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8 山東通志-清-岳濬 (master)


[019-1a]
欽定四庫全書
 山東通志巻十一之六
 闕里志六世爵/學舍 世職/祀田 賢哲世職墓廟祠賢宅第/官屬 林 聖 遺蹟
     周公祀典附/
 世爵
 衍聖公爵宗子世襲
 世職
 翰林院五經博士二人北宗一人/南宗一人
[019-1b]
 國子監學正一人
 聖澤書院太常博士一人
 尼山書院學録一人
 洙泗書院學録一人
 聖廟執事官四十員
 曲阜縣知縣一人
 四氏學録一人每科省試四氏/學中式三人
 宗子世爵
[019-2a]
 孔氏衍聖公按孔氏系出殷後周成王二年封微子/啓於宋以奉湯祀無嗣傳弟微仲衍衍
 生宋公稽稽生丁公申申生閔公恭恭生弗父何何/生宋公周周生世父勝勝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
 嘉嘉生木金父遷於魯木金父生祈父以孔為氏祈/父生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生孔子是
 為聖系之一代自孔子而下二代鯉字伯魚詳見崇/聖祠三代伋字子思詳見四配四代白字子上嘗逰
 於齊齊威王召以為相不受五代求字子家楚召不/就六代箕字子京為魏相七代穿字子髙楚魏趙三
 國交聘不就著儒家之語十二篇名曰讕言八代謙/又名斌字子順仕魏為安釐王相後封魯國文信君
 生子三鮒騰樹孔叢子云家之族系一子相承延至/九世始有三子焉九代鮒字子魚秦封魯國文通君
 拜少傅李斯議焚書鮒與弟騰蔵其家語論語尚書/孝經等於祖堂舊壁中自隠於嵩山教弟子著書二
[019-2b]
 十餘篇記先聖及子思子上子髙子順與已行事名/曰孔叢子生子隨字元路四傳至吉吉生何齊皆承
 殷後為宋公嗣絶弟騰字子襄漢髙祖過魯封為奉/嗣君一云奉聖君後為惠帝博士遷長沙太守聖裔
 奉祀自此始生子忠十代忠字子貞文帝徴為博士/封褒成侯生子二武安國十一代武字子威臨淮太
 守子延年十二代延年武帝時為博士拜少傅遷大/将軍子霸十三代霸字次孺昭帝博士宣帝時以大
 中大夫授皇太子經為髙宻相元帝即位拜太師賜/爵闗内侯號褒成君生子四福捷喜光十四代福襲
 封闗内侯子房十五代房襲封闗内侯子均十六代/均字長平襲封闗内侯徴拜尚書郎平帝元始元年
 改封褒成侯食邑二千户按自漢以来雖以聖裔寵/異之猶未襲封也至十三代霸封闗内侯傳福至房
 俱嗣侯是為尊帝師而封也至平帝始改封均為褒/成侯則専奉先聖自是封爵不絶子志十七代志光
[019-3a]
 武初拜大司馬建武十四年襲封褒成侯子損十八/代損字君益章帝永平十五年襲爵和帝永元四年
 改封褒亭侯子曜十九代曜字君曜襲封褒亭侯生/子二完讃二十代完襲爵無子以弟讃之子羨襲爵
 二十一代羨字子餘魏文帝黄初元年拜議郎改封/宗聖侯子震二十二代震字伯起晉武帝泰始三年
 改封奉聖亭侯拜太常卿食邑二千户子嶷二十三/代嶷字功成襲封子撫二十四代撫舉孝廉襲封奉
 聖亭侯為豫章太守子懿二十五代懿東晉襲爵子/鮮二十六代鮮字鮮之宋文帝元嘉十九年襲封尋
 改崇聖侯子乗二十七代乗字敬山後魏舉孝亷孝/文帝延興三年封崇聖大夫食邑五百户子靈珍二
 十八代靈珍授秘書郎孝文帝太和十九年仍封崇/聖侯食邑一千户子文泰二十九代文泰襲爵子渠
 三十代渠襲爵北齊天保元年改封恭聖侯後周大/象二年改封鄒國公食邑一千户子長孫三十一代
[019-3b]
 長孫周武帝宣政元年襲爵生子二英悊嗣悊三十/二代英悊陳光大元年改封奉聖侯無子弟嗣悊隋
 文帝時應制登科授涇州司兵㕘軍遷太子通事舍/人襲封鄒國公煬帝大業四年改封紹聖侯食邑一
 千户子徳倫三十三代徳倫唐髙祖武徳九年改封/褒聖侯太宗貞觀十一年詔侯家祭服𤣥冕朝會位
 同三品食邑一千户按此後世召孔氏子孫朝㑹之/始子崇基三十四代崇基中宗嗣聖十二年襲爵神
 龍元年制授朝散大夫陪祭朝會子燧之三十五代/燧之字蔵暉𤣥宗開元二十七年改封文宣公詔位
  於文官二品之下除兖州長史遷都水使者食邑一/千户子萱三十六代萱襲爵兼兖州泗水令子齊卿
  三十七代齊卿徳宗建中三年襲爵兼青州司兵㕘/軍子惟晊三十八代惟晊憲宗元和十三年授兖州
 㕘軍襲封文宣公子䇿三十九代䇿明經及第厯少/府監主簿國子監丞襲封文宣公遷國子尚書博士
[019-4a]
  子振四十代振字國文懿宗咸通四年状元及第除/秘書省校書郎厯監察御史員外郎襲封文宣公子
 昭儉四十一代昭儉由兖州司馬除秘書郎襲封文/宣公累宰曲阜子光嗣四十二代光嗣哀帝天祐二
 年授泗水令林廟主五季之亂失其世爵故授是官/為灑掃户孔末所害子仁玉四十三代仁玉字温如
 初孔末既害光嗣自為曲阜令時仁玉生始九月母/張氏抱歸育於外家長訴於朝乃罷未後唐時以仁
 玉襲封文宣公後周太祖廣順二年謁聖廟及孔林/召對授曲阜縣令兼監察御史卒贈兵部尚書生子
 四宜憲冕朂宣聖嫡裔幾絶復續孔氏稱仁玉為中/興祖四十四代宜字不疑厯任宋太祖太宗朝太平
 興國三年特遷太子右賛善大夫襲封文宣公通判/髙宻郡遷殿中丞生子三延世延澤延渥四十五代
 延世字茂先初為長葛令真宗即位訪宣聖後召見/授曲阜令襲封賜以祭器經書金帛子聖佑弟延澤
[019-4b]
 贈諫議大夫生子宗愿四十六代聖佑祥符元年真/宗東封駕幸林廟授祐太常寺奉禮郎天禧五年以
 光禄寺丞襲爵終於太子中舍無嗣以堂弟宗愿承/襲宗愿字子荘延澤子仁宗至和二年用太常博士
 祖無擇議以文宣為孔子謚號非子孫可襲改為衍/聖公盖取襲封之義累遷尚書比部員外郎子四若
 蒙若虚若愚若拙四十七代若蒙字公明神宗熙寧/元年襲封子二端友端撡哲宗元祐元年改封奉聖
 公坐事廢以弟若虚承襲詔令専主祀事不任他職/每遇大禮許赴闕陪位視學必遣官取衍聖公及三
 氏子孫觀禮若虚字公實宋哲宗元符元年襲封奉/聖公改封衍聖公卒詔以若蒙長子端友嗣爵四十
 八代端友字子交徽宗崇寧三年襲封衍聖公偕叔/父傳姪玠隨髙宗南渡寓三衢無嗣以姪玠襲封於
 衢凡六世端撡端友弟生子四瑄璠瑱玠金以端操/權襲衍聖公於魯端撡卒以若愚之子端立權襲封
[019-5a]
 爵至金熙宗天眷三年立孔子廟求聖裔得端撡之/子璠授承奉郎四十九代璠字文老襲封衍聖公未
 拜封而卒生子二拯總五十代拯字元濟金熙宗皇/統二年除文林郎襲封衍聖公無嗣以弟總襲爵總
 字元㑹大定二十一年世宗召赴闕下特授曲阜縣/令總増廣林廟及尼防山殿廡五十餘楹終奉直大
 夫子二元措元綋五十一代元措字夢得金章宗明/昌三年超授中議大夫七年行郊禮召元措赴闕侍
 祠位在終獻之次承安二年襲爵詔衍聖公年及十/七兼曲阜縣令仍令世襲不得别行差占於是始世
 襲曲阜令天興二年遷光禄大夫改太常卿無子弟/元綋生子之固之固生子湞表以嗣爵因不事儒雅
 尋廢若愚之子端立端立生琥琥生拂拂生子二元/孝元用至是以元用權襲封爵卒復以元孝之子之
 厚襲爵五十二代之厚贈亞中大夫濟寧路總管輕/車都尉魯郡侯子浣 自四十八代端友同姪玠隨
[019-5b]
 宋髙宗南渡寓浙之衢州紹興二年權知彬州卒無/子以玠嗣髙宗紹興二年襲封衍聖公玠子搢搢子
 文逺文逺子萬春萬春子洙凡五代俱襲封衍聖公/於衢宋亡入元至元十九年辭爵無嗣遂罷封按衍
 聖公以主祀為重南宗附見於此五十三代浣字日/新元贈禮部尚書追封魯郡侯生子一思晦初元用
 生子之全之全生子治成宗元貞元年特詔治襲封/衍聖公卒以子思誠襲仁宗即位訪孔子後以浣子
 思晦嗣爵五十四代思晦字明道武宗時舉孝亷授/教諭襲封衍聖公進嘉議大夫思晦奏請増修廟垣
 角樓重建金絲堂設司樂管勾典籍等官先是孔末/之徒以偽亂真滅聖裔殆盡至是思晦稽析宗支刻
 於石族系悉明卒封魯郡公謚文肅子克堅五十五/代克堅字璟夫順帝至元元年襲爵至正八年朝廷
 謂公爵與階不稱制授中奉大夫秩二品賜以銀章/召入為集賢直學士遷禮部尚書出為西臺御史召
[019-6a]
  拜國子祭酒謝病歸守祖庭明兵取中原太祖手詔/趨入覲待以賔禮而不名洪武元年受封特命班亞
  上相給二品銀印子九希學希説希範希進希麟希/鳯希順希尹希贇按孔氏分九門自此始五十六代
  希學字士行洪武元年朝京師詔問厯代治理對甚/悉上嘉之授資善大夫襲封衍聖公定制進秩二品
  賜銀印子二訥諝五十七代訥字言伯洪武十七年/襲封初行誥詞吏部奏用資善階帝諭之曰既爵公
  勿事散官但誥以織文玉軸為異耳遂為故事每嵗/入覲得給符乗傅班序列文臣首生子四公鑑公鐸
  公鈞公鏜五十八代公鑑字昭文洪武二十三年襲/爵子彦縉五十九代彦縉字朝紳永樂八年襲爵仁
  宗即位率三氏子孫朝賀賜第於東安門北景泰二/年上幸太學特召觀禮賜正一品服又賜三氏子孫
  冠帶錦衣後朝會復賜三臺銀印玉帶錦衣視一品/子四承慶吉澤源六十代承慶未襲爵而卒景泰六
[019-6b]
  年贈衍聖公子二𢎞緒𢎞泰六十一代𢎞緒字以敬/景泰六年襲封時年八嵗延入内宫賜金鈕麒麟圗
  書御篆謹禮崇徳四字𢎞緒卒子聞韶聞禮俱幼成/化六年以𢎞緒之弟𢎞泰權襲封爵子聞詩六十二
  代聞韶字知徳𢎞冶十六年襲爵子二貞幹貞寧六/十三代貞幹字用濟嘉靖二十五年襲爵子尚賢六
  十四代尚賢字象之嘉靖三十五年八月襲爵萬厯/七年詔衍聖公不在文武職官之列以賔禮待之子
  二允椿允桂六十五代允椿字懋齡萬厯二十二年/襲爵弟允桂襲五經博士俱早卒無嗣尚賢以嫡次
  枝堂侄允植為後允植係五經博士/貞寧之孫尚坦之子天啓二年襲爵
 皇清孔允植字懋申六十五代/順治元年奉
封爵如舊二年賜給/ 三臺銀印子興爕
[019-7a]
皇清孔興爕字超吕六十六代順治五年承襲順治七/年晉階太子少保八年加少保子二毓圻
 毓/埏孔毓圻字翊宸六十七代康熙七年承襲十五年/晉階太子少師雍正元年十一月卒於京
 謚恭慤/子傳鐸孔傳鐸字振路六十八代雍/正元年承襲子繼濩孔繼濩字體和/六十九
 代早卒/子廣棨孔廣棨字理裕七十代雍正元年/衍聖公傳鐸以病乞賛爵
詔准廣棨/ 承襲
 世軄
 翰林院五經博士北宗/
 述聖子思子中庸書院在鄒縣南門外即孟子受業/處也明𢎞冶十六年詔以衍聖公次子世襲翰林院
[019-7b]
 五經博士奉子思子祀事從衍聖公聞韶之請也每/嵗春秋博士赴鄒縣書院主祭孔聞詩字知言六十
 二代衍聖公𢎞泰長子𢎞泰權襲封衍聖公聞詩承/䕃於𢎞治十六年授職孔聞禮字知節衍聖公𢎞緒
 次子正徳元年襲職孔貞寧字用致六十三代衍聖/公聞韶次子嘉靖二十五年襲職孔允桂六十五代
 衍聖公尚賢次子萬厯二十二年襲軄孔允隆字懋/徳天啓四年聖公借任前軄孔尚達六十四代崇禎
 元年借任孔允相六十五代崇禎十年借任孔允/錫崇禎十四年借任至十六年以孔允鈺借任
皇清孔允鈺六十五代順/治元年任軄孔毓麟六十七代順/治七年借任孔毓瑛
 六十七代康熈五/年借任加六級孔毓埏六十七代衍聖公毓圻弟/康熙十八年襲職加六級
 孔傳鋕六十八代衍聖公毓圻子康/熙四十四年襲職加十級孔繼溥六十九/代衍聖
[019-8a]
 公傳鐸子雍正/十一年襲軄
 翰林院五經博士南宗/
 聖裔四十八代端友宋衍聖公偕族叔傳姪玠扈從/宋髙宗南渡寓居衢州府西安縣卒無子以姪玠嗣
 自玠至洙凡五代俱襲封衍聖公詳世系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召洙赴闕授國子祭酒提舉浙東道學校
 事無子遂罷封今之衢族多係中興祖仁玉五代孫/傳之後裔也明𢎞治六年從衢州守沈杰之請詔設
 五經博士一員奉衢州祖廟祀事孔彦繩五十九代/由選舉正徳元年授軄為南宗博士之始彦繩卒數
 代未/襲
皇清孔興&KR1420六十六代康熙四十一年/承襲博士主衢州祀事孔毓垣六十七/代康熙
[019-8b]
 五十三/年襲軄
 國子監學正
 唐封褒聖侯孔徳倫先聖三十三代孫也在河南寧/陵縣勅建祖廟明正統九年詔遷廟於儀封嘉靖十
 四年准請祠官特授聖裔為國子監學正専主祀事/孔承寅六十代嘉靖十四年授軄孔尚林六十四代
 崇禎元/年授職
皇清孔允齊六十五代由衍聖公保/舉於順治八年授軄孔毓璋六十七代/康熙三十
 年授/軄孔傳鈞六十八代康熙/五十八年授軄
 太常寺博士
[019-9a]
 聖澤書院即孔子宰中都地也明設太常寺博士一/員以主祀事例以衍聖公三子承襲崇禎間五經博
 士孔允鈺以/違例罷軄
皇清孔允鈺六十五代順治九年衍聖公孔興/爕請以允鈺暫主聖澤書院祀事孔毓琮
 六十七代康熙/二十六年襲軄孔毓㻖六十七代康熙/四十七年代襲孔傳煦六十/八代
 康熙五十/五年襲軄孔繼泰六十九代雍/正四年襲軄
 尼山書院學録
 書院在尼山之麓聖母禱尼山而生孔子實毓聖之/靈區也元至順二年衍聖公孔思晦請設尼山書院
 洙泗書院山長各一員本年以彭璠為山長璠卒以/益都路馬猶子為山長至元三年以谿達識為山長
[019-9b]
 是後聴衍聖公保舉族人之賢者任之孔思本五十/四代由保舉任山長陞般陽路學教授孔克信五十
 五代由泗水教諭陞山長孔克綱由豐縣教諭陞山/長明正徳二年衍聖公聞韶奏改山長為學録軄視
 國子監孔彦章字朝顯五十九代由保舉正徳中授/軄孔𢎞譽六十一代嘉靖三十五年授軄孔允桐六
 十五代孔興榮六十六代萬厯中相繼授職孔𢎞謙/六十一代由廪生崇禎九年授軄孔允統六十五代
 由廩生崇禎十一年授軄崇禎/十四年以增生孔聞然代職
皇清孔聞然六十二代順/治元年授職孔貞綱六十三代由生員/順治四年授職
 毓璽六十七代康熙/二十三年授職孔傳鈁六十八代康熙/五十年授職
 洙泗書院學録
[019-10a]
 書院在孔林之東二里許周敬王三十六年孔子自/衛反魯乃與弟子講道於洙泗之上魯記所載孔子
 講堂即此也元時創建請額為洙泗書院至順二年/以衍聖公孔思晦之請設山長聴衍聖公保舉族人
 之賢者任之孔濵五十三代由保舉授山長孔思迅/五十四代孔克昌五十五代孔希孟五十六代以保
 舉相繼授職明正徳二年改為學録孔彦䆳字朝元/五十九代正徳中保任洙泗書院學錄孔𢎞述字以
 傳六十一代嘉靖三十八年授職孔𢎞顒字以昻萬/厯二十七年除授國子監學録主洙泗書院祀事學
 錄加京銜始此崇禎/六年以孔尚澄代職
皇清孔尚澄六十四代順/治元年授職孔尚仟六十四代康/熙六年授職孔偵爝
 六十三代康熙/二十年授職孔興烒六十六代康熙/三十一年授職孔毓坪六十/七代
[019-10b]
 康熙三十/九年授職孔傳本六十八代康熙/四十三年授職
 聖廟執事官四十員
諭雍正八年十一月奉者二員四品者四員五品者六/ 㫖增設執事官三品
 員七品者八貟八品九品者各十員各按品級給與/章服各員由衍聖公於孔氏子孫内選擇報部充補
 彚奏以聞每年給俸二十/兩俱經衍聖公選補如數
 曲阜縣知縣
 按史漢以前曲阜為魯國故有從事督郵之官隋改/為曲阜縣始有令至宋以京朝官知縣事故有以殿
 中丞知縣事者有以光禄丞知縣事者宋真宗改仙/源縣仁宗皇祐三年詔今自仙源縣官復於孔氏子
[019-11a]
 弟中選用徽宗崇寧間又詔文宣王後當聴一人注/兗州仙源縣官有丞有簿有尉大抵皆世官也金元
 常以衍聖公兼知縣事故有世襲縣尹明洪武七年/改為世職聴衍聖公保舉族人之賢者咨部選授萬
 厯元年兩院題准挨取孔姓廩生六名學道考選四/名送兩院兩院考選二名送吏部吏部考選一名授
 前職舊係世職不與黜陟以故不在應朝之例四年/撫按題准如流官事例依期應朝聴候考察著為令
詔至阜國朝雍正三年公會同廵撫揀選保舉引/ 曲 縣知縣由衍聖
見欽授三載考績舉劾如制盖於厚聖裔之中寓以飭/ 吏治之意也攷之舊志可記者自唐始孔緒四十代
 唐曲阜令孔昭儉四十一代累宰曲阜孔仁玉四十/三代後漢長興初任曲阜令後周廣順二年復授縣
 令孔宜四十四代宋乾徳中任縣令孔延世四十五/代咸平中任縣令孔朂四十四代大中祥符二年由
[019-11b]
 太常博士授仙源縣令時曲阜改仙源孔延魯四十/五代大中祥符四年知縣事孔道輔四十五代大中
 祥符九年知縣事孔聖佑四十六代天禧五年以光/禄丞知縣事孔宗亮即舜亮四十六代慶厯五年以
 将作監丞知縣事孔彦輔四十五代慶厯十五年知/縣事孔宗翰四十六代嘉祐元年知縣事孔淘四十
 八代嘉祐四年以屯田員外郎知縣事孔宗夀四十/六代紹聖元年知縣事孔元用五十一代寳慶元年
 以通直郎任縣事孔思逮五十四代金大定初任曲/阜令時仙源復改曲阜孔總五十代大定二十二年
  以公兼縣令孔克昌五十五代承安二年詔襲封衍/聖公年及十七兼曲阜縣令孔元用元太祖十五年
  詔復授元用為曲阜令子之全孫治俱襲縣令孔思/誠五十四代至元二十二年襲縣尹孔濟五十五代
  延祐中授孔思凱五十四代至治二年襲孔克欽五/十五代元統初襲孔希大字士功五十六代至正十
[019-12a]
  二年授從仕郎襲縣令二十三年授希章為曲阜縣/令明洪武元年仍以希大為曲阜令改承事郎後坐
  廢改世襲為世職孔克伸字剛夫五十五代洪武七/年衍聖公希學保任世職始此孔克㽦字耕夫洪武
  十五年任孔希文字士周五十六代洪武十七年任/孔希範字士則洪武二十八年任孔克中字正夫五
  十五代永樂九年任孔公鏜字聲聞五十八代宣徳/九年任孔澳字藴伯五十七代景泰元年任孔公錫
 字賜文五十八代景泰庚午舉人天順五年任以考/績加兗州府通判銜仍管縣事按世職加銜始此孔
  燮字理伯五十八代成化八年任孔希永字士毅五/十六代成化二十三年任孔彦士字朝臣五十九代
  成化丁酉舉人𢎞治二年任孔承泗字永道六十代/正徳元年任孔承夏字永功正徳五年任孔公統字
  一文五十八代正徳十一年任孔承震字永器六十/代𢎞治戊午舉人嘉靖元年任孔公珏字栗文五十
[019-12b]
  八代嘉靖十一年任孔公澤字仁文嘉靖二十二年/任孔承業字永基六十代嘉靖二十五年任孔𢎞廓
 字以任六十一代由嵗貢嘉靖四十三年任孔承厚/字永載由廩生隆慶二年舉孝行授職孔𢎞復字以
  誠六十一代由廩生萬厯元年選用五年考滿稱職/加陞濟寧州知州銜仍管縣事厯官運使同知孔貞
  教六十三代由廩生選舉萬厯三十五年以京衛武/學教授縣令孔貞叢字茂所由廩生萬厯二十七年
  選用四十三年加陞山東鹽運使同知銜仍管縣事/孔聞簡六十二代由廩生崇禎元年選用陞東昌府
  通判孔𢎞毅六十一代由廩生崇禎二年任/孔貞堪六十三代由廩生崇禎十三年任
皇清孔允淳六十五代順治元年由廩生衍聖公保舉/咨部題授世職知縣五年加東昌府通判
  銜管/縣事孔興認字緘三六十六代由廩生康熙十九年/知曲阜縣三十一年再任仁儉平易有
[019-13a]
  惠/政孔尚愉字俞心六十四代由監/生康熙二十四年任孔尚愷字伯仁六/十四代由
  監生康熙四/十五年任孔衍澤字沛也六十五代由監/生康熙五十一年任孔毓琚
  字季玉六十七代興認子由/嵗貢生雍正三年保舉引
見條奏稱縣知縣/㫖授曲阜
  四氏學學録
  按建學始於魏文帝黄初二年至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令就廟建學以訓孔氏子係猶未設官也至乾
 興元年孫宣公奭守兗州請以楊光輔為講書轉奉/禮郎哲宗元祐元年置教授一員于舉到文官内差
 或委本路監司保舉有行義人充令教訓本家子弟/四年尹復泰以文潞公薦為教授本年又設學録一
[019-13b]
 員此學録官名之始也金元間更置不一至世祖中/統初詔立曲阜廟學選師儒充教授正録各一明洪
 武元年設孔顔孟三氏子孫教授一員用異姓宣徳/以後始以聖裔任學録聴衍聖公同旅衆公舉年徳
 俱尊學問優長者咨部銓除至萬厯十五年增入曾/氏子孫乃改為四氏學學録云孔克宴字堯夫五十
 五代於宣徳元年保任孔倫字經伯五十七代由儒/士景泰六年任孔克旻字舜夫五十五代由儒士天
 順八年任孔克昫字東夫由儒士成化三年任孔公/璜字輔文五十八代由儒士成化十年任孔公杰字
 佐文由嵗貢嘉靖十二年任孔公鉉字舉文由嵗貢/嘉靖十三年任孔彦衢字朝亨五十九代由嵗貢嘉
 靖十九年任孔彦佩字朝鳴由嵗貢嘉靖三十一年/任孔承鎬字永周六十代由生員嘉靖三十九年任
 孔承作字永則由生員萬厯八年任至十四年改為/四氏學孔承佽由生員萬厯十七年任孔聞諌六十
[019-14a]
  二代由生員萬厯二十八年任孔聞評由廪生泰/昌元年任孔𢎞養六十一代由生員崇禎六年任
皇清孔尚璠六十四代由生員/順治十四年授職孔貞燦六十三代由生/員康熙六年任
 孔貞綋由生員康熙/十一年任孔衍侯六十五代康/熙二十年任孔尚侃六/十
 四代康熙/十二年任 孔毓玒六十七代康熙/三十三年任孔尚忻六十四/代康熙
 四十三/年任孔衍漳六十五代康熙/五十八年任
 賢哲世職
 顔氏五經博士顔氏為曹姓周武王封曹侯於邾六/傳至邾武公字伯顔子友别封郳為
 小邾子其子因父字為氏始以顔為姓友生爽為下/大夫爽生連連生□□生鳴自連至鳴皆魯上大夫
[019-14b]
 鳴生音為司寇音生羽羽生訓訓生簡簡生箱自羽/至箱皆為下大夫箱生䖑䖑生景景生整整生恤恤
 生求自䖑至求皆司寇求生友為邑宰友生無繇娶/齊姜氏生回於周景王二十四年庚辰冬十一月丙
  申即魯昭公二十一年也周景王三十年辛亥年三/十二卒於秋八月丁巳即魯哀公五年葬魯城東防
 山之陽娶宋戴氏生子歆宗子世系家乗具載具聞/達子孫表著厯代者如二代歆字子林三代儉元泰
 定三年俱從祀復聖廟十一代異漢大夫十四代□/㑹稽都尉十六代凱安成太守二十三代殷字士榮
 州舉茂才官至御史大夫二十四代盛字叔臺魏闗/内侯徙居瑯琊臨沂代傳孝恭號孝悌里二十五代
 欽字公若封葛嶧縣子二十七代含字𢎞都東晉時/以討蘇峻功封西平縣侯二十八代髦光禄勲襲侯
 三十代靖之字茂宗御史中丞三十一代騰之字𢎞/道巴陵太守三十三代見逺南齊治書御史兼中丞
[019-15a]
 三十五代之推字子介隋學士撰家訓二十篇三十/六代思魯字孔歸唐秦王府記室㕘軍生子四杲卿
 真卿皆第三子勤禮之後也三十七代籕字師古唐/秘書監奉詔撰定五禮進爵為子遷𢎞文閣學士四
 十五代文威五代時隠魯之嶧山號虚中先生四十/七代仲昌宋淳化二年講五經賜第仕終南京判官
 四十九代復字長道賜進士天章閣待制子孫南徙/不知其傳以弟端之子繼為宗繼進士居陋巷故宅
 五十七代池字徳裕明洪武中官三學教授主奉祀/事至五十九代希仁字士元正統十一年欽定主祀
 景泰二年行取希仁之弟希惠特授翰林院五經博/士尋以不係嫡派罷六十代議字定伯詔授翰林院
 五經博士世襲主祀成化元年賜第京師入覲馳驛/著為例子公鋐六十一代公鋐字宗器成化十八年
 襲軄子五長重徳次重禮六十二代重徳字尚本正/徳二年襲軄六十三代從祖字守嗣無後以重禮長
[019-15b]
 子肇先為宗肇先字啟元嘉靖四十一年襲職子嗣/慎六十四代嗣慎字用脩萬厯三年襲職子允宗允
 祚六十五代允宗字永昌未襲軄卒萬厯三十年贈/脩軄郎翰林院五經博士子二伯貞伯亷允祚字永
 錫以兄蚤卒萬厯中代襲及兄子伯貞長讓職致仕/六十六代伯貞字叔節萬厯二十七年襲軄子二光
 魯光晉伯亷字叔清兄子幼不任祀事萬厯三十四/年以例代襲六十七代光魯字師旦天啟二年承襲
 子紹統紹緒六十八代紹統字景宗崇禎十四/年三月承襲五月卒無後八月以弟紹緒代襲
皇清顔紹緒六十八代字振宗順/治元年襲職子懋衡顔懋衡六十九代康/熙五年承襲
 子崇/敷顔崇敷七十代康熈四十/一年承襲子懐正顔懐正七十一代康/熙五十五年
 承襲子/士基顔士基七十二代康熙六/十一年承襲旋卒顔士塤七十二代/雍正二年
[019-16a]
 承襲旋/卒無嗣顔懐襗七十一代懷正弟/雍正二年承襲
 曽氏五經博士曾氏夏禹之後少康封次子曲烈於/鄫魯襄公六年邾人莒人滅鄫鄫世
 子巫奔魯為魯大夫去邑而為曾氏復聖曾子生於/周敬王十五年丙申冬即魯定公五年也宗子世系
 家乗畧具二代元三代西俱崇祀復聖父萊蕪侯廟/庭其聞達子孫世次可考者自四代欽以下如八代
 偉漢尚書令九代樂都鄉侯十三代寳車騎侍郎十/五代㨿避王莽之亂遷居南豐十八代耀諫議大夫
 二十二代渙景陽侯三十六代荘唐侍御史三十七/代慶御史大夫四十代崇範太子洗馬四十八代延
 膺宋太宗時兵馬都監至五十九代質粹字好古明/嘉靖十二年吏部左侍郎顧鼎臣奏曾子為聖門高
 弟得吾道之正傳雖配聖有靈而象賢無主當追求/其後以主祀事十三年詔江西提學副使徐階親詣
[019-16b]
 吉安府永豐縣訪曾子後時曾嵩曾袞皆以生長南/方不樂北徙獨質粹欣然請行乃送部以衣巾奉祀
 十八年照顔孟二氏例授翰林院五經博士世襲主/祀六十代昊未襲卒六十一代繼祖字繩之少病目
 嘉靖三十九年祖質粹故時曾袞以應貢到京替襲/前職繼祖具奏勘明罷袞官而繼祖仍主祀事六十
 二代承業字洪福萬厯五年襲職六十三代𢎞/毅崇禎元年承襲子文達於崇禎十四年承襲
皇清曾文達六十四代順治元/年襲職子貞豫曾貞豫六十五代康熈/七年承襲子尚
 溶/曾尚溶六十六代康熈二十九/年承襲加一級子衍橚曾衍橚六十七代/雍正八年
 承/襲
 孟氏五經博士亞聖孟子魯大夫孟孫氏之後也自/公子慶父數傳至激字公宜者娶仉
[019-17a]
 氏於周烈王四年己酉四月初二日生孟子即魯共/公五年孔子殁後四十有七年也三嵗父卒母三遷
 以教十五嵗就學於魯師事子思三十七嵗禮聘至/魏五十四嵗魏惠王卒去魏適齊五十五嵗在齊迎
 母奉養五十六嵗母卒歸葬於魯五十七嵗在鄒居/䘮五十八嵗返於齊齊王以為客卿五十九嵗齊伐
 燕勝之是年齊宣王卒六十嵗魯平公将見孟子嬖/人臧倉沮之六十四嵗滕文公問為國六十七嵗作
 孟子七篇趙岐云孟子中外共十一篇今存中七篇/外四篇亡八十四嵗壬申周赧王二十六年十一月
 十五日孟子卒孟子娶白氏生子一世譜云即孟仲/子也仲子之子名睪趙岐云仲子孟子從弟也朱註
 因之于慎行遂謂睪為孟子之子今按宗子世系家/乗畧具其聞達子孫世次可考者如五代舒漢雲中
 太守八代但太子門大夫九代卿太博十代喜字長/卿曲臺署長十三代嘗字伯周合浦太守二十二代
[019-17b]
 嘉字萬年晉叅軍三十一代説唐春官侍郎三十三/代浩然隠鹿門山三十四代雲卿校書郎三十五代
 華侍御史三十九代方立昭義節度留守至四十五/代寧宋仁宗景祐四年孔道輔薦於朝授鄒縣主簿
 奉孟子祀四十六代堅徐州知州四十七代寛四十/八代欽四十九代津五十代徳義登進士第授魚臺
 縣尹五十一代允植五十二代惟恭字彦通五十三/代之訓字曾甫元至正間為莒州學正五十四代思
 諒字友道明洪武元年授鄒縣主簿五十五代克仁/字信夫天順三年贈修職郎翰林院五經博士五十
 六代希文字士煥景泰三年詔顔子孟子有功世教/嫡長子皆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氏世襲始此子
 二長元次亨五十七代元字長伯𢎞治二年襲職子/公綮五十八代公肇字先文亨之子也因堂弟公綮
 少孤不克主祀嘉靖二年代襲公肇字槖文嘉靖十/二年襲職子彦璞五十九代彦璞字朝璽隆慶元年
[019-18a]
  襲職子承光六十代承光萬厯二十九年襲職天啓/二年同長子𢎞畧勦賊殉難次子𢎞譽六十一代𢎞
  譽天啓三年承襲姪聞玉六十二代聞玉𢎞畧子崇/禎二年襲職無嗣以𢎞譽之子聞璽承襲子貞仁
 皇清孟貞仁六十三代順治元/年襲職子尚桂孟尚桂六十四代康熈/五十五年承襲
  子衍/泰孟衍泰六十五代康熈五十/九年承襲加一級
  閔氏五經博士先賢閔子其先魯公族僖公元年季/友請立閔公後以其子子魯奉祀始
  姓閔氏子魯生澤澤生伯衍伯衍生子建子建生子/馬父子馬父初娶姜氏生損為周景王八年魯昭公
  五年厯朝從祀稱篤聖閔子居十哲首壇宗子世系/家乗略具其聞逹子孫世次可攷者自二代法以下
  如十二代遵漢博士十七代道𢎞為明帝孝經師二/十二代鴻晉尚書四十四代正宋太廟齋郎至六十
[019-18b]
  四代煒明濟寧庠生弟/煌充四氏學奉祀生
 皇清康熙三十八年閔煌援例陳情經
 廷臣議准為先賢閔子設立博士查閔煌之先世自魯
  遷歙復自歙遷濟寧世為主祀其兄閔煒有子衍籕
  委係嫡裔於康熙三十九年奉
㫖授閔衍籕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世襲主祀
  閔衍籕六十五代/子興汶閔興汶六十六代康熈/四十年承襲
  冉氏五經博士冉氏高辛氏之後先賢冉子耕魯人/按東原志伯牛子生於周景王二十
[019-19a]
 三年十一月初七日/宗子世系家乗畧具
皇清雍正二年三月恭逢
皇上詣學詔為先賢冉子伯牛設立博士經山東廵撫
 岳濬/查明冉士樸委係嫡裔於雍正十三年具題奉
㫖授冉士樸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世襲主祀
 冉士樸六十五代雍正十/三年十月授職
 冉氏五經博士冉子髙辛氏之後先賢冉子雍魯人生於/周景王之二十二年宗子世系家乗畧具
皇清雍正二年三月恭逢
[019-19b]
皇上詣學詔為先賢冉子仲弓設立博士經山東廵撫
 塞楞額/查明冉天球委係嫡裔於雍正六年具題奉
㫖授冉天琳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世襲主祀
 冉天琳六十七代雍正/六年六月授職
 端木氏五經博士端木系出鬻熊鬻熊有少子曰端/木子孫因氏焉先賢端木賜衛人
 生於周景王二十五年即衛靈公十五年也宗子世/系家乗畧具其聞逵子孫世次可考者自二代炅以
 下如十四代質字含文漢博士二十五代從矩晉舉/孝亷三十八代訥唐中書舍人奉祀事五十代髙宋
 政和間請脩先賢專祠至六十六代正遷居濟寧六/十八代文獻明濟寧學奉祠生六十九代秀奉祀生
[019-20a]
  子/謙
 皇清康熙三十八年端木謙援例陳情經
 廷臣議准為先賢端木子設立博士查端木謙委係嫡
  裔於康熙三十九年奉
㫖授端木謙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世襲主祀
  端木謙七十代康熈三十/九年授職子派端木派七十一代康熈/五十九年承襲
  仲氏五經博士仲氏高辛氏之後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仲曰堪子孫因以仲為姓其後有
  仲溶為魯卞邑大夫遂居卞城鄉生子奐奐生式式/生度度生肇肇生拱北拱北生鳬鳬娶宋氏於周景
[019-20b]
   王三年己未九月初七日生仲由即魯襄公三十一/年也子二子崔子啓宗子世系家乗畧具其聞達子
   孫世次可考者自二代子崔以下十一代光漢右扶/風二十一代時鳴舉孝亷二十三代泉晉尚書三十
  五代子陵唐舉賢良官常侍四十五代簡宋進士官/刑部郎仲氏自漢更始中十七代孫避亂移居濟寧
   至明萬厯十五年五十八代吕復居泗水縣為奉祀禎/生六十代銓奉祀生六十一代則顯奉祀生又至崇
   十六年以衍聖公孔允植之請為先/賢仲子設立博士查明于陛應襲
 皇清仲于陛六十一代順治二/年授職子秉貞仲秉貞六十二代康熈/十一年承襲子
  承/述仲承述六十三代康熈四十/六年承襲子藴錦仲藴錦六十四代雍/正四年承襲
  言氏五經博士言氏派出太原先賢言子游吴人生/於周敬王之十三年宗子世系家乗
[019-21a]
  畧/具
 皇清康熙五十一年以江南提學張元臣/之請為先賢
  言子設立博士查言徳堅委係嫡裔奉
㫖授言徳堅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世襲主祀
  言徳堅七十三代康熈五/十一年九月授職
  卜氏五經博士卜氏周禮有卜人氏以官為氏先賢/卜子商衛人生於周敬王之十三年
  宗子世系/家乗畧具
 皇清康熙五十九年以山東廵撫李樹徳/之請為先賢
[019-21b]
  卜子設立博士查卜尊賢委係嫡裔奉
㫖授卜尊賢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世襲主祀
  卜尊賢六十四代康熈五十/九年十二月授職
  顓孫氏五經博士顓孫本媯姓陳公子顓孫仕晉子/孫氏焉先賢顓孫師陳人生於周
  敬王之十六年宗/子世系家乗畧具
 皇清雍正二年三月恭逢
 皇上詣學詔為先賢顓孫子設立博士查顓孫誠道委
  係的裔於雍正三年奉
[019-22a]
㫖授顓孫誠道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世襲主祀
 顓孫誠道六十六代雍正/三年九月授職
至聖廟在魯城内本距曲阜縣八里明正徳中從僉/事潘珍之請環聖廟為城遷縣於此以衛之
 按舊制聖廟二門榜曰大中門宋仁宗御筆也三門
 之後曰書樓蔵賜書之樓也即今奎/文閣樓後御路東西
 兩碑亭次儀門門内御賛殿次杏壇即講堂遺趾漢
 明帝幸孔子宅御此説經後世因以為壇壇之後即
 正殿殿榜乃宋仁宗御製飛白書也徽宗崇寕二年
[019-22b]
 詔殿名大成其後為鄆國夫人殿殿東廡祀泗水侯
 西廡祀沂水侯正殿廊西門外齊國公殿其後為魯
 國太夫人殿次後為五賢堂宋時/所建祀孟子荀卿揚雄
 王通韓愈正殿廊東門外曰齋㕔即宋真宗東封謁
 廟駐蹕之所真宗回鑾次兖州詔去其殿制賜本宗/為㕔族人遇祭致齋於此遂名為齋㕔
 齋㕔之東門外其南客館其北客位齋㕔之後客堂
 孔氏接見賔客之所由客位東一門直北曰襲封視
 事㕔㕔後恩慶堂乃孔中丞道輔典鄉郡時會内外
[019-23a]
  親族之所堂之西曰家廟堂之東北隅曰雙桂堂孔
  氏舜亮宗翰嘗讀書於此皇祐元年同賜第故名廟
  左為衍聖公第第前為闕里坊古闕里也廟創於魯
  哀公十七年漢魏唐宋代有修飾至金皇統大定間
  制乃加備元至元丁夘大徳戊戌至元己夘凡三修
  焉明洪武初奉詔重修永樂十四年又撤其舊而新
  之成化十九年始廣正殿為九間規制益宏𢎞治十
  二年灾奉詔重進嘉靖隆慶以來守臣屢加修葺至
[019-23b]
 國朝康熙二十八年奉
詔重修雍正二年六月復灾奉
 詔大加鼎建告成規制如左
  金聲玉振坊在櫺星/門南
  櫺星門在金聲玉振坊北門/前有水環流如帶
  太和元氣坊在櫺星/門北左側為徳侔天地坊右側為道
  貫古今坊
  至聖廟坊在太和元/氣坊北
[019-24a]
  聖時門在至聖廟坊北三間環洞如/城門制左右各冇雁翅墻
  泮池在聖時門北/上有三墻池南左側為快覩門右側為仰髙
  門每門三間東西/對峙各通官道
  𢎞道門在泮池北五間高一丈七尺面濶五丈四尺/進深二丈八尺四圍俱石柱左右皆冇掖門
  大中門在𢎞道門北五間高二丈四尺面闊六/丈四尺進深二丈四尺左右各冇掖門
  同文門在𢎞道門北五間高二丈四尺面闊六/丈四尺進深二丈四尺左右各有掖門
  奎文閣在同文門北七間三簷高七丈四尺面闊九/丈進深五丈五尺前面擎簷俱石柱閣兩傍
  各有便門三間門左/右各有屋十五間左側為宗子齋宿所門一正齋/房五間西
[019-24b]
  向南北房/各三間右側為有司齋宿所門一正齋/房五間
  大成門在奎文閣北五間高二丈八尺面闊六丈五/尺進深三丈五尺前後擎簷中間盤龍石柱
 詔兩傍鐫花石柱下設罘罳列㦸二十四枝/ 用黃琉璃瓦簷恭懸
 御製御書對聫於明間中柱兩掖門左為金聲門右為
  玉振門與大成門並南/向每門各三間左側為毓粹門右側為觀徳
  門在奎文閣北大成門南/東西對峙各通官道中列碑亭一十二座奎文/閣後
  八座大成/門前四座有新建
聖祖皇帝御製碑亭
[019-25a]
 皇上御製碑亭
  杏壇在大成門北盖□緑色琉璃/瓦壇前東南有聖檜遺蹟
  大成殿在杏壇北九間兩簷高七丈八尺面闊一十/三丈五尺進深八丈四尺前面用盤龍石柱
 詔两山及後簷俱用鐫花石柱/ 盖黃琉璃瓦簷下設罘罳兩廡在大成殿左右各/五十間高二丈三
  尺每廡闊五十五丈三尺深/二丈五尺蓋□鑲砌黃瓦
  正殿設
 至聖孔子像南向 四配十一哲像分侍左右
 至聖殿内天花枋上恭懸
[019-25b]
聖祖仁皇帝御書匾額殿外門枋上恭懸
 皇上御書匾額殿外正間明枋恭懸
 御書對聨 東廡祀先賢蘧瑗以下六十二位 西廡
  祀先賢林放以下六十三位
  寝殿在大成殿北七間附簷高六丈四尺面闊九丈/五尺進深五丈四圍擎簷俱用鐫花石柱盖□
  鑲砌黃瓦簷/下設罘罳兩配殿在寢殿左右/如兩廡制正殿祀
 聖配鄆國夫人 左殿祀泗水侯伯魚 右殿祀沂國
  公子思
[019-26a]
 聖蹟殿在寢殿北門一間殿五間高三丈八尺六/寸面闊九丈六尺一寸進深三丈三尺殿
 内石刻
至聖事蹟
崇聖祠在大成/殿東
 承聖門與大成門並列南向在金聲門左三間/高二丈面闊三丈一尺進深一丈三尺
 詩禮堂在承聖門北五間高二丈八尺闊七丈五尺/深四丈二尺 堂西北為孔宅故井為魯壁
 堂前左側為禮器庫九間高一丈六/尺闊八丈五尺
 崇聖祠在詩禮堂北祠門正一旁二祠五間高三丈/面闊七丈二尺進深三丈六尺前面擎簷中
[019-26b]
 二根盤龍石柱旁/四根鐫花石柱祠内祀
至聖先世五王
 家廟在崇聖祠北五/間為孔氏家祠
啟聖祠在大成/殿西
 啟聖門與大成門並列南向在玉/振門右三間與承聖門等
 金絲堂在啟聖門北三間高二丈八尺/面闊七丈五尺進深四丈二尺堂前右側為
 樂器庫九間高深/如禮器庫
 啟聖殿在金絲堂北祠門正一旁二殿五間高三丈/闊七丈二尺深三丈六尺前面擎簷中二根
[019-27a]
 盤龍石柱旁四/根鐫花石柱殿内祀
啟聖王先賢顔無繇以下分侍左右
 啟聖寝殿在啟聖殿/北三間殿内祀
啟聖王夫人
 聖蹟殿垣左有后土祠在家廟北門/一祠三間右有望瘞所在/啟
 聖寢殿/北門一東北有神庖門一神庖正室五/間左右廂各五間西北有神厨
 如神庖制共/屋十五間角樓四座廟垣四周二座在大中門左/右二座在後垣艮乾二隅樓
 高二丈面闊二丈三/尺進深二丈三尺
[019-27b]
 闕里石坊在聖廟東南
 衍聖公府在聖廟毓/粹門之東
 府門三/間二門三/間儀門其北為正㕔五/間東西司房各十/間
 次為後㕔五間穿堂與/正㕔相連為退㕔五/間東西廊房各五間/左為東
 書房右為/西書房退㕔之後為内宅
 四氏學在聖廟西魏黃初二年崇聖侯孔羡創建宋/祥符二年殿中丞孔朂知曲阜縣事奏准就
 廟側建學稱為廟學元延祐間益以顔孟二氏至明/洪武二年改為三氏子孫教授各生止入學習禮未
 有生員之名間以儒士或應試京闈或由府學應試/正統九年衍聖公孔彦縉始題准應山東鄉試成化
[019-28a]
 元年從衍聖公孔𢎞緒之請頒三氏學印開嵗貢之/例嘉靖十年設廩增各三十名萬厯十五年益以曾
 氏詔改鑄四氏學印今名四氏學云每科鄉試四/氏學取中三名先孔氏而後及於三氏著為令
 學門 二門左右兩/角門明倫堂五/間東齋曰啟䝉西齋曰
 養正各五/間其後為堂左為教授宅右為學録宅
 聖廟祀田按闕里志自北魏賜田以養孔氏子孫至/宋大中祥符元年賜田百頃元祐間前後
 賜田三百頃厯金至元皆有賜田明洪武元年賜孔/廟祭田五屯地共計二千大頃撥給佃户承種租入
 以充本府祭祀正項支用外凡一應銀役俸工盡於/屯糧内支用餘由聖公府自行支銷永樂五年撥瞻
 田四段共計/七十三大頃
[019-28b]
皇清恩賜衍聖公祭田二千一百五十七頃五十畝永
 不起科
 佃户附按闕里志宋元祐間賜田許自召人耕種明/宣徳間戸部踏看地土五屯佃戸共存五百
 戸計二千丁見丁百畝正統四年/准定佃戸專一耕種差役俱免
皇清恩准衍聖公各屯佃户永免徭役
 聖廟官屬初公府止設掌書一人元延祐間始添設/管勾典籍司樂各一員明洪武七年准衍
 聖公保舉設管勾一員司樂一員典籍一員書寫一/名奏差一名司學一名知印一名官俸在衍聖公祭
 田支/給
[019-29a]
 皇清詔設聖廟官屬典籍司樂管勾各一員一如明代
  之制康熙二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幸魯復設百户一員舊例百户由衍聖公劄/委今與典籍等一例
  題/授典籍以教習禮儀掌管書籍及禮生司樂以典司
  樂舞掌管碑刻及樂舞生管勾以經理屯户掌管祭
  田及祭品百户以守衛林廟掌管祭器及灑掃守衞
  謂之禮樂兵農四司雍正八年十二月
 詔以
[019-29b]
 聖廟執事之員向來未加爵秩特設執事官三品者二
  員四品者四員五品者六員七品者八員八品九品
  者各十員各按品級給其章服每逢
 聖廟祭祀之時䖍肅衣冠駿奔趨事著衍聖公於孔氏
  子孫選擇報部充補彚奏
  樂舞生附按闕里志洪武七年文廟四時祭祀於府/州縣生員以及民間俊秀子弟内選取樂
   舞生一百二十名有竒俱照廩膳生員事例優免本/身差徭仍免本户人二丁以應往来供給成化十二
  國年添樂舞生八十名𢎞治九年添樂舞生二十六名/ 朝恩設優免如例
[019-30a]
 禮生附按闕里志洪武七年奉例止許於曲阜縣十/六社内選用禮生一百名應役其優免徭丁
 國事例俱同樂舞生/ 朝恩設優免如例
 廟户附按闕里志自魯哀公十七年立廟於舊宅置/守塋廟百户嗣後厯代欽撥不一至明洪武
 國元年撥民間俊秀子弟聖廟一百户尼山十五戸/ 朝恩設優免如例
 書院祀典
 尼山書院在曲阜縣東南六十里尼山之上周顯徳/中剏建宋慶厯中文宣公孔宗愿大建祠
 宇元至順三年衍聖公孔思/晦請命重建賜額尼山書院南為大成門兩/重中為大
 成殿五/間殿内祀
[019-30b]
至聖孔子兩廡各二/間左祀伯魚右祀子思後為寝殿三/間
 祀
聖配廟之後為書院廟之西北為啟聖祠三/間
啟聖王後為寝殿三/間
啟聖王夫人設學録一/員奉祀事廟垣之外西南有尼山神毓聖
 侯廟宋皇祐三/年勅封
 洙泗書院在孔林東二里許昔孔子自衛反魯設教/於洙泗之間此其講堂也漢光武東廵過
 魯坐孔子講堂亦此元時曲阜尹孔/克欽因舊址創建賜額洙泗書院南為石坊榜曰
[019-31a]
 洙泗書院有重門中為正殿三/間殿内祀
至聖孔子四配十哲分侍左右兩廡各三/間列祀諸賢設/學
 録一員/奉祀事
 聖澤書院在汶上縣城内西南隅向在開河之東即/孔子治中都地也興置莫考魏孝昌丙午
 有斷碑存焉元至元間東平教授馬櫟菴捐地十二/畆搆堂蔵書以授其徒都水少監馬之貞建大成殿
  三楹明嘉靖初僅存遺址縣令/吳瀛改建於縣城内西南隅南為牌坊榜曰聖澤
 書院有重門中為拜殿三/間後為正殿三/間殿内祀
至聖孔子四配十哲分侍左右設太常寺博士/一員奉祀事
[019-31b]
 四配
 復聖顔子廟在孔廟東北六百歩有園有井即陋巷故/宅也厯代顔族世守之宋熈寧間膠西太
 守孔宗翰搆亭其上命曰顔樂蘇軾為記嵗久亭廢元/元貞間衍聖公孔治命顔族復搆於故基繚以崇垣環
 植桃李教授張&KR1220礱先師兖國公像於亭中亭之四匝/有地廣袤各五十九尋有五尺環亭古檜十有四株延
 祐四年七月南臺監察御史段傑請修兖國公廟宇建/正殿五間兩廡神門泰定三年復買地二劵於園之北
 奉勅剏建新廟致和元年八月落成元天厯二年冬十/一月壬辰衍聖公孔思晦暨曲阜縣尹孔思凱等顔氏
 五十五代孫族長秘㑹集諸孫預行告禮遷聖像於新/廟是日兗國公誕辰也明洪武十五年五十七代孫顔
 池請於官重修廟廡正統年間五十九代孫顔希仁奏/請重建成化二十二年六十一代孫顔公鋐奏請重修
[019-32a]
 𢎞治十五年仍復傾頽公鋐復聞於朝命有司會/計銀一萬一千二百兩有奇正徳二年鼎新修建
 廟制南為復聖廟坊左坊曰卓冠賢科右坊曰優入
 聖域北為復聖門三/間又北稍西為顔井亭左側為博
 文門三間通/官道右側為約禮門三/間又北為歸仁門三/間
 掖為克己門三間門内有齋宿房稍/北有祭器庫俱西向右掖為復禮門
 三/間由歸仁門入東西御碑亭二座又北為仰聖門三/間
 左右有/角門中為顔樂亭又北為正殿七/間殿内祀
 復聖顔子左右兩廡各七/間分祀顔歆以下八人後為
[019-32b]
 寝殿五/間祀 復聖夫人 仰聖門之東為見進門左/列
 南/向北為退省堂三/間又北為顔氏家廟三/間西為把國公
 祠門左列/南向北為
 把國公殿三/間後為 杞國夫人殿殿後為/焚帛所廟南有坊
 榜曰陋巷廟左為博士宅宗子居焉祭日用春秋/仲月上丁博
 士王祭又滋陽儒/學亦建有顔子廟
 復聖廟從祀
 二代顔歆字子林魯大夫元/泰定三年從祀三代顔儉魯大夫元泰/定三年從祀
[019-33a]
 三十三代顔見逺南齊/御史三十五代顔之推字子介北/齊黃門侍
 郎/三十七代顔籕字師古唐𢎞/文閣學士四十代顔杲卿字昕/與唐
 常山/太守四十代顔真卿字去惑唐/太子太師六十五代顔印紹明/河
 間太/守
 復聖廟祭田按會典復聖裔祭田五十頃並墓田地/三頃三十三畝有竒永不起科佃户十
 戸概免/差役
 禮生按陋巷志曲阜縣原/額設禮生六十名廟户按會典廟户七户灑/掃戸二十五戸並門
 子四/名
[019-33b]
 宗聖曽子廟在嘉祥縣南四十五里南武山之陽創/建無考明正統九年教諭温良以廟宇
 傾圯奏請詔守臣修建翰林學士許彬為記𢎞治十/八年山東廵按金洪疏請恢廓如顔孟制閲七年而
 工/竣
 廟制南為宗聖廟坊左坊曰三省自治右坊曰一貫
 傳心北為宗聖門三/間門内有御碑亭又北為㦸門三/間
 左右齋房各三/間神庫各三/間由㦸門入中為正殿七/間殿
 内祀
 宗聖曾子以子思孟子配左右兩廡各五/間分祀陽膚
[019-34a]
 以下十人又北為寝殿祀 宗聖夫人 㦸門之東
 為三省門並列/南向北為三省堂三/間又北為寝堂三/間神厨
 三/間西為萊蕪侯祠門並列/南向北為
 萊蕪侯殿五/間左右兩廡各五/間分祀曾元以下四人東/廡
 祀曾元曾申西/廡祀曾華曾西後為 萊蕪夫人殿三間春秋宗子/博士主祭 又
  沂州城南五里/亦有曾子祠
 宗聖廟從祀
 陽膚南武/城人子襄南武/城人沈猶行南武/城人單居離南武城人/嘗問曰事
[019-34b]
 親有道乎曾子曰愛而敬之父母若行中道則從若/不行中道則諫父母所憂憂之所樂樂之問曰事兄
 有道乎曾子曰兄之行若中道則兄事之行/若不中道則養之是故君子内外養之也樂正子
 春南武城人嘗下堂而傷足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子問之春曰吾聞諸曾子曰不虧體不辱身可
 謂孝矣故君子跬歩不敢/忘孝今予忘孝是以憂也公明儀南武/城人公明髙南武/城人
 公明宣南武城人學於曾子三年不讀書曾子問之/宣曰夫子居庭親在叱咤不及於犬馬應賓
 客恭儉而不懈惰居朝廷臨下而不毁傷/三者宣悦之學而未能也安敢不學乎公孟子髙
 南武城人嘗問君子之禮於顓孫子莫子莫曰去爾/外厲與爾内折色勝而心自取之公孟不知以告曾
 子曾子曰大哉言乎夫外厲者必内折色勝而心自/取之者必為人役是故君子徳行成而容不知聞識
[019-35a]
 博而辭不争知慮微逹/而能不愚愚舊志作遇孟儀南武城人曾子有疾儀/問之曾子曰禮有三儀
 知之乎君子脩禮以立志則貪慾之心不來君子思/禮以脩身則怠惰慢易之節不至君子脩禮以仁義
 則忿争暴亂之辭不作若夫置樽爼列/籩豆此有司之事君子雖勿能可也
 宗聖廟祀田按會典宗聖裔祭田五十一頃六/十畝永不起科佃戸槩免差役禮生
 按宗聖志明萬厯十九年宗子博士曾承業奏准照/顔孟廟事例額設禮生六十名於民間遴選俊秀子
 弟除免民徭/在廟執事廟户按會典廟户三十/七户槩免丁差
 述聖子思子祠在鄒縣南門曝書臺側元元貞中縣/尹司居敬建榜曰中庸精舍堂曰淵
 源肖子思孟子像祀之嗣縣尹宋璋建講堂於淵源/堂之後題曰率性齋舍厨庫具備請於朝名為中庸
[019-35b]
 書院至正四年縣令鄧彦禮重葺即書院為子思祠/明嘉靖三年縣令張時鸞續修增建慎獨齋又建修
  道堂明萬厯三十七年縣令胡/繼先又修易修道堂為景賢堂
 祠制南為櫺星門次祠門中為正殿三/間殿内祀
 述聖子思子以孟子配左右齋舍各三/間後為率性堂
 五/間左右齋舍各三/間祠右為中庸書院内為景賢堂三/間
 左右齋舍各三/間後為慎獨齋三間博春秋仲月上丁/孔氏 士自曲阜來設
  祭/
 亞聖孟子廟在鄒縣城南道左宋孔道輔知兗州訪/孟子墓得於鄒縣東三十里四基山因
[019-36a]
 於墓旁建廟政和四年奉詔重修賜祭田百畝以給/守者後以距城遼逺徙建東門之外宣和四年縣令
 朱缶又徙今地金太和甲戌燬於兵元元貞間縣尹/司居敬重修元末復燬於兵明初知縣桂孟與宗子
 思諒復鼎建焉𢎞治十年詔廵撫熊翀/大加修建萬厯九年縣令許守恩重修
 廟制南為櫺星門為亞聖廟坊左坊曰繼往聖右坊
 曰開來學北為儀門三/間次為承聖門三/間左側為鍾靈
 門三間有/碑亭右側為毓秀門三間通/官道自承聖門入中為
 正殿七/間殿内祀
 亞聖孟子以樂正克配左右兩廡各七/間分祀公孫丑
[019-36b]
 以下十二人後為寝殿祀 亞聖夫人 廟左為啟
 賢門北為
 邾國公殿後為 孟母宣獻夫人殿廟右為致敬門
 北為致嚴堂三/間後為孟氏家廟三/間倉庫齋厨俱備廟
 西路右為博士宅宗子居焉春秋仲月上/丁博士主祭
 亞聖廟配享
 樂正子克從祀/孔廟
 亞聖廟從祀
[019-37a]
 公孫丑從祀/孔廟萬章從祀/孔廟浩生不害齊人宋政和五/年封東阿伯
 仲子孟子之子見三遷志宋/政和五年封新泰伯陳臻齊人宋政和五/年封蓬萊伯
 虞宋政和二年/封昌樂伯屋廬連晉人嘗著書言彭&KR1334之法/宋政和五年封奉符伯
 辟宋政和五年/封仙源伯陳代宋政和五年/封沂水伯彭更宋政和五年/封雷澤伯
 公都子從祀/孔廟髙子齊人嘗問孟子曰嫁娶非己所自/親衛女何以得編於詩孟子曰有
 衛女之志則可無衛女之志則怠夫衛女行中孝慮/中聖懐常道而俟其權變故得謂賢 又鄉人以韓
 愈孔道輔/附祀孟廟
 亞聖廟祀田按會典亞聖裔祭田五十一頃一十五/畝皆不起科又佃戸三十二戸優免雜
[019-37b]
 差/
 禮生按三遷志順治四年禮生原額設五十六名又/設八名贊相禮儀優免雜差由亞聖府遴選給
 劄/
 廟户按會典廟戸二十五戸/門子五名優免雜差
 孟母祠在鄒縣城南子思書院之右傳為孟子故居/有臺高丈許世稱為孟子曝書臺元縣尹司
 居敬又於臺西建斷機堂元僉憲楊國憲重葺學士/李泂記 又陽穀縣東北四十五里亦有孟母祠世
 傳孟母祈蠶之所/後人立廟祀焉
 先賢
[019-38a]
 閔子子騫祠一在濟南府城鐘樓寺街明縣令張翼/明建一在城東五里墓前宋熈寕間李
 肅之建宗子博士主祭改又沂水縣閔公山下有祠/明正徳八年知縣王淵 創書院嘉靖十一年知縣
  李汝節以祠旁有子路讀/書堂乃併祠之改二賢祠冉子伯牛祠在東平州西/北十五里舊
  有祠宇嵗乆傾圮明正統間知州潘洪復新之祠旁/有祭田三十畝有司春秋致祭大學士許彬知州劉
  元凱有碑記人鄆/城汶上均有祠冉子仲弓祠一在曹縣東北冉堌/集明洪治辛酉知縣
  鄒魯建廟後有墓宗子博士主祀一在冠縣北二十/里有冉薛公祠明天順二年訓導徐節建學士彭時
  有/記仲子子路祠一在濟寧州南四十里仲家淺一在/泗水縣東郭漢更始元年十七代孫
 避赤睂亂由泗水卞邑流寓濟寧因建廟横坊村即/今仲家淺也族人有未遷者尚留泗水其濟寧嫡裔
[019-38b]
 授世襲博士春秋主祀宅按㑹典先賢仲子裔祭田/六十五頃三十八畝廟 基六十八畝皆不起科䕶
 丁四十六户/優免雜差言子子㳺祠一在嘉祥縣南四十五里/崱山西一在費縣西南八
  十里武城東闗一在武城縣/西十餘里祠前有弦歌臺卜子子夏祠一在莒州/治西南名
 文學書院一在/荷澤縣北十里顓孫子子張祠在鄒縣南闕/明萬厯間建澹臺子
 子羽祠一在費縣西南七十里一/在曹縣東三十里龍頭岡二賢祠在單縣舊/城北臺上
 祀單父宰宓子賤巫馬期宋慶厯間知縣孔叔詹建/因兵燹祠廢
國朝康熙四十年知/ 縣金天定重建公冶子子長祠在諸城縣西北五/十里公冶山東北
 麓明正徳間莒氏鞏宗玉於墓旁建祠有堂有寢/左右有廊有重門繞以周垣知縣韓肇為之記
[019-39a]
 子子羔祠一在濟寧州東二十里髙廟村明洪武間/建一在寧陽縣治前街東
國朝康熈二十七/ 年移建東闗外樊子子遲祠在濟寧州東/赧家村内曹子子循
 祠在濟寧州外/運河東岸祀任子子選祠在濟寧州東/闗汶泗坊
 先儒
 伏勝祠在鄒平縣北十八里元至順二年縣尹曹明/脩重建禮部尚書張起巖記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縣徐政重脩旁置/ 講堂曰敷文堂提學僉事施閏章記董仲舒祠一在/徳州
 城北明洪武間巡撫王儼建程敏政記/一在膠州治東萬厯間知縣楊位建鄭康成祠在/髙
 密縣西北五十里墓上有唐刺史史/承節碑記一在安邱縣東南十五里諸葛孔明祠在/沂
[019-39b]
 州北三十里即故中邱城也孔/明嘗居於此後人稱為諸葛城范仲淹祠在鄒平縣/西南三十
 里醴泉寺東南元大徳中建又長山縣有祠一在縣/治南二里一在天井泉旁又青州府西有祠祠内有
 范公并又博山/縣有祠在秋口
至聖林在曲阜縣城北二里許史記孔子葬魯城北泗/水上是也前枕魯城林門與縣北門相直夾路
 檜栢森茂圍徑數十里繚以周垣魯世世相傳以嵗/時奉祀孔子冢漢桓帝永夀二年魯相韓勅脩孔子
 墓復民呉仲初等若干家給掃除建寧二/年魯相史晨置史冢吏四人月與佐除
 南為神道碑碑亭/二座次為萬古長春坊一座/五洞次為至聖
 林坊一/座坊之内東西列垣如翼其北為至聖林樓門
[019-40a]
  樓在周垣之上/即魯故城北垣門以内東為輦路宋真宗幸林降輿/乗馬以後遂名輦
  路/西為洙水橋橋北為享殿門左為思堂三間壁上/有唐宋石
  刻/前為思堂門三/間堂之東為后土祠再東為神庖享
  殿門之北為享殿前列翁仲二左執笏/右執劍石麟二石虎
  二華表二以上俱漢永夀元/年魯相韓勑所建殿之北稍西為
 至聖墓封如馬鬛周圍五/十歩高一丈五尺墓前有碑題曰
 大成至聖文宣王墓永嘉黄/養年書前為石壇其厚三尺方亦
  如之壇石縱横各七其數四十有九墓前一室東向
[019-40b]
  即子貢廬墓處壇之東稍南為伯魚墓商人/尚右有碑題
  曰泗水侯墓壇之南為子思墓有碑題曰沂國述聖
  公墓其東有楷亭子貢所手植也亭之北為宋真宗
  駐蹕亭
 國朝康熙二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詣
 聖林恭建
駐蹕亭在宋駐蹕/亭之北是年
[019-41a]
詔於孔林原額地外增擴地十一頃十四畆有奇除免糧
  課
  雍正九年五月奉
 詔重修
 至聖林墓坊門堂殿亭路橋垣/悉皆修葺宏麗有加
 啟聖林墓配享先/賢附
 啟聖王墓在曲阜縣東二十里南對防山北環泗水禮/記所謂合𦵏於防者是也墓前有齊國公廟
  正殿三楹廓廡重門具備前有神/道墓之東南三歩許伯皮墓在焉
[019-41b]
  把國公墓在曲阜縣東二十里防/山之陽兗國公墓西北
  萊蕪侯墓在費縣西南八十里南城山即曾子葬父/處王符所謂南成之冢是也亦名曾子山
  泗水侯墓見前/
  邾國公墓在鄒縣北二十五里馬鞍山之陽元成宗/元貞間縣尹司居敬始脩墓樹碑張&KR1220
  明萬厯間縣令王一楨/置地二十畝自為記
  四配林墓
  復聖顔子墓在魯城東二十里防山之陽有石刻曰/先師兗國公之墓墓前有石鐫兩甲士
  背負而坐一執斧一執金吾墓高丈餘其地廣袤各/一百五㝷有五尺少東有村曰上宋有祀田六十畝
[019-42a]
 嵗收其租以奉時祭按任昉述異記顔林墓上石楠/二株可四十圍土人云顔子手植木也祀期春用清
  明冬用孟朔宗/子博士主祭
 宗聖曾子墓在嘉祥縣南四十里距舊城約五里有/碑曰郕國宗聖公之墓明成化初山東
 守臣上言嘉祥縣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之東麓有漁/者䧟入一穴中得懸棺其前有石碣鐫曾參之墓𢎞
 治十八年山東廵按金洪奏請建享堂三間東西齋/房各三間中門一座左右角門二座大門一座石坊
  一座匾曰宗聖墓祀期春用清/明冬用孟朔宗子博士主祭
 述聖子思墓在先聖墓南相去數十歩墓/前有碑鐫沂國述聖公墓
 亞聖孟子墓在鄒縣東北二十五里四基山下介於/鄒魯宋兗州守孔道輔立有神道碑為
[019-42b]
 建廟於墓之西南後廟移於縣墓廟改為墓祠元元/貞二年縣尹司居敬重脩墓立碑張&KR1220記明宣徳五
 年魯惠王重建墓祠嘉靖十一年邑令張時鸞復建/祠廟始置祭田五十畝植栢數千株其制正殿五楹
 左右廂房各三楹大門三楹繚以周垣萬厯十四年/縣令許守恩重脩 國朝康熈三十五年通政使吳
  涵重脩享殿名額/設守林人八
 先賢林墓
 閔子子騫墓在厯城縣東五里一在范縣東南三十/里孟村一在曹州古乗氏縣城内一在
 江南宿州北七/十里騫山之陽冉子伯牛墓在東平州西北十五里/東原初在汶上縣西門
 外感化橋側相傳定公召孔子為司空以伯牛攝中/都宰卒因葬焉元時劉尹脩橋得石刻云伯牛卒葬
[019-43a]
 汶上後遇劉太尹移葬東原劉以為䜟遂移葬焉明/大學士許彬知州劉元凱有碑記一在滕縣南三十
 里伯塜社一在直/𨽻臨洺之西五里冉子仲弓墓在曹縣東北五十里/冉堌村一在冠縣西
 北二十里/王叚村宰子子我墓在曲阜縣東舊/縣西南二里冉子子冇墓
 在鄆城縣東三十五里冉村/集墓前有唐咸通中題碑仲子季路墓在觀城縣/東南四十
 二里負/瑕村卜子子夏墓在荷澤縣西三/十里卜堌村澹臺子子羽墓
 在費縣東北三十里當祊浚二水交會處諺曰/澹臺墓離河十八歩一在鄒縣西北三十里原子
 子思墓在費縣西北一百二/十五里旁有原憲城公冶子子長墓在諸城/縣西北
 五十里錫山東/公冶山東北麓南宫子子容墓在鄒縣/西十里公晢子季次
[019-43b]
 墓在淄川縣/北見齊乗髙子子羔墓在蘭山縣西南一百三十/里故蘭陵城北一在東阿
 縣張秋鎮/荆門之陽樊子子遲墓在鄒縣西二/十里陶城村司馬子子牛墓
 在費縣西南八/十里古輿城申子子周墓即申棖在文登縣東/北一里文山北麓
 邱子明墓在嶧縣東北七十里一在/肥縣西南五十里肥河鄉萬子章墓在鄒/縣南
 十里萬村一在長山/縣萬城庄西北三里公孫子丑墓在鄒縣西北十里/又城北三十里有
 公孫村以此得名齊乗/載入滕州今在鄒境
 先儒林墓
 伏勝墓在鄒平縣東/北十八里髙堂生墓在新泰縣東三十五/里龍廷庄 國初塚
[019-44a]
 䧟旁有磚硃鏤其上曰漢禮經/博士高堂生墓邑人脩葺之鄭康成墓在高密縣/西北五十
 里礪阜山亦名碑産山墓旁有草綿如衣帶所謂書/帶草者是也初葬於劇東因墓壊歸葬礪阜今益都
 縣東五十里鄭墓/店即劇東故城
至聖遺蹟
 夾谷在淄川縣西南四十里夾山左傳定公十年公/會齊侯於祝其實夾谷甲山本名祝其山上為
 夾谷臺臺上一井握繘探之百尺不及底一云滕縣/東北有祝其城一云泰山東南有谷里古夾谷也一
 云萊蕪縣南三十里有夾谷峪一云漢置祝其縣/夾谷在其境内未詳孰是説見博山縣古蹟下
 聞韶臺在濟陽縣東北三十里曲堤鎮又臨淄/縣治南學宫之西世傳孔子聞韶處
[019-44b]
 杏壇鄉在滋陽縣東境寰宇記/云因孔子杏壇為名
 達巷在滋陽縣西北五里論語/有逹巷黨人即其里也
 闕黨在滋陽縣東北一里邑志云闕黨童子漁畋分/有親者得多孔子常使之將命今有闕黨泉
 郰邑在曲阜縣東南境魯下邑聖父叔梁氏為郰邑/大夫左傳註魯縣東莝城是也今有東郰村西
 郰村水經註鄒山即嶧山邾文公遷國於此古城在/鄒山之陽叔梁父所治之邑盖誤以郰為鄒也謹正
 之向屬曲阜今入鄒/縣在縣北三十餘里
 尼山在曲阜縣東南六十里即顔母所禱處也其東/有顔母山其西有昌平山山脉連絡若尼山之
 翼云祖庭廣記曰顔母禱於尼山升之谷草木之葉/皆上起降之谷草木之葉皆下垂其山五峯連峙謂
[019-45a]
 之五老峯中峯即尼邱迥出霄漢間所謂圩其頂者/此也中峯之麓有先聖廟廟北為中和壑壑上有觀
 川亭即子在川上處壑下沂水出焉流而下注為智/源溪溪南為坤靈洞洞有邃室廣可兩楹内列石床
 石枕石几皆天成也/度溪而東有文徳林
 顔母山在尼山東三里兩山相對中隔/沂水上有顔母井及祠堂遺趾
 昌平山在尼山西五里史記孔子生魯昌平/鄉即此漢名昌平亭今名魯原村
 孔竇捜神記孔子生於空桑之地今名/孔竇在魯南山之穴 一作孔瀆
 五父衢在曲阜縣東南五里禮記/所謂殯於五父之衢是也
 防山在曲阜縣東三十里周圍八里高二里山之北/麓三里餘乃齊國公墓禮記所謂合葬於防是
[019-45b]
 也/
 魯太廟在曲阜縣東北今為周公/廟論語子入太廟即此
 季氏井在曲阜縣周公廟北一名雙石梁井寰宇記/季桓子井深八十八尺史記桓子穿井得土
 缶中似羊以問/孔子即此井也
 兩觀臺在魯城雉門之外周圍各四十歩高二丈東/西相去一百歩左傳註雉門公宫之南門兩
 觀闕也孔子誅少正/卯於兩觀之下即此
 洙泗之間水經注泗水西南流經魯縣分為二流水/側有一城為二水之分會也北為洙瀆南
 則泗水夫子教於洙泗之間今城北二水/之中即夫子領徒之所也有洙泗書院
[019-46a]
 歸徳門魯城十二門正西曰史左曰歸徳右曰麥當/時天下學者受業於夫子多由是門入故魯
 人以此/名之
 雩壇在曲阜縣城南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即此高/水經注沂水北對雩門門南隔水有雩壇壇
 三/尺
 矍相圃在聖廟西南一百二十歩周圍二里高一丈/晉太康志矍相圃在魯城内西南近孔子宅
 是也今圃中猶有舊井元泰和四年衍/聖公孔元措築臺其中嗣改為儒學
 觀臺井在曲阜縣東北洙泗/書院内孔子繫易處
 春秋臺在曲阜縣南十里孔子作/春秋處見述異志郭璞註
[019-46b]
 端門在曲阜縣聖廟東南子/貢候赤雀於端門即此
 闕里在曲阜縣城内孔廟東居魯兩觀闕右故名從/征記洙泗二水交於魯城東北十七里闕里背
 洙面泗墻南北一百二十歩東西六十歩四門皆有/石閫北門去洙水百歩餘後漢初闕里荆棘自闢從
 講堂至里門鮑永/為相因修饗祠
 夫子廟堂即夫子故宅在魯城歸徳門内闕里之中/矍相圃之東北也按世家孔子卒諸儒講
 鄉射於夫子所居堂魯哀公因立為廟水經注夫子/故宅大一頃所居之堂即以為廟廟屋三間夫子在
 西間東向顔母在中間南向夫人隔東一間東向夫/子床前有石硯一枚作甚樸云平生物也魯人藏孔
 子所乗車於廟中漢獻帝時廟遇火燒之永平中鍾/離意為魯相到官出私錢萬三千文付戸曹孔訢治
[019-47a]
 夫子車身入廟拭几席劍履男子張伯除堂下草土/中得玉璧七枚伯懐其一以六枚白意意令主簿安
 置几前孔子寢堂牀首有懸甕意召孔訢問何等甕/也對曰夫子甕也昔有丹書人勿敢發也意曰夫子
 聖人所以遺甕𣣔以懸示後賢耳發之中得素書文/曰後世修吾書董仲舒䕶吾車拭吾履發吾笥會稽
 鍾離意璧有七張伯懐其一意即召問伯果服焉魏/黃初二年文帝令郡國修起孔子舊廟置百石吏卒
 廟有夫子像列二弟子執巻立侍穆穆有詢仰之容/漢魏以來廟列七碑二碑無字栝栢猶茂廟之西北
 二里有顔母廟廟像/猶嚴有修栝五株
 杏壇在大成殿前即先聖教授堂之遺趾漢明帝幸/宅亦嘗御此命皇太子諸王説經於堂上後世
 嘗以為殿宋天聖中孔道輔監修祖廟增廣殿庭/移大殿於後因於講堂舊基甃為壇環植以杏
[019-47b]
 詩禮堂初名夀堂藏夫子衣冠車服禮器諸儒講禮/飲射於中舊制甚狹宋真宗幸闕里改建駐
 蹕便殿帝還次兗州有司奏令撤毁命去鴟吻為孔/氏延賓齋於東偏别設屋以藏禮器明𢎞治間改為
 詩禮堂堂前有太初石高丈餘唐槐/在其旁又銀杏一株亦千餘年物也
 孔子舊宅在大成殿之東偏宅大一頃今毓粹門外/南向小門夫子舊宅門也有故井在詩禮
 堂/後
 魯壁漢魯恭王好治宫室欲壊孔子舊宅以廣其居/忽聞金石絲竹之聲乃不敢動已而孔安國發
 壁中得孔鮒所藏古文經/書因名魯壁宋建金絲堂
 金絲堂舊在孔廟左廡之東東直井前直詩禮堂嘗/掘地得石刻知為孔子舊宅明𢎞治時移金
[019-48a]
 絲堂/於西
 孔子&KR1088几像先聖凴几坐手執麈尾侍十弟子顧顗/之画聖像無鬚髯惟家廟小影為真
 孔子行教小影孔子衣燕居服顔子從行顧顗之画/按劉禹錫新州廟碑載堯頸禹耳華
 冠象珮取之自/鄒魯者即此也孔子立像呉道/子筆孔子行像米芾/筆
 孔廟古檜按闕里志夫子手植檜三株兩株在贊徳/殿前高六丈餘圍一丈四尺其文左者左
 紐右者右紐一株在杏壇東南隅高五丈餘圍一丈/三尺其枝盤屈如龍形世謂之再生檜晉永嘉三年
 枯死隋義寧元年復生唐乾封元年又枯死至宋康/定元年復生金貞祐甲戌宼犯闕里焚及三檜無復
 孑遺元至元三年復生東廡頺阯甓隙間時張&KR1220為/三氏學教授乃取植之故所漸矯如龍形高一丈圍
[019-48b]
 三尺明𢎞治十五年復燬於火尚有餘幹在/大成門内厯二百二十三年仍為火所燬
 孔林石壇先師殁弟子於塚前以瓴甓為壇方六尺/至漢永嘉元年魯相韓叔節始易之以石
 方三尺許厚如之縱横各七其/數四十有九四方皆有題名
 子貢廬墓處在聖墓西側後人因子貢廬墓建堂表/之水經注春秋孔演圖曰鳥化為書孔
 子奉以告天赤雀銜書上化為黃玉刻曰孔提命作/應法為赤制説題辭曰孔子卒以所受黃玉葬魯城
 北即子貢/廬墓處也
 孔林古楷在聖林享殿後高四丈五尺圍一丈枯而/不朽相傳為子貢手植皇覽孔子冢塋百
 畝樹以百數皆異種魯人世世無能名其樹者傳云/孔子弟子各持其方樹來種之塋中不生荆棘及刺
[019-49a]
 人/草
 冢壁秦始皇發孔子墓既啟見冢壁上刻文云秦始/皇何强梁開吾户㨿吾牀飲吾漿唾吾堂飱吾
 飯以為糧張吾弓射東墻前至沙邱當滅亡/始皇甚惡之欲發墓聞墓内琴聲遂不敢動
 白兔溝先聖墓北有虚墓五間皆石為之秦始皇發/冢有白兔出於其中遂之至曲阜西八里溝
 而殁魯人因/以名其溝
 孔里譙周曰孔子殁魯人就冢次而/居者百有餘室因名曰孔里
 魯親里聖母顔氏/之所居也安樂里聖配亓宫氏之所居也漢/永夀二年魯相韓叔節以
 二氏為聖族之親禮所宜異復/其邑中繇發見碑記地俱失考
[019-49b]
 成邑在寧陽縣東北境孔子遊於泰山行/於成之野遇榮啟期琴歌之樂是也
 中都城在汶上縣西郡國志須昌縣有致密城古中/都城也東逰記汶上古之中都先聖宰於此
 署内有思聖堂又故平陸城在汶上縣北境應劭曰/古厥國也後有厥亭路史曰魏得厥西孔子所宰
 汶上舊講堂在汶上縣西南二十五里開河之東昔/孔子宰中都政暇與羣弟子講習於此
 今建聖/澤書院
 鳴犢河在髙唐州南三十五里孔子将見趙簡子/聞竇鳴犢舜華之死臨河而返即此也
 郯子國今郯城縣也城内有問官/祠昔孔子問官於郯子處
 傾盖亭在郯城縣北十里孔子之郯遇程子傾盖/而語命子路以束帛贈之後人建亭於此
[019-50a]
   望海樓在郯城縣東南三十五里相傳孔子/之郯登此以望海故山有孔望之名
   孔子崖在泰山絶頂孟子所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即此
聖祖仁皇帝東巡登岱循覽/ 聖蹟題曰普照乾坤
   望吳聖蹟在孔子崖側即孔子共顔囘子貢/望見吳門白馬處今建有孔子祠
   謝過城在泰山東北十五里夾谷之會諸侯歸田/以謝過魯因築城以旌孔子之功故名
  廩邱城在鄆城縣西南齊景公欲以/廪邱之邑為孔子養即此也
  麟臺在鉅野縣西十里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傳曰西狩於大野即此臺側有獲麟渡
  阿谷在定陶縣西北十里髣山方昔/孔子適楚南過阿谷之隧即此
[019-50b]
  孔子石室在夀光縣故城之西南中有孔子像及弟/子問經像見水經註又平隂肥城俱有夫
  子教/書堂
  先賢遺蹟
  顔子故居在滋陽縣署前路南小巷相傳即顔子陋/巷也城南八里有顔子郭外田名曰陋地
  陋巷在曲阜縣城東北隅顔廟前有坊曰陋巷廟内/有井曰顔井宋熈寧間搆亭其上名顔樂亭程
   顥蘇軾俱有銘又有顔子退省隨/行二像俱唐呉道子筆勒石廟内顔林石楠在曲阜/縣述異
   記顔子墓前石楠二株可/三四十圍傳是顔子手植曽子故宅在魯城高門外/水經注云昔曽
   子居此梟/不入境舞雩臺在曲阜縣南三里曾㸃所謂/風乎舞雩也後人建詠歸亭成邑
[019-51a]
 在寧陽縣東北古成城/内子羔為成宰即此子思講臺在鄒縣治東相傳/子思授徒於此
 中庸精舍在鄒縣城東南隅相/傳子思作中庸處孟子故居在鄒縣北/三十里傅
 村孟子所生地也宅前有池大數畝水冬夏不涸名/孟母池一在鄒縣南門外世傳三徙學宫旁也有曝
 書/臺斷機堂在曝書臺側/元元貞初建古鄒城在鄒縣東南三十五/里孟子居鄒即此
 孟子石像在孟母祠内傍龕一小石像乃宋人修孟/母墓於墓傍得之者又有孟子画像五十
 五代孫克明所蔵明洪/武中邑令桂孟勒石子路故里在泗水縣東六十/里即子路之所居
 也今名/仲村曾子山在滕縣東一百一十里山/上有臺相傳曾子讀書處休城在滕/縣西
 二十五里孟子/去齊居休即此上宫在滕縣城外東南隅滕文/公館孟子於上宫是也性善
[019-51b]
 書院在滕縣儒學之在元時創建列於學/官學士虞集有記院内有存心堂問津亭在/魚
 臺縣西北三十里今名桀/溺里世傳即子路問津處樊遲故里在濟寧州北十/里樊垞又名赧
 稼村有樊/子講書處任國今濟寧州古任國孟/子由鄒之任即此也平陸今汶上縣/古平陸孟
 子之平/陸是也南武城在嘉祥縣南四十里以南武山得名/世傳曾子故里山下有曽子書院
 曾子琴臺在嘉祥縣治東相傳曾子鼓琴/於此金太和七年蘇思志建耘𤓰臺在/嘉
 祥縣南四十里崱山之/陽世傳曾子耘𤓰處子路堤在夀張縣西南/世傳子路所築孟館
 在茌平縣東闗孟/子遊齊嘗館於此雪宫在益都縣濁水北舊城隍廟/西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宫即
 此寰宇記云在/臨淄東北六里晝邑在臨淄縣西北三十里孟子/去齊宿於晝晝當作畫水名
[019-52a]
 牛埠在昌邑縣西北五十里又東有閔子/騫埠南有子游池三賢聨跡於此曾子故蹟
 在郯城縣西北七十里磨山上世傳曾子授徒於此/有一貫書院元至正二年提舉管文通建明嘉靖間
 移於北/門外思聖鄉在費縣東南六十里曾子/山下曾子居武城即此武城在費/縣西
 南八十里闗陽川之旁子游所宰邑也有古石刻云/仰視高山俯聴流水絃歌之聲宛然如在今以嘉祥
 之南武山為武城並東昌之武城/縣為絃歌鄉者皆循名而失實也澹臺故居在費縣/西南闗
 陽鎮澹臺滅明世居於此左傳子犯為武城宰澹臺/子羽之父好焉今嘉祥武城俱有澹臺故蹟皆因武
 城之訛而/附會之耳原孝屯在費縣西一百一十里/相傳為原憲故居石門在費縣/西南即
 子路宿於石門處/山巔二石柱猶存賢賢堂在莒州城内/子夏祠東二賢庄在沂/水縣
[019-52b]
 西北八十里閔公山上相傳為閔子避地之/所又有子路依栖岩山有曝書臺試劍石冉伯牛
 故里在肥城縣西五十里陶山陽野村有/冉子伯牛父母墓相傳即其故里也嬴邑在萊/蕪縣
 孟子止於嬴是也後人建/孟止亭今改為孟遊亭琴臺在單縣南䕶城堤上/寰宇記單父古魯邑
 宓子賤為宰身不下堂弹琴而治縣北有琴/臺高三丈今臺本故城之北郭非故趾也聴訟臺
  在單縣故城西一百歩寰宇/記巫馬期碑在聴訟臺上孟望臺在范縣東南二/十里古范城東
 二里許孟子自范之齊望見齊/王之子即此地也世以名臺
 厯朝周公祀典
 周成王以周公有大勲勞於天下命魯公世世禘祀
[019-53a]
 周公於太廟
 漢明帝永平二年詔天下學校皆祀周公孔子
 唐髙祖武徳二年詔立周公廟於國子學詔見宣/聖祀典
 年帝詣國子學釋奠於先聖先師以周公為先聖孔
 子為先師
 太宗貞觀二年左僕射房𤣥齡請以孔子為先聖别
 祀周公從之
 髙宗永徽中復以周公為先聖 顯慶二年以周公
[019-53b]
 配享武王時長孫無忌等議曰成王幼年周公踐極/制禮作樂功比帝王所以禹湯文武成王
 周公為六君子合同王者祀之儒官就享實貶其功之/請復孔子為先聖其周公仍依别禮配享武王詔從
 中宗天授元年十月追封周公為褒徳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月追封周公為文憲王建
 廟於曲阜詔曰方岳盛儀克脩於封祀古先茂烈允
 尚於追甄周文公昔在宗周蔚為上聖營鼎邑之宅
 王制建中授金縢之書忠規盖世誥東征而法正輔
 南面以道尊制禮樂之懿文配日月之久照姬誦所
[019-54a]
 倚宣尼式瞻煥乎舊章垂之千載今以詳求大典昭
 報元休陟降告成撫廵問俗弭節岱宗之域鳴鑾少
 昊之墟逖覽遺風緬懐前哲始公胙封寔惟是邦故
 其嗣君得用王祭而祠宇未構闕孰甚焉特議褒崇
 以伸旌顯盛徳不泯載欽可久之賢列爵有加爰進
 通三之號式宣殊禮永耀鴻徽可追封為文憲王於
 曲阜縣建廟委本州正官致祭置祭田叄頃以供祭
 祀廟在曲阜城東二里故魯太廟/之墟漢魯靈光殿舊基即此十一月御製讃詞
[019-54b]
 序曰若夫夾輔文武垂範成康措刑辟而恵民制禮
 樂而正俗宜乎大公劉之業克致於隆周啟伯禽之
 封遂成於東魯者也朕以載新盛典肇建明祀既峻
 極於徽章復揄揚於懿美賛曰偉哉公旦隆彼宗周
 刑罰以息王澤斯流政成洛宅慶錫魯侯式增廟爵
 用煥嘉猷
 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詔曲阜縣每嵗以春秋仲月
 致祭周公廟仍置灑掃户四户
[019-55a]
  武宗正徳十三年詔賜周公廟祭田壹頃竝置祭器
  神宗萬厯元年詔遣尚寳寺丞張孟男詣曲阜致祭
  周公廟文曰朕惟神聖挺生繼天立極人文宣著澤
  被無疆兹予叨嗣丕圗式脩明祀仰祈鑒佑祚我邦
  家尚饗
 國朝周公祀典
  順治初年
詔魯周公與三十三公祀典如明舊制
[019-55b]
  康熙二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幸魯既發曲阜
駐蹕於兖州之西闗
諭大學士明珠曰周公古大聖人制禮作樂垂示萬世今
  廟在曲阜應行致祭
特詔和碩恭親王長寧及禮部尚書介山往曲阜周公廟
  致祭文曰惟
 公丕承聖緒懋叙人倫光烈覲揚成一家之繼述官禮
[019-56a]
  制作垂萬世之經常道闡圗書探六爻而易貢心傳
  精一兼三代以訏謨啟東魯之典型猶存故澤入尼
  山之夢寐未墜斯文朕稽古省方瞻言至止郊原縱
  目遙深松桷之思廟貌崇觀爰切羮墻之慕特申祗
  薦代以親藩惟兾神靈尚克歆饗
  二十四年
詔給周公廟祭田伍拾肆頃仍撥佃户十户耕種灑掃户
  十户以供廟庭使役
[019-56b]
  是年二月
命以周公七十三代孫東野沛然為世襲五經博士
  二十六年
詔修
 周公廟既成
頒發
御製
御書周公廟碑摹勒上石立於廟庭其文曰世運代嬗隔
[019-57a]
 越千載則必有神哲挺生其間以承大統以作名世
 惟
公體上聖之質紹祖考之徳孝友篤仁左右寧王厥勲
 爛矣及乎負扆能以勤勞寅恭惇大忠信之道翼賛
 其君太和洽而頌聲作焉夫功莫大於致治綏邦業
 莫隆於制禮作樂
公身兼數器開物成務其龎鴻炳爍之烈既己載於詩
 書志諸史册至於繫爻辭定官禮撰爾雅出言為經
[019-57b]
 又何博奥難窮也昔孟子論列古帝王至於
公曰兼三王施四事而韓愈亦厯數堯舜禹湯文武以
 至
公盖道統之傳如此豈僅以治理之彰彰者與遥想風
 徽官
公遺嗣俾昭世澤於無窮既命有司新
公廟貌希慕之餘勒石頌徳而繫之以詩詩曰
 䆳古民樸混混茫茫列聖經綸肇軒迄商叙厥倫紀
[019-58a]
 賁以采章
公監二代揆時立制有因有除禮明樂備體國經野成
 理萬彚集武之勲紹文以孝化成諴民竝孔立教為
 子為臣是則是傚宗邦綿厯忠厚所貽貞珉載鐫作
 頌致思鳬繹同恃億禩為期
 二十八年議准
周公廟設賛禮生二十名廟户十户佃户十户
題定儀注
[019-58b]
 一祝版用白紙墨書黄紙鑲邉
 一供品
 禮神制帛一白/色   白磁爵三
 圓降炷香一    細黄速香一觔
   以上由太常寺預備
 羊一       豕一
 果品五      酒尊一
   以上由地方官備辦
[019-59a]
 一行禮儀節與告祭嶽瀆同
恩授東野氏五經博士
 東野氏魯公子魚之後魚為伯禽第三子為魯賢大/夫魯公賜以東野之田因以為氏以魚為一
 代其聞達子孫世次可考者自魚以下如十四代畢/事魯定公以善御稱二十三代備漢博士二十四代
 詠字誦之穀城令三十一代喜字文明避黃巾之亂/遷於東海三十五代芳於宋永初二年還家於魯三
 十六代逵宋元嘉中御史中丞五十二代紓克紹先/業宋真宗訪周公之後以東野氏數世同居孝義明
 著詔表其門五十五代觀字光國海州刺史五十八/代彦通金大定中授城武縣令六十二代潜字剛克
 元廣西兩江道宣慰副使六十五代子儀字仲立明/洪武初隱居開州六十六代玘字廷玉廣資宰致仕
[019-59b]
 還魯六十七代禮明𢎞治中奉詔主祀六十八代興/六十九代韶七十代義七十一代武萬厯十五年承
 祀七十二代靈七十三代沛/然奉祀生員授五經博士
皇清東野沛然七十三代康熈/二十三年授職東野枝盛七十四代康/熈三十三年
 承/襲東野興煇七十五代雍/正元年承襲東野衍兆七十六代雍/正八年承襲
 周公廟在曲阜縣東二里故魯太/廟之墟魯靈光殿即此
 南為文憲王坊 左側為經天緯地坊 右側為制
 禮作樂坊 北為廟門三/間 又北為儀門三/間榜曰忠
 誠格天 左右有兩掖門 中為靈光殿五/間殿内祀
[019-60a]
 元聖文憲王以魯公伯禽配右設金人/三緘像兩廡各五間
 分祀魯三十三公 後為寝殿五/間
 文憲王夫人 廟左為宰牲房 右為更衣亭 又
 增建問禮堂三/間
 
 
 
 
[019-60b]
 
 
 
 
 
 
 
 山東通志巻十一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