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38 成唯識論疏義演-唐-如理 (master)



成唯識論疏義演卷第三本



【疏】法有五聚至簡別盡者意云五聚法中但遮無為
及心心所等即簡盡何以故此三法此所簡然不相
應法不可為種子外色法可具六義故此不簡即顯
餘法並不名種子也。


【疏】簡自處立餘門者此釋以彼門來由但約聊簡自
種子處立餘第二四五六門等不是遮餘法非種子
而立餘門等意云唯一第三遮簡總盡種子義巳成
立今謂聊簡自種子處更立餘第二門等言不敘之
者意說第二門等隨立種子處分別不懸敘也。


【疏】無性攝論不簡差別者意云彼論不簡外種差別
但簡內種差別具其七義成種子等有生果用若世
親攝論通論內外。


【疏】即不論外者准彼論一一簡然至果俱有但言內
[003-0541a]
種不言外如何得知外法有果俱有義所以今時偏
舉來問如疏自解。


【疏】能所與果者種子有力生現行名與果別自後念
種名取果又云生相未來起用為種能生者後剎那
果名取果及至過去雖自處與後果力令至現在名
與果。


【疏】大眾等四部至無轉變者意云謂大眾部一說部
出世部雞胤部計有緣起支無為然他地部共計有
緣起支無為今時二部雖復不同所計是一故一處
明也。


【疏】若謂後時初位無者此外救也下即正破救云初
位未有因之勝因要至一期得盡方有取果因明。


【疏】真如是諸種子者舊人以真如為諸法依即喚真
如為種子也。


【疏】若爾至為種子者此生下論文有二意意云若剎
那滅為種子爾者應前念種子與後念現行為種也
此約異時種生現為難即第一意或雖同念至種子
者此約同念自他身相望為難也即第二意若云種
子要與現行同念者即自種子應與他身現行為種
故具二意生彼論文。


【疏】由此無性人第七識至果不顯現者意云此釋簡
無性人第七不成種子所由問如有性及無性人前
七識雖是能熏總不得名種子如何今者唯簡無性
人第七識有何意耶答有性人第七識闕二義故不
[003-0541b]
得名種子第一闕恒隨轉入見道巳而有轉變故第
二闕顯現義第七雖復能熏然種子果不顯現相沉
隱故所以不得名種子其義極成故不簡也問設簡
何妨答不爾文種子要有六義既闕二義種子不成
更何須簡問無性人第七識既有所闕何須即簡答
無性人第七識但闕一義故須簡也如何闕一義答
第七雖復能薰種相沉隱而不顯謂闕此一義故須
簡也問何得有恒隨轉耶答謂無性人畢竟不發菩
提之心以第七不得無漏既無無漏即不間斷無有
捨時故有恒隨轉義也問既恒隨轉如何不得名種
子耶答以所薰種子相不顯現即是第七闕果但有
上義故今簡之問若相沉隱第七非種子者且相沉
隱非是種子六義中云何乃言闕一義不成種子耶
答顯現即是果俱有上義令果種相沉隱不顯現即
是闕果俱有上義故現第七不名種子也其有性人
無性人前六識於無想天等五位不行闕恒隨轉非
此所論問種果沉隱沉隱如何答以第七識不通三
性一類無記恒與四惑相應任運內執我所以薰種
種相沉隱若爾與有性人第七何別獨自簡耶答有
性第七闕恒隨轉此中不簡如第三恒轉門中對簡
故此文不說問如性人第七識所薰□種子生第七
現行將得喚為種子不答得名種子問如有難云種
子恒隨轉即得名種子無性第七恒隨轉何故不得
名種子答種子恒隨轉所生現行顯現故名種子無
[003-0541c]
性第七雖隨轉所薰成種種果相沉隱所以無性第
七不得名種子。


【疏】即簡前法為後法種者意簡種子自類相生種者
自義。


【疏】有說至如何解至者意云如勝軍論師說種生念
現行前後念□非此一剎那者即勝軍論師如何解
此果俱有文故云如何解此也。


【疏】即因在生果在滅者格云酬前因在生引後果在
滅也意說心法一剎那植促猶在生滅二時即心法
正生酬前因時云因在生欲滅之時能引後果云果
正滅又云因在生者望後念說何以故能引後果故
果在滅者望前念說何以故酬前因故故心初生望
後念為因滅時望前念為果云因在生果在滅也故
勝軍論師假明上座部雖立因果生滅二時仍同在
現在故與果俱有文不相違也問經中既說四相何
故但說生滅二時答如佛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不
言住異故不違經問色法現行有住相何不說有三
相但云生滅二相耶答生滅通色心住相唯色今據
通說但云生滅二相問色心俱是有為何故心法立
二相色法立三相耶答色法遲鈍容有住相心法極
迅速所以立二相極迅速法生巳即滅容無住故更
至第三卷中廣有分別勝軍論師即難陀祖師也。


【疏】若爾種望至非果俱有者意□云此假設難也難
云種生現行見因果即許同時名果俱有者種生種
[003-0542a]
是因果且應同時名果俱有答設爾何失若爾種生
種種生現二有何別故。


【疏】云何為聊簡此結不別之意又違瑜伽異時義瑜
伽不許種生種同時也有敘云此難勝軍論師云因
滅果生二時同在現在名果俱有者即種生種且應
同時名果俱有難意如是何為聊簡者如勝軍論師
作此說者何為聊簡種生種種生現一種同時義應
無別又違瑜伽異時之義。


【疏】二趣並生之妨者意云若人趣得滅未滅後身天
趣巳生豈非二趣並生妨耶故無一身二趣賴耶而
得並起也。


【疏】簡與佗身至不和合故者意云自身種子雖與他
身現行俱時以不和合故所以自身中種子望他身
不得名種子疏經部等者以經部上座部計因果異
時並不名種子故今遮也如下別敘破也。


【疏】准此應知者心有緣慮用心種子無緣慮用故准
色可知。


疏種望於種類亦應然者意云法師解一念既不有
二現行故云一念不得有二種子並也更有異解如
演秘說。


【疏】若爾如何至體相違故者即承前起難難云若不
許二種子同時生者且應世第一法中有無漏種子
同念不生新薰種以體相違如演秘敘難意長讀演
秘文。
[003-0542b]


【疏】此不同時至種生種失者意云此答前難明不同
時所以意說由世第一法中聽聞薰智聞薰智聞淨
法界等流正法故有漏加行心增勝故為增上緣薰
世第一位中本有無漏種子即此種子有勢力故能
本性後念自類法爾之種復能為因者即此前念無
漏種子復能為因能根後念一轉生之種即是世第
一法中本有無漏種二功能第一牽生後念自類法
爾之種第二復能為因引復念轉生種子即第二念
法爾自類種及同時轉生種緣力既齊同生見道現
行無分別智故無同念種生種失故疏喚轉生種子
名新薰種問答轉生種生種子不從本有生可名新
薰還從本有而起何名新薰今答者由世第一法有
漏薰故雖從本有無漏種生就族緣說得新薰種然
轉生種子義是不正義師故合共傳受是護法門徒
作如是解。


【疏】此亦難解意云片破前解若如前說便一念中有
四法並第一任運自類法爾之種第二本有所生即
轉生種子也第三即本新二種所生現行第四即此
現行熏生種子以現行起時名薰種故既有四法並
如何因緣得成復如何言三法展轉互為因緣故是
難解。


【疏】今釋不然者總非前難顯有因緣由。


【疏】云即本有種至故但三法者立理也雖有此理然
本有種望本薰種非是因緣如演秘說。
[003-0542c]


【疏】又解本有至為因緣故者上義既非故須更釋意
云本有種子發生無漏現行現行薰成種子故得為
因緣即種子生現行為現緣現行薰成種子為因緣
不取種子望種子為因綠以隔現行故雖有三解取
後解為正。


【疏】由此別解脫戒等者意云一念種子有勝功用生
無漏現行現行薰種明智解脫戒防身語七支且但
用增非體增之也。


【疏】此中雖顯至何者因義者據後論文外人難今疏
主先釋難後舉論文外難難意果俱有顯是因緣如
種子既是因緣未審與果俱有耶答如疏論雖因與
果者者□釋外難外難豈不因果皆通三世如何但
言與果俱有故作此通。


【疏】為因既通種與有種者初言種者種為因生現後
言有種者即種為因生後種子總合而言名種與有
種意有別也。


【疏】能薰生故者有云由種子力能薰現行方得生也
故依生現果立種子名。


【疏】非即此剎那者意云種子非即此一剎那必前後
念若如勝軍因果同世如何解此非即此剎那文耶。


【疏】云何後釋無種巳生文者意云若如勝軍因果同
念者如何釋集論中無種巳生文種巳生名別念故
故唯識云無種巳生集論說故故勝軍會云無種巳
生者謂阿羅漢末後之心生現種子更無功力生後
[003-0543a]
果故為無種非生果種先巳滅名無種也羅漢現身
從先業生名巳生此即因果同時家會若因果異時
以此文為正言如彼抄會者對法抄也。


【疏】實亦遮色者問曰前據但遮無為轉識即簡別盡
以色法具六義故不簡如何乃云實亦遮色耶答若
論假名種子色法可有六義故不簡念說種子體色
法即非又簡經部色法不許持種故或此簡內色不
論外色故無失也。


【疏】以心三受轉變者意云心與苦等三受相應緣境
易脫故非種子。


【疏】問第七識至方斷者意問曰種子與第七識但有
恒隨轉義並至金剛心斷何故不得名種子耶答雖
第七識究竟至佛果斷盡然發初地即有轉變第六
若入法空觀時第七即與平等性智相應故云未對
治巳前即轉變故據佛果名對治故有間斷不名種
子非恒隨故不同第六間斷者以第六五位不行不
可為例二乘見道雖得無漏第六第七恒與法執俱
故。


【疏】若爾至受相種子者標問意也名言無記以下釋
問答也問云或前說解後約二薰習別同故別也善
等種生果有限者顯無恒隨義三界異熟流轉隨業
位短報有分限六道互生名有受盡相種子如何可
有恒隨轉義疏答意者據種子勢用生果雖有分限
然種子體要須金剛心方斷故且有得有恒隨轉義。
[003-0543b]


【疏】又有分薰習者分者支分也業種子也。


【疏】正以生滅恒轉二理者即六義中剎那恒隨轉二
門也。


【疏】非顯具六即是種子者意云意變難前也汝下可
以第七闕恒隨轉義即例種子與果不俱同得名種
子設使第七具六義且不得名種子。


【疏】此顯自類至對治位非得種名者謂如無想等種
至見道位果不發生故名對治道此等種子金剛心
方斷其體見道巳去更不生果無性約此名為種類
此論同八地巳上菩薩煩惱種子更不生現行但種
類攝即入見道三惡道等種子皆爾餘種雖中間緣
闕後有生果義名種子與無性別故云不爾名種子
問種子類此論與無性何別耶答此論意種子者雖
然中間有緣闕不生合是種類然據體可有生果果
俱有義義說名種子若無性論說但金剛對治道未
起中間復有緣闕未生果巳來但名種類以未有果
有故故無性約無□果勝用名種類此論種子體不
約現行故總名種子故自類相引且名種子。


【疏】無性顯此二位差別者即是種子與種類二位差
別也。


【疏】若爾至應不名種者難前云若無性第七闕與果
俱非是種者且應種子未生果時應不名種子既有
此妨故須更釋。


【疏】種見道斷者意云無想定依厭心種子上立若至
[003-0543c]
見道無想天畢竟不受約此義說云種見道斷即不
生斷其實種體金剛心斷此種是善不障聖道。


【疏】非要此念者意云種子具六義約長時說非要念
念中而具六義若一念中具六義者便於一界不成
三界諸種之過。


【疏】一界不成三界等者以他界種不生現行不名種
故若爾應名種子成熟彼種既名成熟故知可有果
俱即名種子非要念念中常與現俱也。


【疏】遮薩婆多至為因緣者意云此遮有宗執異性因
生異生果有因緣義彼宗意說三性等法自界自地
為同類因是因緣故如欲界善等引欲界有覆無記
等為因緣以同部故名同類因俱有漏故名等流果
即同類引等流果計為因緣如下敘破。


【疏】夫因緣等者述自義顯餘非。


【疏】又異熟因至無記果者彼計善不善業感無記五
根身果是因緣也故喚五根身名異熟果異因故異
時故得異熟名。


【疏】遍行因是異性果者彼計身邊二見遍與五部下
染法為因生不善無記等故云得異性果若爾如何
得等流名答俱染有漏果名等流且何失問何名遍
行答有宗身邊二見遍與同地五部染法為因所以
論溺者莫不皆因我見等起故論云執者我見沈淪
生死言無我見能證涅槃等何名五部答所謂四諦
下煩惱及修道煩惱名五部也。
[003-0544a]


【疏】俱有因至無間士用等果者意說俱有得異熟果
如先業感得今身業謝身巳業存身在所以此業得
俱有因名即此異熟果且隔越士用果以世不同故
無間士用果者意說俱有因且得無間士用果如心
心所互相與力而得生起皆名士用果此乃意說當
念心所望當念心王為俱有因得俱有士用果即此
聚心心所能引後念心心所即是無間土用果□為
因且然者意說此等因有宗計為因緣今准前同類
因是非因緣故云為因且然既不辨體又不相隨順
何義是因緣耶不說能作因名彼宗自云非因緣也
所以不敘。


【疏】自眾緣者謂作意根境等。


【疏】三世有執緣體至非無者意云謂薩婆多計得等
生相三世實有體恒非無應頓生果設彼救云過去
未來體雖恒有而未起用故所生果非恒頓生論主
破云汝取果用應恒時有不離體故猶如其體世親
攝論且用此說。


【疏】以善色望四蘊為因至且得為因者意說由造身
語善惡色業為因感當來四蘊又或識等四蘊能引
當來色身果故小乘身語二業以色為體意業體思
彼計色心展轉互為因是因緣義今則不爾唯望自
果得種子名如麥種子唯生於麥不生穀等。


【疏】第七相顯至不名種子者意云雖然第七行相顯
然所薰種果相乃沈隱故第七不名種子問是第七
[003-0544b]
種子不名種子耶答不然今論第七現識不說種子
也以無人第七識既恒隨轉應名種子答謂所薰□
體相沈隱所以第七現識不名種子即六義中闕果
俱有義以種果不顯現故。


【疏】第八現識亦然者意說第八既不能薰即無所生
果逐闕果俱有義且不名種子也。


【疏】現行法故者以外麥等從識中種子所生是識變
故故是現行不名種子。


【疏】作不作得失者有云自身作作善業不得善果者
是失自身不依得善果且是失要自作自得言失者
是過失言故成相違者若自作但得者成相違也今
助一釋若作善等而即不得善果若不作却得果者
得言屬於不作失言屬於作下過故相違者釋所以
故知外種皆由內識薰習所成故云由依彼薰習巳
下引頌證由識變。


【疏】由依彼薰習者由依彼阿賴耶識薰習故所以外
種□內種為緣。


【疏】以重變故者意云重變非變種子且如眼根重變
而無發識之用此亦不然且論是種非種不論發所
發義又解如演秘說。


【疏】如內識種子至是引因者意云此無性辨生引二
因近遠二果且如無明發業業招識等五果即識種
子生自現識名生自現識名近果即此識種子望名
色支是引自名色支是遠果餘望廣知即名色自種
[003-0544c]
望自現名生因望後為引因故約於十二支種巳潤
位因望於果明生引果望因立為近遠問何名引因
遠果生因近果答為隔現識所以得引遠之名以彼
准知望自望他分生引近遠。


【疏】生殘果名引因者問如疏標標果有近正及遠殘
何故無性天親說皆不備答且不違也無性以遠近
相對不言正殘天親約正殘相對更不云遠近據義
各別不可齊責。


【疏】內外皆內外無者既至枯喪青癩位時識皆離身
故現在時識種子巳滅。


【疏】無性理勝者意云若四生中總具生引二因者即
無性理勝何以故以無性約十二支說所以化生且
有生引二因不取世親者以世親計引因殘果死後
屍骸說然化生無死後屍骸以化生者無而忽生死
後鈍滅也。


【疏】如任運後滅者意說若無引因者有情死時應如
化生死後任運滅所以無者為成引因更說有枯桑
果也。


【疏】但是天親解略者意云天親但約一期不通化生
化生無枯桑果故無性釋廣者然無性約十二有支
巳潤位說故魚化生有生引二因故云廣也但是廣
略不用理違也此上所引即攝論文。


【疏】對法第四至所生者意云今對法說能引所引能
生所生者與此論同且如十二支中無明行此二支
[003-0545a]
為能引因識等五支為所引果此約未潤位在當來
生等果猶遮所以名引因能生因者愛取有三支即
據潤位立能生因名近感當來生老死果果名所生
也。


【疏】瑜伽第九說能引所引總名引因者無明等七支
雖是能所引未潤巳前去果遠總名引因能潤愛取
二支及所潤有支去果近但但名能生因不說前生
者是果非是因也是故不論瑜伽第十但釋上引文
問佛果有生引二因不答化身至有報身在有生因
而無引因從種生故有云且得有二因初得佛果報
身起名生因望後後相續名引因言有性法故者一
切有性法必須薰習也。


【疏】從內共相種子生起者意說外麥等種子從內識
中麥等共相種子生即有性共緣麥等薰種後種籍
此為緣後生故外種子非無因緣生。


【疏】習者近也者謂與能薰俱時相近非前後念也又
云近者此種子能近生現果即是類習近生果義。


【疏】且遮識類善等受薰者謂經部師計識類受熏前
念善等識薰故今遮也識類之義如下自解。


【疏】第七識內並非所薰者此釋外難外難若無記性
即受薰者第七既無記應當且受薰答第七雖無記
與四惑相應是有覆無記不同第八故非所薰。


【疏】此同於復至中釋者辨第八識而有十門然於後
三性分別門此中所薰是無記性一門於後無覆無
[003-0545b]
記中釋須云是無覆無記等。


【疏】此攝論無者但無此一段之非無此義。


【疏】與佛地內者此論與佛地同簡第八佛果不受
薰。


【疏】違拒法故者意說佛果第八極善無漏違有漏善
圓滿故顯善既圓滿更不合薰有優劣故若受薰者
勿前佛德勝後佛故既有此妨不可受薰。


【疏】及虗空等者即虗空無為也如下遮中記。


【疏】生等假法者意說虗空無為及生等四相皆非受
薰□言又此此應言者此論合如是說也。


【疏】依他堅密者依他即說生等及心所皆依識上假
法及依識起故意說無為是凝然常住法前後不斷
故為堅密又堅者一類義密者細密一類相續道理
細密名為堅密言非擇等者意說非擇等假法同於
生等此中不論。


【疏】且遮熏於識類者為經師計識類是假而能受薰
今遮之。


【論】四與能薰至乃是所薰者此釋能熏共和合性意
說要具三義方可受薰一者與能薰必同剎那二者
能薰所薰同一身處三者能薰所薰不即不難能所
別故名為不即共和合性熏義得成名為不離。


【疏】此遮等者若依世親約同時義釋相應言故彼釋
云與能熏相應方名可薰非不相應當知即是無間
生義無性釋云非別異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名曰
[003-0545c]
相應故同處者遮熏他身以同時者簡前後念即遮
他身及前後念無和合義故非所薰。


【疏】若言現行生種異時者此難大乘能薰與所薰種
異家義即下解因緣中第一師義也意云若計現行
熏種異時者如何解此同時文下能薰中彼且說異
時者且准此釋。


【疏】若二俱時至生二芽過者若以色心並能持者即
一類法應有二種也若二種者即一一法皆生二芽
之過以色及心齊受熏故。


【疏】若爾本識假物等者難云不相應是色心上假體
即色心不受熏者即應本識上生等假法體即本識
且應受熏。


【疏】若假說者且得受熏者意說本識自證分上有生
等即能不離於識且許受熏又云或即麻衣等雖是
假法等許受熏。


【疏】前六義簡無為因者意云因者所以義今此間簡
無為者即是前六義中第一義中簡無為所以也謂
種子有生滅故能生果無為不爾此文且爾不能熏
也又云簡無為因者若有法體而有作用為因方是
能熏若法是無且無作用故非能熏故有作用言簡
無法也雖有二解前順論文後且有理任情取捨。


【疏】即簡別類異熟心等至非能熏者即除第七餘六
識中劣異熟無記心心所雖有能緣而不能熏伹強
盛心託之變相而熏於種故言為相分熏。
[003-0546a]


【疏】此中總言意說如此者論文雖總簡法有別即簡
色等及劣心心所並本識心所並非能熏故。


【疏】因中無漏為例並然者除第七識餘識因中無漏
第七有增減是能熏故。


【疏】非餘中物及平等物者意云如有□□高下心所
方能熏也若是中品及平等心等即不能熏中者即
三品中中品如捨受等平等者如業感異熟無記等
此物既非勝用故不能熏。


【疏】如邪見等至且有異故者意說邪見雖言一品不
妨有九品之用無性第七雖無十地轉易不妨念之
增減有九品別故名能熏引邪見者意證於此。


【疏】四義具足者意□邪見證於第七四義具足得成
能熏。


【疏】然極難頓意云無性第七十地之中既無轉易如
何得有增惱成能薰耶又夫能熏如聰明惡性人心
有高下方成能熏無性第七無始一類而無間斷如
何得有能熏之義故云極難也。


【疏】問既爾至一時頓斷者意說若言第有增減者如
何說第七識中煩惱與有頂地九品中下下品惑一
時頓斷耶又問前解無性第□何故得有性第七為
例答有性無性雖殊第七品□相似舉有性例無性
且爽何理。


【疏】修道中頓起□果者意說利根須陀洹人既得初
果總束三界九地修道煩惱為九品斷如斷欲界初
[003-0546b]
品之時即上地初品且斷斷九品盡得第四果超中
二果如第九卷說。


【疏】言此且不然者若言與有頂地或同斷而無九品
不同彼加行力然者。


【疏】若爾菩薩第十地至應無九品者此答意云以六
識煩惱二業作意合為一聚九品別斷第七不爾故
無九品者菩薩所斷六識俱生且非加行十地滿心
任運頓斷應無九品也。


【疏】若以煩惱至一時頓斷者外云由具三義所以十
地滿心一時頓斷非無九品一者煩惱不障菩薩地
二者唯障菩薩無學三者作意留由具此三義是故
十地滿心任運能斷得有品類不同第七。


【疏】巳前頓斷有得義不者第十地以前得煩惱當地
修道煩惱不此質外人今雖不解理准菩薩有力能
斷由具三義所以不斷必至金剛滿心而斷修惑。


【疏】今第七至非無九品者外人云謂此煩惱唯障菩
薩無學雖巳前有斷得義由不障菩薩地及作意留
故故金剛滿心斷有品類者今第七既障無學明知
金剛心一時頓斷非無九品也。


【疏】問若爾應離此地至以九品故者外難云若言第
七識有九品煩惱者即今離欲界一時應斷盡如第
六識中欲九品惑不還之人離此地時而巳斷故今
此第七即有九品且應如彼第六識惑云何乃言金
剛心一時頓耶疏答云此且不然以第七有九品故
[003-0546c]
即合離此地欲時第七斷盡不可以不斷盡即云無
其九品且如欲界所知障通十地斷如離初地一分
障時此界所知猶未總斷豈無九品意變難云若以
第七有九品故即合離此地盡者菩薩初地既斷一
分未總斷盡應無多品問觀此疏文明無性人第七
識無性之人必不發菩提之心如何此問證斷惑耶
答此且不然今所明斷者意證第七而有品類然無
性人雖復不斷意證有九品等行相增故且咸能熏
品可言增不可言減則唯一義名能熏也疏又如菩
薩至不障彼者此外人釋菩薩斷惑所由意云如菩
薩生上不斷下惑者為不障彼果後入地時於地地
中斷惑許有多品者論主難云此例應然既第七識
中煩惱且不障有學雖離此地故不能斷要至金剛
道然却斷不欲界第七惑等何以故唯障無學果故
與汝所釋其義相似故第七有增減煩惱類故成能
熏理無妨也。


【疏】可名薰者意云不可言無性是有性家類而即成
能熏也問若言無性第七同於邪見有品類者如何
論言與有頂地下下煩惱力等耶答如疏。


【疏】此中前四至後牒論文者意說此四能薰同於所
薰皆有問起□撿前所薰中可知。


【疏】如自體分唯受熏故者意說受薰既唯自體分准
能薰且唯自體分然見相二分是自體功能是自體
變後方可能薰以相分即彼質同不即不離全是彼
[003-0547a]
體相故能薰彼本質種也故第七熏彼第八見種前
五識熏第八相分種子第六識通熏第八見相二分
種子以第六通緣十八界故。


【疏】種生牙許異時生故者意說外色種生牙之時要
種變壞牙方得生即言牙種異時非謂種體頓滅名
異時也故知色法非實種子也。


【疏】種現二義其文可知者何故焰炷喻其三法束芦
但喻因果而不言種現耶答種現易知所以不喻或
種現即因果故不言種現。


【疏】不同經部因果異時者意云因果異時可有頎動
如下第三論破云因是護因果是誰果等。


【疏】如小乘俱有因等者意說有宗計心心所互相與
力令生並生相等總名俱有因與俱有法為其因故
今種望現以同時故名俱有因與俱有法為其因緣
今種望現以同時故名俱有因且與俱有現法為其
因故。


【疏】心等更互皆得者意說種現相望為俱有因名更
互非是唯一種也通望新舊二種種同故故說種現
更互皆得許合有二種一現為種子義同伹說種現。


【疏】偏望為因緣者意說且約一偏而論但約本有種
望現行現行望新熏偏為因緣不說現行望本有種
為因緣理不許故。


【疏】此以大乘俱有至是因緣義者意云釋論中如字
也然小乘許俱有因得士用果者即是心所等故同
[003-0547b]
時心所為俱有因即以同時心王名士用果二法俱
是現行法故彼計為因緣今大乘不爾為此種子生
現同時故所以種子為因現行為士用果即與小乘
俱有因相似故言如俱有因得士用果非我大乘即
許彼小乘俱有因是因緣也何以故以彼計二俱是
現行法不具現行法不是因緣故顯揚論中具破此
義。


【疏】然攝論至無妨者意云攝論中說俱有因士用為
因緣者約本識中種生現說即同此故無妨也即會
攝論文。


【疏】如彼俱有因至不能薰者意云如俱有因體不成
但時為因者即結小乘自體不成俱有因也以順俱
有因義者意說小乘俱有因伹似彼俱有因義而實
非俱有因也何以故以不能熏故即釋不成所以問
彼宗既不立能所薰義如何得不能熏義以釋於他
答今據自義難他為非且有現行不能薰故者如六
識中業所感者是極劣無記不能薰故如何熏種成
俱有因且約自義難他也。


【疏】亦如於如彼現望於現者意云小乘計也心等前
後為同類因今種生種且如彼小宗同類因引等流
果若種望種為因緣性小乘同類因非因緣性以俱
是現行法故問如上說種生現種生種皆如小宗俱
有同類以辨二因未審小乘因有幾種答有六種所
謂能作俱有同類相應遍行異熟問何故初明能作
[003-0547c]
後明餘因答初能作因寬故先說以通有為及無為
法但除自體與餘為因自體同時不俱有故非能作
也問無為如何為因答不相障礙即不障有為令生
長等由能作有二功能一與力二不障俱有因次狹
唯是有為通三世更立為果且互為因名俱有也通
色心及不相應中四相等法唯除無為非互為因故
同類因次狹唯有為中唯過現二世不通未來未來
之法無同類因引等流果此未來法未生故無前後
後無同類相似通色心等法也相應因次狹唯取心
心所決定同時者方名相應因合心心所同依一根
等遍行因次狹就相應心心所中唯取染十一法謂
七見二二疑二無明即通苦集二諦下十一法名遍
使為遍行因遍行五部三界九地為染因故但同地
染非異地也此遍行因通五部見修二斷異熟因最
狹唯善惡性不通見斷唯修道故狹遍行因據實通
善即今寬由唯修斷故言狹也遍行因者與同類二
因唯過現世不通未來相應俱有皆通三世能作寬
通世非世故俱舍云遍與同類二世三世准薩婆多
宗凡為因或與果俱或與果俱或在果前凡為果或
與因俱或在因後有果在因前以果名從因根生引
等故。


【疏】除此至假說者意云除此種生現現薰種種生種
即七識等望種子識為因緣也自餘對法論第四辨
因緣者應知假說。
[003-0548a]


【疏】真假異熟五果者意說第八識及六識中業所感
者是真異熟餘色等名異熟者是假說也五果者果
有五種然異熟果而居其一即是約五果分別。


【疏】麤細分別者即是下廣略解此所緣行相麤細所
由又云麤細分別但無別體者意云今此不可知者
但約本識緣境麤細中而不可知名不可知故不可
知而無別體故於十門中而不別開為門故云略而
不舉由義有別後自別解。


【疏】然以唯識轉變次第者此通伏難難云何故前問
中先行後境答中乃先境後行耶答前問約境由心
變所以先行後境答中據因境生心故先境後行據
義有別何所相違故西門云問約本末次第答約境
心次第即識本境末心藉境生故。


【疏】所以者何者此徵意者有何所以長行與頌不同
耶答本頌先據法因果求故要境為因心果方生長
行據唯識道理意趣求故境要識變而方有故。


【疏】謂本頌至故有別者意云觀此文意合有伏難難
云何故頌中先說不可知後說行相等乃至長行中
即先說行相等後方解不可知有何所以答如疏自
會言一切諸法有心有境者意云長行據一切有情
皆有心境故先說行相所緣後方解不可知義。


【疏】類體亦然者夫說心心所法皆成立自證分及其
說也皆說見分一切皆然有何所以答以用顯體非
但見分有了別用然自證分亦有了別用二何別耶
[003-0548b]
答見分通緣內外自證緣內不緣外故別也了別通
見分自證分者其猶第七識以了別為性復為相也
相謂行相即見分也故頌云思量為性相等其餘心
心所皆准此知。


【疏】相者體也者此相即境體相也又相狀者屬境也
即見分知境有如是相狀前解見分親證境體相而
無相狀然此解見分緣境知有如是青等相狀故有
別也。


【疏】以無相故者為無分別智無有行解之相也。


【疏】依名釋義者意云若是相分者何故論云是有情
所依處耶答論中云處謂處所是有情所依處者即
依名釋義實是相分如論云執受及處俱是所緣也。


【疏】此為外相者意云若言外相者云何名唯識耶然
下自廣隨彼處會。


【疏】執受義者乃至領為境也者意云問何故名執受
答執者攝義持義今第八識攝取彼根種總為自體
持令不壞等問識是於心根是於色如何將色以為
識體耶答根是第八識相分此相分不離於識名為
自體若言相分離於識者即是離心別有境故便違
釋典復異眾經唯識不成豈符妙理若言第八不攝
根種為自體者若死後時應此根身而不變壞何以
故彼根身非識體故離識有故故知未死之時身根
常得安隱能有發識用者故知要由第八攝彼根身
為自體故也以死時識身變壞故以義推之不過此
[003-0548c]
也問何故第八識是無覆無記而能攝彼根身而生
覺受答今言受者是其領義覺義雖第八識不能生
其覺受謂攝根等為自體如有安危苦樂等事即令
根等而生其覺受非第八能生覺受也意云但攝境
為體有其安危等事即令身根等而生覺受無別義
也問若言領為境者云何名受受者是領境義問然
此覺受唯約身根說亦通餘根耶答但唯身根能生
覺受非餘根也若爾何不別說答謂餘四根及四塵
等同其一處不相離故總名覺受實唯身根生覺受
也。


【疏】分者五塵雖通內外今取內一分以外五塵非執
受故。


【疏】若識依執至謂以為境者意云謂識依總身而攝
受根等名有執受即說五根身名有執受根能有執
受心也故根等是所執受第八是能執受謂識所託
者識託五根安危事同者謂受生命終安危同故即
顯依持而領受義者由本識依於總身持令不壞故
攝受為境。


【疏】以此為依者由五根為依能生識受即能生五識
相應苦樂諸受即顯執令不壞者由第八識執受五
根令無散壞有所覺觸生執受也故二義有別。


【疏】同聚一處亦名覺受者由與身根同處得覺受名
非餘根塵能生覺受薩婆多宗亦同此義。


【疏】五十六至不言種子者此會對法瑜伽二文不同
[003-0549a]
所以若准前說即是對法第五瑜伽五十六文今云
七十六者恐錯五為七又前指七十六卷同此義釋
有何所以更會七十六文故知錯也更撿餘本。


【疏】不相離大所發之聲者即聲與內四大種而不相
離而能起者名不相離所發又云不相離大極微而
生者此內聲不離內大種微而別生也此意總說第
八識執受內大等聲既不離內四大明知第八亦執
受聲亦顯不離質聲第八親緣顯為自體故是執受
通十界處五塵名幾大造如色章。


【疏】五十一卷及此論等通依現種者意云若但論執
受其義即寬故通根塵及種子並名執受若據生覺
受名執受者聲種並非執受其義即狹如對法說言
文勢雖殊義意同者即五十一文雖有少別意同此
論撿。


【疏】問無表色至何非執受者問意云種子依識安危
同不能覺受然是執受無表及心所既如種子應有
執受答如疏。


【疏】言無領受義者意云第八不領無表等為境復不
能生覺受故。


【疏】緣名及相猶如毛輪者意云如人患熟醫目妄見
有毛□輪毛輪不實然第八緣名及相以妄見而不
實故猶如患目見毛輪也問意如何意說若言第八
緣種根器更無餘者何故十卷楞伽說阿梨耶識緣
名及相猶如毛輪耶答如下有四釋。
[003-0549b]


【疏】意在根等者意說第八緣相意在五根故知說即
緣名時意在於聲以名不離能詮聲故又名名體即
聲更無別體相即根等為例亦然不可以說緣相名
即不以根聲為境。


【疏】又相者至緣名者意云五薀中色薀相貌麤顯偏
得相名故第八緣持種現俱緣若餘四薀既是心心
所同是無礙故總名名第八緣四蘊等但緣四蘊種
子不緣現行故說名者緣名之種子也言許自緣故
者意說種子根身器世間名之為相見所所故四蘊
心心所各自許自證分緣自見分故云緣名也。


【疏】問何故至不違者意問云若言緣相名即根塵種
子等者何故楞伽云阿梨耶識頓分別知一切境耶
答如疏自會自身即五根身也資具器世間也故眼
識等次第緣此彼等別第八即頓緣不同餘識漸次
等別。


【疏】護法等說乃至見相分而熏種生者云何名遍計
所執自性妄執習氣耶答云遍計是能遍計心所執
境自性者即能遍計心於所計境確執不移堅執不
捨即更起一重自性於能計心上現此即名遍計所
執性成此性虗疎不重成種妄執者即能計妄心緣
境熏種有云妄執者即後念能計心緣前能計所計
心境而熏成種故名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習氣故護
法云染心及有覆無記心心所熏種是遍計所執自
性妄執習氣善無覆無記心及劣無記等護法不許
[003-0549c]
有執由其能執心緣故而熏成種名遍計所執自性
妄執習氣言見相分而熏種生者意說善無記心等
見分而染執心為相分而熏種也問何須說善無記
心種子名妄執習氣耶答若不說者即善等種非第
八緣何以故以說第八緣執種故。


【疏】或復此文至多起執故者意云此第三解如顯揚
說第八緣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習氣者但約染語何
以得知謂有漏中多起執故若不約染語者如下返
解云。


【疏】若不爾者至本識應不緣者意返解云若不約染
說者色等種子第八應不緣以色非能熏亦非能計
復非是執今既許緣故知彼文但約染語如演秘說
又此不說者然顯揚等但說遍計妄執種而不說色
等不妨色等亦是所緣。


【疏】既爾第八至此解為勝者意難第二解也若如第
二解云有漏心等有分別故是能緣故皆名遍計者
即第八應亦能熏何以故以第八亦有分別是能緣
故如餘善心等亦應能熏更有異釋如演秘說。


【疏】此解為勝者彼論但染說其實賴耶緣餘三性種
子。


【疏】即以此文為證者意云安慧師計八識皆有執者
以何為證答即以此顯揚等文為證也言唯自體分
至有名相種者意說自證與名相同種生即種生自
證分自證分有似能取所取用即是名相也。
[003-0550a]


【疏】或名與相至亦不相違者安慧意云名相是遍計
所執雖無實體不妨而別有種即從自證分別種生
也言此中二解者指安慧師此二師。


【疏】然今此文至性所攝故者意說此論既與顯揚等
別故約此論解勝也性所攝者三界有漏三性種子
不離第八今攝用從體皆無記性攝故攝為自體同
安危故若體用別論故通三性故說第八緣三性種。


【疏】答自有種子至不緣差別功能者意說自有種子
與功能別自有種子即是功能是持業釋此種子當
體有能生心心所之功能故若依此義阿賴耶識亦
緣功能自有功能非是種子如無想定表無表戒是
種子上防非猒心之功能故無想定遮心不起即是
功能第八並不緣但緣實種子故種子有二類一者
種子即功能二者種子有總別功能總功能者即同
前種子即功能也別功能者如無想定等是種子上
別遮防功能言此義應思者即略答也如下解也。


【疏】如善種子至亦不緣者此重釋也然種子上功能
有緣有不緣此解不緣如善種子體即第八所攝故
藏識緣如無想定遮防心功能無表戒防非功能第
八並不緣。


【疏】無色至不違本識者此解許緣種子功能演秘說。


【疏】不如善等至無想定等者意說無想定等功能第
八不緣無色界善種子廣大功能許緣。


【疏】又無色界至故無有失者意云種子非廣大而與
[003-0550b]
廣大現行為因今言緣廣大功能者因從果稱故云
緣種子廣大功能。


【疏】又種有三品至繫性別故者意說第八但緣種子
亦不緣功能種子雖有三品或界繫性別然第八但
任運一類緣而無三品也故因緣變有實用見相繫
即不定若欲賴耶變自地境相必同地若異界賴耶
緣異地法即見相別地繫不同意識意識既稱分別
變故見相必同地繫而無實用又本識所緣而無本
質不可扙質變為他相故論云頓現一相所變者皆
親相分也或有扙他人識變然後自識變者亦得有
本質。


【疏】如現行法相分緣故者意說識中種子隨有增減
皆任運緣如現行相分本識任運緣故。


【疏】或依止名身者意說總身與別根而為依止故得
名身。


【疏】又成身者意說五根四塵並得成成身之中五根
為主。


【疏】根通五根唯身者意說唯自五根第八執受非他
身也他身五根自第八非執受故。


【疏】依處至五處者意說諸五根所依扶塵之處名為
五處。


【疏】不可以聲者不可以聲而為執受何以得知對法
說云非執受故又唯為外境緣□然實亦內緣何以
得知瑜伽七十六說不離大極微故同內四大亦同
[003-0550c]
內緣問二論不同有何所以答對法據離質之聲第
八不執瑜伽據不離四大極微聲亦是第八內執受
所以二論亦不相違。


【疏】釋執受義者意說第八是能執受種子及根等是
所執受今依大乘三說不同或有唯約生苦樂故名
有執受故集論云五色界令四界一分名有執受既
不說聲故知唯約生苦樂故名執受也或有唯約攝
為自體名有執受如瑜伽五十一等云若無第八依
止執受不可得故五十六復云五執受五執受非執
受所餘一向非執受准此等文唯約攝為自體明執
受也或有通約二義以明執受如五十三云識執不
執者若識依執名執受色此復云何謂識所託安危
事同和合上長又此為依能生諸受與此相違執受
攝然此論中但據攝為自體辨執受也若不爾者諸
法種子應非執受。


【疏】總解上者即結上頌中所說執受處者俱是所緣
也。


【疏】即以名教等為本質者意說一切皆有本質設若
緣無法時即以名教等而為本質也。


【疏】此略解訖者意云解行相所緣有二一略二廣今
解略說廣解如下辨。


【疏】一者生變至說名能變者意說變者即轉變義種
子要轉變而生現行心心所法種子因生現果即熟
即喚此種子名生能變即如前說等流異熟二因習
[003-0551a]
氣是也問如七識種子可有如是生變之義未審第
八種子及現識有此生變義不答亦有何者由第八
識體上有能生諸現法功能故此現識亦名生變能
生現識等用故故說第八現識名種子識問既說現
識如何名種子耶答但有能生諸現行心法等功能
即名種子或可第八種子前後相引生亦名生變然
不及前解。


【疏】生熟差別者生在因位熟在果位故云差別。


【疏】二緣名變者現行識緣境名變如第八識緣種根
身等名緣變如七識緣色等名緣變論中云變意有
緣變。


【疏】若生名變至並名為變者意云重釋生變也即第
八及七識等各有種子有能生七識業用並名生變
然七識等亦能重生第八見相分種亦名生變也。


【疏】若緣名變至各自相分是者意云若緣變者即心
心所緣境時即境等影像相分向能緣心上現者是
名緣變即諸識等自相分是者意說各各見分對各
自青等境相名各自分是或可自證分各對自許見
分等名各自分是。


【疏】准此應思一切諸法者意說諸識緣境寬狹多少
各自相分一切皆是緣變。


【疏】或復作三者意說執受名變招前二變即有三變
也。


【疏】即根種至可解者意云即配屬根種等得具幾變
[003-0551b]
且如根身種子內扶根塵得具三變義思之可知然
外器唯一變伹有緣故名變本識緣故七識亦有一
變謂生故名變如前更互得相生所以名生變問若
言七識有生變者如何有處言第八不變耶答言不
變者依第二門第三門說以第八不緣七識故無緣
變不能執受七識故無執受根名生變者如演秘說。


【疏】大乘緣無不生至境無體故者意云要緣有方生
心緣無不生心此意約影像相分說凡所緣境必有
依他影像相分見分行相扙此而起故名緣有生心
不約本質何以故本質或無故如緣過未即無本質
言形像心不定有者意云若心起時心上無影像相
分者即應識起而無緣義何以故以彼心上無依他
相分故。


【疏】如我見者意云說緣境時有影像無影像等如前
我見中說獨無不生心俱無得起慮等是應撿第一
疏文即知此義意說若心上無影像相分境體者即
應識起無有緣義猶如我見我見雖是能緣然無我
見所緣我體故此我見但有所緣而無緣義何以故
以無我體故。


【疏】簡持義者即四分中簡去餘三分持取見分故言
此中了也或可簡去餘門持取行相一門故云此中。


【疏】然行相有二至同一所緣是者意云依瑜伽此論
辨二門相二行相且如以見分為行相即識上親相
分名所緣然此相分而是定有夫心起時皆變相故
[003-0551c]
即相分相似名同一所緣也見分各別名不同一行
相二者即以影像相分名為行相其一切識或有或
無或有者後得智有影像相分或無者正體智緣如
時無影像故故云或無又瑜伽說同一所緣是也者
證影像相分是所緣同者以行相相似故意云雖影
像相分是行相然行相相似數等名同所緣也又解
約本質名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略有三解一云本
質名所緣相分各別名不同一行相二云相分相似
名同一所緣見分領納等各異名不同一行相三云
本影俱名同一所緣質同故名同相分相似故名同
然見分了別領納等作用各異故名不同一行相。


【疏】今此且約至說者意云因果諸識見分皆有其無
分別智相分即無。


【疏】或與小乘別體者說者意云論中說見分名行相
者與小乘別體者說據小乘宗以影像相分名行相
見分名事故小乘師云心心所上有似境相而非所
緣亦非能緣行解但能緣心帶彼境相而緣前境故
名行相瑜伽亦同小乘此論與彼別故云別體故此
論以見分為行相而具二義一者約諸識定有者說
二者約與小乘別體者說。


【疏】然唯初解無第二者至不同一行相者意云若唯
取第一解第二解者即第八心心所有不同一所緣
過如何說可說同一所緣不同行相耶如何者如七
識等見分名行相者即有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義
[003-0552a]
且如眼識變青時皆扶第八所變為本質自眼識心
心所同託本質自變為影像相分然彼復受等了別
領納等行相各別以得名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若
如第八識及俱時五所所變既不同如何可說同一
所緣不同一行相問如何第八心心所變不同耶答
且如第八識變根身等時親變根等有實用然五心
所託本識所變為質自方變為影像影像無實用如
何可說同一所緣今故第二解將影像相分為行相
者雖心心變根身等不同以影像相分相似名同一
所緣意說雖所變根等有用無用不同然俱變根等
多影像相似故名同一所緣據心心所體了別領納
等各異名不同一行相故須第二解又欲成立集量
論中影像相分為行相也如演秘中不許此義猶次
敘之。


【疏】謂安慧至無相見分者敘安慧菩薩立一分之義。


【疏】似能緣相至名似能緣者意云所言似者未審如
何答大乘見分名似能緣者即似小乘行相小乘計
行相屬能緣有能取所緣用故言似也即大乘似小
乘然相分似所緣者亦准此說。


【疏】此中無故者大乘中不立心外有法。


【疏】不同安慧至自能緣故者意云成立心所同心王
有二分義正義也不同安慧者謂彼師計見相二分
是遍計所執無體故須簡正量部計心直取前境如
灯照物日等舒光而無相分亦須簡也亦不同薩婆
[003-0552b]
多彼計外境是所緣相分名行相見分名事今大乘
見分為行相青等為相分既與彼不同事須簡也。


【疏】無心心所自能緣故者意云彼小宗行相者但是
能緣帶行相緣於外境自能緣心不緣彼行相也故
彼行相是能緣攝又如演秘說。


【疏】或如餘人境者意云或如餘人境不緣。


【疏】餘人亦爾者意云緣自之心亦應是緣餘人心以
無所緣相故如緣餘人心又格解云餘人亦爾者意
云餘人緣聲等時亦應緣今色許無所緣相故如現
所緣色。


【疏】他人亦爾者意云除自巳外餘人等應是緣自心
緣以無所緣相如緣自心或他人如自境亦緣或自
境如他人境亦緣。


【疏】共大乘同者餘小乘等亦許有似境相也。


【疏】四智三諍者有三師諍不同論相分有無如下自
解言即與此別者彼論相分有無此論見分有無故
有別。


【疏】許有實作用便非釋子者此清辨難中道也外道
執自性等有實作用若執此亦有實作用與彼何別
得名釋子據實中道識是緣生不同外道外釋子何
爽。


【疏】小乘諸師此相皆有者兼正量部亦有彼能緣但
正量不許有相廿部皆有此能緣行解且依二分明。


【疏】除大乘正量者意說大乘不立心外有境正量不
[003-0552c]
立相分故須除之餘十九部等皆是所破正量部云
心緣境時何須更立相分耶答餘部皆言心等緣境
皆有三義一者所緣二者行相三者體事問今言見
相小乘立耶答有二說一云彼小乘宗亦立但計有
異二者將大乘義屬當彼宗說我相見二分即是小
乘行相及事。


【疏】又大眾部心得自得自緣至所緣及事者意云此
部能所緣有二義一見分緣相與餘十八部同故云
見分緣相分與此等同二自緣之義即無行相如疏
所述同正量部故須除之。


【疏】以大乘相見分即彼宗立名等者意云彼小乘等
無相見之名今以大乘相見分名目彼宗所立之名
也。


【疏】帶彼相故即是行相者即是影像也謂見分上帶
彼青等相狀名行相即此見分行於相而帶於相也
故以上似境之相而非所緣屬能緣故西方說行相
者如緣無常等色境是所境上苦無常等別義為行
相。


【疏】見分能緣至言自體相者問何故不說為自體事
乃言自體相耶答若說自體事恐濫大乘自證分以
自證分是見分之體事故故但言自體相也。


【疏】心心所同所依所緣者此具四義第一同所依根
第二同所緣境第三行相相似第四體事數等今且
舉三義然行相雖各別以俱是青故總相似故但言
[003-0553a]
相似不言同也。


【論】雖數等者謂受想等各一事故行相各別者即識
等體相了別領納等各別也此論文釋小乘立行相
所緣見事三法所由也。


【疏】體性相狀各各別故者意說自體之上有領納等
相各別也問何故論文中意言事雖數等者有何意
耶答此中雖字義兼得失恐有問言名識等各各一
故名事等者即應識等行相亦名等何故乃言行相
各異耶答識受等體事雖數等然行相各異何以故
即識以了別為行相乃至作意以警心為性故云各
異也。


【疏】行相言似至無有差別者以此中數等亦得言數
相似前言行相相似亦得言行相等也故相似與等
義無差別。


【疏】彼宗說相分非是所緣者意說行相非是所緣。


【疏】所似即相分者所似彼影像行相即是大乘相分
也意說能緣上有所緣之相即是所似故是大乘相
分能似即是大乘見分。


【疏】即小乘至無返緣者以小乘意不立自證恐者恐
有返緣之失難云刀應自割等。


【疏】心昔現在不曾為相分緣故者此即說如在現在
起一善心同時自證緣力於彼能憶此心若無自證
者當時善心見分一剎那不能自緣即便落謝如何
於後更能憶此善心又如境曾為相分而見分緣於
[003-0553b]
彼能憶此之善心既不為相分而令他緣所以不憶
故言以不曾為相緣也。


【疏】如不曾更色等者意云色不曾更不能憶心既不
曾更後亦不能憶故佛地論別陳那所造集量論為
證如演秘說。


【疏】然心心所至與小乘別者意云此辨所緣相似行
相不同者約此識說言故但據相似名同所緣於中
有四一者同所依根二者所緣相似三者行相各別
四者體事數等問何故論中言事雖數等者有何意
耶答此中雖字義兼得失恐有問言若識等事各各
一故名事等者即應識等等行相亦名等何故乃言
行相各異耶答識受等體事雖數等然行相各異何
以故謂識以了別乃至作意警心為行相所以各異
也與小乘別者小宗所依緣見分名事各異相分名
行相大乘心心所同所依根同相分境見分行相各
別自證分體事數等故別也。


【疏】雖俱是青至行相者問如見分緣青行解俱青如
何言行相不同耶答取像異故識以了別受以領納
等別故。


【疏】此中有行相至各非一者意說行相者即相分也
即心王心所相分各別故名非一見分有了別領納
等不同亦名非一又境據總故名之為至相似者有
云雙會瑜伽唯識也瑜伽據境總同一雖心王心所
所變相分不同然緣青境時心心所相皆青故約此
[003-0553c]
道理名一所緣也見據別故正會此論同一所由此
論據心王所見分各自帶起相分故言所緣相似亦
不相違瑜伽據境一名同所緣此論據見分上相分
相似名同一所緣故此論與瑜伽說不同又如演秘
說又彼約踈所緣緣者瑜伽境據總故名之為一者
約本質境說此論據相似名同一者約影像相分親
所緣緣說之。


【疏】故說之為唯者相離識故云唯識言行相為能量
者意云小乘行相既非能緣如何得名能量耶答以
見分攝故亦名能量也。


【疏】然有六師者而六師釋此量及量果差別不同也。


【疏】自下第三說有四分者問云且如第六見分通三
量第七唯非量謂此不得為第三果須立第四分者
如五八識見分唯現量應為第三果而更不立第四
分答不爾以見分唯緣外相故功能一定不可却緣
自證分故又因位劣故果位不爾。


【疏】此立理者四初以比量道理證有第四二舉能量
證有第四三破轉救四釋見分不證第三此即初也
言皆證自相果亦唯現者意云非但見分緣相通現
量若自相者亦唯現量也。


【疏】比非量果可唯現比非二種者即見分也果可唯
現者即自證分也。


【疏】比非二種非證體者意云見分既通比量明知不
緣自證所以不與現量為見分是能量見分有量果
[003-0554a]
證自證分亦能量以何為量果耶答即用第三為量
果以知第四緣第三故問若爾所量與果應無差別
解云第三分中自有二義謂所能緣如次應知即所
量及果如自證分緣第四時即用第四為境及果故
雖一體無雜亂失。


【疏】現量為比不為現果問答亦然者詳其疏意但舉
答文合先有問問云比非量既為現量果現量應不得
與比非量為果答如疏云現量為比果比不為現果。


【疏】內外難者難云見分名為外以緣外故得名外自
證緣見分自證應名外答有二解一云是外無失如
見分緣相故問如何見分名外耶答謂論文云前二
是外後二是內故有此難也二云其見分體是內所
緣外故名為外自證於見能緣所緣俱是內不可為
例又見分緣於外自證為量果自證緣於內見分應
為果答見分通三量不得為量果自證唯現量得與
見為果。


【疏】緣縛難者經部難云見緣相為縛自證亦應爾是
也意云見分緣於相見分彼相縛自證緣於見應被
於見縛此約相分見縛能縛見故又難云見分緣於
相見分體是縛自證緣於見自證應名縛答是縛無
失體是有漏與染相應亦得名縛此約能緣心說名
縛心縛緣相時不了於境故得縛名故二縛別又難
云見分名為縛見分通非量有證體是縛自證非量
攝答不然指例云五識得名縛五識名現量自論雖
[003-0554b]
是縛何妨現量攝又更解云見分緣相被相縛自證
緣見被見縛答可爾加五識雖被相縛仍是現量自
證雖被見分縛不防仍是現量不以見被縛即非現
量也依疏文取後解順也。


【疏】如末那章者如第七識有我執故令前六識緣境
不能忘相所以五識有相縛章謂章段又云章者門
也謂彼論中具明末那義故與章名亦有本云如末
那障即由第七識中我執為障令五識等現量成染
也。


【疏】不可見分一時之中為量非量者意云不可見分
一念之中一邊是非量一邊復是現量不可一時有
二見分並起以相違故今此四分義唯約一剎那作
法但於一識體上義分四分也。


【疏】若時現量至故名為外者意難云若見分現時量
應為第三果答但由見分似外名外見分雖通現量
不為第三果亦不緣第三分。


【疏】縱緣於心以心為相至不能緣故者意云謂四分
初相分唯所緣後三通二緣問後二互相緣後二通
能所見分不緣於自證如何見分通能所答見分若
望後二雖不緣於後二而望前後亦得通能所若望
相分名能緣望後是所緣問且如自證緣見變影像
不答不變影何以故不離識上用故問若不變而緣
者如何疏云相分之心不能緣故答此設難云據自
證緣見不變而緣縱變見為相分緣此見分亦不能
[003-0554c]
緣何以故是相分心攝故知設難也又云相分心不
能緣者意云若見分緣餘心見分時餘見分亦名所
緣以相分心不能緣也。


【疏】義亦可然者意云亦得名為所緣以唯被自證緣
自不能却緣自證故如相分不能却緣見名唯所緣
此亦爾且約因位說若佛果位見亦能却緣自證故
言影顯者既云從外名影取從所緣名所緣所以文
中不舉言為色等難皆應准思者若緣外名外者亦
應緣色名色答此難者名色無妨從境為名故。


【疏】自證緣見至如相分心者意云自證緣見分時此
見分應不能緣以是相分心故如見所變相分心緣。


【疏】唯爾所者分限足故者意證有四分義也。


【疏】如無色界本識至即以自證為相分緣者此引例
也問何以得知第三緣第四還以第四果第四緣第
三又以第三為果耶今例云如無色界本識見分緣
種時即以自證而為所緣即為其果何妨第三四互
相緣復以為果耶問本識見分通緣三界種何故偏
舉無色界耶答據實通緣三界以下二界兼有根塵
等所以不約下二界說以無色界無根塵緣種相影
所以偏舉言更無餘相者更無別種子相以種子轉
附識自體分即以自證為相分緣種子不離識故緣
彼種故者緣自證分種子故識上有生果功能名種
子也。


【疏】然不緣彼自體分上能緣功能過如前說者意證
[003-0555a]
第八見分不緣諸法功能作用如前說不許緣無表
色等廣說如前自證分有二功能一有能緣功能即
自證分緣見分是二有生果功能為見分所緣者是
故知無色界本識見分既有相分緣明知有四分義
例中二界亦有四分。


【疏】現量等定復不緣外者問第三分既量現量今置
等言更等何法答意說三分現量等定是故第三不
緣於外佛位不爾。


【疏】得得非得疏法至不立第四者意云此取小乘之
義為難云得得者大得小得非得者是所得法體故
云非得法此唯有二得并一法體而無第四法生相
亦爾。


【疏】有量定故者意說有體定故量即體量又云量即
指定識能緣慮有揩定故云三四分唯現量也。


【疏】無量相違者意云汝不可將生等為比量相違難
前言無量相違又分量定故緣慮非緣慮別故不可
為難也。


【論】眾生心二性至種種差別者意云有情心性有其
二種謂內變如是內外一切中皆有所取能取纏縛
謂外中相為所見為能取內中自證及證自證展轉
相望皆有所取能取二分義此之四分互相繫屬故
名為纏亦通無漏非謂煩惱纏縛名種於四分中見
分即有量非量等種種別義也。


【論】此頌意說眾生心性二分合成者此釋初句即說
[003-0555b]
內外二分為二種性。


【論】若圓若外至能取纏縛者釋次二句成立四分義。


【論】此中見者是見分故者釋頌中見字即四分中見
分攝故名之為見非緣義故說為見也若不爾者自
證分等應皆名見有能緣義故。


【疏】此唯眾生至二縛具故者意云四分具二縛唯約
眾生說何以故以居有漏位故云被相所拘得有相
縛體是有漏與惑相應得有麁重縛據煩惱即無漏
四分而非纏縛有漏第八雖不與煩惱相應體是有
漏得麤重名。


【疏】亦不得緣者意說見分不得緣自證分即結上不
緣也見分不緣如者不正義以見分用外且順此義
云不緣如也。


【疏】果體一故者第二為能量以第三為果第四緣第
三即第三為果果體一故不立第四但存第三。


【疏】如集量頌者若廢第四立三分者指同集量論似
境相所量等頌文又厚嚴經立二分今同彼經亦立
二分第三攝入第二分故。


【論】言見者是能緣義者此釋見義與前有異謂四中
見能緣相分方名為見此中見言是能緣義是故三
分皆名為見故心心所皆名為見也。


【疏】此上四類各一別義者一者心所與心相應二者
色法心之所變三者真如識之實性四四分者識義
用意說雖有四類並不違唯識故說唯心有云此上
[003-0555c]
四類者即如前云大段第二明四分義即分為四初
立二分二立三分三立四分四立一分故此上四類
各是一別義。


【論】如是處處說唯一心者即指十地花嚴解深密等
說一識文如第七卷廣引有云十地一心文者即是
花嚴經中十地品說一心文。


【疏】如境更無異物者意云長連讀之義自顯也。


【疏】歸本所明者本以十門明第八識因茲辨諸心心
所皆有四分今言了別即是識之見分者却結歸第
八識。


【疏】依四教理者意說護法解四種聖教立有四分差
別不是唯立第四分也。


【疏】此四分相望為所緣至如前巳辨者意云且如四
分相望合申三問一問云何者為所緣而得為行相
亦名自證分二云何者為所緣不得名行相不得名
自證三云何為行相而得名所緣不得名自證疏雖
不具取意而申三問且答第一問云第四為行相是
能緣故第三為所緣亦得名自證何以故以緣自體
者第四分也以第三緣第四所以第三得自證名者
答第二問云相分名所緣不得名行相亦不得名自
證以不能緣故答第三問云見分為行相而得名所
緣不得名自證以不證故又第三為行相亦得名所
緣亦名自證分雖不同義不過此可細尋之問第三
第四既內相緣如何名行相答但不捨能緣性名行
[003-0556a]
相非謂分別名行相也。


【疏】又難云至二分定非染者難意云若云見分通量
非後二分即一切時是現量者見分若染非染時餘
之二分應不染答染據法體論同體見俱稱染量據
分別說所以見分通量及非量又法體寬見分狹故。


【疏】又量非量殊苦樂捨應異者外難意云若見分通
量非量餘二分唯現量者見分若通苦樂受時後二
分應唯捨受相應答不爾法體寬故同見隨受俱量
據分別說有量有非量餘難准此解。


【疏】又見分解非解餘二定皆解者意云見分量非量
餘二定現量者見分迷不迷餘二定不迷耶。


【疏】若心自緣者意云夫所緣境為自能緣心為果等
今若說自證緣見分者即所有因果等應皆不成同
是心故若見分緣相分者一切無過性不同故。


【疏】亦不應言至亦生識故者意云不可言由根境二
緣生識及是三和生識何以故以識生識故。


【疏】亦不應言惡心至非邪惡故者意云若自證分緣
自見分者不可言此人惡心遍體是不善何以故以
自證分自知是不善即合是善也言四念住亦應無
別者意云如見分緣身念住觀身不淨時名身念住
若許自證緣見分見分□即是法念住收名法念住
餘之三念住准例為難應無差別無差別故又四諦
智應無差別者無漏智即道諦智若緣苦諦時自證
緣無漏見分即是道智餘諦亦然故應四智無別緣
[003-0556b]
宿住他心皆不成以自證緣見分時皆是自緣及現
在見分何名緣宿住他心耶。


【疏】又若知他如自知者意云此牒外救救云若如汝
前難云他心智不成他心智何以故以自證分緣自
見分故者救云不然即他心智有二用一謂緣他二
謂他□□緣自雖然自緣亦名他心智此即大眾部
假為此救以大眾部許心自緣即一念中得雙緣自
他也又薩婆多部難云若爾正緣他心之時應是耶
何以故正緣他時即是緣自故猶如緣自時又或可
為量破且如見分緣他心應不成緣他心因云以自
證緣自見故猶如緣自時疏中如知自者此一句是
喻言知自如他反難亦爾者量云知自時應不成知
自因云許自證緣見故如他心智。


【疏】又用二故至如燈自照者外人立量難論主云汝
識應非是一以有二用故如燈燈有二用者謂自照
照他名二用也今論主與出過即破量云即汝因有
法自相相違過過去識應是一以用二故如燈今不
改前因故是法自相相違若决定相違即改前因也
且如因明論中出法自相相違過云如立聲常宗因
云所作性故故所作性因得成無常宗與常自相相
違名法自相相違過喻所立不成者本所立宗意成
非一及舉同喻故成於一以燈是一故非一宗於一
燈喻上不轉故所立不成或可燈為喻成立心自緣
故本立量云心心所應能自緣以能自顯照故如燈
[003-0556c]
今難云其喻不成喻無能緣義心有能緣義即喻無
所立宗心是能緣燈非能緣能緣宗於燈上不轉故
無所立。


【疏】燈若性照等者此意說云燈本性照更何須別燈
來照心體是能緣何須心更緣答燈體俱是外一照
餘不照心體俱是內一緣餘亦緣又心體通內外所
以得自緣燈體是外一照餘不照。


【疏】然於他界無為無漏緣等者觀此答意彰前問中
亦有此難難云若許自證緣見分者見緣他界及無
漏時應是緣自界有為有漏心也以自證緣見分故
餘例准難。


【疏】依見分說非自證者總答前難若依自證見對如
所難我今約見分緣境境有所以四念住乃至他心
智等皆成也。


【疏】非比非親證名非量者意明自證境離耶但親證
不作耶正等解故現量不見分堅執也以堅執故不
名比量及現量但名非量自證不爾雖見分以親內
證故不作行解故前諸難皆不成也。


【疏】五識中貪嗔等者意證有現量也故五識心心所
雖通染心然一切時現量也由意識貪等引故成染
心親證故是現量故五八識唯現第七唯非量第六
通三量問論文既明第八何故兼辨諸識耶答識類
是同故便明也至本文中更廣分別。


【疏】三慧三量者於四識中辨三慧及三量差別。
[003-0557a]


【疏】由自種子為因緣故者由共相種子為親因緣故
能生現行器世間相。


【疏】雖知人人所變至名為唯識者意云此釋外難難
云若多人共變共受用者即有他變自受用義既不
自變自受明知唯識不成心外有法故答不然雖是
共變一山河等然各各於中自變而自受用不違唯
識。


【疏】餘趣餘人不能用故者意云如一水各變不同人
變為水鬼不能用鬼變為火人不能用即一境應四
心也。


【疏】問曰且如色中形影假法至緣不者問云若第八
緣器等者未審長短假法第八緣不答不緣諸聖教
中不說第八緣假法也猶如於解中有假有實第八
但緣實四大等解而不緣澁滑等假解此亦如是不
緣假形影等也。


【疏】答曰不緣如所造解者即引例證不緣假法問若
不緣假觸假觸是四大造不答假觸但是四大分位
然實四大不造假觸也長等亦然。


【疏】此由四大至四塵四大者此實四大不造觸處假
法何以故以所造之假故觸處中言所造澁滑等者
但是實能造上分位假立但有造五根四塵四大者
此意說唯只有造五根四大及造四塵四大而無造
假觸四大也今疏言四塵者除觸取聲也。


【疏】緣長等時至別有長等者意云許第八緣長等以
[003-0557b]
彼長等不離青等故義說緣之五識亦爾其實五八
識不緣長等唯現量故非如意識別得緣假者意說
意識緣長等時作別行解緣非離青等別變長等相
也若緣不相應可別變相緣以彼假法於實法上別
施設故長等不爾有云意識緣長等亦別變相緣此
非是色處是法處攝。


【疏】若變為大小時至別有長等者意云但緣實時隨
彼長等大小而緣非別有長等行解。


【疏】然所造觸是四大種分位差別者意云實觸是四
大分位以四大相觸差別時有所生觸故觸通能所
造亦如兩物相繫所出聲此聲通能所出此觸亦爾
如以乾泥團是地大是能觸即能造觸其手𤏙即火
大是所觸即所造觸餘准此知故實觸通能所造故
知無別四大造所造觸但是四大分位不以餘四塵
別有四大造也。


【論】雖諸有情等者此釋外難難云所變山等隨能變
識其體各別應非共相故舉論文以答前難雖所變
異而相似處所無異和合似一質假說共相如一室
內眾多燈明各通似一而實非一去一燈時餘尚在
故。


【疏】如小宗中眾多燈明等者彼宗一一四大種造一
光如置百燈其光亦百以彼宗計大種與光為親因
緣故不可以兩具大種同造一光也其大乘宗大種
與光為增上緣各別種生。
[003-0557c]


【疏】人影亦多者雖是一人由多燈故其影亦多此釋
燈體各別之義意說光雖相涉入而見似一然眾多
燈一一自別也。


【疏】由業相似不相似者山等業相似多人同作山等
解木與石業不相似作木解時不名石等以不相似
故亦由自心礙不礙故者由自心之上作礙解即相
有礙若不作礙解即無礙皆心變也。


【疏】諸有對法同處一處者即山河等所緣之境是也
由隨順轉相順生者即能變心此人作山等解彼人
亦作山等解由此隨順疎相與力所以一處多人得
變如演秘說。


【疏】一切色者至共受用者有二解一云由共業感一
色巳一切多人色根共受用二云感一色等一切色
根共受用即色具四塵四根受用也如演秘說。


【疏】彼雖至與此相似者意云此釋難兼解論文難云
如五十四說約一色法具有四塵各諸根所得與此
不同何得為證釋云雖說四塵與山河等相似不相
障礙有情共果一處故也。


【疏】眾人並相似至遂令相隔者意云此是答前難前
難云如何多人共變即不相礙一人心所緣木石即
有礙耶答多人共變即並相似同作山等解故不相
礙若一人心變木石即有礙何以故以木非石故即
業不同又由心本質用意別以有礙問若言多人共
變即不相礙者如多人共變一樹之時如中有一人
[003-0558a]
若斫此自變樹時餘人變者應不忘何以故以不相
礙故答不然雖此一樹等多人共變若一人斫將之
時餘人所變本質樹亦隨謝以有為法逢緣謝故故
不可多人共變即令此樹而畢竟不滅若許滅者故
知不違也。


【疏】問若爾至亦互相礙者意云若言一人變木石等
即有多人共變木等如何亦互相礙耶答不然但自
心上木石等有礙不是自礙他心心上木等而名有
礙也。


【疏】如心上燈明百千不礙者此引例釋意說多人共
變一境各各不相礙猶如自心之上變多燈明自互
不相礙言與明相違者意說燈與日月等同類光明
互相礙猶如一人心上多木石等更相礙。


【疏】外器皆無差別者此即顯能變者一切同類共變
此器而無差別並皆相似相於上界等為是誰緣此
是問詞。


【疏】靈鷲山等有漏名相淨土謂菩薩等所變無諸穢
等名相淨有漏第八所變名有漏諸佛變者是無漏
名體淨土。


【疏】無成劫之時先器成過者器先成未現居即有器
先成過以當生者變故無上過意云雖十九劫成器
世間一劫成有情世間然當生者變有故無前過。


【疏】似為有救者意說此第二師義是護法假為別義
難其月藏非是月藏師義然狹於月藏也前月藏云
[003-0558b]
一切變此云當生變者所以云狹准西明疏此第二
師是難陀師義問此第二師難月藏義當不答不當
前月藏云一切共變者不約佛菩薩也又引經云一
切有情業增上力是佛菩薩同業變耶又前問言雖
異熟識變為此相豈佛有異熟識耶故第二難陀亦
非全當。


【疏】現他欲界至同此界變者意云此牒救重破救云
器將壞時雖無現居及當生者變然有在他方欲界
有情變此欲界何故以下破也同此界變者意破云
汝何不說一切欲界有情同此界有情變耶。


【疏】又成器時他方三禪者此意云由第二師難第一
師但言生上界聖者猒離有色生無色等不論他方
可當生者故為難也意云若如前師破他立自義言
現居當生者變者不然且如世界初成時然亦有他
方三禪有情亦由增上業感令生界何故不說耶若
不說者然此世界即有巳成無受用之失復無人變
之失故云此便無用即此界望他方三禪應無有用。


【疏】謂諸異生等者意云謂第二師計現居當生者變
據一三千世界同成壞者說故今破也若爾異生猒
色生無色界現無色身復未下生顯變何益據當生
者難。


【疏】設縱汝宗至故變無用者意云設有色身生在上
地者若預變此界應無益以麤細不相依持若爾梵
王佛邊聽法來云何益自變宮殿來猶如臥具隨身
[003-0558c]
故無有失以此地麤持他不得直至水陸故自變來
一切無過言此變為彼者意說無色界色身預變何
益此即此無色界身彼即彼欲界器也器由身變故
先此後彼。


【疏】同現居至上界亦爾者意云然三千界有多種亦
有他方三千界此方三千界然他方此方雖則有別
然彼方欲界與此欲界總名自地何以故以同是欲
界故名他方自地今說他方欲界有情同此界現居
身變以是自地法故若他方異地及當生者不能變
故論由是設生他方自地等者此方三師正義即傍
變也。


【疏】若爾聖至變之何益者意云若言變自地且如菩
薩在於色界梵王宮雖是自地菩薩生恐放逸故變
之何益又如菩薩在於欲界中望地獄亦名自地然
菩薩不生地獄中變之何益異生等亦爾又他方三
千界欲界有情望此欲界雖是自地既不向此中生
影變何益答如疏可知言非謂現身等者意云非謂
現身即得受用名持用但可於身可有持用義名有
持用故變為彼故疏云且如聖者乃至不是懸隔以
來釋可持用義。


【疏】其火外器人何故不見者意云鬼見水為火即是
外器何故人見水不見火耶既不見火何名共變耶。


【疏】共中不共至非謂一切者此釋共中不共義維摩
經螺髻梵王見淨舍利見穢不同又孤獨地獄多在
[003-0559a]
於人中山間樹下惡業力故罪人見有受苦等事人
即不爾故是共中不共也。


【疏】有未離欲業種隨故無現行者意云此顯約有種
在名一切共變亦非一切一切者意說是少分一切
非是一切中一切也。


【疏】上解處說者即以器世間是諸有情所依處故謂
執受及處俱是所緣此解處了次釋執受。


【疏】性者謂是性類者並有漏故名同類。


【疏】性有性也即同體性義問與前何別答三意各別
第一約體用第二約有漏第三約同無記性故三文
別也。


【疏】若據前緣器中至不緣器等者意云第八識以種
子為相分緣者是前三師中第三護法正義謂護法
計無色界無色身不緣下器故伹緣種故前論云由
是設生他方自地彼識亦得變為此土故知許傍變
不言上變下問前二師緣種不答雖前二師無色界
亦許緣種然護日師許第八通緣三界故上無色第
八緣下欲界器等。


【疏】今非彼義不可用之者今明護法正義故不用彼
之義也。


【疏】無色緣種至唯緣種者有說將自證分緣種見分
緣器故。


【疏】前師等者即前變器中有三師解前二師難護法
種子為相分緣真如即自證者意說真如即自內證
[003-0559b]
法也。


【疏】難此解者意云識中有漏種即許識所緣者無漏
種子亦識中應為識所緣即生下文也。


【疏】即法體上差別義者意云即種子生現行是差別
義由煩惱種子所生現行即此現行而是縛義若識
種子生現行體是有漏與惑相應彼所物繫亦得名
縛所以隨何界繫皆得縛名然現行望種子體疎從
種子生故故名差別義然種子體即法體極親所以
同體是無記性又解差別義者即三性種子是差別
義即法體上能生三性現行邊名種子故隨何地熏
即彼地繫故三界繫別故言繫據縛義非是據現行
煩惱等名縛也後說特勝。


【疏】如在欲界至心是異界繫者意云如欲界人臨終
在本有末心求生上界所所以上界中有現前即依
欲界身者舉愛所緣之境即此境相分隨能緣心亦
是上地繫以相隨見攝故又云第七緣第八亦然者
亦是相分隨能變心意說愛相隨能變上地繫第七
相亦隨第七能變是有覆攝何故不如此中緣種等
者意說第八緣種子為境種子三界殊不隨能緣心
同地繫何不愛之相分及第七相分猶如第八心境
各別地繫耶難意如是。


【疏】答曰不例者意云如前說愛與相分同地繫及七
緣八亦同地繫者不例於第八何以因緣變分別變
義各別故如因緣變有實用故別地繫如前七識是
[003-0559c]
分別變謂無實用故見相必同地繫此則說不例所
以也次又說第八緣境不同地繫所由。


【疏】異地身者至異地身者意云身在下界坐得上界
定坐得定巳即能發天眼耳通如何發耶答既得定
巳欲發天眼耳通時先引得上界天眼耳根在於身
中在身中巳方依此根而發天眼耳通也雖此天眼
耳根在於色界身中第八緣時不妨相分根等是上
界繫因緣變有實用故故別地繫天眼耳識亦然問
第八緣天眼識不答不緣何以故第八不緣心心所
故即欲界賴耶識緣上地二根故見相各別地繫也。


【疏】異地器至淚下如雨者謂摩訶婆闍波提入般涅
槃色無色界諸天心生渴仰而生悲感遂下於欲界
佛邊涅槃側立淚下如雨此界有情第八識而得緣
之故知欲界賴耶緣意地器問言緣器緣彼淚名之
為緣器為不爾耶答緣彼分身及淚總名緣器故緣
扶根四塵皆是器攝問今緣他方即合是有情世間
如何言器答今第八但緣彼四塵之色不緣他根等
故是器攝問既無色如何得淚耶答此淚身等是定
果色法處攝色即彼地器謂諸聖者先入於定後從
定起而雨淚等或可不假先入定巳後方雨淚但是
於彼能人聖者即能辨如是事以利根故問凡夫能
不答不能有云地前菩薩亦生於彼而起此色自餘
凡夫而不能也。


【疏】此非菩薩生彼化作等者意云非是菩薩生彼化
[003-0560a]
作但是利根廣慧聲聞信有第八識知生彼不則滅
遂生彼證羅漢果入其滅定後從定出辨如是事。


【疏】亦緣下地者意說利根廣慧聲聞以無色界第六
識了三界境故。


【疏】說亦緣下地。


【疏】又下菩薩等者謂欲色界菩薩入無色定所變法
處色即彼地繫令此界有情第八緣之然此定果色
因定得起名為生色此等並與能緣第八心別地繫。


【疏】此同前難何勞為證者意云我本難意云如何相
分與見分而不如第八緣種種子與見別地繫耶今
乃將第八緣身器第八見相別地繫答我者此同前
難何勞引來為證即前疏文何故不如此中種子與
見別地繫難文。


【疏】此若不爾七識緣境等者意云若不如我此中約
第八識說其相見別地繫而要令相見同地繫如第
七識緣境者不然准下文七識緣境相見同地是分
別變不同第八如下自知有即七識同下因緣變實
中第三解觀此文意亦可通取七識今從且解七識
分別變無實用疏故繫隨相者意說見相□隨同地
繫。


【疏】若不爾者至變境者意云若不如我說第八見相
別地繫要令同七識隨心變境相見同地繫者有多
過故如下疏即天眼耳無識持故等者顯有過也若
如前難不許第八見相別界地繫變有實用者彼地
[003-0560b]
二根應爛壞如何且如此界人坐得彼界定而得天
眼耳通通若起時要須方得天眼耳根無不許此界
賴耶緣異地根身者即應彼地二根爛壞何以故無
識持故又應不名有情量云彼地二根應非有情無
識持故如木石等。


【疏】二界身俱是實有者即欲界二根色界二根也言
第八不持者即不持色界天眼耳根言有增減等者
若本識持眼耳根攝在本識即眾生界不增今既不
持非在自第八攝所以名增二根減者第八不持爛
壞名滅也雖攝在巳身仍上界繫意說定中方得天
眼耳根在身中第八不持攝屬巳者即有增過次欲
色二界二根身俱實故。


【疏】第十卷云至不必同性者意云非但界繫不同亦
乃三性有界如第十云三性因緣離引生故即見相
別種師義。


【疏】如二禪以上至別地所繫者意云如人生在二禪
巳上若須緣色等時借下初禪眼耳身識即由二禪
以上意識引生而緣上色等然此色相分與本識同
地繫其眼耳等見分常初禪繫即是見相別繫也問
何故須借下識耶答二禪以上無眼識等故故論云
鼻舌二識一界一地眼耳身三二界二地等也或有
與自識見等同地繫如上眼耳見下三灾即見分與
本識同地繫然相分與他下界本質問地繫若身在
下地初禪天眼耳識緣彼色雖見相同地繫然下第
[003-0560c]
八不變上地色故上見相別地繫問如前分別變而
無實用見相皆同地繫如何此中見相別地繫耶答
分別變中亦有差別且如見分緣境而雖相增執境
在心橫生計度此即見相同地繫若見分是善無記
又非縛法現量緣境不妨相見別地繫若欲界眼識
等與貪等相應緣境時故相見同地繫上界不爾問
上地眼根等既不能發識者即第八所變便無實用
如何乃言因緣變有皆是實用耶答色界上二禪以
上五根雖無發識用而有質礙等實用又欲令上界
身扶根塵嚴好故又莊嚴身故所以須變問上界五
根幾地有用答鼻舌二根初禪即無用以段食唯於
欲界有用上地無香味所以初禪雖有根而不發識
香因闕故眼耳身三初禪猶能發識有尋伺故聞見
梵王說法等事以上無者謂無尋伺所有言說見色
聞香聲皆下識。


【疏】問第七識緣至應無礙者此意難云第七分別變
境無實用五識亦分別色等應同第七無尋等實用
此難五識分別師今解云實無質礙若爾如何此師
作如是難耶觀此師難云太過如不緣識中自當分
別者即如下論云何故第八不能變似心心所法為
所緣耶遂就彼處分別此中不解。


【疏】難一師等者意云如下說變根不變根有二師說
初師即安慧第二師是護法今敘護法難第一師故
云難一師也言若本識至如自眼根者是護法難詞。
[003-0561a]


【疏】應設劬勞至即實有用者此一師答應設劬勞者
責共漫難也言他之實根心外法故所變之根便無
實用者諸如張人變他王人身中實根此根非彼王
人識依望彼王人即是心外法故張人變根便無實
用據實道理亦非張人識依也言若亦為他依者此
即自識依他變根便緣心外法者此意說云若言與
王人識依者此即自識依他變根便緣心外法也言
若變自法即實有用者意說變他扶根四塵於自身
可有實用如按摩等故呼他扶根塵名為自法。


【疏】問如變他色等至應有實用者此是第二護法師
問也舉變他色實而例變他根應亦實意說變似他
色等即能自有按摩用他根應爾下安慧答云約變
似色等他即無用雖變於根根亦他無用汝即約自
雖我我即約他答汝理正應齊也。


【疏】若爾變至應思度者護法更難言若為自受用等
者第一師解此義不爾以下第二師難。


【疏】於不緣心至無妨者意云第八伹變塵而不變他
根心等故聖教其根及心心所并業果等四法不可
他緣故於下不緣心等門中而無妨也若許變緣根
心等者准不不緣心等門中即有妨意證不緣他根
也亦有別本云又不緣心等。


【疏】今此具二者意云一者不共中不共二者不共中
共也且五根自他身名別故名不共即此現行色根
自他互不受用復名不共他根於巳非有用故由不
[003-0561b]
共相種之所生故如扶根塵等體雖自他各別名不
共現色可有互受用義名共由共相種所生故問何
故名內大種答是有情法故名內大種及內所造色
問五根等為各別大造為當一大種通能造耶若一
大造如何諸論皆說眼等各別大造若別大造者如
何瑜伽五十四但說七物與眼同處故彼問云色蘊
中眼幾物所攝答若據相攝唯有一物謂眼識所依
清淨色若據不相離攝即有七物謂即此眼及身并
地兼四塵三藏解云同一處者唯一大造以理推徵
五根根依同一處者一地大造而說造眼四大等隨
所造法名造眼大乃至名為能造觸大據實一地大
造廣辨如餘處。


【疏】即前不共名為共者意說即前不共門中亦有共
義如五色根即不共中不共如依處即是不共中共
謂變他依處可有互受用義云即前不共中亦有共
也意說扶塵有情各別得拓名不共有彼此互受用
義名共又安慧云自他根各別名不共許互變他根
名共雖有此解非護法宗不可依也。


【疏】此即㝡初至不論根境等者指此段文以下兩師
別釋。


【疏】此有何義至變何用者安慧將欲解自義先假作
外徵此亦不然下自解言非他依者自所變他根非
與他識為依。


【疏】由為受用亦變似根者意說為受用依處故變似
[003-0561c]
根也言根塵我及識者意云本識緣變此四法為有
過所再譯。


【疏】末那緣變者緣第八識變為我解。


【疏】意存一意識義者意云如前頌說根塵我及識者
意說一意識變不論本識。


【疏】無緣慮用者即說所變七識無緣慮用猶如變根
無實根用也言而得緣故者意說猶如根雖無用亦
變七識應爾。


【疏】又色至欲界不爾者此會通前義如前安慧云若
根無故依處且無所以色界鼻舌二根雖無發識之
用為受用依處故且變根者護法云不爾如色界化
生無根處可九所以須變根欲界非化生根無處可
在何須變他根如瞎目枯陷者雖無根不妨有依處
故云不爾問且眼根與扶根塵分齊如何復與小乘
何別解云大小說同眼根如蒲挑量非餘識現量境
所見眼逕黑白之精名扶塵也。


【疏】又彼色界不變根者至依處方好者意云若色界
不變根者即如木人鼻舌等無根依處便醜為欲莊
嚴身故故須變變根巳與扶塵相依持便好是故須
變根。


【疏】此即不爾不可為例者意云欲界不爾不可將上
界變根例欲亦言變根。


【疏】若爾欲界至令其光潔者意云外難云色界欲令
根塵光潔以相依持莊嚴身故須自變者且如欲界
[003-0562a]
人王天等為有殊勝業此身亦咸得他殊妙身而扶
持受用之既有此理何故而不變他根耶答此理不
然且如色界根塵自識而變汝何故將自變根例欲
界令變他根耶故自變自根故理將免夫自變他根
其義不成。


【疏】又彼色界至是義應思者意云如色界品品者類
也別也或可品字錯應為只字如初禪有識根二禪
巳上雖無識而有根識若依時根即有用汝若令我
亦變他根者他根於巳有何實用不可自識依他根
故他識依自根亦爾疏云非自他識之所依故故知
不變他根。


【疏】彼餘尸䯛猶見相續者此即舉見尸䯛證變依處
意云欲界伹變他扶根塵以死後見餘尸䯛等故問
從此死後生他時容可見尸䯛續且如聖者化火燒
身入涅槃如何有餘尸䯛等耶答雖火燒身互有餘
䯛骨如言火滅巳後收取舍利豈非餘尸䯛耶故知
變他依處凡夫殘尸等不說自成若不變者死後即
應頓滅。


【疏】如生色界至如何會釋者意云外難云如論主云
欲界變他根以無發識用故即不變者上界二根既
無發識用如何乃變耶以下論主答言身為自情變
其何必須根有者此會釋前難也身為自情變者身
即二根謂此根即是自情也所以第八變根此一義
解又云若無根時依處亦無謂欲令有依處所以須
[003-0562b]
變又云根與依處相扶便好所以須變即第二義解
他塵非巳情何必須扶有者意云他塵既非自情何
必須變他根有方始變塵縱然無根亦變塵故如無
自人自雖枯陷亦變他依處也。


【疏】雖知根處各變各自他者根唯自變處亦通他所
以他根無發自識之方自塵有他受用之理義既有
差不可變責。


【疏】此通諸識有五種力者此約識辨力也其借識力
唯眼耳身三識有其大願力唯意識有其法威力道
六識有由持經故得諸根互用等其定通力意識亦
通第八問餘之三力何非第八答多任運起不能為
緣繫發本識令引生色故第八無間身在欲界起二
禪上天眼耳等相緣彼地色等借下識時色欲第八
豈非由借識力故變彼地色耶答如此變者是通力
加行為繫發緣然本不為借識故問生二禪上借識
緣下第八寧非變答雖緣於下未必能變非由定通
若化業果護法不許異地緣變問設定通力能變下
不答欲界本無定果假下有處且不變也上不起下
故上所起色但似於下而實屬上。


【疏】若第八變唯有定通者意云今依定通力中所變
境者即第八識變由第六識入此定等為增上緣力
所以引第八變然此所變境色等皆是實有本質境
令有情得受用謂金銀等言或總四力者意說但有
四力而無五力以大願力即法威力收也。
[003-0562c]


【疏】如除如來至即自通力者意云除却如來餘聖者
修習上定得有漏通者身在欲界地起上天眼耳通
引得天眼耳在身中即下界賴耶緣上界根塵四大
種等為境此即緣異地身如是皆由自得通力第八
緣異地身非由他通力也。


【疏】謂眼耳色觸等者既有二根合有色觸初引其身
而相觸故有解云有色觸者由有身故得有扶根觸
塵等詳曰此亦不然所引眼耳二根而起於通何處
有身根耶設有身根非上地法是欲界身今所論色
觸有無觸其上地不據下地下地自有更何須說由
此非也或眼耳二根是身之一分而得身名理無違
也或亦有聲者汎爾四大不相離相繫有聲能所造
相觸得有聲故有云彈扶振塵有音聲故又有耳根
何得無聲意云定通二力通即變意地之內身定即
不爾一無文說二乃義非問鼻舌二根上界應亦有
香味答不然香味合中知上地無識無香味眼耳二
識離中知有耳根故容有聲。


【疏】無文別說至無用故者意云聖教中不見有文說
有聲也亦不許下地起上地身根何以故以無通故
又設若起亦無用故又無觸欲等事所以不起。


【疏】二無上地至亦無文故者意說二禪以上不起初
禪天眼耳通何以故以無用故上勝下劣所以不起
又無文說故不可將下地根依二禪以上根理必不
然若但借初禪識緣上地境而乃不障言下欣上可
[003-0563a]
起上等者此釋外難難曰欲界起上通上通依初禪
眼耳二根起上地借下下識亦應依初禪二根起答
以下欣於上所以二通依初禪二根起二禪上地以
厭下故但借下識不依下根起難曰下根以是劣二
禪上地即不起初禪二識既是劣上地不應借下起
答不爾二識當地無上借下識根等上地有是故不
起於下根又難云上地無眼耳借下初禪識初禪無
鼻舌亦應借於欲界鼻舌識答眼耳離中知上地起
下識鼻舌合中知初禪不起鼻舌識難曰鼻舌合中
知上地不起下身識亦合中知亦應二禪不起下答
可爾謂眼耳有通所以得起身識無通是故不起難
曰若爾身識即應欲界繫以上地不起如鼻舌識答
此亦不爾是上地繫雖然身識無通有可起者即得
起故有觸塵故。


【疏】如以通力馬勝比丘至扶根大等者意云馬勝由
通力故現身往彼色界初禪梵宮見梵王等等者等
取梵眾天等故馬勝第八識緣彼身中扶根大等意
說馬勝由自通力第八變異地身器謂身是前門所
以不說但言變器問此明異地器何故說身答雖舉
其身意明器也即彼所居及衣服等皆器收也。


【疏】亦由通力至名由通力者意云此有二意一者上
界天等由自通力問此間來佛邊聽法即上界變此
異地器二者此界眾生雖未得通由他通力見色界
天等即下地眾生變他異地器也。
[003-0563b]


【疏】上地見下至賴亦然者意云即由他佛邊通力梵
王等見佛豪光此上見下也即此間眾生尋光見彼
天此是下見上也若見下界眾生不假佛通梵王亦
自能見又若如此界眾生及梵王等見東方萬八千
正界等事即梵王等亦由佛通力見以自通力劣而
不能見彼他方遠界之事故如上故皆由自他通力
有情第八變異地器也。


又阿那律修得天眼通觀
三千大千世界猶如掌中皆由通力變異地器言可
得五塵者即通果色謂金銀等。


【疏】雖第八至內身之文者意說定力通力皆第八變
由通力故第八變異地內根身由定力但第八變異
地五塵而無文說定力能變異地內身也。


【疏】又不由定力引他地身下界地起者意明定力不
如他通力變上界身等聞定力如通力變天眼耳根
異地身不答必不由定能作如是事以定力但可變
五塵不能變根身即重釋不變內身之所以也。


【疏】無色無通等以下文別明義也非伹依下身定不
變上身設身在無色定亦不變身以所變身無實色
根故或得名身有積聚故既云令他得見明知假現
色身雖現色身但有依處猶如泥人無發識用而無
實根何以故以根心等四事不可化故今據實身故
云無根。


【疏】八地以去及佛身通定至變為身者八地菩薩以
依生得天眼不能發通以生得天眼耳根力劣若欲
[003-0563c]
發通可更須修起天眼耳根名定通變身等佛身何
有此事而亦言變耶答以佛第八常具定通故變無
失問□亦有上界借散眼耳識非通者不答大乘無
文以異熟心非異地起不可借也但借威儀通功巧
以色界有語功巧故名得通果眼耳識及有善性者
如上梵王借下尋伺發語業等并借下眼耳識於佛
邊受戒當知受戒是下地善心又解但上地意識由
思為語因不借下意識即由彼引異地眼耳識起問
眼耳五根得緣威儀等不答若正緣威儀功巧唯眼
耳識緣耳緣語功巧故若威儀路功巧處路謂威儀
所履處謂施功巧處所若威儀功巧唯第六識緣。


【疏】若作此解至豈第八緣耶此總是難詞此有二意
初難上見下二難下見上若加前解馬勝比丘第八
得緣異地身器者三灾等亦是異地梵王第八應變
問上界第八設變三灾等於理何失答不然前言唯
是他界自地者第八得變梵王等既不是自地如何
得變耶又如身在下地以上天眼見上地色豈第八
而能變耶以理而言第八但變天眼耳根不緣彼色
等何以故以懸遠故不緣者明知馬勝雖往色界何
必第八緣梵王等。


【疏】若相離者至亦變者此答難意即說馬勝身到上
現是通第八得緣梵王等見下三灾等非近其地遠
所以不變也。


【疏】由此故知至應思者若言相離雖見第八不變者
[003-0564a]
即天眼耳緣色聲時而無本質即梵王等見下三灾
第八雖不變而眼亦緣此乃無質而緣也應思者以
他人變為本質境也又違下必有疎所緣緣之文者
以五識必扙第八所變境為疎所緣緣也今釋亦不
違雖無自第八變為疎所緣緣然扙他第八所變為
境故有疎所緣至文當知問豈有自五識託他第八
變為自本質耶應有五識熏成他第八種答若自界
自託今論他界故許扙他若爾應許扙他第八異地
五識應熏他種此義應思悊云如愚所見疏主將見
下三灾第八不緣等為妨難應借今者得定通境不
定何故將上業力變者為妨論文自言若定等力所
變身器界地自他則不決定故設第八變下爽理也。


【疏】如樞要說者意說梵王第八亦變三灾何以故許
隔緣故故知五識亦本質不違下文。


【疏】餘地器至饒益有情者意云何法處異色者謂金
銀蘇等定心任運所緣故名境為利有情動求趣故
名果色雖是所望不同名境名果故瑜伽云彼境彼
果故此通有漏無漏者謂諸佛及大菩薩之所變起
故菩薩第八有漏境亦有漏佛不爾故純無漏或約
菩薩二乘第六識名無漏境亦爾第八名有漏境唯
識。


【疏】然第八識一唯緣有漏等者意云從此以下總以
六門義辨第八識由定通力緣境差別第一約有漏
無漏分別第二約三界分別第三約五境分別第四
[003-0564b]
約能造所造分別第五約定通二力分別第六約變
根不變根分別一唯有漏者唯緣有漏定通色此總
說不別分別也遂不相似者即所變相分與無漏種
子體不相似也。


【疏】又解以初禪至有用故者此文合向上非必有本
質之文下言也若不爾者今第一差別中顯第八緣
有漏無漏何故中間乃說眼等耶由此故知合於上
說也由此三識者謂眼耳身三識見相別地繫亦是
因緣變前同地繫約分明變此約因緣變故無違也。


【疏】二此在色界亦通無色至雨淚者意說定通三力
在於色界言無色有者唯據定力說以無色無通故
故無色諸天雨淚但依定力說也即定果色也問無
色總無通耶答亦有通何故言無答以慧劣故故云
無也非是令無如言色界通強豈無定耶此亦如是。


【疏】三唯變色觸亦變餘塵者此問問云且第八於定
通等中唯變色觸亦變餘塵耶此通五塵至能變一
切故者答前問也三十七說由通力故第八能變四
塵以金蘇酪等皆以四塵為體謂聲體虗疎非扶根
塵故不變聲若入淨土即變五塵水鳥樹林皆說法
故得有聲也又五十三說無色界定色亦能變五塵
故言能變一切如波羅蜜多聲聞入無色定心了三
界境故依無色界定能變五塵不假入淨土有云此
定通二種通變五塵若託色界變者唯變色觸若託
欲界變者通變五塵也。
[003-0564c]


【疏】五十四說至令自他有用故者此會違也若云實
五塵者何故五十四說但變顯色不變香味耶答五
十四說勝定果色唯是顯色無香味等者但約色界
異生得定通者及約無色界非是波羅蜜多聲聞說
所以不變香味但能變色觸聲三塵不能起餘二塵
一則香因闕二則無用如演秘說又亦不令自他有
用者設許變者亦不同顯色自他有用故顯色者即
色觸者黃等色。


【疏】五然與定力至定境為異者此問通力與定力有
何差別今答云定心緣境一向是善若通果心即唯
無記何者且如二乘異生坐得定上若為嬉戲起通
果者即無記非善何以故戲哢心中起故即當四無
記中變化無記心也若為利樂有情所起者即是善
攝問何名通果答通者慧也慧從定起故名通果通
即是果持業釋即劣慧心心所也若言通果色者色
由通力變成金銀等即通之果色名通果色依主釋
色由通引故問通果為定為散答非定非散何以故
若令在散令在定皆不能變如是金蘇等事猶如人
睡欲似窹時亦非令睡令窹通亦如是非定非散。


【疏】一根本境一解脫境者其定名根本非是散其通
果心名為解脫在於定後非散定猶如無間道後解
脫道也。


【疏】若八地巳去至何異者意問八地巳去既恒在定
未審所變與通何別。
[003-0565a]


【疏】通力至故二有別者此答上問謂七地巳前即根
本解脫有別八地巳去有加行無加行有別若至佛
位亦無加行即定及通無有差別以任運心起變化
故問如何八地巳去菩薩有加行心耶答加行有二
一者加行加行即加功用行名加行二者任運加行
即任運思惟也故八地巳去菩薩通力由任運思惟
方起通方變化金等定力。


【疏】六又依神通至似而非真者問既言不變根何故
前言通可引起根之與塵耶答此約不變他根前約
引起自識變自根也即如引起天眼耳根亦自第八
緣變也又云或亦能變如下云無上覺者神力難思
故能化現無形質法問業果如何變答金蘇馬麥根
但變似非真為伏慠慢眾生故現斯根餘聖不爾。


【疏】即瑜伽五十四至變異地身者意云就明變身器
中先明變異地身後明異地器先明變異身者有二
解一云色無色天佛邊來聽法變身萬億共立毛端
不相障礙即是異身問無色無通可唯定力色界有
通其義如何答色界雖有通不妨亦是定力所變故
瑜伽云色界色有二一者定心現色二者業報色無
色但一謂定心所現此解約別異名異身二云色無
色天變身於下欲界共立毛端不相障礙令欲界眾
生見故由他定力變身下界眾生得見即第八變他
異地扶塵名異地此約異地名異身也又彼天等於
欲界現身名異地身據還是自地色身以欲界無定
[003-0565b]
通等色與前第一解相似。


【疏】聞無色界宮殿之香者由此界菩薩入無色界定
遂聞無色界宮殿之香乃至如春細雨者雨即是外
器收即色無色天由定力故變意云此所變雨等與
本地不同名異地也又此界眾生亦見彼雨等又如
色無色天佛邊側立予孝等皆變欲界異地身來本
天無此身故此欲界眾生見彼天亦緣欲界器也。


【疏】及實色中定境者是者即無色宮殿及天渡等是
法處實色定心所緣之境又有解云色無色天渡下
如雨者但似而非真無溫潤用故若八地巳去菩薩
變大地為金海水為蘇等即有實用此定境色亦是
法處攝也。


【疏】色無色天至有何通者此問問云色無色天皆由
通力現何故此色非通異色耶意說名通果色此有
何過次云瑜伽至故無通力是答也問通果與定果
定果色等何別耶答通果有二一者通果二者通果
色從定引通通即是果果非色持業釋由通變色即
通之果果是色依主釋定境色者定中任運變起金
等名定境即此色從定引生名定果據義不同體無
別也又云定所變影像名為定境由定反境為緣繫
發第八所變金等法處實色名定果色此約別體者
說。


【疏】少分間斷者即中夭者言由有生一念即便令終
者如蜉蝣等雖亦容少時然以時役故云生巳即死
[003-0565c]
准此一段論文但辨通力所變身器非初定通力變
也瑜伽云一劫者是成壞劫也由繫發故聲等方生
者內聲由咽喉脣舌等緣繫發方生外聲由杵等緣
繫方生也。


【疏】等流色者此有三種所謂異熟長養自性色等異
熟色者色從異熟識中種子而生名異熟色或業所
招無記五根等名異熟色望此色前後相引邊亦名
等流色長養色者由衣食所長養故也前後相引邊
亦等流色自性等流者謂扶根塵及青黃等前後自
相引生名等流色然異熟長養前後相引合有等流
今不取也但取自性等流色為難也。


【疏】第七末那等者意及難云若言心心所有間斷故
不許緣者第七既恒相續何故不緣耶言若爾以下
外人申難可知。


【疏】依處方齊者即依十二處明第八緣境分齊也。


【疏】五塵通外內者此望全身為內非難對根辨內也。


【疏】雖意緣等者此文外有難難云種子既言意處緣
應當法處攝故八識中後之三識俱意處攝也。


【疏】問本識豈不緣假至如不相應者意云且如四色
法處攝何故不緣耶答第八所緣一向實有此色是
假所以不緣問色既五種何故言四答且五種色中
極略極逈受所引遍計所起此之四色一向是假第
八不緣其定自在所生色通其假實金等是實即緣
十一切處觀即假第八不緣謂第五色雖法處攝通
[003-0566a]
假實所以不問但問前四何名極略色謂第六識假
想心中折麤色成細至極微色名極略色也略由細
也或可略麤成細故名極略也極逈色者折空中明
闇逈色從大漸小至一極微即去此一極微却所所
顯得一微許空處色名極逈色逈者即空逈也故集
論云極逈色者折麤至一極微即此極微離障礙觸
所引色名極逈色也亦由第六意識觀心所折問與
逈色空一顯色何別答亦有別且逈色者即傍觀空
色名逈色仰觀虗空色空一顯色。


【疏】受所引中定道共等者意云受所引色有色有多
種謂表無表定道共等今簡餘者故云中也意說定
道共戒名受所引色者從師受學而得故故內防非
依思種立。


【疏】以總從別者根塵等第八所緣合是法處法處是
總色處等是別今以總從別十處等攝以闇從明者
第八所緣是闇六識所緣是明今從六識所緣通十
二處等故。


【疏】云皆本處攝又有解云獨頭意識所緣根塵等皆
法處攝名總隨各別攝故名別以闇從明亦爾即五
識與同時意識各別緣故名明現量取故以獨頭意
識橫生堅執故名闇又有解云十二處種子名總名
闇隨十二處各別名別名明總即法處攝別即十二
處攝。


【疏】定所生色中至不緣假故者意說十一切處觀亦
[003-0566b]
由第六識觀心中安立雖是假亦此中法處攝何名
十一切處觀答所謂四大青黃赤白識空名十問何
名一切處答如觀地時一切總作地相乃至觀空之
時總作空相故此十法由第六識觀察安立故是假
也第八不緣。


【疏】然諸法有二我者意云以下論文將欲聊簡故疏
家先牒即發起後文也。


【疏】後得智等有籌度故者即後得智有任運簡擇說
諸法故得籌度名但不如強分別以名義互相繼屬
也故後得智緣無法也又有解云緣無之心有其二
因一者妄分別故二者有籌度故其第六識由有分
別故得緣無。


【疏】中言諸六識等者等謂等取善惡及同聚心所非
前五識五識不緣無故也其後得智有籌度故得緣
無色然第八識二義俱無所以不緣無也故下結云
第八不緣我也者我體既無故第八不緣於我。


【疏】於有為中至緣實非假等者意云且就有為中色
心心所不相應等雖如前辨就色中但緣實色不緣
假色然心心所不相應及無為未審第八緣不故下
為問也。


【疏】謂由無業及名言實種者此解要由此二因緣生
能實現行此現行心所變方實有用或通所變皆其
二因而生言要有刀者角簡八俱五數等言任運者
簡第七第六及非業感眼識等或善惡五識雖非業
[003-0566c]
感是任運起心有力亦因緣變巳疏言即五八識不
簡五識善惡性也。


【疏】由此六七緣無等者意說第六可緣無如何第七
亦緣無耶答自內緣執第八為我我體是無故故得
緣無言亦緣有故者青等相分從緣所生名為有也
言或初通五八全第六少分者取五俱意識此解稍
寬非唯業感但任運有力變者皆因緣變也故下疏
云不隨實體種子因緣變者是分別變也言後第七
全第六少分者意說後分別變也第六少分者即獨
頭意識橫生分別是也。


【疏】順有用等文者意說者將五八全第六少分為因
緣變者即順下論初必有用後但為境之文疏初隨
因緣等乃至此一段疏文未以來明因緣分別二變
未審八識中是其何藏疏中總有四釋即從初隨因
緣至道理以來是第一說又解以下至鏡中火者是
第二說又從因緣至彼但為境者是第三解又從五
識相應心心所至無諸妨難以來是第四解因法師解
釋因緣分別變中准樞要釋疏中四解作法師云但
約又解巳後有四釋故復又解初唯第八異熟下是
第一解又從問若隨因緣變下是第二解又從由此
復言隨因緣下是第三解從又解因緣者是諸法真
實下是第四解然樞要排比不依次疏中第一解即
樞要第二解疏中第三解即樞要第一解然樞要中
初之二解是護法解由理未盡故有餘釋由此疏中
[003-0567a]
往往云順後解也又樞要言第三解者即牒疏中第
三解也雖有此解其義甚難來濫君子請為更詳亦
有解云如疏言若瑜伽釋家等以下文生一身之失
為第三解評曰向攬諸家異釋皆由不得疏主本意
觀其疏文能釋斯義初解將為理勝。


【疏】初隨因緣變等者意說五八識是因緣變第八五
所雖與識任運變境等然無實用故且除之言即七
識等者意取第七全第六少分除五俱意識唯現量
故。


【疏】初唯第八等者第二解因緣變對後分別故得初
名。


【疏】後餘七識所變色觸等者以對初因緣故云後也
色觸等者觸即觸塵等者等取心所所變並無實用。


【疏】既爾五識以下至此二義護法等菩薩解者意云
此等疏文論前二解優劣也即從既爾五識至應非
實者意云此第一師難第二解師云若言餘七識並
分別變者五識應緣假又五識所緣青等應無實用
准下答五識變亦無礙用即指下言理齊亦無礙用
文是也即答此難故五識所緣青等相分亦無實礙
等用如言五識緣青等有實用者約第八所變本質
境說云有實用雖緣青等無實用然亦不緣長短等
假也。


【疏】問若隨因緣變等者意云假設外微成第二解問
與第一解何別答前解約五八心王所變境說此第
[003-0567b]
二唯據第八心王所變境說不取五識所以有異也。


【疏】由此復言至順第一解者意云將欲成第一解先
問其因緣義今釋云隨任運義種子義者意說五八
識隨其所應從自親名言種子任運生任運變境種
等有實用名因緣變即順第一解。


【疏】第八五數至不能發生眼識等者並是成前第一
解言第六識等報心所緣者謂五數及報心亦任運
生緣境恐濫因緣變故須簡之其執心等分別變攝
更何似須簡問五俱意識如何答亦緣變如言不隨
實體種子因緣變境相等者意說第八任運緣變實
種子故是因緣若五數任運緣變影像種子意云觸
等雖與本識同緣種子然本識所變種子有實用得
名因緣變若心所所變種子如鏡中火而無實用所
以名影像種子也亦如眼根等本識變有發識用觸
等變無發識用此亦爾。


【疏】問觸等至此依第二解者將欲成第二解先設外
問後答此義乃順第二解。


【疏】若瑜伽釋家至不違此文者意說瑜伽釋㝡勝子
云許觸等與本識同變不違此論因緣變文故約本
識心心所所變根境相對名有實用因緣變也雖不
違此論然違成業論多種能生一方之過如下第三
論自會言前解為勝者指第一解順下第三者即順
第三破多種能生一牙之文。


【疏】又解因緣者是諸法至故但為境者意云此第三
[003-0567c]
解真實有用種子者意說此種子是本識所變有實
體用名為真實此種子生色心等而有實用名因緣
變如本識五數所變種子無實用名假種也即觸等
所變現根塵等相而無發識等用名從假種起。


【疏】無漏亦爾者意說若如定中無漏意識擊發第八
所變魚寶等有實用名因緣變如十一切處觀所變
境便無實用但分別變攝。


【疏】五識相應至無諸妨難等者此等是第四解五八
識如文與五同時意識五識俱心所亦因緣變從實
種生故然第八心所所變相分唯假種生不同五六
然定中所變金銀等從實種生因緣變收其餘心心
所所緣色心等相分但似非真如鏡中火無緣等用。


【疏】若論依他假因緣起等者意說分別變青等相分
雖不如他本識所變有質礙用而有發識等用以青
等是依他法假藉因緣所生故是有用。


【疏】非是如色心等至稱其自相者意說者准此解五
識所變相亦合有此礙用彼分別變者有依他為境
之用假藉因緣所生故稱其自相者所變相分與本
質極相似故名稱自相。


【疏】第六報心至或有用者意云第六根心行相微劣
任運而與五識俱起者隨因緣變若自任運起者唯
分別變。


【疏】問前所說若隨分別變至應全無用者言前者通
前三釋除第二解意難云且如分別變相但可為境
[003-0568a]
不與他為本質即無礙用者定心及五識所變境相
亦不與他為本質亦應無用以不如他本識所變為
他質故答隨彼實體種子生者意說五識定心所變
相分從本識中實種子生也故是有用不同分別。


【疏】隨加行至籌度義者謂分別心要加行引方強分
別定心雖有加行引及五識難由他引但不強籌度
分別。


【疏】一念心得成二種者即一念定心與五識同緣實
五塵唯因緣變即此定心通緣過未及心心所等名
分別變以相分心等不能緣故名分別變也。


【疏】性境不隨心者性者體也謂根塵等體見雖以相
緣或見相別地繫故性境不隨於心同地繫也名性
境不隨心即如第六識與五識因緣有時見相別地
繫如初禪眼耳等與意識因緣上地時相見別地繫
如前巳說。


【疏】獨影帶質者如緣過未無本質境唯有影像在心
上現名獨影唯從見也帶質通情本者即第七識緣
第八本質時攝從於見有覆無記攝從於境無覆無
記故言通情本情即妄情即第七識與四惑相應妄
執不了故分別變五識及同時意識據性境說亦因
緣變。


【疏】從第八生至亦從起故者意云前七識雖第八不
緣若有次受用境時別從第八中自種子生不可以
不緣即不令起無漏心等第八雖不緣不妨亦從第
[003-0568b]
八中種子生故。


【疏】實無為者即真如也。


【疏】論說等言者即指上論文問云何故不能變似心
心所□□□□□□□今論中復說變無為等未審
兩今等字各等何法答前等字但等心心所即向內
等後等字即舉無為等等取不相應假法也故前答
中但答中心心所不言無間等也今解無為至及與
無為者此更解云即前問中等字舉心心所等取無
為不相應行假法亦無有過此解為本者意說前問
中等字等取無為不相應假法是本也故說第八不
緣心心所無為不相應假法也。


【疏】問若有漏位至皆應緣實者意云因緣變必有體
相如分別之相未必有體若爾且如五八至無漏位
既無分別應不緣無何以故以因緣變皆應緣變故。


【疏】即緣於文至故緣無等者意說無漏第八雖無分
別變等而於無漏位中亦現彼影彼影者即心無為
等影若爾既云現影如何言親證耶答不爾以無漏
第八與鏡智相應極明淨故無妄倒故緣境之時不
同有漏取相分別名為親證約後得智說以正智實
證不變影故。


【疏】見分取於相應心故法皆盡故者意云不假心心
所互相緣名為遍智何以故如一見分能緣相應心
心所及緣諸法時即自證分緣自見分所以得成遍
智與前解別問若自證分緣自見分者如何得名同
[003-0568c]
一所緣答約見分名同不說自證斯有何過有云見
分取於相應心故者此結前解也。


【疏】云法皆盡故自證復能緣見分故者結第二解也
如疏云但□□□□□□有何過者解妨難也以第
二釋中不說自自□□□□□□□□□□。


【疏】其六七識至可應分別者意云六七□□□□□
其三量於中現比二量心是有用心非量心是無用
心無實用故故云可應分別有云現比心同前相分
可應分別。


【疏】護月師無色界亦變身器者意說月藏師許無色
異熟緣下三境。


【疏】緣一切處者意說緣一切色處故瑜伽云無色界
定於一切色得自在故此證三界賴耶皆變色緣。


【疏】初禪器等小千界者於薩婆多宗說若依大乘初
禪盖四天下二禪覆小千界三禪覆中千四禪覆三
千大千界丘云更有一說初禪等小千二禪等中千
三禪等大千四禪無所等准瑜伽五十一皆云緣狹
小執受境等既有執受字故約內身非據外器說也
餘二界亦然言身大可知者初禪身長一由旬半乃
至色究竟天身長一萬六千由旬。


【疏】緣無量執受境者彼緣無量行解心之種子是第
八執受境言從果為名者以種子得無量名者從所
生行解心說是故第八伹緣種子不緣行解也言無
所有處等准此應知者即無所有處緣微細執受境
[003-0569a]
若非想非非想處緣極微細執受境。


【疏】此亦所立同者此無想定亦在次前文所立中。


【疏】二宗各解不同者如經部滅盡無想二定並有識
有宗二定並無識但如隔日瘧名不□身無是有情
故無不定設若滅盡有識無想無識□□□□□□
□□□□□□□□薩婆多深無心位外更□□□
亦有至下自廣成者有□□□□□□□□然不為
過非共許故或可等取故舉無想等餘悶絕位等此
等諸位有第八識者下自廣成立。


成唯識論疏義演卷第三本
成唯識論疏義演卷第三末



【疏】此說自體三位通二者意說阿賴耶識於三位中
唯二位與五心所相應佛果與二十一法相應三位
者一者我愛執藏二者善惡業果三者相續執持位
前二唯因後一通因及果今者但舉初位以釋識體。


【疏】雖復不增亦不可減至名遍行故者問觸等與識
既不增減何名遍行答雖無增減但與識體俱生俱
滅名遍行也即釋因中恒與此五相應所由。


【疏】雖復二乘至五數相應者此釋外難難云二乘無
[003-0569b]
學既捨賴耶之名云何但與五法相應答法執未除
相應無者。


【論】觸謂三和者略釋體業要具三義為觸自性一者
三和二者分別變異三者令心心所觸境為性與受
想思等所依為業如下廣釋就解觸中大文有三初
釋體業次引證成三釋違文釋體業中有二初總次
別此即總也。


【疏】二令彼和合者即根等從自種子生生巳由觸令
彼互相隨順名令彼合不由令彼生由二義故觸名
三和問言三和生觸如今乃云觸生三和一何乖返
答三法和合生觸之時即此三法亦由觸而得和合
故是同時且如焰炷雖炷焰焰即燒炷故同時也炷
雖生焰要由焰方有炷觸從彼生令彼和合其義相
似亦如見分緣相雖言軄由境生識及境時緣相必
定同時依增色根說不依等間也。


【疏】境在未來根住過去等者此約等無間滅意根為
問問如何根過去境未來觸現在豈成因果耶答如
疏。


【疏】誰言所生即是彼果者准難意因未來果現在也
即前果後因今釋意不是彼果也此約不是親所得
果望疎者說可為彼果如次下文自說疏中為現取
時者為字去聲呼之。


【疏】體唯現在似於去來者境體唯現在言似去來者
伹約因果說即先因後說果故下論云於現在法有
[003-0569c]
酬前相假立曾因對說現果觀現在法有引後用假
立當果對說現因即同此文似去來也故觸名果於
義不乖妙符正理。


【疏】居種子及未合前者問種子即是未合時更致及
字何用答種子約大乘說及未合言約小乘說又云
根等雖從種子巳生猶未有生心心所功能故云未
合若後三法功能和合能生心心所等名為變異合
未合時有差別故。


【疏】名分別父者意說子似於父以分別是領似義也
有解云分別者分者領也別者似也觸領似於根等
有順生心心所功能名為分別。


【疏】亦自順生名分別者意難云觸領似於根等有順
生心心所功能名分者且應觸似根等有能生觸功
能名分別意云不難似根等生於受等但據似根生
於自觸為難。


【疏】應說觸似觸為緣者難云若觸似根等亦生觸者
應觸以為緣如何十二支中乃云六處緣觸觸緣受
耶言如順生受至名分別故者引例為難觸似根等
能順生於受即說觸用名分別觸亦似根等生於觸
亦應說觸名分別順生受者謂受以觸為緣觸順生
於受也。


【疏】若自不順名分別者意云若自不順生觸但似根
等生領受等名分別者此牒本意正難下文是。


【疏】如受等法不能生餘即無領似等者意云受等但
[003-0570a]
受前苦樂等境更不似根等能生心心所之功能故
無領似之義今觸但似根等生餘心心所功能名分
別不似根等生觸名分別也又周云如受等法不能
生餘者如受不同觸生餘心故即無領似義既不能
自生亦無領似生自。


【疏】觸不似彼生識及觸二種功能者根境能生識及
觸二種功能而觸不爾。


【疏】若約見分自證分相生道理亦得名分別如觸自
證分生觸見分故即見分依自證生復熏種子生自
證分生是相生義。


【疏】仍不分別功能盡者但分別根生受之功能更不
分別根生識觸等功能故云不對法約勝說不相違
也故觸唯領似根生三受所有功能也以受是觸近
所生故者釋所由也。


【疏】分別三受者意說觸領似根生三受同對法文也
順三受故者觸能領似根生受功能者以順三受故。


【疏】稍寬對法者意說中邊此論分別根等寬於對法
文也。


【疏】此中通取等者意說此論說觸似根等能生一切
心心所功能非唯約三受故□盡理。


【疏】又彼論中至今此解好者意云此釋分別義分者
分位義別者不同義即約能分別彼根境等三受位
殊名分也今此解好者指對法文有云今此解好者
指此間論。
[003-0570b]


【疏】偏闕二義不名為勝者此二唯簡於境故。


云偏
一義者此遍一義唯簡於心故云闕偏一義周云偏
字令為遍字此心雖有主近二義以不自生故闕遍
義意說根具四義境雖有遍義而非主近心有主近
而非是遍緩之一義心境俱闕。


【疏】識有境生故者此解心境俱闕續義即識能變境
境因識有境為所取識託境生既互相因而無續義
又周云識所以有者由境□生故云識有境生故也。


【疏】無心起時無諸心所故者意云無有一心起時無
有受想等諸心心所。


【疏】故今不說者意云今且說根境為識所依不說作
意。


【疏】今依見分別體者說者意云今言識依根境二和
合生者但據見分一介別體者說不約見分自證分
同體說也。


【疏】同體為依非所說者所以自證分為見分同體依
此說即識見分由三法生謂根境二及自證分。


【疏】若亦說者至各自依故者心心所等各各依自許
自證分生識即合依三法生觸依四生受依三法生
故云各自依故。


【疏】此說親現依不說疎種子至法則有多者意云但
說觸受等因二三四和合而生者據依現根識等識
疎依者即是扶根塵無間緣等種子者即識等自許
種子雖心心所起時亦依疎緣及自種子今且說親
[003-0570c]
根識等不言疎者恐法有多。


【疏】六思身者即六識相應思也受想觸等亦配問遍
行既有五種如何與八識同時俱起耶答不然大論
八識各各皆有遍行今說五種者類是同故故不說
別問如論皆言第八識與觸等五法相應唯是無覆
無記乃至出其體業皆是有所□別有所作用有所
順違等耶答無覆無記行相微隱□密難知今說觸
等作用但約意識相應者說非無藏識相應者也如
世知有六識豈七八又云約同小乘共許者說以小
乘不信七八如後成立至下當知。


【論】極相隣近引發勝故者意云極相隣近者約境相
相似解近也引發勝故者據行相相似釋勝也。


【疏】與受所取順益等相者意說此觸所取可意等相
即此相亦能與受為順益等相也。


言與順益等相
行相極相似者即依瑜伽論喚相分名行相約境說
也。


【疏】觸觸苦等觸時受受於苦等受者意云觸正觸苦
境時苦即領彼苦境故觸引受勝也。


言不說作依
者集論與餘想等作所依。


【疏】思方位故者問受既稱實如何云是思分位耶答
愛雖別有體然惡有思慮方有愛生是故說愛思之
分位即相待似收猶如於悔雖別有體然是癡分位
此且應爾。


【疏】言心所簡前二者即是簡俱舍論六六法中前三
[003-0571a]
也。


【疏】四大觸實者問如何有此文來答以經部許兼□
塵觸是似四大觸是實今將四大觸為喻無過。


【疏】云四大觸實者意釋觸塵是實所由故取所依四
大塵觸為觸塵以觸塵通能所造故有云香味觸既
許是實者並約極微說仍難解極微不成食故。


【疏】或應心所亦通於下者意云如前第一因云心所
性故者且流注此四食因中若如是者則不取彼食
為喻量云觸心所是有法非即三和法也因云四食
之中心所性故如思識等簡過便盡除段食故。


【論】能為緣故者意說觸與受為緣乃至愛與取為緣
伹是緣由非緣慮也。


【疏】就他宗至無異因故者意云若彼許愛支等皆分
通假實者即得為喻何以故以彼宗許觸合分是似
不假許觸支小分通似實何以故無異因故有何所
以說觸支一分是似一分是實耶有解云許小分實
餘似不成者意說彼若許愛等小分實者觸似則不
成一種既是緣起支有何所以愛即實觸則是似故
云無異因也然不及前解。


【疏】言愛等等者即舉初喻等後二喻及等初喻中愛
取等。


【疏】亦得說為第二宗法者上來是實非似一介宗法
今此非即三和第二宗法。


【疏】此為宗法即無妨也者問前前第一宗法有行過
[003-0571b]
耶答喻有所立不成過前巳簡訖。


【疏】何名驚心者此問驚之名字如何驚心此問驚之
方法何位驚心此問驚之位次下答心王種可起趣
境如世睡人相喚也。


【疏】應驚一切者意云既言一切即作意攝在一切中
若爾即作意未生如何能驚彼又應一切未起總能
驚何觸驚心耶就解作意中亦有二種初釋體業次
破異說就初復二初釋體業次釋外難。


【疏】或現作意與識同時至於理無違者此意說作意
及識俱俱起竟義言作意驚其心種理實現行此非
正義又起巳方驚等者釋第二解非。


【疏】於此難中應說功力種子之位未有三種不知之
義亦無心心所不同觸境故者意說種子之位但是
根等三法種子其相說隱未有三種不和之義及至
現行位乃有根境等三法不和合之義若在種子之
位且無心心所不同觸境之義及至現行位方有心
心所不同觸境之義若後和合能有發心心所功能
名有和合義亦有令心等觸對義問既云根等三法
在現行位方有不和之義若觸生時乃令根等有和
合義者此乃是觸能生三和合何故論云三和生觸
耶答不然如論云觸依彼生令彼和合故說為彼故
知觸與根等同時釋義說前後相待為因果也故觸
現行方有用也。


【疏】受等三和生等者問受等既緣觸起如何更說因
[003-0571c]
三和生答觸為近因三和為遠緣。


【疏】此質不定等者如演祕說亦可云心體非能驚作
意方生作意能驚何勞更須驚如人省覺時方覺餘
者作意亦爾。


【疏】此應非遍行住此境無故者云汝小乘令心迴趣
異境名作意者若作意但住此境時應無作用何以
故但住此境不能迴心趣異境故故住此境無故。


【疏】若相微隱由何知有者此牒救重破外人救云雖
暫住此境而亦有迴心趣異境義但相微隱者難云
由何知有夫論廻趣異境者皆有表彰既相微隱云
何知有。


【疏】瑜伽第三至將為盡理者此會瑜伽論謂心迴轉
者據順相說然非盡理不同小乘乘將盡理故今破
也。


【疏】非非遍行者彼救云但餘位相隱據亦有此作意
也故說此十非非遍行救第二云至故與定別意云
集論中據亦有此作意也故說此十非非遍。


【疏】救第二云至故與定別意云集論中據修勝定且
說持心令住名為作意以修定時必有決定勝作意
故非是盡理然雜集論師不悟集論之意遂將此義
以為真實所以破也有云修定三時必有勝作意今
言作意持心令住者且備定行相以釋作意作意實
非持心令住也不然與定同時既有作意何以借定
行相以辨作意應云修先於境作意令心不散是作
[003-0572a]
意功能。


【疏】與薩婆多別者意說大乘與彼宗釋作意業用各
別如彼疏。


【論】能起合離非二欲故者釋起愛為業謂於順違俱
非三境如其次第能起合離非二欲故也問本唯起
愛因何說欲謂愛欲欣求為性於樂等境起愛欲
故。


【疏】謂於樂受未得起希合等者意說依樂受未得樂
事起其愛欲而合早合受雖在種位未起亦是緣受
起愛也受若巳生即是不乖離欲故依受未生巳生
起二種欲欲即愛也。


【疏】今唯依無明觸所生愛說者且說染受業用非盡
理說。


【疏】非本識八不生愛故者意說今所說受者非是第
八相應受何以故不生愛故。


言又第八俱受至無
妨者如第八識及五所變前苦樂等境緣時起六識
中離合欲解云由第八受受善境時起六識中合欲
若受其惡境時起六識中離欲如疏云受善惡境起
諸受故者釋起愛所以。


【疏】如想起言疎亦起故者如第八想任運取境分齊
時六識託以為質自變受用起言說等如畫師資作
填彩等。


【疏】欲非遍行至約勝能說者欲愛是愛家業用如第
八識相應受等欲愛便無故。


言不決定約勝能說
[003-0572b]
者愛欲等受業者據殊勝說非約遍理論相業亦爾
且據勝功能說非約遍行道理說。


【疏】大乘雖領於觸者此言領者是似義以觸有可意
等相受有順益等相相似名領也與此起愛不同據
義有別亦不相違此會違也。


【疏】觸有苦樂捨受皆能領者問自亦如是何得難他
即前說言謂觸所取可意等相與受所取順益等相
極相隣近准此與他而無有別答我宗雖有不如此
義為受自相但領於境攝屬巳者為受自相故與彼
別所以今破。


【疏】又違汝宗者同時心所彼此不許相緣如受觸同
時如何得領觸耶故言違宗。


【疏】若觸前受後至如何名領者此意即說若觸在前
受在於後可言後受耶而領前觸今既觸受同時即
不緣於觸如何言領觸耶若言緣俱生觸者便違汝
宗。


【疏】或應一念觸受不俱者意云若設許受緣前觸即
觸受一念不俱若不俱者不名遍行若行俱者應緣
俱觸名若爾即違汝宗如是微遂進退無逃破異存
真牢問其有。


【疏】或因即是果者猶如種子亦因亦果望前與後有
差別故。


【疏】受領於觸應名分別者問意云觸似於根境即名
分別根境者受似於觸生心所應名分別觸答無失
[003-0572c]
以分別是領似義故此問不次合向前問言明前三
心所者謂觸作意受也□疏作此分齊而取共相發
名等也。


【疏】諸論說名為其想者意云據今釋想體業即想是
其因名言是果言是有處說名作想者從因說也若
喚想作名從果說也。


【疏】如世人言汝想是何等如人相問名字云汝想是
何耶此即以想從果而說若有問言汝名何等耶從
因而說云名為想也有云汝想是何等者西明方有
此俗音此云未見。


【疏】此業不遍者若釋想起名言為業者故是不遍何
以故以第八想不起名言故若爾本識相應想以何
為業答但任運取境為體而無有業或可疎起名言
為業如受中說。


【疏】下總釋俱者此解五心所相應之義。


【疏】無心起時無隨一故意說無有心起之時解等五
中而無一者皆有起也。


【疏】解前云頌中相應二字者問前釋俱字以辨相應
今再解相應一何繁枚答前言俱者此解論初相應
之言故論初云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今再釋相
應且通捨受故頌云相應唯捨受相應既通兩處所
以須更別明言處等者即所緣處所境之異名焉。


【疏】以觸等五相至故名為等者意云心心所所變相
皆託心王境相都即心王所境相相似名等也。
[003-0573a]


【疏】宗明唯識者論宗既明唯識不可取外質為所緣
又不同小乘小乘以本質為所緣相分名行相見分
名事故與彼別。


【疏】俱有無間等者意云同作一根根謂俱有根反無
間根如下自辨。


【疏】或雖不同亦兼取彼者此或可通見分見分行相
雖異今時兼取即具五義說名相應問行相既是不
同如何得名相應耶答以根境是同亦得名應。


【疏】瑜伽論第一卷至亦不相應違者問如何有此文
來答由前兼取行相有相應義因此便會瑜伽唯識
所緣不同所由如下云以境相似至其實各別者此
辨瑜伽論中所緣同義雖然觸等六个相狀各別據
相似名同如緣青時諸相俱青故。


此約實義名所
緣等者即此論中約六介相分一一數等相似名所
緣等猶如事等體各一故。


彼約相同名同一所緣
者瑜伽據相如緣青時相皆青故。


【疏】許有二故者如下論中許有親疏二緣。


【疏】行簡依同者行相名行簡依同者如第六第八同
依第七今簡第六其境各別故非相應周云如一眼
滅雖同依一根而前後起別緣復別故且行言簡前
後識。


【疏】緣簡別見者緣者所緣簡別見者意云見同緣此
所緣即名相應若如諸滅見分各各別緣不同此者
皆不名相應故所緣等簡諸見分。
[003-0573b]


【疏】如五與意唯依事簡者意云如五俱意識所緣雖
等體有多少不等五殘即多意即唯一體不爾故不
得相應心所體事亦復不爾依事簡且如意識與眼
識起時即有二滅二受並豈有二受等而得相應亦
不與第八相應受不與受相應故觸等亦爾或第六
與五識所緣亦不等意識通緣十八界故。


【疏】便應不能攝益相續者意說若第八識行相明了
者即不能攝持自身令增益相續。


【疏】皆悉不能互攝彼種者若許易脫者如與樂受俱
時應不能持共趣種子以相違故共受翻此。


【疏】便非彼生者若許間斷者便非彼趣生也意云第
八既間斷者便非彼趣引業所生引業生者不間斷
故。


巳捨壽故者意說既有間斷即第八捨於壽性
更如何能受熏持種耶。


【疏】所餘四緣簡別境等者即□疏中從又解至故無
有欲也以來返須第八與捨受俱於中第二義唯簡
苦樂善染等正須唯與捨受相應也餘之四義簡其
別境等對第二義故得餘名。


【疏】由此五義第二正顯者意說復五義中第一義正
須捨受俱也以第二義云不能分別違順境相正顯
捨受餘義但簡餘法。


【疏】八證中最初執受者如下執受是取初證之中後
有五因今此段文當彼五因中第一因任運生解意
義也。
[003-0573c]


【疏】此顯所由者立因也。


【疏】不以寂靜至惡業感者釋外難文外難云定亦寂
靜應當惡業感舉此文答意說此捨受但不同煩惱
囂動名捨外如禪定寂靜名捨也。


【疏】此無所能為者意說此捨受不同禪定寂靜除取
所緣故云無所能為又不同善惡有別功能以善惡
業俱能招也。


【疏】餘七轉識說起共樂果等者問第七既恒捨俱如
何能起苦樂耶答言總意別雖談七識意取六轉識
也或為遠因令前六識起苦樂等謂恒內執我故令
前六識苦受等生。


【疏】若或苦樂俱至以相違故意說若第八識與未受
俱者於人天中應不受苦等以相違故苦受俱准解
地獄應無等流王等。


【疏】若隨所生受便轉易等者若生善處與樂受俱苦
趣翻此意領第八與苦樂俱有違理者過如前說苦
樂二受既轉變易脫等定本識與俱亦應易脫等。


【疏】既知唯捨巳便難唯五俱者外難云說許與捨受
俱何故不與餘別境等相應耶。


【疏】此之別簡行相周遍者周云意簡行相周遍者方
與此識相應別境不遍故須簡也。


【疏】等者亦取至亦在其中者問既自別明不定四法
何須等等答四通三性別明之中但明無記故今等
者取善惡。
[003-0574a]


【疏】非異熟至惡作等者意非是喚作異熟者皆是真
異熟自有是異熟者非真異熟如異熟生等。


【疏】大乘亦有自性善等者意云不唯汝宗俱舍明之
我大乘宗亦有如對法說。


【疏】此三種性者有覆無記二記合為一也。


【疏】有為善法至非安隱故者意云有為善法通有無
漏果亦通二麤重者屬世果生滅者屬出世果非安
隱故通釋二果世間可愛果者謂世間名利財位及
人天身相好圓滿等出世可愛果者謂見道巳上菩
薩所得微妙殊勝色身有大智慧諸相具足福位閏
身法雨充足具丈夫相棄落囂滓不染世法能於諸
趣教化眾生放大光明燭諸冥闇契當真理名相俱
巳無漏漸增煩惱自伏此之聖者名出世間且越二
乘仍非正覺不名為佛謂有生滅名非安穩。


【疏】有為無記至不善者問何故但名世俗無記不得
名勝義無記耶答以自性麤重濫不善故所以不名
勝義無記即自性麤重名世俗不能感果名無記。


【疏】虗空至無所濫故者問無為既有六何故但說二
答想受不動無為能厭加行心是善故善收也。


【疏】性巧便善者謂無漏後得智相應善等即無漏智
名巧便所修善法隨能修智亦名巧便。


【疏】三等起善至准義且爾意云身語二業由善心引
起名等起善如別解脫戒等其不相應行由善意識
引起亦名等起如無想定等及名句文身種子善者
[003-0574b]
此釋善種子亦是等起收由善現行之所熏故不善
種子准此知亦爾。


【疏】種子亦爾者即無記心所熏種子名無記也。


【疏】應不生惡恒生善故者既許第八是善性者於善
趣中應常趣善而無有惡以趣主是善故意說異熟
任運恒相續生若是善者流轉五趣應不得成惡趣
翻此應恒起惡而無有善若爾流轉還滅應不得成
何名流轉答集因滅果不流息名流苦果起而翻因
名轉如疏解。


【疏】一善有可愛果者問諸無漏現行不能招有漏可
愛果何名為記答即第二義體殊勝故名為記。


【疏】可調和故等者調和即善壠即惡。


【疏】例同於心者即是心所例王門。


【疏】第一第二第四說同護法等者諸師之中義與護
法同者此之三釋即與彼同也此多復次者但是一
師釋非有三師說也。


【疏】文段有三者初略申正義第二有義下廣破異說
第三由此故知結示正義。


【疏】所緣俱可不知者意取不可知所一門不取行相
也。


【疏】然俱有四者以不可知是十門數外例本識但有
四門然除四門不例謂身相一切種行相受俱然後
之二門在亦如是後明所不例。


【疏】此不成救至與自俱故者此難意云若識了別觸
[003-0574c]
非了別故觸等不得例行相者觸等同識五法相應
識與觸亦應與觸相應心例同故既言餘門通例故。


【疏】觸非觸俱意云但隨所應有相別然觸不與觸俱
故與觸非觸俱。


【疏】與捨相應至例成失者意云了別在識即令約同
名識。


既捨相應不在受者意云與捨相應即非是
遍行中受數。


亦應受等例成失者意說亦應將遍
行中受例於捨門皆有行相故令相例受既不受相
應何得相所。


【疏】若正義無違或合為一者意云雖巳上有多師解
義名道理無違總合為一師義無妨也若耶師謬義
皆是護法似作別師敘成非有異師即說。


【疏】世親攝論至方能受熏者意說此論四所熏中攝
自在義若據攝論四所熏義外別立有自在義而名
受熏皆說第八識不論觸等五如何將觸等五例於
一切種門。


【疏】心所為果有力者謂有緣虗執受等力也問豈心
所執受等有實用耶雖無實用與本識俱時緣境故
相從言有力其實觸等所緣相分如鏡中火而無實
用也。


【疏】何故至不頓生六者意問云如何心所受熏即令
一受等頓生六果以能熏有六故心所既名能熏後
果何不頓六耶且應一个能熏受頓熏六个果種答
如疏明。
[003-0575a]


【疏】心所能熏相分見但隨巳數乃至無頓生六果者
意云能熏心所中且如五遍行各有其相見二分若
熏時但隨自遍行數而熏非一一法皆有六種者非
一个觸熏成五數及心王種子觸既如是餘想等及
心王等皆然即所熏無頓生六果之失。


【疏】心王緣本識至但生自相分現行者意云心王能
熏即能生實心所能熏伹能生自相分而不能生餘
本識等。


【疏】答若能熏是一等至俱所熏六種者觀此文意似
不答工問且熟能熏自體後從種出生六果妨不答
心所不生質不可論其本質生與不生者如第六心
王緣本識及五數所熏處既有六便熏得六个第六
心王本質種子後生現行時不可論其本識中種子
能生現觸等所熏中種子不生現。


【疏】乍可論其本質影像者意云乍可論其心王熏得
種子生本質心所熏得種子生影像。


【疏】所熏不然者意云本識觸等俱是所熏不可說本
識中種子生本質心所中種心生影像。


【疏】此亦不然受例應爾者意云所熏例能熏且應本
識中種子生本質觸等中種子生影像。


【疏】六種共生一果至體是一故者今說六能熏共生
一本識亦無妨如一麥有多微等。


能持是一者即
本識也釋無妨所以即一所熏處故。


【疏】不別是因緣共生一果種者意云能熏雖有六不
[003-0575b]
是別為因緣共熏一果種故為喻。


【疏】此熟見分能熏為論者若約相分本質即有三十
六種如論言則餘五種便為無用則知依見分說不
約相分。


【疏】護法等如何釋此文者若不許多種共生一果者
護法如何釋此文護法許新舊二種共生一果故。


【疏】共生一果為難亦爾者意云若共生一果即有多
種共生一牙之妨若不共生者即有一生一不生之
過不生者即無因故難意如是。


【疏】此乃自違不勞他詰者我本難汝云果生若從一
種生者則餘五種為無用汝今却難我云能熏多種
共生一果者即有多種共生一果之妨若一生餘不
生不生應無用故云此難意乃是自違而扶我宗不
成難也答巳下是解也。


【疏】便為自害者難他不許多種生果如何自許新舊
二種共生一果不作前解故是自害。


【疏】難此不爾至生彼眼者意云外人言龍王既有八
萬眼等明知眼有六種於理何違故難我言六眼識
等俱生故者不爾故可說心中之種生此眼心所中
種能生彼眼也論主難云即應一念有六本識又難
此不爾至六本識者有云是論主難云汝若說龍王
有八萬眼者即應一念有六本識頓生不可說心中
之種生此眼心所中種生彼眼等。


【疏】又多眼者至為善者論主難云若說龍王八萬眼
[003-0575c]
即證有六眼無違者自有龍無多眼者復如何遍耶。


【疏】又如人二眼至識多者論主難詞。


【疏】又若許至非善為一體者意云乃據救侍難此即
依之正難。


【疏】此亦能變名為似種者意云心王所變種子有實
用心所託心王變種為質而自變起影像種以無實
用名為似種也。


【疏】此六眼根等同時同處者意說心王心所名變一
根同時同處不相障礙釋所由也。


【疏】以隨文便至觸等相例義者外難云若例難斷捨
門者何不最後說乃於中間說觸等亦如是言耶答
中間說相例門者欲顯初後皆有相例非相例義故
若最後說相例門者恐謂將一切皆合例故。


【疏】以諸有情起分別心計為我者由計第八為我今
言生滅者遮彼計也。


【疏】外觸受等者意云內習氣者即內種子外觸受等
即觸等五數觸與識別故稱外也。


【論】如瀑流此氣其三喻以釋識體言三喻者准西明
疏云第一生死難出喻第二識浪斷續喻第三兩法
相隨喻云三種緣起緣起者如演祕說。


【疏】初似說一切有部等者此似作一切有部等難大
乘也如下此意難言等者有宗等申其難詞。


【疏】現不住故當無體故者由現在不住當果無體故
成非斷也。
[003-0576a]


【疏】前生後滅者意云前因能生後果滅者即能為因
更引後果如種子生種子等又前生後滅者如論云
果生故非斷即是前生因滅故非常即是後滅。


【論】誰離斷常者小乘意難云既無因果則無非斷非
常義明知不離斷常之過既不離斷常則無因果也。


【疏】又相未相法者意云四相是能相有為法體是所
相然未來法體雖有未被生相所相故云相未相法
前約作用難此約能所相難故二別也。


【疏】緣不合故者意云體用雖具有以緣未合故以用
不起緣謂增上等四因緣謂六因即異熟相應同類
遍行能作俱有等。


【疏】若言緣等或未來無者他救云諸法生時要託因
緣因雖未來有而緣即無所以未來不起用若爾論
主難云汝宗即非未來有一切法等。


【疏】又說未來至應名現在者而牒彼宗便興難也現
在有作有作用故非過未過未作用應亦名現在彼
宗說法體未來有生相用故說生相在未來此法若
在過去有與果用得未來果也。


【疏】彼救不然者論主難云既言未來有生相等作用
作用即是因緣何故救云未來雖有體緣不合耶此
乃遠斥前救故云彼救不然又解云今詳此文似例
由論主見難他之過未有用應名現在即下疏云今
言用者謂取與用意說現在有用者雙有取與用故
今牒他救云彼救不然故知文例此解好如下即是
[003-0576b]
正難問取與何別答現在有取果功能名取臨滅不
礙後果生名與故有別也。


【疏】難云等無間緣等至有取果用者為先師說過去
唯有與果用今論主引婆沙正說過去有取果文難
彼師也。


言即應過去半有作用者譬如色心俱在
過去心心所為無間緣有取果用色等無間不爾故
云半也。


如言有取果用故者釋半有作用所由也。


【疏】又言未來世有三法至應名現在者意云光明生
相苦法忍此之三法未來有用者如何且如未來法
由生相相故而方得生故知生相但在未來有用也
光明者如日欲初出皆須預有光明後方日出等故
知光明亦在未來有用苦法忍者望世第一法而有
功能能斷於惑斷之用亦未來應名現在者正難也
出婆沙文既有作用應應名現在。


【疏】若言與果至無取果用故者汝若言我宗過去法
雖言與果然但是功能而非作用者即難云如阿羅
漢末後心應不名現在何以故以無取果作用故如
過去法然彼宗三世皆實有故意云過去法無作用
故名過去阿羅漢末後心亦無作用應名過去。


【疏】又若此心至更復言滅者此牒救重破救云如何
阿羅漢心雖初時無作用乃至滅時而亦無作用者
難云若阿羅漢心初無作用者應巳名滅猶如過去
如何後時更復言滅耶。


【疏】又彼功能改名作用而復何異者此難前文前文
[003-0576c]
云若言與果但是功能非謂作用等今難云而有何
別。


【疏】若言非是至果不生者牒他救救云不是無學末
心能取果實亦能取但後念緣闕餘文可知便違汝
宗等者論主難汝宗之無學末心無等無間緣以無
後心故若有取果用應是有等無間緣。


【疏】終心後果既定不生者意說無學末心不生後果
也。


【疏】若言後果至何不能生果者意云外救云若緣不
闕羅漢末心亦引後果難云無學後心因緣既不闕
能有作用何不能生果因既不生明知無作用。


【疏】觀現在法等者哲云觀長時因果觀此相續之身
果如觀布施等因次定知得大富財位若觀此身有
大財位眷屬圓滿色身殊妙諸根具足端正威武當
知前生布施忍辱離耶行等因之所感也。


【疏】即熟變相等者熟變相等者熟即變前異本故名
熟變異果相等也。


【疏】此答前生滅分位法者即前恒轉因滅果生非常
一故是生滅分位也即第八識因果法喻門。


【疏】除遍計所執說依他性有者許遍計無體離有邊
非因也說依他有離無邊作不同因也故言離二邊
契中道有無二邊者即斷常也。


【疏】皆說六通三乘差別者意說三乘人得六通差別
雖計總得然有明昧通局差別處說問故不說天眼
[003-0577a]
耳通耶答義可相當□疏偏引也不可責其所以然
天眼耳通緣唯現在五識不緣於過去問何故生死
智緣未來答以生死智屬神境通謂緣生死起神通
故欲令眾生免生死故作神通也。


【疏】道理三世者即依種子有曾當現在道理說有三
世即於現在法上義說有三世也。


【疏】其智生時者六通智也法爾有如是功力者法爾
皆有緣去未來功力也異生聖者功能各殊者異生
外道所修得五通不得五通不得漏盡通故與聖者
緣境遠近明昧不異故云各殊所見皆實者既非是
妄故實能知死此生彼等。


【疏】前第二說至現彼影者即前第二卷說無漏智而
證淨故亦現彼去來等影此意證六通緣三世有無
等法。


【疏】由多修習此去來法法爾能現者意云由多修習
此智智既證淨後起之時法爾能現此去來法隨其
勢分多少時即法爾現也不同凡夫妄心所變故云
皆實。


【疏】此義雖通等者外難難云唯識三世豈離前二別
有體耶故故答云此義雖通等。


【疏】多分別妄心所變似去來相者意說由妄心現此
去來相不同前二種三世。


【疏】此中論文至但有識意說此論中但有唯識三世。


【疏】或復更釋至故分三種者據實神通三世離唯識
[003-0577b]
道理等三世外無體若不別分為言神通同唯識亦
有妄緣猶有此濫故分三種道理三世者依現至法
有曾當道理立三世也非不是唯識識義寬攝餘二
故今熟勝說故別分三。


【疏】立四滅三者意云似說有人立四種三色或有滅
三立二種者皆是妄說但是疏主說遮未見文說。


【疏】若因後果俱時而生者意說大乘勝軍師說種子
等一剎那間因果同時前因正滅在滅時後果巳至
生相即是因果相續之義舊時云答頭因果。


【疏】彼謂因果恐有斷過至用不同時起者意說彼勝
軍師立因果恐同大乘因果被他薩婆多難逐依大
乘假說現在因果有三相用不同時起如疏云被他
如先有因時無果等難巳有此敘先有宗難大乘意
也問唯論文敘上座部救何故乃敘勝軍義耶答以
勝軍上座宗計相似故敘同破故疏下云同此中破。


【疏】至住之時後法未生者意說前法至住時後法猶
未生。


【疏】又有二趣並生至巳生故者唯疏約三相難周云
此初生滅二時難難云若說現在法上有生滅二時
者即如人趣滅時在現在天趣生時且在現在即一
現在上有二趣並若爾何故□疏云至異之時後果
方生耳答異與滅相相隣近故以相似故故云至異
亦無妨也。


【疏】所生勝故者趣勝故但名一趣無二趣失異相無
[003-0577c]
力能故非趣攝意生是所欣勝得趣名前身變異是
劣故不得趣名。


【疏】阿賴耶識分二趣故者意云若人趣異時天趣巳
生者難豈無二趣賴耶識耶及違此文者明違此唯
識論文論文觀現在有引後用似立當果對說現因
等故無二趣並生之失言即法辨者即於一法體上
辨二相離此無別生滅體故。


【疏】下顯因果至於法辨者據此段論文唯於一法體
辨生滅二時如疏云今此所論巳下方解此文如言
法生時翻因至二法為二時有此文約二法而辨生
滅二時二法者自他二法也此文即屬後段論文問
若爾何故預舉此二法二時文耶答意欲對明所以
先舉。


【疏】為果之時與前法俱為因之時與後法並者此是
答顯因果。


【疏】如解或等者如智與或不得俱時是相違法故。


【疏】二若即者意難云汝生滅二法體即一者法滅時
應即生等。


【疏】此既總文且為三釋者意云此論文既總舉不分
所以故下文中且為三釋也。


【疏】此據位令至少故不說者觀此疏意釋通外難難
云若言斷煩惱鄣名阿羅漢有二乘金剛心亦無煩
惱及賴耶等何故不名阿羅漢耶答彼位時役所以
不說今據位全故云究竟捨位名阿羅漢又今言阿
[003-0578a]
羅漢若但據斷煩惱障而論以彼煩惱障能感生死
若無煩惱者即名無生無分以生故雖有所知障不
能感分以生非是縛故若喚佛為阿羅漢者即二障
並無。


【疏】八地菩薩隨應二釋意明此文中既不說八地菩
薩隨以下有二師釋。


【疏】若說習氣上位不成者意云若說習氣為麤重者
即上位不成者即如上說阿羅漢位名上位也二乘
未除諸習氣故有云此上字合是四字如演秘說。


【疏】佛亦由斷所知障至令通二乘者意說不可難言
三乘同斷或總得名阿羅漢三乘同斷斷惑齊得號
如來答不然煩惱約斷同三乘名羅漢所知唯佛斷
二乘不得號如來。


【疏】違教故者違瑜伽決擇分也彼文說不退菩薩且
不成熟阿賴耶識故。


【疏】此先不論故今為難者准決擇分說四人不成熟
阿賴耶名前但取三乘無學未論不退今將不退難
云應皆成熟阿賴耶識等。


【疏】前初地得後八地得者意說初地巳去巳得得法
畢竟不退八地巳去於未得法念念得故言未得不
退。


【疏】初地巳去至轉增進者釋初地不得名行不退所
由不同八地菩薩。


【疏】初說迴心名不退者意云如前決擇分說不退者
[003-0578b]
但約無學迴心名為不退不約直往不退等說而義
有別亦不相違何得將頓悟菩薩為難例成賴耶識
問且如決擇分但說三乘無學不成阿賴耶不言不
退菩薩如何乃言初約迴心等耶答望論文中所引
雖復不言然疏中云決擇分中有四句分別初句中
說有四人不成熟阿賴耶識。


【疏】以證淨故至彼位者謂二乘見道證得四不壞淨
信故亦得名信不退四不壞信者即於三寶淨戒生
決定信故然未至彼位者未至十信第六心位以初
迴心未登信位。


【疏】即應有五者兼位不退合有五種不退而不言位
者攝入信不退中以同是地前故。


【疏】論直往者唯四不退者意云若據直往菩薩名不
退者合有四不退即除第四煩惱不退取位不退故
有心也。


【疏】非直往者是第四人者意說決擇分中不將頓悟
菩薩為第四人何心故以煩惱種子未永害故。


【疏】若現行一分至應且名捨者此第一師難第二師
以第二師許直往八地菩薩雖有煩惱種子立然無
現行一分故名捨賴耶所以第一師而興難也於中
牒有最初兩句牒從分別以下至亦名捨以來是是
微。


【疏】以全未除故者是第二師答意云然初地菩薩及
見道以去雖無分別及有不起執時然不名為捨何
[003-0578c]
以故全未除故不同第八地第八地現行永巳伏故
更不起執藏為自我故豈得初地及七地巳前為例
難耶。


【疏】若爾至阿賴耶故者此第二師難前師云若八地
無現行故不得名捨者且應八地不得名不退。


【疏】若爾入地諸菩薩至賴耶故者此第一師劫質也
意云汝若難我云第八地不捨賴耶亦應不得名不
退者遂質云八地菩薩應亦名退以全未正除阿賴
耶故故知不退義者據行位修證位別名不退不約
捨賴耶名退不退既爾何故決擇分中不說迴心不
退菩薩耶舉下論文以答斯問。


【疏】似為二義者即護法菩薩似者為第二師義也。


【疏】即同前師者同前師說漸悟此說頓悟何得同耶
答雖漸頓不同一種皆說四人名阿羅漢故云同前
師也。


【論】法駛流中任運轉故者法謂真如無相海也駛流
者即六度等舟意說八地巳上菩薩相用煩惱巳永
離故於無相海任運而轉佛性論云無出入異以住
無相不動化生諸佛見訶乃為七勸云汝經二劫勤
修於妙行云何不精進無相海中住故剎那剎那真
俗雙運以無功用故稱任運。


【論】以能即空方便智發起有中殊勝行者意說即能
證空根本智為方便能發起後得智利他行名有中
殊勝行。
[003-0579a]


【疏】前六地一行中修一切行中修一切行至名為廣
者意說前六地中有相心中修名少第地中無相有
加行修名大八地巳去無相無加行修名廣。


【疏】然初地巳前至具修萬行者地前所修六地於一
行中唯修一行如修施時唯修施故初地巳去一行
中唯修一切行一切修者謂四無量四攝四無畏等
六度不攝名為一切行如修戒時正起一行即此一
行中遍修餘行莊嚴此一行未能於萬行中具修問
前七地中豈可常能於一行中修一切行耶答雖許
能修未女常爾又設令起行亦復何過八地巳去念
念中修一切行即於此一切行中念念頓修一切行
故信勝前故問八地巳去豈常能於一切行中修一
切行耶答必能常修以念念倍增故伹依生空門法
空門修別問但依生空門修施等不依法空修得成
度不答且得成度不見彼我此及我我所即三轉淨
也即神通記心教誠皆淨。


【疏】然修願力智度至非唯修此者問若八地中修萬
行者何故論說八九十地各修一度耶答若據十地
中修十度地地修一漸次勝前別立其名即別修願
力智三度據其功力能具修萬行非亦准此。


【疏】今第三證與彼文同者與彼瑜伽大波羅蜜多文
同。


【疏】能得過前二僧祇者哲云八地菩薩一剎耶修敵
前兩僧祇劫各謂第二剎那所修敵前八僧祇前二
[003-0579b]
僧祇各四如是展轉乃至無量。


【疏】初因簡解行地巳前至今通七識者意說初因簡
解行地巳前謂許地前煩惱行故然十地菩薩煩惱
不斷者約第六識說非第七識第七識煩惱猶許現
行今言一切煩惱永不行明知通簡十地菩薩問八
地巳去常入無漏觀相續何得煩惱現行如何言通
簡十地耶答言總意別且不相違雖言十地意取七
地巳前次第七識中俱生我執至第七地中方永不
行或所七字錯依十字更撿本。


【疏】三義具故者前云皆以永害煩惱賊應受世間妙
供養故永不復受分段生故。


【疏】初師名捨斷種等者意云解不退并據無學迴心
第二師據頓悟不退。


【疏】二即是正體後得者此意雙說生法二空根本後
得不是偏取或生或法根本後得名為二智。


【疏】菩薩趣煩惱有三者一名無染汙相起二無過失
相起三僧長功德相起名三也。


【疏】此中但捨唯能執藏以過重故者以賴耶如聲呼
也被他執名賴耶如乎執物雖無能所藏義但執藏
得名。


【疏】成熟此名不成熟此名者即三乘有學無學七地
巳前八地巳去辨成不成差別也。


【疏】積集義是心義者有二義一本識之積集多種名
為積集二諸現識熏諸種本識之中名積集望義有
[003-0579c]
別或能熏等者是第二釋。


【疏】心之心也者上心是八識通名心下者即心意識
之中之心也。


【疏】為取所依者即第八為取蕩所依也或執取所依
根身即執取結生相續也。


【疏】亦能持根依然據勝說約根為論者意云據實亦
能持根塵持根塵是提依故論說持根者約勝為論。


【疏】是故三性法皆依此識有者此引中邊頌不盡意
明三性皆依此識疏名所知法。


【疏】今此取功能生諸法義者意明識體生也種即識
功能不離體故。


【疏】即是相續執持位名者意說如上阿陀那等諸名
既通凡聖即是相續執持名也。


【疏】此文雜染者即論文唯說雜染也所云攝藏一切
雜染品法令不失故。


【疏】能所藏中至不失故者意說能藏者第八也所藏
者染行種子謂由有能藏第八令雜染等法不失也。


【疏】我受緣之至即識為所藏者意說我見執第八為
我時即第八識為所藏是所藏故云藏者是所執義
有云即識為所藏者謂第八不同重要由七轉重即
第八即第八藏在七轉識中名所藏也不爾雖有此
義今不依此論但說二藏三藏義一謂令種不失二
謂執藏計為內我故知不約所藏釋賴耶名。


【疏】又始終至亦通無漏者意說第八乃至佛位亦名
[003-0580a]
能藏許能今藏無漏種故。


【疏】始終至又不重故者若第八約我見執藏及約能
重名所者即第八不通無漏以佛位中我見巳漏復
能重更約何義名所藏耶故不耶取也。


言此中名
藏不取所藏者意云說論賴耶名藏者但據含藏義
不取所藏也以所成名唯在因位以得其名也。


【疏】云故不略不論染為能藏義者意釋不取第八為
所藏所由若說識等為能藏者因何第八非所藏耶
由此不說也。


【疏】初師第三雖理應說者意云初師者即取決擇分
四人謂三乘無學及不退菩薩意說二乘無學迴心
名不退菩薩初師取初地菩薩名不退巳證二空巳
得二智應撿前文隨理應說彼巳問答有學金剛故。


【疏】若說金剛心巳捨至且不相違者此會文若爾何
故有處說金剛心巳捨此識會云菩薩雖金剛心無
異熟識有之從多分者除第八識皆金剛心捨故云
多分今言金剛心捨異熟識者從多分說。


【疏】生死盡故者釋生死蘊也。


【疏】以能緣從所緣分三者意云三位者謂我愛執藏
二者善惡業果三者相續執持第七亦有三者謂染
行末那法我見末那又伹學名末那。


【疏】若平等性智相應通緣三位者意說平等性智許
緣賴耶七地以前有執藏義故。


【疏】云七地以前緣賴耶等者釋緣賴耶所由。


餘二
[003-0580b]
位可知者即善惡業果相續執持並許緣也。


【疏】如涅槃等至時少故不說者如涅槃經說金剛心
菩薩有二說即種子生現行有同時別二種同時者
種子捨異熟亦捨善異時者種子捨異熟不捨若許
金剛心趣無漏第八識雖不受熏以時少故唯一剎
那解脫道中方圓滿故所以伹說佛有無垢識不言
菩薩也。


【疏】攝論第二至阿賴耶為性者前之三名即攝論及
此論通有之名二論並無窮生死等之號末後云賴
耶為性者舉通少乘亦者此名。


【疏】如前卷准此名知者即如前卷釋異熟寬不共故
偏說之等應准此中釋名可解彼義。


【疏】有漏二位名至最初捨故者意說賴耶異熟二位
之名賴耶先無名最初捨故我愛執藏位第七地中
除。


【疏】以二義故此中偏說者一云執持雜染種令不令
失二者執藏為自內我。


【疏】唯說阿羅漢至異熟捨位者言阿羅漢捨賴者據
捨縛說所以不言捨異熟識若據捨異熟體說即與
賴耶同捨由此故知捨縛不捨體若捨體即兼捨縛
故賴耶約縛說捨異熟約位說捨。


【疏】前言至捨之位次者頌前說第八者但說諸名通
局不論捨之位次從阿賴耶名過失重故以下方辨
捨之位次。
[003-0580c]


【疏】二釋者即是將得及正得如下兩解言此中皆名
將得者意云以下雖有二解二解俱云菩薩在未來
故名將得。


【疏】護法云至圓鏡智起者意云菩薩第七地金剛心
初生時而異熟義種現俱在若後滅時與金剛心一
剎那俱滅。


【疏】如世第一法至故名將得者意云且如薩婆多世
第一法捨異生性如見道初生時世第一法及異生
性同一剎那在於過去此亦如是言怨害怨且如兩
怨相害氣力既齊俱執別器雖言其怨害怨兩怨俱
時兩而率此亦復爾即正捨名捨故金剛心是能害
然異熟識是所害既捨巳解脫道與鏡智俱起望前
捨時而在未來名為將得如上一解也有云捨異熟
識時由二義故捨一由解脫道正無力捨二由無間
道亦有力故捨望無間道正捨名捨以俱時故望解
脫道巳捨名捨生滅二相而不並故且如異生惟世
第一法正捨名捨非望苦法智忍。


【疏】二云亦種生現至名為將得者意云金剛心生時
異熟種子現行俱巳捨訖其時合同菩提謂菩提未
極成熟然望大乘得與成熟既是一法更無別體據
後極成熟說說菩薩亦名將得故異熟識望無間道
巳捨名捨以不俱故問無間道起時巳滅未審此時
有無垢識及鏡智不答此時雖有仍未圓滿不名為
佛問何故不言將成熟菩提時捨乃言將得菩提時
[003-0581a]
捨即乃言將得菩提時捨即疏答云得與成熟既無
別體故舉得也問無間道既有無垢識即應正得菩
提時捨何故但言將得菩提時捨故疏答云菩提將
成熟故名將得意說無間道雖有菩提未圓明成熟
若解脫道時巳圓明成熟今望解脫道故名將得哲
云無間道既新得菩提但名得不名成熟解脫道既
曾得亦名得亦名成熟今望成熟故名將得。


【疏】其種生現異時至無別體者意云種子生現異時
義與護法解中有兩師第一師同也問既與第一師
同者如何名種生說異時耶答亦異時且如金剛心
生時異熟識種巳捨唯有現行識與金剛心俱生名
異時與世第一師同也第一師種現在故有別餘義
更無別故種生現同時種現時捨若種生現異時者
故種子先捨現行後捨也言初得名得者同前師解
脫道初得菩提名得得巳成熟菩提雖初念得後方
圓滿明成熟。


【疏】義說成熟與得差別者此師得與成熟無別言將
得者是成熟也。


【疏】問何故至故與前別者此師得與成熟無別言將
得者是成熟也。


【疏】問何故至故前別者意云如辨名通局次第不同
者先辨心及阿陀那後阿賴耶即先寬而後狹也今
此明漏即先狹後寬故說異熟等以性相求故不可
相例。
[003-0581b]


【疏】彼苦依盡真如為論者依身智盡所須如與佛同
無亦同佛也以佛無漏身智不無故。


【疏】或八地巳去方捨者意云心若雖愛執藏位若三
乘金剛無間道捨何以故以永斷我見故約斷種說
若菩薩八地巳去我見永不行故名捨七地巳前猶
得現起約伏現行說故心隨此遠近如前說捨。


【疏】或心義者菩薩因中熏習種集名心果位無此然
果位中有前因位熏習種在故且名心。


【疏】有三門謂性俱境者性即三性分別門俱是心所
相應門境謂所緣門然此三種與佛不同故須分別
若爾者自相等門亦與佛不同何故不說耶答次前
巳說賴耶即自相門異熟是果相門阿羅漢位捨即
名門又周云異熟菩薩將得菩提時捨等即是捨門
此等三門如前巳說此中不論。


【疏】有言有漏至後一門者有異釋云何言位總有二
一者有漏位云既言有漏明知巳頌因果捨三門所
以此中不說不通次前巳說今說也。


【疏】然受相應至無改易故者問捨受既通因果何故
文中再說答捨受相應通因及果恐濫因位故無漏
位而更分別欲須一類無改易故。


【疏】如來既得四澄淨故者四證淨者即四禪也。


【疏】不爾便違十地等說者許通無漏何為佛無若許
通無漏違下第七中引十地文於藥病等未能遍知
而起尋伺巳遍知者不爾。
[003-0581c]


【疏】不可動搖者意不為境界之所動也亦非如餘智
而有易脫如佛地說。


【疏】或至多依無住者意云大圓鏡智無漏種子十地
皆得增明至後時現行唯依第四靜慮何以故多依
天住故如法花疏云住有四種第一天住第二禪住
第三梵住謂初禪梵第四佛住如彼廣說所以此智
初起多依天住言色界六地者謂四禪及未至定并
中間禪問如何名未至答求上定時有近加行心雖
未至禪然此心亦初禪收故分一地中間禪者謂無
尋唯伺地在中初禪第三天若到第二禪即名無尋
無伺地言遊觀無漏通十地故者意說第六識中遊
觀無漏心通十地起遂令圓鏡智種子增明意云餘
九地中雖有必不起以多依天住起唯第四靜慮也
遊觀無漏心者謂不斷或後得智也。


【疏】大悲唯第四靜慮者意說最勝大悲唯第四定有
餘地劣無勝者故以第四禪是勝功德依故又云此
為功德本者周云此大圓鏡智是功德有云第四禪
是功德本故多依第四禪兩任取。


【疏】所餘三受者謂餘六識中苦樂捨三受也。


【疏】彼俱生受者即第八相應捨受。


【疏】謂餘中者意說在餘六識中者以從思惟所引發
故。


【疏】此佛地類因捨受至引發故者說佛果中第八類
因中第八唯捨受俱所以果位第八無樂喜二受以
[003-0582a]
此二受從思惟所引發故。


【疏】以此准知至第一勝者意云大乘見道既依第四
明知圓知亦依第四禪起故知初說勝如何得知見
道依第四禪答唯識云託最勝依入見道故小乘不
爾四禪皆得問初說與第三說何別一種皆依第四
起故答初師云圓鏡種通十地若起現行唯依第四
禪如第三師說唯第四禪有種生現餘九地種亦無
故太狹。


【疏】色無色至必不現起者即無色全色下三禪此等
雖皆有圓鏡智種於因□中餘識起無漏時亦令此
種增明及起現行唯第四禪種生現自餘地種必不
起現行此釋第一解所以。


疏如三類智邊所有等
智此引喻也喻圓鏡智種雖在餘地畢竟不生現行
三類智者謂苦集滅三諦下類智也所有等智者即
是此三無漏類智邊傍修所有有漏世俗智智既有
三故名等智即三數智邊各修一世俗智也又等者
相似義以世俗智無始時來數曾知苦斷集證滅即
有漏六行伏或生上□等今無漏三類亦爾事業同
故得名等也又等智者哲云此世俗智一切有情平
等共有故名等也謂見道巳前六行伏或欣上厭下
生有負等百千萬迴今迴心入佛法得至見道緣四
諦時至三諦類邊故傍修世俗智也邊者近也類智
起時傍資世俗智種子令得增明薩婆多立得云而
無種子意云有宗說欲入見道時世第一法及異生
[003-0582b]
性諸有漏法並皆捨入於過去來世俗智復未生正
入見道觀四諦法作十六心觀並皆無漏即於苦類
智邊而增得得未來世俗智餘二智亦爾雜修得此
三今世俗智然但有其法而無其用乃至以後亦不
起用得勝劣故圓鏡智種子在餘地者亦畢竟不起
現行唯第四禪種子生鏡智現行如演秘廣有問答。


【疏】不易脫故無動搖故者意說大圓鏡智與淨第八
無易脫故亦唯與捨受相應此文意證圓鏡與捨受
相應也。


【疏】設通十地無漏地有至於理無違者謂色界六地
無色界四地合有十地意說圓鏡智種無種十地許
有以此地中有遊觀無漏智故。


【疏】以五教十理者哲云大乘教合為一小乘開為四
又周公三經四頌為四下不許教二合為一總成五。


此等無量諸大乘經者但指教非是五以莊嚴論
亦非證此識但引證經故來也。


【疏】如是諸處准此應知者意云若有說第八識處即
通二乘無學不退菩薩等若言阿賴耶識者即不通
無學但通凡夫有學等七地巳前猶有此故。


【疏】如斷常門中至從因為名者此釋文外伏難云若
此間言第八識者何故釋頌第九門云阿賴耶識為
斷為常耶所以舉此文答。


【疏】彼所俱言至未轉位至故非一向依此例說者意
云彼所俱言者即解心所相應門故論第三言此識
[003-0582c]
與幾心所相應答云常與觸作意受相思相應故解
云阿賴耶識未轉依位恒與此五心所相應觀其文
意即通二乘無學十地菩薩為論七地巳前菩薩入
觀無我執故二乘無學巳永斷故問若菩薩二乘未
轉依位無賴耶者何故論云阿賴耶識未轉依位恒
與此五心所相應菩薩二乘未轉依故答論舉狹名
以釋寬體寬體即異熟識也。


故非一向依此例說
者意云不可一向依此即斷常門阿賴耶名說也。


【疏】此領依初捨位為名彼意領通諸位為斷為常等
波者彼問意頌通法位為文故問云云何應知此□
八識離眼等識有別自性故通諸位又云此釋通外
難難云何故前斷常門中即云阿賴耶識今門乃言
云何應知此第八識耶答約初位捨故以賴耶為名
此據通諸位故以第八為號故二有別亦不相違。


【疏】又准下說一切有中至不唯在色者此第二解亦
取色意云說眼等識即等餘識亦等色如何得知如
下自云五蘊亦非真愛著處彼計色等是阿賴耶故
計賴耶離色等無別自體不唯在色者亦計諸識為
賴耶不唯計色也今據此文亦等取餘色等下文既
破五蘊亦非真愛著處明知舉眼等識亦等取餘色
也問既取色者何故不說答如下云不離識故略不
言色者即是取色也舉王取臣即取心所舉實取似
不相應論文雖復不言據理計合如是不爾攝法不
盡。
[003-0583a]


【疏】此離識蘊不共許故者又解云此意取色不相應
等若離蘊小乘雖許大乘不許故云不共許故。


【疏】然二經攝論等同者謂阿毗達磨經及解深密經
彼此二論共有如楞伽經唯此俱有攝論等無故云
一經諸論不有疏彼無此三解攝論中雖引無此等
解更勘云彼文無此等解。


【疏】如常分別者阿毗者對也達磨者法也此經有十
萬頌契經者梵云修多羅此翻契經即契當之義事
與理合名之為契。


【疏】不言對有法至非有法故者意云何不對比量有
法但對宗法取阿毗達磨此云對法者具二義故第
一有軌義第二持義為具二義故此間說問何故不
言對有法耶答先陳是有法有法者不具二義但有
一義為但守法自體唯得有持義不能生物解無有
軌義故言非有法者即釋有法不具二義此中不說
所由也故因明宗言法與有法而不定也汝不可責
我言何故不先說對有法而先對對耶不可作如此
難也。


【疏】義準因明法與有法不定者問法與有法既不定
何不對有法乃對法耶答義雖不定以先陳後說法
是差別方生物解故伹言對法不言對有法也不為
難者意云准因明法與有法既不定汝不可難言令
對有。


【疏】更於下文者意云更有解於下文自說不煩預述。
[003-0583b]


【疏】後半流轉還滅亦然者亦如攝論及瑜伽解。


【疏】各致一言者以上自下句各舉一義為因為緣為
宗也中間平歒取所以者何者徵也徵云何賴耶識
既得與諸法為依如何二句各致一言。


【疏】現所執持牒前因義者意說種子是現所執持即
是前因。


【疏】由此因義至為所依者意云由有此種子為因所
以第八現識能與一切法為依種若無者其現不者
依義不成。


【疏】為依雜同至故量別說者意云及為彼者種子及
五根并內扶根塵等即第八識變也及為彼依者但
與現行轉識等為依非是本識所緣變也故但為被
依故是別說者即變為及為彼依即是別說如下自
解。


【疏】即是所緣變之境界者意說根器是第八所緣變
之境界也論中不說種子者以相隱故略而不說。


【疏】故說為緣者第八與諸識展轉為依故說為緣緣
者相收藉之義。


【疏】亦有種依者五識種子亦為自識依然是親因緣
故今不說言增上共依者大小二乘共許五識依色
根故小乘不許五識依種子故。


【疏】雖第八識至及為所緣者意云第八與第七為俱
有依且為種子依□為俱有根亦為所緣第七緣第
八為境故雖有如是多種義今者但取俱有義一不
[003-0583c]
言餘者。


【疏】此犯隨一者意云此犯隨一言有其二過以轉識
攝因成立第七有俱有依小乘不許□第七識宗犯
所別不成轉識攝因亦犯他隨一過因中亦犯所依
不成文言省但言隨一不相違也。


【疏】末那成巳許是轉識故者問設許末那成如何知
是轉識耶答若未成得末那仍未許有何論是轉識
得末那末那既離本識明知是轉識以離第八皆轉
識故問第七八識是六通境不答不是一切菩薩二
乘異生等皆不證知唯佛一切種智知。


【疏】應云至是識性故者意云若言許是識性非五識
故者他將第七為不定過先作量云第八是有法定
應有但有依宗法許是識性非五識故因也如第六
識喻他於有不定過云汝第八為如第六是識性非
五識故第八以第七為俱有依為如第七是識性非
五識故不以第七為但有依耶。


【疏】如是雖言至有不定過者意云雖言第八與轉識
等而為依□而因顯八以第七為依者意云亦可因
便顯第七與第八為依或若不爾者若不將第七與
第八為依爾者如前第七因第八識為俱有依□□
不定失且作量云然後出過量云第七應有俱依轉
識攝故如第六識出不定過云汝第七為如第六識
是識攝故有但有依為如第八是識攝故先但有依
耶此過不成如演秘說以第八無俱有依故有如是
[003-0584a]
過也故知第八亦有俱有依也。


【疏】此中不諍等無間依種子之因者意云此中但說
俱有依不許等無間依等無間依今依種子既依種
子即是無始時來界因義中辨非此此所論俱有依
中不說有云此中不許等無間依種子之因者此中
但說俱有依不許等無間緣及因緣義也。


【疏】頌中有字貫通二處者意云通能有所有中能有
者即是第八識體如上第二句是所有者即下二句
是說由有第八識故有涅槃諸□等此解有字通能
有所有之中□疏又由有此識言貫通下染淨所有
之中意云如下言由此識能執持順流轉法及涅槃
終後等故說第八互通所有之中故染法由此識淨
亦由此識證得此說第八識通下染染淨與前解別。


【疏】非如色等至依執持故者意云謂本識與現或業
而為所依亦說本識能執持彼即相依名為執者但
攝受義名執非如色根等執生覺受又依執依持名
執持者有云依執者第八與或等為依能持或等即
相依持持不失故故名執持識言不執彼現門或業
以為境故者意云或業扙識生識不緣彼為境故據
不緣邊說不執或不同根種是執持復是所緣也。


【疏】如喜及順喜法名喜覺支等者意云如二禪中有
喜彼地所有喜受所緣及相應法皆名喜覺支此亦
爾。


【疏】世間淨成者意說由有此識故清淨善法而得成
[003-0584b]
熟即世間有漏善法惑業苦亦爾所得成熟皆由第
八。


【疏】或與現行至證得涅槃者意云本識與現行道智
等為依持令此智證得涅槃。


【疏】前順於後者意云雖然同是無漏前未證現後能
證理後證理時前不違故名前順於後即種子順現
行也或前後念不相違故名前順後。


【疏】體順於用者體即無漏智體用者智有漏惑證滅
之功名用也即體用不相違故名順言還於滅准前
應釋者且准前云順於後釋也。


【疏】即出世淨者無漏智也或世間淨者取資粮加行
智遠證涅槃故。


【疏】或伹涅槃是識執持亦是依執者此□解云第八
是能執持涅槃是所執持也問云何言所依執耶答
今言執者但是依故名執言所言依執者意說所執
持也即依此識而證得涅槃故名依執即真俗相依
故攝論第四至之所依也者引攝論者意說依他趣
性為二性依意說要由有第八依他故而能證得涅
槃故說依他與圓成等為依言涅槃是所求果□□
意證唯取涅槃不說無漏智所由。


【疏】或現行果是性因義者此意或初句中界及第二
句依字俱是現行何故知爾答是因義亦性義故同
性義者何答此第八識無始時來但□者□句依□
疏或屬能此重解第三四句句中通能所依也不同
[003-0584c]
前唯約所依。


【疏】然生業或皆通苦集者或業是集諦然通苦諦者
有漏皆苦故苦身中有故或業名苦者翻因義邊即
名苦諦又或業苦三望過去去因現在為因未來為
果故有宗計苦集是一物因果故說二。


【疏】前言聞重通有無漏者指前疏中或攝世間□等
文也。


【疏】遍計所執至起二執故者此中有三解由此有至
□彼趣等是第一釋即由能遍計心橫執等起所以
有諸趣生唯所遍計是依他性或緣諸趣等是第二
釋即所遍計計謂五趣等故能計心從所遍計亦名
遍計望心體非遍計第三能者趣是見趣能趣之心
因此能執之心即趣遍計性成故下三句與三性為
依。


【疏】四清淨法者謂四種□意取菩提涅槃為圓成實
性。


【疏】此中以對至藏者先合有問問云若具三義名賴
耶者何故今者但以能藏一義解耶答謂對緣性故
偏舉能藏義以外道計勝性為能藏故言今阿賴耶
識者是生起下文。


【疏】非如彼一者意說賴耶非如勝性轉變是一賴耶
因果不一不異今言異者為對彼說。


【疏】頌中但破勝性至非為義具者意云外道計勝性
轉變為大小即因果是一今佛法不爾所以偏舉能
[003-0585a]
藏一義以對外道非謂義具。


【疏】或故名至攝藏未是者如論頌云故名阿賴耶者
不顯藏義藏義者即論長行中云與雜染法筆相攝
藏等是前結上二句者即前正釋頌中云取第二句
結上二句即唯約能藏顯賴耶非顯耶識義也今言
雜染法筆攝者此更別顯賴識義故與前義也今言
與雜染法筆攝藏者此更別顯賴耶識故與前解別。


【疏】若我若法皆准前解者意云對之機曰示對初機
曰開法者初談名開之談名示。


成唯識論疏義演卷第三末