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91 周易傳義大全-明-胡廣 (master)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一
 周易大全       易𩔖
  提要
    臣/等謹案周易大全二十四卷明胡廣等奉
    勅撰考明成祖實録永樂十二年十一月甲
    寅命行在翰林院學士胡廣侍講楊榮金幼
    孜修五經四書大全十三年九月告成成祖
    親制序弁之卷首命禮部刊賜天下賜胡廣
[000-1b]
    等鈔幣有差仍賜宴於禮部同時預纂修者
    自廣榮幼孜外尚有翰林編修葉時中等三
    十九人此其五經之首也朱彝尊經義考謂
    廣等就前儒成編雜為鈔録而去其姓名易
    則取諸天台鄱陽二董氏雙湖雲峯二胡氏
    於諸書外未寓目者至多云云天台董氏者
    董楷之周易傳義附録鄱陽董氏者董真卿
    之周易㑹通雙湖胡氏者胡一桂之周易本
[000-2a]
    義附録纂疏雲峰胡氏者胡炳文之周易本
    義通釋也今勘騐舊文一一符合彛尊所論
    未可謂之苛求然董楷胡一桂胡炳文篤守
    朱子其説頗謹嚴董真卿則以程朱為主而
    博採諸家以翼之其説頗為賅備取材於四
    家之書而刊除重複勒為一編雖不免守匱
    抱殘要其宗㫖則尚可謂不失其正且二百
    餘年以此取士一代之令甲在焉録存其書
[000-2b]
    見有明儒者之經學其初之不敢放軼者由
    於此其後之不免固陋者亦由於此鄭曉今
    言曰洪武開科五經皆主古注疏及宋儒易
    程朱書蔡詩朱春秋左公羊穀梁程胡張禮
    記陳後乃盡棄注疏不知始何時或曰始于
    頒五經大全時以為諸家説優者采入故耳
    然古注疏終不可廢也是當明盛時識者已
    憂其弊矣觀于是編未始非千古得失之林
[000-3a]
    也乾隆四十二年六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臣/陸費墀
[000-4a]
易序
易之為書卦爻彖象之義備而天地萬物之情見聖人
之憂天下來世其至矣先天下而開其物後天下而成
其務是故極其數以定天下之𧰼著其象以定天下之
吉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順性命之理盡
變化之道也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
所以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者道也兩儀者隂陽也
隂陽一道也太極无極也萬物之生負隂而抱陽莫不
[000-4b]
有太極莫不有兩儀細緼交感變化不窮形一受其生
神一發其智情偽出焉萬緒起焉易所以定吉凶而生
大業故易者隂陽之道也卦者隂陽之物也爻者隂陽
之動也卦雖不同所同者竒偶爻雖不同所同者九六
是以六十四卦為其體三百八十四爻互為其用逺在
六合之外近在一身之中暫於瞬息微於動竫莫不有
卦之象焉莫不有爻之義焉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无
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時固未始有一而卦未始有
[000-5a]
定象事固未始有窮而爻亦未始有定位以一時而索
卦則拘於无變非易也以一事而明爻則窒而不通非
易也知所謂卦爻彖象之義而不知有卦爻彖象之用
亦非易也故得之於精神之運心術之動與天地合其
徳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然
後可以謂知易也雖然易之有卦易之已形者也卦之
有爻卦之已見者也已形已見者可以言知未形未見
者不可以名求則所謂易者果何如哉此學者所當知
[000-5b]

[000-6a]
 周易傳義大全凡例
 一周易上下經二篇孔子十翼十篇各自為卷漢書/藝文
  志云易經十二篇顔師古曰上下/經及十翼故十二篇初無傳字漢費直初以彖
  𧰼釋經附於其後今乾卦起大哉乾元至用九天/徳不可為首也加一傳字附於
  卦後坤以下倣/此係費直舊本鄭𤣥王弼宗之又分附卦爻之下
  増入乾坤文言始加彖曰𧰼曰文言曰以别於經
  今乾卦文言曰以後至坤/以下諸卦係鄭王所定本而繫辭以後自如其舊
  歴代因之是為今易程子所為作傳者是也自嵩
[000-6b]
  山晁說之始考訂古經釐為八卷卦爻一彖二象/三文言四繫辭
  五說卦六序卦七雜卦八朱/子謂未能盡合古文者此也東莱呂祖謙乃定為
  經二卷傳十卷是為古易朱子本義從之上經一/下經二
  彖上傳一彖下傳二𧰼上傳三𧰼下傳四繫辭上/傳五繫辭下傳六文言傳七說卦傳八序卦傳九
  雜卦傳十朱子所序古周易即此也桉藍田呂大/防已甞訂定與呂本同但自一至十二之序小異
  呂盖偶未/及見之耳然程傳本義既已竝行而諸家定本又
  各不同天台董氏集程朱說據王弼本分為髙下/字行以别四聖二賢之易而不能盡行於
  繫辭諸篇今所刋本已變其例建安張氏又據董/本獨刋本義番陽董氏傳義㑹通既不盡從今易
[000-7a]
  又别為經傳新例大畧如費本且移大𧰼寘於彖/傳之前雲峰胡氏本義通既輒變古易且於今易
  又不免離/析先後故今定從程傳元本而本義仍以𩔖從
  凡經文皆平行書之傳義則低一字書以别之其
  繫辭以下程傳既闕則壹從本義所定章次總釐
  為二十四卷云
 一程傳據王弼本只有六十四卦繫辭以後無傳王/弼
  只註六十四卦繫辭說卦/序卦雜卦門人韓伯註今法天台董氏例以東
  莱呂氏所集經說補之自上繫第一章至十章皆/係全文十一章以後今參
[000-7b]
  用吕氏精義二董附録掇其/要語附之以備一家之言仍只稱程子曰分註
  書之别於傳也
 一程傳本義刋本間有脫誤字句今合諸本讐校歸
  正其傳有兩存同異者則係東莱呂氏舊例云
 一二程文集遺書外書與朱子文集語𩔖有及於易
  者今合天台董氏番陽董氏附録二本參互考訂
  取其與傳義相合而有𤼵明者各分注其次朱子/甞折
  𠂻程傳得失/者則附傳下仍以程子朱子曰别之其程子二序
[000-8a]
  上下篇義朱子圖說五贊筮儀并二家說經綱領
  則參取二董附録及啟蒙諸書别為義例列於篇
  端自為一卷云
 一諸家之說壹宗程傳本義折衷竝取其辭論之精
  醇理𧰼之明當者分注二氏之後以羽翼之而其
  同異得失先儒雙湖胡氏雲峰胡氏甞論訂者亦
  詳擇而附著焉
 一經中文字有當音者今從天台董氏例參考呂氏
[000-8b]
  音訓直附其下間有傳義音讀異者則明識别之
 一經文圈㸃句絶傳義間有不同處今壹以本義為
  正
 一引用先儒姓氏
   孔氏安國/子國    楊氏雄雲/子
   劉氏歆駿/子    鄭氏𤣥成/康
   王氏弼嗣/輔    韓氏伯伯/康
   董氏遇直/季    虞氏翻朔/仲
[000-9a]
   關氏朗明/子    孔氏穎達/仲達
   劉氏瓛/     陳氏皋/
   希夷陳氏摶南/圖  胡氏旦/
   安定胡氏瑗之/翼  泰山孫氏復復/明
   徂徕石氏介道/守  廬陵歐陽氏脩叔/永
   錢氏藻/     劉氏彝中/執
   于氏弇/     臨川王氏安石/介甫
   廣陵王氏逢/   邵子雍夫/堯
[000-9b]
   張子載厚/子    涑水司馬氏光實/君
   東坡蘇氏軾瞻/子  房氏審權/
   嵩山晁氏說之/以道  和靖尹氏焞明/彦
   藍田呂氏大臨/與叔  廣平游氏酢夫/定
   上蔡謝氏顯道/良佐  龜山楊氏時立/中
   壽安張氏繹叔/思  兼山郭氏忠孝/立之
   張氏汝明/舜文    莆田張氏汝弼/舜元
   括蒼龔氏源父/㴱  開封耿氏南仲/希道
[000-10a]
   李氏元量/    東明劉氏槩平/仲
   路氏純中/    漢上朱氏震𤼵/子
   白雲郭氏雍和/子  鄭氏正夫/
   閻氏彦升/    東谷鄭氏汝諧/舜舉
   凌氏唐佐/    陸氏秉/
   李氏開非/去    王氏湘卿/
   李氏光𤼵/泰    丹陽都氏潔與/聖
   合沙鄭氏東卿/少梅  容齋洪氏邁盧/景
[000-10b]
   劉氏翔/     鄭氏剛中/亨仲
   閭丘氏昕辰/逢   蘭氏廷瑞/惠卿
   王氏大寳/元龜    李氏椿年/仲永
   沙隨程氏迥久/可  莆田鄭氏厚/
   隆山李氏舜臣/子思  縉雲馮氏當可/時行
   童溪王氏宗傳/景孟  誠齋楊氏萬里/廷秀
   雙溪王氏炎叔/晦  南軒張氏栻夫/敬
   東莱呂氏祖謙/伯恭  林氏栗中/黄
[000-11a]
   西山蔡氏元定/季通  勉齋黄氏榦卿/直
   盤澗董氏銖重/叔  潛室陳氏埴之/器
   清江張氏洽徳/元  范氏念徳/伯崇
   梅巖𡊮氏樞仲/機  瓜山潘氏柄之/謙
   節齋蔡氏淵静/伯  九峯蔡氏沈黙/仲
   三山吳氏綺畝/忠  雲荘劉氏爚伯/晦
   覺軒蔡氏模/   西溪李氏過辨/季
   厚齋馮氏椅之/竒  瀘川毛氏璞玉/伯
[000-11b]
   庸齋趙氏汝騰/  趙氏汝楳/
   山齋易氏芾章/彦  融堂錢氏時是/子
   雙峯饒氏魯元/仲  進齋徐氏㡬與/子
   馮氏去非/    姚氏小彭/
   黄氏以翼/宗台    鶴山魏氏了翁/華父
   西山眞氏徳秀/景元  習靜劉氏彌邵/壽翁
   平菴項氏安世/平甫  柴氏中行/與之
   潘氏夢旂/天錫    楊氏文煥/彬夫
[000-12a]
   隆山陳氏友文/   思齋翁氏泳叔/永
   天台董氏楷/   古為徐氏直方/立大
   毅齋沈氏貴珤又名汝/礪 誠叔建安丘氏富國/行可
   單氏      雷氏
   史氏詠/     冷氏
   蛟峯方氏逢辰/   吳氏應回/
   疊山謝氏枋得/君直  魯齋許氏衡平/仲
   玉齋胡氏方平/   新安胡氏次焱/濟鼎
[000-12b]
   潛齋胡氏允/   節初齊氏夢龍/覺翁
   程氏鉅夫/    茍軒程氏龍俞/舜
   新安程氏直方/道大  葵初王氏希旦/愈明
   勿軒熊氏禾非/去  雙湖胡氏庭芳/一桂
   方塘徐氏之祥/麒父  中溪張氏清子/希獻
   汪氏㴱性/所    雲峯胡氏炳文/仲虎
   息齋余氏芑舒/徳新  臨川吳氏&KR0697清/㓜
   廬陵龍氏仁夫/觀復   番陽董氏真卿/季真
[000-13a]
 周易程子傳序
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郭忠孝議易傳序曰易/即道也又何從道或以
為問程子曰人随時變易為何為從道也○楊廸問有/道又有易何如曰此語全未是更將傳序詳思當自通
矣變易而後合道易字與道字不相似也○朱子曰随/時變易以從道主卦爻而言然天理人事皆在其中今
以乾卦潛見飛躍觀之其流行而至易者易也其定理/之當然者道也故明道亦曰其體則謂之易其理則謂
之道而伊川又謂變易而後合道易字與道字不相似/也又云人随時變易為何為從道也此皆可以見其意
矣易中无一卦一爻不具此理所以沿流而可以求其/源也○易變易也随時變易以從道正謂伊川這般說
話難曉盖他把這書硬定做人事之書他說聖人做這/書只為世間人事本有許多變様所以做這書出来○
[000-13b]
范氏念徳曰易也時也道也皆一也自其流行不息而/言之則謂之易自其推遷无常而言之則謂之時而其
所以然之理則謂之道○臨川吳氏曰凡隂陽變易道/理便在其中元不相離直以道字解易字則不可而易
之所以為易者道也又曰時之為時莫備於易程子謂/之随時變易以從道夫子傳六十四彖獨於十二卦𤼵
其凡而贊其時與時義時用之大一卦一時則六十四/時不同也一爻一時則三百八十四時不同也始於乾
之乾終於未濟之未濟則四千九十六時各有所值引/而伸觸𩔖而長時之百千萬變无窮而吾之所以時其
時者則/一而已其為書也廣大悉備將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
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物成務之道也聖人之憂患
後世可謂至矣去古雖逺遺經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
[000-14a]
傳言後學誦言而忘味自秦而下盖无傳矣予生千一/有
餘/字載之後悼斯文之湮晦將俾後人沿流而求源此傳
所以作也程子曰自孔子贊易之後更無人㑹讀易先/儒不見於書者有則不可知見於書者皆未
盡如王輔嗣韓康伯只以老荘解之是何道理某於易/傳殺曽下工夫如學者見問儘有可商量書則未欲出
之也○某於易傳已自成書但逐旋脩𥙷期以七十其/書可出韓退之嘆聰明不及於前時道徳日負於初心
然某於易傳後来所改者无㡬不知如何故更期以十/年之功看如何○張閎中問易傳不傳曰易傳未傳自
量精力未衰尚覬有少進爾然亦不必直待身後覺老/耄則傳矣書雖未出學未嘗不傳也第患无受之者爾
○和靖尹氏曰伊川先生踐履盡易其作傳只是因而/寫成熟讀玩味即可見矣○夀安張氏曰伊川易傳成
[000-14b]
書已久學者莫得傳授其後寝疾始以授尹焞○上蔡/謝氏曰伊川以易傳示門人曰只說得七分後人更湏
自體/究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
變以制器者尚其𧰼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長之理
進退存亡之道備於辭推辭考卦可以知變𧰼與占在
其中矣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
其占得於辭不達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於辭而能通
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𧰼也體用一源顯微无
間觀㑹通以行其典禮則辭无所不備尹焞問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
[000-15a]
也體用一源顯微无間莫太露天機否程子曰如此分/明說破猶自人不解悟○朱子曰至微者理也至著者
𧰼也體用一源顯微无間盖自理而言則即體而用在/其中所謂一源也自象而言則即顯而微不能外所謂
无間也又曰體用一源者以至微之理言之則冲漠无/联而萬象昭然已具也顯微无間者以至著之𧰼言之
則即事即物而此理无乎不在也言理則先體而後用/盖舉體而用之理已具是所以為一源也言事則先顯
而後微盖即事而理之體可見是所以為无間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无間觀㑹通以
行其典禮則辭无所不備此是一箇理一箇象一箇辭/然欲理㑹理與象又湏就辭上理㑹辭上所載皆觀㑹
通以行其典禮之事凡於事物湏就其聚處理㑹尋得/一箇通路行去若不尋得一箇通路只驀地行去則必
有礙典禮只是常事㑹是事之合聚交加難分别處如/庖丁解牛雖是奏刀騞然莫不中節若至那難處便著
[000-15b]
些氣力方得通○汪瑞明說沈元用嘗問尹和靖易傳/何處是切要處尹云體用一源顯微无間此是最切要
處嘗舉似李先生先生曰尹說固好然雖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處方始說得此話若學者
未曽子細理㑹便與他如此說豈不誤也○臨川吳氏/曰至微之理者體也然體之至微而用之至著者已同
時而有非是先有體而後有用也故曰一源至顯之象/而與至微之理相合為一更无間别非是顯生於微也
故曰/无間故善學者求言必自近易於近者非知言者也朱/子
曰求言必自近易於近者非知/言者也此伊川喫力為人處予所傳者辭也由辭以
得其意則在乎人焉有宋元符二年已卯正月庚申河
南程頤正叔序和靖尹氏曰先生平生用意惟在易傳/求先生之學者觀此足矣語録之𩔖出
[000-16a]
於學者所記所見有淺深故所記有工拙盖未能无失/也甞謂祁寛曰汝與其讀他書不若專讀易與其看伊
川雜說不若專看伊川易傳易之為書經四聖人乃成/皆聖人粹言垂訓後世者也伊川作易傳意欲傳後者
皆極至之言又曰某日讀伊川易傳一卦近来甚覺有/與心相契融㑹處又曰學者湏要自得至如伊川易傳
吾輩讀時言下㑹解與伊川何異只是不似伊川自得/者也自得者更不待思只恁胸中流出○朱子曰伊川
先生晚年所見甚實更无一句懸空說底語今觀易傳/可見何甞有一句不着實○伊川晚年文字如易傳直
是盛得水住○易傳不看本文亦自成一書○詩書畧/看訓詁解釋文義令通而已却只玩味本文其道理只
在本文下面小字儘說如何㑹過得他若易傳却可脫/去本文程子此書平淡地慢慢委曲說得更无餘藴不
是那㪣磕逼迊出底義理平鋪地放在面前只如此等/行文亦自難學如其他峭拔雄健之文却可做若易傳
[000-16b]
淡底文字如何可及○易傳明白无難看處但此是先/生以天下許多道理散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
中將作易看即无意味湏將来作事看即句句字字有/用處耳○問易傳大槩將三百八十四爻做人說恐通
未盡否曰也是即是不可装定做人說看占得如何有/就事言者有以位言者以吉凶言之則為事以終始言
之則為時以髙下言之則為位随所作而看皆通繫辭/云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豈可装定做人說○易傳難
看其用意精密道理平正更无抑揚若能看得有味則/其人亦大段知義理矣盖易中說理是預先說下箇未
曽有底事故乍看甚難○問看易傳曰此書難看湏經/歴世故多識盡人情物理方看得入盖此書平淡所說
之事皆是見今所未甞有者如言事君處及處事變患/難處今皆未甞當著可知讀時无味盖他說得闊逺未
有底事預包載在此學者湏讀詩書他經自有箇見處/及曽經歴過前件此等事方可以讀之得其无味之味
[000-17a]
盖其間義理闊多伊川所自𤼵與經文又似隔一重皮/膜所以看者无箇貫穿處○易傳湏先讀他書理㑹得
義理了方有入路見其精密處盖其所言義理極妙初/學者未曽使著不識其味都无啟𤼵如遺書之𩔖人看
著却有啟𤼵處非是易傳不好是不合使未當看者看/湏是已知理義者得此便可磨礲入細此書與學者非
是啟𤼵工夫乃磨礲工夫○呂伯恭謂易傳理到語精/平易的當立言无毫髪遺恨此乃名言○伯恭多勸人
看易傳一禁禁定更不得疑著局定學者只得守定此/箇義理固是好但縁此使學者不自長意智何縁㑹有
聦明○伊川言理甚備𧰼數却欠在○易傳義理精字/數足无一毫欠闕只是於本義不相合易本是卜筮之
書程先生只說得一理又曰某本義只是卜筮大綱若/義理充實遍滿離不得程夫子書也○書易傳後曰易
之為書更三聖人而制作不同若包犧氏之𧰼文王之/辭皆依卜筮以為教而其法則異至於孔子之贊則又
[000-17b]
一以義理為教而不專於卜筮也是豈其故相反哉俗/之淳漓既異故其所以為教為法不得不異而道則未
甞不同也然自秦漢以来考𧰼辭者泥於術數而不得/其弘通簡易之法論義理者淪於空寂而不適乎仁義
中正之歸求其因時立教以承三聖不同於法而同於/道者則惟伊川先生程氏之書而已後之君子誠能日
取其一卦若一爻者熟復而深玩之如已有疑將決於/筮而得之者虚心端意推之於事而反之於身以求其
所以處此之實則於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將/无所求而不得邇之事父逺之事君亦无處而不當矣
○東萊呂氏曰伊川先生遺言見於世者獨易傳為成/書傳摹浸舛失其本真學者病之某舊所蔵本出尹和
靖先生家摽注皆和靖親筆近復得新安朱元晦新訂/讐挍精甚遂合尹氏朱氏書與一二同志叅合其同異
兩存之以待知者○臨川吳氏曰上古聖人作卦象以/先天而其體備於八八作蓍數以前民而其用衍於七
[000-18a]
七八八之𧰼本於一而一无體七七之數始於一而一/不用合卦與蓍是之謂易中古聖人體卦用蓍繫之彖
繫之爻其辭雖為占設然擬議所言理无不貫推而行/之占云乎哉秦漢而下泥術數者陋演辭義者泛而易
道晦矣至邵子極深卦象蓍數之原而易之道大明夫/子以来一人而已而於文王周公之辭有未暇及也若
程子之傳則因文王周公之辭以𤼵其真知實踐之理/推之為修齊治平之用宜與三古聖人之易而為四非
可以傳/註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