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a]
欽定泗庫全書
山東通志卷十八
河防
治水之功詳于禹貢而北載之髙地順其性而不
使之湍悍則太史公數言為善發神禹之藴矣河
既南遷地益就下束之東注以衛漕渠繕完故堤
増卑治薄惟賈讓之下䇿是恃亦勢所不得不然
也然而武陟北岸防護維嚴尚有載之髙地之遺
[031-1b]
意焉我
聖祖仁皇帝神明洞鑒
巡視周詳屢
詔河臣示以修浚隄塞之法行所無事防于未然雖神禹
復起無以易之矣東省瀕河止曹單二邑何足多
志而攷之往籍歴代河患皆齊魯之所備經用是
採輯特詳以資考索但有補于蟻穴即無汨乎鯨
波吁可不慎哉作河防志
[031-2a]
河防治河諸書各有可採稍為次第俾易討尋首河/源次禹迹次南北故瀆次曹單隄防而仍以歴
朝之水事終之則履常觀變之理具在是矣河與漕/為表裏張秋治決獨備著於保運之下而此從畧者
義本同條毋事複/舉比而觀之可也
河源
河源古無所見禹貢導河止自積石漢使張騫持節
道西域度玉門見二水交流發葱嶺趨于闐滙鹽澤
伏流千里至積石而再出唐薛元鼎使吐蕃訪河源
得之于穆穆哩山然皆歴嵗月涉艱難而其所得不
[031-2b]
過如此世之論河源者又皆推本二家其説怪迂總
其實皆非本真元至元十七年曽命都實為招討使
佩金虎符往求河源焉都實既受命是嵗至河州州
之東六十里有寧河驛驛西南六十里有山曰殺馬
闗林麓穹隘舉足寖髙行一日至巔西去愈髙四閲
月始抵河源是冬還報并圖其城傳位置以聞其後
翰林學士潘昻霄又從都實之弟庫庫楚得其説撰
為河源志臨川朱思本又從巴爾濟蘇家得帝師所
[031-3a]
蔵梵字圖書而以華文譯之與昻霄所志互有詳畧
今取二家之書考定其説有不同者附注于下按河
源在土蕃朶甘斯西鄙有泉百餘泓沮洳散渙弗可
逼視方可七八十里履髙山下瞰燦若列星以故名
鄂端諾爾鄂端譯言星宿也思本曰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馬湖蠻部之
正西三千餘里雲南麓江宣撫司之西北一千五百/餘里帝師薩斯嘉地之西南二千餘里水從地湧出
如井其井百餘東北流百餘/里匯為大澤曰鄂端諾爾羣流奔輳近五七里匯
二巨澤譯名鄂楞諾爾自西而東連屬吞噬行一日
[031-3b]
迤邐東騖成川號齊必勒河又二三日水西南來名伊爾齊
與齊必勒河合又三四日水南來名呼蘭又水東南來
名伊拉齊合流入齊必勒其流寖大始名黄河然水猶
清人可涉思本曰呼蘭河源出自南山其地大山峻/嶺綿亘千里水流五百餘里注伊爾齊河
伊爾齊河源亦出自南山西/北流五百餘里始與黄河合又一二日岐為八九股
名伊遜鄂羅木譯言九渡通廣五七里可渡馬又四五
日水渾濁土人抱革囊騎過之聚落糾木幹象舟傅
髦革以濟僅容兩人自是兩山峽束廣可一里二里
[031-4a]
或半里其深叵測朶甘斯東北有大雪山名伊拉瑪
博囉其山最髙譯言騰格哩哈達即崑崙也山腹至
頂皆雪冬夏不消土人言逺年成氷時六月見之自
八九股水至崑崙行二十日思本曰自渾水東北流/二百餘里與和囉海圖
河合和囉海圖河源自南山水正北偏西流八百餘/里與黄河合又東北流一百餘里過瑪拉噶之地又
正北流一百餘里乃折而西北流二百餘里又折而/正北流一百餘里又折而東流過崑崙山下畨名伊
拉瑪博囉其山髙峻非常山麓綿亘五百/餘里河隨山足東流過薩斯嘉庫濟克特河行崑崙
南半日又四五日至地名庫濟及克特二地相屬又
[031-4b]
三日地名哈喇伯勒齊爾四達之衝也多寇盜有官
兵鎮之近北二日河水過之思本曰河過庫徳與伊薩沁/實巴薩沁河合伊實巴
河源自鐵豹嶺之北正北流/凡五百餘里而與黄河合崑崙以西人簡少多處
山南山皆不穹峻水亦散漫獸有髦牛野馬狼狍羱
羊之類其東山益髙地亦漸下岸狹隘有狐可一躍
而越之處行五六日有水西南來名納琳哈喇譯言細
黄河也思本曰哈喇河自白狗嶺之北/水西北流五百餘里與黄河合又兩日水南
來名竒爾穆蘇二水合流入河思本曰自哈喇河與/黄河合正北流二百
[031-5a]
餘里過鄂勒博站折而西北流經崑崙之北二百餘里/與竒爾穆蘇河合竒爾穆蘇河源自威茂州之西北
岷山之北水北流即古當州境河州正北流合/四百餘里折而西北流又五百餘里與黄河河水北
行轉西流過崑崙北一向東北流約行半月至貴徳
州有地名必齊勒始有州治官府州𨽻吐蕃等處宣
慰司司治河州又四五日至積石州即禹貢積石五
日至河州安鄉闗一日至達魯坑東北行一日洮河
水南來入河思本曰自竒爾穆蘓河與黄河合又西/北流與彭賛河合彭賛河源自彭賛山
之西北水正西流七百餘里過扎薩克達實地與黄河/合折而西北流三百餘里又折而東北流過西寧州
[031-5b]
貴徳州馬嶺凡八百餘里與邈水合邈水源自青唐東/宿軍谷正東流五百餘里過阿勒巴站與黄河合又
北流過土橋站古積石州來羌城廓州果宻站界都/城凡五百餘里過河州與頁彭河合頁彭河源自西
傾山之北水東北流凡五百餘里與黄河合又東北/流一百餘里過踏白城銀川站與湟水浩亹河合湟
水源自祁連山下正東流一千餘里注浩亹河浩亹/河源自刪丹州之南刪丹山下水東南流七百餘里
注湟水然後與黄河合又東北流一百餘里與洮河/合洮河源自揚色嶺北東北流過臨洮府凡八百餘
里與黄/河合又一日至蘭州過北卜渡至鳴沙河過應吉
里州正東行至寧夏府南東行即東勝州𨽻大同路
自發源至漢地南北澗溪細流旁貫莫知紀極山皆
[031-6a]
草石至積石方林木暢茂世言河九折彼地有二折
葢竒爾穆蘇及貴徳必齊勒也思本曰自洮水與河達/合又東北流過達勒
地凡八百餘里過豐州西受降城折而正東流過達折/勒逹地古天徳軍中受降城東受降城凡七百餘里
而正南流過大同路雲内州東勝州與黒河合黒河/源自漁陽嶺之南水正西流凡五百餘里與黄河合
又正南流過保徳州葭州及興州境又過臨州凡一/千餘里與察納河合察納河源自古宥州東南流過
陜西省綏徳州凡七百餘里與黄河合又南流三百/里與延安河合延安河源自陜西蘆子關亂山中南
流三百餘里過延安府折而正東流三百里與黄河/合又南流三百里與汾河合汾河源自河東朔武州
之南亂山中西南流過管州冀寧路汾州霍州晉寧/路絳州又西流至龍門凡一千二百餘里始與黄河
[031-6b]
合又南流二百里過河中府遇潼關與太華大山綿/亘水勢不可復南乃折而東流大槩河源東北流所
歴皆西番地至蘭州凡四千五百餘里始入中國又内/東北流過達勒達地凡二千五百餘里始入河東境
又南流至河中凡一千八百餘里通計九千餘/里出元史地里志與津逮書所志詳畧稍異
按河源禹貢未詳史記莫析元志參述曠邈難稽伏
讀
聖祖仁皇帝諭曰黄河之源出西寧外庫爾坤山之東衆
泉流出沮洳渙散不可勝數望之燦如列星蒙古名鄂
端塔拉西番名蘇羅木譯言星宿海也是為河源滙為
[031-7a]
查靈鄂靈二湖東南行折北復東行由歸徳堡積石關
入蘭州又
諭曰始誾圖曰黄河自崑崙來凡九曲入於勃海每曲
千里河圖以黄河九曲配上天權勢距樓等九星謂二
曲在荒外七曲在中國又自積石以下分為四大折此
特舉其大者言之耳朕自寧夏蘓城登小舟順流而下
至湖灘河所二十一日其險不可勝言河勢之汹湧與
内地相同其性遷徙無定攝東則西岸漲攝西則東岸
[031-7b]
漲沙灘洲渚隨水變更互出錯列又兩涯或有髙山大
谷紆徐盤折以挾束之河豈能直行千里乎如山西之
蒲坂古謂之河曲春秋秦人晉人戰於河曲是也而太
原府又有河曲縣輿地志云以河曲得名即潼關之河
亦正當其曲處唐人張祜潼關詩云地勢遥尊岳河流
側讓關可證也而皆非千里一曲之處是知河之曲處
多矣水經注曰黄河千里一大曲百里一小曲庶幾近
之史記曰黄河如帶則當時河形正自折旋環抱也况
[031-8a]
自南徙以後自孟津而下久已非九曲之舊矣其隨地
廻屈又何可勝數哉
聖謨垂示備悉源流溯河者可以得所折𠂻矣
禹貢河道
導河積石至於龍門
以今輿地言之河自大積石山東北流逕陜西西寧
衛西南塞外至河州西七十里入塞又東北逕州北
合灕水又東北合洮水又東北逕蘭州西南湟水合
[031-8b]
浩亹水自西來注之又東北逕州北又東北逕金縣
北又東北逕靖逺衛北又東北逕寧夏中衛南又東
北經靈州所北折而北逕寧夏衛東南又北逕平羅
所東又北逕榆林衛西出塞逕廢豐州西折而東逕
三受降城南折而南逕廢勝州東入塞其東岸則平
魯縣又南逕府谷縣東其東岸則河曲縣保徳州迤
西逕神木縣南又南經葭州東其東岸則興縣又南
逕吳堡縣東又南逕綏徳州東其東岸則臨縣永寧
[031-9a]
州寧郷縣又南逕清澗縣東又南逕延川縣東又南
逕延長縣東其東岸則石樓縣永和縣大寧縣又南
逕宜川縣東其東岸則吉州郷寧縣又南至韓城縣
東北龍門山在焉其東岸則河津縣遼史龍門山石/壁對峙髙數百
尺望之若門徼外諸河及沙漠潦水皆於此/趨海雨則俄頃水踰千仞晴則清淺可涉
南至於華隂
河自韓城縣龍門山南流與汾水合又南逕郃陽縣
東其東岸則滎河縣臨晉縣又南逕朝邑縣東又南
[031-9b]
至華隂縣東北與渭水合其東岸則蒲州又南逕雷
首山西至潼關衛北折而東是為河曲
東至於底柱
河自潼關衛北折而東逕閿郷縣北又東經靈寳縣
北其北岸則芮城縣又東逕陜州北其北岸則平陸
縣又東過底柱都穆曰底柱在陜州東五十里黄河/之中循河至三門集津三門者中曰
神門南曰鬼門北曰人門水行其間聲激如雷而鬼/門尤為險惡舟筏一入鮮有得脱三門之廣約二十
丈其東百五十步即底/柱崇約三丈周數丈
[031-10a]
又東至於孟津
河水自陜州又東逕澠池縣北其北岸則垣曲縣又
東逕新安縣北又東逕洛陽縣北又東逕孟津縣北
其北岸則濟源縣孟縣
東過洛汭至於大伾
河自孟津縣北又東逕鞏縣北洛水入焉其北岸則
温縣濟水入焉又東逕汜水縣北又東逕滎陽縣北
其北岸則武陟縣沁水入焉又東逕河隂縣北又東
[031-10b]
逕滎澤縣北其北岸則獲嘉縣又東逕原武縣北又
東逕陽武縣北又東逕延津縣北又東逕胙城縣北
其北岸則新郷縣汲縣又東北至濬縣西南古宿胥
口大伾山在其東北其南岸則滑縣
北過降水至於大陸
河自濬縣西南折而北歴内黄湯隂安陽臨漳魏縣
成安肥郷曲周平郷廣宗至鉅鹿縣大陸澤在焉吕/氏
春秋趙有鉅鹿又名廣/阿澤在今邢趙二州界
[031-11a]
又北播爲九河同爲逆河入于海
河自鉅鹿又北歴南宫新河冀州束鹿深州衡水武
邑武强阜城獻縣交河青縣靜海大城寳坻至於天
津即古徒駭河之故道也徒駭以南則為太史河馬
頰河覆釡河胡蘇河簡河絜河鉤盤河鬲津河同合
為一大河由天津達灤州廢石城縣南又東過盧龍
縣南至碣石入於海自禹功告成之年下逮東周齊
桓公之世九河亡其八枝後數十歳為定王五年己
[031-11b]
未當魯宣公之七年而河遂東徙凡一千六百六十
餘歳
九河故道
爾雅九河一曰徒駭二曰太史三曰馬頰四曰覆鬴
五曰胡蘇六曰簡七曰絜八曰鈎盤九曰鬲津郭璞
注之矣李巡曰徒駭者禹疏九河以徒衆起故曰徒
駭太史者禹大使徒衆通其水道故曰太史馬頰者
河勢上廣下狹狀如馬頰也覆釡者水中多渚往往
[031-12a]
而處形如覆釡胡蘇者其水下流故曰胡蘇胡下也
蘓流也簡大也河水簡而大也絜言河水多山石治
之苦絜絜若也鈎盤言河水曲如鈎屈折如盤也鬲
津河水狹小可鬲以為津也孫炎曰徒駭禹疏九河
用功雖廣衆懼不成故曰徒駭胡蘇水流多散其餘
同春秋緯寳乾圖云移河為界在齊闐閼入流以自
廣尚書中候亦云齊桓之霸遏八流以自廣鄭氏據
此文謂齊桓塞之塞其東流八枝並使歸於徒駭也
[031-12b]
又漢志王横言往者天嘗連雨東北風海水溢西南
出浸數百里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又唐孔穎達
禹貢疏云漢成帝時河堤都尉許商上書曰古説九
河之名有徒駭胡蘇鬲津今見在成平東光鬲縣界
中成平今交河縣東光即今/東光縣鬲縣今平原縣自鬲津以北至徒駭其
間相去二百餘里是知九河所在徒駭最北鬲津最
南葢徒駭是河之本道東出分為八枝也商上言三
河下言三縣則徒駭在成平胡蘇在東光鬲津在鬲
[031-13a]
縣其餘不復知也爾雅九河之次從北而南既知三
河之處則其餘六者太史馬頰覆釡在東光之北成
平之南簡絜鈎盤在東光之南鬲縣之北也其河填
塞時有故道今河間弓髙以東今阜/城縣至平原鬲津徃
往有其遺處按此則故道久湮未易確指惟鬲津最
南本屬鬲縣而鈎盤亦即在鬲縣之北東省北境實
瀕此二河矣今兩考其迹而鬲津較為有據云
漢志鬲縣以水得名即鬲津之所經也徳州有鬲津
[031-13b]
枯河東逕陵縣北北接吳橋縣界元和志鬲津枮河/南去將陵縣二十里吳橋縣志云
古鬲津河在縣南/里許亦名吳川又東逕徳平縣北去縣十五里北/接寧津縣界
又東逕樂陵縣北北接南皮縣界寰宇記樂陵縣有/鬲津枯河在縣西三十里今縣北
為鬲津郷南皮縣志鬲津/河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又東逕慶雲縣南金志無/棣縣有
鬲津河其故城在今縣東元時為西無棣/縣縣東南二里有卧龍岡在鬲津河中又東北逕
鹽山縣東南鹽山志云鬲津河/自慶雲縣北入境又東北逕海豐縣西
北元為東/無棣縣又東北入海勃海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東南接霑化北接鹽山按之
即今徳州以東/北之老黄河也漢有般縣亦即鉤盤之所經也故城
[031-14a]
在徳平縣東北城南二十里有般河後漢初平二年
公孫瓚破黄巾於槃河即此也近志陵縣縣境有/般河店徳
平樂陵商河惠民陽信海豐縣境有/般河村霑化縣界中並
稱有鉤盤河似屬可據但既云鬲津最南不應鈎盤
又在鬲津之南金志云將陵縣有鈎盤河將陵故城
在今陵縣北五十里此為近之矣我
聖祖仁皇帝論曰九河故道漢唐宋諸家之説不一或謂
在濟南境内或謂逺界永平而酈道元謂九河苞淪於
[031-14b]
海以朕揆之其九河入海之處在今天津之直沽而九
河故道不出滄景二三百里間也葢水性就下今南北
之水以天津為尾閭地最窪下雖數千百年中或陵谷
變遷而其髙卑大勢南北定位有必揆不可易者即以
禹貢之文考之可以斷矣禹貢曰至於大伾北過洚水
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疏云大伾屬魏郡黎陽洚水
在信都大陸澤名夫黎陽今之濬縣信都今之深州大
陸澤在今之束鹿界而河間在濬縣深州束鹿之北故
[031-15a]
曰又北也又九河既道疏云平原以北平原今徳州境
言徳州以上也漢書溝洫志許商云九河之名有徒駭
胡蘇鬲津在成平東光鬲界中此三地今皆屬河間杜
氏通典云鈎盤在景馬頰覆釡在趙郡景即景州趙郡
今涿易南古所謂燕南趙北也輿地記云簡河在臨津
金史地理志云南皮縣有潔河太史河傳志所載九河
故道之在河間境也又豈不彰明備著乎則天津為同
為逆河入海之道無疑矣河自周定王時已南徙九河
[031-15b]
故迹亦漸湮廢後人不能深䆒地勢多穿鑿傅㑹其指
在濟南者既失之過南其指在永平者又失之過北而
鄭康成據緯書謂齊桓公填塞八河以拓疆界其説益
滋謬譌耳凡人讀書能正據經文考以古今形勢則諸
家之説自有折衷夫河間古郡稱名已久其所以謂之
河間者以其在九河之間也顧名思義又可知矣按長/河志
曰欲明九河必先知其上游曰二渠曰洚水曰大陸/又知其下尾曰逆河曰碣石曰渤海史記禹釃二渠
以引其河二渠一出貝邱其一則漯川也貝邱河自/王莽遂空俗謂之王莽河降水地理志降水在信都
[031-16a]
縣班固漢書以襄國為信都在大陸之南酈道元云/鬲般列於東北徒駭瀆聨漳絳按經考瀆自安故目
矣史記正義曰大陸澤在邢州及趙州界一名廣阿/澤一名鉅鹿澤逆河尚書傳曰為一大河名逆河地
理志勃海郡莽曰迎河在勃海之濵因以為名南皮/縣有迎河亭師古曰言相迎受也碣石山海經曰碣
石之山繩水出焉東流注于河鄭氏引戰國筞註云/在常山九門郭璞云在遼西臨渝太康地志以為樂
浪遂城長城所起地理志云在右北平驪城雖數説/不同未定厥所其在驪城者謂之大碣石山亦景純
之所兼引矣諸説不/同附載之以俟識者
周定王五年至西漢末大河故瀆
水經河水自遮害/亭南又東右逕滑臺城又東北過黎陽
[031-16b]
縣南又東北逕伍子胥廟南為長夀津此即禹釃二/渠之北瀆也
俗名王/莽河河水故瀆東北逕戚城西又逕繁陽縣故城
東北逕隂安縣故城西又東北逕昌樂縣故城東又
東北逕平邑郭西又東北逕元城縣西北而至沙丘
堰南分屯氏河出焉大河故瀆北出為屯氏河逕館/陶縣東東經靈縣北又東北逕
鄃縣與鳴犢河合地理志曰河水自靈縣别出為鳴/犢河其故瀆又東北屯氏别河出焉别河自信成縣
城南東北至繹幕縣南分為二瀆其北瀆東北至陽/信縣故城北而東注於海南瀆自平原城北首受大
河故瀆東出亦謂之䔍馬河東北至陽信縣故城南/東北入海屯氏别河故瀆又東北逕信成縣張甲河
[031-17a]
出焉張甲河北絶清河於廣/宗縣又東北至蓨縣㑹清河河水故瀆東北逕發千
縣故城西又屈逕其北又南經貝邱縣故城南又東
逕甘陵縣故城南又東逕平原縣故城西而北絶屯
氏三瀆北逕繹幕縣故城東北西流逕平原鬲縣故
城西又北逕蓨縣故城東又北逕安陵縣西自此合
漳水復禹河故道又東北歴浮陽參户平舒至章武
入海以今輿地言之濬縣館陶堂邑清平清河博平
髙唐平原徳州景州吳橋東光交河滄州青縣静海
[031-17b]
天津諸州縣界中皆周定王五年至西漢末大河之
所行也定王五年歳己未下逮王莽始建國三年辛
未而北瀆遂空凡六百七十二歳
東漢後大河故瀆
水經河水東逕鐵邱南東北流逕濮陽縣北為濮陽
津酈註故城與衛縣分水城北十/里有瓠河口有金堤有宣房塸又東北逕衛國縣
南又東逕鄄城縣北又東北逕范縣之秦亭西又東
北逕委粟津大河之北即/東武陽縣也左㑹浮水故瀆澶淵即/繁淵也
[031-18a]
亦謂之/浮水東絶大河故瀆又東北至東武陽縣東入河
又有漯水出焉又東北逕東阿縣北河水於范縣東
北流為倉亭津東阿縣城北門内西側臯/上有大井俗有阿井之名又東北過
茌平縣西北逕碻磝城西又東北逕四瀆津又東北
過楊墟縣東商河出焉河水又東逕髙唐縣界又東
北過髙唐縣故城西又北逕張公城臨側河湄又北
逕平原縣故城東又左逕安徳城東而北為鹿角津
東北逕般縣樂陵朷郷厭次縣南為厭次河又逕漯
[031-18b]
隂縣故城北又東北漯沃津又東逕千乘城北又東
北逕利縣城北又東分為二水枝津東逕甲下城南
東南歴馬常坑注濟又東北過甲下邑又東北入於
海以今輿地言之滑縣開州觀城濮州范縣朝城陽
穀茌平禹城平原陵縣徳平樂陵商河惠民青城蒲
臺髙苑博興利津諸州縣界中皆東漢以下大河之
所行也
唐五代大河故瀆
[031-19a]
唐制有河北道河南道其自大邳以東河北衛魏澶
博徳棣滄七州河南滑濮濟齊淄五州皆瀕河郡也
今按元和志寰宇記所載各縣界之黄河為銓次之
唐新舊二史五代史皆不/志河渠故以志記為銓次黄河自汲縣南胙城縣北
東北逕靈昌縣北河在縣/北十里又東北逕白馬縣北河去/城二
十/步其北岸則黎陽縣又東逕頓邱縣南河在縣南/三十里又
東逕清豐縣南河在縣南/五十里其南岸則濮陽縣河在縣/北十五
里/又東逕臨黄縣南河在縣南/三十六里其南岸則鄄城縣河/在
[031-19b]
縣北二/十一里又東北逕朝城縣東河在縣東/二十九里又東逕范縣
北其北岸則武水縣河在縣南/二十二里又東逕陽穀縣北河/在
縣北/十里其北岸則聊城縣河在縣南/四十三里又東逕平隂縣北
河在縣/北十里又東逕長清縣北河在縣北/五十五里其北岸則平原
縣河在縣南/五十里安徳縣河在縣南/十八里又東逕臨邑縣北河/在
縣北七/十里又東逕臨濟縣北河在縣北/八十里又東北逕鄒平
縣西北河在縣西/北八十里其北岸則商河縣河在縣南/十八里厭次
縣河在縣/南三里自此以下有新舊二道舊東北逕蒲臺縣
[031-20a]
東河在縣東北七十三/里以上俱出元和志景福後河自厭次縣界决而
東流逕渤海縣西北河在縣西/北六十里又東北至無棣縣東
南河在縣東/南六十里而東注於海河東北流逕馬谷山東/入海以上俱出寰宇記以
今輿地言之濬縣清豐觀城聊城平原陵縣商河齊
東惠民蒲臺利津南接滑縣開州濮州范縣陽穀茌/平平隂長清齊河濟陽後徙逕濵
州海豐不入/蒲臺利津諸州縣界中皆唐歴五代以及宋初黄
河之所行也自王莽始建國三年辛未河徙由千乘
入海後五十九歳為後漢明帝永平十三年庚午王
[031-20b]
景治河功成下逮宋仁宗景祐元年甲戌有横隴之
決又十四歳為慶厯八年戊子復決於商胡而漢唐
之河遂廢凡九百七十七歳
宋横隴決河故瀆
宋初河道與唐五代畧同所謂京東故道也真宗景
徳元年河決澶州横隴埽在今開/州東尋復修塞景祐元
年又決横隴遂為大河之經流今濮州東河在州東/六十里
東平州西范縣東河在州西七十/里接范縣界陽穀縣東南河在/縣東
[031-21a]
南六/十里東阿縣北河在縣北六十里東逕銅/城南又東北逕楊劉南長清縣北
河在縣北/五十五里皆有黄河即横隴決河之所行也自長清
而下東北入/平原界則與京東故道合矣慶厯八年河又決
澶州之商胡埽而横隴斷流謂之横隴故道
宋二股河故瀆商胡别𣲖/是為東流
宋韓贄言古大河即王莽河二股河出其東南自魏
恩東至徳滄入海二股河者啇胡決河之别𣲖即唐
之馬頰河故道也河自清豐縣西南元和志黄河在/縣南五十里馬
[031-21b]
頰河首受河水即於縣西南三十里六塔集與開/州接界處宋人謂之六塔河即馬頰河之别名也又
北過莘縣西又北逕堂邑縣西又東北逕博平縣西
北絶王莽河而北逕清平縣東又東北逕夏津縣東
又東北逕髙唐縣西北又東北逕恩縣南又東北與
平原縣分水又東北絶王莽河逕陵縣南陵縣今/之徳州又
東北合篤馬河水經注屯氏别河南瀆自平原城/北首受大河故瀆東出亦通謂之
篤馬河漢志云篤馬河/東北入海五百六十里東北逕西平昌故城北元和志/云平昌
縣有馬頰河在縣南十里/久視二年開亦名新河又東北逕般縣故城北般/縣
[031-22a]
接今寧津境寧津志縣南二十五/里有土河傳即古之篤馬河也又東逕樂陵縣故
城北寰宇記馬頰河在樂陵縣東六十里從滳河縣/北界來即篤馬河也金志樂陵縣有篤馬河
又東北逕陽信縣故城南又東北入海今之慶雲海/豐皆古陽信
縣地慶雲志云有馬頰河自樂陵流入城東南注鬲/津河海豐志云鈎盤北流在縣西北三十里自慶雲
流入又東北逕馬谷山前抵土河口入海舊志云自/樂陵至縣界有古黄河堤在縣西三里繞城北至東
北七里而止舊為大河所經/即宋東流由篤馬河入海處以今輿地言之二股河
合馬頰河東北至徳平縣合篤馬河又東北逕樂陵
縣合鬲津河至海豐縣入海海豐本無棣與樂陵俱/屬滄州故韓贄云至徳
[031-22b]
滄入/海也
宋商胡決河故瀆是為/北流
宋大中祥符四年河決通利軍合御河尋經塞治至
慶厯八年自澶州東北三十里商胡埽決北經清豐
縣西又北經南樂縣又北至大名府東北合永濟渠
即今/衛河又東北逕冠氏縣西北又東北逕館陶縣西又
東北逕臨清縣西又東北逕宗城縣東又東北逕清
河縣東縣北一里有黄河/故道亦名黄路河又東北逕夏津縣西北又
[031-23a]
東北逕武城縣西又東北逕棗强縣西又東逕將陵
縣北又東逕蓨縣南又東北逕東光縣西又東北逕
南皮縣西又東北逕清池縣西而北與漳水合又東
北逕乾寧軍東又東北逕獨流口又東至劈地口入
於海以今輿地言之開州大名元城冠縣館陶邱縣
臨清威縣清河夏津武城棗强故城恩縣徳州吳橋
景州東光南皮交河滄州青縣静海天津諸州縣界
中皆宋時黄河北流之所經也商胡決後二十二歳
[031-23b]
為神宗熙寧二年己酉導東流而北流閉又十二歳
為元豐四年辛酉河復北流哲宗紹聖初又閉後數
歳為元符二年己卯東流斷絶河竟北流葢自仁宗
及慶厯八年戊子下逮金章宗明昌五年甲寅實宋
光宗之紹熙五年而河決陽武出胙城南南北分流
入海凡一百四十六歳
金明昌河徙陽武故瀆
金章宗明昌五年河徙自陽武而東歴延津封邱長
[031-24a]
垣蘭陽東明曹州濮州鄆城范縣諸州縣界中至夀
張注梁山濼分為二𣲖北𣲖由北清河入海今大清
河自東平歴東阿平隂長清齊河歴城濟陽齊東惠
民青城濵州蒲臺至利津縣入海者是也南派由南
清河入淮今㑹通河自東平歴汶上嘉祥濟寧㑹泗
水至清河縣入淮者是也河滙梁山濼分二派入南
北清河自宋熙寧十年始尋經塞治至是復行其道
而汲胙之流絶下逮元世祖至元間河又徙自新郷
[031-24b]
出陽武之南凡九十餘歳
元至元大河南徙經流
元至元九年河決新郷縣廣盈倉岸葢河本在新郷
陽武間也至元二十三年河決衝突河南郡縣凡十
五處二十五年汴梁路陽武等縣河決二十二所是
時河又徙出陽武縣南而新郷之流絶按志銓次黄
河自武陟縣南東經滎澤縣北河在縣/北十里其北岸則獲
嘉縣河在縣南/六十里東逕原武縣南又東逕陽武縣南河/在
[031-25a]
縣南十/五里又東逕延津縣南河在縣南/五十里又東逕祥符縣
北河在縣北/四十里其北岸則封邱縣河在縣南/五十一里又東逕陳
留縣北河在縣北/三十里又東逕蘭陽縣北河在縣北/十五里又東
逕儀封縣北河在縣北二十里初與長垣東/明分水後徙出蘭陽儀封之南又東南
逕睢州北又東南逕考城縣北河在縣北三里賈魯/河在縣北三十里
又東南逕商邱縣北其北岸則曹縣河在縣南/四十里又東
逕虞城縣北河在縣北/十五里又東逕夏邑縣北河在縣北/二十二里
其北岸則單縣河在縣南/四十里又東逕碭山縣北河在縣/北三十
[031-25b]
里/又東逕豐縣南河在縣南/三十里又東逕沛縣南其南岸
則蕭縣河在縣北/五十里又東逕徐郡北與泗/水合又東南逕靈
璧縣北河在縣北/百二十里又東南逕睢寧縣北河在縣北/五十里其
北岸則邳州河在州/南二里又東逕宿遷縣南河在縣/南四里又東
逕桃源縣北河去縣/百餘步又東逕安東縣南河在縣/南二里而入
於海自金明昌甲寅之徙河大半入淮而北清河之
流猶未絶也下逮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己丑㑹通
河成於是始以一淮受全河之水凡九十五歳自禹/跡以
[031-26a]
下各河道俱/本禹貢錐指
曹單隄防
曹單二縣古無黄河自宋神宗熙寧十年河決澶州
南徙㑹淮而河始經流其地俯臨徐沛左翼獨山倘
蟻穴一穿驚濤奔注漫堤決口汎没田廬而漕渠亦
虞中梗是以險工林立畫地戒嚴運道民生誠倚隄
為命者也境内險要諸工曹縣則史家樓戴家樓沈/家店銅奶奶廟後梁家堤頭熊普廟陳家
樓黄奶奶廟石香爐大王廟髙家隄頭單縣則趙家/庄東鄧家水口鄭家堤等處皆為埽灣迎溜最險之
[031-26b]
區所宜加/謹防禦焉
兖州府黄河同知一員駐曹縣望魯集管轄曹單/黄河共長二百三十里
曹縣黄河上自河南儀封縣界起下至單縣界瞧
龍寺止計長一百六十里
分防曹縣縣丞一員 主簿一員 巡檢一員駐安/陵鎮
千總一員駐芝麻庄雍/正六年添設 額設堡房七十八座/堡夫九十名
舖夫七十八名名曹單徭夫共一/河兵一百二十 千三百零八名
巡檢分管隄工五十二里内歸併考城/縣臨河隄上自儀封縣
[031-27a]
交界起下至戴家樓後止計長三十里又自戴家樓
後起下至主簿分管交界髙家庄後止計長二十二
里
臨河隄歴年/歳修
大隄上自儀封縣界起下至芝蔴庄埽工迤西止長
五百七十六丈雍正五年加修内挑水壩䕶埽一十/六丈雍正三年創建芝蔴庄埽壩長
二百三十二丈雍正四/年歳修七年復築復創自芝蔴庄壩尾起至月隄頭
止長一百九十六丈五尺雍正六年加脩八/年復加幫南坦自月隄
[031-27b]
頭起止吕家道口止長二百九十六丈雍正七/年加修自吕
家道口起至七堡西止長七百二十五丈 自七堡
西起至楊家道口止長三十丈雍正九/年加修自楊家道口
起至火濠東止長九百三十四丈雍正九/年加修自火濠東
起至流通集南道口止長二千一百二十五丈 自
流通集南起至史家樓止長三百五十五丈雍正九/年加修
自史家樓起至項家庄止長二千一百九十一丈六
尺六寸史家樓至沈家店一帶地形窪下河流漲漾/勢甚危險雍正九年總河朱藻加築子堰鑲
[031-28a]
䕶防風以/弭水患自項家庄起至沈家店止長一百六十丈
雍正八/年加脩自沈家店起至馮家庄止長一百四十丈
自馮家庄起至二十四堡止長一百五十九丈雍正/八年
加/脩自二十四堡起至紅山廟止長三百二十八丈
自紅山廟起至主簿分管界止長八百一十八丈雍/正
六年七年加修總紅山廟有支河/掣溜侵齧堤根 河朱藻塞之
遥月各隄
一謝家集後遥月隄長一千三百五十五丈雍正六/年加修
[031-28b]
四百五/十七丈一徐家樓撑隄長二百五十一丈雍正六/年加修一
吕家庄後義民隄長八百五十丈 一王家樓東月
隄長四百七十九丈 一吕家庄西格隄長二百八
十丈 一吕家庄前月隄長三百二十丈 一塔兒
灣西戧隄長一百三十丈 一關王廟前月隄長五
百六十丈 一尹家林前月隄長四百七十五丈
一唐家水口䕶隄長五百九十三丈 一龍王廟後
撑隄長三百五十七丈 一崔家壩後月隄長三百
[031-29a]
七十五丈 一宋家樓前月堤長五百五十丈 一
楊家道口東月堤長六百五十五丈 一流通集後
月堤長二千一百零一丈 一戴家樓東月堤長五
百一十丈樓後月堤長二百七十丈 一沈家店月
堤長八百四十五丈 一臨廟集撑堤長三百一十
丈 一青山集前月堤長一千一百四十一丈
主簿分管堤工上自廵檢分管交界髙家庄後起下
至縣丞分管交界劉家樓西止共長六十四里汛内/有陳
[031-29b]
家樓黄奶奶廟/防風險工工叚
臨河堤歴年/歳修
大堤上自巡檢司分管界起下至髙家堤頭止長二
百四十九丈雍正六/年加修自髙家堤頭起至袁家林止長
二百五十丈雍正八/年加修自袁家林起至李家塞止長四
百丈 自李家寨前起至銅奶奶廟後止長三百四
十八丈 自銅奶奶廟後起至劉家庄前止長二百
三十八丈即康熙九年所塞決/口雍正八年加修自劉家庄前起至魚
[031-30a]
鱗隄止長一百五十丈雍正八/年加修自魚鱗隄起至曹家
庄西止長二百七十四丈 自曹家庄西起至侯家
壩隄止長二百丈雍正九/年加修自侯家壩隄起至草樓前
月堤止長四百七十丈 自草樓前月隄起至張家
庄止長四百五十五丈 自張家庄南起至火神廟
後廢隄頭止長三百七十三丈雍正五/年加修自火神廟後
廢隄頭起至劉家樓止長七百八十八丈雍正五/年加修自
劉家樓後起至傅家隄頭止長二百五丈雍正七/年加修自
[031-30b]
傅家隄頭起至舊魚鱗隄止長四百五丈雍正七/年加修自
魏家海大道口起至傅家樓前止長二百一丈雍正/九年
加/修自傅家樓前起至王家庄前止長二百一十九丈
雍正八/年加修自王家庄前起至張家庄前止長二百丈雍/正
九年/加修自張家庄前起至梁家堤頭止長一百八十五
丈雍正九/年加修自梁家隄頭起至曹巴庄廟前止長三百
八十五丈 自曹巴庄廟前起至劉家庄前止長六
百八十九丈 自劉家庄前起至囘龍口止長四百
[031-31a]
二十三丈五尺雍正六/年加修囘龍缺口長一百三十三丈
雍正五/年加修自囘龍口起至熊普廟止長一千一百三十
九丈 自熊普廟起至袁家庄前止長七百五丈
自袁家庄前起至陳家道口止長二百四十丈雍正/八年
加/修自陳家道口起至陳家窰止長二百丈 自陳家
窰起至王家庄西止長一百五十丈雍正八/年加修自王家
庄西起至廢隄頭止長三百八十二丈 自廢隄頭
起至三十堡止長三百三十七丈雍正五年加修防/内陳家樓歳修
[031-31b]
風三百三/十七丈自三十堡起至魏家庄止長一百六十三
丈一尺 自魏家庄起至魏家樓止長五百七十丈
四尺雍正五年加修五内黄奶奶廟/歳修防風六百 十九丈五尺自魏家樓前起
至縣丞分管界止長三百二十丈雍正八/年加修
遥月各隄
一銅奶奶廟後月隄長一千二百二十一丈遥月隄
長三千一十九丈 一魚鱗月隄長一千七十八丈
一草樓集月隄長一千九百三十丈内有涵洞一
[031-32a]
座 一温家庄舊月隄長九百九十五丈 一曹巴
廟後月隄長三千四百三十丈 一囘龍口後隄長
一百七十丈 一陳家樓月隄長五百五十丈 一
黄奶奶廟後月隄長一千一百六十七丈 一魏家
樓前䕶隄長六百一十四丈
縣丞分管隄工四十四里上自主簿分管交界劉家
樓東起下至單縣交界止計長四十四里
臨河隄歴年/加修
[031-32b]
大隄上自主簿分管交界起至吳家堂止長一百六
十五丈五尺 自吳家堂起至二堡東止長二百七
十八丈 自二堡東起至孔家庄止長二百七十丈
雍正九/年加修自孔家庄起至三堡止長一百五十丈雍正/八年
加/脩自三堡起至越隄東止長八十丈 自越隄東起
至四堡東止長二百八十丈雍正八/年加修自四堡東起至
梁家樓東止長二百四十七丈雍正八/年加修自梁家樓東
起至繆家庄前止長三百二十六丈 自繆家庄前
[031-33a]
起至大王廟西隄坌止長三百四十丈 自大王廟
西隄坌起至大王廟門前止長六十八丈 自大王
廟前起至七堡南止長一百八十丈 自七堡南起
至劉家井北止長二十五丈 自劉家井北起至趙
家庄西止長二百一十五丈 自趙家庄西起至曽
家樓前止長二百丈 自曽家樓前起至九堡東南
袁家隄頭止長三百二十三丈 自袁家隄頭起至
王家隄頭止長六百二十五丈雍正七/年加修自王家隄頭
[031-33b]
起至韋家樓止長五百丈 自韋家樓起至施家庄
止長五百二十四丈五尺 自施家庄起至十四堡
止長三百六十丈雍正九/年加修自十四堡起至薛家庄止
長一百二十五丈 自薛家庄起至鄒家庄止長三
百七十五丈 自鄒家庄起至小大王廟止長二百
丈 自小大王廟起至茅王寨止長九十丈 自茅
王寨起至邵家潭西止長六百五丈 自邵家潭西
起至邵家潭東止長七十五丈 自邵家潭東起至
[031-34a]
馬家潭止長四百六十丈 自馬家潭起至二十堡
止長一百六丈 自二十堡起至單縣界牌止長一
百九十二丈
月䕶各隄
一梁家樓後月隄長一千五百一十丈 一安家庄
後月隄長一千一百二十二丈 一大王廟䕶隄長
三百三十丈 一韋家樓後月隄長二千二百七十
二丈 一孫家庄撑隄長三百三十丈
[031-34b]
單縣黄河 上自曹縣界瞧龍寺起下至江南碭山
縣界止計長七十里
分防單縣主簿一員 把總一員駐諸望壩雍正六/年添設 額設堡
房三十三座舖夫六十七名城武/縣協濟舖夫二名 河兵八十名
主簿所管堤工上自曹縣交界起下至江南碭山縣
交界止計長七十里汛内有諸望/壩防風險工
臨河堤歴年/加修
大堤上自曹縣交界起至第一堡止長一百五十丈
[031-35a]
自第一堡起至第二堡止長三百五十丈 自第
二堡起至峩嵋殿止長三百七十丈 自峩嵋殿起
至四堡西月堤頭止長三百四十五丈 自四堡西
月堤頭起至李家樓月堤頭止長四百四十二丈
自李家樓後月堤頭起至石家樓前月堤頭止長五
百六十丈 自石家樓前月隄頭起至石家廟止長
一百五十丈 自石家廟起至江家庄後石家道口
止長四百丈 自江家庄石家道口起至郭家子堰
[031-35b]
西頭止長一百十四丈 自郭家子堰西頭起至郭
家堰防風埽尾止長三百九十五丈内郭家堰搶修/防風三百三十
七/丈自郭家堰防風埽尾起至朱家堰西頭止長五百
七十丈内朱家堰搶修/防風五百十丈自朱家堰西頭起至趙家庄
後止長五百五十丈 自趙家庄後起至李家樓前
止長三百六十一丈雍正五/年加修自李家樓前起至十四
堡西戧堤止長一百三丈 自十四堡西起至三官
廟止長三百五十丈雍正七/年加修自三官廟起至鄧家水
[031-36a]
口東止長一千一百七丈雍正九/年加修自鄧家水口東起
至鄭家堤口止長三百七十丈 自鄭家堤口起至
白衣閣止長四百九十四丈 自白衣閣起至司家
庄止長一百三十丈雍正八/年加修自司家庄後起至權家
庄西止長八十七丈 自權家庄西起至二十二堡
西止長四百五十丈 自二十二堡西起至姜家庄
前止長七百八十丈 自姜家庄前起至楊家樓止
長五百丈 自楊家樓起至二十七堡止長六百丈
[031-36b]
自二十七堡起至諸望壩上頭止長五百丈 自諸
望壩上頭起至壩東頭止長二百丈内歳修埽工長/一百七十六丈
自壩東頭起至王家道口止長一百十丈舊有支河/築壩二道
塞/之自王家道口起至孔家樓止長五百丈 自孔家
樓起至黑龍潭東止長六百五十丈 自黑龍潭東
起至江南碭山縣界止長三百三十五丈五尺
月格各隄
一三堡後月堤長四百四十四丈 一四堡後月隄
[031-37a]
長六百五十二丈 一石老家月隄長六百一十丈
一縷水隄自第一堡起至碭山交界止長五十四
里 一九堡月堤長九百二十丈 一韓家庄斜格
堤長三百五丈内有涵洞一座 一十四堡後格隄
長三百九十丈内有涵洞一座 一孟老家月隄長
三百三丈 一楊家樓月隄長一千二百一十丈
一楊家庄月隄長六百七十丈 一諸望壩後月隄
長六百九十八丈雍正五年加修七年/増修後戧隄四百丈一諸望壩後
[031-37b]
小月隄長八十八丈雍正六/年戧築一諸望壩東格隄長七
十六丈五尺雍正七/年戧築一孔家集西格隄長二百五十
丈 一黑龍潭月隄長三百五丈
曹單太行堤明𢎞治十年都御史劉大夏所築萬厯/九年巡撫都御史何起鳴増修亦名南
長隄上自河南武涉直抵江南碭沛在曹縣境自/芝蔴庄起至馬家潭東止長一百六十里在單縣
境自曹縣界起至豐縣界止長七十里向按/三里設一堡今以臨河大堤為重舊制遂廢
黄河水候
宋河渠志黄河随時漲落故舉物候為水勢之名自
[031-38a]
立春後東風解凍河邉人候水初至凡一寸則夏秋
當至一尺頗為信驗故謂之信水舊志以信水為清/明水每年清明日
使者臨河致祭立標水頭偵報員役尅時更畨覘候/水痕每添一寸則夏秋當至一尺謂之信水亦謂之
清明/水二月三月桃花始開氷泮雨積川流猥集波瀾
盛長謂之桃花水春末蕪菁華開謂之菜華水四月
末壟麥結秀擢芒變色謂之麥黄水時則河中有山/蛆浮出漁人網
得之以占髙源漲水按鮦土人謂之山蛆上源山隙/潛生每重不過一觔明崇禎辛未浮河而下有重至
五七觔者未/幾荆隆口決五月𤓰實延蔓謂之𤓰蔓水朔野之地
[031-38b]
深山窮谷固隂沍寒氷堅晚泮逮乎盛夏消釋方盡
而沃蕩山石水帶礬腥併流於河故六月終旬後謂
之礬山水七月菽豆方秀謂之豆華水八月菼薍華
謂之荻苗水九月以重陽紀節謂之登髙水俗傳九/月十七
日為河伯生辰雖三秋旱乾是日/水必泛漲故隄工過此方慶無虞十月水落安流復
其故道謂之復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斷氷雜流乘寒
復結謂之蹙凌水水信有常率以為凖非時暴漲謂
之客水其水勢凡移谼横注岸如刺毁謂之劄岸漲
[031-39a]
溢踰防謂之抹岸埽岸故朽潛流潄其下謂之塌岸
浪勢旋激岸土上潰謂之淪捲水浸岸逆漲謂之上
展順漲謂之下展或水乍落直流之中忽屈曲横射
謂之徑音呌張衡西京賦/日望
窱以徑廷水猛驟移其將澄處望
之明白謂之拽白亦謂之明灘湍怒畧渟勢稍汨起
行舟值之多溺謂之薦浪水水退淤澱夏則膠土肥
腴初秋則黄滅土頗為䟽壤深秋則白滅土霜降後
皆沙也
[031-39b]
禹績
漢溝洫志禹堙洪水尸子云古者龍門未開吕梁未/鑿河出于孟門之上大溢逆流
無有丘阜髙陵盡/皆滅之名曰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陸行載車水
行乘舟泥行乘毳山行則梮以别九州隨山浚川任
土作貢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然河菑之羡溢害中
國也尤甚惟是為務故導河自積石歴龍門南到華
隂東下砥柱及盟津雒汭至于大伾于是禹以為河
所從來者髙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釃二渠
[031-40a]
以引其河北載之髙地過洚水至于大陸播為九河
同為迎河史記作/逆河入于渤海九川既䟽九澤既陂諸
夏乂安功施乎三代
商周河徙秦附/
商書序仲丁遷于囂河亶甲居相祖乙圯于耿亶甲/子圯
于相遷于耿河/水所毁曰圯盤庚遷于殷治平畧曰殷時河數圯/決至五遷都以避之不
聞其有所堤塞猶/近循禹之跡故也周譜定王五年河徙蔡傳云河/徙砱礫大
事記周威烈王十三年晉河傾壅龍門至于底柱史
[031-40b]
記秦始皇帝八年河魚大上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
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河溝即/鴻溝漢溝洫志自禹之後
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
汝淮泗㑹此黄河通淮泗/之始末紀何年
兩漢治河
漢書溝洫志漢興三十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
金堤在東郡/白馬界於是東郡大興卒塞之其後三十六歳
孝武元光中河決於瓠子東南注鉅野通於淮泗上
[031-41a]
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輒復壞是時武安侯田
蚡為丞相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決而南則鄃無
水灾邑收入多蚡言於上曰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
以人力强塞强塞之未必應天而望氣用數者亦以
為然是以久不復塞也自河決瓠子後二十餘歳歳
因以數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上乃使汲仁郭昌發
卒數萬人塞瓠子決河上自臨決河湛白馬玊璧令
羣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窴決河上既臨河悼
[031-41b]
功之不成作瓠子歌於是卒塞瓠子決口築宫其上
名曰宣防而道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迹而梁楚之地
復寧無水灾自塞宣防後河復北決於館陶分為屯
氏河東北經魏郡清河信都渤海入海廣深與大河
等故因其自然不隄塞也此開通後館陶東北四五
郡雖時小被水害而兖州以南六郡無水憂宣帝地
節中光禄大夫郭昌使行河北曲三所水流之勢皆
邪直貝丘縣恐水盛隄防不能禁乃各更穿渠直東
[031-42a]
經東郡界中不令北曲渠通利百姓安之元帝永光
五年河決清河靈鳴犢口而屯氏河絶成帝初清河
都尉馮逡奏言郡承河下流與兖州東郡分水為界
城郭所居尤卑下土壤輕脆易傷頃所以闊無大害
者以屯氏河通兩川分流也今屯氏河塞靈鳴犢口
又益不利獨一川兼受數河之任雖髙増隄防終不
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霽必盈溢靈鳴犢口在清河
東界所在處下雖令通利猶不能為魏郡清河減損
[031-42b]
水害禹非不愛民力以地形有勢故穿九河今既滅
難明屯氏河不流行七十餘年新絶未乆其處易浚
又其口所居髙於以分殺水力道里便宜可復浚以
助大河泄暴水備非常又地節時郭昌穿直渠後三
歳河水更從故第二曲間北可六里復南合今其曲
勢復邪直貝丘百姓寒心宜復穿渠東行不豫修治
北決病四五郡南決病十餘郡然後憂之晩矣事下
丞相御史白博士許商治尚書善為筭能度功用遣
[031-43a]
行視之以為屯氏河盈溢所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
浚後三歳河果決於館陶及東郡金堤泛濫兖豫入
平原千乘濟南凡灌四郡三十二縣水居地十五萬
餘頃深者三丈壞敗官亭室廬且四萬所遣大司農
非調調均錢穀河決所灌之郡謁者二人發河南以
東漕船五百艘徙民避水居丘陵九萬七千餘口河
隄使者王延世使塞以竹落長四丈大九圍盛以小
石兩船夾載而下之三十六日河堤成以五年為河
[031-43b]
平元年賜延世爵關内侯後二歳河復決平原流入
濟南千乘所壞敗者半建始時復遣王延世丞相史
楊焉及將作大匠許商諫大夫乘馬延年等作治六
月乃成鴻嘉四年渤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灌縣邑
三十一敗官亭民舍四萬餘所河堤都尉許商與丞
相史孫禁共行視圖方畧禁以為今河溢之害數倍
於前決平原時今可決平原金堤間開通大河令入
故篤馬河至海五百餘里水道浚利又乾三郡水地
[031-44a]
得美田且二十餘萬頃足償所開傷民田廬處又省
吏卒治堤救水歳三萬人以上許商以為古説九河
之名有徒駭胡蘇鬲津今見在成平東光鬲界中自
鬲以北至徒駭間相去二百餘里今河雖數移徙不
離此域孫禁所欲開者在九河南篤馬河失水之迹
處勢平夷旱則淤絶水則為敗不可許公卿皆從商
言先是谷永以為河中國之經瀆聖王興則出圖書
王道廢則竭絶今潰溢横流湮没陵阜異之大者也
[031-44b]
修政以應之灾變自除是時李尋解光言議者常欲
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決可且勿塞以觀
水勢河欲居之當稍自成川跳出沙土然後順天心
而圖之必有成功而用財力寡於是遂止不塞哀帝
初平當使領河堤奏言九河今皆窴滅按經義治水
有決河深川而無隄防壅塞之文河從魏郡以東北
多溢決水迹難以分明四海之衆不可誣宜博求能
浚川疏河者待詔賈讓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古者
[031-45a]
立國居民疆理土地必遺川澤之分度水勢所不及
大川無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為汙澤使秋水多
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寛緩而不迫夫土之有川猶
人之有口也治土而防其川猶止兒啼而塞其口豈
不遽止然其死可立而待也故曰善為川者決之使
道善為民者宣之使言葢隄防之作近起戰國壅防
百川各以自利齊與趙魏以河為境趙魏瀕山齊地
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東抵齊隄則西泛趙
[031-45b]
魏趙魏亦為堤去河二十五里雖非其正水尚有所
游盪時至而去則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乆無害稍
築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時至漂没則更起堤防以自
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澤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今堤
防陿者去水數百步逺者數里近黎陽南故大金堤
從河西西北行至西山南頭乃折東與東山相屬民
居金堤東為廬舍住十餘歳更起堤從東山南頭直
南與故大隄㑹又内黄界中有澤方數十里環之有
[031-46a]
堤往十餘歳太守以賦民民今起廬舍其中此臣親
所見者也東郡白馬故大堤亦復數重民皆居其間
從黎陽北盡魏界故大堤去河逺者數十里内亦數
重此皆前世所排也河從河内北至黎陽為石堤激
使東抵東郡平剛又為石堤使西北抵黎陽觀下又
為石堤使東北抵東郡津北又為石堤使西北抵魏
郡昭陽又為石堤激使東北百餘里間河再西三東
迫阸如此不得安息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當水衝
[031-46b]
者決黎陽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東薄
金堤勢不能逺泛濫期月自定難者將曰若如此敗
壞城郭田廬冢墓以萬數百姓怨恨昔大禹治水山
陵當路者毁之故鑿龍門辟伊闕析底柱破碣石墮
斷天地之性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今瀕河十郡
治堤歳費且萬萬及其大決所殘無數如出數年治
河之費以業所徙之民遵古聖之法定山川之位使
神人各處其所而不相奸且以大漢方制萬里豈其
[031-47a]
與水争咫尺之地哉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載無患
故謂之上策乃若多穿漕渠於冀州地使民得以溉
田分殺水怒雖非聖人之法然亦救敗術也難者將
曰河水髙於平地歳増堤防猶尚決溢不可以開渠
臣竊按視遮害亭西十八里至淇水口乃有金堤髙
一丈自是東地稍下堤稍髙至遮害亭髙四五丈往
五六歳河水大盛増丈七尺壞黎陽南郭門入至堤
下水未踰堤二尺所從堤上北望河髙出民屋百姓
[031-47b]
皆走上山水留十三日堤潰二所吏民塞之臣循堤
上行視水勢南七十餘里至淇口水適至堤半計出
地上五尺所今可從淇口以東為石堤多張水門初
元中遮害亭下河去堤足數十步至今四十餘歳適
至堤足由是言之其地堅矣恐議者疑河大川難禁
制滎陽漕渠足以卜之其水門但用木與土耳今據
堅地作石堤勢必完安冀州渠首盡當仰此水門治
渠非穿地也但為東方一堤北行三百餘里入漳水
[031-48a]
中其西因山足髙地諸渠皆往往股引取之旱則開
東方下水門溉冀州水則開西方髙門分河流通渠
有三利不通有三害民常罷於救水半失作業水行
地上凑潤上徹民則病濕氣木皆立枯鹵不生穀決
溢有敗為魚鱉食此三害也若有渠溉則鹽鹵下隰
填淤加肥故種禾麥更為秔稻髙田五倍下田十倍
轉漕舟船之便此三利也今瀕河堤吏卒郡數千人
伐買薪石之費歳數千萬足以通渠成水門又民利
[031-48b]
其灌溉相率治渠雖勞不罷民田適治河堤亦成此
誠富國安民興利除害支數百歳故謂之中策若乃
繕完故堤増卑培薄勞費無已數逢其害此最下策
也王莽時徵能治河者以百數其大畧異者長水校
尉平陵關竝言河決率常於平原東郡左右其地形
下而土疏惡聞禹治水時本空此地以為水猥盛則
放溢少稍自索雖時易處猶不能離此上古難識近
察秦漢以來河決曹衛之域其南北不過百八十里
[031-49a]
者可空此地勿以為官亭民室而已大司馬史長安
張戎言水性就下行疾則自刮除成空而稍深河水
重濁號為一石水而六斗泥今西方諸郡以至京師
東行民皆引河渭山川水灌田春夏乾燥少水時也
故使河流遲貯淤而稍淺雨多水暴至則溢決而國
家數堤塞之稍益髙於平地猶築垣而居水也可各
順從其性毋復灌溉則百川流行水道自利無溢決
之害矣御史臨淮韓牧以為可畧於禹貢九河處穿
[031-49b]
之總不能為九但為四五宜有益大司空掾王横琅/琊
人/言河入渤海地髙於韓牧所欲穿處往者天嘗連
雨東北風海水溢西南出數百里九河之地已為
海所漸矣禹之行河水本隨西山下東北去周譜云
定王五年河徙則今所行非禹之所穿也又秦攻魏
決河灌其都決處遂大不可復補宜却徙完平處更
開空使縁西山足乘髙地而東北入海乃無水灾王
莽時但崇空語無施行者後漢書云初平帝時河汴
[031-50a]
決壞未及得修建武十年陽武令張汜上言宜改修
堤防以安百姓光武即為發卒方營河功而浚儀令
樂俊復上言新被兵革民不堪命宜更議其事光武
遂止後汴渠東侵日月彌廣而水門故處皆在水中
兖豫百姓怨嗟永平十二年議修汴渠有荐樂浪王
景能治水者乃引見景問以理水形便景陳其利害
應對敏給帝善之遂發卒數十萬遣景與王吳修渠
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景乃商度地勢
[031-50b]
鑿山阜破砥磧直截溝澗防遏衝要疎決壅積十里
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無復遺漏之患明年夏四月
汴渠成行幸滎陽巡行河渠詔曰自汴渠決敗六十
餘歳加頃年以來雨小不時汴流東侵日月益甚水
門故處皆在河中漭瀁廣溢莫測圻岸蕩蕩極望不
知綱紀今兖豫之人多被水患乃云縣官不先人急
好興他役又或以為河流入汴幽冀蒙利故曰左隄
强則右隄傷左右俱强則下方傷宜任水勢所之使
[031-51a]
人隨髙而處公家息壅塞之費百姓無陷溺之患議
者不同南北異論朕不知所經久而不決今既築堤
理渠絶水立門河汴分流復其舊迹陶邱之北漸就
壤墳故荐嘉玉潔牲以禮河神東過洛汭歎禹之績
今五土之宜反其正色濵渠下田賦與貧人無令豪
右得圖其利庶繼世宗瓠子之作治河畧曰嗣是河/入千乘而徳棣之
河又播為八故水有所洩而力分偶合於/禹功葢自東漢訖唐不至横決如異時矣
晉唐五代治河
[031-51b]
晉書武帝泰始七年六月河洛伊沁皆溢華嶠奏浚/河渠循禹
之迹置都水/官事多施行唐書髙宗永徽五年十月齊州黄河溢
武后長夀二年五月棣州河溢壞居民二千餘家元
宗開元十年六月博州棣州河決文宗太和三年夏
河決壞棣州城宣宗大中十二年大水汎兖青鄆而
滄地積卑杜中立自按行引御水入之毛河東注海
州無水灾昭宗景福二年河徙從勃海北至無棣縣
入海昭宗乾寧三年夏四月河漲將毁滑州朱全忠
[031-52a]
決為二河夾城而來為害更甚後梁貞明四年梁將
謝彦章攻楊劉決河水以限晉兵瀰漫數里為曹濮
患後唐莊宗同光二年秋七月唐發兵塞梁所決河
未幾復壞後晉主重貴開運元年夏四月滑州河決
浸汴曹單濮鄆五州之境詔大發丁夫塞之後周世
宗顯徳元年冬十一月周河堤成河自楊劉至於博
州百二十里連年東潰分為二𣲖滙為大澤瀰漫數
百里又東北環古堤而出灌齊棣淄諸州堙没田廬
[031-52b]
久不能塞至是遣李穀按視堤塞役徒六萬三十日
而畢四年夏四月周疏汴水入五丈河自是齊魯舟
楫皆達於大梁六年夏六月決原武周發近縣民夫
塞之
宋代治河
自周顯徳初河大決東平之楊劉宰相李穀監治自
陽穀抵張秋以遏之水患稍息然決河不復故道離
而為赤河宋太祖乾徳二年詔民治遥堤以禦衝注
[031-53a]
之患其後赤河決東平之竹村七州之地復罹水灾
三年秋開封府言河決陽武又孟州水漲壞中潬橋
梁澶鄆亦言河決詔發州兵治之開寳五年詔縁河州
縣課民樹榆柳以為河防五月河大決濮陽又決陽武
遣潁州團練使曹翰䕶其役翰至河上親督工徒未
幾決河皆塞太宗太平興國七年河大漲蹙清河凌
鄆州城將陷塞其門詔承㫖劉吉馳往固之八年五
月大決滑州韓村泛澶濮曹濟諸州壞民田廬東南
[031-53b]
流至彭城界入于淮詔發丁夫塞之堤乆不成帝遣
樞密直學士張齊賢乘傳詣白馬津用太牢加璧以
祭十二月決河塞真宗咸平三年五月河決鄆州王
陵埽浮鉅野入淮泗水迫州城命使率丁男二萬人
塞之始赤河決擁濟泗鄆州城中常苦水患詔徙城
於東南汶陽鄉之髙原大中祥符四年棣州決聶家
口邑志作聶索/今有聶索橋五年又決李家灣環城數十里民舍
多壞徙城于商河河勢髙民舍踰丈明年乃詔徙州
[031-54a]
城於陽信之八方寺天禧三年六月滑州河溢歴澶
濮曹鄆注梁山濼合清水古汴渠東入于淮發兵夫
治之仁宗天聖六年八月河決澶州之王楚埽明道
二年徙朝城縣于杜婆村廢鄆州之王橋渡淄川之
臨河鎮以避水景祐元年七月河決澶州横隴埽慶
厯元年詔權停修決河自此久不復塞八年六月河
決商胡埽皇祐元年三月河合永濟渠注乾寧軍河/改
北/流二年七月河復決館陶縣之郭固四年正月塞郭
[031-54b]
固而河勢猶壅殿中丞李仲昌請開六塔以披其勢
自澶州商胡河穿六/塔渠入横隴故道至和元年遣使行度二年學士
歐陽修上議曰臣聞河本泥沙無不淤之理淤常先
下流下流淤髙水行漸擁乃決上流之低處此勢之
常也夫避髙就下水之本性故河流既棄之道自古
難復初天禧中河出京東水行於今所謂故道者水
既淤澁乃決天臺埽尋塞而復故道未幾又決於滑
州南龍門埽其後數年又塞而復故道已而又決王
[031-55a]
楚埽所決差小與故道分流然而故道之水終以壅
淤故又于横隴大決是則決河非不能力塞故道非
不能力復所復不久終必決于上流者由故道淤而
水不能行故也今河之勢負三決之虞復故道上流
必決開六塔上流亦決河之下流若不浚使入海則
上流亦決臣請選知水利之臣就其下流求入海路
而浚之不然下流梗澁則終虞上決為害無涯願下
臣議裁取其當焉章再上時宰相富弼尤主仲昌議不
[031-55b]
省嘉祐元年四月朔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不能容
是夕復決溺兵夫漂芻藁不可勝計修河官皆謫仲
昌流英州由是議者乆不復論河事五年河流派别
於魏之第六埽曰二股河其廣二百尺自二股河行
一百三十里至魏恩徳博之境曰四界河首七月都
轉運使韓䞇言四界首古大河所經即溝洫志所謂
平原金堤開通大河入篤馬河至海者也浚之支分
河流入金赤河為利可必商胡決河自魏至於恩冀
[031-56a]
乾寧入于海今二股河自魏恩東至于徳滄入于海
分而為二則上流不壅可以無決溢之患乃上四界
首二股河圖七年七月河決大名第五埽英宗治平
元年命都水監浚二股五股河以紓恩冀之患神宗
熙寧元年六月河溢恩州烏攔堤又決冀州棗强埽
北注瀛都水監李立之請于恩冀深瀛等州創生堤
三百六十七里以禦河都水監丞宋昌言奏謂慶厯
八年商胡北流于今二十餘年自澶州下至乾寧軍
[031-56b]
創堤千有餘里公私勞擾近歳冀州而下河道梗塞
上下埽屢危今棗强抹岸衝奪故道雖創新堤終非
久計願相六塔舊口竝二股河導使東流徐塞北流
詔翰林學士司馬光内侍張茂則乘傳度視明年光
入對請如昌言策于二股之西置上約擗水令東俟
東流漸深北流漸淺即塞北流放出御河胡盧河下
舒恩冀深瀛以西之患初商胡決河自魏之北至恩
冀乾寧入于海是謂北流二股河自魏恩東至於徳
[031-57a]
滄入於海是謂東流時議者多不同帝用昌言説置
上約留守韓琦頗疑修二股疏請選近臣速至河所
與外官合議王安石以為可治六月命司馬光都大
提舉修二股河七月二股河通快北流稍自閉水官
張鞏奏塞北流詔光等復往視光言鞏等欲塞二股
北流臣恐勞費未易或幸而可塞則東流淺狹隄防
未全必致決溢是移恩冀深瀛之患於滄徳等州也
不若俟三二年東流益深濶隄防稍固北流漸淺薪
[031-57b]
芻有備塞之便時二股河東流及六分鞏等因欲閉
斷北流帝意嚮之王安石以光議屢不合言於帝乃
獨遣茂則茂則奏二股河東傾已及八分北流止二
分戊申北流閉時北流既塞河自其南四十里許家
港東決流汎濫大名恩徳滄永静五州軍境熙寧四
年七月北京新隄第四第五埽決漂溺館陶永濟清
陽以北八月河溢澶州曹村十月溢衛州王供時新
堤凡六埽而決者二下屬恩冀貫御河奔衝為一帝
[031-58a]
憂之茂則等謂二股河地最下而舊防可因今堙塞
者纔三十餘里若度河之湍浚而逆之又存清水鎮
河以析其勢則悍者可囘決者可塞十二月今開修
二股河上流并修第五埽決口五年四月二股河成
決口亦塞是時北流閉已數年水或横決散漫常虞
壅遏六年十月外監丞王令圖獻議於北京第五埽
等處開修直河使大河還二股故道乃命范子淵等
領其事開直河深八尺又疏濬二股及清水鎮河凡
[031-58b]
退背魚肋河則塞之七年都水監丞劉璯言自開直
河閉魚肋水勢増漲行流湍急漸塌河岸而許家港
清水鎮河極淺漫幾於不流宜閉清水鎮河築縷河
堤一道以遏漲水使大河復循故道從之十年七月
河復溢衛州王供及汲縣上下埽懷州黄沁滑州韓
村乙丑遂大決於澶州曹村澶淵北流斷絶河南徙
東滙於梁山濼分為二派一㑹南清河入於淮一㑹
北清河入於海凡灌郡縣四十五而濮齊鄆徐尤甚
[031-59a]
遣使修閉元豐元年四月決口塞詔改曹村埽曰靈
平五月新堤成閉口斷流河復歸北三年七月澶州
孫村陳埽及大吳小吳埽決詔速修閉四年四月小
吳埽復大決自澶注入御河恩州危甚六月戊午詔
東流已填淤不可復將來更不修閉小吳決口候見
大河歸納應合修立堤防令李立之經畫以聞九月
用立之言分立東西兩堤五十九埽五年六月河溢
北京内黄埽七月決大吳埽以紓靈平下埽危急八
[031-59b]
月河決鄭州原武埽入利津陽武溝刁馬河歸納梁
山濼詔大治之元豐八年時小吳之決既未塞十月
又決大名之小張口河北諸郡皆被水灾知澶州王
今圖議浚迎陽埽舊河又於孫村金堤置約復故道
轉運使范子竒仍請於大吳北岸修進鋸牙擗約河
勢于是囘東流之議起元祐元年詔秘書監張問相
度河北水事十月以王令圖領都水同問行河問言
臣至滑州決口相視迎陽埽至大小吳水勢低下舊
[031-60a]
河淤仰故道難復請于南樂大名埽開直河并簽河
分水勢入孫村口以解北京向下水患令圖亦以為
然于是減水河之議復起三月令圖死以王孝先代
領都水亦請如令圖議時知樞密院事安燾深以東
流為是兩疏請囘河王巖叟亦言望早決河議太師
文彦博侍郎吕大防皆主其説二年六月詔黄河未
復故道終為河北之患王孝先等所議已嘗興復不
可中罷宜接續工料向去決要囘復故道三省樞密
[031-60b]
院速與商議施行右相范純仁言聖人有三寳曰慈
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葢天下大勢惟人君所向羣
下競趨如川流山摧小失其道非一言一力可囘故
居上者不可不謹也今聖意已有所向而為天下先
矣乞諭執政前日降出文字却且進入免希合之臣
妄測聖意輕舉大役尚書王存胡宗愈等亦言乞望
選公正近臣及忠實内侍覆行按視審度可否興工
未晩已三省樞密奏事延和殿文彦博吕大防安燾
[031-61a]
等謂河不東則失中國之險為契丹之利范純仁王
存胡宗愈則以虚費勞民為憂純仁又畫四不可之
説存宗愈亦奏請詳酌于是收囘詔書户部侍郎蘇
轍疏言今囘河大議雖寢然聞議者固執明歳開河
分水之策今小吳決口入地已深而孫村所開丈尺
有限不獨不能囘河亦必不能分水况黄河之性急
則通流緩則淤澱既無東西皆急之勢安有兩河並
行之理總使兩河竝行未免各立隄防其費又倍矣
[031-61b]
願亟囘收買梢草指揮來歳勿調開河兵役中書舎
人曽肇亦言之先是遣范百禄等行視東西二河至
是亦以為東流髙仰北流順下決不可囘修減水河
有害無利四年正月詔罷囘河及修減水河四月尚
書省言大河東流為中國之要險自大吳決後由界
河入海不惟淤壞塘濼兼濁水入界河向去淺澱則
河必北流若河尾直注北界入海則中國全失險阻
之限不可不為深慮百禄等言臣等熟觀河流形勢
[031-62a]
乃知水性就下行疾則自刮除成空而稍深自河出
大吳一向就下衝入界河兩岸日漸開闊連底成空
趨海甚迅塘濼有通遼之名無禦遼之實商胡之決
即已澱淤今四十二年迄無邉警亦無人言以為深
憂竊謂大河安流合禹迹界河向去只有深濶河尾
安得直注北界且河遇平壤灘漫行流稍遲則泥沙
淤澱若趨深走下湍激奔騰惟有刮除無由淤積不
致上煩聖慮是時吳安持與李偉力主東流偉奏乞
[031-62b]
復置修河司從之五年二月始修開減水河旋以旱
暵權罷囘河大役八月復以偉言詔吳安持與偉按
視措置九月中丞蘇轍言修河若不罷李偉若不去
河水終不得順流河朔生靈終不得安居乞速罷修
河司及檢舉六年四月勅竄李偉七年三月以趙偁
權河北轉運使十月又以大河東流賜李偉復任八
年二月奉㫖北流軟堰竝依都水監所奏蘇轍謂東
流本人力所開闢止百餘步冬月河流斷絶改軟堰
[031-63a]
可為今北流是大河正溜比之東流何止數倍見今
河水行流不絶軟堰何由能立葢水官欲以軟堰為
名實作硬堰隂為囘河之計耳不宜復從趙偁亦疏
請俟漲水伏槽觀大河之勢以治東流北流五月水
官卒請進梁村上下約束狹河門既渉漲水遂壅而
潰南犯徳清西決内黄東淤梁村北出闞村宗城決
口復行魏店北流因淤遂斷河水四出壞東郡汴梁
十二月監察御史郭知章言大河宜閉北行東乞下
[031-63b]
都水監相度于是吳安持復兼領都水即建言已堰
斷魏店刺字向下北流一枝斷絶乞塞梁村口縷張
包口開清豐口以東雞爪河分殺水勢時范純仁蘇
轍以為不可七月廣武埽危急詔都水使者王宗望
急徃救䕶十月王宗望言奉詔凡九月自闞村下至
栲栳堤七節河門竝皆閉塞築金堤七十里盡障北
流東還故道以除河患又自闞村下至海口補築新
舊隄防疏浚河道之淤淺者雖盛夏漲潦不至壅決
[031-64a]
望付史官紀成績具析修閉北流部役官等功力等
第以聞元符二年二月李偉言相度大小河門乘此
水勢衰弱竝先修閉又乞於澶州之南大河身内開
小河一道以待漲水竝從之六月河決内黄口東流
遂斷絶八月詔大河水勢十分北流責州縣共力救
䕶隄岸三月以張商英為龍圖待制兼提舉河事商
英陳五事一曰行古沙河口二曰復平恩四埽三曰
引大河自古漳河浮河入海四曰築御河西堤而開
[031-64b]
東堤之積五曰開木門口洩徒駭河東流大要欲隨
地勢疏浚入海四月河決蘇村七月詔商英毋治河
止釐本職徽宗建中靖國元年春尚書省言自去夏
蘇村漲水後來全河漫流今已淤髙三四尺宜立西
堤詔都水使者魯君貺經度之于是右正言任伯雨
奏河流渾濁泥沙相半流行既久迤邐淤澱則久而
必決者勢不能變也或北而東或東而北亦安可以
人力制哉為今之策止宜因其所向寛立堤防約攔
[031-65a]
水勢使不至大段漫流風聞近日議者又有獻東流
之計設若興工公私徒耗殆非利民之舉實自困之
道也崇寧四年二月修蘓村等處運糧河堤為正堤
以支漲水是歳大河安流政和四年十一月都水使
者孟昌齡獻議導河大伾可置永逺浮橋朝廷喜而
從之五年置提舉修繫永橋所六月降徳音于河北
京東京西路又詔浮橋屬濬州者賜名天成橋屬滑
州者賜名聖功橋御製橋銘磨崖刻之重和三年十
[031-65b]
一月河決清河埽是歳水壞天成聖功橋官吏行罰
有差宋時河渠東流北流皆經涉/東省兹節採河渠志備攷
宋本紀髙宗建炎二年冬杜充決黄河自泗入淮以
阻金兵
金元治河
金河渠志世宗大定八年六月河決李固渡水潰曹
州城分流于單州之境九年正月遣都水監梁肅往
視之肅言新河水六分舊河水四分今著塞新河則
[031-66a]
二水復合為一如遇漲溢南決則害於南京北決則
山東河北皆被其害不若李固南築隄以防決溢為
便上從之十一年河決王村南京孟衛州界多被其
害十二年正月檢視官言水東南行其勢甚大可自
河隂廣武山循河而東至原武陽武東明等縣孟衛
等州増築堤岸詔遣大府少監張九思等監䕶工作
二十年河決衛州及延津京東埽瀰漫至于歸徳府
檢視官言河水因今秋霖潦暴漲遂失故道勢益南
[031-66b]
行乃自衛州埽下接歸徳府南北兩岸増築堤以捍
湍怒二十六年八月河決衛州堤壞其城泛濫及大
名遣户部尚書劉瑋從宜規畫劉瑋往塞河或謂天/灾流行非人力所能
禦惟當徙民以避其衝瑋曰不然天生五材遞相休/王今河決者土不勝水也俟秋冬之交水勢稍殺以
漸興築庶幾可塞明年/春功役齊舉河乃復二十七年以御史臺言以南
京歸徳河南河中四府所屬十六州長貳皆提舉河
防事四十四縣令佐皆管勾河防事其在今東省者/有曹州濟隂滕
州單州單父濮陽濟州嘉祥金郷鄆城十處金列傳/河決曹濮間瀕水者多墊溺朝廷遣康元弼往視相
[031-67a]
其地如盎而城在盎中水易為害請命/于朝以徙之卒改築于北原曹人賴焉二十九年正
月河決于曹州小堤之北章宗明昌四年六月河決
衛州魏徳滄皆被害五年三月都水監言擬于北岸
潘村疏決依舊分作兩清河入梁山故道北清河兩
岸素有小堤不完復當作大堤尚書省謂以黄河之
水勢若于潘村決注則山東州縣膏腴之地及諸鹽
塲必被淪溺設使脩築壞堤而又吞納不盡工役至
重虚困山東之民非徙無益而又害之也遂寢其議
[031-67b]
八月河決陽武故道灌封丘而東歴長垣蘭陽東明
曹州濮州鄆城范縣諸州縣界中至夀張注梁山濼
分為二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南派由南清河入淮
命權户部侍郎鄂屯忠孝等修治河防自此黄河南/徙汲胙之流
遂/絶髙霖言黄河為民害者皆以河流曲折逢狹隘故
致湍決按水經當疏其扼塞行所無事今若開雞瓜
河以殺其勢可免數埽之勞從之
元史世祖至元九年七月衛輝路新郷縣廣盈倉南
[031-68a]
河北岸決委都水監丞馬良弼與本路官同詣相視
差丁夫併力修完之是年新郷廣盈倉南河北岸決/五十餘步尋又決一百八十三
步其後河徙自原武出陽武南/而新郷之流逕絶 河渠志二十三年十月河決
開封祥符陳留杞太康通許鄢陵扶溝洧川尉氏陽
武延津中牟原武睢州十五處調南京民夫分築堤
防本/紀二十五年五月汴梁路陽武縣諸處河決二十
二所漂蕩麥禾房舍委宣慰司督本路差夫修治河/渠
志/武宗至大二年七月河決歸徳府境又決汴梁之
[031-68b]
封丘本/紀泰定帝元年七月奉元朝邑縣曹州楚丘縣
開州濮陽縣河溢二年三月修曹州濟隂縣河堤本/紀
文宗至順元年六月河決大名路長垣東明二縣没
民田時濟隂縣新舊三/隄俱決併工築之三年十月楚丘縣河堤壞發
民丁修之順帝至正三年五月河決白茅口四年正
月河決曹州雇夫築之本/紀是年五月大雨二十餘日
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許北決白茅堤六月又北
決金堤竝沿河郡邑濟寧單州虞城碭山金郷魚臺
[031-69a]
豐沛定陶楚丘城武以至曹州東明鉅野鄆城嘉祥
汶上任城等處皆罹水患水勢北侵安山沿入㑹通
運河延袤濟南河間將壞兩漕司鹽塲妨國計甚重
朝廷遣使體量仍訪求治河方畧河渠/志八年正月河
決陷濟寧路二月詔濟寧鄆城立行都水監以賈魯
為都水監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復數千里備得要
害為圖上進二策㑹遷右司郎中議未定賈魯/傳九年
五月白茅河東注沛縣遂成巨浸本/紀是年冬托克托既
[031-69b]
復為丞相慨然有志于事功論及河決即言于帝請
躬任其事帝嘉納之乃命集羣臣議廷中而言人人
殊唯都漕運使賈魯昌言必當治先是魯嘗為山東
道奉使宣撫首領官循行被水都邑具得修捍成策
後又為都水使者奉㫖詣河上相視驗狀為圖以二
策進獻一議修築北堤以制横潰其用功省一議疏
塞竝舉挽河使東行以復故道其功費甚大及是復
以二策對托克托韙其後䇿於是遣工部尚書成遵與
[031-70a]
大司農圖嚕行視河議具疏塞之方以聞遵等自濟
濮汴梁大名行數千里掘井以量地之髙下測岸以
究水之淺深博採輿論以謂河之故道斷不可復且
曰山東連歉民不聊生若聚二十萬衆於此地恐他
日之憂又有重於河患者時托克托先入魯言及遵等
議自辰至酉論辨終莫能入明日執政謂遵曰修河
之役丞相意已定且有人任其責公勿多言幸為兩
可之議遵曰腕可斷議不可易遂出遵為河間都轉
[031-70b]
運使議定乃薦魯於帝大稱㫖十一年四月下詔中
外命魯以工部尚書為總治河防使進秩二品授以
銀印發汴梁大名十有三路民十五萬人廬州等戌
十有八翼軍二萬人供役一切從事大小軍民咸稟
節度便宜興繕是月二十二日鳩工七月疏鑿成八
月決水故河九月舟楫通行十一月水土工畢諸埽
諸隄成河乃復故道南匯于淮又東入于海帝遣貴
臣報祭河伯召魯還京師論功超拜榮禄大夫集賢
[031-71a]
大學士其宣力諸臣遷賞有差賜丞相托克托世襲達
爾罕之號特命翰林學士承㫖歐陽𤣥製河平碑文
以旌勞績𤣥既為河平之碑又自以為司馬遷班固
記河渠溝洫僅載治水之道不言其方使後世任斯
事者無所考則乃從魯訪問方畧及詢過客質吏牘
作至正河防記欲使來世罹河患者按而求之其言
曰治河一也有疏有濬有塞三者異焉釃河之流因
而𨗳之謂之疏去河之淤因而深之謂之濬抑河之
[031-71b]
暴因而扼之謂之塞疏濬之别有四曰生地曰故道
曰河身曰減水河生地有直有紆因直而鑿之可就
故道故道有髙有卑髙者平之以趨卑髙卑相就則
髙不壅卑不瀦慮夫壅生潰瀦生堙也河身者水雖
通行身有廣狹狹難受水水益悍故狹者以計闢之
廣難為岸岸善崩故廣者以計禦之減水河者水放
曠則以制其狂水隳突則以殺其怒治隄一也有剏
築修築補築之名有刺水堤有截河堤有䕶岸堤有
[031-72a]
縷水堤有石船堤治埽一也有岸埽水埽有龍尾攔
頭馬頭等埽其為埽臺及推卷牽制薶掛之法有用
土用石用鐵用草用木用杙用絙之方塞河一也有
缺口有豁口有龍口缺口者已成川豁口者舊常為
水所豁水退則口下於堤水漲則溢出於口龍口者
水之所㑹自新河入故道之潨也此外不能悉書因
其用功之次第而就述於其下焉其濬故道深廣不
等通長二百八十里百五十四步而强功始自白茅
[031-72b]
長百八十里繼自黄陵崗至南白茅闢生地十里口
初受廣百八十步深二丈有二尺以下渟廣百步髙
下不等相折深二丈及泉曰停曰折者用古筭法因
此推彼知其勢之低昂相凖折而取勻停也南白茅
至劉庄村接入故道十里通折墾廣八十步深九尺
劉庄至專固百有二里二百八十步通折停廣六十
步深五尺專固至黄堌墾生地八里面廣百步底廣
九十步髙下相折深丈有五尺黄固至哈濟口長五
[031-73a]
十一里八十步相折停廣墾六十步深五尺乃濬凹
里減水河通長九十八里百五十四步凹里村缺河
口生地長三里四十步面廣六十步底廣四十步深
一丈四尺自凹里生地以下舊河身至張贊店長八
十二里五十四步上三十六里墾廣二十步深五尺
中三十五里墾廣二十八步深五尺下十里二百四
十步墾廣二十六步深五尺張贊店至楊青村接入
故道墾生地十有三里六十步面廣六十步底廣四
[031-73b]
十步深一丈四尺其塞專固缺口脩堤三重并補築
凹里減水河南岸豁口通長二十里三百十有七步
其剏築河口前第一重西堤南北長三百三十步面
廣二十五步底廣三十三步樹置樁橛實以土牛草
葦雜稍相兼髙丈有三尺隄前置龍尾大埽言龍尾
者伐大樹連稍繫之隄旁隨水上下以破囓岸浪者
也築第二重正隄并補兩端舊隄通長十有一里三
百步缺口正堤長四里兩堤相接舊堤置樁堵閉河
[031-74a]
身長百四十五步用土牛草葦稍土相兼脩築底廣
三十步脩髙二丈其岸上土工修築者長三里二百
十有五步有竒髙廣不等通髙一丈五尺補築舊
堤者長七里三百步表裏倍薄七步増卑六尺計髙一
丈築第三重東後隄并接脩舊堤髙廣不等通長八
里補築凹里減水河南岸豁口四處置樁木草土相
兼長四十七步於是隄塞黄陵全河水中及岸上修
隄長三十六里百三十六步其修大隄刺水者二長十
[031-74b]
有四里七十步其西復作大堤刺水者一長十有二
里百三十步内剏築岸上土堤西北起李八宅西堤
東南至舊河岸長十里百五十步顛廣四步趾廣三
之髙丈有五尺仍築舊河岸至入水堤長四百三十
步趾廣二十步顛殺其六之一接修入水兩岸埽堤
竝行作西埽者夏人水工徵自靈武作東埽者漢人
水工徵自近畿其法以竹絡實以小石每埽不等以
蒲葦綿腰索徑寸許者從鋪廣可一二十步長可二
[031-75a]
三十步又以曵埽索綯徑三寸或四寸長二百餘尺
者衡鋪之相間復以竹葦麻大繂長三百尺者為
管心索就繫綿腰索之端於其上以草數千束多至
萬餘勻布厚鋪於綿腰索之上櫜而納之丁夫數千
以足踏實推卷稍髙即以水工二人立其上而號於
衆衆聲力舉用小大推梯推卷成埽髙下長短不等
大者髙二丈小者不下丈餘又用大索或互為腰索
轉致河濱選健丁撡管心索順埽臺立踏或掛之臺
[031-75b]
中鐵猫大橛之上以漸縋之下水埽後掘地為渠陷
管心索渠中以散草厚覆築之以土其上復以土牛
雜草小埽稍土多寡厚薄先後隨宜脩疊為埽臺務
使牽制上下縝密堅壯互為犄角埽不動搖日力不
足火以繼之積累既畢復施前法卷埽以壓先下之
埽量水淺深制埽厚薄疊之多至四埽而止兩埽之
間置竹絡髙二丈或三丈圍四丈五尺實以小石土牛
既滿繫以竹纜其兩旁竝埽密下大樁就以竹絡上
[031-76a]
大竹腰索繫於樁上東西兩埽及其中竹絡之上以
草土等物築為埽臺約長五十步或百步再下埽即
以竹索或麻索長八百尺或五百尺者一二雜厠其
餘管心索之間俟埽入水之後其餘管心索如前薶
掛隨以管心長索逺置五七十步之外或鐵猫或大
樁曵而繫之通管束累日所下之埽再以草土等物
通修成隄又以龍尾大埽密掛于䕶隄大樁分析水
勢其堤長二百七十步北廣四十二步中廣五十五
[031-76b]
步南廣四十二步自顛至趾通髙三丈八尺其截河
大堤髙廣不等長十有九里百七十七步其在黄陵
北岸者長十里四十一步築岸上土堤西北起東西
故堤東南至河口長七里九十七步顛廣六步趾倍
之而强二步髙丈有五尺接脩入水施土牛小埽稍
草雜土多寡厚薄隨宜修疊及下竹絡安大樁繫龍
尾埽如前兩堤法唯脩疊埽臺増用白䦨小石并埽
上及前游修埽堤一長百餘步直抵龍口稍北攔頭
[031-77a]
三埽竝行埽大堤廣與刺水二堤不同通前列四埽
間以竹絡成一大堤長二百八十步北廣百一十步
其顛至水面髙有五尺水面至澤腹髙二丈五尺
通髙三丈五尺中流廣八十步其顛至水面髙丈有
五尺水面至澤腹髙五丈五尺通髙七丈并剏築縷
水横堤一東起北截河大堤西抵西刺水大堤又一
堤東起中刺水大隄西抵西刺水大隄通長二里四
十二步亦顛廣四步趾三之髙丈有二尺修黄陵南
[031-77b]
岸長九里百六十步内剏岸土堤東北起新補白茅
故堤西南至舊河口髙廣不等長八里二百五十步
乃入水作石船大堤葢由是秋八月二十九日乙巳
道故河流先所修北岸西中刺水及截河三堤猶短
約水尚少力未足恃決河勢大南北廣四百餘步中
流深三丈餘益以秋漲水多故河十之八兩河爭流
近故河口水刷岸北行洄漩湍激難以下埽且埽行
或遲恐水盡湧入決河因淤故河前功遂隳魯乃精
[031-78a]
思障水入故河之方以九月七日癸丑逆流排大船
二十七艘前後連以大桅或長樁用大麻索竹絙絞
縛綴為方舟又用大麻索竹絙周船身繳繞上下令
牢不可破乃以鐵猫於上流硾之水中又以竹絙絶
長七八百尺者繫兩岸大橛上每絙或硾二舟或三
舟使不得下船腹畧鋪散草滿貯小石以合子板釘
合之復以埽密布合子板上或二重或三重以大麻
索縛之急復縛横木三道于頭桅皆以索維之用竹
[031-78b]
編笆夾以草石立之桅前約長丈餘名曰水簾桅復
以木榰柱使簾不偃仆然後選水工便捷者每船各
二人執斧鑿立船首尾岸上搥鼔為號鼓鳴一時齊
鑿須㬰舟穴水入舟沉遏決河水怒溢故河水暴増
即重樹水簾令後復布小埽土牛白䦨長稍雜以草
土等物隨宜填垜以繼之石船下詣實地出水基址
漸髙復卷大埽以壓之前船勢畧定尋用前法沉餘
船以竟後功昏曉百刻役夫分番任勞無少間斷船
[031-79a]
堤之後草埽三道竝舉中置竹絡盛石竝埽置樁繫
纜四埽及絡一如修北截水堤之法第以中流水深
數丈用物之多施功之大數倍他堤船堤距北岸纔
四五十步勢迫東河流峻若自天降深淺叵測于是
先卷下大埽約髙二丈者或四或五始出水面修至
河口一二十步用工尤艱薄龍口喧豗猛疾勢撼埽
基陷裂欹傾俄逺故所觀者股弁衆議騰沸以為難
合然勢不容已魯神色不動機解捷出進官吏工徒
[031-79b]
十餘萬人日加奬諭辭㫖墾至衆皆感激赴工十一
月十一日丁巳龍口遂合決河絶流故道復通又於
隄前通卷攔頭埽各一道多者或三或四前埽出水
管心大索繫前埽硾後攔頭埽之後後埽管心大索
亦繫小埽硾前攔頭埽之前後先覊縻以錮其勢又
於所交索上及兩埽之間壓以小石白䦨土牛草土
相半厚薄多寡相勢措置埽堤之後自南岸復修一
堤抵已閉之龍口長二百七十步船隄四道成隄用
[031-80a]
農家塲圃之具曰轆軸者穴石立木如比櫛薶前埽
之旁每步置一轆軸以横木貫其後又穴石以徑二
寸餘麻索貫之繫横木上密掛龍尾大埽使夏秋潦
水冬春凌不得肆力於岸此隄接北岸截河大堤
長二百七十步南廣百二十步顛至水面髙丈有七
尺水面至澤腹髙四丈二尺中流廣八十步顛至水
面髙丈有五尺水面至澤腹髙五丈五尺通髙七丈
仍治南岸䕶隄埽一道通長百三十步南岸䕶岸馬
[031-80b]
頭埽三道通長九十五步脩築北岸隄防髙廣不等
通長二百五十四里七十一步白茅河口至板城補
築舊堤長二十五里二百八十五步曹州板城至英
賢村等處髙廣不等長一百三十三里二百步稍岡
至碭山縣増倍舊堤長八十五里二十步歸徳府哈
只口至徐州路三百餘里脩完缺口一百七處髙廣
不等積修計三里二百五十六步亦思刺店縷水月
隄髙廣不等長六里三十步其用物之凡樁木大者
[031-81a]
二萬七千榆柳雜稍六十六萬六千帶稍連根株者
三千六百藁秸蒲葦雜草以束計者七百三十三萬
五千有竒竹竿六十二萬五千葦席十有七萬二千
小石二千艘繩索大小不等五萬七千所沈大船百
有二十鐵纜三十有二鐵猫三百三十有四竹箆以
觔計者十有五萬硾石三千塊鐵鑽萬四千二百有
竒大釘三萬三千二百三十有二其餘若木龍蠶椽
木麥楷扶樁鐵义鐵弔枝麻搭火鈎汲水貯水等具
[031-81b]
皆有成數官吏俸給軍民衣糧工錢醫藥祭祀賑恤
驛置馬乘及運竹水沈船渡船下樁等工鐵石竹木
繩索等匠傭貲兼以和買民地為河併應用雜物等
價通計中統鈔百八十四萬五千六百三十六錠有
竒魯嘗有言水工之功視土工之功為難中流之功
視河濵之功為難決河口視中流又難北岸之功視
南岸為難用物之效草雖至柔柔能狎水水漬之生
泥泥與草并力重如碇然維持夾輔纜索之功實多
[031-82a]
葢由魯習知河事故其功之所就如此元之言曰是
役也朝廷不惜重費不吝髙爵為民辟害托克托能體
上意不憚焦勞不恤浮議為國拯民魯能竭其心思
智計之巧乘其精神膽氣之壯不惜劬瘁不畏譏評
以報君相知人之明宜悉書之使職史氏者有所考
證也賈魯治河自黄陵岡南達白茅放于黄堌哈只/等口又自黄陵西至陽青村合于故道凡二百
八十里有竒以黄河故道自虞城以下蕭縣以下夏/邑以北碭山 南由新集歴丁家口馬牧集韓家道
口司家道口牛黄堌趙家圏至蕭縣薊門/出小浮橋此賈魯所復故道見河防一覽十六年八
[031-82b]
月黄河決山東大水本/紀十九年九月濟州任城縣河
決二十三年七月河決東平夀張縣二十五年秋東
平須城東阿平隂三縣河決小流口達於清河二十
六年二月河北徙泛東明曹濮下及濟寧俱五/行志
明代治河
明太祖洪武元年河決曹州從雙河口入魚臺河防/一覽
道時戴村未壩汶水由坎河入東平注海運/ 阻大將軍徐達開塌塲口入於泗以通運二十四
年河決原武淤安山實録封河決原武之黑陽山東/經開 城北五里又南行至項
[031-83a]
城經潁州潁上東至夀州正/陽鎮全入于淮而故道遂游成祖永樂九年三月浚
河南黄河故道時河水累決為患遣工部侍郎張信
往視信言祥符縣魚王口至中灤二十餘里有舊黄
河岸與今河面平浚而通之俾循故道則水勢可殺
詔發民丁命侍郎金純等相度開浚時工部尚書宋
禮督工開㑹通河遂命禮兼董之七月訖工自是河
循故道與㑹通河㑹實/録是年宋禮加浚㑹通河用老
人白英計改從南旺分水遏汶北合漳衛遏泗南入
[031-83b]
沂淮河防一覽通按續文獻通考云永樂十年宋禮/言臣視㑹 河至魏家灣與土河相連宜于彼
開二小河以洩于土河復視徳州城西北亦可開小/河一道自衛河岸東北至舊黄河一十三里令開通
泄水入舊黄河至海豐縣大沽河入海凡四百五十/七里以免漫衍之患詔于秋成後為之又河防一覽
云時侍郎金純從汴城金龍口下達塌塲口築堤導/河經二洪南入淮漕則此時乃分導河流一入㑹通
北流一入淮泗南流也又實録云永樂十年九月工/部主事藺芳言中灣分導河流新築䕶岸埽座用蒲
繩泥草不能經乆請用木編成大囤若攔圈然置之/水中以樁木釘之中實以石却以横木貫于樁表牽
築堤上則水可以/殺堤可以固從之英宗正統二年十月濮州范縣黄
河溢決命勘實修築三年八月邳州河決田禾渰没
[031-84a]
山東魚臺金郷嘉祥尤甚九月濟寧州東平州各奏
河溢命隨宜修築十年九月河決金龍口陽穀堤張
家黑龍廟口上命山東三司亟修完之實/録十二年七
月河決張秋沙灣入海尋決滎澤入淮命工部尚書
石璞治之續文獻/通考十三年七月河決河南八栁樹口
漫流山東曹州濮州抵東昌壞沙灣等堤傷民田廬
無筭詔發工修築命工部侍郎王永和視其事實録/ 時
黄河決為二派一自滎澤縣南流入項城縣界一自/新郷縣八柳樹北流經延津封邱入張秋運河閆若
[031-84b]
璩曰禹于帝堯八十載癸亥告成功河自右碣口入/于海碣石山在今永平府昌黎縣後一千六百七十
六年為周定王五年己未周譜曰河徙水經注曰河/徙故瀆竝不言所在惟漢地理志魏郡鄴縣下注云
故大河東北入海此河入海之一變也鄴縣在今彰/徳府臨漳縣西逮漢武帝元封二年壬申既塞宣房
後宣帝地節二年壬子前此四十一年間河復北決/于館陶分為屯氏河東北至章武入海章武城在今
河間府鹽山縣西北此河入海又一變也宋史河渠/志神宗熙寧十年丁巳七月乙丑河大決于澶州曹
村澶淵北流斷絶河道南徙東匯于梁山張澤濼分/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海北
清河濟水故道南清河即今泗水為淮安府清河縣/之清口至此又一變矣明洪武二十四年河全入於
淮而故道遂淤雖永樂九年辛卯復疏入故道而正/統十三年戊辰終合併于淮為河入海之又一變所
[031-85a]
謂四瀆至是僅有二瀆氣/運使然非人力所能為也景泰四年河決張秋久治
無功命副都御史徐有貞治之有貞乃更作九堰八
閘以制水勢復于開封府金龍口銅瓦廂等處開渠
二十里引河水東北入運河明㑹典滎自正統十三/年河溢 陽縣自開封
府北經曹濮二州陽穀縣以入運河至兖州沙灣之/東決大洪口諸水從之入海至是始命官塞之逮景
泰七年始塞沙灣之決而/張秋運道復完事詳漕運英宗天順五年七月黄河
溢決開封府城實録在明初黄河在封邱後徙康王/馬頭 城北三十里復有二支河一
由沙門注運河一由金龍口達徐吕二洪入海正綂/戊辰決滎澤轉趨城南并流入淮舊河支河俱湮景
[031-85b]
泰癸酉因水逼城命築堤四十餘里復以水潰至是/河水暴至土城既決磚城亦圯廬舍湮没不可勝紀
衛是年河自武陟入原武而/ 輝之獲嘉縣河流遂絶憲宗成化十四年七月
河決延津西奡村泛溢七十餘里又明年徙之縣南
河南通志而河自延津縣南/徙入封邱 延津遂無河矣孝宗𢎞治二年五月河
決原武支流為三一決封丘金龍口漫祥符下曹濮
衝張秋長堤一出中牟下尉氏一泛濫儀封考城歸
徳入于宿河防/一覽九月命户部侍郎白昂修治河道遂
塞金龍口於滎澤開渠導河由陳潁至夀州達于淮
[031-86a]
又築渠堰于徐兖瀛滄之間以殺河勢北河續記/事詳漕運五
年七月復決金龍口潰黄陵岡再犯張秋命侍郎陳
政督治之弗績河防一覽河宋元以來河與淮水合/流由南清 入海所經之境遷徙不
常是時汴梁東南舊道淤淺河流北徙合于沁水勢/益奔放河南之蘭陽考城山東之曹縣鄆城等處俱
被湮没直逼張/秋有妨運道六年命右副都御史劉大夏平江伯
陳鋭修治決河一浚孫家渡口開新河導水南行由
中牟至潁州東入于淮一浚四府營淤河由陳留至
歸徳分為二派一由宿遷小河口入淮一由亳州渦
[031-86b]
河入淮分土命工始塞張秋八年正月築塞黄陵岡
及荆隆等口七處復修建長堤二月工成詔改張秋
為平安鎮河防一覽事詳漕運南金章宗明昌五年/河決陽武故堤一由 清河入淮元世祖
至元中河徙出陽武縣南新郷之流絶二十六年㑹/通河成北流漸㣲至是築斷黄陵岡支渠河流不復
分注張秋遂以一/淮受全河之水矣十三年六月河決李家橋楊家等
口淤塞馬水河河水横流曹單被害時河南議挑馬/水河身使下濟
運河曹縣知縣鄒魯請修長堤以捍水議聞先後委/官修浚隄髙一丈五尺基三丈五尺頂一丈二尺自
武家口起至馬良集止計一/百五十里見山東舊通志十七年五月徐州小浮
[031-87a]
橋河水乾涸淮安總兵官郭鋐奏請疏濬詔巡撫漕
運等官查勘處置實録夀按明初黄河決派一出滎/陽至 州入淮一出祥符至懷逺
入淮一出長垣至陽穀入漕一出歸徳至宿遷入漕/一出儀封由新集趙家圏經蕭縣北至徐州小浮橋
入漕此黄河經徐之始也徐地/土脈堅緻有銅幫鐵底之目武宗正徳四年九月
河溢皮狐營決曹縣之温家口馮家口等處又北徙
至儀封縣小宋集而決衝黄陵岡埽壩溢入賈魯河
敗張家口等處縷水小堤循運河大堤東南行而賈
魯河下流淤塞亦出張家口合而南注遂決楊家口
[031-87b]
逕曹單二縣城下直趨豐沛命工部侍郎李鏜治之
實録年黄河自𢎞治七年修理後尚在清河口入淮/十八 北徙三百里至宿遷縣小河口正徳三年又
北徙三百里至徐州小浮橋是年六月又北徙一百/二十里至沛縣飛雲橋俱入漕河因單豐二縣河窄
水溢決黄陵岡尚家等口九月又決曹/縣梁靖等口直抵單縣二邑被患甚重五年九月李
鏜請自大名府三春柳村起至沛縣飛雲橋止築堤
共長三百一十里以防河北徙從之實/録八年七月河
決曹縣以西天仙廟孫家口二處從曹縣城北東行
曹單居民被害益甚河防/一覽十年四月河決曹縣焦家
[031-88a]
潭邑/志十二年河溢城武縣壞城郭田廬命官修浚明/㑹
典/十四年五月山東巡按朱裳奏城武單縣二城為
河所圯乞相地改遷從之世宗嘉靖五年黄河上流
驟溢東北至沛縣廟道口截運河注雞鳴臺口入昭
陽湖汶泗南下之水從而東而河之出飛雲橋者漫
而北泥沙填淤亘數十里管河官力浚之僅通舟楫
明㑹/典六年河決曹單城武楊家口梁靖口衝入雞鳴
臺刑部尚書胡世寧言河自入沛以來南分二道入
[031-88b]
淮其東南一道竝東分五道皆入漕以入淮南分二/道一出
汴城西滎澤經中牟陳潁至夀州入淮一出汴城東/祥符經陳留亳州至懷逺入淮其東南一道自歸德
宿州經虹縣睢寧至宿遷出其東分五道一自長垣/曹鄆至陽穀出一自曹州雙河口至魚臺塌塲口出
一自儀封歸徳至徐州小浮橋出一由沛縣南飛雲/橋出一由徐沛之中境山北溜溝出六路皆出漕河
而總南/入于淮今諸道皆塞惟沛縣一道僅存合則勢大河
狹不能容納故溢出豐沛徐為患今宜因故道而分
其勢其在沛西滎澤近開孫家渡至夀州一道宜
長浚以分其上流自沛東南出懷逺宿遷二道及正東
[031-89a]
小浮橋溜溝二道各宜擇其利便者開浚一道以分
其下流或修城武以南廢堤至曹單之黄徳賀堌楊
明等集接至沛縣之北廟道口築隄塞決以防其北
流此治河之急務也詔㑹議舉行實/録七年河決淤廟
道口三十餘里河道御史盛應期奏開趙皮寨白河
一帶以殺河勢導之亳泗歸宿以入淮别開昭陽湖
左新湖一百四十餘里以通漕垂成謗興詔罷役奪
職全河/備考八年河出飛雲橋北徙魚臺穀亭續文獻/通考九
[031-89b]
年六月河決曹縣胡村寺分道入運實録東河決胡/村寺 衝開一
道東南至本縣賈家壩入古蹟黄河由歸徳丁家道/口至徐州小浮橋入運又自胡村寺東北衝開一道
分二支東南支經虞城縣至碭山縣合古蹟黄河出/徐州東北支經單長堤至魚臺縣漫為坡水傍穀亭
入/運十三年河復淤廟道口命都御史劉天和浚治之
是年河決趙皮寨入淮忽自河南夏邑縣大丘囘村
等集衝數口轉向東北流經蕭縣出徐州小浮橋下
濟二洪趙皮寨口尋塞河防/一覽十四年劉天和奏請于
曹縣梁靖口東行坌河口添築壓口縷水堤于曹縣
[031-90a]
八里灣起至單縣侯家林止接築長堤各一道從之
明㑹典下天和以沿河隄防斷續横斜因上自河南/之原武 迄曹單沛于河北岸七八百里間擇諸堤
去河最逺且大者及去河稍逺者各一道内缺者補/完薄者帮厚低者増髙斷絶者連接創築務俾七八
百里間均有堅厚大堤二重茍/非異常之水北岸可保無虞矣二十五年河決曹縣
溢入城武金郷魚臺單縣漂溺甚衆明㑹/典二十六
年七月河決曹縣城池漂没實/録二十七年河決段家
口三十六年河決原武湮曹縣城決開北大堤由城武
金郷入運邑/志三十七年河淤新集趨段家口析為六
[031-90b]
支入運河六支曰大溜溝小溜溝秦溝濁河/胭脂溝飛雲橋俱出運河至徐洪又由碭
山趨郭貫樓分為五支出小浮橋㑹徐州洪明㑹典/ 五支
曰龍溝毋河梁樓楊氏溝胡/庄溝亦由小浮橋㑹徐洪三十八年河決曹縣舊
老堤南長堤直抵漕運邑/志四十四年七月河決曹縣
自棠林集以下分為二支南支遶沛縣戚山流入秦
溝北支遶豐縣華山漫入秦溝接大小溜溝泛入運
河至湖陵城口漫散湖坡從沙河至二洪八月工部
尚書朱衡疏請開都御史盛應期原議新河自南陽
[031-91a]
至于留城河防/一覽四十五年六月河決沛縣飛雲橋二
三等舖東流衝運河亦由湖陵城口入湖坡平地水
深丈許九月馬家橋堤成障水使之南趨秦溝冬沛
縣水斷流續文獻/通考穆宗隆慶五年八月工部尚書朱
衡言國家初置漕運悉資泉流自景泰以後黄河入
運奪漕為河縁是河身漫廣淤沙歳積不得不藉黄
河以行故今徐邳之漕河即黄河也歴攷往代河趨
濟鄆則決曹單魚沛而沽頭上下諸閘盡廢趨邳遷
[031-91b]
則決野雞岡口下亳泗而徐吕二洪始涸今沛邑新
河既成縦決曹魚可保無恙而茶城以南猶屬黄河
非盡斥逺之無以善後乞將議開泇河之説下諸臣
熟計報可實録漕開泇/議詳 運神宗萬厯元年河決房村工
部題將沛縣窪子頭至秦溝口築堤七十里接古北
堤徐邳新堤外别築遥堤而河稍安運道亦利南河/全考
五年河決曹縣韋家樓碭山縣張家屯六年右副都
御史潘季馴條陳治河六事一曰塞決口以挽正河
[031-92a]
二曰築隄防以杜潰決三曰復閘壩以防外河四曰
創滚水壩以固堤岸五曰止濬海工程以免縻費六
曰寢老黄河之議以仍利涉詔如議行南河備考三/先是萬厯
年黄決桃源崔鎮淮決髙堰寳應而山陽髙寳興鹽/等處匯為巨浸桃源一帶運道梗阻是時議者謂諸
決口當毋塞開支河以殺水而濬海口以通之至是/潘季馴行視以為海口固潮汐之所從來往也隨濬
隨淤何可濬惟導河歸之海則以水治水導河即以/濬海也然河未易以人力導惟繕固隄防使無旁決
水入地益深則治防即以導河也今河決上流固宜/疏今下流決也欲疾赴海而害袪豈必疏哉于是築
髙堰起武家墩經大小澗至阜寧湖以捍淮東侵築/隄起清江浦沿鉢池山栁浦灣迤東以制河南溢慮
[031-92b]
河内衝閘而鐲漕也嚴五閘啟閉以待漕艘于是自/徐抵淮亘六百餘里築南北兩堤諸縷堤近河者畢
展築兩崖地窪下者各増築自是淮必趨/清口㑹大河入於海海口不濬而自通矣十五年河
決荆隆口衝潰曹縣白茅村長堤挾淘北河汎入長
垣東明二縣尋塞之二縣舊有長堤一道長一百三/十里東至曹縣白茅集西至封
丘縣新豐村止堤外即有淘北河一道相傳即黄河/故道也萬厯十七年復創築遙堤長一千九十丈以
防漲/漫二十一年河決單縣黄堌口一由徐州出浮橋
一由舊河達鎮口閘南河/全考二十四年河決單縣黄堌
口二十五年河復大決黄堌口溢於河南夏邑永城
[031-93a]
界經宿州符離橋出宿遷新河口入大河二洪告涸
二十七年三月總河劉東星議稱黄河自商邱虞城
而下歴丁家道口馬牧集韓家道口趙家圏石將軍
廟兩河口出小浮橋下二洪乃賈魯黄河故道自元
及嘉靖間行之甚利至三十七年北徙濁河而此河
遂淤今河決黄堌南徙由韓家道口至趙家圏百餘
里衝刷成河由此尋故道自東鎮曲里舖石將軍廟
至南河口直接三仙臺新渠計長僅四十里乘此開
[031-93b]
疏誠所謂事半功倍者也從之二十九年九月河決
蕭家口實録先是開封歸徳二府大水商丘蒙牆皆/等黄河水發衝決蕭家口百餘丈全河盡
南注原行河身頃刻變為平沙蒙牆寺向/在南岸徙置北岸商邱虞城多被湮没三十年三
月河決蒙牆寺入歸徳商永南徙而河與淮㑹入洪
澤總河曽如春開浚王家口南河/全考三十一年正月山
東巡撫黄克纘言開王家口固為得策而塞蒙牆口
亦屬急務葢王家口為蒙牆上源上源既達則下流
不宜旁洩下流洩則沙易壅沙既壅則上源必有潰
[031-94a]
決之憂宜命總河酌覆從之實/録是年冬河決單縣蘇
庄復北徙衝入沛縣太行堤灌昭陽湖入夏鎮汎魚
臺南河全考廣時總河曽如春力主開王家口既開/新河雖深 其南反淺隘故水不行所決河廣八
十餘丈而新河僅三十丈不任受或告如春曰若河/流既囘勢如雷霆藉其自然之勢衝之何患淺者之
不深哉如春遂令放水河流濁下皆泥沙流勢稍/緩下已淤半矣一夕水漲衝魚臺單縣豐沛間是
年總河李化龍行視河道得劉東星所開泇河遺跡
專力浚成之全河備考/事詳漕運 三十五年河決單縣東南
灌及城北四十里漂没民舍山東舊/通志四十四年五月
[031-94b]
河決狼矢溝水由蛤蟃周柳等湖入泇湖出直口復
與黄㑹四十七年九月河決河南脾沙堽水由封邱
曹單至考城復入舊河總河王佐塞之南河/全考崇禎二
年春河決曹縣十四舖口四年夏河決原武湖村舖
又決封邱金龍口敗曹縣塔兒灣太行堤明史/稿是年
河決單縣流河口總河李若星塞之五年河決曹縣
曹家口九年十年連決曹家口總河周鼎塞之按前/漢宋
金元史俱有河渠志易于節録惟明史未得刻本僅/於各書志中採集成篇大約取其切近東省之地與
[031-95a]
事而紀之不敢臆定仍註各書目以示有本/後之續修者得明史而核正之是所望也
國朝治河
世祖章皇帝順治元年河決小宋口二年工成復決流通
口
命官修築四年工竣元年河決單縣之柳河口二年決/曹縣之流通口總河楊方興塞之七
年決荆隆口朱源寨時河決封邱朱源寨東北注沙/灣運堤衝潰挾汶水由大清河
歸海又由荆隆口旁/注曹單渰没田廬八年塞之總河楊方/興董其役九年決大
王廟越二載工垂/成而復潰十二年塞之時河決封邱縣大王/廟口沙灣復潰衝斷
[031-95b]
運道總河楊方興修築堤岸又自西岸河邉起至八/里廟河邉止開引河一道長五百丈閱四年功始成
十年築考城芝蔴庄堤是年河南武/陟縣沁水決
聖祖仁皇帝康熙元年河決石香爐口在曹/縣本年工成總/河
朱之錫/塞之三年決祥符縣閆家寨内/隄旋塞六年決烟墩
口逾年塞七年董口淤由是運道改由駱馬湖又決
黄家嘴工成/復決八年塞又決蔡家樓九年塞又決牛市
屯隨塞之九年八月河決曹縣之牛市屯又決/單縣之瞧龍寺總河王光裕告成大修
河隄復築芝麻庄隄/閱二載工始竣十二年決新村三築三決三載
[031-96a]
乃成功十四年蔡家樓河堤漫塌旋即修復十六年
決武官營千家岡張家堡等處二十四年塞之是年/總河
靳輔奏准山東單縣南岸隄工張家集自西至東長/四百一十八丈錯雜河南虞城縣境内改歸虞城縣
就近修防又河南考城縣北岸隄工戴家樓西接儀/封縣境長五十餘丈界連山東曹縣境内換歸曹縣
就近/修防三十一年奉
諭㫖黄河沙灘消長本無定所水緩處可設滚水壩至急
流處滚水壩斷不可設其至𦂳要者無過于險工惟將
錢糧實用于險工之處使之堅固斯可永保無虞三十
[031-96b]
八年三月
聖祖仁皇帝巡視河工指授方畧
諭總河于成龍等朕念河道國儲民生攸關親行巡幸由
運河一帶以至徐州迤南黄河細加看閲見河底髙灣
多以至各處受險又至歸仁堤髙家堰運口等口留心
細閲見各堤岸愈髙而水愈大此非水大之故皆因黄
河淤墊甚髙以致節年漫溢黄河若淤髙二尺則水髙
二尺淤髙一丈水即髙一丈若治河專以築堤終屬無
[031-97a]
益如不將黄河刷深徒費錢糧且運口太直黄水倒灌
兼之湖水淤墊以致清水不能暢流各河與洪河之水
如何得能敵黄若將清河至惠濟祠埽灣由北岸挑引
入惠濟祠後入河而運河再向東斜流入惠濟祠交滙
黄水如何得能倒灌朕欲將黄河各險工頂溜灣處開
直使直行刷沙若黄河刷深一尺則各河水少一尺深
一丈則各河水淺一丈如此刷去則水由地中而行各
壩亦可不用不但運河無漫溢之虞而下流渰没之患
[031-97b]
似可永除矣三十九年三月十四日總河張鵬翮面奉
諭㫖將黄河曲處挑挖使直水流暢快則泥沙不淤張鵬/翮釋
云凡河工有頂衝大溜之處對岸必有沙嘴挺出此/河曲之故也即從此曲處挑挖引河以殺水勢則對
岸險工/可平四十二年二月
聖祖仁皇帝巡視河工
諭總河張鵬翮黄河逢灣取直開挑引河必須于對岸水
淺之處築挑水壩逼溜入引河方為有益又奉
諭㫖開減水壩須于水緩之處不可迎溜以防奪河四十
[031-98a]
八年奉
諭㫖河工關係𦂳要加謹修防不可稍有忽畧宿遷以下
有清水入黄河得以刷沙遄行宿遷以上至河南一帶
無清水入黄河必須將兩岸隄工小心修防令水不出
漕導水由漕中行無淤沙之患至於黄河發水由上源
寧夏而來著行文陜西總督轉行寧夏同知遇黄河長
水時將長水情由作速報知總河河南巡撫二十日即
報到預為修防 是年蘭陽雷家集儀封洪邵灣水驛
[031-98b]
張家庄漫溢逾年塞六十年河決武陟縣大溜北瀉
直注滑縣長垣東明及濮州范縣夀張等處隄岸多
潰七月初十日奉
諭㫖自古黄河遷徙無常每有衝決堤岸淹没田廬之害
昔黄河㑹九河從天津入海後漸遷徙以成今河約計
遷徙之處已千餘里矣漢武帝塞瓠子口嗣後代有衝
決朕留心河務屢行親閲動數千萬帑金指示河臣修
築髙家堰石堤及凡應修築之處奏安瀾者幾四十年
[031-99a]
於運道民生均有禆益前廵幸在湖灘河所保徳州横
城潼關孟津徐州宿遷邳州桃源清口等處俱曽渡河
自横城順黄河下流歴人所未經行之河套凡舟行二
十二日直達數千里所至之處無不詳視惟孟津渡河
時因淤沙不能直渡因委折而行彼時朕即慮及沙淤
則流滯堤岸必致衝決今據報黄河衝決流入沁河自
直𨽻長垣縣至山東等處若今冬即行堵築堅固可保
無虞倘不能堵築堅固自決處以下黄河勢分沙壅河
[031-99b]
水陡長則堤岸之危非此則彼矣朕知之最為明切這
所奏衝決之處或在瓠子口之上或在瓠子口之下竝
河道情形著詳細問明九卿暨河南省官員具奏此事
不可輕視九月二十七日奉
諭㫖堵築黄河漫溢工程此第一𦂳要之事著副都御史
牛鈕侍講齊蘇勒員外郎馬泰前往監修其堵築時宜
先於上流建挑水壩以殺水勢其應大應小不可一様
俟沙淤後再漸次加築則漫溢水勢自平而堵塞不甚
[031-100a]
費力矣朕于清口建築挑水壩時曽經指示此事齊蘇
勒馬泰等悉知至前項工程毋吝惜錢糧河南地方河
底不凍今冬宜作速興築其建挑水壩之時應挑引河
黄河有曲折之處即成洲渚務詳勘酌量取直挑挖引
河再徐州下流黄河無虞獨徐州上流黄河多有沙淤
不可不防衝決將此宣諭該管各官預先防備 是年
築釘船幫大壩挑廣武山下黄家溝引河一道導大
溜歸入正河又築秦家厰壩堵馬營口逾年工成又
[031-100b]
築曹單等縣大行隄工時決河至夀張直趨張秋潰/東岸之曹家單薄由大清河
入/海六十一年武陟縣大壩南尾衝潰又塌馬營口下
首十餘丈淤塞又裂秦家厰北堤旋塞時決水復至/張秋開葦河
頭洩入大清河至十二月馬營/口工竣始築葦河口事詳漕運雍正元年因黄河北
岸陽武祥符封邱一帶有坌流三道南岸青佛寺渾
水刷成支河一道築壩尾子堤隔堤以永斷旁流又
于沁河堤至滎澤大堤補築十八里遥堤趙家莊建
築挑水壩又堵塞中牟縣十里店大堤武陟縣梁家
[031-101a]
營等處堤岸二年加髙豫省南北兩岸隄工北岸自
滎澤縣起至山東曹縣各築遥隄月隄隔隄又堵塞
蘭陽縣北岸板厰漫口又祥符縣北岸舊囘囘寨挑
引河一道對岸築挑水壩一座以上工程見/大清㑹典三年曹
縣芝蔴庄築挑水壩一座長十八丈毎年歳搶加脩
四年二月總河齊蘇勒奏請于曹縣芝蔴庄險工上
流處所建築挑水大壩一座挑溜開行以免冲刷之
患再於所修埽工之前後加魚鱗䕶埽一路以資捍
[031-101b]
禦又芝蔴庄大堤背後原有月堤于此處接築格堤
一道長二百八十丈又曹縣北岸衛家樓大堤距河
切近舊月堤相隔甚近復于背後建築隔堤一道長
五百四十丈又奏稱曹縣黄河大溜北徙之處共有
四工此地切近運道關係𦂳要請將江南熟諳樁埽
河兵選撥二百名遴委千總一員把總一員帶領駐
守備防其堡夫責令調去河兵教習樁埽事宜如遇
兵丁缺出挑選補額至二三年後堡夫嫺習即可充
[031-102a]
作河兵將江南之兵掣囘其官兵俸餉在山東藩庫
支給奉
㫖允行 五年總河嵇曽筠奏請黄河㕔屬之曹州等六
州縣額設徭夫一千三百零八名毎年正月内募足
道㕔㸃檢分發各汛派工力作復立稽查之法令該
㕔汛毎歳預為估計詳報核查派夫分工按方給價
以杜虛冐奉
㫖允行 六年單縣諸望壩建埽工八十丈毎年歳搶加
[031-102b]
修 是年
題准添設河營曹縣千總一員駐芝蔴庄河兵一百二
十名單縣把總一員駐諸望壩河兵八十名兩弁分
防險工綂歸黄河同知管轄
修防提要
潘季馴曰夫黄河由崑崙歴關陜至河南而合渭沁
諸河至徐州而合泗沂諸水至清河縣而合淮河竝入
于海自周宣王五年河徙砱礫歴漢唐宋元以至明
[031-103a]
河決不常而自發源以至入海處惟見其合不見其
分曽無兩河竝行而古今治河者惟以塞決築堤成
功稍事穿鑿不久即廢何也葢黄河與清河逈異黄
性悍而質濁張仲義云河水一石六斗泥以四斗之
水戴六斗之泥非極湍悍汛溜不可分則勢緩勢緩
則沙停沙停則河飽河飽則水溢水溢則堤決堤決
則河為平陸而民生之昏墊國計之梗阻皆由此矣
有謂堤能阻水水髙堤髙堤無窮已者葢不知堤能
[031-103b]
束水歸漕水從下刷則河深可容故河上有岸岸上
始有堤平時水不及岸堤若贅旒伏秋暴漲始有逾
岸而及堤趾者水落復歸于漕非謂堤外即水而旋
髙旋増也昔禹導河入海而必先之以陂九澤者陂
非堤乎有謂水欲其洩決以洩水安用築為葢不知
濁流易壅洩于決則必壅于河必無兩全者昔瓠子
之決漢武親臨羣臣負薪投馬沉璧方克有濟亦豈
好為艱難之事以自取勞苦哉誠有見于此也故治
[031-104a]
河之法惟有慎守河堤嚴防衝決舍此而别興無益
之工即為勞民舍此而别為無益之費即為傷財然
總之在于得人而已又曰治河之法别無竒謀秘計
全在束水歸漕歸漕非他即先賢孟子所謂水由地
中行也而宋朱子釋之曰地中兩崖間也束水之法
亦無竒謀秘計惟在堅築堤防堤防非他即禹貢所
謂九澤既陂四海㑹同而先儒蔡沈釋之曰陂障也
九州之澤既有陂障而無決潰四海之水無不㑹同
[031-104b]
而有所歸也故隄固則水不泛濫而自然歸漕歸漕
則水不上溢而自然下刷沙之所以滌渠之所以深
河之所以導而入海皆相因而至矣然則固堤非防
河之第一義乎
曹單修防
按全河備考云黄河發自崑崙經涉流沙萬里東奔
湍悍之勢縦横變幻莫可端倪要其注射指歸必有
定向古今不易嘗以歴年河志攷之不決于北則決
[031-105a]
於南北決則必害于魚臺濟寧東平臨清以及鄆濮
恩徳之境南決則必害於豐沛蕭碭徐邳以及於亳
泗歸潁之界乃其受決之處一則曰曹單再則曰曹
單其次則決于魚臺城武沛縣差多而亦必連曹單
焉若是則河之為害于山東河南江南諸處南北葢
無不徧而南北之間三省之㑹注射衝擊勢有必至
者則曹單為之樞的也曹單之為三省樞的自宋元
明數百年已然于今為烈前人顧弗深考乃云自太
[031-105b]
行堤創而歸開臨徳之害消自二堤重築而濟魚東
平之難舒自月堤縷堤格堤歴歳増補而曹沛蕭碭
徐邳之災息是大不然史載宋元以來非曹則單比
之他州縣決者恒十之五正嘉之間至十之八迨新
河開而河且益徙而南泇河開而河益逺而西史書
猶然不絶則有若萬厯二十五年之決單黄堌口三
十一年之徙曹蒙牆寺河崇禎二年之決曹十四舖
口四年之決單流河口又大決荆隆口曹單被害五
[031-106a]
年九年十二年連決曹曹家口順治元年決單柳河
口二年決曹流通口康熙元年決曹石香爐九年決
牛市屯又決單瞧龍寺又順治七八九十十一年大
決連潰荆隆口曹單皆罹其患由此觀之則曹單為
治黄之最要古今不易然遷徙不常其宜備之處則
有因時而異者焉𢎞治十年河決黄陵岡大傷張秋
運道始築太行堤後止修近水縷堤而太行堤置之
度外至萬歴四年河決魯家口曹單金魚被渰萬厯
[031-106b]
八年乃大加修築每年一次加幫屹然可恃今則太
行堤之外有縷堤而各險要處俱有備堤月堤又有
䕶堤最為周密其各險工歳宜修築之處在曹境以
傅家集為第一青俸集次之在單境以瞧龍寺石家
樓為第一鄧家水口董家水口次之葢傅家集埽灣
迎溜最為不測不惟新築䕶堤不可不加意修築而
水勢悍急無以殺之恐伏秋水發䕶堤不足捍禦康
熙十七年於南岸挖引河一道使水直捷東行以殺
[031-107a]
其北衝之勢庶䕶隄可保其青俸集亦係埽灣迎溜
故于韋家樓前築月堤施家樓西築攔水壩以備之
而韋家樓之内又于樊家樓築月隄施家樓之東又
於孫家樓築格堤以備之是曹境之急務也薈蕞云/梁靖口
逼近老堤最為險要而武家壩尤甚此壩潰決則城/武金郷皆成沮洳且東臨閘河遏防尤要西北有賈
魯湖嘉靖前猶為運道自黄陵岡塞而此河遂填其/南為大湖渡口有六曰武家口曹家口王李口蔚郉
口劉家口李家口皆津要也/月隄二十有二壩十有四瞧龍寺南北月堤一道
係順治十六年築以禦曹境西來溝河之水今為黄
[031-107b]
水沙淤故宜加髙石家樓前攔水壩堤臨河故宜加
幫攔水壩大堤外董家營庄河岸低窪黄水發先從
此處出漕順堤下流故于本庄迤東南北横築縷水
壩一道以防河水之發鄧家水口原有老堤因堤根
單薄黄水漲發出漕津水於北面加幇戧堤一道董
家水口攔水壩堤亦因堤根單薄黄水漲發出漕津
水于北面加幇戧堤一道又河南岸與虞城交錯堤
工二千四百餘丈乆未修築殘缺已甚康熙十九年
[031-108a]
春用徭民各夫三千加幇髙厚與豫省一律猶必歳
歳修補可無漫決之患此單境之要務也至其備䕶
各堤西自河南考城界起東至江南碭山界止共二
百餘里皆密栽柳樹以固堤岸尤宜歳加添補無替
防䕶之意庶黄治而無礙運之憂治黄即所以治運
也
臨河堤 從前原係攔水壩視險要之處添築以䕶
縷水堤者斷續不一後因縷堤之外攔壩之内村庄
[031-108b]
漸稠防禦愈急遂將各壩接連築成長堤為攔水隄
名之曰臨河隄俗又稱為三堤離河三四五六里不
等凡有卑薄之處歳估加帮髙厚遇險倍工搶築
縷水隄 俗名二堤離臨河堤近者四五里逺者七
八里不等係明時所築向為河防首重之隄嗣將攔
水壩接連築成臨河長堤則門户之捍禦已在臨河
隄為重而縷堤為次然防守不敢或懈一有殘缺即
督令修補仍為重門之障云總河靳輔曰防河遙堤/固屬必需而縷堤尤不
[031-109a]
可少葢黄河流急則沙行流緩則沙墊而河身窄則/流急寛則流緩今莫妙於築縷隄以束水而以遙堤
并加築格堤用防衝決使守隄人等盡力防䕶縷堤/設或大水異漲即有漫衝至遥堤格堤而止自不至
于奪河成缺守堤之人隨即星將縷堤仍舊築起為/工亦易矣按此以無臨河堤者言然亦足見縷水堤
之為重矣/附載之
太行堤 離縷水隄約十里原因未有攔水壩之時
恐縷堤不足恃故又築此即所謂遥隄也又以其聳
峙蜿蜓屹然如山故名之曰太行係明𢎞治十年都
御史劉大夏所築嗣後屢次修補永資保障
[031-109b]
月隄 皆傍臨河堤險處添築葢恐其衝決故預於
裏面築此以備不虞
格堤 格者横也險要之處恐攔堤縷堤一時潰決
有格堤以横截於下流則水遇格而止可免泛濫
戧隄 黄水漲發出槽勢險恐老堤單薄又於背面
加帮土隄一道曰戧隄
堅築堤工 河之防堤也然堤太逼則易決逺則有容
而水不能溢故險要之處既有縷堤復築遥堤以備
[031-110a]
異漲隄稍瑕即潰與無隄同也必選擇淤土每覆土
六寸即夯硪三遍築畢用鐵槌杵孔沃以水水不滲
漏為度然亦有純淤土而水漏者則其土必太堅鎚
不易入其捍水尤有力且土必龜坼為驗不一律繩
也堤之髙卑因地勢而低昂之用水平打量毋一概
以丈尺為凖築堤之法陡則易圯如堤根六丈頂止
二丈俾馬可上下堤面及根必多種茸草以葢之葢
草能柔水性能庇雨淋而坦坡又可殺風浪之怒也
[031-110b]
其取土宜於十五丈之外切忌傍堤挖取以致積水
成河刷損堤根然取土有逺近難易之辨故其工值
之多寡視其逺近難易而増減之又土方之數有虚
實上下之辨故其工值之多寡復視其虚實上下而
差等之堤既成必密栽栁葦蔓草使茁衍叢布根株
糾結則雖遇飇風大作終不能鼓浪興波此䕶堤之
最要策也按治河條例云凡提工取土有逺近故價
值有多寡逺土或取于百丈之外或取于里餘之外
[031-111a]
最近之土亦應離堤二十丈及十五丈之外此定例
也今見現築各堤即于堤根取土且於近堤一帶先
挖下一二丈并將周圍剷平以作假堤希圖虚冐錢
糧又舊例毎堆土六寸謂之一皮夯杵三遍以期堅
實行硪一遍以期平整虚土一尺夯硪成堤僅有六
七寸不等層層夯硪故堅固而經久雖雨淋衝刷不
致有水溝浪窩汕損坍塌之虞今見各堤俱無夯杵
止有石硪又自底至頂俱用虚土堆成惟將頂皮陡
[031-111b]
坦㣲硪一遍以餙外觀是以隄頂一經雨淋則水溝
浪窩在在不堪隄底一經汕刷則坍塌損壞崩潰繼
之糜費錢糧迄無成效凡加帮之堤必將原堤重用
夯杵密打數遍極其堅實而後於上再加新土創築
之堤先將平地夯深數寸而後於上加土建築層層
如式夯杵行硪庶保堅固
土方條目 土以方一丈髙一丈為一方然有上方
下方之别焉有專挑兼築之分焉築堤亦有運土主
[031-112a]
客之不同焉主土者就近挑挖之土以所築之堤為
凖者也取土之法最忌逼堤逼堤則堤址卑窪便有
積水傷堤之患故必離堤十五丈之外取之取起之
土挑至堤基之上用大石夯硪之或以七寸為一層
夯至五寸或以一尺為一層夯至七寸然後再上一
層土如前加夯務要自底至頂層層夯硪打就則徹
底堅固可免滲水之患毎堤髙一尺兩面坦坡必須
築寛六尺如髙一丈之堤必築寛六丈之坡再加堤
[031-112b]
身二丈則頂寛二丈底當寛八丈髙一丈用勾股法
科之毎丈計築成上方土五十方也客土者迤逺挑
運之土以所起之土為凖者也如此處必須築隄而
沿堤去處俱係積水湖蕩畚鍤難施勢必别處取土
用船裝運定例以五十大籮為一方毎籮約重二百
餘觔毎方約重一萬觔專挑者止挑去河身之土而
不係築隄者也所挑之土必離河邉四五丈方許卸
棄若就近竟卸則一經淋雨仍復淌入河内矣兼築
[031-113a]
者即用挑河之土以築防河之堤也如所挑之河有
必須築隄者其所挑之土必須卸於應築堤基之上
照依前式徹底夯硪成隄上方下方者以築成堤工
之實土為上方土塘所取之鬆土為下方也然一堤
之中亦自有上方下方之别如築堤一丈則以平地
起至五尺為下方自六尺至一丈為上方如築堤一
丈二尺則以一尺至六尺為下方七尺至丈二為上
方葢築隄愈髙則愈難故必先為斟酌難易而等差
[031-113b]
其工價度鋪底者不致以易工而多取價收頂者不
致以難工而寡受值則勞逸之勢雖殊而髙下之酬
原均也於水中築堤取土甚逺或至數十里外工費
不貲者當用水中取土之法其法先定堤基隨用船
裝逺土於水中築成圍埂其埂出水二尺中間三十
丈長五十丈圍埂既成用草料防䕶隨將埂内之水
車乾然後於離堤基五十丈之外啟土挑至堤基之
上密加夯硪築成大隄
[031-114a]
幇築堤工 凡屬河道必築堤束水歸漕以防旁溢
無論創築加幇總以老土為佳但黄河兩岸率多沙
土恐難盡覔老土須於堤完後務尋老工葢頂葢邉
栽種草根以禦雨淋水汕築隄之法毎土六寸行硪
其岐縫處用夯堅築其新舊堤交界又用鐵杵力築
層層夯硪期於一律堅實總以簽試不漏為度
樁工用木 凡河岸頂衝刷灣之處水勢湍激恐其
汕刷土堤是以估用整木簽釘排樁估用整柴丁頭
[031-114b]
鑲壓以資捍禦今河工排樁俱係一木二截浮簽淺
土所鑲柴束俱係一柴二截粉飾外觀反將舊堤老
工挖鬆一遇雨淋水漲樁木欹斜脹折柴草隨水漂
淌凡修樁工必須樁用整木簽釘入地甚深埽用整
柴鑲壓極其堅固如此則實力排築斷不致旋修而
旋壞矣
修砌石工 湖河隄岸原因長湖巨浪隄岸單薄樁
埽板工不足以資捍禦是以估砌石工以為經久之
[031-115a]
計故各估冊内有馬牙梅花等樁有面裏丁頭等石
有鐵錠鐵鋦汁米炭柴等料各匠夫役工食以及祭
祀之類無一不備若照數辦料依法修砌自能堅固
永乆安有旋砌旋倒之事今見修砌石工之處不惟
石塊碎小不足尺寸而且鏨鑿草率參差不平雖有
石灰而不見過重篩疊杵堆貯樁木率皆一木數截
零星之甎不足原估尺寸三甎不能抵二甎之用鐵
錠鐵鋦全未之見釘樁短小不足以擎數層巨石石
[031-115b]
塊碎小不足以符原估丈尺石灰米汁短少何以合
甎石而聨成一片鐵錠鐵鋦全無何以扣石縫而使
之合筍再加以減少匠工潦草修砌自必旋砌旋壞
安能經乆凡修石工無論馬牙梅花等樁皆用整木
深釘務期極其堅深無論面裏丁頭等石皆照原估
置辦鏨鑿極其平整石灰須重篩篩過多用米汁調
和搗杵極其膠黏滿灌而入使之無縫不到又用鐵
錠鐵鋦聨絡上下合為一片則石堤山立可資鞏固
[031-116a]
之益矣
捲埽下埽 凡應用埽箇須捲長十丈八丈者方穏
髙一丈者埽臺要寛七尺方捲得𦂳如遇堤頂窄狹
者架木平堤名曰軟埽臺然後捲下先將柳枝綑成
埽心拴束充心繩揪頭繩取蘆柴之黄亮者成小
䌁總繫於埽心之上毎丈下鋪滚肚麻繩一條或不
必用麻者即用蘆䌫又將大蘆䌫二條行繩一條密
鋪於小䌁之上鋪草為筋以柳為骨如柳不足以柴
[031-116b]
代之均匀鋪平需夫五六十名如長十丈者共需夫
五六百名八丈者四五百名用勇健熟諳埽總二名
一名執旗招呼一名鳴鑼以鼓衆力牽拉綑捲後用
牮稈戧推埽將臨岸將小䌁均束於埽埽岸上毎丈
釘下留橛二根將滚肚繩挽於留橛之上毎揪頭繩
一根亦釘留橛一根看水勢之緩急定揪頭繩之多
寡漸次將埽推入水中將橛頭滚肚用活扣結於留
橛之上然後漫漫壓土俟埽將次沈下然後下樁毎
[031-117a]
丈用一尺八寸木一根若水勢湍急頂衝埽灣竝合
龍之埽須用大木不在一尺八寸之例又宜相機酌
定者也凡隄係埽灣須預下乾埽以衛堤根此埽須/土多料少簽樁必用長壯入地稍深無不坍
墊/
修防埽工 凡黄河内埽工有修防有救險有搶險
有新生險修防工程於霜降後水勢退消驗查舊埽
傾欹者蟄䧟者卑矮者朽爛者須將舊埽清消平妥
相機補下層層簽釘大樁照依大汛水漲之浪仍髙
[031-117b]
出數尺一律下成順埽薄敷以土俟其墊定方可下
丁頭埽若埽未墊實即下丁頭埽前順埽一有墊陷
將别埽俱為帶動矣其救險工程將有危陷埽尚未
去急須臨河添壓大埽長樁靠堤急清舊埽恐為滙
崖填之以軟草將兩旁安穏之埽亦須補下大樁併
力救䕶弗使走動則工程平穏矣其搶險乃因舊埽
朽爛或因頂衝急溜將埽下衝空舊埽全去水滙崖
岸舊堤坍缺岌岌堪虞當此之際人皇皇莫知所措
[031-118a]
搶險工程事有先後埽有緩急若悞下一埽悞釘一
樁反致逆溜湍激衝刷舊堤欲去不能毎致僨事須
責令乆慣埽手或熟諳工程人員殫心料理責任既
專令其度量穏妥然後急為接下埽箇晝夜搶下庶
舊堤無虞兩旁之埽平穏矣其新生險工毎於舊險
工之上下黄河大溜一時衝至埽傍舊堤坦坡坍缺
急須下埽直至開溜之處而止大抵埽料黄河之内
以柳柴為重次則枯草樁必長大繩須堅實至於壓
[031-118b]
土非比清水埽箇黄水一入埽中即泥沙停滯若壓
土太厚反恐欹卸俗云下埽無法全憑土壓者乃是
言清水之埽也
防守險工 防河之要惟有守險工而已守險之方
有三一曰埽二曰逼水壩三曰引河三者之用各有
其宜當風抵溜其埽必柳七而草三何也柳多則重
而入底然無草則又疎而漏故必骨以柳而肉以草
也禦冰凌之埽必丁頭而毋横何也冰堅鋒利横下
[031-119a]
埽則小擦而糜大磕必折也然埽灣之處則丁頭埽
又兠溜而易衝必用順埽魚鱗櫛比而下之然後可
以攩溜而固堤至十分危急搜根刷底上塌而下坐
埽不能禦則急於上流築逼水灞囘其溜而注之對
岸或二道或三道若止一道恐河流悍烈壩一摧而
堤即不可救也若開引河則其費甚鉅又必酌地形
而為之若正河之身迤而曲如弓之背引河之身徑
而直如弓之弦則河流自必舍弓背而趨弓弦險可
[031-119b]
立平若曲折逺近不甚相懸河雖開無益也
築挑水壩 凡黄河迎溜之處宜建築挑水壩又名
順水俗名雞嘴又名馬頭如本堤水刷洶湧雖有邉
埽難以乆恃故於本堤上首築順水壩一道或十數
丈或五六丈一丈之壩可逼水逺去數丈堤根自成
淤灘而下首之隄自固矣建築之法壩欲其寛不可
甚長須做雁翅邉埽以順上流勿使埽頭逆溜有掀
掲之虞若離縷隄逺者須接築格隄捍禦以防異漲
[031-120a]
時黄水溢壩後衝刷之虞
挑浚引河 塞決之方必先殺其勢平其怒而後人
力得施焉則莫如引河之善也引河之用有三一曰
分流以緩衝也河一決則全流盡趨決口奔騰激蕩
樁埽無所施應於對岸上流别開一河以引之則決
口緩矣一曰預浚以迎溜也河身既淤為平陸而土
有磽㘭之不齊者又懼將來黄流歸故之日或激而
他潰或澓而停淤也故必相度形勢預開一渠以迎
[031-120b]
之務使水至歸渠遂其湍迅之勢則刷沙有力而後
無岐出之虞一曰挽險以保隄也河性猛烈方其順
流而下也則藉其猛以刷沙當其横突而至也則恣
其烈以崩岸故當其倐忽激射之時宜酌左右之間
急開一渠以挽所衝之溜頭引入中流以奪其勢而
後危堤可保故曰其用有三也挑浚之法審勢貴於
迎溜而施功貴於深濶且俟水大漲乘機開放則有
一瀉千里之勢若挑挖太窄則受水無多遽難挽溜
[031-121a]
以入新河若挑挖太淺水不全趨勢緩則墊若挑引
河太短水流不舒為正河所抑洄洑旋淤須挑挖六
十丈或四十丈即窄亦須十餘丈須長二千丈或千
餘丈即短亦須八九百丈方趨溜有勢而成河若挑
挖引河太直固屬節省錢糧又恐直則平緩而無波
瀾湍激之勢乆亦漸淤也須隨黄河大勢開挑俾其
河頭迎溜河尾洩水中間灣處急溜衝刷漸次河岸
倒卸再於河頭築接水埽壩河尾築順水埽壩對河
[031-121b]
築挑水埽壩庶引河可成也
堵塞決口 凡河隄初決時急將兩頭下埽包裹官
夫晝夜看守稍待水勢平緩即從兩頭接築如水勢
洶湧頭裹不住即于本堤退後數丈挖槽下埽如裹
頭之法刷至彼即住矣此謂截頭裹也如又不住即
于上首築逼水大壩一道分水勢射彼岸使囘溜衝
刷正河則塞工可施矣塞將完時水口漸窄水勢益
湧又有合口之難須用頭細尾粗之埽名曰鼠頭埽
[031-122a]
俾上水口濶下水口收庶不致滚失而塞工易就也
埽以土勝為主埽臺須要卧羊坡以便推挽揪頭繩
須要𦂳扯以防下淌又須時時打鬆令其深下仍覔
慣能泅水之人入水探驗底埽著地方下簽樁簽樁
須要酌中埽埽釘著方為堅固稍有數寸空懸無有
不敗事者如寒天或水急不能泅水即看揪頭寛鬆
便是著地之驗繫繩留橛令人專守畧有走動便須
另下一橛橛頭上填記第幾埽揪頭滚肚明白以便
[031-122b]
㸃查收放埽面出水未髙寧加一小埽不可多用土
牛推埽時易動故也此謂之搶築稍有逗遛必貽後
悔凡沈繫埽箇全在揪頭繩索其力尤重於樁樁必/須多而後壯埽必須重而後沈當柳七而草三填
土之後倘埽工之外忽然翻花大浪急須于堤内下/埽土晝夜壓截其翻花浪起于數十丈之内猶易若
百丈之外則危矣其堤工若但坍毁而平下猶可填/土加埽一若懸空則危矣倘内外傾欹亦不可救堵
決口者不/可不知也又按河防志云凡黄河初決且不必急計
裹頭亦不必急計堵塞初開之時水勢洶湧未可與
爭看其出口急溜若有奪河情形須于上流建挑水
[031-123a]
壩以遏其勢挑挖引河以挽其流速運積料物料物
既積矣猶在得時時可堵矣裹頭舊堤務必多下邉
埽堅固停妥然後逐漸進埽埽不可緩緩恐決口漸
深又不可急急恐下埽有失埽必欲其大而長長大
則穏捲埽首重於繩纜其揪頭滚心滚肚必須長壯
務使繩勝埽莫使埽勝繩埽既下矣薄用土壓埽將
沈於水方釘簽樁再加套埽其樁亦必須長丈計埽
將到底方可再進沈水將次合龍之際須查在工料
[031-123b]
物除合龍之外仍多積料物須防合龍之後必有一
大蟄陷毎於合龍之後復開決者率因蟄陷故也於
合龍之時晝夜兼工堵塞遇有毛道過水或係樁頂
不平或係埽手作弊故留罅隙必須急為壓土使其
平實於罅隙用稻草或紅草塞之務使斷流若涓涓
不息漸至蟄陷蟄陷不急搶救則潰矣至決口初開
時不係頂衝之處出口勢緩去口平散亦不必急計
堵塞乆之率多掛口淤墊也
[031-124a]
塞決先後 河水當泛濫奔溢之時決口必非一處
或大或小或上或下議塞者莫不先大而後小先上
而後下而不知其理有不然者葢大口難塞非踰旬
累月不能竣迨大口工竣而小口又復汕刷而成大
雖用裹頭套䕶之法第能使之不濶不能使之不深
然亦未有中泓既深而兩端不塌陷者則是所塞之
工處處皆大口矣夫大口既已寛濶至於成河止矣
必不至更刷而大急將諸小口盡行堵塞而後以全
[031-124b]
力施之大者至於先下而後上從事於其所易其理
亦然截其尾毋攖其鋒下口盡通而後以全力施其
上或挑引河或築攔水壩或中流越築審勢制宜而
大者上者亦不難矣
量水減洩 至柔莫如水然茍不得其平則雖天下
之至剛者不能禦平水之法奈何曰量入為出而已
今使上流河身至寛至深而下流河身不敵其半或
更減而半之勢必懷山襄陵而潰決之患生夫河面
[031-125a]
窄狹之處或城鎮山岡不可開闢我則於其上下流
相度地形多建滚水閘壩及洞放入通水之溝渠
以測土方之法移而測水務使所洩之水適稱所溢
之數則其怒平矣至其下或復寛闊如故又恐其力
弱而流緩流緩而沙停則仍引上流所洩之水歸之
正河以一其力如是則雖以洪河之浩瀚而盈虚消
長之權操之自我不難擇便而疏導之矣
栽栁䕶堤 卧柳長柳須相兼栽植卧柳須用核桃
[031-125b]
大柳杆入地二尺許出地二三寸許栁去隄址約二
三尺密栽俾柳葉搪禦風浪長柳須距堤五六尺許
既可捍水且毎歳有大枝可供埽料俱宜於冬春之
交津液含蓄之時栽之仍須時常澆灌長柳宜用棘
刺圍䕶以防盜拔畜嚙
栽葦䕶堤 凡隄臨水者須於堤下密栽蘆葦或茭
草但掘連根叢株先用引橛錐窟深數尺然後栽
入計闊丈許將來衍茁愈蕃即有風不能鼔浪此䕶
[031-126a]
水堤之妙法也再採草子乘春初密種俟其蔓延堤
下雖雨淋不能刷土矣
開闢海口 自河道内潰㑹同之勢弱下流不能暢
注出海而海口之沙日淤海口日淤而上流愈壅以
致漫決頻仍内瀇而不之止凡議河事者莫不力言
挑浚而不知其勢有必不可者何也挑浚之河最狹
且淺亦須寛至里深及丈方可通流以土方之筭授
工計萬夫三日之力不及里且漸近海濱人難駐足
[031-126b]
加以稽天潮汐一日再至不特隨浚隨淤尤恐内水
未及出而潮水先從之而入矣夫海口之髙皆因兩
堐原屬坪厰漫灘以故出口之水亦隨地散淌散淌
則無力無力則沙停耳禹貢紀河之入海曰同為逆
河入於海夫河也而曷以逆名海湧而上河注而下
兩相敵而後入故逆也禹既播之為九又曷為而同
之不同則力不一力不一則不能逆海而入也潘季
馴有言曰海無可浚之理惟有導河以歸之海然河
[031-127a]
非可以人力導惟有繕治堤防俾無旁溢則水由地
中沙隨水去也但於出口之處凡散淌之水咸逼束
於中涓滴不得外溢從此洪流就軌一往急湍衝沙
有力海口之壅積不浚而盡闢矣
修防之法前人論之詳矣謹取河防一覽治河書河/防志諸書審擇精要附于卷末俾覽者得所處置庶
不至空言無補也至於四防二守之説水/官專職幹練者自能籌之故不備載云
[031-127b]
山東通志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