劉
 老口下侯家口口袁口閘上/口閘 防河 石頭口 袁/
 兗州府捕河通判一員駐張秋轄東平州東平所壽/東陽等處河道共長一百五
 十五/里
 東平州州判一員該管河道南自靳家口汶上縣界
[032-28a]
 起北至戴家廟閘下三空橋壽張縣界止計長六十
 里内有東平所/河道十二里
  閘座凡三戴家廟閘明景泰五年建安山閘成化/十八年建靳家口閘正德十二年建閘下月
  河各/一道
 靳家口閘在袁口閘北十八里名閘/官一員閘夫二十八
 安山閘在靳口閘北三十里西鄰安山湖減水/有通湖閘 閘官一員閘夫二十八名
 戴家廟閘在安山閘北三十里西鄰安山湖舊有進/水二口曰安濟似蛇溝 閘官一員閘夫
 二十/八名
[032-28b]
  隄壩
 東岸自八里灣至戴家廟閘下有土工/十四叚共長三百九十六丈二尺
 西岸自八里灣至裕國臺有土工五叚共長/二百二十四丈五尺俱雍正七年修
 附戴村壩在汶河北岸明永樂九年建壩長五里十/三步遏汶西流出南旺分水口濟運坎河
 口壩用萬厯中建河口兩旁用石褁頭各長十丈高/一丈二尺中間用滚水壩二十二丈二尺仍留石灘
 四十九丈一尺名亂石壩遇汶河/漲溢由此洩水北入大清河歸海
  水櫃
 安山湖在運河西㟁雍正四年修復水櫃因水無來/源底土疎漏不能收蓄濟運 題准停修遇
[032-29a]
 運河水漲由通湖閘/洩水入湖以保隄岸
  淺舖額設淺夫七十八名雍正/五年新改河兵四十名
 東平汛靳家口上/ 營門口 楊家橋/十里舖 大壩頭内瓦碴灣廟/戴家廟 元武
 羅漢廟家小壩頭空娘娘/廟 吳 口 三 橋
 東平所管河千總一員該管河道南自田家舖起北
 至安山舖止計長一十二里在東平州河道之内
  隄壩
 東岸有王家窪等土工三叚共長一/百七十九丈六尺雍正九年修
[032-29b]
  淺舖額設淺夫/二十名
 東平所汛老隄頭/陳家園 邢家淺/五里墩
 壽東主簿一員該管壽張縣河道南自三空橋東平
 州界起北至沙灣舖東阿縣界止計長二十里
  閘座
 壽東汛無閘座南自戴家廟閘北至荆門上閘四十/里東岸減水有三空橋五空橋西岸
 進水有積水閘/道人橋水口
  隄壩
[032-30a]
 東岸有三空橋明正統十三年建遇運河暴漲由此/洩水入大清河歸海此外有馬家單薄陸家單
 薄張家單薄曹家單薄歴年歳修又有曹家單薄月/堤長二百八十九丈栁圏頭格隄長五十六丈沙灣
 子堤長一百三十九丈又有沙灣大壩原缺口長十/六丈雍正四年新修鐵心壩長六十一丈中心鑲墊
 二十/八丈
 西岸有舊黃河口土工三叚共長八十九丈一尺雍/正七年加修又有沙灣積水閘北小壩三官廟
 南土工二叚共長二百四十五丈雍正九年修又有/沙河土壩長四十三丈雍正四年建又於沙河趙王
 河之北築小/草壩一道
  淺舖額設淺夫三十名七分雍正五/年新改河兵二十七名七分
[032-30b]
 壽東汛舊黃河口十龍王廟前家畢家灣/闗帝廟 里舖 曹 單薄 大王廟/
 兼管東阿縣河道南自沙灣舖壽張縣界起北至五
 里舖陽穀縣界止計長一十五里
  隄壩
 東岸有五空橋明𢎞治七年建遇運河暴漲由此洩/水入大清河歸海張秋城内舊有石坡岸一道
 自南水門裡缸市至北水門三叚共長一百九/十二丈五尺年久傾圮雍正九年加築馬鞍工
 西岸自南水門至田𤓰口西岸有土工四叚/共長一百五十三丈八尺雍正七年修
  淺舖額設淺夫五十八名五分雍/正五年新改河兵二十二名
[032-31a]
 東阿汛引河口昌三官廟三大王/廟 文 閣後 里舖
 陽穀縣主簿一員該管河道南自五里舖東阿縣界
 起北至官窰口舖聊城縣界止計長六十里
  閘座凡六荆門上下並阿城上下等閘俱元大德/中建七級上閘元貞二年建下閘大德元年
  建/
 荆門上閘在戴家廟閘北四十五里/閘官一員閘夫四十七名
 荆門下閘在上閘北三里/閘務歸併上閘
 阿城上閘在荆門下閘北八里名閘/官一員閘夫四十六
[032-31b]
 阿城下閘在上閘北三里/閘務歸併上閘
 七級上閘在阿城下閘北十三里夫閘官/一員閘夫四十七名橋 八名
 七級下閘在上閘北三里入閘務歸併上閘縣北/至官□口交界 上河㕔汛聊城 境
  隄壩
 東岸有阿城上閘義渡口埽工二叚共長二百三十/六丈又皮家嘴等處有土工二叚共長三百五
 十丈俱雍/正九年修
  淺舖額設淺夫一百/二十一名五分
 陽榖汛五里舖/八里廟 徐家單薄/姚洞橋 韓家渡口秦家坑/白菓樹 郎家灣
[032-32a]
 劉家/灣
 東昌府上河通判一員駐東昌府轄聊城博清臨等/處河道共長二百七十七里
 又舘臨衞河長/一百八十里
 聊城縣主簿一員該管河道南自官窰口舖陽榖縣
 界起西岸北至梭隄堂邑縣界東岸北至吕家灣舖
 博平縣界止計長六十三里
  閘座凡四周家店閘元大德四年建李海務閘元/貞二年建通濟永通二閘俱明永樂十六年
  建閘下月/河各一道
[032-32b]
 周家店閘在七級下閘北十二里/官一員閘夫二十八名 閘/
 李海務閘在周家店北十二里十閘務歸/併周家店閘閘夫二 八名
 通濟橋閘在李海務閘北十八里西岸進水有新建/涵洞破閘口涵洞龍灣閘東岸減水有二
 空橋一空橋十閘官/一員閘夫三 七名
 永通閘在通濟閘北十八里西岸進水有大寺東涵/洞十里鋪閘 閘官一員閘夫二十八名
  隄壩
 東岸自官窰口至雙隄舖北有土工四十五叚共長/二千三百九十四丈二尺雍正七年修自張家
 道口至八里舖有土工四叚共長五百三十丈又曾/家口有子堤一叚長八十一丈俱雍正九年修又有
[032-33a]
 減水閘一座即二空橋雍正九年重建又北有滚水/壩一座即一空橋雍正三年重建遇運河暴漲由此
 洩水入徒/駭河歸海
 西岸自新河頭至吕家灣有土工四十五叚長二千/七十八丈五尺雍正七年修又有元武廟等土
 工三叚共長六百七十五丈五尺又有張家堂等子/堤三叚共長二百七十四丈又有破閘口呂家灣二
 涵洞俱雍正九年修又有李海務/閘旁涵洞一座雍正十二年建
  淺舖額設淺夫/九十七名
 聊城汛戚家堂/養生堂 于家口/房家口 顧家墳/呂家灣
 東昌衞裁併平/山衞千總一員該管河道在東昌府東南
[032-33b]
 隅南龍灣西岸長三里坐落聊城縣河道内
  隄壩
 西岸有大寺東等土工四叚共長一百八丈四尺/雍正七年修又有大寺東涵洞雍正九年建
  淺舖額設淺夫/七名五分
 東昌衞汛任家花園/吕家堂
 堂邑縣主簿一員該管河道南自梭隄聊城縣界起
 北至函谷洞清平縣界止計長三十五里運河/西岸
  閘座凡二梁家鄉閘明宣徳四年建土橋/閘成化七年建閘下月河各一道
[032-34a]
 梁家鄉閘在永通閘北二十里西岸進水有大梭隄/三官廟前梁家淺各涵洞 閘官一員閘
 夫二十/八名
 土橋閘在梁家鄉閘北十二里西岸進水有中閘口/閘皮狐涵洞函谷涵洞 閘務歸併梁鄉閘
 閘夫二/十八名
  隄壩
 西岸自大梭堤南至函谷洞有土工九叚共長一千/一百一十三丈五尺雍正七年修又大梭新堤
 六十五丈自朱家灣至函谷洞北有土工七叚共長/六百八十五丈俱雍正九年修又大梭堤三官廟梁
 家淺北皮狐等涵洞/四座俱雍正九年建
[032-34b]
  淺舖額設淺夫/五十一名
 堂邑汛南交界武梭隄白北梁家/鄉 正 廟 隄兒
 博平縣縣丞一員該管河道南自吕家灣舖聊城縣
 界起北至魏家灣迤南田家口清平縣界止計長三
 十五里運河/東岸
  閘座
 梁鄉土橋二閘與堂邑汛同土橋閘北東岸減水/有四空閘滾水灞
  隄壩
[032-35a]
 東岸自呂家圏至陶户口有土工九叚共長一千二/百七十五丈二尺雍正七年修自呂家圏至田
 家口月隄有土工九叚共長四百丈又小朱家灣子/堰長一百三十二丈七尺俱雍正九年修又有滚水
 壩一座即五空閘雍正三年重建上設板橋下開引/河又北有減水閘一座即四空閘雍正元年重建閘
 下開引河一道遇運河暴漲/由此洩水入馬頰河歸海
  淺舖額設淺夫四/十名五分
 博平汛馬家灣陶減水閘壩三敎堂家賈/立莊 户口 下 田 口
 清平縣主簿一員該管河道南自田家口博平縣界
 起北至二十里舖臨清州界止計長三十九里内有/德州
[032-35b]
 左衞河道六里/二百六十一步
  閘座閘一明成化元年/建閘下月河一道
 戴家灣閘在土橋閘北三十五里/官一員閘夫二十八名 閘/
  淺舖額設淺夫四十七名/又左衞淺夫二十名
 清平汛魏家灣營房橋擺渡口口李/家圏 左家 劉家
 又左衞汛張官營縣趙官營李官營營陳官營地/在清平 界内仍係德州 千總兼防
 臨清州州判一員該管河道南自二十里舖清平縣
 界起北至鹽店北半壁店直隸清河縣界止東岸有/夏津縣
[032-36a]
 境/計長四十里衞河西南來自尖塚舖舘陶縣界起
 東至南板閘下止計長六十里
  閘座凡二俱明永/樂十五年建
 磚閘在戴家壩閘北四十里十閘官一/員閘夫七十七名橋夫 八名
 南板閘在磚閘北二里閘外西岸衞河自西南來㑹/汶水東北流合為運河 閘務歸併磚閘
 自南陽閘起北行四百里至南板閘止為㑹通河運/道 北至半壁店交界入下河㕔汛直隸清河縣境
  淺舖額設淺夫/七十四名
 臨清汛臨清塘河/ 浮橋下 二十里舖石月河口王三官廟/苗家舖 佛寺 家淺
[032-36b]
 附衞河 舘陶縣主簿一員該管衞河西南自直隸
 元城縣界遷堤起東北至尖塚舖臨清州界止計長
 一百二十里
  淺舖額設淺夫三/十名五分
 衞河汛黃花臺/稱鈎灣
 東昌府下河通判一員駐武城轄夏武恩並德州德/州衞河道共長三百二十七
 里/零
 直隸清河縣縣丞一員該管河道南自鹽店臨清州
[032-37a]
 界起北至孫家口舖夏津縣界止計長二十里清河/故城
 二縣河道向隸東省至雍正/四年改歸直隸河㕔管轄
 夏津縣主簿一員該管河道南自孫家口舖直隸清
 河縣界起北至橫河口武城縣界止計長二十七里
 西岸係清河縣境内有十里南自/渡口驛起北至横河口止屬夏津
  淺舖額設淺夫二/十五名五分
 夏津汛孫家口/潘家口 郝家園/横河口
 武城縣縣丞一員巡檢一員分管河道南自橫河口
[032-37b]
 夏津縣界起北至冷家墳直隸故城縣界止計長一
 百四十六里
  淺舖額設淺夫/七十三名
 武城汛梁家莊夏五里墩淺周家樓河石/人灣 莊瀾泥 五股
 直隸故城縣縣丞一員該管河道南自冷家墳武城
 縣界起北至孟家灣恩縣界止計長一十六里雍正/四年
 改歸直隸/河㕔管轄
 恩縣主簿一員該管河道南自孟家灣直隸故城縣
[032-38a]
 界起北至曹家口舖德州界止計長十二里三百二
 步
  隄壩
 東岸四女樹鎮有減水壩一座雍正四年重建九年/開浚引河十二里遇衞汶暴漲由此洩水逕九
 龍口入老/黃河歸海
  淺舖額設淺夫二/十六名五分
 恩縣汛白馬廟/曹家口
 德州州同一員該管河道南自曹家口舖恩縣界起
[032-38b]
 北至下八里堂舖德州衞界止計長一十五里五十
 四步
  隄壩
 東岸德州城西䕶堤屢圯於水雍正十二年百題准/改河自馬家迴溜北至舊月河頭長二 六十
 五丈仍於迴溜/築攔水壩一道
  淺舖額設淺夫二十九名五分/又橋夫三名短役四名
 德州汛盧家圈増張家嘴馬三皇廟/里屯今 舊河口 家迴溜 四/
 德州衞千總一員該管河道南自下八里堂舖德州
[032-39a]
 界起北至桑園鎭地名降/民口直隸吳橋縣界止計長八
 十九里二百八十四步五尺德州左衞北河河道
 計長一里二十步裁併德衞管轄至自南板閘起北/行三百五十里 桑園鎮出界止
 為東省衞/河運道
  隄壩
 東岸德州城北哨馬營有滚水壩一座雍正十二年/創建壩下開引河一道遇衞汶暴漲由此洩水
 逕曹家堤口入/老黄河歸海
  淺舖額設淺夫五十名/又左衞淺夫十名
[032-39b]
 德左三衞汛第十屯淺楊家墳馬第三屯蹄浮橋口/又左衞 舖 哨 營 馬 灣 第
 三店/園鎮 桑/
 自德州衞桑園鎮出山東境北行七十里至吳橋縣
 之連兒窩驛德州東岸北至吳橋縣/境西岸北至景州境又七十里至滄
 州之磚河驛交河西岸北/至青縣境又七十里至興濟鎮之乾
 寧驛滄州東岸北/至天津縣又七十里至青流之流河驛青縣/西岸
 北至靜/海縣境又七十里至靜海縣之奉新驛又一百里至
 武清縣之楊青驛是為天津直沽口入於海其漕河
[032-40a]
 又北行二百里逕香河通州由普濟平津上下慶豐
 四閘以達於
京師
  疏流濟運
 治漕之法裕源為先導水浚泉所以裕其源也昔稱
 五水濟運曰濟水曰汶水曰洸水曰沂水曰泗水自
 堽城築壩遏止洸流枯瀆無源不足濟運而當時泇
 河未聞邳州運道惟沂水是賴則所謂沂水亦指沂
[032-40b]
 山所出之沂而言非曲阜城南之沂水也規制既易
 川瀆亦分在今時濟運之水統南北而紀之當以濟
 水泗水汶水衞水漳水為五水巨津所注皆有支渠
 佐之擇其要者以次附書至于五派出泉向有分水
 天井魯橋沙河邳州之目迨新泇開而沙河宜改新
 河邳州宜改泇河泗洸遏入馬場湖而天井宜改馬
 場按津驗脈五派可陳合之諸川鉅細畢舉有水事
 之責者循其源委而溯洄之疏瀹之功何可緩哉
[032-41a]
  濟水
 濟水水經註云濟水東至乘氏縣西分為二南為菏
 水北為濟瀆北濟東北逕冤朐縣故城北又東北與
 濮水㑹其一水東流過乘氏縣南又東過昌邑縣北
 又東過金鄉縣南又東過東緡縣北又東過方與縣
 北為菏水菏水又東過湖陸縣南東入於泗水按曹/州郡
 城西有雙河口北流為北清河東流為南清河即南/濟北濟之所分也北濟北流為雷澤為灉河為瓠子
 河為洪河為魏河凡由張秋入運者即東北㑹濮之/故津也南濟東流有數支一由鉅野縣之安興墓河
[032-41b]
 東北逕鄆城縣南嘉祥縣北承忙生閘故道入牛頭/河一由菏澤縣之清河東北逕鉅野縣北嘉祥縣南
 又東由澹臺河入苜蓿河㑹於牛頭河一由鉅野縣/南金鄉山東南入嘉祥縣由蔡河逕滿家硐東入濟
 寧州之顧兒河㑹苜蓿河入牛頭河又南至魚臺縣/之栁溝口是為一派一由定陶縣古河逕寶乘塔入
 鉅野縣之栁林河逕城武縣境至金鄉縣之三家灣/河一由曹縣大行堤東入單縣南為淶河東北㑹城
 武縣之南堤北堤二河又東北入金鄉縣之八里河/㑹於三家灣河東逕魚臺縣之北田寺至栁溝口是
 為一派兩派俱㑹南入魚臺縣之穀亭鎭由舊運河/至李家口入微山湖西南一支由張谷山口入江南
 徐郡東南一支由嶧縣之湖口閘入運河北濟見少/洑多無源可指是以濟運之功不顯南濟則自湖口
 閘南灌泇河實東運咽喉之所賴也其自/湖口閘以南助濟以資運者則有氶水氶水齊乘
[032-42a]
 云氶水出嶧州北滄浪淵其水南流㑹許池泉又南
 逕州城西門又南納金注河又南入於泗氶水溉田
 千餘頃按氶水來源以許池泉為最盛在未開泇河/之先資以溉田今則悉引入運本由大泛口
 出水嗣築泥溝壩遏之改至針溝口又至賈家溝口/過北三十餘里以資上流在泇河道中為益甚鉅
  泗水
 泗水水經註泗水出汴縣故城東南桃墟西北墟有
 澤澤方一十五里澤西際阜阜側有三石穴穴有通
 透水有盈漏自此連岡通阜西北四十餘里岡之西
[032-42b]
 際便得泗水各逕尺餘泗水西逕其縣故城南自卞
 而㑹於洙水按泗水之源出泗水縣東五十里泉林/寺㑹三十餘泉出卞橋與洙水㑹西逕
 泗水縣曲阜縣又南至滋陽縣金口壩分支入府河/其經流則南㑹沂水又南至兩川橋受白馬諸泉出
 魯橋口入運循運河而南有南梁水入之/入南有漷水入之至湖口閘與濟水㑹洙水水經
 註洙水西南流盜泉水注之泉出卞城東北卞山之
 隂西北流注於洙水洙水又西南流於卞城西西南
 泗水亂流又西南過魯縣東北水經云洙水出泰山/蓋縣臨樂山酈道元
 亦沿其説今按故蓋縣城在沂水縣西北八十里距/卞不下三百里重山相間無由達此今洙水出泗水
[032-43a]
 縣東北闗山乃費縣䝉山之麓費北境有漢華縣故/址竊意蓋字乃華字之誤也泗水縣志云泗源在南
 洙源在北此為得之漢時泗水逕卞縣故城南洙水/經其城北㑹於卞城之西今則泗水北出卞橋即與
 洙㑹蓋在卞城之東也細按水經注洙泗各有經流/未知何時㑹成一渠而洙苞於泗無可分析惟卞橋
 以北之河流湯湯不匱此則洙/水之所表見為不容終泯者耳南梁水水經註水出
 蕃縣東北平澤出泉若輪焉發源成川西北流分為
 二水北枝水西出逕蕃縣東北西逕滕縣北南枝水
 西南逕蕃縣故城東俗以南鄰於漷/亦謂之漷水又屈逕城南西
 流注於沛沛在湖陸縣西而左注泗 漷水出東海
[032-43b]
 合鄉縣又逕魯國鄒山東南而西南流又西南逕蕃
 縣故城南又西逕薛縣故城北又西逕仲虺城又西
 至湖陸縣入於泗按南梁水源出滕縣東趵突荆溝/等泉西南逕躋雲橋循故滕城北
 與南沙河㑹南沙河即漷水源發滕縣述山逕華蓋/山又逕滄溝沙河店本由三河口入運嗣遏以皇甫
 壩折而北㑹南梁水至滿家口入運又漷水南有薛/河水合西江東江二水逕薛縣故城謂之薛水又分
 一支一由修永閘入運一由彭口新支河入運齊乘/以為薛水即漷水也附見于此 泗水之分入府河
 者北㑹洸水入馬場湖/洸既乏源不復贅敘
  汶水
[032-44a]
 汶水水經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過嬴縣南
 又南過奉高縣北屈從西南流有牟汶西南注之又/西南有北汶入之
 過博縣西北有柴汶/注之又西南過蛇丘縣南又西南過
 岡縣北有蛇水/注之又西南過平章縣南有泌水/注之又西南
 過無鹽縣南又西南過壽張縣北又西南至安民亭
 入於濟水經註云汶水自桃鄉四汶口西南入茂都
 澱澱水西南出謂之巨野溝按汶水源發萊蕪縣北/之原山謂之大汶西南
 流右㑹泰山之仙臺嶺水俗謂之紫汶又西南左㑹/萊蕪縣之牟汶嬴汶酈註統謂之牟汶也又西南右
[032-44b]
 㑹泰安縣之泮河即酈註之北汶又西南至大汶口/與新泰縣之小汶水㑹酈註之柴汶在焉又西南受
 㑹河之水並沙河之水即酈註之蛇水溝水也又西/南至東平州㑹衡魚河之水即酈注之泌水也又西
 南逕坎河壩即汶水西南過無鹽入海之路也汶為/壩所遏西流入南旺之分水口即酈註之茂都澱巨
 野溝也原山大汶實為經流其牟汶北汶柴汶雖皆/以汶稱實别為一流也今與蛇水泌水均附見於後
 云/牟汶水經註云汶出牟縣故城西南阜下胡盧堆
 俗謂之牟汶又西南逕奉高縣故城而西南流注於
 汶按牟汶在萊蕪縣東南㑹海眼鵬山諸泉謂之牟/汶東南㑹濾馬諸泉東北㑹龍灣諸泉謂之嬴汶
 合而西流/入于大汶北汶水經註云北汶水出分水谿源與中
[032-45a]
 川分水東南逕泰山東㑹天門下谿水水出泰山天
 門下谷東流㑹環水水出泰山南谿南流歴中階兩
 廟間屈而東流又東南逕南明堂下世謂之石汶按/北
 汶即今之泮河自中州水分其半流故曰泮水東南/㑹泰山西溪中溪東溪諸水東南入于大汶西溪今
 名㴎河中溪今名梳粧河東溪/今名十里河明堂泉之所經也柴汶水經註云汶水
 西南逕陽闗故城西又南左㑹淄水水出泰山梁父
 縣東西南流逕莬裘城北又逕梁父縣故城南又西
 南逕柴縣故城北世謂之柴汶矣淄水又逕城北又
[032-45b]
 西逕陽闗城南西流注於汶水按新泰縣有小汶水/源出縣東北龍堂山
 逕䝉隂境入縣界㑹平陽諸河水循徂徠山之陽西/南至大汶口與大汶㑹酈註未載所謂淄水者則今
 泰安東南百里/濁河等泉是也蛇水水經註云蛇水出故蛇丘縣東
 北泰山西南經鑄城西左傳所謂蛇淵囿也俗謂之/濁須水
 汶水又西溝水注之按泰安西南有㑹河一名濁河/又西有沙河俱㑹衆泉入于汶
 泌水水經註泌水出肥城縣東北自源西南流逕肥
 城縣故城南又西南逕富城縣故城西又西南流注
 於汶按肥城縣南有肥水故迹其西南則有鹹河等/十一泉㑹為衡魚河葢取衡門食魚之義以隠
[032-46a]
 其名實泌水也西南逕平隂㑹一泉至東平州㑹三/十五泉為蓆橋河通計河長一百里分東西口出水
 注/汶
  衞水
 衞水源出河南輝縣蘇門山之百門泉一名搠刀泉
 漢時惟淇水有經流至隋大業中導百門泉入淇遂
 以為源至今有御河之目焉水經云淇水出河内隆
 慮縣西大號山又東過内黃縣南為白溝屈從縣東
 北與洹水合又東北過館陶縣北又東北過清淵縣
[032-46b]
 西又東北過廣宗縣東為清河又東北過東武城縣
 西又北過廣川縣東又東過蓚縣南又東北過東光
 南皮至漂榆邑入於海今衞河自百門泉匯水南流
 輝縣境内行/二十五里至新鄉縣折而東受小丹河水新鄉縣/境内行
 九十/二里又東逕汲縣其對岸則淇縣淇縣境内/行十五里復受腊
 脛河水㑹而合於淇水汲縣境内行一/百四十五里又東北逕汲
 縣濬縣境内行一/百七十五里滑縣滑縣境内行十三里内有湯/隂縣河道二叚共十七里
 至内黃縣有湯河水入之又東北有洹河水入之内/黃
[032-47a]
 縣境内行九十里内有/湯隂縣河道二十七里又東北至大名縣大名縣境/内行九十
 六/里又東北至元城縣元城縣境内/行七十里又東至東省館陶
 縣按小丹河源出山西高平縣流至河南河内縣丹/谷口自大丹河石斗門分流為小丹河逕河内武
 陟修武獲嘉至新鄉縣共行一百九十二里至岔河/尖入衞 斮脛河源出河南淇縣太和泉東流三十
 里至西沿村入衞河淇水源出河南林縣南臨淇集/東流二十里至合 口又一百里至薛村口入衞
 湯河水本名蕩水出湯隂縣西牟山東流一百十五/里至内黃縣境内入衞 洹水即安陽河源出河南
 林縣伏流至安陽縣西出善應山下東流一百五十/三里至内黃縣境入衞東省衞河自遷堤舖直隸元
 城縣界起東行一百二十里至尖塚集入臨清州界/又由州境東北行六十里至南板閘入㑹通河與汶
[032-47b]
 水合漕東運自臨清板閘以外惟賴衞河濟運春夏/之間 船盛行而小丹百門之上源民間分引灌田
 以致漕渠每患淺澁嵗國朝康熙二十九年定例丹/河口有支渠九道每 三月初用竹絡装石橫塞入
 河渠使水歸小丹河入衞而留涓涓之水與民間灌/地至五月間重運過畢則開八河渠用竹絡裝石塞
 小丹河以防山水漫溢倘逢亢旱則每三日放水濟/漕一日塞口灌田五月十五日以後聽民便用中有
 淺阻責令地方官量浚又衞水五字五閘洹水有萬/金渠皆蓄水灌田著各用竹絡装石量渠口之高下
 堵塞使各渠之水常盈則正流可以/濟運餘水亦得以灌田民漕兩便
  漳水
 漳水水經濁漳出上黨長子縣西發鳩山東北過屯
[032-48a]
 留縣潞縣北又東過武安縣清漳水出上黨沾縣西
 北少山大黽谷東過涉縣又東至武安縣南黍窖邑
 入於濁漳漳水又東過鄴縣西又東過列人縣南又
 東北過斥漳縣南水經註曰漢建安十八年鑿渠引
 漳水東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按漳有二源/自山西長子
 縣出者為濁漳自樂平縣出者為清漳二水各流至/河南彰德府臨漳縣之合漳村始㑹為一考其故道
 明初由臨漳縣入成安縣注魏縣至元城縣之西店/東入山東館陶縣達於衞河正德初徙於元城之閆
 家渡入衞河又十餘年自魏縣雙井村入衞河嘉靖/初自囘龍村入衞河後復自内黃縣石村入衞河萬
[032-48b]
 厯二年漳河北溢由魏縣成安肥鄉入曲周縣之湰/陽河而館陶之流絶 國朝順治九年漳水又自廣
 平縣之杜村經元城縣賈家莊後遶至廣平之平固/店直注邱縣分為兩道一從縣西逕直隸廣宗縣下
 達於滹沱河一從縣東逕直隸清河縣北至青縣入/於運河其自成安縣柏寺營至館陶縣楊家圏莊有
 通漳遺跡漳水不經者自萬厯二年始歴一百二十/四載至 國朝康熙三十六年六月初九日漳水驟
 至館陶與衞河合此後北流漸微至康熙四十七年/入邱之上流盡塞而全漳入於館陶即今南館陶鎭
 所出之漳河也衞合淇洹諸水僅成帶川益以二漳/乃見浩瀚雙流交注所益豈在汶濟下哉至㑹通一
 津全以各閘節蓄而臨清以北則環曲而行不復置/閘世遂有三灣抵一閘之説而不知前人用曲之意
 全為漳水而設也漳水之濁雖減於黃河而易淤亦/與黃河等然而治漳之法與治河又有不同黃河來
[032-49a]
 源甚高建瓴而下徹底翻掀順其所趨則沙随水滾/絶無壅阻遇曲則勢逆勢逆則脈滯水過之處餘沙
 易留漸留漸長路愈曲而勢愈逆脈愈滯迫之使怒/橫決隨之故以逢灣取直為上策蓋循其性而行所
 無事也漳水濁滓稍輕而來源平坦無奔激振盪之/力若津道徑直緩緩而行則水浮沙沈隨路澱積疏
 之不勝疏矣今多用灣曲使之左撞右擊自生波瀾/鼔動其水而不使之稍寧則沙亦帶之而去無復停
 頓是紆折之正以排瀹之耳豈僅以此為節蓄之方/哉若知其防淤而概以黃河逢灣取直之義施之則
 求通反滯大失曩賢規畫之/精思矣謹詳述之以貽來者
  引沁入衞議
 沁河出山西沁源縣綿山東谷由太行山麓至河南
[032-49b]
 原武縣黑陽山㑹汴入河按明㑹典云前代甞引沁
 以通衞正統以前其支流猶自武陟原村東北由紅
 荆口經衞輝凡六十里與衞河通景泰四年僉事王/晏請於武陟縣開
 岡頭置閘分沁水使南入黃河北入衞/河水漲則閉閘如此則漕運可永無患天順七年河
 趨陳穎入淮乃開沁以達徐復引河以合泗而運道
 遂湮又按元史至元十四年漕司議通沁水自北而
 東合流御河以便漕衞輝路總管董文用曰衞郡地
 最下大雨時行沁水輒溢出百十里間雨更甚水不
[032-50a]
 得達於河即漫淫入衞今又引之使來豈惟無衞將
 無大名長蘆矣㑹朝廷遣使相地形使者上言衞州
 城中浮屠最高者纔與沁水平勢不可開也事遂寢
  又明萬厯中沁水決木欒店蓮花口而東督河楊
 一魁謂沁水勢悍塞之固難請導沁入衞以助運科
 臣常居敬往勘檄郡守議言衞小沁大則其勢難容
 沁寛一里餘衞/不過寛三四丈衞清沁濁則末流必淤如先年沁河
 一決而臨清東昌等處遂至淤塞徴之往事竊恐不
[032-50b]
 減黃河之害而又增運道之梗且沁衞地勢高下懸
 殊必須創開河身沿河築堤此其費地費工固為不
 貲而伏秋水漲橫流滔天生靈城池不可不為之計
 也居敬上其議遂止見常居/敬奏疏
  改丹入衞議
 丹水入沁歸黃其由丹河口分流以濟衞河者僅小
 丹河一支而已明萬厯中議者欲改導丹河杜其入
 沁之路以全流注衞委勘而不果行松江周洽曰丹
[032-51a]
 河源出山西穿太行屹坦坡狄家嶺南注而下中間
 分散有十八道小溝渠民間引以灌田總流南經張
 店至劉村入沁水首尾三十餘里與衞河相通者係
 上下溝渠内東流第二道由清化鎭南有金鎗狗跑
 等泉水相聚迤邐而東經修武治南北轉城東門外
 又東經獲嘉縣北又東名蔣河至新鄉縣西北名河
 店入小清河而因以入於衞相沿凡百餘里名為丹
 之支流而實非丹水矣若欲將丹水全身由張店改
[032-51b]
 折而東過狗跑泉達衞則丹水至張店地勢傾下入
 沁甚易勢不能挽若欲從上面東流第二道小溝渠
 決河達衞則丹水正向山嶺而下奔潰傾跌橫截不
 住何由東流且其水勢之迅急泥沙之淤塞與沁水
 同引之適為衞害奚可哉按引沁引丹前人屢有議/及但兩河地處高源性悍
 質濁既有衝&KR0691之患復有淤澱之虞引之易/而馭之難是以屢議而未行也附識於此
  五派泉源
 一自山東交界黃林莊起北至韓莊閘皆泇河所經
[032-52a]
 凡運河南北兩岸㑹嶧縣諸泉濟運者為泇河派
 嶧縣南北七泉西北三泉入滕縣出彭口支/河合計共十泉泉夫二十名
 巫山泉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南流至侯遷閘東入運
 滄浪泉在縣北/六十里許池泉在縣西/北十里石室泉在縣西/北八里以上
 三泉會為氶水東南流至針溝口入運
 牛山泉在縣西/三十里南流至張莊閘東入運
 龍王泉在縣西南/二十里東北流至萬年閘東入運
 侯孟泉在縣西南/五十里東北流至德勝閘東入運
[032-52b]
 滕縣運河西岸二泉
 三界灣泉在縣南一/百九十里吕䝉泉在縣南一/百八十里以上二泉俱
 入微山湖西南由湖口閘入運
 一自韓莊閘北至棗林閘皆新河所經凡運河東岸
 㑹滕縣魚臺二縣諸泉濟運者為新河派
 嶧縣西北三泉
 許由泉在縣北/四十里温水泉在縣西北/五十里扳倒井泉在縣西/北六十
 里/以上三泉㑹流西南入滕縣至彭口新支河入運
[032-53a]
 滕縣運河東岸三十泉西岸二泉入微山湖合計/共三十二泉泉夫四十名
 燦星泉在縣南/九十里西流至張阿村入運
 三山泉 大勝泉 蕋珠泉 雙勝泉並在縣東/南四十里
 水泉在縣南/七十里龍灣泉在縣南/七十里黃家泉在縣東南/七十里以上
 七泉由薛河㑹流至彭口新支河入運
 玉花泉 魏莊泉並在縣東南/三十五里黃溝泉在縣東南/七十里
 山泉 馬蹄泉並在縣南/七十里以上五泉由薛河㑹流南
 至修永閘入運
[032-53b]
 南石橋泉在縣東南/四十里雙泉在縣南/四十里以上二泉㑹流西
 至鮎魚弦口入運
 荆溝泉在縣東南/二十五里&KR0691泉 五花泉並在縣東/十五里大沸
 泉 小沸泉並在縣東/十二里絞溝泉 西荆溝泉並在縣/南二十
 五/里劉溝泉在縣南/六里趙溝泉在縣南/八里以上九泉㑹注南
 梁河西流由滿家口入運
 三里橋泉在縣北/三里七里橋泉在縣北/十里凉水泉 嶧莊
 泉並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大烏泉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北石橋泉在縣北/二十里
[032-54a]
 以上六泉㑹注北沙河西流由王家口入運
 魚臺縣二十泉泉夫二/十名
 亷家溝泉 東龍泉 平山泉 倣石泉 何家灣
 泉並在縣東北九十/里至集泉橋㑹流以上五泉西注獨山湖由張家
 口入運
 西龍泉 聖裔泉聖 母池泉 小龍泉 有本泉
 六小泉並在縣東北六十/里至張家橋㑹流以上六泉西注獨山湖由
 趙家口入運
[032-54b]
 勝水泉 滕家泉 廟前泉 河頭泉 黃良泉
 高家東泉 高家西泉 陳家泉中 溢泉並在縣/東北四
 十里至八里/岔河會流以上九泉西注新河至棗林閘入運
 一自滋陽之金口壩上承泗水曲阜諸泉詳馬場/派下
 於壩南左承沂水㑹曲阜南境諸泉南流至兩川橋
 受白馬河㑹鄒縣諸泉出魯橋濟運者為魯橋派
 曲阜縣東南二十一泉沂河南一泉入鄒縣白馬河/北境六泉入泗合計共二十
 八泉泉夫/四十名
[032-55a]
 青泥泉在縣東/南十里西南流入沂
 栁青泉 雙泉 近逵泉 逵泉 兩觀泉 車輞
 泉 茶泉並在縣東/南三里許以上七泉㑹流西南入沂
 曲溝泉在縣東/南二里南流入沂
 濯纓泉 洙泗泉 新泉 曲水詠歸泉 浴沂泉
 並在縣東/南三里許以上五泉㑹流西南入沂
 文獻泉在縣城/東二步城南新泉在縣南/一里以上二泉㑹流西
 南入沂
[032-55b]
 連珠泉 温泉 近温泉 黑虎泉並在縣東/南八里許以上
 四泉㑹流西北入沂
 通沂泉在縣西/南四里西北流入沂
 鄒縣十四泉泉夫三/十名
 陳家溝泉 白馬泉並在縣北/二十里馬山泉在縣北/三十里孟母
 泉在縣北二/十五里以上四泉為白馬河上源
 鱔眼泉在縣北/三十里程家莊泉 新泉並在縣西北三十/里三泉在白馬河
 西/岸屯頭泉 岡山泉並在縣北/二十里黃家港泉在縣西/十八里
[032-56a]
 莊泉在縣南/三十里淵源泉在縣西南/七十里栁青泉在縣西南七/十五里七泉
 在白馬/河東岸以上九泉㑹流由白馬河西南注泗出魯橋
 口入運
 三角灣泉在縣西南/八十里西流至兩川橋入泗
 曲阜縣南境一泉
 蜈蚣泉在縣南/二十㑹鄒縣鱔眼泉南入白馬河
 濟寧州東南三泉城東一泉入運合計/共四泉泉夫九名
 蘆溝泉在州東南/七十里南流至南陽閘入運
[032-56b]
 拓基泉在州東南/五十里馬陵泉在州東南/六十里以上二泉㑹流
 西至魯橋入運
 一自泗水曲阜二縣㑹諸泉入泗至金口壩遏流入
 府河復受滋陽縣諸泉至濟寧州境㑹洸河受寧陽
 縣南境諸泉西北入馬場湖蓄水濟運者為馬場派
 泗水由金口壩南下為正派今於上游遏注/府河是以歸入馬場派仍互見魯橋派下
 泗水縣七十九泉泉夫六/十名
 珍珠泉 豹&KR0691泉 黑虎泉 濤縻泉 雪花泉五/泉
[032-57a]
 俱在泉/林寺内四源並出是為泗水之源泉在陪尾山下陪/尾之左為漏澤湖
 石穴相逼灌輸/不匱眞靈源也繁星泉 白石泉 蓮花泉 雙晴
 泉四泉在寺東/龍王廟前甘露泉 甘露新泉 西甘露泉三/泉
 在龍王/廟西南淘米泉 三水泉 響水泉即栁/音泉醴橋泉
 涓涓泉紅 石泉 新開泉 琵琶泉 天井泉
 奎聚泉 西奎聚泉 湧珠泉十二泉統名寺/前泉在寺南卞莊
 泉 三台泉二泉在/寺西南潘坡泉即驪/珠泉膏湧泉 瑀泉
 留思泉 石竇泉 石液泉 雙石縫泉 潘坡新
[032-57b]
 泉即石/露泉石壑泉九泉在/寺西南卞橋泉在寺西卞橋南十各/泉並在縣東五 里
 以上三十六泉㑹流由卞橋出為泗河上承洙/水合流
 吳家泉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大黃溝泉 小黃溝泉 變巧泉
 並在縣東北三十/八里三泉為一支以上四泉西南流入泗
 岳陵泉在縣東北/十七里石河泉在縣北/五里壁溝泉在縣西/十五里
 上三泉各流西南入泗
 馬莊泉在縣西北/三十里馬跑泉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魏莊泉在縣西/北二十
 七/里以上三泉㑹流南入沙河轉入泗
[032-58a]
 激雪泉 大黃䕃泉 小黃䕃泉並在縣東五十/里三泉為一支
 上三泉㑹流北入泗
 石井泉在縣東/二十里杜家泉在縣東/十九里里老溝泉在縣東/十八里
 家泉在縣東/十七里曹家泉在縣東/十五里以上五泉各流西北入
 泗
 趙家泉 黃花泉合 德泉 四勝泉並在縣西/十四里
 來泉 東巖石縫泉並在縣東十二里旁/有地震天津二小泉以上六泉
 㑹流北入泗
[032-58b]
 龜眼泉 龜隂泉 龜尾泉 大鮑村泉 小鮑村
 泉龍 澤泉 東䕃小泉 西䕃小泉並在縣東十/里八泉為一
 支/以上八泉㑹流西北入泗
 南珍珠泉 醴泉 醴前泉並在縣東南四/里三泉為一支以上三
 泉㑹流北入泗
 七里溝泉在縣西/三里北流入泗 大玉溝泉 小玉溝
 泉 西䕃小泉 珠澤泉並在縣西二里/五泉為一支以上五泉
 㑹流東北入泗
[032-59a]
 西巖石縫泉 盧城泉並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以上二泉㑹流
 北入泗
 三角灣泉在縣西三/十五里北流入泗
 曲阜縣北境六泉
 橫溝泉在縣東北/十六里埠下泉在縣東北/十五里映安泉 新安
 泉並在縣西/北三十里變巧泉在縣西北/十八里城北新泉在縣北/三十里
 上六泉俱南流入泗至金口壩分入府河
 滋陽縣十四泉泉夫三/十六名
[032-59b]
 三義泉 東北新泉 闕黨泉 元對泉 照星泉
  惠泉 既濟泉 古溝泉並在縣北一里/八泉為一支 負瑕
 泉 上蔣詡泉 下蔣詡泉 西北新泉  紙房
 泉 驛後新泉並在縣西北半里/許六泉為一支以上十四泉㑹流
 至郡城西門平政橋西南入府河
 寧陽縣南境十一泉北境四泉入汶合計共/十五泉泉夫六十名
 古泉在縣北/一里日淵泉在縣城/北門外蛇眼泉在縣城/北門外三里溝
 泉在縣東/北一里新電泉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羅星泉在縣東北/三十五里井泉
[032-60a]
 在縣城/東門外張家泉在縣東/十五里金馬莊泉在縣東/十五里栁泉在縣/西十
 里/以上十泉㑹流為[泳-永+羅]河南注滋陽之漕水又西流
 㑹於洸 古城泉在縣南/十二里南流入漕水轉入洸
 濟寧州城東一泉
 浣筆泉在州東/闗外西流至通濟橋入運
 一自新泰䝉陰西境萊蕪泰安肥城平陰東平寧陽
 北境汶上各州縣㑹泉入汶至南旺出分水口濟運
 者為分水派
[032-60b]
 新泰縣三十六泉泉夫七/十五名
 太公泉在縣東北/三十里南陳泉在縣東南/十五里北陳泉 北鮑
 泉並在縣東/南十里以上四泉㑹流由嶅山河南入小汶
 路踏泉在縣東北/四十里魏家泉在縣東北/三十里高峪泉在縣北/三十里
 南師泉在縣東北/十五里名公泉在縣東/南三里嘯泉在縣南/三里張家
 溝泉在縣南/十里以上七泉㑹流由南師河南入小汶
 西周泉在縣西/北八里新西周泉在縣西北/十五里杏山泉 金溝
 泉並在縣西/北十里公家莊泉在縣西/南八里賈周泉在縣西/南十里以上
[032-61a]
 六泉㑹流由西周河南入小汶 劉都泉在縣西/二十里
 入小汶
 周家泉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崖頭泉在縣西北/三十里構溝泉在縣西/三十里
 以上三泉㑹流由崖頭河南入小汶 和莊泉在縣/西北
 五十/里由羊流東河南入小汶
 紅河泉在縣西南/五十里名灣泉在縣西南/四十里釣魚臺泉在縣/西南
 五十/里以上三泉㑹流由羊流河南入小汶
 大峪泉在縣東南/二十里栁溝泉在縣南/二十里孫村泉在縣西南/十五里
[032-61b]
 西都泉在縣南/二十里古河泉在縣西南/二十里北流泉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以上六泉各流北入小汶
 澇陂泉即里橋泉在縣/西南二十里萬歳泉即萬松泉在縣/西南三十里劉杜
 泉在縣西南/四十里以上三泉㑹流由廣明河北入小汶
 黃水灣泉在縣西南/四十里靈查泉在縣西南/七十里以上二泉俱
 各流北入小汶
 䝉隂縣西境一泉縣北三泉逕萊蕪縣境入牟/汶合計共四泉泉夫十六名
 官橋泉在縣西/七十里西流經新泰縣南師河入於小汶
[032-62a]
 萊蕪縣四十九泉泉夫九/十名
 李家灣泉在縣西北/五十八里凉坡泉 薛家莊泉並在縣北/六十里
 黑龍泉在縣西北/六十一里老龍泉在縣西北/六十二里魚池泉在縣西/北四十
 五/里星坡泉在縣西北/六十里大龍泉在縣西北五十里/ 八泉南流入汶北夾
 溝泉 水河泉並在縣北/三十三里沙灣泉在縣西北/三十四里助沙泉
  新興泉並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五泉北流入汶以上十三泉㑹水西
 南流為大汶
 海眼泉 連珠泉並在縣東/南六十里青泥溝泉在縣東/四十里
[032-62b]
 眼泉在縣東南/三十里蓮花泉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趙家莊泉 雙龍
 泉 斜里泉並在縣東/二十五里鵬山泉在縣東北二十一里/ 九泉南流入汶
 坡里泉在縣東南/五十里朱家灣泉在縣東南/二十七里張家灣泉在/縣
 東南二十六里/泉北流入汶 三/以上十二泉會水西流為牟汶
 濾馬河泉在縣東/三里小龍灣泉在縣東北/五十五里大龍灣泉在/縣
 東北四/十里垂楊泉在縣北二/十七里北海眼泉 烏江岸泉
 廣潤泉並在縣北/二十五里西碧泉 青橋泉並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里泉在縣西北/二十八里龍興泉在縣西北十五里/十一泉南流入汶坡草泉在/縣
[032-63a]
 西南/五里片錦泉 郭娘錦泉 靈泉 櫻桃園泉並在/縣南
 十四/里韓家港泉在縣西南十五里/ 六泉北流入汶以上十七泉㑹水
 西流為嬴汶合於牟汶
 王家溝泉在縣西二/十八里西夾溝泉在縣西/十四里三半壁店泉
 在縣西三十五里/ 三泉南流入汶盧家莊泉 牛王山泉並在縣西/南二十里
 青楊港泉在縣西南/三十里賀家灣泉在城西南四十里/ 四泉北流入汶
 上七泉㑹水西南流合牟嬴二汶
 䝉陰縣三泉泉夫十/六名
[032-63b]
 卞橋泉在縣北一/百五里海眼泉在縣北一百一十里/與萊蕪海眼泉同源葛溝
 泉在縣北一百/一十五里以上三泉各流西逕萊蕪縣東入牟
 汶
 泰安縣六十六泉泉夫一百/二十名
 板橋灣泉在縣東/六十里范家灣泉 鯉魚溝泉並在縣東/五十里
 大興橋泉在縣東/六十里雲潭泉在縣東/五十里皂泥溝泉在縣東/十五里
 鳳皇泉在縣東/四十里清泉 鐡佛堂泉並在縣東/三十里周家灣
 泉在縣東二/十五里風雨泉在縣東三十里/一泉南流入汶 十/坡里泉在/縣
[032-64a]
 東北六/十里北滚泉 順河泉 㑹泉一作/惠泉扳倒井泉並/在
 縣東六十里/泉北流入汶 五/以上十六泉㑹水西南流為塹汶
 合大汶牟汶嬴汶統謂之大汶
 馬兒溝泉在縣東南/三十里明堂泉在縣東北/十五里梁子溝泉在/縣
 南三/十里木頭溝泉在縣南/十二里金星泉在縣西南一里/由㴎河轉入泮廣生
 泉在縣西北二里由㴎河轉/入泮 六泉南流入泮龍灣泉在縣南二/十五里張家
 泉在縣南八里/泉北流入泮 二/以上八泉㑹水東南流為泮河
 轉入汶
[032-64b]
 梁家莊泉在縣南三十里/ 南流入汶呉山溝泉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滄浪
 溝泉在縣南/五十里白土崖泉在縣南七十里/三泉北流入汶以上四泉左
 右㑹注入汶
 斜溝泉在縣東南一/百二十二里力溝泉 羊舍泉並在縣東/南一百里
 泉在縣東南/八十里新興泉 皮狐泉並在縣東/南九十里良甫泉在/縣
 南八/十里香城泉 龍堂泉並在縣南七十里/九泉南流入小汶濁河泉
 眞溝泉 鬭泉並在縣東/南一百里 小栁泉 東栁泉 神
 泉 西流泉 黑虎泉 海旺泉 海潤泉 石縫
[032-65a]
 泉並在縣東/南一百里水坡泉一作水波泉在/縣東一百里韓家莊泉在縣/南一
 百里入十二泉/北流 小汶以上二十二泉左右㑹水入新泰縣
 之小汶河轉入大汶
 水磨泉在縣西南/六十里新查出泉 靈應泉 上泉 馬
 蹄泉 臭泉並在縣西/南五十里溯港溝泉在縣西南/五十五里狗跑泉
 報恩泉 陷灣泉並在縣西/南六十里胡家港泉在縣南/六十里以上
 十一泉俱南入濁河轉入汶
 馬黃溝泉 泰應泉並在縣西/南九十里以上二泉南流入汶
[032-65b]
 龍王泉 坤温泉 凉泉並在縣西/南一百里以上三泉俱東
 入沙河轉入汶
 肥城縣十二泉泉夫三/十五名
 清泉在縣東南/四十里南流入汶
 鹹河泉在縣西南/五十里董家泉 臧家泉 吳家泉 王
 家泉並在縣西/南六十里開河泉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拖車泉 馬房泉
 並在縣西/南五十里聖惠泉一作/聖會震澤泉 引兑泉並在縣西/南四十里
 以上十一泉㑹流為衡魚河經平陰境由東平州官
[032-66a]
 橋河西南入汶
 平隂縣一泉泉夫/十名
 栁溝泉在縣東南/三十五里由衡魚河西南轉入汶
 東平州三十五泉泉夫七/十八名
 吳家泉 孫泉 遊龍泉 神瀵泉 湧泉並在州/東五十
 五/里以上五泉左右入衡魚河西南達於汶
 小王泉 淨泉 郝家泉 源泉 杷頭泉 烈泉
 並在州東/四十里獨山泉 王老溝泉 大黃泉 二黃泉
[032-66b]
 蓆橋泉並在州東/五十里以上十一泉在蓆橋之右㑹流東
 南入蓆橋河上接衡/魚河轉入汶
 冷河泉一作冷和泉在/州東五十里西南入蓆橋河
 口頭泉 浮汶泉 大成泉 張貨郎泉 徐家泉
 並在州東/五十里三眼泉 勝水泉 卷耳泉 餴饎泉
 安宅泉 半畝泉 安圏泉並在州東/北五十里以上十二泉
 在蓆橋之左㑹流西南入蓆橋河轉入汶
 雙明泉 單眼泉 高家莊泉並在州東/五十里以上三泉
[032-67a]
 西流入蓆橋河分支東出口入汶
 鐵鉤嘴泉 坎河泉 高嘉泉並在州東/五十里以上三泉
 各流入蓆橋河分支西出口入汶
 寧陽縣北境四泉
 龍魚泉在縣東北/六十里龍港泉在縣東北/五十里以上二泉㑹流
 北入汶
 濼澢泉在縣西北/三十五里魯姑泉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以上二泉㑹流
 西至汶上縣㑹龍鬭泉北流入汶
[032-67b]
 汶上縣七泉泉夫四/十三名
 龍鬭泉 老源頭泉 薛家溝泉 雞爪泉 趙家
 橋泉旁有鈴鐺泉二並/在縣東北五十里濼澢泉在縣東北/五十五里以上六泉
 㑹寧陽二泉西流由魯溝至崔家橋入汶
 馬莊泉在縣東南/十八里西北流入蜀山湖濟運
 按河防志曰浚泉雖易治汶實難蓋河廣沙深屈曲
 之流不足以潤久渴之吻各泉雖源源而來至汶則
 一吸而盡猶無泉也必督令撈淺等夫擇其積沙淤
[032-68a]
  漫者濬為河泓俾深五尺闊一丈則水得所歸而趨
  壑亦易矣又按汶上草橋積沙易淤疏水至此多被
  滲涸宜先飭挖除庶下流無阻而上流得以迅注矣
  竝志之
  㑹通之源汶泗也汶泗之源泉也細流不擇巨川斯
  通而山下有泉疏之愈出若任其湮滯則日就消減
  矣東省有泉濟運者十七州縣謹按
 大清會典所載統計四百二十五泉分派析紀其有新
[032-68b]
  疏而得未入㑹典者則附載於小註以俟補載伏讀
聖祖仁皇帝諭曰朕於河務留心最切經歴最深往年屢
 次閲河時各處周覽凡水泉原委皆知之甚悉山東運
 河全賴衆泉蓄洩微山諸湖以濟漕運今山東多開稻
 田截湖水上流之泉以資灌溉上流既截湖水自然無
 所蓄瀦安能濟運水在地中如人身之有血氣血氣有
 餘方可用滲泄之藥若血氣不足正需滋養安可再加
 滲泄乎地方官未知水之源流一任民間放水灌田以
[032-69a]
 為愛惜百姓不知漕運實因此而悞也若不許民間偷
 截泉水則湖水易足湖水既足自能濟運矣
聖明洞鑒昭示至殷雍正四年増設管泉通判一員事有
  專司督疏匪懈連年運道不虞淺阻則
睿謨之所垂裕者遠矣
   蓄水濟運
  運道有源疏瀹是亟顧水之為物恒雨則溢恒暘則
  乾伏秋常有餘春夏常不足蓄盈濟絀此水櫃之所
[032-69b]
  由設也盜決有誅占種有禁非時之耗減有罰出納
  之謹蓋如筦庫然矣明尚書宋公既疏會通河乃以
  昭陽馬場南旺安山為四大水櫃自後河濟㫁流新
  泇載闢津移瀆改今昔較殊夫昭陽昔在運左則為
  櫃今在運右則為壑韓莊一脈僅涓流濗注耳馬場
  納汶易而納泗南旺瀦濟易而瀦汶安山一湖源竭
  土疏至不可櫃安得泥舊迹而求之哉獨山本非故
  櫃而泉流蓄聚足資灌輸所謂無櫃之名有櫃之實
[032-70a]
 也今備舉而列之曰昭陽曰獨山曰馬場曰南旺曰
 蜀山曰馬踏而安山之廢瀦謹附見於後而不敢彊
 名以櫃者志信也至於匯泉成流截流濟運閘壩之
 設各有所宜既已列之津程而仍舉最要者以申明
 之庶㡬節防之功與貯蓄同其慎重云
 昭陽湖一名刁陽湖即南濟之所匯也上承曹縣荷
 澤城武單縣定陶鉅野嘉祥濟寧金鄉等九州縣坡
 水及魚滕等縣泉水積為大瀦自北而南曰南陽曰
[032-70b]
 昭陽曰棗莊曰李家曰郗山曰微山曰吕孟曰張莊
 曰韓莊隨地異名而以昭陽為要領湖水一支西南
 出張谷山口逕荆山橋入邳濟運一支由湖口閘入
 泇濟運按昭陽湖為四大水櫃之一昔時運道在湖
 之西諸湖悉資濟運自新河既開運道東徙汶泗沂
 漷載之高地而行西岸諸湖止以減水而不以進水
 直至微山以南始分流入泇僅存一綫然衆水恃為
 尾閭要津資其喉吻蓋三洑三見之濟實溥美利而
[032-71a]
 不言其功也
 獨山湖即魚臺南陽湖之東北岸也上受鄒滕沙河
 及魚臺各泉水口十九處各築草壩每遇伏秋水大
 則開壩蓄水春夏水小則放水入漕按南陽之東有
 獨山山下有坡厥地卑衍舊為滕魚諸泉所匯歸於
 南陽湖自開鑿新河始蓄之為櫃積瀦不及昭陽什
 之二三而灌注過之則居上游之功矣
 馬場湖一名任湖泗水自金口壩分支入河河西北
[032-71b]
 㑹洸水由夏家橋入湖每年冬月挑河將魯橋泗水
 口内橫築土壩並金口壩嚴閉閘板遏泗水悉注黑
 風口入府河收蓄湖内春夏需用之時由安居十里
 舖兩斗門出水濟運按馬場湖本受汶河之水由蜀
 山湖東馮家壩滚入舊設三斗門放水入運五里營
 十里舖安居舖是也自泗水㑹洸入湖堵築馮家壩
 汶水不復滚入五里營閘已廢僅留十里安居兩斗
 門此湖在南運之上流蓄水在湖一勺俱爲有用非
[032-72a]
 甚旱澁兩閘不可輕開也
 南旺湖本鉅野澤北濟之所經也詳濟/水下明永樂中宋
 禮引汶絶濟區湖為三一南旺一蜀山一馬踏蜀山
 馬踏為東湖南旺為西湖漕河貫於南北汶水從東
 來注之東西湖各為長堤西岸設焦鸞等斗門入每
 遇汶河水盛斗門盡啟收水入湖水小則閉斗門將
 所蓄之水分濟南北二運南則由十字河閘放水入
 運北則由闗家大閘五里舖閘放水入運按南旺一
[032-72b]
 湖昔年運道由牛頭河行舟係蓄水之區後漕河改
 遷此湖漸廢至康熙二十三年總河靳輔仍修砌十
 字河斗門加築湖堤儲水以濟長溝濟寧以南運道
 可省分蜀山湖水一半雍正四年内閣學士何國宗
 勘議南旺湖地居水脊固可引以南流亦可導以北
 注南運湖泉資濟不至如北運之易於淺涸請將南
 旺湖堤加高培厚分水口之八斗門添設閘板夏秋
 汶水盛長盡啟八斗門減水入湖其分水口南之十
[032-73a]
 字河閘即行堵塞將分水口北之闗家壩五里舖壩
 改建石閘仍開通閘内支河使之暢流入漕專濟北
 運
 蜀山湖在汶水南岸上自永定永安永泰三閘收水
 入湖由金線利運二閘放水濟運
 馬踏湖在汶水北岸上自徐建口李家口二閘收水
 入湖由新河頭𢎞仁橋二閘放水濟運每年南旺挑/河在分水上
 源建築大壩將汶水收/蓄兩湖分濟南北二運按南旺分水用輪番法如粮
[032-73b]
 艘淺於南則閉南旺北閘令汶盡南流以注濟寧更
 發濱南湖水佐之如粮艘淺於北則閉南旺南閘令
 汶盡北流以注東昌更發濱北湖水佐之但北運自
 馬踏湖以北並無湖渠可以資運宜於蜀山湖之金
 線利運二閘堅閉導水由田家樓邢家林河口出分
 水口併水北注以裕其流此又當權其盈縮以施之
 也
 附安山湖明永樂間建四大水櫃此其一也嗣後修
[032-74a]
 廢不常正統三年知州傅霖置減水閘於河岸湖周
 圍六十八里規其中三十八里復修水櫃歳久滇淤
 萬厯十七年給事中常居敬復規以瀦水修築土堤
 四千三百餘丈又於湖之南北口各置一閘蓄水濟
 運旋亦淺涸至 國朝順治七年黃水漫湖淤為平
 陸雍正四年内閣學士何國宗勘議修復河之西岸
 建洩水閘一曰通湖閘建進水閘二曰安濟閘曰似
 蛇溝閘圏湖築堤堤南六口各建石閘并開栁長河
[032-74b]
 引魚營積水入湖伏秋水大則由通湖閘及六口納
 水入湖春夏水小則由安濟似蛇溝二閘放水入運
 規制甚詳但此湖在黃陵岡未塞以前原為濟水故
 瀆水來有源可資為櫃自築斷黃陵岡濟水不至祗
 藉堤南坡水并運河餘漲此外無源而地在安民山
 前對岸即亭子泊為濟水入大清河舊道底土疏漏
 洑流潛行伏秋則積潦漲盈春夏則徹底乾涸雖經
 修復仍於濟運無益止可留為運河洩漲之區明總
[032-75a]
 河萬㳟著治水筌蹄有曰安山湖不可櫃誠有見於
 此也雍正六年圏堤復圯巡撫岳濬㑹同總河朱藻
 勘視 題准停止再築
  附閘壩
 六里石閘按泇河之德勝張莊二閘相去十二里地
 峻水駛易致淺阻雍正二年
詔於兩閘之中増建一閘以節其流名六里石閘仍恐
 三閘相近水漲難支較上下閘頂低六尺水小則收
[032-75b]
 蓄濟運水大則漫壩通流誠斟酌盡善之制也
 南旺上閘即栁林閘此為分水口南流第一閘漕船
 南自臺莊入閘河至此四百二十里共歴二十七閘
 皆逆流而北每上一閘先閉下閘以積水候滿方進
 過此便上水脊踰分水口順流北行出南旺下閘至
 臨清約四百里歴二十一閘始出閘河入於衞河其
 南旺下閘在分水口之北一召十里閘乃分水口北
 流第一閘漕舡囘空逆泝至此踰分水口則逢順流
[032-76a]
  矣兩閘對峙實南北全河之樞軸也閘下並有月河/各長二十里舊
  設斗門南曰石口北曰界首定例每年一小挑三年/一大挑凡遇大挑汶河及上下二閘各築上壩往來
  舟楫皆/由月河
  分水口按泰山之脈自東北而西南南旺分水口又
  泰山分支之所經也得其脊而注之決諸南則南流
  決諸北則北流當糧運盛行之時正汶水微弱之際
  分流則不足合流則有餘南北兩渠輪番併灌以智
  役水力不勞而功倍矣我
[032-76b]
聖祖仁皇帝嘗曰朕屢次南巡經過汶上縣分水口觀遏
 汶分流處深服白英相度開濬之妙考河渠通漕諸書
 初元人遏汶水北出陽穀以通衞水南出濟寧以通泗
 水其分水之處為㑹源牐即今濟寧之天井牐也然按
 其地勢南自沽頭以達河淮洵為便利而北由安居至
 南旺南旺地高於天井安能激水逆流而使之分乎故
 當時雖多設牐壩而嘗患漏竭即水盈滿亦僅可勝小
 舟而已至明永樂時總督河道宋禮用老人白英之策
[032-77a]
築戴村壩以遏汶導之出鵝河口入南旺湖然後分流
南北以分水口為水脊因勢均導南得四分北得四分
増修水牐以時啟閉漕運遂通今南北流惟吾所用如
淺於南則閉南旺北牐淺於北則閉南旺南牐湖泉並
注南北合流雖有旱暵靡不克濟每嵗東南漕艘無或
滯留此皆白英遏汶分水之功也相傳英當日每徘徊
汶濟之間積數十年精思一旦確有所見決為此議三
百餘年行之無弊所謂因地之宜順水之性也
[032-77b]
 梁鄉閘至土橋閘長十二里土橋閘至戴家灣閘長
 三十五里每遇汶水微弱用十二里之水灌三十五
 里之長塘水勢散漫減去什之六七難免淺阻宜於
 土橋以北戴壩以南建築草壩一道設立排椿似活
 閘之式蓄束水勢接濟啟閉甚為有益或議於土橋
 戴壩二閘之中添置一閘則又不可蓋汶水入衞高
 下相懸若此地閘𦂳則水勢倍増陡急糧艘更難於
 上下矣伏讀
[032-78a]
聖祖仁皇帝諭曰古人置閘其逺近疎密皆因地勢高下
 水勢緩急以為蓄洩或一地二閘或一二十里一閘確
 有一定丈尺不可更易
聖謨直指誠百世之標準也
  臨清南板閘按汶水地亢衞水地窪臨清板閘口正
  汶衞兩水交㑹之處每嵗三四月間雨少泉澁汶水
  既淺衞水又消高下陡峻勢若建瓴每一啟板放舡
  無㡬水即盡耗漕舟多阻宜於閘口百丈之外用椿
[032-78b]
  草設築土壩一座中留金門安置活板如閘制然將
  啟板閘先閉活板則外有所障水勢稍緩而於運艘
  出口易於打放衞水大發即從拆卸亦權宜之要術
  也
  張谷山草壩按微山湖上承昭陽諸湖之水由張谷
  山出荆山口而南其經流也分支出湖口閘濟運彊
  之就高則必湖水盈滿方得暢注雍正二年
 詔於張谷山前築草壩一道節蓄諸湖以裕濟泇之脈
[032-79a]
 若遇湖水漲盛仍開壩放水以保運道責在河官之
 時其啟閉云
 金口壩按隋文帝時沂泗同流汎濫大野兗州刺史
 薛胄於二水之交積石為堰決令西注陂澤以溉良
 田號曰薛公豐兗渠唐李白詩中所謂魯東門石堤
 是也元人開㑹通河訪其遺制修為滚水石壩壩之
 西偏有閘世謂之黑風口引泗入天井閘濟運延祐
 中都水太監闊闊仍於石壩疏為三洞以洩水勢明
[032-79b]
 初堰壩以土成化間改築石堰東西長五十丈下闊
 三丈六尺上闊二丈八尺高七尺湫口三處橫石為
 梁堰北復作分水二雁翅以殺水勢後歳久堰低泗
 不入洸每春築土壩於堰上高一尺七寸以障之嘉
 靖三十七年主事陳南金易以石高亦如之仍為金
 口三置板啟閉功同於閘亦謂之金口閘云沂水自
 東來㑹泗於金口閘南仍於上流作支河洩之閘北
 如遇乾旱則併沂入泗以益其流故各志亦謂沂水
[032-80a]
 㑹泗於閘北也泗水分資兩派實以此為樞鑰云
 濟寧楊家壩按泗水分支入府河西流合洸同經此
 口南入運河明正德間因防冦始築壩引水繞城為
 外䕶事平即開明季復築嗣因遏泗㑹洸轉由夏家
 橋入馬場湖蓄水濟運節宣甚便
國朝順治中總河楊方興題准堵不復再撤至康熙三十
 四年因水患開通楊家壩洩水入天井閘尋復塞之河
 道張伯行曰楊家壩一開則西湖之水立涸矣此必不
[032-80b]
 可開者也薈蕞云壩則民田受害不壩則馬場立/涸惟有改壩為閘相機啟閉之法得矣
 堽城壩按水經汶水南過岡縣北酈註洸水出焉岡
 故闡也爾雅釋汶出為闡則洸即闡之别名矣洸由
 汶出南㑹於泗其口在堽城石瀨之上元人置閘於
 此仍於閘左作土壩以遏汶水使入洸㑹泗出㑹源
 閘以濟運都水少監馬之貞刻石垂戒曰後人毋興
 石堰壅遏漲水大為民害延祜中改作石堰屢壞屢
 修明永樂中尚書宋禮導汶出南旺分水遂廢元人
[032-81a]
 舊閘築壩以阻汶水之入洸者曰堽城壩自是汶水
 不復通洸矣汶水趨南漸囓壩根雍正七年
詔於壩下築土堤一道䕶之堤長二百/九十丈明時故閘既塞
 石堰尙存𢎞治中巡撫徐源請拆毁石堰仍作土堰
 以復舊規遣工部侍郎李鐩㑹勘議云堽城石壩湫
 口七處水小則從各口順流水大則從壩上漫出一
 可以阻隔淤沙不為南旺之害一可以減殺水勢不
 慮戴村壩之衝難以拆毁仍宜加葺從之至今謂之
[032-81b]
 石梁口然寧陽卒有水患桑家諸口岸薄易決一潰
 則全汶側注渰沒田廬而南旺亦有就涸之慮汶南
 諸堨誠防之不可不謹也
 戴村壩坎河口按汶水自堽城而西至東平州之戴
 村坎河口西北㑹濟由大清河入海明尚書宋禮分
 水南旺先於堽城築壩阻汶入洸又於戴村築壩阻
 汶㑹濟戴村之壩長五里一十三步仍留坎河口不
 壩以備分洩每重運過時用刮沙板作一沙壩於坎
[032-82a]
 河口涓滴盡歸南旺若水漲則連沙冲出坎河後河
 身漸移近坎河口汶水直灌壩不能支且全流散衍
 而入大清河南旺每至膠舟萬厯初侍郎萬恭疊石
 為灘以防其溢然汶水每高於灘十七年總河潘季
 馴築玲瓏石壩五十五丈五尺高三尺厚一丈兩翼
 翼長視壩減五之二其高倍之左右為土堤各二百
 三十丈石壩之法用丈許大石夾砌如墉實細石其
 中水高於壩則溢而入海至二十一年汶大溢尚書
[032-82b]
 舒應龍又於河口之下開渠洩水因於兩旁建石褁
 頭各長十丈高一丈二尺中間用滚水壩二十二丈
 二尺仍留石灘四十九丈一尺名亂石壩
國朝雍正四年内閣學士何國宗勘河恐戴村坎河壩日
 久坍塌 題明將三壩増修統建滚水石壩一道延
 袤一百二十六丈八尺視舊壩加高二尺雍正八年
 汶水驟漲為石堰所阻不能滚洩既南汎汶上縣復
 北潰於白英嗣後力塞乃安九年署總河田文鏡奏
[032-83a]
 請拆堰修堤仍復舊制
詔從之舊志云坎河一口始於宋公之不壩繼而石灘/繼而石堤復繼而開渠築堰然宋公之不壩恐
 汶水漲溢汶邑民田多罹淹没阻以石灘不能大洩/勢必潰裂且灘能走水不能走沙淤沙日積更加障
 阻滚水之壩能減水而不能沖沙弊與石灘等宜仍/歳築土壩漲時決去庶汶邑王堂諸口不致橫決被
 渰觀今者石堰增修即/致貽則此論為有徴矣
 何家口壩按汶河自草橋以南西岸有何家口壩滚
 水入魚營陂至袁家閘入運有出水二口一曰劉老
 口在閘以南一曰石頭口在閘以北此汶水上流北
[032-83b]
 出之一支也議者謂汶河西注分水口水帶沙行特
 開常鳴等八斗門掣沙入南旺湖俾入運之清水南
 北分流今劉老口石頭口從上流分注入運遂與北
 流之水兩相抵聚河身易於淤澱併令汶河正流勢
 緩不能挾沙逺行且汶河中飽更不掣沙入湖分水
 口亦虞壅塞雍正十二年總河朱藻 題准堵塞劉
 老等二口并高築堤壩以杜旁洩
 沙河大壩明之廣濟渠口也景㤗中徐有貞治沙灣
[032-84a]
 決口先為疏水之渠起張秋金堤通壽張之沙河西
 南至於竹口又西南至大瀦潭踰范暨濮上接河沁
 之水出通源閘濟運蓋導上流有源之水以瀦之為
 渠也自築黄陵岡塞斷河流祇藉各坡水匯注運長
 則長運消則消水所經由類皆沙石俱下無滋灌之
 益而有淤澱之虞成化中於沙河口建築土壩引入
 支河由道人橋入運今循厥舊制修築勿墜避其沙
 而防其決保運者固以逺害為先也
[032-84b]
 潘季馴曰汶泗涓流其患在涸湖以蓄之使其不匱
 閘以節之使其可續此治涸之法也五湖堤界既明
 則汶泗停涵而不時之需可待斗門閘壩既設則蓄
 泄有所而湖河之利相須汶水南趨而泉河易竭故
 坎河大壩之闗係匪輕汶水北注而南旺之東流必
 少故何家一壩之利賴不小至如捲築楗埽加幫卑
 薄雖非一勞永逸之計然亦每嵗修防之必不可已
 者也
[032-85a]
  防河保運
 尚書之序貢道也曰兗浮濟漯青浮汶徐浮淮泗皆
 達于河則山東之國固循河以通運者也蓋冀州之
 域控河上游逆泝而行罔非利涉今則大河屢徙合
 於汴淮
國家設都燕京在渤海碣石之右運道自南而北河流
 自西而東一從一橫脈非同貫論者謂漕渠水澁宜
 分河之支流以助灌輸然而河處高原經疏壤性悍
[032-85b]
 易決質濁易淤分引微涓頗資其利而節宣稍失則
 全河奔注運不能容勢必衝潰東堤挾衆流以趨海
 即使旋加塞治而沙停土壅故道悉湮是獲利無㡬
 而滋害實多也即如衞河本屯氏故道而泉流匯注
 别為一渠宋慶厯中河決商胡北流與御河為一及
 分二股河東流而御河淤澱運路艱阻程昉為河北
 都監力浚治之此河之有害於衞可徴矣㑹通河雖
 以汶水為源而明永樂中金純分導河流與㑹通河
[032-86a]
 合景泰中徐有貞開廣濟渠上泝澶淵以接河沁之
 水則猶借力於河耳乃一決再決貽患不休至𢎞治
 間劉大夏始築黃陵岡以斷其流而張秋獲寧則河
 之有害於㑹通河可徴矣濟寧以南菏泗所㑹明初
 運道在昭陽湖以西因地與黃逼引流入運所在有
 之自鄆城入者由牛頭河至魚臺之塌場口自曹州
 入者由雙河口至沛縣之飛雲橋然而遷徙不常隨
 處淤澱甚至魚沛淪為澤國無復漕渠之迹朱衡之
[032-86b]
 開新河李化龍之開泇河引避濁流惟恐不逺則河
 之有害於新泇二河亦可徴矣方今河不侵漕往來
 甚易似乎無煩顧慮第河自武陟以下地勢傾于東
 北汲胙滑澶之間皆故瀆之所經也鼓浪吹濤駸駸
 欲赴所賴以障遏之者止此一綫之長堤耳蟻孔偶
 漏決溢隨之左右奔趨悉為漕梗夫曹單二堤猶在
 邦域之中也河南之武陟滎澤原武陽武封邱祥符
 陳留蘭陽儀封直隸之長垣東明工多險要地屬殊
[032-87a]
 疆我之畏津藉彼捍禦而曰恃以無恐不亦難乎稍
 有弗虞方以我二東為壑也雍正七年
詔設河東河道總督兼綜兗豫專事修防
睿智如神經營備至庶㡬共慶安瀾焉然而未雨綢繆
 不敢不凛謹博稽往迹備述如左俾溯流者有所考
 鏡則亦保運之一助也
  黄河入衞河故道
 宋大中祥符四年河決通利軍合御河
[032-87b]
 淳化四年河決澶州東北流入御河
 慶厯八年河決澶州商胡埽在開州東/北三十里東北流與御
 河為一
 熙寧四年八月河溢澶州曹村又於新堤決口下屬
 恩冀灌御河
 元豐四年河決小吳埽自澶州徐曲口注於御河
 按黃河禹迹在今陽武北新鄉西南又東北徑延津
 汲縣胙城至大名府濬縣徑大伾山而北自周定王
[032-88a]
 時河徙宿胥口由元城冠縣館陶東北合於漳水今
 館陶縣西南六十里遷堤村南有大河故瀆自元城
 縣黃金堤包兒頭迤邐北至盤堤又至孫店及爐里
 又至徐家莊入於衞河 直隸開州北永固舖有舊
 河一道北達於衞 河南武陟縣東北有蓮花池在
 沁河東岸名木欒店去衞河百里明萬厯中沁河從
 此決口經□城汲縣入于衞
  黃河入㑹通河故道
[032-88b]
 漢文帝十二年河決酸棗東潰金堤
 五代晉開運元年河決滑州浸注曹單濮鄆諸州之
 境
 宋開寶四年河決澶州東匯於濮鄆
 景德元年河決澶州橫隴埽東北流經濮鄆合北清
 河入海
 熙寧十年河決澶州曹州北流斷絶河道南徙東匯
 於梁山張澤濼分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於淮合於/泗水
[032-89a]
 一合北清河入於海合於/濟水灌郡縣四十五而濮濟鄆
 徐尤甚
 元豐五年河決原武埽溢入陽武溝刁馬河歸於梁
 山濼
 宣和元年五月大雨水汴渠將溢募人決下流由都
 城北入五丈河下通梁山濼乃平
 金明昌五年河徙自陽武而東歴延津封丘蘭陽長
 垣東明曹州濮州鄆城范縣至壽張注梁山濼分流
[032-89b]
 南北清河
 明洪武二十四年河決原武黑羊山由舊曹州鄆城
 兩河口漫入安山湖㑹通河淤
 正統十三年河決滎陽自開封經曹濮直衝張秋潰
 沙灣東堤以達於海
 𢎞治二年河徙汴城東北過沁水溢流為二一經蘭
 陽歸德至徐邳入淮一自金龍口黃陵岡東經曹濮
 入張秋運河
[032-90a]
 五年河決金龍口由黄陵岡北趨張秋絶運河而東
 挾汶水入海
 崇禎四年河決金龍口趨張秋
皇清順治九年河決封邱大王廟水從長垣趨東昌壊
 安平堤東北入海為漕渠梗
 康熙六十年武陟黃沁河決由開州入濮范趨張秋
 潰東堤注大清河入海
 按濟水自乘氏今曹/州分而為二其一為濟瀆入於鉅
[032-90b]
 野濮水出酸棗縣首受河經濮陽與濟水㑹入於鉅
 野同注大清河歸海則自曹濮以至壽張東阿正濟
 濮之所經而河流之所貫也今故瀆雖湮而支渠互
 見自曹縣入者則為賈魯河為濟河為灉河為瓠子
 河自濮州入者則為小流河洪河魏河悉屬黃河決
 口故道况濟多洑流濮亦時有隠見微涓隠溜皆足
 以牽大河之脈而使之東注也至於開州東北歴觀
 莘以至聊城者又有古漯河並唐馬頰河本與博平
[032-91a]
 高唐相通而截於運道考其遺跡皆有受河之上源
 雖障以古堤而類多殘缺倘決河分派歴濮范而注
 莘陽勢亦甚易灌入運道即不能無潰決東岸之虞
 此亦要害所闗不可慢視者也
  黃河入南運故道
 漢元光三年河決瓠子東南注鉅野通於淮泗
 宋太平興國八年河決滑州之韓村汎澶濮曹濟諸
 州東南流至彭城入於淮
[032-91b]
 咸平三年河決鄆州浮鉅野入淮泗
 天禧三年河決滑州泛澶濮曹鄆注梁山濼合清水
 汴渠南入於淮
 金明昌五年河徙自陽武而東經曹濮至梁山濼分
 為二派南派由南清河合泗入淮
 元至正四年五月河決曹縣白茅堤六月又決金堤
 自定陶至魚沛汎州邑十八
 明洪武元年河決曹州雙河口流入魚臺
[032-92a]
 正德四年河決曹縣楊家口奔流曹單直扺豐沛
 嘉靖六年河決徐州及曹單城武等縣楊家口梁靖
 口等處衝入雞鳴臺沛北皆為巨浸東溢踰漕入昭
 陽湖運道大阻 八年河決沛縣飛雲橋北徙魚臺
 穀亭舟行閘面 九年河由單縣侯家林決入塌場
 口衝穀亭歴三年水不下洩 二十六年河決曹縣
 東衝穀亭運道復淤 二十七年河決段家口分為
 六支俱入運河至徐州入洪 三十六年河決原武
[032-92b]
 東流湮曹縣決北大堤由城武金鄉入運 四十四
 年河決曹縣自棠林集以下分為二支南支遶沛縣
 戚山流入秦溝北支遶豐縣華山出飛雲橋至湖陵
 城口漫入昭陽湖沽頭留城一帶運河湮塞乃興新/河之役
 萬厯四年河決魯家口曹單金魚被淹 三十一年
 河決單縣蘇家莊衝入沛縣太行堤灌昭陽湖入夏
 鎮橫衝運道乃興泇/河之役四十四年河決狼矢溝水由蛤
 蟃周栁等湖入泇河出直口復與黃㑹運船入口迎
[032-93a]
 溜稱艱
 按水經濟水自乘氏分而為二其一為荷水即南濟
 也東過昌邑金鄉東緡至方與縣北湖陵縣南入於
 泗水宋乾德中東疏荷水轉漕兵餉於定陶故地置
 發運務明洪武初河決曹州雙河口流入魚臺命大
 將軍徐達開塌場口引水由牛頭河至塌場口出穀
 亭以通漕運永樂中遣侍郎金純從汴城金龍口下
 達塌場口築堤導河南入淮漕以接運道後河經屢
[032-93b]
 決遷變靡常各志所載故道自曹郡雙河口分水東
 南流由鉅野嘉祥二縣入濟寧境者曰牛頭河由定
 陶城武單縣入金鄉境者曰淶河曰三家灣河㑹入
 魚臺之塌場口入於舊運自新河泇河次第開鑿運
 道左避不假分流於黃千里長堤足以力制湍悍然
 而原武以下曹單以上書決書溢者不一而足脱塞
 治稍後彌漫無涯雖委之以昭陽湖未必不汎堤而
 東也修防孔固永永無虞職水之君子念之哉
[032-94a]
  張秋治河紀事
 漢文帝十二年河決酸棗東潰金堤興卒塞之金堤/今在
 濮州南迤東/北抵張秋鎮
 建始四年河決潰金堤凡灌四郡杜欽薦王延世為
 河堤使者延世以竹絡長四丈大九圍盛以小石兩
 船夾載而下之三十六日堤成改元河平堤在今張/秋鎮之南
 延亘/鄆濮
 明宣德五年平江伯陳瑄言自臨清至安山漕河夏
[032-94b]
 月水淺舟澁張秋西南舊有汊河通汴嘗遣官修治
 於荆隆口即金/龍口堰水入河下注臨清以便漕運比年
 缺官遂失水次漕運實難乞仍其舊從之十年廷臣
 㑹議漕運事宜言沙灣張秋運道舊引黃河支流今
 歳久沙聚河水壅塞而運河㡬絶宜加疏鑿從之
 正統元年漕臣㑹議復言金龍口水決張秋是引水
 通運之處宜令工部委官一員巡視提督遇有淤塞
 㑹同河南三司鳩工疏濬之上命允行十三年七月
[032-95a]
 河決八栁樹口漫流曹濮衝張秋潰沙灣之東堤決
 大洪口諸水從之以達於海事聞上命工部右侍郎
 王永和往理其事十二月永和修沙灣等堤未成以
 冬寒停工且奏河決自衞輝八栁樹口宜勅河南巡
 河及三司官修塞上勅責之曰八栁樹河決不由金
 龍口故道東流徐州呂梁以溢運河致妨漕運患及
 山東特簡命爾往董其事冀在急恤其患預定其謀
 躬詢其源以副朕意乃輒以天寒罷工且以築塞之
[032-95b]
 工諉之他人不知朝廷所以委任爾之所以盡職何
 在且治水有術當先其源先治八栁樹口然後及沙
 灣則易成功茍治其末不事其源朕知春冬水小暫
 能閉塞夏秋水漲必仍決溢今正用工之時其令山
 東三司築沙灣爾即往河南督同三司等官措置八
 栁樹上流如何修塞金龍口等處如何疏通務在河
 由故道不為民害仍先以爾等經畫方畧及合用軍
 夫物料之數以聞十四年三月永和奏黑羊山西灣
[032-96a]
 已通其水由泰黃寺資運河東昌之水復置分水閘
 設三空放水自大清河入海其八栁樹未宜用工沙
 灣堤宜常啟分水閘二空以泄上流之水則不為後
 患上從之
 景泰二年二月勅山東左參政王驄按察司僉事王
 琬督工濬沙灣運河以河決水淺故也三年正月山
 東參議劉整僉事王琬塞沙灣決河乆績弗成為都
 御史王竑所劾詔宥其罪立功自効自河決沙灣水
[032-96b]
 徑趨海運河膠淺或言沙灣以南地高水不得南入
 運河或言引耐牢坡水可灌運河但不免復徑沙灣
 宜别開河以避其衝決之勢或言引耐牢坡水南去
 則自此以北枯澁矣命工部尚書石璞治之璞至以
 決口未易築濬水自黑羊山至徐州以通漕舟而沙
 灣之決如故乃遣内官黎賢阮落御史彭誼往協璞
 等於沙灣築石堤以禦決河開月河二引水以益運
 河且殺其勢至是水流漸細始克築塞之五月堤成
[032-97a]
 六月大雨浹旬河復決沙灣北馬頭七十餘丈掣運
 河之水以東旁近田地悉皆渰沒十二月以沙灣河
 決久未成功而閘河膠淺有阻漕運復勅内官武艮
 工部侍郎趙榮往理之四年正月河復決沙灣新塞
 口之南二月趙榮言黃河之趨運河勢甚峻急而沙
 灣之抵張秋舊岸低薄故此方築完彼復決溢不為
 長計恐其患終不息也臣等議請於新築之處用石
 置減水壩以殺其勢使東入鹽河則運河之水可蓄
[032-97b]
 然後高厚其堤岸填實其缺口庶無後患從之五月
 沙灣大雷雨復決北馬頭河岸四十餘丈運河水掣
 入鹽河漕運之舟悉阻七月漕運總兵官徐恭奏沙
 灣河決水皆東注以致運河無水舟不得進者過半
 雖設法令漕運軍民挑濬月河築壩遏水北流然北
 高東下時遇東南風則水暫北上舟可通行設遇西
 北風則水仍東注舟不得動况秋氣已深西北風日
 競行舟更難誠恐天寒水凍不敢必其得達京師乞
[032-98a]
 早為定計事下戸部議宜勅恭與石璞王竑計議如
 舟可前進則令運赴通州上納如不得進則令沙灣
 以北者於臨清上納以南者於東昌及濟寧上納漕
 輓軍民令囘本處運次年糧儲從之九月沙灣復決
 尚書石璞等鑿一新河長三里以避決口上下與運
 河通其決口亦築截令新河運河俱可行船至是工
 畢工部欲取璞囘上恐不能經久令璞且留處置十
 月命都御史徐有貞往治沙灣五年十一月有貞言
[032-98b]
 沙灣治河三策一置造水門臣聞水之性可使之通
 流不可使湮塞者禹鑿龍門闢伊闕無非為疏導計
 故漢武之堙瓠子終勿成功漢明之疏汴渠逾年著
 績此其明驗也世之言治水者雖多然用之沙灣獨
 樂浪王景所述制水門之法可取蓋沙灣地土皆沙
 易於塌決故作壩作閘皆非善計臣請依景法為之
 而加損益於其間置門於水而實其底令水常五尺
 為準水小則可拘之以濟運水大則疏之使趨於海
[032-99a]
 如是則有流通之利無堙塞之患矣一開分水河凡
 水勢大者宜分小者宜合分以去其害合以取其利
 今黃河之勢大故恒衝決運河之勢小故恒乾淺必
 分黃河合運河則可去其害而取其利請相黃河地
 形水勢於可分之處開成廣濟河一道下穿濮陽博
 陵二泊及舊沙河二十餘里上連東西影塘及白嶺
 等地又數十餘里其内則有古大金堤可倚以為固
 其外則有八百里梁山泊可恃以為泄至於新置二
[032-99b]
 閘亦堅牢可以宣節之使黃河水大不至泛濫為害
 小亦不至乾淺以阻漕運一挑深運河臣惟水行地
 中避高趨卑勢不能遏故河道深則能蓄水淺則勿
 能今運河自永樂間尚書宋禮即㑹通河浚之其深
 三丈但以流沙恒多淤塞後平江伯陳瑄為設淺舖
 又督軍丁兼挑故常疏通久乃廢弛而河沙益淤不
 已漸至淺狹今之河底乃與昔之岸平其視鹽河上
 下固相懸絶上比黃河來處亦差丈餘下比衞河接
[032-100a]
 處亦差數丈所以取水則難走水則易宜浚之如舊
 疏上詔從之有貞於是度地行水浚渠建閘渠起張
 秋金堤之首西南行九里而至濮陽濼又九里而至
 博陵陂又六里而至壽張之沙河又八里而至東西
 影塘又十有五里而至白嶺灣又三里而至李&KR1374
 又二十里而至竹口蓮花池又三十里而至大瀦灣
 乃踰范暨濮又上而西北數百里經澶淵以接河沁
 之水過則害微則利故遏其過而導其微用平水勢
[032-100b]
 既成名其渠曰廣濟閘曰通源渠有分合而閘有上
 下凡河流之旁出而不順者則堰之堰有九長袤皆
 至萬丈九堰既設其水遂不東衝沙灣乃更北出通
 源閘以濟漕渠之涸又作大堰即戴家廟三空/橋又名金線閘殺以
 水門泄其溢入大清河又浚漕河四百餘里作減水
 閘於東昌之龍灣魏灣洩之古河以入海今之徒駭/馬頰二河
 有貞先後臨治凡四載工始成
 𢎞治二年秋河決荆隆口橫流於封丘之于家集決
[032-101a]
 孫家口漫長垣曹濮鄆城陽穀壽張歴臨清以北延
 患於德州滄州至天津始入於海遣都御史白昻治
 之次年春甫舉其役而河倐北徙去汴城者三十里
 荆隆決口日自淤塞人力可施乃修築北堤自陽武
 封丘祥符蘭陽至儀封亘三百餘里以防張秋之冲
 激衞諸郡之泛溢導河自原武中牟以南一由南頓
 潁州入淮一由睢寧宿遷入運復浚東平張秋之裏
 河入大清河浚東昌博平之裏河入古河故瀆又於
[032-101b]
 德州之南四女樹鑿裏河至九龍口入古黃河分流
 達於海張秋獲寧𢎞治五年七月河復決金龍口潰
 黃陵岡東北入漕河遣工部侍郎陳政治之政行視
 水勢奏言河入淮故道淤塞因致上流沖激勢盡北
 趨自孫家口楊家口車船口銅瓦箱決為數道俱入
 運河以致張秋一帶勢甚危急自堂邑至濟寧堤岸
 多崩圯而戴家廟減水閘即三/空橋淺隘不能泄水亦有
 沖決今欲浚舊河以殺上流之勢洩決口以防下流
[032-102a]
 之患修築堤岸増廣閘座集夫興工分官督役未㡬
 政卒
 六年二月陞浙江布政使劉大夏為右副都御史往
 治決河時大夏議築黃陵岡及設減水石壩疏曰臣
 等議得河南山東兩直隸地方西南高阜東北低下
 黃河大勢日漸東注究其下流俱妨運道雖該上源
 分殺終是勢力浩大較之漕渠數十餘倍總有堤防
 豈能容受若不早圖恐難善後其河南所決孫家口
[032-102b]
 楊家口等處勢若建瓴皆無築塞之理欲於下流修
 治緣水勢已迫尤難為力惟看得山東河南與直隸
 大名府交界地方黃陵岡南北古堤十存七八賈魯
 舊河尚可泄水必須修整前項堤防築塞東注河口
 盡將河流疏導南去使下徐沛由淮入海所經州縣
 禦捍隄防俱令隨處整理庶㡬漕河可保無虞民患
 亦皆有備仍於張秋鎭南北各造滚水石壩一俱長
 三四十丈砌石隄一擬長四五十里雖有小費可圖
[032-103a]
 經久若黃陵岡等處隄防委任得人可以長逺仍照
 舊疏導汶水接濟運河萬一河流東決壩可以泄河
 流之漲隄可以禦河流之衝倘或夏秋水漲之時南
 邊石壩逼近上流河口船隻不便往來則於賈魯河
 或雙河口徑達張秋北上以免濟寧一帶閘河尤為
 便利疏上報可七年二月工方興河復決張秋從沙
 灣之下十里潰東隄入海運河水涸盡入決口漕舟
 不通四月復遣内官李興平江伯陳鋭協同大夏督
[032-103b]
 治河南巡撫徐恪言黃河舊在汴城北四十里東經
 虞城下達濟寧洪武二十四年決原武縣黑羊山東
 經汴城北五里又南至項城入淮而故道遂淤正統
 十三年決於張秋之沙灣東流入海又決滎澤縣東
 經汴城歴睢陽自亳入淮景泰七年始塞沙灣之決
 而張秋運道復完以後河勢南趨而汴城之新河又
 淤𢎞治二年以來漸徙而北又決金龍口諸處直趨
 張秋橫衝㑹通河長奔入海而汴南之新河又淤百
[032-104a]
 餘年間遷徙數四千里之内散逸瀰漫特命都御史
 劉大夏經理而伏秋橫溢工力未竟議者以黃陵岡
 之塞口不合張秋之䕶堤復壞遂謂河不可治非也
 顧以修築隄防之工多疏浚分殺之工少故湍悍之
 勢不可遽囘今自滎澤縣孫家渡口舊河東經朱仙
 鎮下至項城縣南頓猶有涓涓之流計其淺淤僅有
 二百餘年若疏而濬之使之由泗入淮以殺上流之
 勢又黄陵岡賈魯舊河南經曹縣梁靖口下通歸德
[032-104b]
 丁家道口亦可以分水勢今梁靖口以南則滔滔無
 阻以北則淤塞將平計其功力之施僅八十餘里若
 疏而濬之使之由徐入淮以殺下流之勢水勢既殺
 則決口可塞運道可完萬世之利也命下部議行之
 大夏發夫數萬於缺口上游西岸鑿月河三里許屬
 之舊運河以通漕舟不與河争道乃治河上游導之
 南行一浚孫家渡口别開新河一道由中牟至穎州
 東入於淮一浚祥符四府營淤河由陳留至歸德分
[032-105a]
 為二道一由宿遷小河口一由亳州渦河㑹於淮又
 於黃陵岡南浚賈魯舊河四十里至曹縣出徐州支
 流既分水勢漸殺於是沿張秋兩崖東西築臺立表
 聯巨艦實以土石穴而沈之壓以大埽復於決口迤
 南建減水石壩以備宣洩仍築黃陵岡新堤起自河
 南胙城經滑縣長垣東明曹單盡徐州長三百六十
 里又築荆隆口等處新隄起于家店及銅瓦廂陳橋
 抵小宋集凡一百六十里於是上流河勢復歸蘭陽
[032-105b]
 考城分流逕歸德徐州宿遷南入運河㑹淮入海不
 復達於㑹通張秋河患以息八年二月工成賜鎭名
 曰安平
皇清順治九年河決封邱金龍口衝毁封邱縣城水從
 長垣趨張秋壞安平隄北入海大為漕渠梗總河楊
 方興豫撫亢得時親駐決口役丁夫數萬治之旋築
 旋決乃于丁家寨鑿渠引河殺其勢於祥符縣時和
 驛築隄又築常家寨隄商邱王家壩隄考城王家道
[032-106a]
 口隄至順治十二年決口始塞河之趨張秋也一時
 汎決南則城闉之馬星海又東岸之田𤓰口西岸之
 解家莊道人橋又南十里至沙灣又三十里至戴家
 廟閘湖河相連隄岸湮没北則浸及東昌郡城漫堂
 邑博平臨清各隄閘時上流方悍猝難堵塞惟於入
 海故道宣泄之十年十一年河再決至十二年金龍
 決口塞成乃於張秋各決口次第修治皆楊方興董
 其役
[032-106b]
 康熙六十年七月河決釘船幫口直趨張秋潰東岸
 之曹家單薄下大清河入海釘船幫隄在河南武陟
 縣時則黃沁交漲漫溢二十五里由魏家莊河内飛
 流北注直下詹家店決口七十丈馬營口決口一百
 一十丈汎及直隸之滑縣長垣東明經開州習城村
 入山東境分灌濮州之魏河洪河至范縣之宋明口
 併入清河又合壽張之沙河漫過大壩與趙王河合
 出運河激曹家單簿決口八十一丈南至東平之靳
[032-107a]
  家口閘北至聊城之周家店閘皆遭渰没巡撫李樹
  德疏状以聞
聖祖仁皇帝諭大學士馬齊等曰朕思此衝決之處只可
  畧加修防使漕船無阻如竟行堵塞水無歸洩之地
  他處又被衝決斷乎不可時樹德親駐沙灣疏導下
  流以殺旁溢仍趣備工料相機修治十一月河南報
  決口已塞亟築曹家單簿浹旬而成明年正月馬營
  口再決漫開二十餘里水驟下復灌張秋曹家單簿
[032-107b]
  方新築甚固水不得洩樹德馳視量度利便掘葦河
  頭放之奔注大清河水勢以平三月河南築馬營口
  旋合旋決至十二月告成乃築葦河口仍大修隄岸
  以嚴保障云
  黃沁北以隄要工
  武陟縣沁河北岸官隄長二十/七里民隄長六十九里
   詹家口 馬營口 木欒店
  滎澤縣河自滎澤以下始有隄工自武陟界/起至原武界止計長八里五分零
[032-108a]
  甄家莊 郭家潭
 原武縣自滎澤界起至陽武/界止計長四十里
  胡村舖 廟王口
 陽武縣自原武界起至封/界止計長三十里
  脾沙堽
 封丘縣自陽武界起至祥符/界止計長三十四里
  于家店 中灤城 荆隆口
 祥符縣自封丘界起至陳留/界止計長五十里
[032-108b]
  黃陵岡 陳橋 貫臺 馬家口 陳留寨
 陳留縣自祥符縣界至蘭陽界/止計長一百一十丈
 蘭陽縣自陳留界起至長垣界止計長四十一里直/隸長垣縣舊係臨河今河徙蘭陽儀封境内
 長垣仍㑹同二邑共/築月堤二十一丈
  銅瓦廂 板厰 樊家莊 張村集 馬坊營
 儀封縣自長垣界起至山東曹/縣界止計長二十七里
  挖泥河 煉城口 榮華樹 三家莊
 以上各縣河道俱載有要工多係向時決口或恐洪
[032-109a]
 流遷轉今昔殊觀據此可以彷彿一二也 按總河
 靳輔治河書云河決之害北岸為大何也南亢而北
 下也且開封南岸從汴河可以達淮歸德徐邳而下
 其地山陵其隄歸仁其湖靈芝孟山洪澤其去無路
 久之而亦必復其故又於運道無係也然同一北岸
 而其害又有不同若上自閿鄉下迄滎澤六百里大
 抵山多而土堅不甚潰決不具論曹單潰決由魚臺
 上下以入運或匯金山彭家河以入運尚不至有奪
[032-109b]
 河之患惟開封北岸一有潰決則延津長垣東明曹
 州三直省附近各邑胥溺近則注張秋由鹽河而入
 海逺則直趨東昌德州以赴溟渤而濟寧上下無運
 道矣且開封之境地皆浮沙河流迅駛一經潰決如
 奔馬掣電瞬息數百丈工必大而下埽更難故前代
 河決之患此地常居七八自明劉大夏築太行堤起
 自黑羊山東至曹州以及豐沛高厚堅固北岸恃以
 無恐歳久不修殘缺過半
[032-110a]
國初封邱荆隆口大王廟決總河楊方興塞之工六七
 年而始竣費帑者八十萬故曰北岸之害莫大於開
 封也附載以為後鑒
  洩漲保運
 治運有經要在均調水勢而已絀不可盈亦不可而
 盈之害更甚於絀之害絀則淺阻害止此矣至於盈
 百川灌河茫無津岸洪波奔盪圯閘潰隄不洩而歸
 之尾閭害可勝言哉南旺地脊也南則左亢以右為
[032-110b]
 減北則右亢以左為減昭陽等湖之洩南運大清等
 河之泄北運前人籌之詳矣蓋有以益為益者有以
 損為益者損之又損持盈之道則然也考其舊制次
 第復之事未至而為之備雖不言功厥功鉅哉
 微山湖在運河之西岸自朱姬莊北至夏鎭設減水
 壩閘凡汶泗漲溢洩入湖内經徐沛入運東南歸海
 昭陽湖在運河之西微山湖之北自夏鎮北至南陽
 設減水閘十四明隆慶二年建/朝雍正二年修 國/凡汶泗漲溢洩
[032-111a]
 入湖内下注微山湖
 南陽湖在運河之西昭陽湖之北汶水自分水口南
 流遇有驟漲天井閘水急糧艘不得上亟於上流開
 永通閘洩水入耐牢坡由牛頭河下注南陽湖
 大清河在運河之東一由東平之坎河口洩汶水入
 之一由壽張之三空橋洩汶水入之一由東阿之五
 空橋洩汶水并灉河土河水入之東北經東阿平陰
 肥城長清齊河歴城濟陽齊東青城惠民濱州蒲臺
[032-111b]
 至利津之牡蠣口入海 坎河口本汶水經流入海/之道明永樂中尚
 書宋禮築戴村壩遏汶絶濟/仍留坎河口以洩汶水之溢三空橋一名金線閘本/濟水入安民亭
 會汶之道明景泰中徐有貞治張秋決河作/土壩殺以水門洩其溢入大清河即此也五空橋
 本濟水支津入汶之道水經所謂馬頰水入之是也/𢎞治中劉大夏治張秋決河於決口迤南建減水石
 壩以備宣洩俗/謂之五空橋
 徒駭河在運河之東由聊城東岸龍灣減水閘滚水
 壩洩汶水并陽穀莘縣積水入之東北逕博平高唐
 茌平禹城齊河臨邑濟陽商河惠民濱州至霑化之
[032-112a]
 久山口入海 龍灣減水閘徐有貞所作有一空二/空三空四空五空等橋
 第五空橋分攴南入小鹽河轉入大鹽河故道已湮/其餘四橋俱洩入土河即俗所謂徒駭河也今用第
 一空橋為滚水壩用/第二空橋為減水閘
 馬頰河在運河之東由博平東岸減水閘滚水壩洩
 汶水并馬頰上源之水入之東北逕清平高唐夏津
 恩縣平原德州德平樂陵慶雲至海豐之沙土河口
 入海 魏灣減水閘徐有貞作減水閘於魏灣舊制/有六閘今用第四空為減水閘
 用第五空/為滚水壩
[032-112b]
 老黃河在運河之東一由恩縣四女樹減水閘洩汶
 衞諸水入之一由德州哨王營洩汶衞諸水入之東
 北逕德州吳橋寧津南皮樂陵慶雲鹽山至海豐之
 大沽河口入海 四女樹減水閘明𢎞治中都御史/白昂治張秋決河
 於德州之南四女樹鑿裡河至九龍口入古黃河歸/海嘉靖十五年工部郎中楊旦建閘今節次修建循
 其舊/制哨馬營滚水壩前明通紀云永樂十年尚書宋/禮治會通河畢旋於德州西北
 開一小河自衞河東岸東北至舊黃河十三里洩水/入舊黃河至海豐大沽口入海凡四百五十七里是
 德州以北本有洩水之支河也湮廢已久前此漳不/歸衞衞河本恒患微弱既有四女樹減水閘無藉再
[032-113a]
 洩今自溢國朝康熙四十七年全漳歸衞以來衞河/屢患漲 德州岸決輒渰直隸吳橋滄州等五六州
 縣至雍正十一年衞河復溢巡撫岳濬循勘決道請/於德州城北哨馬營開河東行十里至陳公堤下由
 曹村隄口洩入鉤盤河東北流至直隸呉橋縣之玉/泉莊入老黃河即於哨馬營建滚水壩一座水漲則
 洩之歸海以/免壑鄰之患
詔從之壩工既竣仍堅築新河兩隄以東其溜疏浚黃/ 河故道以暢其流自是宣洩有資長河永翕四國並
 受其福矣又按德州城西垣當衞河頂衝振河閣堤/工屢修屢壊今哨馬營既設滚水壩則宣洩甚近旁
 引有途雍正十一年總河朱藻題准於州城西南上/游馬家迴溜起至舊月河頭底止挑引河一道長二
 百六十丈其舊河建攔水壩一道長二十六丈水勢/全歸引河逕趨哨馬營而德城得以鞏固矣附識之
[032-113b]
 元楊文郁云漕運流通國之大計舟車致逺功利懸
 絶所宜講而行之雖費而不可省勞而不可已者元
 史河渠志云自立國引漕疏河渠引清濟汶泗立牐
 節水以通燕薊江淮舟楫萬里後人篤守成規舉其
 廢墜實萬世無窮之利也蓋水性流變不常久廢不
 修舊規漸壊雖有智者不能善後兩味所言實經漕
 之體要矣東省漕運歴經修治大約循成法維謹而
 稍有損益則因時制宜之理也興工歳月分見各條
[032-114a]
 未能詳悉謹遵
大清會典所開備録如左
 㑹典云自臺莊至李家莊為山東運道計長九百餘
 里乃東南重運經由要地中間建設閘壩每年挑浚
 以蓄水濟運康熙二十八年因沐河入駱馬湖泛漲
 為運河患於禹王臺建土石兩隄沐水由郯城縣馬/陵山穿山口池逕
 禹王臺分支遶郯城北西會沂水入駱馬湖屢經泛/漲衝入邳州運河至是於禹王臺建壩遏之使水由
 江南沐陽縣入海設沂郯海贛同知郯城縣縣丞管/轄壩工仍於黃運泇捕四㕔協夫二十名看守嗣因
[032-114b]
 壩為水圯雍正九年重建竹絡石壩六百四十/丈新土隄三百丈幚修舊土堤三百六十五丈四十
 二年挑濬戴村壩淤塞舊河築和尚林月隄四十四
 年重建恩縣四女寺減水閘一座四十七年修丁家
 頓莊侯遷臺莊等閘四十八年修韓莊德勝等閘六
 十年因黃水泛溢修築東平壽張東阿陽穀滕縣嶧
 縣聊城堂邑博平臨清各處隄岸橋道以衞運河又
 修築南旺馬踏蜀山諸湖隄工蓄水濟運又修袁口
 南旺上閘寺前等閘并興修戴村壩六十一年又築
[032-115a]
 壽張東阿聊城博平隄工雍正元年因山東運道阻
 淺奉
㫖動用工項錢糧僱募民夫挑濬并濬治各湖泉源又
 於南陽閘下之獨山湖築束水土隄一道留水口十
 九座二年於南陽湖建石壩十二座三空橋二座又
 於昭陽湖之張榖山口創築草壩一道以防耗洩三
 年得勝張莊兩閘適中之處六里石地方建築石閘
 一座四年疏濬徒駭馬頰二河修築兩岸隄堰又修築
[032-115b]
 馬踏湖隄岸以時蓄水是年併修安山湖圏隄旋以/湖底踈漏不能貯水 題准
 停止/作櫃又修戴村壩於恩縣四女寺建滚水壩一座博
 平縣西岸修進水閘二座東岸建滚水閘一座濮州
 修築土壩并開濬引河又於武城縣運河北岸恩縣
 運河西岸各挑引河一道挑去沙嘴又修建闗家壩
 五里舖閘并引河二道李家口徐建口𢎞仁橋兼濟
 閘南旺湖八斗門等閘
 以上皆雍正四年以前所修舉者此後増修増建諸
[032-116a]
 工各詳本條下以俟史臣之彚輯云
  官司
 元至正二十六年㑹通河成始建都分分監於東阿
 掌河渠壩閘之政明永樂中重濬㑹通河尢重漕政
 黃運兩河設河道總督復差主事一員疏泉源分汶
 水以利漕其後或以通政少卿及監察御史巡視運
 河閘泉宣德中以山東參政副使管理河漕成化初
 改令通政駐劄張秋掌衞河會通河漕政北至天津
[032-116b]
 南至魚臺一帶凡泉湖閘壩隄淺之事皆隸焉尋改
 都水郎中又除都水司主事二員一駐寧陽管泉源
 一駐濟寧管閘座其南陽以南沛縣所轄命主事一
 員駐上沽頭𢎞治十八年以南旺南北二閘係水泉
 總㑹分派之所最為要害閘官職卑任小啟閉不得
 專主别設分司以寧陽管泉主事兼攝之正德間專
 差主事一員管理臨清閘座隆慶初議併濟寧閘務
 遂以都水主事一員管理泉源兼管濟寧閘座改稱
[032-117a]
 南旺分司
本朝河道總督總理黃運兩河事務駐劄濟寧州雍正
 元年特設河南山東河道副總河七年分設南北二
 總河北總河仍駐濟寧總理黃運並設副總河駐劄
 河南儀封縣其南旺分司國初移駐濟寧臨清閘務
 歸併張秋郎中康熙十五年以總河王光裕議裁南
 旺夏鎮二分司將南旺事歸併濟寧道夏鎮所管河
 道閘座在江南沛縣者歸併淮徐道在山東滕嶧二
[032-117b]
 縣者歸併東兗道康熙十七年又以總河靳輔議將
 東兗所管滕嶧二縣河道閘座及張秋郎中所管亦
 歸濟寧道於是南自黃林莊北至桑園驛一千二百
 里之運道以濟寧道為專責其官始設于前明隆慶
 年間謂之管河兵巡道康熙六年以省官裁去至九
 年復設專管通省河道十五年併管泉務十七年並
 管南北閘務謂之分巡濟寧河道凡黃運之在山東
 者悉歸統轄五十九年改為兗寧道雍正九年改為
[032-118a]
 曹東道雍正十一年裁去兼轄地方改為管河兵備
 道專管河務凡建設裁併/分詳職官志今河道官司定制
 河東河道總督一員 副總河一員 管河兵備道
 一員
 兗州府黃河同知一員 曹縣主簿一員康熙二十/五年定曹
 縣縣丞巡檢/分管河道單縣主簿一員
 兗州府運河同知一員 汶上縣主簿一員 鉅野
 縣主簿一員 濟寧州州判一員 魚臺縣主簿一
[032-118b]
 員
 沂郯海贛同知一員康熙二十九年以/捕盜同知兼河務郯城縣縣丞
 一員
 兗州府張秋河捕通判一員 東平州州判一員
 壽張縣主簿一員 陽穀縣主簿一員
 兗州府泇河通判一員 滕縣主簿一員 嶧縣縣
 丞一員 江南沛縣縣丞一員康熙三十一年定江/南沛縣河道歸泇河
 通判/管轄管泉通判一員順治間設南旺分司掌管/泉源後裁雍正四年改設
[032-119a]
 東昌府上河通判一員 聊城縣主簿一員 堂邑
 縣主簿一員 博平縣縣丞一員 清平縣主簿一
 員 臨清州州判一員 館陶縣主簿一員
 東昌府下河通判一員康熙三十/一年設清河縣縣丞一員
 康熙三十三年以/清豐縣縣丞改設夏津縣主簿一員 武城縣縣丞
 一員康熙二十六年派甲馬/營巡檢分管北截河道故城縣縣丞一員 恩
 縣主簿一員德州州同一員舊設州判一員康熈三/十一年截歸州同管理
  分司舊制
[032-119b]
 北河分司駐劄張秋順治初差漢司官一員三年更
 代康熙九年添差滿司官一員筆帖式二員十年裁
 筆帖式十七年裁分司歸併濟寧天津二道管理
 南旺分司駐劄濟寧州順治初差漢司官一員三年
 更代康熙九年添差滿司官一員筆帖式二員十年
 裁筆帖式十五年裁分司歸併濟東道管理
 夏鎮分司駐劄夏鎮順治初差漢司官一員三年更
 代康熙九年添差滿司官一員筆帖式二員十年裁
[032-120a]
 筆帖式十五年裁分司原管滕嶧二縣河道閘座歸
 東兗道管理沛縣河道閘座歸淮徐道管理十七年
 滕嶧河務改歸濟寧道管理
 衞河分司駐劄輝縣順治十三年差漢司官一員本
 年裁歸衞輝府同知兼理十四年復差三年更代康
 熙四年裁歸分守河北道及衞輝府通判管理六年
 裁河北道令通判專理九年復設河北道
 
[032-120b]
 
 
 
 
 
 
 
 山東通志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