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38 成唯識論疏義演-唐-如理 (master)


No. 815
成唯識論疏義演卷之一本
西京福壽寺沙門 如理 集


【疏】機有三品不同者意說不定性人歸佛法僧智解
淺深三時悟異名曰三機非定別有三人名三機也
何以故以唯對不定性立三時故即如憍陳如等從
如等從始至終具三根也故云機有三品不同教亦
三時有異。


【疏】無明所盲至迷執有我意云無明是能盲異生是
所盲無明者即通取一切無明不唯取發業者起造
惡業者起即起惑造即造業也。


【疏】仙人鹿苑者上古有仙多於此處修仙道故念佛
三昧經第四云於古仙住處又大集經第二云於仙
人住處而轉法輪又彼經云彼處常饒寂靜仙人故。


【疏】阿笈摩者若大小乘經皆得名阿笈摩阿笈摩是
梵語此云傳皆是上代諸佛展傳來故云傳也然小
乘人結集時即取佛一代所設言教言阿笈摩即四
阿含經是也若四阿含經所不攝者即名零落經亦
名解脫經如下云解脫經中亦密意說有阿賴耶識
即指此零落經也問若一切經得名阿笈摩者何故
小乘人結集即取佛一代所設教名阿笈摩大乘中
結集一切經中即不名阿笈摩答大乘中亦說所以
[001-0479c]
法華中有阿含甚深是今者且據佛初成道說四諦
教約所增勝故小乘教偏得名傳。


【疏】令小根等至解深密等者意云謂有情根有三品
不同所以說教亦初中後三時有異問且如說教三
時易知根性三差別如何辨釋答聞阿笈摩即名小
根既聞小教亦證小果故云漸登聖位也後時如來
觀此小乘根有堪聞皆空教所以於鷲嶺說般若等
經聞經巳即名中根若如是者云何言聞般若等令
中根皆捨小趣大耶答如來說經意欲令此中根捨
小果而趣大乘所以彼聞經巳棄有心計空為是何
以故以如來密意說一切法空故名捨小歸大答未
聞般若名小根巳般若名中根即中根對小名大也
為聞般若教故即從小至中名捨小歸大。


【疏】便撥二諦性相皆空者二諦即真俗二諦也性相
者有兩解一三性者唯勝義諦相者即依他起撥此
二種總無名為空也二云性相通於二諦且真勝義
中性相者一真法界即是性分為六種無為九種無
為等即名相有多無為相狀故若依俗諦性相者如
依他法體即名性如意識以了別為性色以質礙為
性餘者准知諸法各各有如是相㒵。


【疏】由斯二聖互執有者問唯望不定性立有三時何
有二聖互執空有答豈言不定唯一人人既有多悟
亦前後名以所證為是互執何失又縱一人執前後
別對執不同亦得稱互。
[001-0480a]


【疏】迷謬競興者問何言迷謬者答有二解一云小根
執法實有不了法空名迷也於其法空全不解故謬
者此中根人既聞般若經總撥為空以為上理名謬
也以邪解故二云執有執空皆有迷謬且如執有有
迷謬者以迷於有不了法空名迷全不解法空故妄
執法實有名謬以邪解故然執空亦有迷謬者迷法
空故於中道理全不解故名迷暗計此空為是名謬
以邪解故通二種義亦無違。


【疏】如來為除此空有執者問說唯除空執何故兼說
有耶答如來所說群聖既多執空類應非一說除空
有於義何妨又云約一人先起有執後起空執今通
前說故云除空有執義亦無違意就中道第三時教
說除空有之言也故知第三時教名了義大乘。


【疏】解深密經說唯識者按彼經第一云廣八慧應知
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隨彼彼有情眾中或在四生
身分生起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就廣慧此識
名阿陀那亦名阿賴耶亦名為心為依止故六識身
轉如依瀑水而有浪生依淨明鏡有影像起。


【疏】遣執皆空者意云心外法無破初有執非無內識
破後空執既聞唯識之言迷其空執皆盡故云遣執
皆空遣者盡也。


【疏】悟證有方者意云方者方法也既離二執處於中
道即是悟證真如之法也。


【疏】於俗諦中妙能留捨者意云依四重世俗諦說一
[001-0480b]
一諦中皆為留捨第一有名無實諦謂瓶衣等既無
實體但可言捨有作用故須留第二隨事差別諦約
蘊處界辨然蘊處界通有漏無漏有漏法捨無漏法
留第三約方便安立諦辨苦集是有漏法捨滅道是
無漏法留第四約假名非安立諦辨執二空門者法
捨二空門之理法留故云妙能留捨又解云不謂約
四重俗諦說但總約俗諦中說依佗法留遍計法能
捨於依他中染者能捨淨法者能留。


【疏】又今此論至中道之教也者意云此論既免明唯
識唯識是第三時教者以何為證答如此引教即為
證也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者即如所引頌云如來
無垢識等是至文當說問曰如何名分別瑜伽論答
瑜伽是梵語此云相應即是相應觀照之義分別者
解釋也即解釋觀照相應之義故名分別瑜伽論也
又如亦品難雜更引起盡多界解脫經等但為證傍
義引成非正證唯識道理故此不說言了相大乘者
即顯現說故名為了相若密意說名不了相。


【疏】此約機理漸教法門以辨三時者問約機可爾如
何約理以辨三時答據實理無三時今約證有淺深
故理分三時異。


【疏】年月前後者但約三時說教前後名年月前後也
更無別義。


【疏】解深密經說唯識是也意云此即是第三時教然
深密經中亦廣有三時教如勝義生菩薩問曰如世
[001-0480c]
尊先說有教是為希有第二說有法空教亦方世尊
重今此時中說不空不有教更方奇特等廣如彼說。


【疏】即華嚴中說唯心至最第一說者佛初成道第二
七日即說華嚴經一心之教按彼經第十九頌云譬
如工𦘕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𦘕諸法性如是若
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若
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起
又大般若四百六十七云謂諸菩薩作是思惟諸行
如幻唯是虗妄分別所起一切皆是自心所變准斯
般若第二時中亦說唯識然疏依多分言第三時問
深密華嚴俱說唯識如何一時三時不同答若望頓
教法門大乘不由小起即華嚴是第一時說若望大
由小起深密教即第三時教亦不相違。


【疏】此約多分者意云說華嚴是頓教者約多分說如
入法界品五百聲聞亦在會座明知亦通漸教今據
唯被菩薩大不由小起約此道理說是頓教也問佛
初成道總未度人即說華嚴如何得有舍利弗等六
千人耶答華嚴法門有七處八會不可一時說盡此
經不妨中間更化群品說有教等故華嚴法界品既
在於後得有聲聞而有何爽問既云說華嚴經而有
間斷如何總得名華嚴經耶答雖復間斷流類是同
總名華嚴猶如大術經佛向忉利天安居為母說法
後時下來說涅槃經巳入涅槃摩耶夫人知巳下來
如來復從金棺起為母說法雖復說法而有前後以
[001-0481a]
是為母說故總名為大術經如此類例非一也問云
既云有聲聞未審是化是實答亦有斷云是化佛初
成道未度人故亦有斷云是實據此中間度人不妨
實也問云此聲聞華嚴經生領解不答初聞說經如
聾如盲後文殊菩薩發起之後方能領解十種法門
故此教門通被漸也。


【疏】如樞要說者不越此解也。


【疏】二種皆是者意云今此論所明唯識教者頓漸二
教皆是也故云二種皆是如疏云若不定姓至無別
定教者即解通頓漸所由也。


【疏】此顯頓漸無別定教者意說無有教唯被頓唯被
漸凡所說教皆通被頓漸也。


【疏】依瑜伽等有五種姓者以瑜伽五種姓此論不被
無姓如何楞伽經即被無姓耶答經論說無姓別瑜
伽無性無種姓名無姓楞伽無姓無有果姓故名無
姓大悲菩薩不成佛故問楞伽無姓此論被不答被
以菩薩機攝故言證阿賴耶者但證解名證也。


【疏】無性有情不能窮底者意云此論唯被二種姓人
若趣寂種姓及無姓人而不被也何以故以無姓不
能窮底故問曰若證小法不全通達可云不能窮底
既總不解如何云不能窮底答無失也如人雖善其
文而不解義又有一人文義俱不解雖二人有異一
種總名不解其義今此無姓有情亦如是雖總不解
亦得名不能窮底也。
[001-0481b]


【疏】及不定姓趣菩薩者然其二類如有一人有聲聞
菩薩種姓有一人有獨覺菩薩種姓更有一人具三
乘姓更有一人但菩薩不獨覺姓今唯識論被有菩
薩姓者如有二乘姓者雖名不定姓此教不被疏簡
於此故云趣菩薩者。


【疏】浩汗包括難可詳矣者海浪波濤之㒵也今此論
亦復浩汗包括大小頓漸兼被也亦難可詳也。


【疏】執離心外至能取所取者問執所取可言心外執
能取云何言心外耶答執實能取是遍計所執非依
他心故稱為外又執他心實有亦是自心外也。


【疏】甘露法者略有兩解一云拔苦既聞受此法能出
離生死二云濟命意云既得甘露二種無我觀法常
脩習時速出生死得快樂果豈非濟命終此即上古
諸師解。


【疏】依如上教等製三十頌離廣略者即指上六經十
一論等唯識三十至離廣略者有云瑜伽等廣二十
唯識略異前二論今三十頌即名離廣略也又云三
十頌明唯識但表得中云離廣略何得別指論耶。


【疏】識有非空者非但能變之識名為唯識其所變之
識亦唯識今有此二種唯識故云識有非空境無非
有者但無心外遍計所執之境又若執能緣唯識真
實有者亦是心外境收故今顯此二種心外境無故
云境無非有也。


【疏】雖具明諸法皆不離識者此釋伏難謂有難云此
[001-0481c]
論中既具明色心心所不相應無為等諸法何故唯
以唯識為宗答雖具明諸法而皆不離識故所以伹
用唯識為宗。


【疏】謂佛慈悲本願緣力等者即是如來因中行菩薩
行時發願云眾生見我者於自識上文義相生佛雖
不說法由本願緣力故又由眾生有善根力故即眾
生自識上有文義相生也。


【疏】唯有無漏大定智悲者問曰言唯定等即證無文
義者既但有三法應亦無色身答有二解一云無也
無有所見者亦唯是能見識之變矣如文義等二云
佛離戲論名等故無色身若依本願大悲變現色身
令物覩益故非戲論也身故有今按佛地及此論第
十前義為本至文自悉又此龍軍論師說如來有十
七界而無聲界為不說法故然法處名等皆是戲論
法故佛無戲論法故唯有十七界若佛身中亦成就
聲界若約身中論即有十八界也又此師許十地菩
薩有漏無漏心中皆得說法故此不許化佛他受用
佛說法也即五位中菩薩皆是其可聞者自意識上
文義相生故。


【疏】若依自識者謂聽法者識名為自識問佛無文義
有漏識變云何言似無所似故答有二釋一云名等
佛識雖無然聽法者謂佛實說故自心上有似文義
雖無本質所似名等似自內心故亦無爽如言似我
向內似故二云似佛無漏非似文義也無所似故文
[001-0482a]
義之言相從來矣祥曰後義難依本明教體不欲唯
辨漏無漏故有云七地巳前有漏心位而過少故名
似無漏非約影質名相似也詳曰疏意通言諸有漏
心所變文義不唯七地豈地前等不聽佛說若許聽
者自識所變豈不得名似無漏耶既得名似故前釋
善問佛若無言說林葉等喻而何以通答據為其緣
令諸有情識上變法解名我巳說如手中葉未為作
緣眾生自心未起法解名我未說如林中葉約為增
上緣名說不說也。


【疏】無漏心現即真無漏文義為體者即是菩薩後得
智上有真無漏文義相現也。


【疏】我成佛來不說一字汝亦不聞者龍軍論師云此
言是眾生語非如來說也以佛無言說故。


【疏】論說聚集顯現為體者此即引論證佛不說法也
但是眾生自識心上文義聚集為體佛實不說法此
即是無性攝論文無性菩薩作此計佛地一師者即
龍軍論師與無性同計故。


【疏】攝波葉者即是攝林名名尸召林西國有此方無
亦不翻。


【疏】展轉增上力者即是佛眾生展轉互為增上緣力
也由佛大悲增上力遂應眾生機為之說教由眾生
善根力故遂感如來出現說教二識成決定者即佛
識及眾生識名二識成決定者佛識定說法眾生定
聞法故名決定。
[001-0482b]


【疏】是密意說者護法謂破文字執且總言不說法也
又諸法體性離言故云不說問四途出不聞等問四
途出體□皆以文義為體為取說者文義為體為取
聽者識上文義為體答有三解一云若據無性龍軍
師云唯取聽者識上文義為體以佛不說法無文義
故二云若護法師唯取能說法者文義為教體即取
佛本質聲名等以為教體不取聽者識上聲名等為
體何以故以影像聲名通漏無漏三性等故三云亦
通取說聽二人識上文義為體以生解故故得為教
體也。


【疏】三攝假隨實者意說攝假隨實以聲為體謂名句
文是不相應假色心分位不離於聲要由於聲演名
句故故假依實實色為體也。


【疏】四性用別論至彼十處全等者意云此約百法出
體言色心假實各別處收者色蘊攝彼十處謂根境
等等者等取法處實色也名句文是假即法處攝意
識緣故是不相應行蘊攝故聲即是性故色處收名
句文等即是用故法處攝心即是性意處攝四相等
是用法處收四相等是用法處收攝此意證佛實說
法何以故依佛聲上有名句文故。


【疏】自識所變等者此約佛不說法所有即是第二攝
境從心名句文伹於自心上現不依佛聞若并言佛
說法者即名句與聲各別處收即是第四性用別論
故也故云上來第二第四體訖。
[001-0482c]


【疏】聞者似法說者真教者意云真教即佛說真無漏
法似者眾生聞法名似無漏法此證佛說法又云以
義准設佛不說法亦得名似問曰佛既無言說如何
名似答佛雖無言說然眾生見佛謂佛實說法遂生
說法之解所以名似也前解為勝然俱從法界所流
即以真如為體有難云有漏心實可名為似無漏心
實如何稱似此亦不然但不親得境影而名緣名為
似也言真教者即真無漏本質之教名為真教諸佛
所說法皆從真如流出故名真教。


【疏】今此論體至通二性故者意云此約相名等五法
三性出此論體也。


【疏】此所詮體至即聲名等者意云此約教理行果以
出教體此名等所詮謂唯識境境即真如理也以是
正智所緣之境故喚理名境正行者即有為正行是
無漏智道諦也果者謂菩提涅槃通有為無為二種
果也能證者即聲名等故所詮能詮俱為論體也。


【疏】經體雖二至正教體故者二者謂一文二義觀此
疏意通解伏難伏難云經體既說文義二種何故不
以義為教體唯用聲名等為教體耶答據實通取無
妨但謂聲名等是能詮由能詮名等義得顯故所以
偏取聲名不說義也故聲名等為正教體。


【疏】聲名句文真善無漏者約佛後得智說問未審菩
薩後得智所變聲為有漏為無漏耶答菩薩後得智
起聲說法是有漏何以故以此聲是第八識相分第
[001-0483a]
八見分既有漏明知相分亦是有漏若所變聲境相
分即是無漏以是第六無漏識變此聲故更有廣解
如第九卷說。


【疏】能斷金剛般若論說者能斷是智金剛喻煩惱令
纏縛有情不得解脫猶如金剛。


【疏】此論第二至辭緣於聲者意云此證聲名等為教
體所由也言境有差別者即名等是法無礙解智境
聲即是詞無礙解智境問菩薩既得四無礙解智純
是無漏如何聲有漏以是詞無礙解之所緣境故答
如詞無礙解智雖是無漏聲唯是境謂是第八識相
分故是有漏問菩薩四無礙解為有漏耶答菩薩四
無礙解唯是無漏以是後得無漏智所起問八九地
菩薩可許全得七地巳前為亦得不答七地巳前亦
分得問菩薩有漏心中得不答雖亦有說法等力然
似無漏而亦不得名真無漏□□問有漏□□□□
說法時前所說法聲為是有漏耶答此自變影像聲
是無漏以是第六無漏意識所變聲故問如何此聲
亦通漏無漏耶答若約前本質聲他所變者亦有漏
是他第八相分故若約自無漏第六所變聲即是無
漏問亦如初地巳上菩薩妙觀察智所起化身所有
聲為有漏為無漏耶若云有漏者如何說言化若云
無漏者如何色根有漏聲是無漏耶答有二解一云
化有二種一者即質化二者離質化若即質化聲等
是有漏為即以本質身而轉變故若離質化者聲是
[001-0483b]
無漏雖無文證以理而論通無漏為勝第二解云離
質化身亦是有漏如何得知由觀察智擊發第八識
而方變故雖有此解以何為證答如佛地論云要由
平等智擊發大圓鏡智鏡智變起他受用身巳平等
智託彼為質而更變智影像他受用身亦猶如聲要
須第八所變者為質亦識自所變者為影像境此亦
如是雖有二解任情取捨。


【疏】若明教體一切唯識如何乃言佛菩薩說者意云
若一切唯識如何言佛菩薩說耶今此問意為問說
法為問不說法家答據其疏意質問二家。


【疏】無性釋云至故作是說者此是不說法家答增上
者佛也生者眾生也意云佛與眾生但為增上緣眾
生識上有文義相實不說法故作是說者喚此增上
緣名佛說法故云故作是說又解云增上生者總是
佛也故作是說者佛自云我成道巳不說一字汝亦
不聞即佛自作是說故云故作是說總是無性答也。


【疏】世親解云至互為增土緣故者二識者即說者聽
者二識也謂餘相續識差別者謂餘者眾生之餘即
佛也相續者身也差別者佛識不一名差別識此無
性釋若□世親云□□一法名差別識令餘相續差
別識者由佛說法令餘有情解常無常等差別識生。


【疏】直非直說者直者長行非直者即偈頌也更有別
解如法苑說。


【疏】瑜伽論第三說至必意識生者意云五識一剎那
[001-0483c]
唯卒爾必起尋求意識生也意識如是雖言五識意
說一一識別起。


【疏】有三心現者意云三心現問何故無卒爾尋求答
謂由前聞諸字但有二心謂卒爾尋求言常字時有
染淨等流二心所以添前總有七心若許聚起無前
後不定若不聚起即如上作法是。


【疏】即從決定後却起尋求者意云若許聚起即從前
行字上決定心後起尋求前法等而無卒爾心問若
如是者如前瑜伽論云卒爾心後必起尋求如何今
言決定心後起尋求耶答瑜伽論據不亂決定次第
起說今者據許亂起說二義亦不相違問曰若云從
決定心後却起尋求者如何前言前無字上但有二
心謂卒爾尋求耶答不然彼約亂起無於行字上却
起尋求而無卒爾故知亂起尋求非七心攝但唯尋
求前行法也今約無間次第生故聞無字時有二心
也。


【疏】尋求以後許亂起故者即引論起尋求所以也此
文指前散亂時生即不定文也上來總約七心解也。


【疏】云若新新解巳下約十二心作法云第一有等是
也問如何七心十二心不同答若諸行等四字通說
即有七心若四字等二別說即有十二心何以故新
新解故。


【疏】既於初字有卒爾心等者問何故初字說有卒爾
後後字說有尋求決定不說有卒爾耶答伹在舉聞
[001-0484a]
豈前字上而無尋求決定耶故在舉也有云此文重
結七心文者此義未詳。


【疏】慧愷法師俱舍序云至千一百年者意云愷法師
造古俱舍論之序云千一百年天親菩薩生問天親
世親□□□□答約義不同言天親者天所尊重故
名天親世親者□□□□故名世親今取世親號稍
好。


【疏】達羅毗茶國者此云總持國。


【疏】建至城者謂此城中建興佛事至在逾又美又解
云亦云通除禮樂等事濬者深也濬㴾也朗者明也
勝者也。


【疏】日月之麗天者麗者嚴麗由天有日月而得嚴由
有護法內教皆嚴麗也溟渤者大海也又云溟者深
也渤者大也海有深大用紀地者大海與大地為紀
表護法與道俗為綱紀也日月者晝夜也冠者籠招
也亦云王也意說德慧德業籠招前英也猶以冠籠
故也問何故名英答主千人曰英越百人稱彥德慧
為百千人之主也。


【疏】芳聲流於四主者東方曰人主以人為主故即此
方也南方曰象主以出好象故西方曰寶主以多出
珍寶處故北方曰馬主有好馬故然德慧美聲流四
主四主咸聞流驤者騰也即無翼而騰空者曰驤如
龍等五印者即竺國也德慧菩薩聲舉騰於五天。


【疏】扇徽猷者扇者動也徽者明也猷者道也小運者
[001-0484b]
小乘也蘭蕙者即香草之美名也即諸花草中最勝
香草之氣遠聞表此菩薩起慧名聞亦爾也。


【疏】造勝義七十釋者意云金七十論是外道與如意
論師論義因論苦集諦外道云苦集如意師云集苦
然集苦之言以是犯聲據義不違因先得故於是國
王意用外道謂僧不如外道遂造論申其自家當時
國王賜金七十行頌未及得釋遂便滅度後淨月菩
薩出世遂廣釋勝義七十頌也云何名勝義答意明
此論勝於金七十論更廣釋如第四卷疏。


【疏】唯有正說至具有三分者意云世親菩薩年時八
十命終時造三十行頌所以但有依教廣成分而無
初後二分問何故世親命終造論答此有二解一云
顯因緣盡不知滅故二云顯他勝往復更說故故無
初後二分也。


【疏】又顯敬禮三輪因故者以身業敬者得神通輪飛
騰虗空故以語業敬者得記心輪他心中諸所有事
為他說故以意業敬者得教誡輪即漏盡通可責有
情勿令造惡增長善故又總法師云為眾生不信故
得神通輪飛騰虗空而令信故既信法巳未知眾生
心中為猶影不波竝者則得記心輪為說法故得記
心輪欲化眾生謂教誡輪令斷惡故丘法師云神通
輪用神境通為體記心輪用天耳他心二通為體遠
聞他語得天耳故既聽語巳了知彼心故同二通為
體教誡輪者用漏盡通為體教誡令他斷染趣聖非
[001-0484c]
漏盡通不得。


【疏】故我至誠身語思者意云身語二業是假業思是
動發思為實業又思能發動身語二業也又思是意
業故思通三業脩無倒歸命禮者總結也至誠通三
業也。


【疏】一者虗妄即遍計所執者意云釋唯識性也問云
何故遍計所執性名唯識性耶答遍計所執體雖是
無然不離唯識性性者體性非真如性性又真如體
一約義分三遍計依他名唯識性者依至釋圓成實
名唯識性者持業釋。


【疏】於後所得清淨者此有二意一云證圓成實性故
名所得二云斷染依他得無漏依他如第九卷云無
漏依他亦圓成實此解好。


【疏】唯內證淨者意云此圓成性唯是內證淨故依主
釋。


【疏】為簡依他故說唯識性者意云釋通伏難云何故
論□說唯識性答為簡依他說唯識性也。


【疏】略不敬也者無漏依他既在滿分之中所以法中
不說也。


【疏】淨者同前者意云同前持業依主若取後釋但是
依主釋也。


【疏】一切所敬皆第四囀故者意云但說佛菩薩等而
非法□□□□□□故言一切者約小分說未必兼
法也。
[001-0485a]


【疏】佛聖弟子至而造論故者意云佛為教法所依弟
子依法脩學無倒而能造論此即佛之聖弟子也。


【疏】分有所得者世親雖是地前十信菩薩然伏煩惱
修有漏唯識觀故言分有所得。


【疏】理教行果至但說理法者意云此有難有釋也理
教行果四法不同者是難辭難云法既有四何故論
初唯說理法不說餘三耶答有多義一是軌則義生
證解故二者四法之中真如為本如何為本答要證
真如餘方有故三者是教行果三真實性故四者三
乘聖者之根本故五者或說彼本即兼末故故真如
是本餘是末疏總分為三釋。


【疏】一問何故論初至具大悲故者總有六重問答未
審問答何答論初三三寶不次或問云何故論初法
寶三寶三寶既有多種歸敬何者三寶故申六重問
答。


【疏】最吉祥故者吉猶善也祥者瑞也。


【疏】說唯識性滿分淨故者意云一乘三寶以寬故故
論初說先法後佛次僧故論說唯識性滿分淨故也
今言僧者是菩薩僧非聲聞僧何故不取三乘三寶
答二乘不修唯識觀故言一乘三寶者是大非小又
計化身即特佛故法既不同所以不取。


【疏】善說妙三身至先讚禮者意云此歸命一乘三寶
也三身即佛寶教法即法寶牟尼子即僧寶牟尼佛
也子者僧及通一切賢聖。
[001-0485b]


【疏】二諦者真俗二諦問真諦法寶俗諦如何亦敬耶
答無漏依他亦俗諦故一乘眾者即一乘三寶也。


【疏】四問此中所敬三寶如何者意云問云此中論敬
三寶如何答以釋迦佛雖小乘計是特身佛然大乘
不許□此中佛法通攝三身言分者即許佛餘聖故
知此論亦敬三乘別相三寶然法寶通攝一切法也
如前。


【疏】許彼種類有多獨覺等者大乘許麟角獨覺有多
種類同時出故所謂騰空獨□□□□□□類既多
明是僧寶攝演祕不許僧寶攝者據□□□□□。


【疏】唯識性中義兼說故者有軌持名法名法有覺性
故名佛有和合義名僧。


【疏】若能見三寶常住同真諦者意說同相三寶。


【疏】二所調能調善方便故者意云於所化有情而能
調修有善方便也。


【疏】四財供養時至方歡喜故者意說若財供養如來
不喜正行六度行時如來方喜□□□者但種如來
本佛名喜非是捨勤名喜也。


【疏】及二體性者意謂能敬所敬二體也能敬即護法
等所敬即三寶又云二體性者即同相三寶別相三
寶也諸門義者謂十二分教也。


【疏】此中第四至非法故者意云雖前第四言敬佛法
僧今更重解於前第三亦第四云敬非人非法非法
即佛非人即法也。
[001-0485c]


【疏】於境第七至滿淨故者意云第四約所敬第七境
聲不可敬故。


【疏】一由智德者即是自利生起解也二由恩德者菩
薩造論意既利他即表菩薩有恩德也為自利生大
智為利他生大悲總是令法久住濟諸含識也或為
求當成智德恩德報化二身為生大智是故造論有
云彼法既是賢劫□佛而釋彼說表有智德既釋彼
說生他大智也既利樂有情表有恩德有情既得利
展轉令他亦得利樂故言生大悲也。


【疏】其謂義者即沉恒之義。


【疏】此言有情至無別能有者意云此第一解即眾生
類是情故名有情無別能有所有也。


【疏】假者能有者此第二解以五薀假者為能有別八
識為所有。


【疏】又情者性也有此性故者此第三解意說此總假
者有別法性也法性即十二入等。


【疏】又情者愛也能有愛生故者意云此第四解即總
假者有第八識情故□□□□□□能生愛等如下
云愛阿賴耶樂阿賴耶等故第三云若無本識復依
何法建立有情故知情體即第八識薩婆多喚六識
名情不同大乘。


【疏】有情不同有六十二復自然□名□依樞要有情
頌曰五四三三四三二及三七十九四四一名六十
二有情五者謂五趣地獄傍生鬼人天四者即四姓
[001-0486a]
一婆羅門二剎帝利三毗舍四首陀三者一男二女
三非男非女即二形又三者劣中妙即上中下三品
也又云欲界為劣色界名中無色界名妙此解稍好
四者一謂在家二謂出家三苦行四非苦行然在家
有二一者邪見在家二者正見在家謂信佛法等就
出家亦二一者邪見出家謂外道等二者正見出家
謂信向正法三者一者律儀二者不律儀不善三者
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記二者一云離欲二云未離欲凡
夫以六行伏惑生上即名離欲不以六行伏惑名未
離欲總亦就欲界人中有妻室名未離欲從小不犯
欲名離欲三者一者邪定二者正定三者不定言邪
定者邪決定故造五逆罪正定者正決定故謂十信
第六心必不退故不定者謂異生等於邪定正定中
但不修故未至十信第六心故復不作無間業故得
不定名定者決定義非定慧中定也七者一者比丘
二者比丘尼三者式叉摩那尼四者沙彌五者沙彌
尼六近事男七近事女十九者一者習斷習斷有三
一者習善法煩惱不起習斷二伏煩惱不起名習斷
即六行伏惑等三斷習氣名習斷約聖說也二者習
誦習誦聖教通在家出家等三者淨施四句一云施
者淨受者不淨二云受者淨施者不淨三云施受俱
淨四云施受俱不淨四者耆年亦通在家出家出家
二十夏巳上名耆年在家五十巳上名耆年五者中年
在家三十巳上名中年出家十夏巳上者名中年六者
[001-0486b]
少年在家幼年出家九夏巳上名少年七者軌範師
謂阿闍利八者親教師即和上九者共住弟子及近
住弟子各有二種一云同說戒名共住二者同親近
和上名近住弟子第二云與和上一處住名共住與
和上毗傍住名近住十者賓容二種在家出家十一
者營僧事亦有二一云未樂營僧□□□□□越十
二者貪利養者亦通僧俗十三者猒捨亦通凡聖恭
敬有漏欣上故十四者多聞即通正及邪并非邪非
正謂即聞慧十五者大福智起思慧亦有二一者世
間有漏智二者無漏智聖者十六者法隨法行即修
慧法隨者師諦法行者□□十七者持經者十八者
持律十九者持論者通凡聖也四者一者異生二者
見道三者修道四者究竟道四者一獨覺二聲聞三
菩薩四如來一者輪王雖有金銀銅鐵四種輪王不
同總合為一以名同故故所利有情有六十二種問
此有情中有無姓人答但被有姓不被無姓如下云
勝者我開演故又云亦被無姓既聞教法各於自乘
與得果故前云勝者據入見道者說。


【疏】或利與樂一體異名者意說利樂但是一體約所
益分利樂二名問如前十利中亦云約所益分利樂
別與今何別答但約世利益分利樂不辨於體今辨
於體故有差別。


【疏】上之十種解利樂者有頌如疏然依次配十利五
樂者世者即是後濟現濟並現益後益第一第二是
[001-0486c]
性者即是攝善離惡並翻此者第三第四是苦樂者
即出苦與樂第五是智福者即第六是出世世者即
第七是小大者即第八是與名異者即第九是十利
五樂者總結也即向第十利中攝也。


【疏】或此頌中至本利他故者意云釋造論之意今釋
彼說者但為有情欲令信學所以造論即一緣造論
問前具二緣造論何故今說一緣造論答菩薩本利
他故有情信學法便住故一緣亦無違二緣。


【疏】依所具緣前解為本者意說□□□□造論所由
故前解約緣具後解約大悲並無妨□□□□□令
法久住濟諸含識其義將勝即護法安慧等釋彼說
也。


成唯識論疏義演卷之一論牒以前
成唯識論疏義演卷之一
西京福壽寺沙門 如理 集


【疏】雖三義別者即三師義也二意造論者即令法久
住濟諸含識之故云並為人法。


【疏】此上即是發端標舉等者創造此論名為發端指
陳偏說名為標舉簡去餘部持取此論名為簡持指
自所述破斥邪執名為指斥。
[001-0487a]


【疏】邪解空理者即清辨也說遍計是空雖稱空性乃
撥依圓總無故不稱空理名為邪解勝義諦中真如
不故。


【疏】無明名迷者由無明故不解諸法即喚不解者名
邪見即邪見體是謬問與前解迷謬何別答亦有別
前約異生外道人等當體即名迷者人即迷故聲聞
獨覺亦爾當體即名謬者人即謬也今後解但約法
說無明既為迷體明知約法說邪見亦爾故兩解有
別下言痴邪見人名迷謬者結上也有人有痴邪見
也。


【疏】不迷謬者意解論中生解文。


【疏】先云人我者即人空我空也。


【疏】智緣空起者問眾生執有即說為空由此空門彰
於真理亦應眾生執空亦可說有由此有門彰其真
理答不爾眾生執有多執空少從多分說為破於有
故說為空也。


【疏】猶如金剛難可斷故者意正解障執名重所由總
有五解前四約二障第五唯約二執解重前四解重
障分為三釋一云猶如金剛難可斷故者即二障種
子隨逐有情未至聖時種不斷故擔此難越生死流
者即二障現行發業感生難出離故押弱有情處四
生故者即二障感果在四生攝問變易身何生攝答
本身既是分段同分段胎生攝或通化生易麤令細
無定限故隨逐有情沒三界故者漂流三界無休息
[001-0487b]
故第二解云猶如金剛難可斷故者即所知障要至
成佛方斷盡故擔此難越生死流故者即煩惱感生
功用勝故押弱有情處四生故者配分段生死隨逐
有情沒三界故者變易生死處三界故第三解云重
者約喻以明猶如金剛難可斷故者如名起義解擔
此難越生死流故者如人負重隨坑不可出故押弱
有情處四生故者如身由擔重不可起故墮墜有情
沒三界故者如是繫名遽沉沒故。


【疏】前四通取斷諸二障者意云前四義解重者約通
二障難斷名重今二執名重者即根本沉下名重要
由二執障得生故。


【疏】何故障理但說二空至即兼除法者此難前四解
重障義也難云既前□□唯二空者若斷巳時應唯
斷二執何故生解乃言斷二重障兼餘貪等耶空唯
二執者意說二執能障也唯約由斷二執二空理顯。


【疏】重唯二執等者此難第五解重義也難云欲說二
障體通貪等者後斷重障貪等亦除故知障理不應
唯取我法二執又解貪等既亦斷者何故唯說我法
二空不言貪等亦空耶。


【疏】且煩惱障至故於真理伹說二空者此即解二障
答初問也此依見道至斷煩惱說者意云此約究竟
斷種位說即我法二執種斷時餘一切煩惱所知障
等皆盡也餘位不然者意說既離煩惱後斷我執如
二乘等前斷八品煩惱第九品方斷我見以其我見
[001-0487c]
極微細故既後斷故第四地中我見亦爾者意云第
四地菩薩等學二乘作菩提分法觀之身不淨等而
我見不生雖我見不生不如除害伴貪等隨眠在故
由此故知亦不名頓斷盡故云除位不然又云害伴
隨眠貪等由在者意云我見是主貪等是伴我見被
害名害也即貪等隨眠是害我之伴第五地中斷問
今言害伴隨眠與我見相應起否答今言貪等隨眠
者但是獨頭貪恚等由我見為遠因能引起也問如
何得知不是相應云云答夫論相應貪等與我見同
斷既云不同故知害伴貪等隨眠非相應也法執亦
爾問何故菩薩於障斷中學二乘菩提分法觀云云
答菩薩為欲攝化二乘其二遍學不學不名遍知問
大乘小乘菩提分法觀何別二乘若斷一種行解方
便不同菩薩以二智為方便又先巳學故小乘但重
障空智為方便今創學故。


【疏】又總解之至答上二問所微者此即總解二執二
障合為一段一處說而不別分煩惱所知障也隨義
答上二問者即從又總解之至未隨滅故先答第二
問從若證二空至證空不斷都答第一問言執通取
心心所法者釋執名體也。


【疏】今此總四句答第二問者意云直總將四句論文
答前第二所問更無別說。


【疏】若初二句至答第一問者即別舉四句論文兩句
別總答前第一問初二句答執空問不顯後二句明
[001-0488a]
斷重障所由是故別說問□□□□□一段如何別
答二問以總別不同有斯言也又解從且煩惱障至
伹說二空答第一問又總解之至證空不斷者答第
二問如疏云今此總四句答第二問者此即屬前答
第二問文也若初二句至答第一問者即屬前答第
一問文也據疏此解稍勝。


【疏】六識執外者意說第六識法執也解即五識也五
識等中者意說五識中法愛恚等五識等者等取第
六識中法愛恚慢也今此慢等但是障而不是執以
劣無記故或善心心所法汎爾緣境皆非執故故知
第六識中執障亦爾。


【疏】異熟生攝定下劣者意云異熟生受者體性是劣
無強盛用但是異熟生攝定下劣性者意說此受決
定是下劣性故所知障攝問如何此受是定障云云
答受五欲境令心沉蕩而不得定乃至上地隨處貪
著不修諸定皆由於受故說受為定障同時雖有想
等諸法約障定強故偏說受。


【疏】得無為至下二障者意說想受不行得想受滅無
為樂受不行得不動無為不為樂受之所動故得不
動名今說滅此受得無為者據不與煩惱相應受說
若與煩惱相應者與煩惱同斷不言得無為此受望
大乘是染汙望二乘即無覆無記。


【疏】修禪定者問禪之與定有何別云云答禪為四禪
定為無想定并四無色定定者此云等至如下解禪
[001-0488b]
那者此云靜慮靜者即定慮者即慧意說色界以定
慧均等得靜慮名又解云靜者□靜即靜都散慧而
在定故問無色豈無慧云云答雖有慧以慧劣定強
所以但得定名而不得靜慮之號。


【疏】二乘至立勝果名者意云此對等覺菩薩及無學
二乘四句分別如文可解二果者二乘菩提涅槃也。


【疏】今此論中並皆名續者意云言一切煩惱皆能續
生者通名故今應作四句分別自有續生非煩惱謂
所知障為緣成變易生死亦名續生雖非發業但轉
麤令細有續生義自有非續生是煩惱者為煩惱種
子自有亦續生亦是煩惱即愛恚慢等現發業者自
有非煩惱非續生者即心法等。


【疏】凡夫所修諸行暫滅者意云凡夫六行欣上猒下
計上定為涅槃所以迷事俱生煩惱蹔伏不行所顯
之理即名涅槃即喚寂靜之理名真如非是大乘真
如也又釋真解脫應作四句分別尋文可知。


【疏】解脫非真以是假故者意說二乘有無餘依二種
涅槃但離縛故得解脫名非解脫故名假也故法華
經云但離虗妄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斯人
未得無上道故言真非解脫者意云菩薩煩惱未盡
習氣未除不名解脫。


【疏】假體擇滅者意云擇者智也滅者煩惱也由智滅
却煩惱名為擇滅所以有無除擇滅等名並是假也
以隨所斷建立多依小乘斷八十一品煩惱得八十
[001-0488c]
一品無為故知約能詮名目說是假也實即真如也
若望真如之理即是實若據能詮擇滅等名即是假
問何故有此文來答意欲辨二乘有無餘涅槃對於
大乘明其假實意說二乘涅槃是假以約能詮立二
種名故然真如體非多種故是實也又二乘人樂住
二滅中故是假也二滅所顯之理即是實如也又解
云二乘涅槃假者謂二乘證無我理時以苦空無我
等為方便門而證於理正證理時不見有能所取相
心行處滅一切皆眠及出觀巳以後得智重觀前理
觀既不著遂見無我觀前苦空無常無我等方便道
理既見此巳作證涅槃之理便作師子吼云我生巳
盡梵行巳立所作巳辦不受後有既計觀前方便為
涅槃明知此涅槃是假非實故法華經中說化城喻
化城非實喻二涅槃故二乘涅槃而非是實故云假
即擇滅實乃真如。


【疏】又總別至非不住故者意云如前解真解脫對凡
夫外道小乘作四句分別訖今更對外道二乘明其
假實故與前別言總者大乘別者即外道二乘即將
總對別以明假實也又非不住故者亦得云不是無
住處也何以故以總別相對說故。


【疏】言所知者至自當廣釋者意云欲明能障須辨所
障障所知故名所知障然出所知法體不同總有兩
重先約有無一切法出即言所知障巳後是第二唯
約有法出體即二障巳下至廣釋是又解云從所知
[001-0489a]
巳後明能障體若爾何故說所知障法云云答舉所
知障法顯能障體不爾因何得能障名第二明所障
法即四智等此釋好。


【疏】異生雖作二種無我至俱非二種故者意云此一
段疏文總作三種四句分別第一將地前菩薩及二
乘相對以分四句問若爾既是菩薩如何言異生
答瑜伽論云異生有二種一者內法異生二者外

法異生今地前菩薩未登聖位但名內法異生第二
約異生外道及二乘相對以分四句第三約二乘菩
薩相對以分四句若三重一一四句分別即有十二
句若依文作法但有八句言大非菩提者地前菩薩
對二乘稱大未得無漏智不名菩提。


【疏】又解巳下約其五位更重配論文釋斷障得果造
論所由也若爾何故疏言四位答五位中前二合為
一位故說四位。


【疏】勝解行地等者意說地前雖有二位隨所聞法皆
生勝解所以地前兩位總名勝解地。


【疏】前文本解者意云論文從為於二空至得大菩提
及疏文至下當知文並是唐三藏廣安慧師義又解
巳下是疏主將論文依五位配釋前解為本。


【疏】先敘所為者為解有情執實我法為令生解斷障
所以造論。


【疏】并根本經部等者問犢子經部等既執是羅漢云
何有我執云云答測云談未得果時計此即測敘三
[001-0489b]
藏解也。


【疏】唯識真理者意說唯識配世俗諦真理配勝義諦
即由無明所盲故外執我法名迷唯識由不正解故
謬執我法於二空門而不解了又西明云令達二空
是勝義唯識智於唯識道理如實了知是世俗唯識
智。


【疏】為外道等至故與前殊者意云此前殊者此一段
文總有三釋即三意各別造論所以也言與第一所
說有殊者即與第一釋有殊言故與前殊者即與第
二釋殊又云解一一與前第一安慧師義殊細詳可
知舉前論文對辨開顯此文者即開此唯識教文令
生信故演示此義者示唯識義即此一段疏文是火
辨師敘世親菩薩三意造論也。


【疏】經中所言唯心等者清辨會云於俗諦中心境俱
有然經者就勝且說一心非無境也。


【疏】十二處密意言教者意云如來為破空執故說十
二處教不分根塵而有內外別雖懃不分意在心內
依他起性不離識故小乘不解如來密意言教遂計
十二處離識實有也說密意言意在於此。


【疏】今就中道無自違失者意云今言如汝心外境者
就大乘中道義故云如汝離心之境中道大乘心外
無境故若望清辨自宗即違自宗失以有境故此二
計與論主作比量相違難。


【疏】一類菩薩至恐違至教說有一識者意云此菩薩
[001-0489c]
依五種相似教文說有一識也言相似者如遠行雖
復教說有諸識此菩薩不可耶將說遠行言即唯有
一識猶如說一相似故名依相似教也遠行教即法
足經也言意各能受教者是說意識於五根門轉謂
將唯有意識更無餘五識等言如依一境上有多影
像教者瑜伽言如一鏡上有多影像猶如於識有多
相分也言如依一水中有多波喻教者意喻第八識
能生七識浪然此菩薩不了世尊密意言教遂掬無
文而立一意識以乖本旨故是所非言獨行者且如
意識正起之時更無同時意識故云無第二也言有
云一意識但說前六者測法師解也理必不然疏主
斥也。


【疏】覺天所執亦依經故者即覺天論師是經部中一
師也梵云佛陀提婆此云覺天今所立義亦依經立
宗故故云亦依經故彼計云經既說有三法和合名
觸故知證唯有識而無心所此引證也若無心所者
何故云三和名觸觸豈非心所云云答雖有其觸亦
得名無如河小水亦名無水又觸離根境識三無體
言士夫六界者意云色所依故立四大動所依故云
空心所依立識故說六界成身言彼說唯有受及想
行思等者亦敘覺天師計信等入道之初階故須立
也亦行蘊收更無除所隨心功用立心所名者意除
信等以外除貪瞋等但是心之功能差別立心所名
不得名實也問未審信為假為實答餘信是假而佛
[001-0490a]
法相應信是實問受想行思等為假實否答是蘊者
是實不是蘊者即假。


【疏】然清辨計至有何心也者意云清辨勝義中心境
俱空世俗中心境俱有如何今者偏計識無不言境
耶答依世諦中心境俱有今因違汝說有說無心。


【疏】若依此義四句分別者且文中有兩重四句分別
又樞要中四法相從有九句分別第一明同初生小大
大小第二安立法彌勢大小小大第三莊嚴寶塔勢大小大小

四重累蓮華勢小大小大第五如王引駕勢小小大大第六龍
曳尾勢大大小小第七萬大寶繩勢大大大大第八千尋王帶
小小小小第九百節呂[卄/補]勢大小大小問總有四計何故說
有多大小之言答計雖四種人數乃多合作法約人
故大小乘各有多計。


【疏】邪見一說都無心境者意說清辨於勝義中心境
俱無與一說部同此上二部與論主作聖教相違難。


【疏】法藏部計心緣相應法者即緣俱時心所也。


【疏】化地部執緣俱有法者此有三解云返緣俱時想
等二云緣俱時扶根塵等三云俱時多心亦得相緣
又云俱有法者即慧俱五蘊也雖有三解意取第一
解。


【疏】法救說心所體即思者此是薩婆多部中一師也
其法藏部化地部皆如下破。


【疏】如其境實者於唯識深妙道理稱如實解故唯識
理是智所證境。
[001-0490b]


【疏】然初境中至唯此二故者意云就境中有其真俗
二諦雖別以真俗相依故總為境問勝義世俗各有
四重此中何故但說二諦答一切所知唯此二故又
問何故境中但說二諦不言餘法答一切所知唯此
二故。


【疏】同初性相者意云今境中有二諦判文同第一之
中相性文也。


【疏】將發論端寄問徵起者凡問者略有五問一者不
解故問二者疑惑故問三者試驗故問四者輕觸故
問五者為欲利樂有情故問今於此中依第五問為
利樂他故意難云若唯有識無心外境者云何世間
聖教說有我法即外道異生名為世間可破摧故聖
人所說名為聖教不可摧故。


【疏】又契理通神目之為聖者意云心契理智通神俱
緣如境所以名神者靈妙同神。


【疏】心與境冥等者本智及心望境名與境冥心所望
境名智與神會又晳云心與境冥者心冥實境智與
神會者有勝神用故。


【疏】釋問起因者意云如前問答若唯有識無我法者
云何世間聖教說有我法釋此問起因由如樞要說。


【疏】雖無如彼至故說為假者意云此釋外難外難云
所言我法無實體者如何說有假我法云云答如疏
文。


【疏】雖有法體至故說為假者意云此釋難也難云既
[001-0490c]
有法體云何稱假答如疏言者即因前二種假我法
而起說云言因二起言者此即釋上二句頌文來意
及解二句之文。


【疏】但由二種假名言者意云但由前二種假而起名
言說有我法名二種假名言也。


【疏】應釋頌言至順下長行論文者意云前文先說相
次說轉後說種子今先解我法然後說有種種相轉
即順下我種種相法種種相也。


【疏】此但說識義兼心所者此釋外難難云識體有變
相依上說我法心所有二分應亦說我法何故說識
實不言心所云云答此但說識義兼心所。


【疏】若爾真如應非唯識者意此外難難云我法是不
實名唯識真如非不實應當非唯識言不離識名唯
識等者答也。


【疏】聖者至假說我法名者此配聖教所說我法問何
故聖教須說我法答為斷謬取淨所以須說我法云
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又下文云不執
菩提有情實有無由發起猛利悲願又維摩經云起
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于阿耨菩提是此文意故世
間聖教二種我法皆是假說。


【疏】又第二解至說為我法者此第二更解我法假所
由即依妄情見分上說有我法即是世間我法名以
無依有假然妄情見分是自證分所變故云亦妄情
為緣而能起於執。
[001-0491a]


【疏】聖教所說至義依於體者即聖教中我法即依識
自證分體上說有我法義即義依於體假故西明疏
云不依自證分說我法云云答隨相易知且說相見
隨實依義亦無傷。


【疏】別依於總者我法名別自證分名總即總一自證
分上說有我法二別也。


【疏】即說所執至以為我法者意云所執者我法也能
計之情即見分也所詮之法即相分也如是所執我
法及見相分皆識變故。


【疏】此上二解皆護法釋者意云此分別上來四種我
法差別所由四種者第一解中有二種我法第二解
中亦有二種我法也問我法若無差別不合立四種
所由我法既有四種四重相貌何別答且第一解二
種我法者然此我法但據能證言說為名不據法體
及與內識假立說為我法也然第二解二種我法者
但約能緣見分及所變相分并自證分上有我法義
說為我法即此我法攝屬於本不離於識等法體所
以法體上而有我法也故與前第二解殊前但依言
說後但據法體義用不同故二種有別也。


【疏】別無依總無者我法二種是別無即於總無之上
此有別無我法也此即通說見相二分名總無也或
可見相二分名得總無之名故相分總無之上此為
我法見分亦爾為安慧師此見相二分亦是假無如
蝸牛頭有二角角無其體伹起頭故。
[001-0491b]


【疏】與護法解別者難陀但依相分上此為我法護法
通達見相分上此為我法故有別也。


【疏】名有多義者即異熟識名有多義也如下解。


【疏】者大乘至許同世故者意云異時者約初造業望
當受果為異不約種望現果說何以故大乘許種現
同世故。


【疏】異熟即識至屬種子者意說上約異熟之名以辨
依主持業二釋今將異熟與識相望亦得有二釋且
如異熟屬於種子轉變而生於識故名異熟之識若
異熟屬於識即識異熟於果而方得熟名異熟即識
以果即熟故。


【疏】又恒審思量至當悉者問何故有此文來答前言
思量或通第六為簡於彼故云恒審。


【疏】二十論至說六識者意云此舉教為難難云若言
前六名識者何二十唯識論說云心意識了名之差
別了通名者意說八識俱得名心意識等何故今者
偏說前六名識答偏說前六名識者有其二義一則
了別別境二則了麤顯境如下論言了境相麤故故
前六不同七八也。


【疏】對此六塵至然濫第七者意云為對六塵此識一
一別了別者即各別義為別別了六境名了別境識
者然濫第七何以故第七六能解別境故即第八識
是第七識之境故知第七亦應名了別境識何故唯
言六轉識第七約不得名了別境識明知不約了別
[001-0491c]
別境說但依了別境識說即無過也別為記別。


【疏】此依勝義至可言八別者意問云今此八識為定
別為不爾耶且依四種勝義中說不可依第四心言
俱絕故若依第二第三不可云一多真故相無別四
諦因果故不可一伹可云依俗中第二真中第一明
何以故但是十八界故。


【疏】今以類同故有三種者意難云若有八識如何頌
言此能變唯三云云答以類同故伹言有三也。


【疏】一類菩薩至文異者此明對三是減又復彼執識
唯有六者對八是減楞伽經說對此是增謂離增減
故唯三。


【疏】楞伽經至九識者意云楞伽說九識有二解第一
兼說識性第二染淨別開兼說識性者故彼經云如
來藏識和合等既言如來藏識和合明知兼識性說
也。


【疏】不知至三體別者意說小乘等不了三種體別妄
執三法體一名異。


【疏】然依根境至別位起故者此釋外難難云若如大
乘說有八識者如何唯說有十二處等答但依根境
相對體別說有十二處十八界等實有八識也如經
部雖細意識至第六別位起故者彼師計云細意識
離麤意識外別有體仍別位起如在滅定或無心時
有細意識雖無麤第六意識得有此細意識故是有
情攝非無情也亦如大乘在滅定時雖無餘識依第
[001-0492a]
八識在不名無情此亦應爾雖作此計亦無可兩意
識並起七有細無麤有麤無細故。


【疏】恐言以彼異熟至了別境故者意云此濫有財釋
即異熟是思量了別有財猶如刀藏他心智等所以
思量等得異孰名故云以彼異熟而為思量了別境
識等又西明疏并辨六釋云西方釋名乃有六種離
合釋也一依主二持業三有財四相違五隣近六帶
數如是六種皆有二言離合說者名離合釋若單一
名即非六釋無離合故依主釋者亦名依士假彼主
名以表其號名依主釋如說眼識王臣等即名合說
即眼之識之故名為眼識即舉眼主名而表於識稱
為依主若別從者照見故名眼了別故名識名為離
說餘之五釋離合之法準此應知持業釋者意亦云
同依以用顯體如說藏識藏是其喻識標其體藏即
是識故名藏識由此理故八識之內眼等六識是依
主釋七八二識是持業釋有財釋者亦名多財釋從
所有物以標其號此有二義一全取彼名以得其號
如俱舍論名對法藏所以者何依彼本藏造此一部
此即用彼本論阿毗達磨藏為藏是故彼論名對法
藏如順正理第一說二分取他名以為其號如他心
智智有他心用彼為境是有財釋亦如正理第一說
相違釋者如一句中所有諸言各別所詮如說眼耳
鼻舌身等非如依主及持業釋雖有多言同詮一義
此各為主不相隨順各別不同所詮故名相違非如
[001-0492b]
貪瞋及水火等性乖返故名相違也故與并反言顯
相違釋帶數釋者以數顯義如說二諦三性等類隣
近釋者如說四念處觀以慧為體而言念處者與念
相近故此說及言於六釋中是相違釋顯三能反不
雜亂故。


【疏】皆通異熟等者意云諸識皆從異熟中種子而生
亦得名異熟識何故獨乎又解諸識種子各自轉反
能生現識是故諸識名異熟識。


【疏】此舉本頌答難標宗者初之兩句答難次彼依識
所反一句標論宗此二段文如次中說。


【疏】如論易詳者意說論中一一別解世間我法聖教
我法此二種我法皆由假說今謂略者頌文故雙舉
也此六釋義對如法苑大好一樞上之法苑第一有
文。


【疏】一體有無對者有即是軌無即是持自性差別對
者自性即持差別即軌配持不依論文但約義配有
為無為對者先軌後持前陳後說對者即前持後軌
故下疏云前唱者名持後唱者名軌但約義配不依
論文問前陳後說何別答但總申名陳廣分別名說。


【疏】今者相分必有似無名無者釋外難難云夫論緣
法必有相分如何名無答雖必有相分以似無本質
故當時緣無作無相解後時影像似無本質也前是
共相後是自相者約論文配軌持二也故疏云前唯
有體至合有四對者重釋前四對也。
[001-0492c]


【疏】我亦名有情至合有八種者意云論家但舉三个
謂我者有情命等者更等取意生等五謂意生養育
者數取趣生者及摩納縛迦者此云高下即是願凌
之義若并般若中士夫等五種合有十三也。


【疏】養育者謂能增長後有業故能作一切士夫用故
數取趣者即補特伽羅也謂能所往取諸趣故無有
猒故意生者生者是我我有思量猶如於意是意我
之流類故名意生。


【疏】三世總別者意云過去計眾生為我未來計受者
為我現在計命者為我故三世各別計名別若總計
三種而為一我名總也故三世別合有四種。


【疏】我種種相者意說我者於五取蘊我我所現前故。


【疏】或復於彼有愛著故者意云即於情上起愛著故
名為有情言謂具出現起等者意云此未逢緣即不
出現今時緣具諸法出現起等生出義同所謂胎作
等多生不約非情說。


【疏】此依瑜伽釋者如上解疏多名字並是瑜伽論八
十三等文意說今此我亦名有情亦名意生乃至名
見者即我有多名名我種種相也。


【疏】總者別命者意說五蘊假者有別第八現行命故。


【疏】有壽和者即現行第八與自種子和合名命者言
或命至名為命者即假者有六識命故名為命者。


【疏】今取世間不取正義者有兩解一云取世間解不
取聖教解二云取六識名命者不取現行第八識名
[001-0493a]
命者也以彼小乘不共許故。


【疏】二十七賢聖者如二十七賢聖章說。


【疏】十三住聖者第一種姓住謂本性住姓此有二種
一謂本有無漏種子二謂有漏聞熏習種子何名為
住有三解一云本無漏種子名所住有漏六度所熏
成種是能住二云本無漏種子及有漏六度種子皆
是所住謂菩薩未發心位所有施等巳發心位六度
行等即此巳發心位所有施等名為能住三云一切
有漏無漏六度種子是所住諸有情等名為能住二
勝解行住所謂發順解脫分善根及起順決擇分善
即別境中勝解故是印持義有三種勝解一菩提涅
槃所有因果決定印持故二或甚深妙理所有境界
一切諸佛最上境界決定印持三於聖教法有聞思
修亦决定印持故是故總名勝解行住三者極喜住
謂即見道證得百法明門依華嚴經得千百法明門
謂斷三界二分別障證二空之理生大喜故有三種
喜一日喻明照喜斷分別二障證得二空猶如日出
明照世間破無明闇得百法明門故言喜也二捨難
證易喜謂見道前所修行法是難若入見道所修法
易即捨前難法證見道易三頓證明門喜謂入見道
十百法明門皆頓證故由此三喜名極喜住四者增
上戒住謂第二地持清淨戒此戒住有三種一意樂
微細戒謂菩薩不起犯戒想所有氣心動總皆勝戒
故故菩薩離此微細犯戒二住色支戒謂菩薩防非
[001-0493b]
止惡得無表戒即是無表色戒名住色支戒三軌則
戒謂菩薩不犯軌則若破軌則即犯戒故由此三種
能持戒故故名增上戒住五者增上心住即第三地
能住定故亦有三種一者位成住八相故八相義如
餘處說二能離退進分定謂一一定更不退故三能
變三慧故謂得其定能發於慧即聞思修等是定所
變六者覺分相應增上慧住謂第四地菩薩作菩提
分法觀七者諦理相應增上慧住謂第五地菩薩作
真俗合觀八者緣起相應增上慧住謂第六地菩薩
作十二緣生觀九者無相有功用住謂第七地菩薩
十者無功用住即是第八地菩薩十一者無礙解住
謂第九地菩薩得四無礙解十二者最上圓滿住謂
第十地菩薩得十地圓滿十三者最上如來住謂佛
地窮真如性達法界海體妙殊勝希遍無邊。


【疏】三乘十地至我種種相者意云通三乘論共有十
地第一淨觀地淨觀有三一者意樂淨觀謂在資糧
位依其意樂修諸勝行觀分別惑擬[合-一+土*月]斷除頓諸見
道意欲證故名意樂淨二伏治淨伏治分別惑令不
現行名狀治淨三種因淨謂本無漏種子無本淨名
種因淨既有種因淨即能趣菩提修諸勝行亦名乾
慧地或可亦名涅慧地於此位中小修定定既潤身
即名涅慧地或可不名涅慧地何以故此資糧位多
有散聞思慧無定潤身又名乾慧地伏煩惱水故第
二種姓地謂加行位所有觀行皆是見道修行之種
[001-0493c]
類方便故故即當種類方便謂此加行位所修諸行
似見道中修行之種類第三八人地謂從阿羅漢果
向前至須陀洹向即名八人地亦名第八地謂十五
心向猶在見道前故說此向名八人地第四具見地
即是見道十六心巳修道見謂見道巳者即是修道
位第五薄塵地謂一來果斷俱生六品惑訖後三品
未斷頌云漸薄名薄塵地亦如微塵塵中薄也第六
離言地謂不還果離欲界故名離欲地第七巳辦地
謂阿羅漢所作巳辦故名巳辦地第八獨覺地即獨
覺果第九菩薩謂十地菩薩第十如來地阿羅漢并
自地前有六地七地獨覺具前地并自地有八地菩
薩具前八地并自地有九地如來具十地約漸悟者
說不約超果及頓悟者說。


【疏】一於人天至名為一來者意云此人斷修道六品
惑訖更於人天一往來生後便得極果問比人人天
一往來巳方生上界證不還果如何乃云便得極果
云云答意說此人生上界更不下生便得極果然非
巳得或說利根者超第三果得第四果故云於人天
一往來便得極果也。


【疏】決定巳斷至立須流果者意云如漸得果者斷分
別惑盡立初果是鈍根者今者說利根者如何謂此
人在見道前以六行共道伏分別惑兼伏修道惑五
六說入見道時一時總斷建立初果不同漸次人也
利鈍有殊不可齊責。
[001-0494a]


【疏】決定巳斷至立一來者意云此說利根超越者此
人利根修四諦法以六行伏分別惑及修道六七品
入見道時斷前所伏之惑立第二果若漸次者如演
秘說鈍根者得初果巳至斷修第六品立第二果。


【疏】二向不定者此測法師解從初果以去斷修道五
品是一來向攝亦是初果攝所望前後不同故名不
定然不還向者斷七八品是不還向亦得是第二果
攝亦所望前後不同名為不定又敬宗法師解云如
須陀洹向超越者十五心時即前世間道以伏見道
惑及修道五六入見道時一時同斷據實亦合是一
來向攝以與見道惑同斷所以還是初果攝故名不
定第二向名不定者謂第二果人斷七八品合不還
向攝亦得是第二果攝何以故以彼七八品與第二
果中第六品頌云同斷故所以但第二果攝不得名
不還向名為不定雖斷感唯果攝非是向攝故名不
定。


【疏】不依有性等者意云德業但依實句不依大有句
何以故實德業三句不無成大有句是故得知德業
不依有句也。


【疏】緣起根諦并處非處者緣起即十二緣根者即二
十二根諦謂真俗二諦或四諦處者謂人即處非處
者謂三途在果總名一善巧。


【疏】餘三善巧者一者名向善巧簡外道名向也二者
義善巧印外道義也三者悟證善巧謂證真智印外
[001-0494b]
道智。


【疏】根世諦乘者根即二十二根世謂三世諦謂四諦
乘謂三乘。


【疏】證得種種無為等緣者由依多法修習證得多無
為等如薩婆多師斷八十一品煩惱證得八十一種
無為又真如是能差別令諸聖者有多種不同故般
若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疏】言說易故以小攝多如言我法攝多法等故我法
二種說一切我及法等所以不言餘者但言我法者
以言說易故。


【疏】順世間故者緣世間執有我法所以聖教隨順世
間亦說有我法也。


【疏】除無我怖故者恐其我斷不求涅槃故只云今者
我我何處有之謂除此怖假說有我法。


【疏】四有自他至事實業等者意說聖教說我法為淨
世間執我法染既知染巳既斷染取淨信決定言自
他者說我法時令凡夫等知有自他等差別。


【疏】若計所執若依他者先說世間我法後是聖教我
法。


【疏】雖無於真方可假說者意云此有兩解一云長讀
言我法相雖無能於真識方可假說一云別讀言我
法雖無真我法等亦方可假說然依內識巳下明假
說所由。


【疏】謂種子識至為我法相者種子識者即第八識變
[001-0494c]
為現行者即變七識現行自證分七識自證分復變
為見相二分依二分上假施設我法變為種子者意
說七識熏成種子也。


【疏】心變真如亦名為法者釋通外難難云依他是所
變所變名為法真如不得名依他應當不名法答真
如若心所變亦得名為法此約後得智變似真如相
說不約正智證真如說也故非彼依者故識非彼真
如依也。


【疏】故此但說近依他依者釋難難云自證分亦依他
如何不立我法耶答相見是依他近故立我法自證
分雖亦是依他緣隔相見分故非我法意說不於自
證分上立我法也又有難云相見識所反依上立我
法真如亦六識反亦應立我法答相見識所反有漏
立我法真如後得變無漏非我法難云無漏後得變
真相非我法有漏心等尋名變是有漏故立我法答
識體變相見親故立我法尋名變如是疎遠所以不
立於我法。


【疏】問我法所依內能反相者問意可知問如前言彼
我法相依識所變所變即相見如何今者乃言我法
依能變耶答有二解一云我法依見相見相即能變
也二云自證是能變見相是相分今說我法依能變
之相故言依能變之相也。


【疏】謂所與心至義兼於心者意云釋外難難云識與
心所定相應說識變言兼心所亦可識與心所定相
[001-0495a]
應說心所時兼說識答俱不俱臣主異故但說於識
義兼心所也。


【疏】能生彼故者意云生者起也即相引起雖復同時
而依主伴故先主後臣如世間臣雖復同時亦有前
後也此亦爾。


【疏】問真如至亦不說有者意云心所是臣識是主舉
勝攝心所真如與識許俱時何不說識及真如體。


【疏】此論一宗者即彼依識所變一句為唯識宗一切
法皆識所變故故論即以唯識為宗也。


【疏】此二廣釋者意說此二智如下廣明。


【疏】非有似有者不同真如是實有也似有似遍計所
執二分故云似也意說伹緣緣生似妄心所計實二
分故攝似也實非二分者實非是遍計二分也。


【疏】如自證分相貌亦有者意云此是安慧許相見二
分雖是此計所執不同龜毛全無故有似自證之用
問自證既是離言如何得有用耶答安慧云自證體
雖離言而亦有緣用見相體雖是無何妨似自證之
用問如言反似二分護法安慧如何別耶答護法云
相見二分似妄情所計實二分也安慧云此二分雖
無似自證亦有緣用故二師有別。


【疏】即三性心中皆有法執者意云有漏自證既不證
明知三性心中皆有執也。


【疏】無明支許通三性者意云法執為地無明得生無
明既通三性明知三性心中皆有執也引教證意如
[001-0495b]
是三性心中既有法執明知二分皆是遍計。


【疏】世尊至非謂實有者意云此外有難難云世間不
了是虗幻所以妄情計我法世尊了法皆離言如何
聖教說我法答意易詳。


【疏】二共許遍者共許有見相二分不共許有自證分
也。


【疏】故伹說二者但說二分於見分中即攝自證分也。


【疏】不異見分者若執自證為我法者自證應同見分
是無故故云不異見分也故不說自證為我法依。


【疏】種所變故者意云自證分雖非他所變但由種子
轉變自證方生亦得名唯識也。


【疏】又即識體何故非唯者見分是所變而得名唯識
自證即識體何故非唯識又種所變故亦名唯識。


【疏】今合為文者意問云二師所計三分各殊何故論
云變謂識體至無所依故合作二段文明耶。


【疏】又如因明至非能立者意云古師計宗因喻三總
為能立陳那計宗為所立因一喻二為能立今言宗
等多言名為能立者義雖有別意不違古故總言宗
等多言名為能立今此文意亦爾義雖假實不同文
定是同故合為一文疏文詞遣同聞者陳那遣同於
古師。


【疏】問真如至之所依止者此有二問初問云見相是
識變可許名唯識真如非識變何得名唯識第二問
云依於識體執我法即說識體為染依亦依真如執
[001-0495c]
於法真如何非是染依。


【疏】答雖非至亦名唯識者此答第一問兼釋外難如
文易詳。


【疏】真如離言至此中不說者此答第二問色等與識
異可依此起執真如與識非一異不可依真如而起
執故故此中不說。


【疏】又解深密至亦不相違者此言解深密說依真起
執所由如文易詳。


【疏】真如既非至應非唯識者此問云種子識轉變即
得名唯識真如非識所轉變應非唯識謂是識之實
性不離識故亦得唯識前約現行以問此約種子以
問故有別也。


【疏】見變似能取亦相分攝者意云釋外難難云如前
論言依斯二分施說我法何故唯依相分說我法
答見變能取亦相分攝由後念見分計前念見分

為我能取時即此所變見分亦相分攝問見分變見
分皆前後念云云答不定別識同時當識即前後。


【疏】文雖有二義即有三者即總結前文也文二者論
變謂識體至彼二離此共一文三義者即護法難陀
安慧三師解釋不同名為三義。


【疏】或實說一分至所以不說者問何故有此文來答
上來釋識所變相見二分能所變不同有多所計遂
因與敘之。


【疏】或有一師至此中破斥者意云然護法菩薩敘前
[001-0496a]
代古師異執然以種種研尋即於其最後方申了義
於假說中咸言有義者伹敘一師多計置多有義非
多有義便謂多師。


【疏】或復諸師至為例非一者意云如下論有多義者
即是多師各說異理云多有義非是一師假說研究
置多有義故與護法不同。


【疏】或彼初後至任情取捨者意云與前文不同前文
約勝劣此文約理教齊均故有別也。


【疏】此大文例至皆准此知者意云但新翻論體勢皆
然不獨此論。


【疏】或前理廣至皆為勝者即配前或初無有義文。


【疏】或前理略至而後勝者意云配前或於初後皆言
有義文也。


【疏】或初後有義至無漏勝者意云配前或彼初後皆
言有義文也問何故設作如是配屬云云答前以文
科後以理遂文理相屬須作此配。


【疏】依第二釋三文科者意云如前初文頌答外所徵
總有二種科文初答合作二文科第二總作三文科
且合作二文科中初別解三句第二總解三句就別
解三句中即分為三從論曰至軌持巳來解第一句
從彼二俱有種種相轉至施設有異巳來解第二句
從如是諸相若由假說至緣此執為實有外境巳來
解第三句雖是別解三句總合為一文又從愚夫所
計至亦勝義有者即雖總解三句亦合為一文故云
[001-0496b]
合作二文科第二總作三文科者即別解三句為三
文也從論曰至法謂軌持解第一句從彼二俱者至
施設有異別解第二句從如是諸相至亦勝義有巳
來總解第三句即別解三句故云總作三文科今此
文者即當合作二文科中第一別解三句中第三句
也據總作三文科中即當解第三句於中有二初略
解變字後廣分別也如是配屬文句甚定若有講者
因焉敘之。


【疏】難陀等言至似我法言者意云於相分上聖教說
我法者為愍凡類凡類不可便起堅實執今為破執
故說似我法言。


【疏】以下約喻依他性有者問何故安慧於自證分上
立似我法云云答如下引喻喻依他似我法今時若
不立似我法者喻即不成謂與法喻相成故說似我
法也。


【疏】然護法至皆有執故者問如說似我似法前以具
明今更再談與前何別答前難陀等但說識上變似
我法之所由然不約能所熏今約能所熏辨故有差
別。


【疏】而由六七者即護義或總八識者即安慧義。


【疏】巳下論文者意云此患夢等文喻論中次上文我
法分分別乃至似外境現等文。


【疏】此對經部等者問何故不對除部偏對經部云云
答有二義故一者經部許有熏習義二者許患夢是
[001-0496c]
假非實與大乘同故偏對之。


【疏】若對薩婆多此喻不成者意云彼許夢等所見皆
真實故今者意說患夢等是假凡夫不了妄執為實
故引為證證我法是假若準西明疏依薩婆多宗此
喻亦成如於夢中而非父母妄執為父母誠得實父
云云故知亦不實也。


【疏】此上總顯道理二性者意說依前道理釋依他遍
計二性。


【疏】覺愛等者梵云菩提流支此云覺愛譯唯識論一
卷今時所指即是彼頌。


【疏】如大迦多行那者意云即大迦旃延端正無比然
婆刺拏王亦復端正謂諸臣曰朕今端正更誰有端
正者朕相似臣曰有大迦旃延端正第一有不及也
王聞巳遂遣使者將軍就迎迎得巳群臣等咸覩迦
多那子不看於王王問何以是臣答云大王不及迦
多衍子王遂白師曰大師宿植何善得端正云云
多衍子報王曰我於前生出家持戒忍辱所以今生
得端生第一我昔在僧伽藍所掃佛僧地大王前生
為乞人從我乞錢我欲令王得大福力遂報曰若能
除糞當與濟錢除糞然後施錢緣我掃佛僧地故得
端正第一有為除糞得以次端正時王信知因果不
虗遂捨國位就師出家居山修道後阿般地國王入
山遊獵諸官人等咸覩彼剌拏王徘徊不去阿般地
國王既見聞子汝得阿羅漢果不答云未得得初果
[001-0497a]
不亦云未得阿般地國王遂生怒曰汝既未得聖果
何故此間為我彩女說法遂打與去時婆剌拏王尋
詣大師具陳上事言得歸俗誅彼國王後來出家大
師知巳且暫留宿令婆刺拏王夢裏與彼國王鬪不
得勝王遂作夢他軍得勝□□白師師曰若欲鬪時
他軍得勝王遂捨前心依為出家亦彼夢中所見與
有實事生云云


【論】緣此執為實有外境者意云此喻喻上諸有情類
至實我實法巳下一文論文意說由患夢等不了真
虗妄情妄執為實亦如妄情不了似我法妄執為實
也。


【疏】二諦攝故假者謂真俗二諦。


【疏】先敘法體非有者意云就解世間假法中有其兩
故先敘法體非有二云顯其假然聖教假我法亦有
二如下世間約遍計聖教約依他。


【疏】以無內識所變我法故者意說安慧內識所變似
我似法一切皆是遍計。


【疏】二假皆得者意云無體隨情假以無依有假並是
世間假此二種假皆得假說故云皆得今但隨妄情
說之為假然不說我法以無體故。


【疏】先敘心境有無者意云就第二遮增減執中有三
先敘心境有無第二遮增減執初中有二先敘境次
敘心此初也。


【疏】世俗有說為非無亦勝義有者內識等作伹世俗
[001-0497b]
有亦勝義有意云對圓成是世俗對遍計亦勝義。


【疏】此中色等至三分俱實者意云釋外難難云我法
妄情變依識是假攝根塵亦識變應當是假攝答我
法是遍計無種是假攝根塵說種生如識是有非假
収故下第十云自證相見三分俱實。


【疏】或緣過未至唯世俗有者意云釋外難難云根塵
內識變依識許實有龜毛瓶衣亦識變應當是實有
答影像虗疏不熏種唯世俗有。


【疏】非如內識至亦勝義有者意云此相分不如內識
體小實而是內義有也是假法故故如下言非如識
性依他中實有意云此相分雖依識變不如依他性
是實有體虗疎故問如是有何故是相分収答夫論
相分假實並兼不以道識變一切皆實且有龜毛等
相分有何勝義。


【疏】此即說有三分之義者即結上護法師解三分之
義。


【疏】若第二師至大意亦同者意云小別者護法立三
分難陀唯立二分故言小別共以釋此文名大意同
難陀唯依相分上計我法護法通依見相二分上計
我法故有別也第二師即難陀師。


【疏】上通三師者即愚夫以前又通安慧等三師釋也。


【疏】此第二釋者意云此三分義如下第二卷論文當
知又解云如疏中或過未等第二釋相分義或如下
廣明相分有無熏不熏等至下當悉又此第二釋者
[001-0497c]
意說此難陀師釋二分義如下當知。


【疏】勝義三種者一者義勝義二者證得勝義三者顯
了勝義此三種下第八說。


【疏】一假名至名為諦者雖但名無體非從能詮名故
云諦也諦者理也稱如是無道理故亦如瓶盆雖無
實體可有受用理故稱諦亦約所詮體說以稱於無
實無體故。


【疏】隨彼彼事者意云如積集名蘊所依名處因義名
界或約自體名界。


【疏】由證得理而安立故者意云由諸聖者證得理故
遂安立云如是者此是集等欲令凡知知斷證修故
經云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斷集真是因果異因故若
滅者即是因因滅滅故果滅滅在之道實是真是更
無除道。


【疏】依假空門說為真性者喚二空門以為真性聖證
此空理時不可分別名二空如。


【疏】有亦真亦俗者真前三望後名俗望前名真俗後
三望前名真望後名俗。


【疏】外境隨情至不定義者問如何有此文來答謂釋
論中唯亦二字故有此文來。


【疏】真不自真至亦名為真者意云問曰真俗既有四
種為相形立為體各別云云答但相形立以前三真
望第四亦俗収即後三俗望初亦真収。


【疏】即前三真亦說為俗者意云若望前四俗即後四
[001-0498a]
皆真若望第四等以前三真亦俗收四重俗亦準此
知何所以者今依兩个四重辨真俗故與前解稍別。


【疏】以上略明至但難陀釋者意云此通結上我法分
別巳下文非此文唯難陀師釋雖立二分非於相分
上計我法也以立二分是實有相護法亦兼明也故
云二師釋。


【疏】唯釋世間不非為法故意云聖教說我皆依有體
法上說然世間我唯是妄情所計此體是無所以不
說聖教伹說世間我更有別解如除抄非為法故者
不說於法也談難陀師本意難陀本論說也。
成唯識論疏義演卷第一本
成唯識論疏義演卷第一末
西京福壽寺沙門 如理 集


【疏】重淨此三者意云外人起難更為割推文義分明
故名重淨。


【疏】法體實無至何法攝耶者小乘問云汝言法體實
無不妨而立五蘊我體既言非實未審何法攝耶下
答可知。


【疏】復敘三類計兼破小乘者如論云又執我復有三
種即是兼破外道小乘也。


【疏】別敘兩三破者如論云一者執我體常周徧等是
[001-0498b]
初三如言又所執我復有三種即是後三故云兩三。


【疏】初中有三者即分三段中初破外我中有三即前
五段科中初三文也。


【疏】何以同空至遍十方界者此釋第三量同虗空義
也何以同空者自徵也隨處即能造業受苦樂者釋
同空義也。


【疏】欲破作受至遂不開顯者意云為欲破我作受今
時但說我造業受苦樂言然不說常遍二義故云常
遍義遂不開顯或云既破我作受巳而同空義不成
即常遍之義不立故云常遍義遂不開顯。


【疏】下破法中一一別敘者數勝外道至下破法執中
一一別敘六句義。


【疏】胒揵陀弗咀羅此云離繫有疏云尼者非也。


【疏】顯不定因者即因由所以義也。


【疏】如一瞿聲者意云如瞿聲亦目於牛目於獸若目
牛者即獸中之別號今言獸者即一切之通名。


【疏】法與有法互相差別不相離性和合為宗者意云
互相差別者是互相簡別義且法差別有法者如言
聲是有法無常是法然聲者有其二種一者常聲二
者無常聲今言無常者簡去常聲意說此聲是無常
家聲不是常家聲也故名為法差別有法有法差別
法者如言聲是有法無常是法此文言無常通多法
香味等法皆有無常今言聲定是無常意說此無常
是聲家無常非是香味家無常也說聲之言意取聲
[001-0498c]
上無常簡去香味上無常也故名有法差別□□法
也不相離性者是有無常之法而離於聲等有故有
為法皆有苦空無常無我也聲既有為法故知與無
常不相離。


【疏】執言通故者意云執言與許言而是一義縱無許
言伹有執字亦得故通因喻皆有執言。


【疏】若不爾者至非自極成者意云若不言汝執但云
執我者即犯自所別不極成過大乘下許有我故常
遍之因亦犯隨一大乘既不許有我如何得有常遍
之因耶故因中須置許言。


【疏】或若大乘至不成者此文意云若量中不置汝執
許言大乘自宗即犯如前過失因中亦有取依不成
者意云既有法中不許有我者即因無依之過要依
於我方立其因也。


【疏】大乘虗空雖無實體者此通外難難云大乘虗空
若有體者體為喻量得成大大乘虗空假名無體云
何得成喻答大乘虗空雖無體喻言汝執且得成伹
就他宗因無過也。


【疏】故無喻中俱不成過者意云若將大乘假空為喻
即於喻中有俱不成以所立宗能立因是實喻是假
故故實宗因於假喻上不轉故云俱不成過喻若汝
言即無過失。


【疏】又因喻自許等者意云若妙前因喻自許者所立
比量即不成以大乘不許實我故。
[001-0499a]


【疏】不爾前文兼破亦得者意云若不對僧法爾者即
前文兼破受者我亦得意說前文破數論受者我亦
得兼破勝論受者我故知此文但破作者我未必受
對故此師唯破作者我。


【疏】不爾便與十句論違者意云若言有動轉即與十
句論相違彼論說我無動轉故。


【疏】今隨文便於因之上置其應字者意云所作比量
皆於宗法上置其應字何故論中乃於因上置應字
耶答但隨文便於其因上有其應字不爾應字不遍
於宗此中有三比量因一常二遍三無動轉。


【疏】同是設遮者應云外道計有情我一一皆異今云
為同者是設遮也。


【疏】且如除祠授至如天授等者意云有外道計我別
朝而相有異彼自說喻云猶如大海之澧性雖同不
妨自有於波浪相也我亦如是即別有外道作如此
計不是數勝二師以此二師計我異故梵云提婆達
多此云天授即從梵王帝釋邊乞得名天授即天授
與故從所乞處以立其名梵云衍或處云邪若達多此云
祠授即殺生祭自在天所得名祠授故西方所生男
女從所乞處以立其名今言天授者意標宗法不說
天授即是有法。


【疏】然內真如至過失者此釋外難難云若爾論主比
量有不定過過云為如天授或是一故一作業時一
切應作為如真如體是一故一證之時不一切證答
[001-0499b]
我真如無三義故不同汝我三義如疏自列。


【疏】此三若爾者意云若一作業時一切應等爾者即
違世間聖教之過。


【疏】不爾至無同喻者意說更無別法體是相雜可為
喻也由此道理所以改更字為常遍亦相雜為一物
即無無同喻失。


【疏】外返難言至斯有何失者准西明疏此外人出不
定過為如天授等或體更相遍即相雜耶為如同處
不相離色更相遍故體不相雜耶。


【疏】又同類業招者意云如眼根等七物同是總根一
業所招非是各別業招也故云同類。


【疏】一切有情共果亦爾者此文通外伏難難云若言
我處無別即令一作一切作者汝山河等共果既處
無別亦應一受一切皆受也如演秘說。


【疏】有情共果至我處無別者此此釋外難意云且如
山河等共果雖亦處無別然虗幻法不同汝我處無
別也何以故非是我故所以一受非一切受汝執我
執常體是實復處無別如何一作除不作耶意說山
等處無別作一受一切受者緣山等非是一切我處
無別故長續自顯也。


【論】業果及身者業謂三業果謂四蘊身謂色身又云
身者即自他別身也。


【疏】此業果身與彼我合者意說提婆達多業果身與
彼耶若達多我合也。
[001-0499c]


【疏】并各別身者意說業果及天授等自他別身與諸
我會如何一解脫餘不解脫。


【疏】今以隨身顯事為難者意云隨身者即是卷舒之
義若爾論何故不言有卷舒故應可分折乃言隨身
可分折答論今說隨身者據顯事而為難也。


【疏】為非一同者意說隨身與我體非一或為因若將
何為同喻答以前影為同喻又隨身是卷舒我既云
許卷舒故如牛皮等即是以隨身為非一因也。


【疏】非常一者意云汝執我應非常一猶如火輪火輪
彼此二宗皆許無常問如何火輪非一答此旋火輪
在上非下東西亦爾故有上下四方差別如何成一
汝計我與身猶如火輪而非一也。


【疏】不爾攝計便為不盡者若不得異解於離者即有
攝計不盡何以故且如離字但攝得蘊外之我然不
隔得蘊內之我以蘊內収計我雖非是蘊然住蘊中
故言不盡若言異者即攝盡也五蘊中我與蘊異故。


【疏】瑜伽四計至亦非蘊外者意云此間三計中第二
離蘊計我攝得瑜伽四計中後之三計瑜伽四計者
一者即蘊二者異蘊或住蘊中三者異蘊或住蘊外
四者異蘊或不住蘊亦非蘊外此四計中後三計皆
是離蘊計我也。


【疏】然廣百論至三種者即是前執我體常周遍同虗
空等三計是也。


【疏】經部本計等者問如上云犢子外道計我何故兼
[001-0500a]
說經部答如前云第二別敘三計兼破小乘所以外
道小乘一處敘也。


【疏】然薩婆多至如瑜伽等說者小乘教云無離蘊計
我者大乘教中計有離蘊計我即離者雖殊皆是妄
執各緣□□□故不相違言我見等中唯即蘊故者
意說二十句中五个句是我見餘十五个句是我所
是如執色是我即蘊計乃至執識是我亦然意說即
蘊計我無離蘊計。


【疏】然亦釋經者意云此顯會違如薩婆多論云無離
蘊計我遂□□諸所執我一切皆緣五取蘊起即如
瑜伽說有離蘊計我即彼論中然亦釋前所引經至
下當知。


【疏】此據影像至非據本質者此釋外問云離蘊外更
無本質如何計離蘊有我耶答此據影像非據本質
問既無本質如何計我有影像答大乘緣無許得生
心所反相分必須有體成所緣緣。


【疏】非據本質至或復無故者意云此皆一向約影像
計我不據本質若據質計者且如五蘊而□□□為
離蘊外何有法為本質而依計我□故前不可約本
質而計我也如疏言本質諸蘊或復無故釋不計本
質為我所由若爾如何大乘許有離蘊計為我者答
如下解又疏云此據影像至不要於有者此更解云
此會大小乘計我不同小乘據影像說即蘊計我大
乘據本質說離蘊計我故不相違故本質無計緣影
[001-0500b]
像無不緣此解據□□□□□然今大乘至要於有
者意云因前說計影像為我□□說大小乘緣境分
齊所由。


【疏】五別計我者約蘊說五蘊一一別計我有四句今
且破色蘊。


【疏】根及屬色者即扶根塵□□。


【疏】並如色蘊者色雖有多種總合為一量破今心心
所亦爾故云並如色蘊別破亦得者五蘊中色蘊既
別破餘四蘊亦如色蘊一一別破亦得。


【疏】前破至別破之者生起下文如破四蘊於行蘊中
破少分心所然不相應行雖行蘊収而是心所之類
故今別破。


【疏】外據者即外五塵如前破色蘊但約內色今破不
相應行兼破外色及無表色即法處所攝色也。


【疏】因明之法遮他為論者釋外難難云若言不相應
行及外色等以非覺性故即非我者心心所既是覺
性應皆是我故答言因明之法但遮他為論不是返
談。


【疏】此兼遮計至合七比量者意云破初即蘊計我中
有正有遮遮正相應合有七比量破正者是執遮者
不必是執也。


【疏】因明如所標者論云中離蘊我即是據因合計我
離蘊即蘊不攝義。


【疏】恐繁不述者然解依義如俱舍論今恐繁云不述。
[001-0500c]


【疏】簡別真如者意云若法言實有有不定過今言非
實我故無濫也。


【疏】無隨一過者若不言許因有隨一過何者大乘既
不立我云何我是依蘊立置許之言明表他許。


【論】云又既不可說至是我非我者此即牒救重破如
云不可說有為無為者是牒救亦應不可說是我非
我正破也。


【疏】彼立五法藏至有為無為者即犢子部宗立五法
藏所謂三世為三無為第四不可說第五然不可說
者即是真我謂彼真我不可說是有為無為也。


【疏】彼計此我非常無常者意說云不可說是有為不
是無常不可說是無為復非是常。


【疏】若破俱句至又無同喻者意云若立量破他俱句
云汝執我有法應不可說是我非我法也故犯相符
過彼宗亦許我不可說是我非我又同喻云龜毛者
此喻不成闕一分所立不成過他宗亦許龜毛不可
說是我然可說為非我既有此過故無同喻也。


【疏】應定說是蘊不應非蘊者意云此直相例云汝宗
計我但可說是我不可說是非我者亦應定說即蘊
計我不應說離蘊計我也非蘊者離蘊義又三藏解
云我者是我非我者即此自我非是他我故云不可
說是我非我。


【疏】今者文意至俱句者意云汝執我於我非我聚義
不可說即得即不令我相入俱句中若不言不可說
[001-0501a]
是我非我即不得入俱句故。


【疏】上二差別執我者即上二種三計我也初三即數
論等後三即犢子部等也。


【疏】若直難用至犯相符過者意云若直難用云汝所
執用應是轉變無常故犯相符意云若以彼思慮用
有時不起因成用無常宗犯相符過以彼許用是轉
變無常故。


【疏】雖自性體至非共許故者此釋難難云若作用不
起如大等是無常者即犯不定過過云為如大等作
用不起是無常為如自性作用不起是常耶答雖自
性體常以非共許故無不定長讀疏文。


【疏】諸師作受計各不同者僧佉計我有受者之用非
作者之用勝論計我有作者用受者用也作受雖復
不同而皆有用故合破焉。


【疏】我有動轉至餘是後門者意說如前言我有動轉
是前門即前三類計中第二計也今言我無作用即
是後門如是從即蘊計我巳後總是後門望前總名
後故。


【疏】又諸所計等者此第二約果位解諸外道說果位
我並無作用也。


【疏】或綺互破作受之用者數論計無作者用勝論計
我有作受用無唯受者用故今互破亦得言我無作
受用。


【疏】此中遮無至便為實我者意云此但是遮他為論
[001-0501b]
不是返顯唯有受者用即是實我若返顯者即第八
識及僧佛法我應是實我以計有唯受者用故。


【疏】文雖無救以理為之者意云如前破我既非我見
境應非是我文外或設救救云其我雖非我見緣然
是餘心心所緣故有我也故今破云汝能緣我心心
所等如緣餘心者意說真如仍名緣真心緣。


【疏】故為此解者意云本許我非我見緣今解云如緣
真如乃至其我應名我見緣者故云故為此解若許
緣我不作我見解云故前量破云如緣餘心是也故
言助破彼失也。


【疏】不順所緣故者釋邪所以能順境故者釋正所以
意說我見順我境名正無我見不順我境名邪。


【疏】此下第四總破等者即四門中是第四我非我見
境我見不緣破也。


【疏】不須別說染淨之慧者意云慧者即見之異名然
彼計我見有二種一者染二者淨染者緣我之時有
執淨者雖緣於我不作緣我相解故不起執所以名
無我見今若染淨二見各別分別不緣於我即有相
符之過何以故為淨我見不作我相解故亦云不緣
我所以總說不分二見也問既不分別總破者豈非
亦有一分相符過答不然如疏自言但汝所說緣我
之見今皆破之明知淨分淨見雖無我相解仍得名
緣我生故亦是所破。


【疏】然彼計至不緣我生者即外道自彼此宗互相許
[001-0501c]
我見緣我生若其生者皆是橫計也望各各自宗破
也。


【疏】今此宗應有分別者意云計既不同宗中有法須
有簡別故前立量云汝等各別至方成有法者既改
前量有法無過也。


【疏】不須分別者意云不改宗中有法比量亦成大乘
欲顯緣我之見皆不緣我生故。


【疏】宗中如前亦應分別者如能緣我見既有緣不緣
者明知我體亦有是所緣非所緣者應須分別故立
量云汝等各我見所緣之我有法應非實我宗即無
過。


【疏】彼等各計至非實我故者敘彼計意也。


【疏】此曲結也者即從故彼所執實我不成巳來有四
段破我既破訖故曲結也。


【疏】與小乘所說有異者意云大乘依蘊實我即蘊我
皆不離識小乘說依蘊計我者執離識實有蘊等也
故小乘大乘所說有異也。


【疏】若作三科此即第二也者即初者出五種科或四
三科此第二故。


【疏】然說法界等者意說約法界多有情計亦得有二
十句等。


【論】云無始時來者顯時長也虗妄熏習者明不實知
也內因力故者藉自種生也。


【疏】非如第六意識中執者五位無心而不起故第七
[001-0502a]
不爾故名恒具唯阿羅漢等三位不行余一切時恒
起也。


【疏】一緣少故至即更增之者意說諸識之中第七具
緣最少故恒行謂眼耳具九八緣鼻舌身三具七緣
故言鼻等等舌身也意識具五緣八七識各具四緣
生問何故此中說第七識具三緣答據實同第八具
四緣今將第八根本依即是所緣境所以合說但言
三緣三緣者謂種子作意所緣境如論第七廣明言
等無間俱有增上者意說若望諸識隨緣更加之若
據第七識以第八識為俱有增上第七八識猶如束
蘆互相依住必同時也如下自解。


【疏】影像相中亦無實我者意云第七狹第八為質時
變起影像相分在第七識上但似第八識相現然非
是實我何以故是依他起相故若於于此相分上不
了妄執作我解者是遍計所執相故二相有別如後
言相亦二者准此解。


【疏】以許染淨故雜種所生者如演秘二解又北川有
法師解云第七緣第八質變起相分而熏種時即此
種子通其二性所謂染無記淨無記性然此種子有
時發染第七現行有一時起淨第八識何以故此種
子當熏之時通二性故雖通二性然此種子不約一
時有二功能但約此種子前後生現行為論故現行
通二性也問所熏種子勢力齊等如何染淨之識前
後生答不然種子若唯有一可須責其前後種子本
[001-0502b]
有新熏既有無量但逢緣即生何得責其前後又解
云夫論第七欲成染淨亦由第六為增上緣第七方
成於淨淨等今時亦復如是作法云且如第六造善
之時資第七所以第七識中我執輕微第八所熏此
種時隨質名淨無記若第六造不善業時由資第七
第七識中我執尤重緣第八所緣薰成種此種隨第
七見分名染無記且作此解至下當知。


【疏】不稱本質名為執者意云釋外難難云若言第七
不稱第八本質名有執者即五識七不約不稱本質
說有執也然約影像說若於影像妄執當情現者即
是遍計所執相也即非但依他名相即遍計雖無體
亦得名相也如下言相分二重者即指此文故知不
稱相分名為有執而不要不稱質名有執也。


【論】云緣識所變五取蘊相者問是何識反答是第六
識變即第六識中我執緣之妄執為我也問餘七識
得變不答亦得變且如五八識能變色蘊餘七識之
自證分變起見分並名識薀然受想思三蘊即各自
證分變起見分或同時心王變皆得今說餘七識共
變五取蘊非是一一識而能變五取蘊也第六可爾
通緣十八界故又准演秘除第六餘七識變為正。


【疏】第七識中唯緣別識蘊者此中文外合有問問曰
第六有本質即言總別者第七既有質應有總別。


【疏】顯緣不着者即不稱境名不着由不稱影像妄生
我解。
[001-0502c]


【疏】故不別言者意云此通外難難云何故第七緣第
八今時第六不言別緣第八答以第六所緣本質非
定是一法通其總別所以不別言緣第八也其意亦
有緣第八識也。


【疏】故此所言五取蘊皆起影像者意說五取蘊由識
所變是影像又詫以為本質起自心相復是影像故
云皆是影像也執為實我者顯不稱境也。


【疏】影執細微者釋論中細故難斷。


【疏】斷之所在者彰論中修道方除問何故名細答由
無始串習體相微細故名為細雖有此言以何為證
答如疏云十地云遠隨現行故不作意緣故如何名
遠隨現行答有二解一云此但生我執無始時來隨
遂有情任運現行不由邪師等之所引起故名遠隨
現行二云此二我執聲聞初二果人皆不能斷故菩
薩十地之中皆不斷故名遠隨現行此顯俱義不作
意緣者顯生義然不由橫思計度而起故名為緣總
結也問我執言細如上所明論說難斷如何解釋答
如疏所明具有三義引之如後。


【疏】一非世道伏至故言難斷者意云此總舉三義答
問也列數可知簡別如後問此三義中初二易知第
三義云非地未滿至方斷者未審其義如何答意云
且如欲界有九品煩惱第九品是其我見若九品總
斷盡方名地滿若斷前六七八品巳來總名未滿雖
有修道起不能斷我見要至欲界第九品時方斷我
[001-0503a]
見欲界地既然餘上八地皆准知云云


【疏】初簡修道至故唯修斷者此即簡前三義且言初
簡修道不相應惑者且如欲界修惑有二種一者與
我見等相應二者不與我見相應且如不相應惑即
世道能伏若與我見相應惑世道不能伏即簡第一
義第二簡見道一切所有分別惑見道能斷今此俱
生我見不爾故須簡見道煩惱也第三顯行相者即
如上引十地二義解問此論言於修道中數數修習
方能除斷如何除斷答有三義。


【疏】一識分別者意云此顯數數修斷有三義解且如
第一識分別者識有多種一即第七六二識執且如
二乘人第六識中執即數斷第七識中非數斷何以
故若第七識執總有一品其體微細要與第九品煩
惱一時頓斷障無學果未障前三果所以不斷二約
乘分別者且如第六識中執二乘人數斷然菩薩人
不數斷故言非菩薩於六識中意顯菩薩不斷第六
識中執也何以故不障地故菩薩求菩提非求涅槃
我見等障涅槃所以菩薩不斷三約習種分別且如
菩薩斷習非種二乘斷種非習此總都標上三義略
釋也下自作法云。


【疏】不數斷者意云菩薩二乘互有不斷且如菩薩人
道數數修斷不數數何者謂種子也若二乘人道數
數修斷不數數何者即習氣也以二乘不斷習故。


【疏】若數斷者斷道俱數意云此菩薩修斷俱數答二
[001-0503b]
乘人道數數修種數數斷若菩薩人道數數修習氣
數數斷問我執唯是修斷亦通見斷答云言唯修道
斷者據二乘中漸次行者故唯修若頓悟者亦通見
道斷斷義如何疏若頓悟者至伴巳伏故者答上問
也如何見道能斷俱生我見答且如超初二果直證
第三果者能斷也謂此人前於世道六行伏此我見
之相應惑或伴既滿伏巳入見道時與見道惑於一
觀一時能斷證第三果何以故欲界煩惱皆斷盡故
或伴者即前八品我見之伴也問云既言伏其惑伴
不言伏其我見如何與惑伴同斷伏與不伏有差別
故答有三解一云今伴既伏我見獨自無有勢力所
以於見道中與伴一時同斷理有何失二云入初見
道即斷分別煩惱及惑伴巳至後念方便別入觀斷
此我見證第三果問夫見道唯一剎那如何言後念
別入觀斷答不然如論云雖多剎那事方究竟總說
一心名見道無失三云言世道不能伏我見者約漸
悟者說今約頓悟人語力既強不妨世道亦能伏我
見也。


【疏】然初二果至第九品故者意說初二果人根鈍智
微不能世道伏入見道不斷要至欲界第九品勝道
方斷第六識中我見然是有覆無記性問論云除斷
未審斷有幾種又云為一種斷亦通二道斷答如疏
云又總而論至皆不斷故者意云如上於第六七二
識各別分別先說第六後說第七今時此間六七二
[001-0503c]
識一處說不別分別故與前別然道總須故修所斷
惑等有故如二乘種子數數斷非習氣菩薩習數數
斷非種子以十地中皆不斷故。


【疏】第七識執至非數數斷者此約三乘互道數數修
斷不數數要至第九金剛心方頓斷除成無學果菩
薩要至佛果頓斷成佛。


【疏】此中二執至初斷名細者此會違也若言第九品
斷即名細者何故三心初斷名細既有此妨如何通
釋。


【疏】若言品類至亦不相違者即是會也且如品類言
即第九品名細余八品名麤若約難易而言即如三
心中初斷名為細後二名麤各據一義亦不相違。


【疏】以界言之至理不相違者意云此第二更會界即
三界等地即九地九地之中皆是第九品即如疏品
類細故巳下作四句分別可解又能治所治以分麤
細者即更一重會九品而論約第九品名細約三心
而論約初能治而名細起由微故。


【疏】有遊觀無漏者意云但不斷惑無漏智總名遊觀
無漏智也即正體智斷迷理惑時不得名遊觀智若
後重入觀不斷惑時即名遊觀無漏智謂遊適屬故
若後得智即斷迷事惑不得名遊觀若重入觀不斷
惑時亦得名遊觀如次入滅定等前無斷心名遊觀
無斷智也。


【疏】文亦有三者准俱生我見說一者說分別義二者
[001-0504a]
此有二種是辨其差別三者即方能除伏者即明斷
位次。


【疏】餘識淺細及相續故者意云五識淺第七細第八
相續七二俱無者即不簡不淺據初地巳來說也。


【疏】第一即是即蘊者意云如論云此亦二種者即第
二辨其差別於中有二第一辨即蘊計我論云二緣
邪教等者即是第二明離蘊計我。


【疏】自心相等如前二解者相有二種謂依他及遍計
相如前巳指二重相也。


【疏】同分隔者意云離蘊計我所變相分皆是法同分
隔以心上相分是法同分故如前巳解。


【疏】不說二境者所謂本質及影像境也又解云分別
我執有二種今者不說二執境總別。


【疏】亦名為初者解脫道望無間道雖得名後望修道
亦得名初。


【疏】若三心者准法執說者意云無間道斷種子解脫
道斷習氣總名為初者不據三心但約修道說三心
准法執說者若准下法執文說三心亦名初余修道
等名後如下說又云三心准法執說者法執中三心
即第二三心無間道望後解脫道亦名為初彼既然
此亦可爾言三品斷者即三心見道作三品斷所謂
內遣有情假緣智等如下自釋。


【疏】此下第二者即前第四解釋彼執分別俱生於中
有二初別解第二如是所說下總解二執此即前文
[001-0504b]
中第二文也。


【疏】合說本質之有無者即合說前俱生分別二執所
緣本質境之有無也。


【疏】解蘊我有無者蘊即有我即無如下自解。


【論】自心外蘊或有或無者意說計他身自身為我我
有所依蘊若如勝論師計我即心外無所依蘊名心
外無蘊今者不是將無法計我但說我無所依蘊名
無蘊。


【疏】隨義應說者如下疏云第七計等即解此義。


【疏】第七計我至是無者配前三解如文可知俱生者
即修惑分別者即見惑配第二修見文。


【疏】無有少法等者意說無有少許實心能取心外少
許實法此引證也。


【疏】有三問答者如論云實我若無至然諸有情等第
一問答又從所執實我至於理無違第二問答又從
我若實無至然有情類巳下第三問答。


【疏】如體者量云許體不離用體即許是常住故不離
體用亦應常住以用例體返用此因。


【疏】今設遮計亦得者意說我常皆無變易所以前二
因破無失縱釋他計我常而不名無變易者今遮計
亦得即許無變易因但是遮彼故論中無常無變言
是設遮也若將用轉變例令體亦轉變無常者此破
僧法若將用有變易令我體無常者此破勝論師。


【疏】名為變易者意云卷舒即是變易義故以變易為
[001-0504c]
因破遍出等我執也又云依論文破是正量餘者並
是設遮也。


【疏】此并第八至亦能受果者此者此六識也並者即
并第八也意說六識及八識能受果也問六識既非
總執如何能受果答雖非總報亦受別報苦樂果。


【疏】生於諸趣相續無斷者意云即第八於諸趣中一
期相續也。


【疏】其現行識相續者即第八現在中剎那剎那相續
也。


【疏】諸趣五蘊相續無斷者謂五蘊身隨諸趣中無斷
故文中三解分別巨細尋之。


【疏】便為大失者既無猒捨端然自然。


【疏】根本立名即梵云僧法此云數也此外道名數論
者即從本名也。


【疏】從數起論至亦名數論者意云從數起論者者即
五蘊假者即數論文者名數論者依士立名。


【疏】因淨世界初有後無者意云謂有外道名曰僧法
可金耳國王求僧論議因淨世界初有後無僧先立
量云今時世界有法應還無常宗法以念念滅故
如燈焰等外道量云今時世界定是常以現見故如
山河等然彼國王欲得世界常逐用彼外道取僧不
如於是僧法得勝遂造七十行頌申數論宗王遂賜
金因以新名曰金七十論長行是世親釋更有別解
如第四卷敘。
[001-0505a]


【疏】謂變易者即易脫也即本無令有及改舊令新名
易。


【疏】冥性者謂自性者謂自性未生大等時與大等冥
合一處故喚自性亦名冥性。


【疏】中為四者意云疏中雖有三句無第四句今以義
推之有第四句然神我不能生他非本不從他生非
變易亦得說名非本非變易故知神我非能所攝不
從他生非所不能生他非能。


【疏】答三德合故者意云此薩埵等三是自性上德然
我本有不從他生其我若須境界受用自性與三德
合故轉生二十三諦令我受用云何自性與三德合
生二十三諦耶答如疏言次第生者即是相生次第
也德者是功德之義彼計三德為生死根本亦如佛
法中貪瞋痴為生死本也。


【疏】三德應名勇塵闇者意云一切有情所有勇悅染
污貪瞋痴憂喜闇鈍等事者皆由三德與自性合轉
變而成能令有情有如是事問如何三德有此多名
答由三德有多功能所以依功能而立多名。


【疏】心平等根者亦得名意根也。


【疏】由我起思者問如前言執我是思明無二體何故
此云由我起思明我與思而有別體答我者是體思
者是用我起用欲受境故前文約體用合說云我是
思此間據體用別論故云由我起思義無違也。


【疏】名為大者亦猶如種子得水浸漸長大也。
[001-0505b]


【疏】我執者執即觀察之義觀察於我知我須境便生
五大等又云即此我執執事於我以轉於我而生憍
慢故名我慢。


【疏】有說五唯總成五大者不同前一一相射別成今
唯除聲一箇別成於空餘並相從總成五大。


【疏】為受用五唯者意云為我欲受用五塵境界須十
一根所以五大成十一根也。


【疏】前取總皮今取支故者意云五知根中皮根全取
名身根今五唯量根即是皮根少分謂手足等不離
身根故與前有別。


【疏】自性隱迹不生諸諦者意云自性上三德用不起
即諸諦不生我便解脫。


【疏】今破彼法至前巳破故者意云若對於我即說菩
提三是能成二十三諦是所成何以故為我欲受用
境時即有所成二十三諦今時破法不假別說能成
所成何以故除我巳外一切皆是諸諦總是所破隔
故論文破中不言能所。


【疏】若爾五唯至故無違教者此釋難難云如自宗五
塵亦多事成以一一皆用四大造故即不許同軍林
等假何故難他大等多法成即同軍林是假豈不自
違教答亦無違然五塵即三假中相續假收故無違
教問若爾何故有處說之是積聚收答如演秘會三
假者一相續假二聚集假三分位假。


【疏】以皆生故者意說四大五塵皆是生滅無常不同
[001-0505c]
數論許大等一一法皆多事共成故有別也。


【疏】又彼宗計至非現量得者意云將欲破其現量得
先須敘計後方正破此敘計也。


【疏】即簡自宗至現量所得者意說自宗四大五塵非
是識外實有境現量所得故色等是依他法不離識
故。


【疏】然非彼宗至所得故者此答外問問云前既云大
等非實有境之現量所得者既非大等應是現量所
得故疏答云然非彼宗等文答此問意。


【疏】今伹遮者意云但遮大等非現得不是顯軍林現
量所得。


【疏】文有其八量有其十者次下第二總破本事能成
自性合有十量破第一難本三成破第二難本非常
破第三以體例用破第四第五不變例變破第六以
相例體破第七二位相例破第八體相相成破第九
第十相體相即破。


【疏】能別不極成過等者意云若宗但云無常即宗法
中犯能別不極成過何以故數論宗中不立滅壞無
常又無同喻以彼大等非滅壞故今加以轉變之言
並無前過以數論師許有轉變無常故。


【疏】此中遮總合成一相者意云但遮三德總合成一
大等相不破大等彼許三體相各別故今就彼宗故
為此破。


【疏】相實有三者即薩埵等也變合成一者即大等也。
[001-0506a]


【疏】即救前難者前計云三體各別後合時方成一相
既被難巳更救前難云三體雖別而相但是可不由
和合成一相故與前別既被前難遂矯為此計今第
八更難。


【疏】以體與相同異量云者難體與相同一難相體應
三。


【疏】第三合難二十四諦者意說於中隨救隨難申其
五難第一總別相從難第二相色見三難第三相體
隨無難第四二相互乖難第五應見九三難。


【疏】其大遂異者意說非謂三德成大即有三可大等
雖三德成但有一大乃至一心平等故知一一義同
所以立多一法為一總相故下救云誰言諸法各是
一耶說總相言意在於此。


【疏】少即乘前一相為難者意云由前計體有三所成
大等是一今難云汝言體有別三相總一者□□大
等總法應成三體三體別法應成總法所以名總別
相從難也。


【疏】彼若轉計至各是一耶者問如何破總相不言有
多總相如何今救云誰言大等諸法各是一相耶答
不然如前總相者即是三德所成大等二十三法即
二十三法各各體一一義是同故名總相以言總相
即唯有一相若言大等是總即唯一相者彼宗□□
根心等事故前不然又解云彼宗所計薩埵等三各
有二相一總二相明知所成大等既不一然總相亦
[001-0506b]
合多故今轉救不許有多。


【疏】其中諸相實各各別者今轉救云薩埵等上皆有
大等相各各別但合故似一相不由變時而成一相。


【疏】即大等法體亦有三者即有三大乃至心平等根
亦有三也難云既一一法各有三者如何見一色等
不見三个色耶余難准此。


【疏】此難三體成三相義者意云汝計薩埵等三成三
相者即此三相同於本事應亦見三。


【疏】次下至失本三相者指後論文似同此難者此難
亦是後論文此即說前後難相不同所以前即難相
成二三成失後乃難成一相成失三故云體亦應隨
失也前第一翻難相應三者即指五難中第一難或
應非一者說大等總相應非是一以總別一故猶如
三體。


【疏】汝根本三相共成一相時者意云此三相非是薩
埵等三體名三相但是薩埵於三體上各有一大等
相名三相即三个大相名根本三相即此三相和合
見一色等如大既爾乃至心平等根亦然。


【疏】有一自相者即薩埵自相也。


【疏】應見九三難者於中初牒重破而有五難第一應
見九三難第二三事無別難第三總事能成難第四
體同相三難第五諸諦無差難。


【疏】如前見色者意云如前文云如何現見是一色等
應於此中一一為難。
[001-0506c]


【疏】成劫之末人壽無量者然劫有四種所謂成住壞
空等各二十劫今言成劫之末即第二十劫人壽無
量八萬歲等乃至住劫人壽漸減所以外道得經多
千歲數猶在也有云成二十劫者一劫成器世界十
九劫成有情世間今言成劫之末即十九劫等。


【疏】依九實故者問如異句不依德業偏依實耶答如
德業二句並是實我之德業也故今異句唯依於實也。


【疏】或總實異或別實異者此解異句也一个實句有
九種不同名總實異就九實中一一有多細分名別
實異下自解問四大有多極微即得有細分且如時
方空意我既唯是一法如何言有細分耶答亦有細
分且如時者即有春秋等四時方者即四方等空者
亦有細分如隨所有總無處皆影得空如屋中亦有
空外邊亦有空乃至色等諸法隨一無處皆影得空
故空亦有多分意者即約多人說亦有多意我者亦
約多人說故得有細分我細分者影是不一義。


【疏】實德業三至或共不共者意云□□實德業三有
功用能共得果時名有能句若實德業三無功用不
能得果名無能句即多法不共不能得果故無能句
亦依多法立又解云有能有多法能合多法共得果
無能亦有多無能能合多法不共得果為無功能不
相助故故不共得果如下自解。


【疏】若有色味觸至名水者問如何水無香耶答不然
約本水體無香不約余將水等以和合真水味也。
[001-0507a]


【疏】若是彼此至能緣之因者意云此時與能詮名句
為因及與能緣心為因如世人言爾許時不成等耶
即因此遲速等時而起說及因此時起能緣之心且
世人言彼時未來心有緣慮意總說云於彼此之時
俱不俱遲速等時上能起言說及起能緣之心名時
也方亦准此解云因不起言說及緣慮等。


【疏】若是覺樂至名意者意云此意雖能起智相不能
令九德和合故名為意何以故此意無功能故不同
於我有勝功能故問此意為總不能令九德和合亦
有和合耶答亦能和合雖不得九德具足然隨分多
少不障又疎為緣不如於我而能親和合故云不和
合也。


【疏】眼所取一依名色者意云色者眼家所取一依者
即色依一實上有也且如地上有色是豈不依一實
地耶地上既然明知香味准知。


【疏】一實非一實者有二解一云一實者即唯一實句
非一實者即實句九種各各不同名非一實二云一
實者即一父母極微非一實者謂□□□有多數故
名非一實問父母極微體既有二如何總名一實答
父母極微體雖有二同一實常能生諸法總名一實。


【疏】量有五種至五圓性者意云彼外道計長短微圓
大等五者但此極微本自有如是長等性不由橫竪
別等方有此相也。


【疏】唯二微果上有者意云即第三微由父母極微為
[001-0507b]
因引生一个子微即三體各別義又解云由父母二
極微和合一處即當子微離子微外無別父母極微
即是三微同一體義雖有兩解皆有道理。


【疏】三微果上有者即第七微即如前父母二微并子
微總三微為一父又更有三微和合為一父母合前為六
所生得一果微故是為第七云第七微即圓徵也。


【疏】一非一實等至各別性者意云別性者即差別也
由一實非一實不同名別性也意說由有別性故方
得有一實非一實等差別也由此為因所以起言詮
及起心緣等。


【疏】先不至物者意云如兩今總先時未至今時至故
名合也。


【疏】先二至物者如兩今總先來一處今時創離名離
即先來合後離也。


【疏】前造實果至名為離生者意說如先造得禾稼等
果後被霜雪摧壞既被壞巳與空等離故云離生離
生者即生得離。


【疏】依一二等數至名為彼性者意云依實句中一二
等時數依一二等方數此時等能發□智之心此時
等間是遠覺所得之境意云一數等能生近覺名此
性二三巳上數能生遠覺名彼性亦猶如此處如彼
處能生遠近二心後解此性者翻彼性應知又解云
三法等數名此性他外法為彼性以他外法皆是遠
覺所得故名彼性三法等數是近覺所得名此性言
[001-0507c]
翻彼應知者即翻彼性知此性。


【疏】遠見打鐘等者勝論宗計五塵中色一離中知餘
四塵是合中知境至於根方生了相如見打鐘即其
義有與內宗不同不可為難也。


【疏】根與至境者意云境欲至於根根與至境合方生
了相。


【疏】見不相違法者即烟火不相違也。


【疏】流注之因名為液性者問水火二法可有流注之
義得名液性如何此地有流注答如順正理云且如
金銀䥫等融注時亦有流注之義問何名地耶答地
者具其堅德然金等亦有堅德故得名地又如冬緣
之時地有液性也又如誰判等。


【疏】地等隔因名濶者意云然地以有濕為因方能隔
植生長諸總勝。


【疏】現比智行至即智種子者意云此現智及比智相
生巳由能數習差別故知念因也心之因也即喚此
數習差別名為念因故說此因亦得名念因也問既
無熏習之義如何得名種子答雖無熏習之義然與
熏習義相似亦名種子或可義當大乘中熏習義故
名種子也。


【疏】所生勢用至念因名行者意云此攢擲等業所生
勢用勢用者即名作因由有作因勢用名等方失若
無作因執用名等不失問本言行者名作因何故今
言勢用名作因答疏云行是勢用也行既是勢用說
[001-0508a]
勢用是作因於義何失下引十句論證云多說作因
即是勢用即智種子念因名行行者遷流發動名行
勝行是勢用者意說行亦是作用非但念名行作用
亦行。


【疏】十句多說作因名勢用者意說此勝宗將念因作
因俱名為行十句說作因唯名勢用念因唯名為行。


【疏】能轉至之因者意云由此義得為因轉得人天果
報身也二能還等者意說又由有勝善法為離染緣
離染緣者即出世之因也由此為因故得正智生也
故說離染緣是正智之因轉者轉易還者向也即背
生死向涅槃義。


【疏】能得生死至非法者意云非法者亦有二種一與
生死苦身為因苦身謂三途苦果第二與邪智為因
緣非法故起妄邪心。


【疏】耳所取一依名聲者聲依一實故准知釋。


【疏】先合後離之因名為取業者意云如有菓等先與
空合後時將來名取由其取故令先合後離也故說
取是後離之因。


【疏】捨業翻此者即是先離後合之因名捨如有物先
於此處離後於彼處合名捨由捨此□□□時與合
故。


【疏】遠處先離等者意云此解屈申二業如人門臂屈
申等是。


【疏】有質碍實至名行業者色身質碍是實句收先合
[001-0508b]
後離者如人行時要須先脚與地合巳方移後脚名
行業。


【疏】此詮緣之因等者意說由大有句與能緣為因後
方起言說及緣慮等。


【疏】云總同句義者謂實德業三同是於餘句上轉答
實句是至餘句用此為依故偏於實上轉故如前有
總實異別實異也。


【疏】異實之物至名為異者意云異實之物由有實故
令實與餘句異故云異也實由有此者此者異也意
云實句由有此異句所以與德等異。


【疏】各自果因者即配或時各別造文即是各各自果
因者此釋各別得果。


【疏】定所須因者配或時共一文即是實德業三無得
一果也此釋無得果義故有能句名定所須因也。


【疏】決定所須因者由此無能句所以實德業三無不
造果也不造餘果者意說但造自果不能造餘果無
功能故共無不能造餘果或各別不能造餘果撿下
第五生果不生果門。


【疏】於彼不轉一切根所取者意云由異故色等五種
互不轉即自各各根所取名一切根所取又此三之
上等者意云三句雖□□□有多法總得名實名總
俱分性即是同也德業亦爾□□□二物各別句收
名別俱分性即是異也何以故以互於彼不轉故一
切根所取者由異句在於色等五塵令五根名取自
[001-0508c]
境□□□故云一切根所取。


【疏】三時不生者即三世不生。


【疏】諸門辨釋於中有五第一十句相望一多分別第
二十句相望常無常分別第三十句相望有質碍無
質礙分別第四十句相望現量境分別第五十句相
望常無常中生果不生果分別門。


【疏】數中二性等數者意說一數是常二數巳上皆無
常也。


【疏】別性中二別性等者即如一法上有一个別性是
常二个別性是無常問如法中許有一二別性者何
者是耶答如風□□一觸是一別性如大上有色觸
者即二別性是無常餘者是常。


【疏】量中至唯是常者意云前四个但約多極微說□
□□故是無常圓性唯一極微上立唯是常若大空
上有一圓性亦是常。


【疏】若常無常此等亦爾者意云若所依實句通常無
常能依德等亦爾故云此等亦爾意說父母極微是
常於此所有色香味觸等德亦常子微等巳去是無
常於此所有色香等德皆是無常餘並准此。


【疏】所作非所作亦爾者即所作者是無常非所作者
是常故云亦爾餘即句及德等句是也。


【疏】德業等者問德是道德可無質碍業是□□□無
質碍答業者即實我也業用亦爾於德是實我上德
故俱無碍不爾者豈色等體是無碍□故知約道德
[001-0509a]
等也。


【疏】重具德中水火德故者意云重性既不說是現境
未審何句收答即隨實而中收亦是現境如前說云
實句具幾德中分別能重性即是實句中水火實我
德故故言重具德中水火德故。


【疏】二德半者二德者法非法全行中但取念因亦為
半也。


【疏】色味香觸至並通二種者意云於一二極微所有
是非現境若子微巳上有者即是現境又云一數等
是非現境二數巳上是現境別及此性亦爾。


【疏】因之所須者即實等因之所須也意說由有能故
實與德等合即能生果由無能故實不與德合不能
生果故是因之所須也。


【疏】總言至餘二通二者即是重終簡十句幾是現境
幾非現境可知餘二通二者即實德二句通現非現
二種如前巳并。


【疏】雖有六句至無常者意說雖言義兼得失論中唯
難常能生果者所以合更重舉云十句之中雖六句
是常亦有不能生果者必常皆能生果故重舉也此
即總舉實中巳下即終簡實中生果不生果也六句
常者同句俱分有能無能異句和合業一句唯無常
實德無說三句通常無常。


【疏】餘五句全至論自誠說者意云此辨十句生果不
生果就十句中餘五句全并實中時方我意空而不
[001-0509b]
生果即同句俱分無能和合異句雖常不能生果也
餘四句有生不生除無說句即實德二句通生不生
有能業此二句能生然業是無常非此所說此論所
破常生果者也問如何德句通生不生答德中與實
中父母四大極微合者而生果唯與餘空實等相應
者不生果。


【疏】十通常德亦能生果者十德者色味觸一數一別
性液性潤重性合量十種常皆許極微上有故名常
也。


【疏】不可以無作用難等者意云只可將不離識為宗
以常住不生果為因而難不可將不離識為宗以無
作用為因而難者以無作用為因者外出不定過作
法云為如兔角無作用故非實有為如真如無作用
故是實有而一然大乘不許真如離識有也。


【疏】因不言常有不定失者若但言不生果者有不定
過即德句中以合離等名無常不生果者他許離識
別有得為不定也今曰言常故無不定又大乘不許
離識有體。


【疏】子實等不然者子微等體彼許是無常而不可折
故今破也問軍者謂象馬車步四種成軍。


【疏】意雖有碍至無不定失者意云然意若是有方分
常住者此第二量有不定過謂許為無方分常住故
無不定過也。


【疏】然以理觀至斷成多分者意云量如故作今更以
[001-0509c]
道理觀之將非實為宗然有方分及可分折為前二
量之別因也問有方分可得為因如子微等既不可
分折何以可分折為因答被難□□□不許若據理
論彼宗亦許分折如色樹等以斧斷之成多分故。


【疏】設若是心至能立不成者意云如實中意是有碍
法今若許意是心將為同喻者其喻有能立不成過
無碍因於有碍喻上不轉故喻犯能立不成也故因
明論中因喻為能立宗為所立今為因於喻無故是
喻過也。


【疏】同品亦非定是有性者意云即無碍因於有碍喻
上不轉故闕同品定有性意說同喻上非定有因性
問因既喻上無如何名同品答准因明品有二一者
宗同品二者因同品今言同品者意顯宗同品如何
得知以宗言不離識今謂將意是心亦不離識得為
宗同品故同品上非定有因性名非定有性無碍不
於有碍喻轉故問何故須同品定有之言答准因明
夫為正因須具三相若闕一者是非正因三相者何
一者遍是宗法性因須遍宗上有二者同品定有性
因須遍於同喻上有三者異品遍無性即因於異喻
上遍無然三相具方得成正因意說因若於喻不轉
者非但喻犯能立不成亦是因無第二相過。


【疏】若但言至為無碍實故者意云若宗中伹言非有
碍不言是實句攝者即有違宗失豈自宗不許地水
火風而有碍故知宗云非有碍實句攝即無失以德
[001-0510a]
實相例故又有碍言簡他實句中無碍實等者即我
空時方等四也言彼不說為無碍實者即彼宗不說
地等為無礙實攝故返顯地等是有碍實隔也又云
若但言至無碍實故者意云汝若救言大有等體無
礙然是實句隔者即汝有違宗失何以故彼不說大
有等是無礙實隔如勝云不言無礙實隔者意返顯
是實句隔有礙簡無礙並同前此牒初解。


【疏】此以堅等例於地等者即是第二以實例德破地
等雖色等非是身根自境所以於地等但得觸不得
色等故下云身根所得皆有觸故。


【疏】色德但在至風中無色者文外問云身根既得地
等四法何故但有觸而無色答色德但在地等三有
以風中無色所以無色問風中有觸若爾者地等三
上既有於色身得對地等何不得色答根境相對地
等所有觸皆得意說觸四大總有所以說身根得色
不遍於風所以不得色也。


【疏】彼以假宗至眼所見者此生下文外有問云夫論
地者以堅為性應但身根得如何然眼所見答彼宗
眼所見色名之為地故地眼所見言色是假地堅性
是實地者是佛法自談望彼宗地等與色但名地而
不分別假實也。


【疏】非如所執至實句所隔者是第二宗法為量可知
者眼見十一種德然一一對地水火等為量可知以
俱眼見故為因。
[001-0510b]


【論】云亦非眼見實地水火等者准西明疏云此□□
□後對責色等俱眼所見比量之文若准此疏意亦
非眼見實地水火等者即更破云地等應非眼所見
以實句隔故猶如風等如疏云又應言至是此意也
者是破意也。


【疏】然不可言色即是地者意云伹可將實句德相例
非實非德所以俱身根得故如德實等又地等非眼
見實句攝堅等非無礙德句攝以俱身根得故比量
相例可知此釋彼此相例所以也然不可難他言色
應即地等。


【疏】又言地等至地等非見者此第二解有兩意第一
云地等應不別堅等第二云地等非眼見因喻同前。


【疏】不可說色離地等無者意云但可如前以彼此相
例云色德地非實以俱眼所見故如地色等不可難
他云色離地無外宗亦許色離地有故又云如疏前
前然不可言色即是地今此總說又云不可說色離
地等無據此二文合一處說謂以中間顯立意而別
遂隔文說談者知之。


【疏】又應言至如風等者此立量破可破此即成前地
等非見之文。


【疏】文言雖總意顯別也者釋通外問問云若言此文
會申正義及結前者如何總為一段明答文言雖總
為一段意顯別也如前。


【疏】彼不說至但破見觸者問何故伹約色觸破不約
[001-0510c]
香味聲等破答彼許地等非三根得故。


【疏】後論說根至耳根即空者意云此引十句論色等
五根取境文即以地成鼻根而能取香□□。


【疏】此於諸句何法搆耶者意云若言耳根即空者未
審□□諸句中是何句搆答即是實句中空攝此空
若起作用之時要依身根起作用而取聲等身即實
句喚此空名空耳根空即是耳根也。


【疏】且十一德至一一簡略者意云彼宗喚鼻根等五
即是地水火風空然此地等五根有十一德今將此
十一德對其自根簡略為量等且為一量云德中色
等應非無礙德句攝許色根所取故如地等乃至耳
根對於聲亦然可知言十一德者地上有四謂色香
味觸水上有三謂色味觸火上有二謂色觸風但有
一謂觸又如聲是空耳根所取總共合有十一德對
五根作量應知問色等十一德各對自根如文可解
言故量□□德何根所得答唯身根得。


【疏】此中文總者論文總說也文簡略者不廣分別名
為簡略。


【疏】為簡所別不極成過者意云佛法宗中不立實德
今中若不言汝執故犯所別不極成過就宗中先陳
為所別後陳為能別今內宗既無實德云何先陳□
□實德等若置汝執非實德等即無前過。


【疏】又因雖有至故無此過者意云若依大乘此量犯
自隨一過亦有違宗之失□□以大乘許火不異觸
[001-0511a]
德即是一體故今言德非實攝無故□□犯若就他
宗者約彼宗許實中火異德中觸故為此難問何故
十句中但破八句答實一句為因無說句為喻故但
破中間之八句也。


【疏】令知多法至不離於識者意云多法中舉實一法
中說有者□□欲令學者知多法一法不離識也。


【疏】此但除一有八比量者意說一一除八有八比量
言初中有四者第一離法非有難第二法外非有難
第三以有例法難第四將無例有難。


【疏】不言八句有不定過者意說若但言實等三句不
言八句□□他將異句為不定也今言八句是故無
過又縱言實等三句然無不定以異句等非共許故
言又遂令離等者指下論文。


【疏】彼非極成者顯不共許故言又總取所難之中者
意說同異性總入所難之中。


【疏】此責恒齊者外人救云有此雖非無不自有故須
有有論主責云亦應無法不自無無法之外別立無
故云此責恒齊。


【疏】大有同異至六句之外者即大有同異和合有能
無能無說等六句。


【論】又彼所執不難同異性申其五難第一異法非性
難第二異性非法難第三法性互徵難第四以性例
實難第五以非實例實等難。


【疏】非我許有至故無此過者意云我若實等性而今
[001-0511b]
復言非實等性即犯自語相違過我既不許有實等
性而今復言非實等性而有過今言違此同遮性故
故云汝執無此過也。


【疏】三合有一者問二合作量即有三等文互為宗喻
如三合為一量以何為喻答如前以和合為喻也。


【疏】便破實等者意云據論本意但破同異性不破實
等今時□□乘便破無妨。


【疏】文中宗等言皆簡略者意云論中伹言實等不言
業者但是文中簡略也據實合亦說德業。


【疏】返覆者即□與異地性相望為量名之返覆。


【疏】第二准量者意云此比量是論中第二文也。


【論】言地等諸性至更相徵結者第一文也准此應知
者第二文也問何名准量答即准空實非實等文作
量又解實非實等是第一文准此應知者是第二文
又云以地性對體為第一文以地等對非地等為第
二文。


【論】准此應知者此者即實性也本破實性不破實等
前文既破實性巳來文便破實性等應非實等今此
亦爾第一破地性巳第二遂准前破地非地等。


【疏】彼計火等至無不定過者意云他若許火是實句
中地攝即得為不定過若如水等異地性故地非地
為如火等異地性故地是地問何故須出此過答謂
彼計四大俱實句攝恐他計火為地故今亦辨也彼
既不許為地故無此過。
[001-0511c]


【疏】前量應簡別者意說言論中地等諸性者應言汝
執地等諸性應非地性也論文中不說汝執者文略
也又有解云此不定過今向前地等諸性量文中出
過不出者文簡略也此撲陽解未詳


【疏】以性同實例等者意云同異外不立同異性明知
實等外無同異性以俱非一故意合實等外不立同
異性。


【疏】遮令同異有同異性者次下難是但是疏家遮破
非是正破。


【疏】然實等至簡不相似者意云實名等異者即九實
顯各異也相似者即九實體雖一一不同同是一實
句攝故名為相似似者同義所以於此實句上立同
異性德業然爾然望論文於實等三句共立一同異
性為勝以三句一一有同有異故。


【疏】此中但有總者伹約諸句共有一同異性說。


【疏】然文唯有以性同實例者解云同異性外應立性
非一法故猶如實等今觀論意法師應錯本意例云
同異性既不別立性實等然不合別立性立性難意
如是若云以性同實例云令同異性外應更立同異
性猶如實等者此例乃例故疏定誤也如疏云無以
實同性例者此應正許却無字應云以實同性例例
云性上不立性實等上應不立性。


【疏】若破十句有不定共者意云十句中同即是六句
中同異性也若難他同異性更別立性者外人出過
[001-0512a]
云我實性為如實等更別立性為如異及有能句無
別有能性耶以俱非一法亦有相似義故即同有同
異等功德名相似也若攝在所立之中故無過也攝
在所立中者如疏云其實等性者即等取異句及有
能句等令別有性也。


【疏】且如除實德業至及無法是者意云除實等三餘
之七句並不是實德業應立非實非德非業性問本
難除實句外令於餘九句之上立非實性即德業亦
在其中何故今者除其三句於餘七句上立非實性
答他宗計於實等三句共立一同異性若爾除實餘
之三句上同異性亦名非實性今所餘者意將為同
喻故德業相望然爾者即云餘之七句應別有非德
性以異德性故猶如實等又餘之七句應立非業性
以異業性故如德等故云德業相望亦爾。


【疏】又雖知至即是非實性攝者意云此釋通外難難
云若難令立非實性者即德業然在其中何故除其
德業難餘七句令立非實性耶答雖知德等總名非
實其性即是非實性攝者意說德業上同異性即是
非實性攝故須除也。


【疏】然合八句至故為量也者今約總說除實句外望
有體法即八句及無說一句即無相兼總於九句上
立一大非實性。


【疏】便違自宗者意云自宗既無實性何故今更立非
實性。
[001-0512b]


【疏】若不爾者意云若直例者即有相扶之失以難他
九句令立非實性故即如德等上他然立有非實性
故即同異性故犯相符。


【疏】不離相屬者由和合句能令實等三句相屬不相
離也即實為根本德本二法不離實故。


【疏】體是一法至為因者若十句中體是一法即舉非
有為因大有和合俱是一法說非有為因即不是大
有攝故故云非有若十句中多法者即舉非實為因
即如前論云非實德等至非實攝故如石女兒等是
以實句是多法故因言許非是有性及非實等者意
說和合句不是實句等名非實攝故舉二因破和合
句意說一法及多法總不攝如兔角故因中總言非
有實等諸法攝等。


【疏】又性體別故者即第二解實等即是法體性即是
實家之大有性以體別故分為二因然無違也。


【疏】其此和合非現量得者次下約非現量難和合句
故下論文彼許實等乃至況彼自許和合非現量得
而可實有龜毛比量。


【疏】非是緣識等者緣者即是能緣也意云此實等不
是能緣識外實有自體之現量智所得。


【疏】此中遮非是緣離識等者意云他宗許實等離識
實有而是能緣現量智所得今者遮不是離識有現
量所得也故言非也。


【疏】非是緣不離識境至現量所得者意云但破他宗
[001-0512c]
非是返顯實等緣不離識假境自體皆現量所得義
雖是緣至非必現量所得故者意云今既破他離識
之境不是現量准義非是緣不離識假境現量所得
然此假境有非必皆是現量所得據此道現但是破
他而不返顯緣不離識境等。


【疏】復言緣者至即是現量者意云若不置緣字即濫
持業釋釋云然彼實等離識實有自體即是現量即
顯實等屬能緣現量心若爾者即彼此二宗俱犯違
實過何以故彼此二宗許心心所皆不離識今若將
實等即是能緣現量現量即是離識有豈不犯違宗
過謂簡此過故著緣字。


【疏】非離識有體至現量得者意云實等句義非離識
有之現量得。


【疏】又若不言緣至量得故者意云若不言緣但言實
等非離識有緣自體等者即覺樂等入有法中即有
一分相符之失。


【疏】唯緣者意云他宗復言唯緣實等心是現量實等
亦是現量所得故著唯字今破云然彼實等非是唯
緣離識外實有自體是現量所得。


【疏】恐犯違宗至說唯字者意云然違宗及相符過如
前巳出訖著唯字者意顯別緣實等法也。


【疏】通二緣者即簡不盡者意云著唯字即簡名別緣
之心得盡其通緣二種之心即簡不得盡若唯簡去
緣實等心者即覺等亦從實等離識有偏簡緣覺心
[001-0513a]
者即實等亦從覺等不離識有以合二境為一境緣
故猶如一人亦能盡多人亦能盡如問言誰上隔言
能盡人盡誰盡即云能盡人盡一人無有兩即互相
從簡不可得今此通緣實等覺等心心所亦爾既有
兩用然互相屬簡亦不得今欲簡盡但依論文總為
正亦不須置唯字但隨所應簡離識者不簡不盡。


【疏】謂緣九實至現量之智者意云此緣實現量智就
破中有二初破約境假合能生現智二者破能緣智
藉多緣亦名假合□□即第一破境假合也若言九
實大有者即實等不無名大有也及異者九實各別
名為異隨所有德者緣九實時於一一實上隨有幾
德而皆緣之同異等實性者即同異性即九實及德
有同有異故緣實時亦緣同異性故說智緣假合境
生也故立量云緣實之智應非緣實現量智攝以從
假合境生故如緣德智一種皆假合生故。


【疏】若作此解至可以為喻者此有二解一云如上所
許智皆緣多法生無有一个智獨緣德等一法生若
緣德等時亦緣多法故故云無獨緣德等智可以為
同喻必合緣故釋無於獨緣所由二云若約實等假
合能生智即用緣德智為喻□且如大有和合體是
一法緣彼之智不從假合境生若欲破時以何智為
同喻以德等智依假合境生故即不可以德等智為
喻也故言無獨緣德等智為喻即無唯緣一个德之
智可以為喻以德有多故此解稍勝。
[001-0513b]


【疏】有及和合至非假合生者意說大有和合。


是假
合大有必有能有所有和合必有能和。


所和合境
然多也緣此之智然得名緣假合境生。


【疏】今更解者第二解意說有及和合是一一法然□
必藉多緣生然假合生即智體藉多因緣生由多境
也言其德智然爾者意說德智及緣和合大有智亦
藉多緣生亦假合生。


【疏】許有別緣至無過失也者意云有及和合雖是一
法然智□□亦不假須與德實等合緣名為別緣其
然得名假合生何以故智體藉多因緣生故。


【疏】其眼識等至無不定共者意云此通合□前文中
破緣實之智非是緣實現量智攝彼出過過云為如
德智假合生故非是緣實現量智攝為如眼識假合
生故而是緣實現量智攝□眼識既非緣實之智故
無不定之失。


【疏】今遮現量至故不相違者意云本和合句不是現
量今言緣和合智智非是現量者但是遮破而不相
違又恐有計是現量者今時遮破亦不相違故疏云
今遮現量者但遮智非是現量准此者即准論文設
遮道理智及境六皆現量也。


【疏】不平等因者他家大自在也與一切物為平等因
今佛法毀之名不平等因既唯一果有染淨上下貧
賤富貴不同明知因有階降置決□□差別故不平
等也。
[001-0513c]


【疏】從下向上因者即先舉能生為因破其常住與敘
不同。


【疏】真如等不爾者意說真如不能生一切物故□□
□。


【疏】准上應知者意云同上破自在天亦分為二初即
敘計□□□破。


【疏】此破能生至故不同也者意云此間七計能生前
勝論計一□□□有設計能生即是父母極微非時
方等故不同也。


【疏】吠陀論者有四種一者壽謂養生繕性二者祠謂
享祭祈禱三者平謂禮識占卜兵法軍陳四者術謂
治異技能呪術醫方等。


【疏】以彼聲性至故無不定者意云若許聲性是能詮
即有不定過過云為如餘聲是能詮故而是無常為
如聲性許能詮故而是常耶謂彼自許聲性雖常而
不能詮表故無不定過又外道計聲性不能詮彼若
成立常聲時亦不得轉聲性為同喻然不得為不定
也。


【疏】聲聲皆是常至方乃顯計別答如聲生師計云聲
體雖本有要由尋伺舌等所擊發生生巳更不滅其
聲顯師云聲體本有不滅但由緣顯顯而方得聞故
有別也問聲與聲性何別答聲者所發之音響聲性
者本來有如木中有火所發音者即音聲也然聲性
非是所發但與所發音聲為體也。
[001-0514a]


【疏】由尋伺等所發音顯者意云音響是尋伺所發常
聲是音之所發故云由尋伺等所發音顯。


【疏】全分一分等者全分者內外一切聲皆是常也一
分者即計內聲是常外聲無常□□□今破計一切
者即計一切內外聲常者皆此中破也言少分亦自
破者一切既破少分云何得立以少分者即一切之
少分故。


【疏】或少分一切攝諸計盡者意云計少分計一切法
之二此攝一切諸計總盡雖有多計亦不過此二計
也。


【疏】前計少分者即前計內聲是全計者即計內外聲
俱常故論云有執一切聲皆是常今餘者即少分之
餘也。


【疏】然此勝論更許有餘物者餘父母極微以外更有
德業等亦能生諸法也。


【疏】不越因量者意云子微體不過於父母量何以故
以攬父母極微而為體故故第三微如一父母許大乃
至大地與所依一本父母許大者意云縱然大地亦
只與所依父母許大有云大地所依父母亦是極微
若爾云何麤色依細極微答父母極微唯只有一空
可多麤色不依一細微父母極微既許眾多各能生
果故說麤果依父母極微何理不得此文但總據合
引故此義未詳且如孫微果依子微即第七微攝展
轉相依漸麤漸大豈容大地却依極微更詳又云若
[001-0514b]
將大地量父母極微即不得若依父母極微亦得彼
計極微實常生麤色故勝論言麤色者但據自宗破
他計唯勝論師實句中極微也色是德句收也。


【疏】初有三量者第一有方非實難第二無分不生難
第三能生非常難。


【疏】次下第一難所生之果者意云就所生中有二第
一難果不麤於因第二難果難實有。


【疏】子微今以量至顯父母亦得者意云此返成也且
如亦將量無別為因難子微如父母死麤德合今時
返成云父母極微亦麤德合以量無別故猶如子微
故疏云以量無別為因顯父母極微亦得。


【疏】父母以處無別為因顯子微亦得者意云此亦返
成且如前量云或應本父母極微亦無麤德合以處
無別故如子微等今返成云子微亦無麤合因云以
處無別故猶如父母極微故言亦得亦得者亦無麤
德合也。


【疏】此但應言如二極微量者意說論中量因合云如
二極微量處名別故為因今論云如處在因處各別
故為因而不言如二極微量者如子微與極微為因
時子微不名極微故故但言如所在因處各別故言
伹可以極微相即者如因量所在各別故知果色體
應非一又文中少此意者釋因無如二極微量之言
欲顯以下文釋因據各別故所由。


【疏】如一沙受水等者意云水入沙沙既不增藥入銅
[001-0514c]
銅亦不長今果入因微猶如水入沙相似也。


【疏】又二極微至遂即離散者意說沙水二微相觸即
離散如麤物相繫。


【疏】退隨他不得違理不成者意云若退隨大乘者即
違道理果體是如何得一不得餘又依宗正破名進
不成破彼轉救名退不成。


【疏】故別破之者意問云僧法宗計如以前破如何今
者更重破答彼計此二是諸法性故所以重破。


【疏】色性一切色是一者意云但言色性即一切色皆
無差別故色是一何以故皆色性故。


【疏】今佛法豈至大有等耶者意云此外問云如我宗
中說一切法即是有性即不許者汝佛法宗應離法
外而別立大有等性問意如是。


【疏】自所依三大者謂地水火三以風不可見故不取也。


【疏】又更互作法至故復言等者即色聲更互相對破
色聲各自為宗法餘者准此故今言色等者即遍等
一切法也。


【疏】同一同異者意云即是亦一亦異義也同一者即
同初計同異者即同第二計故論破云一異同前一
異道故。義演卷第一末
[001-051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