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8 山東通志-清-岳濬 (master)


[018-1a]
欽定四庫全書
 山東通志巻十一之五
 闕里志五釋奠禮樂/
 文廟位次
 正殿
至聖先師孔子神位正中南向
 四配
 復聖顔子
[018-1b]
 述聖子思子
  在殿内東旁西向
 宗聖曾子
 亞聖孟子
  在殿内西旁東向
 十一哲
 先賢閔子名損/    先賢冉子名雍/
 先賢端木子名賜/   先賢仲子名由/
[018-2a]
 先賢卜子名商/    先賢朱子名熹康熙五/十一年升配
  在殿内次東旁西向
 先賢冉子名耕/    先賢宰子名予/
 先賢冉子名求/    先賢言子名偃/
 先賢顓孫子名師/
  在殿内次西旁東向
  東廡
 先賢蘧瑗雍正二/年復祀   先賢澹臺滅明
[018-2b]
 先賢原憲      先賢南宫适
 先賢商瞿      先賢漆雕開
 先賢司馬耕     先賢有若
 先賢巫馬施     先賢顔辛
 先賢曹䘏      先賢公孫龍
 先賢秦商      先賢顔髙
 先賢壤駟赤     先賢石作蜀
 先賢公夏首     先賢后處
[018-3a]
 先賢奚容葴     先賢顔祖
 先賢句井疆     先賢秦祖
 先賢縣成      先賢公祖句兹
 先賢燕伋      先賢樂欬
 先賢狄黑      先賢孔忠
 先賢公西□     先賢顔之僕
 先賢施之常     先賢申棖
 先賢左邱明     先賢秦冉雍正二/年復祀
[018-3b]
 先賢牧皮雍正二/年増祀   先賢公都子雍正二/年増祀
 先賢公孫丑雍正二/年増祀  先賢張載
 先賢程頤      先儒公羊髙
 先儒孔安國     先儒毛萇
 先儒髙堂生     先儒鄭康成雍正二/年復祀
 先儒諸葛亮雍正二/年増祀  先儒王通
 先儒司馬光     先儒歐陽修
 先儒胡安國     先儒尹焞雍正二/年増祀
[018-4a]
 先儒吕祖謙    先儒蔡沈
 先儒陸九淵    先儒陳淳雍正二/年増祀
 先儒魏了翁雍正二/年增祀  先儒王柏雍正二/年増祀
 先儒許衡     先儒許謙雍正二/年増祀
 先儒王守仁     先儒薛瑄
 先儒羅欽順    先儒陸隴其雍正二/年増祀
  西廡
 先賢林放雍正二/年復祀   先賢宓不齊
[018-4b]
 先賢公冶長     先賢公晳哀
 先賢髙柴      先賢樊須
 先賢商澤      先賢梁鱣
 先賢冉孺      先賢伯䖍
 先賢冉季      先賢漆雕徒父
 先賢漆雕哆     先賢公西赤
 先賢任不齊     先賢公良孺
 先賢公肩定     先賢鄡單
[018-5a]
 先賢罕父黑    先賢榮旂
 先賢左人郢    先賢鄭國
 先賢原亢     先賢廉潔
 先賢叔仲㑹    先賢公西輿如
 先賢邽巽     先賢陳亢
 先賢琴張     先賢步叔乘
 先賢秦非     先賢顔噲
 先賢顔何雍正二/年復祀   先賢縣亶雍正二/年增祀
[018-5b]
 先賢樂正克雍正二/年増祀  先賢萬章雍正二/年増祀
 先賢周敦頤     先賢程顥
 先賢邵雍     先儒穀梁赤
 先儒伏勝      先儒后蒼
 先儒董仲舒     先儒杜子春
 先儒范□雍正二/年復祀   先儒韓愈
 先儒范仲淹康熙五十/四年增祀 先儒胡瑗
 先儒楊時      先儒羅從彦
[018-6a]
 先儒李侗      先儒張栻
 先儒黄幹雍正二/年增祀   先儒真徳秀
 先儒何基雍正二/年增祀   先儒趙復雍正二/年增祀
 先儒金履祥雍正二/年增祀  先儒陳澔雍正二/年增祀
 先儒陳獻章    先儒胡居仁
 先儒蔡清雍正二/年增祀
 按兩廡位次闕里志所載及順天府直省府州縣衛/各學俱依照時代為序兹據國子監分先賢先儒為
 序而雍正二年後復祀増/祀之制並亦依此列載焉
[018-6b]
正位陳設
  禮神制帛一白/色 白磁爵三  牛一
  羊一     豕一    豋一
  鉶二     簠二    簋二
  籩十     豆十    酒罇一
 四配位陳設
  每位
  禮神制帛一白/色 白磁爵三  羊一
[018-7a]
  豕一     鉶二    簠二
  簋二     籩八    豆八
  酒罇一
 十一哲前陳設
  東五位五/案
 朱子一位一案同/陳設
  禮神制帛一白/色 白磁爵各一 豕一
  鉶各一    簠各一   簋各一
[018-7b]
  籩各四    豆各四   豕首一
  西五位五案與東五/位陳設同 東西共酒罇一
  東廡陳設
  禮神制帛一白/色 銅爵各一  豕首一豕肉一
  酒罇三    每案簠一  簋一
  籩四     豆四
  西廡陳設與東/廡同
崇聖祠位次陳設
[018-8a]
 正殿
肇聖王木金父/ 正中南向
裕聖王祈父/  東一室南向
詒聖王防叔/  西一室南向
昌聖王伯夏/  東二室南向
啓聖王鄹邑大夫/西二室南向
  配位
 先賢顔氏無繇/
[018-8b]
 先賢孔氏鯉/
  在殿内東旁西向
 先賢曾氏㸃/
 先賢孟孫氏
  在殿内西旁東向
  東廡西向/
 先儒周輔成    先儒程珦
 先儒蔡元定
[018-9a]
   西廡東向/
 先儒張廸雍正二/年増祀   先儒朱松
正位陳設五/案
  每位
  禮神制帛一白/色 白磁爵三  羊一
  豕一     鉶二    簠二
  簋二     籩八    豆八
  酒罇一
[018-9b]
  兩配位陳設每位/一案
  禮神制帛二白/色 豕首一豕肉一
  每位銅爵三  簠一    簋一
  籩四     豆四    酒罇一
  兩廡陳設
  禮神制帛二白/色 每位銅爵三 簠一
  簋一     籩四    豆四
  豕肉一    酒罇一
[018-10a]
皇帝親祭儀照康熙二十三年/題定儀註開載
 太常寺於祭前期或十日/或五日題請遣官恭祭
崇聖祠及分獻
大成殿四配 十一哲 兩廡各分獻官及讀祝官
 内閣撰祝文發太常寺白紙糊版黄紙鑲邊墨書不
 填
御名太常寺官具補服捧送祝案安設其香帛爵由太
 常寺預備祭品由地方官預辦所奏樂用本處樂舞
[018-10b]
 凡各内殿竝/兩廡
 神位前供品樂器等項俱與國學
 文廟春秋二祭同至期禮部太常寺堂官奏請
皇帝躬詣行禮扈從王等内大臣侍衛文武官三品以
 上地方官文官知府武官副将以上衍聖公及五氏
 有頂帶官員俱行陪祀其餘扈從及地方文武各官
 俱於
行宫兩旁排班候
[018-11a]
駕出跪送
皇帝具補服陞輦儀仗全設進曲阜縣南門請奎文閣
 前降輦贊引官對引官恭導
皇帝由甬道旁行至
大成殿拜位前立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
 事賛引官奏就位
皇帝就拜位立典儀唱迎
神恊律郎唱舉迎
[018-11b]
神樂奏咸平之章樂作賛引官奏跪叩興
皇帝行三跪九叩頭禮興王以下陪祀各官及分獻官
 俱隨行禮畢樂止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捧帛官捧
 爵官前進向西立恊律郎唱舉初獻樂奏寧平之章
 樂作捧帛官跪進帛於
皇帝右贊引官奏獻帛
皇帝受帛拱舉仍授捧帛官捧帛官跪接捧至
先師位前跪奠畢三叩頭退捧爵官跪進爵於
[018-12a]
皇帝右贊引官奏獻爵
皇帝受爵拱舉仍授捧爵官捧爵官跪接捧至
先師位前立獻畢退次讀祝官至祝版案前一跪三叩
 頭捧祝文起立案左祇俟樂止賛引官奏跪
皇帝跪王以下陪祀各官及分獻官讀祝官俱跪賛引
 官賛讀祝文祝文隨/時撰擬讀祝官讀畢捧祝版至
先師位前跪安帛匣内三叩頭退樂作賛引官奏叩興
皇帝行三叩頭禮興王以下陪祀各官及分獻官俱隨
[018-12b]
 行禮其 四配 十一哲 兩廡分獻各官俱各詣
 神位前立獻帛爵畢分獻各有賛引各有専司帛爵/等執事官隨唱分行各恭其事
 殿内及兩廡不/分先後等次各復位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捧爵
 官前進向西立恊律郎唱舉亞獻樂奏安平之章樂
 作捧爵官跪進爵於
皇帝右賛引官奏獻爵
皇帝受爵拱舉仍授捧爵官捧爵官跪接獻爵於左退
 分獻官仍各獻爵如初獻儀獻畢樂止典儀唱行終
[018-13a]
 獻禮捧爵官前進向東立恊律郎唱舉終獻樂奏景
 平之章樂作捧爵官跪進爵於
皇帝左賛引官奏獻爵
皇帝受爵拱舉仍授捧爵官捧爵官跪接獻爵於右退
 分獻官仍各獻爵如亞獻儀獻畢樂止樂舞生引退
 典儀唱徹饌恊律郎唱舉徹饌樂奏咸平之章樂作
 樂止典儀唱送
神恊律郎唱舉送
[018-13b]
神樂奏咸平之章樂作賛引官奏跪叩興
皇帝行三跪九叩頭禮興王以下陪祀各官及分獻官
 俱隨行禮畢典儀唱捧祝帛恭詣燎位
皇帝轉立東旁捧祝官捧帛官前進一跪三叩頭捧起
 祝帛出由中門恭詣燎位
皇帝還位立祝帛焚半賛引官奏禮畢
皇帝陞輦作樂回
行宫不陪祀扈從官及地方文武各官於
[018-14a]
行宫兩傍跪迎候
駕過各退 是日遣官詣
崇聖祠祭獻行禮與國子監春秋二祭同
 國學祭儀附國學祭儀前後年殿儀註俱與直省一/例遵行雍正二 尊 啓聖為崇聖祠
 其禮儀/詳後
 正祭日賛引官對引官引承祭官盥洗畢典儀唱執
 事官各司其事賛引官賛就位承祭官就位立典儀
 唱迎
[018-14b]
神賛引官賛跪叩興承祭官行三跪九叩頭禮興典儀
 唱奠帛行初獻禮賛引官賛陞
壇承祭官入殿左門賛引官賛引
肇聖王位前承祭官詣位前立賛引官賛跪承祭官行
 一跪一叩頭禮興賛引官賛奠帛捧帛官跪進承祭
 官受帛拱舉立獻畢賛獻爵執爵官跪進承祭官受
 爵拱舉立獻畢行一跪一叩頭禮興賛引官賛詣
裕聖王位前次詣
[018-15a]
貽聖王位前次詣
昌聖王位前次詣
啓聖王位前奠帛獻爵如前儀賛引官賛詣讀祝位承
 祭官詣讀祝位立讀祝官至祝文案前一跪三叩頭
 捧祝版立於案左賛引官賛跪承祭官讀祝官俱跪
 賛引官賛讀祝讀祝官讀畢捧祝版跪安案上帛匣
 内三叩頭退賛引官賛叩興承祭官行三叩頭禮興
 賛引官賛詣
[018-15b]
先賢顔氏位前承祭官詣位前立賛引官賛跪承祭官
 行一跪一叩頭禮興賛奠帛捧帛官跪進承祭官受
 帛拱舉立獻畢賛獻爵執爵官跪進承祭官受爵拱
 舉立獻畢行一跪一叩頭禮興賛引官賛詣
先賢曾氏位前次詣
先賢孔氏位前次詣
先賢孟孫氏位前奠帛獻爵如前儀畢賛引官賛復位
 承祭官復位立典儀唱行亞獻禮獻爵於左如初獻
[018-16a]
  儀典儀唱行終獻禮獻爵於右如亞獻儀典儀唱徹
  饌唱送
 神賛引官賛跪叩興承祭官行三跪九叩頭禮興典儀
  唱捧祝帛饌各恭詣燎位捧祝帛官至位前一跪三
  叩頭捧祝帛起捧饌官跪不叩捧饌起依次送至燎位
  承祭官退至西旁立候祝帛過仍復位立典儀唱望
  瘞賛引官賛詣望瘞位承祭官至瘞位立焚祝帛賛
  引官賛禮畢退
[018-16b]
  闕里講書儀按
 大清㑹典開載
 先師闕里車服禮器所存
 乗輿臨詣間仿辟雍之制宣講經書風勵學者康熙二
  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幸魯致祭
 先師禮成
 舉行大典儀注具列於後
[018-17a]
  一應講四書經先期由翰林院擬定題請
   一先期衍聖公於五氏子孫内選擇一二人進講
   一應宣
 勅諭先期翰林院繕寫進呈
 御覽宣讀
 勅諭官預請
 欽㸃
   一前期一日恭捧
[018-17b]
 勅諭於大成門東詩禮堂内東旁案上陳設又設講案
  於堂前簷下西旁陳所講書於案上
  是日
聖祖仁皇帝致祭
 先師禮畢鴻臚寺堂官恭導
駕至更衣所御幄次少憩扈從文職大學士以下京堂科
  道等官以上地方官巡撫以下道員以上各於講堂
  門外左翼排列衍聖公以下五氏職官及講書人員
[018-18a]
  俱於講堂門外右翼排立畢禮部堂官奏請
詣講書堂導引
 駕至講堂門外排立各官跪迎候
 駕過俱隨入於大門内照前分翼排立
 聖祖仁皇帝陞座鴻臚寺鳴賛官賛衍聖公五氏職官及
  講書人員俱於臺下行三跪九叩頭禮畢退立原班
  鳴賛官賛講書西班内講四書人員詣講座前一跪
  三叩頭起立進講講畢退立原班次講經人員照前
[018-18b]
  進講畢鴻臚寺堂官於東邊向西跪奏請宣
勅諭鳴賛官賛跪衍聖公五氏職官及講書人員俱跪大
  學士就東案上捧舉
勅諭向西宣讀
諭曰至聖之道與日月竝行與天地同運萬世帝王咸所
 師法下逮公卿士庶㒺不率由爾等逺承聖澤世守家
 傳務期型仁講義履中蹈和存忠恕以立心敦孝弟以
 脩行斯須弗去以奉先訓以稱朕懐爾等其祇遵母替
[018-19a]
  衍聖公等跪聴謝
恩行禮禮部堂官奏禮畢
駕還
 行宫衍聖公等及地方文武各官俱於門外跪候
駕過各退
  皇子祭儀附
  康熙三十二年秋八月和碩誠親王允祉奉
詔告祭闕里
[018-19b]
 聖廟祭日辰時
  皇子穿蟒袍補服至大門外下馬處賛引官引
  皇子從東邊門入至盥洗處賛引官唱盥手盥手畢
   賛引官引至臺階上行禮處站立典儀官唱樂舞
   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唱畢賛引官賛就位
  皇子就位站立典儀官唱迎神唱樂官唱迎神樂奏
   咸平之曲唱畢奏樂樂畢賛引官賛跪叩興
  皇子行三跪九叩頭禮興典儀官唱奠帛爵行初獻
[018-20a]
  禮捧香帛爵官捧舉香帛爵就前向神位站立唱
  樂官唱初獻樂奏寧平之曲唱畢奏樂賛引官賛
  陞壇引
 皇子從東邊門入就香案前司香官在香案左邊跪
  賛引官賛跪
 皇子跪賛上香
 皇子将香盒拱舉仍授與司香官
 皇子跕立将柱香拱舉挿爐内又三次進塊香上畢
[018-20b]
  捧帛官跪賛引官賛跪
 皇子行一叩頭禮興賛引官賛獻帛
 皇子站立接帛拱舉獻於案上畢賛引官引
 皇子至爵案前捧爵官跪賛引官賛獻爵
 皇子站立接爵拱舉獻於案中間行一叩頭禮興賛
  引官賛詣讀祝位引
 皇子詣讀祝位站立讀祝官至安祝文案前行三叩
  頭禮将祝文捧舉就前站立樂止賛引官賛跪
[018-21a]
 皇子跪讀祝官亦跪賛引官賛讀祝讀祝官讀祝畢
  将祝文捧舉至帛案前跪安於盛帛盒内畢行三
   叩頭禮退奏樂賛引官賛
 皇子行三叩頭禮畢興賛引官賛復位引
 皇子復位站立樂畢典儀官唱行亞獻禮捧爵官将
  爵捧舉就前向神位站立唱樂官唱亞獻樂奏安
  平之曲唱畢奏樂賛引官賛陞壇引
 皇子從東邊門入就爵案前捧爵官跪賛引官賛跪
[018-21b]
 皇子行一叩頭禮興賛引官賛獻爵
 皇子站立執爵拱舉獻於左邊行一叩頭禮興賛引
  官賛復位引
 皇子復位站立樂畢典儀官唱行終獻禮捧爵官将
  爵捧舉過神位前在右邊向神位站立唱樂官唱
  終獻樂奏景平之曲唱畢奏樂賛引官賛陞壇引
 皇子從東邊門入過神位至右邊爵案就前捧爵官
  跪賛引官賛跪
[018-22a]
 皇子行一叩頭禮興賛引官賛獻爵
 皇子站立接爵拱舉獻於右邊畢行一叩頭禮興賛
  引官賛復位引
 皇子復位站立樂畢典儀官唱徹饌唱樂官唱徹饌
  樂奏咸平之曲唱畢奏樂樂畢典儀官唱送神唱
  樂官唱送神樂奏咸平之曲唱畢奏樂賛引官賛
  跪叩興
 皇子行三跪九叩頭禮興樂畢典儀官唱捧祝帛饌
[018-22b]
  恭詣燎位唱畢捧祝帛香饌官就前捧祝帛官跪
  行三叩頭禮捧香饌官不叩俱跪請接次捧舉出
  中門詣燎位
 皇子至西邊站立俟祝帛饌過畢
 皇子照舊就位站立焚祝帛賛引官賛禮畢
 皇子退載/ 幸魯盛典/
 禮器
 俎  豋  鉶 籩 豆  簠  簋
[018-23a]
  篚  爵  坫  雲雷尊   象尊 犧尊
  山尊 著尊 壺尊 泰尊 勺 罍  洗
  盥槃 巾 燭臺 鼎  祝版
  爼 以木為之朱漆兩端中以黑長一尺八寸闊八
  寸髙八寸五分
  豋 瓦豆謂之豋唐書作㽅今笵金為之髙一尺四
  寸
  鉶 笵金為之三足口有兩耳覆以盖施三紐
[018-23b]
 籩 竹豆也口徑四寸九分通足髙五寸九分足徑
 濶五寸一分上深一寸四分 籩有巾以絺為之圓
 幅𤣥被纁裏
 豆 木豆也今范金為之髙廣如籩通盖重四觔一
 十兩
 簠簋 笵金為之簠髙七寸深二寸濶八寸一分腹
 徑長一尺一分通盖重一十三觔簋髙六寸七分深
 二寸八分濶五寸腹徑長七寸九分通盖重九觔
[018-24a]
 篚 以竹為之通足髙五寸長二尺八分濶五寸二
  分深四寸深二寸八分
  爵 笵金為之通柱髙八寸三分深三寸三分口徑
  長六寸二分濶二寸九分兩柱三足有流有鍪重一
  觔八兩
  坫 笵金為之形方縱横九寸二分重二觔九兩
  雲雷尊 笵金為之紐以螭首腹畫雲雷廻旋之状
 象尊 笵金作象形通足髙六寸八分口徑一寸八
[018-24b]
 分耳闊一寸二分長一寸九分深四寸九分重一十
 觔
 犧尊 笵金作犧形通足髙六寸一分徑二寸四分
 頭去足髙八寸二分耳髙二寸一分五釐濶八分五
 釐深二寸七分重九觔一十兩按象犧二尊皆穴背
 受酒上覆以盖
  山尊 笵金為之髙九寸八分五釐口徑六寸七分
  五釐深七寸五分重六觔四兩
[018-25a]
 著尊 笵金為之髙八寸四分五釐口徑四寸三分
 腹徑六寸二分深八寸二分重四觔十兩
 壺尊 笵金為之髙八寸四分口徑四寸五分腹徑
 六寸深七寸一分重四觔一兩二錢
 泰尊 陶瓦為之通足髙八寸一分口徑五寸七分
 腹徑六寸一分足徑三寸八分深六寸五分以上各
 尊俱有冪以絳帛方幅為之中畫雲龍兩旁畫文彩
 四角各綴以金錢縱横二尺二寸兩廡用青冪/以布為之
[018-25b]
 勺 笵金作勺以木為柄口濶二寸一分深一寸一
 分柄長一尺二寸九分重一觔
 罍洗 笵金為之罍通髙一尺口徑八寸四分深七
 寸二分足口徑七寸九分重一十二觔洗通髙五寸
 七分口徑一尺三寸六分深二寸九分重八觔八兩
 盥槃 笵金為之設木架繪以彩色髹以漆
 巾 帨也白布為之
 燭臺 笵金為之每臺髙一尺八寸重盤四足
[018-26a]
 鼎 笵金為之髙一尺八寸縱一尺六寸横一尺二
 寸兩耳四足
 祝版 以木為之髙九寸濶一尺二寸
 禮器説
 爼用以載牲有虞氏以梡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梡者斷木為梡嶡則俎間有横木椇則撓屈其足
 也明堂位房俎註鄭云房謂足下柎也孔云爼頭各/有兩足足下各別為柎其間有横横似堂壁横下二
 柎似堂東西各有房也魯頌籩/豆大房箋云大房玉飾俎也
 豋用以薦太羮公食大夫禮云太羮/湆不和實于豋大雅于豆于豋
[018-26b]
 鉶用以薦和羮如鼎而小亨人祭祀賔客/共鉶羮亦謂之陪鼎以其陪正鼎也
 籩豆用以薦水土之品竹為籩木為豆夏楬豆殷玉/豆周獻豆楬豆以木為柄玉豆於楬之上飾以
 玉獻豆則疏刻之籩豆俱有盖郊特/牲曰鼎爼竒而籩豆偶隂陽之義也
 簠簋簠用以盛黍稷簋用以盛稻粱有虞氏曰敦夏/曰瑚商曰璉周曰簠簋周人飾以金玉受一斗
 二升正義曰方曰簠圓曰簋其上有益儀禮曰簠有/蓋冪又曰簋啟㑹㑹即盖也考工記曰旊人為簋盖
 祭天地之簋用瓦也宗廟之簋則用木中髹以/朱天子飾以玉諸侯飾以象後世俱笵金為之
 篚用以承帛篚箱屬竹為之鄭氏謂如車笭如竹篋/古用篚不一以奠爵以承食膳以置玉幣具載禮
 記今釋奠専以承幣盖用詩/鹿鳴序實幣帛筐篚之意也
[018-27a]
 爵用以獻酒明堂位曰夏以琖商以斚周以爵爾雅/鍾小者為琖琖卑而淺象琖爵象雀而斚有耳焉
 禮書曰禽小者為雀火細/者名爝其義取小為貴
 坫用以置爵亦以承尊古者爵有承盤坫與/豐是也施于燕射曰豐施於祭享曰坫
 雲雷尊用以貯/初獻酒
 象尊用以貯亞獻酒象尊周尊也取形于象以/明乎夏徳夏者假也萬物之所由而化也
 犧尊用以貯終獻酒犧本作獻/讀為犧取犧牲用享之義
 山尊用以貯獻配酒山尊夏后氏之尊/也形似壺受五斗刻畫為山雲状
 著尊用以貯獻哲酒明堂位商/尊曰著著于地而無足也
[018-27b]
 壺尊用以貯獻兩廡酒作壺形其脰飾饕餮腹著風/雲不獨示有節止而又明其施澤之及時也
 泰尊用以貯酒有虞氏之泰尊瓦尊也/貴本尚質獻哲酒亦可以此貯之
 勺用以酌酒實爵夏后氏以龍勺殷以疏勺周以蒲/勺龍勺者勺為龍頭疏勺者刻鏤勺頭蒲勺者刻
 勺為鳬頭其口微開如蒲草本合而末微開也三者/皆指勺柄而言龍蔵淵蒲生水疏有道引意今制用
 龍/勺
 罍洗用以盥手臨事而盥致肅恭之意罍盛水洗受/棄水盖取水于罍而棄水于洗也罍為饕餮文
 洗飾/龜龍
 盥槃用以盛/水盥手
[018-28a]
  巾用以拭手祭儀/曰童子進巾
  燭臺用以/然燭
  鼎用以/蓻香
  祝版用以貼祝文周禮大祝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禮運曰脩其祝嘏以降上下神是也以素紙書
  祝文黏版上祭/畢掲而焚之
  順治十三年
頒大成樂章於直省
 文廟
[018-28b]
  迎
 神樂奏咸平之章無舞/
  大哉至聖 峻徳𢎞功 敷文衍化 百王是崇
   典則有常 昭兹辟雍 有䖍簠簋 有嚴鼓鐘
   初獻樂奏寧平之章有舞/
   覺我生民 陶鑄前聖 巍巍泰山 實子景行
  禮備樂和 豆籩惟静 既述六經 爰斟三正
   亞獻樂奏安平之章有舞/
[018-29a]
  至哉聖師 天授明徳 木鐸萬世 式是羣辟
  清酒維醑 言觀秉翟 太和常流 英材斯植
  終獻樂奏景平之章有舞/
  猗歟素王 示予物軌 瞻之在前 神其寧止
  酌彼金罍 惟清且㫖 登獻既終 弗遐有喜
  徹饌樂奏咸平之章無舞/
  璧水淵淵 崇牙嶪嶪 既歆宣聖 亦儀十哲
  聲金振玉 告兹将徹 鬷假有成 羮牆靡愒
[018-29b]
  送
 神樂奏咸平之章無舞/
  煌煌學宫 四方來宗 甄陶胄子 暨予微躬
  思皇多士 敷奏厥功 佐予永清 三五是隆
  康熙五十五年
頒中和韶樂於直省
 文廟 雍正二年議准令
 闕里司樂選工赴太常寺演習訂正轉相傳授以達於
[018-30a]
 直省
文廟
中和樂器
 麾  鳯簫 簫 笛 管 笙 篪
 塤  琴  瑟 鐘 磬  鼓  拊
 柷  敔
  排簫即鳯簫/
 拾陸管分左右兩翼左翼第壹管長玖寸壹分零貳
[018-30b]
 毫第貳管長捌寸零玖釐第叄管長㭍寸貳分玖釐
 第肆管長陸寸肆分捌釐第伍管長伍寸㭍分陸釐
 第陸管長伍寸壹分貳釐第㭍管長肆寸伍分伍釐
 壹毫第捌管長肆寸零肆釐伍毫右翼第壹管長捌
 寸陸分肆釐第貳管長㭍寸陸分捌釐第叄管長陸
 寸捌分貳釐陸毫第肆管長陸寸零陸釐捌毫第伍
 管長伍寸叄分玖釐叄毫第陸管長肆寸捌分陸釐
 第㭍管長肆寸叄分貳釐第捌管長叄寸捌分肆釐
[018-31a]
  簫
 黄鍾簫長壹尺㭍寸㭍分肆釐貳毫徑伍分肆釐捌
 毫自吹口至出音孔壹尺伍寸柒分㭍釐自下而上至
 第壹孔壹尺肆寸壹分壹釐陸毫第貳孔壹尺貳寸
 伍分肆釐捌毫第叄孔壹尺壹寸壹分伍釐叄毫第
 肆孔玖寸玖分捌釐第伍孔捌寸伍分壹釐玖毫第
 陸後出孔㭍寸零伍釐捌毫 姑洗簫長壹尺㭍寸
 㭍分零伍毫徑肆分叄釐伍毫自吹口至出音孔壹尺
[018-31b]
 伍寸捌分肆釐貳毫自下而上至第壹孔壹尺肆寸
 零捌釐壹毫第貳孔壹尺貳寸伍分壹釐㭍毫第叄
 孔壹尺壹寸貳分零肆毫第肆孔玖寸玖分伍釐玖
 毫第伍孔捌寸伍分第陸後出孔㭍寸零肆釐 大
 吕簫長壹尺陸寸玖分陸釐玖毫徑伍分貳釐肆毫
 自吹口至出音孔壹尺伍寸零捌釐肆毫至第壹孔
 壹尺叄寸伍分零貳毫第貳孔壹尺貳寸零壹毫第
 叄孔壹尺零陸分陸釐捌毫第肆孔玖寸伍分肆釐
[018-32a]
 伍毫第伍孔捌寸壹分肆釐捌毫第陸後出孔陸寸
 㭍分伍釐壹毫 仲吕簫長壹尺陸寸玖分叄釐肆
 毫徑肆分壹釐陸毫自吹口至出音孔壹尺伍寸壹
 分伍釐貳毫至第壹孔壹尺叄寸肆分陸釐捌毫第
 貳孔壹尺壹寸玖分㭍釐貳毫第叄孔壹尺零㭍分
 壹釐陸毫第肆孔玖寸伍分貳釐伍毫第伍孔捌寸
 壹分貳釐玖毫第陸後出孔陸寸㭍分叄釐肆毫
  笛
[018-32b]
 姑洗笛自吹口而右通長壹尺貳寸伍分壹釐㭍毫
 徑肆分叄釐伍毫自吹口而左長肆寸自吹口而右
 玖寸玖分伍釐玖毫為出音孔自吹口而右捌寸捌
 分伍釐貳毫為第壹孔自吹口而右㭍寸玖分貳釐
 壹毫為第貳孔自吹口而右㭍寸零肆釐為第叄孔
 自吹口而右陸寸貳分伍釐捌毫為第肆孔自吹口
 而右伍寸叄分肆釐貳毫為第伍孔自吹口而右肆
 寸肆分貳釐陸毫為苐陸孔自出音孔至底孔中間
[018-33a]
 又有貳孔壹自吹口而右壹尺壹寸伍分㭍釐貳毫
 壹自吹口而右壹尺零捌分叄釐陸毫 仲吕笛自
 吹口而右通長壹尺壹寸玖分㭍釐貳毫徑肆分壹
 釐陸毫自吹口而左與姑洗笛同自吹口而右玖寸
 伍分貳釐伍毫為出音孔自吹口而右捌寸肆分陸
 釐㭍毫為第壹孔自吹口而右㭍寸伍分㭍釐陸毫
 為第貳孔自吹口而右陸寸㭍分叄釐肆毫為第叄
 孔自吹口而右伍寸玖分捌釐陸毫為第肆孔自吹
[018-33b]
 口而右伍寸壹分零玖毫為第伍孔自吹口而右肆
 寸貳分叄釐叄毫為第陸孔其出音孔右貳孔壹自
 吹口而右壹尺壹寸零陸釐捌毫壹自吹口而右壹
 尺零叄分陸釐肆毫
  管
 大管徑貳分㭍釐肆毫哨下口至底通長伍寸㭍分
 陸釐自下而上至哨下口第壹孔肆寸玖分玖釐第
 貳孔肆寸肆分叄釐伍毫第叄孔叄寸㭍分叄釐伍
[018-34a]
 毫第肆後出孔叄寸伍分貳釐玖毫第伍孔叄寸壹
 分叄釐㭍毫第陸孔貳寸肆分玖釐伍毫第㭍孔壹
 寸伍分陸釐肆毫 小管徑貳分壹釐㭍毫哨下口
 至底伍寸陸分零貳毫自下而上至哨下口第壹孔
 肆寸玖分㭍釐捌毫第貳孔肆寸肆分貳釐陸毫第
 叄孔叄寸㭍分肆釐第肆孔叄寸壹分貳釐捌毫第
 伍孔貳寸肆分捌釐玖毫第陸孔壹寸㭍分陸釐第
 㭍後出孔壹寸貳分肆釐肆毫第捌孔捌分捌釐
[018-34b]
  笙
 拾㭍簧徑皆壹分陸釐伍毫第壹管捌寸伍分零伍
 毫第貳管㭍寸伍分陸釐第叄管同第肆管陸寸㭍
 分貳釐第伍管陸寸零壹釐貳毫第陸管伍寸叄分
 肆釐肆毫第㭍管肆寸㭍分伍釐第捌管同第玖管
 肆寸貳分伍釐貳毫第拾管同第拾壹管肆寸零壹
 釐陸毫第拾貳管叄寸㭍分捌釐第拾叄管叄寸叄
 分陸釐第拾肆管叄寸零陸毫第拾伍管同第拾陸
[018-35a]
 管貳寸陸分㭍釐貳毫第拾㭍管貳寸叄分㭍釐伍
 毫皆自簧口至出音孔為度自玖管而下至第壹管
 簧皆長而輭拾管以上至拾㭍管簧皆微短而硬
  篪
 篪長壹尺肆寸無底横吹 姑洗篪徑捌分㭍釐自
 吹口而右至管末玖寸玖分伍釐玖毫自吹口至出
 音貳小孔捌寸叄分捌釐陸毫自吹口至向外最下
 第壹孔㭍寸零肆釐自吹口至向外第貳孔伍寸玖
[018-35b]
 分叄釐自吹口至向外第叄孔肆寸玖分㭍釐玖毫
 自吹口至向外第肆孔叄寸玖分陸釐自吹口至向
 外第伍孔貳寸玖分陸釐伍毫自吹口至向内最上
 壹孔貳寸肆分捌釐玖毫 仲吕篪徑捌分叄釐貳
 毫自吹口而右至管末玖寸伍分貳釐伍毫自吹口
 至出音貳小孔捌寸零貳釐壹毫自吹口至向外最
 下第壹孔陸寸㭍分叄釐肆毫自吹口至向外第貳
 孔伍寸陸分㭍釐貳毫自吹口至向外第叄孔肆寸
[018-36a]
 㭍分陸釐貳毫自吹口至向外第肆孔叄寸㭍分捌
 釐㭍毫自吹口至向外第伍孔貳寸捌分叄釐陸毫
 自吹口至向内最上第壹孔貳寸叄分捌釐壹毫
  塤
 塤形近撱圓上鋭下濶底平頂壹孔為吹口前叄孔
 後貳孔 黄鍾塤自頂至底髙貳寸貳分壹釐㭍毫
 其中大處徑壹寸㭍分貳釐貳毫底徑壹寸壹分肆
 釐捌毫皆就中空處計算前叄孔自頂孔而下壹寸
[018-36b]
 玖分㭍釐壹毫居中設壹孔為第壹孔自頂孔而下
 壹寸㭍分陸釐肆毫偏左設壹孔為第貳孔自頂孔
 而下壹寸伍分陸釐捌毫偏右設壹孔為第叄孔後
 貳孔自頂孔而下壹寸叄分貳釐偏左設壹孔為第
 肆孔自頂孔而下玖分捌釐伍毫偏右設壹孔為第
 伍孔 大吕塤自頂至底髙貳寸壹分貳釐其中大
 處徑壹寸陸分肆釐㭍毫底徑壹寸零玖釐捌毫皆
 就中空處計算前叄孔自頂孔而下壹寸捌分捌釐
[018-37a]
 伍毫為居中第壹孔自頂孔而下壹寸陸分捌釐㭍
 毫為偏左第貳孔自頂孔而下壹寸肆分玖釐玖毫
 為偏右第叄孔後貳孔自頂孔而下壹寸貳分陸釐
 叄毫為偏左第肆孔自頂孔而下玖分肆釐貳毫為
 偏右第玖孔
  琴
 琴通體長叄尺壹寸叄分肆釐㭍毫絃度長貳尺玖
 寸壹分陸釐自岳山内際/至焦尾計算岳山至額貳寸壹分捌釐
[018-37b]
 㭍毫自岳山内際/至額計算岳山厚貳分肆釐叄毫額廣伍寸
 壹分零叄毫肩廣伍寸捌分叄釐貳毫腰廣肆寸叄
 分㭍釐肆毫尾廣肆寸叄分㭍釐肆毫雁足設於絃
 度肆分之叄 絃㭍宫絃貳百肆拾綸拾貳絲/為壹綸商絃
 貳百有陸綸角絃壹百㭍拾有貳綸徴絃同商絃羽
 絃同角絃文絃壹百叄拾有捌綸武絃壹百有肆綸
  徽拾叄於絃度之半立第㭍徽以絃度之半又平
 分之立第肆徽第拾徽以第肆徽至岳山之度平分
[018-38a]
 之立第壹徽以第拾徽至焦尾之度平分之立第拾
 叄徽復叄分其絃度壹分立第伍徽貳分立第玖徽
 以第伍徽至岳山之度平分之立第貳徽以第玖徽
 至焦尾之度平分之立第拾貳徽復伍分其絃度壹
 分立第叄徽貳分立第陸徽叄分立第捌徽肆分立
 第拾壹徽
  瑟
 瑟通體長陸尺伍寸陸分壹釐絃度長肆尺叄寸㭍
[018-38b]
 分肆釐自前梁内際至/後梁内際計算前梁至首額㭍寸貳分刀玖釐
 自前梁内際/至首額計算後梁至尾末壹尺肆寸伍分捌釐自後/梁内
 際至尾/未計算前後梁髙廣俱㭍分貳釐玖毫首廣壹尺肆
 寸伍分捌釐前腰壹尺叄寸捌分伍釐壹毫後腰壹
 尺叄寸壹分貳釐貳毫尾廣壹尺貳寸叄分玖釐叄
 毫絃貳拾伍無巨細皆貳百肆拾叄綸中壹絃色黄
 兩旁各拾貳絃色朱壹絃壹柱安柱之度隨調轉移
  鐘
[018-39a]
 拾陸編鐘外同一制隨體厚而内髙與徑遞減其度
 具列如左
 倍夷則之鐘倍者非言鐘之倍體乃聲應倍律/倍吕之鐘也故列於黄鍾之前内髙
 㭍寸叄分壹釐陸毫㭍絲 中徑陸寸捌分捌釐零
 壹絲 上頂下口内徑俱肆寸㭍分㭍釐叄毫壹絲
  中容積貳百貳拾伍寸壹拾陸分㭍百伍拾伍釐
 捌百肆拾毫 體厚壹分叄釐叄毫 重壹百㭍拾
 玖兩㭍錢合觔壹拾壹/觔叄兩㭍錢
[018-39b]
 倍南吕之鐘 内髙㭍寸叄分零㭍毫㭍絲 中徑
 陸寸捌分陸釐貳毫壹絲 上頂下口内徑俱肆寸
 㭍分伍釐伍毫壹絲 中容積貳百貳拾叁寸肆百
 陸拾分叄百壹拾壹釐陸百捌拾毫 體厚壹分肆
 釐貳毫 重壹百玖拾貳兩合觔壹/拾貳觔
 倍無射之鐘 内髙㭍寸叄分零壹絲 中徑陸寸
 捌分肆釐陸毫玖絲 上頂下口内徑俱肆寸㭍分
 叄釐玖毫玖絲 中容積貳百貳拾貳寸壹百伍拾
[018-40a]
 分貳百壹拾壹釐貳百毫 體厚壹分肆釐玖毫陸
 絲 重貳百零貳兩貳錢合觔壹拾貳/觔拾兩貳錢
 倍應鍾之鐘 内髙㭍寸貳分玖釐貳毫壹絲 中
 徑陸寸捌分叄釐零玖絲 上頂下口内徑俱肆寸
 㭍分貳釐叄毫玖絲 中容積貳百貳拾寸㭍百㭍
 拾分貳拾叄釐肆拾毫 體厚壹分伍釐㭍毫陸絲
  重貳百壹拾叄兩合觔壹拾/叄觔伍兩
 黄鍾之鐘 内髙㭍寸貳分玖釐 中徑陸寸捌分
[018-40b]
 貳釐陸毫陸絲 上頂下口内徑俱肆寸㭍分壹釐
 玖毫陸絲 中容積貳百貳拾寸叄百玖拾玖分貳
 百壹拾壹釐伍百貳拾毫 體厚壹分伍釐玖毫捌
 絲 重貳百壹拾陸兩合觔壹拾/叄觔捌兩
 大吕之鐘 内髙㭍寸貳分捌釐壹毫肆絲 中徑
 陸寸捌分零玖毫伍絲 上頂下口内徑俱肆寸㭍
 分零貳毫伍絲 中容積貳百壹拾捌寸玖百貳拾
 伍分叄百肆拾捌釐肆百捌拾毫 體厚壹分陸釐
[018-41a]
  捌毫叄絲 重貳百貳拾㭍兩伍錢合觔壹拾肆/觔叄兩伍錢
 太簇之鐘 内髙㭍寸貳分㭍釐貳毫肆絲 中徑
 陸寸㭍分玖釐壹毫肆絲 上頂下口内徑俱肆寸
 陸分捌釐肆毫肆絲 中容積貳百壹拾㭍寸叄百
 㭍拾貳分陸百叄拾陸釐捌百毫 體厚壹分㭍釐
 㭍毫叄絲 重貳百叄拾玖兩㭍錢合觔壹拾肆觔/壹拾伍兩㭍錢
 夾鐘之鐘 内髙㭍寸貳分陸釐零肆絲 中徑陸
 寸㭍分陸釐㭍毫肆絲 上頂下口内徑俱肆寸陸
[018-41b]
 分陸釐零肆絲 中容積貳百壹拾伍寸貳百玖拾
 㭍分叄百㭍拾㭍釐玖百貳拾毫 體厚壹分捌釐
 玖毫叄絲 重貳百伍拾陸兩合觔壹/拾陸觔
 姑洗之鐘 内髙㭍寸貳分伍釐零貳絲 中徑陸
 寸㭍分肆釐㭍毫壹絲 上頂下口内徑俱肆寸陸
 分肆釐零壹絲 中容積貳百壹拾叄寸伍百伍拾
  分伍百㭍拾㭍釐貳百捌拾毫 體厚壹分玖釐玖
 毫伍絲 重貳百陸拾玖兩陸錢合觔壹拾陸觔/壹拾叄兩陸錢
[018-42a]
 仲吕之鐘 内髙㭍寸貳分叄釐陸毫㭍絲 中徑
 陸寸㭍分貳釐 上頂下口内徑俱肆寸陸分壹釐
 叄毫 中容積貳百壹拾壹寸貳百壹拾伍分玖百
 壹拾壹釐肆拾毫 體厚貳分壹釐叄毫 重貳百
 捌拾捌兩合觔壹/拾捌觔
 蕤賔之鐘 内髙㭍寸貳分貳釐伍毫叄絲 中徑
 陸寸陸分玖釐㭍毫貳絲上頂下口内徑俱肆寸伍
 分玖釐零貳絲 中容積貳百零玖寸貳百伍拾分
[018-42b]
 㭍百陸拾釐叄百貳拾毫 體厚貳分貳釐肆毫肆
 絲 重叄百零叄兩肆錢合觔壹拾捌觔/壹拾伍兩肆錢
 林鍾之鐘 内髙㭍寸貳分壹釐陸毫伍絲 中徑
 陸寸陸分㭍釐玖毫陸絲 上頂下口内徑俱肆寸
 伍分㭍釐貳毫陸絲 中容積貳百零㭍寸㭍百貳
 拾玖分貳百零捌釐捌百捌拾毫 體厚貳分叄釐
 叄毫貳絲 重叄百壹拾伍兩叄錢合觔壹拾玖觔/壹拾壹兩叄錢
 夷則之鐘 内髙㭍寸貳分壹釐叄毫叄絲 中徑
[018-43a]
 陸寸陸分㭍釐叄毫貳絲 上頂下口内徑俱肆寸
 伍分陸釐陸毫貳絲 中容積貳百零㭍寸壹百捌
 拾分肆百㭍拾捌釐捌拾毫 體厚貳分叄釐陸毫
 肆絲 重叄百壹拾玖兩陸錢合觔壹拾玖觔/壹拾伍兩陸錢
 南吕之鐘 内髙㭍寸壹分玖釐㭍毫貳絲 中徑
 陸寸陸分肆釐壹毫壹絲 上頂下口内徑俱肆寸
 伍分叄釐肆毫壹絲 中容積貳百零肆寸肆百壹
 拾叄分肆百陸拾陸釐貳百肆拾毫 體厚貳分伍
[018-43b]
 釐貳毫伍絲 重叄百肆拾壹兩叄錢合觔貳拾壹/觔伍兩叄錢
 無射之鐘 内髙㭍寸壹分捌釐叄毫㭍絲 中徑
 陸寸陸分壹釐肆毫壹絲 上頂下口内徑俱肆寸
 伍分零㭍毫壹絲 中容積貳百零貳寸捌拾肆分
 叄百玖拾捌釐㭍百貳拾毫 體厚貳分陸釐陸毫
  重叄百伍拾玖兩伍錢合觔貳拾貳/觔㭍兩伍錢
 應鍾之鐘 内髙㭍寸壹分陸釐伍毫㭍絲 中徑
 陸寸伍分㭍釐捌毫 上頂下口内徑俱肆寸肆分
[018-44a]
 㭍釐壹毫 中容積壹百玖拾捌寸玖百㭍拾壹分
 伍百壹拾釐肆百毫 體厚貳分捌釐肆毫 重叄
 百捌拾肆兩合觔貳/拾肆觔
  磬
 拾陸編磬形同一制厚薄有損益故聲分清濁股㭍
 寸貳分玖釐其廣伍寸肆分陸釐㭍毫伍絲鼓壹尺
 零玖分叄釐伍毫其廣叄寸陸分肆釐伍毫其厚分
 數具列於左
[018-44b]
 倍夷則之磬厚陸分零陸毫捌絲
 倍南吕之磬厚陸分肆釐捌毫
 倍無射之磬厚陸分捌釐貳毫陸絲
 倍應鍾之磬厚㭍分壹釐玖毫壹絲
 黄鍾之磬厚㭍分貳釐玖毫
 大吕之磬厚㭍分陸釐捌毫
 太蔟之磬厚捌分零玖毫
 夾鍾之磬厚捌分陸釐肆毫
[018-45a]
 姑洗之磬厚玖分㭍釐貳毫
 仲吕之磬厚玖分㭍釐貳毫
 蕤賔之磬厚壹寸零貳釐肆毫
 林鍾之磬厚壹寸零陸釐肆毫
 夷則之磬厚壹寸零㭍釐捌毫㭍絲
 南吕之磬厚壹寸壹分伍釐貳毫
 無射之磬厚壹寸貳分壹釐叄毫陸絲
 應鍾之磬厚壹寸貳分玖釐陸毫
[018-45b]
  鼓
 鼓大小不等各以其面之徑數叄分之得其叄分之
 壹數加於腰徑兩旁各一
  拊
 徑㭍寸貳分玖釐長壹尺肆寸伍分捌釐
  柷
 上闊下小状如斗上方貳尺壹寸捌分㭍釐下壹尺
 陸寸玖分零肆毫
[018-46a]
  敔
 状如伏虎背上有貳拾㭍鉏鋙用竹長貳尺肆寸析
 為拾貳莖以戛鉏鋙通體長貳尺壹寸捌分㭍釐鉏
 鋙之分為㭍寸貳分玖釐
  麾
 以絳繪為之長㭍尺闊壹尺壹寸上板繪雲下板繪
 山以聨首尾前繪升龍後繪降龍各塗以金及五色
 彩雲朱竿長捌尺伍寸末施銅龍首塗金銜其麾下
[018-46b]
 垂以木為架朱髹植麾於上奏樂則麾生執之升龍
 向外降龍向内一舉一偃按樂之起止以指麾之
 舞器
 旌節以紅絨為之纓上加塗金銅雲監於其上數玖/長㭍尺以紅絨縧繫之下綴以結竿長捌尺伍
 寸朱髹末施塗金龍首銜其節二人執/立於東西兩階舞生之前以導其舞
 翟以木為之柄長壹尺肆寸朱髹柄端刻龍首長伍/寸塗以金彩每翟用雉尾三根插於口中舞生右
 手執之/以舞
 籥以竹為之長壹尺肆寸叄竅/朱飾舞生左手執之以舞
[018-47a]
 雅樂考明安邱馬文煒著所述樂器尺/寸與㑹典畧有不同存以備攷
 樂器鐘一堵磬一堵琴六瑟二鳯簫篪塤搏拊如其
 瑟數簫篴笙如其琴數楹鼔一柷一敔一樂生三十
 九人歌生六人麾生一人凡四十六人俱堂上之樂
 其叙則麾生一人立神位左西向次左柷右敔次左
 右搏拊各東西對立次左右歌生以次而南亦東西
 對立次琴六人左者以次而東右者以次而西俱北
 向立次左右瑟各一次左右笙簫各六笙在内簫在
[018-47b]
 外次左右篪塤鳯簫及篴亦以次而東西北向立於
 笙簫之後次左鐘右磬又次楹鼓居其左焉總之不
 外八音而已
 八音一曰金金鐘也世本云垂所造周禮編鐘編磬
 凡十六枚謂之堵起八音倍而設之鐘一堵磬一堵
 謂之肆其縣曰簨虡横者曰簨縱者曰虡簨凡二層
 下簨自右而左首黄鍾俗以合/字應次大吕次太蔟四字/應
 次夾鍾次姑洗一字/應次仲吕上字/應次蕤賔六字/應次林
[018-48a]
 鍾尺字/應上簨自左而右首夷則次南吕工字/應次無射
 次應鍾凡字/應其聲以漸而清至應鐘清之極也又繼
 之以清黄鍾六字/應清大吕清太蔟五字/應清夾鍾又清
 之極而接乎其間者也製法已厚則石已薄則播侈
 則柞弇則鬱長甬則震其妙惟斟酌於鉛錫而已
 八音二曰石石磬也世本云叔所造爾雅曰形似犁
 錧惟泗濵之石中律在縣之次悉如編鐘其制黄鍾
 股博四寸五分股長九寸鼓一尺三寸五分鼓博三
[018-48b]
 寸其厚一寸而弦之長如其鼓數股磬之上大者/鼔其下小者
 二磬各以其律之長短而三分損益之已上則摩其
 旁已下則摩其耑
 八音三曰絲絲琴瑟也世本云琴神農所造凡音以
 絲為君絲以琴為君而琴又以中徽為君中聲者七
 徽是也凡求中聲令人吹黄鍾律司琴者聴其音以
 右手中指勾一絃而以左手中指揣摩七徽上下之
 間求之此絃既定然後依常法次第調之第一絃為
[018-49a]
 黄鍾微下為大吕第二絃太蔟微下為夾鍾第三絃
 七徽下之半為姑洗正對中徽為仲吕第四絃林鍾
 正對為蕤賔第五絃南吕正對為夷則第六絃七徽
 下之半為應鍾微上為無射正對七徽為清黄鍾第
 七絃為清太蔟故琴有三凖而中聲居其中焉人皆
 習而不察其它指法世多通曉不著瑟世本云宓羲
 所作二十五絃具二均之聲以清中雙彈之外十二
 絃為中内十二絃為清凡求中聲必使第一絃與黄
[018-49b]
 鍾管合然後依相生之法㳺移其柱以調之如外第
 一絃為黄鍾中聲而内一絃為黄鍾清聲第二絃為
 大吕第三絃為太蔟第四絃為夾鍾第五絃為姑洗
 第六絃為仲吕第七絃為蕤賔第八絃為林鍾第九
 絃為夷則第十絃為南吕第十一絃為無射第十二
 絃為應鍾一中一清兩相配合若單用四清聲以右
 手専鼓之内第一絃為清黄鍾第二絃為清大吕第
 三絃為清太蔟第四絃為清夾鍾然後清中相濟上
[018-50a]
 下弼諧
 八音四曰竹竹鳯簫也簫也篴也篪也世本曰鳯簫
 舜造編竹為之黄鍾之管長九寸其音宫大呂八寸
 三分七釐六毫太蔟八寸其音商夾鍾七寸四分三
 釐七毫三絲姑洗七寸一分其音角仲吕六寸五分
 八釐三毫四絲六忽蕤賔六寸二分八釐其音變徴
 林鍾六寸其音徴夷則五寸五分五釐一毫南吕五
 寸三分其音羽無射四寸八分八釐四毫八絲應鍾
[018-50b]
 四寸六分六釐其音變宫此五音六律十二管還相
 為宫之義也加黄大太夾四清聲凡十六管其制以
 木為櫝納管其中齊其上出一寸五分下則自右而
 左以次而短其聲長者濁短者以漸而清管中各開
 半竅自右吹之第一管為黄鍾第三太蔟第五姑洗
 第六仲吕第八林鍾第十南吕第十二應鍾第十三
 清黄鍾第十四十五清大呂清太蔟其形參差象鳯
 之翼其音六律六吕象鳯雌雄之聲故以鳯簫名也
[018-51a]
 簫亦舜所造其制截紫竹為之長一尺九寸五分前
 五孔後一孔直而吹之下一孔直貫乃黄鍾律也凡
 吹黄鍾六孔皆閉調氣輕吹則是尾上第一孔輕吹
 為太蔟重吹為清太蔟凡吹太蔟清太蔟唯開此孔
 第二孔為姑洗凡吹姑洗開此孔竝下一孔第三孔
 為仲吕凡吹仲吕開此孔竝下一孔第四孔為林鍾
 凡吹林鍾開此孔竝下二孔第五孔為南吕凡吹南
 吕開此孔竝下三孔後一孔為應鍾若重吹則為清
[018-51b]
 黄鍾如吹應鐘開此孔並尾上第二第三孔若吹清
 黄鍾唯開此一孔凡吹宜平其氣緩取其音斯悠揚
 不迫矣篴風俗通云邱仲所造然周禮笙師所掌已
 有之不起於仲也其制截紫竹為之長尺有八寸凡
 六孔竝吹竅為㭍舊長尺有四寸本/四孔京房如一孔唐制也横而右
 吹輕吹之六孔皆閉乃黄鍾尾上第一孔輕吹為太
 蔟重吹為清太蔟第二孔為姑洗第三仲吕第四林
 鍾第五南吕第六應鍾若重吹則為清黄鍾吹法竝
[018-52a]
 如簫篪世本云暴新公所造沈約謂西王母時已有
 其器新公安得造乎爾雅曰太蔟謂之沂音/銀一名翹
 長一尺四寸圍五寸三分横而左吹前四孔後一孔
 底一孔凡六孔六孔俱閉輕吹則為黄鍾底一孔為
 太蔟底上第一孔為姑洗第二孔為仲吕第三孔為
 林鍾第四孔為南吕凡吹太蔟以下諸律唯開本孔
 餘俱閉後一孔為應鐘凡吹應鍾開此孔竝底上第
 一孔與第四孔凡吹清黄鍾六孔皆開吹清太蔟六
[018-52b]
 孔皆閉但重吹之即是與塤同聲故詩以比兄弟又/按
 管截竹為之為十二/孔以應十二月之音
 八音五曰匏匏笙也笙隨所造其簧女媧所造也列
 管匏内施簧管端今皆以木為之無復匏音矣凡十七
 管如吹某字則按某孔然後用氣呼吸簧動聲發如
 吹黄鍾用右手中指按第十四管餘皆開吹太蔟用
 右手食指按第四管内孔吹姑洗用右手食指按第
 三管内孔吹仲吕用右手大指按第二管吹林鍾用
[018-53a]
 右手中指按第十五管吹南吕用左手大指按第七
 管吹應鍾用左手大指按第五管吹清黄鍾用左手
 食指按第十三管又用左手中指按第十四管吹清
 太蔟用右手食指按第四管太蔟内孔又用左手大
 指按第八管清太蔟外孔此雅樂所用聲最簡非若
 世俗之繁音也
 八音六曰土土塤也世本云暴新公所造爾雅云大
 者曰器前三竅如列品字後二竅竝列除吹口前後
[018-53b]
 凡五竅吹時先以二名指屈蟠塤底而以兩手大中
 食五指竝閉五竅平氣俯唇輕吹則為黄鍾微仰為
 太蔟又俯仰間微加氣而吹為姑洗如吹仲吕則啓
 右手食指吹林鍾則啓左手中食二指吹南吕則前
 三竅俱啓吹應鍾則啓左手大中二指竝右手食指
 吹清黄鍾則五指皆啓吹清太蔟唯左手中指閉下
 一竅餘皆啓
 八音七曰革革楹鼓也搏拊也風俗通曰不知誰所
[018-54a]
 造楹鼓其制髙六尺六寸設重斗中植以柱上貫方
 葢繚以綵簷壁翣凡樂之作必先鼓以聲之首以兩
 桴連擊□者三□音/顙而鼓一擊又兩再作如前凡三
 作唯末作鼓兩擊以别之此起之之例也三次共/四擊
 後不擊□但一桴於鼓上先後二擊者三此第一通
 也三次共/六擊又先後三擊者三此第二通也三次共/九擊
 急五擊者三而末𦂳加二擊以結之此第三通也三/次
 及末二擊/共十七擊通前凡三十六擊以當一嵗之數三通既
[018-54b]
 畢又從容三擊而衆樂翕然作矣自後每奏樂一句
 必三擊之以為節所謂鼓無當於五聲五聲不得不
 和也又按鼗鼓其制如鼓司鼗者/掛于項上兩手拊之以節樂搏拊鼓也以其或
 搏或拊故名其用每奏樂一句聴楹鼓一擊而此即
 一拍以尾之故三擊而三拍伹初拍用左手次拍用
 右手三拍則兩手齊作以為樂之節也
 八音八曰木木柷也敔也竝不知誰所造柷以桑木
 為之上方二尺四寸下半之深一尺八寸中虚有底
[018-55a]
 以止擊之止俗呼/為椎止柄長一尺有四寸以梓木為之
 凡奏樂先以止撞底復擊左右共三聲乃舉樂書曰
 戛擊禮曰楷擊樂記曰聖人作為椌楬所起亦逺矣
 敔状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齟齬以竹長二尺曰籈
 析莖十二每樂闋先擊其首三繼逆櫟齟齬亦三而
 樂止爾雅曰所以鼓柷謂之止所以鼔敔謂之籈止
 者欲戒止於其早也籈者欲修潔於其後也
 麾周官巾車掌木路建大麾以田以封後世協律郎
[018-55b]
 執之以令樂歌焉其制髙七尺闊一尺一寸綴纁帛
 為之今易以/絳繒畫升龍于前降龍于後朱竿長八尺五
 寸樂将作司麾者舉而唱曰迎神樂奏咸平之曲自/迎
 神至徹饌/次第唱之舉之則升龍見樂乃奏偃之則降龍見樂
 乃止所以指麾樂之起止也
 樂舞定位轉班式國朝濟南府學/教授孔貞瑄著
 定位殿内首麾次歌部次鞉鼓次搏拊左右縱列次
 琴次瑟次編鐘編磬左右横列楹鼓在編鐘之東殿
[018-56a]
  外第一班笙第二班管篪壎鳯簫第三班簫第四班
  笛柷東敔西左右横列階下節左右列舞八行皆左
  右縱横列
  轉班麾引歌部當香案前而南次鞉鼔搏拊次琴次
  瑟次鐘磬由鐘磬南出兩楹門轉中門外而南直下
  次笙次鳯簫壎篪管次簫次笛次柷敔下階次節引
  舞部挨轉當丹墀中分向東西轉南序立定禮生唱
  就位麾引諸部内轉當甬道而北登階分向東西各
[018-56b]
  四轉而吹部柷敔適如本位麾引堂上之樂由兩楹
  門入殿亦四轉而鐘磬瑟琴鞉鼔搏拊歌麾亦適如
  本位節引舞生及階而止凡一曲以柷始以敔終凡
   一聲以鐘始以磬終而中間以楹鼓為節連鼓為止
  樂奏迎神曲終舞生分班縱横各八行舞四曲畢合
  班對立樂八章俱畢麾節各引所部仍前轉班下階
  分向左右各四轉四變而為八㕘神四叩散班
幸魯盛典附録
[018-57a]
 論釋奠        衍聖公/孔毓圻
 臣/按釋奠之禮見於周官戴記注疏家大抵皆言設
 薦饌奠酌而已無食飲酬酢之事而鄭康成以王制
 之釋奠為釋菜奠幣以文王世子之釋奠者必有合
 為與鄰國合祭孔穎達以學記之釋菜為釋奠其説
 相混齊尚書令王儉言釋菜禮廢金石爼豆皆無明
 文而車陸二范議亦互異歐陽修作糓城夫子廟記
 直謂釋奠釋菜皆禮之略釋奠有樂而釋菜無樂陳
[018-57b]
 暘樂書則謂學校禮樂之所自出小有釋菜而以食
 為主大有釋奠而以飲為主其習舞與聲而大合六
 代之樂一也暘之兄祥道作禮書考據諸經言之最
 詳以為古者釋奠或施於山川廟社或施於學周官
 大祝大會同造於廟宜於社過大山川則用事焉反
 行舍奠甸祝含奠於祖廟禰亦如之此施於山川廟
 社者也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夏釋奠於先師秋冬
 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及行事必
[018-58a]
 以幣凡釋奠必有合也天子視學大昕鼔徴乃命有
 司行事興秩節祭先聖先師焉有司卒事返命適東
 序釋奠於先老王制出征執有罪返釋奠於學以訊
 馘告此施於學者也賈公彦曰非時而祭曰奠此為
 山川廟社而言之也學之釋奠則有常時者四時之
 釋奠也有非時者始立學天子視學師還獻馘之釋
 奠也釋奠有牲幣有合樂有獻酬會同出征返而釋
 奠告祭也曽子問凡告必用牲幣文王世子凡始立
[018-58b]
 學釋奠行事必以幣此有牲幣之証也文王世子凡
 釋奠必有合也此有合樂之証也聘禮行釋幣返釋
 奠席於阼薦脯醢三獻此有獻酬之証也非時之祭
 釋奠於先聖先師四時則先師而已此二陳之説也
 然則祭先聖為重故禮加詳而必有幣祭先師為輕
 故禮稍畧而不必有幣審矣而古之所稱先聖先師
 者亦不一其人周有天下立四代之學虞庠則以舜
 夏學則以禹殷學則以湯東膠則以文王自魯哀公
[018-59a]
 十七年立孔子廟於故宅解經者即所見聞云先聖
 周公若孔子唐顯慶二年長孫無忌之議云漢魏以
 来取舍各異顔回孔子互作先師宣父周公迭為先
 聖求其節文遞有得失所以貞觀之未親降綸音正
 夫子為先聖加衆儒為先師咸定於一尊矣然而古
 之釋奠常時則所教之官為祭主非時則有司行事
 而已未聞以天子而親祭也漢髙過魯太牢躬祭可
 謂卓然獨見為萬世作則而大合六代之樂惟一舉
[018-59b]
 於章帝之時論者盖惜其當時之臣未能以古時釋
 奠之禮而推廣之且亦惜其不著為律令致使古樂
 自此而絶響也魏之正始釋奠始行於辟雍率太常
 行事厥後間有親承而禮殊隆殺樂異盈減厯數幸
 魯十數君屈尊申敬則有之矣亦未知考信於古而
 釐定夫釋奠之禮也宋真宗天禧元年嘗詔崇文館
 雕印釋奠儀注及祭器圗頒行天下諸路而其書不
 傳無從考質明臣王恕亦曽上疏請行奠帛三獻之
[018-60a]
  禮須讀祝飲福受胙禮始為備而議弗盡行僅詔加
  幣而已我
 朝臨雍典例迎神送神俱二次跪六次叩頭尊師重道
  已至於無可加乃我
皇上幸曲阜一準臨雍儀注復
親定行三次跪九次叩頭禮而釋奠之禮於斯為極盛仰
  見我
皇上至聖至神與天同體與聖合一故尊之如此其至行
[018-60b]
  之如此其決非祠官之故事曲臺之舊文所可同年
  而語矣若乃樂懸舞列闕里相沿與太學小殊兹經
  曠典所司恐有紕繆議停本處樂器
皇上特遣太常赴闕里廟庭指導肄習者四十餘日然後
  擊拊俯仰秩然倫次五色成文八風從律此則古者
  合聲習舞之遺義
皇上所以修明先王之教於千百年廢墜之餘者豈復前
  代之所得而及也哉
[018-61a]
  論祀儀
  臣/
 聖廟祀典厯代遞有加増至我
皇上而鑒古從宜
 疇咨詳慎至再至三凡諸禮樂之修明皆禀
宸衷之裁定然後至隆極盛蔑以加焉盖祀先聖備四代
  之禮樂記曰夏后氏尚明水殷尚醴周尚酒備酌也
  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備物也泰
[018-61b]
  有虞氏之尊山罍夏后氏之尊著殷尊犧象周尊備
  器也搏拊玉磬戛擊大瑟中瑟小瑟大琴中琴小琴
  備樂也元和間於廟作六代之樂元嘉時司徒吳雄
  設百石卒史掌禮器此時廟庭猶存古之禮樂也晉
  魏以降大率頒自天子而子孫世守之矣自開元則
  文宣被袞冕正南面之坐而後用王者禮樂故唐以
  後至今所以祀孔子者皆本於開元禮以増益之然
  開元禮無親祀儀伹載有皇太子釋奠儀及州郡有
[018-62a]
 司學官之祭祭孔子為籩豆十簠簋㽅鉶爼三七十
 二弟子為籩豆二簠簋爼一而後籩豆之數備至明
 成化加十二籩豆而亦旋設旋罷於是十籩十豆之
 數厯代相因按開元禮用籩豆十則籩減糗食粉食
 豆減&KR1246食糝食今孔子之祭是也用籩豆八則籩減
 白餅黒餅豆減脾析豚胉今四配之祭是也用籩豆
 四籩實食鹽乾棗栗黄脯豆實芹菹兔醢菁菹魚醢
 今兩廡之祭是也周禮小胥掌樂懸之位王宫懸諸
[018-62b]
 侯軒懸大夫判懸士特懸宫懸四面皆懸如宫有牆
 軒懸去其南面以辟王也判懸又去其北面以示其
 徳半於君也特懸又去其西面以示特立之義也宋
 齊五代皆設軒懸之樂六佾之舞唐開元中釋奠用
 宫架之懸而不詳佾數之八與六大厯之初修復盛
 事仍設宫懸宋設登歌之樂不用軒架而用判架有
 歌而無舞非古人習舞合樂之意元人因之明初協
 律郎冷謙考正雅樂并樂舞之制洪武二十六年始
[018-63a]
  定舞用六佾樂用登歌成化増八佾嘉靖間復議改
  用六佾而闕里仍沿舊制其所用樂章實宋大晟樂
  府而元襲之明亦採用之者也祝文則始於貞觀二
  十一年至徳宗春秋釋奠祝版御署訖北面致恭後
  世遣祭用祝文書皇帝謹遣而親祀無讀祝儀我
皇上之祭也有行古釋奠之禮者有事於先聖先師必合
  樂是也有行古幸宅之禮者許孔氏子孫陪位及説
  經是也有行今辟雍之禮者酌獻奠帛及分獻官隨
[018-63b]
  拜於階墀是也有從其鄉之禮者祭品樂章許從其
  舊是也若拜用九叩祭用祝文此幸學典禮之所未
  有出自
睿裁本於
聖敬以創非常之典仁至而義盡禮周而意洽底於無可
  尚尊於莫可加矣祭之日當嚴冬沍寒之際昧爽向
  明之初而陽和照燠瑞靄蘢蔥煖律如吹堅氷立散
聖人所至則天地之氣應之
[018-64a]
皇上端肅之容儼乎如有所接也陟降之承洋洋乎如在
  其上也聆贊唱於杏壇如登清廟奏雲韶於路寝恍
  設鈞天凡厥庶民靡不感激歡欣覲光恐後而百辟
  萬騎之雲屯璧水橋門之觀聴禮既叙矣樂既成矣
  至矣哉中和之極矞皇之觀也
 
 
 
[018-64b]
 
 
 
 
 
 
 
  山東通志巻十一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