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38 成唯識論疏義演-唐-如理 (master)


成唯識論疏義演卷第七本
西京福壽寺沙門 如理 集


【論】名隨煩惱者所言隨者有其二義一云唯是煩惱
分位差別至名隨煩惱者此釋忿等於嗔等上分位
假立無別性名隨惑二云雖諸煩惱有別自性但是
彼等流名隨煩惱如無慚等又准瑜伽六十二有二
義解一云隨惱於心二云隨煩惱而生也疏同後義
也。


【疏】餘假染心所貪等者即指上念乃至放逸等是貪
等根本分位差別也。


【疏】又說唯四是實者謂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此之四
法據下假實門中方悉。


【疏】言等流者謂同類義至不能生餘染心所等者通
解上忿等並七惑是實之義也以力劣不能生餘惑
非根本故但名隨煩惱也。


【疏】此說同時為等流果者答上言非俱時義也此言
等流者是俱時之等流也不是前後之等流。


【疏】此忿等十自類相生者但忿恨名煩惱自類等非
是十俱名等流之自類也或當體自類非相望名自
類也又准俱舍有四義名十一唯修所斷大乘不爾
二唯意識起同大乘三無明相應不同大乘四各別
現行同大乘。


【疏】或是有情者謂見有情於巳有違而生於忿或是
他見者即他之見解也意說聞有他見不饒益事而
[007-0661b]
生於忿忿對現境行相麤淺不深取故不緣無漏無
漏是非無現違緣事故言迷諦者依諸諦下煩惱起
故故言共皆迷四諦所言依對現前者簡瞋恚境通
現前不現前故或現前言簡過未境謂忿雖緣剎那
過去而不能緣一期過去從多為論緣現在境。


不饒益境者即是違境非如瞋恚通緣順違准雜集
論云心怒為體解云心怒即憤發異名也五蘊論云
謂緣現前不饒益事心損惱為性。


言如前巳說者
瞋滅道故。


【疏】顯揚論云忿障無瞋故者顯揚云能障無瞋為業
乃至增長忿為業撿前善中可知下皆准知此云執
杖者顯身業少分理實所彥具通三業就顯故且說
身業故云執杖。


【疏】此對外人并其假實者對有宗也彼許實故。


【疏】顯此等所依者忿等既假必有實所依法即瞋等
是。


【疏】親對輕故者意說雖忿恨一種生惱然忿親對現
境未必結恨懷怨故輕恨即結怨故重所以伹說恨
生惱也。


【疏】彼論隨所依之惑者即瞋也所飜實法者即飜瞋
為無瞋即為彼障者意說恨障無瞋善根也。


【疏】此據隨惑之類者此釋彼論意。


【疏】如論說掉舉是貪分至亦痴故者如說掉舉是貪
分不妨有體或是痴分何妨此覆雖說為痴分而亦
[007-0661c]
說為貪分也但掉舉不唯貪分為例不例假實也。


【疏】不極成者理必不然者外難意舉唯貪分今說且
痴分者此不極成故此所牒云不極成者理必不然
下文說不然所以。


【疏】瞋等俱時便應無故者意說痴與瞋等俱時便無
貪一分以貪瞋不俱故不可說言唯是貪分。


【疏】緣過現生者緣謂由也追往惡言蜇螫他故疏云
追先忿恨之境觸現違緣心多恨戾等有疏云緣過
現生者有云追往惡是過去觸現違緣是現生心恨
戾等然論但說忿不言緣過去所餘隨惑通緣過去。


【疏】邪無命為依者集論等邪命所依為業與邪命為
所依也。


【疏】心懷非意同意謀計者意說非尋常意種種矯異
也。


【疏】即是證說勝品功德者別也。


【疏】五十八說邪見等流至貪不定故者意云彼論說
邪見之等流即是癡分不說貪分者依癡立即決定
依貪不定且有不依貪時故。


【論】能障不諂教悔為業意說不諂者堪師作教悔謟
者不堪故云障不謟教悔也。


【疏】為欺彼故謟者由彼不知所以謟也。


【疏】或掩㩉之名者論言網𢛡者即是掩㩉之異名也
掩㩉。


【疏】雖事不合者意說如前事雖道理不合謂由順他
[007-0662a]
情望他看好遂生矯誑也。


【疏】入所陵故者意云謂矯設方便誘引他人令入自
所陵之境中。


【疏】故作網羅之字者此釋論中網字也問何故不作
餘固字而作此網字耶答緣謟能籠網帽他人所以
作網羅之字也網者羅網也。


【疏】或順巳所求者意說為有謟即諂為覆罪之因名
為方便。


【疏】方便所攝者意說諂名方便覆罪之方便故。


【疏】不爾應許諂覆俱生者意云若不別者應覆諂俱
生也。


【疏】此據修道至下當知者問損惱有情緣事而起云
何說言通見修斷解云即由此理薩婆多宗唯修所
斷彼宗見惑有其二義一正迷理二緣彼迷理煩惱
而起前忿等下二義俱無故唯修所斷大乘不爾若
見所斷惑所生者見所斷攝由此忿等雖緣有情而
見所斷然非要二義是見所斷如五識中分別煩惱
此中且據通小乘說說云修道也故五十八約見道
害迷理說此論同小乘約修道害迷有情事說。


【疏】此損有情然有二釋至非此害者此者即指此論
煩惱有情文也將會瑜伽故有二解且第一依瑜伽
解害者即瞋之異名非此中害也即通緣滅道無漏
法起不唯緣有情此論損惱有情者依多分說。


【疏】此唯緣有情至為正者據此論說害唯緣有情生
[007-0662b]
不同瑜伽五十八文故以此文為正。


【疏】二此害至為正者意云此中明害亦同瑜伽緣無
漏生故故知瑜伽為正若據緣有情即此論為正故
有此二文不同。


【疏】前總中亦然由彼論言起恚惱心者指此論前惱
中惱亦同此害或就此論惱不緣無漏或就彼論惱
緣無漏以彼論云於滅道起恚惱心也。


【疏】長壽相者如對法說於自盛事者謂隨一榮利之
事集論或依少年無病長壽之相榮利事者族性色
力聰叡財富自在等事五蘊云於自盛事染者倨傲
心特為性顯揚大同。


【疏】然此有義但恃知見至後解為勝者此約唯異生
有此二解以初解云但恃知見即有漏故若取聖者
應合通無漏如何云有漏也。


【疏】顯揚雖復引經至亦不違也者意云會顯揚對法
文也然顯揚對法憍緣興盛榮樂事生者據通小乘
修憍說也。


言多分者說多分緣榮利事生據實亦
緣情生也。


【疏】然對法中言一分者至非即彼體者意云對法說
憍是貪一分者但是貪等之氣分品類等相攬彼分
成矯故不是貪等之體故非即彼體且如懈怠依四
法立非即唯依貪亦依瞋癡等故體非四法此憍亦
爾撿對法文亦有疏云然對法中言一分者必彼體
也。


攬彼成故至非即彼體者以假實別即體用別
[007-0662c]
也如放逸依四法立若言即貪者亦是痴分故故知
假間與體非無差別疏中言懈怠依四法者錯唯懈
怠是有不依四法故。


【疏】此中無慚至顯揚同者意說此論言不顧自法通
情非情總名為自法顯揚亦爾。


【疏】對法至亦名自故者意云若對法五蘊不耻自法
者唯據有情說以於自巳身而不差耻也法益於巳
亦名自者於自身上而不差耻造諸惡之資益於巳
亦名自也所以對法據有情說此論顯揚通情非情
二種上起故但言自法即雙舉也。


【論】不耻過惡至假說為體者此即護法將破異說先
會諸聖教據實無慚愧自性如上所說而集論等云
不耻過為為無慚等別相者汝假說通相以為別相。


【疏】若執不耻至體無差別者論主破異師說也謂有
諸師如文執義而用不耻為無慚等別相者護法破
云即應此無慚無愧體無差別何以故等無別故。


【疏】若爾苦樂至俱領納故者意云此外難如前論主
難曰無愧俱以不耻為相是無差別如二若受等俱
領納故無差別者故今返難者苦樂二受既俱領納
應無差別此難論主也。


【疏】此義不爾至不同不耻者意云此答前難然苦樂
受有分別不分別故不同不耻苦受無分別者大地
獄中受極苦處也有分別者餘小地獄受苦既輕有
分別故樂受無分別者若在第三禪極樂之處無分
[007-0663a]
別故故論言安靜尤重無分別故餘等流樂等有分
別故論非受想等者意云非二受二想可得並生何
以故以相同故。


【論】若待自他立二別者外救云雖不耻過惡相無差
別而待自他故有差別即不顧自法名無慚不顧世
間名無愧故無慚等有別故如下。


【論】然諸聖教說不顧自他等者此會違文也解云若
隨一境即有無慚等者何故聖教說不顧自他之言
故今會云但說自善法等名自世間王法等名他此
以內外勝劣辨自他非約自他身異名不顧自他也。


又或即此中拒善崇惡於巳益損名自他者輕拒
善法於巳益於無慚之行名自崇重惡法於巳不益
於無慚之行不益名損得其他名非對自他相續得
自他名也。


【疏】會自中有二者意說會自他中有二復次等如論
文就會違文中有二先會諸經後會諸論此即初文。


【疏】以遍依故者謂無慚等遍於一切惡心猶如於痴
亦遍一切染心與痴相似故說無慚等是痴等流也。


【論】云何掉舉等者自下第二釋大隨八即分為八此
即初也。


【疏】能障行捨至相違障者掉舉望捨即是善相違障
以行相正相違故也奢摩他正品對治者意說掉舉
望定即是止品對治謂由於定對治掉舉故舉前別
前約掉舉能障捨又云若別善法中等者下約總別
[007-0663b]
相對說如文易知。


【疏】捨於惡法至說之為障者意云捨者是善也謂煩
惱等是惡法若惡法障於善即掉舉障於捨行相最
增。


【論】此由憶昔樂事生故者顯揚云或追憶昔曾所緣
見戲樂事又雜集謂追憶昔隨順貪欲戲笑等故。


【疏】雖亦有貪現未等者此釋外難難云既亦緣現未
樂事何故唯言憶昔樂事生乎此乃牒難詞也然下
通此難修止相至故言憶昔者意云修止時要須瑩
練其心為掉舉憶先時樂事生故所以不能瑩練其
心而修於定此表掉舉為定障所以雖且貪於現在
未來生今不謂。


【疏】又五十五云此非遍染故至有別義故者此意說
既言此非遍染明依貪分以不遍染心故也有別義
名遍染者如前第五會。


【論】說掉舉遍染心故者對法云惛沉掉舉不信懈怠
放逸於一切染汙品中恒共相應又五十八云不信
等十遍染心故。


【論】有義掉舉別有自性等者此第三護法正義。


【疏】遍染心言是一分證者意說彈諸師說通假實且
舉一分實者如不信等八遍染心證是實有也據實
此遍染心因不定成此是實者以放逸為不定過以
放逸遍染心是假有故。


【疏】此因不定亦不遍故者此立量云掉舉有法定別
[007-0663c]
有體宗法因云遍染心故同喻如不信等異喻如放
逸又亦不遍故者意說因於異品不遍無故因三相
中闕異品遍無一性故外人將放逸為不定過過云
為如不信等遍染心故是別有體為如放逸遍染心
故無別有體耶准下文說假實之中除無慚無愧不
信懈怠四法餘惛沉等通假實故更不解。


【疏】以理逐之亦令實有至故今為喻者唯睡眠不正
義亦許是假今取為喻即不成准下論自以理逐之
亦令睡眠是實故今得取為喻也。


【論】不信三相飜信應知者一者不信實有謂於諸法
實事理中不能淨信二者不信有德謂於三寶真淨
德中不信信樂三者不信有能謂於一切世出世善
雖有力能而不信受不起希望飜前信說故論說云
於實德能不忍樂欲非別有性。


【疏】由不信至不忍等性者意云於實等法上不忍不
樂者即是不信體也若爾即實等上起忍樂體應是
信何故乃說是別境中欲勝解耶答不然若實等上
起忍樂欲等者但是信之因果何以印可審知是善
方生於信然起希求欣樂修習若於實等上起不信
者更無別希求所以不同信也又於染法上若故不
忍不樂等亦即信也即相例之耳於善上不忍明知
是不信返顯於染法上不忍等即是信也。


【疏】不信因果者於染法忍樂即是邪解欲等是不信
因果如於實等生忍樂是信因果也。
[007-0664a]


【疏】此信等二法者如信不信也。


【疏】無記行劣無別二相者無別二相者無別信無別
不信也有云不信懈怠但有善染二相無記行劣無
染淨二相。


【疏】此上二法者謂不信懈怠。


【疏】對法等言應作分別前因巳會論者以對法說是
痴分故今應分別之彼論約痴相增說為痴分定有
別體也。


【疏】彼二法分不遍染故者貪瞋相違不俱起所愛所
憎不同故。


【疏】隨他相說名世俗有者此會世俗有五十五說世
俗有言隨他痴說非謂假故名世俗有也。


【疏】解數轉易即一境多解者一境上作可愛不可愛
斷常等行。


【疏】即一心易多境者即於一可愛心中緣多境也然
此掉亂二心可雖有此能非必一切時皆爾如第七
義相應者則非也既是解緣不同應作四句分別一
者行解易非所緣易先計色常後計色斷二者所緣
易非行解易先計色常後計受常第三俱易先計色
常後計受斷第四俱非於前後念二俱可通。


【疏】俱生念定等力增者據一念說念定力增若論多
念即掉亂力增念定力微且實非無也掉亂亦爾。


【疏】名俱慧者令知不正者此會前煩惱相應慧故者
文對法說是煩惱相應慧者但是痴等令知不正名
[007-0664b]
不正知准正知即合是慧也前師會云不正知是癡
一分攝者但是煩惱相應慧故非是痴分也。


【疏】如法蘊解雜事經中有多隨煩惱者即法蘊足論
引此雜事經解更有多隨煩惱也。


【疏】謂雜藏者即三藏外別立雜藏雜藏明事故得雜
藏名。


【疏】雜蘊者即律中說此雜蘊。


【疏】如彼法蘊足等廣解謂忿等者等取諀訿等並瞋
分研求等分是貪分等。


【疏】貪等亦名隨煩惱至煩惱皆隨者對法云又貪瞋
痴名隨煩惱心所法中此隨煩惱煩惱於心令不離
染令不解脫令不斷障故名隨煩惱如世尊說汝等
長夜為貪瞋痴隨所惱亂心恒染污不得解脫得隨
煩惱名。


【疏】隨煩惱等流故者對法云隨煩惱者所有諸煩惱
皆是隨煩惱又隨煩惱非煩惱謂除煩惱外所餘染
污行蘊所攝一切心所有法此復云何謂除貪等六
煩惱所餘染污行蘊所攝忿等諸心所法解云諸心
法言論意不同集論雜集但說忿等二十隨惑不言
餘者五十八說二十二加邪欲勝解五十五說有二
十四種謂忿等二十加四不定又五十八說二十六
種忿等二十加邪欲解及不定四八十九說有七十
種隨惑故五十八云若有隨順如是煩惱煩惱品類
煩惱俱行名隨煩惱又云云何名隨煩惱略由四相
[007-0664c]
差別建立一者通一切不善心起謂無慚無愧通一
切不善心起名隨煩惱二者通一切染污心起謂放
逸掉舉惛沉不信懈怠邪勝解邪念散亂不正知三
者於各別不善心起謂忿恨覆惱嫉慳誑謟憍害若
一生時必無第二四善不善無記心起非一切時處
尋伺惡作睡眠若極尋求伺察便念身痴忿失念心
勞是故尋伺名隨煩惱如彼廣說。


【疏】不為念分故說者意說失念遍染心但取痴分為
體不取念分為體者何以故非通三性故。


【疏】以有癡分至無不定過者謂成失念是隨煩惱故
立量云失念有法是隨惑宗法癡分故因如放逸等
喻若如此立量因有不定過過云為如放逸癡分故
是隨惑耶為如別境中染念是念分故非隨惑耶此
亦不然是痴分因言亦念攝得念分為體者如何知
耶如前論云失念者念一念攝說是煩惱相應念故
故癡分言兼攝染念在中無不定過。


【疏】具此三義者一非根本煩惱簡貪等故二唯染污
簡邪欲勝解及四不定通三性三唯麤起簡行相微
細。


【疏】或此分位至假法者此瑜伽八十八文也如邪欲
解等依不信等假立故如憤發等依忿等分位立如
趣向前行等依無慚等分位煩惱也如瑜伽雜事品
中說更有多隨煩惱依不信及無慚等上分位假立
撿彼文一一自明無勞此述。
[007-0665a]


【疏】或此等流謂身語業亦名隨煩惱者以不善身語
業亦由隨煩惱心所等起故故亦後隨煩惱名言隨
其類別者或是分位或是是等流隨煩惱上各別建
立名隨其類別。


【疏】以十三門分別者就諸門辨隨煩惱中總有十三
門分別第一假實分別門第二俱生分別門第三自
類相應門第四諸識俱起門第五五受相應門第六
別境相應門第七根本相應門第八三性分別門第
九三果分別門第十以下緣上門第十一三學分別
門第十二見斷等分別門第十三有事無事門。


【論】引理教者理謂如前別說自性教謂瑜伽等。


【疏】對法第一云至有實假者意說如對法第一說忿
等二十皆是假有此是總語不妨二十中有實也如
前巳明各別者謂二十隨惑分為三類小十中二大
八三類之中有假有實故云各別之中有實假者小
十假中二實大八有假有實也。


【疏】隨他相說總名假者意云若據各別說有假有實
據隨他相假有瑜伽說隨煩惱或是貪等等流或是
貪等分位故。


【疏】凡世俗者至而體非假者意云凡世俗者亦有是
假有亦一有是實有且如忿等十三即是假有無慚
等四對勝義說隨他相說名世俗有故而體是實。


【疏】見等之後貪等之上至十法故者意說貪瞋痴等
見修道煩惱後亦得假立忿等十法也。
[007-0665b]


【疏】便解云此唯對修道說言細和者和字或去聲呼
之。


【疏】此中但有後師正義者取前釋體業中最後師護
法正義。


【疏】如薩婆多尋伺行相麤細不同亦得俱起掉舉亦
爾大乘不許尋伺俱起外人約大乘不俱生為難言
不互然者意說尋伺麤細各定不互增也故云不互
然。


【疏】增不增時者意說惛掉一增一劣時無乖返故得
俱生。


【疏】高下增者意說尋伺行相何謂麤細一向各定然
惛掉行相或增不增高下不定若俱增即不相應一
增一劣即俱生。


【疏】貪瞋應爾亦有增不增者意云貪瞋二法行相若
一增一劣應同掉舉亦得俱起問也答如疏明故知
掉舉惛沉行相不並增故說不俱若一增一劣許遍
染心也。


【論】違唯善故者意說不信等五違唯善法說之為遍
即所違法唯是善也。


【疏】非如妄念等許違三性者意云妄念等三法違於
念等以彼所違念等許通三性然不正知障慧慧之
通三性故然散亂障定定通三性許有染定專注一
境得有定也以說別境通三性故言非如善法中者
非如善中信行捨等唯善也。
[007-0665c]


【疏】取癡分念等捨念分念等者即癡分妄念得遍染
心以念等上之妄念等不遍染心所以云捨不取彼
念上妄念等也。


【疏】遍行之中餘四義定不說之也者意說隨煩惱與
諸心心所等俱不俱也且隨二十是前根本六煩惱
等或是等流或是分位如前既說就遍行中餘觸等
四心心所起時皆有義定更不說也以具四一切故
受雖亦總今更說隨惑受俱者今約別解辨此隨二
十與五受俱不俱義故須再說其別境五如下自同。


【疏】由現行疏無不字遍於不善等者意云不同善俱
所由以善十一由不遍於不善故此不論俱義所以
不同也。


【疏】非通上界無意樂故者此釋小十與受相應有二
師說此初師也忿等七種與三受相應瞋者欲界非
通上界意地法故無苦樂俱不在五識於欲界中復
不通苦樂地獄之中縱有苦受不在意識故不苦俱
意說縱通上界亦不與苦樂俱以上界身等三識無
苦樂故此意地法故何況不通上界縱在欲界亦無
苦樂意地法故忿等與喜俱者瞋遇順境喜樂俱故。


【疏】四受俱除樂者欲界意識有苦受故七四俱。


【論】忿恨惱嫉害憂捨俱者以是瞋一分故覆慳喜捨
者以是貪一分故餘三增樂者諂誑憍樂與喜樂捨
俱者通上界故。


【疏】行相順多分起故者以忿等五法行相多與捨相
[007-0666a]
順所以言憂捨俱據實亦得與喜等俱也。


【疏】亦如此前自實義說者即指前文中云由斯中大
五受相應文文以中大隨行通欣慼故復與喜樂憂
苦俱謂捨受不違苦樂所故故總得五受相應也。


【論】染念染慧雖非念慧俱等者下逐難釋於中三第
一釋染念慧第二釋忿念俱第三釋亂定相應此即
第一明染念慧也然染念為體者自性不相應但與
痴分上立妄念者而得相應故不正知亦爾以慧為
體者不與慧俱是痴分者得與慧相應。


【疏】次前剎那至現在一念故者此說念緣過去所由
謂現在一念即落謝在過去故。


【疏】念緣分位至亦緣剎那過去者說忿緣過去何以
故忿亦緣剎那前念之法若爾何故說忿緣現在耶
答忿緣現在者約所緣前事危害等事分位究竟總
名現在不妨於中剎那遷謝也意說約營事究竟名
緣現在若約剎那生滅名緣過去故忿與念亦得相
應。


【疏】俱生者與俱生俱者意說俱生隨與俱生根本俱
分別亦爾故分別不與俱生並俱生亦爾。


【疏】小十定非等者下解小十有二初解小十非見疑
俱第一忿等五法下解俱起於中有四一解忿等五
法第二釋慳第三釋憍第四覆誑諂三。


【疏】前說瞋疑及二見一少分至細行相說者今此不
俱者據忿等行相麤說前嗔與疑邊見邪見三法各
[007-0666b]
一分俱者約細行相說。


【疏】又憎嫉滅道由疑不決等者謂更由不決便憤發
故憤即忿等由疑不決故與忿俱此言疑不與忿等
俱者約多分說。


【疏】得慢痴二法俱者前云所蔑所憎境可同故說得
相應痴與九種皆得相應故忿等五法與慢疑得相
應也。


【疏】由此證知至此義應思者意云瞋是忿自體忿不
與瞋俱不共無明是忘念不正知之自體如瞋忿等
亦不俱故云不遍此心者即不遍無明心所也即痴
分故釋忘念等是癡分不與無明俱所由有云由此
證知至即痴分故者此意云瞋忿分決不與貪俱故
知是主不共無明上所立忘念等亦不與此忿等心
俱由彼主無明不與忿等俱故各別起故雖有此解
前解為勝。


【疏】不言不共無明定得與俱者意云雖不共無明上
立忘念等不言不共無明定得與忘念等俱也但言
各與十俱者意說但言忘念等容有十箇煩惱俱不
言定與無明俱有云不言不共無明定得與俱者意
說但總聚言煩惱與無明相應不約是說即令不共
無明十俱也以各別起故不共無明不與忿等俱亦
無失矣雖有兩解二皆有理。


【疏】即此無明時或有慧分故者意說說忘念等與不
共無明俱也如有不共無明時忘念等若是痴分者
[007-0666c]
雖不與無明俱然是念慧分者不妨得與無明俱也。


【疏】然痴分者至一切染心聚故意說雖依痴及念慧
立忘念等然是痴分上立者遍染心餘者不爾。


【疏】非言不共無明至定與惡慧俱者意說痴上立忘
念等遍染心念慧上立者不遍染心既言不共無明
不與惡慧俱明知念慧上立者不遍染心有云雖說
忘念等遍染不妨念慧分者不遍何妨雖說妄念等
遍染心不痴不共無明上立者不遍也況論所言不
共無明定與惡慧俱而名不正知等故知無明上立
妄念等不遍染心也於相應聚中立者遍雖有此解
理未可依。


【疏】即於無明假建立故者釋妄念等遍染心也如前
第四卷論末八遍染心中說幾於無明假立可撿敘
問若言不共無明上妄念等與不與不共無明俱如
何無明與妄念等為體耶答妄念既依無明上立理
令相應但以行相作用不俱增故所以不說妄念等
與不共無相俱據體得俱故若言體不俱者未知忘
等依何法立不可牛角依兔角立故故知忘念等與
不共無明體必俱時伹約行相不俱增名不俱也。


【疏】豈彼三生皆是定有貪也者意說豈諂誑覆三生
之時必有貪答如疏。


【疏】欣慼別故者覆欣瞋慼二行別故不與瞋俱。


【疏】若如前解無違理失者即指前者覆等俱時必有
貪分故文也。
[007-0667a]


【疏】餘通色界有三者意云小隨忿等中上七中一唯
是不善除諂誑憍三法以通色界有故又通無記故
故知除通色界三也。


【論】生在下地至憍誰故諂者然由大八遍染心起顯
故不釋今此裎但解三種謂躭定故起於憍醉矯現
有德於欲界有情起誑為網帽故於他下有情起諂
曲得彼定方起此等又云如巳得上定者起上界誑
諂誑諂欲界有情等諂他令從巳諂他我得勝法等。


【論】若生上地至容起彼故者此釋生上起下得十種
所以者何如前分別第靜慮中有現前時便起下地
謗滅邪見由此定知能起中二起八者又命終起愛
時雖是無記而得八定相應起以八遍染心故故九
種命終心云俱生愛俱故。


【疏】除此二時生上必不起下心者意說此二時得起
下者但起下得十而不起下忿等十法以忿等非是
正潤生惑故不同愛故所以不起又非是謗滅故不
同邪見故不起。


【疏】嫉上地至不以彼地為質故者謂欲界之釋得上
界定巳有好名聞而嫉他名聞也意說小十行淺不
能緣上設言緣者但緣彼名聞依欲界聲故准此意
但以欲界聲為本質而緣不許小十緣上行相淺故
不遠取故。


【疏】慳相亦爾者但於欲界名聞起也雖慳上法必於
欲界聲名句惜不說也以慳行相不能遠取彼地法
[007-0667b]
故云以欲界聲名句文而為本質也。


【論】有義嫉等亦得緣上等者嫉等三法於上地法嫉
他所得慳自所證憍恃所證上地法故除覆誑諂者
於上地有情不可諂誑及覆藏故然小十中後起惑
者諸師不同略敘五解一云起四於嫉等三上加害
律等說調達殺心於佛身起雖即是瞋義准有害於
理無違由此道理於上有情起害無失二云起五於
嫉等三更加諂誑如涅槃經說善星比丘作現鬼形
欲令佛怖發言鬼來即是誑故即准此義於上有情
容得起誑又律文中說於無記誑立得罪名故諂誑
類同故亦又有諂三云起六於前五上更加於害理
如前說四云起七六加覆與諂誑體類同故五云十
一如上所取餘以理椎徵皆容起故限有情說且依
於初說。


【疏】定者謂嫉他所得靜慮無色故者牒論中於勝地
法生嫉言靜慮者即是色界四靜慮也無色者即無
色界定也總名勝地法謂此界有情嫉他所得上定
等故得緣上也。


【疏】無諂誑色界勝有情故者以於勝人不起諂誑故
准此亦有於佛起誑諂者此言不緣者依多分說如
下許緣。


【疏】於自界勝上地起諂誑者是欲界得上定者引誑
是諂也恐失利養故行誑望他順巳故行諂自界者
說上界也謂證上定得自界名有疏云自界勝上起
[007-0667c]
諂誑者恐起字錯應言為地字。


【疏】必非是忿至現境生行相細故者以忿麁不能緣
上言緣上必是瞋行相細故。


【疏】梵王執馬勝手者問馬勝既是阿羅漢何不知四
大種滅處耶有云不解非一切種智故有說解意問
梵王一切智故問何不問佛答以佛世尊决定知故
又威重故欲試梵王淺深故故馬勝起彼眼見彼地
色或起彼地天耳聞彼地聲。


【論】煩惱俱生者謂此後十與四諦下根本煩惱俱生
俱生者相應起義總別迷諦皆如根本煩惱說。


【疏】緣他身見生忿者意說忿亦緣前人我見上見起
他人執我生忿等故云汝有何所趣起高心我慢耶。


【疏】出佛身血害緣無漏生者是此佛害故緣無漏故
知迷滅道生故見道斷。


【疏】憎嫉出離者滅諦名出離也故知迷滅理生。


【疏】或嫉姤性至種種事者引此文既言發惡業故知
通見斷以正發業者是見惑故。


【疏】更有八十六巳去至不知處者彼亦有解今忘其
處讀者撿之。


【疏】又於諦言嫉等即非是嫉等者此解直以又責之也
於事於理論之嫉何故於理即非嫉於事即是嫉耶。


【疏】又設緣諦而不是迷者此意既知是滅道即易生
憎嫉惱害故伹緣而不迷以知滅道故准上解瞋中
亦有此意舉不緣而迷為斷豈以緣故即迷不緣應
[007-0668a]
不迷如二取。


【疏】瞋迷滅者此通言謂不分別言迷而不緣緣而不
迷不作如是分別但通言迷也此會瑜伽文有疏本
云瞋迷滅者。


【疏】准此諦皆有者此約疎迷緣彼諦下煩惱起故上
欲或七或五得迷者約親緣迷說。


【疏】此據人執心本質等者意說實我無本質假我法
依蘊假立故實我既無我見所緣而無本質也故云
本質我無故。


【疏】唯有無漏所起事所起名准上煩惱說者唯約有
無漏緣門有無事緣門名境事境門等准前應說。


【疏】其嫉等名緣無漏所起名等至有漏所起事者此
意以嫉等得緣無漏緣不苾體但依影緣故云無漏
所起名也以忿等行相淺不緣無漏但緣現境等故
名緣有漏所起事也言此事名緣者結上也此別約
上論文言小十緣滅道或不緣滅道故約此相分無
漏有漏名境事境別也或此上來至此事名緣等者
此第二解如前解唯據上根本煩惱說名緣有事等
今第二解據忿等自行相說也。


成唯識論疏義演卷七本
[007-0668b]
成唯識論疏義演卷七末



【疏】一解顯不定義此界性識等皆不定故者此解意
通約諸門顯不定義以等中攝識界故兼是別簡三
染淨性門故若對善染即唯約性門不遍界識也第
二解以體對所簡善染。


【疏】云彼類非一者解等字也即舉性等界識類非一
品以善等或可等取無記或以善染名類非一故云
等也意說四不定皆通三性悔眠二法唯欲界尋伺
欲界及初禪於八識中四種唯在第六識餘識皆無。


【疏】於五七八識至多分無者五七八識全無四種上
界多分無以初禪有尋伺故餘者無故二禪巳上總
無四種。


【疏】作用先故者意云既於善染等不定立不定名者
如何論云非如觸等定遍心答以觸等五於六位中
居初所以先舉故云作用先故。


【疏】此界繫局亦非遍無漏者意云界繫局者悔眠唯
在欲界不通上界也若尋伺唯欲及初禪有不通二
禪巳上也亦非遍無漏者然初禪未至定中無無漏
初禪根本定中亦有無漏然此無漏中有根本後得
智根本無漏智中無尋伺後得智中有尋伺故曰亦
非遍無漏故論下文云後得智中為他說法必假尋
伺然初禪巳上根本後得智中與無尋伺地法故謂
有者借起故。
[007-0668c]


【疏】悔謂惡作者以體即因者解悔體名即惡作名也
故云以體即因也。


【疏】即諸論說至可智者但是敘諸論悔與惡作別義
不是引證。


【疏】惡作非悔悔之體性追悔者是者解云惡作是悔
之因也悔是果也悔以追悔為體性也然論中不明
惡作性故巳下疏中有於惡作體性而有解。


【疏】若所作是惡作至此義應思者意云更重問惡作
體為悔不是悔耶汝若言前所作惡事名惡作然悔
先時惡時名悔者悔即應唯善如何下文說言悔通
三性耶又汝若言心重嫌舊惡事名惡作者惡作體
即應是悔何故汝前云惡作為悔因意云所作惡事
既是所嫌能嫌惡之心體寧非悔云是悔因又汝若
言由先作惡後方追悔悔不是惡作者未審惡作以
何為體但問惡作體不問悔體也量此最遂無逃避
處決既有三失惡作寧故疏云此義應思准前正義
惡作即悔也既不重云如下別有解。


【疏】此中有解此唯是厭者有釋云惡作體即是厭也。


【疏】若爾厭至唯善有意云此難前解云若言惡作是
厭者厭通三性何故有宗說厭唯善然大乘厭通三
性今依小乘宗難故不相違若厭善體即深若厭不
善即是善若厭中容厭體即無記。


【疏】若同於彼即有如前妨者厭通三性妨疏有云此
厭至無別體性者意云此是釋前妨者若大乘同薩
[007-0669a]
婆多厭體唯是善者即有如前通三性妨若許是善
者云何大乘前說厭通三性。


【疏】有云此厭至無別體性意云此是大乘異師解亦
釋有如前妨今應更解厭者即總省察者意云一切
心所名為厭也有云省智也察者覺察即覺察心等
功能外更無別體省察是慧即同下解三性俱體是
慧也故大乘然厭通三性於義無違者或云省察心
心所以為惡作體此省察中亦通三性此解亦好此
師解厭。


【疏】若爾至俱依何立者意難云若如大乘說厭通三
性者未審此三性之厭依何法定假立答如疏。


【疏】有欣上惡法者意云若於上惡法起欣者但可名
貪不得名厭厭下惡法亦是瞋分者如云如此惡事
我嫌不作等此釋厭通不善所以有云染中欣即是
貪故若善中厭即慧俱無貪一分若善中欣體即是
無瞋也有云如疏言欣上惡法有緣中為欣上厭下
相對解不盡理也應云欣上惡法是貪若厭善法是
瞋無記之厭體是欲也。


【疏】若爾無記之厭至名為厭者意善染之厭如上所
明今無記之厭依何法立今解云即是無記之欲也
問豈有無記之上皆生欲答雖於無記之上若不欣
作亦無欲起若於此事不欲得作時亦有欲也如何
者如世言今於此事我不欲作故亦有此不欲之欲
此不欲之欲即是厭也以厭此法不欲作故故體即
[007-0669b]
厭也。


【疏】如信不信至此亦應爾者意云引例以明且如信
與不信伹於善染上立不於無記法上立信若於無
記法上起信者但可名欲勝解不得言信此亦如是
於無記上起厭但可名欲不可厭故云應爾故知厭
唯善不善若爾如何大乘說厭通三性答言通三性
者從悔果說也。


【疏】悔因即是前之厭欲二法者意云惡作既是悔因
也故知惡作體即是如上所明厭欲二法於善染上
生厭於無記事上生欲此總說然說惡作以下至通
三性故者此會厭通三性所由如前巳說更不重云。


【疏】或有解云所作是境至其實惡者即是悔也者各
別師解非疏主意就此文中總有二解第一解云即
疏中或有解云至是悔惡義是第一解此文意說作
即示境是所作事故惡即則示心即此心加所作事
而嫌惡之惡是悔惡義第二解云即疏中從今言作
者乃至依之生悔等即是第二解此中意說作者是
境境是所作故惡者亦是境境是所嫌惡故惡作即
是此境界為因方生悔故有云境界依因者境界依
思惡為悔因所作即境界惡者是心故總說言惡作
能生於悔又解應言作即是境惡通心境若境即是
所嫌惡也故惡字通心境也其實能嫌惡心即是悔
也如疏中言惡作言通說彼心境者此文即雙結前
二解。
[007-0669c]


【疏】惡作善是愧者意云此明惡作通三性所由悔即
惡作今悔惡修善名惡作善也不善可知。


【疏】無記者是慧威儀工巧所攝故者問此無記追悔
不是緣威儀工巧心等性故無記悔乃在威儀等攝
不同餘所攝答無記性悔者即是慧也此慧強威即
是威儀工巧中慧攝亦不是異熟無記異熟無記慧
即劣弱故亦不通通果心有也。


【疏】或即俱時者意云惡作是悔之因者約同時因果
說也如世言彼事甚多我當令作何故不作故知悔
與惡作同時言前後者是假說之雖先見好事而不
作今時悔言前好事我合作今不作者是惡作故同
時也今此疏文意是前疏或有解云乃至即是悔之
文也以立同時因果即惡作是境悔即是心由同時
境為因方生同時果故名同時因果此文亦即今論
文中說先惡所作業後方追悔故之論文也。


【疏】非是五蓋之中止至止下心故者意云五蓋中所
障止相者止通定慧也即制止之義若心高舉多起
囂浮定慧功能制令不起故名止相下心者謂掉舉
為心高舉今此定慧止此高心令下故名止下心故
五蓋之中所障止相應通定慧也今止者謂奢摩他
能止住心專注一境即唯是定不通於慧即是此論
之所明也非令止下者顯此止相不同前五蓋中止也。


【疏】如是之事是我惡邊作者此據前所作生悔非先
不作。
[007-0670a]


【疏】此以單名即諸教複者意云論但單言眠者意顯
睡眠也即以眠睡故名為眠諸教中云睡眠故是複
號也。


【論】昧略為性者昧為闇昧略為輕略取境不深稱輕
緣境不審名略言不明利沉重故者一不字貫通於
下。


【疏】非如蓋中能障於舉舉通定慧者意云今言障觀
也不同五蓋中能障於舉意說惛沉睡眠為能障舉
為所所即定慧也故疏云舉通定慧今意者謂心多
沉沒復不明利極闇劣故今此定慧䇿發此心不令
沉沒增加於明利即喚此定慧及明利心名為舉相
由定慧故心得明利故所障舉即定慧也令心高者
䇿發此沉沒心令極明利名之為高非高舉也。


【疏】唯一意識至無明了時者意云意識與睡眠俱時
都無五識何以故以極闇劣轉故無明了時故若與
五識俱時意必明了故。


【疏】為別餘心亦有五識者簡別也為意與眠俱與餘
心不同故故云為別餘心餘心者有二解一云餘心
者即是貪嗔痴相應有五識心故云餘心二云餘心
者即餘境時心有五識也。


【疏】雖無五識至無明了時故者此釋外伏難難云定
中無五識定中意明了今今此散意無五識應劣亦
明了答不然今此散意雖無五識而不明了何以故
以與眠俱故故極劣無有了時故不可以無五識即
[007-0670b]
令同定中意識而得明了定中不與眠俱故故得明
了亦不相違也有云雖無五識至無明了時故者此
約獨頭意識為難難曰獨頭意識既無五識應同定
意識而亦明了答不然獨頭意識有昧劣故無明了
時故若爾應是所簡不然下然云雖有闇與不離取
境審故又論云一門轉者簡與五俱意識也極闇劣
昧者簡雖無五識俱有明了者如定心等。


【疏】餘散心至廣故者意云除定心外餘散心雖亦闇
昧而不輕略輕者即行相浮淺取境不深亦不明了
所以輕略之言以簡餘窹時心等言窹時廣故者即
然取種種境行相廣故。


【疏】然俗中言汝等至亦言睡故者意云如上言眠者
是有心實睡眠以昧略為性今此文意辨似睡眠如
言汝等睡在無心等亦名眠也意者非但有心名眠
無心時亦得名眠也由眠所引至在無心眠故無心
時假立眠也故論云令顯睡眠非無體用者意說有
體眠簡無體眠也。


【疏】或復有義至置令言者意云此第二義簡也無雖
經部師於五蘊總別聚心心所法上假立睡眠而無
實體今言令顯睡眠非無體用之意簡假眠也睡若
有體可令身心而不自在若如無心假眠及經部假
眠云何能令身心不自在有云總聚者即愛想思識
四蘊名總根也別聚者即依行蘊中通三性上立若
不善睡即是行蘊中貧土染性若善睡即是行蘊中
[007-0670c]
信上善性無記了知又云總者色身也於此總聚身
上假立睡眠別聚者即是餘別聚心心所法等。


【疏】由眠所引似起眠時故亦名眠者意云如在無心
時雖不得名眠謂先有心睡眠所引起故所以無心
亦假得睡眠名談體非眠也故論說云無心睡眠也。


【疏】寧知睡眠至非即無心者此即經部師問曰何以
得知無心不是睡眠更別有睡眠體疏如餘蓋故者
答也立量成云睡眠體有法定不是無心法也心相
應故因也如餘蓋纏喻也。


【疏】由嗔諫犯障覺正行者如有比丘受具於巳由煩
惱重故則躭邪婬及四重罪等自餘傍人見此比丘
犯重罪巳即諫彼比丘令其覺察語言汝既出家何
故犯重罪犯重比丘被他覺察自身罪巳則起嗔忿
由起嗔故傍人更不取覺察諫悔也此嗔即障諫及
障覺邪行意說若不犯者名正行若犯者名邪行。


【疏】惛沉障止引沉沒故者意云止者即是定慧謂高
舉之心定慧俱能制止增加明了不令高舉亦不沉
沒故得止名今此惛眠引心沉沒不令明利得障止
名故疏云障止者即通障定慧也。


【疏】掉悔障舉引散亂故者以掉悔令心演浮多起散
亂故障定慧明利之心所皆說掉悔能障於舉舉即
定慧定慧令心不沉沒能明了取境名舉即定慧之
能也如前應知問止舉兩種俱通定慧何故惛眠偏
障於止掉悔偏障於舉答且各據增勝而說其實總
[007-0671a]
得通障於理無違。


【疏】疑不快定障捨位故者意說而八纏中所障捨不
同今疑所障捨者即定心中捨但於定中心不止舉
即名為捨若八纏中所障捨者即是平等之捨於自
他得利善生平等心亦不嫉者即是平等普供養亦
為捨也。


【疏】此總五蓋能障三位者貪欲蓋能障出家嗔恚蓋
障修正行自餘三蓋障入正定惛眠障止悼掉障舉
疑障於捨即止舉捨三位皆是定故後三障定也修
止舉捨如次為障者意說止舉捨三是定也然後三
障普皆障定即惛掉疑如次障止舉捨也故止等三
一一皆通定慧總得定名三蓋能障。


【疏】若言蓋因緣至非必是心所者意云此經部故云
如睡眠蓋非必是心所何以故睡眠因緣皆名蓋故
如無心等蓋因緣者即無心睡眠也或所得食勢間
澫重名[山/段][此/方]因此睡無心也皆名睡眠因緣總得蓋
名。


【疏】應如餘纏唯心所故者破者救立量云如睡眠蓋
定唯心心所法是纏性故猶如餘纏也。


【疏】嫉慳障捨於自他利恡妬心中數動心故者謂嫉
嫉於他人有好財法榮利事心中數數動心而生嫉
妬若恡即於自身所有財法榮盛等利心中而生慳
恡等嫉即妬慳即恡也恡慳名利動增身心心行既
高故非平等故辨嫉與障捨也即障不嫉不慳平等
[007-0671b]
之行也又有云慳嫉障捨者即弃捨財物名捨也嫉
他得利不令他捨自慳恡不捨言非止非舉者意說
非高非下名為平等捨也疑謂障此。


【疏】言通三性者意云此初師說悔眠二種以痴為體
若瑜伽對法說悔眠通三性者會之彼據悔眠同時
相應一聚心心所聚為論以彼聚相應受想思等通
三性故若悔眠唯是痴分即唯深也故云痴染中。


【疏】若唯痴者如何善中至為體者意云是難前師也
難云若言悔眠唯染者如何善中悔則總用心心所
多少總數為體耶次有此理明知染中用痴分為體
若通善時即用無痴為體故論云淨即無痴分也又
難云若唯痴分者及其通善何故即會對法云約多
聚心心所為體耶無故悔眠先通染淨不唯痴分。


【疏】不言無記彼是通言者顯揚第一解惡作但言若
染不染不言無記者彼是通言以無記寬故但說染
不善時即攝無記以無記亦通染淨故染無記者謂
有無記我見相應淨無記者謂威儀等四無記次通
染淨但說染不染言即攝無記故云通言有云通言
者對法通言三性此論為別體所以不論無記又以
別體總說通無記亦無妨。


【疏】又無記之中是總數者謂此師說悔眠通善不善
性不通無記性餘論說言悔眠通無記者今會云約
與悔同時總聚心心所許心王受想思等通無記性
故說悔通無記故故是總數故說通無記。
[007-0671c]


【疏】文明其四者一者斥前師二者立理第三申義第
四會違。


【論】無記非癡無痴性故者意說悔眠通三性也若是
善不善即以痴無痴為體是無記者以何為體無記
不以痴無痴為體故云無記非痴無痴性故。


【疏】何故染淨至依總立者破第二師云何故說悔眠
通染淨即依別數立其無記悔眠而不別依但依總
聚心心所立。


【疏】由此亦有依餘上立者意云如前所明或說此二
唯依痴分或有說云亦依無痴今不同彼故言依餘
上立餘者即思慧思想也是前二師所說痴等之餘
也又解云依餘上立者意云前解餘者對前師名餘
今更解餘者後師依體名解之惡作用思慧為體睡
眠用思想為體思義悔眠俱用為體無頌並說唯有
慧想二法不同即慧想是思家餘故云由此亦有依
餘上立也幸審思之必有此理二各別依者謂悔眠
二也依思慧想各別有立一者思慧二者思想也亦
者亦尋伺尋伺既依餘法而立悔眠亦依法上立。


【疏】一以理如前說故者今以道理云惡作睡眠有別
依也謂如前說明了知所作故思擇所作故故惡作
以思慧為體謂次前說思想種種夢境相故故睡眠
以思想為體。


【疏】二以教故知無別體者謂瑜伽五十五說惡作睡
眠是世俗有故知悔眠無有實體。
[007-0672a]


【疏】彼說增上者解云增上者即是欲也由欲睡眠起
故憶巳前餘事即於夢中起欲若餘不憶而睡者即
夢中無欲也。


【疏】非思慧想纏彼性故者意云思慧想不是纏性今
師不許故量非言非將思慧想以為纏性謂前師許
為纏性欲今破也。


【疏】此合為因者意云如惡作用思慧為體眠用思想
為體故論不許合為一因破云非思慧想纏彼性故
所以言此合為因即兩法合一處故名合為因也。


【疏】有二分破者意云不許悔眠以思等為體故總分
作二分破以染淨及無記別論故名二分破此以各
各別破且先破染者。


【疏】初破欲界至染分為纏者即第一先破染也量云
欲界染思慧至一分為眠以成有法非為纏性是宗
法是思慧想故因也如餘思慧想喻也餘思慧想者
即取淨思等也此淨思等是染分之餘即取上二界
今以上二界思等是淨故及此界一分淨者或如餘
染思等者更解喻也餘染者即除前染分為悔體巳
外餘有染思等不為悔體者總取為喻即欲界一分
染者及上二界一分染者是。


【疏】第二破至為彼眠體者如上破染思慧等為悔等
體訖次即第二破淨及無記思慧為悔等體也遂總
難立量云為惡作等一分至思慧想是有法非彼惡
作至二法性是宗法因云是思慧想故如餘上界思
[007-0672b]
慧想喻也然上界淨思等不為惡作等性以惡作睡
眠唯欲界有故故將上界思等為喻。


【疏】此量准文有宗具足者意說將以前非染思慧想
等比量准其論之文論文非思慧想纏彼性故兩句
中有法宗法等具足謂言非思慧想此為有法文中
界無染字又取第一句中非字第二句彼性之字為
宗法也彼者即是惡作等也此即有法及宗法具足
也或可有宗具足者有法及法和合為宗故云有宗
具足。


【疏】取宗中有法至為因亦得者意說取論初句中思
慧想三字及下句中性故二字為因亦得量云惡作
一分非染思慧想有法非彼惡作等法性體因云是
思慧想性故如餘上界思慧等。


【疏】然此文中有宗中法至及因具足者意云唯此比
量論文中合有宗法及因皆悉具足尋此比量配論
宗因理可明矣然此文中意指論文非思想總合為
量悔眠合破以非思慧想為宗等如此比量即是順
文。


【疏】言義如前說者獲法正宗准前無出體業中解即
釋論中行別言。


【疏】以單相即複名者意云如頌說尋伺二各二等者
意說尋即是單名言尋求即是複號伺者即是單名
言伺察即是複號。


【疏】二從喻為名乃至與言相似者且名言能詮一切
[007-0672c]
法其意識亦能取一切境故意識與言相似故名意
言境也。


【疏】從境為言者言是意之境名意言境也。


【疏】亦通一切心所法等至勝故偏說者若耳識唯能
取聲不能緣名若意識能緣名也通一切心所者即
唯是第六識中心心所能緣於名言也餘識皆不能
緣也而意是主勝者雖一切心所亦取此境今偏說
意言者為是主勝故所以但說意言也。


【疏】今此境者通一切法者意云今此論中意言境者
此境即通一切法皆是所緣境。


【疏】大論第五云至為所緣者瑜伽意說能詮名等及
所詮義皆是尋伺所緣為境也。


【疏】然此中但舉意言之境攝法即盡者若如瑜伽說
名義等為尋境即不及無分別智及證涅槃攝此不
盡若如此論但說意言境即攝無分別涅槃盡問此
明尋伺於意言境豈可同無分別智答但不同名等
像即是言倫不及非要正智也故知名所詮義疎遠
故故名不攝於義瑜伽若以名義為境者云何得攝
離言之法。


【疏】身心前後至故名所依者問其三行中若尋伺是
語加行尋伺無明語亦無故二禪巳上無尋伺故即
無有語此論亦應尋伺是語言之所依何故說尋伺
是身心所依所依身心不依尋伺有故若且附一人
由尋伺行相有麤細故欲發語時遂合身心有安不
[007-0673a]
安故說尋伺是身心所依非是身心唯依尋伺更念
三行者尋伺是語加行出入息是身加行受想是心
加行。


【疏】二云思雖不如慧有染推度者尋伺是心思增慧
少位名尋是初起伺以慧增思少位在後起。


【疏】然對法配此如是次第至非此相違者對法云推
度不推度推度是伺不推度是尋即對法先言推度
慧後言不推度思即慧在先思居後說今唯識則並
通尋則在先說伺在後說慧則對法上句推度配唯
識中下句中慧慧能推度故則將彼論下句中不推
度逆配此論中上句中思思有不深推度故故二論
不相違。


【疏】梵言特縛至言一種二者意云如梵言特縛炎即
但名為二即是一名身中自得一種二若但自得一
箇二名一名身也若自明兩箇二名二名身也解立
名身者若如一箇字唯名而不得名名身若兩箇字
得名名身即上二字也且一種二者即尋伺一種下
二字但汎說耳次梵云特縛炎唯目得兩箇字兩箇
字即一名身也。


【疏】今梵本至顯二種二者意解云二名身目二種二
者即悔眠兩字是一箇名身又尋伺兩字是一箇名
身既有四箇字故有二箇名身也即上二字目得兩
今二故云二名身也故今一種二言顯二種二與前
特縛炎別至聲轉別故者意特縛兩字雖同與炎曳
[007-0673b]
聲有別有二種二種二不同乃至論中云故一二言
顯二二種以成總是解初二字論中此名有二以下
方解下二字至文當知。


【疏】一界繫種類別者謂悔眠唯欲界繫若尋伺通欲
界及初靜慮故二依思慧種類別者謂尋伺依思慮
悔眠別體三假實種類別者謂尋伺即是假悔眠是
實有問此第三及第二依思慮有何別答第二但論
思慧不思慧不論假實此論假實故有別也四斷時
種類別者如尋伺若離欲界不斷以初禪有等也惡
作離欲界即斷也若睡眠離欲界亦不斷即阿羅漢
離欲界染身中亦有眠故五上地起不起種類別者
若生二禪巳上起下地初禪尋伺若上地必不起下
欲界悔眠六支非支種類別者若尋伺即是禪支若
悔眠非是禪支七纏蓋性類別者悔眠即是纏蓋尋
伺非蓋纏也八語行非行別者尋伺是語加行悔眠
非語加行九通定散門別者若尋伺通是散悔眠唯
散非定十通無漏類別者尋伺通有無漏悔眠唯有
漏不通無漏。


【疏】其二無記隨應配故者二無記者謂有覆無記無
覆無記若有覆無記配入染中若淨無記配入不染
中以威儀等不是染故我見等非是淨故。


【疏】自下第二諸門分別者於中略以十二門分別等
一假實分別門第二自相應門第三諸識相應門第
四五受俱不俱門第五別境相應門第六與善俱起
[007-0673c]
門第七煩惱相應門第八隨惑俱轉門第九三性分
別門第十界繫分別門第十一三學分別門第十二
三斷門此即第一明其假實也。


【疏】問彼何故至世俗者此問意云悔睡尋伺既俱是
假何故瑜伽方說尋伺即是假悔眠乃言世俗有舉
疏答云所對別故言所對別者若尋伺依思慧立論
說是假若悔眠雖言世俗有世俗有中有假有實也
喚不信等為世俗有即實如悔眠等為世俗有即假
有也是故此前四俱假有又云尋伺言假據假實門
說是假有悔眠說為世俗有者約勝義世俗門說故
云世俗有。


【疏】俱所對別者此言種子是世俗有者謂對勝義得
世俗名也。


【疏】非是調然離識有體如心心所者不離本識調然
有體亦如心心所雖然別有體還與心相應非調然
別也種子亦爾。


【疏】如上下地受等者意說尋伺麤細則不並生亦如
一心之中上地受下地受不得并起上地受下地受
一心之中亦不得並以麤細異故。


【疏】問若尋伺二不得俱生至二不俱起無此地故者
今此疏文是薩婆多師難大乘也難云小乘宗中尋
伺二法則得並生故有三地汝大乘中尋伺不俱應
無三地此如欲界起伺無尋時應名有伺無尋若唯
起尋無伺者應名有尋無伺地二俱不起時應名無
[007-0674a]
尋無伺地即汝大乘三地應皆不成以尋伺二法不
俱故故無此三地也。


【疏】此簡至許現起故者意說生第四禪中淨尋伺亦
許現起故若依現起立三地者是第四禪亦有三地
所以知不依現起立前三地問地法有尋伺縱離尋
伺染時得名尋伺地不又地法無尋伺染縱起尋伺
時得名無尋伺地不答如欲界及初禪地法有尋伺
設離尋伺染若後起自地尋伺亦是有尋伺也以尋
伺是此地法故總名尋伺地若中間禪離尋染名之
無尋唯伺地設離伺染亦名有伺地由此設生第四
禪起尋伺等時地法終是無尋無伺地不可以起尋
等既說為尋伺等地。


【疏】然伏尋染至未離故者意云要伏初禪第三天貪
等尋染方得中間禪或生於彼無尋唯伺地若言不
假須伏但此尋染暫時不起名得中間定者應與欲
界無別欲界染尋伺亦有暫時不起故問欲界如何
有染尋伺暫時不起答如作不淨觀時染尋伺亦暫
時不起也問疏說離染尋不言離染伺何故疏舉
染伺成無別離答染伺既等尋明知等取尋也以欲
界尋伺未離染故疏文增略影在舉也有云然伏尋
染至未離故者生初禪巳要伏於尋染得初禪上品
定則入中間禪中間禪名有伺無尋地若中間禪不
伏尋染但不起尋則名有伺無尋地爾者即欲界無
別欲界中亦不伏尋染亦有起無尋唯伺時欲界應
[007-0674b]
名有伺無尋地故知中間禪能伏尋禪則與欲有別
唯此文意疏合云尋染未離故今言伺等染未離者
錯也問初禪根本定與中間禪何別答初天是下中
者名根本第三天上者名中間禪。


【疏】如身在欲界至此如是者意云如有人身在欲界
若不作欣厭六行等觀則不能離欲界中一品煩惱
乃至多品煩惱謂此人但作不淨觀唯能伏欲界貪
心也若後出不淨觀時或是起欲界貪欲心或不退
起此中間禪等亦如是何者即次下說。


【疏】初定中間至非以品離者意云釋通外難兼釋得
定所由問如初禪與中間禪既同一地繫若伏尋染
時伺染亦應伏名無尋無伺地如何但言有伺無尋
地故疏答云初禪中間雖同一地繫要伏尋染方得
入中間禪有伺無尋地定者其中間禪定出觀時或
退修定即却起尋染若不退修定即不起尋染然亦
不能離初禪地中一品煩惱乃至多品煩惱言得彼
定但於初定及中間禪少製伏尋染故名得靜慮也
意說暫伏不斷也非以品離者意說非以惑品斷故
云得定也但於初定及中間禪少制伏尋染故名得
靜慮也。


【疏】其無漏定至攝法不盡者意云然無漏言依初禪
等立三地別者依斷惑說若無漏定依此初禪有尋
有伺地者其無漏定即名有尋有伺地無漏定若依
中間禪有伺無尋地然還名無尋唯伺地其無漏定
[007-0674c]
若依二禪以上心離尋伺染處此無漏定即名無尋
無伺地故無漏定依此有漏三地而立三地皆約離
染立三地別言彼三地法是比類者意說有漏三地
法是無漏三地之流類也即有漏者尋等地亦名三
地若不言是比類者即成攝法不盡亦如無漏定斷
惑而立三地然有漏定等既非此類不名三地未審
是何地所攝故知攝法不盡或可言有漏定立三地
無漏定無三地者則三地攝法不盡唯攝有漏定不
攝無漏故是不盡也。


【疏】前二與自及與後二得相應者意說睡眠與悔相
應亦得與尋伺相應。


【疏】問生第二定至有尋伺故者意云此是第一師引
瑜伽五十六文證五識中尋伺於中問答並是大論
自問答故引為證也云何此地無尋伺者意說云既
許第二禪以上有尋伺眼等如何說第二禪名無尋
無伺又難云若不許有尋伺眼等識現前者彼地諸
根云何能領受彼地境界等今現此大論許二禪巳
上有識有尋伺其不許五識有尋伺家如下會此文
論文說尋伺即七分別謂有相等者此意引七分別
七分別中得有任運分別皆是尋伺故。


【疏】謂有相至染污不污等者即有相者謂現在境及
過去境名有相故過去之境唯巳前時曾類現故亦
名有相無相者謂緣未來未來境曾未起故故名無
相任運者謂不作意緣境也尋求者謂俱而緣境也
[007-0675a]
伺察者謂與伺俱起染污者謂貪嗔等俱起不染污
者謂與善十一俱起然此中尋者即是尋求此中伺
者即是伺察分別也如更引瑜伽第一廣解。


【疏】此師分別謂在五識至即是分別者此師說五識
在任運分別非五識中皆具七分別及隨念計度分
別也具即會違也然會所教中說五識中無分別者
意說五識自體無分別何妨五識得與分別相應分
別者即是尋伺也。


【疏】然攝論第二破上座等至是尋伺者此中意說如
破上座以胸中色物為意根應同五識唯有自性分
別也故知雖無隨念計度二分別而有自性分別也
以下如演秘說。


【疏】非直義通大等者小乘有宗尋伺與五識俱以三
分別中許有自性分別故。


【疏】大論第一說尋求分別至總十五種者彼攝論云
又諸意識望餘色身有勝作業一謂分別所緣二審
慮所緣三若醉四若狂五若夢六若覺七若悶八若
醒九若能發起身業語業十若能離欲十一若離欲
退十二若斷善根十三若續善根十四若死十五若
生上依論列其次依論釋初云何分別所緣者由七
種分別謂有相乃至不染污分別等且有相分別者
謂於先所受若諸根成熟若善名言者所起分別二
無相分別者謂隨先所引及嬰兒等不善名言者所
有分別三任運分別者謂於現前境界勢力任運而
[007-0675b]
轉所有分別四尋求分別者謂於諸法觀察尋求所
起分別五伺察分別者謂伺察安立六染污分別者
謂於過去顧戀俱行於未來希樂俱行於現在執著
俱行所有分別七不染污分別若若善若無記謂出
離分別無恚分別無容分別或隨與一信等相應等
是等是則名為第一分別所緣也第二審慮所緣者
謂如理所引非加理所引非不如理所引也三醉者
謂由依止性羸劣故或不習行或極數飲或過量飲
故便故重醉四狂者謂由先業所引或由諸界錯亂或
由驚怖失意或由打觸未摩或由魑魅所着而發狂
也五夢者謂由依止性羸劣或由疲倦過失或由食
所沈重或由闇相作意或由體息一切事業或由無
串習眠睡等六覺者謂眠睡增者不勝疲極故有所
作者要期睡故或他所引從夢而覺七悶謂由風熱
等八醒謂抱悶巳而復出離九發身語等有謂由發
身語等者謂由發身語等起前行故後此發起身語
等十離欲者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能離欲十一離
欲退謂性鈍根故雖修善品者數數思惟彼倒狀相
煩惱所漂惡友所發故離欲退十二斷善根者謂利
根者成就上品諸惡音樂現行法得順彼惡友故十
三續善根者謂由性利根現親朋友修福業故諸善
無大夫聞正法故還續善根也十四死者謂由壽重
極故而便致死十五生者由我受無間巳上故無始
樂着戲論巳熏習故淨不淨等因薰習故後所依體
[007-0675c]
由二種因增上力故從自種子即於是處中有異熟
無間而生。


【疏】觸非愛境至憂俱者由尋伺觸非愛境能引發五
識中苦受故尋伺與憂俱嬈惱意等也。


【疏】故知五識定無者意云依初師計五識中有若樂
受今尋伺既不與苦樂受俱故知五識無尋伺也。


【疏】不說與樂俱初定無尋伺者若尋伺不若俱即證
五識無者既不說樂俱初定意識應無尋伺以意地
有樂故。


【疏】即一喜受義說為樂者初定意地喜受據稅重邊
雖得樂名不離喜總名喜受然不離有二義一者不
離上地喜初禪與喜相應故二者不離意識即說意
中樂名喜受故具此二義故云而不離喜總得喜名。


【疏】欲界尋伺至何不別說者意云復無尋伺師難前
有尋伺有云如我初禪第六識有善亦有樂俱說喜
時亦攝樂所以但說尋伺與喜受俱汝欲界喜樂受
在五識及意既名別云何但說尋伺與喜受相應而
不說與樂受俱耶既許別識與喜俱亦分別五識說
樂受俱然次俱說喜不言樂者明知五識無尋伺也
體性相離者以喜樂二受各在別識故云體性相離。


【疏】彼意地若至攝彼若者相似者即逼迫自心相似
此意地若與託受若處憂相似欲顯此若憂受俱在
意識俱輕重稍別又其相似但說憂時亦得攝苦有
分別者據實純受苦處苦逼迫重故而無分別今言
[007-0676a]
有分別者從前欲受俱時為名名有分別或亦無登
業分別有任運分別又如初二禪中雖有樂受少悅
身多悅心故初二禪樂受亦得名有分別故地獄中
若少逼身多逼心故意地苦亦得少分有分別也故
但說憂俱不說與苦俱也。


【疏】餘趣至何緣不說者此亦後師難前師云既許餘
趣等憂在意若在五識者何故說尋伺與憂俱不說
與苦俱既是別識亦合說也但說憂俱不說苦者明
知五識無尋伺也。


【疏】謂彼文說至由彼尋伺意識起者意云此會前瑜
伽論五十六云云何彼地論諸根而能領受彼境界
等文也彼論許二定巳上地有尋伺眼等識如前說
今會不然二定以上起下五識等者意說此人生在
二定以上若起下初定眼等三識時還以初禪尋伺
俱意識引生緣境等何以故二禪巳上意識無尋伺
故今論說有尋伺意識引故故知但取初禪意識還
引初禪眼等識也即會前瑜伽文也唯除卒爾心餘
者皆由尋伺意識引生故論云顯由彼起者正會此
文言五識有尋伺者伹由彼尋伺意識引生不通五
識中而有尋伺也故云由彼起。


【疏】曰若在欲界至俱時起故者此引例也如大目乾
連身在欲界入無所有處定聞象王哮吼聲即無所
有所心與欲界耳識率爾心俱時時同緣前境故耳
識不由尋伺意識引生故知如是除唯率爾五識餘
[007-0676b]
者皆由尋伺意引也上定亦與至俱時起故者意云
非但初禪意識與自地眼等識率爾但時即此無所
有所意識亦與欲界定中耳識但時也此釋由彼起。


【疏】五識餘時多由至亦通初定有故者意云此釋多
由彼起也如前在二定之巳上起下識名由彼起如
前說今言多由彼起者不約生第二定等說但約自
地說問既約自地說者如何言多由彼起耶答除率
爾心以自地強境不藉尋伺意識引以能自越故除
率爾外餘等流法除淨心起時必尋伺意識引生故
言多由彼起也疏二會合為一文故云顯多由彼起
非說彼相應也。


【疏】其顯由彼言正會至傍會者此會大論五十六論
說五識中有尋伺文也疏傍會者意云即除瑜伽二
定以上等文已外約自他說等名傍會非是此師本
意但傍乘文勢會也如有論文說欲界初禪等尋伺
引地自五識者但多分由尋伺引起意云若作意觀
境即由尋伺意識引生若任運緣境雖起五識即不
由尋伺引也。


【疏】設有初定至第五卷中廣解者意云是總釋會多
由彼起所由也無是事者謂有宗諸識不並生故在
定中不起耳識由此不說率爾起時無尋伺等故云
無是事。


【疏】二禪以上至除率爾心者釋會前二定巳上由彼
所由也二定以上唯欲界率爾五識等意起故如率
[007-0676c]
爾五識聞象王聲次不由尋伺引准知前三所說二
定以上起下眼等識亦不由尋伺引生上來雖有多
義不同總是第一解也。


【疏】又解至由彼起者意云此第二解此中有二第一
解多由彼起第二解顯由彼起且第一云若在初禪
自地及欲界自地眼等識起時唯由有意識引生然
此意識未必與尋伺俱以自地法強故即率爾等五
心皆由意識引然意識不必與尋伺俱故與前別也
前除率爾解餘四心皆由尋伺引問既言意識無尋
伺引五識者何故云五識多由尋伺等引生答此約
增勝說許餘時五識亦尋伺引故故云多由彼起即
多分由尋伺引起非一切時也第二顯由彼起者第
二定以上起眼等識必藉尋伺意識引非自地法故
者非是二定以上法也必假尋伺者上起初禪率爾
眼等識時必藉初禪尋伺意識引生二定以上地無
尋伺故問與前第一初會何別答彼除率爾餘心必
藉尋伺意引今此兼率爾亦是尋伺等引生故與前
別故云顯由彼起也。


【論】彼說任運即是五識乃至相應尋伺者然雜集論
說七分別即不約尋伺說故任運分別即是五識然
瑜伽任運等七分別即是尋伺故任運分別即是五
識然瑜伽任運等七分別即是伺故任運分別即是
尋伺故五識無尋伺也任運分別雖同義各別。


【疏】但言尋伺有七分別至故無過也者意云瑜伽雖
[007-0677a]
說尋伺即七分別然對法不言七分別皆是尋伺故
五識有任運分別而無尋伺故無過也。


【疏】隨順理門者即隨順有宗說也以師許五識自性
分別故。


【疏】自性不是任運所收者意說五俱意識自性分別
不是對法說七分別中任運所收者有云此既言自
性是有相不是五識中任運收者何妨五識有自相
不是意中自相攝以任運即五識故。


【疏】說五識自性分別是者此文即解前第一體即是
五識文意說五識有自性分別不是尋伺又無過也
非由也不也。


【疏】了者疏前教為證不成了別者別結上文云由此
理故五識定無尋伺故上了字非前教恐依異本歟
下別字結理成。


【疏】何故五識即是任運至方名任運者此中問意者
何故五識體即是任運其意識體不名任運與意俱
時尋伺體方名任運。


【疏】答意俱分別者意說與七分別俱多起尋伺五識
不爾俱者相應義非是同時俱。


【疏】自性等亦然者意俱尋伺分別強故以為自性五
無相應尋伺故五識體即是自性云自性等亦然即
如攝論說自性分別也。


【疏】七分別收法不盡者意云五識俱意識次不與前
強任運尋相應者即七分別攝法不盡意說七分別
[007-0677b]
中任運等分別不攝此五俱意識也問五俱意識既
七分別不攝者不審五識七分別收盡答亦不盡以
五識無尋伺等任運分別故所以偏難五俱意識其
五識無尋伺此問不難。


【疏】或無五俱散意無尋伺者此第二解意說無有散
意不與尋伺俱所以七分別收法亦盡若無者即違
解深密經彼文云五俱意識必有一分別意識故知
許有不違經文。


【疏】此違定中聞聲等事者若全說五俱意識定有尋
伺分別者便違定中聞聲等事以目連定中率爾聞
聲五俱意識無分別尋伺故故不取此解。


【疏】遍行中五受俱不俱門者意云此等相應受即是
遍行中受數也。


【疏】問若善惡追悔亦通捨不者此中問意無記之悔
則得與捨憂俱未知善惡性之悔得捨受俱不。


【疏】答曰不爾惡作強思生至工巧心中俱者此第一
解云如善惡性悔必與憂俱起不與捨俱其威儀工
巧既通捨受故無記悔即與威儀工巧心中捨受俱
也善悔者悔先作惡悔不修善也染悔者即悔作善
悔不作惡等是無記悔悔工巧圍等。


【疏】或捨善染至方與捨俱者此第二解即通相續解
也若善惡性悔約強盛時即唯與憂俱若善染性悔
勢力微劣末位亦得與捨受俱也。


【疏】故善染時俱即無捨受至可與俱者此文意說若
[007-0677c]
善染悔初強盛時即無捨受俱唯與憂俱若善染勢
分盡至相續末位即與慼行捨受俱慼行者但不說
名慼也故總有三種一者順益捨如得飲食等順益
是二中容捨非苦樂等三慼行捨不多分別名慼行
捨若多分別即是憂故善染悔末位即慼行捨受俱
強思生故者意說善染末位有有捨通慼行者謂此
捨是染悔相應強思引生故通慼行也故捨受不是
憂憂離欲捨故又強思生故者有云此釋外難難云
既許捨受通其慼行善染惡作何非捨俱解云善染
悔體強思生故捨雖通慼而非強思故不得與善染
悔俱但可說與無記悔及善染末位俱也。


【疏】與別至違下文故者然小乘說善染性悔唯與憂
俱乃至善染悔至相續末位亦唯與憂俱非捨俱也
故有宗說不還果等離欲界染巳即捨悔也若初二
果人未離欲界故初二果人猶有悔故故大乘說善
惡悔未位既捨受俱又無記悔亦與捨受俱即第三
果人雖離欲身中由有悔故若作此解即違下文下
文云悔非無學離欲捨故故此義不正由此義故疏
文又明。


【疏】應說惡作至亦離欲捨者此第二解也意云然悔
多與憂根相應者行相相順故是伴類故者意云與
捨相應無記之悔是善染悔家之伴類也若善染悔
無之時此無記悔亦無離欲捨者以憂悔次捨相應
無記也悔俱慼行轉所以同憂俱悔亦離欲捨。
[007-0678a]


【疏】聖者起悔但是惡作者意云如聖者却觀昔日在
凡位中作不善時唯是惡作非體是悔何以故巳得
聖故更有何憂行相而言是悔故知非悔若於善中
生悔二不早偏但是厭也厭惡欣善故問若爾如何
前云悔謂惡作耶答前文通凡此唯約聖故不相違
也。


【疏】世間離欲至退可起故者意云如有漏心於世間
道六行狀悔還復起悔不同聖人即外道凡夫多作
此行。


【疏】以不言與若欲界樂俱者此師意說然欲界五識
中有苦樂受尋伺唯在意故說尋伺在欲界不得與
苦樂受俱也。


【疏】悔增至三等者前師悔與憂捨相應後師加苦受
於地獄中亦得悔悔先作所罪也餘者唯加苦受次
第配眠尋等地獄有眠者眠是惛昧義所以極苦處
得有眠故有尋伺者由尋伺發言顯我伺時當捨此
命此命眾同分等。


【疏】初二唯與十善容俱者此唯不與輕安相應餘者
許俱故問此悔如何得與付十一善中行捨相應行
相相違捨以平等無功用住為性悔者行相麤動也
何相違之法而得俱答悔通三性善中有悔於理何
違眠得與十善相應者即善心等皆引眠故或可於
眠夢中亦起善故。


【疏】無是正文故者此有二意一云無由不也許欲界
[007-0678b]
有輕安者不是正文二云欲界無輕安者是正文也
具此二意故無正文。


【疏】設許亦有者即許欲界亦有輕安亦無輕安者悔
眠亦無輕安也悔眠不與輕安俱故何所以者由輕
安是定引生悔眠不是定引生故。


【疏】有人云三藏言西方至說初靜盧者有人云傳三
藏法師說未至定中有尋伺者不然唯論云即四禪
根本定中應有十八禪支非未至定有尋伺支若許
立支者初禪未至定中有喜受應立為支又二禪未
至受三禪未至定中有樂受此等應立為支若不立
支者明知依根本定立支不依未至定中立支也所
言支者由如依於樹林根莖等有多種支葉生即顯
此樹林榮盛相也禪支亦爾依於根本定為根莖故
而生十八禪支此支即是功德支葉也說未至定中
有尋伺者亦不是禪支乃至為未至定中根既未來
如何能生支葉雖為此難或可未功又難云未至定
中有尋伺即立為禪支欲界有尋伺應立為禪支彼
既不爾此云何乃然由此道理雖地法令有立禪支
要依根果定立也支者支分之義也然禪支有十八
種者瑜伽六十三俱舍二十八云初靜慮有五支一
尋二伺三喜四樂五心一境性二定有四支一內等
淨二喜三樂四心一境性三定有四支一捨二念三
正智四樂五心一境性四定有四支一捨清淨二念
清淨三不苦不樂四心一境性此名十八禪支具如
[007-0678c]
瑜伽六十三敘。


【疏】悔行相麤必獨生者意云不貪等俱稱為獨生或
可不與忿等俱名獨生也。


【疏】合嗔邪見貧我見至不得者此言悔與嗔邪見及
痴而五法俱起故此解亦好論文且為麤相云不得
與九或俱據實亦得俱也問此悔何故不得與慢疑
邊見見取戒取等俱答思之可知。


【疏】又解必不得俱與悔間起者此言不與根本惑俱
者且順論文作此解也。


【疏】如本得相應者意說嗔與慢俱然忿等既決是嗔
分如根本嗔亦與慢相應也依斯瑜伽第一明七種
分別其中有染污分別不染污分別若染污分別者
即通不善染有覆無記不染污分別者即通善淨無
覆無記故於尋伺差別立七種分別。


【疏】何故忿等名別起耶者此義前解意又作此難云
既許忿等與根本或俱起者如何言忿等十各別頭
生得名獨何煩惱耶答如疏。


【疏】此中惡作何以通無記至無記業故者意云此有
問答且問云惡作何以通無記耶答以於無記業亦
追悔故意云捨却無記事業之時亦生追悔故於無
記業雖不定起無記之悔者此顯無一切無記上皆
生於悔也故云雖不定等。


【疏】問何記寬悔狹也意說但隨一無記事業而生追
悔非於悔故顯揚第一至不言無記者不染即善染
[007-0679a]
即不善也彼順小乘等者即會彼顯揚文也。


【疏】多分起故者由善惡有損益故多生於悔悔通二
性不言無記非令不通無記論云有義初二唯生得
善者意云悔眠通三性若是善者唯生得善以此善
非是強故然善悔等二行相麤近昧略行相相順如
悔言我何故作此惡事不作善耶此悔等雖善由是
微劣行相非強故非如行善以如行善心精勤用行
行相不同故非加行。


【疏】聞思位中至而非加行者意說睡眠性昧略非方
便善所起以方便善心性相明利故若於聞思修位
中有引起者體性昧劣非加行善故。


【疏】於聞思修三位皆有尋伺故等者故瑜伽第一曰
聞所或地者謂從聞所生解文義慧及慧相應心心
所等思所成地者謂從惡生解義慧及慧相應心心
所等修所成地者謂從修所生解理事慧及相應相
應所等聞謂聽聞即是耳根發生耳識聞言教故思
謂思慮即是思數發生於慧思擇法故修謂修習即
是勝定發生於慧修對治故解云三慧即用別境慧
為自性若據瑜伽釋論說三慧地故通心等為三地
體。


【疏】皆是此故者意云聞等位中所成諸法皆是聞思
修三位所攝皆有尋伺故若但云聞慧等不言所成
者即狹故言所成即寬兼攝餘法。


【疏】次應并染至先不說者意云既說悔通善性次即
[007-0679b]
合說悔通不善何故不言通不善及說通無記答以
次第明合說悔通不善謂後說悔通見修二斷即於
彼處自說所以今時不述也。


【疏】染謂有覆至眠等三皆通者意說染無記者謂我
見俱時無記心等淨無記者謂威儀等四今言眠等
三法通染淨二無記者如何通耶答與欲界修道身
邊二見俱時即通於染意說眠位之中得起任運身
邊二見身邊二見即有覆無記性故得與眠俱如何
尋伺通染無記耶答尋伺既通任運分別故我見俱
時得有尋伺問若爾者即第七識中我見應亦有尋
伺俱答此不應爾尋伺說為第六識有不識第七有
尋伺故知且據第六識問五識既許有尋伺五識應
當有我見答不爾五識言有尋伺者由第六識引故
言有五識實無尋伺故不相違此據欲界說其悔行
相麤猛未通染無記染無記行相微細故若悔通染
者乃是不善非是無記故惡作即不與欲界中俱生
身邊二見俱起也上來攘欲界辨初定豈有二無記
尋伺故者意說尋伺通染淨無記也初定豈有有第
六識中俱生身邊二見相應尋伺初定中亦有威儀
等相應尋伺故云初定有二無記尋伺。


【疏】染無記中無別相故略而不說者以無別相界不
辨此悔相應也。


【疏】二謂法執至不通惡作者意說此法執無記心心
所以通染故不與惡作俱前說染無記不與惡作俱
[007-0679c]
故此明於淨無記法執染故此不說也此中云異熟
生無記是業果異熟心心所故不攝法執無記所以
此中不說也法執無記名異熟生者非是業果異熟
生但從異熟識中種子生故名異熟生。


【疏】其餘無記心至亦是彼攝者第一解云其惡作通
無覆無記性者若緣威儀工巧即是威儀工巧無記
攝若無覆無記惡作設不緣威儀工巧亦是威儀工
巧心攝是緣威儀工巧心之類故非餘異熟生心攝
也此解即順論文故云不通異熟性又其餘無記心
至亦是彼攝者有云同薩婆多宗威儀寬故說大乘
餘無記心雖不緣威儀工巧是威儀等攝問威儀何
不與法執無記心心所俱答謂威儀等唯無覆無記
性法執有覆故非彼俱又設除業果及法執異熟無
記並緣威儀心等外餘汎起無記心者亦是威儀中
收許令是異熟生攝今且隨小乘亦威儀攝也周曰
其餘無記等者即指前法執染無記是四無記之餘
雖不緣威儀等以是緣威儀心之流類亦威儀中攝
此義未詳謂法執心是染威儀心是非染如何言是
威儀心之類答俱無記故據此意者悔與染法執無
記俱謂悔不通異熟性故所以法執無記非向異熟
生中收若許與染無記俱者違前疏文不許惡作與
染無記俱故解云雖不與我執無記俱不妨法執無
記俱也。


【疏】又解云雖不與儀業心至亦惡作俱者第二解也
[007-0680a]
意說其惡作無記性者若緣威儀等即威儀心等攝
若惡作無記性者若不緣威儀等即合是異熟生無
記攝如有率爾生悔悔昨日遇見悔不問問破人在
如是之心既非染淨若非異熟生者更是是心收答
據大乘中異熟生心寬餘不攝者皆異熟生攝如增
上緣也今此解者即違論文所以會云論中且據業
果無記說說云不俱不妨異熟生中一分無記亦得
俱也故云異熟生無記亦惡作俱。


【疏】此異熟生心非實異熟尋伺亦然者意說睡眠尋
伺但名異熟生不名真異熟若現行第八識名真異
熟若現行第八識名真異熟亦名異熟生以從異熟
識自種子生故得異熟生名不同六識別報心心所
等。


【疏】不與第三第八識中文相違者第三卷說異熟者
是第八真異熟此言異熟者是異熟生非真異熟故
與前第三論不相違也。


【疏】說不染污分別此有善淨無記等者謂今引不染
污分別者意說尋伺通淨無記兼言善者文同故成
所言不染污分別者瑜伽倫中說有七分別其中有
染污分別不染者別染污分別者即通不善有覆無
記等不染污分別者即通善及淨無覆無記等。


【疏】非謂信等別唯起一者意非唯與信等一法俱瑜
伽謂但十一中隨與一善相應即名為善。


【疏】非法執類異熱心也者意說雖不與業果異熟心
[007-0680b]
俱不妨與法執無記異熟心俱也法執強故與尋伺
行相相順相應無失。


【疏】若身有疲極至方有悔眠者身有疲極多引睡眠
意地有憂根故得有悔妙簡於悔眠靜即簡尋伺。


【疏】或靜及妙皆通二種者意說妙靜簡尋伺二種有
云皆通二種者意說如通簡悔眠尋伺二種靜亦爾
也。


【疏】無所用故者是麤惡作法望土地無用所以不起
不假起者此釋不起眠所以也眠要由食等起上界
既無段食不假起眠也若爾唯下論說有邪見者悔
修定故義准生上亦起下悔邪見容與悔俱起故舉
疏答之。


【疏】見本有位非謗涅槃等者意云悔修定者但於本
有位悔修定非是謗涅槃若於色界中有中起謗涅
槃伹是邪見而非是悔以中有中無容起悔故即無
於有位起悔其中有位方起邪見謗也據此第一解
即無聞比丘於中有位不得起悔若作此解即違下
論文邪見者悔修定故由此妨故有第二解。


【疏】云又解至亦是生上起下者第二解即無聞比丘
於色界中有中亦得起悔今言上不起下者據多分
說等者此會違也據多分說者如無聞比丘於中有
位起悔餘時不起故云多分及生有故言無也者又
據色界生有說也若有生在色界不得起下地海據
此一時故云不起下悔也時疏。
[007-0680c]


【疏】此二非上地至下不起上者意云悔眠二種不通
上界所以下不起上。


【疏】欲界入初定名下起上者即身在欲界入禪初定
亦得起上初禪尋伺名下起上。


【疏】或緣上名非緣上也者意說但可上地法名悔眠
名緣故然緣彼地法不得以行相淺近極昧界故。


【疏】有邪見者悔修定故悔得緣上者意說或有餘人
初學修定雖不得上地定起自聞思位多用功失而
不得定無聞比丘得第四禪定謗滅墮地獄悔修定
也自餘人始用功失暫學修定雖不得定亦悔修定
故下地亦得緣上定。


【疏】上煩惱等皆以三界分別者即上卷明煩惱等約
三界上下分別皆得起故准此亦應生上起下悔。


【疏】論不許悔至故不相違者此明得起下悔所以也
且如前第六卷既將煩惱三界分別上下得起准知
悔亦合約三界明所以今說生上得起下悔如何知
以邪見者悔修定故故得起下若爾何故論文不許
耶答論伹據十根本煩惱中但與無用相應更不與
餘九惑相應所以中有起邪見不與悔俱今言得起
下者起別時說別時者即邪見前得起故名俱故知
得起下悔故與論文亦無違返。


【疏】論據多分至嗔等俱等者意說其實得起但言悔
不與餘九煩惱俱者據多分說多分者是隱顯義顯
即不俱隱即俱也。
[007-0681a]


【疏】許俱義隱者然許悔與邪見及嗔俱起義稍隱故
故云不俱其實亦俱然此一段疏總有四解第一與
第四品別下知俱如嗔也。


【疏】悔非無學離欲捨故者此是三學分別然有宗悔
眠二種非學無學是有漏故尋伺具三通無漏故依
經部宗四皆通三無學身中有悔眠故今依大乘悔
非無學離欲捨故猶如憂根問如諸律說無學無記
犯戒生悔是非惡作解云是厭假說悔名於無記而
生悔者未見誠文應是慧及勝解義亦無失。


【疏】如彼雖有愁戚或是捨受等者意明雖有惡作即
是厭乃至慧也如彼不還愁戚不是憂根如無漏後
得引五識中苦根後得智不妨與喜樂捨俱也有云
如何羅漢見佛涅槃雖有愁戚但是捨受相等或不
還上界見下三灾等悔不得無學離欲捨顯不通第
三果。


【疏】說是學者意說悔順諸有學若悔先作惡還修無
漏見道故知有學身中善法皆名學若大乘從善法
欲巳去皆名學法即順學法名學之體非學法善法
欲者從初發大乘心巳去欲者希求也即求善法故
名善法欲謂資粮巳去若小乘說學無學身中有漏
染無記除戒定慧皆名非學非無學大乘不然約身
判無學息求總名無學有學身中不然有進取者是
學無進取者是無學無進取者不是稍別以下第十
二明見修所斷門。
[007-0681b]


【疏】謂苦根在五識由無漏故者釋所以也意說聖人
身中有苦根者以由無漏故有也後得位引者意云
五識中苦根聖人得成就者由無漏後得俱時能引
五識中謂精進等得有苦根此約苦根無漏後得俱
時名引即五識同時意識無漏智引起也。


【疏】或引後時五識等生者意云或者念無漏後得能
引得後念五識中苦根也此約前後念相引故與前
解不同也者云必初地巳上菩薩身在欲界者見諸
眾生在地獄中有種種苦即無漏後得智引起大悲
然地獄中諸眾生或地獄火燒菩薩身心在厭離即
菩薩五識中有苦生也即是無漏後得智引起五識
中苦也起第六識正入無漏後得智同時起五識中
苦亦得成前念無漏後得智引起後念五識中苦亦
得今此菩薩被燒有苦即是分段身分段身麤故被
燒苦變湯身是微細眼尚不能身豈彼火燒而生苦
也問菩薩第六意識中有苦不答雖在地獄救生既
非惡業戚果故亦是無苦故知苦根是無漏親所引
生無界等有無漏不引悔悔眠斷不能救生又後無
用故聖人無無漏眠也。


【疏】二十二根中仍名不斷者意說憂根深求解脫是
無漏根故通不斷故對法第十云求知根者謂信等
五根意喜樂憂捨巳知根數亦同之故不同惡作。


【疏】隨順行相者憂行相修於所求如憂果不得解脫
等又後非無漏道親所引生故亦非如憂深求解脫
[007-0681c]
故者不解云此文別釋眠悔二種眠雖無漏道引非
親所生故非如苦根悔雖求解脫而非深求故非如
憂由斷悔眠非非所斷。


【論】若巳斷故名非所斷者重釋睡眠容非所斷謂若
巳斷名非所斷者無學身中善無記眠亦非所斷於
中緣縛先巳斷故故於此起眠無縛所斷名非所斷
此即約緣縛斷名為非所斷故六十六云云何非所
斷法謂一切有學世間法一切無學相續中所有諸
法此中若出世法於一切時自性淨故名非所斷餘
世間法由巳斷名非所斷。


【疏】據求無漏無漏所引即非非斷者此文意說若憂
即能深求無漏憂何時卑證等若苦即無漏所引苦
根亦名無漏今者眠若望憂能求無漏苦無漏所引
者其眠即合是斷法不通不斷何以故眠不能求無
漏又眠無記性者無漏後不引然眠善性者雖餘無
漏遠引以不親引生故以親言簡若將眠同憂苦即
不通非斷若約緣縛名非所斷即通非斷又由無學
者有段食故有眠眠通不斷。


【疏】惡作雖至故深言簡者意云且知悔若悔先不求
涅槃等雖亦是善悔然行相不深不如於憂憂行相
深故。


【疏】又解此據多分不得者意云說悔不通不斷者據
多分有不求涅槃不起善悔者說不妨有求出世深
生悔故悔亦通不斷。
[007-0682a]


【疏】遠引生故者意說無漏遠引者如聖者或經一日
二日等入觀疲勞與睡眠是也。


【疏】尋伺二法雖非無分別智乃至此解即通無漏師
義者此師意然雖本智中即不與尋伺俱然由加行
位中尋伺能引真見道故或後得智中伺時亦引起
尋伺故尋伺得通無漏名非所斷故後解雖非乃至
即不通無漏師義者此義意說若根本後得智中皆
無尋伺然由尋伺能引無漏智由如於憂或被後得
智引相應尋伺由如於苦故尋伺如憂苦亦名無漏。


【疏】諸尋伺皆分別者尋伺能分別境故有分別非尋
伺者即二禪巳上心心所及欲界初禪中不與尋伺
俱者自餘心心所者名分別不名尋伺故四故者第
一句無有是尋伺非分別者所以無第二句有分別
非尋伺第三句亦分別亦尋伺第四句俱非。


【疏】顯揚第二至故有等言者顯緣等意說彼思惟即
是尋求故彼後云彼正思惟令心起八極趣入尋求
極尋求現前尋求覺了計算觀審思惟性此論中有
等言者除尋求外向上等取趣入極趣入向下等取
極尋求等言引發證尋即思惟是無漏故故趣者向
也入是解也尋是唯尋此趣等各有勝義故致極之
言也有云尋求是加行位極尋求是勝進位趣入等
唯此相似或約初修久修有別也故正思惟支證尋
是無屬何問伺不入八道支答未見大乘所明之文
且依有宗婆沙論九十云伺無彼相是故不立復次
[007-0682b]
菩提分法行相猛利伺用微劣是故不立復次伺用
為尋所覆擯故於䇿正見尋用偏增故伺不立菩堤
分法有云顯揚論云尋求極答求此即尋趣入極趣
入此即是伺二種總名正思邪支與小乘別文瑜伽
二十九云由此正見皆之力故所起出離無恚無害
分別思惟名定思惟若心趣入諸所尋伺彼唯尋思
如是相狀所有尋伺若心趣入諸所言論所以通取
尋伺。


【疏】問既引十地至語言威故者此問意云其如十地
梵本經論頌有思惟之言亦不說有正字若據新譯
十地諦即有何故淨覺人念智功德具等文不言思
惟論釋言覺者覺觀即是尋伺亦是語言之因何故
今時但引梵本文而不引新譯十地論文耶一種皆
是語言因故此總問也云言三論中文云謂金剛藏
菩薩入於三時而不解釋十地言解脫月菩薩說偈
三請云何故淨覺人念智功德具說諸上妙池有力
不解釋頌意云菩薩既有起言說因何故不解釋淨
覺者即是言說因也其金剛藏菩薩是第十地菩薩
八地巳上第六心聚定是無漏故知尋伺亦通無漏。


【疏】答若依梵本至彼伹應言淨思惟者意云此答上
問若依梵本毗唯迦者是尋無義若言僧羯臈波是
思惟義今依梵本但有僧羯臈波而無鬼咀迦言所
以但引梵本經論亦無正學者依梵本但有思惟亦
無正字正字既無何呪說有覺觀之言尋者即覺觀
[007-0682c]
也問梵本既有思惟無淨覺等文何故新譯十地論
而說有淨覺之文答伹是飜譯家增加也彼但應言
淨思惟者彼新譯論依梵本經論不引舊譯經論。


【疏】前八地至猶有者自利名前即八地巳上無利地
名後後即八地巳上猶有問何以得知答准下文云
第九地菩薩斷於利他中不欲行障故八地巳上利
他便作功用。


【疏】又解十無學中得無正思惟支以無礙故者此師
意說正思惟即是尋伺故知佛十無學法中除正思
惟唯有九無學法又八聖道支中既許正思惟是一
數即應佛有七聖道支。


【疏】八地巳去無漏觀心既相續轉至有漏正識者此
即難也難云五識要由尋伺引者八地以去無漏心
常相續若無尋伺時如何發起有漏五識答不爾之
目連定中用聲非有尋伺引五識故知八地菩薩起
五識未必由尋伺引無漏意識相續雖無尋伺不妨
五識亦得起前顯五識多由彼尋伺起非說一切時
要由尋伺引五識起也此隨轉門說者隨小乘者宗
說尋伺二法為遍行言三伺等義如樞要說者即身
譯心三行義樞要說。


【疏】和地巳去至劣不行故者意云十地中起無漏後
得智皆在尋伺若至金剛心時尋伺即不行以得勝
捨劣故即此尋伺無彼同時心心所一時不行故。


【疏】唯後得俱非乃至四句為證者今說尋伺唯通與
[007-0683a]
後得智俱不與正智俱者以七十三說尋伺四句分
別云有思惟真如不觀惟真如也觀者證也有且思
惟真如亦觀真如謂無漏後得智有尋伺故名思惟
真如心中擬寫觀真如有不思惟真如亦不觀真如
謂餘業果異熟生心心所等。


【疏】大論第五解此二是三界心心所者大論約此二
種分別辛一者漏心名分別二遍計心名分別解此
二種有漏即是三界心心所名分別也。


【疏】雖據有漏作論者意云分別於五法中屬第三者
據有漏作論不言唯屬第三等以尋伺亦通無漏後
得智也。


【疏】今於此中第一師說尋伺體至闕無尋伺者意云
初師既說尋伺唯是有漏即無漏初禪五克中闕無
無漏尋伺二支即無漏支唯有喜樂定三克通無漏
也。


【疏】若准第二師至佛便無乃至此義應思者據第二
師說因中十地及二乘等無漏心中有無漏尋伺佛
果全無尋伺若爾佛果伹有思慧而無尋伺言無麤
細者意說尋是麤伺是細故可立為能治支佛果思
慧既無麤細故無能治支若自餘人有在煩惱初修
初修初禪中有尋伺及能治欲界中恚害不善法故
故說尋伺支是對治支喜樂是攝益支定體是所依
支此定體是餘尋伺喜樂之所依也如來身中煩惱
既無故無尋伺為能治支同不放逸能對治放逸如
[007-0683b]
來無斷有不放逸尋伺既名對治支如來應有尋伺
支答護法須防如來則有不放逸尋伺是語行佛無
漏語行故無尋伺支。


【疏】緣有無漏有無事等皆唯為之者解云此四下定
緣有無漏有事境等除悔餘眠尋伺三法得緣無事
以悔不得與餘根本惑俱故其我見近見能緣無事
有漏名境唯悔不得與俱生身邊二見俱尋等許緣
俱生惑俱故此即第三准上分別門。


【疏】此雙問者問意云為離心體有別自性如薩婆多
為即是心分位差別如經部等。


【疏】其楞伽師乃至差差別者諸楞伽師即執楞伽經
中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執八識尚不別何更別
有心所故不立心所中百論師執諸法皆空諸法尚
不許立豈別立心所經部師及妙音師唯立三心所
所謂五蘊中受想思三餘善染中皆依思上假立無
別有體若更立有心所即經文應云多蘊不令唯立
五蘊故知心所唯有三種此築雖不心所少故名無
妙音尊者亦伺經部作此說即是婆沙論中四評家
師大德中一人也餘者謂覺天世友等彼雖不言一
切心所並無等者經部計有三心所等少始條深善
等是思分位假也處此道理總為此難如前第一卷
解思想等是實觸等是假如前既難。


【疏】如俱舍至說唯有識者俱舍解觸支中敘經部計
又婆沙中亦敘妙音等計習說有識。
[007-0683c]


【疏】遠行及約行者無始時來遊歷境界名為遠行無
第二故名為獨行今外難云若有心所則名時行不
應名獨行故知無心所也有宗云六識不並故言獨
行若依經部宗解無別心所故說獨行若依大乘一
類師說無五識唯一意識故云獨行若依瑜伽諸識
一一差別而轉無主宰故云獨行無身𥧌於窟者謂
無形色今心者無形色而不可見故云無身但𥧌伏
在於色身窟中調此難謂心既言調心不不言心所
明知無心所。


【論】士夫六界者此第四引多契經說四大空識成有
情身不言心所然釋此文諸家不同異本宗同大乘
說故瑜伽五十六云六界界是蜜意說唯欲顯此色
動心心所最勝所依是經蜜意意說說四大是色所
依勝空是動所依勝識是心所所依勝意說據與三
為所依勝故且蜜意說六界成有情身其實無諸心
所等若經部宗四大及空同大乘說心所離心無別
自性覺天說云離四大外別無造色離心巳外無別
心所故依經部覺天為難。


【疏】或現能取及所取者問能取所取與見相二分何
別答執不執別依他遍計別訖有第一句訖。


【疏】牒巳成義者意云此第一句義即巳前論文中在
八識心王六位心所此成立心王心所之上皆能現
似見相二分或現似能取所取疏主意若哲法師云
許心似二現者即心似貪等現似信等現名似二現
[007-0684a]
今此兩解哲解稍親本意引頌證無心所不論現似
見相二分故疏主錯解此文或可無錯舉見相心現
例染淨亦是心現也。


【疏】初以經證者即無垢稱經等後以理成者即指莊
嚴論也。


【疏】十卷楞伽頌第九十卷者即楞伽第九第十卷也。


【疏】自性至二體不俱者意云如二心二文等自體不
得並也餘者准知。


【疏】離日輪外有光明者光有二種一近輪光二遠輪
光有經說云日有千光五百下照五百傍照也。


【疏】五法品說者說相名等五法名五法品言十卷成
者十卷成部者或可十卷中第七卷證成心心所別
有體。


【疏】彼覺天等言非別有所但心前後分位別故說有
五者解云覺天等許前後分位差別說有受想思等
如初緣境領納時即名受次第二念緣境施設名言
復緣像等即名想次第三念緣境造作時即名行次
復於境了別時即名為識即一識體緣境前後分位
別即名受想行識離心之外無別心所餘貪信等皆
依思上假立故知無別心所也即前後分位說有五
蘊也。


【疏】有無皆成失故者意云既是一識如何前後分位
立有五蘊等性別如下解過失所以若有諸分位作
用至無相故即解有失無作用巳下解無種性異。
[007-0684b]


【疏】如乳等前後變異故者證色法有變其心法不然
有計依緣如心有前後轉變意說心法但依根緣有
變異不同於色如乳等有轉變也。


【疏】謂現在一念有種種行相不同者今難云謂現在
一念識有多行相謂一念中有領納行相取像造作
驚心了別等眾多行相許唯有一識有何故以今此
一念識有多行相因緣者所以義也。


【疏】說多念變異根境相似因緣無別亦成過失者此
難多念變異也設許汝前後多念則令一識有種種
行相別者今難云且如一眼識前念眼識亦依眼根
亦緣色境後念眼識亦依緣此根境既眼識前後念
根境相似云何則令一眼識前後有了別領納等取
像造作等行相差別故成過失。


【疏】又言如是諸法和合非不和等者為別有多分所
可言和合由如多人得名和合一人不名和合既唯
有一識無心所者如何得名和合既言和合明知有
多心所故和合者是相應義。


【疏】又經說燈明喻乃至如何前引者如依一燈有眾
多光明即依一心有多心所長行如前引者即前文
引之如日與光喻與行明喻相似今引燈明喻意取
光明與燈同時以喻相應義也。


【疏】又違三喻乃至或唯有心唯有想也者今以義唯
以後三句即配前三界也其事云何言唯有色即配
前欲界既說欲界中記四大種為我豈欲界中唯有
[007-0684c]
色故知亦有心心想等言或唯有心者即配上界色
界中既言意生意生者即是心定豈色界唯有心故
知亦有色心所等言唯有想者即配上無色界無色
界中即言無色想生豈無色中唯有想而無餘心心
所故知亦有餘心心所也或云謂乳酪蘇乃至唯有
想也者今引此喻意說證有心所豈唯有色必應有
心亦有想受等有色意生者即是化生隨意即生也。


【疏】即彼所說麤四大種以之為我者即如欲界中人
及天皆執此麤四大種以之為我也。


【疏】故六界經等至種種質彼者質云若汝謂說士夫
六界則唯有心者乳喻經中說界有麤四大種乳乃
至無色想生如蘇豈欲界唯有麤四大耶上二界准
此應質。


【疏】即五經也者若言唯有心無心所者便違五種經
教故云與聖教相違如疏具引五經。


【疏】恒決定非如所等有時不定者意云雖恒有識所
乃不定如貪嗔疑慧等不並生故問五遍行豈不恒
決定耶答雖恒決定非為主故亦非為依等故以為
主等四義而簡於心所故但言唯識不言所等。


【疏】說六界者唯顯色動心所三法乃至故今總言以
心勝者意說四大種與十一種色法為所依十一色
者謂內五根外五境並無表色空界非無為等者意
云空界者不是六無為中空無為但是有情身中骨
節間隙所名空界此空界得有行動來去等事及手
[007-0685a]
眼等而有動轉也其心所所依可知界因也經義也
有云空界者亦取外空色若無外空界色者即單善
有相即獨動行不得前解勝故有情色動必以內空
界為依。


【疏】色心之身依空動者意說如人欲遠行時即由能
等起心牽起等流色方始依空有運動行住等事此
文令向前然後說心心所依等。


【疏】又次前引乳等喻經應為返質者即返質前覺天
等汝若許心前後變異差別者應質云乳酪蘇等前
後變異乳酪等則名為色者既許心體前後變異心
體應亦名色又質云汝謂士夫六界則唯有心者乳
等喻經中說欲界有麤四大如乳乃至無色想生如
蘇豈唯欲界有麤四大耶餘二界准此質之。


【疏】非謂所似貪等亦無者意說心王似心所也若心
王起染時心王似貪等若心王起淨時即似於信等
故頌許心似二現即是心王能似也或似於貪等或
似於信等即自所似之貪信等也。


【疏】非一為例者意說二義總取若但取後一義者他
即將見相二分為例以無別體復心生故又云非一
為例者意說總取二義名之為似非取一義為例名
為似也此解是本。


【疏】前經可知者即前所引染淨等經。


【疏】若爾貪信至是何者此問也問意云心王是能似
心所是所似若言許心似二現亦攝心所者即心所
[007-0685b]
攝入能似之中今更說如是似貪等未審似何貪等
此問也總心所中巳下至亦在其中是答詞。


【疏】以義說文總別聚異者意說心所雖攝入總心聚
中合同一聚然以義說之分總別聚心王為總聚心
所為別聚意云王變似見相二分現其信貪心所自
證分各各變似二分貪信故意說貪自證分所變相
上亦有貪信二其信自證分所起相分中亦有信貪
二也即顯次二句非上總句此解順疏有云心王自
證分上所變相分中有貪信先說三性法其正信自
證分所起相分亦有信貪無記三性法也其染貪自
證分上所變相分上亦有貪信無記三性法也故無
記法有順善染所以相分中通有三性法如別抄說
下亦自順此解約心王並貪所變信所變皆能變似
貪信等也與前解別。


【疏】不過染淨二位中故者此釋伏難難云且如心心
所有多分位通三性等何故伹說許心染淨二現耶
答諸位用強莫過染淨二位所二說心似貪等現即
顯勝隱劣亦似無記故疏曰故此總言亦攝無記不
違善染法故。


【疏】其無記法有順染者等如緣妻孥而起染心有順
善者如緣染龕素像起善心等。


【疏】如諸部中執無無記法者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
部鷄胤部此之四部唯立善惡二法不立無記其山
河等既有所順等者如緣山河世間等是善業所感
[007-0685c]
如穢惡世間及地等是惡業所感小乘有宗意說好
惡山河等隨惡善業感既善惡性此亦如是但言似
貪信等不說似無記。


【疏】總結前載至非解後倫者意云此有二義第一總
結前經論即言無相違之失是第二云或此後通但
通前經非解後倫者意說此倫文但通前引經如何
聖教說唯有識等文不解後倫中許心似二現等文
問若第二解不許後倫者如何此文說及現似彼等
文答以道理不違故二處說未以須會。


【疏】今此所說四世俗中第二道理世俗乃至法爾因
果非即非離者然此論中言此依世俗即蘊處界等
心王心所各各有別即依道理世俗中解若論文中
言若依勝義心所與心非即離非即者即依四勝義
中第二勝義以第二勝義中諸法因果非即非離故
以心王為因心所為果亦非即非離以心所為因心
王為果亦非即非離以心王心所相望得有相應因
俱有因故。


【疏】又約第三勝義至八非定離者意云若據能詮說
八識各別若約二無我說八識皆是二無我以八識
皆是人法空攝。


【疏】又即推入第一真中亦非即離至何有定離者今
約四勝義中第一真中亦有不即不離既說諸法如
幻化水月陽炎何有定離故約此如幻等殊勝道理
明蘊處界非即非離也。
[007-0686a]


【疏】或是第四乃至彼文自會者若依第四勝義說心
王心所不可定說即離然八識自體性亦不可言一
行相所依緣相應異故又一滅時餘不滅故亦非定
異經說八識如水波等廣如下解。


【疏】頌中義有至依俱隱者意云據論所問但問現起
分位若據答中乃有三門謂所依及俱轉並現起等
三門今據現據相顯故偏問餘二門隱故不問。


【疏】若偏對第二勝義非即離者因果性故非即非故
離等所以四諦因果道理非即非離也若第一俗即
遍計所執有名無實如計我等第二俗即說蘊處界
等各別第三俗明四諦因果果非因因非果因果各
別第四俗即二空各別由斷我執顯生空由斷法執
顯法空真如雖無別由斷二障顯得所以二空有別
若據勝義門說即不可定說是諸法皆不定故若第
一勝義蘊處界等皆如幻化水月等八喻皆不真實
依第二勝義因果不即不離以苦集是一切因果故
二空又心王為因心所為果或種子為因現識為果
皆非即離若依第三勝義真如體是一但約詮顯了
故即假說二空有別若依第四勝義即一真如法界
心言路絕故第二俗與第一真法體雖是一但約真
實如幻等故有差別餘者准知問後三俗前三真體
皆是一如何於一法上而分真俗答據體是一俱約
所為說有別也然佛為入佛法眾生及餘有情說曰
世俗法定有蘊處界等實有因果等事各各真實若
[007-0686b]
久修道行者各入聖位佛即約現行次第說諸法如
幻因果不離等四勝義也故動機有異不可齊責。


成唯識論疏義演卷第七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