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1a]
欽定四庫全書
明名臣琬琰續錄卷二
明 徐紘 撰
祭酒文毅李公言行錄 楊 廉
李時勉名懋字時勉以字行江西安福人進士歴任永
樂正統間官至祭酒卒年七十七諡文毅先生少負大
志勤於學問窮性命道徳之奥於書無所不讀永樂間
取進士第太宗皇帝銳意文學擇進士之尤者俾盡讀
[026-1b]
中秘書學古為文辭先生與焉其文學日進有盛名以
母憂去居喪務盡禮服除授刑部主事而所治無寃人
與修髙廟實錄成授翰林侍讀先生自以䝉恩厚思所
以報殊遇事有當言者輒以聞上亦多聴納雖甚忤終
不譴宣宗皇帝尤矜容之陞侍讀學士待之加厚賓興
之嵗三命典文衡上臨軒䇿士則命讀卷人皆以為公
正統初上御經筵命先生兼經筵官每當進講必盡誠
敬冀有所感悟上亦為之傾聴聞者莫不稱善以為范
[026-2a]
淳夫其人也時太學缺祭酒而難其選諸公皆謂莫如
先生相與言於上遂以任之諸生數千人皆習經藝先
生開導訓誨各因其才而必窮其㫖趣俾有所領解如
饑者得食渇者得飲於是小大皆有所造就病者有醫
死者有歸其未娶者俾有室皆先生出資為之倡而仁
義之行成焉諸生事先生亦如子之事父有急必赴雖
危難不避賢才之盛蓋彬彬焉車駕視學行釋菜禮退
御彛倫堂祭酒當以經進講而先生久病𠻳人疑之至
[026-2b]
是升堂愈敬慎色温氣和賜坐西南隅講尚書闡明帝
堯所以親親仁民協和萬邦之道辭㫖清逺聴者忘倦
上為之喜甚賜予有加王直撰/墓表
李時勉在翰林直言進諫仁廟怒命力士打十數𤓰不
死洎宣廟即位察其忠復召入翰林拜學士自後不聞
直言矣正統時為祭酒倣胡安定教隨其器而造就之
諸生勃然興起人才遂盛於一時待諸生恩義兼盡有
病者委醫調治死者助其棺衾為文以祭之後王振怒
[026-3a]
其持儒禮搆以罪枷於監門諸生不忍願代者甚衆獲
免未幾乞歸士林髙之亦可謂明哲保身矣古穰/雜錄
李先生為祭酒嚴毅正大極意造就人才督勵尤切夜
讀務盡二更將五更命膳夫提鈴循門喚起讀書或自
潛行察勤惰無燈者明日責罰自是燈光達旦書聲不
絶可齋/雜記
洪熈改元文毅充講席奮忠讜動天地而感鬼神繼司
成均諸生愛之如父母晚路權璫執命文毅見辱石大
[026-3b]
用代死諸生號救闕下者數十人羅倫/跋帖
於乎剛士浩然正氣博文有養學自中秘危言峻行歴
事四帝臣身百折臣心不替學士司成奸驕我忌荷校
願代門徒之義歸老于田名儒風致彭韶/撰贊
尚書文端王公神道碑銘 李 賢
公諱直字行儉别號抑菴系出瑯琊晉太傅𨗳之後也
𨗳輔東晉遂家金陵後數世有崇文者仕唐為吉州刺
史因家吉州又數世孫贄仕宋為户部侍郎徙居泰和
[026-4a]
代有顯人曽祖以道祖子興隠居不仕父伯貞仕國朝
為肇慶知府俱以公貴累贈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
書妣皆贈一品夫人公早喪母而父以事去賴祖母李
夫人撫育自幼端重異於常兒家貧力薄刻苦讀書永
樂改元遂領鄉薦明年登進士第時太宗皇帝篤意古
學詔選進士曽棨等二十八人為翰林庶吉士俾讀中
秘書冀成逺大之學公在選中感激奮志不數年文辭
追古作者上以公卓越諸士召入内閣凡機宻之政屬
[026-4b]
執筆焉尋授翰林修撰車駕巡幸北京仁宗為皇太子
監國留務之重選任尤嚴時翰林則留黄淮楊士竒與
公三人輔𨗳公夙夜勤慎不懈中外咸倚重之及再幸
北京公在扈從遂與修太祖實錄未成以憂去服闋仍
入翰林陞侍讀仁宗即位進侍讀學士宣宗為皇太子
慎選官僚首陞公右春坊右庶子仍兼侍讀學士凡經
筵講義及文武羣臣誥敕皆以屬公又兼記注於聖政
聖訓之當書者皆錄之以備纂述進階奉議大夫宣宗
[026-5a]
即位與修兩朝實錄成進詹事府少詹事仍兼侍讀學
士有白金綵幣襲衣寶鏹之賚進階中順大夫今上嗣
位詔修先朝實錄以公總裁書成進禮部左侍郎仍兼
學士賞賚如前久之以禮部缺人命公出涖部事宗伯
胡公大喜闔部之政悉付之公處之裕然若素習者吏
部尚書郭璡去位詔以公代之命下士𩔖皆悦進階資
善大夫歴再嵗有無賴不得志者以選撥事嫁禍於公
給舍御史交章論列乃直公誣加授資徳大夫正治上
[026-5b]
卿正統己巳秋北兵犯邊境車駕欲親征公獨以為不
可率廷臣上疏止之不獲特命公留守京師加太子太
保兼吏部尚書尋進階榮祿大夫景泰初進少傅壬申
兼太子太師進階光祿大夫公累疏求退不允天順改
元皇上復位圖任舊人公艱於步履不能朝謁懇乞休
致幷辭師傅二職詔特許之賜以璽書有忠清之操簡
于朕懐之語復出白金文綺寶鏹賜之給驛舟以歸公
方面修髯器宇宏偉望之若神仙中人天性嚴重寡言
[026-6a]
笑居家儼然及至接人和氣可掬學富才敏詩文清緻
四方求者接踵屢典春闈文衡得人最盛在翰林三十
餘年恭勤不怠如一日與王文安公齊名時稱二王又
以居第在東稱東王先生士𩔖莫不拭目海内想聞其
風采及位冢宰益加廉慎時方面官罷廷臣薦舉専屬
吏部公益留意人才委任部屬凡御史出巡歸者必令
報其髙下以備拔用自是四方號得人奔競之風為之
一息居第隘陋曽不屑意一切世味安於淡薄朝廷重
[026-6b]
公之徳每優禮之免其朝謁及退休居家杜門不出日
課諸生讀書而已所著有抑菴集若干卷行于世天順
六年九月二十三日以疾終于正寢享年八十有四訃
聞上為之悼惜特贈太保諡文端遣官諭祭于其家復
令有司營葬事公配陳氏累封一品夫人先公二年卒
子男五人長□翰林檢討居母憂以卒次曰稹次曰穆
曰秱孫男十人曽孫男七人稹等卜以天順七年正月
十六葬于邑之實信鄉髙坪之原乃以公所為墓誌示
[026-7a]
賢請銘其神道賢從公遊最久公未嘗待以屬吏又引
之同升平生之知未有過於公者謹次第其事而系之
以銘銘曰國之明昌繫彼才賢有一挺生繄豈偶然侃
侃王公天賦其秀有聲煜然大江之右鸞坡鳳閣容與
翺翔惟學之富惟譽之芳遂秉鈞衡不倚不忒百司庶
府位稱其徳位稱其徳乂我烝民列聖汝嘉保傅師臣
公之旋歸既祿且夀國藉蓍龜士仰山斗公之云亡軫
我聖衷節惠二名錫命三公有美哀榮無然愧怍銘在
[026-7b]
豐碑元老之墓
祭酒陳公言行錄 楊 廉
陳敬宗字光世浙江慈谿人進士歴任永樂天順間官
至祭酒卒年八十三
陳敬宗由翰林拜南京祭酒美鬚髯容儀端整步履有
定則望之者起敬當㑹食諸生稍有失儀者即待罪不
輕容也或有所稟嚴於對君之禮對客善飲襄城伯重
斯文或盛設延賓既罷必留敬宗再飲主至酩酊猶自
[026-8a]
儼然若未嘗飲者人皆服其量古穰/雜錄
公登永樂甲申進士第選翰林庶吉士與修髙廟實錄
成授刑部主事十二年修五經四書大全成改翰林侍
讀後丁母憂宣徳改元起復修兩朝實錄未成轉南京
國子司業秩滿陞祭酒為人矜嚴好禮久居太學力以
師道自任嚴立教條痛革舊習日勵諸生進學成徳户
部尚書闗中楊鼎初發解于鄉試春闈不利自北京求
入南監從公卒業其為士大夫所重如此景泰元年致
[026-8b]
仕國子祭酒四明陳先生遇僚屬諸生嚴有懐忿而訟
之者法司將覆奏就逮周文襄公其同年謂先生當具
疏申雪遂屬筆於公未免有遷就之辭先生見之驚曰
無乃誑君公笑曰在法惟奏事不實耳聞者或迂先生
而先生不亦純臣哉水東/日記
行方而嚴學優而粹勢利紛如頽然無累抑抑徳隅人
望知畏詞林重輕卜其進退師於國子身以為誨朋來
是樂不解于位時有古廉於公作配彭韶/撰贊
[026-9a]
副都御史吳公言行錄 楊 亷
吳訥字敏徳直𨽻常熟人由薦舉歴任永樂天順間官
至右副都御史卒年八十六
公父為沅陵縣主簿常被誣繫京師公乞身代事未白
而父没公治喪如禮不用浮屠法力學尚義兼善醫術
聲聞江東郡邑薦為校官不就永樂末舉醫生至南京
上疏懇辭時仁廟監國聞之命教諸功臣子弟復拜監
察御史歴陞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左副都御史
[026-9b]
海虞呉敏徳為僉都御史持敬慎之心秉廉直之節其
議論舉措有前賢之遺風視世之隨俗變化方外而圓
内者相去逺矣王直撰/贊序
呉思菴先生談及淺學後進曰此韻府羣玉秀才好趁
航船耳航船呉中所謂夜航船接渡徃來船中羣坐多
人偶語紛紛蓋言其破碎摘裂之學祗足供談笑也水/東
日/記
公為人端重純明履方居約不以窮達易所守其學務
[026-10a]
遵儒先闡經訓以正士習為文章根據義理有禆世教
不徒作也公自童卯積學有素其求端用力必由博以
入約自體而達用不事矯飾務以行檢為先至其為文
根抵則以羣經為之本波瀾則以遷固為之輔於是形
諸論著不茍同人言必以實而要其歸則一本於理公
應詔起自田里為御史為僉都御史所至皆籍籍有聲
若夫文則又公之餘事耳魏驥撰思/菴文集序
公淵乎其學炳乎其文才識論議博達今古其在臺憲
[026-10b]
十有餘年蹇蹇諤諤正氣凜凜其心寛厚仁恕未嘗察
察以求人過而奸贓不法之徒自然消縮摧沮不敢喘
息方將倚公恃重臺憲坐肅風紀而公力以老去非衆
人所以望于公也陳敬宗撰/贈致仕序
古貌古心學窺性理孝義幼聞實形踐履避迹儒醫監
國所禮乃教世胄乃司風紀卒貳憲臺清徳莫比獨老
劬書以忘憂喜修正遺文垂訓無已彭韶/撰贊
諒江知府劉公言行錄 尹 直
[026-11a]
劉子輔諱闕/以字行江西廬陵人永樂宣徳間歴官監
察御史廣東憲使左遷諒江知府死節
子輔自太學生擢監察御史持身謹行儉約如布衣時
而用法公平嘗按臨浙江者三年不見聲色而浙江之
人善者愛之横者畏之時憲使周新持風裁不茍許與
獨數數稱子輔為賢御史幾載考最陞廣東憲使到官
數日丁家艱去服闋坐微累左遷交阯諒江知府不鄙
夷其民撫綏如子民咸愛戴之叛冦黎利攻圍諒江城
[026-11b]
時冦勢猖獗他郡縣城多已陷子輔與守將倡兵民效
死守數月冦増衆攻城城中食盡而人心益固又踰月
冦攻益力遂破城城中兵民盡力鬭以死無一人降者
子輔知事不支曰吾奉命守郡郡亡與亡義不可汚賊
手即自經死一子一妾皆先子輔死事聞贈子輔布政
司㕘政遣官賜祭復其家子輔平素恂恂若無所言少
長者且不慕交際人蓋鮮知之而其終所樹立卓卓若
此士可以其外斷之乎當時總帥如王通輩擁勁兵十
[026-12a]
數萬不能禦賊而棄城去甚者蔡福之徒甘心從賊反
兵來攻圖茍活旦暮間卒之不逃誅於國典夫死一也
彼身戮家僨貽誚無窮視子輔蓋氷炭薫蕕之不相同
矣時戍守之將如都指揮李任等毅然奮節而死者蓋
多死民社者子輔及諒江知府易先政平知府何忠輩
亦非一人忠罵賊不絶口從容賦詩乃與其子皆死曷
嘗乏正人君子哉顧係于用之者之何如也並楊士/竒撰傳
尹直撰贊曰嗚呼子輔志節端方觀風兩浙凜凜氷霜
[026-12b]
乃司廣臬乃守諒江撫綏民夷愷悌循良黎孽叛冦所
在披猖獨率兵民禦遏捍防食盡力屈矢與城亡子要
先盡不汚賦戕妾義子孝忠儷許張䘏恩有腆廬陵有
光
尚書張公神道碑銘 李 賢
公諱鳳字子儀先世滄州鹽山人徙真定之安平曽祖
才卿祖徳林俱潛徳弗耀考益故為禮科給事中與徳
林俱用公貴贈資政大夫户部尚書祖母王氏母李氏
[026-13a]
俱贈夫人初李氏有娠一夕夢大星出懐中覺而生公
人以為異三嵗取父書作讀誦狀識者知有竒志隣有
病召巫治之公往觀之竟不驗扣其神曰卿相在此公
去神乃降衆驚異曰此子殆不凡者稍長從太常少卿
鄭雍言授春秋經每有講説即能問難穎悟異常已而
母病躬侍湯藥衣不解帶母卒居喪盡哀人服其孝永
樂己丑北兵犯邊文廟親征以給事君贊理戎務因主
將失利没于陣公時年十四大父母垂白在堂家道蕭
[026-13b]
然公哀毁踰禮與兄奉祖還家竭力事養得其懽心久
之有司聞公孝友選為邑庠生公益奮力於學雖祁寒
暑雨不輟遂領薦入太學時鴻臚序班缺員例選北人
為之吏部尚書蹇忠定公義見公異之曰是生不可就
此職也宣徳丁未登進士第癸丑春擢刑部江西司主
事時江西豪民為逆者千餘人繫獄未決付公理之公
一訊皆得其情獄中獲生者數百人能譽大振大司冦
嘉公之才特令總闔部章奏及錄在京逮繫者正統戊
[026-14a]
午冬特陞本部右侍郎由主事進侍郎者自公以前未
有也己未夏以京城草場出内多弊敕公巡督之辛酉
春改南京户部右侍郎公上疏曰南京根本重地糧不
可不素蓄宜每嵗分米二百萬石遂定為令往年南京
芻粟専委之憲臣至是敕公兼督蓋以出納嚴慎故也
時人以公執法呼為張板朝廷亦知其名己巳春賜璽
書嘉勞有清勤公正之褒賚以白金文綺景泰壬申春
陞本部左侍郎未幾進尚書明年廷議謂公素有譽望
[026-14b]
乃轉兵部尚書㕘贊守備機務又明年召為户部尚書
時邊務方殷錢穀之費動以萬計多以不給為憂公至
處之裕然國用不勞而足天順改元皇上復位思南京
舊都得舊人庶可以壓衆心仍命公為南京户部尚書
兼督糧儲辛巳春以考績赴闕上慰勞有加公以足疾
懇辭休致不允再還疾甚未抵任而卒是嵗三月十八
日也距生洪武丙子九月四日享年六十六公為人正
直而心地平易遇事敢為人不敢以私干之尤篤於友
[026-15a]
義同門蹇於仕途者必極力助之故人李恂為太常贊
禮郎母老子幼夫婦相繼而卒公惻然遂養其母以終
聘其女為子婦教養其子至於成立又急於濟人嘗渡
江偶遇一舟覆於急流公即捐白金購人救之舟中之
人賴以全活性尤真率客至即出酒殽對酌為樂不計
豐約與之接者未嘗不稱為朴實君子也歴官㡬四十
年勤慎如一日曽無過舉卒之日有司以訃聞上深悼
之遣官諭祭賜以儀復命有司為治墳墓給官舟歸
[026-15b]
葬于鄉公配李氏累封夫人男子三人長愷次悌次忭
孫男六人銘曰侃侃張公生也不偶大器𢎞才童時已
負乃承家學乃掇巍科歴躋膴仕不偏以頗不偏以頗
時呼為板愈見其操孰不嚴憚允顯天性孝友諄諄濟
物之心一何孔仁既㕘兵戎復總餉饋茂勣宏昭光我
士𩔖稽其終始惟忠惟勤懿此言行蔚為名臣褒典式
承存殁無間嗚呼張公全歸於善
尚書耿公神道碑銘 李 賢
[026-16a]
今之公卿大夫功業文章表著天下者甚盛如司冦耿
公所存所行尤不易得蓋清潔之志如金石之不可奪
也嗚呼艱哉公諱九疇字禹範别號恒菴初母姙公時
忽夢神告曰吾自冠山來當大汝門覺而公生自幼穎
敏讀書必究義理弱冠為邑庠生登永樂甲辰進士第
宣徳辛亥擢禮科給事中凡事務存大體有清操正統
改元之明年大臣言兩淮鹺政之弊必得重名檢者理
之於是推公為鹽運司同知公巡行諸鹽場盡革宿弊
[026-16b]
公私便之復條奏數事曰均搭派節様鹽二事遂著為
令癸亥丁母憂鹽場數千人詣闕留公從之乃進陞鹽
運使公益循法責效廉名大著嘗坐水傍一童子曰水
清不如使君之清公因號恒菴以自勵尋以詿誤逮至
京事白朝廷知公廉正特陞刑部右侍郎屢與同官辯
疑獄不為勢利所怵有婦誣其夫衆欲斷異公曰不可
杖其婦而歸之人服其當未㡬有邊警乗輿出迎以公
留守京師既而鳳陽嵗凶盜起復敕公往綏之公乃留
[026-17a]
英武飛熊諸衛軍耕守以杜姦冦覬覦之心招流民
七萬餘户一方晏然兩淮鹺政自公去任多廢至是復
屬公兼理之於是奏罷易米法申飭條戒有加於舊尋
復敕公巡撫江北諸郡公益盡心宣布徳意凡可以惠
民者無不極力為之景泰初敕公審錄諸郡大辟囚公
曰洗寃澤物吾所願也凡以情得原者二十六人有婦
人來何菊家者既去而死其家訟菊與弟殺之菊誣服
公驗其無實而釋之後知殺者果仇人也人服其明代
[026-17b]
還議闗中重地守臣缺人僉謂非公不可特敕公以往
既至革弊黜貪威望愈振初六部卿佐使外文移不得
徑下按察司以故偃蹇不受約公首奏下之邊將請於
臨洮諸衛添取防兵朝廷下公議公上疏言邊城士卒
不為少矣在為將者馭之何如耳果能嚴紀律精練習
勤撫䘏絶侵漁以養其銳氣則一可當百加以賞罰明
信則人人自奮而邊患不足慮矣不然添兵何益徒冗
食耳遂從公議初邊民春夏就田耕作秋冬移入公疏
[026-18a]
言邊將所以禦冦而衛民也今民自避冦而失恒産將
何為哉乞委邊將以止移入不能衛者罪之民皆稱便
朝廷以公兼理戎務宜居憲職遂轉都察院右副都御
史仍鎮其地公聞朝廷下有司買羊角以充燈費上疏
曰昔宋神宗買浙燈而蘇軾輒諌止之此忠臣愛君之
至情也今買羊角製燈無乃𩔖是書曰不矜細行終累
大徳遂止繼以災異下詔求直言公復上疏曰天地間
有必然之理有或然之數理可盡而數不可泥臣願陛
[026-18b]
下延儒碩以廣聰明公賞罰以别忠佞擇守令以惠黎
庶簡將帥以固邊疆此必然之理不可忽也優詔荅之
天順改元皇上復位思公可大用顧侍臣曰耿九疇廉
正人也即召為右都御史士𩔖皆賀臺憲得人時子裕
任給事中公言父子同在要地非宜遂改裕為翰林檢
討公自幸遭遇思圖報稱首進五事曰崇廉恥以勵士
風清刑獄以召和氣勤農桑以厚民生節糧賞以簡軍
士任臺憲以振綱紀上皆嘉納之因敕戒風憲公進御
[026-19a]
史告曰朝廷望治於憲職至矣各宜澡滌以副任使不
然吾不汝貸衆皆悚息風紀為之肅清時邊情不寧將
臣怠命公將率諸道御史劾之事泄反為所訴置公等
於理公引咎自當朝廷察非公罪出為江西右布政使
尋陞四川左布政使明年召為南京刑部尚書先在職
者流於諧俗有乖清議公至肅然自歸于正天順四年
八月二十九日忽遘疾不語移時而逝距生洪武二十
九年四月十三日享年六十有五訃聞上深哀悼遣官
[026-19b]
諭祭於其家復令有司為營葬事士大夫識與不識莫
不惜之公天性孝友親終追思不忘遇亡日悲痛如初
喪時事三兄恭而盡禮常修耿氏家乗以昭先徳平生
慕司馬温公為人敦尚古道恥同流俗奉身節儉無他
嗜好公退居家惟焚香讀書而已交人不泛闗節不至
其門雖權貴亦敬憚不敢犯凡論事是非確然不撓未
嘗詭隨於邪正之辨尤嚴坐是與衆寡合累遭讒困賴
上知其所存卒保全之公先世束鹿人有諱昉者任金
[026-20a]
為平定軍指揮使因家平定州有諱守直者務儒業舉
進士任總帥府教授髙祖復仕元為大都路知事曽祖
文大寧路推官祖承祖太常太祝考綱通經學洪武中
為河南盧氏縣學教諭卒葬金谷陀之原子孫遂為盧
氏人與太祝公俱贈通議大夫刑部右侍郎妣和氏累
贈大淑人配髙氏累贈淑人子男三長智次即裕今為
泗州判官次發女六孫男七卜葬于先塋之次裕詣京
師時持鄉人左都御史軒公狀乞予為神道碑予亦鄉
[026-20b]
人也不可辭則序而銘之銘曰麟之祥鳳之瑞蹠實
難其逢云誰不惜有若斯世挺生偉人玉立清修如鳳
如麟有偉耿公鉅鹿之胄一時英賢鮮出公右早登仕
版青瑣黄門直道而行邁于前聞鹺政既清疑獄既辨
乃整邊防乃正臺憲周思職務寢不邊安出領二藩之
屏之翰氷壺湛然不容少滓初志如山死而後已百煉
之剛不損毫芒南畿作士帝寵煌煌知無不言言則剴
切社稷是安既安乃悦繄父之衷士𩔖所宗譽流無窮
[026-21a]
惟公之終
子裕歴官禮吏二部尚書性寛簡與物無忤𢎞治九年
卒于官
[026-21b]
明名臣琬琰續錄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