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38 成唯識論疏義演-唐-如理 (master)


成唯識論疏義演卷第二本
西京福壽寺沙門 如理 集


【疏】餘宗無故者意云今者說十處名障礙有對法處
心所等名無對問何故不說勝定果色耶答二十部
並不許有果色故謂不共許所以不說問何名勝定
果色答謂菩薩從定所起變為魚米肉等是許有定
中所變境故。


【疏】經部以下文來意者問凡言有對藉極微成未審
極微諸部何別彼何處攝答然經部等。


【疏】十處所攝者意云經部說能成極微成眼等根細
從麤生十處攝也成眼根者眼處攝成耳根者耳處
攝乃至成色塵者即色處攝也餘並准此言即和集
色等者即指十處色也。


【疏】各疎遠故者計離識實有名疎遠也。


【疏】欲難不極成所成有對假故者此說不對經部所
由也謂薩婆多有對色是離識實有若望大乘名不
極成有對問何故不對經部耶答經部說有對色同
大乘是假所以但對有宗若不作此解犯相符之失。


【疏】此因有隨一不成者夫論因有兩緣共許他家許
實大乘云非實有故犯他隨一不成。


【疏】若有方分名礙薩婆多非礙者意云有宗極微有
其二義第一云極微無方分即極微無質礙二云彼
計此處有一極微不容第二極微名有對礙若據此
義即名有礙故此中破。
[002-0515b]


【疏】無方分質礙者意云既無方分無質礙也。


【疏】正彼論文者亦應正彼唯識論文云若無方分無
質礙不成瓶衣等。


【疏】略有五疏無種難者第一極微無方分應無光影
難第二極微無方分見觸無差難第三極微有中表
一應成六分難第四極微無中表微聚不異難第五
極微即麤色應無障隔難。


【疏】以理難云者意云謂本計極微無方分不能承光
發影然計極微即和合色所以先難和合令無方分
然後方分破和合色不能承光發影故云以理破。


【疏】見觸此邊至此即彼故者量云如和合壁等物有
法觸東邊時亦應得西西邊宗因云此即彼故猶如
於此。


【疏】彼如於此為量同前者量云此觸處亦應不得彼
即此故猶如於觸處彼故云同前又西明疏見觸不
遍量云極微定有方分因云即和合色故如和合色。


【疏】今難無方分便非和合者意云極微既無方分應
不和合成麤色等。


【疏】無應影障無者若無方分者應無影障等即有對
色應無影障也影者光影障者障隔言此障無者意
說有對色無此障隔也。


【疏】所緣之中有親疎故者問五識既託第八所變而
生更何須自變耶答以所緣之中有親疎故自變為
親緣他所變者為疎緣如下自解。
[002-0515c]


【疏】謂八識生時至似根塵等者意云八識若欲生時
先由第八異熟識從自名言種子生能變似根塵等
即此根塵各有二種第八變根是親相分為本質根
發眼識等第六若緣時但是影像根不能發識塵亦
二種為本質影像易知所言變似根塵者問夫論似
者如鏡中火體相虗疎無堪勝用如何與識為所依
根答今言似者與彼不同鏡中面像似質名似言似
根者畢竟不實是依他起法罪真實故從緣生故總
得名似又言根者不同小乘極微所成執離識有故
得名似。


【疏】雖親不得至為所緣者意云釋外問問云識所變
根識親依根識既變境五識應親緣本質境答雖親
不得要託彼生問第八變境五自重變為親緣者第
八變根亦應五自重變為親依根答不爾五識緣外
不緣內故。


【疏】及凡六識等者意說凡夫六識緣根亦非現量得
問五識可爾第六云何答自性散動不分明取故若
爾色等應爾答不然且如色等有相狀顯現可得然
五根相狀不顯現故非現量得。


【疏】觀所緣論等者意說觀所緣論既言功能不言現
色明知五根即五識種子疏引意者證種子為五根
義。


【疏】然今此義等者今論眼根諸部不同大乘小乘及
以外道略敘十宗以相對辨。
[002-0516a]


【疏】眼不見色者意云眼等五根既以肉團為體以麤
鈍故所以眼不見色等見者取也非謂了知名見餘
根准此言各別堅性等者意云肉團根即以堅濕等
為性五根各用堅等四大為體故知無別清淨色為
根也。


【疏】別有四大生等五因為其因緣者四大即生等五
因五因是四大上義五因者謂生依立持養生因者
四大與根塵為生長因依因者根等為依止處立因
者根等為安立處持因者根等為任持處任持根等
養因者根等為養育者故說五因是四大上義用雖
以四大五因造根塵然四大唯身根得餘根不得。


【疏】由色香味觸至為五根體者意總說四塵成四大
四大成五根問何故不說聲耶答說五根由四大造
四塵既成四大更何用聲耶若爾何故聲論立聲成
於空□大空大成耳根耶答彼見外道所計具成實
論師雖先自數論宗中出家後迴心內宗故所說義
與彼不同。


【疏】蘊處門中攝各別故者蘊中即實處門中即假問
何故假實不同耶答蘊門中雖有多極微聚成據極
微當體說故實而不發識故若據處門中多極微共
積集名處生識處也故假。


【疏】眼唯得三至堅等者意云眼得三大唯除於風不
可見故見如取也身得四大非但得大亦得餘堅德
等也鼻舌二根如此次有堅濕二德耳唯得聲德如
[002-0516b]
前章中廣破彼宗說五根體即五大也。


【疏】或說至五大皆能造者意云心平等根有二說一
云唯地大造二云五大皆能造然五根亦有二說一
云五大各各別造五根如前說二言五大通能造五
根故有別也。


【疏】內自種子者即是色根自種子為因緣識變現行
四大為增上緣造根境等。


【疏】於中三說者用種子為根而有三說如第四卷疏
解。


【疏】體既非色者意說眼根體既是種子而非色者故
知不同小乘心外四大所造。


【論】外有對色至內識變現者此舉外色不成證唯識
所變問既破眼根何名外耶答謂諸小乘所計眼根
境等皆是心外積極微成今破非有故云外有對色
理既不成等前既敘根今時因便敘境非是正破略
對八宗以明假實。


【疏】色味觸通常無常者在父母極微上有者常若於
子微上有者即無常。


【疏】即四大者順世外道計五塵體即四大。


【疏】然有假實者大乘五塵雖大種造然通假實如下
說是。


【疏】觸中所造假者意云四大及所造觸皆身根得四
大觸是實所造濕滑等是假。


【疏】然雖識變者問今此論文未知何意答為釋通外
[002-0516c]
難兼解根義難云我宗中有實極微所造所以根境
有別汝大乘既皆識變即應根境無別答如下言曾
現見色等者意云當見色者謂此眼根曾照見前念
色名曾見色現見色即現在五根照見現在色即舉
此曾現見色返顯眼根體也。


【疏】然唯種家至色根者此即唯種家會對法文。


【疏】功能生識之義至不說者問唯現行家若取現色
名根者何故觀所緣論中但說功能名根不言現色
耶現家答云功能生識大小乘共許故舉功能以顯
根也問何故不言根體但說發眼等識名眼等根耶
答以眼根體離識或有或無彼此諍猶未定故不言
根體問彼既言功能寧知是色根耶答如下。


【疏】且助陳那故言業種者釋外問問云若護法舉種
現者何故第四救義中取業種為根答如文。


【疏】法必有體至無法即非緣者意云由有體法能生
識名緣緣者由也何故緣義不是能緣耶答不然如
下云若眾法即非緣故言無法非緣者約影像說若
據本質無亦生心故前言獨無不生心但無得起慮
也。


【疏】然此大小二乘共許者意云所緣緣義大小乘二
共許。


【疏】眼舒光至方緣者意云由二義第一眼舒光至境
方緣第二除色外餘塵至四根方緣彼宗有此二計
與正量計同故便敘之如畫見打鐘亦入耳等。
[002-0517a]


【疏】具二義者一云有體能生心緣二云相於識上現
名所緣要具二義名所緣緣也。


【疏】小乘等共計他心至心外取法者意云小乘等計
心外有法為自識親所緣緣大乘破者彼却問曰如
我識外有法即不許為親所緣緣者汝大乘有所緣
緣豈非心外有法耶答如疏云若不遮心外至託之
而變者總答前問意云雖然有實體法為疎所緣緣
然此本質法但是第八識所變亦不是離識實有。


【疏】觀所緣緣論說過去色識等者意云前念識緣色
等熏成種子即此種子後念生現行色等遂能發生
現行五識但約熏種時名過去不是過去色等發現
五識五識不緣過去法故故知但是識變為所緣緣
非是心外有法為所緣緣也。


【疏】隨彼彼處者意云隨彼彼處五塵眾多極微各各
和合而為色等為眼等境又處者或可十處也。


【疏】阿拏色者意云七極微以上色。


【疏】牒定至非實有者意云如論言非和合相異諸極
微有實自體此但是牒定他宗不可作量犯相符故
論言分折破時似彼相識定不生故者釋和合相無
實體非與五識作緣所由也境既無識云何生疏量
云和合色處設許是眼識之所緣有法也是非緣即
宗法也餘文易知。


【疏】觀所緣緣論釋頌至猶如第二日者即陳那等立
量破經部也三支皆具西明疏解云和合於五識設
[002-0517b]
所緣是有法非緣宗法餘文易知。


【疏】依瞿婆論師略有二解者瞿波論師是大乘對經
部立量造二十唯識釋也。


【疏】以五識至無所立失者意云若准□觀所緣論頌
云和合於五識設所緣有法者即比量喻中無過何
以故為非緣宗法於喻上以第二月亦不與五識為
緣故若將五識攝入宗法中為量者即喻中有所立
不成以五識不緣第二月故量云和合色處有法於
五識設所緣非緣宗法者故有前過以第二月非與
五識為緣故云宗法喻上不轉。


【疏】又以義減文至意所緣故者意云設若依前將五
識在法中為量者亦無有所立不成何以故以依義
而減文故故宗法中須除五字直立量云和合色等
有法於識設所緣非緣為宗亦無過此一解顯五識
不緣假。


【疏】或除至亦得者即第二更解意云設將五識在宗
法中為量亦無過何以故以宗法中除設所緣三字
量云和合色等有法於五識非是緣為宗亦無過以
非緣宗於喻上轉故雖前觀所緣論比量不作如是
解今設將五識在宗中除五等字為量無過即說前
二解也。


【疏】又所緣境義有無俱成者意云准前二解五識緣
有無不同然此有無總得為境於中無體法但得成
所緣不得成緣以無體故故知是正解。
[002-0517c]


【疏】五識緣長等假法應有不定過者意云和合色為
如第二月是無故五識不緣為如長等是假法故五
識緣耶答一向約緣實法說故眾過若如第二解即
有此過許緣假故。


【疏】不同長等至為門故者意云問如言假者通聚集
分位相待三種何故但將五識緣長等為不定過不
說眼等緣分位假耶答觸中所造濕滑等由地大增
但身根得然不同長等故不說也問眼緣長等不答
不緣但緣實青等於中長等但是意識得若爾何名
色耶答意識取時依眼為門明了取故。


【疏】此是識內不同他宗者意云設許五識得緣假者
此假相是識內也所以為緣發生五識也不同他宗
緣離識法如緣命根命根雖是假立是內相貌許識
緣也。


【疏】色等雖有多相者意云釋通外難難云如一色等
有若無常等相今言五識得相為何相耶答如演秘
說。


【疏】是實法故至所緣緣者意云此解所緣緣義是實
法故有力生識顯是緣義以相麤故識有此相是所
緣義即有體能生心相於現識上也故云理具足有。


【疏】下難有五者第一二位無差難第二量等相齊難
第三微等相失本難第四識行互通難第五一心緣
遍難。


【疏】緣彼相識應無差別者量云緣瓶之識應即是緣
[002-0518a]
甌之識因云境相量齊故喻云如緣甌之識將緣甌
識返難同緣瓶之識為量准知。


【疏】心量准知者瓶甌二物既無別緣彼相識亦無別
也故云但有緣心無別。


【疏】頌云非形別故別至非實故者意云非汝瓶甌等
形別即合極微等別也若極微等別者即應非實有
也何以故失本相故。


【疏】由此又解者由此前救今時更解。


【疏】量云緣火瓶等至如緣極微心者意云極微是所
緣即能緣之心名緣極微心瓶等極微即所緣緣瓶
之識應名極微心問何故作如此難耶答以彼宗計
瓶等皆由極微相資以成故緣麤亦細也故為此難
也。


【疏】比量應知者並將麤細境為因喻量云緣此色之
心應緣一切法許相違法得俱緣故如緣麤細境等。


【疏】若緣本質至定必須有者意說本質境通有法無
法若論影像相分定必須有。


【疏】由具二義與小乘別者意云小乘執離識實有境
法今大乘不然一切境相皆不離識以第八識所變
為本質餘識託此本質為緣識起時帶相相分為所
緣二義既別不同小乘。


【疏】相者是何者意問云如言帶彼相起未審相者是
何答謂體相意故明真如雖正智成所緣緣義亦如
自證分緣見分時不變相緣但帶彼相起正智緣如
[002-0518b]
亦爾也。


【疏】問眼疏識緣心上所變之色者意云心上所變色
者即是眼識上自許影像不可約第八識所變作法
以第八所變者即是五識本質境也。


【疏】何理不齊者意云既一種無相分何理不齊然大
乘即許有所緣緣義宗即無所緣緣耶言識皆又具
不者問云未審一切識緣境皆有相分不又五識緣
過去無相分色答前問也。


【疏】自申正義者意云由申大乘正義便述諸宗能所
成之義總有五宗聊相對辨即此中意巳下文是。


【疏】此中意說等者此論中意云如大乘相分皆是頓
變現若諸宗順世等法積小成大故不同也問外道
小乘何別答如文。


【疏】所言一相至實非是一者意云第八隨量大小頓
變一相不由說小漸成大也問所言一相定非是形
者即應是假云何言實答今言頓現一相者形收似
長等一相名假一相而變不是形等一相當變之時
非一相解故不同衛世麤色有實一相如演秘說。


【疏】緣自相者如色處青等是也不緣長等若爾如何
色處攝答由意識者五識同時意依眼等為門緣色
作長等解故亦色處收即會前等亦色處收言即是
假形者謂大小相也以小大相形故云假形。


【疏】不緣假至不同經部者身根伹得四大實境不緣
分位澁滑等觸經部許緣故彼不同。
[002-0518c]


【疏】由如是理者意云由前五識緣處自相即是色處
自相通攝假實故五識緣假亦是現量故下引無漏
後得智為喻具如無漏是現量現量許緣假五識既
現量何妨得緣假此師意證五識得緣假法而是現
量餘師不然望疏主意取緣實法為正。


【疏】假有二至以癡相說者意云一者無體即如忿等
忩等依瞋故是無體也二者相待假即如悔等悔等
有體體即追悔為性障止為業顯悔別體也以癡相
說者意云雖悔別有體要藉癡增方說於悔即由無
明增故廣造惡業當來苦報而生追悔或逢善緣而
生追悔豈不由無明造業後追悔耶故云癡增名悔
故雖相待體是有法不同忿等。


【論】諸瑜伽師至假說極微者意云觀其論文文別合
申五問問既五種不同答亦分為五段一問云誰為
除拆答云瑜伽師二問云以何除拆答云以假想慧
三問云於何除拆答云於麤色相四問云云何除拆
答漸次除拆五問云除拆至何答云至不可拆假說
極微總結也。


【疏】言瑜伽至與理相應者意云相應雖有五義今者
伹取第三與理相應何以故以瑜伽是法相應故故
觀行者於安非立直俗二諦理中妙觀察故即觀俗
如幻真離言捨幻起直名理相應善觀察也言二行
相應者即定慧與餘心所行相相應也。


【疏】多說唯以禪定為相應者准義合取理相應今言
[002-0519a]
禪定相應者以觀行者慧與定相應定發慧故問如
何名瑜伽師答此師想慧等起諸行與境行理果病
等相應名瑜伽師。


【論】雖此極微至色邊際者意云釋外難難云若言極
微有方分者應更可拆答如論云若更拆之便似空
現不名為色。


【疏】方之分者意云方謂上下等六方分者於中有細
分故說麤色有方之分細者方即分也。


【疏】所拆之物即非極微者意云若言更折者即所折
之物便似空現不名極微若不可折者即應如心等
無方分若以色分無色別不同於□心故得有方分。


【論】餘無對色是此類故者如大眾部身精進身輕安
上座部胸中色物如變大地為蘇酪等皆名無對問
蘇酪等如何無耶答定力所變法處所收者是無對
故若定力變根塵色等亦是有對色處收故如無色
界宮殿皆無對法處攝故五識不緣但意識緣故定
中既無五識所變蘇酪等唯意識得故無對也。


【論】表無表色豈非實有者問表無表色與有對無對
何別耶答無別若爾有對無對前巳破訖何故今時
更再破耶答前所破者非是業性此所破者是業故
故亦別破表即身語二業無表即內防身語無表色
等。


【疏】謂諸根至以成身故者意云和合差別為體此有
二解一云大種及所造扶根塵雖多差別今總和合
[002-0519b]
為身二云大種造色能成諸根即和合差別諸根總
為身也。


【疏】此義雖通至別得總名者此釋外難難云既言依
止名身者即諸根並名為身何故偏說身根名身耶
答如演秘。


【疏】依身之表者意說表者依身而有名依身之表要
依身而表有善惡等。


【疏】動身之業者思欲有造作令身有動轉故故名動
身之業。


【疏】或應極微有別長形者即牒彼宗計巳下正難。


【疏】若謂不然者若計不捨圓相而成長等者下以量
破。


【疏】彼計至至名身業者意云由有動故身能造業意
說別有一物能動色身等故說能動名身業也由此
能動身方造業。


【疏】無有動義者無有長時動不妨有剎那動彼計動
有三種極微者謂業色如行道殺生等長時者謂命
根一斯住故一斯生中有動轉也。


【疏】今為成此即滅因故者如下論文方成此纔生即
滅因由彼救云動不即是滅以待因故滅故轉破也。


【疏】雖彼自宗者即彼正量部自宗也彼宗計色等非
念念滅大乘不許故無不定。


【疏】我部色等滅至有隨一故者意云正量部云滅待
外緣故滅外緣即霜雪等及內相因者即內四相也。
[002-0519c]


【疏】若體若相者體即有為法體相即生等四相言非
相者即體也。


【疏】有法之中至即有少分相符極成之失者若有法
中但言滅應不待因此宗中有少分相符他許無為
滅不待因故今論中云有為法滅不待因等為量無
過。


【疏】從下向上成立亦得者意云從後向前展轉成之
無過成云滅應不待因許是滅故如無為滅又成云
有為法應剎那滅以不待因故如心心所又云汝諸
法無實動義以剎那滅故如心心所。


【疏】謂滅在更生至無不定過者意云今將待因為因
難滅應更生遂立量云滅是有法應更生因云以待
因故猶如於生設外人計住是滅與論主為不定云
為如於生待因故生耶為如於住待因故滅耶汝雖
許住是滅我宗不許故非極成無不定過言故非同
喻者又住既非是生故不與滅量為同喻然令非同
喻及不定過過各別非是同喻有不定也。


【疏】風定非此者意云此者動因也意云難風非動因
因云非善惡故猶如水火等也。


【疏】汝此表色至應知意云汝此非顯非形表業應非
表業以無表示如觸等又表色亦非是顯亦非是香
味無表亦故如觸。


【疏】此如見佛顯色等者意說雖見佛顯色念佛等而
顯色非善惡無表示無有屈伸俯仰等表故如圓中
[002-0520a]
觸物知有善惡豈由顯色而有表耶又但由觸故知
善惡豈觸有表示耶意成香積之香亦無表示。


【疏】由加行心為等起因顯隨心之善惡者意說此前
念善加行心能引後念善色聲等故說加行心為等
起因等者相似之義善引善故今說色聲名善惡者
顯是隨心之善惡非性是善惡也實本體是無記不
得名善惡言令內念念識所變等者今第八識所變
手等念念生滅相續也。


【疏】識變者簡薩婆多等以彼計手等心外實有故簡
正量部者以彼計身表業無生滅故簡譬喻師者以
彼計身表業但能動手等自體即真動也今云似有
動作以簡於彼故彼計云外有一物能動手等。


【疏】又以理徵至故今總非者意云破薩婆多彼宗計
佛一剎那聲能有詮表餘者不能有詮表今大乘以
理徵云我大乘佛一剎那聲望汝宗亦不能有實詮
表何以故猶如汝說於我極微大我大乘者亦如小
乘說一箇極微當大乘七極微然汝心麤緣我極微
不著今聲亦爾汝宗計佛一剎那聲當大乘七剎那
佛聲我大乘佛一剎那聲既極速故知汝小乘於我
大乘佛一剎那聲亦不能有實詮表。


【疏】謂依思是定道戒者即現行思若散位兼種現也。


【疏】或由異思或由異緣者即善惡望善名異思惡友
望善名異緣也如正造善時惡友未起巳本名善分
限造惡飜此無表戒者如造善求戒時內防身語令
[002-0520b]
惡不起名無表戒若造惡伏善不起亦名無表惡但
得名無表不得名戒。


【疏】於此思上假立無表者意說內防身語思作用強
故說現思而為業體即依遍行思上假立無表戒然
無表戒諸宗不同依薩婆多身語二業皆有無表用
法處色以為體性無見無對四大所造寶而非假若
依經部自有兩釋一依成實論云非色非心以為體
性非大所造非色非緣慮故非心二依俱舍十三云
思所熏習微細相續轉變功能差別說為無表不別
建立非色非心大乘無表是法處色假而非實由此
依心隨其所應善惡思種及現行思假立無表。


【疏】若新舊合用至無表色者即護法許有新舊二種
種子然立無表不依舊種言唯取新熏至如何種起
者是護法釋依新舊無表意也。


【疏】又定道戒體不增用故者意云定道共戒但現行
思遮防用增而體不增此解為勝者即散無表依用
增為勝又思種等解論文。


又遠近至發言者此有
二解解發勝身語所以又解者意云發身語者解此
思為色所以即第三解與前二解別此義云何答由
能發善色或能止惡色由具二義說思名色。


【疏】依不現行法建立色性者解云即防惡身語色不
現行邊所以說能防思等而得色名。


【疏】此中善戒至合說者意云此會兩論文此唯識論
思名色為據發身語戒故名色彼顯揚論約止身語
[002-0520c]
惡色邊所以思決定得名色也以定道別解脫戒皆
能止惡身語色名也。


【疏】顯差別者顯揚即定道及散三戒合說此論即散
與定道別說故此顯差別也問何名定道能防耶答
共猶俱也即是定心相應思思有防身語七支用名
戒故云定共戒道共戒亦爾即無漏智俱時思思能
遮防身語惡色不現行邊名道共戒。


【疏】現行思可爾者即現行思名隨心轉戒種子不爾
者種子不名隨心轉戒以心無時種子在故。


【疏】豈一現思亦表無表者意云且如定共戒所依現
思立其無表如何道共戒亦名無表戒耶以八聖道
支中正語業命是表攝故此總問也答此現思但名
無表不得名表此解稍疎耶下第三解正即如疏云
又望不同通於二義文是。


【疏】如發身語思者意云如發身語現思體不能表示
他故非表不是種非無表今八聖道支相應思亦非
表無表。


【疏】不發善身語至無表者意說定道思雖不發善身
語而能內防身語惡色故可立無表。


【疏】緣引身語者緣他和上身語也。


【疏】與此不同者意云此約大小乘對辨且如大乘十
無盡戒身口等一二三支等皆發無表戒然小乘要
具七支方發無表故云不同。


【疏】定共戒至亦名定戒者意云定通明漏無漏二種
[002-0521a]
道唯無漏有定戒時未必有道戒若有無漏道共戒
時必有定戒故知道寬定狹也或可定通二種名寬
道唯無漏名狹。


【疏】隣近釋者意說審決二思得名意業所以六釋中
是隣近釋思是業體而非是意與意相近而得意名
故名意業又思非是意與意相應說思為意名為意
業。


【疏】又不恒續故者意云此現思不同種子相續亦得
名非無表言以色例表假實相微者意云外人例曰
五塵是有對即名為實色表色表亦有對云何不是
實答五塵體性實有體得名實表色為心所以名為
假更有難詰准理思擇。


【疏】有是業至謂身語業者此是第四句同前此正語
業體而非表無表文解。


【疏】謂於境轉者即思隨於境轉能造作於心者思能
令心造作為性又云由思造作善等三性心等隨生
故云造作於心。


【疏】一者是前至所遊等者意說發動思是審決二思
所遊履也故得道名問審決二思於先發動思在後
如何後思與前思為道耶答今言道者是所緣所引
義故後思是前思所緣所引也故說後思是前思所
緣所引為道於義無違此即業思與因為道。


【疏】二者或通生當來苦樂果者意說發動思通生苦
樂異熟名道即開道引生是其道義此當因思與果
[002-0521b]
道故。


【疏】初中有四者於以教為齊責中申具四難第一以
教齊責難第二假實不成難第三例實唯現難第四
無明得不生難言主藏臣者是藏之主主兵臣者兵
之主也又云主者勝也即兵中最勝故。


【疏】彼宗不許成他非情者薩婆多自說他身非情無
實得得故俱舍第四說於何法中有得非得於自相
續及二滅中謂有為法若有隨在自相續中有得非
得非他相續無有成熟他身法故乃至無有成熟非
情法故若許得者汝便違自宗。


【疏】而我真如至而說有故者觀此文意外有問也問
若言現在是有離現非有者即汝真如非世攝故亦
應非有答如疏。


【疏】故知決定不成過未者即由上道理故知善惡等
法決定不成過未也。


【疏】而我真如至無妨者意云觀此文意外有問也問
云若言現在有故即可有自在說成熟者汝真如與
現在法不即不離即真如應有實成熟答如疏外言
擇非擇滅現在而實有者不然我不許別有體不可
為證也。


【疏】須即緣故者如演秘說。


【論】應起無為者有疏本云述曰下能起因有三者如
演秘說。


【疏】論主下難者有疏本云論主六難難三因如演秘
[002-0521c]
說。


【疏】此中通說未得之法及易界地等巳捨之法者意
云如論言未得巳失應永在不者此是通說未得之
法應不生巳失之法應永不生問何名巳失之法答
如此界生於上界此界法於上界不起名巳失小乘
計曰如人失具欲法得時生上界然欲界總捨訖即
喚此法名巳失法也舉一例餘問如有宗過去未來
而有三得不答薩婆多云過去未來可成諸法而立
於得即是法前法後得難曰若不成法上而立得者
且如未得之法巳失之法得永不生何以故而無法
前後得故不可成故此難如是若彼轉救云有俱生
得為因起者次論主難。


【論】若俱生得者彼宗計得有三種謂法前法後法俱
得俱者如影隨形得前者牛王引前得後者如犢子
隨後得論應頓現前者謂於一身一剎那中具三性
得以有得故三性心等應頓現前。


【疏】所待之餘者意說生等五是所待之餘因若爾法
若待此五因自合能生何假須得。


【論】若得於法是不失因至成熟彼故者謂彼計云我
說諸得是不失因由此實得成彼善惡無記法故。


【論】諸可成法等論主破也謂諸可成法不離有情故
說實得便為無用若離有情實不可得汝宗不許離
有情法有得故。


【疏】不離有情至俱為無用者意說得望情非情法俱
[002-0522a]
為無用也。


【疏】又得於法為因能起至俱無用者意說得望前能
起及不失因亦俱為無用。


【疏】一內有情至不可說有得者意云有情數法上有
得非情法不立得。


【疏】二云識所變至後即無得者意云若依識變名不
離有情者即一切法皆不離有情無有一法而離有
情也即合龜毛等無法是離有情法初說有得者即
依識所變法上立得後即無得者即釋無法上不立
得所以與前不同。


【疏】又現行成熟至即非也者意說不離有情一切法
現行若立得者非情法且現行何故不立得故云寧
即非也。


【疏】故亦許者大乘許輪王成七寶有得也。


【疏】然外非情至皆非可成者此但對可成說不可成
亦總舉下自分別言准下第二等者下第二卷論末
變他根塵等有兩解准正義他塵於巳有受用義亦
許變故知非情上亦可立得如演秘說。


【疏】即自身中至可受用者意云種子上許有得若現
行中有可受用者亦立得問曰且如現行中有成不
成不答自身中所有現行色心等法總皆成熟得故
又解或可現通自他及外略色等有成不成故言中
也說中者意簡取可受用者不可受用者不定得故
意說有可受用者縱然他身扶根塵及器具等名可
[002-0522b]
成也。


【論】一種子成就者解云煩惱等種有生果用故名種
子聞慧等種加行所引勢力增上名為自在由二種
種子果生起故名為現行依此三法假立成就此即
種子之成就乃至現行之成就皆依主釋。


【疏】於引發緣勢力自在者意云約此種子望引自現
行有自在勢用而立為得也不可以自在之言即令
攝入自在成孰必無是事但望自果有自在用問曰
既云發起現行何非現行成孰收耶答言種子成孰
者所有現行種子相從皆得名種子成就後自在成
就亦准此理解三無記者除變化無記此一種准向
自在成就中說也。


【疏】若離此地欲亦名不成就者意云如從欲界生上
界也若聖人斷欲界煩惱而生上界如第三果人等
若凡夫但以六行伏下惑而生上界煩惱於上界中
而不成就也故云若離此地欲亦名不成就。


【疏】彼依有體至亦不相違者意云彼依有體者彼對
法第五文約種子體能生用說意云若生上界有欲
界種子雖不生現行亦名成就後當生故若如聖者
斷種生上現行畢竟不生名不成就若據瑜伽唯約
用說不約體說故皆成就又云有種子體名成就不
能起下現行煩惱名不成就。


【疏】對法論等至文亦略也者意云對法但說染法名
種子成就不說無記為種子成就也非但不說無記
[002-0522c]
亦不說生得善為成就故云生得善中文亦略也。


一分無記者即餘三望通果名一分也對法不說為
種子成就。


【疏】然准彼論至與瑜伽同者意說此重釋對法文據
種子成就中雖不說無記為種子成就然准下自在
成就中既取一分無記為自在成就明知種子成就
中亦令取無記為種子成就也其生得善與瑜伽同
者亦約用名種子成就。


一分無記者即變化全威
儀工巧一分極有方軌者入自在成就中攝。


【疏】然准對法至通成不成者意云此即外人將生得
善例煩惱種子等為難難云且如對法論說煩惱名
成不成者約三界煩惱種子說如身在欲界未離欲
染巳成身中有三界煩惱種子名成就若離欲界亦
名不成就斷自地煩惱種故又云下界身起上界煩
惱名成就若雖在下地不起上地煩惱亦名不成就
如若是者生得善法亦令同此煩惱理名成不成何
故一向約用名成耶此總是難辭。


【疏】以在他界至同於瑜伽者意云此釋對法論不說
生得善所以且如欲界身中生得善唯依自地起不
起他界生得善意云當界自起名成就若他界在望
不起者名不成今對法文但約自界名成所以不同
煩惱也。


【疏】以瑜伽中但依染法至不說無漏道者意云瑜伽
論中但依染法種能生現行故唯說奢摩他為對治
[002-0523a]
道以定能伏惑故不斷種故所以不說無漏道為對
治也此會瑜伽文。


【疏】以對法中通說染體及用至盡者意云對法瑜伽
約體及用名成不成所以通說無漏以為對治道今
既言通說無漏道為對治者明知意云亦通說有漏
奢摩他以為對治道何以得知以說體及用故若據
斷體說無漏道為對治若約伏用即說奢摩他為對
治道故知對法文盡理即會對法論文瑜伽小分者
以但約用說不約體說名少分也。


【疏】對法論中但約染法至名成不成者此結對法文
顯與瑜伽文不同也。


【疏】生得有用至名種子成就者意云生得善不約體
伹約種子有能生用說名種子成就不說此現行名
種子成就也此生得善文對法與瑜伽二論意同。


【疏】今依對法至名不成意云為各聊簡成不成文故
先舉論文然後簡略義。


【疏】且依用說名成不成者次下簡略有二初約用簡
二約體簡用中有二初約七識簡二約見修道簡約
識簡者意云第七識中煩惱奢摩他不能伏何以故
謂第七識中煩惱微細世道六行不能伏故成就六
識中分別迷理起者行相猛利世道不能伏故成修
道俱生迷事起者六行能伏不成六行本伏迷事惑
故我見不伏餘貪等伏。


【疏】若無漏道至亦有別者約體簡略亦有二一者約
[002-0523b]
見修二者約六七據見修道者如得初果體見道煩
惱一切不成就修道煩惱中如第二果者餘欲地煩
惱隨名不成若第七識中我見要至極果金剛心道
方斷名成。


【疏】六識一向不成至不成者此意說六識中煩惱欲
界繫者總為九品證第二三果時總不成六識中我
見亦斷故云此依我見等離欲斷說不爾即通成不
成者此別是一師義此師意說如六識中有九品惑
我見為第九品餘八品離欲時斷不成第九品我見
至極果方斷成據此義故不爾通成不成也。


【疏】其無記法至名成者意說無記法先被見道惑縛
即無記名成入見道斷見惑有縛時便捨無記法故
說無記名不成不爾名成若據種子體說至佛果斷
名不成餘一切時名成不違聖道故故云不爾名成。


【疏】不生之地名不成者意云如生上界此地生得善
不起何以故不許互起故唯得起自地不許起他地
生得故不成。


【疏】以增盛種子方名得故者意云瑜伽唯據生用說
若有能生用名種子成就不爾名不成就何以故依
種子增盛時而名得故若不生現便立增盛得依何
以名。


【疏】無記體者應互相準者意說瑜伽准對法文亦得
說體名成對法准瑜伽亦得約用說成不成故云互
相準。
[002-0523c]


【疏】自在成就者此引瑜伽文意說如行種子所生善
法及取威儀工巧一分極串習者并通果全並名自
在成就即所有種子現行相從總名自在成就據實
唯是種子問若爾與種子成就何別答勝劣有殊故
分二種。


【疏】由加行力方得自在者此釋無記種子名自在所
由如何一分無記名自在耶答由加行善得自在故
有強盛用有勝功能所熏習時傍資彼無記種子令
得增盛名無記增盛種子即有能生一分有方軌無
記之用即喚此種子名自在成就可有能生一分自
在無記之用得自在名即如馬勝比丘威儀庠序見
者皆得於道果又如毗遮羯磨天亦云略羯磨天於
工巧自在隨意所欲皆能成辨所以說無記得自在
之名問三無記種為總通二種成就不爾耶答應作
四句分別第一云有唯種子成就非自在謂異熟生
無記種子第二唯自在成就非種子謂變化無記第
三亦自在成就謂威儀工巧二無記極串習者名自
在成就若任運記者攝入種子成就第四二種俱非
者謂色等法。


【疏】又成加行善也意說加行善名自在所由為能成
就一分無記種子令有自在能生勝用故名為成也
此時者即加行善成無記之時也名自在者說加行
善名自在所由意說加行善種子有自在力能生善
法復能資彼無記種子令得自在有能生勝用是故
[002-0524a]
加行得自在名故說此等名自在成就者總結也說
能所成皆名自在成就。


【疏】唯除生得無記之法者意說四無記中唯除異熟
生得無記一種。


【疏】若准對法染汙等法說者意云今自在成就亦准
對法前文明種子成就中染法等說其加行等以下
即作法也。


【疏】離縛等故者意說體用亦有成不成如初地離分
別惑能無漏正智證真如時當此之時無記不起用
名不成就不爾名成其體至佛果位不起名體不成
佛果既圓無無記法故。


【疏】及退失現法樂住者現法者教法也依教修學得
無漏定定中所受無漏法樂名現法樂後退定時無
漏法樂亦失亦名無漏用不成故證四根本定定中
樂等小乘云雖不退聖果而定中所有樂受等而皆
退失大乘不爾更有問答如後分別。


【疏】無種姓名不成者謂無本有無漏種故有種性者
有本有無漏種子故。


【疏】今者通說等意云此辨得所依處如有情及種子
上而立得者其義極成如何於非情上而立得耶答
色等非情由自心變起即此似色之相分皆從自種
生故可立得又於他身非情有受用義亦立於得問
所言得者大小乘何別答大乘非色非心是假非實
行蘊所攝有宗亦非色非心實有自性非得飜此大
[002-0524b]
乘於色心上假立非得小乘立實非得。


【疏】不同小乘心外取法者意云謂小乘心外取法所
以於外法上不立得大乘一切皆是識變皆不離心
所以於非情法上亦假立得故云不同小乘。


【疏】三屬所依至眾同分者意云謂身中有法緣闕不
生名非擇滅今此得既能得此非擇滅故知此得唯
屬所依眾同分身也以非擇滅不離身故如人身中
有諸起業由遇善友於其惡趣畢竟不生故此人身
中得非擇得唯屬所依身即非擇之得亦是得收巳
下准此。


【疏】然唯無漏者但約斷種不約六行伏惑說不同有
宗六行許能斷惑也意說有為無漏智斷惑證真如
名為擇滅即於此法假立擇滅得得擇滅故擇者簡
擇即智也滅者滅惑所顯理也由智簡擇斷惑得滅
故名擇滅。


【疏】一屬道至是世道得故者意由六行伏惑不起現
行名非擇滅謂有種子在不得名非擇滅也由伏惑
所得擇滅如見道斷種子方名擇滅為不斷種故但
名非擇滅即不是擇滅名非擇滅也由伏惑所得無
為名為非擇滅得。


【疏】三屬種子者意云此種子不生現行者不是六行
伏令不生但自闕緣種不生現也即據不生理邊假
立非擇滅得故與前不同問非擇滅為是有為是無
為耶答所得是無為以緣闕不生理顯故然能得是
[002-0524c]
有為也。


【疏】非心緣證者意云此第三屬種子者以非心緣故
不同前六行世道非心證故不同第二由入見道斷
分別惑黃門等身畢竟不受今既不斷則非心證故
不同第二唯屬種子也。


【疏】非得唯有屬於所依至無漏者意云非得屬所依
身通有漏者無漏即身中三界種子有緣闕不生法
無漏即入見道黃門第八識畢竟不生即無漏能滅
煩惱既斷盡所滅無由更生。


【論】此類雖多至名異生者此會聖教違文護法云理
實諸聖教說非得有多種類而瑜伽但說於見道二
障種上假立非得名異生性問何名異生三藏云三
界異類執諸異見而受生故名為異生翻此諸聖同
證聖智而得生故名為同性生故十地云凡聖二眾
一名異生眾二名同生眾。


【疏】性唯染污者意說五蘊或四蘊所成假者有情名
為異生性者體也唯依不善無記分別二障種上假
立異性之體故是染污以二障種子是染污故也。


【疏】異生之性者是異生是五蘊等假假者即依分別
二障種子也未得聖法名為非得即喚此非得名異
生性。


言別異名異者即失聖之生故名異生也。


【疏】變異名異者意說有情為邪見等轉變造不善業
於異趣而受生名異生。


【疏】生者是總性者是別者意云生者有多類眾生其
[002-0525a]
類雖多總名生也故云總也性別者謂三界有情及
三乘并無種性姓各各所隨逐名別未得聖法也巳
來總名異生性即依瑜伽有此多性各依當地見道
煩惱種上立性故是則意說云異生雖是總然有三
乘五性等差別此解性別也問異生性體諸部云何
今依諸部所說不同犢子部說欲界見道所斷十煩
惱為體薩婆多師別有不相應法是無記通三界繫
經部師說謂曾未生聖法相續分位差別名異生性
今者大乘色心分位假立得等名所相應所相應非
色心故即於分別二障種上假立非得名異生性。


【疏】之所隨逐者意云猶有三乘性等之所隨逐於所
斷二障種上立異生性又云之所隨逐者雖有三乘
性等猶有此性隨逐不得三乘聖法名異生性。



不唯約能障者二障現行名為能障聖性今不依此。


【疏】二乘斷一分至解釋者意云此有四句一云唯異
生非聖者謂無種性人二云唯聖者非異生為初地
上三云亦異生亦聖者謂二乘等由斷煩惱一分不
斷所知四云非聖者非異生謂二乘入無餘依涅槃
等故疏云二乘斷一分是俱句攝。


【疏】言下有三難第一內外相同難第二能所無差別
難第三宿因非假難。


【疏】如異熟色至非不有者意云如異熟色是趣生攝
與外法不相似所以有情上立同分外法無同分若
等流色既與外等流色相似何不同內色立同分耶
[002-0525b]
內等流色即扶根塵前後自相引亦如音等前後自
相引也內外難即不同前後等流相似合一種立同
分。


【疏】應不與一切相似法為因者彼救云同分但與樂
欲為因有情有樂欲所以有情有同分同分不與一
切相似法為因所以非情上不立同分或可論主難
辭難云應不與一切相似為因者意云外等流色若
不立同分者即汝薩婆多同分應不與相似法因然
彼許同分與相似法為因故作如是難。


【疏】又趣是趣向至如趣外法無者此難古師古師前
云趣生是內所以有同分外法無情非趣等不立同
分若爾今難云若是趣趣向即外法不名趣即外法
無同分今時不以趣向解同分何得如趣外法無者
若言外法不名趣即不立同分者難意如是言相似
法上有同分故者此結有同分所由。


【疏】即外法非無者難令外法有同分何以故以外法
亦起智起言故。


【疏】此相似法云何乃然者意難云有情上起同言智
即立同分者同分上起同言智既是相似云何乃不
許有同分體耶或可有情上無同分以一種智同言
智故如同分也。


【疏】可名非色者意云汝若將造故色例同分更不立
同分者四大更無別能造四大應成色四大既得名
色明知約變礙名色不約造故云失宗。
[002-0525c]


【疏】何得如同分者意云乘我但以變礙解色不以造
故名色何得將同分例四大即不立同分耶。


【疏】相似法上有得同分故者此結難也既故相似法
上立同分同分既相似何不立同分耶。


【疏】與法既不殊者一種起同言智今故一種立同分
問同分何性答有情同分無覆無記性至佛果唯善
然法同分隨所依法通三性。


【疏】汝以大大返徵者汝言四大無能造即同分無同
分徵者我以生生却逐云汝生等是能生應無生所
生故云生生即逐彼許小生生大生也。


【疏】眾之同分者即同樂所同法分即同樂能同由此
實能同分為因方有所同法也。


【疏】是命根者意說色心不斷名命第八名言種子是
命家之根。


【疏】非證實有者意云此經不證命根實色心外有。


【疏】此即第一等者將破命根亦申三難第一離識無
別難第二如受非根難第三假為他結難。


【疏】所立不成者即不離識宗於喻上不轉以色離識
故。


【疏】無假命根所依等故者意說彼界若起不同分心
即無實異熟意識可與命根為所依也。


【疏】定識不離者意云無心定中决定識不離身色識
即第八如下成立。


【疏】應實命根不能持者意說餘異熟法應實命根而
[002-0526a]
不能持也因喻可知例云異熟法既業所招應命根
不能持唯業能持。


【疏】若言至不然者救云若以煗識間斷須持命根恒
續但持他自不須者量破如下。


【疏】身根所得者冷煗是觸塵故身根所得。


【疏】界雖亦通餘法者意說界趣生體雖通餘法而第
八識是真趣生體。


【疏】又現行識是所持故者意說此又解云現行第八
即意處收是種所持故說能持種等名命根又云現
行六處現行現行是種識所持從所持說能持種等
為命根也。


【疏】然功能雖是一體是色及心差別故者意云見相
二分一種是識上功能然心色性類不同故名差別
又云種子生果功是一生得見相二分之差別即見
相二分同種之義。


【疏】五處或時中間斷者生無色界無五根故既無色
根根種子如何得有生果功能故云無功能問由來
所說命根未審內外諸宗云何差別答且外宗中立
命根通非情彼云一切皆有命根有睡眠故猶如人
等如槿華夜合樹等若依內宗不通非情依有情立
諸說不同薩婆多云是不相應有實自性能持燸識
相續住因說名為壽若依說命即是根持業釋也若
依經部宗由業所引同分住時勢力分位說為壽體
此但功能無別實法亦不別立不相應法由此不同
[002-0526b]
有宗諸說今依大乘成唯識云第八識名言種子由
業所引持身之差別功能令色心等住持決定依此
功能說名命根更有諸教不同如西明疏敘。


【疏】下有二難者第一猒色齋心難第二假遮非實難。


【疏】無色既唯有心無心應唯有色者意云此相返難
難云汝入無色定既唯有心心厭於色名無色定者
即入無心定時應唯有色成礙於心名無心定意云
厭色入無色由心厭故名無色亦應厭心入無心由
色礙心故名無心。


【疏】我義心法通能厭至名無心者意云此大乘自義
也。


心法通能厭者心法通能所厭也。


即說心法
名無色者雖心厭色入無心定時但有其心無有色
色法既唯所厭不通能厭入無心定時但依心種上
立無心定不依色種上立無心以色非是能厭故。


【疏】此極成法今引為喻者量破云二無定心是有法
應非是實因云以能遮故如堤塘等。


【疏】有心無心二果別故者即有心時招有心果無心
時招無心果。


【疏】無心實非異熟親依異熟立得異熟名者意云說
生在彼天六識不行名異熟者謂親依異熟第八識
生得種上立得異熟非無心法實得異熟名也。


成唯識論疏義演卷第二本
[002-0526c]
成唯識論疏義演卷第二末
西京福壽寺沙門 如理 集


【疏】顯法有此者意說所相法由有此能相法故以成
緣生有為法也言若法者意說生等能相諸行者即
所相法言於彼法攝受者即攝受諸法不令入過去
安立者令法住樂不相離欲得現在。


【疏】是此異別名者意說住是即別名如起生名等。


【疏】乃至廣說者結第二師釋也。


有為之起者意說
有為是生起相亦可了知者所以別立生相也。



嗢南此云頌亦為集法施即集法為頌施眾生故一
諸行無常二有漏皆苦三涅槃寂靜乃至四諸法無
我故云四也。


【疏】以二常相者意云有恒有即不滅無恒無即不生
故不生不滅是二常相。


【疏】住異與生至故合說者意云釋外難難云若言生
滅合名無常相者未審住異二相是何相收答然住
異與生同在一世所以亦生相中收故不別說住異。


【疏】俱生所顯者意說住異二相皆由生相得有所以
住異二相總名生相。


【疏】又無常相至所以者此會前瑜伽說一相所由意
云若說二相者何故前說一相耶答前說一相者即
[002-0527a]
是此中說二所以。


【疏】然世不同者彼說三世有故又彼計生相體雖實
有用在未來住異滅三體用俱現在也大乘生相及
住異居現在滅相在過去故云然世不同。


【疏】第一六轉無差難者然別破中申其七難第一六
轉無差難第二能所不異難第三二相應齊難第四
四相齊興難第五如體本有難第六體等相同難第
七有無乖角難。


言無為無生等者外人云若言無
為體不異即無能相者無為既無生等應立無生等
三能相。


【疏】有三子段者意云然第四四相齊興難中曲分三
難第一例體應俱難第二例用相違難第三新宗背
古難。


【疏】為顯差別者意云顯有從緣生色心分位通三性
又色有十種等故應立相無為不爾。


【疏】彼宗計為前後起者意云有宗本末二師計四相
雖皆有體然用不同何者生相體用俱世未來有若
流至現在伹有體無用若住異滅三未來但有體無
用於現在中體用俱有然古新二師有差別若古師
計云住等三雖有體然用前後起先住用次異用後
滅用若新師計住等三相體用俱同時而無前後何
以故以依剎那立故即一剎那極短無前後故住等
三相亦無前後。


【疏】此子段有三者就第五難中曲分三難第一如體
[002-0527b]
本有難第二因非本有難第三生等無能難。


【疏】有四子段者就第七難中曲分四難第一定世有
無難第二生滅非依難第三滅生相翻難第四違同
順異難。


【疏】然正理師至即是取果用者正理師計未來世中
雖有一切法唯生相有功能能生法等過去雖亦有
一切法唯異相至過去有與果功能即如過去無間
緣有與後果功能問何名取果何名與果答如演秘
師解生相未來有取果用者意說生相未來正起用
時為因能起後剎那果名有取果用又云正理師但
計過去法有與果功能不說果相果相在現在故。


【疏】何不去來皆令有功能至作用者意云生及與果
並非現在有作用者即應未來過去法一切時皆令
有功能何獨唯生及過去耶。


【疏】若謂作用至非功能者意云汝若救言但名作用
不要取果即異滅不取果仍是現在者難云生相既
不取果者應不名功能而亦名作用以不取果故。


【疏】言復如何通者意難云若言未來過去法但名功
能不名作用者即婆沙論說未來三法有作用不說
功能復如何通。


【論】故彼所說進退非理者依宗有過名進非理轉救
不成名退非理。


又如疏云進為相違至不得俱有
者此解進非理汝若言相違故用不頓興者汝宗體
既相違如何俱有此即依宗有過名進非理如論云
[002-0527c]
若相違故至如何俱有即其文也言退不相返用何
不齊生者此解退非理意云今然汝宗許生等有體
云不相違若體俱有者用何不齊生故是非理論云
又生等相至齊興作用即其文也。


言又進非理至
不同時者此解進非理又住違滅牒本計名進寧執
同時名進非理故論云又住異滅寧執同時明非理
也又退非理至同世者今就汝宗住不違生何容異
世故云生住例應同世也。


【疏】論主答答外問也外問云大乘滅相既是過去無
法者如何與現在法為相耶答云現在法立滅相者
意表此法後是無然非表法現是有無。


說無得為
無因者意云過去未來非有以非現故如空華等今
滅相雖無然與後滅法為相何失。


【疏】義別說四者問未審四相一剎那中為同時起為
前後起答諸說不同古薩婆多師說生相在未來有
用於現一剎那中住等三相前後起若正理師云住
等三相同時起大乘一剎那中假立四相但義說前
後表法有無實同時無別也。


【疏】破中有五者第一如色非詮難第二名等無用難
第三聲色無差難第四例聲生語詮難第五徵機調
難。


【疏】薩婆多雖有名等者意云彼宗計云聲上屈曲即
名句文異聲實有故離聲別有實時能詮即新舊二
師皆作此救故次云正理師救等是也。
[002-0528a]


【疏】由聲顯生二義者若依俱舍以經部破薩婆多二
師所說一破聲能生名句文猶如眼根生眼識等二
破聲能顯名句文如燈照物具如彼論今依此論且
破生名等也生義既破顯義不成准義可知故不別
破顯。


【疏】便有所立不成者意云色上屈曲彼云雖實有體
然非法處攝今雖聲上屈曲應非法處攝即宗於同
喻上轉不爾即有過。


【疏】若以聲能顯義等意云此有宗假牒大乘救也。


我宗又爾至不可得故者有宗立自義。


言異因不
可得故者即何所以名等既一種依聲汝宗即許法
處收我宗即不許耶言伹依思等者意云汝不可難
我云名等依多法即法處攝者戒體但依思應別處
攝意說不同法處攝可作如是難與現思同處故法
處攝。


【疏】因俱聲者大乘因俱聲許有詮表也今絃管聲即
因聲也□故云又誰說彼定不能詮或可化人語聲
林說法等聲皆是因俱聲皆以心為因皆由諸佛諸
菩薩心所起故由心所起聲與心俱故名因俱聲亦
猶手鼓相和出聲。


論聲若能詮風鈴聲等應有詮
用者小乘申難也。


【疏】彼復救言至應有詮用者此即小乘救申難意云
若一切聲皆有詮表如絃管等者即風鈴等聲應有
詮表正救前難意或可論主牒救破也。


如疏云彼
[002-0528b]
復救言至絃管等者牒外救也即風鈴至有詮用等
正難也雖有兩意前解為勝順論文故如疏云我許
內聲至應有詮用是小乘申道理以下論文論主返
質。


【疏】如彼所執不能別生實名等者小乘執外風鈴聲
不生名等我大乘風鈴聲不能詮者如彼執不生名
等相似。


【疏】不能生實假名等者小乘不許風鈴聲生實名等
大乘不許風鈴聲等生假名等故云並不能生實假
名等也。


【疏】非一切內聲皆能生名等者他宗計汎爾出逕𨓍
聲不能生名我汎爾逕𨓍聲亦不能詮。


【疏】內聲生名至定量者牒他義。


【疏】內聲至定量者申自義。


【疏】外法聲不然者即風鈴等聲以不生名等不同汝
宗也以非屈曲無詮表用不同我生巳即滅不可生
名等又諸念聲不得一時聚集起如何生名等耶。


【疏】亦應至名等者文外有救救云雖非多聲乘起但
聲起即有名等若爾者故此文難云亦應初念聲即
能生名等。


【疏】不即不離至體者意說名體與語不即不離然但
可言離語無別體要依於聲名得顯故。


【疏】依一切位者意說因中名句依一切聲即喚多剎
那聲名為一切故因中名句要依多剎那聲方有詮
[002-0528c]
表得一切名不說名等亦依光明名一切也若至佛
果於一剎那聲中說無量法故與因位不同。


【疏】非自在者意說自在菩薩於一剎那聲中說無量
慧辨陀羅尼名句也返顯因位依多剎那聲名一切
也。


【疏】文是功能者意說文是功能義也即字能顯發句
名今能詮顯義功能謂之文故字是體功能是用用
不離體故說文即是字亦猶種子有生果功能功能
豈非種子耶。


【疏】或字為初首至集成一字者意云此第二解若據
論文先名次句文今解即先文次名後句故言或也
多剎那聲集成一字者如世文字納字法皆以平上
等多音韻聲方一字以後漸成名句等故說字為初
也。


【疏】自性差別體即遍通者總舉也。


【疏】自相共相至皆有差別者此答遍通所由。


言自
相共相皆有自性者如自相當體即自性如言聲有
法即是自性以先陳故言共相有自性者我無我義
是共相數論立我是思我是先陳而是自性思為差
別以後陳故。


言自相共相皆有差別者如五蘊中
思數為自性望數論却為差別以後陳故此即自性
有差別也。


若共相有差別者如無常是諸法共相
以後是差別如言聲是無常等故云自相共相皆有
自性差別也。
[002-0529a]


【疏】是我非我至亦有差別者此即重釋前義如我非
我是共相令差別以先陳故亦名自性然思令是自
性以後陳故亦名差別。


【疏】共相之自性青如青是自性即上有常無常等為
共相故青是共相家之自性無常及常等是法體上
差別義又如色處為共相乃至一微塵為自相展轉
皆有體性及差別義。


【疏】若法體性言說所及者如喚水火等得其相非得
離言法體也。


【疏】若爾至自性者即牒前一何乖返難意更重問也
若言自相離言唯證智知名詮不得但得共相之自
性爾者即一切法不可言等正難也。


【疏】此非法體者意說無常共相非是法體上義可有
詮得之義故云其義可然。


【疏】若爾等者若據此解即不但共相然不得共相之
自性也。


【疏】又唯五根至應思者問如何有此文來意云根塵
等心心所得名詮不得問若不得者云何言名得共
相之自性耶答不得法上無常等別義云得自性如
詮青時不得無常別義言得自性不同心等得自相。


【疏】定量者世共自火等為定量可言欲未圓疏意說
句中有顯義周圓句如諸行無常等今既顯義未圓
不得名句准清辨菩薩造般若灯論眼耳及與鼻等
亦得不集法滿足句但集五字足即得不依順顯義
[002-0529b]
也。


【疏】但是差別之聲等者意說名即是聲所由。


【疏】法對所詮至詞多對機者意說法詞二無礙解知
一種是慧體無差別望所詮所對不同故說有別故
云法對所詮等。


【疏】由依多法至長等不同者意說名依多法立名等
法處收然無表依思觸所防身語七支忽得依多法
立無表戒亦法處收然是一思具命根所持法有六
處命根亦名多尅體唯一法故是法處收體長等依
色立應亦法處攝此不然長等唯依色若緣長等時
亦得一分實色故長等色處攝設不例。


【疏】梵云便繕那意云此飜為文文義不同而具四義
一者相好即如來八十種也然三十二相要由八十
種好莊嚴顯發也二者扇風雖遍不現要由於扇而
顯發故三者根形男女色相言音等異要由根形而
顯發故四者味即是鹽能顯諸食等味故說此味名
文也問何故文字有此多名答如言文義巧妙因之
為便繕那故便繕那含多義也雖有四義不同總是
一顯義是故喚文亦得名顯能顯義故對法亦說文
為顯然古德說之名之為味者猶如於鹽能顯味故
或可云文為便繕那字為惡察那言理應名跡者如
尋跡見象尋句知義故說此句理應名跡若言播陀
但是具足義不得說為句也問本意明句何須辨足
答謂鉢陀播陀聲顯相似為辨所以事對明。
[002-0529c]


【疏】俱舍隨眠品說者問何名隨眠遂行者眠伏不起
名隨眠也如有宗計云隨眠即纏是現行法大眾部
計現行名纏與心相應隨眠者名不相應不與心相
應故。


【疏】非遮彼至非一異故意云但遮彼不相應非我種
子即許相應也何以故以種子隨眠與色心等非一
異故云不得相應也。


【疏】執別有餘等者自下別破諸部所計餘不相應如
正量所立不失等彼計云不失者令所得法成就不
失故云不失又正理師說和合性及成實論師無表
戒等妄計此等為不相應者准前理趣皆應遮也。


【疏】此非現量他心智者意云此五根不是現量復非
他心智所知不妨得是定心現量智境何以故一切
定心皆現量故若爾何故不說答據顯相說而且不
論其實五根通現比二量境但不定他心現量智境
若見者如何名他心智耶以緣色故。


【疏】不同第三至眼耳等意云此無為不同第三根等
有其別作用比知是有也。


【疏】下結句文許通於上者意說論曰故不可執無為
定有文亦通次上可破也。


【疏】無二義故者意說無為無離合二義。


言以無合
故者意說無為更無別法成合故非六釋即無生滅
等為故名無為也。


【疏】苦樂想受之滅者意顯依主釋也即不動之無為
[002-0530a]
想受之為無等滅即是無為也。


【疏】其虗空不動既無別體者問若爾云何前言苦樂
想受之滅顯依主釋耶答意說想受滅無為其苦樂
之言文便故成故不動無為非依主釋或可文錯更
勘餘本其釋名辨義如彼章中自解無勞須述唯可
章中皆持業釋。


【疏】比量應思者意云汝虗空無為隨能合法體應成
多因云一處合時餘不合故如眼根微等亦極微一
處與空合餘微不合極微體即有多然無為既與微
等一處合時餘不合虗空亦應多准西明解。


【疏】比量可知者比量云汝色等諸法應互相遍因云
以此處合時彼處色亦合故如所合虗空又因云此
處色即餘色故猶如此處色前因既成故得為量既
互相遍明知此處色即餘處色也意說彼此是一或
可後因但釋所以來必須成量如演秘。


【疏】五部者四諦下見惑為四修道總為一部合有五
部部者眾類之義品者九品即見修惑地地皆有九
品。


【疏】此處三品者意云即說空等三無為也既許多者
此處三品即非彼故亦知色此處色非彼處色等何
以故有品類故。


【疏】無色處有故者意說有色處即無虗空無色處即
有虗空若不爾虗空即非容受色等也。


【疏】此難雙開者此論中總難三界無為名雙關不同
[002-0530b]
薩婆多計名一多並破或可破虗空無為中能所例
名雙關故前論云隨能合法體應成多不爾諸法應
互相遍等又云此難雙關者如前雙問云又虗空等
為一為多雙問隨所計一多並破故云一多並破。


【疏】大眾等四部立九無為者即大眾一說說出世鷄
胤等四部同計。


【疏】體是因果而無因果者意說無為非六因所得名
無因不得五果名無果。


體是因果者體是能作因
又即解脫果如修無為時無為不障他義邊名能作
因即與大乘增上緣相似無為當體即離繫名解脫
果其六因五果如下自解。


【疏】緣前無分別智中法性之空者意云謂由二空所
顯真如也今緣者緣此空也及遠緣加行智等者意
說後得智亦得遠緣見道前加行智中所作空觀等
及親聞佛說等。


【疏】或說八識者果位八識總緣無為也成所作智雖
唯是事智至佛果亦緣無為不爾應非過智唯緣事
不緣理故。


【疏】即是生滅者意說虗空無為由識所變此所變相
是有生滅相。


非生滅門者意說不是非生滅門收
以是依他起故。


【疏】此空無我等者意明真如離四句心言斷故。


【論】本性清淨者釋非擇所由意說不由擇力而本性
清淨得非擇名。
[002-0530c]


【疏】此說二性者即如論云一依識變假施設有二依
法性假施設有前是依他性後是圓成性前即攝餘
從識後即攝假從實。


【疏】故真如名亦是假立者意云真如無為名亦是假
立也。


【疏】如食油雖者西國有虫飲油麻苗實不食油喚作
食油虫者不稱彼體。


【疏】亦非是實非不實故者意云亦非是實簡遍計非
不是實故簡依他或可真如離言不可言實與不實
也。


【疏】毗婆闍婆提者又云分別論者此解為勝言乃至
虗空者即第一擇滅乃至第三虗空。


【疏】或說唯一或說為多者彼有宗計此無為有二說
一云三無為體皆是一二云此無為體名有多。


【疏】不動等二者意說五蘊論但說四種無為然不說
不動想受滅以此二無為皆由智斷苦樂想等所顯
真如亦是擇滅攝故但說四不言餘二兩論各據一
義亦不相違。


【疏】一實至皆可說假者意說出無為體總有二種一
依實出體即八皆是真性圓成性收二者依假出體
即約識變說八皆是假或可約詮說亦是假即從緣
生是依他起收。


【疏】若通三性體遍有無者意說若妄計為實而起執
者即皆遍計故說無為通三性即體通遍有無也無
[002-0531a]
即遍計有乃依圓。


【疏】何故擇滅外別立不動等者意問云既無漏智斷
等所得無為令是擇滅收云何乃離擇滅外別立不
動等耶答據理實然但以受障定強斷彼別立無為
意云苦樂二受名為變異受望入無漏斷此種子得
第四定由斷彼故所得無為不為苦樂障所動故名
不動無為雖初靜慮分得此滅而不盡故所以不說
聖人欲入滅盡定時以無漏親斷不變異捨所得無
為名想受。


【疏】且依勝定障說者意說一切染法皆能障定斷彼
總合得無為何故但言苦樂捨等耶答且據障勝定
強故說也解云由受散動隨境界說定不得生因為
強也故樂受障第四定捨受想等正障滅定故斷彼
時別立無為。


【疏】善等三性者心變依他攝執實即遍計安立即識
變非安立即法性或安立即世俗非安立即勝義更
有餘義撿法苑。


【疏】所執諸法通三聚者意云法有五聚所謂色心心
所無為不相應今者除心心所擬為喻然無為不相
應名聚者但約義積聚也非如色等有質名聚。


【疏】前我執下亦有此言者意云前破我段亦合結云
能取彼我之覺亦不緣彼是能取故如緣此覺之所
有覺覺取他心智也。


【疏】二障三住過者意云二障經第一瑜伽十三住中
[002-0531b]
一種性住第二勝解行住未斷至第三極喜住方斷
分別二障若俱生二障十地隨分斷至佛地究竟斷。


【疏】法執寬故至可無人執者此意說人執起必依法
執要執法有方計我故有唯法執可無人執如執五
蘊等法為實有然不作一常主宰等解是若作一常
等解必依於法由斯義故人狹法寬故菩薩羅漢有
法無我執等以前諸聖有我法執等。


【疏】不同性起者意云我法執不同性起亦如我執唯
染污若法執對二乘是無覆無記大乘是有覆無記
故云不得同性起也或可性者體也即有法執時而
無我執不並故云不同性起。


【疏】有唯法執種子生至種起者意說如阿羅漢及八
地巳去菩薩所有法執但從法執種子生不從我執
種生何以故以我執巳斷或以伏故既我執不熏成
種由此但從法執起即釋寬廣義也。


【疏】如計外境至有非一常者意云自有計法不計我
者如執外境為法而不計為我由此故知顯計內我
而計於法非計我者內法計亦有非一常故如計五
蘊等為法於中何有一常之想總有計為我者要依
法體上計故知法寬我狹也。


【疏】恒無轉者意說無間斷也。


【疏】然第七識至第八識有者意說安慧菩薩計第六
識具有我法二執第七識中唯有我執總八識皆有
法執今但說正義不敘傍義。
[002-0531c]


【疏】非二十句至見道斷故者意云計我中唯說蘊者
顯此即蘊計我中有二十句六十五等分別起攝唯
見道斷修道我見雖無二十句六十五二差別然蘊
有作用故計蘊不計處界今此俱生法執通計三科
為法故無二十句等修道方斷非見斷故。


【疏】如我見說者意說此二十句等如下第六卷解見
中說。


【疏】此執有說至故不相違者意云安慧師計五識有
法執今說間斷法執在第六識者據護法正義說故
不相違。


【疏】然我至不說處界者意云此會前說我之文蘊有
作用故計為我無為等無作用不計為我若爾行蘊
豈不攝無為耶答不攝是故不計無為為我雖亦有
計者以少故不說處界故疏云計為我少。


【疏】然說我為一及常至不然者意云但計我為一常
即計我中亦有處界若約作受之用計為我者法即
不然蘊既有作用明知但計蘊為我也。


【疏】不准此知者如下解分別法執亦准此知但不可
起執也。


【疏】同前我中二解者即有二重影像起自心相者是
依他起相分執為實法即遍計所執也。


【疏】涅槃經外道至無作用故者意云外道計佛性為
我此約不相似為論如何不相似答夫須我有作用
謂作受主宰等用然佛性無如是用故故云不相似
[002-0532a]
但名緣蘊者說此同我中約相似計我名緣蘊也。


法可與同者意說若計佛性為法即可與同以佛性
不離法自體故故計法通佛性計我不通佛性。


【疏】唯言緣蘊至有少功能故者此釋難難云緣蘊計
我作用應是實答緣蘊計為我雖無實作用然有少
功能即作受主宰等功能也問此意如何答意云實
無緣蘊為我俱據有相似作用義說今緣處界為法
約不相似說各舉一邊義不相違若相似不相似合
說顯皆得。


【疏】又依於本質與相分至故計佛□性為我者意云
我中唯計蘊者以本質及相分相似俱有漏故若據
本質與相分不相似說亦得我中說有處界如外道
計佛性為我雖不相似而亦計我言不相似者本質
佛性與心上所變我相而不相似有漏無漏有為無
為依他起圓成等有差別故云不相似故疏云相似
不相似合說亦得我中計其處界。


【疏】若伹依相似法為論至但言蘊者意說唯依相分
本質相似者法中但合說蘊不說處界何以故然法
執心緣蘊時所變相分與本質相似俱有漏故處界
即不然緣處界變真如時所變相分是有漏有為是
依他起然本質真如是無漏無為圓成實攝故不相
似說法中應但言蘊不言處界親所取相分與質不
相似故。


【疏】以前准後前加處界者意云若計真如為我時本
[002-0532b]
質真如與所變相分雖不相似然以前我准後法執
前應加處界何以故以相似不相似合說故所以加
處界。


【疏】以後准前應除界處者意云若論計為法時蘊處
界總通計為法今約相分與質相似為論故除處界
也何以故以蘊本質相似處界本質與相分不相似
故據相似除不相以問據論文計三科總為法何故
今除處界耶答論總計三科為法者據不捨法自體
總計為法今除處界者據質相不相似故須除也。


【疏】以親相分至減取字者意云我執唯計蘊蘊從取
生本影俱有漏所以我中加取蘊字後法執中說蘊
處界即通無漏如執佛等為實有即質等是無漏所
以法執中無其取字以取是煩惱異名此約有取字
無取字簡。


【疏】第七識者至除斷者意云若第六識中法執地地
別斷若第七識中法執以極微細要至金剛心方斷
道雖數數修但伏斷而巳問第七識中障十地斷不
如是問答至下當知。


【疏】若以見道至下道能除者意云三心中初品名細
中品名中第三品名上約難易易斷名細難斷名麤
麤品亦名細者意云約九品說麤者先斷細者後斷
若據初斷名細即九品中初麤者亦名細也約道難
易說不相違也。


【疏】以品從道至下品故者即釋上所以也。


今以道
[002-0532c]
從品至不相違者即如此間所說是細名難斷也。


【疏】又我至唯菩薩故者文外有問云何故我執言修
道此中言十地耶答如疏言。


然初地中入住出別
至有修道者意云亦如初地即名見道餘者即合有
九地如何此中言十地耶應言九地故答如初地名
見道有三心別名若入住時名見道出心及巳後名
修道故得初餘九地名十地也雖巳後九地有三心
然除初見道入住心巳去說諸地諸地有三心皆名
修道品不名見道也。


【疏】若所知障五識亦通十地中斷者意說五識無法
執不可言十地斷據五識中俱生所知障亦得與第
六識中法執同十地斷。


【疏】五識至亦初地斷者意云五識中無法執不可言
初地斷然五識中分別所知障亦得與第六法執同
初地斷而由第六識法執生故。


【疏】故此中無者即五識中無法執以無分別以無等
我度性故。


【疏】一心而論准我中說者約無間道斷名初若依三
心者前二心對第三心名初或可三心中第二第三
斷者望修道亦名初也。


【疏】第七本法定有者意說第七識中法執所緣言有
本質境即第八識也第六識中法執所緣本質或有
或無何者若修道俱生法執所緣有本質若分別法
執所緣或無本質即如緣五蘊有質緣自性等無質
[002-0533a]
若論自心內法者即影像相分一切皆有也意說即
蘊計有質離蘊計無質如緣自性等。


【疏】解深密經者彼經意說一切法執必有影像當心
若執實有故說法執皆緣依他起性且舉初幻事等
餘七喻如攝論。


【疏】除佛他心智至不如實者引意云唯佛他心智親
取得他心除佛聖他心智不如實知既不如佛所行
境明知不如實知佛既如實知明取心外法。


【疏】說佛至亦成遍知者意云亦佛鏡智然以二十二
法為體然許各各之自證分緣自見分更不許相應
法互相緣智影者即心心所影像也。


【疏】見分上佛現彼影者即於智見分上□現受等心
心所影像相也前論自證分上現見分等影像故不
違。


【疏】又遮親所緣等者意云解論中非親所緣字但遮
親所緣即非許彼受等心王外實有體為疎所緣因
明之法但遮他為詮是返不顯許疎遠義。


【疏】其破緣共有俱生色等者此破化地部如婆沙說。


【疏】一謂真事者如法真我為真事五蘊假者我為似
事似一常為共法乃可假說五蘊為我。


【疏】此中難意至名為真事者意云此外人說大乘為
難難云汝既有所變能似色等諸法明知有心外所
似真事等即能所似法皆有作用即名共法三法既
是乃可假說為我法也此即我法合文總敘難意。
[002-0533b]


言然似事中有法無我者此就正理似相分心但計
法不是我見實有主宰用故。


【疏】設雖極微至不爾者意云此設遮外難難云若從
種生是有體法方名法者極微既假無別種子生應
不名法答不爾極微雖假影像必有可持體故得名
法當拆之時亦依麤色熏成種子其我要須有主宰
用不同於法故云不爾所以極微但得名法不得名
我也。


【疏】真事既無故所說假依何得有者意云若無識外
真我法者即相見上似我法義依何得有真事無故
似義不成。


【疏】無所說至亦不成者此展轉難前無真事似義不
成今難無似義似事之餘亦不成言體者即相見體
或識體類實句說有似火不成也或可似者即所似
也故同異句及實引皆是所以事約此所似假說火
等不得成。


【疏】先彼假火至德故者意云彼宗計云人類同異句
收而假說火等以人性忽似火人火上俱有猛赤名
共法論意如是今破云猛赤在德句非在同收。


【疏】猛即行中等者意云勢用是行德中作用因非念
因合火德收火有猛利勢用故非同異收。


【疏】雖且有同異類無火德者汝若許類無德且假說
者水上且無火德應假說水為火以人例水水既不
得名火人且不得假說似火言如汝所執至如水等
[002-0533c]
者作量破也水既無火人且無火一種無其德故。


【疏】如無猛赤至及彼似火者意云調順之人然無忽
性如火且無猛赤而似於火長遠讀之。


【疏】或復翻此者即先時有猛赤後巳而無猛赤者成
猛赤者熟也如人有勢力謂之猛勢名火掌可得故
是猛赤之義。


【疏】或復至無人類者如牛狗等此第二解湛師云若
作此解與一解無有別明知德與人類互相離也。


【疏】等取別性者意說猛赤別性彼性此性等並非共
德即在彼在此性名別故云非共德也。


【疏】此猛赤德在火至所依實火等異者問外有實火
可言依實火異人上無實火何得云在人所依實火
異耶答人上有煖彼宗計為實火收即實句也。


【疏】若說至名火依實者牒他救詞。


既說火在人至
不說火依實者論主難難意者說火在德德是實之
德也實相似故即許依實說火今既說火在人應人
與火相似名為火不應說火依實且如世人說言此
竈廬火似鐺廬火今不說竈似鐺火便云竈似火。


【疏】此中有救者如演祕敘。


及如前解者即如前論
云謂猛赤等在火在人至有五相離故是也。


同前
者應且於水等假說火等名言不依類成至不異前
也者意云故知假說不說類成者結也假更有救及
破者且不異前破依類假說假說理且不成等以下
文故諸同於前更不別敘。
[002-0534a]


【疏】假亦不依者意云非但外道假不依真即小乘假
立亦不依真故言亦也。


【論】真謂自相假智等者有漏比量名假智此智但緣
共相境不得自相境唯現量智得問何名假智答非
是無漏智而得假名也。


【疏】第六意識至非彼自相者意云色等自相五識現
量證知其第六識隨五識後起智緣自比智發言語
等詮說諸法但得法之共相不得自相自相性離言
詮及分別智等或可緣此智發言語等者意說意識
隨五識後智緣前證自現量智境不著遂起自比智
發言語等詮說諸法但得共相也。


【疏】就他宗而為比量者他宗計意識緣形量而得自
相故以為喻大乘不許假智得自相故就他宗為難
他宗計緣張人假智而得自相故就他宗難也。


【疏】有共相至可得者即得自體者意說如所變水等
共相若說者共相即應濕口若濕者即應得自體既
不濕者明知共相亦說緣不及也故水火色等假名
皆是共相言下貫通自一切水火色等故難言自體
即是自相。


【疏】然非是執不堅取者意云如緣青等共所呼召假
有表互遮非青等但非聖執云得共相自相不爾但
可內證。


【疏】為互遮故但各別說者意云說得共相者遮非自
相云得共相或遮非此共相互相遮故但別說得自
[002-0534b]
共相等實親得。


【疏】從假智說者意說蘊等上空無常然共相但隨假
智所緣行解而起言說然離蘊等無別無常體也但
隨解情說無情等不同無漏觀等。


【疏】說火之時火應燒口等者此就他小乘為難他宗
云得自相故作此難問心豈燒耶答心是非色不可
燒五根極少淨互不可燒今謂難他不違自義。


【疏】不著色故者意說意識後智緣色不著遂作青解
若緣著即不作青解如眼識等。


【疏】若說共相至比量所得者意說觀心現量能緣自
相且能緣共相如菩薩觀心中觀苦無常名得自共
相即體事俱得若法自相等者意說發心現量唯得
法自相不得共相若共相現量智得比量智且得故
觀心現量許緣共相義如前說又解言說共相者共
相有二一者說共相謂無常等無體但起言說二者
事共相謂青黃色等體事故無常等觀心緣名得共
相。


【疏】假智及詮至說為假故者意云假智及詮取變之
相與彼自相相似說為假也即智與詮得共相不得
似共相不得真自相名為假也若得真自性即名真
現量智言以為疎緣者即自相與假智為疎緣故知
假智詮自相境變而緣也言詮且爾。


【疏】雖不相離名據一勝者此通外難難云若既不離
於聲即聲與名應無差別答雖不相離然據義各勝
[002-0534c]
有別也名謂詮辨勝聲為表業勝據義有別何所相
違。


【疏】此理不然者難云汝若言嬰兒不聞聲應無比智
若爾者鼠既聞猫聲應有比智既不爾明知串習力。


【疏】如香味觸至猶如聲者意云香味觸三對自根是
合中知不藉於聲而得自相然聲是離中知以詮法
時而疎遠故聲不得彼法之自相聲既如是明知假
智及詮俱不得自相以依聲起。


猶如於聲意說不
帶聲得自相藉聲起者不得自相。


【疏】聲是耳所得無所詮表者聲但是耳所得耳得聲
時亦無詮表後意緣名起緣之智解故知能所二詮
俱非自相。


【疏】問曰若不爾著自相至不稱境故者意云若言不
得自相撗分別緣芳相時何非執耶答言是執者即
善心中應有法執因云一種不稱境而得共相故猶
如法執及不善心等。


言不稱影像至故名為執者
長連讀之。


【疏】或比量至不名執者意云比量心緣相分時互不
相稱也問曰且如比量心緣境時得稱相分不若相
稱者即合得自相若不相稱者即合是執非量境收
既有二途如何分別答夫言執者皆須空執不捨方
得執名不爾不名為執明知比量心緣境雖不相稱
而不堅取故非是執。


【疏】若爾者至常本識境故者此難前也若言緣相不
[002-0535a]
執即名比量心者且如色塵望五識五根及種子望
本識本識亦緣不起執應得名比量此難辭答不例
遠取難詞以解難意如色色根種別自各各有別體
能遠緣故五八一向唯現量不同意識比量心。


【疏】應非證量證量者現量也意說他心智有非現量
者比量也如報得他心謂龍鬼等所得是也問此報
得他心緣何境耶答緣比量共相境。


【疏】自證分等者護法意但取心心所各各自證分為
現量不取他心智雖無漏他心智名為證量以報得
他心智唯散非證量相濫所以不取。


【疏】通果者通者是慧從定所證名果通即是果名通
果即持業釋也。


【疏】他心智云何者問也。


知境不如實顯不親得如
知自心智若喻引如自心前後自相緣互不親證。


不知如佛境者意說不如佛他心智故意云佛他心
智親知他心餘者不親知若爾佛應心等外取法答
不爾伹極相似名親得對餘者名親非親得外境名
親。


【疏】言非真實有者意說似相雖依他起不知他自相
是真自相實非也。


【疏】謂一色等者此明共相依他上言如言一青色通
諸青色皆名為青故此等相於色上增益然此共相
是假依他色上有也意說青也當體增益是依他起
有法妄情執一青貫通餘青此共相者故是假有苦
[002-0535b]
無常等且假故而明云似事者即是共相且如眼識
得青自相名實有明以現量心得自相五識同時現
量意識應知亦爾故後尋求等重緣青等非自相青
將為自相故云似謂增益非實有相非謂遍計所執
乃名增益非實有相也共相青等是依他起故說聲
依增益共相而轉此釋論中似謂增益非實有相文。


【疏】此通三性心者意說此增益相通三性心變若遍
計心所變相即無不爾即有。


【疏】問若爾者意說共相既是比量者如何世尊知共
相耶問意如是。


又應不緣二三諦等者意云答若
共相是假者如何世尊知苦空無常等又應不共緣
二三諦等如觀四諦時或二二合緣或三三合緣乃
至合四以緣皆是共相共相若假應不共緣也撿佛
地論第六彼有三解。


【疏】合解下二句者問何故前科文即云別解三句今
乃言合二句耶答上言別解三句者約三能變別解
今合解下二句者即合解下二句中識字以識字貫
通二句所以合解意說得下識字貫三能變中故初
二識者即初二能變第三識者即第三能變。


【疏】又但至寬狹皆得者意說因位不說佛果佛果無
薰習及以我法執即因中異熟體通寬狹至佛果解
脫道以來名寬通於初位名狹言多異熟性故者亦
得言寬亦得言狹故云寬狹皆得。


【疏】又七地者意說異熟識七地中通幾地如樞要說。
[002-0535c]


【疏】此後二識亦通淨名者謂轉識中後六七二識互
通淨無漏不是所薰。


又互顯故者舉通淨名顯第
八亦通淨阿陀那識是舉異熟染名顯六七二亦唯
染也此約三能變識互顯也若爾者何不說眼等五
識耶答因位五識不通無漏又解後二識亦通淨名
者意說後二能變識且通於淨八地菩薩得諸根互
用無漏意識且通淨也如下說。


【疏】種變現行所引生故者意說種子由先現行薰生
及從前念自類種子所引生合許是果令既能生現
等種應是果變今但望當現果說故得因名。


【疏】言自性親因者顯是同性等流之義等宿相似之
義。


【疏】一切種子至故不說意說二因習氣攝一切種子
士用增上於此二中假立今言士用增上者果也意
顯二果之因不離二種習氣士用因者謂俱有因種
現俱時有故增上果因者即六因中能作因名能作
因但不障礙邊名能作因故二果之因向此習氣中
分出。


【論】熏令生長者意云新薰種名生本有種子名長又
云初薰名生後數數熏習合長。


【疏】等流能反之因者意說等流習氣即因能變也之
因者即能薰七識也。


【疏】等流之習氣者等流是果習氣即因因果不同時
故依主釋也。
[002-0536a]


【疏】後言唯說七生者七識從等流種子生也。


【疏】有分熏習種子者即業種子也分者因義因能有
後果故名有分也。


【疏】但舉此因能變者即異熟習氣是能變之因者顯
能薰六識。


【疏】除第七識者非業感故可通餘識者餘識中無記
者業感故。


【疏】意顯七識等者通說二因薰習等流因即七識異
熟因即六識薰。


【疏】現種者意說現種二法俱名因能變七識能薰種
子名因能變種子復能生現行且名因能變也。


【疏】不說我見薰習者釋伏難難云薰習既有三種何
故但說名言有支二種不說我見薰習耶答我見薰
習體即名言由起我執執有自他名我見習尋名言
而薰種子與等流種子無別但據三薰習別離而體
無別也第八卷說。


【疏】等流能變至果生者意云約等流七識說即持業
釋謂等流即能變現薰種子也若依士釋等流七識
屬果能變即因習氣也即等流之能變轉變生現故
因能變通種現也故異熟能變唯種子不通理識以
第八及六識中業所感無記唯果變以性劣不能熏
故種不得名因變。


【疏】無記之法體性羸劣者此釋總別二報是無記法
體性羸劣不能熏種要藉六識出善惡業招名果能
[002-0536b]
變也。


【疏】餘即不爾者意說果識從因生名果能變餘色等
及種子雖自因生無自證分等不得名果能變。


【疏】主引生故者由總果是主先生後引生別報果也
故說第八最初受生最後捨故別報既在後且於先
捨言別報業者謂當造業時心不猛利任運造善惡
等此業能感別報滿果。


【疏】成圓果事者由別報果能成就圓滿總報果事具
足果事者由別報果令五蘊身得具足故。


【疏】業勝名滿者果雖且名滿今且說因業名滿也問
對前引業劣弱業等並名別報業何故今乃言業勝
名滿耶答據前引業爾不得業名勝據成圓果事邊
所以業勝名滿。


【疏】合具二義者一自欲前後相引二現從種生意云
凡具二義皆異熟生真異熟且具此二義應名異熟
生如下以五義料簡。


【疏】若法非異熟有間至異熟生者如善等三性望自
等流非異熟故。


【疏】由是佛果至非異熟生者佛無異熟第八識故依
何而立異熟生耶。


【疏】若法緣合與本性別者意說若法通緣前後改轉
與本性別一切皆名異熟生也即第六義簡也乃至
皆名異熟伹變異而熟名異熟非是從異熟識中生
故名異熟也又解云從今應義釋至佛果無漏諸有
[002-0536c]
為法皆名異熟生者總有六門分為五對從狹至寬
漸次料簡第一真異熟生分別即總別相對初二義
是第二異熟生非異熟分別即三性相對第三義也
第三有漏分別即現種相對第四義也第四有為無
為分別即因果相對第五義也第五緣合非緣合分
別即變不變相對第六義也。


【疏】即顯至不能薰故者意云不說別報異熟但說持
雜染種果識是初能變然此果識非是前因能變中
能變何以故不薰故云唯果變。


【疏】第三第四至即果者意說皆通依主持業二釋也
第三通二釋者異類之熟異類即熟皆約性名異類
第四通二釋者異熟因之果異熟即果。


【疏】境行果判文准此者意云如初科判頌文總作三
種三科分依初三科論若依境行果三科且准此即
前二十頌明唯識境次有四行頌明唯識行位後有
一行頌明唯識果初境中分二初二十四頌世俗境
即此世俗二十四頌一准此問二十四頌科論文問
何故境言說二十五頌及其分判約二十四頌同初
三科二十四頌耶答世俗諦中分判之故故二十四
頌同前科者但約世俗不依勝義。


【疏】文三釋云者即是如前三種之中第三科約論有
三分以科。


【疏】初一頌半至圓成實性者就二十三半頌中分頌
中分三初十五頌半及次有七煩總廣釋前一頌半
[002-0537a]
遍計是無依他是有今第三一頌明圓成實性故三
性別也。


【疏】三師俱云者即指前三種科文也故云三師也。


【疏】有八段十義者意云束初五門總為二段括後五
門即為七門今言八段者兼取心所例心王門故。


【疏】云七門正解十義一門別觸等者即心所例王門
也。


【疏】非如大等至即能所藏者意說且數論大等望最
上等大等唯所藏勝性唯能藏我今耶與雜染法互
為能所藏不同大等故云即能所藏者表賴耶與雜
染互為能所非一向異與大等別言最勝等者意顯
最勝三德合成也若不言等恐得勝性本唯一法。


【疏】三名闕一即不得名者意說三名中闕我愛執藏
一名即不得名賴耶。


言若爾至應捨此名者意云
意反難云若但取能藏所藏二義以解賴耶不取我
受執藏解者即七地以前二乘有學入無漏觀時既
無我執應捨此名既不捨此名明知出觀還被我執
所緣名賴耶也故知偏以我愛執藏正解賴耶之名
為勝又八地巳上菩薩應有賴耶有能所藏故既不
爾者故知唯約我愛執藏以解。


【疏】三能變之中者意云第八既有賴耶等之三名何
故三能變中偏舉異熟名耶故前頌云謂異熟思量
等。


【疏】如前巳解者言異熟能變者即據三位中異熟名
[002-0537b]
寬故偏說之。


【疏】三位者第一我愛執藏第二善惡業果第三相續
執位五位者謂異生二乘有學二乘無學菩薩如來
言初位所攝者即三位中初位也。


【疏】同時心所望至士用果者心王是心所家士用果
由作意等驚覺應起心種令生心等名士用果。


【疏】有餘三果可通餘法者意說等流士用增上等三
果通餘識及根塵等此真異熟不通餘法故名不共。


【疏】餘相分至非真業果者意說餘識相分及種子並
非異熟非業果故。


【疏】種果狹等者意說得第八親名言種子為果相者
即狹何以故唯業果故釋所以也以果相種唯是業
果所招不同種子因相種子即通一切種子故。


【疏】釋因相義至之因者意說第八執持諸法種子令
生現行故說第八名為因相。


【疏】實通現種故者意說因相實通現種次下即通現
種文今說且是此識因相者意說識中自他種子皆
名因相即種子識是以種子不離識亦名種子識故
說此識名因相也此解意今取識中種子名因相不
論現識。


【疏】約互為緣果相亦通者說即通取識中種子總名
果相是現所熏故雖非異熟假名異熟也。


【疏】約互為緣果相亦通者有云果相且通三性等法
何以故此異熟果由善不善所感故雖有此判未足
[002-0537c]
為依是有無記法真異熟果隨能感因而通三性故
氣召所判絕疎。


【疏】能作因者即執持有生長用名能作因最寬如增
上緣一切皆增上緣故。


餘無此者餘識等不能持
種故云非因相十因者如第八卷說。


【疏】依持因者意說若約依持生起等因即一切識色
等總得名因如色能生心根能持識識能薰種皆是
因若論持種唯此非餘是故偏說也。


【疏】能持種與法為種者即現識望所持種且為因相
以一切種子不離識故識得種子名約生一切法邊
名種子識約緣境執受根邊名為現識。


【疏】以十門分別者下廣明種子相隱事須廣明第一
約體分別第二一異分別第三假實分別第四二諦
分別第五四分分別第六三性分別第七新薰本有
分別第八具義多少分別第九雙辨生引二因分別
第十四緣分別。


【疏】種從現行望於本識相用別論者意說第八識中
種子名望自許現行現行通三性種子且爾所以與
本識不同性也故云相用別論即體相本識也用即
種子也。


【疏】不爾法滅應有作用者意說若體用別者應法體
先滅後方起用也。


【疏】瑜伽至因望果義者意云瑜伽但言種望現法即
是唯約因果門以明且是此論中因望果義故瑜伽
[002-0538a]
但約因果說不約體用說。


非唯種子望本識義者
意說彼既約因果門說且可種望現法以論非是唯
得種望於本識何以故以種望本識其義狹故若依
攝論種望現約體用說約因果以明此論且明體用
意說瑜伽唯約因果攝論但約體用此論因果體用
具明故云體用因果理應爾故。


【疏】如生望法等者此敘清辨等難難詞易解。


【疏】非現行因果差別者生相於現種上立然非如化
現行等有因果差別等用。


【疏】難清辨安慧者以清辨勝義皆空種依俗諦假有
安慧是相分且設彼下難真如唯難安慧。


【疏】依詮勝義且是實故者意說真如通世俗有言並
有誠文同此者意云若約非安立諦說即彼此二論
皆說種子是假故云並有誠文。


【論】種子雖依第八識體等者唯此文合釋伏難難云
相見二分既依於識未審種子何分所收為答此難
故此文來。


【疏】義用別者即見分自證義用有別見不受熏不同
自證。


【疏】不可見分初受餘熏種後便依自體分住者謂有
人許見分受熏故作此難。


【疏】即是見分至相分者意說相分是自證分上生果
差別功能即種子也見分恒取得相分。


【疏】若不爾即無證自證分者意說證自證分緣自證
[002-0538b]
分須今見分既緣自證應無證自證分又解云見分
緣自證分上功能不緣自證若緣自證分者即應無
證自證分此解正問何故不緣自體分耶答且說見
分但緣外故。


【疏】瑜伽論文非盡理者護月云無色賴耶通緣下界
色今瑜伽隱器色不論但言緣種者非盡理也。


【疏】五十一云至自證分所緣境者護月會違云無色
界緣器色何故五十一唯緣種耶彼云依自證境不
依見見得緣色等。


【疏】既爾至必不當生者是護法難且如凡夫設許當
生下界可緣下器色故見有所緣境不還聖者心不
下生見緣何境護月師云一界賴耶許緣三界色故
見且有境也。


【疏】功能差別門者約種子能生因說有三性種子有
也。


非依體門者不約識體說以識唯無記也次前
文是也。


【疏】故一性言至此為何性者意云如善種子望本識
顯各別體別性不同也類別者無漏有漏二類別也
今一性者即善性也即善性之義乃合通體類二類
者即善性一言顯體類二種有別也。


【疏】增上緣中為果增長者新熏望本有名增上緣漏
無漏別故由有漏聞薰習令本有無漏種漸得增長
故說本有無漏為果增長。


【疏】所以者何者問此徵意者若言要經薰習方名異
[002-0538c]
熟非未熏時自類變異自類變異得名異熟者即前
論文所說種子應不名異熟若依異性相依名異熟
如眼等即未至熏時又後前解者指前論文。


【疏】法爾自類有不許故者意云約熏習說不約法爾
說何以故有不許故今約熏習三家總許言前約本
有者即指前論文此約新熏者即此段論文。


【疏】敘近者護月義者雖護法巳前上古諸德多有許
法爾種子謂護法與護月師同時出故先敘護月義
故云近者護月義等也。


【疏】彼有六處者意云彼瑜伽說有六處殊勝法爾相
續雖有六處之言今但取第六處者以阿賴耶此中
攝故。


【疏】伹有一物者意說諸法各有一本有種不說更有
新熏種。


【疏】外種薰習或無熏習者意云外種生果或有薰習
或無熏習如麥等胡麻必由薰習方生互油等如西
方種炭糞毛等能生苣勝等此即無熏習而異性相
感得生西方有此云無不可知會。


【疏】真如所緣緣種子生者難陀師云從清淨法界流
出大智乃至化身為有情等說此妙法諸有情等聽
聞薰習所生種子種子後時生出世心從本而言名
真如所緣緣種子望遠說是佛所說。


【疏】若護月師釋此文者謂有法爾無漏種子至見道
等無漏智生緣真如時各真如所緣種子生也若護
[002-0539a]
法師合用二種者如下自解。


【疏】煩惱斷中修習差別故者二乘斷惑時依四諦十
六心斷或可依有漏六行智以斷緣覺之中人觀十
二因緣而得悟道或可思風動對而便證果故利鈍
不同所修差別證果且異或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
劫等有別如三乘入道論廣明。


【疏】不言如前引證至不相者問如前立本有種即指
云餘所所引證廣說如初今時立新熏引證何故不
指指餘所引證廣說如初耶答證新熏文中且有證
本有文故不別指也至下當會。


【疏】引經成理中有五者第一總標顯難意第二引教
成前理第三釋頌顯前徵第四結上無因難第五重
破外伏救。


【疏】諸法於識藏者七轉於本識中藏即本識是能攝
藏故本識與諸識作二緣性識於法且爾者即本識
於七轉識中藏故本識是所攝藏也。


【疏】一於現法長養彼種者意云七識現行於現世法
中能熏第八名言種子漸令增長二於後法攝植彼
種者意云豈令後未來法得生故所以轉識善惡業
種子攝取第八名言種子令得增長感當來果互相
生故者即結上本識與轉識既互為果義又攝植彼
種子者攝植是助義即業種助名言種令有勢力感
當異熟果言所生為果至為因者釋上二種識互為
因果所由也。
[002-0539b]


【疏】釋頌顯前徵者前徵者即是頌前徵難如言若唯
本有乃至為因緣性是頌前徵難今釋頌顯前徵難
非唯本有也於中有三初釋頌成因緣二引教成前
義三喻因緣非外法言且所生故者意說七識既為
能熏復且是所生故互為因果也。


【疏】如蘆相依者問因緣既具三法如何得二法為喻
答二三雖不同以二來蘆俱時而有猶如因緣三法
同時又如下說唯依此二建立因緣即種現二法今
以為二蘆為喻何失故知但喻因果二法也。


【疏】又此中望體因果緣盡者意云種子望現名為望
體也。


【疏】因緣體盡者種生現現生種攝一切因緣總盡問
既云種生現現生種即有三法如何乃言依二建立
因緣耶答據展轉相生雖有三法論因緣也體唯種
現二法。


【疏】若望果別至但約體說者意云如說因緣者但約
種子望現行體說若望別果說種生種且得名為因
緣也但前後相別因果不同種現相生言但約體說
者但取所熏得名言種子望第八現為因緣也。


【疏】又說不盡不說無漏故者意云如上約新熏辨因
緣者說因緣不盡不說無漏故未曾熏故無無漏種
故攝論但說雜染法與阿賴耶為因緣故不言無漏
也。


【疏】但令增長者意云業現行增自種名因緣應業現
[002-0539c]
行增第八種應名因緣此就他宗為難以護法不許
善等現行增長種子名因緣要熏成種種生現行為
親因緣故。


【疏】果種至增長故者此釋非為因緣所由以自業種
增不為因緣故。


【疏】無記心熏無記種等者此是答意云如無記心熏
無記及義惡心自熏善惡等種子種子生自現行是
親因緣汝宗但令果種及業種增長即名因緣何得
難我設俱新薰豈但新起但名因緣耶故汝難不齊
問三性心相分皆得熏果種何故但言無心記熏無
記種子不言善等耶答據實三性心俱得熏種果種
即業相分且得熏也今且言無記熏者隱善惡不論
也。


【論】皆違彼義者若許本有皆違彼師所引之教又云
皆違彼義者所引新熏種文皆違本有之三義據下
文此解為正。


【疏】有學聖者等對治生有漏者此應有學對治聖道
生諸有漏汝許相違得在為因故。


【疏】小乘可爾為同類因者彼許不善心無間生無記
心是因緣等有云小乘善不善業招異熟身是因緣
所言同類者以當界等招當界身名為同類因。


【疏】本即大乘至師者問大乘新熏師與大乘心溷師
為一異耶答此師是許新熏中別名新熏心溷師或
新熏師與心溷師別也溷者切韻云廁廁者雜也。
[002-0540a]


【疏】既許為因應有取與者問取與何別答生相來未
有取果用乃至滅相過去有與果用如無間緣雖自
滅後果至現在故又疏一切無為為所緣云此且無
種子生現行名與果種子引後念種子名取果得大
乘說妨者但無為作所緣可得不可與諸法作因緣。


【疏】即是心體體能緣法者此明是能緣心不同而是
定理也。


【疏】非前體滅故言性常者此論言常一者是遮破然
常一。


【疏】若前無漏體滅後無漏體生者此牒計破即次文
其疏云若是無為至真如善故者若言心性淨是空
理無為者以如上破於汝有失於我無過然且共許
真如法性不與信等相應汝不善心等既體性是善
如何不與信等相應又汝惡無記心性是相應法如
何說是無為善耶。


【疏】若如色聲善無信等者牒外救我不善無記心性
雖善猶如色聲善無信等相應者此是何法巳下論
主徵破。


【疏】此雜染言至得為因者意云名雜染故因通取一
切三性有漏法等總得為因也又此比量以不善為
喻者巳破之法得為喻故。


【疏】所緣縛義者意云有漏善心名雜染者以彼煩惱
所緣所縛故故名雜染。


【疏】此有法不極成者問爾者云何故前量性非無漏
[002-0540b]
而非過耶答前為宗法此為有法有法須共許故是
過宗法違他須巳故非是過。


【疏】應無勝性者意云有漏既是所對治如何有勝性。


【疏】復言是出世心種子性也者意云若有本有無漏
種者如何說有漏聞熏習為出世心種耶。


言及自
因緣者有漏種子也意說聞熏習有漏現行從自種
子生復熏成種為增上緣資彼無漏種且得增長又
有解云及自因緣者意說出世心由自種子為因緣
及有漏聞熏習為增上緣而方得生雖有二解二解
並通。


【疏】據各別故者意云據本有新熏各別說也本有即
無漏新熏即有漏。


【疏】故攝論文相違失者然此兩解與攝論聞熏習文
無相違也。


【疏】善得對法意者如對法云決擇分善根且有漏且
無漏今意寄麤顯勝增上緣說出世心種且通有漏
無漏故云善得對法意聞薰善根即是有漏本無漏
種子即無漏也。


【疏】下品增故者意說於解脫分位中下品有漏聞薰
增下品無漏種子餘者准知。


【疏】轉滅者意說種子總有一品即轉滅下品作中品
轉中作上品故有三品據體唯一類第三師轉齊即
種子有三品若經熏習時轉下品中品齊轉中品與
上品齊無漏種子既增長能證無漏智入見道故。
[002-0540c]


【疏】三無漏根種者即三乘無漏法種也性各別故者
即三乘種性各別故。


【疏】約當可生說地獄等者此會前地獄成就三無漏
根文也。


成唯識論疏義演卷第二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