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91 周易傳義大全-明-胡廣 (master)


[014-1a]
欽定四庫全書
 周易傳義大全卷八  明 胡廣等 撰
兌下/坤上
 傳臨序卦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蠱
 者事也有事則可大矣故受之以臨也韓康伯云可
 大之業由事而生二陽方長而盛大故為臨也為卦
 澤上有地澤上之地岸也與水相際臨近乎水故為
 臨天下之物密近一作/邇相臨者莫若地與水故地上
[014-1b]
 有水則為比澤上有地則為臨也臨者臨民臨事凡
 所臨皆是在卦取自上臨下臨民為義
臨元亨利貞
 傳以卦才言也臨之道如卦之才則大亨而正也
至于八月有凶
 傳二陽方長於下陽道嚮盛之時聖人豫為之戒曰
 陽雖方盛至于八月則其道消矣是有凶也大率聖
 人為戒必於方盛之時方盛而慮衰則可以防其滿
[014-2a]
 極而圖其永乆若旣衰而後戒亦无及矣自古天下
 安治未有乆而不亂者葢不能戒於盛也方其盛而
 不知戒故狃安富則驕侈生樂舒肆則綱紀壞忘禍
 亂則釁孽萌是以浸淫不知亂之至也程子曰臨言/八月有凶謂
 至八月是遯也當其剛浸長之時便戒以陰長之意/○節齋蔡氏曰臨與遯反自臨之初爻至遯之二爻
 在卦經八爻於月經八月剛柔皆/變臨盡消矣故曰至于八月有凶
 本義臨進而淩逼於物也二陽浸長以逼於陰故為
 臨十二月之卦也又其為卦下兌說上坤順九二以
[014-2b]
 剛居中上應六五故占者大亨而利於正然至于八
 月當有凶也八月謂自復卦一陽之月至于遯卦二
 陰之月陰長陽遯之時也或曰八月謂夏正八月於
 卦為觀亦臨之反對也又因占而戒之或問臨不特/上臨下之謂
 臨凡進而逼近者皆謂之臨否朱子曰然此是二陽/自下而進上則凡相逼近者皆為臨也○問至于八
 月有兩説前説自復一陽之月至遯二陰之月陰長/陽遯之時後説自泰至觀觀二陽在上四陰在下與
 臨相反亦陰長陽消之時二説孰長曰前説是周正/八月後説是夏正八月恐文王作卦辭時只用周正
 紀之不可知也○雙湖胡氏曰自乾以下元亨利貞/占辭凡七卦乾坤屯隨臨无妄革此臨卦元亨利貞
[014-3a]
 二陽浸長之占也然一陽復惟曰亨三陽泰惟曰吉/亨四陽壯惟曰利貞五陽夬元亨利貞皆不言何獨
 臨與乾似也豈非元則一陽初動自二陽以徃皆陽/德亨通皆利在貞正乎七卦除坤外皆一陽居下可
 見矣後儒不作占辭惟以四德論以為乾坤後數卦/與諸卦優劣不同故得具四德誤矣若作占辭方知
 文王偶於數卦及之他卦未嘗不可用此占也○臨/川呉氏曰自天王建子之月一陽始生為復其二建
 丑之月二陽長而為臨其七建午之月一陰始生為/姤至其八建未之月則二陰長而為遯遯者臨之正
 對臨卦六畫變盡也今日二陽之臨陽長而消陰也/至于八月二陰之遯則陰長而消陽也故其占為至
 于八月則有凶也○隆山李氏曰陽生於子終於已/陰生於午終於亥故一陽復十一月至已為乾則陽
 極陰生一陰姤五月二陰遯六月三陰否七月四陰/觀八月方建丑月卦為臨二陽浸長逼四陰當此之
[014-3b]
 時陽勢方盛至于八月建酉卦為觀四陰浸長逼二/陽則臨二陽至觀危矣故曰至于八月有凶所謂至
 于八月有凶者言之于臨則當自臨數而不當自復/數以觀次臨則當數至觀而不當數至遯臨觀乃陰
 陽反對消長之常理文王於臨以八月有凶為戒其/義甚著豈可外引遯卦謂周八月哉○雲峰胡氏曰
 本義解臨字諸家所未發葢訓近訓大即見上臨下/不見下剛臨柔之意本義依如臨深淵之臨謂進而
 逼於淵此所謂臨者剛進而逼於柔也葢謂之復者/七日來復陰之極而陽初來也謂之臨者朋來无咎
 二陽皆來而逼於陰也故復亨而臨則大亨復不言/利貞者復是初陽之萌无有不善臨則二陽浸盛易
 至放肆故戒之也或曰方臨之時即懼其為遯何也/曰遯者去也剛浸而長君子之朋來固可喜陰浸而
 長君子之易去尤可憂長有消之幾來有去之幾不/可不戒也陽長至二未過乎中即為之戒戒貴乎早
[014-4a]
 也若論反對則觀為八月聖人於觀不言陰之盛而/於臨言之易為君子謀也又曰八月有三説觀八月
 一説也歴臨六位至遯初二二陽凡八位八於數為/陰於象為月歴剝六爻至復初一陽凡七位七於數
 為陽於象為日二也復下震震少陽七位於東為日/出之方臨下兌兌少陰八位於西為月出之方三也
彖曰臨剛浸而長長丁/丈反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進齋徐氏曰浸漸也陰符經曰/天地之道浸亦用此義言一義
 不頓進一形不頓虧二陽長於下而漸進也○中溪/張氏曰自復一陽生積而至臨則二陽長矣故曰剛
 浸而長遯者臨之反也臨彖曰剛浸而長易為君子/謀也遯彖不曰柔浸而長而止曰小利貞浸而長易
 不為小/人謀也
[014-4b]
説而順剛中而應説音/悦
 本義又以卦德卦體言卦之善中溪張氏曰説而順/以二德言内兌為説
 説則二陽之進也為不逼外坤為順順則四陰之從/也為不逆二以剛中而應乎五故能大亨而得正
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傳浸漸也二陽長於下而漸進也下兌上坤和説而
 順也剛得中道而有應助是以能大亨而得正合天
 之道剛正而和順天之道也化育之功所以不息者
 剛正和順而已以此臨人臨事臨天下莫不大亨而
[014-5a]
 得正也兌為説説乃和也夬彖云決而和
 本義當剛長之時又有此善故其占如此也朱子曰/剛浸而
 長以下三句解臨字大亨以正便是天之道也解亨/字亦是惟其如此所以如此又曰易中言天之道也
 天之命也義只一般但取其成韵耳不必强分析○/中溪張氏曰剛貴乎長已有成乾之勢天之道也○
 雲峰胡氏曰臨无妄皆曰元亨利貞臨曰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无妄曰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
 之命也本義於臨曰以卦德卦體言卦之善當剛長/之時有此善故其占如此无妄亦曰言卦之善如此
 故其占當獲大亨而利於正乃天命之當然也他卦/但曰釋卦名義釋卦辭此二卦又有所謂言卦之善
 者何哉葢二卦皆以剛為主剛不如此非剛之善也/兼之天道賦予无有不善善字又從天道天命而言
[014-5b]
 也/
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乆也
 傳臨二陽生陽方漸盛之時故聖人為之戒云陽雖
 方長然至于八月則消而凶矣八月謂陽生之八月
 陽始生于復自復至遯凡八月自建子至建未也二
 陰長而陽消矣故云消不久也在陰陽之氣言之則
 消長如循環不可易也以人事言之則陽為君子陰
 為小人方君子道長之時聖人為之誡使知極則有
[014-6a]
 凶之理而虞備之常不至于滿極則无凶也
 本義言雖天運之當然然君子宜知所戒中溪張氏/曰自臨之
 丑至遯之未凡八月歴時尚乆而曰消不乆者於其/方長之時而告之以將消之理則庻乎知所戒也○
 廬陵龍氏曰臨反對為觀乃八月卦一轉則為剝為/坤故曰消不乆也○雲峰胡氏曰觀卦不取四陰為
 義於臨曰八月有凶則觀為八月卦已見於此矣○/進齋徐氏曰陰陽消長若循環然彖易聖人深言消
 長之機其來甚速吉凶靡定禍福/无常思患豫防君子所當戒懼也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无窮容保民无疆思去/聲
 傳澤之上有地澤岸也水之際也物之相臨與含容
[014-6b]
 无若水之在地故澤上有地為臨也君子觀親臨之
 象則教思无窮親臨於民則有一无/有字教導之意思也
 无窮至誠无斁也觀含容之象則有容保民之心无
 疆廣大无疆限也含容有廣大之意故為无窮无疆
 之義本義地臨於澤上臨下也二者皆臨下之事教
 之无窮者兌也容之无疆者坤也節齋蔡氏曰教思/无窮澤潤地之象
 也容保民无疆地容澤之象也○雲峰胡氏曰不徒/曰教而曰教思其意思如兌澤之深不徒曰保民而
 曰容民在度量/如坤土之大
[014-7a]
初九咸臨貞吉
 傳咸感也陽長之時感動於陰四應於初感之者也
 比他卦相應尤重四近君之位初得正位與四感應
 是以正道為當位所信任得行其志獲乎上而得行
 其正道是以吉也他卦初上爻不言得位失位葢初
 終之義為重也臨則以初得位居正為重凡言貞吉
 有旣正且吉者有得正則吉者有貞固守之則吉者
 各隨其事一作/時或問程易作咸感之義如何朱子/曰陰必從陽謂咸為感亦是但覺
[014-7b]
 得牽强些○童溪王氏曰咸感也陰陽之氣相感而/相應故也初九當君子道長之初所居者正位所行
 者正道而所與相感而相應者又皆履正之人故曰/貞吉○隆山李氏曰山澤通氣故山上有澤其卦為
 咸而澤上有地初二爻亦/謂之咸陰陽之氣相感也
 本義卦唯二陽徧臨四陰故二爻皆有咸臨之象初
 九剛而得正故其占為貞吉建安丘氏曰咸皆也以/二陽而臨四陰陽雖長
 而陰猶盛非恊力不足以勝故初二皆曰咸臨○雲/峰胡氏曰復曰朋來初二兩咸字即朋之義兩臨字
 即來之義故復初元吉臨初亦貞吉○雙湖胡氏曰/王弼已訓咸為感諸儒因之然而以二陽方長乃區
 區感四五二陰與之相臨置三上不問不亦狹乎故/不若訓徧與皆義見得陽道廣大公溥而且於立卦
[014-8a]
 命爻之義/皆得也
象曰咸臨貞吉志行正也
 傳所謂貞吉九之志在於行正也以九居陽又應四
 之正其志正也建安丘氏曰當臨之始初能固守其/正以從二則陽剛浸長羣陰退聽而
 得吉也以其未當臨陰/之任故曰志行正而已
九二咸臨吉无不利
 傳二方陽長而漸盛感一作/咸動於六五中順之君其
 交之親故見信任得行其志所臨吉而无不利也吉
[014-8b]
 者已然如是故吉也无不利者將然於所施為无所
 不利也厚齋馮氏曰以卦義言之以大臨小初九九/二臨四陰也以爻位言之以上臨下六四六
 五臨初九九二者也惟其正應而陰陽相感故交相/為臨而謂之咸言其交相感而交相臨也初與二同
 為咸臨而初貞二无不利者葢初位卑而不中故取/其正二得中而應君故无不利不言貞位不當也君
 臣正應以相與故陽之上進/羣陰順之所以无不利也
 本義剛得中而勢上進故其占吉而无不利也進齋/徐氏
 曰初九曰咸臨貞吉而九二則曰咸臨吉无不利何/也曰初未得中未當臨陰之任故在初惟當固守其
 志以從二得貞而吉也二得中則勢上進已當臨陰/之任矣在二不過率初之陽以同徃則柔不能拒是
[014-9a]
 以吉而无不利也貞吉者戒初之辭吉无不利者勉/二之辭也○雲峰胡氏曰初剛得正未見其勢之進
 故曰貞吉二剛得中勢可以上進故不特曰吉又曰/无不利至六三則曰无攸利扶陽抑陰之意可見矣
象曰咸臨吉无不利未順命也
 傳未者非遽之辭孟子或問勸齊伐燕有諸曰未也
 又云仲子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歟抑亦盜跖之所
 樹歟是未可知也史記侯嬴曰人固未易知古人用
 字之意皆如此今人大率用對己字故意似異然實
 不殊也九二與五感應以臨下葢以剛德之長而又
[014-9b]
 得中至誠相感非由順上之命也是以吉而无不利
 五順體而二説體又陰陽相應故象特明其非由説
 順也本義未詳節齊蔡氏曰命君命謂五也○進齋/徐氏曰二剛咸臨有進逼陵躐之勢
 五柔二剛有君弱臣强之疑以此相臨豈能遽合自/二言之其初未順命也然五以柔中用二二以剛中
 應五豈終不順哉聖人以未順命釋之/欲人知以道事君而不茍於從上也
六三甘臨无攸利旣憂之无咎
 傳三居下之上臨人者也陰柔而説體又處不中正
 以甘説臨人者也在上而一旡/而字以甘説臨下失德之
[014-10a]
 甚无所利也兌性旣説又乘二陽之上陽方長而上
 進故不安而益甘旣知危懼而憂之若能持謙守正
 至誠以自處則无咎也邪説由已能憂而改之復何
 咎乎本義陰柔不中正而居下之上為以甘説臨人
 之象其占固无所利然能憂而改之則无咎也勉人
 遷善為教深矣朱子曰三近二陽也去臨他如小人/在上位却把甘言好語臨在下之君
 子○節齋蔡氏曰爻柔而位不正兌體而迫於剛故/以甘説邪佞而臨乎二也然剛長以正又豈甘説邪
 妄之所利也能順剛長之正理憂懼知變不為甘説/之態則咎可无矣○平菴項氏曰六三以甘媚臨而
[014-10b]
 无攸利見君子之難悦也旣憂之无咎又見君子之/易事也其處己也嚴故不受不正之媚其與人也寛
 故不治旣憂之人爻辭雖為六三言之然亦可以見/二陽之用心矣○雲峰胡氏曰彖惟取剛臨柔爻則
 初二外皆上臨下三兌體在二陽之上為以甘説臨/人之象節九五以中正為甘則吉此以不中不正為
 甘故无攸利憂者說之反能憂而改則无咎矣六三/變則為泰九三能改而自新則旣憂之无咎即泰之
 艱貞无咎也彖以八月有凶警君子爻以旣憂之/无咎戒小人易於君子小人之際用意深矣哉
象曰甘臨位不當也旣憂之咎不長也
 傳陰柔之人處不中正而居下之上復乘二陽是處
 不當位也旣能知懼而憂之則必强勉自改故其過
[014-11a]
 咎不長也臨川呉氏曰以不正故為媚説之態先雖/媚説而後能憂則始雖有咎而其咎不長
 故可无/咎也
六四至臨无咎
 傳四居上之下與下體相比是切臨於下臨之至也
 臨道尚近故以比為至四居正位而下應於剛陽之
 初處近君之位守正而任賢以親臨於下是以无咎
 所處當也
 本義處得其位下應初九相臨之至宜无咎者也或/問
[014-11b]
 六四以陰居正柔順臨下又有正應臨之極善故謂/之至臨朱子曰至臨无咎未是極好只是與初相臨
 得切至故謂之至○龜山楊氏曰六四初九皆當位/誠意以相與至臨也故无咎○雲峰胡氏曰六四以
 陰居陰處得其正下應初九之正相臨之至所以无/咎又地附澤澤依地六四坤兌之間地與澤相臨之
 至/也
象曰至臨无咎位當也
 傳居近君之位為得其任以陰處四為得其正與初
 相應為下賢所以无咎葢由位之當也建安丘氏曰/三四皆陰柔
 三无攸利而四无咎者三乘陽而/四應陽三位不當而四位當也
[014-12a]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知音/智
 傳五以柔中順體居尊位而下應於二剛中之臣是
 能倚任於二不勞而治以知臨下者也夫以一人之
 身臨乎天下之廣若區區自任豈能周於萬事故自
 任其知者適足為不知唯能取天下之善任天下之
 聰明則无所不周是不自任其知則其知大矣五順
 應於九二剛中之賢任之以臨下乃己以明知臨天
 下大君之所宜也其吉可知
[014-12b]
 本義以柔居中下應九二不自用而任人乃知之事
 而大君之宜吉之道也中溪張氏曰一人出而君天/下自任者其智小任人而不
 自任者其智大况當二剛浸長之世六五在上與九/二為正應不忌其進而以柔道接之則剛中而應反
 為吾用是兼衆智以臨天下大君之宜孰大於此吉/可知矣此帝舜能用禹臯陶而臨下以簡謂之大智
 者歟○雲峰胡氏曰六五自是柔闇之士何為以智/稱葢謂之臨多是以己臨人五虛中下應九二不任
 已而任人所以為知所以為大君之宜中庸曰聰明/睿智足以有臨又曰舜其大知也歟舜好問而好察
 邇言其皆出於此歟夫子釋乾四德言仁義禮不言/智知光大言於坤周公爻辭獨於臨之坤體曰知臨
 五常之德知藏於/内坤以藏之故也
[014-13a]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傳君臣道合葢以氣類相求五有中德故能倚任剛
 中之賢得大君之宜成知臨之功葢由行其中德也
 人君之於賢才非道同德合豈能用也南軒張氏曰/六五知臨者
 豈任察以為明挾暴以為剛乎立大中之道使天下/得以共行之而已舜惟能用中于民此所以為大智
 也/
上六敦臨吉无咎
 傳上六坤之極順之至也而君臨之終敦厚於臨也
[014-13b]
 與初二雖非正應然大率陰求於陽又其至順故志
 在從乎二陽尊而應卑高而從下尊賢取善敦厚之
 至也故曰敦臨所以吉而无咎陰柔在上非能臨者
 宜有咎也以其敦厚於順剛是以吉而无咎六居臨
 之中而不取極義臨无過極故止為厚義上无位之
 地止以在上言
 本義居卦之上處臨之終敦厚於臨吉而无咎之道
 也故其象占如此朱子曰上六敦臨自是積累至極/處有敦篤之義艮上九亦謂之敦
[014-14a]
 艮復上六爻不好了所以只於五爻謂之敦復又曰/臨便是好卦不獨説道理自是好讀所謂卦有小大
 辭有險易此便是大底卦○臨川呉氏曰敦厚也坤/之上畫地之最厚處天高而覆物者以上臨下也地
 厚而載物者以下承上非臨也上六陰柔居高臨下/然以坤厚載物之德臨之以俟二陽之進而非敢以
 柔臨剛也在上而不以高自居厚之至也故曰敦臨/此爻取義乃臨卦之正意○雲峰胡氏曰坤與艮皆
 土也有敦厚之象然皆於終見之復除上六迷復外/六五為復之終曰敦復艮上九艮之終曰敦艮此曰
 敦臨相與而厚於終者也故吉且无咎○隆山李氏/曰以厚接物未有不安者故易之爻辭敦復无悔敦
 艮吉敦/臨吉
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内也
[014-14b]
 傳志在内應乎初與二也志順剛陽而敦篤其吉可
 知也朱子曰居臨之時二陽得時上進陰不敢與之/爭而志與之應所謂在内者非謂正應只是卦
 内與二陽應也○雲峰胡氏曰上六非與内之二陽/應而其志在二陽斯其為厚之至也○進齋徐氏曰
 二剛浸長進逼於柔此雖成卦之體而雜卦又曰臨/觀之義或與或求與者又言上下相與為臨也爻辭
 初二咸臨此下臨上剛臨柔也三甘臨四至臨五知/臨上敦臨此上臨下柔臨剛也上下相臨所謂與也
 ○建安丘氏曰臨有凌逼之義以下之二陽而凌乎/上之四陰也然二當任而初不當任故二為臨主是
 以在二曰咸臨吉无不利而初曰咸臨貞吉而已其/上四陰則皆受陽之臨者而遠者吉近者凶三其最
 近者也故甘臨无攸利四五則漸遠矣故四至臨无/咎五知臨吉也唯上去陽獨遠而志應乎内故有敦
[014-15a]
 臨吉无咎之辭焉豈非臨/之道利遠而不利近者乎
坤下/巽上
 傳觀序卦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觀
 所以次臨也凡觀視於物則為觀平/聲爲觀於下則爲
 觀去/聲如樓觀謂之觀者為觀於下也人君上觀天道
 下觀民俗則為觀修德行政為民瞻仰則為觀風行
 地上徧觸萬類周觀之象也二陽在上四陰在下陽
 剛居尊為羣下所觀仰觀之義也在諸爻則唯取觀
[014-15b]
 見隨時為義也朱子曰自上示下曰觀自下觀上曰/觀故卦名之觀去聲而六爻之觀皆
 平/聲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觀官喚反下大觀以觀/之觀大象觀字竝同
 傳予聞之胡翼之先生曰君子居上為天下之一无/之字
 表儀必極其莊敬則下觀仰而化也故為天下之觀
 當如宗廟之祭始盥之時不可如旣薦之後則下民
 盡其至誠顒然瞻仰之矣盥謂祭祀之始盥手酌鬱
 鬯於地求神之時也薦謂獻腥獻熟之時也盥者事
[014-16a]
 之始人心方盡其精誠嚴肅之至也至旣薦之後禮
 數繁縟則人心㪚而精一不若始盥之時矣居上者
 正其表儀以為下民之觀當一作/常莊嚴一作/敬如始盥
 之初勿使誠意少㪚如旣薦之後則天下之人莫不
 盡其孚誠顒然瞻仰之矣顒仰望也或問伊川以為/灌鬯之初誠意
 猶存至薦羞之後精意懈怠本義以為致其潔清而/不輕自用其義不同朱子曰盥只是浣手不是灌鬯
 伊川承先儒之誤若云薦羞之後誠意懈怠則先王/祭祀只是灌鬯之初猶有誠意及薦羞之後皆不成
 禮矣問若爾則是聖人在上視聼言動皆當為天下/法而不敢輕亦猶祭祀之時致其潔清而不敢輕用
[014-16b]
 否曰/然
 本義觀者有以中正示人而為人所仰也九五居上
 四陰仰之又内順外巽而九五以中正示天下所以
 為觀盥將祭而潔手也薦奉酒食以祭也顒然尊敬
 之貌言致其潔清而不輕自用則其孚信在中而顒
 然可仰戒占者當如是也或曰有孚顒若謂在下之
 人信而仰之也此卦四陰長而二陽消正為八月之
 卦而名卦繫辭更取他義亦扶陽抑陰之意或問盥/而不薦
[014-17a]
 是取未薦之時誠意渾全而未㪚否朱子曰祭祀无/不薦者此是假設來説薦是用事了盥是未用事之
 初云不薦者言常持得這誠敬如盥之意常在若薦/則是用出用出則纔畢便過了无復有初意矣詩云
 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楚詞云思/公子兮未敢言正是此意説出這愛了則都无事可
 把持矣惟其不説但藏在中心所以常見其不忘也/○問有孚顒若承上文盥而不薦葢致其潔清而不
 輕自用則孚信在中而顒然可仰一説下之人信而/仰之二説孰長曰從後説則合得彖辭下觀而化之
 義問前説似好曰當以彖辭為定○龜山楊氏曰盥/而不薦初未嘗致物也威儀度數亦皆未舉而已有
 孚顒若其所以交神明者葢有在矣又曰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本於誠吾意而已詩書所言莫非
 明此者但人自信不及故无其效聖人知其效必本/於此故於觀曰盥而不薦有孚顒若○平庵項氏曰
[014-17b]
 盥者祭之初歩方詣東榮盥手於洗凡祭之事百未/一為也薦者祭禮之最盛四海九州之美味四時之
 和氣无不陳也此但以盥而不薦象恭己无為耳非/重盥而輕薦也先儒謂盥則誠意方專薦則誠意已
 㪚仁人孝子之奉祀豈皆至薦而誠㪚乎○雲峰胡/氏曰諸家謂盥者祭之始盥手酌鬱鬯於地以求神
 之時也本義但以為將祭而盥手葢酌鬱鬯之酒以/降神灌也非盥也諸家謂薦則誠意已㪚不復如盥
 之時本義之意則謂盥豈有不薦者孝子之薦豈皆/有至薦而誠㪚者獨就觀示上𤼵盥而不薦之義以
 喻二陽在上无為而化葢祭必先盥盥者未用事之/時祭則薦而用事聖人至德之化如將祭而盥不待
 見於用事孚信在中已顒然可仰觀之者見其盥未/見其薦亦已信而仰之葢不待觀其行事而化也不
 薦而孚葢與未占有孚畧同夫觀四陰二陽八月之/卦四陽之卦名曰大壯以陽之盛言也四陰豈不可
[014-18a]
 以陰盛言卦名謂之觀取二陽在上為四陰所仰且/就觀字上𤼵出示民神化之妙扶陽抑陰之義深矣
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
 傳五居尊位以剛陽中正之德為下所觀其德甚大
 故曰大觀在上下坤而上巽是能順而巽也五居中
 正以巽順中正之德為觀於天下也
 本義以卦體卦德釋卦名義進齋徐氏曰大觀在上/以位言順巽中正以德
 言有其位无其德不足以觀天下有其德无其位亦/不足以觀天下○雲峰胡氏曰四陽為大壯四陰不
 曰小者之壯而曰觀取二陽示四陰也釋彖且曰大/觀壯以下之四陽為大觀以上之二陽為大釋卦名
[014-18b]
 義則以為大而在上釋卦辭以為下觀而/化上下之分嚴崇陽抑陰之意可見矣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如字下觀天大/象觀民之觀六爻
觀字/竝同
 傳為觀之道嚴敬如始盥之時則下民至誠瞻仰一/作
 仰/觀而從化也不薦謂不使誠意少㪚也
 本義釋卦辭進齋徐氏曰下觀而化以四陰觀二陽/言謂上有精潔誠敬之德顒然可仰則
 天下有所觀感而化如舜恭己正南面而天下自治/文王不大聲以色而萬邦作孚自然之感固如此也
 ○雲峰胡氏曰盥而不薦與神武而不殺朱子皆以/為是聖人不犯手做底葢盥則必薦不薦是喻聖人
[014-19a]
 致其潔清而不輕自用武則必殺不殺是喻聖人得/其理而不假其物故彼謂之神武而此下文别以神
 道言/之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敎而天下服

 傳天道至神故曰神道觀天之運行四時无有差忒
 則見其神妙聖人見天道之神體神道以設教故天
 下莫不服也夫天道至神故運行四時化育萬物无
 有差忒至神之道莫可名言唯聖人黙契體其妙用
[014-19b]
 設為政教故天下之人涵泳其德而不知其功鼓舞
 其化而莫測其用自然仰觀而戴服故曰以神道設
 教而天下服矣
 本義極言觀之道也四時不忒天之所以為觀也神
 道設教聖人之所以為觀也朱子曰盥本為薦而不/薦是欲蓄其誠意以觀
 示民使民觀感而化之義有孚顒若便是䢷下觀而/化却不是説人君身上事聖人以神道設教是聖人
 不犯手做底卽是盥而不薦之義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謂以此觀示之也又曰觀天之神道只是自然
 運行底道理四時自然不忒聖人神道亦是説他有/教人自然觀感處○臨川呉氏曰此廣觀義上文所
[014-20a]
 言感應之速者觀道之神也因言天道之神神者妙/不可測之謂服者從而化也人觀天道之神莫知其
 然而四時代謝終古如一无少差忒觀道亦然常人/以言設教則有聲音以身設教則有形迹聖人之道
 如天之妙不可測以之設敎非有聲音非有形迹不/設而設不教而教天下一觀感之餘其應㨗如影響
 莫不從而化焉應其所感亦如四時之應乎天而无/有差忒也葢所存甚神故所過卽篤恭而天下平如
 上天之无聲无臭而萬邦皆/作孚此其所以為神道與
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敎省悉/井反
 傳風行地上周及庶物為由歷周覧之象故先王體
 之為省方之禮以觀民俗而設政敎也天子廵省四
[014-20b]
 方觀視民俗設為政敎如奢則約之以儉儉則示之
 以禮是也省方觀民也設教為民觀也
 本義省方以觀民設教以為觀庸齋趙氏曰風行地/上徧觸萬物有周觀
 之象先王體之得風以動之教以化之之象故以省/方觀民設教○建安丘氏曰坤為土有土此有民省
 方觀民乃坤之象巽以申命設教乃巽之象○三山/劉氏曰觀民設教如齊之末業教以農桑衞之淫風
 教以禮别奢如曹則示之以儉/儉如魏則示之以禮之類是也
初六童觀小人无咎君子吝
 傳六以陰柔之質居遠於陽是以一作/其觀見者淺近
[014-21a]
 如童稚然故曰童觀陽剛中正在上聖賢之君也近
 之則見其道德之盛所觀深遠初乃遠之所見不明
 如童蒙之觀也小人下民也所見昬淺不能識君子
 之道乃常分也不足謂之過咎若君子而如是則可
 鄙吝也本義卦以觀示為義據九五為主也爻以觀
 瞻為義皆觀乎九五也初六陰柔在下不能遠見童
 觀之象小人之道君子之羞也故其占在小人則无
 咎君子得之則可羞矣臨川呉氏曰下之所觀觀九/五中正之道也初最下去五
[014-21b]
 最遠如未有知識之童子而觀不能有所見也○平/菴項氏曰初六為下民日用而不知則其常也故无
 咎君子而不著不察則可羞矣○雲峰胡氏曰童之/象陽位而陰爻陽則男而陰則稚也故蒙六五亦曰
 童童觀以近為明初六去二陽最遠故為兒童之觀/又曰遯大壯皆四陽二陰之卦曰君子好遯小人否
 曰君子用壯小人用罔觀亦四陰二陽故拳拳於君/子小人之分葢以小人而可如此者君子愼不可如
 此也其愛君/子之意至矣
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傳所觀不明如童稚乃小人之分故曰小人道也朱/子
 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小人自是如此故无咎
[014-22a]
六二闚觀利女貞
 傳二應於五觀於五也五剛陽中正之道非二陰暗
 柔弱所能觀見也故但如闚覘之觀耳闚覘之觀雖
 少見而不能甚一悦/盡明也二旣不能明見剛陽中正
 之道則利如女子之貞雖見之不能甚明而能順從
 者女子之道也在女子為貞也二旣不能明見九五
 之道能如女子之順從則不失中正乃為利也
 本義陰柔居内而觀乎外闚觀之象女子之正也故
[014-22b]
 其占如此丈夫得之則非所利矣進齋徐氏曰闚門/中視也陰柔居内
 而觀外雖與五為應前為三四所蔽所見不明闚觀/之象○雲峰胡氏曰闚坤闔户象柔居内而觀乎外
 有闚觀象初二皆陰故皆有幼稚象初位陽故為童/二位陰故為女童觀是芒然无所見小人日用而不
 知者也闚觀是所見者小而不見全體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也占曰利女貞則非大丈夫
 之所為/可知也
象曰闚觀女貞亦可醜也
 傳君子不能觀見剛陽中正之大道而僅一有/能字闚覘
 其彷彿雖能順從乃同女子之貞亦可羞醜也
[014-23a]
 本義在丈夫則為醜也平菴項氏曰婦人之目所闚/者狹婦无公事所知者蠶織
 女无是非所議者酒食此在女德為不失女子而寡/見謏聞則可醜矣○雲峰胡氏曰小人而為兒童之
 觀固其道也丈夫而為/女子之觀豈非可醜乎
六三觀我生進退
 傳三居非其位處順之極能順時以進退者也若居
 當其位則无進退之義也觀我生我之所生謂動作
 施為出於己者觀其所生而隨宜進退所以處雖非
 正而未至失道也隨時進退求不失道故无悔咎一/作
[014-23b]
 吝/以能順也本義我生我之所行也六三居下之上
 可進可退故不觀九五而獨觀己所行之通塞以為
 進退占者宜自審也朱子曰我者彼我對待之言是/以彼觀此觀其生是以此自觀
 六三之觀我生進退者事君則觀其言聼計從治民/則觀其政教可行膏澤可下可以見自家所施之當
 否而為進退○童溪王氏曰我生者吾身之動作施/為也六三處進退之間宜誰從曰進退者時也可以
 進可以退者我也觀我生以决其進退爾○楊氏曰/觀我生而進退所謂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我无
 官守我无言責則進退之間豈不綽綽乎有餘裕哉/者是也○誠齋楊氏曰三五皆曰觀我生辭同而德
 異六三察己以從人九五察人以修己六三似漆雕/開○雲峰胡氏曰三處上下之間有進退之象他卦
[014-24a]
 三不中多不吉二居中多善而觀以遠近取義故如/此諸爻皆欲觀五惟近者得之六四最近故可決於
 進六三上下之間可以進退之地故不必觀五但觀/我所為而為之進退本義謂占者宜自審葢當進退
 之際惟當自審/其所為何如耳
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傳觀己之生而進退以順乎宜故未至於失道也中/溪
 張氏曰五為觀之主近五者宜進遠五者宜退若初/二去五遠則无可進之理四去五近則用賓于王矣
 可進可退唯三之特為然道觀之道也觀四陰爻惟/四得觀之道初二則失觀之道三之進退在我故曰
 未失/道也
[014-24b]
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傳觀莫明於近五以剛陽中正居尊位聖賢之君也
 四切近之觀見其道故云觀國之光觀見國之盛德
 光輝也不指君之身而云國者在人君而言豈止觀
 其行一身乎當觀天下之政化則人君之道德可見
 矣四雖陰柔而巽體居正切近於五觀見而能順從
 者也利用賓于王夫聖明在上則懷抱才德之人皆
 願進於朝廷輔戴之以康濟天下四旣觀見人君之
[014-25a]
 德國家之治光華甚美所宜賓于王朝效其智力上
 輔於君以施澤天下故云利用賓于王也古者有賢
 德之人則人君賓禮之故士之仕進於王朝則謂之
 賓本義六四最近於五故有此象其占為利於朝覲
 仕進也蘭氏廷瑞曰九五陽明居上是有光華者也/○童溪王氏曰觀以遠陽為晦近陽為明○
 漢上朱氏曰古者諸侯入見于王王以賓禮之士而/未受祿者亦賓之○雲峰胡氏曰觀國之光四字下
 與童觀闚觀相反上與九五觀我生相應葢國之光/即九五所謂我生者也特五之自觀則曰生方出於
 我者也自四觀五則曰光已達於國者也不指君之/生而曰國者觀其達於國者則其出於君者可知矣
[014-25b]
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
 傳君子懷負才業志在乎兼善天下然有卷懷自守
 者葢時无明君莫能用其道不得已也豈君子之志
 哉故孟子曰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旣
 觀見國之盛德光華古人所謂非常之遇也一无/也字
 以志願登進王朝以行其道故云觀國之光尚賓也
 尚謂志尚其志意願慕賓于王朝也
九五觀我生君子无咎
[014-26a]
 傳九五居人君之位時之治亂俗之美惡係乎己而
 已觀己之生若天下之俗皆君子矣則是已之所為
 政化善也乃无咎矣若天下之俗未合君子之道則
 是已之所為政治未善不一作/未能免於咎也
 本義九五陽剛中正以居尊位其下四陰仰而觀之
 君子之象也故戒居此位得此占者當觀己所行必
 其陽剛中正亦如是焉則得无咎也朱子曰九五之/觀我生如觀風
 俗之媺惡民臣之從違可以見自家所施之善惡○/瓜山潘氏曰九五居尊處正為觀於下反觀諸己所
[014-26b]
 為而皆君子則可以无咎矣○進齋徐氏曰九五為/大觀之主巍乎在上乃天下之儀表在下四陰莫不
 仰之然民皆仰乎五矣五將何所觀乎亦唯先觀我/身之所行揭其中正以觀示於天下可也亦必我為
 陽明之君子乃能盡觀我之道而无陰侵陽之咎○/平庵項氏曰觀本是小人逐君子之卦但以九五中
 正在上羣陰仰而觀之故聖人取以為小人觀君子/之象象雖如此勢實漸危故五上二爻皆曰君子无
 咎言君子方危能如九五之居中履正能如上九之/謹身在上僅可无咎耳不然則九五居中正以觀天
 下雖元吉大亨可也豈止无咎而已哉明二陽向消/故道大而福小也此即唐武宗之時内之宦者外之
 牛黨之徒皆欲攻李德裕者也但以武宗剛明在位/故仰視而不敢動一日事變萬事去矣○雙湖胡氏
 曰知時識勢學易之大方項氏深為得之/當觀之君知此所以自處者有道可也
[014-27a]
象曰觀我生觀民也
 傳我生出於己者人君欲觀己之施為善否當觀於
 民民俗善則政化善也王弼云觀民以察己之道是
 也本義此夫子以義言之明人君觀己所行不但一
 身之得失又當觀民德之善否以自省察也建安丘/氏曰象
 言觀民者葢觀民正所以為觀我之鑑欲觀吾身所/行之當否但觀民俗之善惡而已此本諸身而徵諸
 民者也書云當於民監亦此意也○雲峰胡氏曰民/德之善否生於我身之得失故觀民即所以觀我生
 乃以義言之/非以象言也
[014-27b]
上九觀其生君子无咎
 傳上九以陽剛之德處於上為下之所觀而不當位
 是賢人君子不在於位而道德為天下所觀仰者也
 觀其生觀其所生也謂出於己者徳業行義也旣為
 天下所觀仰故自觀其所生若皆君子矣則无過咎
 也茍未君子則何以使人觀仰矜式是其咎也
 本義上九陽剛居尊位之上雖不當事任而亦為下
 所觀故其戒辭略與五同但以我為其小有主賓之
[014-28a]
 異耳朱子曰上九之觀其生是就自家視聼言動應/事接物處自觀九五上九君子无咎葢為君子
 有剛陽之德故无咎小人无此德自當不得此爻又/曰觀我是自觀如視履考祥底語勢觀其亦是自觀
 却從别人説易中其字不説别人只是自家如乘其/墉之類○平菴項氏曰上在卦外无名无位小人之
 進退下民之向背皆不由己但謹視其身思自免咎/而已○潛室陳氏曰觀之時為觀於天下者五也旣
 欲為的於天下須當觀省我之所行上九雖无位乃/是位高之人亦下之所觀瞻故亦當自觀其所行但
 避九五不得稱我猶若他人之辭耳六三去九五相/遠又不為觀於人止是自觀其所行當進與不進故
 不嫌於/同辭
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
[014-28b]
 傳雖不在位然以人觀其德用為儀法故當自愼省
 觀其所生常不失於君子則人不失所望而化之矣
 不可以不在於位故安然放意无所事也是其志意
 未得安也故云志未平也平謂安寧也程子曰上九/以剛陽之德
 居无位之地是賢人君子抱道德而不居其位為衆/人仰觀法式者也雖不當位然為衆人所觀固不得
 安然放意謂已无與於天下也必觀其所生君子矣/乃得无咎聖人又從而贊之謂志當在此固未得安
 然平定无所慮也觀聖人教示後賢如是之深賢者/存心如是之仁與夫素隱行怪獨善其身者異矣
 本義志未平言雖不得位未可忘戒懼也或問觀其/生志未平
[014-29a]
 也朱子曰其生謂言行事為之見於外者旣有所省/便是未得安然无事○雲峰胡氏曰五與上皆為下
 四陰所觀五有位故當觀民以觀我之所為上雖无/位亦不敢安然不自省其所為也○或問觀卦陰盛
 而不言凶咎朱子曰此卦取義不同葢陰雖盛於下/而九五之君乃當正位故只取為觀於下之義而不
 取陰盛之象也○問觀六爻一爻勝似一爻豈所據/之位愈高則所見愈大邪曰上二爻意自别下四爻
 是所據之位愈近則所見愈親切底意思○建安丘/氏曰觀有觀示之義以上二陽而示乎下四陰也然
 九五得位而上九不得位故五為觀主是以在五曰/觀我生而上曰觀其生而已其下四陰則皆以陽為
 觀者而近者吉遠者凶初其最逺者也故曰童觀君/子吝二三則漸近矣故二曰闚觀女貞三曰觀我生
 進退也惟四去陽獨近盡所觀之美故有觀光/賓王之象焉豈非觀之道利近而不利遠者乎
[014-29b]
震下/離上
 傳噬嗑序卦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
 合也旣有可觀然後有來合之者也噬嗑所以次觀
 也噬齧也嗑合也口中有物間之齧而後合之也卦
 上下二剛爻而中柔外剛中虛人頤口之象也中虛
 之中又一剛爻為頤中有物之象口中有物則隔其
 上下不得嗑必齧之則得嗑故為噬嗑聖人以卦之
 象推之於天下之事在口則為有物隔而不得合在
[014-30a]
 天下則為有强梗或讒邪間隔於其間故天下之事
 不得合也一无/也字當用刑法小則懲戒大則誅戮以除
 去之然後天下之治得成矣凡天下至于一國一家
 至于萬事所以不和合者皆由有間也无間則合矣
 以至天地之生萬物之成皆合而後能遂凡未合者
 皆為間也若君臣父子親戚朋友之間有離貳怨隙
 者葢讒邪間於其間也除去之則和合矣故間隔者
 天下之大害也聖人觀噬嗑一作/囓合之象推之於天下
[014-30b]
 萬事皆使去其間隔而合之則无不和且治一作/洽
 噬嗑者治天下之大用也去天下之間在任刑罰故
 卦取用刑為義在二體明照而威震乃用刑之象也
噬嗑亨利用獄
 傳噬嗑亨卦自有亨義也天下之事所以不得亨者
 以有間也噬而嗑之則亨通矣利用獄噬而嗑之之
 道宜用刑獄也天下之間非刑獄何以一作不/可以去之
 不云利用刑而云利用一无利/用字獄者卦有明照之象
[014-31a]
 利於察獄也獄者所以究察情偽得其情則知為間
 之道然後可以設防與致刑也
 本義噬齧也嗑合也物有間者齧而合之也為卦上
 下兩陽而中虛頤口之象九四一陽間於其中必齧
 之而後合故為噬嗑其占當得亨通者有間故不通
 齧之而合則亨通矣又三陰三陽剛柔中半下動上
 明下雷上電本自益卦六四之柔上行以至於五而
 得其中是知以陰居陽雖不當位而利用獄葢治獄
[014-31b]
 之道惟威與明而得其中之為貴故筮得之者有其
 德則應其占也龜山楊氏曰噬嗑除間之卦也除間/以刑為用故利用獄獄者所以治間
 而求其情也治而得其情則刑之而天下服矣故不/言利用刑而曰利用獄也○隆山李氏曰噬嗑震下
 離上震雷離電天地生物有為造物之梗者必用雷/電擊摶之聖人治天下有為民之梗者必用刑獄斷
 制之故噬嗑以去頤中之梗雷電以去天地之梗刑/獄以去天下之梗也○雲峰胡氏曰凡物不合由有
 間也必噬而後嗑嗑而後亨不曰利用刑而曰利用/獄者先之以電之明而雷從之也電之明所以察獄
 也雷之威所以決獄也雷電有時獄之用亦有時不/至如頤中有物强梗者為之間獄豈宜用哉旣明且
 威又柔且中治獄之道/也不如是獄豈用哉
[014-32a]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義童溪王氏曰易之立卦其命/名立象各有所指鼎井大過
 棟橈小過飛鳥若此類者遠取諸物也艮背/頤頤噬嗑頤中有物若此類者近取諸身也
噬嗑而亨
 傳頤中有物故為噬嗑有物間於頤中則為害噬而
 嗑之則其害亡乃亨通也故云噬嗑而亨建安丘氏/曰頤卦初
 上二爻皆陽其間四爻皆陰有頤口之象噬嗑變六/四而為九四則為頤中有物之象去其所謂物者合
 則无間矣故曰噬嗑夫噬嗑乃賁之反對皆頤中有/物之象噬嗑得頤之下動則四九為梗賁得頤之上
[014-32b]
 止則九三為梗上止而下不動則无可合之理上止/而下動則有噬而合之之象噬嗑而亨乃噬去强梗
 无所間隔而/自亨通也
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
 傳以卦才言也剛爻與柔爻相間剛柔分而不相雜
 為明辨之象明辨察獄之本也動而明下震上離其
 動而明也雷電合而章雷震而電耀相須竝見合而
 章也照與威竝行用獄之道也能照則无所隱情有
 威則莫敢不畏上旣以二象言其動而明故復言威
[014-33a]
 照竝用之意龜山楊氏曰剛在下則動柔在上則明/動而明也初未章合而後章○進齋徐
 氏曰剛柔分未噬之象動而明方噬之象雷電合/而章已噬之象猶噬物然噬則頤分嗑則頤合也
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上時/掌反
 傳六五以柔居中為用柔得中之義上行謂居尊位
 雖不當位謂以柔居五為不當而利於用獄者治獄
 之道全剛則傷於嚴暴過柔則失於寛縱五為用獄
 之主以柔處剛而得中得用獄之宜也以柔居剛為
 利用獄以剛居柔為利否曰剛柔質也居用也用柔
[014-33b]
 非治獄之宜也漢上朱氏曰六五柔中雖不當位施/之用獄則无若柔中之為利矣或曰
 柔足以用獄乎曰為人君止於仁不以剛斷稱也○/龜山楊氏曰古之治獄吏以獄成告于正正聼之正
 以獄成告于大司寇司寇聼之棘木之下大司寇以/獄成告于王王命三公叅聼之三公以獄成告于王
 王三宥之而後制刑/此以柔用之意也
 本義以卦名卦體卦德二象卦變釋卦辭朱子曰彖/辭中剛柔
 分以下都掉了頤中有物只説利用獄爻各自取義/不説頤中之物問易中言剛柔分兩處一是噬嗑一
 是節此頗難解曰據某所見只是一卦三陰三陽謂/之剛柔分分猶均也又問易中三陰三陽卦多獨於
 此言之何也曰偶於此言之其他卦别有義又曰剛/柔分語意與日夜分同○雲峰胡氏曰卦辭云噬嗑
[014-34a]
 亨彖傳加一而字謂必噬嗑之而後亨也此以卦名/釋辭○臨川呉氏曰剛柔分動而明言未嗑之前以
 噬而致亨雷電合而章言旣噬之後以嗑而致亨此/二句解噬嗑亨也柔自六四上行至五雖不當位然
 以柔居剛為以剛濟柔而不過於柔治獄所宜也結/之以利用獄也四字者此兩句解利用獄也噬嗑而
 亨何事不利而獨利用獄者六五以柔在上才不當/位不足以致大利獨以柔得中利於用獄而已○雲
 峰胡氏曰動不如雷不能斷獄明不如電不能察獄/不柔則失之暴柔而不中則失之縱甚言用獄之難
 也/
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罸勅法
 傳象无倒置者疑此文互也雷電相須竝見之物亦
[014-34b]
 有嗑象電明而雷威先王觀雷電之象法其明與威
 以明其刑罸飭其法令法者明事理而為之防者也
 本義雷電當作電雷或問諸卦象皆順説獨雷電噬/嗑倒説何邪朱子曰先儒皆以
 為倒寫二字相似疑是如此○中溪張氏曰蔡邕石/經本作電雷○臨川呉氏曰明者辨别精審之意勅
 者整飭嚴警之意明象電光勅象雷威罸者一時所/用之法法者平日所定之罸一時所用之允當者示
 平日所定之信必也故明其罸所以勅其法○進齋/徐氏曰明罸者所以示民而使之知所避勅法者所
 以防民而使之知所畏此先王忠厚之意也未至折/獄致刑處故與豐象異然罸之當避人猶有冐法而
 為之法之可畏猶有犯法不顧/者先王不得已而後用刑焉
[014-35a]
初九屨校滅趾无咎校音/教
 傳九居初最下无位者也下民之象為受刑之人當
 用刑之始罪小而刑輕校木械也其過小故屨之於
 足以滅傷其趾人有小過校而滅其趾則當懲懼不
 敢進於惡矣故得无咎繫辭云小懲而大誡此小人
 之福也言懲之於小與初故一有/後字得无咎也初與上
 无位為受刑之人餘四爻皆為用刑之人初居最下
 无位者也上處尊位之上過於尊位亦无位者也王
[014-35b]
 弼以為无陰陽之位陰陽係於竒偶豈容无也然諸
 卦初上不言當位不當位者一作不言位/當不當者葢初終之
 義為大臨之初九則以位為正若需上六云不當位
 乾上九云无位爵位之位非陰陽之位也
 本義初上无位為受刑之象中四爻為用刑之象初
 在卦始罪薄過小又在卦下故為屨校滅趾之象止
 惡於初故得无咎占者小傷而无咎也漢上朱氏曰/周官掌囚下
 罪桎桎足械也械亦曰校○臨川呉氏曰屨謂著於/其足如納屨然校足械也○雲峰胡氏曰趾乃人之
[014-36a]
 所用以行者屨校滅趾懲之於初使不得行乃小人/之福也小人受刑而所傷者尚小故曰无咎○誠齋
 楊氏曰屨校不懲必至何校滅趾不戒必至滅耳初/九之小人能懲於薄刑止其惡而不行則不貽上九
 惡積罪大/之凶禍矣
象曰屨校滅趾不行也
 傳屨校而滅傷其趾則知懲誡而不敢長其惡故云
 不行也古人制刑有小罪則校其趾葢取禁止其行
 使不進於惡也
 本義滅趾又有不進於惡之象雲峰胡氏曰下卦為/震滅趾使其不敢如
[014-36b]
 震之動也動/則進於惡矣
六二噬膚滅鼻无咎
 傳二應五之位用刑者也四爻皆取噬為義二居中
 得正是用刑得其中正也用刑得其中正則罪惡者
 易服故取噬膚為象噬齧人之肌膚為易入也滅没
 也深入至没其鼻也二以中正之道其刑易服然乘
 初剛是用刑於剛强之人刑剛强之人必須深痛故
 至滅鼻而无咎也中正之道易以服人與嚴刑以待
[014-37a]
 剛强義不相妨厚齋馮氏曰膚皮之表也噬者治獄/之人膚肉腊胏肉也爻取噬為治獄
 之象又取膚為獄囚之象二之滅鼻无咎者指治獄/也初之无咎囚可无咎也二三五之无咎囚不得而
 咎之也中四爻治獄者也/初上囚之始惡怙終者也
 本義祭有膚鼎葢肉之柔脆噬而易嗑者六二中正
 故其所治如噬膚之易然以柔乘剛故雖甚易亦不
 免於傷滅其鼻占者雖傷而終无咎也涑水司馬氏/曰噬嗑食也
 故以食物明之○臨川呉氏曰膚者豕腹之下柔軟/无骨之肉古禮别實于一鼎曰膚鼎○雲峰胡氏曰
 噬而言膚腊胏肉者取頤中有物之象也各爻雖取/所噬之難易而言然因各爻自有此象故其所噬者
[014-37b]
 因而為之象耳六二柔而中正故所治如噬膚之易/入但初剛未服反不能无傷然始雖有傷終而无咎
 是初之剛/終可服也
象曰噬膚滅鼻乘剛也
 傳深至滅鼻者乘剛故也乘剛乃用刑於剛强之人
 不得不深嚴也深嚴則得宜乃所謂中也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腊音/昔
 傳三居下之上用刑者也六居三處不當位自處不
 得其當而刑於人則人不服而怨懟悖犯之如噬齧
[014-38a]
 乾腊堅韌之物而遇毒惡之味反傷於口也用刑而
 人不服反致怨傷是可鄙吝也然當噬嗑之時大要
 噬間而嗑之雖其身處位不當而强梗難服至於遇
 毒然用刑非為不當也故雖可吝而一无/而字亦小噬而
 嗑之非有咎也
 本義腊肉謂獸腊全體骨而為之者堅韌之物也陰
 柔不中正治人而人不服為噬腊遇毒之象占雖小
 吝然時當噬嗑於義為无咎也朱子曰六三噬腊肉/遇毒是所噬者堅韌
[014-38b]
 難合三以陰柔不中正而遇此所以遇毒而小吝然/此亦是合當治者但難治耳治之雖小吝終无咎也
 ○節初齊氏曰周禮腊人掌田獸之脯注薄物為脯/小物全乾為腊○雲峰胡氏曰肉因六柔取象腊因
 三剛取象三至五互坎坎有毒象師有坎故釋彖亦/曰毒六二柔居柔故所噬象膚之柔六三柔居剛故
 所噬象腊肉柔中有剛三比之二難矣然三遇毒二/亦滅鼻甚言刑之不可輕用也二三皆无咎而三小
 吝者中正不/中正之分也
象曰遇毒位不當也
 傳六三一无/三字以陰居陽處位不當自處不當故所刑
 者難服而反毒之也誠齋楊氏曰六三以柔弱之才/居剛決之位比弱於齒而噬夫
[014-39a]
 堅者也能不遇毒/乎故曰位不當也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乾音干胏/美緇反
 傳九四居近君之位當噬嗑之任者也四已過中是
 其間愈大而用刑愈深也故云噬乾胏胏肉之有聯
 一无/聯字骨者乾肉而兼骨至堅難噬者也噬至堅而得
 金矢金取剛矢取直九四陽德剛直為得剛直之道
 雖用剛直之道利在克艱其事而貞固其守則吉也
 九一无/九字四剛而明體陽而居柔剛明則傷於果故戒
[014-39b]
 以知難居柔則守不固故戒以堅貞剛而不貞者有
 矣凡失剛者皆不貞也在噬嗑四為最善龜山楊氏/曰九四合
 一卦言之則為間者也以六爻言之則居大臣之位/任除間之責者也○建安丘氏曰噬嗑惟四五兩爻
 能盡治獄之道彖以五之柔為主故曰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利用之言獨歸之五而他爻
 不與焉爻以四之剛為主故曰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吉之言獨歸之四而他爻謂之无咎也主柔而
 言以仁為治獄之本主剛而言以威為治獄之用仁/以寓其哀矜威以懲其奸慝剛柔迭用畏愛兼施治
 獄之道得矣○雙湖胡氏曰以全體言九四為一卦/之間則受噬者在四卦辭利用獄是刑四也以六爻
 言則受噬者在初上故初上皆受刑四反為噬之主/與三陰爻同噬初上者也卦言其位則梗在其中爻
[014-40a]
 言其才則剛足以噬/其取義故不同也
 本義胏肉之帶骨者與胾同周禮獄訟入鈞金束矢
 而後聽之九四以剛居柔得用刑之道故有此象言
 所噬愈堅而得聽訟之宜也然必利於艱難正固則
 吉戒占者宜如是也或問古人獄訟要鈞金束矢之/意如何朱子曰這不見得想是
 詞訟時便令他納此教他无切要之事不敢妄來又/問如此則不問曲直一例出此則實有寃枉者亦懼
 而不敢訴矣曰這箇須是大切要底事古人如平常/事又别有所在如劑石之類○周禮秋官大司寇以
 兩造禁民訟入束矢於朝然後聽之以兩劑禁民獄/入鈞金三日乃致於朝然後聽之注訟謂以財貨相
[014-40b]
 告者造至也使訟者兩至旣兩至使入束矢乃治之/不至不入束矢則是自服其不直者也必入束矢者
 取其直也束矢百矢也獄謂相告以罪名者劑今劵/書使獄者各齎劵書旣兩劵書使入鈞金又三日乃
 治之重刑也不劵書不入金則是亦自服不直者也/必入金者取其堅也三十斤為鈞○雲峰胡氏曰胏
 肉之帶骨者骨因九取象肉因四取象離為乾卦故/為乾胏腊肉肉藏骨柔中有剛六三柔居剛故所噬
 如之乾胏骨連肉剛中有柔九四剛居柔故所噬如/之三遇毒所治之人不服也四得金矢其人服矣然
 必艱難正/固乃无咎
象曰利艱貞吉未光也
 傳凡言未光其道未光大也戒於一作/以利艱貞葢其
[014-41a]
 所不足也不得中正故也臨川呉氏曰六二以所噬/之易而有易心焉故至滅
 鼻九四則噬之難矣戒以艱貞/而後得吉是其道之未光也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貞厲无咎
 傳五在卦愈上而為噬乾肉反易於四之乾胏者五
 居尊位乘在上之勢以刑於下其勢易也在卦將極
 矣其為間甚大非易嗑也故為噬乾肉也得黄金黄
 中色金剛物五居中為得中道處剛而四輔以剛得
 黄金也五无應而四居大臣之位得其助也貞厲无
[014-41b]
 咎六五雖處中剛然實柔體故戒以必正固而懷危
 厲則得无咎也以柔居尊而當噬嗑一作/堅之時豈可
 不貞固而懷危懼哉一作忘危懼也○建安丘氏曰/噬嗑三柔爻皆用獄者也而五
 最勝五之位與二同而五能噬乾肉二但能噬膚者/二以柔居柔而五以柔居剛五之才勝乎二之才也
 五之才與三同而五得黄金三不免遇毒者三之柔/不中五之柔得中五之位勝乎三之位也六五之才
 之位視二三固有間矣而爻辭但无咎而不及九四/之吉者五之柔又不如四之剛也然則欲盡噬嗑治
 獄之道捨九四其何以哉○西溪李氏曰九四以剛/噬六五以柔噬以剛噬者有司執法之公以柔噬者
 人君不忍之仁也然猶貞厲則无咎正如穆/王訓夏贖刑刑旣輕矣猶曰朕言多懼是也
[014-42a]
 本義噬乾肉難於膚而易於腊胏者也黄中色金亦
 謂鈞金六五柔順而中以居尊位用刑於人人无不
 服故有此象然必貞厲乃得无咎亦戒占者之辭也
 或問九四利艱貞六五貞厲皆有艱難正固危懼之/意故皆為戒占者之辭朱子曰亦是爻中元自有此
 道理大抵纔是治人彼必為敵不是易事故雖是時/位卦德得用刑之宜亦須以艱難正固處之○雲峰
 胡氏曰乾因五取象肉因六取象噬膚噬腊肉噬乾/胏一節難於一節六五噬乾肉則易矣五君位也以
 柔居剛柔而得中用獄之道也何難之有然六三亦/以柔居剛遇毒何也六三柔不中正故噬之難而且
 遇毒六五柔而得中故噬之易而得黄金九四金矢/兼得五獨得黄金何也獄訟而出金矢已非尋常小
[014-42b]
 小之訟訟則出矢獄則出金訟為小獄為大矣四於/獄訟兼得大小兼理之也五君也非大獄不敢以聞
 書所謂罔攸兼於庻獄是也故/獨曰得黄金葢君臣之分如此
象曰貞厲无咎得當也
 傳所以能无咎者以所為得其當也所謂當居中用
 剛而能守正慮危也中溪張氏曰得當者謂處剛而/得中也剛則不茹中則不偏五
 貞厲无咎者/其以是歟
上九何校滅耳凶何何/可反
 傳上過乎尊位无位者也故為受刑者居卦之終是
[014-43a]
 其間大噬之極也繋辭所謂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
 不可解者也故何校而滅其耳凶可知矣何負也謂
 在頸也本義何負也過極之陽在卦之上惡極罪大
 凶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胡氏曰居卦之極罪之大/者也校加於首而没其耳
 所以凶也○中溪張氏曰上九居噬嗑之極為用獄/之終是小人惡積罪大怙終而不悛者也故有何校
 滅耳之凶○雲峰胡氏曰本義於初曰過小於上則/曰惡極葢過而不改必流於惡初能改過是止惡於
 始故曰无咎上則怙/惡於終直曰凶矣
象曰何校滅耳聰不明也
[014-43b]
 傳人之聾暗不悟積其罪惡以至於極古人制法罪
 之大者何之以校為其无所聞知積成其惡故以校
 而滅傷一无/傷字其耳誡聰之不明也
 本義滅耳葢罪其聼之不聰也若能審聽而早圖之
 則无此凶矣雲峰胡氏曰上卦為離滅耳言其不能/如離之明也明則能審聽而早圖之无
 此凶矣○建安丘氏曰噬嗑去間之卦也故六爻皆/言用獄之事初上无位為受刑之人初過小而在下
 為用獄之始故以屨校滅趾為象上惡極而怙終為/用獄之終故以何校滅耳為象中四爻有位為治獄
 之人然卦才之剛柔不同故所噬之難易亦異六二/以柔居柔純乎柔者故象為噬膚膚易噬之物也六
[014-44a]
 五以柔居剛為剛柔得中於象為噬乾肉乾肉比膚/則難矣六三柔中有剛故為噬腊肉腊則有骨矣比
 乾肉又難也九四剛中有柔故為噬乾胏胏則骨大/於腊噬之最難者也然二噬膚滅鼻三噬腊遇毒四
 噬乾胏艱貞五噬乾肉貞厲者皆言治獄之道不可/不謹也至于占辭三爻无咎四獨吉者則治獄又以
 剛為尚也柔豈/去間之道哉
 
 
 
 
[014-44b]
 
 
 
 
 
 
 
 周易傳義大全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