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27 羣書會元截江網-宋-闕名 (master)


[034-1a]
欽定四庫全書
 羣書㑹元截江網卷三十四
  異端    附  楊墨  佛老
   事實源流
孔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語/先王大道陵遲隳廢異
端並起若楊朱墨翟放蕩之言以干時惑衆者非一孟/
序/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臣以為不在六藝之科
孔子之說者勿使其進然後統紀可一法度可明董仲/
[034-1b]
舒䇿/莊楊蕩而不法墨晏儉而廢禮申韓險而無化鄒
衍迂而不信揚五百/周罔君臣之義衍無知於天地之
間雖鄰不覿也問道/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漢
佛于晉宋齊梁魏隋之間韓原道/韓愈詆排異端攘斥
佛老進學解/
楊墨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見孟子孟子曰吾聞夷子
墨者墨之治喪也以薄為其道也然而夷子葬其親厚
則是以所賤事親也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之則以為
[034-2a]
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孟子曰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
夷子二本故也孟滕文上/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楊氏
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
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
義也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以承三聖
者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滕文下/楊子取為我拔
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
盡心上/墨家者流貴儉兼愛上賢右鬼非命上同前/
[034-2b]
藝文志/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偏循太史公六/
家要㫖/楊墨塞路孟子辭而闢之廓如也揚子/
佛老道家使人專一動合無形澹定萬物與時遷徙應
時變化太史公六家要㫖/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
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虚無為本以因循為用同上/
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及搥提仁義絶滅禮學吾無取
焉耳揚子/老子之小仁義非毁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
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
[034-3a]
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而非吾所謂道也
其所謂德德其所德而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
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
義言之也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
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今其言曰聖人不死大盗不止
剖斗折衡而民不爭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
聖人人之類滅久矣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
禁而相生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淨寂滅者嗚呼其亦
[034-3b]
幸而出於三代之後不見黜於周公孔子者也其亦不
幸而不出於三代之前不見正於周公孔子者也今其
言曰曷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
葛之易也責饑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易也欲治其心
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
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
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為夷也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
其人火其書廬其居庶乎其可也韓愈原道/今夫二氏
[034-4a]
行乎中土也蓋六百餘年矣其植根固流波漫非所以
朝令而夕禁也韓答張籍書/且彼佛者果何人哉其行
事類君子耶小人耶若君子也必不妄加禍於有道之
人如小人也其身已死其鬼不靈天地神祗昭布森列
非可誣也韓與孟簡書/有周孔必有楊墨要在有孟子
而已今西域之教岳其基溟其源亂於楊墨者甚矣獨
昌黎先生露臂瞋視詬之於千百人内其言雖行其道
不熾皮日休/夫釋氏以清浄恬虚為禪定以柔謙退遜
[034-4b]
為忍辱故怨爭可得而息也以菲薄節苦為修行以窮
達壽夭為因果故賤陋可得而安也故其喻云必煩惱
乃見佛性則其本衰代之風激之也李節/
   偶句
    夷子竊仁貽禍萬世
    老氏道德流為少恩
    孟子本仁義而楊墨亦出入於仁義
    韓愈言道德而佛老亦出入於道德
[034-5a]
    儒者之道先於明理而老氏之學亦明理然
     其流有絶滅理學之弊
    儒者之道本於六藝而莊周之論亦得於六
     藝然其流有焚滅六籍之禍
    自孔孟不傳之後而黄老之學唱於蓋公和
     於賈誼大熾於司馬談之父子而吾道一
     厄矣
    自董仲舒旣没之後而釋氏之學漢明帝無
[034-5b]
     故開其端梁武帝無識宗其教唐憲又從
     而實其怪異之迹吾道又再厄矣
   皇朝事實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上謂宰相曰凡為君治人即是修
行之地行一好事天下獲利卽釋氏所謂利也為君者
撫育萬類皆如赤子無偏無黨各得其所豈非修行之
道乎 淳化四年詔近臣曰虚靜致治黄老之深旨也
夫萬務自有為以至無為無為之道朕當力行之長編/
[034-6a]
高宗紹興十年上宣諭曰朕於釋老之書未嘗留意蓋
無益於治道也聖政/十一年上曰三代之世士大夫盡
心禮法鮮有異端之惑自漢明帝金人之夢佛法流入
中國士大夫靡然從之其上者惑於清淨之說而下者
惑於禍福之報殊不知六經廣大靡不周盡如易無思
無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與禮正心誠意者
佛氏清淨之說果有以勝之乎至若積善之家必有餘
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與夫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
[034-6b]
降之百殃者即佛氏禍福之報也士大夫不師六經而
盡心佛法殊為可笑同上/十二年上曰朕觀人主欲消
除釋老二教或毁其像或廢其徒皆不適中往往而熾
今不放度牒可以漸消而吾道勝矣 二十六年上謂
執政曰朕謂人主但當事合天心而仁及生民自然享
國久長如高齊蕭梁奉佛皆無益僧徒不耕而食不蠶
而衣無父子君臣之禮以死生禍福恐無知之民竭民
財以興建塔廟蠧民傷教莫此為甚繫年錄/
[034-7a]
   關洛發明
明道曰楊墨之害甚於申韓佛老之害甚於楊墨楊氏
為我疑於仁墨氏兼愛疑於義申韓則淺陋易見故孟
子只闢楊墨為其惑世之甚也佛老其言近理又非楊
墨之比此所以為害尤甚楊墨之害亦經孟子闢之所
以廓如也遺書/彼釋氏之學於敬以直内則有之矣義
以方外則未之有也故滯固者入於枯槁疏通者歸於
恣肆此佛之教所以為隘也吾道則不然率性而已斯
[034-7b]
理也聖人於易備言之 釋氏本怖死生為説豈是公
道唯務上達而無下學然則其上達處豈有是也夫不
相連屬但有間斷非道也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彼所謂識心見性是也若存心養性一段事則無矣彼
固曰出家獨善便於道體自不足或曰釋氏地獄之類
皆是為下根之人設此怖令為善先生曰至誠貫天地
人尚不化豈有立偽教而人可化乎 學者於釋氏之
說直須如淫聲美色以逺之不爾則駸駸然入其中矣
[034-8a]
顔淵問為邦孔子旣告之以二帝三王之事而復戒以
放鄭聲逺佞人曰鄭聲淫佞人殆彼佞人者是他一邊
佞耳然而於己則危只是能使人移故危也至於禹之
言曰何畏乎巧言令色直消言畏只是須著如此戒慎
猶恐不免釋氏之學更不消言常戒到自家自信後便
不能亂得 釋氏以不知離去他身上起意思奈何那
身不得故却厭惡要得去盡根塵為心源不定故要得
如枯木死灰然没此理要有此理除是死也釋氏其實
[034-8b]
是愛身放不得故說許多譬如蝜蝂之蟲已載不起猶
自更取物在身又如抱石投河以其重愈沈終不道放
下石頭惟嫌重也 佛氏不識陰陽晝夜死生古今安
得謂形而上者與聖人同乎並遺書/道之不明異端害
之古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難辨昔之惑人也承
其迷暗今之惑人也因其高明自謂窮神知化而不足
以開物成務名為無不周徧其實乖於倫理雖云窮深
極微而不可以入堯舜之道天下之學非淺陋固滯則
[034-9a]
必入於此詳見二程門/
伊川曰儒者潛心正道不容有差其始甚微其終則不
可救如師也過商也不及於聖人中道師只是過於厚
些商只是不及些然而厚則漸至於兼愛不及則便至
於為我其過不及同出於儒者其末遂至於楊墨至於
楊墨亦未至於無父無君孟子推之便至於此蓋其差
必至於是也 釋氏之說若欲窮其說而去取之則其
說未能窮固已化而為佛矣只且於迹上攷之其設教
[034-9b]
如是則其心果如何固難為取其心不取其迹有是心
則有是迹王通言心迹之判便是亂說故不若且於迹
上看斷定不與聖人合其言有合處則吾道固已有不
合者 謝顯道厯舉佛說與吾儒同處問伊川先生先
生曰恁地同處雖多只是本領不是一齊差却並遺書/
張子曰釋氏妄意天性而不知範圍大用反以六根之
微因緣天地明不能盡則誣天地日月為幻妄蔽其用
於一身之小溺其志於虚空之大此所以語大語小流
[034-10a]
遁失中其過於大也塵芥六合其蔽於小也夢幻人世
謂之窮理可乎不知窮理而謂之盡性可乎謂之無不
知可乎塵芥六合謂天地為有窮也夢幻人世明不能
究其所從也 浮屠明鬼謂有識之死受生循環遂厭
苦求免可謂知鬼乎以人生為妄幻可謂知人乎天人
一物輙生取舍可謂知天乎孔孟所謂天彼所謂道感
者指遊魂為變為輪迴未之思也大學當先知天德知
天德則知聖人知鬼神今浮屠劇論要歸必謂死生流
[034-10b]
轉非得道不免謂之悟道可乎並正䝉/
朱子曰邪說横流壊人心術甚於洪水猛獸之災慘於
夷狄簒弑之禍故孟子深懼而力救之 孟子苦死與
楊朱墨翟辨是如何與他有甚寃惡所以闢之渾如不
共戴天之讐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才說道要距
楊墨也便是聖人之徒 孟子不闢老莊而闢楊墨楊
墨即老莊也 儒釋之異正為吾心與理為一而彼以
心與理為二耳彼見得心空而無理此見得心雖空而
[034-11a]
萬物咸備 釋氏虚吾儒實釋氏二吾儒一釋氏以事
理為不𦂳要而不理 問遺書云釋氏於敬以直内則
有之義以方外則無也道夫於此未安先生曰前日童
蜚卿正論此以為釋氏大本與吾儒同只是其末異熹
與之言正是大本不同 某氏云釋氏所謂性猶吾儒
所謂心釋氏所謂心猶吾儒所謂意此說好 釋氏便
不理㑹理吾儒必要理㑹理 吾儒見得箇道理如此
了又要事事都如此佛氏則說便如此作也不妨其失
[034-11b]
正在此 佛說萬理俱空吾儒說萬理俱實 聖賢論
道理句句是實事直是攧撲不破如禪和子談𤣥說妙
總是脫空如琉璃瓶非不好看但觸便破 釋氏只見
箇鶻淪底性自家這裏靣却有仁義禮智信 釋氏空
底却做得實自家實底却做得空𦂳要處只爭這些子
 佛氏要空此心道家要守此氣皆是安排子思作中
庸只是戒謹恐懼便自然常存不用安排 老子之術
冲嗇不肯役精神 老子之學欲保養其物以不死釋
[034-12a]
氏之學欲此心不生不滅二者皆是逆天道屈伸消長
之變若吾儒則順之而已 歐公嘗言老氏貪生釋氏
畏死其說亦好氣聚則生氣散則滅順之則已釋氏則
皆悖之也天下只是這道理終是去不得如佛老雖滅
人倫然自是逃不得如無父子他却拜師為父以其弟
子為子長者謂之師兄少者謂之師弟但是他只䕶得
箇假底聖賢便是存得箇真底 佛家說要廢君臣父
子他依舊廢不得且如今一寺依舊有長老之類其分
[034-12b]
亦甚嚴如何廢得但皆是偽 佛初入中國止是說修
行未有許多禪底說話 今學佛者云識心見性不知
識是何心見是何性 胡明仲侍郎自說得好人生物
也佛不言生而言死人事可見也佛不言顯而言幽
釋氏稱其有見只是見得箇空虚寂滅不知他所謂見
者見箇甚底莫親於父子他却棄了父子莫重於君臣
他却絶了君臣以至民生彝倫之間不可闕者他一皆
去之所謂見者見甚箇物 聖門只說為仁不曾說知
[034-13a]
仁上蔡一變而為張子韶上蔡所不敢衝突者張子韶出
來盡衝突了近年陸子靜又衝突出張子韶之上 游
楊謝三君子初皆學禪後來餘習猶在故學之者多流
於禪游先生大是禪學 老子忍心無情其流多入於
變詐刑名太史公特地與申韓同傳其源流實是如此
 佛氏之學自達摩西來之後只說人心至善其徒又
取莊老之說附益之其說愈精然終不是正理耳佛氏
之原出於楊氏而不愛己身以濟衆生又入於墨氏
[034-13b]
後漢明帝時佛始入中國當時楚王英最好之然都不
曉其說直至晉宋間其教漸盛然當時文字亦只是將
老莊之說來鋪張直至梁㑹通間達摩西來然後一切
被他掃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人纔聰明便被他引誘
將去 問佛與莊老之不同處曰莊老絶滅義理未盡
至佛則人倫滅盡至禪則義理滅盡 以其有空寂之
說而不累於物欲也則世之所謂賢者好之矣以其有
𤣥妙之說而不滯於形器也則世之所謂智者恱之矣
[034-14a]
以其有死生輪迴之說而自謂可以不淪於罪苦也則
天下之奴𨽻爨婢髠黥盗賊亦匍匐而歸之矣語錄/
   偶句
    世無吕大臨則富弼輕禮義之教矣
    時無周端頤則程氏惑怪誕之說矣
    仁義之說勝則楊墨之學廢歐陽公之本論
     然也本論一出而天下始知勝之之道
    遷四民之常居毁中國之衣冠石徂徠之怪
[034-14b]
     說然也怪說一出而天下又知可怪之論
    明道極推其教之失則曰滯固者入於枯槁
     疏通者歸於恣肆是說也其中異端之膏
     肓歟
    伊川推其難辨之弊則曰楊墨之禍慘於申
     韓釋老之禍慘於楊墨是說也其為吾道
     之大閑歟
   諸儒至論
[034-15a]
武宗去佛而愈熾石氏曰唐佞佛者三帝代宗憲宗懿
宗是也獨武宗奮然不顧不恤怨誹器其像宅其廬盡
髪天下髠革千歲之弊於崇朝可謂不世偉績矣雖平
藩鎭破朋黨未足比其功也然未幾而愈熾者抑其入
于人心者甚固人見佛之廢如焚書坑儒然共思復之
則武宗又安能攖人心於長久耶
當修本以勝佛廬陵曰佛法為中國患千餘歲世之卓
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已嘗去矣而復大集攻
[034-15b]
之暫破而愈堅撲之未滅而愈熾遂至於無可奈何是
果不可去耶蓋亦未知其方也救天下之患者亦必推
其患之所自來而治其受患之處佛為夷狄去中國最
逺而有佛固已久矣堯舜三代之際王政修明禮義之
教充於天下當此之時雖有佛無由而入及三代衰王
政闕禮義廢後二百餘年而佛至于中國由是言之佛
所以為吾患者乗其闕廢之時而來此其受患之本也
補其闕修其廢使王政明而禮義充則雖有佛無所施
[034-16a]
於吾民矣此亦自然之勢也
養生報死有據則可制潁濱曰四夷之教交於中國縱
横放肆其尊貴富盛比於王者而其徒黨遍於天下宫
室屋宇衣服飲食常侈於天下之民而中國之民明哲
禮義之士亦未嘗以為怪幸而其間有疑怪不信之心
則又安視而不能去此其故何也彼能執天下養生報
死之權而吾無以當之是以若此不可制也蓋其教之
入於民者甚深而道之恱於民者甚佞世之君子未有
[034-16b]
以解其所以入易其所以恱是以終不能服天下之民
民以為養生報死皆於此吾未有以易之而遂絶其教
欲納之正而傷其心欲去其邪僻而絶其不忍之意故
民之從之也甚難臣愚以為嚴賞罰勅官吏明好惡謹
取予不赦有罪使佛老之福不得茍且以惑其生因天
下之爵秩建宗廟嚴祭祀立尸祝有以大塞人子之望
使佛老之報不得乗隙而制其死使天下無憾於見奪
而日安其新此聖人所以變天下之術歟
[034-17a]
   主意
差毫釐繆千里吾儒之學與異端異惟當力辨於毫釐
之間也毫釐之差千里繆焉昔者孔門之諸子師也過
商也不及而夫子力救之自常情觀之子張之過近於
智子夏之不及近於愚而自其有毫釐之差以要其終
則或流於為我或流於兼愛皆其初之過與不及也則
夫楊氏為我而推其末至於無君墨氏兼愛而推其末
至於無父孟子之衞道其嚴矣哉且楊墨之害甚於申
[034-17b]
韓佛老之害甚於楊墨孟子之闢楊墨韓愈之闢佛老
同也然蓋公言黄老賈誼言申韓錯不足道也誼亦為
之乃知邪說之移人如淫聲美色不辨則駸駸焉入之
矣然則異端似是之非獨非吾儒乎老子欲以無法治
天下而申韓卒以苛法毒天下荀卿以先生之道授李
斯而李斯以荀卿之學殺天下士毫釐一差而為禍甚
烈則孟氏之功不在禹下者信非虚語也
   警段
[034-18a]
衛道之力孟子論郷原之賊而切切然有似是而非之
辨韓愈闢異端而斷斷然有孔墨相為用之說孟子之
說固明白易信而韓愈若混然而無辨何耶吁愚然後
知二君子衛道之意為至切也孟子之明白易見者所
以昭示異端之害而韓子之混然無别者蓋原其似是
而非之底藴使夫人知墨氏之似孔子者如此其難辨
則其他之難辨者可以類而推矣此則楊墨之本仁義
申韓之原道德其初似正其名似美而所以差殊者可
[034-18b]
不論而自見矣申韓之術後世固有習之而不察其非
故其為文駁而不純猶幸不流於慘刻之歸也其後儒
者至於體認一差為害滋甚兹固不忍言也學術之際
君子其亦明辨之歟
認理之差異端之說其殆起於何時乎嗚呼王教廢缺
諸子各以其意而求道皆以善為之而不知至於此也
老者曰吾為黄帝氏之學也佛者曰吾為盡性之學也
為楊氏者自以為義為墨氏者自以為仁彼豈自為異
[034-19a]
端哉惟其不得聖人者而正之毫釐之差遂至於此而
其初亦未至若是也蓋自是說之蔓延日浸月長其徒
相與守之吾道之統無所宗主是以紛紛至于今也孔
子不拒老氏孟子力排楊墨其以是之故乎且夫兼愛
者固無害於仁為我者似亦道之所不廢搏之無名也
執之無端也而孟氏若此力言者何哉誠以纖微之地
有不辨焉天地將易位而名物將失其歸故自其兼愛
推之而至於無父自其為我推之而至於無君嗚呼天
[034-19b]
不生孟氏於周衰人之類幾何其不胥而為禽獸也
流弊之失自孔孟之傳失其宗諸子百家紛紛籍籍何
可縷數莊老以虚無之學亂天下申商韓非以刑名慘
刻之學亂天下佛氏以識心見性之學亂天下蓋不知
其幾百年於此矣然其講學議論之際其初未嘗不本
於善自其精微之不及也躬行之不及也老莊守無為
之見其弊也絶滅理法申韓守名官繩墨之見其弊也
流毒天下佛氏守空寂之見其弊也夢幻人世此皆見
[034-20a]
之差而理之必致也
實理之昧自堯舜孔孟之道不明而佛老乗其虚而入
之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彼佛老則出無君臣之分
父子夫婦人之大倫也彼佛老則入無父子夫婦之親
毁天常滅人道莫甚於此以天下之實理為空虚無用
之物以君子之實學為淺近庸常之習塵芥六合不知
其為小也夢幻一世不知其為大也捨實地而不由外
實心而不悟嗟夫特未知聖人之所謂實理者耳知堯
[034-20b]
舜道心人心之分則佛氏之言無心非實也知孔氏之
言仁則老氏之言芻狗萬物非實也知孟子盡心知性
之旨則佛氏之言識心見性非實也在天有實理在人
有實心一溺於清淨寂滅之境自謂窮神知化而實不
足以開物成務自謂無不周徧而實則外於倫理自謂
窮深極微而實不可以入堯舜之道蓋其視有為無指
實為空者之過也
   偶句
[034-21a]
    人非歐陽子安知有本論
    人非石安道安知有怪說
    欲治其徒惟一李方叔耳
    欲窮其說惟一李泰伯耳
    趙中令賢相也而以佛語論奏
    劉元城正人也而以佛心語人
    縱横恣肆而以四端五常為障礙
    棄離超脫而以眼耳鼻舌為塵根
[034-21b]
    人惟無得於大學則必樂聞其荒唐謬悠之
     說
    人惟無得於中庸則必流入於虚無曠蕩之
     見
   時政
決教所當絶明夷左腹大易所戒左道亂政王制必誅
古人所以斥異端者所以正人心也陛下聰明睿智崇
信異教之事謂宜無之然聞諸道路猶曰金碧翬飛昔
[034-22a]
不能已於感生崇奉之祠雘丹輪奐今不能已於妃謁
奉先之宇陛下豈不謂國計雖狹豈計此錙銖乎然累
百鉅萬不可謂錙銖也陛下又豈不謂感生之祠吾為
宗廟社稷祈福也妃謁之宇吾為閨門袵席報本也然
天有顯道厥類惟彰帝王為社稷神明之主自應聖子
神孫於千萬年豈待祈而後福哉先王春秋祭祀所以
報其先祖之恩具有典法豈有奉夷狄教而可以為天
下之達孝者哉淫祀無福經有明文非固設為此辭以
[034-22b]
禁人抑亦理之所以自無有也今四夷之教交於中國
耗天下之土木以營宫刹則曰行好事竭天下金寶以
緣異像則曰崇功德捐天下膏腴以奉其徒則曰求福
田利益民窮政散莫之省憂六朝之事可寒心也臣願
陛下明義理以息淫祠抑私恩以絶異教使無君無父
之教不横行於中國天下幸甚庚戌狀元策/
佛教方盛行今者虞庠夏校之制未備而塔廟叢于海
内緣南畆操機杼之民寡而斷髮毁服之類肩相摩踵
[034-23a]
相交也綴學立制補禮改樂之道未極而蠻貊之書昡
中國者方駕聯駟不足載邃宇高棟不足容也聲名文
物之具未全而洪鐘疊鼔之聲鏗鏘於閭閻也崇奉之
侈古之未極者今復盡行之矣
   結尾
不可流於異端雖然小道之中或有可觀依約之言間
亦近理為吾儒者聞其說而惑焉始而疑終而與之俱
化矣甚者至曰吾儒亦嘗師之矣故闢佛老未有如韓
[034-23b]
子也而於墨氏之說尚或取焉近者蘇子由亦為老子
註解其有不合於吾道者亦遷就而為之辭黄山谷晩
年亦浸淫於釋氏播之聲詩可攷也夫彼皆大賢也世
之師表也而猶若是何責其餘哉嗚呼吾儒猶主人也
異端猶盗也盗憎主人顧恱其辭乃曰盗亦有術於是
引而置之門牆之内可乎墨氏以死守之吾儒以生失
之可勝歎哉老莊之說非無足取也然其言近理者吾
儒皆有之烏用求其說之善與否哉故必闢楊墨如孟
[034-24a]
子闢佛老如韓昌黎歐陽子而後足以言儒者矣若曰
㕘其同異而究其心迹深恐易以溺人也
 
 
 
 
 
 
[034-24b]
 
 
 
 
 
 
 
 羣書㑹元截江網卷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